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

首页 - 四年级语文教案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22-10-08 02:14:40 A+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执教者 无锡芦庄小学 崔蕾
  
  教学内容:语文人教版第九册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很好,同学们通过题目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我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看还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
   2、交流:
     你们能说说看,自己通过读课文提出了多少问题吗?(学生举手,汇报自己提出问题的数量,鼓励提得多的。)
   3、大家开动了脑筋,认真地读了课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请你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放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哪些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哪些问题你提到了,对方没提到,或对方提到了,你没提到。 
   4、小组讨论
     说说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重点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点的请其他同学简单回答后解决)
     小黑板出示: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读读课文,与同学讨论)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3、学生再读课文。
   4、有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有些问题也许还没解决,大家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互相讨论。
   5、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这位青年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像在纸上游动。)
    ②这位青年特别在哪里?
     (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可以看出他总是这样;从“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鱼看得很入神。)
      b、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练习朗读。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d、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e、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与“先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对金鱼观察很仔细,金鱼的形状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与“先游到纸上”是因果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板书设计:( 小黑板)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说课材料:
  学生创新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五年级的课题研究重点,我所选择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正是要展示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疑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篇课文含义较深的词句较多,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轻易地滑过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这句时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 、揭题质疑,再寻问题
  通过课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其他问题。
  2 、交流数量,讨论梳理
  找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他找到问题的数量,表扬他们能积极动脑。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自己所寻找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启发。
  3 、归纳重点,再读讨论
  四人小组将他们的问题面向全班交流,归纳出几个重点的问题,非重点的由他们自行解决或相互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4 、全班交流,诵读体会
  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这其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想学,有“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当前学习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这堂课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改变学生“迷信权威、死记、死背、死练”为大胆质疑和奇思异想”,保护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2 、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专家评课: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探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放手让学生讨论,培养他们好求甚解的精神。崔蕾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就是按照这个要求设计的。
  1 、崔老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从课题开始:“‘鱼游到了纸上’觉得奇怪吗?奇怪在哪里,你想知道什么?”
  2 、“读了课文,你肯定还能提出很多问题来。认真读一读课文,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者的目的在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学会在课文中设疑。
  3 、自学后交流:“你提了几个问题?”崔老师没有让学生说提了哪些问题。当一个学生说“提了9 个问题”时,崔老师表扬说:“真棒,提问的本领真大!”“再读读课文,看还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这是进一步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大胆思维,变无疑为有疑。
  4 、小组讨论:“把个人提出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边交流边读书、讨论,看哪些问题通过读书解决了,哪些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不了,需要提出来的。”这是让学生自己梳理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为大组交流做准备。
  5 、大组交流,读书解疑。这是解决问题的阶段,也是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阶段。
  6 、存疑,留作学生课后讨论,使学生始终处于“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活动之中。

  分析崔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有两个特点。
  1 、教师善于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 、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教师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
  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形成学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的基础。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