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

首页 - 知识学习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时间:2023-04-25 10:12:10 A+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

2.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姑娘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姑娘所说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二是表达自己对弹好这首曲子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3.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由此可见姑娘家境贫穷,她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4.盲姑娘为什么这么激动?她是怎么知道弹奏曲子的人是贝多芬的?

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纯熟的琴技,再联系到贝多芬在附近演出,这让懂音乐的盲姑娘断定这个人就是贝多芬。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盲姑娘的激动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能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2、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3纸船和风筝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3纸船和风筝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说一说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朋友的?松鼠用纸船给小熊送去祝福与友情,小熊用风筝回应。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

2.松鼠和小熊发生了什么矛盾?他们俩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导致友谊破裂。

3.想一想松鼠和小熊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松鼠主动向小熊表示和好,小熊积极回应。最后他们俩再一次成为了好朋友。

4.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人与人交往需要建立友谊,友谊需要彼此不断地维护。

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蝴蝶的家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蝴蝶的家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第3自然段中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再次用了问句的形式,直接抒发了作者在多次猜想过后毫无所获的万分着急之情,与前文相互照应,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蝴蝶的担忧与关爱。

2.第4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种反复手法的运用把作者急切的心情表达得更加强烈,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3.文中多次反复出现我真为蝴蝶着急,你怎么理解?

因为作者关心蝴蝶、爱惜蝴蝶、疼惜蝴蝶、怜爱蝴蝶,为蝴蝶的住处而担心、发愁。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以问题和思索为线索来表达。本文以作者的思绪为线索展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后再进行否定,再想,再否定,可见作者对蝴蝶非常关心,是在用心思考它的去处。

5.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会躲在哪里呢?

答:可能会躲在冒着炊烟的屋檐下。

6.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答:(1)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2)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3)身上的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4)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7.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蝴蝶的担心、关爱之情?

答:第1自然段中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刻画,第2自然段中对蝴蝶的弱小形象的刻画,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蝴蝶的担心。第3、4自然段,作者的猜想与追寻也表现出对蝴蝶的担心与关爱。

5、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盘古创造宇宙前是什么样子的?天地未分、混沌一片、盘古沉睡。

2.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把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去掉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又不知过了多少年说明天和地形成的过程非常漫长,写出了盘古不辞辛苦的开天地的无私与伟大。

3.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他的头发变成了粗壮的大树。他的牙齿变成了雄伟的长城。

4.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不是真实的。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很多现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如天、地是怎样形成的,月亮、太阳、星辰是怎样来的,花鸟鱼虫是怎样出现.......于是,人们展开想象,创作了盘古开天地、创造宇宙万物的故事。

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话,所以我们不怕牛,害怕鹅。接着写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最后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对鹅都改变了态度。

2.讨论: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公鹅?这是一只神气活现、胆大妄为、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耀武扬威、趾高气扬的鹅。

3.作者仅仅是对鹅的态度转变了吗?不,对牛的态度也转变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实在比它弱啊!

4.我为什么怕鹅,而金奎叔为什么不怕鹅?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之所以怕鹅,是因为我很相信大家的话,即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我没有去思考;金奎叔不相信大家的话,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我们应该从事实出发,正确地看待问题。

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

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我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不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这句话揭露了战争频繁,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表现了诗人对连年战争的不满。

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猛将来戍守边关,胡人的骑兵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10、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西门豹治邺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西门豹治邺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西门豹用什么办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

西门豹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也使其他官绅受到了相应的惩戒。

2.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可以看出什么?

从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很穷,为下文西门豹调查贫穷的原因作铺垫。

3.我们来讨论讨论:西门豹用了什么方法惩治巫婆和官绅?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西门豹假装说新娘不漂亮,让巫婆到河伯那里说一声,改天送个漂亮的,把巫婆投到了漳河里。过了一会儿,说要官绅头子去催催,又把他投了进去。西门豹的办法妙在既制服了官绅们,又破除迷信,教育了老百姓。

巧妙之一:借老大爷的口,让巫婆和官绅知道他也相信有河伯,以免打草惊蛇,也为他能根除祸害、广泛地教育老百姓打下基础。

巧妙之二:安排周密。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这样一来,可以用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满意为理由救下姑娘。

巧妙之三: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

巧妙之四:假戏真做。西门豹以巫婆久久不归、麻烦官绅头子催一催为借口,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巧妙之五:讲究策略,区别对待。西门豹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实施了惩治恶人、教育百姓、破除迷信的预定计划,表现了他的过人的智存慧和谋略。

4.西门豹知道了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为什么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而是去参加河神的婚礼呢?

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清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广大老百姓在河神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进而觉醒。这也为以后兴修水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惩治邪恶、破除迷信是件不容易的事,西门购是怎样把这件难事办好的呢?

(1)取信于民,适时赶到

西门豹假戏真做,在给河神娶媳妇时做戏,真是占天时、得地利、有人和。

(2)巧救新娘,严惩首恶。

西门豹惩治首恶不但行动果断,而且胸有成竹,可见其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3)惩治官绅,唤醒民众

西门豹的智慧和谋略,还体现在有区别地惩治一般官绅与首恶。那些官绅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实际上是不打自招。他借官绅的表现揭露给河神娶媳妇的真相,达到了教育老百姓的目的。

1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

答: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不愿给日本人演戏,为躲避纠缠,他先是藏身上海租界,然后去了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日本人多次逼迫,梅兰芳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2、梅兰芳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答:(1)四处躲避日本人,想尽各种理由拒绝演出,甚至蓄须明志。(2)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顿,只能卖掉北京的房子。(3)为拒绝演出,找医生朋友打伤寒预防针,连日发高烧,差点儿丢了性命。

3、梅兰芳为什么斩钉截铁地拒绝为日本人庆祝大东亚圣战演出?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将侵略亚洲及其他国家的战争称为大东亚圣战,用以美化自己的侵略行径。梅兰芳不想被其利用,所以拒绝。

4、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

答: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5、从梅兰芳给自己打伤寒预防针一一事可以看出什么?

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出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打伤寒预防针的做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梅兰芳身上所具有的坚定的民族气节。

6、你觉得梅兰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坚决拒绝为敌演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1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猎人海力布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猎人海力布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

2.文章的开头就说这是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认为该个故事的哪些地方最动人?

我认为最动人的地方是海力布为了说服乡亲们搬家,自已说出真相,变成石头。他知道自己告诉别人鸟的话后,就会变成石头,可是为了救乡亲们,他选择牺牲自己。他的行为太伟大了,非常动人。

3.从海力布得知可怕的消息后的表现,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从得知可怕消息后白海力布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看出海力布是个热心助人,心里有别人的人。

4.海力布明明知道,如果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会变成石头,为什么他还要说?

因为海力布不仅平时热心地帮助别人,遇到困难替他人着想,更令人钦佩的是,在乡亲们遇到灾难的时候,他只有把事情说清楚,大家才会相信,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换来乡亲们的平安,所以他尽管知道说出来会变成石头还是说了,表现了海力布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

1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鉴 赏: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问题归纳:

1.《己亥杂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句诗表达诗人对现实不满,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的情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2.怎样理解《已亥杂诗》中的风雷万马齐暗两个词语?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改革。万马齐暗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14、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2.母亲的工作环境有什么特点?描写母亲的工作环境有什么作用?

空间低矮、四壁潮湿、光线阴暗、酷热难耐、空气污浊、噪音震耳。母亲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工作条件极差、劳动高度紧张,说明母亲挣钱十分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给钱买书,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

3.你从对母亲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刻画了其身体瘦弱的形象。极其瘦弱说明长期的贫困生活使母亲的身体瘦弱不堪,脊背弯曲写出了母亲工作的艰辛。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也为我很难张口要钱作铺垫。

4.你有过鼻子一酸这样的经历吗?说给大家听听。

东门车站慈善一日捐活动现场,大红色的募捐箱格外醒目,募捐的人却寥寥无几。10 点钟左右出现了感人的一幕:一个乞丐拄着木拐杖,缓慢地走到募捐箱前,将碗里乞讨来的钱都倒进了募捐箱中,然后缓缓地走了。看到这一幕,我的鼻子一酸,快步走到募捐箱前,从口袋里掏出妈妈给我买书的一百元毫不犹豫地投了进去,我想妈妈是不会批评我的。

1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松鼠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松鼠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

2.读课文,画出全文的中心句,并分析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作用:下文所介绍的松鼠的外形突出了它的漂亮;松鼠的活动突出了它的驯良;吃食、搭窝突出了它的乖巧,所以,这句话总领全文。

3.你认为描写松鼠外形的这几句话好在哪儿?

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把松鼠刻画得活灵活现,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

4.课文说明了松鼠的些特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课文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①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

②从松鼠的活动范围一一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一驯良。

③乖巧是从有人触动大树时反应的警觉,从蹦跳的动作表现出的轻快,从储备食物过冬表现出的聪明以及搭窝时有条不紊、精心考究表现出的聪明等方面来说明的。

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小岛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小岛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将军上小岛发现菜地,与战士们共享青菜的事情。

2.这个小岛有什么特点?

这个小岛的环境很艰苦。(1)小。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2)环境非常恶劣。树少,草少,土也很少。(3)很热。最凉快的时候,是二三十摄氏度。

3.为什么战士们要在小岛上种菜昵?

(1)上岛后没有蔬菜吃,有的战士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

(2)蔬菜运输困难,运往岛上的途中就要烂掉一大半。

4.战士们是怎样在小岛上种菜的?

(1)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2)菜种是战士们从老家带来的。

(3)为了防晒和防盐,战士们用油布棚将菜地遮挡起来,并把菜地放在了小岛的南面。

5.从 13-18 自然段的对话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从将军与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从与队长和战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平易近人,很民主,不硬性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6.从战士们把菜地拼成中国地图,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能体会到战士们心中有祖国,热爱祖国。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守卫祖国的疆土,他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可敬可叹!

7.将军的军礼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将军行军礼,表达了他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

18、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报考学校这一重点,介绍了家境困难、父亲挣钱的艰辛等情况,写了父亲想为我换房间、给我做万花筒、雨雪天背我上学、给我凑学费、摇船送我考学、为我缝补棉被等小事。

2.姑爹的小渔船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几次提到小渔船?

我每次考取高一级学府时,父亲都是摇着小渔船送我去上学的。这条小渔船承载着父亲的无尽期望,父亲摇着小渔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文中四次提到姑爹的小渔船,在叙述中层层深化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3.从父亲为我换房间这件小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用钱虽极为节省,但在旅馆投宿时,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却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间。从这件小事上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4.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你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吗?为什么?

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因为是父亲摇着船把作者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作者对这只小船太熟悉,印象太深刻了。

5.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和亲人的深切怀念、感激、愧疚等复杂的情绪。结尾照应文章开头的我刚刚梦醒,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6.本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变化,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最后一次提到小船时,作者明确地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点明题目,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揭示。

19、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忆读书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忆读书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记叙了作者自己亲身的读书经历,表达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以及对读书的认识,希望我们少年儿童认识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的?文中表明顺序的词语有哪些?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的。表明顺序的词语有:七岁时十二三岁时1980年。

3.作者说: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

《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大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4.结合冰心老人的选择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

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是好书。

2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指导: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虽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大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读书才能有率。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读书法使我受益匪浅。我每次读书时容易走神,对书中的内容记得不深刻。采用三到读书法集中精力于书本,眼睛认真地看每一个字,嘴巴随着眼睛的移动而大声诵读,这样一遍下来,我竟然记住了绝大部分内容。

2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2.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桂花树时,孩子们都有什么反应?

孩子们先是惊诧,一会儿,身临其境。好像到了无比美妙的境界,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院子中间的那棵桂树。

3.后来孩子们又在院子里的什么地方找到了月亮?

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上找到了。

4.奶奶是一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奶奶对生活充满激情,是一一个童心未泯的人。同时,奶奶也是一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善于调解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

她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神话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孩子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美好事物。

2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四季之美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四季之美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的。

2.归鸦为什么用点点?大雁为什么用成群结队?虫鸣为什么用听?

乌鸦数量不多,且分布散乱,所以用点点,这是视觉描写。

大雁南飞,成群结队,这样写比较真实可感。这是视觉描写。

夜幕降临后,看不到虫子,但是可以听到叫声,这是听觉描写,这样写符合常理。

3.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对冬天早晨的赞美?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既写出了冬天早晨的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美景,又点出了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2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写出太和殿的大和高。

2.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后三宫和前三殿作比较,鲜明地写出后三宫的特点。

3.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

2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当地的风俗,人们认为用圈子套住孩子,孩子就不会死。这虽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说明闰土的父亲很疼爱他。

2.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破折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3.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我向来不知道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来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4.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写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 见多识广。而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面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通过如此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25、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京剧趣谈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1.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演员运用马鞭的表演自由形象地写了出来。

2.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这是神态描写,这里描写观众的紧张神态,是对舞台上演员表演的激烈打斗场面的烘托,衬托出表演的精彩,引人入胜,为下文的静作铺垫。

3.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说明这时候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有表现力,人们的情绪已经与京剧表演中传达的情感相融相通,突出了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2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中心思想笔记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9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分段与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节):写《月光曲》是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2-10节):详细地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

2.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姑娘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姑娘所说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二是表达自己对弹好这首曲子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3.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由此可见姑娘家境贫穷,她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4.盲姑娘为什么这么激动?她是怎么知道弹奏曲子的人是贝多芬的?

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纯熟的琴技,再联系到贝多芬在附近演出,这让懂音乐的盲姑娘断定这个人就是贝多芬。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盲姑娘的激动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能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2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读后感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月光曲读后感

读后感一: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月光曲,从这篇课文中,我知道了200多年前,有一位德国音乐家,他毕生谱写了许多爱国曲子,而且他的心地也很善良。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皮鞋匠兄妹而为他们*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传说是这样的: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他听到了一阵钢琴声,弹得正是他的曲子,他听到了皮鞋匠兄妹的谈话,被打动了,于是为他们演奏了刚才皮鞋匠妹妹弹得那首曲子,盲姑娘就猜出了他就是贝多芬本人,正是遇到了知音,所以贝多芬产生了要为他们弹奏曲子的想法,创作*顿时而生,才创出了这首《月光曲》。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了一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予的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收获。

读后感二:

开始部分只是叙述一件事,同时表现贝多芬悠闲的心情,读起来语气平和;而后面部分,写的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和兄妹俩的想像,其情景由静而动,语气、语速自然随之发生很大变化.用具体句子来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的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几句话,表现的是那种朦胧的美,再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应该很平和,读起来,声音轻柔,语速稍慢,语气变化不大.读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骤然加速,语调起伏变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样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大海.语速又再次减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要停顿,波涛汹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个字都极其有力,以表现出兄妹俩陶醉在乐曲中的心情.

2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2.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把迎接的人群比作彩虹呢?

因为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些都说明迎接着心情的急迫和愉悦,体现出了蒙汉情深。

5.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

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6.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

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 全无惧色。 等闲 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 不怕 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 暖 和寒的妙处。

颈联承接万水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雾水飞溅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

3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主题思想:

本文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句子解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洪水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3.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水位不断上升,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洪水随时都有可能吞噬人们的生命。

4.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没有立即逃生,而是留下来指挥人们撤离,真是一个为村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全村人都拥戴他。

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冲 揪 吼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毫不犹豫,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因无私而无畏自然灾害的威望极高的老汉形象。

6.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3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矗立(ch)鳌头(o) 湛蓝(zhn)

琉璃(li) 蟠龙(pn) 中轴线(zhu)

金銮殿(lun) 击磬(qng)檀木(tn)

攒(cun) 乾清宫(qin) 坤宁宫(kūn)

肃穆(m) 奏极(zn) 额枋(fāng)

藻井(zǎo) 矫健(jiǎo) 妃嫔(pn)

翊坤宫(y) 迥然不同(jiǒng)

3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默读课文,想想我盼的是什么。

我盼着下雨,盼着穿上新买的雨衣,盼着体验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感觉。

3.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

(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酱油。

(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

(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4.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呢?试着写一写。

手不用缩在雨衣里,想接雨滴就接雨滴,想拍水花就拍水花:胳膊也不用抱在雨衣里,想学鸟儿扇动翅膀就学鸟儿扇动翅膀,想学飞机起飞就学飞机起飞

5.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此处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意不连贯。刚进门的我是想出去的,又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这里的省略号运用巧妙,体现了我此时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能去掉。

34、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句子解析

1.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心理描写,桑娜在自己的丈夫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还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并设身处地地为西蒙着想,可见她对女邻居非常关心、同情,表明她是一个善良的劳动妇女。

2.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动作描写,裹抱写出了桑娜对孩子的疼爱,她抱孩子时没有丝毫的犹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这个举动是出自一种本能,体现了她心地的善良。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4.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5. .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6.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7.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事情,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赞美了以桑娜和渔夫为代表的穷人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35、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句子解析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当地的风俗,人们认为用圈子套住孩子,孩子就不会死。这虽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说明闰土的父亲很疼爱他。

2.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破折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3.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我向来不知道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来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4.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写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 见多识广。而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面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通过如此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诚的友谊,抒发了我 对他的怀念之情。

3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文中的老班长有什么任务?

老班长的任务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3.老班长接收任务后,遇到了什么困难?又如何解决的?

老班长接受任务后遇到的困难是青稞面吃完了,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解决的办法是挖野菜、钓鱼,给战士做鲜鱼野菜汤,补充营养。

4.老班长为何不喝鲜鱼野菜汤,哪怕是在生命垂危的时刻?

老班长不喝鲜鱼野菜汤是因为找食物非常困难,食物非常少,他把找来的食物全部给了战士们,自己不吃是为了省下来给小战士们吃,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5.你觉得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坚强乐观、关心热爱战士、尽职尽责的人

3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为什么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通过自己的劳动,土地变得平整、松散,在三黑看来简直是一张软床,为麦籽儿准备这么好的床,是幸福的,而三黑以前不曾拥有自己的土地,虽辛勤劳作却不曾拥有这份幸福,所以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3.诗歌展现了哪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小标题。

诗歌展现了四幅画面。小标题:(1)喜获土地;(2)劳动场景;(3)所见所闻;(4)未来畅想。

4.第一至三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了极强的画面感:农民有了土地像旱天的鹅见了水,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还恨不得尝一尝泥土的味道,变成种子在土里面躺一躺。农民对土地的珍视与热爱之情立刻由抽象变得具体可感。

5.诗中的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黑是一个翻身后的农民,面对着获得的土地,他内心充满了热爱。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是他生活的希望所在,在三黑眼中土地是最宝贵的东西。所以他是那样细心地热情地侍弄土地,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着无限爱意。

该这篇课文后我认识到土地对于人们的重要作用,土地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甚至给予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人们对土地充满了深切的情感。

3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句子解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5.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课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3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中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2.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

本文不仅写鲁迅,而且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

3.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迅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4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1)趣谈《水浒传(2)笑谈碰壁(3)喜放烟花(4)救助车夫(5)关心女佣。

2.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什么意思?从这两词中你有什么体会?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在本文中指我 对书中的人物与事情搞不清楚,对应不起来。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两个词用得准确、形象,从中可看出我读书不认真,只注意故事情节,不分析人物的个性。

3.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联系查找的资料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鲁迅先生一语双关,既幽默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又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比喻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课文中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同时,他又有着美好的憧憬,向往光明、美好、快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