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扔”中长见识
时间:2022-10-07 21:09:04
A+
孩子在“扔”中长见识
1岁左右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喜欢“扔东西”,这叫爸爸妈妈非常生气,给他什么东西,他都只玩一会儿就往地上扔。开始,父母以为宝宝是不小心掉下地的,就给他拾起,但宝宝很快又往地上扔。这样反复多次,可把父母惹生气了,干脆不去理睬他了。可宝宝不依不饶,仍用要求的目光,手指着地上的东西,请求父母再次拾起。
专家为宝宝辩护
孩子喜欢扔东西并不是他存心捣蛋,更不是件坏事,而是这时期宝宝的年龄特点。宝宝在反复扔东西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情绪上的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而且还能增长不少见识和经验。
往地上扔东西的意义
孩子在不断地、反复地扔东西的活动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动作(扔)和动作对象(物体)的区别,探索自己动作的后果――会出现什么效果和变化。
例如,宝宝每次扔球,都能使球滚动,开始时这种现象是偶然发生的,并没有引起他注意,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以后,经过多次重复这个动作,相同的现象(球会滚动)再次发生。宝宝逐渐认识到自己扔的动作,能使球发生变化,出现了滚动的效果。从中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存在和客观物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扔东西的动作,显示出的力量和事物发生的变化,促使宝宝再次尝试用扔的动作去作用于其他物体,观察是否能发生其他的变化:扔出响铃棒,响铃棒掉下去能发出声响,但不滚动;扔下毛巾,毛巾既没有声响又不滚动。
由此孩子逐渐认识到扔不同的东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发现物体更多新的属性,而使孩子对各种事物获得更多的认识。
有时孩子扔东西是想要大人和他玩,以扔东西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在孩子扔下和父母拾起的过程中,建立了“授受关系”,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际关系,在动作与语言的交往中,使孩子的认识能力不断地发展。
建议:
1、如果父母不能花许多时间专门为孩子拾东西,可以让孩子坐在铺有席子或垫子的地板上,让他自己扔东西玩;教会他将扔出去的东西,自己爬过去或走过去拾起来。
2、逐步教导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不能扔。可以做一些沙袋、豆袋,准备一些带响铃的橡塑玩具等给他扔。
3、要制止孩子扔食物、某些玩具及易损坏的东西,但不要用训斥方式,以免强化了孩子这种不良动作。
孩子喜欢扔东西,父母不必紧张、烦心,这个过程只是很短暂的一个时期,孩子慢慢学会了正确地玩玩具及使用工具后,他的兴趣及注意力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更有趣的活动上,“扔东西”的现象会自然消失。
作者系原上海市儿童保健所高级儿保师、澳大利亚医学保健咨询中心理事
摘自《为了孩子》
相关文章
-
让孩子在“扔”中长见识
-
孩子在“扔”中长见识
-
“问题孩子”主要出在“问题家长”身上的相关知识
-
让孩子用色彩“说话”——在活动中创设美的环境
-
幼儿园个案分析反思:家长如何摆脱“以孩子为中心”困境
-
在活动中创设美的环境————让孩子用色彩“说话”
-
“坏孩子”诞生在父母的言语中
-
“坏孩子”诞生在父母言语中
-
主题活动反思:让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展翅”
-
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提升教师创新意识构建成长新平台
-
教孩子了解乐器“钟”-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计划
-
幼师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的爱心:促进让孩子学会“爱”
-
让孩子长记性的好方法 “自然结果法”
-
家长要注意“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
不要让孩子长成“刘罗锅”
-
关注孩子在幼儿园中常见的五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