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

首页 - 知识学习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评课稿

时间:2023-05-20 16:42:04 A+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评课稿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评课稿

1、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说学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三杯糖水含糖率的问题,在比一比哪杯糖水最甜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直接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和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的。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予学生。

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是让学生主体参与。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正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二、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两条信息: ① 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11%; ② 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 问: 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三、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1)、学生先自由看书;(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四、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修了一条路的3/5。(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 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 2% 120% 90% 10%

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

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

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

)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

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 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

 主要总结三个方面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3、百分数的优点是什么?

2、10的加减法评课稿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采用儿歌、游戏、再加上拍手动作的形式对10的组成进行复习。

回顾小结

通过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10的加减法

1+9=10 9+1=10 10-1=9 10-9=1

2+8=10 8+2=10 10-2=8 10-8=2

教学反思

3、8和9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2页内容及练习十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组成。

3.培养学生初步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数数量是8、9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9。

教学难点:理解它们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及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2= 5-3= 7-5= 2+2=

3+4= 6-2= 7-4= 7-1=

2.复习数的组成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知道了0~7各数,大家还想学点别的数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9。(板书:8和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50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老师和同学们在劳动,有一个标语牌,上面共有8个大字;有8棵树;有8朵花;有9只蝴蝶;有9盆花;一共有9个人。(数人数的时候。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先数主题图上的学生人数,再和老师人数合起来,渗透加法的意义,并且让学生知道8+1=9)

师:大家从图上看到了,这幅图都是和数字几和几有关的呢?

学生答:8和9。

分别出示8和9的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认一认。

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在日常生活中与8和9有关的事物。

(2)动手摆一摆,直观认识8和9。

让学生拿出8个圆圈,9个三角形,分别摆成两行,引导学生比较8和9。

2.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演示:在计数器上拨7颗算珠,当拨到第8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师: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让学生说出:7+1=8,7的后面是8,8的前面是7。

同法教学9,让学生自己说出:8+1=9,8的后面是9,9的前面是8。

让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算珠,一边拨,一边说:7添上1是8,8添上1是9。

(2)课件出示直尺图。

老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数字作了些调整,留空并加上括号,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最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如:8的前面是多少,8的后面是多少,7和9的中间是多少等。

3.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用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4.教学8、9的序数含义。

出示9个小动物图,先让学生数一数,从左往右数,再从右往左数,然后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再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一顶小帽。

师提醒学生注意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5.教学写8和9。

教师边示范边说,8是一笔写成的,要写圆滑,无棱角,右上边不可以张着小嘴,9也是一笔写成的,上半部像个0,9的竖像1。写时上半部分和一竖要连起来。

学生书写练习。

6.学习8和9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分法。要求边摆边说,几和几组成8,8可以分成几和几。

(2)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

(3)启发提问: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4)请同学们拿出9个圆片摆一摆,说一说9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一的1~4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8和9这两个新朋友,说说你们又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课本情境图

8朵花、8个字、8棵树

9只蝴蝶、9个人、9盆花

组成

4、6和7的认识和组成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组成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6和7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6和7的组成。

2、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摆学具的过程中去感受6和7的组成,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6或7的组成,会想到另外一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掌握6和7的组成。

2. 难点:亲历6和7的有序组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之前学习了5以内的组成,今天我们要学习6和7的组成,你们住备好了吗?(注备好了)

师:小朋友们,在学习之前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学生回答:喜欢)

请看今天老师帮你们请来了谁!

1、出示:慢羊羊、美羊羊、喜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暖羊羊。

问:小朋友们,你认识它们吗?一共有几只小动物?(齐数)

你最喜欢谁呀? (学生回答)

2、师:想知道老师喜欢哪只羊吗?(学生回答)老师喜欢的羊是从右数起第4只,从左边数起第3只。是谁呀?(没错,就是就是聪明伶俐的喜羊羊。) (请猜出来的小朋友带领大家数一数。)

二、探究新知

1、6的组成

(1)师:今天羊村要举行运动会,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是最爱帮助人了,所以想请你们帮帮他们。如果我们要把这6只羊分成两组,可以怎么分呢?你有几种分法?请拿出6根小棒来代替这6只羊分一分,开始吧!

(学生自由分圆片或小棒)

问: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一分呢?(请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磁铁)

讨论有几种分法。

学生回报,教师板书

(2)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3、师:小朋友们,这就是6的分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全班齐读)

师:这样看起来有点乱,小朋友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们记全呢。

(A、按顺序记;B、一组一组地记)

  小结:不管我们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记,还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记,或者是一组一组地记,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方法,就能记得全了。明白了吗?

(4)拍手游戏

师生一起玩巴掌,学猫叫的游戏,让拍手次数与学猫叫次数组成6

⑸课中休息操

2、7的组成

(1)师:同学看谁来了!(学生回答:灰太狼)灰太狼说:等等我!我也要参见养村运动会。

师:刚刚有几只羊了(学生回答:6只)6添了1是几?(学生回答:7)

师:现在有7只动物了要怎么样分成两组呢?请你拿出7根小棒分一分,和你同桌小声的说一说、在写一写,看那个组的写的最多。

3、比一比

试着记住6和7的组成。看谁记得快。

三、游戏巩固

2、猜数,黑板上贴6个磁铁,老师拿几个,看黑板上剩的,猜老师手上的磁铁。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2、填一填

五、课后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帮助了喜羊羊它们,我们自己也学会了6和7的组成。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

5、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七巧板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闯关游戏。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学)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1.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棒,作为奖励,老师要带你们去美丽的海底看一看,看大屏幕,这是什么?(海底各种各样的鱼类),这些鱼美丽吗?我们用七巧板也可以拼组成。

师:用几块呢?同学们一起数一数。

生:7块

师:如果拼成两条鱼,四条鱼,七条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数一数,拼1条鱼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生说师填).拼2条鱼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生说师填).你能像这样自己填完这个表格吗?(书72页)

2.观察表格,说发现

师: 师生一起完成表格,引导学生说出1个7是7,2个7是14, 3个7是21,4个7是28,5个7是35,6个7是42,7个7是49,你们填对了吗?

3.合作探究,编制口诀:

1).学编口诀

师:拼一条鱼用了几块拼板?是几个几?

生:1个7

师:1个7是多少?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生:17 =7 71=7

师:你能试着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生:一七得七,齐读一遍。

师:想一想:表示2个7,3个7,7个7的乘法算式大家会写吗?每填一道乘法算式就想一想,可以编出什么口诀?请自己试着编写口诀。(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交流并思考:7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每句口诀中的积依次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指出:在7的乘法口诀中,后一句的得数是前一句得数加7得到的,所以后一句口诀的积比前一句多7。

3)、学生说,教师板书,共同完成7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4)、导出课题:7的乘法口诀。

引导观察,一句口诀可以列几道乘法算式?哪一句口诀只可以列一道乘法算式?为什么?(因数相同)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并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让他们独立、自主地编制口诀,在编制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

4、发现规律,记忆口诀

1)读口诀。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咱们编出了7的全部乘法口诀,那就赶快读一读吧。然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2)、课件出示动画片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3)、观察口诀,谈发现。

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生: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4)、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闭上眼睛一起背一背。之后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发现规律,同时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三、巩固口诀,灵活运用

我们已经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下面就用这些口诀来解决一些问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口算比赛

要求看算式,说得数,再说出口诀。

3、计算天数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听清要求:

师说要求。(一个同学提问,全班回答,然后第二个同学接着提问,全班回答,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提问)。

问题是: 一个星期有多少天?

4对口令比赛,男女生对比,师生对答

4、编儿歌,七个小矮人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练习(如对口令、口算、计算天数编儿歌等游戏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活动中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同时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的乘法口诀?大家学得开心吗?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请小朋友说一说。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6、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今天听了《金色的草地》一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得好:

一.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老师刚开课,就检查学生对文中三个容易写错的生字词的书写情况,发现学生写得漂亮,并奖励神秘的礼物蒲公英,让他们尽情吹蒲公英感受快乐。接着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文中写的兄弟俩玩蒲公英也很快乐,让我们学习这一课和他们俩分享快乐。这样设计非常巧妙,既能进行识字教学,又很自然地过渡本课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产生喜欢之情,又能点燃学文的欲望。

二. 以读为经,以读代讲。课堂里书声琅琅。比如,在精读文中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文中写兄弟俩玩蒲公英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比赛读,分角色读,通过朗读,感悟到兄弟俩的活泼,淘气,蒲公英的有趣。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也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来品味,理解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三.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交流,课堂简直成为学生的快乐驿站。教师让学生无拘无束的交谈自己的见解。这是给学生很好的语言实践机会,训练学生理解,概括,表达能力。但是,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一些遗憾,也给了我对有效教学的思考有了很多启发。

1.有效教学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金色的草地》写俩件事,其中一件事是:吹蒲公英玩。在讲授课文时,老师只让学生读,要读出有趣的感觉,但再这样读,学生似乎没很好体会到有趣。我发现,其实课文中就画了这件事,老师如果让学生看插图尽情想象,兄弟俩在草地上如何吹蒲公英玩耍的情景,再让学生表演。这样,学生就如临其境,更亲自体验到快乐。

2.有效教学需要老师点拨。看得出来,老师非常注重以生为本,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自己说。学生读得不够好,说得不够通顺,简练,教师没有相机引导点拨

3.有效教学需要合作。新课标中,明文提倡合作学习。我认为采用合作探究形式,还是不能忽略。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的草地》

【教材理解】

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了我(弟弟)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课文在课后第二题,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兄弟俩对于蒲公英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设计时,着重通过朗读,再现蒲公英的美景,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仔细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蒲公英一天里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最后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学情简介】

对于县城的孩子来说,蒲公英这种植物离孩子的生活有一段距离,孩子们之前并不了解这种植物及它的属性,是本文中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准备稿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教学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我们还拥有多彩的课余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齐读课题。

2.生字词的预习怎么样了?谁领我们一起读一下课后的字宝宝?

老师又把字宝宝请到了老师这里,谁还能正确地读出来?(小黑板出示: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可真奇怪呀![ ]-[ ]+[ ]=拢)

3.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很牢固,那么课文呢?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生评价。

4.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答案了,谁来说一说?你能抓住书上的词句来回答吗?(一大片、长满、盛开)这些词语说明蒲公英长得怎么样?(多)

5.谁能读一读,把蒲公英的多读出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兄弟俩是怎么玩耍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告诉学生,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读句子,想意思。

2.金色的草地给兄弟俩带来了什么?(板书:快乐)是做什么的快乐呢?(板书:玩耍)

谁来读一读,读出兄弟俩用蒲公英玩耍的快乐来。

3.你平时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快乐吗?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全班交流。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了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发现的快乐。(板书: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出示小黑板)我发现了什么?(草地会变色)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2.全班交流。指名说我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早上绿色;中午 黄色;傍晚 绿色)

在理解原因时加上动作。边读边做动作。

3.小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呢?(板书: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是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同学们可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蒲公英可真有趣!小作者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读一读,读出对草地的喜爱,对蒲公英的赞美。

2. 正因为这样,从那时起,蒲公英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为什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早晨,当阳光洒遍大地,蒲公英就张开花瓣,就像我们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所以说它和我们一起起床;晚上,夕阳西下,蒲公英会合拢它的花瓣,和我们一起睡觉。)

3. 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

五、拓展练习

1. 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除了有趣的蒲公英,你还了解其他有趣的植物吗?指名说,师适当补充。(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碰它它就会合拢它的叶子。

猪笼草捕食昆虫做食物

向日葵托盘的背面害怕阳光,因此它总是把它的笑脸迎向太阳,这也是向日葵名字的由来。

睡莲花瓣白天张开,夜晚合拢,被誉为花中睡美人。

六、 作业

今天回去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找找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植物,回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玩耍

快乐 早上 绿色

发现 中午 金色

(仔细观察) 傍晚 绿色

【教学反思】

1.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一件重要的工作,本课中在理解一本正经一词的意思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理解的方法:读句子,想意思。

2.文中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蒲公英颜色的变化一段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学生理解时较为抽象,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就好了。

3.在指导学生写写自己在生活中的玩耍的乐趣时直接让孩子去写,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孩子们先说说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像兄弟俩一样快乐玩耍的时候,你和小伙伴是怎么玩的,再让孩子动笔写,可能就激发的孩子写作的欲望,写起来就更能得心应手。

7、父亲、树林和鸟评课稿

《 父亲、树林和鸟》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父亲、树林和鸟》。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六个部分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在选文方面,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父亲、树林和鸟》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教材围绕环保这一主题,深刻揭示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相融相依之情。《父亲、树林和鸟》则通过父亲和我的对话,让学生体会父亲爱鸟知鸟,渗透护鸟爱鸟的思想教育。这篇课文主要训练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的训练对学以后的学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段的阅读教学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较丰富的语言积累,但是感受语言的能力并不强,针对学生特点,在本课中我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教学。学生的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刚步入中段的心理特点,我将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及情境表演等方法理解茫然、惊愕等词语的意思并说话。

2.通过分角色、自由读、赛读等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句,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不断阅读,品析我的心理变化。体会我护鸟的心愿,倡议大家爱鸟护鸟。

依据本单元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所表达情感的训练重点,及学生已具有的学习能力,确定本课重点定为:引导朗读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的感情。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三年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确定难点为:在朗读过程中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我的心里变化。体会我护鸟的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采用以读为主的自主学习法、读中感悟、以读代讲法,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一谈我对本节课教学流程,我预设为四个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二)抓住结尾,反观全文(三)合作学习,深入理解(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听写茫然惊愕舒畅凝神静气几个词语,提笔即是练字时写的时候提醒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然后通过DrawView课件出示正确的词语,同桌互相批改,选出正确,美观的作业,使用一体机展台展出,相机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紧接着引导学生找出与茫然惊愕相关的句段,利用工具书查意思、通过指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惊愕两个词语,再通过简单的表演,形象的理解这些词语都表示我的心里变化,趁热打铁让学生用这两个词分别造句并扩句,训练语言迁移运用的能力。

(二)抓结尾,反观全文。

以读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直奔主题,抓住重点段落和重点词句,朗读理解。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句子,抓住我的心里变化并与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说我心里掠过一丝沉重,而后又感到高兴,父亲不是猎人?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会我对鸟的感情。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感情。

文中说父亲不是猎人,那么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合作学习,深入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父亲是一个爱鸟的人,父亲对鸟的爱又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找出相关自然段,交流后,同桌互读,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设计小组分角色朗读。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父亲对鸟深沉的爱及其我的天真。交流时对话部分可通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给视频文件配音。文件中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加上学生的朗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有助于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师提出问题,在于父亲的交谈中你了解到了什么,父亲怎么会知道这些?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并深入体会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关键词,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然后小结。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引入下一环节。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收集关于鸟类的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而且注重学科的整和。通过收集资料,既培养了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关于鸟类的知识。

2.积累词语和精彩片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抄写词语喜欢的的词语;试着背诵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对话。

3.(选做)写一写。想一想,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么样?用一段话写下来。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就是微型的教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个板书的行成即是老师教学思路的展现,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体现,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6 父亲、树林和鸟

鸟 快活 一群一群

父亲 不是猎人爱鸟、知鸟

我 护鸟心愿

8、有关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关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有关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培养学生在精确计算之前用口算估出积的范围的习惯,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口算和笔算

1、口算

203= 42= 33=

203= 402= 303=

2003= 4002= 3003=

2、笔算

723= 932= 6117= 1922=

3、不计算,快速说出下列哪个算式的得数大?为什么?

1+2+3+4+5+6+7+8+9+0

1234567890

【设计意图】因数中间有0与末尾有0的乘法与一般乘法的算法是一样的,通过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更顺利地借助旧知进行有效迁移。

(二)、揭示课题

1.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课件出示问题:

(2)列式:6048

(3)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604接近600,6008=4800,座位应该比4800个多一点。

(4)课件指名上黑板,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尝试解决。

①说说这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因数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因数中间有0。)

②以前因数中间没有0,是怎么计算的?现在因数中间有0,要不要分别相乘呢?如果不乘,会出现什么情况?

③小结: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同,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相乘;个位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

(5)小练习:

1023(不进位) 1093(一次进位) 4093(两次进位)

【设计意图】算前估一估,既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算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同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为因数中间有0的算法同前面学习过的算理相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最后的小练习提供了三种由易到难的计算,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的方法。

2.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出示问题: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求的是什么问题?(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求总价。)

(3)列式:2803

(4)你能估一估吗?

280接近300,3003=900,需要的钱数比900少一些。

(5)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6)汇报。

(7)说说对方法二的理解。(借助整百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简写的道理:28个十乘3等于84个十。)你更喜欢哪一种?

(8)说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简写时需要注意什么?(一是一位数书写的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中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9)小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估算是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应该在任何不能口算的计算前都要有所体现,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继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索因数末尾是0的乘法计算方法。两种计算方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选择较方便的方法二。虽然教材中没有给出完整的计算法则的文本,但是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记录讨论的结果,突出计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小练习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练习提高

1.练习十四第1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十四第6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如何简便计算。

3.练习十四第5题。

不用计算,你能判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说说理由。

4.练习十四第3题。

(1)独立完成比较大小。

(2)说说你是怎么快速判断的。

【设计意图】第(一)题和第(二)题是分别有关因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继续巩固有关计算的法则。第(三)题通过有关0的乘法计算的规律快速进行得数大小的判断,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运用。第(四)题综合运用有关0的四则运算,达到快速区分的目的。

(四)谈收获

说一说您今天学习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9、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巨人的花园》评课

听了梁老师上的《巨人的花园》后,我收获很多,这篇课文以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为主轴展开故事情节。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她能利用学案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在引导学生找出主线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后进入课文的主导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加入花园后的春景。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为。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再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终于明白的道理,让同学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进入这美丽的花园。

  梁老师在揭示课文的道理之后能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发现童话语言上的特点,让同学体会到童话可以带领我们去到现实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童话中也可以通过奇妙的语言展现在大家面前,从中进一步感受童话带来的无穷魅力。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我觉得对于读的部分读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描写有孩子与没孩子时花园的情景变化的内容,读得不够透,不够深刻。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第二篇: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听了xx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也一直不停地学习思考她的教学方法,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下面是我对本堂课的几点感受:

一、她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品味课文生动、形象,语言准确。

二、奇思妙想,让想象张开翅膀。

多媒体课件制作恰到好处,一开始,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同学们就喜欢上童话故事,一份想象快餐油然而生,能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构思一个美丽的故事。那些色彩绚丽、想象丰富的画面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将他们带入到情境中,奇思妙想更是层出不穷。正因为有了课件的引导,孩子们的想象之门被打开了,陈老师又及时引导孩子们想象(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深入的探讨花园里所发生的一切。

三、激励指导,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享受快乐。

很欣赏陈老师的评价语。每个孩子讲述完,陈老师都有精彩的点评。如你真是个善思的孩子,多有爱心啊,我替巨人谢谢你了。看似信手捏来,却给予孩子们莫大的鼓舞,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

10、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评课稿

《亿以上数的读法》评课

听了xx老师讲的《亿以上数的读法》一课,我收获颇多,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由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导入,既复习旧知,又给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精心组织数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是学生探索亿以上数的读法,在教学时,老师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即 :①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探索。先让学生借助读亿以内的数的读法,试读出例 1 中的三个数。②交流方法。再让学生交流读数的过程,并由此讨论总结读数的方法。③练习活动。然后,组织读数活动,请学生用自己总结的方法读数,这三个基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探索交流总结熟悉恐固获取亿以上数读法的全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通过与 伙伴的交流讨论形式正确简便的读数方法,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学效果达成较好。

第三, 本节课上老师能够调动潜力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时候,让班上的潜力生比一比,后进生答对的时候,能够及时鼓励,这点很值得我学习。

不足之处:学生在说读法的时候,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老师指导不够,应在以后的课上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11、图形和几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图形和几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图形与几何

复习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图形与几何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巩固三角形的分类,各类三角形的定义、特点,加深理解掌握三角形边、角的特性。

2、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性,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重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边、角的特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性

难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复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板书:图形与几何)想一想,这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图形?

预设:学生会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都属于四边形)

师:三角形和四边形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板书:三角形、四边形)现在我们对它们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二)自主合作

1、回忆本学期学过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这部分的内容,独立在白纸上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3分钟)

教师巡视,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2、结合你们小组每个人整理的内容,小组内在A3纸上整理图形与几何的内容。(7分钟)

3、汇报:小组派代表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汇报,要抓住主要内容,并注意各部分联系。(10分钟)

4、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一次梳理,在黑板上完成思维导图。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按边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课堂小测

智慧城堡

第一关:我会填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划分为( )三角形、( )三

角形和( )三角形。

2、下图中你发现三角形具有( )性,平行四边行具有

( )的特性。

3、( )和( )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70,那么底角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35,那么它的顶角是( ), 这个等腰三角形按角分类,是一个( )三角形。

第二关:判断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3、用三根分别长3厘米、6厘米、9厘米的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

4、用三根一样长的小棒摆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5、梯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第三关:我会算

1、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

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第四关:我会找规律

你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出四边形、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12、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评课稿

温故知新

1、不计算,判断商是几位数,并说明理由。

2、笔算下列各题

43062= 19728=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之前所学除法笔算知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

二、探索尝试

1、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同学们见面一起探讨学习,老师带着几个问题想和同学起解决,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下面请看题。

学生齐读题:学校有612名学生加入环保小组,每组18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师:你得到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学校有612名学生加入,每组18人,要解决的问题是可以分成多少组?)

师:怎么列式解答呢?

(61218= 教师板书)

2、想一想,商应该是几位数,并说明理由。

(指名学生回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引出课题: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3、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商是一位数的除法,那么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会算吗?

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展示,精讲精评

谁愿意到黑板上计算这道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提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教师强调:在笔算除法时,先判断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就能确定商是几位数,防止把商写错位置,这对保证计算正确是很重要的。】

三、小结

学生结合课本和刚才学习的知识先自己填写,再小组对答案。

当除数是两位数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够不够除,如果不够,再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每次除后,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本节课通过复习前面的判断商的位数和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内容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交流合作让学生对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小组展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让其他同学提问,通过说熟悉除的顺序和笔算方法,弄明白每一位商的位置及其道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以上是我对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3、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把除数接近15、25的数看做15、25来试商的方法,会计算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同头无除商八九和除数折半商四五这两种快捷的试商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的灵活试商技巧,提高试商速度。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试商、调商的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课件出示:

253= 255= 354 = 156= 358=

256= 452 = 345= 15( )=60 ( )35=105 15( )= 120 15( ) 65 25( )124

学生口算,集体订正。

二、巩固四舍五入法试商。

师: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了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来帮助我们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请同学们自己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来检验一下自己的掌握情况。(学生独立出题计算,引导学生自觉验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分别指两生介绍试商方法及计算过程。)

三、探索中数试商法。

1、一本童话故事书共140人,张林每天看26页,几天可以看完?

2、生列出算式,判断商是几位数,独立尝试计算。(注意答语)

3、学生介绍试商方法。

师: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但很多时候需要调商。计算14026谁有更巧妙的试商方法?生自由说。(如果学生想不到,师提示:能否把26看成25来试商?给学生思考时间。)

商几比较合适?板书思考方法:255=125 125140,

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提醒学生及时验算。写出答案(6天看完)。

4、刚才我们把除数26看成25来试商,发现很方便,不需要调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算式,你觉得哪道题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试商?

23429 10824 1832 54816

10824和54816分别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试一试!(指一生板演)

5、揭示中数试商法。

把26、14、这样的数看成与它接近的25、15这样的试商方法叫做中数试商法。

6、你觉得这种试商方法,好用吗?有感觉用起来到有困难的吗?

师:中数试商法要求同学们有很好的口算能力,如果你的口算能力实在不怎么样,就不要勉强自己使用。

四、掌握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的试商方法。

1、 同学们,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试商方法计算23926这道题目。

生算完后,师生对话:请同学们不要说话,让老师猜猜商是几,是9。(生很惊讶。)

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吗?这里面有一个秘诀,想不想知道?

2、介绍同头无除商八九

结合课件逐步介绍。

3、判断哪几道能使用这种方法试商?53261 53251 53255,并计算53255。

4、老师的秘诀还有呢,介绍除数折半商四五的方法。

结合课件介绍。

5、判断那一道能用以上方法? 25212 25248,并计算25248,问:除了用此方法试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也比较好?

6、你觉得老师的两条秘诀好用吗?其实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在多次的计算中得出的除法试商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话又说回来,这两种方法也有他们的局限性,这就是要求除数和被除数的前两位数要有特殊的大小关系,还学要同学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巩固练习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试商方法,(课件出示:多种试商方法)

究竟哪种方法最好?生思考。

师:老师认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1、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进行计算。

64058 91444 21523

2、选择

(1)15029( )A. 4 B.5 C. 40 D. 50

(2)90231( ) A. 3 B.30 C. 40 D. 50

(3) 44845( ) A. 2 B.10 C. 15 D. 20

3、根据试商情况,快速找出准确的商。

六、全课小结

1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

梯形。

对比。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应用概念判断。

呈现题目:下面的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

师:纸上写写看(学生完成)。

师: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2个),梯形(2个),○,第一个图形既不是平行四边形也不是梯形。

长方形如有争议,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组选代表辩论,解决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导错误学生说明原因。

三、确立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研究过哪些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集合图: (指长方形)我们用椭圆形的圈表示所有的长方形,它(指正方形)表示(生:所有的正方形),它(指平行四边形)呢?(生: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它呢?(生:所有的梯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属于 (生:四边形),也就是说,四边形里包含着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呈现: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进入四边形。

这样能不能表示这几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呢? 不能! ?

1.包含关系。

引导学生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并列关系。

师:那梯形呢?梯形属于四边形,但不属于平行四边形。

3.出示韦恩图,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谁能结合图说说它们的关系?

四、空间想象

1.猜图形。

说到四边形,瞧,这就有一个!PPT呈现,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我们再来做一次猜图形的游戏,它是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课件随学生汇报在图形下面逐个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注意看!不可能是什么?书往一旁移动,排除正方形。 师:再看,不可能是什么?书移动露出两个角,排除长方形。 师:现在呢?一定是什么?出现三个角

2.分图形。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到大家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 生:想! 呈现题目:在平行四边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画看,比一比,哪个组的分法多? (学生操作并汇报。)

①两部分都是平行四边形。(只要我们画的这条线段和其中的一组对边平行就可以)

②两部分都是三角形。

③两个梯形

④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⑤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15、公顷和平方千米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与平方千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教材中先教学公顷,再教学平方千米。因为平方千米是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建立平方千米的观念需要公顷支持。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在讨论与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难点: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五、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96 (     )。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3)黑板的面积大约是5( )。

(4)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

(5)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14(    )。

过渡语:刚才我们讲的都是比较小的面积单位,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两个新伙伴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导入新课,

1、公顷

问题:哪位同学去过鸟巢?鸟巢大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大,但不知有多大。

问题:边长是100米的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预设: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知道,它的面积是100100=10000平方米

过渡语:根据刚才的计算,我们规定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说1公顷=10000平方米。也可以说,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200个这样的教室,面积约1公顷。

问题:(出示例1)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占地面积约20公顷。你明白了吗?

预设:学生根据20公顷=200000平方米,体会它的大和壮观。同时结合20个跑道的面积进行理解。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中鸟巢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鸟巢的大而壮观。同时让学生明白测量一般的土地的面积要用公顷,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平方千米

过渡语:计量土地面积我们一般用公顷,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我们用平方千米来表示。

问题: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和公顷呢?

预设:生说不准确,老师做适当引导。

问题: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预设: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知道,此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说1千米1千米=1平方千米。再根据1公顷=10000平方米可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问题:(出示例2)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仅陆地面积就约为960万平方千米,你明白了吗?

预设:我国的国家很大,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问题:天安门广场大吗?

预设:大。通过预习,孩子们可以知道,1平方千米比2个天安门广场还要大一些。

问题:鸟巢的面积大约是20公顷,( )个鸟巢的的占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预设:大部分学生根据公式可以得出结果。但也有个别学生不会运用。

(设计意图:根据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与公顷的关系,把数学拉近生活,用天安门广场和鸟巢的面积做基垫,更好的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归纳总结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100100 =1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四)、巩固练习

1、在〇上填、、=。

8公顷〇7500平方米

50000平方米〇5公顷

300平方米〇3公顷

6800平方米〇68公顷

2、换算单位

6 00公顷=( )平方千米

800公顷=( )平方千米

300公顷+900公顷=( )平方千米

3平方千米=( )公顷

65平方千米=( )公顷

7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 )平方米

(五)、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今天学习的两个面积单位是?

(2)1公顷=()平方米、1平方千米=()平方米=()公顷?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一起对整节课的回顾,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回顾问题,老师强调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六)布置作业

利用课下,小组合作。量一量咱们校园的面积,并给它找一个合适的单位。

七、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6、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xx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xx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xx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xx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林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xx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出了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xx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xx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第二篇:

日前,我听了xx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上,xx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短片播放,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撼。

  听xx老师的课,总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简洁明快的条理,一板一眼的引导语言,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

  在这节课中,xx老师抓住了圆明园的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愤慨两个要点带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感受的更深。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在一上课,她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由一张圆明园的照片开始,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部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明园的美。xx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在这部分里,xx老师仅设置了三个问题和大量的视频短片儿引导学生在读和看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她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3、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一部分,xx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和展示的好多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被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图片,阅读和视觉的震撼,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骄傲与悲愤强烈的情感反差,表大了学生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17、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小数除法

单元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打电话的情境,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活动,掌握求积、商近似值的方法,能够按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4.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并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重点与难点说明

小数的除法,分为三种情形分别进行探索:一是小数除以整数,二是整数除以整数;三是小数或整数除以小数。

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结合实例,探索并理解可以把被除数当成整数,变成整数的除法求得商后,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在以往学过的整数的除法中,只能求得整数的商及余数。但在小数的除法中,整数的余数可以化为更小的单位(小数单位),因此可以继续平均分(做除法),得到的商是小数。所以,今后遇到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可以把被除数(整数)的末尾添上小数点,在这个小数点后面可以添上所需要的0。这样,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又转化为上述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了。

除数是小数的情形,应用商不变规律,根据把除数变成整数的需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上述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了。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小数的乘法或除法运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会根据要求,取积或商的近似值。

认识循环小数,结合竖式除法的过程,体会出现了什么情况,不用再除下去,就能知道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18、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

《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

学生汇报后老师出示一张被猎杀后悲惨的图片。

25年,六千多只说明猎杀的时间长,狼几乎灭绝。

《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里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宠儿鹿。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二、设计理念及做法:

以为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深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读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①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再现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后文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感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②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感受狼的无可奈何和猎人的冷酷无情;③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的命运和整个大自然的命运,从而认识到罗斯福总统决定的严重错误,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讲解,更不需要灌输,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

情感目标: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技能目标: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六、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认识狼和鹿的图片,说几个关于评价它们的词语,来说出他们平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接着告诉同学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他们的认识不一样。从而激起学生想探究的愿望。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狼的图片,问:你认识它吗?它在你的印象中或你听过的童话故事里,它是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狼。

2、同法揭示鹿。

3、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却与我们对他们的认识不一样。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4、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2、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词语,正音。

(三)、再读课文,把握课文具体事例的内容。

  1、出示要求,同桌合作完成。

  2、同桌之间说说鹿和狼的故事。

  3、反馈阅读情况。

 (1)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果怎样?

(四)、分析故事。

  1、过渡语。

  2、出示要求,学生自读并思考。

  3、全班交流:

  (!)罗斯福错在哪里?为什么?(结合回答板书。)

  (2)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a、指名回答。

  b、请你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c、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人们为什么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样?

  d、整个生物界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的因素,你能用其他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关系吗?

(五)、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回忆学习过程。

  2、说明这就是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好处。

(六)、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的感受,请你来说一说。

  2、给罗斯福写一封信,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挽救大森林,恢复昔日的美好。

19、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唯一的听众》评课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 xx老师创设的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令我印象深刻,沈老师就像是一位心灵的导师,娓娓道来,使学生感受人间的真、善、美。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沈老师在教学主要环节采用了从课题引入的方法。找出写有唯一的听众的句子用划出。先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通过交流使学生对 唯一的听众有初步的认识。接着沈老师引导学生品味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妇人对小主人公心理的影响。最后,沈老师引导学生品味老妇人的眼神,进一步感受老教授真、善、美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也在学习与交流的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升华。这样的安排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沈老师在教学时有意弱化了前一条线索的探究,而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老妇人的语言、眼神等语句,教学重点突出。设计老人为什么这么说?此刻我的内心怎么样?等问题进行追问,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主人公的内心变化,理解小主人公从音乐白痴到小提琴家的重大转变的原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充分体现了沈老师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准确把握。

第二,沈老师所创设的开放、和谐的课堂很值得我们借鉴。整堂课,沈老师就像是一个朋友,与学生一起交流读后的感受,和谐之风拂面而来。同时因为沈老师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使得课堂上的气氛民主而散漫,活泼而不吵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沈老师都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走进文本,感受文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47自然段时,沈老师先由学生默读课文,并在读书时写下这样的感受,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且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们也能听到学生们精彩纷呈、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第三,本堂课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突出。老师注重让学生读中悟意、读中悟情。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老师采用了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重形式,运用了朗读、默读等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老妇人的语言描写时,在交流对相关语句的感受后,沈老师设计了一个配乐分角色朗读的环节。在学生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在悠然的乐曲的背景下,学生完全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之中,课堂中我们确实也感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全情投入。这样的教学入情入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两方面的变化去感受老教授对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支撑形成爱的暖流,进行拓展写作.

  教学重点:

  要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几个方面的变化去感受老教授对我的鼓励与欣赏,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写作练笔.

  教学难点:

  1,本文作为对单元学习的收结,要贯穿人字结构是相互支撑的,它形成爱的暖流这个主题,这个主题分散到各篇文章中又不一样,既要对前几篇课文作出回顾,又要突出本文的爱是关心,鼓励别人的关爱.

  2,全文朗读要以老教授的用心关爱为着眼点,因涉及到的文句比较多,所以要进行及时的多种形式的练习.

  板书设计:

  老教授用心

  相互支持爱

  我尽心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这个单元语文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生:爱(板书靠左:爱)

  2,对,是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就形成了一股爱的暖流,所以,单元提示说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3,在课文《穷人》中,渔夫一家用善意的行动给困难中的人以关受,在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中,残疾青年用善意的谎言维护了别人的自尊.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1课,一齐读课题(《唯一的听众》指题).

  5,这一课,写的是谁对谁的爱,又是通过哪件事,表现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的(出示)

  6,带着以上问题,我们来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把字形看清楚,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自己朗读(5分钟)

  评:本环节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单元组合的重视,发挥了教材单元组合的作用,让学生有整体的单元意识,并且通过单元整体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一课写的是谁对谁的爱

  ①生:老妇人对我的爱

  ②能不能说得确切一些,这位老妇人是一位

  生:老教授(板书)

  ③这一课,写的就是老教授对我的爱.

  2,你是通过哪件事,感受到老教授对我的这种支持,这种爱的

  生:学琴(反复问三人)

  评:本环节教师问题简单明了却让学生了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有整体的感受.符合语文学习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识过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

  1,是啊,这种爱是通过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来的(小结).默读课文38自然段,划出这样的词句.

  2,读你找到的句子

  预设:

  ①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老教授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其实是谁打扰了谁老教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c.带着这种感情,谁能读这个句子(三人)

  d.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②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联系上下文,老教授的耳朵真的聋了吗那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让我放心)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c.这句话你们会不会读

  (如不妥,追问:这样读行不行应该怎样读)(多人邀读)

  (好的话,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也读,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你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这种爱的.(用心,板书)

  c.还有什么地方你也看出教授在用心支持我(每天)

  d.你能不能用心来读这句话.

  ④我停下来时感觉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抓住了真不错来说,能不能抓住这个词来读.

  c.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⑤有一次像深深的潭水.

  a.为什么划这一句

  b.你从教授的哪个动作中,感受到这种爱.为什么说像深深的潭水呢

  c.带着这种感受,你来读这句话.

  ⑥三次平静地望着.(根据学生理解情况,作为选择问题)

  a.你能联系上下文,是会读书的学生.

  b.为什么你认为这也能看出老教授对我的爱

  5,从教授的语言,动作,神志中,我们感受到她总在用心关爱我,所以教授的每一句话在我听来,都像是诗一般的语言(小结).

  6,我们也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老师先读,老师读完你们接着读老教授的话,从3读到8自然段.

  评:此环节教师围绕单元目标,让学生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来感受人物的形象同时展开教学,这一点,执教老师抓住了,并抓准了.课堂中展示过程也比较充分.学生学得比较主动.学习中,学生的理解,感受,体会都比较到位,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发言中能够体现.

  但是,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对文学作品的体会学生是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在回到简单的认识过程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展示,合理调节,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能更清晰地获得这个过程呢这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本课应该有两个梯度:一个是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老教授对自己的爱,另一个是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爱是倾注了老教授良苦用心的.但由于执教老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学过程显得平铺直叙,这两个梯度交*进行显得无序,教学中学生始终在一个平面上思考,教学的深入不够,没有梯度,教师作用的发挥不够,提问显得琐碎,学生跟着老师无休止的问题走,没有自己真正的思考,教学的有效性不足.

  四,感受我对老教授的爱

  1,老教授这样用心支持我,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2,你能用这段里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尽心尽力板书:尽心尽力)

  3,就是这种用心与尽心的相互支持,最后我获得了成功.演奏成了我难以割舍的爱好,让我们和着《小夜曲》一齐读最后一段,感受他的成功.

  4,是啊,听众是唯一的,关爱却是相互的(指课题),让我们互相关爱,让人字的结构变得更加牢固吧!(总结)

  评:此环节教师做了略读的处理,很适当.由于有了前面内容的学习铺垫,学生自己能够解读文本,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课堂显得轻松自如,有效率.

  五,拓展写话

  1,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老教授一样支持你,帮助你,让你获得成功的人他是怎样支持你的请你简单的写在1#本上.

  2,交流(23人)

  3,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此环节展示了教师对学生练笔的重视,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这点上更加应该突出.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本次拓展写作的内容太泛,设计还不够精细.

20、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

《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课的内容是《鹿和狼的故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渗透的是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话题文章先写了凯巴伯森林、鹿和狼共存,狼时刻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接着写居民对狼的大量捕杀;最后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鹿和狼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而道理深刻,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实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梁老师浅入深出,循循善诱,在短短一个课时内,还狼以公道,引导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懂得学习的方法,而且悟出道理。下面谈谈我对本课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积极倡导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在梁老师的这堂课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切入点。

梁老师深入文本的突破口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这两组词语:美丽善良、温柔可爱、纯洁高尚、博爱宽厚和狼心狗肺、凶恶残忍、狼狈为奸、狼嚎鬼叫。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狼的直感,把第一组词送给了鹿,把第二组词送给了狼,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设置悬念:那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就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来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么鹿和狼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从而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积极地参与探究。

二)巧列小标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初步理解 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梁老师就一步一步引导深入故事的发展变化过程。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脉络。梁老师很有层次地先示范给故事的第一个阶段加小标题,然后让学生照样子给其他阶段加小标题。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故事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概括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

列完小标题之后,通过列表格,抓关键字词,理解课文怎样把林毁鹿亡这一个过程给写出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以及列数字、作比较等写法的表达效果,扎扎实实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积极关注养成教育,习惯培养贯穿课堂始末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里单一的师传生受的方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标理念。《鹿和狼的故事》的教学,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如:学生在举手发言时,老师会及时加以鼓励。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学习,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以载道,语文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尤其要帮助学生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实质,在本课中教师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难点,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人类要保护生态平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教师也适时总结:单纯的说哪一方是善良或凶恶都是不对的,狼和鹿只是表现自己的本性,关键是人类不能插手其间。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标要求一课时学完。今天这堂课看起来非常匆忙,那么每一个环节,怎样做到精处理,是否还值得商榷呢?以上只是我粗浅的看法,说得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21、百分率,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率,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4页例1,第85页例2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必要性;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难点: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把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化成百分数。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铺垫迁移

(一)复习

师:我们以前学过小数和分数之间的互化,现在又学习了百分数。想一想,小数和分数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说怎样把小数怎样化成分数。

0.45     1.2     0.367

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进行约分。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并说说怎样把分数又怎样化成小数。

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子除以分母,即是小数,除不尽一般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二)引入

师: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

常用百分数表示一些数据。除了用百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小数和分数。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和分数的互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分数、

小数的互化。

二、自主探究

(一)例1:王涛和李强两个好朋友在篮球场比赛投球。王涛说:我5投3

中。李强说:我6投4中。他们两人的命中率分别是多少?谁的命中率高?

师:命中率指的是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要用百分数表示,那同学

们来讨论一下,说一说,应该怎么表示呢?

生: 35=0.6=60% 35= = =60%

46 0.667=66.7% 46= = 0.667=66.7%

答:王涛命中率是60%,李强的命中率是66.7%。李强的命中率比较高。

师:可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面加上百分号,就是百分数。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把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转化成百分数。

师:那 没办法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怎么办呢?

生:可以先把分数改成小数,再由小数改成百分数。

师生小结:以上是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百分数就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所以只要把分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转化成百分数。如果不能直接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可以先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小数点后三位,再化成百分数。

(二)教材第85页例2:

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春蕾小学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师:根据题目中的牙病率,怎样算出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呢。这里会用到

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吗?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百分数怎样转化成小数或者

分数?

生:750 20%=750 =750 0.2=150(人)

750 20%=750 =750 =150(人)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有谁可以说一说百分数是怎样转化成小数和分数的。

生:百分数转化成小数是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转化成了小数。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即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可以约分的再约分就可以了。

(三)分析验证,总结规律

师:通过以上的两道例题,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转化的方法可以总结为:

(1)小数转化为百分数,即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

(2)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即分数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

(3)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即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即百分数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进行约分。

三、迁移类推,应用规律

师:我们已经发现出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且总结出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互化的规律与方法。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方便于我们来计算有关于百分数的试题,因为百分数通常都是通过转化成小数或者分数来计算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做下面的习题,来进一步感受一下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互化的关系。

1.出示练习题,做一做

下面的正方形表示1,把各图中红色部分按要求表示出来。

小数( 0.09 ) 小数( 0.55 )

分数( ) 分数( )

百分数( 9 % ) 百分数( 55 % )

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下,想一想,应该怎么表示。

师:这个练习题其实也是应用的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2.科学小资料:

(1)空气中氧气约占 ;

(2)地球上现存的动物中昆虫约占 ;

(3)我国陆地面积约占世界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 。

你能用百分数表示其中的分数吗?

答:(1) = =20% (2) = =80% (3) 0.071=7.1%

师:这道题主要练习的是把分数转化为百分数,根据分数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可直接把分数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转化成百分数。例如第三道小题,不能直接转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可先把分数转化为小数,再通过小数转化为百分数。

3.一根电线长400米,已经用去了150米。再用去多少米就一共用去这根电的 ?

解析答案:

=0.625

4000.625=250(米)

250-150=100(米)

答:再用去100米就用去这根电线的 。

四、回顾梳理,总结升华

提问: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在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我们理解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进行互化的必要性,并且总结出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附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35=0.6=60% 35= = =60%

46 0.667=66.7% 46= = 0.667=66.7%

750 20%=750 =750 0.2=150(人)

750 20%=750 =750 =150(人)

(1)小数转化为百分数,即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

(2)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即分数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

(3)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即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即百分数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进行约分。

22、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说学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三杯糖水含糖率的问题,在比一比哪杯糖水最甜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直接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和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的。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予学生。

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是让学生主体参与。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正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二、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两条信息: ① 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11%; ② 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 问: 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三、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1)、学生先自由看书;(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四、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修了一条路的3/5。(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 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 2% 120% 90% 10%

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

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

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

)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

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 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

 主要总结三个方面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3、百分数的优点是什么?

23、圆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体会化曲为直思想。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圆形纸片、毛线或绳子。

教学过程:

一、激活表象、再现特征。

1.(投影出示16页的喷水动画):

师:这是现代化农田里的一个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5米,从画面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演示喷射过程,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

学生可能回答:喷水头喷射一周得到一个圆形,喷射的距离5米就是圆的半径。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的周长是多少? 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浇灌的农田面积是多少?

师: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谁的面积?课件演示由生活中的圆抽象的过程。(板书:圆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估算圆的面积。

(1)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2)独立估算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让不同想法的学生分别汇报,其余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或不同想法。

(4)师:求圆的面积,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方便吗?如何又快又好的求出圆的面积呢?(引出用公式计算)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老师提出要求: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的圆,和小组同学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思考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2)初步汇报,实物展示。

汇报要求:○1如何分的?○2把圆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可能是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学生可能拼成的图形有4种情况:

(3)比较反思,发现规律。

学生结合课件或展示的实物,比较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等分后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让学生体会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深层汇报,转化思考:

汇报问题○3: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汇报得知: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半径r(学生汇报的同时,老师课件演示)

(5)提出问题:你能否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rr

S=r2

(6)拓展探究:根据上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否受到了启发?刚才还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能试着用你转化成的那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7)总结:今天我们已经实践证明了,把圆拼成一些已经学过的直线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 。把曲线图形拼凑成直线图形,体现了一个数学思想,那就是化曲为直的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是数学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

三、试做例题、反馈矫正。

1.解决情境导入时的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

学生独立尝试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后,老师展示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让学生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最正确合理。

3.1452=3.1425=78.5(米2)

答: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78.5平方米的农田。

2.计算下面圆的面积。(课本18页试一试的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比较三道题的不同,说一说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让学生体会半径是求圆面积的必备条件。

四、巩固训练、灵活运用。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脑筋解决下面的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r=3cm d=10dm c=12.56m

独立完成,同位相互检查订正,发现共同错误集体订正。

2.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3.实际应用:

一块圆形铁板的周长是31.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在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中放置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五、评价小结、引发反思。

1.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圆的面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我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r2 ,知道了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并且学会了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老师总结: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到处可见,希望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到生活中找一找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还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 r r

S=r2

24、分数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4 5812 4556 1245 15

2.分析数量关系

(1)出示,在小组里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45 ②一桶油,用去了

(2)汇报交流,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①男生的人数45 =女生的人数

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

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

②方法同上。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5题。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说一说,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解答?各自解答,并指名板演。

2.做练习十二第6题。

10小时行了全程的56 ,表示什么意思?

提醒:10小时行的时间相当于全程所需时间的56 。

说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3.分析练习十二第7题。

(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来。

(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三、作业:练习十二第7、8题。

教学反思:

25、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倒数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3: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倒数)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1)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 11/4 1/50 6/5 99 1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1/7/ 8 、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 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一、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勇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力图创新,学习创新。本案里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呢?等处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特别是对0的倒数呢?一问的回答,学生各抒几见,有的用推理的方法解释0的倒数是谁;有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也有的用反证法来阐述理由。虽然有对也有错,但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疑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上的统一。

二、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新知的推进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两个游戏贯穿了新授内容的始终。第一个对数游戏让学生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来感受倒数的特征,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与分母调换了位置。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打下基础。第二个找朋友游戏,首先,让学生通过找朋友巩固了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知识点;其次,在剩下的数中选取典型让学生通过讨论想办法找到朋友。并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再次,在剩下的数中继续找朋友,起到了做一做的效果;最后,想办法找1和0的朋友,完善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本节课上设计的游戏不仅在教学上实现了合理、自然的过度,而且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使学生品尝到游戏带来的快乐。

26、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听课稿,分享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听课感受和记录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评课稿: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

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仔细阅读教材,做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

注重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可以用百家讲坛、颁奖典礼等形式从科技领域、时期、人物、成就方面列表展示。

方法指导四:

歌谣记忆历史:

西汉发明造纸术,

东汉蔡伦又改进。

质优价廉宜推广,

文明传播 世界行,

东汉末年张仲景,

出书《伤寒杂病论》。

外科祖师是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立根基。

司马迁著《史记》,

记录黄帝到武帝。

编撰使用纪传体,

文笔简洁是范例。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造纸术的发明

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

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

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 张仲景与华佗

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 历史巨著《史记》

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著作。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原因:(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

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知识模块四 道教和佛教

自主阅读课本P71内容,完成第6题。

6.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们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

佛教宣扬忍苦受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愚民的一种手段。

对建筑的影响:佛教寺院、佛塔很常见。

对雕塑的影响:开凿石窟,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内雕刻有佛像等。

此外还带来文字词语的变化,如借花献佛、当头棒喝、涅槃、无常等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西汉时期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和医学)。

2.我国西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们怎样的精神?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图中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纸,它出现于( B )

A.秦朝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东汉

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记载的是下列哪一人物改进的( C )

A.杜诗      B.华佗

C.蔡伦 D.张仲景

3.秦汉时期对人类文化传播 贡献最大的科技成就是( A )

A.造纸术 B.地动仪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

4.现代临床医学中,若要给患者做手术,一般在手术前会对患者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世界上最早在外科手术中使用全身麻醉的人是( D )

A.黄帝 B.炎帝

C.张仲景 D.华佗

5.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你知道我国东汉末年为防治传染病而写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C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蔡伦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仲景

(1)材料一反映了哪位医学家的什么成就?除此之外,该医学家还有哪些医学成就?

华佗编成的五禽戏;创始了麻醉药剂麻沸散。

(2)材料二这句话是张仲景哪本著作的宗旨?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何地位?

《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对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有指导意义。

(3)两位医学家都生活于哪一时代?两人分别获得了什么称谓?

东汉时期;华佗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历代史作者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至极则也。

材料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材料三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1)材料一中司马迁所创的全史的名称是什么?这部书采用了什么写作体例?

《史记》;纪传体。

(2)材料二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

古指远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今指汉武帝时期。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这句话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相同等。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两汉科技文化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五禽戏文化历史巨著《史记》道教与佛教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27、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听课稿,分享东汉的兴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直击中考】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4.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A B C B C

28、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听课稿,分享远古的传说听课感受和记录

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我们是炎黄子孙,我国具有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的祖先是谁?

二、新课学习

(一)炎黄联盟

教师:今天,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家庭,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中以游牧为主的黄帝部落和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部落。

教师:中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祀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正式将桥山轩辕设列为国家祭祀场所是在距今1200年前的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从些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教师: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

1.黄帝

教师: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著名的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多媒体展示

2.炎帝

教师: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教师: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发生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多媒体展示阪泉之战图片

3.蚩尤

教师:据说蚩尤是位桀骜不驯的野心家.据《山西通志》和《安邑县志》载:他是安邑蚩尤村人。传说蚩尤姜姓,牛首人身、铜头铁额、四目六手,不食五谷,以铁石充饥。他好兵杖刀戟,能飞空走险,喷云吐雾。

教师: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地区,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多媒体展示炎帝黄帝大战蚩尤图

教师: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 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教师:传说,涿鹿之战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

多媒体展示涿鹿之战图

教师: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联盟共同战蚩尤最终形成了华夏族。

多媒体展示华夏族形成的图片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为何叫炎黄子孙了。

多媒体展示祭拜轩辕图

教师: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末期社会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图片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师:炎帝,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还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多媒体展示炎帝发明图片

教师: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和指南车。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多媒体展示黄帝发明图示

教师:在文中划出重点内容

多媒体展示

教师:《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中的颛顼帝。

多媒体展示图片

问题思考: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发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学生:在生产上:制作出了陶器、发明了纺织等

学生:在生活上:教会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等。使人们的生活有所保障。

学生:在经济交流上:教会人们通商交换。

学生:有科学依据: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考古学家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的遗迹。蚕茧和石制品等。

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学生: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三)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实质: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一种制度。

多媒体展示禅让制图片

教师: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教师:尧舜禹的表现?

学生:尧教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解除水患;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师:大禹治水用什么方法治水的?

学生:挖沟开渠疏、导结合。

教师:治水的结果这样呢?

学生:把洪水引入大海,百姓过上了安康生活。

多媒体展示大禹治水图片

教师: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

教师:大禹的尊称怎么来的?

学生: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不敢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问题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以工作为主,为国家建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三、课堂总结

从黄帝以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由此发端,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落笔第一人也是黄帝。他是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依托,是十几亿炎黄子孙心系一处的文化巨擘。由他及历代有为国君的努力,中国不断发展、壮大,走向统一、团结,民主,富强!

四、课堂练习

1.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首站拜谒了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黄帝( D )

A.是文字的发明者

B.曾今打败了炎帝

C.制造出了指南车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在我国,汉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 A )

A.仓颉 B.嫘祖

C.黄帝 D.伶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远古的传说》学习中要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9、植株的生长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株的生长听课稿,分享植株的生长听课感受和记录

植株的生长评课稿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课程资源分析

上节课测种子发芽率的发芽种子可作为本节课的课程资源,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用来探究幼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可开发多媒体课件资源,使它变得形象直观。开发利用农民种地都要施肥这一课程资源,学习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农场各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中以种地为生的,是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良好课程资源。

二、教材分析

植株的生长过程同种子萌发的过程一样,也是一个抽象的动态过程,也要靠学生的想象才能理解。通过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根的生长。植株为什么会生长能?它是通过什么途径生长的呢?通过对教材中植物生长情况的探究,知道任何生命活动形式都需要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会促使学生探究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营养物质的来源等,使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需要学生探讨的东西较多,学生们能力有限,部分学生由于作业的压力较大,一些探究、调查活动经常完不成任务,为了能保证探究计划的顺利实施,要求各组安排好组内成员的具体任务。

四、教学策略

利用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中发芽的种子,引导学生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作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材料,在上面均等地用细毛笔画4条线,每天观察相邻两线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分析判断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开发多媒体课件学习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植物缺少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会表现出什么病症。

五、教学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难点:理根与枝条的伸长方式

七、教学流程

课前布置:

1、作完种子发芽率的实验后,要求各小组从中挑选生长状况好的幼根,用细毛笔在上

面画等距离的四条线,要求各组每天观察并记录各段距离的长度,判断哪部分生长

最快。

2、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调查目标是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和自己的家长。

分析汇报:

1、根尖各段距离的变化情况,判断哪部分生长最快?

2、植株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课件展示:展示根尖生长变化情况的课件。

引导讨论:教师引导说:根是不断向下生长的,根是怎样生长的?

总结提升: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课件展示:展示牙发育成枝条的多媒体课件。

引导讨论:让学生依据根生长的原理讨论芽生长的原理。

总结提升: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生长连线:分析芽与枝条的对应结构,给芽的结构图与枝条的图的相应部分连线。

另拓空间:教师讲述,无论是根的生长,还是芽的生长,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根据情况指出:都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的生长都需要营养物质,植物不论是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都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它们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教师接着问: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缺少某种无机盐出现的病症的植物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反思

幼根的生长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都是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虽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多数学生掌握了这一内容,但由于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少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仍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这部分知识,虽然与幼根的生长一样,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过程,但叶芽的结构与枝条的结构有形态上的联系,所以比较容易使学生理解,教学效果比幼根的生长好。

关于植株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的知识,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很好。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利用了上节课萌发的种子。即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完成了探究实验,又使学生将本节课与上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对学生掌握全章内容都有宜处。

植株的生长这一节教学内容是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中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比较容易开发。各连队都有农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家长都有种地的经验,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都能完成调查任务。

本节课开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幼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的动画。尽管制作的课件与植物生长的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对大多数学生理解根的生长和芽的发育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30、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听课稿,分享细胞的生活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和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

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2 、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么,细胞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呢?这些物质和能量分别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

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 、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活动八:  

教师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例如: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通过看天气预报可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给人们。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螺旋DNA结构图片,细胞核中有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它的结构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DNA的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人的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黑色还是褐色,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结构上?(细胞核DNA上)  

2、 DNA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小片段是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上)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通过一定的习题加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以后再慢慢消化理解。

31、生物的特征评课稿

B.汽车 C.松树 D.木箱

B.无机盐 C.二氧化碳 D.淀粉

B.人遇到狼群时感到害怕

D.人体排汗

B.具有细胞结构 C.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 D.能排出代谢废物

B.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C.呼吸 D.能产生后代

B.人手被针刺后缩回 C.子女与父亲不同 D.母鸡下蛋

答案:B

●活动与探究

机器人能认识一定的符号,也能对人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有人认为机器人是人造的人,它是有生命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写一篇小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生物的特征

3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评课稿

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东南亚

欧洲西部(英国)、北美洲(美国、加拿大)、

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一些国家

欧洲东部、亚洲西北部、北部等地区,主要是俄罗斯

西班牙及拉丁美洲

西亚和北非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主要分布地区和国家

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大洋洲(叫学生补充)

欧洲的东部、亚洲的西北部和北部等地区,主要是俄罗斯

欧洲的西部,非洲等地区(法国及其前殖民地)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亚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 教

公元1世纪 公元6世纪到7世纪 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

三大宗教的概况

我知道的宗教故事和常识:

智慧驿站:玄奘 的故事说明: 是宗教传播的一种途径。

小品表演: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隆重开幕,在天安门广场前,一名来自英国的牧师,一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穆斯林,还有一名来自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和尚,向一位北京中学生明明打听怎样去奥运村,得到热情的帮助后,他们会对明明做出怎样的反应呢?(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扮演)

法律在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课外拓展:

1、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收集关于宗教的报道

宗教与政治(第一组)

宗教与艺术(第二组)

宗教与建筑(第三组)

宗教与文学(第四组)

收集后专题资料发E-mail至老师邮箱

2、网上下载欣赏几种不同语言的歌曲

33、大洲和大洋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评听课稿,分享大洲和大洋评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洲和大洋评评课稿第一篇:

《大洲与大洋》教案

课程目标 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为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本课讲述的便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大洲和大洋,这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第一步,学好本课,对之后的学习大有裨益。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从海陆分布开始讲起,进而具体带领学生具体认识七大洲与四大洋,并时时注意突出人地关系的主题,结构突出,重点鲜明。

教学重点 七大洋、四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各洲分界线、重要地理位置轮廓辨认

学情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本课内容多多少少知晓一些,但是这些知识是片段性的,零散性的。而且受年龄和经历所限,空间概念较为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各大洲大洋的空间位置与联系,并需要大量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通过观察地图及数字计算得出海陆分布不均的特点和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比例。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书本说出四大洲和七大洋的名称、大体位置及大洲间的分界线。③学生在聆听教师讲课之后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半岛、海峡、大陆、岛屿的含义,并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到重要的海峡、半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有位中学老师的辞职信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封信只有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因为它说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想出去看看世界吗?我也很想,只是很可惜不管是同学们还是我自己,我们暂时都还没办法去实现这个梦想。既然不能行这万里路,那我们不妨就先从书里来认识一下我们所共同生活着的广阔世界。

板块一:地球海陆面积分布教学

我们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叫做地球,但是也有人对这个说法提出了异议,比如一个叫做加加林的苏联人。这个人特别幸运,因为他不仅能看世界,还能从非常特殊的角度去看,他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当他从飞船中看到地球时,他说地球更像是一个水球。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地球仪来体会一下。接下来我会旋转地球仪,由同学喊停,然后看看我们随机暂停到的地球半球是陆地的部分多还是海洋的部分多。

[旋转地球仪活动]

刚刚我们所暂停到的半球全都是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这是一个巧合吗?不是。实际上,哪怕是陆地最为集中的那个半球,也就是所谓的陆半球(以西经132,北纬4713为中心),依然是海洋面积仍占到了52%,也就是说在任意一个地球半球中,海洋面积都大于大陆面积。[展示陆半球]

接下来我们用数据说话,来计算一下海陆总面积的比例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

[海洋总面积:3.61亿平方公里;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

[得出结果后展示饼状图]

好,通过计算我们知道陆地和海洋大概是三七分,那么这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是平均分布的吗?很明显不是。到这里我们就得出了地球海陆分布的两大特点:比例三七开,分布不均匀。大家记一下。

版块二:大洲位置形状教学

现在我们来深入认识一下陆地,它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这两者是人为划分的。大陆和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就叫做大洲,请大家阅读书本告诉老师,一共有几个大洲,他们从大到小是怎么排列的。

[展示大洲面积柱状图,总结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欧大洋洲]

各大洲的位置分布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其实大部分大洲的名字就暗示了它所在的位置,同学们能从书本中找到隐藏在名字中的暗示吗?

[p27阅读卡]

通过名字中的暗语,我们对各大洲的分布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回答老师下列问题。

1、大陆主体在赤道以南的大洲有哪些?大陆主体在赤道以北的大洲有哪些?

2、大陆主体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大陆主体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3、被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分别有哪些?

4、请描述其他六大洲相对于亚洲而言的地理位置。

我们常常都说中国地图像一只雄鸡,但具体是怎样的雄鸡,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着表示大家的想象力是不尽相同的。老师希望大家也能发挥想象,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各大洲的形状。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一个想象力大比拼。

[展示各种雄鸡想象图

]

学到这里,我们对各大洲的位置和形状都有了一定了解,请同学们再最后观察半分钟然后合上书本,拿出草稿纸,看能不能凭借印象画出一副世界地图。不需要特别精准,大体能表现就好。

[待同学们画好之后展示一笔画世界的方法]

板块三 大洲分界教学

在我们画的时候发现各大洲都不是圆滑的边缘,有各种凸起凹进,这里就可以引进几个新概念。像印度这种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就叫做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而像这样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就叫做海峡。老师这里列出了一些著名海峡,请大家从书本后面附录的两张地图上找出它们的所在。(两轮,第一轮按名字找地点,第二轮靠形状说名称)

[白令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麦哲伦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

土耳其海峡在后面两幅图里没有明确标示,为什么老师还让你们找了呢?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我们看书本图2-6,这里能找到土耳其海峡。在七大洲里面有欧洲和亚洲,但事实上欧亚大陆是一个整体,是人为划分了分界线,任何洲与洲的分界线都是人为划分的。土耳其海峡就是亚欧分界线上的一环,请大家观察地图,写出这条完整的分界线并找出其他相邻俩大洲的分界线。

由上,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大洲间的分界线可能会借助哪些?

由于大洲的面积较大,所以它往往还会有小的分区,请读图2-7回答按照地理方位,亚洲、欧洲可以分成几个地区。

[对亚洲分区稍加解释]

亚洲和欧洲各分成了哪几个地区?

亚洲: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欧洲:东欧、南欧、西欧、北欧、中欧

中亚包括哪些国家?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南亚包括哪些国家?

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东南亚包括哪些国家?

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

版块四 出示本课结构图,进行小结,

作业 完成相应课后练习

板书

大洲和大洋评课稿第二篇: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小地球仪、多媒体设备、七大洲和四大洋动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课件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来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第二课时: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课件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来。重点指导学生读图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按要求填图

34、地图的阅读评课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地图等。

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探讨

组内交流

通过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图知识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一)地图语言──图例

1.尝试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本部内容

(二)地图语言──比例尺

1.学生对照自学提示,尝试学本小节内容

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三)地图语言──方向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两项活动,任选其一: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地图的语言,也希望地图能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 学生尝试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

拓展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导游图、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一、根据需要选择比例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维持秩序,帮助学困生

分三个组展示 点拨、评价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二、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帮助学困生

由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点拨、评价

五、教学板书设计

选择适用的地图:

方法一、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种类 如交通图、旅游图

方法二、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如大比例尺地图

方法三、选择现代高科技地图 如电子地图、遥感影像

六、教学反思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35、整式的加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式的加减》评课

课上得条理清晰可能是数学课本就重练习吧。课堂分为三部分,前15分钟作业点评,完后就上正课,讲解例题,读概念,然后开始不断做堂上练习巩固知识,讲解,继续做,直至下课。

首先在作业点评部分。点评的题目已经在PPT上,老师点评分析,指出他们的不足。老师在黑板讲解了一条多人搞错的题目。然后翻开书本做题目,由习题得出结论,全班齐读该结论。然后老师说了一句:我们来琢磨一下这句话。我很喜欢这句话,可惜学生没什么反应。琢磨的形式就是出了两个题目,不断扩充来巩固新学的概念,譬如:

-(a+b)c-(a+b)c-2(a+b)

+(a+b)-[c+(a+b)]

第二题老师讲中括号写上时,学生小哇了一声。据老师说有学生反映数学课好闷,偶尔来一题难的,刺激一下学生的思维也算是另一种有趣吧!

接下来是做习题。首先是抄出题目,由老师引导下学生齐答来做。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做,叫几个同学上去黑板做。讲到 5a-3b+3a2+6b化简合并时,先是老师化简时简化了一步,学生答的是简化了的那一步。老师擦掉后根据学生思维写。后来再写下去又成了学生简化直接答,而老师却一步一步写。这里有些不妥。先是老师想适应学生,讲简化的具体化讲,而学生则发现老师能简化这步又想跟上老师的思维。老师的用意是想一步步写,培养学生踏实细致做题,但学生却习惯跟着老师走。互相牵制的感觉,窃以为这种状况老师可掌握课堂节奏,不必太顾学生。这点也表现在课堂给学生做题时间太多,给太多时间学生可能会拖拉,进而走神。不如上快写些,多做练习,让学生紧跟上。后来讲到1/3(9y-3)+2(y+1)这题时,做题步骤上师生达到同步了。

之后时间都是做练习,直至下课,拖堂了大概有5分钟。后来问老师为什么只任黑板学生做完不评讲,原来是因为那4题4个同学都做对了。窃以为做对了也要讲解一下,打个勾也好。另外,有奇想,不妨叫学生去改学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题目,将错改对,错改错,或对改错,这都能让学生有对知识进一步认识的意义。亦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总的来说,老师的教态自然,语言简练,与学生交流较多,也有点出重难点及容易错的地方。由于不是本科的教学,无法给更专业的意见。从我这个外行人来看,该教的都教了,该练也练得挺多的,以我理解的数学课,算是挺不错的一堂课了。

36、正数和负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正数和负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正数和负数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在了解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学习正负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难点:负数的概念

三.教具

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内容

(一)引入

师: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做什么数?

生:自然数

师:为了表示没有,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生:自然数0

师: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入了什么数?

生:分数(小数)

师:可见数的概念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别的类型的数呢?比如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4.13米,我市冬季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8摄氏度,最低气温是零下10摄氏度。

请同学用数表示这些量,遭遇表示困难。

(二)新课教学

1.相反意义的量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投影片显示)

(1)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

(2)气温从零上6摄氏度下降到零下6摄氏度

(3)风筝上升或下降5米。

引导学生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1)有两个量(2)有相反的意义

请学生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教师归结: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2.正数与负数

师: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能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由师生讨论得出: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读作正)号来表示,同时把另一种与它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读作负)号来表示。

师:例如,如果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那么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表示(1)、(2)两题。

生:(1)如果向东行驶2.5千米记作+2.5千米(读作正2.5千米),那么向西行驶1.5千米记作-1.5千米(读作负1.5千米);

(2)如果上升10米记作+10米(读作正10米),那么下降5米记作-5米(读作负5米)。

师:像+6,+10,+2.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正数,像-6,-5,-1.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负数。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如+5可以写成5,但负数的负号能省略不写吗?

生:(讨论后得出)不能。

师:(以温度计为例)温度计中的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因此得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练习

1.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练习1,2,3,4

2.补充练习

(1)在-2,+2.5,0,-0.35,11中,正数是 ,负数是 ;

(2)如果向东为正,那么走-50米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

(3)欧洲人以地面一层记为0,那么1楼、2楼、3楼就表示为0,1,2那么地下第二层表示为

(四)小结

1、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2、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作业

见作业1.1节作业。

37、济南的冬天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听课稿,分享济南的冬天听课感受和记录

济南的冬天评课稿第一篇: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绘了济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独特,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写景类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考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我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等生词,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与品词析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通过品味济南的冬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会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法学法】

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找-读-议-品-写的五步学习法。

【教学过程】

老师们,因为时间关系,下面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上述的教材简析、目标设定、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预习检测,整体感知;3.自主质疑,以学定教;4.合作探究,深化要点;5.检测反馈,训练提升;6.总结全课,指导预习。下面我分步来讲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说:良好的情境,有益于学生的感受,有益于学生的想象,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课的开始,我将用课件展示济南冬天的一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济南,感受冬天的风景。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我将设计一组有关重点字词的基础题,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重点字词有)

2.通过自由读和指名读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读整篇课文。在通读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圈画有关济南的冬天的景物词语来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自主质疑,以学定教

我打算利用学生个人自主质疑的方式,定向本课学习的要点,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的?

2.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

这些问题将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点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以教学第一自然段为例,我打算通过找-读-议-品-写这五步来和学生一起学习。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写济南冬天山、水等生动语句,把它们圈画出来。

2.读,就是通过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例如,读好)

3.议,就是通过分小组的形式分析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带兵,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

4.品,就是品语言,品意蕴,学习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进行深入品读。

5.写,就是请学生在最有感触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几个部分,我也会按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

五、拓展延伸,检测反馈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适时补充一则阅读教材《冬之韵》,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谈谈作者笔下的冬天与老舍笔下的冬天的异同点。

2.我将从《当堂反馈》中选择一组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堂检测。

3.根据情况,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反馈。

六、总结全课,指导预习

在简单的课堂总结后,提出下一课预习的要点。

老师们,我想通过上述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初步能够达成我所预设的三维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济南的冬天评课稿第二篇: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归纳总结 2分钟 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 温情 温情的人物 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38、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评课稿

大小 形态 颜色

小 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一般为白色

大 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黄等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 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观察菌落(群体)

39、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评课稿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通过ppt课件呈现以下内容:

联系生活常识和兴趣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1.仔细观看并记录视频短片中出现了哪些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1.强烈的视觉冲击,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

1.选取短片中出现的六种动物的行为作为分析的素材:①北极熊吃奶、②丹顶鹤学飞、③黑脸琵鹭育雏、④警犬学艺、⑤蜘蛛结网、⑥侏儒鸟求偶。

1.利用经验,将六种行为分为两类:

1.调动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教材对话,运用概念区分实例。

1.阅读课本P3233资料分析,区分5则资料所描述的行为。

及时反馈,检测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成果。

1.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1.引发进一步思考,认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1.精心设疑,讨论题4: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1.进一步思考。

1.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深化理解。

讲述狼孩的故事,提出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对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这对你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什么启示? 各抒己见,总结: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应该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人类的生存质量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将话题延伸到自身的学习上,适时的情感激励,效果良好。

1.通过板书总结本课内容:

展示12幅有趣又有意义的动物图片,分享动物教你如何做人。 观看图片和讲解,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认同我们研究动物的行为可以更好地保护动物。 情感升华。

作业设计

配套练习《新课程,新练习》相关内容;

40、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评课稿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通过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蛔虫的感染途径。

了解蛔虫对人类的危害,为如何预防奠定基础。

通过对预防方法的总结,渗透德育目标。要珍爱生命养成卫生好习惯。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蚯蚓的运动特征。渗透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重点突出,强调注意事项。注意保护蚯蚓,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九、板书设计

线形动和环节动物

一、蛔虫的形态结构

雄虫:15-25cm 尾部卷曲

雌虫:15-35cm 尾部尖直

身体呈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红色。

体表有角质层 消化管简单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生殖器官发达

二、感染途径

消化道感染

三、危害

四、预防措施

五、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六、常见的线形动物

线形动和环节动物

一、蚯蚓的形态结构

身体呈长圆筒形,有许多相似的环节组成,前端有环带

二、蚯蚓的运动

肌肉与刚毛的配合蠕动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四、蚯蚓的呼吸

依靠能分泌的粘液、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五、其他环节动物

沙蚕和蛭

六、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41、整式的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式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掌握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2. 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整式的乘法运算。

3. 会由整式的乘法推导乘法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5. 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法、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教学过程:

1. 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m、n均为正整数)

(3)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的乘方之积。即: (m为正整数)

注:①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首先要看是否同底,底不同,就不能用。只有底数相同,才能指数相加。

如: 中底数a相同,指数2和3才能相加。

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要注意指数是相加,而不是相乘,不能与幂的乘方法则中的指数相乘混淆。

③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底数不一定只是一个数或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式子,如:单项式、多项式等。

如: ,其中 是一个多项式。

④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幂的个数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

如:

⑤要善于逆用积的乘方法则,有时可得不错结果,可使计算简便。

如:

⑥在计算中要注意符号的变化,如: 与 的符号有区别。

⑦在进行幂的乘方时,要分清底数、指数,然后用法则。

2. 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单项相乘,只要将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注:在进行单项式乘法时,可分别按系数各单项式中都含有的字母进行计算,有乘方的要先算乘方。

如: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只要将单项式分别乘以多项式的各项,再将所得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关键是转化,即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计算时要注意符号。

如: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a. 进行多项式乘法的关键是两次转化:第一次是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看作一项,运用分配律将多项式乘法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第二次是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法。

b.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注意不能漏项。

c.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要注意符号,是同类项的一定要合并,最后对结果按某个指定的字母进行升(降)幂排列。

3.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即两数和与它们的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注:a. 运用平方差公式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两数(或式),即看是哪两个数(或式)的和与差的积。

如: 可以写成

b. 在平方差公式 中,字母a、b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负数)、字母、单项式,也可以表示一个多项式,只要式子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或变形后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如:

(2)完全平方公式: ,即两数的和(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减去)它们乘积的2倍。

注:a. 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符号与项数,不要漏掉中间的乘积项。

b. 三项式的平方,也可以写成两项和与第三项和的完全平方。

如:

c. 在综合运用公式时,要分清不同的公式的结构特征和不同的计算结果。

4.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就是因式分解。

(2)公因式: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公共因式。

注:找公因式方法:a. 系数部分要提出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b. 字母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

c. 指数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如: 中公因式为 。

(3)提公因式法: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注:a. 当多项式的首项系数为负数,提公因式时要将负号提出,使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且要注意括号内其他各项的变号。如: 。

b. 当公因式是多项式时,引入整体概念,只要把这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字母,按照提字母公因式一样提出即可。如: 。

c. 有时需要对多项式的项进行适当的变形之后才能提公因式,这时要注意各项的符号变化。

如:

(4)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注:a. 用公式法因式分解时,关键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

b. 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难点:一般情况下是先考虑是否可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法,要求分解时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分解之后,有时要合并同类项,即一提,二套,三化简。如: 。

另外补充两种因式分解方法:

(1)十字相乘法:

(2)分组分解法:四项式:二二分组或三一分组,分组后能提公因式继续分解,或分组后用公式,最终达到将四项式最后写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

如:

4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设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教学前端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的几何语言,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好奇心强,有探究的欲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运用所学推出新知。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刚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来研究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是作图、计算、证明的重要工具,为今后的几何学习作好了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及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索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中培养几何直觉与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讨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判定并能初步运用,

  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判定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策略分析:

  1.教法选择: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我选择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巴甫洛夫曾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因此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在学法上指导学生:以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线,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43、美丽的颜色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听课稿,分享美丽的颜色听课感受和记录

美丽的颜色评课稿第一篇:

美丽的颜色导学案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2、预习要点

(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3、达标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燥热 窒息 沥青 吹嘘 筋疲力竭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展示

(1)了解居里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

(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十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请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居里夫人的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堂总结。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美国政府给予她的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巨额财产毫不动心,体现了她不羡荣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

4、拓展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对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参考答案

达标练习

(1) zo zh l xū jīn

问题展示:

(1)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贫寒,189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巴黎学院的结业考试,并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妻。1898年7月,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除发现了新元素外,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人通过了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答辩,奠定了在放射形研究方面的基础。1903年12月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皮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丧生。居里夫人在强忍悲伤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7月4 日,居里夫人由于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症而去世。

(2)第一部分(第一段1):总写玛丽居里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领起全文。第二部分(2-14):具体描写玛丽居里在小木屋里提炼镭那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第三部分(15-25):描写玛丽居里和丈夫终于提炼出镭时的愉快与幸福情景,以事业的成功为乐。

(3)【答案】极大指到了极点,表明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写出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4)【答案】极大的快乐奇异的新的开始艰

苦而且微妙的快乐这些短语的使用,极大地增

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

时也设置了悬念。

(5)【答案】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冷、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6)【答案】在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但正是由于居里夫人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镭。正是这几年的艰苦努力,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7)【答案】

此段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了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从而刻画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8)【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9)【答案】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将镭人格化,形象地体现了镭的提炼是如此之艰难。同时也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答案】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句子表现出了作者欣赏父母两人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感情的和谐,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协调的共同生活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1)【答案】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居里夫人这段话揭示了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的一个原因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表达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宁静、专注生活的热爱,以及她执着的工作态度,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12)【答案】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后面的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了出来。这句话表现了居里夫妇早已把艰苦的提炼镭的过程当成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美丽的梦境,进而衬托出了他们乐观、坚定、执着的品质。

(13)【答案】文章在叙述中不断插进居里夫人的记录,使叙述更真实更深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有时候我整天

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这些充分展示了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对科学热爱、痴迷,对工作充满热情、献身科学的精神。

拓展交流 (略)

美丽的颜色评课稿第二篇:

一、由美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屏显年轻的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的照片。)

师:知道这是谁吗?

生(齐):居里夫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居里夫人美,镭也美!对于一个人的理解,不能仅仅限于一些外部的信息,还得要进一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中。

二、题目切入,体会美丽情感

师:课文都读过了吧?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笔标出来。

(生标注。)

生:一共出现了三次。

师:我们先一起把这部分朗读一下。

(屏显相关语段。生齐读。)

师:第一次对话,先自由朗读,然后分角色读。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读,有请我们的居里夫妇。

(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读文中的叙述语,两位同学配合默契,语调温柔,充满期待。)

师:采访一下玛丽,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生:我感觉应该是热切的好奇,满怀期待。

师:那么皮埃尔,你刚才是用怎样的语言回应爱人的呢?

生:也很期待,是理解,感觉很温暖。

师:为什么感觉很温暖呢?

生(害羞):感觉好像是在和我谈论谈论即将出生的孩子长得怎么样。这里的它加了个引号,就是说它是有生命的。

师:你关注到了标点。很好!居里夫妇就像在畅想肚子里的孩子长相如何、怎样漂亮,真是一种温暖美好的期待!好的,谁来读读第二次?老师来读前面的句子。

(师读第 20 节,营造说话时神秘、宁静的氛围。生读第 21 节。)

师:你读到了什么?

(师指导生揣摩居里夫妇当时的心情。)

师:居里夫妇当时的心情大致就是这样。现在我

们一起把最后一次写美丽的颜色的句子朗读一下。

(生齐读。)

师:很好!大家重读了不仅还,读出了感叹号的情感意味。看来,对于美丽的颜色,居里夫妇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

生:温馨的期待、神秘的确信以及情不自禁的惊喜。

师:是的,居里夫妇的宝宝终于降生了,还有美丽的色彩。它是谁?

生(齐):镭。

(师再次屏显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的照片。)

师:原来,居里夫人深情凝望的美丽的颜色指的是镭的颜色。这真是自然界神奇而美丽的颜色。

(师板书镭。)

三、品读词句,感受美丽人格

(一)学会概括叙事性文章的内容

师:但是,美丽的颜色仅仅指镭的颜色吗?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前半部分又在写些什么?同学们概括一下。

生:写的是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和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生: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过程。

师:概括记叙性文章的内容必须把握主要事件。谁还能概括得更好一点?

生: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过程。

师:不错,加上了艰苦,突出了事件的中心。

但是,仅仅是艰苦的过程吗?

(生不能回答。)

师:同学们把第 1 段朗读一下,会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第 1 段。)

生:应该是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而又有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叙事性文章的概括,不仅需要把握关键事件,而且需要把握能体现中心的关键词语。这是一个艰苦,但却又充满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二)品读词句,体会艰苦

师: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我感觉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非常?

生:差不多才能,说明非常寒冷。

师:能从一些修饰词语的角度去品读,很好!还有吗?

生:完全一点儿立刻就这些词语也能说明天气寒冷。

生:寒带也能说明天气冷到了极点。

师:这些都是从修饰词语的角度来品读的,还能不能从其他地方读一读呢?

生:即使也说明炉子再热也没用,冷到了极点。

师:很好!还能从关联词的角度去品读。

生: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一般工厂人都是很多的,但是这里玛丽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说明人手缺乏。

师:工作负荷大。大家还有没有发现,这一段落只有一句话,我们称之为单句成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强调,看起来醒目,印象深刻。

师:嗯,工作环境差、工作负荷大,还有吗?

生: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用了数字,还有反问的手法,说明沥青铀矿残渣中镭的含量特别低,从侧面反映出工作量非常大。

师:好的,镭的神秘使得它难以被发现,这位同学既从词语的角度,又从修辞的角度进行了品析。

生: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从而且、三个没有中可以看出他们条件简陋,工作艰难。

师:关注了关联词而且和三个没有,还关注了句式,强调一无所有,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奇迹,文中用了一个词,叫什么?

生(齐):由无中创出有来。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从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和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可以看出工作条件艰苦。

师: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这个细节能不能说明条件艰苦?

生:能,说明风大,因为是在院子里。前面说到如果不在院子里,在棚屋里的话,也要打开窗子,否则就会被烟窒息。

生: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可以看出居里夫妇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提炼镭越来越困难,但是他们对镭的探究却坚持不懈。

师:能不能改成过了一年或两年?

生:不能,我觉得改了后就看不出时间的漫长和工作的艰难了。

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探索镭的艰苦,工作条件差,工作负荷大,镭的神秘难以发现,这些都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苦字。

(师板书苦。)

(三)品读词句,体会快乐

师:但这样苦的岁月,在居里夫人看来,却是怎么样的?

生(齐):最美好而且最快乐。

(师板书乐。)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美好与快乐?

生: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像是在梦里一样说明他们的日子很愉悦。

师:我们为什么愉悦呢?关键是哪个词?

生:专心,没有干扰,能够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美好而快乐的。

师:嗯。还有其他词让你觉得他们快乐吗?

(生不能回答。)

师:看一下大屏幕。

(屏显课文第 1 段。)

师:哪一个人称代词特别多?

生:我们!

师:我们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们很相爱,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互相扶持做事是美好而快乐的事情。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再苦也是快乐的。

师:为什么说居里夫妇的快乐是微妙的呢?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来之不易。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是两个人的快乐。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

师:是的,这种快乐只属于居里夫妇。因为

生:居里夫妇有相亲相爱的美德。

生:居里夫妇有乐观奉献的精神。

生:居里夫妇有坚韧顽强的探索精神。

师:一句话,因为居里夫妇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高贵的人格,所以才能体会到别人无法体会的快乐。所以美丽的颜色还指

生:居里夫妇美好的人格。

师:这是人类世界最美丽的颜色。

(师板书人格。)

四、比较体会,读懂美丽这一篇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部分里,写传记的人好像有点偷懒,文章中大段地抄袭了居里夫人生前笔记中的话,这些段落可否删去?

生:不能,这些是真实的写照。

师:为什么是真实的写照?

生: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母亲自己的话,更真实。

生:母亲的话也证明作者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师:哦,相互印证,能否举个例子?

生:比如,第 13 节中作者写道: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而下面第 14 节中居里夫人自己也说被吸引住了,也写了对科学的热情和互相扶持。

师:好的,我们把这两节连起来读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生齐读。)

师:我们再把第 13 节这个部分改成作者的叙述来读读看。

(生读,将他们改成我们)。

师:面对玛丽的诉说,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在读的时候,就在想作者怎么什么都知道,感觉还是让玛丽自己说更真实可信。

师:是啊,让居里夫人的女儿来说毕竟隔了一层。

(师板书真实性。)

师:老师把后半部分改了。

(屏显。)

玛丽后来写道:那天晚上,我们又去实验室了,打开门,看到了镭在发光,我们终于找到了。

(生朗读比较。)

生:不行,这样我们就不知道居里夫妇的对话细节了。

生:原文的描写更具体生动。

师:也就是说,这些具体的细节能让我们感受到居里夫妇的幸福与快乐。是吗?

(师板书生动性。)

生:是的。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传记。

(师板书传记。)

师:传记不像小说都是虚构的,那为什么还吸引人呢?

生(齐):因为真实又生动。

师:同学们,这就是传记的美丽和魅力!

五、再次朗读,升华美丽人格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读读后半段的美丽的颜色,体会其中的幸福快乐。

(生齐读。)

师:镭的美丽,更是人格精神的美丽,这种美将是永恒的!下课!

44、燃烧和灭火评课稿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烧 是否燃烧

Ⅰ Ⅱ Ⅲ Ⅳ

(幻灯片)

[学生交流] 从现象来说,玻璃管中的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这一现象和结论说明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相同。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书写一氧化碳跟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评价,接着提问] 该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是,那么,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

[学生思考回答] 是还原反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幻灯片)⑷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CO+CuO Cu+CO2。

[教师设问]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与木炭还原氧化铜比较,除了现象和结论相同外,在装置上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学生思考回答] 一氧化碳有毒,用酒精灯点燃尾气,防止泄露以污染空气。

[教师总结] 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是: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教师提问]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一氧化碳的四大性质,即:无色气体、可燃性、毒性、还原性。学习了对比分析方法。

随堂练习(幻灯片)

1.用纯净的CO还原CuO时,试管中的CuO由__色逐渐变为__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 。

2.现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20 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先使该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3.下列有关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属于混合物

D.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4.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是无色有毒的气体 B.都是氧化物,都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C.都能用碳和氧气反应制得 D.都能溶于水,并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5.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紫色石蕊试液 C.灼热的氧化铜 D.稀盐酸

板书设计

二、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的性质:

⑴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

⑵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2 2CO2;

⑶一氧化碳有剧毒;

⑷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CO+CuO Cu+CO2。

2.一氧化碳的用途: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本课题总结

本课题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学习了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懂得物质都存在正、反两面性。

教学反思:

45、弧长和扇形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弧长和扇形面积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公式并能正确、熟练的运用两个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经历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索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扇面的文化,渗透艺术文化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有关的计算。

难点: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老师通过扇子文化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新课时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探究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n圆心角所对弧长公式后,再利用类比方法得出n圆心角所对扇形面积公式。同时再启发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得出扇形面积的第二公式。本节课设置多个练习,由简到难,重点巩固两个公式,培养和渗透学生几何建摸和几何推理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扇子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中国民间流传的活佛济公的形象,惹人喜爱,它头戴破僧帽,衣衫褴褛,手持破蒲扇,疯疯癫癫,却爱济困解难,助人为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辅助刘备建立霸业,每每羽扇纶巾装束,羽扇常不离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明代唐伯虎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有时一把普遍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在中国,最常见的是折扇。(一学生朗读)

幻灯片展示中国各种扇子,引出课题:弧长的扇形面积

(一、)弧长:

1、复习什么是弧?结合幻灯片演示。

2、探求新知:

学生思考:

(1)半径为R的圆,周长是多少?圆的周长可以看作是多少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

(2)1圆心角所对弧长是多少?

(3)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多少?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弧长和圆周长之间的关系,推导出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分析,尽量提问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得出结论。使学生明确探索一个新的知识要从学过的知识入手,找寻它们的联系,探究规律,得出结论。

3、小试牛刀:

①已知弧所对的圆心角为900,半径是4,则弧长为______

②已知一条弧的半径为9,弧长为8 ,那么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为_1600_。

4、简单应用:

③制造弯形管道时,要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图所示管道的展直长度L(单位:mm,精确到1mm)

学生解题,(一人板演)提问学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弧长公式中弧长、半径、圆心角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步分析,分步计算。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扇形面积

1、扇形定义

(1)通过幻灯片演示引出扇形,学生总结扇形定义。

(2)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2、练一练:

④判断五个图形是否是扇形。

观察图片,得出扇形定义,并能准确判断出什么样的图形是扇形。

由观察图片和图形得出概念,记忆较深刻,对熟练判断是否为扇形铺平道路。只有明确定义才能更好的学习更深一层次的知识。

3、探索扇形面积公式:

学生类比弧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究扇形面积公式。

(1)半径为R的圆,面积是多少?圆面可以看作是多少度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

(2)1圆心角所对扇形面积是多少?

(3)n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面积是多少?

学生在探索出弧长公式的基础上,自己尝试寻找探索方法,将扇形面积和圆的面积结合起来,分析得出n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面积公式。学生要学以致用,在弧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是由老师引导着分析;而扇形面积公式完全由学生自己推导,锻炼他们的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弧长表示扇形面积?

S=1/2lR

4、随堂练习:

⑤若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弧长为 ,则扇形半径为( ),扇形面积为( )。

⑥ 如果一个扇形面积是它所在圆的面积的 ,则此扇形的圆心角是( C )

(A)300 (B)360 (C)450 (D)600

5、能力提升:

⑦如图,水平放置的一个圆柱形排水管道的横截面半径为0.6m,其中水高0.3cm,求截面上有水部分的面积(结果精确到0.01cm2).

分析:要求图中阴影(弓形)面积,没有直接的公式,需要转化为图形组合的和差问题,即扇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差。容易想到做辅助线利用垂径定理,先根据公式分别求出扇形和三角形面积,问题得到解决。

解:连接OA,OB,作弦AB的垂线OC,垂足为D,连接AC,则AD=BD.

∵OC=0.6,CD=0.3,

OD=OC-CD=0.3,

OD= CD

∵ADDC,

AD是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

AC=AO=OC.

AOD=60,从而AOB=120

S扇形OAB=

在Rt⊿AOD中∵OA=0.6,OD=0.3

AD=0.3 ,

AB=0.6 ,S⊿OAB=

S= S扇形OAB- S⊿OAB0.22(m2)

所以截面上有水部分的面积约为0.22m2。

变式1、如图、水平放置的圆柱形排水管道的截面半径是0.6cm,其中水面高0.9cm,求截面上有水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 )

有水部分的面积= S扇+S△

6、点击中考

⑧(2006,武汉)如图,已知⊙A、⊙B、⊙C、⊙D,它们的半径都是1,顺次连接四个圆心得到四边形ABCD,则图形中四个扇形(空白部分)的面积之和是___________.

(三)、回顾反思: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

作业:练习册:弧长和扇形面积

五、板书设计: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

一、扇形弧长 二、扇形面积

46、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3)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4)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与面积有关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

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忆,选一位同学作答,其他同学补充.

「活动2」

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 ,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

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1).

学生分析,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在题目中指出数量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2).

学生思考,请一位同学回答,可举简单例子说明,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中央矩形的长宽比是9∶7.

教师提出问题(3).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上台演示、回答,每位同学要着重分析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处理方法.其中,设左右边衬和上下边衬为7x和9x的方法,教师要配合图形的平移加以电脑演示.

教师提出问题(4)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活动3」

如图,某中学为方便师生活动,准备在长30 m,宽20 m的矩形草坪上修两横两纵四条小路,横纵路的宽度之比为3∶2,若使余下的草坪面积是原来草坪面积的四分之三,则路宽应为多少?

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由这些数量关系还能得到什么新的结论?你想如何利用这些数量关系?为什么?如何列方程?

(3)对比上题和本题两个图形,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教师提出问题(1).

学生回答,教师在题目中指出.

教师提出问题(2).

学生思考.因为有活动2的基础,选一位同学回答这一组问题的前3问即可,如有不完全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第(4)问让大家适当思考,请同学回答,教师做屏幕演示,特别提醒学生:剩余草坪的面积,是否就是原草坪的面积减去四条路的面积?以引导学生注意道路重叠部分的处理.

教师提出问题(3).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引领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同学回答.

教师引领学生发现两个图形都存在两横两纵四个矩形,并都有四处重叠部分,但除此之外的剩余部分,第一个图是一个完整的矩形,易于表示;而第二个图中分为9块,所以不容易表示.

教师提出问题(4)

学生分组讨论,画图,上台演示.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总结图形变换的基本原则.

「活动4」

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教科书53页,习题22.3第5、8题,教科书58页,复习题22第7、10题.

4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听课稿,分享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听课感受和记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

    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

    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

    zhu chu f lng piē xī

    qi ci

    缀满绸缎珐琅瞥见晨曦箱箧制裁

  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⑵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说明: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PPT展出)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二)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说明: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