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

首页 - 知识学习

杨辉三角评课稿

时间:2023-05-18 10:12:08 A+

杨辉三角评课稿

杨辉三角评课稿

1、杨辉三角评课稿

每行端点与结尾的数为1. C(n,m)= C(n,n-m)

第n行共有n项,数字和为2n-1

每个数等于它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

C(n,i)= C(n-1,i-1) + C(n-1,i)

第n行的第一列数字是1

第n行中,笫m列的系数等于

C(n,i)

1.每个数等于它上方两数之和(第n行的第m个数数等于第n-1行的第m-1和第m个的两数之和。

2.每行数字左右对称,由1开始逐渐变大。

3.第n行的数字有n项。

4.第n行数字和为2n-1。

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 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

6. 第n行的第m个数和第n-m+1个数相等 ,为组合数性质之一。

7. 每个数字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可用此性质写出整个杨辉三角。即第n+1行的第i个数等于第n行的第i-1个数和第i个数之和,这也是组合数的性质之一。即 C(n+1,i)=C(n,i)+C(n,i-1)。

8. (a+b)n的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依次对应杨辉三角的第(n+1)行中的每一项。

9. 将第2n+1行第1个数,跟第2n+2行第3个数、第2n+3行第5个数连成一线,这些数的和是第4n+1个斐波那契数;将第2n行第2个数(n1),跟第2n-1行第4个数、第2n-2行第6个数这些数之和是第4n-2个斐波那契数。

10.

杨辉三角应用

性质5和性质7是杨辉三角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杨辉三角其他规律的基础。

与杨辉三角联系最紧密的是二项式乘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即二项式定理。例如在杨辉三角中,第3行的三个数恰好对应着两数和的平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性质 8),第4行的四个数恰好依次对应两数和的立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即

,以此类推。

又因为性质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因此可得出二项式定理的公式为:

因此,二项式定理与杨辉三角形是一对天然的数形趣遇,它把数形结合带进了计算数学。求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组合数的计算问题。用系数通项公式来计算,称为式算;用杨辉三角形来计算,称作图算[3] 。

杨辉三角数在杨辉三角中的出现次数

由1开始,正整数在杨辉三角形出现的次数为,1, 2, 2, 2, 3, 2, 2, 2, 4, 2, 2, 2, 2, 4, ... (OEIS:A003016)。最小而又大于1的数在贾宪三角形至少出现n次的数为2, 3, 6, 10, 120, 120, 3003, 3003, ... (OEIS:A062527)

除了1之外,所有正整数都出现有限次,只有2出现刚好一次,6,20,70等出现三次;出现两次和四次的数很多,还未能找到出现刚好五次的数。120,210,1540等出现刚好六次。(OEIS:A098565)

因为丢番图方程

有无穷个解,所以出现至少六次的数有无穷个多。解为

,其中Fn表示第n个斐波那契数(F1=F2=1)。

3003是第一个出现八次的数。

这也是多项式(a+b) n 打开括号后的各个项的n次项系数的规律 即为

0 (a+b) 0 (0 nCr 0)

1 (a+b) 1 (1 nCr 0) (1 nCr 1)

2 (a+b)2 (2 nCr 0) (2 nCr 1) (2 nCr 2)

3 (a+b)3 (3 nCr 0) (3 nCr 1) (3 nCr 2) (3 nCr 3)

. ... ... ... ... ...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

因此 杨辉三角第x层第y项直接就是 (y nCr x)

我们也不难得到 第x层的所有项的总和 为 2x (即(a+b) x中a,b都为1的时候)

[ 上述yx 指 y的 x次方;(a nCr b) 指 组合数]

nCr的数学意义是从n个元素中选r个,一共有几种选法.数学公式

y nCr x=y![(y-x)!x!]

!是阶乘

n!=n(n-1)(n-2)...321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在线性写法中被写作C(n,m)。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为

n 元集合 A 中不重复地抽取 m 个元素作成的一个组合实质上是 A 的一个 m 元子集和。如果给集 A 编序

成为一个序集,那么 A 中抽取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对应于数段

到序集 A 的一个确定的严格保序映射。组合数

的常用符号还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sequence of number).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

有时候也表示成:

(在旧版本里,排列数的字母写作P)

组合公式的推导是由排列公式去掉重复的部分而来的,排列公式是建立一个模型,从n个不相同元素中取出m个排成一列(有序),第一个位置可以有n个选择,第二个位置可以有n-1个选择(已经有1个放在前一个位置),则同理可知第三个位置可以有n-2个选择,以此类推第m个位置可以有n-m+1个选择,则排列数为

,而组合公式对应另一个模型,取出m个成为一组(无序),由于m个元素组成的一组可以有m!种不同的排列(全排列

),组合的总数就是

递推公式:

c(m,n)=c(m-1,n-1)+c(m-1,n)

等式左边表示从m个元素中选取n个元素,而等式右边表示这一个过程的另一种实现方法:任意选择m中的某个备选元素为特殊元素,从m中选n个元素可以由此特殊元素的被包含与否分成两类情况,即n个被选择元素包含了特殊元素和n个被选择元素不包含该特殊元素。前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1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1);后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

2、画评课稿

《画》评课稿

《画》说课稿

《画》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一、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认: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理解:理解: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⑵ 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⑶ 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再记住它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内容,懂得这首古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都能够理解其义。

 

二、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读准、读好、读懂、读背。

  1、读准:

    初读古诗,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学生连字音也读不准,哪来读的感悟。这里我安排了各种读法,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所有的汉语拼音,能够独立地拼读音节,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拼读,再同桌互读,接着指名读(2~3名),然后分小组读,最后齐读。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读好,有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这首古诗只有20个字,但是里面的字比较难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难区分,比如说色读成sh,近读成jng,还有听、声、春、惊。近听水无声。这一句特别难读,学生容易把近听这两个字都读成后鼻音。我把这些字着重让学生练读,分开读,连起来读,放在诗句里读,直到学生读好为止。在这一教学环节,一定要沉着,不能浮躁。

  2、读好:

    怎样读好,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① 让学生听读,我范读,学生听;② 标上停顿记号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后反复练读,采用自由读,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

  3、读懂:

    我这里所说的懂,并不是说要说出每个字词的意思。根据一年级的特点,我只要求学生初步知道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水无声、花还在描写的就是这幅画。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反复读。读好后,我例举诗中的一组反义词远──近,通过采用各种形式反复地读,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反义词,然后到书中找出其他两组反义词。

  4、读背:

    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不断的练读,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背出了,还不会背的学生,让他们课后再读,要求人人会背。

  通过读准、读好、读懂、读背这四部曲的层层深入,完成了读的教学目标。

三、本课的字词我是这样处理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

  然后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来,反复练读,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读的时候及时正音。然后把拼音擦了,再练读。接着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来送信拿到信的小朋友大声朗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让其他人送信。学生们在学中玩,个个兴趣盎然。这些都是巩固识字效果的方法,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在教学中创造各种再现重认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把已经学过的生字进行温习巩固。

  本节课要学生会写两个生字人、火。写字时,首先还是要规范写字姿势,这是他们入学时就反复强调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事虽小,但危害不小。我在写字前要求学生背写字姿势很重要,身体做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这样耳提面命,时间久了,印象也就自然深刻了。其次要着重强调写字的笔顺,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笔顺来写。最后要求写好每一笔,摆好每个字的结构。每课书后面都有描一描,写一写。我在教学这两个生字时,自己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让学生书空,书笔画,再描一描,最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3、减法评课稿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新知做铺垫。

板书设计: 减法

4 - 1 = 3

减号

4、黄山奇石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听课稿,分享黄山奇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一篇:

《黄山奇石》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活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能让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在平日的教学中发自我们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靠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刚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成人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自由想像畅所欲言,尤其是 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弹琴等,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想像,我不禁为他们精彩的表现喝彩。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学生的想象力太贫乏,思维方式太单一,这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一种学习习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二篇:

《黄山奇石》一课,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黄山石的奇趣,情感充沛,是一篇极好的带领学生感悟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曾老师制作了幻灯片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热情,课堂效果非常显著,突出了语文教学特色。曾老师教学体现了教学思想正,教学方法活,语言训练实等特点,反映在:

第一、重视自学能力培养。从小严格训练,狠抓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第二、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真正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将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训练非常落实;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了思维。

第三、第三,重视良好学习惯的训练,如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另外,针对学生实际,各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检查,使学生会学、乐学,将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熟记性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促进语言发展,培养观察能力、新闻记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狐假虎威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狐假虎威听课稿,分享狐假虎威听课感受和记录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一篇: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窜、扑、逮等,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 读、说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读、思结合。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狡猾的狐狸是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3、创设情景,分角色表演。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老师要积极指导。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

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句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第2节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4、巧设问题,理解成语。围绕第8节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对故事的情节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分析,而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但在教学中时间有限忽视了一部分不积极的学生,锻炼机会也很少。

因此,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与朗读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互动。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二篇:

《狐假虎威》评课稿

我校回归学习本真,走向深度学习为主题的同课续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结束,上周听了张静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感触颇深,以下我就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成功与不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张老师虽然刚代语文,但她以清新大方的教态,耐心的引导,引领孩子们与文本对话,进行了朗读、说话、字词句段品析和写字等方面的有效训练,让学生的双基得以不断巩固。课堂上张老师很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及时鼓励他们的勇敢表现,让他们投入课堂,进入文本,从小小的故事中明白所蕴含的道理,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一、 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

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是语文学习的一条主线,是语文教学的主环节。张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读的形式多样。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感悟人物品质读,分角色读等,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指导效果层层深入。用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与老虎的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二、 角色体验,挖掘人物内心。   

在教学中,张老师重在对学生两个主角的内心进行探索,挖掘文字以下的内容。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如:狐狸的眼珠子在骨碌一转,它在想什么啊?老虎怎么愣住了,它心里在想什么?还有采访的形式:老虎,你的表情怎么半信半疑,你在想什么?等问题,让孩子体会当时狐狸和老虎的内心活动。让孩子进行有效地思维。也同时避免了老师简单的说教。

三、 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在教学7、8两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没有直接让学生去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词,再放入句子中,指导读好句子,一气合成。也为之后的表演片段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利用精心设计的表演,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参与演出。演出对文本的理解,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协调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学主线的渗透清晰,阅读训练凸显整体性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知道狡猾的狐狸先蒙住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此基础上体会狐狸的狡猾。二年级的学生容易受知识和年龄特点的影响,对聪明和狡猾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因此这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张老师为处理好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抓住一个骗字逐渐展开,而且展开这一阅读教学一定要凸显整体性。扣住骗字后抓住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神态,让学生知道狐狸怎样一步步使饥饿的老虎松开爪子,体会其狡猾。这一过程中又引导学生找到老虎的反应一愣、蒙住、松开、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老虎由不信到相信的心理变化,体会其愚钝,从侧面又感受狐狸的狡猾,对蒙这个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建议:任务设计的策略可以改为:朗读课文2至6自然段,找到狐狸和老虎的三次对话,想想怎样读好它。总结课文是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像狐狸一样的人;在教学两个生字假和借时,教师很自然巧妙的引了出来,如果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单人旁)和不同点(虽然都是单人旁,但是他们在田字格的位置不同)就更好了。

6、日月潭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听课稿,分享日月潭听课感受和记录

日月潭评课稿第一篇:

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xx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黎老师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黎翠妃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日月潭评课稿第二篇:

《日月潭》评课稿

今天听了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一课,令我感受颇深,本课教学的是小学中年段一篇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也许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总会让人觉得以枯燥乏味,但李老师的课上却是精彩不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李老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而且陶冶了品格。下面就我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第一、优美动听的语言引入课文,既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涌起自豪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呈现,使文字描述变成了可观、可感的直观体验。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极尽言辞不能名其状的缺憾。

第二、多种读文方式的有效结合,加上适时的点评与指导,既达到了初知文意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正说明了多读文本的重要意义。

第三、多种识字方法的穿插利用,很好的诠释了中年段生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落实;繁简适度的讲解与扩展,又使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简单的一带而过,决不拖沓冗长;复杂的不厌其详,决不敷衍塞责。这既是教师备课态度的体现,也是语文基本功及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

第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本课教学任务完成时,又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达到了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

7、认识直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直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8、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

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9、司马光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听课稿,分享司马光听课感受和记录

司马光评课稿第一篇:

《司马光》评课稿

感谢白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白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白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白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内容的感悟强调了朗读训练。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师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知、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抓住重点内容,做到长文短讲。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白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在教学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马上提出了训练的重点和。

六、组织交流感受和质疑问难。思源于疑,白老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且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再分层次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改变了学习中的被动位置,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司马光砸缸用评书的形式来讲,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

八、文本结合,重视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

一、教学的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建议:设计如果能做到读、说、写、演相结合,如,先让学生读一读故事,说一说人物的言行、品质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二、词句的推敲与积累欠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脱离了重点词的教学,我认为应该结合重点的词句来理解重点的句子,再结合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另,语文的教学特别重视积累与运用,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且摘录下来。

司马光评课稿第二篇: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具体想法如下:

1.新授课由本单元主题聪明的小朋友导入课题,认识司的写法,采用谜语方式有个同学真粗心,同字丢掉一小竖。然后介绍司马是复姓根据课题巧妙导入,很棒!

2.由于充分利用了课件的演示功能,设计了假山出字水缸出字的巩固识字,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鼓励孩子们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相信长期训练一定会有成效。

建议:

1、本课的生字可以归类识字。如学生说了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后可以用石加皮组成破,砸破的破,读中强化,同时引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还能记本课哪些字?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强化识字效果。换偏旁、加偏旁、多音字的识字方法也可用此方法引导识记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第一课时要读正确,但是也要养成读通顺和连贯,一字一字地读,需要在老师的范读和引导中纠正。

10、卡罗纳评课稿

《卡罗纳》评课稿

《卡罗纳》评课稿

我听了陈老师的课,受益非浅。陈老师为了突破重点,较好地达成情感目标(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把课文重组成两个版块。

一:找出描写卡罗纳的悲痛欲绝的语句,体会感悟,指导朗读,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二:再读课文,找找卡罗纳身边有哪些人在关心他,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说说他们是怎样关心卡罗纳的。

课堂实录一:

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悲痛万分,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卡罗纳

心情的语句,再认真读读,用你的朗读声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生默读找划语句,一会儿几个同学就认真地练读起来。

师: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卡罗纳悲痛的心情。谁先来读一读。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从卡罗纳的脸色中体会到他失去母亲是多么的伤心、难过。

师:卡罗纳承受着多么巨大的悲痛呀!谁再读。(指名读)

师:你体会到了卡罗纳的悲痛。让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哪句话体会到了卡罗纳的心情。

生2: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卡罗纳失去了母亲,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哀,他羡慕我还能拥抱妈妈。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卡罗纳的内心,读。(学生齐读)

师: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是那样的痛苦、伤心。假如卡罗纳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伤心。

生2:帮助他走出伤痛。

生3:鼓励他,让他重新快乐起来。

这堂课,陈老师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让听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鸣。我觉得陈老师的既完美,又完整,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让我受益非。

11、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今天有幸听了潘老师主讲的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要说评课谈不上,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纵观潘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潘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大语文观、人文观。

二、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潘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突出了鲜明的教学主线

本节课的教学,潘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以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四、读中学写,揭示规律,学以致用

1、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课题的教学上。

传统的教学中,课题往往只是导入课文学习的一个引子。然而,今天潘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启示:课题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一个训练点。教学中,潘老师首先通过齐读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解读课题,理解题意,最后引导学生审题;如果让你写《秦兵马俑》,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内容,也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潘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3、课文学完以后,潘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的小练笔,让学生试着用总分结构介绍我们的教室,并用上本节课所学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一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重视了语文双基的教学

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对生字的教学,还是对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鸟瞰等词语的理解;无论是对第2自然段总起句的学习,还是对过渡段作用的揭示,纵观她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她充分重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次,她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她着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

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再饱满一些,课堂气氛可以会更好;还有教师课堂评价,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好。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片高效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12、白公鹅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公鹅听课稿,分享白公鹅听课感受和记录

白公鹅评课稿第一篇:

1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这只白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感悟能力较强,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多,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

3重点难点

1.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海军上将军衔的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一)、对比复习导入  1、师 :我们刚刚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公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 印象?板书;白鹅?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板书课题:白公鹅  师: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推测一下,这只鹅会有哪些特点呢? 生: 师板书:高傲    生:  师:你从公鹅推测它很好斗(高傲)同学们已经做出了很多猜想,下面让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 (二)、根据阅读提示,学习目标  1、指学生答学习方法:默读蓝色块的阅读提示,看看编辑叔叔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完成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 2、学生默读阅读提示,划出问题,同桌交流。  3、指学生答:默读课文,想想这只白公鹅有哪些特点? 再比较一下,作者的写法又与丰子恺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生:  (三)、按学习目标学课文  (1)初读课文,回答: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公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生答:  师:好一只(海军上将派头)的大公鹅,理解海军上将衔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写这白公鹅具有海军上将衔的?师生对读。 2、你们喜欢这只具有海军上将衔的白公鹅吗?就请你们带着这种感情大声地读一读。读完后你们有什么新发现?生:。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白公鹅的派头十足? (3)学习最后几段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根据课文中的句子, 再指学生回答(师:归纳并板书)。  2、学第二自然段:生: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这方面具体写白公鹅的派头十足。师:它走路的姿势怎样?用文中一个词来说?生:慢条斯理,并理解这个词语。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这只鹅具有海军上将的派头。可看出作者对白公鹅充满什么感情?带着感情读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的句子。  师:除了从它走路的姿势这方面具体写,作者还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3、生答:(第3、4段)。师:同学们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把句子读出来。(全班读,边读边想象)说感情。 4、生答:(第5、6段)师:同学们对哪些段感兴趣?分别指学生读,以读代讲,读完让学生说感受,如果你是作者对这鹅会怎么办?  5、小节: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时,你们觉得这只白公鹅是不是具有海军上将的派头,派头到有点霸道。让作者无可奈何,它是那么可爱,让作者深深喜欢,才留心观察鹅的一举一动。 六、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七、板书  走路:慢条斯理 生活:无忧无虑 个性:自以为是  教学活动

白公鹅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引入: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了丰子恺笔下那只( 高 傲 )的白鹅,它是那样可笑而又可爱。(板书: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今天,我们再去了解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鹅。(板书:白公鹅)

  2、读课前导语,明学习目标:叶诺索夫描写的这只白公鹅有哪些特点?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腔调 掂量 涟漪 属于 主宰 荣膺 甭想 勾当 率领 嬉戏

车辄凌乱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耀武扬威 从从容容

2、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3、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在书上勾一勾,写一写。

4、交流: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概括一下。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板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三、再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现白公鹅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特点的句子。读出它的特点

2、汇报展示。

四、对比阅读,感悟交流《白鹅》与《白公鹅》写法上的异同点。

交流:

(1) 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同:傲慢、派头;

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2)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 三眼一板,要人伺候 老爷脾气)

  B、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喜欢戏水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抢占地盘 耀武扬威,从从容容 主宰一切)

  C、 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等)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设计

1、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在采蜜本上。

2、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作好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3 白鹅 14* 白公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可爱) 海军上将的派头(可爱)

叫声 步态 吃相 步态 活动

(喜爱与赞美) (喜爱与赞美)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课后评课老师们提出建议,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13、循环小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

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来探索一些有趣的规律。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像这样重复下去,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讲不完。

师: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会遇到。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40075这个算式的两个特点:①余数重复出现25;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师: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

生:可能永远也除不完。

师: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一位学生把40075的竖式计算放到视频展示台上。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猜想一下,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重复出现3。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

学生验证略。

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0075=5.333

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循环小数,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7861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写有讨论问题的卡片,如:

①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

②它的商会不会循环?

③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大约控制在4分钟,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不像例1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能除尽,而且会循环。

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

生2:因为我发现有数字4和5的重复。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生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现4、5。

学生计算后证实会重复出现4、5。

师:比较5.333和7.14545,你觉得这两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

生:前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后一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

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个算式的商。

指导学生写出78.611=7.14545

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师(指着5.333,7.14545):对了!像5.333,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三、学习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

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

5.3333 7.14545

教师边指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它写出来。如5.3333可以写作,7.14545可以写作。这就是用循环节表示循环小数,如果同学们对循环节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教材第28页的阅读材料。

学生看书。

师:请同学们计算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小数。

学生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五、运用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5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完成第6*题。

14、位置评课稿

一、谈话导入

活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应的习题

上、下、前、后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 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

15、可能性评课稿

(二)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通过亲自动手摸球验证,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你们的第一次试验情况?(学生汇报)

师:咦,我就不明白了。每个小组黄球的个数不一样,摸的次数也不一样,为什么结果却都一样呢?

生:因为里面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看来呀,只要放的都是黄球,就一定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如果全放白球,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第三种实验呢?情况如何?

师:不管黄球和白球的数量多少,只要既有白球,又有黄球,就有可能摸出白球,也有可能摸出黄球。

师小结: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可能性家庭中的三个成员。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时,如果结果不能确定 [板书:结果不确定],我们就说可能;如果能确定 [板书:结果确定],就说不可能或一定。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在试验中感受到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几种情况,现在谁能用这三个词来描述一下你们刚才试验的结果?

生1:如果袋子里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2:如果袋子里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也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3:如果袋子里既放白球,又放黄球,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师:看来你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电脑展示:例2的6种现象)

师:这道题在书上第107页,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

(生先自己判断,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都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现在谁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你们可以自由选题回答,回答时,不仅仅要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师:准备好了吗?谁先来?

(1)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师:这个现象是一定的吗?

生1:我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白天黑夜了。

生2:我也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了。

师:也就是说,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电脑出示 )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3: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生4: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课件出示: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

师:后面的题目谁也能像这题一样来说一说?

(2)三天后下雨

生1:我觉得不可能,因为这几天连续出太阳,所以三天后不可能会下雨。

生2:我觉得一定,因为电视上天气预报有台风,所以三天后一定会下雨。

生3:我觉得是可能,因为天气变化无常,说下雨就下雨,所以我觉得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师:是呀,我们常说,天气变化无常,连天气预报都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三天后的天气情况,我们就更不能确定了,因此只能填可能。 (电脑出示○ )完整的说就是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课件出示: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

(3)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生1:我选可能,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有的是用右手拿筷子,有的是用左手拿筷子,所以都有可能。

生2:不可能。

生3:我也认为不可能!

师:到底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呢?(生七嘴八舌,意见不一)

师:那我们就来现场调查一下吧!咱们班有用左手拿筷子吃饭的吗?(现场调查)原来证据就在我们身边。(电脑出示○ )

师:用上可能完整地说说这个句子。

生: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课件出示: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4)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生:绝对不可能。我一天不吃东西就受不了了,更何况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那岂不是要饿死!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电脑出示 )

师:用上不可能完整地把这句话说一说!

生: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课件出示: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5)太阳从西边升起。

生1:不可能。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生2: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怎么可能改变它?(电脑出示 )

师:谁能不可能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课件出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6)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最后一个问题了,谁来攻克它?

生1:我觉得一定,因为每天都有人结婚,结婚了就会生孩子,所以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2:我觉得不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3:我觉得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你们各有各的想法,也各有各的理由,那到底是可能还是一定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则小资料。(课件出示小资料: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

师:看完这则小资料,你现在想说什么?(电脑出示 )

师:完整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定每天都有人出生。

2、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1: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属相。

师:你的属相是什么?大家知道自己的属相吗?(学生趣味盎然,相互诉说)告诉你们,张老师也有自己的属相,我是属羊的。

生2:公鸡不可能会下蛋。

生3:男人不可能会生小孩。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学生哄然大笑,并情不自禁地为他的绝妙发言鼓掌。)

生4:人一定会死。

师:死这个字听起来让人感觉心情沉重,不仅是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一定会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有限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一点贡献!

生5:今天,老师可能会表扬我。

生6: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师:那么多的同学还想说,这样吧,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下次专门来举办一个这样的交流会,到时比比谁讲得最多最棒,好吗?

[设计意图:以夺小动物游戏渲染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兴趣盎然,再一次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感悟数学,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学生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对确定与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再次摸球,进一步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一)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摸球比赛,每一个组上来一个代表。看你们谁能摸出黄球,那谁就将成为今天的优胜小组!

师:(出示摸球的盒子)我在盒子里放入2个黄球和2个白球,先说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好,那开始摸球吧!谁先来?

师:先猜猜能摸出什么球?

生:黄球。

师:那你快摸吧,我们来看看。(学生先猜,再摸)

师:你是最后一个摸球,难道你就不担心摸不着黄球吗?

生:不用担心。因为盒子里还是放着2个黄球和2个白球,那我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是黄球。

师:你是说前面同学摸球的结果不影响你这一次摸球吗?

生:不影响。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好样的!你在玩的时候都在思考,那就摸一摸试试看吧!(生摸)

师:看看是什么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师:还想玩吗?

生:想。

师:再请4位同学上来。

师:先听要求:摸出一个球后,请将这个球放在另一个盒子里。谁先来?(学生先猜,再摸)

师(对已经确定的学生):先猜猜会摸到什么球?一定吗?说说理由。

师小结:刚才,前面的同学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可后面只剩下2个黄球,那么就一定能摸出黄球。也就是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指板书)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生活中就有着这样的例子。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可能性的故事吧。古罗马帝国有一个忠臣受奸人陷害,被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他有一个决定生死的机会,就是抽生死签。(出示:生签 死签)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同学们,这位忠臣是生是死能确定吗?为什么?

生:不能确定。因为他有可能抽到生签,也有可能抽到死签。

师:陷害他的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在生死签上做起了手脚,偷偷地将生的签都换成了死的签。(出示:死签 死签)同学们,这位大臣的命运将会如何?为什么?

生:他不可能活下来,一定会死。因为现在两张签都是死签,他必死无疑!

师:幸运的是,奸臣的小动作被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士兵看见了,他急忙把这件事悄悄地告诉了这位被害的忠臣。同学们,快帮帮这位忠臣想想办法吧,他要怎样才能脱身呢?

生1:把死签换成生签。

生2:让士兵去求皇上,皇上就换成了生签。

生3:士兵偷偷地把死签换成了生签。

生4:可能大臣会拿出两张签说:这两张都是死签,这样不公平。就重新再抽一次。

师:想不想知道这位忠臣是怎么做的?

生:想!

师:这位忠臣特别聪明,当大法官要他抽取生死牌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抽取了其中的一张,然后迅速将它塞进嘴里一口吞下。大法官急了:你你你怎么这这这可怎么办?这时旁边的一位师爷说:大人,别急!看看盒子里剩下的另外一张签是什么,不就可以知道犯人抽到的是什么了吗?同学们,盒子里剩下的是什么?这位忠臣最后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生:盒子里剩下的是死签,就说明他抽到的是生签,那他就不会死了,一定能活下来。

师:你真聪明!这位大臣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活了下来。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做事情一定要动脑筋,不动脑筋反而会害了自己。

生2:那个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生3:这个故事里的忠臣原本是可能生,但被奸臣陷害成了一定死,可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将一定死变成了一定活,从而使自己死里逃生。

师:说得真好!(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是呀,有些事并不是绝对的,只要肯动脑筋,还是会有转机的。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师:让我们再一起回到吉马超市的摸奖活动吧!(指板书)

师: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生1:我会放1个黄球、4个白球,这样就要看顾客的运气了。

师:为什么这么放?

生1:因为这样就不大可能摸到黄球了。

生2:太黑了!这样放有时候人家都只能抽到白球了。

生3:过黑了!因为别人如果总是运气不好,总是摸到白球,那就亏得很了,而老板一点儿也不会亏。

师:这位老板也是为自己考虑,他把白球放得多一些,那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中奖的可能性就小。

师: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案?

生4:我会全放白球。因为这样可以吸引顾客,又不会亏钱。

师:对这种做法,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这样做顾客根本就摸不到奖,不就上当受骗了吗?

生2:如果我是顾客,我才不去呢!

师:是呀,这是一种欺诈行为,千万要不得!

师: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生6:全放黄球。

生7:这样太亏了!

生8:这样太浪费钱了!

师小结:(指板书)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指黄多白少)这种方案是在奖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奖项小一点,让更多的顾客能中奖。(指黄少白多)像这种,中奖面虽然小,同样也能吸引顾客。

师:刚才有同学说,中奖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还有大小呀?可能性大小会跟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咱们再来一起研究,怎么样?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感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度过快乐而又充实的40分钟,同学们,再见!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可能性》的第一课时,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注重学生的亲历和体验,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同时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不足:

一、以摸球贯穿全课,引发学生不同层次地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始终以摸球活动为主线,在第一次摸球活动中,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限制,而是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既暴露学生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 一定、不可能、可能是可以互相转化。

二、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因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在本节课中,我尽力地去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学生想出多种放球的方案后,我适时评价: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放球的方案,说明你们考虑问题很全面,这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当学生提出要摸球验证的时候,我马上说:的确,亲自动手试一试,摸一摸,也是验证猜测的好方法。在这里就无形之中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起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但一节课下来,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摸球前,教师让学生先进行猜测,这时学生的猜测较为随意,应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分析。课堂上,教师的部分语言还不够精练,评价语言还可以更有针对性些。

学习的道路是无止尽的,今后我还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数学,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16、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17、少年闰土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听课稿,分享少年闰土听课感受和记录

少年闰土评课稿第一篇:

《少年闰土》评课稿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严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严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严老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正堂课的结尾严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评课稿第二篇:

《少年闰土》评课稿

  【一】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章健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抓住两段人物形象,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鲁迅对闰土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用勾勒法描写自己的同学,描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新时期讲议教学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章健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勾勒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她让学生练习描写自己的一位同学,要写出特点,请大家猜猜他是谁.这一教学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要描写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是最熟悉的人,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将对课堂的动态生成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章老师在课堂行进过程中,不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蔼的表情,胸有成竹的神态感染了学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背景描写要与人物形象之间有关系,是为了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同时,描写时要选择最关键,最主要的特点来突出人物形象.总结方法后,让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小短文,可以选择不修改,部分修改,重写,完成自己的短文.这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还折射出设计者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不断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学生到了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知识.

  语文是一个例子,如何让学生在对例子的研读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领悟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在《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进行了人物形象描写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

  潘老师能够抓住中心句,以读为本,学习四件稀奇事,从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她从稀奇一词入手,让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四件稀奇事,再理出哪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引导学生去读书,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在学习四件稀奇事后,学生对闰土的人物特点有了比较鲜明的印象,教师就引导学生归纳闰土的人物特点。潘老师为了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情景,体会我对闰土的羡慕,对他生活的向往,反复读中心句,读中悟情,强化了训练重点。

18、三国鼎立评课稿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合作探究:假如你是诸葛亮,赤壁之战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谈谈双方胜败的原因及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

5、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曹操?(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教材内容,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局面图,并写出以下详细信息:三个国家分别在什么时间,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教师要重点强调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3、合作探究: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可以用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当堂训练

利用课件,展示练习题

19、种子植物评课稿

教师活动与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由什么构成?

由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同学们也都知道了什么叫种子植物,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植物的种子有几部分的结构。同学们已经事先浸泡了芸豆和玉米的种子,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准备的种子进行解剖观察,讲解观察的顺序: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的观察顺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观察植物种子并解剖,

在本次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种子分为几部分,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以及是否足够细心。此次并不要求学生得出种子各部分的结构,是因为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并不熟悉。

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认识自己手上的种子各部分的结构。种子切得不好的同学重新再做一遍。

通过实物与图片的双重对比,使学生加深对种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并掌握了什么是种子植物,种子植物的结构,老师重新跟同学们一起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归纳知识点,并思考老师的问题。 通过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解剖刀、镊子、放大镜、纱布、培养皿、碘液等。

一、观察芸豆种子的结构

(1) 种皮有什么作用?

1.比较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异同。

芸豆种子 玉米种子

子叶数量

有无胚乳

营养储存的部位

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喝的豆浆主要来自黄豆种子的哪一部分?平时吃的玉米面呢?大米呢?

当堂达标:

一、请填写下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根据大豆种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 所示部分既是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又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豆芽菜可供食用部分主要由图中标号 所示部分

发育而来。

(3)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大豆种子中

没有

课后实验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植物的种子结构,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那么,菜豆种子去掉种皮会萌发吗?

实验方法和步骤:1、准备20粒浸泡的菜豆种子,分两组,每组10粒,一组去掉种皮,注意不要破坏种子的胚。另一组不做处理。

2、取一个透明塑料碗,在碗中放入餐巾纸,将20粒种子放在纸巾上,加少量水,保持纸巾湿润,放在教室里,便于观察。

3、每天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种子各结构的发育情况,做好记录。

20、几何图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几何图形与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教学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之夜)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二、找一找,议一议

思考P115图4.1-3,并出示实物(如茶叶盒、地球仪、字典及魔方)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出示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说说它们的异同.(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

归纳: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三、立体图形的分类

分类标准不同,得到不同的分类:

四、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1.学生阅读课本P117,图4.1-6及以上相关内容,理解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意义和用途.

2.练习:课本P121第4题.

3.小结:从三个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方法.

4.小组合作探究P117图4.1-7.

问题:(1)从正面看,有几层?每一层分别有几个正方形?

(2)从上面看,有几个正方形,这些正方形是怎样排列的?

(3)从左面看,有几列?每一列有几个正方形?

(4)画出从三个不同方向看该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5.能力提升练习:

(1)由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

画出从左面看该几何体得到的平面图形.

(2)由相同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所示:

搭成这个几何体最多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少呢?

五、课时小结

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1.课本P118练习第1题.

2.课本P121习题4.1第1、2、3题.

3.(1)收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实物;

(2)设计一张由简单的平面图形(如圆、三角形、直线等)组合成的优美图案,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第2课时 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2.会由展开图联想对应的立体图形形状.

教学重点:

1.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立体图形.

2.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体会一个立体图形按照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呈现

1.学生阅读课本P117图4.1-8及相关内容.

2.动手操作:将一个长方体墨水瓶盒按不同的棱剪开铺平,并画下其形状观察长方体墨水瓶盒展开图中有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之间大小形状有什么关系?

3.课本P118探究:

(1)先由平面图形想象立体图形的形状.

(2)实际操作:将这些平面展开图画在纸上,看能否围成想象的立体图形.

4.小组合作探究

21、杞人忧天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杞人忧天听课稿,分享杞人忧天听课感受和记录

杞人忧天评课稿: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2.结合语境,分析人物。

3.转换视角,讨论寓意。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讨论寓意。

【教学策略】 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用忧字引领课堂学习。

二、抓住忧字,理清情节,读懂杞人故事。

1. 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 按照为何而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是否解忧的顺序,寻找对应原句,串译课文。

3. 教师小结:解释重要文言现象,强调重点文言字词用法和句式特点。

三、 紧扣忧字,分析人物,讨论故事内涵。

4.分角色朗读,体验杞人忧状,看作者如何看待他。

明确: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5.转换角度,联系杞人表现,谈我们如何评价他。

明确:杞人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以后的众多天灾地难,证明了忧者该忧。他是一位具有远见的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6.学生质疑,解析晓之者是否解忧? 明确:智者非智。

7.教师小结:我们要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四、创读忧字,研讨问题,赋予新的寓意。

8. 根据下面《杞人忧天新篇》提示,尝试寄寓新的寓意。

杞人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信息,内容是他将要在宜昌东山开辟旅游度假村。消息一传出,网友纷纷评点赞、吐糟。一时众说纷纭、热闹非凡。看到这些,杞人开始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了,他一会儿担忧降雨滑坡造成交通堵塞、一会儿又担忧环境污染破坏景区风光。

一筹莫展之际,他打电话把晓之者和一群朋友约来,对他们说出了他的忧虑,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忧良策。

如今,他的度假村已经门庭若市,游客爆满。

思考:①杞人的忧虑对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②展望我们的未来生活,你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吗?

五、齐读课文,小结忧字,强调学习态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觉得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是因为那时认识局限或发展缓慢。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今,防患未然的深忧远虑确实必须。

我们学习寓言,既要走进去追根求源,把握本意,又要走出来结合当今,获得新知。

六、延伸阅读,推荐书目。

1. 出自《列子》的其它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2.《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列子》

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提倡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22、病毒评课稿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通过观看资料及回忆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

1.打过乙肝疫苗的同学请举手?

提问乙肝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叙述病毒发现过程了,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引导并归纳

观察,认识病毒结构。强化记忆病毒结构。

幻灯片展示病毒结构、病毒的生活,繁殖。

请学生阅读两则有关禽流感和非典的新闻。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害处。

请学生回答所知道的由病毒造成的各种各样人体疾病、家禽、家畜疾病。

学生谈收获。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幻灯展示病毒自我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

根据教师提供的题来巩固知识。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利用课件练习

教后反思:1、导入新课的反思我通过提问下列问题引入新课:、我们班最多人患的是什么病?、大家最担心的、最难对付的有些什么病? 3、一个小东西能对付比它大几万倍的庞然大物,大家会相信以小能制大吗?用提问法导入新课一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整一节课学生的神经无比兴奋。2、用图片说明病毒是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前后共同努力所发现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病毒的发现过程,教学简明直接学生印象深刻。3、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认识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认识病毒的寄生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这节有大量图片,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明显。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还通过对比病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学生都能记住病毒的结构。5、病毒的生活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首先介绍了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再介绍病毒要是离开了它寄生的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病毒的生活特征。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知识,应该重点突破!我除了介绍病毒的有害方面:使动物、植物、细菌致病和有利方面:制作各种疫苗、杀虫、帮助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等。

23、农业评课稿

运量 运费 运速

较大 较低 较快

较小 较高 较快

最大 最低 最慢

最小 最高 最快

农业部门 分析差异原因

种植业、林业、渔业 气候(热)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畜牧业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花生

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水田 一年两熟

水稻、油菜

甘蔗、棉花

(3)分析原因:气候(气温、降水)、地形

第二课时

板书: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4.活动四: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南方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生长在北方却结出又苦又涩的枳子呢?(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畅所欲言。)

教师活动:水土异也也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南北方气候、地形、土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我们能照搬其它地区的生产模式吗?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南北方地区是如何根据气候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

播放视频:南、北方农业发展差异

展示四幅景观图片:A 皖南山区的茶园、B呼伦贝尔的牧场、C渤海的水产养殖场、D东北平原农场,回答每幅图片的农业生产部门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问题:

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地___,适宜发展____业。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我们还要知道,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遵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

板书: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1.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我国科技兴农的典型案例,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指导学生完成P99页的活动题。

课后作业:完成书本上的活动题。

24、河流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评听课稿,分享河流评听课感受和记录

河流评评课稿: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名称及位置;了解内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知道我国的两大湖区及主要的淡水湖、咸水湖。

2.理解并会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情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并通过这两条大河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研究一条河流。

4.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长江的源流概况及开发利用情况。

3. 黄河的上、中、下游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学难点

2. 黄河的综合治理1. 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课堂学习知识积累:

(一)、学习《外流河为主的河流》

1.自学教材P42页内容。概括这部分的知识要点:

流域:

水系:

外流河:

内流河:

外流区:

内流区:

2.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内、外流区的分布区域及面积大小: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外流区面积大,我国河流以外流区为主

3.读地图册20页水系图 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并判断其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如果是外流河,它又流入哪个大洋?

河流 黑龙江 松花江 黄河 淮河 长江 珠江 雅鲁藏布江 额尔齐斯河 塔里木河

是否外流河

注入的海洋

4.(独立完成教材43页活动题。)4.

5.引导学生探讨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水文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

联系身边的河流(汉江河)的相关情况讨论影响河流水文特点的因素。

A.水位的高低、流量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来水的影响,而河流的水源主要来源于降水、地下水及高山冰雪融水;

B.含沙量的大小受河流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低影响;

C.外流河汛期的长短主要受雨季时间长短的影响

D.河流是否结冰以及结冰期时间的长短受气温高低的影响。

6.看书归纳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

内流河

河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7.引导学生推导水文特征特殊的河流:

①汛期最长的河流 ②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④水量最大的河流 ⑤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二)、学习湖泊

1.在中国地形图中学习湖泊分布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概括。

⑴哪些地形区湖泊分布比较集中?这个地区的湖泊是外流湖还是内流湖?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

⑵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哪一个?它是什么类型的湖泊?

⑶继续提问: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哪一个呢?

2.请学生读P45两幅地图,观察洞庭湖的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了解我国湖泊现状:湖泊数量越来越少,面积越来越小;讨论:围湖造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三)比较学习《长江与黄河》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长度

注入的海洋

主要支流

主要水

文特征

分段点 上游

中游

下游

水能集中分布河段

干流流经省区

干流流经地形区

主要水利枢纽

其他特点

课 堂 练 习

一、选择题

  1.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基尔运河   D.京杭运河

  2.位于我国最北端的河流是( )

  A.黑龙江  B.乌苏里江   C.珠江  D.雅鲁藏布江

  3.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 )

  A.洞庭湖 B.鄱阳湖 C.青海湖 D.太湖

  4.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 )

  A.弱水 B.塔里木河 C.湘江 D.渭河

  5.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的是( )

  A.弱水 B.渭河 C.汉江 D.辽河

  6.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 )

  A.珠江 B.长江 C.额尔齐斯河 D.怒江

  7.下列河流中有凌汛发生的是( )

  A.珠江 B.黄河 C.长江 D.淮河

  8.形状像几字形的河流是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黑龙江

  9.1998年夏季,南北夹击,在我国出现了特大洪水灾害,发生洪水的两条河流是( )

  A.长江、黄河   B.长江、淮河   C.松花江、黄河  D.长江、松花江

  10.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按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是( )

  A.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C.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渤海   B.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黄海

  C.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渤海   D.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黄海

  12.黄河断流现象出现的河段是(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上游

  13.泾渭分明是我国的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好坏,就像古时的泾水和渭水一样清浊分明。春秋以前泾河要比渭河清,但战国以后这两条河流就好像展开了竞赛,先是泾浊于渭,东汉以后,又渭浊于泾,两河越来越浊,至今都浊浪滚滚,泾渭不分了,其根本原因是:( )

  A.河水全无 B.河水清澈  C.流域内植被覆盖好 D.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14.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

  A.引黄淤灌 B.加固黄河大堤  C.全流域综合开发 D.中游水土保持

  15.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D.四川盆地

  16.目前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 )

  A.龙羊峡 B.葛洲坝 C.三门峡 D.丹江口

  17.长江流域水灾的多发地段是长江的( )

  A.四川盆地地区 B.长江三峡地区  C.中下游平原地区 D.上游地区

  18.我国被誉为黄金水道的内河航道是:( )

  A.长江 B.珠江 C. 松花江 D.京杭运河

  19.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 )

  A. 黑龙江 B. 黄河 C. 长江 D.珠江

  20.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分布在____省( )

A.湖北 B.湖南 C.江西 D.青海

二、填空题

  1.下列是我国主要河流:黑龙江、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

  在上述河流中:(1)属于我国和邻国界河的是:_______________。(2)发源于我国流经邻国入海的河流有:______________。(3)属于内流河的有:_______。(5)流入印度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_。(6)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7)流程最长的河流是:________。(8)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9)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是:_________。(10)1月0℃等温线经过的河流是:________。

  2.填表:比较我国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有无结冰期

黄河

长江

  3.我国河流受地势影响,大部分河流自______向______流,最后流入______洋。

  4.我国外流河的水量变化,深受______气候的影响,汛期大多集中在______季节。

 三、综合题

  1. 读课本P42《中国的主要河流分布》图,答下列问题

 (1)用红笔画出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2)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观察此线同 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走向近似,同时此线又同(气候分区) _______ 区和 __________ 区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

  (3)图中位于外流区域的河流主要有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 河等,这些河流受气候影响,水量________,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_________ ,汛期主要在 _____ 季。

2. 读课本P47图2-37,做题: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______ 山,注入 _______ 海,自西向东依次流经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等四大地形区,总落差达到______ 米,因此 ______资源非常丰富。

  (2)长江流域的水灾多发生在 ________ 地区,因为这里地势 _________ 、水流 _______、泥沙 _______、排水 _________ ,一遇暴雨,洪水难以宣泄,往往泛滥成灾。

  (3)九八年夏季,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后,秋冬季节,云南、四川等部分地区开始封山育林,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P49图2-39做题

 (1)源头①发源于 _________ 山北麓,注入④ _________ 海。

 (2)支流②为 __________河,③为 ___________ 河

 (3)黄河上游流径我国地势第 ______、 _____ 级阶梯交界处,河流_______大,是黄河_________ 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建有水利枢纽a 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中游已建成的水利枢纽C是 ___________ ,正在建设中的水利枢纽d是_______省的 ____________。

(4)读P51图2-42,做题:因河床高出地面 ________ 米以上而称为_________。此种现象在黄河的 ___________ 段(A至B或B至C)最为明显。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而要从根本上治理图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在 _____________ 地区大力植树造林,综合整治。

参考答案:

一、1.D 2.A 3.B 4.B 5.A 6.D 7.B 8.B 9.D 10.B 11.C

  12.C 13.D 14.D 15.C 16.B 17.C 18.A 19.C 20.D

二、1.(1)黑龙江、鸭绿江(2)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3)塔里木河(4)京杭运河(5)怒江、雅鲁藏布江 (6)额尔齐斯河 (7)长江 (8)黄河 (9)雅鲁藏布江 (10)淮河

  2.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有无结冰期

黄河 小 短 大 有

长江 大 长 较小 无

  3.西、东、太平洋

  4.季风,夏季 

 三、1.(1)略 (2)400,季风,非季风 (3)长江,黄河,主讲,淮河(答案不唯一),大,明显,夏季

  2.(1)唐古拉山,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6600,水能.

   (2)中下游,低平,缓慢,沉积,不畅

   (3)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3.(1)巴颜喀拉山,渤 (2)渭河,汾河 (3)一,二,落差,水能,龙羊峡,刘家峡 ,三门峡,河南,小浪底 (4)7,地上河(悬河), B至C,泥沙沉积,中上游

25、杨辉三角评课稿

每行端点与结尾的数为1. C(n,m)= C(n,n-m)

第n行共有n项,数字和为2n-1

每个数等于它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

C(n,i)= C(n-1,i-1) + C(n-1,i)

第n行的第一列数字是1

第n行中,笫m列的系数等于

C(n,i)

1.每个数等于它上方两数之和(第n行的第m个数数等于第n-1行的第m-1和第m个的两数之和。

2.每行数字左右对称,由1开始逐渐变大。

3.第n行的数字有n项。

4.第n行数字和为2n-1。

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 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

6. 第n行的第m个数和第n-m+1个数相等 ,为组合数性质之一。

7. 每个数字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可用此性质写出整个杨辉三角。即第n+1行的第i个数等于第n行的第i-1个数和第i个数之和,这也是组合数的性质之一。即 C(n+1,i)=C(n,i)+C(n,i-1)。

8. (a+b)n的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依次对应杨辉三角的第(n+1)行中的每一项。

9. 将第2n+1行第1个数,跟第2n+2行第3个数、第2n+3行第5个数连成一线,这些数的和是第4n+1个斐波那契数;将第2n行第2个数(n1),跟第2n-1行第4个数、第2n-2行第6个数这些数之和是第4n-2个斐波那契数。

10.

杨辉三角应用

性质5和性质7是杨辉三角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杨辉三角其他规律的基础。

与杨辉三角联系最紧密的是二项式乘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即二项式定理。例如在杨辉三角中,第3行的三个数恰好对应着两数和的平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性质 8),第4行的四个数恰好依次对应两数和的立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即

,以此类推。

又因为性质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因此可得出二项式定理的公式为:

因此,二项式定理与杨辉三角形是一对天然的数形趣遇,它把数形结合带进了计算数学。求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组合数的计算问题。用系数通项公式来计算,称为式算;用杨辉三角形来计算,称作图算[3] 。

杨辉三角数在杨辉三角中的出现次数

由1开始,正整数在杨辉三角形出现的次数为,1, 2, 2, 2, 3, 2, 2, 2, 4, 2, 2, 2, 2, 4, ... (OEIS:A003016)。最小而又大于1的数在贾宪三角形至少出现n次的数为2, 3, 6, 10, 120, 120, 3003, 3003, ... (OEIS:A062527)

除了1之外,所有正整数都出现有限次,只有2出现刚好一次,6,20,70等出现三次;出现两次和四次的数很多,还未能找到出现刚好五次的数。120,210,1540等出现刚好六次。(OEIS:A098565)

因为丢番图方程

有无穷个解,所以出现至少六次的数有无穷个多。解为

,其中Fn表示第n个斐波那契数(F1=F2=1)。

3003是第一个出现八次的数。

这也是多项式(a+b) n 打开括号后的各个项的n次项系数的规律 即为

0 (a+b) 0 (0 nCr 0)

1 (a+b) 1 (1 nCr 0) (1 nCr 1)

2 (a+b)2 (2 nCr 0) (2 nCr 1) (2 nCr 2)

3 (a+b)3 (3 nCr 0) (3 nCr 1) (3 nCr 2) (3 nCr 3)

. ... ... ... ... ...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

因此 杨辉三角第x层第y项直接就是 (y nCr x)

我们也不难得到 第x层的所有项的总和 为 2x (即(a+b) x中a,b都为1的时候)

[ 上述yx 指 y的 x次方;(a nCr b) 指 组合数]

nCr的数学意义是从n个元素中选r个,一共有几种选法.数学公式

y nCr x=y![(y-x)!x!]

!是阶乘

n!=n(n-1)(n-2)...321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在线性写法中被写作C(n,m)。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为

n 元集合 A 中不重复地抽取 m 个元素作成的一个组合实质上是 A 的一个 m 元子集和。如果给集 A 编序

成为一个序集,那么 A 中抽取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对应于数段

到序集 A 的一个确定的严格保序映射。组合数

的常用符号还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sequence of number).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

有时候也表示成:

(在旧版本里,排列数的字母写作P)

组合公式的推导是由排列公式去掉重复的部分而来的,排列公式是建立一个模型,从n个不相同元素中取出m个排成一列(有序),第一个位置可以有n个选择,第二个位置可以有n-1个选择(已经有1个放在前一个位置),则同理可知第三个位置可以有n-2个选择,以此类推第m个位置可以有n-m+1个选择,则排列数为

,而组合公式对应另一个模型,取出m个成为一组(无序),由于m个元素组成的一组可以有m!种不同的排列(全排列

),组合的总数就是

递推公式:

c(m,n)=c(m-1,n-1)+c(m-1,n)

等式左边表示从m个元素中选取n个元素,而等式右边表示这一个过程的另一种实现方法:任意选择m中的某个备选元素为特殊元素,从m中选n个元素可以由此特殊元素的被包含与否分成两类情况,即n个被选择元素包含了特殊元素和n个被选择元素不包含该特殊元素。前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1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1);后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

26、分式方程评课稿

; (2)

练习题 草稿

27、因式分解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及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解因式的意义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突破:

充分利用类比思想,用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探究整式的 分解因式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卡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复习分解因数,尝试解决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然后解决下面两个练习题:

(1) 3475-3465能被10整除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992-99都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展示各小组答案,然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我们能否把一些整式也化成乘积的形式呢?

二、引领探究。

做一做:

1、计算下列各式:

3y(y-1)=

m(a+b+c)=

(m+4)(m-4)=

(y-3)2=

2、把上面的式子反过来,结合刚才的计算填空。

3y2-3y=( )( )

ma+mb+mc=( )( )

m2-16=( )( )

y2-6y+9=( )( )

让学生观察从左到右的变形与上面式子进行比较,总结它们的变化特征。之后,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变化形式就叫因式分解。然后让学生结合上题变化形式,尝试归纳分解因式的概念。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互为逆变形)

三、训练检测。

1、下列式子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1)y2-4=(y+2)(y-2)

(2)a2+2a+1=a(a+2)+1

(3)y2-9+8y=(y+3)(y-3)

(4)m(m-n)+n(m-n)=(m+n)(m-n)

2、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a2+3a-4=(a+1)(a-1)

(4)a2+2a+2=(a+2)

四、总结升华。

通过上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致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合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五、布置作业。

28、乘法公式评课稿

a b a2-b2 最后结果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辨一辨: 辨别下列两个多项式相乘,那些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多媒体出示)

(1) (2)

(3) (4)

(5)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反思:※ 怎样判断两个多项式相乘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

※ 怎样寻找公式中的a和b?

学生总结交流,个别学生口述。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1.2.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公式,分清结构,找准a、b,学会公式的应用,有效地进行难点突破。)

做一做: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多媒体出示)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4)(-1-2a)(-1+2a)

学生活动:独立练习,个别同学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练习题,逐渐加深题目难度,让学生能够熟练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换元、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通过思考解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编一编:小游戏

每位同学各编一题。要求:(1)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2)算式中的各项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3)所列算式自己要会做;(4)由同位做完后,进行批阅。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参与,帮助部分同学,同时反馈同学们的做题情况,及时评价。活动完成后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同学们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再次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拓展: 解决开头引入问题:

(1)1001999

教师提出问题:它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转化出a和b?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根据做题情况可适当讨论。个别同学板演。

(2)492-482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教师根据情况加以引导:我们能否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进一步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达到前后呼应,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活动四】反思总结,巩固新知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给自己和同学一个客观的评价吗?

学生活动:认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并对自己和同学

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这儿采取的是每个学生自己小结,把教师单人做小结变成了课堂上人人做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人人都要做小结,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主动性加强。)

【活动五】课外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4页习题15.3第1题

2.选做题:计算:

(1) (2)

(3) (4)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a+b)(a-b)=a2-b2 (a相同,b相反。)

a,b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设计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学生活动为主,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我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突破一个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号问题;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识别完全相同的项a和互为相反数的项b;精心选择练习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29、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ASA)和(AAS)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了解已知两角及其夹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3)简单应用(ASA)和(AAS)全等识别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转化、发散思维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并能够正确选择已学过的三角形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出ASA、AAS以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准备:直尺,圆规。

  学生准备:直尺,圆规,复习已学过的判定方法,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有哪些?

  生:SSS、SAS

  师:那除了这两个条件,满足另一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也可能全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些条件。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生活动议一议)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吗?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你能说明其中理由吗?

  1.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种情况.(课件出示探究1)

  (1)探究一: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师:怎样画出△ABC?先自己独立思考,动手画一画。

  在画的过程中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生:独立探究,试着画△ABC,(有问题的,可以小组内交流解决)

  (2)全班讨论交流

  师:画好之后,我们看这儿有一种画法:(课件出示画法,出现一步,画一步)

  1、画AB=AB

  2、在AB的同旁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

  则:△ABC就是所要画的三角形。

  你是这样画的吗?

  师: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看看它们是否全等.

30、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评课稿

定义 图形 表示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 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1.AM是△ABC的BAC的平分线.

2.1=2= BAC.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了解几何语言简洁性.

5. 应用巩固

课本上P5第1、2题

补充练习:

(1)如图,AE是△ABC的中线,EC=6,DE=2,则BD的长为(  ).                     

 A.2 B.3 C.4 D.6

解析:因为AE是△ABC的中线,

所以BE=EC=6. 又因为DE=2,

所以BD=BE-DE=6-2=4.

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平分三角形内角的射线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②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而高是直线;

③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高和角平分线;

④三角形的中线是经过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直线.

A.③④ B.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并且它们都是线段,不是射线或直线,因此只有③正确,故选B.

答案:B

(3)三角形的三条高在(  ).

A.三角形的内部 B.三角形的外部

C.三角形的边上 D.三角形的内部、外部或边上

解析: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但有三种情况:当是锐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内部;当是直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直角顶点上;当是钝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外部,所以只有D正确.

答案:D

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应用问题,特别是(3)中又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理解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其高线都是交于一点,但交点位置却不同.

设计意图:除了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外,逐步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还能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高线位置的理解,一举多得.

6.总结反思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有关概念及它们的画法.

(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几何表达及性质的简单应用.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共同总结,互相取长补短,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8.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页第3,4题.

31、苏州园林评课稿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 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 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 ②作比较 语言 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 ④举例子 特点 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32、三峡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听课稿,分享三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峡评课稿第一篇:

《三峡》评课稿

郦道元的《三峡》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摇曳多姿,融情于景,的确是一篇美文。封潇老师就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得多,说得多,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封潇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这些亮点:

一、反复朗读,感受美景

在诵读课文,感受美景这个授课环节,教师授以诵读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感情。通过学生听教师范读,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引导再读、全班齐读的形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思精巧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共四部分,识文、寻景、绘景、写作收获,教师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赏析和品味。

三、品味语言,赏析美景

寻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请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三峡的美景,由峡字引入,峡即两山夹水,奇妙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美景即山和水,然后利用我从文中的

话看到了 景的句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寻找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山水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并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突出对话式的教学特色。

教学建议:

1、根据学情,合作交流,理解文意这一环节不可忽视。初一学生应学会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圈点批注,补充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提出,然后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学生读懂了文言文,理解了基本内容,才能进行分析文章内容。可是公开课上由于时间的问题,如何处理还字词和文意的理解还真是有些困惑!

2、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风景、语言三个方面来追踪美点,重点探究三方面的问题:(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什么方法来写。(2)、写水时怎样安排四个季节的顺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3)、写三峡四季景色中有许多精彩的词语,你能找出这些具体的词语,以此来赏析各个季节的美景吗?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并且体会到作者在本文的多种写作技巧,更接近了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鉴赏和审美。

3、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评价,因为是初读,所以更应该侧重于对字音、断句、节奏的把握方面。而在听了教师范读以后,可以侧重于对情感的指导。所以教师的配乐范读这一环节是不是应该放在理解文意之后,或者放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之后。这样以来学生的朗读才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峡评课稿第二篇: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读准下列加点字:

郦道元   阙处 重峦叠嶂 

曦月 襄陵   沿溯

乘奔御风 绝 献    素湍绿潭

飞漱 属引  

三、合作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全班交流: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多读。

明确:导朗指读:读出节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合作解决相关内容: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自: (2)略无:阙:

(3) 嶂(zhng): (4)自非:自:非

(5)亭午:夜分: (6)曦(xī):

(7)襄(xiāng) 陵, (8)沿:溯(s):

(9)或:王命:宣: (10) 朝:

(11)江陵: (12)虽:奔:御:

(13)不以:疾: (14)素湍:素:绿潭:

(15)回清倒影: (16)绝巘(yǎn):绝:巘

(17)悬泉:飞漱:漱 (18)清荣峻茂: 

(19) 良: (20) 晴初:霜旦:

(21)属引:属(zhǔ):引:凄异:(22)哀转久绝:绝:

(23)沾: (24) 三声:

(25) 裳(chng):

(2)句子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四、点拨探究: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至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五、归纳反馈:

学生放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复习课文:字词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二、自主学习: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三、合作交流: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小组交流,每组选一代表展示)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点拨探究: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五、归纳反馈:

1.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

全文:山静,文气平静舒缓

夏水动,文气激烈紧张

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

萧瑟之秋凄清、悲凉

从部分看:第三层

动 素湍、回清

静 绿潭、倒影

静 多生怪柏

动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互文两个(三个)语句内容相互揉杂,彼此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应并成一句。

如:重岩叠嶂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

林寒涧肃林涧寒肃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3.并提: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4.完成作业:《同步练习》

33、元素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听课稿,分享元素听课感受和记录

元素评课稿:

《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34、三顾茅庐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听课稿,分享三顾茅庐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一篇: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   纶巾(guān)  末胄(zhu)

愧赧(nǎn) 倾颓(tu) 存恤(x)

殆尽(d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n)   顿开茅塞(m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二篇:

《三顾茅庐》评课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

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沈老师能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教学的重点了。

2、本文可以学习的重点比较多,可以做适当的取舍,有舍才有得。

35、故乡评课稿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饱经风霜。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终日坐着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分析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思乡诗句积累。

【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的洞察力和语言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8.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二)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十几年间也看到了故乡的变化,但我们的家乡不是变坏了,而是变美了: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文段,班内交流。)

【交流】生甲:湛蓝的天,湛蓝的水,涌起了朵朵浪花。哗哗的水声那是欢乐的歌唱。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村里人喝的都是一些不卫生的池塘水、水沟水,现在喝的是比清泉还甘甜的地下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吗?

生乙: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图景,是居民房,啊,多气派。以黄、粉红为主色的房子,周围种满生机盎然的树木,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在树荫下有孩子的笑脸,时常传出老人们的欢笑声。

故乡评课稿第二篇:

《故乡》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xx老师的《故乡》。这是一节最真实的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语文教师的基本水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1.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2.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3.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三、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有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试分析其内容。本课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

这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节齐全。

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陈老师的这一环节做得很好,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老师对闰土的分析非常到位。主题挖掘地很深.

教学本课,陈老师本着一种潜入深处的原则,在分析文本时,简单入手,在挖掘主题是,注重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既轻松地学习了课文,有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题。

36、乡愁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听课稿,分享乡愁听课感受和记录

乡愁评课稿第一篇:

《乡愁》评课稿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xx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评课稿第二篇: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 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 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 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 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 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1、诗人巧妙的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 ,眼睛与 ,影子与 ,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2、在诗的前三节深情倾诉中,读者可以想像到我曾与友人 , , 。

3、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可是无处不表达了什么情怀?

1、夕阳、露珠、小河 2、在夕阳下嬉戏 在晨露中交谈 在河边散步 3、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五、拓展延伸 3分钟

第二课时

一、衔接第一课时,板题,示标 2分钟

PPT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量词和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尝试加以运用;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第一次先学后教----体会用词特色 12分钟

自学指导

诗人用了邮票船票等四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0分钟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后,自主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2.文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一句?

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答案:

1、这些意象是按照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并且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关系,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而已。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2、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四、当堂训练 12分钟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3 、第二节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实] [虚] [虚]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

5、 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五、课外拓展 3分钟

六、作业: 1分钟

1、课文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仿写: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