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自己的孩子,是需要勇气的
正视自己的孩子,是需要勇气的
值得深思的两个实例
实例一 B男孩5岁,父亲是医生,母亲是美容师。该男孩在婴儿时很乖、很少哭,其外婆觉得异常,要父母引起重视,但是其父母不以为然。
男孩1岁时不会坐,更不用说走了,去医院检查为软骨病。
2岁时,开始叫爸爸,叫了5个月,而且走路经常摔跤,医生诊断为:运动发展迟缓。
4岁上幼儿园,由于口齿不清、脾气暴躁,没有小朋友与他玩,外婆带他去医院检查,说语言发展迟缓。然而,该孩子父亲认为这都不是病,他仍按照正常儿童的发展给儿子买书看、买玩具玩。
快5岁时,情况仍没有好转,其外婆顾不得与女婿的不快,硬是带外孙去一家较有权威性的儿童中心咨询。最后诊断为: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展迟缓、还有弱视。并进行了有关的治疗,3个月后B男孩进步显著,他父亲开始正视自己的儿子了,其外婆说,如果早一点正视,早一点干预,情况还要好。
实例二 A女孩3岁,母亲是幼儿教师,父亲是外企的高级技术人员。因为女孩早产、体弱,其母亲特为她辞职,在家看护她。
2岁时,一般孩子都能自如地走,还能说简单的词语,而她要人搀着才能走,会“呀呀”发声,却不会语,她母亲自责没有好好地教。
有一次,该女士的同事带着与她女儿同龄的孩子到她家玩,并诚心地提醒:您女儿与同龄儿童有差距,最好去医院咨询一下。该女士听了非常不高兴。
现在,3岁的A女孩只会叫妈妈、爸爸,该女士有点着急了。去了两家医院,都说A女孩智力有问题,该母亲忌讳说她女儿有智力问题,她认为,孩子的父亲智商很高,不会生“戆徒”的。后来,一家市级医院的医生告诉她,A女孩各方面发展都迟缓,需要特殊的治疗和训练,她总算接受了。
敢于面对现实的另两位母亲
A母亲告诉我,当她听到做医生的朋友在路上指着她女儿走路的样子说有问题时,她有整整4个月忐忑不安。见到有经验的老人或朋友她就侧面询问;看到同龄的孩子在前跑,她就仔细观察他们的跑姿与女儿有什么不同。然而,听到的都是“没事”的安慰语。
直至,她看到有关报道,说孩子2岁前施行髋骨正位手术,可不留下后遗症。当时她女儿还有2个月就满2岁了。她鼓起很大的勇气才去医院做彻底检查,果然是“髋骨脱位”。
她瘫坐在医院的长凳上。但是她欣慰的是:没有错过治疗的关键期。
B母亲也说了她的经历:当心理医生对她儿子做了全面检查后说,你孩子的智力等因素不如其他孩子,父母应适当放低对他的要求。
当时她思想很矛盾,但最后还是按医生所说的去做了。不再要求儿子的成绩一定要在85分以上,只要儿子尽到努力就行。
结果,测验、考试时,紧张造成的遗尿现象没有了。他喜欢绘画,他母亲就送他上美术学校,一坐就是2小时,也不见老师反映他“多动”。至于文化课程,他也基本能及格了。
儿子轻松,母亲也高兴。但是,逢年过节,亲朋满座,谈及孩子情况时,她就有惭愧感,不是借故离席就是转移话题。后来,时间一久,她的心理也调到了“平常心”状态。
所以,要正视自己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各种障碍,才能有勇气去面对现实,作出切合实际的设想。
一旦,父母能做到了,那么,最开心的是孩子,最得益的也是孩子。
方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