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1、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倒数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3: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倒数)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1)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 11/4 1/50 6/5 99 1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1/7/ 8 、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 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一、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勇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力图创新,学习创新。本案里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呢?等处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特别是对0的倒数呢?一问的回答,学生各抒几见,有的用推理的方法解释0的倒数是谁;有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也有的用反证法来阐述理由。虽然有对也有错,但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疑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上的统一。
二、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新知的推进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两个游戏贯穿了新授内容的始终。第一个对数游戏让学生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来感受倒数的特征,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与分母调换了位置。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打下基础。第二个找朋友游戏,首先,让学生通过找朋友巩固了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知识点;其次,在剩下的数中选取典型让学生通过讨论想办法找到朋友。并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再次,在剩下的数中继续找朋友,起到了做一做的效果;最后,想办法找1和0的朋友,完善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本节课上设计的游戏不仅在教学上实现了合理、自然的过度,而且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使学生品尝到游戏带来的快乐。
2、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评课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 有效而富有特色的组织教学
大家都知道作为低段,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它不但只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更是孩子学习生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而且抓得很好。她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多种形式。她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很自然的,结合教学展开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形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1、2、3快坐好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在课堂上呈现的是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状态,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二 教学环节很有特点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她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三个大版块:识字;写字;读好课文。课堂教学讲究环节精,环节少。王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是非常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晴朗的夜晚你能看到什么?(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学生边说教师边贴星星月亮。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有一位老先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多读几遍,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后教,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教学坐字时,除了让学生注意读好平舌音之外,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个人走进门双人坐在土地上两个小人坐在地上聊天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又如教学弯字,教师弯下腰让学生说它的反义词记字也是理解词义,再让学生组词加深印象,并且随机总结了识字的方法。当堂训练,出示练习: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对勾。
片段三:对正确的朗读课文的指导。
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四:写字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了见的书写、再练习见的笔顺、再讲田字格、再观察见在格子里的放置、再示范它的书写、学生描红、学生独立写。在写的时候,不是提笔就写,先巧妙的引出握笔姿势,再谈写字姿势,再要求安静写。。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扎实。步步注重语文学习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书写的姿势等。
从以上四个片段,我们可以体会到,王老师是非常注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去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从细微处把孩子的基本功抓扎实。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 注重习惯的培养
我们每个老师经常都谈论到,这个孩子习惯太差其实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受到了他习惯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就是习惯非常差的。因此,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心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抓住。而作为低段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应该把注意力多放一些在这里。那课堂教学是落实习惯培养的好地方。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她在这个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精心的习惯是她做得最好的习惯,可以看到她课堂上是非常安静的,孩子们在安静里也是在认真的积极的参与的。现在我们都感觉到孩子们非常浮躁,就是因为孩子静不下来。而语文学习是一门特殊的科目,静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读,静静的写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美。
当然我也有一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快,还不够扎实。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出来,共同学习。
小小的船评课稿第二篇:
《小小的船》一课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同时被多版教材所收录,足见其魅力之所在。全诗共四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夜空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更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课标,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想体现以下几点: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乘着月亮船遨游夜空的情境开始我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着美丽的夜空,继而又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美丽的夜空缺少了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情景中。
在揭示了学习的内容之后,我又带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飞上月亮船,听,月亮船里传来了一首歌,那便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小小的船》,动人的旋律、美丽的画面使学生进入了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
在认识文中的生字时,我又使生字出现在小星星的身上,让学生感到要想和小星星交朋友一定要认识它身上的字,使认字的环节趣味化。在学生学习完课文,我又引导大家一起再唱一唱《小小的船》这首歌,既是一种紧密联系课文的课中休息又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以升华。
二、引发想象,培养能力。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有着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结合教材特点,抓住了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设计了几处想象点:
如:这么美的夜空缺少了什么?
你在月亮船上看见了什么?
你想对夜空说点什么?
你坐在月亮船上还想看见什么?
我抓住这些想象点,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节课我们努力创设着完整而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感悟诗歌意境,大胆联想、想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扩大阅读,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范本。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又安排了夜空给大家送礼物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上再学习积累一首有关月亮的小诗歌,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接触更多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但基于自己能力有限,许多设想在课上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学生朗读的训练方面,形式过于单一,齐读多,其他形式的读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还可以让他们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再有,对学生的朗读没有指导性的评价。导致学生读书没有大幅度的提升,没有层次感。
有些教学环节落得还不是很实,比如学生回答错了,马上就让他坐下了,这样他还是一知半解。应该请其他同学帮助他之后,让他再说一说,看他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此外这节课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能力跟不上,今后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还要自己好好的下一番功夫。平时带学生多读一些好的文章,积累词汇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想真正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只教好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在朗读指导方面,还要加强个别辅导。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要培养孩子听请老师的要求后再行动,真正的学会听讲。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文功底。而在这方面我还要不断的努力,丰富自己。现在自己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课上还有用词不够准确的地方,今后自己一定不断努力,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训练中能够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授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努力、改进!
3、10的认识和组成评课稿
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获得对10的全面认识和掌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10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掌握10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法学法:情景演示法、启发法、自主探究法。
一、谈话引入
在数学王国里,数字9知道它是最大的,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 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对了,数字1和0组成了一个新的数10(板书:10)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个10。
(板书:10的认识)(ppt)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数数和认数
(1)首先我们来看10给大家带来的第一件礼物(出示主题图)。细心的小朋友,你能发现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吗?请你仔细观察数一数。
(2)学生数数,交流数的结果。(画面上有10个人。10只鸽子)。
(3)你是怎么数的?(说出,先数9个小朋友,再数1个老师,一共就是10个人。)
提醒大家:我们数人数和鸽子数,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得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除了一个一个地数,我们还可以试着两个两个的数,你会数吗?(指着主题图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
(5)老师这儿有一幅点子图(ppt),你能数出一共有多少个点子?
(6)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老师板书10,像这样10个人,10只鸽子、10个点子都可以用一个数10来表示(ppt,),(板书10)。读读这个数。
(7)请你拿出10根小棒,数一数。这10根小棒我们也可以把它捆成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10个一是一个十)反之:一个十里面有10个一
(8)我们身边有10这个数吗?(10个手指,10个脚趾......)
2、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的比较。
(1)为了帮助我们认识10,计数器也来帮忙了。你们看,计数器上已经拨了几个珠子?我们一起来数一数。(ppt),再拨几颗就是10颗?(再拨1颗),对,9添上1就是10。10去掉1就是9。那么你能比一比这两幅点子图上数的大小吗?(ppt)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那你还能说出哪些数比10小吗?(ppt()10)
(2)出示尺子:看10给大家带来的第二件礼物。数字宝宝在上面站好了队,仔细观察,尺子上的数,越往右就越大。
你会对照直尺读出10以内数吗?你还会倒着读尺子上的数吗?
(3)尺子宝宝摇身一变(ppt:数轴)这叫数轴,它也是从0开始的(ppt红色的0),上面的数越往右就(越大)。可是有几个淘气的数字宝宝走丢了,你能把走丢的数字宝宝给找回来吗?(ppt教材第62页第1题。)
(4)数字宝宝作用可大了,火箭的发射可全靠它来指挥哦!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总指挥。看好数字,它是怎样排的?对,是按照从大到小排的顺序排列的,想想好怎样填。(教材第62页第2题。)
(5)小鸭子也来帮忙了,出示PPT,看看你会数吗?
3、学习10的组成
(1)过渡:孩子们,我们已经会数10个物体,并且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接下来请拿出10根小棒,把他们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摆法,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9和1组成10
(2)在组内交流摆法,并且在书上填写分成。
(3)汇报。启发学生有没有不同意见。
(4)刚才几位同学的意见都很好。可以由一个分的式子联想到另一个式子,一组一组地按顺序说,还可以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这样有顺序地说,也便于记忆,你能记住这些式子吗?
(5)老师根据学生说的在黑板上有顺序的板书。
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从大到小 、一组一组都可以)
(6)为了帮助同学理解记忆,老师把10的分成编成了一首儿歌:(出示ppt)(用手演示)
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请大家一起读读这首儿歌。 拍手说儿歌。
(7)有了这首儿歌,我们找组成10的好朋友就方便多了。(出示ppt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学生汇报
(8)用这首儿歌,我们来完成10的分成的填写也能有所帮助,请同学们继续完成教材第62页第3题。(出示ppt教材第62页练习3。)
4、学习10的写法
(1)我们已经认识数字宝宝10,知道了10的分成,还要会正确的书写它,写之前请观察:10与其他数字有什么不同?对,它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所以写10这个数要占用两个日字格。
(2)老师示范写,边写边讲。
(3)学生在练习本上描写10。(老师指导)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个一是1个十
10 10 10 10 10
9 1 8 2 7 3 6 4 5 5
4、8和9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2页内容及练习十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组成。
3.培养学生初步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数数量是8、9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9。
教学难点:理解它们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及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2= 5-3= 7-5= 2+2=
3+4= 6-2= 7-4= 7-1=
2.复习数的组成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知道了0~7各数,大家还想学点别的数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9。(板书:8和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50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老师和同学们在劳动,有一个标语牌,上面共有8个大字;有8棵树;有8朵花;有9只蝴蝶;有9盆花;一共有9个人。(数人数的时候。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先数主题图上的学生人数,再和老师人数合起来,渗透加法的意义,并且让学生知道8+1=9)
师:大家从图上看到了,这幅图都是和数字几和几有关的呢?
学生答:8和9。
分别出示8和9的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认一认。
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在日常生活中与8和9有关的事物。
(2)动手摆一摆,直观认识8和9。
让学生拿出8个圆圈,9个三角形,分别摆成两行,引导学生比较8和9。
2.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演示:在计数器上拨7颗算珠,当拨到第8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师: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让学生说出:7+1=8,7的后面是8,8的前面是7。
同法教学9,让学生自己说出:8+1=9,8的后面是9,9的前面是8。
让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算珠,一边拨,一边说:7添上1是8,8添上1是9。
(2)课件出示直尺图。
老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数字作了些调整,留空并加上括号,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最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如:8的前面是多少,8的后面是多少,7和9的中间是多少等。
3.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用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4.教学8、9的序数含义。
出示9个小动物图,先让学生数一数,从左往右数,再从右往左数,然后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再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一顶小帽。
师提醒学生注意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5.教学写8和9。
教师边示范边说,8是一笔写成的,要写圆滑,无棱角,右上边不可以张着小嘴,9也是一笔写成的,上半部像个0,9的竖像1。写时上半部分和一竖要连起来。
学生书写练习。
6.学习8和9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分法。要求边摆边说,几和几组成8,8可以分成几和几。
(2)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
(3)启发提问: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4)请同学们拿出9个圆片摆一摆,说一说9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一的1~4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8和9这两个新朋友,说说你们又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课本情境图
8朵花、8个字、8棵树
9只蝴蝶、9个人、9盆花
组成
5、立体图形的拼组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立体图形的拼组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带来的实物,并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使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因此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
2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物体、说感觉、给物体分类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6、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
(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一上课,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教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正方体这组积木问: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摸。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板书数。
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板书看。
小结:我们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问: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2.师:请你从这堆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比比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能看清它是怎样数的?
【通过数的反馈,引导学生掌握有序地数的方法。】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做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倒在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魔术师
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神奇魔术师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你们能行吗?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
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谁来说说,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
生:打开看看吧!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下边。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体,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超级侦探的游戏,则是通过听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沟通了形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渗透观察物体、考虑问题时要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一)欣赏
五一放假期间,我带孩子出去玩儿,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可大了。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建筑使我们城市越来越美了。请你们欣赏一组我拍的照片。
(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
(二)数一数
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他们找来了一些材料,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你们看看他们都找来了什么形状的材料?
2.(出示图)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帮助统计一下,他们所有的建筑材料的数量。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的对积木认识的基础上玩。(这时的积木在学生眼中就是玩具。)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积木。学生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袋子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积木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第四层的玩,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性练习──让学生用听的方法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形状。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每个图形特征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几个图形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孤立存在,要学会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7、1-5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1-5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
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三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数一数图片中的人和物,数一数手里的小木棒。2、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课件展示,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3、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和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
8、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小学数学科 周议题 姓名:
议题内容:在评课中,寻找上课的有效方法,更新观念:
师:请把从家里带来的小闹钟放在桌上,我们上课了,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
很多同学大叫:我知道,我知道,是闹钟。
师:坐好,坐好,知道了不能吵,人家还不知道呢!听好了:我有一个好帮手,滴滴答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你们说,这是什么?
教室里热闹极了,学生们七嘴八舌,有说钟,有说钟面,有说闹钟。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仔细观察你的小闹钟,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秒
师:(秒字刚出口,师连忙制止)停,我们一起来数数这12个数字。
师生一起从1数到12。
师:还有什么?
生:有3根针。
生:有2根针。
生:有4根针。
师:一般钟面都有3根针,谁认识?
生:时针、分针、秒针
生:(一人很着急地站起来叫道)老师,有的钟面上有4根针的。
师:是吗?你真聪明!大家说,这3根针中哪根是时针?
请各位老师写出你对本教学片断的评述。
9、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认读整时时间观念的建立的顺序编写。
钟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这仅是粗浅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
学具: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猜谜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它有三条腿,白天、黑夜不停跑,发出嘀哒、嘀哒声音提醒你,早睡早起习惯好,谁知道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有趣的谜语易于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应该很容易猜出是钟表。)
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
师:对啦,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3、揭示课题: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课一开始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形式引出钟表,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小朋友拿出钟面模型,看一看、拨一拨。
2、小组交流: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出①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②钟面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从小到大顺序围成一圈;③分针跑得快,时针走得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加强钟面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钟表知识的程度,并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思路的主要依据。]
(二)认识整时
1、拨钟报时游戏
教师把钟拨到几时,让全班同学说说钟面所指的时刻是几时。
追问:这时分针指向的数字是几?时针指向的数字是几?
2、让学生观察8时、3时、6时、4时、9时等几个钟面。说一说,表示整时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小结:当钟面上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同桌互动:一人说时刻,另一人拨钟面;一人拨钟面,另一人说时刻。
4、师发指令:学生拨出12时过一小时后是几时、1时再过2小时是几时、3时再走一圈是几时等。
(教学设想:让学生在动手拨一拨中感受整时,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整时的形成及特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5、引申: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答手表、手机、电脑、电视、电子表)
认识电子表,并教学电子表上时间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整时的两种写法教学中,时刻的后一种写法使用非常普遍,通过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由电子钟表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认识小明的一天。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一个学生如何珍惜时间呢?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请小朋友仔细看,然后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2、出示P85小明的一天图片(或者制作成课件)。
(1)引导学生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学情预设:一些学生可能不太在意是上午、中午、下午的时刻,还可能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2)小结: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明那样,做时间的主人,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这样每天都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呢?跟同组的小朋友说说。
(教学设想:用课件演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把认识整时的基本练习、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一天中有早上8时和晚上8时等知识拓展融于一个具体情境中完成。并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永不停歇的,要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习惯。)
(二)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的部分练习题,集体反馈评议。
2、听故事做练习。
(1)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他给小猴打电话,说:喂!是小猴吗?今天我过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大约8时来。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应该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全班交流后,归纳:
8时刚过:分针刚过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刚过;
快8时了:分针快到12(还没到12),时针接近8,就是快8时了。
(2)出示书上P87第6题图,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
(三)出示时钟演变过程,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那你们知道钟表的由来吗?请看:
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后来又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关于钟面上和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四、课堂总结。(略)
10、5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5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5的乘法口诀》导学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在初步学习了乘法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是乘法口诀的起始课,课上借助情境图,通过数数与动手摆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依据乘法有意义列出乘法算式。通过学习,进一步为学生学习乘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是第一次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用数学 内容。虽然学生是初次接触,但对乘法意义知识的理解学生并不陌生。相对比较学生在观察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前面的乘加乘减图文应用题还简单一些。学生们感到学习困难的应该是用语言表述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训练,但也只是通过情境图去感悟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列算式。本节课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信息和问题,以及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想法(思路)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 有一天,孙悟空遇到很多妖怪,一个人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吗?孙悟空突然灵机一动,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五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五个。他连续拔了四根,每根都变出五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慢)
提问: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决呢?只要你掌握了今天的本领,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加油!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新知讲解
(一)编口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出了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等很多漂亮的图形,现在老师要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把漂亮的小伞.
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是怎么摆的我们一起来摆一摆。
(1)哪位小朋友起来数一数,告诉大家摆这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5根)出示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板书5
2、那是几个5?我们用乘法算式该怎样表示?(15 =5 51=5)出示
得出两个乘法算式15 =5 或者51=5,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得5, 5乘1也得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算式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齐读一遍)
一五得五就表示1乘5或5乘1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板书:一五得五
3、观察你和同桌一共摆了几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5?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呢?(25 =10 或者52=1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5加5等于10,或有的同学用口诀)板书5+5=10
同学在计算乘法的时候,都是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在积的位置上。
25=10或者52=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相加是10)
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
4、如果再添一般小伞,也就是三把小伞是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来的呢?是几个5?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呢?(35 =15 53=15)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5的?
35=15或53=15表示什么意思?(3个5连加是15)。这两个乘法算式表示3个5连加是15,仿照二五的口诀想想,这一句口诀该怎样说?(三五十五)
5、小组讨论:那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每句差5,也就说第一个因数是5,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一,积也一个比一个多一。)
6、那根据我们找出的规律,摆四把这样的小伞要用多少根小棒?(20根小棒)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你能编出口诀么?(四五二十)
7、那5把小伞呢,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你能编出他们的口诀吗?(五五二十五)
现在我们把5的乘法口诀学完了,要注意:①在编口诀时,如果积不满十,要在积的前面加一个得字。②口诀要用汉字书写。
(二)、记口诀
1、刚才我们得出了5的乘法口诀,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2、跟老师对口令。(教材52页第三题。)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3、根据第2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4、看乘法算式说口诀。
(1)53=15 (2) 15=5 (3) 52=10
(4)45=20 (5)55=25
从上面的题目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都会又对又快了。
三、巩固练习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完成做一做。
你能从图看出什么信息?果盘里面装有西红柿,每一盘有几个,那有几盘呢?如何用乘法表示?口诀呢?
从这到题目可以看出生活中有5的乘法口诀。除了这个,还有哪些呢?如一周上几天课,那三周上几天课?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星,两面国旗就有10颗星星等等。
2、现在老师这里有一首大家已经学过的古诗《春晓》,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遍?你能计算出这首诗有多少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你是怎样计算的?(每一行有5个字,共有4行,所以有20个)
同学们学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游戏。
3、游戏:
现在伸出你的小手,让我们一起合作。用你的小手表示:5、10。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老师念口诀,大家来表示。
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
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
15用两只手表示够吗?不够,怎么办?小组合作呀。下面就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一起合作用手指表示:5、10、15、20、25。一会儿来黑板前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提问:你们是怎么表示这些数字的?谁愿意给我们大家汇报一下。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1、学了5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2、①在编口诀时,如果积不满十,要在积的前面加一个得字。
②口诀要用汉字书写。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1、5的乘法口诀抄写一遍,并熟记。
2、 第7题。
选作题: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走2大格代表几分钟, 走3大格能用上5的乘法口诀吗?
六、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实物 5 15=5 一五得五 51=5
10 25=10 二五一十 52=10
15 35=15 三五十五 53=15
20 45=20 四五二十 54=20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11、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施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4+4+4+4+4=?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施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的判断题中,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施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4+4+4+4+4=?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12、认识直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直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略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13、6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师:指名反馈,做对的小朋友朝老师挥挥手。
师:恩,不错,师指着表格让全班学生轻声齐读1个6是6、2个6是12 6个6是36,3个6是18、5个6是30、4个6是24。
参考上面的统计表,写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师:1个6是6,写成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写?还可以怎么写?谁能给它编一句乘法口诀?(16=6 一六得六 61=6 )
师:2个6是12,写成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写?还可以怎么写?口诀呢?( 26=12 二六十二 62=12 )
师:那么3个6、4个6、5个6、6个6写成乘法算式又该怎么写,乘法口诀又分别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P61,把这些算式和口诀填写完整。
师:指名上台展示,其他小朋友评价订正。
师:学生看屏幕轻声齐读,师输入.对的小朋友向老师点点头。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谁能给它取个题目:指着课题学生齐读:6的乘法口诀。
三、记忆6的乘法口诀
师:小朋友们,口诀我们是编出来了,但怎样才能又对又快的记住它们呢?
师:请你们当一回小数学家,仔细观察这些乘法口诀;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观察后,让学生说说他们发现的规律。
生:(1)6的乘法口诀有6句。
(2)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
(3)口诀第一个字表示几个6。
(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得数比前一句多6。
师: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 ),你能不能
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生: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
师:根据这些规律自由记忆乘法口诀。
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开火车背。
(3)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四、巩固练习、反馈应用。
1、课件中的同步练习和拓展练习。
2、帮小白兔解决蘑菇的问题。
A、一只小白兔采6个蘑菇;
B、5只小白兔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 (30个),你是怎么算的,用了哪句乘法口决?5 6= 30,五六三十;
C、兔妈妈和小白兔们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36个) 你是怎么算的,用了哪句乘法口决?6 6= 36,六六三十六。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师: 小白兔很高兴,它们还想听听,咱们在这节课中都学到哪些本领,请你们告诉它们好吗?
生:我学会了6的乘法口诀
生:我知道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6句。
生:我知道一句乘法口决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生:我学会了怎么又对又快记住口诀。
生:我觉得乘法口决的作用可真大。
师:同学们在这堂课中学会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正确、熟练地应用它们。在课后仔细体会,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用到6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共同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你最喜欢哪一句?看到这句口诀,你能编出什么乘法算式?
师:学完今天的内容,如果你是小老师的话,会出什么题目考考大家呢?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书62页的第1--3题:
2、复习学习过的口诀。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14、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今天听了《金色的草地》一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得好:
一.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老师刚开课,就检查学生对文中三个容易写错的生字词的书写情况,发现学生写得漂亮,并奖励神秘的礼物蒲公英,让他们尽情吹蒲公英感受快乐。接着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文中写的兄弟俩玩蒲公英也很快乐,让我们学习这一课和他们俩分享快乐。这样设计非常巧妙,既能进行识字教学,又很自然地过渡本课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产生喜欢之情,又能点燃学文的欲望。
二. 以读为经,以读代讲。课堂里书声琅琅。比如,在精读文中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文中写兄弟俩玩蒲公英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比赛读,分角色读,通过朗读,感悟到兄弟俩的活泼,淘气,蒲公英的有趣。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也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来品味,理解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三.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交流,课堂简直成为学生的快乐驿站。教师让学生无拘无束的交谈自己的见解。这是给学生很好的语言实践机会,训练学生理解,概括,表达能力。但是,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一些遗憾,也给了我对有效教学的思考有了很多启发。
1.有效教学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金色的草地》写俩件事,其中一件事是:吹蒲公英玩。在讲授课文时,老师只让学生读,要读出有趣的感觉,但再这样读,学生似乎没很好体会到有趣。我发现,其实课文中就画了这件事,老师如果让学生看插图尽情想象,兄弟俩在草地上如何吹蒲公英玩耍的情景,再让学生表演。这样,学生就如临其境,更亲自体验到快乐。
2.有效教学需要老师点拨。看得出来,老师非常注重以生为本,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自己说。学生读得不够好,说得不够通顺,简练,教师没有相机引导点拨
3.有效教学需要合作。新课标中,明文提倡合作学习。我认为采用合作探究形式,还是不能忽略。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的草地》
【教材理解】
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了我(弟弟)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课文在课后第二题,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兄弟俩对于蒲公英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设计时,着重通过朗读,再现蒲公英的美景,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仔细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蒲公英一天里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最后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学情简介】
对于县城的孩子来说,蒲公英这种植物离孩子的生活有一段距离,孩子们之前并不了解这种植物及它的属性,是本文中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准备稿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教学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我们还拥有多彩的课余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齐读课题。
2.生字词的预习怎么样了?谁领我们一起读一下课后的字宝宝?
老师又把字宝宝请到了老师这里,谁还能正确地读出来?(小黑板出示: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可真奇怪呀![ ]-[ ]+[ ]=拢)
3.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很牢固,那么课文呢?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生评价。
4.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答案了,谁来说一说?你能抓住书上的词句来回答吗?(一大片、长满、盛开)这些词语说明蒲公英长得怎么样?(多)
5.谁能读一读,把蒲公英的多读出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兄弟俩是怎么玩耍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告诉学生,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读句子,想意思。
2.金色的草地给兄弟俩带来了什么?(板书:快乐)是做什么的快乐呢?(板书:玩耍)
谁来读一读,读出兄弟俩用蒲公英玩耍的快乐来。
3.你平时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快乐吗?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全班交流。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了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发现的快乐。(板书: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出示小黑板)我发现了什么?(草地会变色)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2.全班交流。指名说我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早上绿色;中午 黄色;傍晚 绿色)
在理解原因时加上动作。边读边做动作。
3.小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呢?(板书: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是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同学们可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蒲公英可真有趣!小作者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读一读,读出对草地的喜爱,对蒲公英的赞美。
2. 正因为这样,从那时起,蒲公英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为什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早晨,当阳光洒遍大地,蒲公英就张开花瓣,就像我们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所以说它和我们一起起床;晚上,夕阳西下,蒲公英会合拢它的花瓣,和我们一起睡觉。)
3. 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
五、拓展练习
1. 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除了有趣的蒲公英,你还了解其他有趣的植物吗?指名说,师适当补充。(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碰它它就会合拢它的叶子。
猪笼草捕食昆虫做食物
向日葵托盘的背面害怕阳光,因此它总是把它的笑脸迎向太阳,这也是向日葵名字的由来。
睡莲花瓣白天张开,夜晚合拢,被誉为花中睡美人。
六、 作业
今天回去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找找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植物,回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玩耍
快乐 早上 绿色
发现 中午 金色
(仔细观察) 傍晚 绿色
【教学反思】
1.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一件重要的工作,本课中在理解一本正经一词的意思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理解的方法:读句子,想意思。
2.文中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蒲公英颜色的变化一段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学生理解时较为抽象,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就好了。
3.在指导学生写写自己在生活中的玩耍的乐趣时直接让孩子去写,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孩子们先说说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像兄弟俩一样快乐玩耍的时候,你和小伙伴是怎么玩的,再让孩子动笔写,可能就激发的孩子写作的欲望,写起来就更能得心应手。
15、搭船的鸟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搭船的鸟听课稿,分享搭船的鸟听课感受和记录
搭船的鸟评课稿第一篇:
《搭船的鸟》一课,这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浅近、朴素而又清新的语言,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其实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要有一份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文章语言虽然简洁,读起来却耐人寻味,作者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活。听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我把自己的看法说一下。
1、自主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童年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太多问号的年龄,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无数的好奇和遐想充满着他们的小脑袋。揭示了课题后,老师首先发问,看到这个题目后你的头脑中会想到什么问题呢?同学们马上举起了小手,老师归纳起来的问题分为两类;搭船的鸟是什么鸟?搭的是谁的船?好的切入点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问题的提出层层深入,不仅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了文本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抓重点词语,感受课文内容。
翠鸟这种小动物同学们从没有见过,老师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这只鸟的美丽。如: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蓝色的翅膀等。抓住了这些词语,学生确实感受到这是一只彩色的小鸟,孩子们就会带着喜爱的感觉去读。学生对翠鸟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喜爱之情犹然而生,此时再读课文,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为了让学生对翠鸟有更全面的认识, 课前应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翠鸟的知识,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搭船的鸟评课稿第二篇:
《搭船的鸟》
这节公开课我选取了《搭船的鸟》一课,因为它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浅近、朴素而又清新的语言,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其实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要有一份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文章语言虽然简洁,读起来却耐人寻味,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动。和同学们共同学完这篇课文,我们都意犹未尽,反思一下我觉得这节课有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自主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童年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太多问号的年龄,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无数的好奇和遐想充满着他们的小脑袋。揭示了课题后,我首先发问,看到这个题目后你的头脑中会想到什么问题呢?同学们马上举起了小手,虽然有的学生说的不是很清楚明白,但是我为他们敢于提问题感到欣喜。归纳起来我把大家提的问题分为三类;搭的是谁的船?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它要做什么?好的切入点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三个问题的提出层层深入,不仅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了文本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想象与真实之间形成差距,加深学生印象。
翠鸟这种小动物同学们从没有见过,仅仅通过简短的文字,我想孩子们对翠鸟的认识还是形不成整体全面的感知。也不会带着喜爱的感觉去读。于是在几个学生读完翠鸟样子这段后,我并没有急于出示图片,而是让同学们闭上双眼,我再次读这一段,让大家想象翠鸟的样子,然后在纸上画出翠鸟的样子,紧接着我出示图片,此时想象与真实之间形成了差距,学生对翠鸟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喜爱之情犹然而生,此时再读课文,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3.配合动作,感悟朗读。
在学习翠鸟捕鱼这段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它的动作敏捷,是一个捕鱼的能手,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冲进、没一会儿、吞的意思,然后课件展示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最后又找了几名同学扮成翠鸟做捕鱼的动作,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我感觉同学们越来越有感觉。
但这节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了让学生对翠鸟有更全面的认识, 课前我搜集了一些关于翠鸟的知识,其实后来想想,这些信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我只是给予补充完善,从现在开始,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16、不会叫的狗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会叫的狗听课稿,分享不会叫的狗听课感受和记录
不会叫的狗评课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吗、讨、厌等1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吗、担、压、中、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3.引领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2)谜题: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想咬,见了主人摇尾巴。学生猜谜语,打一动物。教师小结:其实这是狗啊。
2.(课件出示3狗的图片)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喜欢养狗?(学生自由发言)
3.(课件出示4封面)就是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你觉得它看上去是一位怎样的狗?这只狗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不会叫的狗》,作者是贾尼罗大里。
4.(课件出示5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罗大里:1920年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长期担任记者和儿童副刊的编辑,办过儿童杂志,非常了解儿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吹牛男爵历险记》等已经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儿童中广为流传。1970年罗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给我们带来的故事《不会叫的狗》。齐读课题。(板书:不会叫的狗)
5.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不禁要问:还有不会叫的狗?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狗?)想不想知道答案?好,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齐读、开火车读词语。(课件出示6)
干吗 压根儿 讨厌 发怒 批评 来访 担保
发疯 搞不清 汪汪 差不多 百发百中 忍着 模仿 子弹
(1)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差、中为翘舌音;厌、担是前鼻音,访、疯、汪是后鼻音。
另外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吗在这里读m,组词为干吗,还有一个读音是ma,组词为好吗;压在本文中读y,组词为压根儿,还有一个读音yā,组词为压力;担本课读dān,组词为担保,还有一个读音是dn,组词为扁担;中在本文读zhng,组词百发百中,还有一个读音是zhōng,组成为中间;弹在本文读dn,组词子弹,还有一个读音是tn,组成为弹琴。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多音字我能分(课件出示7)
辨析多音字吗 压 担 中 弹的读音,在下面的括号中写出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a.行吗( ) 干吗( )
b.压力( ) 压根儿( )
c.担心( ) 重担( )
d.中国( ) 打中( )
e.子弹( ) 弹琴( )
3.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8:生字)吗 讨 厌 怒 批 访 担 压 差 忍 模 中 弹 疯 汪 搞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吗 怒 批 访 疯 汪 搞,注意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如吗口字旁是形旁,表示该字表示语气词,马表音,与吗音相近。
熟字比较:付一讨 庄一压 着一差
组词扩展:厌恶 讨厌 发怒 访问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理清文脉,了解文意。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试着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9自然段):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因为不会叫,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第二段(10~24自然段) 这只狗向小公鸡学叫,受到了狐狸的嘲笑。
第三段(25~37自然段)这只狗向杜鹃学叫,差点被猎人的子弹射杀。
第四段(38自然段~结尾)三种结局。
四、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1.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课件出示9):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缺陷。
(2)鼓励学生朗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了解到这是个怎样的狗?(不会叫的狗)
(3)自由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人们对这条狗的指责、批评)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对狗批评的语气,读出狗的委屈、可怜、无奈。
师:预测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小狗会在大家的劝说下、帮助下学习叫。
小狗会遇到很多奇怪的事情。
2.学习课文10~2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10~24自然段,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小公鸡教这条狗学叫,这条狗练习学叫,受到狐狸的嘲笑。)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读出小公鸡对狗的关心、热心和诚心诚意地教,读出这条狗开始的认真勤奋,读出狐狸对狗看不起、嘲笑,读出这条狗受到狐狸嘲笑后的委屈。)
(课件出示10)(板书: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4)狐狸为什么嘲笑小狗?小狗知道原因吗?
预测:狐狸因为小狗学的是小公鸡叫,很搞怪,所以笑。
预测: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学了公鸡叫而被嘲笑,以为自己学的不像呢!
预设: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老师,学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而被嘲笑。
(4)分角色朗读课文10~24自然段。
3.学习课文25~37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25~37自然段,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杜鹃教这条狗学叫,这条狗练习学叫,受到猎人的射杀。)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读出杜鹃对狗的同情、关心。)(板书:杜鹃同情、关心)
(课件出示11)杜鹃同情、关心。
(4)猎人为什么朝狗开枪?小狗知道原因吗?
预测:猎人听到小狗的咕咕叫声,以为是杜鹃,所以开枪。
预测: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学了杜鹃叫而被射杀。
(5)分角色朗读课文25~37自然段。
五、探究结局,深化认识。
1.谈话过渡:这样一只可怜但有尊严、勤奋的,有人生追求狗,我们都期盼着他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结局。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但都不完整,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给这条狗规划一个完整的结局。
2.小组同学从课文的三个结局中任选一个互相交流,给这条狗规划完整的结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展示结局,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12)第一种结局。
不坏。可我不敢担保是不是一首正确的诗。你是一头奶牛啊
我当然是奶牛。
可我不是,我是狗。
当然,你是狗,这又怎么啦?没有什么东西阻止你学我的语言呀。
好主意!好主意!小狗突然喊起来。
什么主意?
这会儿我脑子里正在酝酿一个主意。我将学习各种动物的语言,我让一个马戏班子雇佣我,我会成功的,变成大富狗,娶一个国王的女儿。国王也好,狗也好,成为一家子,彼此沟通感情。
好样的,想得真美。那好吧,我这就叫,你好好听着:哞哞哞
哞小狗也叫起来。
这是一只不会汪汪叫的狗,却是一位语言大师,精通各种语言。
(课件出示13)第二种结局。
狗跑啊,跑啊,它碰上了一个农民。
你往哪里跑?
连我自己也不清楚。
那么到我家去,我正缺一只狗给我守鸡笼子哩。
好,我去。可我告诉你,我不会江汪叫。
这样更好,汪汪叫的狗会吓跑小偷的。而你呢,他们不知道你在那儿,他们走近笼子,你冷不防扑上去咬伤他们,这样,他们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那我去。狗说。
这样,不会汪汪叫的狗找到了职业,被一条铁链子拴着,每天喝一盘子稀粥。
(课件出示14、15)第三种结局。
长颈鹿吗?不是。也许是鳄鱼,鳄鱼可是极凶恶的动物。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走近它。
小狗在树林里匍匐前迸,一步一步朝传出汪汪叫声的那个方向爬了过去,不知怎么的,这个声音使它那颗藏在毛皮下面的小心脏突突地乱跳。
汪汪,汪汪。
呀,是另一只狗。
它正是刚才听到咕咕声开了一枪的那个猎人的猎犬。
你好哇,狗。
你好哇,狗。
你能告诉我,你正在吟的是什么诗吗?
诗?我不是吟诗,我是在汪汪叫。
汪汪叫?你会汪汪叫吗?
当然会。你可别异想天开地希望我学大象的哼哼或学狮子的吼叫。
那么你教我,好吗?
你不会汪汪叫吗?
不会。
听着,好好听着。就这么叫:汪汪,汪汪
汪汪,汪汪。小狗马上叫起来。它沉浸在幸福和激动中,心里想:嗨,我终于找到了我的正确的老师啦!
(板书:小狗找准老师很重要)
七、整体回味,感悟主题。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课堂小结:童话是一个陪伴着我们走过童年的神奇世界,儿时,我们曾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而今天的我们、未来的我们依然会深爱童话,因为它像一湾智慧的清泉,会随时随地滋润我们的心田。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才带着激情与真诚不知疲倦地抒写着拥有永恒魅力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爱童话、读童话,从而拥有一把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八、课后作业。
1.续写第四种结局。
2.课下搜集查找阅读罗大里的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课堂作业新设计】
、看拼音,写词语。
tǎo yn t bi pī pnɡ
( ) ( ) ( )
二、组词。
仿( ) 没( ) 哄( ) 猪( ) 从( )
访( ) 设( ) 洪( ) 猎( ) 丛( )
三、错别字门诊。
1.小狗天天都炼习。 ( )
2.他已经学得想当不错。 ( )
3.子弹察过小狗的耳边。 ( )
参考答案
、讨厌 特别 批评
二、模仿 没有 哄笑 野猪 从前
访问 设计 洪水 猎人 草丛
三、1.小狗天天都炼习。 ( 练 )
2.他已经学得想当不错。 ( 相 )
3.子弹察过小狗的耳边。 ( 擦 )
【板书设计】
14 不会叫的狗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同情、关心
狗找准老师很重要
17、毫米,分米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片段一】引入毫米
师:在学具盒里有一根大约5厘米长的小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在学生的学具盒里有若干根小棒,只有一根白色的是5.3厘米长.)
生:白色的小棒大约是5厘米。
师:是的,这根白色小棒大约是5厘米长,但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
(学生独自测量)
生(众):5厘米多。5厘米多3小格。5厘米多3毫米。
师:有同学说这根小棒长5厘米多3小格,也有说是5厘米3毫米,这说明现在我们用厘米已无法较精确地表示出这根小棒的长度。其实1小格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表示。(板书:毫米)
[评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课前对长度单位毫米已有所接触,但对它们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还没有建立表象。教师以学生已知的 厘米为切入点,在测量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为使测量精确,不够整厘米时,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把毫米和厘米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编写的逻辑意图综合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较好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在估计小棒长度、测量小棒长度的活动中引出毫米,感受用毫米作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些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主地参与后续的学习活动。]
【片段二】认识毫米
师:尺子上3小格就是3毫米,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并告诉同桌。 (同桌指完后,请一位学生到课件中放大的尺子上指出1毫米。)
师:(指着课件中放大的直尺图)这样1小格是1毫米,2小格是几毫米呢?(2毫米)3格呢10小格呢?
生(众):10毫米。1厘米。
师:怎么有的同学说10毫米,有的同学说1厘米?
生:1厘米=10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中任选1厘米,数一数是否有10毫米?(学生数格子验证)
师:你是选哪个厘米来数的?
生(众):刻度2至刻度3,是1厘米,有10毫米。刻度5到刻度6, 1厘米里有10毫米。等等。
(板书:1厘米=10毫米)
生齐读:1厘米=10毫米。
师: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是几毫米?(2厘米,20毫米。)从0刻度到刻度3呢?(3厘米,30毫米。)从刻度2到刻度6呢?(4厘米,40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学具盒里找一找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学具有:1元硬币、电话卡等)
生: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这两样物品的厚度。
生: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1元硬币的厚度是2毫米。
师:在学具盒里找出最短的小棒,量一量有多长?
生:2厘米5毫米。
生:25毫米。
生:2厘米5毫米就是25毫米。
师:你能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吗?估计好后把结果填入表内。再用尺子量一量。
测量的物体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数书的厚度
师:说说你的估计结果和测量结果,相差多少?
生:我估计是1厘米,测量结果是7毫米,估多了3毫米。
生:我估计是5毫米,测量结果是7毫米,少估了2毫米。
师: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毫米作单位吗?
生:我爸爸去划玻璃时,玻璃的长度要用到几厘米几毫米。
生:工人师傅做的一些机器零件就是用毫米做单位的。
生:一张纸(指着数学书的一页)的厚度是1毫米。
师(追问):一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吗?(学生马上开始测量验证。)
生:一张纸没有1毫米。
生:大约10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师:像我们数学书里的纸张,大约10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课件出示小资料:a.铅笔芯。教师介绍铅笔芯的粗细规格一般用毫米作单位。b.眼镜片的厚度。介绍老师的眼镜片的厚度。c.播音员报气象预报:2007年8月14日,第10号台风珊瑚带来大风暴雨,截止到当天下午5时,厦门平均降雨量达300毫米以上,靠山地地区降雨量均超过350毫米,小坪水库最大降雨量达587毫米。)
师:请同学们不用尺子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学生动手画)再用尺子量一量,长了或短了多少?
生:我画长了1毫米,就是画了11毫米或1厘米1毫米。
生:我画短了2毫米,就是画了8毫米。
[评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当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不只是文本学习,而是体验学习。这一环节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创设了许多体验学习的情境,通过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认识毫米的过程中,有找一找(在尺子上找一毫米,在文具盒里找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摸一摸(摸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说一说(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估一估、量一量(测量物体的长度前先估计)、画一画(不用尺子画一段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感知到逐步抽象的体验过程,充分体验到1毫米的长度,建立了毫米的正确的表象。画一厘米长的线,把毫米的认识与厘米紧密联系起来,深化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将学生的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三位一体地参与,体验成为有效学习的基石。]
【片段三】认识分米
师:不用尺子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学生动手画)
师:在学具盒里有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找出来与自己画的10厘米比一比,是画长了,还是画短了? (学生拿出10厘米长的红色小棒与自己画的进行比较。)
师:这10厘米(拿着小棒)也是一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看数学书第4页,从书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10厘米=1分米。(教师板书。)
生:在测量课桌长的时候,1分米1分米去度量比较方便。
师:你能把1分米有多长表示出来吗?
生: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
生:用了一半的铅笔大约长1分米。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吗?
生:从0刻度到刻度10。
生:从刻度10到刻度20。
生:从刻度2到刻度12。
师: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2分米有多长呢?(学生举起了尺子,一根尺子大约是2分米。)4分米有多长呢?(同桌两人把两根尺子拼到一起长大约4分米。)8分米有多长呢?(学生4人小组把4根尺子拼在一起长大约8分米。)10分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学生比划)
生:10分米就是1米。
师:为什么?
生: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师:先估计课桌的宽,把结果填入表格,再用尺子量一量。完成表格。(提供3根不同长短彩带,让学生选择后估计,测量。)
测量的物体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课桌的宽
[评析 前一教学环节,教师的组织引导多一些,而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学,体现方法的层次性。在分米的认识过程中,让学生自学课本得出1分米=10厘米以及用1分米度量的优越性。通过找1分米、比划1分米的长短等活动来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在估一估、量一量中,让学生学会目测,间接运用工具得出物体的长度。追问1分米有多长,2分米有多长,4分米、8分米、10分米有多长,沟通了厘米、分米和米的联系。探究、自学等自主活动,强调把学习、读书等的时间还给学生,但不是放羊式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导向功能,适度把握思考方向,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片段四】解决问题
1.量一量
2.画一画。①1分米长的线段;②长2厘米5毫米的。
3.算一算。(单位换算题,略。)
4.填一填。(填合适的单位,略。)
5.小小设计师:铅笔的包装盒需做多长?
师:杨老师在课前给每位同学发了一枝铅笔,这种铅笔是杨老师的家乡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内的一家文具厂免费提供的。厂长让我带来了一个问题,文具厂准备把这种铅笔每10枝包装成一盒,包装盒需做多长呢?
生:需要先量出这种铅笔的长度。(学生测量铅笔长度)
生:铅笔的长度是17厘米7毫米。
师:那铅笔包装盒需做多长呢?
生:17厘米7毫米。
生:铅笔盒长度做成17厘米7毫米,那铅笔就装不下了。
生:20厘米
生:做成20厘米长太浪费材料了。我觉得做成18厘米比较合适。
[评析 保证足够的基础训练是数学课的重要特点,这里的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有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填一填(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还设计了应用性比较强的问题,如小小设计师,不但要量出铅笔的长度,还要考虑铅笔盒的长度。知识应用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操练的过程,还需要关注知识应用过程中所隐含的智慧,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分数简单的应用评课稿
问题引导,落实目标。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知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三分之一是女生,三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三分之二是男生,三分之二表示什 么意思?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再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求出男、女生的人数,再以小组为单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的过程学生将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进行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大胆放手,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给予了学生自己操作、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全体汇报交流时,思维相互碰撞,智慧相互启迪,有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学生画一画,有的学生用算式计算,且算法多样。达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身边生活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有一点拖堂;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炼。但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我会不断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19、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二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导入语: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中秋节,你们有吃月饼吗?小明和小红两个人正在一起分月饼呢!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看大屏幕,这里有4个月饼,分给他们2个人,怎么分公平?
生:每人分2个。
师:每人分2个也就是他们分得同样多,你们还记得在数学里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叫做什么吗?
生:平均分。
师:如果是把2个月饼分给他们2个人呢,怎么分公平?
生:每人1个。
师:这也是什么分法?(平均分)
师:如果只有一个月饼呢,我想平均分给他们两人,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
生: 每人一半。
师:那这一半的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1/2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个圆片代表这一个月饼(板书:一个月饼)接下来该怎么分?
预设1:平均分。师:怎么做可以平均分。生:对折。
预设2:对折。
师:你能上来折一折吗?生讲台操作
师:请你说一说你为什么要对折?对折的话会怎么样?
生:对折的话可以分得一样多。
师:对折能保证分到同样多,也就是能保证平均分,所以我们为了公平地分这个月饼, 一定要怎么分?(板书:平均分)
师:现在月饼分好了,那它的一半在哪里呢,谁能用手指一指。
生:这个饼的左边。师:那另外一部分呢?
生:也是这个月饼的一半。
师:好,老师把其中的一半涂上颜色。
师: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板书:)
师:那右边的呢?生:也可以用来表示。
师:月饼的一半可以用来表示,那么该怎么写呢?
师一边说一边示范写法:先画一条短短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在分数线下面写2,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数线上面写1,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
师:你们学会了吗?请在本子上写一写,并和同桌说一说每个部分的名称。
师:学会了的写法和读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把一个月饼怎么分?(平均分) 分成几份?(2份),涂色的部分是什么?(是这个月饼的)(板书:是这个月饼的)
师:那空白部分呢?(也是这个月饼的)
师:既然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都是这个月饼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用每份这个词来代替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板书:每份)
师:现在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分月饼的过程。(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及时练习
师:我们已经找到月饼的1/2了,你能找到左边这些图形是谁的1/2吗?
3.折纸活动
师:看来这个小练习难不倒你们。月饼的已经表示出来了,那长方形的你会表示吗?请同学们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式表示出来,你能想出几种?
教师通过巡视挑选学生的作品展示:
生1:横向平均分表示1/2
生2:纵向平均分表示1/2
生3:对角线平均分表示1/2
先看生1的作品:
师:谁看懂了?长方形的1/2在哪里?
预设:把一张长方形对折成两半。
师:对折为了什么?(平均分)把对折这个词换成平均分再重新说一说。
生: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1/2。
师:那空白部分呢?
生: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空白部分也是这个长方形的1/2。
请多位同学说一说。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这三位同学的折法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2份。
师:说的很好,只要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4.不同大小纸张1/2的比较
师: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长方形和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
生:一个是长方形的1/2,一个是圆的1/2。
师:说得非常正确,他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但是是不同图形的1/2。
5.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练习。根据我们对二分之一的理解,现在快速判断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能的打勾,不能的打。
1号能,生说一说理由:把一个六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2。
2号、3号不能,为什么?因为没有把图形平均分,即使是分成了2份,1份也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4号不能,它是不是平均分?是平均分,那为什么不能?(因为它平均分成了三份),既然我们把平均分成两份的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平均分成三份该用什么分数表示?(三分之一)太厉害了,老师教了一个二分之一,你就学会三分之一了,真太了不起了!
5号,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请你猜猜可能是几分之一?学生猜。到底是几分之一,有什么好办法?要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一起来数,大声地告诉大家,几分之一?
6.归纳认识分数
师:既然平均分成两份、三份、四份分别用1/2、1/3、1/4,那我们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如果我们继续写,还能写很多,写的完吗?
师: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四)、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形的涂色部分。
(四)课堂总结
师:不知不觉我们的课堂即将接近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0、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文章,读了让人感动、深思。课文叙述作家肖复兴小时候把自己的习作让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修改的事。从中可看出叶圣陶的认真负责以及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让我即小肖复兴树立起了写作的信心。
上个星期,我有幸听了林漫漫老师上的课。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巧妙的设计和生动的讲解,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林老师话语生动亲切,授课过程清晰明了,条理清楚。学生学有所获,并能从课文字里行间体会到所舒情感。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角色共鸣,如情入境。
课文围绕我把习作给大作家叶圣陶修改,那红色的修改符号,用字的准确,语句的规范,文章具体感人。通过叶圣陶的修改,使我树立起了写作的信心,影响了我的一生。老师对文中语句间所蕴含的人物情感上处理得相当成功。她让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感受到叶圣陶爷爷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到叶老的慈祥、认真、平和、温暖,令人如春风拂面,使人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林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读得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理解深刻、透彻。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林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三、细节到位
林老师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做得很好。比如在字词教学时,她有意识地分组分类教学,在教学删字时,给学生解释古时人们把字刻在竹简上定成一册,不好的用刀刮去,就是删,这样不仅从文字根本上解释了删的本意,更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学习中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四、最后拓展延伸,加深巩固。
课文最后,林老师提出了给叶老写一封信的方式,让学生再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叶老的人品与文品。这样让学生知识得到巩固加深,成功完成教学重难点。
总之,无论是林老师的语言,还是她的教学方法都令人佩服,让我受益匪浅,同时被老师的朴素中流淌着美丽,简单中演绎出精彩艺术魅力所折服。
21、四年级数学认识更大的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更大的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更大的数》
①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②个(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③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都是数位;
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数位。
④从右边起,四位分一级。 个级包含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
万级包含的数位有: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
亿级包含的数位有: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计数单位有:亿、十亿、百亿、千亿。
⑤多位数读法: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
⑥多位数写法: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顶位要牢记。
⑦多位数大小比较:大小比较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看高位,高位数大数就大。
⑧多位数改写:改为以万作单位,必须去掉4个0;
改为以亿作单位,必须去掉8个0。
⑨求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来有法找;
取到哪位看下位,再同5字作比较;
是5大5前进1,小于5的全舍掉;
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了。
⑩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都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由单数和双数组成,如1,3,5,7,9,都是单数;0,2,4,6,8,10,都是双数。
22、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亿以上数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亿以上数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说课稿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只举了少数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初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的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并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的历史,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好准备;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二、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完成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四、学法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么多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其实啊,我们跟数已经成了老朋友了。但是你们有过这样的疑问吗:这些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2、教师应和学生的回答情况出示准备好的小石子、绳子和木板,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如何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又如何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引出数学一一对应思想。
3、了解古代一些数字符号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等。
4、教师简单介绍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故事。
(二)、呈现新课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
(1)、教师边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边在黑板上写数字1,2,3,4,5,,10,,68,,105,说明这些就是所谓的自然数,最后说明0也是自然数。
(教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数物体个数,如:今天早上老师吃了1个苹果;医生叮嘱小明饭后吃2粒感冒药;每天上午我们有3节课;奥运会每4年开一次;一只手有5个手指;今年妈妈给小强过10周岁生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些数我们就叫做自然数;而0则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2)、请同学们例举更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数,加深对自然数的印象。
(3)、请小组讨论研究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教师适当提问,引导学生发现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十进制计数法
(1)、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到万级为止的数,但是,还有比亿更大的数存在着,(出示数位顺序表):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推,将已学过的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教师在计数器上现场贴上亿级的数位。(教师向学生说明:还有比千亿更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为顺序表后面用,表示后面还有其他数位。)
(2)、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呢?
(3)、小组讨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最后,教师给出十进制计数法的名称,在黑板上板书。
(三)、课堂总结
1、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教师请同学们接下去说完整:自然数和十进制计数法。
2、全体回忆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全体回忆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23、商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生1:我觉着除法中肯定有规律,因为乘除法个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2:我同意。而且我觉着如果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不变,商也会跟着扩大。
生3: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也跟着缩小,除数扩大、商也跟着扩大。
生4:我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生5:我不同意。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会扩大,除数扩大、商会缩小。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
(评析:简简单单的复习提问,不经意间将乘、除法之间挂起钩来,打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巧妙的运用了正迁移,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猜测入手启动整个教学活动。)
二、验证猜测、研究规律。
(一)、验证第一个猜测: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师:合理大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的第一步,但仅仅停留在猜测上还不行,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生:验证。
师:你们打算怎样来验证?
生:可以列算式来试一试。
师:举例实验的方法,确实是个好方法,那么我们就来逐个的验证。先来验证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商是否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呢?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把你们所举得算式和结论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02=5,如果2不变,10扩大2倍,商就会变成10,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我们小组举了3个例子进行验证,42=2,808=10,305=6,每个例子都让除数不变,让被除数扩大、缩小,看商的变化,我们利用了计算器帮助演算,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对这两个小组的汇报大家有什么意见?
生1: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生2:我觉着第2组举了3个例子,更全面一些。
师:举例验证的方法确实应尽可能的多举例,这样才能更全面、正确率才更高,如果我们把全班的例子合在一起就更能说明问题。
(评析:猜测、验证是基本的数学研究方法之一,教师将这一研究思想作为整节课的核心贯穿始终,可见用心良苦。同时借助第一个层次的验证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列举法的应用要考虑它的全面性,仅靠一个例子是不能得结论的。)
(二)验证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
师: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我们发现刚才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地的!再来看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真的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请大家继续验证。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找了2个例子,并用计算器进行了验证: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生2:我们小组也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茫然)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家所发现的规律,比如:有一个蛋糕,如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只吃它的,是一小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它的,是一大块,如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就会吃它的,更大的一块;这就像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就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评析: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学生最难理解的,这与乘法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教师巧妙的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变抽象为形象,突破了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
(三)验证第三个猜测: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同学们,咱们还有一个猜测呢,怎么办?继续验证。
(学生小作合作,继续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个猜测也是错误的。比如:2010=2,如果变成405商是8,不是2。
我们又按照另一种方法去实验:2010=2,如果被除数扩大2倍变成40,要想让商不变还是2,除数只能是20,也就是说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会变。
生2:我们小组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们组又举了几个例子验证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是正确的。
师:这两个小组的研究思路真好,当他们小组发现有些猜测不正确时,能迅速做出合理的调整,而且还能主动地对新的调整再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能像他们一样,决不轻言放弃,及时调整思路,继续深入研究。
师总结:我要忠心的祝贺大家:通过合理的猜测、反复的验证,成功地发现了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大家真了不起!
(评析:教师借助这个层次,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不断的修正、反复的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练习1:
师:这些规律在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题,(出示):
342057=60 76800240=320
3420057= 7680024=
34257= 768002400=
(学生迅速口答出得数,教师记录答案。)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得这么快?
生:运用了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到底算得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理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学生运用计算器来验证。)
学生汇报:通过验证,发现正确。
练习2:(独立完成)
240 30 =8
(240 4)(30 ?)=8
(2406)(30? 6 )=8
(240 ?? )(305)=8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方法,研究发现了除法中的三条变化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猜测验证结论,这也是科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数学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必要的运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隐性的数学包括:集中反映为具有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这两者的培养同等重要,尤其是后者,更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将这一原则较好的体现了出来。
一 准确把握起点,合理的运用知识迁移,奠定了整节课的研究基调
本节课的变化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前边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知识基础。教师巧妙地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知识基础: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既准确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又为后边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探索研究的基调这些大胆的猜测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验证。这就将整节课的落脚点定位在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上。
二 经历探索研究的全过程,借助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全课共有三次验证过程,看似有些重复,但细品起来,每次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使学生知道例举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用此方法时应尽可能多的举例,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偶然性,提高正确率;第二次是让学生有意识的经历挫折,我们的猜测不总是正确的,可以通过实验来修正猜测,得出正确结论;第三次是提醒学生当研究思路出现偏差时,应学会及时调整,积极寻找新的思路继续研究,直至得出结论。三个侧重点层层递进,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展开。
在这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是最终目标(其实学生在这种积极主动地研究状态下、在经历做的过程中,自然理解掌握了被除数、除数、商这三者的变化规律,且会印象深刻),而引领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科学严谨、不轻言放弃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数学素养,是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理念: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抓住了两点:一是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激情,提出猜测,展开教学;二是不仅仅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在三个规律上,而是落脚到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上,将这种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方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一名数学知识的猜测者、研究者、发现者,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24、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x10
X10
10
10
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长x宽=绿地的面积
( )x8 =560(平方米)
( ) x24=(1680)(平方米)
方法1:248=3 3x560=1680(平方米)
方法2:5608=70(米)
70x24=168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1680平方米
题3、拓展题:
这个长方形绿地要栽种苹果,如果每4平方米可以产苹果9千克,那么560平方米可以产苹果多少千克?,扩建后的果园可以产苹果多少千克?
(每平方米的产量 )X(有几平方米)=产苹果的量
( )x 4 = 9
扩建前:( )x 560= ( )(千克)
5604=140(平方米) 140x9=1260(千克)
扩建后:( )x 1680=( )(千克)
16804=420(平方米) 420x9=3780(千克) 答:......
小明和小伙伴们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那就是他们一路上的重重考验。因为困难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知识。
六、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零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零除外)。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七、作业布置:P59
1. 3. 4
八、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
620=
620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1824=
(182)(242)=
(182)(242)=
两 数 相 乘,一 个 因 数 乘(或 除 以)几,另一个 因 数 除 以 (或 乘 )几,它 们 的 乘 积 不 变。
▲.这节课教学要注意的一些内容:
1、注重组织好合作交流活动。
对于这类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广泛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
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
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
地进行探索与交流。教师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
2、学与练有机穿插,练习的设计体现了阶梯性。
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亦学亦练,注重了知识的生成与巩固,学与练相得益彰。
最后练习题的设计,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最后的拓展题则是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的情况,不对全体学生做统一的要求。
25、钓鱼的启示评课稿听课记录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钓鱼的启示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情让终身受益。这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但不一定读得懂。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可以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处理利益和道德的关系。
三、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自觉抵制各种鱼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心理变化。感悟文章中做人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并恰当的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入境动情。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情感。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六、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说教学过程
《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发现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幻灯片播放月夜图,伴着优美的乐曲,学生欣赏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画。让画面定格在一幅和课文内容吻合的幻灯片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你能找出课文中描写这种情景的句子吗?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读出来?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学生把意境美和文字美,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充分展示出来了。同时也把学生带入月夜的故事里去了
(二)以读为本感受美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
2、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钓鱼部分),边读边想: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
(2)、自由朗读课文49自然段(放鱼部分),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面临着一个什么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和父亲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态度。(教师也扮演角色参与其中。)
爸爸: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语气坚决肯定)
孩子:爸爸!为什么?(急切)
爸爸: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平静)
孩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大声争辩 委屈)
通过以上朗读,从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中的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3、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小组讨论,归纳出钓鱼放鱼时 我的心里变化过程:惊喜惊讶委屈无可奈何
(得意) (急切 )( 难受)(依依不舍)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4、品析重点句(1011自然段启示部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金钱、地位等吸引人的、让人追逐的利益。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会心存感激。)
(三)、理解感悟升华美
当学生还沉浸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在个人利益和道德之间,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道德。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会做人。
最后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八、说板书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兴奋
放鱼 着急 委屈 无可奈何 依依不舍(实践道德难)
启示 感激 (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放弃鱼的诱惑,实践道德)
26、难忘的一课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听课稿,分享难忘的一课听课感受和记录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第一篇: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我认为李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清晰有条理,语言简练有感染力,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的方法,也称得上是精彩的难忘的一课。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管偏离了谁,都会使语文失去了语文味。我认为李老师记得这节课就和好的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简约有效和美丽转身。
在我们平时讲公开课时,好多老师一直不明白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讲,让学生读书的度该如何把握。归根到底,是对略读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所以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略而不略,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一是教而不教,没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前者是因为老师觉得略读课文中有好多值得仔细品味的语句,不舍得放手,于是像精读课一样细细品味。后者是因为老师觉得既然是略读课,就让学生读读课前导语,然后自学去吧。其实,略读教学是充分利用课例,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具体教学要求主要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粗知文章大意;向课外延伸。在《难忘的一课》一课的教学中,这些教学目标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课前交流中,教师就让学生各自谈谈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做一简单的总结与指导。。揭示课题后,指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靠同学们自己读懂课文。接着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我们还可以带着问题读书,把书读薄。这些引导,都体现了略读教学的特点。在进入读书环节后,老师让学生先进行第一遍读,思考,那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出反复出现的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教给学生抓住主线脉络,把书读薄的方法。紧接着教师抓住重点环节,把目光放在写这一环节。让小组同学用横线画出台湾老师、作者、孩子们读书的情形的句子,认真品读所画句子,写体会、作批注。又一次交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等语句来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这里作者是抓住他在台湾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感受最深的事来叙述,从而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光复一词是这一环节中的情感处理难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词却是全文情感的基调,没有了这个基调,所有的体验和情感都是苍白无力的。可喜的是李老师很好的解读了文本,抓住了这个情感点,从光复资料的推荐,朗读,语言引领上起到了很好的点睛之笔。这充分体现了李老师的课堂智慧。
把书读薄之后,教师又通过反复朗读,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浓郁的爱;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还让我们的学生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这样的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这样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这样就做到了把书读厚。这厚重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就在课堂中,不仅是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凝聚在这一课,我们听课者也被这一课深深地感动了。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体验。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总之,我认为本节课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学习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第二篇: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
《难忘的一课》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 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 , 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 , 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 , 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 我觉得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 , 联系时代背景 , 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 既是教学的重点 , 又是教学的难点。
今天听了贾宁老师的教学,贾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贾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设计有条理,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使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那浓浓的爱国情意。2、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注重创设情境,通过歌曲、图片、诗歌等营造氛围,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运用情境教学法,以采访的形式,让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3、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比如初读课文后,她说,找出贯穿全文的一句话是不是可以了呢?我们还要认真地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受,并把我的感受变成自己的感受。4、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平和,表现在首先她以引领者的身份出现,其次在课堂上始终亲切地称呼孩子们,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她善于及时地表扬鼓励学生,而评价语言极其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一个学生读正确词语之后,她是这样评价的:你真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哪!我想学生听到这句评价语一定学得更认真了。
但是,在品读感悟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教师牵得太紧,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完全是一问一答地进行的,我觉得这样不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可以在找到这些句子之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者疑问。比如教师的问题:老师和孩子们对我的到来为什么不感到意外?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提出,并组织讨论。对第二部分参观小礼堂的教学,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到伟人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这是在用日本的民族精神来毁灭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非常残酷的精神统治,因为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柱,他们就只能沦为亡国奴。我觉得老师还没有引领到位。
27、积的近似数评课稿
《积的近似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积的近似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教材分析
《积的近似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则是 :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而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创设法、观察发现法、活动探究法等教法学法。
四、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堂开始,我会播放动画片《警犬卡尔》的片段。
2、在学生欣赏完好看的动画片后,提出问题:看过动画片,你觉得卡尔为什么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呢?
3、孩子们思考后,会自然的回答出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
师:是呀,正因为狗的嗅觉非常灵敏,所以才能够帮着警察屡次破案。
(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动画情境导入,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一、回顾旧知,理解积的近似数
1、首先我出示这张图片
接着向孩子们提问:根据这个信息你能够求出狗的嗅觉细胞大约有多少个吗?
让他们试着在下面列出算式
然后全班进行交流,我会把交流出来的算式:0.04945板书到黑板上。
接着启发他们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我进行归纳并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然后让孩子们回顾旧知:我们原来学习过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谁能说一下方法?
学生思考后交流,我会根据孩子们说的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归纳总结。
二、探究新知探索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首先,出示例题6图片
请孩子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解决的时候,我会进行巡视,观察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然后在学生交流做法的时候,我会板书整个算式
接着提出问题:你能说一下结果为什么是2.2亿个吗?(这个地方要让孩子们进行充分的说明,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我会根据他们说的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补充,)。
接下来,向孩子们提问:谁能说一下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看好要求,也就是看问题中让我们保留几位小数
2、根据要求保留位数:看第几位。
3、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位数
4、计算的结果要正确
学生总结的注意事项,只要合理我都会给与鼓励和表扬。
然后教师小结
这一环节中我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第二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自行解决新知识。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弱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良好的指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练习题组设计如下:(出示幻灯)(首先我设计了一组基本练:包括填空和判断题。练习题B是一组计算题。练习题C是三道实际应用题。)
(通过这样各种形式的的习题设计,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两个问题:
(1) 你有什么收获?
(2)你有什么感想?
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孩子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中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也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积的近似数》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可能会有一些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批评指正。
28、组合图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并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 A4纸 基本图形 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老师第一次来到黄村小学,见到同学们我非常高兴,初次再面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带来了一份礼物,快打开来看看是什么:
1、给学生发礼物
2、复习各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这里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你们能说说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吗?)
3、拼成自已喜欢的组合图形
请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成你喜欢的图形。
4、学生展示并说一说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该怎样计算呢?谁来说一说?)
5、教师总结:像这样由我们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组合图形,像这样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怎样求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88页的情境图
师:这是智慧老人家客厅的平面图,他准备给客厅铺上地板。
2、想一想,估一估
先让我们来估一估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大呢?(师引导:根据这个客厅形状的特点,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图形的面积去估计它的大小呢?)
(若学生估不出来)师再引导:是否可以用长为7米,宽为6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去估计客厅的面积,如果可以,则客厅的面积是6*7=42平方米,所以客厅的面积不到42平方米,若看成是边长为6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去做计客厅的面积,那么客厅的面积大约为36平方米。
师:刚才我们在估算客厅面积时是把它看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这个客厅的平面图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去计算它的面积呢?
3、自主探索,计算面积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练习纸,动笔画一画,算一算。
(师巡视,若发现学生不会再引导)刚才我们用简单的图形拼成组合图形,你能不能将这个组合图形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进而将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1)学生动手画一画,师提示:(加一条辅助线。并将分割后的图形加上编号,再对图形1、2进行计算。)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由学生说说理由。(怎样计算的?)
5、(课件展示四种已计算的分法)再对前四种进行分类
(师:
分割法:
添补法:
割补法:
(师:图形分割后我们要看一看分割后计算每个图形面积所要的数据有没有?)
板书:
1、先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
2、分割后的图形是否可以计算。
3、分割后的图形是否比较简单易算。
师: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先将这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找出计算每个图形所需要的条件再进行计算。
三、理解运用,巩固练习
师:通过解决智慧老人客厅的面积计算的问题,我们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我们一定要根据图形的实际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
老师出两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2、讲评完第一题后,操作第二题。
四、学生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什么收获?
29、梯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运用知识迁移类比规律和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及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家想装一面梯形的镜子,请你想一想,帮老师设计一下,画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纸上,好吗?
生画后交流展示所画的梯形。
师:谢谢同学们!那我要知道镜面的大小,才能进行配置呀,也就是要知道什么?
对了,要知道镜面的大小,也就是梯形镜面的面积,这是我们目前还没掌握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决梯形的面积计算的问题。(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一)联想猜测
师:谁还能记得我们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回答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那么,凭借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经验,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图形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自由回答进行猜测。
(二)合作探究
师:在你们每个小组桌上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很多的材料。请你们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合作探索,看看哪个小组最快转化成功,在音乐结束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始(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各组派代表到台上来汇报
1、汇报演示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1)引导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交流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②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生猜测、实验后汇报交流
师: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
小结:完全相同(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个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间的关系吗?那您认为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3)师生归纳出公式
(4)追问:(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上底+下底)高算得是什么?为何要除以2?
2、汇报演示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
预设有下面几种,如没有学生想出,师可以通过课件引导演示给学生看:
(1)沿着梯形的高作出一条中位线,把中位线剪开,旋转,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刚好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刚好是梯形的高的一半,所以也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3、小结
师:其实推导的方法还有多种多样,同学们回家有时间还可以继续探讨
(教师指着公式),不过,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种推导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公式。谁来告诉大家梯形面积计算的字母公式该怎样写呢?
生:S=(a+b)h2(板书)
一、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1、口答:下列梯形的面积。
2、列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3、判断:
(1)任意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比梯形的面积大()
30、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
《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课的内容是《鹿和狼的故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渗透的是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话题文章先写了凯巴伯森林、鹿和狼共存,狼时刻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接着写居民对狼的大量捕杀;最后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鹿和狼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而道理深刻,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实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梁老师浅入深出,循循善诱,在短短一个课时内,还狼以公道,引导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懂得学习的方法,而且悟出道理。下面谈谈我对本课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积极倡导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在梁老师的这堂课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切入点。
梁老师深入文本的突破口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这两组词语:美丽善良、温柔可爱、纯洁高尚、博爱宽厚和狼心狗肺、凶恶残忍、狼狈为奸、狼嚎鬼叫。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狼的直感,把第一组词送给了鹿,把第二组词送给了狼,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设置悬念:那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就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来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么鹿和狼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从而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积极地参与探究。
二)巧列小标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初步理解 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梁老师就一步一步引导深入故事的发展变化过程。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脉络。梁老师很有层次地先示范给故事的第一个阶段加小标题,然后让学生照样子给其他阶段加小标题。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故事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概括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
列完小标题之后,通过列表格,抓关键字词,理解课文怎样把林毁鹿亡这一个过程给写出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以及列数字、作比较等写法的表达效果,扎扎实实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积极关注养成教育,习惯培养贯穿课堂始末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里单一的师传生受的方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标理念。《鹿和狼的故事》的教学,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如:学生在举手发言时,老师会及时加以鼓励。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学习,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以载道,语文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尤其要帮助学生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实质,在本课中教师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难点,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人类要保护生态平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教师也适时总结:单纯的说哪一方是善良或凶恶都是不对的,狼和鹿只是表现自己的本性,关键是人类不能插手其间。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标要求一课时学完。今天这堂课看起来非常匆忙,那么每一个环节,怎样做到精处理,是否还值得商榷呢?以上只是我粗浅的看法,说得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31、圆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体会化曲为直思想。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圆形纸片、毛线或绳子。
教学过程:
一、激活表象、再现特征。
1.(投影出示16页的喷水动画):
师:这是现代化农田里的一个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5米,从画面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演示喷射过程,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
学生可能回答:喷水头喷射一周得到一个圆形,喷射的距离5米就是圆的半径。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的周长是多少? 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浇灌的农田面积是多少?
师: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谁的面积?课件演示由生活中的圆抽象的过程。(板书:圆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估算圆的面积。
(1)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2)独立估算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让不同想法的学生分别汇报,其余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或不同想法。
(4)师:求圆的面积,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方便吗?如何又快又好的求出圆的面积呢?(引出用公式计算)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老师提出要求: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的圆,和小组同学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思考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2)初步汇报,实物展示。
汇报要求:○1如何分的?○2把圆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可能是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学生可能拼成的图形有4种情况:
(3)比较反思,发现规律。
学生结合课件或展示的实物,比较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等分后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让学生体会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深层汇报,转化思考:
汇报问题○3: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汇报得知: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半径r(学生汇报的同时,老师课件演示)
(5)提出问题:你能否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rr
S=r2
(6)拓展探究:根据上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否受到了启发?刚才还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能试着用你转化成的那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7)总结:今天我们已经实践证明了,把圆拼成一些已经学过的直线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 。把曲线图形拼凑成直线图形,体现了一个数学思想,那就是化曲为直的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是数学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
三、试做例题、反馈矫正。
1.解决情境导入时的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
学生独立尝试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后,老师展示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让学生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最正确合理。
3.1452=3.1425=78.5(米2)
答: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78.5平方米的农田。
2.计算下面圆的面积。(课本18页试一试的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比较三道题的不同,说一说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让学生体会半径是求圆面积的必备条件。
四、巩固训练、灵活运用。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脑筋解决下面的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r=3cm d=10dm c=12.56m
独立完成,同位相互检查订正,发现共同错误集体订正。
2.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3.实际应用:
一块圆形铁板的周长是31.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在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中放置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五、评价小结、引发反思。
1.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圆的面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我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r2 ,知道了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并且学会了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老师总结: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到处可见,希望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到生活中找一找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还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 r r
S=r2
32、圆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动手操作,认识圆心。
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生: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板书)
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认识半径。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生1:相等,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点评: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量数据,然后指导学生看数据,找规律,归纳出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的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
: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都相等。
师:回答非常正确。(板书)
点评:让学生回味知识,强化结论,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掌握。
4、动手操作,认识直径。
师 :请同学们沿着对折的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来,观察后回答,画出的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通过圆心吗?
生:两端在圆上,通过圆心。
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师: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道理。
生: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所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由两条半径组成的,同一个圆的所有半径相等,所以,同一个圆的所有直径都相等。
师:很好。(板书)
点评:学生有了这种推理能力,难能可贵。
5、回顾讨论,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直径与半径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们回答都对。(板书:d=2r或r= d/2)。但找到关系的路子不一样,同学们,哪一个同学回答的好一些?
生:后一位同学回答的好一些,后一位同学是推理出来的,能力高一些。
点评:老师这种指导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6、尝试练习:课本58页 做一做 :1题 、2题。
三、画圆。
1、尝试画圆。
师:你们会画圆了吗?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不凭借圆形物体)。(学生操作)
师:你们都画出来了吗?若画出来了,请回答是怎样画出来的?并说出画圆的依据。
生1:画出来了,是凭手圈出来的,没有什么依据。
生2:没有画出来。
生3:画出来了,我是先在白纸中间点一点,把棉线的一端固定在这一点上,把捆着铅笔头的另一端放在白纸上,拉直棉线转动一圈,铅笔头留下的痕迹就成了一个圆。根据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固定的一端端点是圆心,棉线长是半径,铅笔头留下的痕迹便是圆。
师:后一个同学画得对,道理说得好,不会的同学不要紧,请注意看老师示范。
点评:让学生尝试画圆,并让学生说出画法和依据,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规范画圆的步骤。
老师以圆规画圆为例示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画法:1、定圆心;2、定半径;3、画圆。在画圆的同时标出圆心和半径。
3、学生练习画圆,画半径为2.5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圆各一个,并说清画法和依据。
4、学生分组讨论:圆的位置、大小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答,(略)。
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怎样?请同学们课后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点评:课堂小结,延伸课外。既注重了本节学习任务的落实,又注重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目标检测。(略)。
六、作业:课本60页: 1题、2题。
总评: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教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结束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4、教法独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5、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例如:在认识圆心时老师提出了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⑴折痕一样长,⑵交点在圆的中心,⑶每条折痕一样长,⑷交点把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学生的发现,无疑是一种创新。老师提出的这个开放性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半径时,让学生观察数据组,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同圆的半径相等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回答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注重引导学生推理出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6、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并注意了课堂延伸,解决课内的余留问题。
7、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好,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33、 比的意义评课稿
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三)课时作业
1.P49做一做第1题。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
①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小敏和小亮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③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④小亮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思考:这几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① 6∶8 , 或0.75 ② 1.8∶∶2.4, 或0.75
③ 1.8∶6,0.3 ④ 2.4∶8,0.3
解析: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比值的求法,为以后学习比例打下基础。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后两个题目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两个量的比在此不用化简,如果学生化简也是可以的;比值的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考查目标1】
2.P49做一做第2题。
3∶( )=24 ( )∶8=0.5
答案: ; 4
解析: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2】
3.小杰爸爸的身高是175cm,他的身高是1m,小杰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75,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答案:不对。100∶175或4∶7
解析:两个同类量相比,单位必须统一。本题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先统一单位,再表示比。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和运用更熟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
34、动荡的春秋时期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听课稿,分享动荡的春秋时期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荡的春秋时期评课稿: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区分西周与东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期。
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三大方面的表现;王室衰微的三大方面的表现、以及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五霸、影响等基本史实。理解春秋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变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理解重点,难点。
多媒体展示,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
提出典型问题,引导思考,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攻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 时期是上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诸侯争霸。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变化;分封制的瓦解。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少,历史思维也欠缺,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能力强,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 讨论归纳法
4. 阅读讲解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对回顾之前学的西周的建立与灭亡以及对西周之后东周历史分期的介绍导入新课
(二)新授新课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归纳: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从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找并划出
之后并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考试引导划出要点并做好笔记
刚才我们学习了春秋时期的经济,掌握春秋时期的状况还需要了解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春秋的政治吧老师总结过渡。
2、王室衰微
阅读这三段从每一段中分别找出王室衰微的表现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信息,由因朔果,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崛起。
3、诸侯争霸
老师指导学生默读本部分。
请同学起来回答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口号和春秋五霸是什么?
老师给学生分析尊王攘夷并明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口号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0页并小组讨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三)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进行知识梳理式归纳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史实是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的突出表现。
(四)作业
第六课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和立足初一学生学情,夯实基础,立足课本,分析理清每个知识点。
通过引导学生,启发式教学找出归纳重点,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材料和历史学习、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法、提问法,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35、植株的生长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株的生长听课稿,分享植株的生长听课感受和记录
植株的生长评课稿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课程资源分析
上节课测种子发芽率的发芽种子可作为本节课的课程资源,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用来探究幼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可开发多媒体课件资源,使它变得形象直观。开发利用农民种地都要施肥这一课程资源,学习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农场各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中以种地为生的,是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良好课程资源。
二、教材分析
植株的生长过程同种子萌发的过程一样,也是一个抽象的动态过程,也要靠学生的想象才能理解。通过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根的生长。植株为什么会生长能?它是通过什么途径生长的呢?通过对教材中植物生长情况的探究,知道任何生命活动形式都需要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会促使学生探究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营养物质的来源等,使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需要学生探讨的东西较多,学生们能力有限,部分学生由于作业的压力较大,一些探究、调查活动经常完不成任务,为了能保证探究计划的顺利实施,要求各组安排好组内成员的具体任务。
四、教学策略
利用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中发芽的种子,引导学生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作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材料,在上面均等地用细毛笔画4条线,每天观察相邻两线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分析判断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开发多媒体课件学习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植物缺少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会表现出什么病症。
五、教学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难点:理根与枝条的伸长方式
七、教学流程
课前布置:
1、作完种子发芽率的实验后,要求各小组从中挑选生长状况好的幼根,用细毛笔在上
面画等距离的四条线,要求各组每天观察并记录各段距离的长度,判断哪部分生长
最快。
2、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调查目标是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和自己的家长。
分析汇报:
1、根尖各段距离的变化情况,判断哪部分生长最快?
2、植株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课件展示:展示根尖生长变化情况的课件。
引导讨论:教师引导说:根是不断向下生长的,根是怎样生长的?
总结提升: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课件展示:展示牙发育成枝条的多媒体课件。
引导讨论:让学生依据根生长的原理讨论芽生长的原理。
总结提升: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生长连线:分析芽与枝条的对应结构,给芽的结构图与枝条的图的相应部分连线。
另拓空间:教师讲述,无论是根的生长,还是芽的生长,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根据情况指出:都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的生长都需要营养物质,植物不论是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都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它们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教师接着问: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缺少某种无机盐出现的病症的植物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反思
幼根的生长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都是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虽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多数学生掌握了这一内容,但由于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少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仍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这部分知识,虽然与幼根的生长一样,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过程,但叶芽的结构与枝条的结构有形态上的联系,所以比较容易使学生理解,教学效果比幼根的生长好。
关于植株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的知识,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很好。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利用了上节课萌发的种子。即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完成了探究实验,又使学生将本节课与上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对学生掌握全章内容都有宜处。
植株的生长这一节教学内容是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中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比较容易开发。各连队都有农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家长都有种地的经验,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都能完成调查任务。
本节课开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幼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的动画。尽管制作的课件与植物生长的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对大多数学生理解根的生长和芽的发育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36、世界的气候评课稿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气候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
2.把相应的气候类型填在横线上。
(1)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
(2)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陆的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3)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地中海气候。
(4)北纬40℃~60℃大陆的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的西岸温带季风气候。
(5)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谈一谈:你最想到哪里去旅行?那里的气候如何?
第二课时
看一看:请同学看第57页的3幅景观图,说说A图、B图、C图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A是热带雨林气候,B是热带沙漠气候,C是温带季风气候)
想一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地气候的差异呢?
教师引导:
1.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那些因素的影响?(答: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气候要素包括哪两个方面?(答: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因此,它们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1
教师引导:读图3.24
1.A位于什么带?B位于什么带?(答:A位于热带,B位于寒带)
2.热带、寒带的气温有何特点?(答: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低温)
3.A、B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答:A降水多,B降水少)
4.A、B谁的纬度高?谁的纬度低?(答:A的纬度低,B的纬度高)
教师小结: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活动2
提问引伸:
1.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属于什么降水类型?
(答:夏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常年湿润区)
教师小结: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亚欧大陆的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全年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常年湿润;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
活动3
教师引导:读图3.25
1.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答:A坡,因为A是迎风坡)
2.此地是什么地形?(答:山地)
教师总结:受地形影响A坡降水比B坡多。
巩固练习: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地形)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湿润。(海陆位置)
过渡: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必然与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读书讨论:
仔细阅读第60页的课文,看看它们提供了那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1)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气候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严寒、洪水、干旱等。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说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引伸提问: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人民搬迁了,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吗?(同学阅读62页的气候变暖小资料,探寻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你家乡的气候怎样?你可以分析那里的气候影响因素吗?
世界的气候评课稿第二篇: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3.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 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投影:1组图.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 八达岭长城夏季 京郊玉渡山秋季 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2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二月海南风光 大兴安岭冬景 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 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板书)
一、 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任何一个地区,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书)
看一看: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57页图3.22 A、B、C三幅景观图,根据描述表演图上三个人的不同感受,能告诉大家A、B、C三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师生总结:因为A、B、C三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年四季你在南极和海南都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因为两地的气温不同);师点明:展示情景导入中第2组景观图中海南与大兴安岭景观的差异也是纬度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而形成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图中三人描述气候时所指时间和要素.
试一试:活动1-1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活动1-2让学生判断教材中四句话(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是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教师可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和诗词进行展示,学生判断,师生纠正总结
教师提醒: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回顾很快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板书)
过度:世界气候不仅地区差异大,类型多达11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6种气候类型及分布情况。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板书)
做一做, 展示投影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完成表格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能在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随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各类型气候下的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感性认识。
活动1-3表(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侯
温 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寒 带 寒带气候
(2)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除教材第57页图3.22举例描述的A、B、C三种气候特征外,教师可补充介绍以下三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夏雨冬干,干湿季分明;
②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主要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广,
全年温暖湿润,温差小。
(4)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看看高原山地属于哪种气候?
想一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的 ?
教师引导: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要素包括哪两方面?(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2-1.投影打出图3.24中的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低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于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活动2-2.在世界地形图上,以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为例,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提供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再将学生分三组,分别代表大陆东岸、西岸、大陆内部,小组成员合作分析,经其它组纠正得出结论:
受海陆位置影响,大陆东岸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冬湿夏干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2-3.学生看图3-25回答: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
A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活动2-4.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过度;气候是自然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玩等活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
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读教材第60页内容,看看文字内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第一自然段: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
第二自然段: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自然段:气侯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寒潮、洪水、干旱等举实例说明,教师打出与灾害性天气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趣闻:被海水追赶的岛国图瓦卢,大家猜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62页资料分析:找出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1.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课堂教学取得
较好效果。
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难免出现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37、多变的天气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多变的天气听课稿,分享多变的天气听课感受和记录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一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2图31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
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3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4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33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6图34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和日最低温度(-8℃)。7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8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9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10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XX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39,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Ⅰ1~0优Ⅱ1~100良Ⅲ1101~10轻微污染Ⅲ211~200轻度污染Ⅳ1201~20中度轻污染Ⅳ221~300中度污染Ⅴgt;300重度污染11空气污染物的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建议【天气及其影响】1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31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
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学生补充资料(图32E),可在前一节后安排,由学生在外搜集。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堂上写,也可在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33)。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3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34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最后,让学生读图33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图39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
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二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要求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内容点析
1.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2. 图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C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
3. 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
4. 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
5. 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6. 图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
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 ℃)和日最低温度(-8 ℃)。
7. 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
8. 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9. 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
10.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2001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5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
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Ⅰ
1~50
优
Ⅱ
51~100
良
Ⅲ1
101~150
轻微污染
Ⅲ2
151~200
轻度污染
Ⅳ1
201~250
中度轻污染
Ⅳ2
251~300
中度污染
Ⅴ
300
重度污染
11.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建议
【天气及其影响】
1.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
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
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
学生补充资料(图),可在前一节课后安排,由学生在课外搜集。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课堂上写,也可在课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
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课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5.最后,让学生读图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图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
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8、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听课稿,分享地形图的判读听课感受和记录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一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 .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课件展示);②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激趣导入
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什么?(地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那这两种地图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预习定标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合作达标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 米,丁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A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
第二关:绘制等高线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动画:P16图1.28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
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
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 (会,不会)交叉。
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 。
闯关题(二):(见上右图)
那么地形坡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 坡度陡缓
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闯关题(三):(电脑出示)
(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第四关: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1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演示:用拳头演示
第五关: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2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闯关题(五):找找图中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互动展示
闯关题(四):
(1)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
A C
D E
F
(2)读左下图,找出图中的山顶、鞍部、山谷和山脊。
(到屏幕前指出来)
交流反馈
见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
结束语:我已经基本弄懂了等高线地形图,要出发去爬山了。
课余大家可以搜集几幅地形图来读读试试,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方法做一个等高线模型或者沙盘。有很多知识等着你们去学习呢,大家努力啊~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二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 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第31页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学案第1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米 ,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本文字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看学法提示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活动)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课件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表格。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欣赏图片,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既能让学生以轻松完成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知道取长补短的重要性,相信集体的力量大。
(过渡)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读课本找出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1、什么又是等高线呢?学生自读课本完成学案第2题,什么是等高线?
【设计意图】
在这里又提升到理论层次等高线就是指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如等深线、等温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等高线的含义,而且为今后学习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打下基础。
师问:学生那么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2、(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 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小组共同探讨学案第3题,等高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第四个特点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准确指出山地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
4、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完成学案第4题。学生快速巩固记忆之后,到黑板抢答自己最熟悉的部位名称。(利用支你一招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辩认属于哪个部位。)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新闻直通车潭獐峡大峡谷洪水事件让学生思考
①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本次事故的原因 。
②如果你是潭獐峡景区的导游,你会对游客们提出哪些警示: 。
进而又提出开放性问题:请看等高线模型图你还能发现哪些生活常识?
【设计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结合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过渡)同学们,请看课件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地形图上,按不同的高度或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能够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是什么地形图呢?它是用什么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请大家看课本第35页图 。(生答: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课件展示某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学案第5题。分析一下各种地形类型的地表特征。师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辨别分别表示哪种地形类型。
【设计意图】
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颜色来判断高度的,每一种颜色的海拔都是指一个区间。然后用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相结合,感知几种地形类型的地表起伏景观,让概念有了素材依据。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对比辨别平原与高原、丘陵与山地地形类型的区别。同时又为下一步学习地形剖面图自然过渡。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到的两种地形图都属于从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如果想要像这幅坐标折线图这样更直观的了解地表沿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状况,我们需要借助于什么地图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5页。
(三)地形剖面图(板书):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设计意图】
用实体模型形象直观的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三、知识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这类地形图这种地图一般用于小范围的军事、勘探、野外实习等。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学生依照学案熟练巩固所学知识。
熟读本节课的知识小结: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及时梳理本节知识结构,不断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1、时下流行的蹦极运动在( )部位进行。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3、能力大挑战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王红的村子东西都是山谷,南北都是山顶;刘明的村子在河流沿岸且海拔最低;赵建的
村子与刘明村的相对高度大约是300多米。
假如他们的朋友来访,你能帮他引路吗?
王红 张村,地处 部位
刘明 李村,地处 部位
赵建 王村,地处 部位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与不足
【设计意图】
练习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机械回顾,而是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思维想象力,提高学习能力。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发言七嘴八舌话收获。
2、老师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其中的奥妙还有很多,我们唯有努力学习,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来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设计意图】
并及时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动力。
附板书提纲: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坡度疏密:坡陡线密
坡缓线疏
2、部位: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用问题导入,通过探险队探宝这一形式引入,多次富含趣味性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动手操作模型、画等高线图直观性、形象性比较强的方式,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
但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还不能较为细致的表达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理解程度降低;课件没有完备的交互功能,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课件的操作演示当中去,对学生动手实践缺乏的有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等。今后要加强课件制作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结构,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39、地图的阅读评课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地图等。
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探讨
组内交流
通过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图知识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一)地图语言──图例
1.尝试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本部内容
(二)地图语言──比例尺
1.学生对照自学提示,尝试学本小节内容
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三)地图语言──方向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两项活动,任选其一: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地图的语言,也希望地图能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 学生尝试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
拓展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导游图、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一、根据需要选择比例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维持秩序,帮助学困生
分三个组展示 点拨、评价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二、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帮助学困生
由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点拨、评价
五、教学板书设计
选择适用的地图:
方法一、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种类 如交通图、旅游图
方法二、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如大比例尺地图
方法三、选择现代高科技地图 如电子地图、遥感影像
六、教学反思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40、地球的运动评课稿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日期 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 北半球获得的热量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建立知识思维结构导图,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课堂检测:对课堂内容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刚学过的知识。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旋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
4.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旋转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4.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反思:
教学中设计了大量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通过身边的例子,尽量知识的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通过问题探究学生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思考题:
1.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还有哪些?
2.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太阳是不是能从西边起来?
41、整式的加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式的加减》评课
课上得条理清晰可能是数学课本就重练习吧。课堂分为三部分,前15分钟作业点评,完后就上正课,讲解例题,读概念,然后开始不断做堂上练习巩固知识,讲解,继续做,直至下课。
首先在作业点评部分。点评的题目已经在PPT上,老师点评分析,指出他们的不足。老师在黑板讲解了一条多人搞错的题目。然后翻开书本做题目,由习题得出结论,全班齐读该结论。然后老师说了一句:我们来琢磨一下这句话。我很喜欢这句话,可惜学生没什么反应。琢磨的形式就是出了两个题目,不断扩充来巩固新学的概念,譬如:
-(a+b)c-(a+b)c-2(a+b)
+(a+b)-[c+(a+b)]
第二题老师讲中括号写上时,学生小哇了一声。据老师说有学生反映数学课好闷,偶尔来一题难的,刺激一下学生的思维也算是另一种有趣吧!
接下来是做习题。首先是抄出题目,由老师引导下学生齐答来做。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做,叫几个同学上去黑板做。讲到 5a-3b+3a2+6b化简合并时,先是老师化简时简化了一步,学生答的是简化了的那一步。老师擦掉后根据学生思维写。后来再写下去又成了学生简化直接答,而老师却一步一步写。这里有些不妥。先是老师想适应学生,讲简化的具体化讲,而学生则发现老师能简化这步又想跟上老师的思维。老师的用意是想一步步写,培养学生踏实细致做题,但学生却习惯跟着老师走。互相牵制的感觉,窃以为这种状况老师可掌握课堂节奏,不必太顾学生。这点也表现在课堂给学生做题时间太多,给太多时间学生可能会拖拉,进而走神。不如上快写些,多做练习,让学生紧跟上。后来讲到1/3(9y-3)+2(y+1)这题时,做题步骤上师生达到同步了。
之后时间都是做练习,直至下课,拖堂了大概有5分钟。后来问老师为什么只任黑板学生做完不评讲,原来是因为那4题4个同学都做对了。窃以为做对了也要讲解一下,打个勾也好。另外,有奇想,不妨叫学生去改学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题目,将错改对,错改错,或对改错,这都能让学生有对知识进一步认识的意义。亦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总的来说,老师的教态自然,语言简练,与学生交流较多,也有点出重难点及容易错的地方。由于不是本科的教学,无法给更专业的意见。从我这个外行人来看,该教的都教了,该练也练得挺多的,以我理解的数学课,算是挺不错的一堂课了。
42、植树的牧羊人评课稿
拣 戳
慷慨 帐篷 废墟
坍塌 呼啸 滚烫
张扬 溜达 琢磨
微薄 酬劳 硬朗
水渠 流淌 光秃秃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三)理清情节,感受变化
1.默读课文,边读边为课文表自然段,并说一说作者三见牧羊人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时间顺序 牧羊人的情况 荒地的情况
初遇 独居、安静、意志果断、开始种树 荒野无际、毫无生机
再遇 矫健、养蜂、减少羊群、继续种树 草木复现、环境改善、焕发生机
最后相遇 87岁,住在凭一己之力建造的乡间 青山绿水、安居乐业、生机勃勃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大家默读文章,谁能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答:一个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种树,靠一己之力创造奇迹,变荒漠为绿洲)
教师提问:你们已经默读了全篇,并且也帮助老师梳理出来了文章大意。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是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行文的呢?
学生回答: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事情发展的经过/树林的变化来写的(多种方向)
教师:没错。那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以树林的变化为线索来写的。
(四)观察言行,分析人物
1.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说说你眼中的牧羊人。(小组内合作交流)
(如:(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2)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3)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从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可以看出。)
2.找出作者对牧羊人评价的语句,看看作者眼中的牧羊人。
(1)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2)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3)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教师:我们刚才既分析了这篇文章的结构,然后又分析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描写,还对作者行文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分析。(可补充:作者三次见到牧羊人,牧羊人及那片土地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一下,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呢?
学生: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教师:通过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的形象分析,你们自己对如何描写人物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刚才老师讲的人物描写的相关知识描写班上的一名同学,注意在片段中不要出现同学姓名,等一下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其他人都来猜一猜这名同学是谁。
(六)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每个三遍;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主人公牧羊人的人物描写。
五、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时间顺序 牧羊人的情况 荒地的情况
初遇 独居、安静、意志果断、开始种树 荒野无际、毫无生机
再遇 矫健、养蜂、减少羊群、继续种树 草木复现、环境改善、焕发生机
最后相遇 87岁,住在凭一己之力建造的乡间 青山绿水、安居乐业、生机勃勃
六、教后反思
43、济南的冬天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听课稿,分享济南的冬天听课感受和记录
济南的冬天评课稿第一篇: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绘了济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独特,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写景类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考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我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等生词,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与品词析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通过品味济南的冬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会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法学法】
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找-读-议-品-写的五步学习法。
【教学过程】
老师们,因为时间关系,下面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上述的教材简析、目标设定、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预习检测,整体感知;3.自主质疑,以学定教;4.合作探究,深化要点;5.检测反馈,训练提升;6.总结全课,指导预习。下面我分步来讲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说:良好的情境,有益于学生的感受,有益于学生的想象,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课的开始,我将用课件展示济南冬天的一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济南,感受冬天的风景。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我将设计一组有关重点字词的基础题,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重点字词有)
2.通过自由读和指名读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读整篇课文。在通读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圈画有关济南的冬天的景物词语来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自主质疑,以学定教
我打算利用学生个人自主质疑的方式,定向本课学习的要点,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的?
2.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
这些问题将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点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以教学第一自然段为例,我打算通过找-读-议-品-写这五步来和学生一起学习。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写济南冬天山、水等生动语句,把它们圈画出来。
2.读,就是通过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例如,读好)
3.议,就是通过分小组的形式分析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带兵,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
4.品,就是品语言,品意蕴,学习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进行深入品读。
5.写,就是请学生在最有感触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几个部分,我也会按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
五、拓展延伸,检测反馈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适时补充一则阅读教材《冬之韵》,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谈谈作者笔下的冬天与老舍笔下的冬天的异同点。
2.我将从《当堂反馈》中选择一组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堂检测。
3.根据情况,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反馈。
六、总结全课,指导预习
在简单的课堂总结后,提出下一课预习的要点。
老师们,我想通过上述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初步能够达成我所预设的三维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济南的冬天评课稿第二篇: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归纳总结 2分钟 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 温情 温情的人物 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44、分式的运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运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式的运算》教学
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可分为三个课时完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并与发现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具体建议如下:
1.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类比总结归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分式的运算;掌握整数指数幂.体会分式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教法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由小学所学过的分数的相关运算逐渐推导出分式的运算,由幂的相关知识逐渐推导出整数指数幂,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分式运算,宜用类比法,并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让学生主动探索出相关的运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
3.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1分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分式的约分紧密相连.
2.分式的加减:主要用到最简公分母、分式的约分,最后结果要化到最简.
3. 整数指数幂:以前所学的幂的相关知识.
4.分式的运算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注意法则的准确性,关键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另外在文字叙述时注意语言的严谨规范.
45、整式的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式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掌握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2. 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整式的乘法运算。
3. 会由整式的乘法推导乘法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5. 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法、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教学过程:
1. 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m、n均为正整数)
(3)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的乘方之积。即: (m为正整数)
注:①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首先要看是否同底,底不同,就不能用。只有底数相同,才能指数相加。
如: 中底数a相同,指数2和3才能相加。
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要注意指数是相加,而不是相乘,不能与幂的乘方法则中的指数相乘混淆。
③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底数不一定只是一个数或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式子,如:单项式、多项式等。
如: ,其中 是一个多项式。
④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幂的个数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
如:
⑤要善于逆用积的乘方法则,有时可得不错结果,可使计算简便。
如:
⑥在计算中要注意符号的变化,如: 与 的符号有区别。
⑦在进行幂的乘方时,要分清底数、指数,然后用法则。
2. 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单项相乘,只要将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注:在进行单项式乘法时,可分别按系数各单项式中都含有的字母进行计算,有乘方的要先算乘方。
如: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只要将单项式分别乘以多项式的各项,再将所得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关键是转化,即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计算时要注意符号。
如: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a. 进行多项式乘法的关键是两次转化:第一次是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看作一项,运用分配律将多项式乘法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第二次是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法。
b.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注意不能漏项。
c.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要注意符号,是同类项的一定要合并,最后对结果按某个指定的字母进行升(降)幂排列。
3.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即两数和与它们的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注:a. 运用平方差公式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两数(或式),即看是哪两个数(或式)的和与差的积。
如: 可以写成
b. 在平方差公式 中,字母a、b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负数)、字母、单项式,也可以表示一个多项式,只要式子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或变形后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如:
(2)完全平方公式: ,即两数的和(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减去)它们乘积的2倍。
注:a. 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符号与项数,不要漏掉中间的乘积项。
b. 三项式的平方,也可以写成两项和与第三项和的完全平方。
如:
c. 在综合运用公式时,要分清不同的公式的结构特征和不同的计算结果。
4.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就是因式分解。
(2)公因式: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公共因式。
注:找公因式方法:a. 系数部分要提出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b. 字母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
c. 指数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如: 中公因式为 。
(3)提公因式法: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注:a. 当多项式的首项系数为负数,提公因式时要将负号提出,使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且要注意括号内其他各项的变号。如: 。
b. 当公因式是多项式时,引入整体概念,只要把这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字母,按照提字母公因式一样提出即可。如: 。
c. 有时需要对多项式的项进行适当的变形之后才能提公因式,这时要注意各项的符号变化。
如:
(4)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注:a. 用公式法因式分解时,关键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
b. 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难点:一般情况下是先考虑是否可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法,要求分解时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分解之后,有时要合并同类项,即一提,二套,三化简。如: 。
另外补充两种因式分解方法:
(1)十字相乘法:
(2)分组分解法:四项式:二二分组或三一分组,分组后能提公因式继续分解,或分组后用公式,最终达到将四项式最后写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
如:
46、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ASA)和(AAS)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了解已知两角及其夹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3)简单应用(ASA)和(AAS)全等识别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转化、发散思维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并能够正确选择已学过的三角形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出ASA、AAS以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准备:直尺,圆规。
学生准备:直尺,圆规,复习已学过的判定方法,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有哪些?
生:SSS、SAS
师:那除了这两个条件,满足另一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也可能全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些条件。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生活动议一议)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吗?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你能说明其中理由吗?
1.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种情况.(课件出示探究1)
(1)探究一: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师:怎样画出△ABC?先自己独立思考,动手画一画。
在画的过程中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生:独立探究,试着画△ABC,(有问题的,可以小组内交流解决)
(2)全班讨论交流
师:画好之后,我们看这儿有一种画法:(课件出示画法,出现一步,画一步)
1、画AB=AB
2、在AB的同旁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
则:△ABC就是所要画的三角形。
你是这样画的吗?
师: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看看它们是否全等.
47、昆明的雨评课稿
导入
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及生活背景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1)标出段号(楷体字引文部分,不单独成段),不明白,不认识字词的画出来,一起解决。(2)思考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
2、正字音:重点词语 菌(jn)子 择(zhi )净
3、回顾问题,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
明确:出现了二次,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内容上:突出强调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至深。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呼应。
2、既然是前后呼应,按理说文章应该是完整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第一段写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都是有关雨季的事物,仙人掌,菌子,花,突出昆明的雨之多;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具体描述;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昆明的雨与别的地方的雨到底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的念念不忘?请同学们读一读35段,用一句话来表达?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昆明的雨为什么明亮的,为什么是丰满的?怎样才能读出它们的特点?
明确: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草木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朗读指导:能表现事物特点或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
5、文中都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让作者有如此的感受?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分析一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选择其一或者二分析:并指导朗读。
A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也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倒挂也能开花;昆明雨水之多。
B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作者什么感情,能读出菌子的美味吗?
明确: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C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D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是怎样的女孩,用两个字概括,从哪里看出来?读一读。
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E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共同的特点: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喜爱和赞美。
6、文中除了通过回忆具体的人和物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外,雨有时还会引起作者的什么思绪?
明确:淡淡的乡愁
7、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最10段描写怎样的场景?
明确:我和德熙在小酒店喝酒的场景。
8、这里的乡愁具体指什么?与昆明的生活场景有什么关系?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将昆明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明确:淡淡的乡愁是作者对昆明的怀念,是对昆明当年宁静、恬然的生活的怀念。并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五、主题升华
回味 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感情去读这句话?
明确: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想念、赞美;对以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指导朗读:明亮 ,丰满用轻松愉悦的语调,动情要重读,拖长音。
六、艺术特色和语言艺术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和语言来描绘饱含如此深情的昆明的雨的?
明确:以小见大;语言简单、平淡、自然、朴实。
七、小结: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滋味,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淡自然的生活中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八、作业
模仿汪曾祺先生的笔法来描绘一下我们章丘的雨。
九、板书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
怀念 丰满 生活
动情
小 大
昆明的雨评课稿第二篇:
《昆明的雨》
了解汪曾祺,源于大学时候赵老师现代文学史课上不厌其烦反复念叨的四个字--寻根文学,知道汪曾祺先生却是极为久远的事情,九零后应该都学过一篇名为《端午的鸭蛋》的文章,那个时候的课堂,读到汪老先生的这样一篇文章,我想,除了我之外,其余人也一定在心里构思了无数遍自己手捧高邮鸭蛋,一嘴一个,吃完不舍得舔着流油的鸭蛋壳的场景,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高邮鸭蛋至今为咸鸭蛋的翘楚,地位无人能撼动。
正因了汪老先生描写高邮端午吃鸭蛋的经典场面,对《昆明的雨》同样抱有极大地期待,这篇文章,极大的吸引了作为吃货的我。里面所描写的各种野生菌子,犹如乒乓球大小的杨梅,更是刺激了我的味蕾。当然,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里面对于吃的描写,更多的,是随作者,闻着缅桂花的清香,雨中漫步昆明街头,看倒挂着的一人高的火红的仙人掌开满千家万户的惬意。
《昆明的雨》是一篇非常随意的写景记物类回忆性散文,读完文章,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的舒适熨帖,在昆明的雨季,感受到无限的诗情画意。作者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样的昆明情结,让作者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对于昆明的描绘,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的那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他全部的真情与爱都倾注在那里。汪老出身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写诗作赋的才华极高,在文中,他的诗文才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如诗一样的文句信手拈来,镶嵌在普通的文字里,熠熠生辉,如在第三段描写春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的诗句,描绘了昆明雨季雨水茂盛植被繁茂的情景,而文末作诗一首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更具古典情怀,是作者怀念四十年前在雨中喝酒而作,用诗句寄托情思,这份闲情雅致,只能是有深厚古典情韵的汪老先生才能表达出来。除此之外,文中对昆明雨季的木香花、缅桂花等的描述,也能感受到汪老先生的人文情怀,这里不做一一陈述。
许老师上《昆明的雨》,让我感受到如缅桂花一般的清香,是的,我想用清香两个字来形容这一堂课,不仅仅是许老师不紧不慢的语言表达,还是对课文的解析,都透着一股清香味。她的设计第一部分为风行水止,自然成纹,朗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浏览全文,勾画文中描绘昆明特色的物、事、景,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概括总结各类物、事、景的特点,简洁明了的让学生把握情感的同时分解课文,掌握内容。第二部分的设计是一个情感的升华-----嘤嘤成韵,情深似海,赏析雨中的花儿、果儿等昆明雨中的小景物,提出问题: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能快速得知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自然而然引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慢慢走,细欣赏,全班齐读老师之前准备好的文字,情延课外,结束这一堂有着清香味的课堂。
在评课环节,谢老师的评讲让我眼前一亮。他评价:1、课文分解细碎,不应用手术刀去肢解这一篇文采优美浅显易懂的散文。2、教学前应注重文前文末的阅读提示,可以用美文美读来赏析课文。听到美字的时候,我立马又回忆起《昆明的雨》中的美丽来:细密绵长的雨,比人还高挂满红花的仙人掌,色黑红个大味美的杨梅,新鲜味美的各色菌子......也许,根据课后阅读提示,着眼文本,着眼于文中所描绘的美,用美的角度赏析美好事物,效果会更好。
如果是我来上这篇课文,我会如何上呢,尤其是在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班级。听完许老师的课,结合组上老师的评课,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设想。下一篇文章中做具体阐述。
48、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评课稿
KMnO4 H2O2溶液和MnO2
固体、液体
不需要加热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瓶内,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E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气体密度与空气的比较 是否与水反应
用食醋和鸡蛋壳制二氧化碳气体。
49、水的净化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净化听课稿,分享水的净化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的净化评课稿:
水的净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纯净水与天然水的区别。
(2)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
净化,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及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探究、讨论归纳等活动,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浑浊水进行净化的实验探究,认识净化水的各种方法。
3、情感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受水的净化不容易,树立珍惜水、爱护水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了操作的原理和实验。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讲授】引入新课
展示展示鲁滨逊在荒岛提取饮用水的图片,同事展示一瓶河水和一瓶纯净水,让学生比较并说出他们的区别。
学生:河水比较浑浊,纯净水较澄清透明。
教师:纯净水虽然较澄清、透明,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我们能不能将比较浑浊的河水变成澄清的水呢?
学生:能
教师:我们如何将比较浑浊的水变成比较澄清的水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水的净化问题。
活动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74页,完成导学案上的1、2、3题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阅,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活动2、活动与探究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4-1:向小烧杯中倒入半杯浑浊的泥水,再加入3药匙明矾,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教师:同学们,从这个实验当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底部有些固体颗粒,上层水更清了,下层水较浑浊。
教师:我们用什么方法将杯底的固体颗粒除去呢?
学生回答:静止一段时间,再过滤。
(引导过度到过滤操作)
活动3、合作探究
1、教师:演示过滤实验,学生观察。边演示便给学生讲解。
2、学生:分小组做过滤实验完成P7 4-2,每个小组实验完毕后总结出过滤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活动4、小组讨论
(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
(3)在生活 中还能用什么来代替滤纸?
活动5、课堂检测
1.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其中除去水的异味主要是在( )
A.沉淀池 B.过滤池
C.吸附池 D.清水池
2、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
A、水和二氧化锰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食盐和水
3、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
A、沉淀 B、消毒
C、过滤 D、配水
4、指出图中的错误:
(1) 。
(2) 。
5.某化学科技小组在实验室中对一烧杯浑浊的 河水进行了简单净化。请完成操作中的有关问题:
(1)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明矾粉末,这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________,使杂质________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再进行过滤液体:
①过滤操作所必需的仪器:________。
A.烧杯 B.酒精灯 C.铁架台(带铁圈) D.试管 E.玻璃棒 F.漏斗 G.托盘天平 H.蒸发皿
②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玻璃棒下端接触的部分是________层滤纸处。
③若操作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太慢,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若滤液仍然浑浊,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作用。
活动6、课堂小结
1、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些什么?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水,通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过滤:
原理: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颗粒和液体分离。
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
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收集滤液的烧杯不洁净。
活动7、布置作业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2、4题.
【选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3题.
二、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导读练习题
三、实践活动
用生活中的用品自制一个简易净水器。
水的净化教案
50、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对于于勒的称呼 对于勒的态度
坏蛋、流氓、无赖 赶于勒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盼于勒、赞于勒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
躲于勒
具体要求 随堂测试 设计意图
①每组找出集中描写我和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的关键词语。
通过朗读对人物描写的段落,体会人物的性格,用下列句式表示。
1.进一步帮助学生清楚文本脉络。
具体要求 随堂测试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对人物描写的段落,体会人物的性格,用下列句式表示。
1.在学生清楚文本脉络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现场提问:
1.问题无答案,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补充不足。
引导学生以人类亲情观念、现代人的利益眼光等来打量文中于勒的亲人们的做法 用多种观念分别得出结论,引导学神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亲情观。 老师可以从旁引导,比如:出示一份对联富在千里有远亲,穷在咫尺不相认。横联:金钱至上。讨论这是否正确。
(四)、课后布置
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这个人物于勒却是条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直接对他的着墨不多。让学生续写他的小传,结合自身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文本这一空白。
作业具体要求:假如穷困潦倒的于勒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重亲发达了,并且找到了菲利普的儿子若瑟夫,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展开想象,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文章片段。
八.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法国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第二篇:
《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本课的亮点:
1. 师生互动很成功,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探求氛围之中,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提问、回答问题、纠正错误等处理得很棒。
2. 多媒体的运用到达了实质性利用的层次,不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本课主要是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作者简介、一些文章中的关键词语、一个古钱币型的线索梳理、一个作业布置。占用时间较少,学生们多数时候在看课本、探讨人物形象、思考问题。
3. 难得的这是没做任何雕饰的生课,事先没有任何安排,这正体现了公开课的意义,看老师把握教材、把握学生的能力,建议以后上公开课,最好都这样上。
4. 在解读课文主题上,打破了旧教材、旧参考书的固有观点讽刺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万能的罪恶。引导学生通过博尔特、金昶伯的实例,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国家。
5. 时间的分配合理,这节课老师讲课时间并不很多,多数时候,学生们在读课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先进教学思路。
6. 知识熟练,例如,及时纠正学生关于花花公子及小作者不是文中的我两处,体现了老师的扎实的功力,授课语言有亲和力,但音量略小了一点儿。
对本课的几点建议:
1. 老师讲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我认为教课老师在备学生的环节上还有欠缺。经验有半年时间了,课堂上,也是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们习惯了,分组上课,讨论学习。可是老师还是运用过去的做法,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徐珊语),我认为体现出来的是老师备学生的不足。其实备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可以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和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一可以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二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些教法进行修正。
2.老师注重师生互动,但一些要点,没有讲到,比方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创作背景、课前的方框中的提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主线,是否应该用几个片片展示一下为好。
3.后来评课中询问,感觉第二课时的通盘考虑是否能达到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
4.老师提问覆盖不全面、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踊跃,其中一位学生被5次提问,覆盖面太窄,没有让所用的学生都动起来。
5. 多媒体运用欠熟练,学生误读于勒为于勤没有及时纠正。最后的作业布置,写一篇与金钱有关的600字作文,似乎可以安排到第二课时在布置,课文分析了于勒的人物形象之后就做这个作业,似有不当。
相关文章
-
数学教学说课稿《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评课稿
-
数学教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
数学教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
数学教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
数学教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
教学说课稿 《倒数的认识》说课
-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评课稿
-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
中班科学活动反思性说课稿《认识5以内的序数》
-
数学教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
-
数学教学说课稿 《10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
数学教学说课稿 《10的认识》说课设计
-
数学教学说课稿 《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说课稿
-
数学教学说课稿 《0的认识》教后反思
-
数学教学说课稿 《吨的认识》说课稿
推荐文章
-
5.(1)小布想玩一次过山车和一次旋转木马,共需多少钱?
-
在作者眼里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
-
笑话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指导
-
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课堂笔记重难点分析
-
小练笔: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
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我是个什么孩子
-
一年级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四年级下册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四年级第26课的生字组词怎么组
-
少年闰土的多音字近义词怎么写
-
构饰蹲凤序例率觅耸踏倘绘谐寄眠生字组词
-
用部首查字法查灶焰烫煲烈熏,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
关于妈妈产后束腹的弊端
-
夕惕若厉
-
停电
-
中班主题教案《春天―小园丁》反思
-
幼儿园语言活动《冰淇淋太阳》中班教案
-
电工朋友圈文案术39句
-
七夕花卉销售语39句
-
饮品品牌朋友圈文案38句
-
特别的游戏名字推荐38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