爸爸有心,宝宝更聪明
爸爸有心,宝宝更聪明
心理学专家经研究发现,经常与爸爸相处的孩子显得比其他同龄孩子更聪明、更独立,在社会上也更容易成功。这是因为爸爸妈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看似细微却影响力很强的差异。这些差异除与文化修养差异有关外,更多的则是男女性别差异造成的。让我们观察一下周围,再回想自己家,看看爸爸和妈妈在与宝宝的相处中,是否经常有这些类似的“差异情景”:
交流内容的差异
爸爸:天南地北妈妈:童话小曲
宝宝要求讲故事,“好,爸爸给你讲个‘黔驴技穷’吧,知道黔是什么意思么?黔就是我们国家的贵州省……你知道驴是怎么叫的么?哦——啊,哦——啊……”爸爸绘声绘色的讲述,让宝宝哈哈大笑,在开心大笑中增长了知识。妈妈的故事总是“从前……”“在森林里……”,让宝宝在熟悉的故事中进入梦乡。
分析:爸爸给孩子讲的故事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妈妈一般都喜欢给孩子讲“小白兔与大灰狼”“美人鱼和王子”之类的童话,内容很少涉及历史、地理、人物。爸爸的知识面一般广于妈妈,尤其在社会知识方面往往精于妈妈。因此爸爸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对孩子影响明显。
教育方式的差异
爸爸:大马带小马妈妈:母鸡护鸡娃
在路上,宝宝正骑的小自行车坏了。爸爸说:“来,孩子,让我们看看是哪里的毛病。”然后和宝宝一起在路边开始了修理工作。即使宝宝不能做什么,他也会蹲在旁边,专注地看"伟大的"爸爸是怎么把车修好。妈妈的态度却是:“车子坏了,不要骑了,小心卡着脚,让妈妈帮你扛回家。”虽然妈妈同样伟大,却只让宝宝感到无能为力。
分析:爸爸会让孩子大胆学骑自行车,让孩子参与简单的修理,爸爸还会带着孩子一起爬山、赛跑、划船……爸爸的独立、果断,锻炼了孩子的勇气和冒险精神。而妈妈总是小心翼翼地护孩子,不想让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孩子参加稍微有一点危险的活动,妈妈就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妈妈这种母鸡护鸡娃似的呵护会使孩子变得柔弱、胆小。
生活习惯的差异
爸爸:简单有效妈妈:随意变化
和爸爸出门,直奔目标地点——动物园,玩了半天,爸爸宝宝都饿了,痛痛快快到饭店吃一顿,餐桌上还在对滑稽的黑熊津津乐道。和妈妈上街,本来说是去动物园的,东家店看看,西家店逛逛,吃点街边小吃,买点美味零食,一转眼到中午了,买了一堆东西,妈妈宝宝都累了,只好回家算了。
分析:爸爸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要吃也是正经吃饭;妈妈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不多,零食却吃得不少,往往目的性不明确。这和男女的生活习惯的不同有关。一般情况,爸爸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妈妈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爸爸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妈妈时常心软。
执行计划的差异
爸爸:照章办事妈妈:容易妥协
宝宝该去练琴了,可这两天正好来寒流,宝宝身体不太舒服,妈妈的意见是孩子还小,不要那么认真,爸爸却会坚持陪宝宝一起去。
分析: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比妈妈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爸爸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妈妈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妈妈对孩子都有较高期望,但在教育蓝图的实施中,妈妈往往显得不那么有计划。
别以为带孩子天经地义都该是妈妈的事情。所以妈妈一定要“松手”、“放权”,多为爸爸制造一些和宝宝单独相处的机会,让爸爸多带带孩子。有心的爸爸更应该积极争取,主动承担一些带孩子的责任。这样,你就能在与宝宝的沟通、交流、游戏中,不知不觉把你丰富的见识、乐观勇敢的品质传递给孩子,让他成为一个聪明能干的“当家小鬼”。
采编自《年轻妈妈之友》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