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教的断想
名人家教的断想
印度近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泰戈尔,被举为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本清新隽永的诗集被世界文坛誉为“诗圣”。泰戈尔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
泰戈尔的父亲是一位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经常有人到他们家里朗读诗文,讨论哲学,表演戏剧,这使泰戈尔在幼年时期就种下了热爱文艺的种子。特别是他的双亲,根据印度是“诗之国”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他们把诗歌作为教育孩子的一个有力武器。当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时,他的母亲必定背诵一首小诗告诫他;当他在学校里学了字母之后,父亲给他上的辅导课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当他学了数、理、化课程的法则、公式时,他的父母又精心地帮助他用诗的形式把这些法则、公式表达出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由于泰戈尔从小就生活在诗歌的海洋之中,受到了诗歌的熏陶,所以当他到8岁时,就学习写诗了;14岁时就发表了爱国短诗《现代印度教――庙》;16岁时发表了《诗人的故事》,在社会上受到了好评,从而为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异曲同工的是,我国前围棋国手黄乃伟开始学围棋时,是少儿棋训班里最差的一个,但最终却成为中国女棋手中第一位九段棋手。这中间的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呢?她说:“我在少儿棋训班时,爸爸给我制定一个最低标准――赶上水平最接近的一个,之后再赶上水平最接近的同伴,一步一步地追上来。”
上述中外名人的父母堪称高明的“第一教师”,前者借助诗的环境有意识地智熏陶孩子,后者给女儿定的目标是最低的,却又是最切实际、最有可能实现的。要是一开始就给他(她)定个“伟大的目标”――向“诗人”或“九段”进军,恐怕一下子就把他们的兴趣和信心都吓飞了,哪还会取得后来的骄人成绩?
因此,中外名人这一教子成材之法,给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们一个启迪:给孩子们制定奋斗目标,千万不能脱离实际,不是越“宏伟”越好,一定要考虑孩子原来的基础,考虑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否则,过高的目标只能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觉得可望而不可及,以致打击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
同时,对儿童的某些特殊才能的发展,早期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早期教育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