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突然闷闷不乐了
孩子怎么突然闷闷不乐了
天真快乐是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张笑脸本身就表示着小宝宝身心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如果再表现得活泼开朗,爱说爱动,孩子得到发展的机会就会成倍地增长,其体力、智力、语言表达、个性和社会性都会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培养。阳光下的生命生长力是最旺盛的。如果一向快乐的孩子在别人面前退缩不前,甚至在父母跟前都闷闷不乐,恐怕就是遇上什么麻烦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父母应该采取哪些解决措施呢?
实例:
丹丹的妈妈是在孩子两岁零两个月的时候把爱说爱笑的女儿送到幼儿园的,去了没几天,有一次晚上接孩子的时候,班上管生活的老师说丹丹今天尿裤子了,已经给她换洗过,妈妈听说后非常感谢。没想到以后,丹丹就再也不愿去幼儿园了,她不哭,只是一个人噘着小嘴,满腹心事的样子,一听妈妈说第二天又要上幼儿园,立即就露出惊慌的表情,并带着哭声说不去。妈妈自己看过书,也听过类似的讲座,说孩子在刚入园期间因为安全依恋的原因,总是害怕与自己原来的环境和主要抚养人分离,因而会产生拒绝上幼儿园的情绪和言行。妈妈心想,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因为专家说过了,父母坚持得越好,孩子的适应期就越短,否则就会拉长孩子的适应期,这样孩子和大人都会增加痛苦。
第二天,在孩子极其不满的状态下,妈妈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接下来连着的许多天,每天送丹丹去幼儿园都成了全家一项非常艰巨的事情,孩子始终闷闷不乐,不见一丝笑容。后来妈妈偶然从其他父母那里听到丹丹的生活老师非常厉害,再观察一下丹丹,一到幼儿园就用恐惧的眼神看老师。妈妈想,自从老师为孩子换洗了衣服后,孩子就开始不愿去幼儿园,难道她也怕老师?妈妈越想越难过,第二学期,她给丹丹转了园。没想到转园之后的第一天,老师就快乐地向丹丹引见其他小朋友,而且,第二天丹丹还特别想去幼儿园,以后的每天都兴高采烈地上幼儿园,不用父母着急。
心理分析:
孩子出现了阶段性的闷闷不乐、情绪低落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本身原因,也有环境原因。
本身原因:孩子天生,或者在一个阶段内体力、智力、语言表达、个性方面有较弱的情况,比如活动能量本身就小,影响孩子的兴奋程度,或者孩子天生内向,语言表达能力又欠缺等。孩子本身原因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它会使孩子的成长陷入双倍障碍,即这种原因既是因也会成为果,孩子会因为本身的欠缺而更不会、也不想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并不想与人接触,通过沉默来逃避自己的无能。这种原因对孩子影响极为不利,但它会受另一个原因的调节,这就是人为原因,即环境原因。周围的人际关系,重大的事件刺激都会激发孩子的先天因素,所以父母也不必过分担心。
环境原因: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创设的家庭环境即父母的言行、态度等对孩子影响最大,其次是幼儿园,即老师的影响,最后才是一些邻居亲戚等。即使是成人所创设的环境或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件影响了孩子,而父母又非常细致、妥善地解决的话,那些先天对孩子不利的方面的影响就会减弱,而偏偏小孩子是最不懂得求助的,这时候就极其需要最爱孩子的人――父母的支持。可有时候父母却是创造孩子闷闷不乐的根源。
比如一个两岁多的男孩子,本身就不太活跃,不太爱说话,反应也不强,但在没有人教他的情况下,似乎天生会认一千多字。爸爸妈妈都在日本,常年不和孩子在一起,保姆带着,姥姥看着。到了快3岁的时候上幼儿园,变得更不爱讲话了,甚至连生活都变得困难起来,必须要经过幼儿园特批,保姆跟园才能继续在幼儿园生活。这种近生远养的情况在知识分子家庭极其普遍。在这里,希望年轻的父母既然要了孩子,就要负责到底,这样的孩子虽然有很好的先天获得的基因,但毕竟需要后天的教育来提取。
对策:
孩子突然出现闷闷不乐的情况是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消极信号。对此,父母绝不能等闲视之,不能抱着淡漠的态度来对待,更不能因为孩子沟通能力的原因、不听话的原因而斥责孩子。要避免孩子因情绪低落而影响孩子的发展,固化成为行为问题。
1.挖清孩子情绪的根源是最重要的,否则就会使错了力气,还耽误了孩子的发展。像丹丹妈妈这样的母亲是非常难得的,丹丹妈妈和老师的沟通、合作也是成功的。妈妈虽然用了将近一学期的时间发现了孩子闷闷不乐的秘密,但还是在发现之后立刻进行了决断性的选择,给孩子换了园,使孩子恢复了从前的天真模样。并且,妈妈在孩子再次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就有了经验,及时和老师沟通,确定孩子情绪低落的根源,并请求老师的帮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期望的效果。
2.妈妈在考虑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是很快确定其根源,而事实上,孩子的行为如果不经过仔细分析的话,是很难得到一个定论的。因此妈妈对孩子的微小表现不能忽略,要细心观察,并多和孩子交流,让他有机会说出心里话。从多方面分析造成孩子闷闷不乐的原因。
3.与老师多交流,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请求。比如,“我发现孩子最近遇上一点小麻烦,您是怎么看的?”“如果您觉得我的孩子哪方面发展得不好,我希望能和您合作”等,一起帮助孩子。
4.常常用乐观幽默的态度对待困难,甚至说有困难最有意思的话,鼓励孩子战胜困难。
5.让孩子大量地进行体育活动,既培养孩子开朗活泼的个性,又增强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
6.多和孩子接触,做游戏、讲故事、一起看动画片、聊天,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及语言表达能力。
文/鲁杰(儿童心理学专家)
采编自妈咪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