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言之教――诸葛亮的父教故事之二
时间:2022-10-07 21:34:59
A+
行不言之教――诸葛亮的父教故事之二
在《诫外生书》中,诸葛亮把立志看作成才三要素(德、学、才)的基础和关键,他主张立志必须高远,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达到最终的成功。他写道:“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如果志向不高远、坚定,则会出现相反的后果:“若志一消费品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不仅这么“诫子”、“诫外生”,而且身体力行,为儿孙做榜样。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虽贵为丞相,也绝不搞特殊,坚持“行不言之教”。他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他在给后主(刘禅)的表上写着:“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高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诸葛亮这种廉洁的作风,对子孙是无形的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同时,他十分注意采取措施让子弟不搞特殊化。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将独生子乔过继给诸葛亮。乔在蜀国官至驸马都尉,本当安居成都,但诸葛亮外出打仗,诸子弟都随军押运粮草,诸葛亮认为乔也应该与他们同甘共苦,于是便命乔与诸弟子一起押运粮草于山谷。这种做法对乔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不搞特殊化,让子弟在一种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对于培养他们不依赖他人、独立生存的顽强意志更有好处。
相关文章
-
从“静”与“俭”做起――诸葛亮的父教故事之一
-
“对联”启蒙法――朱光潜的“父教”故事之二
-
“玩得透”的孩子有出息――杨振宁的“父教”故事之二
-
暗示提醒法――梁漱溟的“父教”故事之二
-
“宽松”的蔡爸爸――蔡志忠的“父教”故事之一
-
给“芽”见“阳光”的机会――蔡志忠的“父教”故事之
-
淡泊而又充分信任――蔡志忠的“父教”故事之三
-
夯实孩子基础的“第一人”――朱光潜的“父教”故事之
-
学识、学问、做人――朱光潜的“父教”故事之三
-
给一片蔚蓝的“大海”――杨振宁的“父教”故事之一
-
心底里的一角――杨振宁的“父教”故事之四
-
静观其变――杨振宁的“父教”故事之三
-
父亲精神伴随一生――李嘉诚的“父教”故事之四
-
经风雨,见彩虹――李嘉诚的“父教”故事之三
-
取名:潜意识的心理影响――吴健雄的“父教”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