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流浪儿童在福利中心安家
6名流浪儿童在福利中心安家
我市开创解决救助站滞留儿童新路
6名流浪儿童在福利中心安家
本报讯(记者李舒瑜通讯员关志红)“好多洋娃娃啊,我喜欢住在这里。”6岁女孩吉娜走进自己的新房间后,高兴地叫了起来。与吉娜一样,日前,6名长年联系不到家人的浪流儿童离开救助站,在市福利中心安了家。市民政局表示,这些孩子在福利中心将得到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条件,今后,我市还要将此举变成一个常设的机制,让更多的救助站滞留儿童找到好的出路。
“我喜欢我的新家”
日前,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来到市救助站,将6名长期滞留在站中的儿童接到市福利中心。这6名孩子1男5女,最大的12岁,最小的刚满6岁。其中4名孩子身患不同程度的弱智和肢体残疾。
市救助站站长唐荣生表示,这6名孩子均是由于种种原因遭家人遗弃并由公安部门送到救助站的,在站里的时间最短的半年,最长的已经一年多了。期间,他们通过登报等多种手段,想方设法帮助寻找家人,但是始终没有找到。长期滞留在救助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经过市民政局研究,决定把他们送到福利中心。
一到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就按照孩子们的年龄大小给他们分配了专门的护理员,并安排了房间。面对这个“新家”,孩子们充满了新奇感,不停地东张西望。吉娜是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也是滞留时间最长的一名。一路上,这个活跃的孩子就不停地唱着歌,唧唧喳喳向大家述说她的感受。走进福利中心给她安排的房间,她忍不住“哇”了一声。这是一间典型的女孩房,四张床一字排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床后是一排玩具柜,里面满满的都是洋娃娃。吉娜抱着一个洋娃娃跳上自己的床,很快就和其他小朋友玩了起来。“我喜欢我的新家。”她大声告诉记者。
“我终于可以读书了”
12岁的余雪一走进福利中心就流下泪来,“我终于可以读书了。”她哽咽着说。
余雪的经历很曲折。她从小就被父母遗弃,跟随养父养母长大。五岁时,跟养父养母到龙岗生活,并进入小学读书。然后,三年前的一天,余雪的养父养母在开出租车时发生了车祸,双双遇难。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余雪被房东赶出家门,到处浪流,靠给别人打小工维生。今年春节前,被公安部门发现并送到龙岗区救助站,后又送到市救助站。能够回到学校读书,是这个女孩子最大的愿望。然而,救助站提供的仅是临时救助,并不能送流浪儿童到普通中小学校去上学。昨天,进入福利中心后,余雪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市福利中心主任付天跃告诉记者,对于符合上学条件的孩子,他们将会尽快联系附近的中小学,安排他们入学。同时,他们还会对这6个孩子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帮助他们早日好转。有需要手术的孩子还将通过“明天计划”出资为他们做手术。
救助滞留儿童将成常设机制
“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救助站滞留儿童出路的空白。”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市救助站有近20个孩子长期“滞留”站中,无法回家,最长的滞留时间超过两年。而这种难题,在全国各地救助站普遍存在。
刘润华表示,这些孩子长期滞留在救助站,一方面不利于救助站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封闭的环境也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将这些孩子送到福利中心后,对孩子们的援助从即时性救助变成了日常救助,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教育等环境,让他们更健康成长。
刘润华说,今后要将此举作为变成一个常设的机制,让更多的长期滞留在救助站中的孩子可以在福利中心安家。同时,福利中心还将继续帮助这些孩子寻找家里人。如果确实寻找不到,在福利中心,他们还有机会被收养,重新走进家庭。
相关文章
-
为流浪少年安家 河北将建立儿童保护中心
-
尝试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培养正常化儿童的做法
-
幼儿园中班育儿心得 让你的宝宝在游乐场里安全享受
-
一个心理学家的札记:儿童孤独症6例
-
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
-
幼儿园活动《在家中玩耍》小班社会安全教案反思
-
儿童创客交流体验中心朋友圈文案40句
-
一家人在一起开心幸福的简短句子216句
-
儿童创客交流体验中心朋友圈文案31句
-
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珠心算教学中的探索
-
家长怎么使用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家庭中的应用
-
家长在家庭中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法
-
幼儿园安全管理 心声:安全是一种幸福
-
幼儿园工作经验交流: 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幼儿园工作经验交流: 在动态的不平衡中激活幼儿园发展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