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的部落评课稿听课记录
草虫的部落评课稿听课记录
1、草虫的部落评课稿听课记录
《草虫的部落说课稿
[说教材]
《草虫的部落》是感受自然这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打开这篇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鸟语花香,虫鸣犬吠,月光鱼影扑面而来,清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草虫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这组课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人类,终于学会了把自己放得卑微渺小些,以大自然普通一员的身份,以欣赏、敬畏的心态看待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草虫的村落是一片快乐的天地,奇异无比。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绪,细腻的笔触感受着自然万物,在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丰富多彩的联想中,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
感受着作者们的奇思妙想,揣摩着编者们的匠心独运,我由读者转化为教者的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我要引领孩子们依据《草虫的村落》这篇语言材料感悟文本,培养情感;迁移写法,形成能力。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
1、学习11个生字,正确书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抓重点语句,揣摩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项链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项链听课稿,分享项链听课感受和记录
项链评课稿第一篇:
《项链》说课
提要:文学欣赏课的目的是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如何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呢?我在教学《项链》一文时,着重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二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文学欣赏教学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这样定位教学目的:在文学欣赏教学中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如何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呢?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文学精品《项链》一文时,我着重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二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在学习作者巧妙构思的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第二课时,通过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其人的赏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不受作者创作意图的束缚,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创新需要想象,也需要理性思考,两者同样重要。
我这样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复述课文情节(课前已布置过自读)。这种热启动既是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为了使学生一开始就动口、动脑,进入学习状态,使自己胸有成文,为下面的讨论作好知识准备。复述之后,让学生聚焦结尾,观看结尾部分的课本剧录像,然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具体说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前后两桌为一小组,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最后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不随意插话,尽可能让他们相互补充,自我完善。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了以下结论:作者没有耍花招,更没有欺骗读者。联系全文,就会发现前面已经有三处伏笔了,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验明一下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所以,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学生领悟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和项链之假的必然性后,再让他们展开自由想象: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什么?请你大胆地往下推想(要有情节)。每人先自己想,然后小组交流。交流时要求其他同学以欣赏的态度倾听。最后每小组推出一位最有新意的参加全班交流。教师则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想象内容,即使荒诞,也不表示出不屑,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特别有新意的还要带头鼓掌。
交流过程中,学生新意迭出,高潮不断。下面摘录几个想象的要点:1、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法郎,过上了浪漫幸福的生活。2、玛蒂尔德百感交集,喜怒无常,她的精神崩溃了,整天念叨着:项链,假的!项链,假的!从此,她的身影出现在精神病院里。3、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大战。4、玛蒂尔德取回了那挂付出了她十年心血的项链,拿到珠宝店去换钱,可对方却告诉她:这串项链是假的,至多值300法郎!
交流结束后,教师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刚才我们想象丰富,新意迭出,可作者却戛然而止,不再往下写,这是为什么?先让同学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这基础上,教师作一个理论性较强的概括,以提高学生的层次:刚才我们能接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文学欣赏上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作者再往下写,就剥夺我们的思考了,让我们每个读者都接受他唯一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小说创作也一样,需要创设一个空筐结构,留下许多东西让读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读者有想象的最大主动性和自由度。
对课文结尾多次聚焦之后,再让学生总结,归纳本文结尾的特点。这次不作讨论,想好就说,自由发言。同学发言意思如下:本文构思非常巧妙,结尾有两个特点,一是似乎在意料之外,可掩卷回思,却又发现在情理之中;二是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
至此,学生对本文巧妙的构思已有了清晰的把握。根据读写一体、以读促写的原则,我让他们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提供两篇构思巧妙却已删去结尾的小小说,让他们根据巧妙结尾的两个原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回味无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小小说接上龙尾。答案只要符合两个原则就行,不求标准、唯一,力求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解放学生的心灵和智慧。限于篇幅,两则训练内容略去不说。
第二课时。通过赏析主人公玛蒂尔德其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理性思考。赏析分两个目标:一、还原性目标。即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者的用意。作者可能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读者要能将另七分用意也领悟到,还原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原貌。二、创新性目标。不受作者创作意图束缚,不受既定结论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第一步,进行还原性赏析,领会作者原意。
领会的途径是作品的语言(切忌脱离语言架空分析)。着重从两种描写入手,一是心理描写,二是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方面重点赏析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从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到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赏析方法是让同学闭上眼睛,静听这段话的配乐朗读(配上富有温馨情调的钢琴曲,在多媒体教室播放),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让主人公的种种梦想场景活现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教师抓住梦想一词,问同学:刚才我们美美地畅想了一番,感受到了玛蒂尔德丰富的想象力。可作者为什么用梦想,而不用想象或联想?为准确把握梦想一词的含义,可让同学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上有两个义项:①妄想,空想;②渴望)。查阅之后再问: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同学先自由讨论,之后再抽请一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同学发言意思如下: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
动作描写方面则重点赏析玛蒂尔德借项链一节(从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恼到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赏析之前,教师先作个引子,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品味: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借项链一节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断,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请各位好好欣赏,细细品味,并向同学介绍你的感受,让大家共享。欣赏品味时给他们较充分的时间,不能太仓促。时间差不多了,就让同学自由发言(不点名,不推选),发言力求完整,教师不作插话。
同学的发言大意如下: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她真是又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可没想到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这可太意外了,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上面赏析了玛蒂尔德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了解了她的性格,然后就可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展开讨论: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辣,最后又得知项链是假的。那么,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请用层层挖掘的方法找出一连串的根源,并依次排列。注意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找相应的语句,用层层挖掘的方法将一连串的根源逐层清理出来,然后前后两个小组互相辩论(全班同时进行),以进一步理清思路,取得共识。全班同学经过讨论,取得的共识如下(教师稍加润色):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第二步,进行创新性赏析,超越作者,冲破框框。
教师先作引导和说明:刚才我们领会了作者的创作原意。其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总会在阅读时进行再思考、再创造,形成自己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超越作者,冲破框框,不受作者创作意图的束缚,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开展自由讨论,来个玛蒂尔德其人大家谈,见仁见智,自由评说。每人先独立思考,然后主动站起来亮观点,找同伴,拉帮结派,再按观点分组,由主动亮观点者牵头,让同一观点的人坐到一起去,共同研讨,继续完善自己的观点,力求自圆其说。最后请每个观点的领头人上台演说,阐述本组的观点。
同学演说过程中气氛活跃,掌声阵阵。阐述的观点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下面摘录几种正面观点(以下表达借鉴了马化宇、梅春燕老师的一些语言)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此进行鼓励性小结: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要深入领会作者的用意,同时又要敢于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文学欣赏课,应该是浪费而富有创造性的,让我们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
以上是笔者对《项链》一文的设计例说。本设计试图克服目前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四个弊端,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一人独霸课堂,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欣赏;二是脱离作品语言,想当然地架空分析;三是以封闭式的标准化训练代替开放性的多元化欣赏;四是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与花样上的翻新,忽视文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内涵,务虚不务实。
当然,本文也只是一种不成熟的思考和尝试。其实,每篇文学作品都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同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只要以人为本,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的释放,就可算是成功的文学欣赏课。
项链评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项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犹如一段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 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满快活,嬉笑着,奔 跑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课文如同影视拍摄一般,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海边最富特色的沙滩、海浪、海螺、贝壳,并对之作色彩描绘;然后又呈现脚印、沙滩、大海的远景,很 有动感。其中,对小娃娃动作的描写先后有序,一气呵成。篇末把小娃娃的脚印比作大海 的项链,非常传神。作者巧妙构思,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表现,学生从 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二、说目标
1、认识蓝,又等11个字,会写和并认识禾木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三、说结构
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闷的,特别是语文课堂更应该是生动的、活的课堂,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保持课堂活力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活动与游戏了。所以我利用闯关走迷宫,青蛙跳荷叶等形式,将第一课时中的生字学习设置成形式多样化,让学生不断克服难关,不断得到成就感,在每个生字学习中,我设置了不同的活动,以此来让学生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
四、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我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重在积累。如果是单一的死记硬背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生的学习也将事倍功半,所以我主要采用了游戏活动法,寓教于乐。
五、说学法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采用了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问答法。
六、说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见过项链吗?你们见到的项链都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呀有一个小娃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串项链,你知道他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那我们一去看看课文吧。
二、课件出示本课的插图
板书课题《项链》,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及自然段。
四、生字学习
(一)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ln yu xio zhe xinɡ h bi w gu hu
蓝 又 笑 着 向 和 贝 娃 挂 活
jīn bi de
金 白 的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和:音节:两拼音节,偏旁:禾木旁禾,认识禾木旁禾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4、利用走迷宫的形式复习这些生字。
着:多音字
zhe 笑着
zho 睡不着 ,着火,着急
和:多音字
h 和气
h 和了
huo 暖和
反义词
黑白 笑哭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一个偏旁禾木旁禾
(三)我书中的组词
1、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2、利用青蛙跳荷叶的形式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进而巩固这些词语,
五、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两个词语。
2、学生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我会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自读。
六,请将生字宝宝带进课文里面进行朗读。
1、学生自读
2、分自然段找人读。
3、在老师带领下齐读。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认识了一个偏旁禾木旁
4、初读了课文
八、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同桌或爸爸妈妈听。
3、影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影子评课稿第一篇:
《影子》说课稿
【说教材】:
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读起来亲切上口,活泼俏皮,非常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说理念】:
这首儿歌之所以被选入低年级教材,并不仅在于它浅显易懂有趣,还在于它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积累语言材料。教学本课,力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读书,培养学生自能识字,读书的能力。还应该联系实际,超越文本,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方寸天地,拓展文本内容、空间,体现大语文教学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说话能力。
【说学情】:
班级的学生思维较活跃,表现欲望较强,且活泼、好动、爱玩,控制能力有点差。在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初步养成了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
【说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ㄅ,认识两个偏旁犭和宀。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3、情感目标
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养成留心生活的习惯。感受影子带来的乐趣。
【说重点】:
学会生字,认识新笔画、新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说难点】:
了解影子的特点。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说教法】:
1、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以自己为中心,(学生随意移动位置)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边是谁?(学生自由互说)
2、情境创设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因此,本节课第一次通过演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创设情境,在学习第一、二节课文时,用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达到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的效果。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借助电教媒体,感受课文意境,其实打开的是学生心灵的小窗,睁大的是学生智慧的眼睛。
3、多种识字法
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大的特点(本课要认11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于是,学生字时我设计了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如:先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别读、小老师领读,玩识字游戏等方法,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4、趣味游戏法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于是,结合课文能力目标。我按排一个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5、质疑、释疑法
在学生充分理解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同桌一起把生字读两遍。然后互相检查看看是否读准字音。并说说自已是怎样记住哪个字的,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2、朗读比赛法
为了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对读,个别读,小组读等方法,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收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3、自主评价法
通过让学生自主评价,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以及表达能力。从而使低年级学生从小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说准备】:
利用家长资源,组织课外预习。
1、玩影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教师问题提示,家长把学生的发现回复在班级网站主题贴后。提示问题: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影子?什么情况影子会消失?为什么影子会在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你能让影子变长、变短、变粗、变细吗?你能让影子立起来吗?你还有其它发现吗?)
2、识字,注重识字方法。
3、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提问,家长记录学生在读文时提出的问题,反馈在班级网站。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说程序】:
(一)游戏导入:
1、师:左边拍拍。生:右边拍拍。伸出我的左手,伸出我的右手。拍拍我的前面,拍拍我的后面。
2、同学们以自己为中心,(先让学生自由互说,再指名不同位置的学生按句式说话。)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边是谁?
说话训练句式:
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我的左边是();我的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二)说说生活中的影子。
1、生活中,我们还有一个时刻跟着自己、陪着自己的亲密朋友叫作影子。(教师板书课
题,相机指导识影字。太阳照着人,三撇表示影子。)
2、周末,爸爸妈妈带我们一起玩了影子游戏,你都发现了什么呢?(指名学生按问题提
示顺序发言。按顺序多媒体出示提示问题。学生发言预设:)
生1:我发现影子是黑的。
生2:我发现,当太阳在我前面时,影子在我后面;我转个身,太阳在我后面时,影子就在我前面了。
生3:太阳在我左面的时候,影子在我右面;太阳在我右面时,影子就在我的左面了。
生4:我发现影子可以变长变短,当我蹲下时,影子就变短了,当我踮起脚时,影子会有点变长。
生5:我弯腰时,影子也可以变短的。
生6:(侧身对太阳)我这样站时,影子会变细。
生7:我躲在大树后面时,我的影子不见了!
生8:我跑到孙老师的后面时,我的影子也不见了,被孙老师的影子盖住了。
生9:当我和XX在玩的时候,我们俩的影子好象也在一起玩。
生10:你们的影子都是躺在地上的,我可以让我的影子站着,你们信吗?(边说边跑到墙边,教室里也能看到影子),你们看墙上,我的影子站着呢!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本段教学注重从生活现象引入,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最后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生活再实践。整个过程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反映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读读课文中的影子。
1、过渡语:影子的学问真多,玩影子也很有趣,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2、指名同学朗读课文。
3、大家评价反馈,改正错处,再齐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①多媒体展示生字:前、后、常、跟、着、黑、狗、它、朋、友(做成超链接卡片式。)
②指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你是如何认识这些生字的。相机认识犭宀。)
③学生发言预设:
结合生活记字:我家在前进路。──前
利用偏旁记字:跟、狗、黑
会意联想记字:两个小朋友一起去上学。──朋
联想比较记字:着──看常──堂(党)
音近字记字:友──又
谜语记字:剪去一刀──前工厂里边一口人──后
屋檐下面一把刀──它
④多媒体字词练习:
反义词连线互说
前--后左--右上--下远--近黑--白
代词特指连线说明
他--男性她--女性它--事物
(在游戏、活动中自主识字,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提高课堂效率。以学生为本、小组合作、生生互助的形式来交流识字方法,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5、解答问题,感悟语言魅力。
①师过渡语言:
字认会了,读课文就容易多了。在预习时,同学们针对课文提出了不少问题,老师摘取
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它吧!
②多媒体出示问题:
把影子像小黑狗说成影子像大灰狼行不行?(不行,影子是黑色的;不能整天
让大灰狼跟着,会吓死人的。)
把第一节的跟着我和第二节的陪着我两个词对换好不好?(不好!前后是跟着,左右是陪着,很形象。)
③伴着动作,带着表情,有节奏地朗读短文。(学生自由表演,一边读一边用手指出前、后、左、右。也可两人合作,一人扮影子,分角色表演。)
④模仿其中一种读法,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读。
⑤背诵课文。
(四)写字:认识新的笔画,工整书写四个汉字。
1、展示出飞马鸟读一读。
2、观察发现。(认识⺄ㄅ)
3、范写引路。范写时,边说边写,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关键笔画。飞(不要把写成乙)马鸟(不要写成乌鸦的乌)
4、练写评比。(书写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写完后,小组同学间互评,指出不足,选出写得好的在全班展览。)
(五)奖励一个小故事:
杯弓蛇影
古时候,有一个叫乐广的人。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一直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是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着一把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落在那个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家里,把这件事说给他听。那个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说板书】(略)
【说意图】
语文课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要让孩子们越学越聪明。教学中让学生在学课文前说说影子;在读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学生疑问时为学生做实验,展示生活的真实;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创意表演,说说背背,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真正做到新课标所说的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调用生活经验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来说确实大有裨益。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如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了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小狗是怎么跟你玩的?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是,当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时,教师就不能盲目地瞎调动。教师应该做的是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看能否支持教学,这就是新理念下备学生的一个关键。如果学生经验还不够,教学就不能急于进行,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在学生有足够经验的时候开展阅读教学,阅读感悟就会水到渠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看出来?在理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时,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或者不是问题,但也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在思考,已经有了问题意识。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不会让学生得到很有效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影子评课稿第二篇:
《影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影子》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影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儿歌形式出现,借助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影子的特点,读起来亲切上口,很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11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过程与方法:由猜谜游戏导入课题;采用多种方式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课文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三、说教法
1、猜字谜导入,引出课题。
2、以读为主线,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既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又熟悉了课文内容,对理解课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以问促思,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从而真正理解课文。
4、注重知识的举一反三。通过随堂练习环节对本课主要知识进行回顾、总结与巩固训练,以达到即学即用,活学活用。
四、说学法
本节课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实践、练习等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1、字谜导入,揭示课题。
为了吸引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将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课题,让孩子初步感知影子的特点。
2、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为了扫清字词障碍,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己找出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标音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检查、读准音节。通过这两个步骤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以达到认读的目标。
3、熟读课文,感悟课文
本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读、观察来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只有内容理解透彻了,背诵起来才会更加轻松。
4、启发讨论,演读课文
借助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太阳与影子的位置关系,从中学习四个方位词,并学会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寻找方位。
5、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新知识,在教学中,我特意设计了本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巩固和应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就是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相信,在我的精心设计下,学生一定能够充分理解本课知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4、雪孩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雪孩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特点
雪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的第19课。《雪孩子》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表现了雪孩子奉献自已,救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节课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加深感悟。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标准中教学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雪地、云朵的美丽,体会雪孩子的美好心灵。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他们保持高昂的情绪,让他们在玩中学。但他们经过半年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尤其是本课课文首次以不注音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搜集了解雪和云的变化过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雪花生字卡片。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基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低年级学生较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为此,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以故事情节做为画外音,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这个小故事。(播放课件)我认为以动画形式巧妙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的动画片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我首先让学生图文对照欣赏课文,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课文内容)。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所以我又让学生自由读并勾画出在生字,同时读出相关的句子,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在检查识字时我采用认读雪花生字卡片的游戏形式进行,这样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性。我还将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就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3、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在这里我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肯定,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因此才会体验到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的高兴心情;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感悟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悲伤之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在读时应注意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个我教学的小片段。当老师提出让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有的同学提出我最喜欢 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句。老师说,是啊!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这时老师追问,其他同学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最后,我又请三名同学读,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谁读的最好,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汇报中及时给予肯定。
在教学中,我觉的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我觉的这样做比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更重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而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4、帮助学生解疑。
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气,最后变成了白云。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化?有的学生可能说到: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就烧化了,变黑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5、结合图片,进行叙述。
指导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借助动画,引导学生逐步模仿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表演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6、作业。让学生叙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设计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像。
5、大禹治水评课稿听课记录
大禹治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古浪县古丰乡柳条河小学教师黄国铖,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下面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谈一谈《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本课讲述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事。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体会大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
本课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洪水泛滥的景象,点明大禹治水的原因。第2、3、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经过。第5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结果。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这节课介绍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本课具体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初读课文,利用学过的方法独立自主的识字,读准字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洪水的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为深入理解大禹一心一意治水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为、难点:
1.识字方面:掌握15个字的读音,8个字的字形。理解淹没等词的意思。
2.内容方面:抓住淹没、倒塌、冲毁等词语感悟洪水泛滥的景象,为下节课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
3、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由于本课特点需要学生认识的字词较多,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识字、读通顺课文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好问,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直观形象、新鲜活动的事物所吸引,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体验,达到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情境,设计游戏,分散识字难点,让学生在一堂课中能始终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及学情,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识字法:识字与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而集中识字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识字,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2、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对待学生的学习上,我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放开手脚,积极参与,大胆求索。本课我指导学生用如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感悟法:《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学习生字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生字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创设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
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和人物,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想知道他的故事吗?这样设置悬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欲望。
2、 初渎课文 重点识字
a.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b.指名读课文,全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没、鲧的字音。在听读中纠正字音,培养合作精神。在独立识字中产生成就感。(师)课文中又来了一些朋友,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c.出示生词。学生掌握了一些独立识字的方法,本着《大纲》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安居乐业的意思;被、道、难的字形结构。
d.(师)让我们和这些朋友一起回到课文中再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通顺课文,有所体会。
二年级的教学,应坚持直观形象的原则,要结合多媒体教学,要结合少量词和句的理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字的认识,体现由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
课堂中我设计的思考是:大禹为什么治理洪水?如何治理洪水?结果如何?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冲毁、淹没、疏通、安居乐业等词来体会。叶圣陶说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全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4、再次出示词语,教师指名读词语,哪个同学读得好,其他同学给他指缺点,好的同学让他领读,然后老师在范读,最后小组竞赛,开哪个组读得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多层次教给学生读,可以使字音读得更准确,记得也更牢。
5、记住字形、学会生字
A让学生观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 B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分5人一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同学记得得快,哪个同学记得快)教师重点知道被、难、道的书写。
6书写练习,加深记忆
播放轻音乐,创设轻松的书写氛围,教师提醒学生书写做到三个一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整篇课文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我以上的说课设计是基于以下理念进行的:
1、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禹治水评课稿第二篇:
《大禹治水》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客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奉献 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大禹治水》。
我将从四方面详细地阐述:【依据课程说理念,分析学情说教材,因材施教说方法,紧扣教材说流程。】
一、研读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教材和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理念: 在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 关注语言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 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感悟文本内涵,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分析学情说教材。三年级的孩子,童心灿烂,富有爱心,但对大爱却感知甚少。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已久,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甚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因而对大禹的奉献精神,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指导。 《大禹治水》叙述了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融大智、大爱于一身的英雄形象,我想把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放在三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这也正是文本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所在。因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欣欣向荣、 开凿、挖通、垒起等词语。
2.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三、因材施教说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生命力,本篇课文有深厚人文积淀,行文简洁,教学时我想方设法做到深入浅出,贴近学生,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故事复述等多样手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悟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一次撼人心灵的精神对话。
四、紧扣教材说流程。 本课教学共分两个课时,四个环节。
【课件】 第一课时:
第一个环节:谈话交流,初识英雄。
第二个环节:自主学文,走近英雄。
第二课时:
第三个环节:品读感悟,走进英雄。
第四个环节:回扣课题,升华英雄。语文是读出来的,只有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对文章中静止的符号进行咀嚼品味时,才能使它流淌出迷人的情味和韵味,才能把静态的、抽象地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才能引发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将从以下五步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禹的大智和大爱。
1.认识洪水,铺垫奉献,英雄在洪水中挺立。(学习一自然段) 洪水是什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茫然的,若对洪水没有透彻的认识,大禹的奉献精神就表现不出来,因此,我将播放录像(播放录像: 洪水肆虐泛滥,冲毁田地、房屋的情景)请学生说说洪水是怎样的,指导学生活学活用这些重点词语。
【课件】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在师生互动交流和朗读中想象体会大禹治水的巨大困难,激起学生对大禹的敬佩之情。大禹的英雄形象,在洪水中挺立起来。
2.品读词语,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学习三自然段)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我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开凿、挖通、垒起并透过词语明白禹治水的方法,感受治水的艰辛和不易。下面我以理解挖通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引导的: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明白吗?我给大家画一画。(板画:大河)我边画边讲解: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是还有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为什么要连通呢?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引就是禹治水的方法,板书引。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体会词语的基础上感受了治水的艰辛不易。接下来进行范读。教师激情的范读是火种,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在治水过程中,禹还会遇到哪些苦难呢?在孩子们的想象中,禹的形象逐渐清晰,禹不畏艰辛的品质,相信会给孩子们留下深深的印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之后,我动情讲述【配乐】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他两条腿上小腿的毛全部磨光了。小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然后配乐,让学生朗读课文。此时学生对禹奉献精神的感悟更是刻骨铭心。大禹的英雄形象愈加明朗起来。
3.巧读数字,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将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课件三过家门不入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才、仅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板书:奉献,大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板书: 大爱。
4.对比人物,升华奉献,英雄在大智中挺立。(学习二自然段)在学生明确了大禹的治水方法,领悟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后,我把话题一转,引到鲧身上。鲧是如何治水的呢?结果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治水方法的不同,结果的不同,感受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奉献精神,但禹能够变堵为引更彰显了他的智慧。(板书:大智、引)至此,禹这个融大智、大爱于一身的英雄印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禹受到人们敬仰和爱戴的原因也迎刃而解。以上设计,层层叠进,环环相扣,使学生思路更加流畅,从深层挖掘了文章的表达意图,感受了禹的大智大爱和奉献精神。第四个环节:回扣课题,升华情感。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扎进文本,做到了读进去。我此时想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再读出来,请学生再次读全文,去发现文中和课题中对禹称呼的不同。在禹和大禹两个称呼的区别中,更深刻的挖掘禹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地位。( 板书: 把大字写大)让学生满怀深情的再来读课题。本课至此戛然而止,达到了课已终,而意蕴深远 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本课板书简洁明了,体现了文章的文路,教师的教路,而且引导了学生的学路。随着阅读的层层深入,大字的变红、变大,起到了深化主体的作用,同时也将大禹的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以上只是我在教学重的一些思考和设想,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大智--引大禹治水大爱--奉献
6、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听课记录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我要的是葫芦》。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明,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
一、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组能给人以启迪的故事,其意图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承载的语文能力训练内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学历水平,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在多方式朗读训练过程中感悟语言,积累词汇,获得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喜欢阅读,并从文中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我想说明的是,我认为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里,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把三个维度分开,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分项落实三维目标,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指正。
教学重点:学生在多种朗读训练中感悟语言,积累词汇,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爱上阅读。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善于表达。通过一年级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对浅显的语言材料有所感悟,具有语言的学习和交流的欲望。本文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学生通过结合图片多读,一般都能较容易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同时也不难发现种葫芦的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但这些都是表面的认识。故事隐含的深刻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屏幕上演示植物的根、茎、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学生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明白植物生长所需的必须条件。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说教法
教师设计教法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组织一节有效的语文课没有唯一可行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法。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以读代讲、变序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这篇课文是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教学中才有不同形式的读,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从而把握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本课识字教学的目标已经落实,同时,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一)图文结合,体会情感
我首先出示两幅插图,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与插图相对应的内容读一读,提醒学生边读边想:插图所描绘的和课文文字讲述的内容是否一致?
这里,我这样设计试图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再上新台阶。
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呢这一问题。学生读了课文,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得到答案:是因为叶子上有了蚜虫,小葫芦才慢慢变黄,一个个落了。
顺势,我抛出 叶子上有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变序阅读,品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个重点句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
课件展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a.一天,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而可爱的小葫芦还在,他心里想
b.对,是叶子上有虫,又不是葫芦上有虫,我才不在乎呢!他心想
c.比较读:把这句话换成: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好不好呢?(男生读感叹句,女生读陈述句,读中体会其不同语气。)
新课程倡导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以文字表面的既定答案限制学生思维,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种葫芦人为什么会认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狭义地就文本文字来理解,答案很明显:我要的是葫芦。但是,这里却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我这里设计的a、b两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我让男、女生分别朗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这组句子,通过体会感叹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所要表达的感情的强弱也不同,让学生体会到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的虫子并不放在心上。
在学生深入揣摩种葫芦人心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悟种葫芦人的自言自语和与邻居的对话,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芦不听别人劝告的固执。
我想,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理解为什么叶子上的蚜虫会导致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个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利用课件演示了植物的根、茎、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孩子明白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必须条件,对课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情感升华,体会寓意
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要靠读才能体会到的,而要真正实现情感诵读的愿望,必须用理解奠基。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学生已经明确这一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对种葫芦人所犯的错误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在朗朗诵读中得到升华。
在学生读得情感涌动之时,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归纳寓言的寓意,随后趁机出示课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的看问题,要弄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始终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实现自我的学习需求。我想,文章学完了,但孩子意犹未尽,因此,在最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供孩子们课后写话:(可以二选一,也可以两题都做)
1.如果你是小蚜虫,听了种葫芦人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2.想一想: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手段,好的板书能将复杂的课文内容、课文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凸现出来。这一课的板书,我选取了文中的几个概括主要事件的词语展示课文脉络,以引起学生重视或加深教学的印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不治
长虫 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第二篇: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管,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三、教学重点:
1、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激趣引入。
一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棉花姑娘》,谁还记得里面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七星瓢虫帮棉花姑娘捉走了叶子上的蚜虫,棉花姑娘露出了笑脸,可是,假如那天没有七星瓢虫的帮助,那么棉花姑娘会怎么样呢?今天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二)、字词过关,整体感知。
根据课标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基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变序学习,质疑过程。
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通过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葫芦突出葫芦的可爱。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学习下面的内容。让每个自然段环环相扣。
让学生发挥想象,引入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如果你也有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啊?课文中这棵可爱的小葫芦到底怎么样了?
(四)、研读过程,解读原因。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通过我会读、我会说、我会演来深刻体会故事主人公的错误看法,让学生逐渐明白葫芦叶子和葫芦果实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拓展交流,续编故事。
1、学了课文之后,叫学生学生说说如果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一定会注意什么呢?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七、板书设计。
叶子上长蚜虫 他不治
可爱的小葫芦 小葫芦变黄落了
邻居劝他 他也不治
7、寒号鸟评课稿听课记录
寒号鸟说课稿
今天我所说可得内容为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3课《寒号鸟》第二课时内容。本文讲了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在冬天里,喜鹊勤劳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懒惰,不听劝告,最后冻死在寒冷的夜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勤劳,而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
对于本科的教学目标,我根据以上内容和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定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读以及观察图河课件来理解课文。
3、体会寒号鸟得过且过的最后下场,懂得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
本课的重点、难点,我确定为: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冻死了,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根据本科的教学内容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寒号鸟河喜鹊头饰,住处简笔画等。
在教学过程上,我这样设计:
(一) 谈话导入,回忆课文
根据一年级课文《树和喜鹊》引出新邻居寒号鸟,并介绍寒号鸟是鼠类的一种,因为怕冷日夜不停地号叫而称寒号鸟。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通过我的范读引出学生的思考:喜鹊和寒号鸟分别住哪?为什么?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简笔画画出出处:山脚下的牙缝中住着寒号鸟,对面大杨树上住着喜鹊。
3、 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描写季节的句子。(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2、 通过对词语:躺在、打哆嗦、伸伸懒腰、得过且过这些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角色读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
4、 体会寒号鸟回答喜鹊态度,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5、 从喜鹊的两次劝告与寒号鸟的态度来感知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
(四) 小结课文,总结填空
在《寒号鸟》这首歌中出示两组填空:喜鹊,能住在的窝里。
寒号鸟,在的夜里。
与教学目标相呼应,体会懂得的道理。
(五) 拓展练笔,新编故事
在《劳动最光荣》这首欢快的儿歌中思考:寒号鸟怎么做不会死,新编故事,对课文理解更深一步。
五、在学法和教法上,我是按抓重点词的方法理解全文,又按图片观察法来体会寒号鸟的处境,通过角色扮演和朗读法来体会文中感情。
以上是我对《寒号鸟》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谢谢大家!
寒号鸟评课稿第二篇:
寒号鸟说课稿
今天我所说可得内容为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3课《寒号鸟》第二课时内容。本文讲了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在冬天里,喜鹊勤劳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懒惰,不听劝告,最后冻死在寒冷的夜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勤劳,而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
对于本科的教学目标,我根据以上内容和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定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读以及观察图河课件来理解课文。
3、体会寒号鸟得过且过的最后下场,懂得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
本课的重点、难点,我确定为: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冻死了,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根据本科的教学内容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寒号鸟河喜鹊头饰,住处简笔画等。
在教学过程上,我这样设计
(一)谈话导入,回忆课文
根据一年级课文《树和喜鹊》引出新邻居寒号鸟,并介绍寒号鸟是鼠类的一种,因为怕冷日夜不停地号叫而称寒号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我的范读引出学生的思考:喜鹊和寒号鸟分别住哪?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简笔画画出出处:山脚下的牙缝中住着寒号鸟,对面大杨树上住着喜鹊。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描写季节的句子。(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2、通过对词语:躺在、打哆嗦、伸伸懒腰、得过且过这些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分角色读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
4、体会寒号鸟回答喜鹊态度,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5、从喜鹊的两次劝告与寒号鸟的态度来感知懒惰不会有好的结果。
(四)小结课文,总结填空
在《寒号鸟》这首歌中出示两组填空:喜鹊,能住在的窝里。
寒号鸟,在的夜里。
与教学目标相呼应,体会懂得的道理。
(五)拓展练笔,新编故事
在《劳动最光荣》这首欢快的儿歌中思考:寒号鸟怎么做不会死,新编故事,对课文理解更深一步。
五、在学法和教法上,我是按抓重点词的方法理解全文,又按图片观察法来体会寒号鸟的处境,通过角色扮演和朗读法来体会文中感情。
以上是我对《寒号鸟》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谢谢大家!
8、黄山奇石评课稿听课记录
《黄山奇石》说课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石》讲的就是那些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奇石。作者将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绘的活灵活现,并配上了插图,学习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各具体形象的介绍了一处奇石的景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同时,他们具备表演的欲望。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或者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看。
四、教学流程
1.导入:黄山风景区招聘小导游。
2.初读识字。(小组识字、归类识字)
3.精读课文,触摸奇石。(名字 样子 位置)
4.拓展。
5.写字。(注意笔顺和重点笔画)
五、方法突破
课的难点就是让孩子体会到奇,我先让孩子们在读文和插图中体会奇石是根据形状命名的神奇,然后让他们以导游的身份自居,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深入了解。并在拓展中给孩子一些石头的名字让孩子根据名字发挥想象力试着介绍这些石头。最后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评出最佳导游。
六、作业设计
小导游回家给家人介绍美丽神奇的黄山奇石。
七、板书设计
2.黄山奇石
名字
奇 样子
位置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二篇:
《黄山奇石》说课稿
众所周知,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她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为了让学生领略这黄山的美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安排了课文《黄山奇石》,这正是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黄山奇石》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课文紧紧抓住一个奇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写得活灵活现,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在作者笔下惟妙惟肖,趣味横生,让人对黄山产生无限向往。文章字里行间蕴含作者对黄山奇石和秀丽景色的赞美。
二、说学情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习,并与他人合作探究。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14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并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3、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赏析优美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中我让学生通过读、想、议、演等形式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作为教师,我只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综上所述,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首先,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品味课题,理解奇字。
六、说教学流程
(一)品味课题,理解奇字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用课件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题中哪个字最能说明黄山石的特点?奇是什么意思?并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在本环节中,奇字吸引了学生,学生通过质疑,对黄山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于是,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石
首先,由教师范读课文,同时课件播放黄山的美丽风光,把黄山奇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孩子们眼看着黄山秀丽神奇的风景,耳听着教师饱含激情的范读,仿佛走进了仙境般的神话世界。
在学生惊叹于黄山美景之时,马上让他们带着要求去自读课文,然后利用课件,通过认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准本课生字,认熟课文新词。
接着,学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奇石,并完成这个练习。
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该让他们去品词酌句,感悟黄山奇石的美了。
(三)品词酌句,感悟奇石
由于课文中介绍了许多怪石,因此采用选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选择自己认为最奇、最有趣的石头,结合书上的插图想象它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深入地探究,教师相机指导。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的指令性行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象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在反馈自学成果时,我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并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当学生汇报仙桃石时,让他们观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并分析图下面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飞和落两个字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当学生汇报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时,按照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蹲、望等描写动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黄山奇石的美丽神奇。
同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想象思维。
由此,本课的重点得到落实,难点得到了突破,第四环节想象奇石便水到渠成。
(四)大胆创新,想象奇石
朗读了第6自然段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黄山的其它岩石展开丰富的想象,动手画一画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仿照课文,用一两句话描述。也可以画一画自己想象中的怪石并起上名字,再进行介绍。
本环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把这节课对课文的学习感悟最终生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五)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我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一定感受到了黄山奇石的美,有了想要去黄山看看的愿望。我顺势告诉他们,黄山奇石仅是黄山四绝之一,那里的奇松、云海和温泉都是美不可言的,同时,课件播放图片,孩子们将更加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将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最后,在一幅幅黄山美景图中,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布置今天的作业,结束本课的学习。
下面,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课文运用想象的手法详细介绍了黄山的四块奇石,写出了黄山石的有趣和神奇。我把它们的名字和描写动态的词写在了黑板上。这样的板书虽然简单,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却一目了然。
附板书设计:
仙桃石飞、落
猴子观海抱、蹲、望
黄山奇石 仙人指路站、伸、指有趣神奇
金鸡叫天都伸、鸣叫
在座的老师们,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想说: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吧!
9、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二组中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对小男孩的爱护之心。
这一组的主题是名人故事,从内容上展示的不是这些名人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从表达上来说,是通过对人物的典型事例的描写,主要对人物对话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而本组单元习作就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所以,学好本组每篇课文,对于单元习作也会有很大帮助。
二、说学情:
本文篇幅较长,有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
(一)字词积累:
1.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要求识记的14个词语
2、读准字音:面包渣(zhā)、胸(xiōng)脯、 散在文中读四声[sn],散步,知道另一种读音散 [sǎn]。
3、记忆字形:形近字:捕、哺、铺脯; 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渣、者、惜时,注意三者之间的联系,它们都有日,但其具体形状不一致;学习散时,还要联系胸、脯,指导学生发现同样的月字,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也不一样;学习或、者时,要注意具体笔顺。
(二)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1.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婉转、仰望、自言自语、肯定等词语在课文句子中所写的意思写谁在干什么怎么做,一边读一边发现男孩回答列宁的话语中的不正常,并结合上下文,来解决提出的疑问鸟儿是在哪里;理解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
2. 用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复述课文内容: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读懂每一部分内容。第三步,引导学生像串珍珠一样,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形成对全文的复述。
(三)表达学习:
在表达学习上,本课有两个目标:
一是体会关键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中年级课标中的语言表达目标。具体方法是:
1.回读课文第一段,联系列宁的行为动作,体会每次、都要、经常这些词所强调
表达出来的列宁喜欢这两只鸟的态度,通过删改对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体会写进这几个词所强调表达出来的态度,练习朗读。
2.读课文4-9段,抓住三个一定,体会列宁说一定与男孩说一定语气上的不同,体会男孩说一定的时候语气和心理的变化并朗读。
本课还有一个目标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心理的。
(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读懂文章内容。
2、指导学生体会每次、都要、经常、一定等词语在文中所强调表达的作用。
3、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心理的。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第一环节、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灰雀,简要介绍:灰雀是一种小形鸣禽,体形像麻雀,羽毛颜色多样,鸣叫悦耳,可以在笼养观赏。群居在河谷、溪流、树林中。食物为桦树、榆树、柳树的嫩叶和种子。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还发生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使学生借助图片了解灰雀,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因为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所以直接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关注字音读得是否准确。(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主要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看学生的字音能否读准确。)
2.出示课文中带有生字词和容易读错音的字的句子:
(1)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
(2)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3)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3.指名先读句子,再读词语,读准字音,并随机理解相关字义、词义的意思。
教师随机对重点字的字音进行指导:
强调字音:面包渣(zhā)、胸(xiōng)脯、婉(wǎn)转,散在文中读四声[sn],知道另一种读音散 [sǎn]。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及容易读错音的字的句子,在语境中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体现了随文识字。)
第三环节、读懂内容,整体把握。
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复述课文内容这一目标是一个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呢?
我设计了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
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引导学生找出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表示时间的词语。
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2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11-1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然后分别读懂每一部分内容。
(一)读懂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对于婉转的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婉转指的是歌唱,又惹人喜爱可见是用来形容好听的声音的,可以结合孩子听到的鸟叫,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再如仰望可结合公园里有一颗高大的白桦树,灰雀是在高大白桦树上,所以应该抬头看,仰望的意思就清楚了。
2、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一段的意思(实际上也是简要地复述。):有一年冬天,列宁每天到公园散步,他看到白桦树上的三只灰雀,非常喜欢它们。
(二)读懂2-10自然段。
1、自由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灰雀哪去了?读懂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
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读对话,重点通过以下句子读懂列宁和小男孩内心和情感的变化:
列宁的内心情感变化: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担心)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难过、婉惜)
列宁问:会飞回来?( 明知故问的略显惊讶。)
小男孩内心情感的变化: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支支吾吾,不好意思。)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认识到自己错了,想放回灰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度,肯定把灰雀放回来。)
读懂了以上句子,也就在读懂了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
2、在学生读懂词语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这一段的意思: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知道那只灰雀是小男孩带回家的后,并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孩子的内心受到了震动、感染,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放回灰雀。
(三)读懂11-13自然段。
1.默读第1113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联系前面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理解果然、诚实的意思。
果然表明男孩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诚实的字面意思是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这里的男孩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用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同样是诚实的。
2.在读懂词语句子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这一段的意思: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灰雀又回来了,男孩低着头站在白桦树旁,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设计意图:整个第二部分力图在扎扎实实的读懂词、句、段的意思。)
3、第三步,引导学生像串珍珠一样,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有一年冬天,列宁每天到公园散步,他看到白桦树上的三只灰雀,非常喜欢它们。一天,列宁发现那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知道那只灰雀是小男孩带回家的后,并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孩子的内心受到了震动、感染,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灰雀又回来了,男孩低着头站在白桦树旁,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课文内容复述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给学生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复述这一目标,先读懂每一段,学会简单复述,再把每部分意思连起来,既交给了学生复述的方法:把每部分意思连起来,有使孩子们的复述有了抓手,减轻了难度。)
灰雀评课稿第二篇:
灰雀 说课稿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下面是沪江中小学网为你整理的关于课文的分析讲解。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本组教材,可看出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所以,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以学定教说教法
1. 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范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
2. 引导发现,质疑启思。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本课教学充分预设学生读文本后的问题,引导质疑,寻疑导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若干板块,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简单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事做铺垫。
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同学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角色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调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读句情况。进而由句到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词。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
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五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
聚焦列宁尊重男孩,继续引导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一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进而,抓住课文空白点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练笔写一写。
第六板块:板书为参照,升华
阅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解读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说说读到这,又明白了什么,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至此,学生已能感受到列宁、灰雀、男孩,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得益于列宁对小生命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呵护。
第七板块:读物为活水,拓读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从例子出发,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质关重要。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总之,七个板块,环节简约,方法简便,训练务实,力求学生在经历简实活效的听说读写中,读平凡故事,悟名人品质。
10、掌声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听课稿,分享掌声听课感受和记录
掌声评课稿第一篇:
《掌声》说课稿
各位评委及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9课《掌声》,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一个美丽感人的故事《掌声》,让我们亲身体验掌声给予人的温暖和力量。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资源运用、说教学过程及作业设计。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的心里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掌声,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与关爱。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两次掌声的意义及英子的情感变化。
3.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在生活中我们既要主动的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理解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关心和鼓励的。
教学难点是,通过感悟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样能在有效的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习的方法,水到渠成的渗透情感价值观,使三维目标有机达成。
教法和学法,中段年级的阅读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把低段年级的词句教学加以巩固和运用又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段篇阅读,对布局谋篇有初步的认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品读为主,让学生在个性飞扬的读书声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真谛。
老师教的是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思考的结果,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通过创设情境感知词语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带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
接下来我说说资源运用,通过多媒体教学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跨越城乡的教育鸿沟。我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忧郁的英子和开朗的英子,让学生自己走入文本,缩小课文与同学们的距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为了充分利用我现有的教育资源,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即激趣导课,初读感知,精读感悟,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在激趣导课这一环节上我开门见山,利用情境让同学们为老师和自己鼓掌,并出示图片,掌声无处不在和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英子。
在初读感知环节上,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解决难读的字词,最后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能三年级学生概况能力比较弱很难把内容概况清楚,可以请其他的同学帮忙补充,老师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对整个文章的脉络有个整体感知。
精读感悟环节,我运用多种读法,引导学生说说过去的英子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英子又是仕么样子的,让学生们找到有关的段落认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过去的英子是自卑的忧郁的,现在的英子是自信的快乐的。接着提问是仕么使英子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很自然的引出学生说出这如此大的变化来自两次掌声。
接下来重点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这一段的学习我主要通过出示图片和引导提问让学生明白第一次掌声是同学们自发的鼓掌是同学们对英子能够上台演讲的勇气的鼓励,第二次掌声是对英子演讲成功的肯定对她努力付出后的赞扬和支持。
最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英子的一封信,我提问从英子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从英子的信中再一次体会到英子的重大变化强调两次掌声的作用,学完课文后回归整体,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掌声的含义的出现是随着学生的理解而呈现出来的,就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始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爱,这样既加深了对人物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全文后进入拓展延伸环节,说说在生活中爱是仕么,让学生简单理解本单元的主题爱。最后出示爱的这个图片,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怡,从而达到教材所能达到的情感目标。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紧扣课文重难点,简洁、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课后作业我设计了给英子的一封回信,读了英子的来信,请你给英子写写你想对她说的话。布置此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人人都需要掌声,需要关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同时也希望各位能给我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改进。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掌声评课稿第二篇:
《掌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掌声》的第一课时。首先谈一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新课程理念,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重点,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我将从新课标要求、赵化学区课改要求和我班实际情况等因素来谈《掌声》的设计构思,从主观愿望、客观效果来谈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掌声》是教育部审定教材二年级下册第25课,这一课是本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渗透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以及培养在现代社会中待人处事、与人交往的道德观念和能力。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女孩小英因为小时候生病,腿脚落下残疾,从此内心很自卑,总是默默地独自坐在一角。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当她犹豫再三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正紧张害怕的时候。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
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小英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文本的认识,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段能质疑,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本要求,我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1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情感,扣住情感升华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初步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三、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像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学生在激情、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爱、懂得爱、奉献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启发点拨法: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演示法:引入音像视频资料,使课件符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直观、形象、视觉效果好。
3.合作探究法:采用独立学、互相学、小组学、和全班交流,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学习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性强,效果明显。
4.评价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活力。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我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感受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批注记录法:带着疑问读课文时画出相关答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记录读书体会。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需要2课时完成,在这里我只对第一课时进行详细的说明,结合模式流程,我是这样开展具体的第一课时课堂教学:
(一)、创境导入,激趣生疑:
1、开课伊始,教师就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早就听说咱们同学聪明,好学也会学。所以老师准备了个电视公益短片做礼物,奖励咱们小朋友,想看吗?(播放课件
2、接着引导学生在看后交流:看来呀,同学们已被短片吸引住了。那谁能说说你从短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①、看到了一些观众在给运动员鼓掌,这掌声中包含着一份深深的鼓励,相信运动员会在这鼓励的掌声中更高、更快、更强。
②、看到了一些少数民族姑娘在给游客鼓掌,这掌声中包含着一份欢迎的热情,相信游客们会在这欢迎的掌声中拥有一份宾至如归的感觉。
③、看到了许多人在给成功者鼓掌,这掌声中包含着一份真诚地赞美,相信成功者会在这赞美的掌声中不断的超越自我。)
3、师导入:同学们真了不起,看了这个公益短片,就能联想到这么多,其实生活中的一首歌曲,一幅图画,一段文字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我们平时就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去感受生活中的美。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掌声的课文,一起到文中感受掌声的神奇。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学(点课件5.6)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综合利用多种媒体,创设了美好的意境,营造了学习氛围。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掌声的神奇,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二)、回顾自学,展示交流: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请你带着掌声曾经给予你的温暖和你对掌声的渴望再来美美的读一遍课题。
2、请同学们打开书71页,回忆一下预习收获。
3、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预习收获,交流之前,谁来说说我们都应该交流些什么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确,圈画生字词,查字典理解的生词,找几个自然段,主要内容,划出来的不懂的地方预习要求)(点课件7)
4、出示本课生字词,对于本课的生字词,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难,或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集中强调,点拨重难点字词)(点课件8.9)
5、希望大家在认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地方。同桌检测,反馈。
6、课文中,还有几个词语不太容易读准,你能试试读准他们吗?(点课件10)
7、指导掌握多音字:调、落(点课件11)
[设计意图:这样的识字教学环节设计为后面的阅读品味扫清字词的障碍,也是体现扎扎实实教语文的课改理念。]
(三)、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环节:
1、瞧,小小的拦路虎,被我们打败了。接下来我们来读课文,希望你也能把字音读准。
2、抽生读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点课件12)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课文讲了残疾女孩小英内心自卑,一次故事会上,同学们鼓励的掌声改变了她,使她成为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的一件事。)(点课件13)
(四)、初步感知人物品质:
1、通过朗读课文每个人对小英都有了了解,她应该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你觉得小英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①、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姑娘。②、是一个特别怕别人歧视的小姑娘③、是一个自卑的小姑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各自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感悟领域,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课场,实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2、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说话要有理有据,小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其实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一画,想一想。
3、交流自学成果,抓住重点词句加以体会,随机交流以下句子:(点课件14)结合交流发言【板书】文静 忧郁 自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并让孩子们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使孩子们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升华。]
4、课文中有一段里描写的小英与第一段中的小英表现截然不同,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小英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点课件15)
5、看到小英前后发生了如此判若两人的巨大变化,你的心情怎样?请读课文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吧!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最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朗读,找出相关语句,猜测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学习。]
6、现在谁能说说小英后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学生交流发言后(点课件16)【板书】活泼 快乐 自信
(五)、总结设疑,课外延展
一个文静、忧郁、自卑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快乐、自信的小女孩,瞧,一对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她的身上,你知道究竟是什么让小英有如此巨大的转变吗?(板书:掌声)(点课件17)
掌声真的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掌声中究竟又蕴含着什么神奇的力量?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深入学习课文。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掌声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小英性格的前后变化,初步体会掌声的神奇作用,也为下节课教学设下悬念。]
(六)、指导书写生字。(点课件18)【板书】况 谈 排 感 愿 意
1、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和笔顺。
2、要求写端正写美观。
3、重视写字姿势,养成好习惯。
六、说板书设计
我是随着教学流程,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和学生发言中的精彩词汇适时给予板书,以突出重点。
板书设计如下:点课件18
掌声
文静 活泼
小英: 忧郁 快乐
自卑 自信
况 谈 排 感 愿 意
11、司马光评课稿听课记录
司马光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第20课,一篇历史人物小时候的故事。本单元的主题是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故事通过司马光小时候急中生智救出小朋友,教育学生遇事要动脑筋,才能想出办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分两课时教学本课。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13个生字,第二课时是感悟课文和会写6个生字。
我教学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由故事导入,引出课题《司马光》,再简介司马光。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知道他小时候很聪明即可。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13个生字,余下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让生字从课文中来,再回到课文中去。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
2、能正、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和识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研课题是《多种方法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由于一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短时间内会认13个不常见的生字难度很大,必须让这些生字在学生的眼前反复出现,形成条件反射。在教学生字时,我先由范读引出生字,让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并组词,我再领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用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的方式,及时评价,鼓励学生。为了加深印象,师生一起分析字的偏旁结构。最后点名认生字,检验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1、师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还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小伙伴,他是谁你们想知道吗?
2、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3、随课题认识司。
4、师简介司马光。(司马光是宋朝的文学家,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5、简介古代几位著名的人物。
【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这一设计,旨在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示范读课文,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干什么的事?
2、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
3、学生自由读通课文。
4、检查朗读。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读完后学生互评。(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课文讲的是谁干什么的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故事情节简单,通俗易懂,在引导学生主导通课文的同时,初步体会司马光的品质。】
三、指导学生识记生字词。
1、课件逐个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学生认读并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2、去掉拼音认读有生字的词语。
3、爬山比赛。
四、我来猜字谜
师课件出示,提醒学生这些字就藏在我们刚才认识的字里面。
犬字上面两个口 ( )
元字掉在框框里。 ( )
另有立刀旁。 ( )
这个同学真马虎,
同字丢掉一小竖。 ( )
五、回归课文,朗读理解
1、学生齐读课文。
2、简单的讲述课文内容。
司马光评课稿第二篇:
《司马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是***小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光》的第二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能从课文的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我将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情境演练法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你从课件中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从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片慌乱的情景,知道当时其他小孩的束手无策。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从搬起大石头、使劲砸知道司马光救小孩的过程,说明了司马光是一个沉着、机智、聪明的孩子。
(三)、情境表演
(1)你们能把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吗?
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课堂表演时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全身心感受,让学生自由组合,当堂表演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措施。)
(2)拓展思维:如果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如:在超市里和亲人走散了;或者忽然有可疑的陌生人到你家里,而大人不在家
以上教学的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象思考,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式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12、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听课记录
《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安排了四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分别向学生展示了辽阔祖国的迷人景色与地方特色。《富饶的西沙群岛》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
本篇课文是学生学完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后的首篇白话文写景文章,教好本课对后面课文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魅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富饶、五光十色、珊瑚、成群结队、千奇百怪、祖祖辈辈等词语。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15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南海岛风光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4、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了解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并学会运用。
(三)说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或搜集一些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文字资料。
2、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西沙群岛。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多媒体课件:西沙群岛相关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和学的方法:
1、自主学习法。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都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自主读的同时教给读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质疑法。学贵有疑,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到自己能解决问题。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质疑,整体感知时,让学生自主解疑,还有些疑问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逐步解决。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图,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自然地引到本课的主题富饶的西沙群岛,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第二模快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在学习课文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既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也加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三模块----整体把握课文
2、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每段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简要概括。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标记,看看这篇文章讲课意见什么事情?富饶的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把自己从文中了解到的内容作上记号并向全班汇报。通过汇报,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四模块精读感悟,从中感受细沙群岛的广阔和富饶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这一要求,我采用多种方式加强阅读指导。
(富饶一词是课文的一条红线,牵引着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因此,抓住有关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富饶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通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这一课的板书是这样的:先板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然后在下边板出它的两个特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简单明了,起到了有效辅助教学的作用。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第二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第五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述了祖国南部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于祖国宝岛的喜爱之情,继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写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二、说学情
进入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认识了1600个汉字,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准确拼读拼音,并利用拼音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认识生字,基本可以自主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形状、千奇百怪、渔业工人、四脚朝天、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 摘抄下来,学习作者描述景物的方法。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能领略到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通过作者的描写使学生领略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激发爱国热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直观展示法: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西沙群岛相关的图像影音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富饶。
学法:
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文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独立思考,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体悟情感。
朗读法:读是语文教学的魂,是学习课文内容和课文语言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读必须贯穿全课时的始终,通过多形式和多层面的读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感受美,去感受作者的心灵,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疆域图 西沙群岛的图片 录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课前诵读内容(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学生准备:西沙群岛的鸟类资料
六、说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情境激趣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认识了一些描写风景的词语,老师想考一考大家,请每一个小组请一位代表,读一读这些词语。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形状、千奇百怪、渔业工人、四脚朝天、茂密、肥料、祖祖辈辈(栖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里读qī,作居住、停留讲。它还有一个读音是xī。屿和渔发音相似,要注意区别。粪是前鼻音)
这些词语将会在视频中展现出来请大家仔细看。放西沙群岛视频,激趣导入。这节课让我们来具体地领略一下西沙群岛的风光。
(二)细读课文,感悟美丽互学
前置性学习任务:
1、熟读课文,课文中哪里写出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富饶?找出来,读一读。
2、你认为作者是用什么顺序写作的?说说你的理由。
3、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
(三)自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探究
在学生饶有兴趣地看完视频回顾完课文内容后,便布置前置任务,学生自主思考学习。教学本篇课文,可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学习内容的选择:你最喜欢西沙群岛的什么,请你选择读一读,能读出喜爱的感情吗?学习方法的选择: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开展交流、讨论?你是怎样背出你喜欢的段落?
(四)班内展示 ,教师点拨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选一个小组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和全班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第一个问题的交流中,我将对以下重点句子进行点拨:
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可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西沙群岛,了解西沙群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再联系整个祖国的地图,理解海防前哨的意思,体会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群岛是一群岛屿的合称,岛屿是单指某一个岛。南海上是说西沙群岛的位置在南海。海防前哨是海防的前沿哨所。这句话讲西沙群岛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这一句讲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教师可展示图片或录像资料,强化直观效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预设:
生: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从这句话里体会到西沙群岛的物产丰饶。
师: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是真的么?
生:不是。 这里是夸张。
师展示鱼类资料,适时补充: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朗读此句相关段落。
资料的展示不能离开课文,要与读书、说话紧密结合。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来理解,西沙群岛为什么是鸟的天下。
课文有两处,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了思考的问题。一处是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的旁边,提出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处是在课文的末尾,提出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课文中的这些问题只是一个引子,教师不要囿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以这些问题为凭借,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文记叙的条理清楚,便于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第二个问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书,已经理解了这些关键词句,弄清每自然段的几句话是围绕什么写的对学生来说十分简单,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初步背诵。
在交流第三个问题后,可利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喜欢部分,如,自由读、小组读、同桌读、范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朗读指导重点。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读出西沙群岛的美感和祖国地大富饶的骄傲感。
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点评和互相点评。
(五)拓展延伸,练习反馈
1、拓展思考,说一说
大家已经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老师想请大家做导游,想一想:如果你要邀请小伙伴一起去西沙群岛玩,你会怎么介绍呢?
要求不可照抄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巩固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加深记忆。
2、即时反馈,写一写
这篇课文里,有许多生字,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今天继续学习六个生字。
提示:披拣状渔要写得左窄右宽,威、武两个独体字是学生书写的难点,要提醒学生注意威字右边有一撇,武字的右边不要多写一撇。
写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每一堂课中,都必须有所体现。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学生书写姿势等的指导。
3、延伸练习,画一画
画出你眼中的西沙群岛。
画画是能激发学生热情的重要活动。足够的朗读加深学生的美感体悟后,让学生用画笔记录脑海中产生的对于西沙群岛的印象,激趣巩固课文,提升学生的美感体验。
七、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本着简洁、清晰、直观的原则,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突破了本文的重点。
风景优美海水: 五光十色
西沙群岛富饶海底:珊瑚 海参大龙虾鱼 物产丰富
海滩: 贝壳海龟
海岛: 鸟的天下
13、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
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听听,秋的声音》
一、说教材: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毕国瑛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根据《大纲》对小学三年级的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三)尝试仿照诗歌的格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从秋天的声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学写诗歌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秋天的多彩的图片、本课涉及到的重点词句、能反应秋天到来的特点的音频、旋律优美的轻音乐文件等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的教学篇目中《听听,秋的声音》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以赏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旨在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
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要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要充分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初步接触诗歌,走进诗歌,感受诗歌从而达到热爱诗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展开想象
1.出示给同学们一片真实的美丽的火红枫叶,给同学们十秒钟时间欣赏,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开想象:看了这枚枫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感受到叶子的美或秋天来了(一叶知秋)等内容。
3.接着欣赏秋天的美景图,(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试着用学过的成语描述秋天。老师承接: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你们捕捉到了秋天那么多迷人的景色,是的,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去听,秋天,她还是一个
(师出示词语 辽阔的音乐厅,指名多个学生认读,齐读。)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去听听秋的美妙的声音。(板书:听听,秋的声音)。
[秋天是美的,不仅美在缤纷的色彩里,还美在动人的秋声里。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了美的教学情境。以悦目的翩翩黄叶导入,以背景音乐渲染, 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奠定了本节课唯美的教学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只听不看书,比比看谁的小耳朵最灵,听到了哪些好听的声音?并让学生试着模仿一下听到的声音。
学生应该很容易就会回答出来:落叶的刷刷声、蟋蟀发出的口矍口矍声。(对于学生能够认真倾听提出表扬)其实不仅这些,书中还隐藏了很多美妙的声音正等着同学们去寻找呢!那就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吧!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找到的秋的声音或能表现隐含秋的声音的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也可提出不懂的词)
3、师生对话共同记录发现: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口瞿口瞿是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声;田野在唱一曲丰收的歌吟。在对话里理解歌韵、叮咛、歌吟等词;在对话里引导学生想象黄叶和谁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并随机板书。
4、指名学生读前三节,边读边品,说说你喜欢哪节中描写的秋的声音,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环节以听为主线,在师生融洽的对话中对诗歌前三节内容进行了一次梳理,也为下面的细听秋声和情感朗读做好了准备。]
(三)细听秋声,深感秋趣。
听声音,想象说话。
(1)师导语:从刚才的对话中,我们已经听到了秋的声音,可大家听得还不够真切。我们快跑进树林里,站到蓝天下,再去仔细地听一听吧!听听黄叶和树妈妈说些什么?蟋蟀会唱什么?而大雁有什么叮咛?秋风又有哪些欢快的歌吟?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同伴合作表演,想想你会怎么说、怎么唱。(分小组合作完成,其他同学再补充、再展示朗读,教师相机给出评价和指导。)
例如:从黄叶和树妈妈的告别声里,我们听到了一份伤感,指导学生读出依依惜别情;而在我们小朋友的耳中,那声音又是多么优美动人,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诗句。再如,抽两个学生表演大雁和朋友告别时的对话,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你上学离家前父母会有哪些叮咛,再引导学生想象,大雁不仅叮嘱白云,叮嘱小动物们,它们飞过二户来学校上空的时候,也对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撒下了暖暖的叮咛,它们是怎么叮嘱小朋友们的?引发学生的想像,再指导学生甜甜地暖暖地读诗句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等等。
(四)仿说秋声,编织秋韵
1.师导语:在美丽的秋天里,何止这些声音啊!快把耳朵、把心、把想象带上,我们再去听听,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再将自己听到的秋天的声音编成一节小诗吧! 出示诗歌仿写格式,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节或几小节诗,写后我会选派代表诵读,并给学生们配上合适的音乐。
2.承接仿说内容,师引导学生略读诗歌第五、六两小节: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
[在细听了课文中的秋声后,我引导学生到课文外去听听秋天还有哪些声音,并让学生模仿课文第一二小节当当小诗人,试着编一编诗,这一仿说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作诗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下文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3.配乐朗读、回味全诗。齐声朗读,有兴趣、能力者可尝试背诵。
最后我再次拿起上课初出示给同学们的那枚枫叶,以诗一样的语言结束教学任务。
四、说作业设计
科学、合理又充满挑战情趣的作业才会让学生喜欢,从而实现课后对课上内容的有效再现与完美衔接。所以我设计的作业是画一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天的诗或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受出色地完成。
这就是我对本课的总体设计,自知能力水平有限,所以诚恳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第二篇:
《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四篇课文,全组课文体现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的题目《听听,秋的声音》用轻柔的语气引领你走进美丽的秋景,诗中这句话不断出现,一种声音就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前三节写的是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等具体可感的声音,后两节写了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诗歌就是要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引导我们想象秋天美好的景象,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学习重点: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意,仿照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三、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四、说教法
㈠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㈡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㈢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教学时把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力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㈣自主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让学生上网浏览、自由研读、搜集信息、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这种教法、学法。
㈤直观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使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学生可采用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说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自己所感受的秋天。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写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流程
㈠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1.在你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简单的引导,唤起学生心中对秋天的记忆,为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2.听声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和相关录音,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秋天的声音和相应和景物形象化,为理解诗歌和创作诗歌作准备。]
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㈢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声音?
[设计意图:说自己喜欢的声音这一发散性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阅读的空间说只是一个方面,以说促读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学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使抽象的诗句具体形象化,既帮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展开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丰富了诗歌的语言,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秋天。在此基础上的齐读是学生情感的体现和升化。]
㈣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师范读4、5小节,读后引述:秋的声音,还藏在哪里?
[设计意图:借助诗句启发学生说秋天的声音还藏在哪儿,丰富学生对秋天特有声音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准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鼓励、示范,开发学生潜能,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仿照1、2小节写诗。
3.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
㈤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朗读升华感情,感受秋的声音的奇妙,感受秋的美好。]
14、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爬山虎的脚》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此篇课文的 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五、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六、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我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以读悟情,以读悟景,这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可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绿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教师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让学生对爬山虎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本着这个原则,我在导学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采用一贯的圈点画批的阅读方法自由读课文并找出写爬山虎脚的关键句子,然后请同学们读好这些关键句,并在这三个关键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我及时板书(位置、形状、颜色、)接着提问:细丝是什么样的?全班齐读出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随即大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对比图,并拓展学生思维,自己说些比喻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后再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脚的特点和可爱。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关键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爬)。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让后我再大屏幕显示关键句进行感情读、品读。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爷爷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课讲到这儿,我又预设并这样拓展:从爬山虎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过程中,你体会到爬山虎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不妨用四字词或你认为好的词来赞美一下,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我再声情并茂地范读,指导注意读出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加上学生的赏读、比赛读,再难的点也会被攻破的。
【这个环节我除了利用视频等现代媒体课件来直观理解,更重要的还是依托文本,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效帮助学生化难为易,不仅从知识上去理解把握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过程,更要从文字中感受语文之妙,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观察兴趣。】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
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叶圣陶老爷爷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那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生活。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 反面
形状 枝状 细丝 细致观察
脚的特点
颜色 嫩红
如何爬 触、巴、拉、贴
15、猫评课稿听课记录
《猫》说课稿
《猫》说课稿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主线,贯穿了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小猫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篇文章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练习说话,写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并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以谜语和图片导入新课,说说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找同学上台演示各种猫的动作及声音。引出本课课题《猫》及老舍先生简介。这样的导入,会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2分钟)
(二)词语大闯关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新课词语。(开火车读,齐读)多种形式评价(学生自评,老师点评)。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老舍笔下的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
(孩子们大致能感受到这只猫淘气可爱,性格古怪,作者喜爱猫的特点。而这些恰好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板书:性格古怪、满月可爱】 (3分钟)
(四)小组探究
细读课文的1-3自然段,用铅笔划出猫性格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 说说你的体会。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突出了猫及其贪玩,一玩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句话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凸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爱怜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这句话写猫工作时认真负责,从非不可可以体会到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它是多么的尽职尽责
把这个句子改成肯定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运用拟人的手法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 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温柔可亲)和不高兴(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先通过朗读表现猫的性格古怪,在朗读过程中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猫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上填空练习,学生水到渠成的体会到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而且还培养了概括能力。
2、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小猫的可爱,重点体会作者爱猫之情。
投影出示:小猫满月的时候很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重点体会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呢?怎么理解?
【板书:更 】
在体会到了老猫的性格古怪之后,引入对小猫可爱的感受,既激发了学生对小猫的可爱研读的兴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用词之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板书:喜爱】
最后再来读读描写小猫可爱的内容,边读边想象。想象一下小猫淘气可爱的样子,播放课件,进一步感受小猫的淘气可爱。
(五)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六)拓展练笔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用一两段话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记述下来,与同学们共分享。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并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的,又是怎样真实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同时,这种训练形式就会成为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写作创新的新平台。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板书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
6 猫
性格古怪:既( )又( )
猫 喜爱
满月(更)可爱
16、白公鹅评课稿听课记录
白公鹅
《白公鹅》说课稿
姓名:_____________昵称______________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昵称______________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
叫声:___________________
步态: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名交流汇报。
(三)抓片段,对比体验作者的写作方法。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圈出描写白公鹅走路时的动词。
2.全班交流:掂量、抬、合上、摆、放,理解掂量的意思(斟酌,考虑)。
教师点拨:猜一猜掂量是什么意思,能用什么词语来进行替换。
3.小组合作表演白公鹅走路的动作,从而理解慢条斯理的含义,体会白公鹅走路时的特点。
4.出示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抓住总是想象情境,体会白公鹅高傲的海军上将的派头。
5.齐读第二自然段。
6.小结:这段话作者采用了抓特点,写具体的方法,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白公鹅走路的特点。丰子恺在描写白鹅走路样子时也用到了抓特点,写具体的方法,让我们再去回顾一下。
7.比较《白鹅》,进一步体会写作方法。学生快速浏览《白鹅》第4自然段,说说丰子恺是怎样把白鹅的步态写具体的。预设: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和教师的恰当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这两篇课文都是通过抓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来表现动物的特点,但不同之处在于《白鹅》步态这一片段中,作者主要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而《白公鹅》一文中则是通过具体动作的细致描写来展现步态特点的。
(四)抓重点语句,比较体验两位作者的语言特点。
1.出示语句,请同学小组合作,说一说你觉得两位作者是否喜欢自己笔下的动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出来的。如: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
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如果赶上这么一场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你就甭想有鱼咬钩了。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白鹅大概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属于它。
2.小组交流,组内指定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齐读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与欣赏。
4.教师总结:不管是丰子恺称白鹅为老爷还是叶诺索夫称白公鹅海军上将,我们都能感受到两位作者对他们的满心喜爱。而这也正是两位作者轻松幽默的语言特点。
(五)延伸拓展
1.积累课文中能描写作者喜爱白公鹅的语句。
2.从不同的方面观察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特点。
17、白鹅评课稿听课记录
《白鹅》说课稿
《白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课第13课《白鹅》。
一、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啊,课文是例子,浅化对课文内容的挖掘,简化课堂繁琐的环节,腾出时间训练学生,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学时,我一直坚持做到六个字学文,用文,育人,在四十分钟里通过不断的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说教材分析
《白鹅》,这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这篇课文先总写白鹅的高傲,继而从叫声、步态和吃相3方面细致刻画了这一特点。
本文结构清晰,语言上幽默、诙谐,极富情趣,如,鹅昂首大叫,似乎责怪人们供养不周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很适合进行情感朗读和语言的积累。
写作方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文中用鹅与狗的叫声对比,鹅与鸭的叫声对比,及鹅与狗的吃相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作者还善于运用明贬实褒的方法来表达,像我们的鹅老爷、架子十足等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具备独立识字和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本节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表达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品读、体验等方式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2.理解作者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应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景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景,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景,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的启发下有效的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精彩的表演及多次的角色转换,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时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发,品词析句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指导学生采用读悟结合法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读悟结合,理解文本
1、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引入新课时,播放鹅的情境动态,引导学生描述鹅的形象,背诵古诗《鹅》。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入本文做好了铺垫。
紧接着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
2精读课文,了解写法
七岁的骆宾王眼里的白鹅真美,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又有什么特点呢?
丰先生是从哪几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用波浪线画出过渡句。
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白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觉得哪句最有趣,就读一读。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根据学生喜好引导点拨,精读一部分,其他两部分略读。
a如描写白鹅叫声部分:通过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的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作者完全把鹅当作人来写,是多么生动有趣啊!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模仿鹅厉声大叫的样子,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课件出示句子: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像在说: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像在说:
这一环节很灵活,适应较高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增强互动
b如描写白鹅步态的部分:在描写步态这自然段,有这样一句: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净角净角出场,这是学生知识上的一个难点。于是在这一步中我采用录像辅助的方法,图片介绍什么是净角,让学生用这个自然段中的词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情形,从而形象的理解了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等词,在与鸭的对比中,又间接的理解了局促不安的意思。最后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本文演一演,议一议,再读一读,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对鹅的步态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交流反馈,体会作者通过鹅与鸭的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这样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师生合作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C如白鹅吃相的部分:请学生找出认为有趣的句子读一读,发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反馈小结: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作用,鹅的缺点其实也是作者所要赞美的优点。这种明贬实褒的写法就是反语。除此之外,还用了拟人对比。作者这样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有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3回顾全文,概括板书
六、作业设计
1、乐于诵读的你,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习惯积累的你,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3、擅长写作的你,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一下方面来写:它的特点、外形、脾气以及它是怎样进食的,怎样嬉戏、休息等等。
4、多才多艺的你,画一幅喜欢的动物。
七、说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作为老师都希望通过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与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可能会受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通过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与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的影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最大心愿。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信息的反馈,无论是师生都可获得较为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利于鉴定自己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有效。对于做的好的地方要强化,对于缺点和不足要纠正,使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与提高,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
八、说板书设计
黑板是各个学科共同使用的工具,板书是普遍采用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只用口头语言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为了弥补讲授的不足,教师要通过文字、符号等形式把教学重点、难点或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好的板书,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为一体。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实质,又服务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课这样的板书体现了课文的结构顺序,抓住了课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九、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地域特点,设计了《白鹅》的教学过程。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白鹅形象,了解白鹅特点。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也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最后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叫声、步态、吃相的特点。学生表演、想象白鹅的动作、说的话。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进行交流。
18、巨人的花园评课稿听课记录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实验版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童话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基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将围绕对比展开教学。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习方法。
学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初读全文。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童话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1.教师: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童话?哪个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2.读题想象。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在你的心目中,这个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切入课题,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好课文埋下伏笔。
3.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巨人的性格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语句。
(3)当学生交流完后,我适时出示相关语句: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喂!你赶快滚出去!在研读巨人斥责孩子们这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们读一读这三句话,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综合学习,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读写结合。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明白童话中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合作演一演,或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读一读,或在小组内对人物形象议一议。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揣摩、比较、体会中感悟本课的表达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课重点。
五、说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3、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六、说板书设计
9、巨人 的 花园
赶走 孩子 冬天
留住 孩子 春天
分享
快乐
(这样设计,从内容到思想,清晰地浓缩了本课的文眼和精髓,本课的重点、难点一看板书就一目了然。)
通过本节课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揣摩、比较、体会中感悟本课的表达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我相信一定能出色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9、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评课稿听课记录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说课稿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八课的学习内容。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本文的主题是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既承接了上节课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的内容,又紧扣了观察和发现这单元一主题。
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㈡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特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⒊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㈢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⒈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⒉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二、说学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但是与本文相关的地理知识储备不足。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创造力强,出现了抽象思维,但还是需要感性经验的辅助,这都是我本节课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所以我借助了世界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说学法
㈠说教法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而老师最重要的是贵在得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引导法和朗读体会法来教学。
㈡说学法
在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指导下,我确定如下具体学法:读读、想想、划划、议议。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体会人物心情等多种途径,积累语言,体味作品的精神美。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分别是:
㈠导入环节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该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用心来学习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板书课题,齐读)
㈡新授环节
⒈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⒉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检查自学要求之一
①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②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指读)
③请同学们看大陆漂移(板书: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我出示相关的资料介绍。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一个假说,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海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在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地貌。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④引导同学们观察,当中有静谧宁静都表示静。抓住静 ,引导同学们在积累本上积累更多的词语。
寂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齐读)
⑵检查自学要求之二
①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②介绍魏格纳的资料(板书:魏格纳)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⒋以读带讲
⑴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在观察地图的时候有什么惊人的发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至4自然段,并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这一句,提出问题:
①这两个地方指哪两个地方?
②吻合什么意思?
③我们看地图和地球仪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④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问题讨论总结后引导学生体会魏格纳惊喜的心情,自由练习这句话,把惊喜的心情读出来。(范读、个别读)
⑵同学们有过惊喜的感受吗,惊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那么文中魏格纳有了惊人的发现之后的惊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幸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⑶小组讨论汇报: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他靠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①仔细观察(板书)。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魏格纳幸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②敢于思考(板书)。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③反复求证(板书)。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也曾有人提起过,虽然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但是魏格纳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的精神支持着他踏上求证之旅。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表现了魏格纳求证的艰辛,也表明了魏格纳求证的决心。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㈢巩固环节
请同学们回答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总结时对应板书做出强调,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㈣结课环节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㈤拓展延伸环节
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②请同学们收集关于观察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小故事,积累在作文素材本上。
(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两者任选其一做拓展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指板书说)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附上板书: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魏格纳 仔细观察 大陆漂移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20、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听课记录
《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
《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别人,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给予是快乐的》。
本课主要讲保罗偶然认识了一个小男孩,被他一心为弟弟着想的品质感动了,主动邀请他们乘坐自己的新车去兜风。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这一课要求学生继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体会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生命才有意义。
一、学情分析
作为刚进入四年级的孩子,经过三年的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但对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理解不够;还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课文,理解文本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学生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能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反复的研读中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展现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
四、教法、学法
我设计的教法是:在情境中引入;在初读中感知;在再读中感受;在切己体察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升华,让学生的情绪经历从心动――行动――情动――激动的过程。
我设计的学法是:在读中思、在读中品、在读中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螺旋上升。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前,我还制作了PPT课件,收集了与给予相关的生活见闻和故事。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课题给予是快乐的,从五个层面来加以理解。
第一个层面、在情境导入中,引入给予是快乐的。
在这个环节,我将联系学生生活,让他们回忆自己在得到礼物时,得到别人帮助时是什么心情进行谈话,让学生明确得到往往是快乐的,然后,老师话锋一转可是,美国作家丹。克拉克却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悬念来引入本课课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产生心动的感觉。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引入学生对课题的思考,既让学生获得了给予是快乐的的初步印象,又激励学生产生了阅读的行动。
第二个层面、在初读课文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老师教过的方法读懂课文。在此环节,我先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进行复习,然后要求他们运用读、思、圈、注的方法,自学课文。在自学时,我还提出了明确的自学要求,引导他们去进行有效的学习。然后,我将对孩子们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测,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第三个层面;在深入研读中,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这个环节是我本堂课的重点。首先,我将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状况,出示问题在哪的图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然后,我放手让每个学生去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我想要这样的哥哥和我要当这样的哥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等等,鼓励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并尝试着在文中去寻找答案,也可以跟同伴合作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有价值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的感情动起来,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并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第四个层面、在切己体察中,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在这个环节,我将联系自己的切身经历,向学生讲述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是否有给予别人的快乐。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了给予是快乐的的深刻内涵。
第五个层面、在交流互动中,升华给予的意义。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给予的内涵,知道我们应该给别人留下美好的思想,美好的行为等。最后,我还引导孩子联系自己谈:我们还有两年就要毕业了,我给予的意义,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乐于奉献,勇于付出,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最后,我引导学生激情满怀地再读课文,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
课后作业的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采用的是开放式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选作业。
六、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
有这样的哥哥-------------当这样的哥哥
风光自己(或板书自己神气)----关爱弟弟
21、颐和园评课稿听课记录
《颐和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 导入,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 品读,触摸语言
这是课堂的重难点所在,将文路、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我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读中,明白作者记叙的顺序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我最后问:你读完这些词句,发现什么?(作者的观察很有顺序言之有序;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些词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绍的景物吗?请把它们圈出来。(板书:长廊、佛香阁、昆明湖)
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细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2)作者先后怎样观察?请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的词语。
反馈:板书: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3)怎么介绍佛香阁?出示句子研读你能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也能将将它介绍清楚吗?比较一下,哪一句更顺口?
(4)怎么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让你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颜色、长度、美丽 游览顺序
颐和园{ 佛香阁: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七、教学反思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和昆明湖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和昆明湖的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
(2)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
(3)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不乐于动脑筋,不善于表现自己。
22、四年级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听课记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这两件事,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美好品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并且养成用心修改作文的习惯。
3、情感目标: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人格魅力。
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文中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谈话导入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情感朗读法:通过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3、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4、角色采访活动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会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本学期第六课学的是什么?(《爬山虎的脚》)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篇与爬山虎有关的文章,名字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介绍叶圣陶与肖复兴
学生介绍教师点评、小结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开火车以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叶老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
(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做客)
(四)细读第一部分,小组合作探究(感受叶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1、叶老先生是如何为我修改作文的呢?当作者第一眼看到自己作文被修改成这样,他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愣住、感动)为什么?从中他感受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然后派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当学生把感受说出来后,我会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2、作者仔细看了几遍修改过的作文,那时的心情又如何呢?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当学生回答了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然后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心情带进去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3、请学生找出叶老先生对我那篇作文的评语,并把它读一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认真、细致、平和),以及对我蕴含着怎样的情感(鼓励、热情、肯定、称赞)。当学生把感受说出来后,就引导学生带着那样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评语。
4、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当年的肖复兴,读着这样的评语,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把感受说出来。
5、从叶老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中,你们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叶老先生是这样一个人的?请学生小组交流,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然后在班上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细致,认真,平和,一丝不苟,真诚宽厚)
(五)拓展
肖复兴同学的作文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
⑴引导学生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问题。
⑵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⑶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六)归纳小结
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已非常深入,在交流完毕之后,我会让学生说说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自己从中有什么收获。
(这一设计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把在互动交流中的内容进行整理、综合,对课文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七)布置作业
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堪称楷模
(采用简单明了的结构图,以便于学生的理解)
23、新型玻璃评课稿听课记录
《新型玻璃》说课
《新型玻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3课《新型玻璃》。我将分以下四大板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五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的状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3、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同时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教学难点为能正确区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文的内容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主要从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来体现,我将创设一个让学生推销新型玻璃的情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问题教学法,教师针对本课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理解课文,最终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也更加深入的理解本课的知识。在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会重点体现这种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去学习本课。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法有: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阅读法,培养学生爱学语文的兴趣,进一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自学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三、说电教媒体的使用
通过制作媒体课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课件是由PowerPoint制作,用于展示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使课文中所讲的东西不再只是凭学生想象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能亲眼看到,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中将有所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构建新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让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改变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大占天下的局面,把活动引入课堂,把训练贯彻课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活化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玻璃。再引出新型玻璃。(这个过程教师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要了解这些新型玻璃,得首先学好课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学习方法)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3、我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情况,让学生想帮老师的家里选择一种新型玻璃。(这里教师运用了问题教学法)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对于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够突出教学模式,体现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是采用了表格的形式,简洁明了,概括性强,把本课所涉及的几个新型玻璃都列举出来了,由新型玻璃出发,进而放射的推出其他类型的玻璃,更便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记忆。
在这次说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是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24、桂花雨评课稿听课记录
《桂花雨》说课稿
桂花雨说课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三单元一篇课文《桂花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桂花雨》选自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感受体会泉城、九寨沟、荷兰美丽的风光,领悟其特点,体验我儿时摇桂花的快乐,品味泉城的活力之美,九寨沟的神奇之美,荷兰的闲静之美以及阵阵桂花雨所透露的乡情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培育爱美情趣。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文章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本文的思乡情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空白点,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课设计与研究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研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识字阅读要求,我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格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插图,课件和音乐渲染的方式,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注重探究式学习,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九年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直观教学法、朗读体会法、启发诱导法、情境教学法展开我的教学:
1、直观教学法:由于人们对桂花的了解不一定熟悉,所以,带领学生寻找校园内的桂花树,让学生了解桂花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直观了解和感受,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的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学生自读、指定读、听读、演读帮助学生体会桂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3、启发诱导法:通过激发语、教学媒体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
4、情境教学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探索。因此在叫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可以围绕作者更喜欢桂花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摇花乐、桂花香,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的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课文。
五、说课时
按照教学设计,本课分为两个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看PPT上老师展示的这些花漂亮吗,这是什么花?(相机板书桂花),桂花已经开了。那说到桂花描写桂花的诗句也不少,我们来读一读吧!
桂子花开,香飘十里;金秋十月,桂子飘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 维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唐)韩 愈
2、那由桂花的香味你又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呢?(老师这里也有一组词语是形容桂花的香味:)
注:芳香扑鼻、浓郁、迷人、陶醉、沁人心脾
3、 是呀,同学们都很喜欢桂花。台湾有位女作家叫琦君,她一生漂泊,11岁离开家乡,32岁去了台湾,60岁又移居美国,84岁重回故乡。可是,无论她身在何处,让她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板书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那一场桂花雨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一)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1)、让我们先来解决学好课文的拦路虎生字词吧,有信心吗?
(2)、出示生字词(生字分别用绿、红色显示;生字词分三排写)
zhuō cuō tn lǔ
笨笨拙拙 撮一点 檀香 桂花卤
左右 谢落 尤其 拣去 都是
新鲜 吩咐 帮助 糕饼
、指名分别读第一排词语。
◆笨笨拙拙 拙就是笨 再来读,读出叠词的感觉,尾音轻一点。你觉得此时作者还是在说笨吗?
撮是怎样地拿?我们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撮一点桂花。学生做动作。
桂花卤老师带来了,是用又香又甜,课前已经给同学们闻过了,可以泡茶、也可以煮桂花粥、做桂花糕。
全班再连起来读第一排生字词。
4、指名读左右一词。
(1)、促思:从词的结构上来说,左和右组成的这个词两者构成什么关系?(反义关系)
(2)、能不能说几个类似的有反义关系的词?(开关、昼夜、生死、没有)
5、指名分别读谢落、尤其、拣去(拣全家人会怎样地拣桂花?(强调笔画横折钩,并让学生书空。)、都是这几个生词,(强调前鼻音,多音字 形近字辨析等)全班再连起来读第二排生字词。
6、分别指名读第三排生字词。
(1)、吩咐一词都是什么偏旁,说明和什么有关系?那吩咐是什么意思?
(2)、能不能给吩咐找个意思相近的词?(嘱咐)相机指导嘱的写法,分别齐读吩咐与嘱咐。
7、齐读第三排词语。
(1)、促思: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第三排的词语,并听老师再读一读,看看与左右一词的构词关系有什么不一样?(近义关系)
(2)、能否说几个类似近义关系的词。(叫喊、缓慢、弯曲、沉浸)
8、你看,小小的一个词,这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学问,看来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啊!
二、播放课文录音,并画出你所认为写的好的段落。
三、介绍文体知识,文本特色。
四、课堂练习
1、写习字册上的本课的作业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并组词
2、搜集一些关于桂花的诗句,下节课进行赛诗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感知桂花香
(课前欣赏桂花图片,播放背景音乐,交流咏桂诗,渲染氛围)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生:读题),刚才我们也交流了有关描写桂花的古诗,真是让人回味无穷,现在,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去看一看美丽的桂花吧!
出示: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不像梅花那么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谁能来读好这一段的?(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2、是呀,作者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迷人的香味儿,它不与繁华斗艳,更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 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一起享受那花雨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精读品味,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用直线把有关句子划出来。对于那些你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简要写写你的感受。 (学生自读感悟)
2、组织讨论交流:(学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联系上下文来谈体会。)
A. 相机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喜欢摇桂花的?
(2)谁也对这句话感受深刻的,来谈谈你的想法。
a、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 ,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提示:急更衬托出乐 )
(3)提示:同学们,这里是件大事,你是怎么想的呢?在生活中怎样的事情你认为是大事呢? ( 比如:过生日、过年、中秋节 )
师:是啊,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4)你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
(5)师评价:你的体会真好,能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吗?
(6)师读母亲的话: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作者这么急切地想摇桂花,可是还不到时候,多么失望啊!
过渡:师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哎呀,不好,天要下雨了,乌云密布,云脚长毛了。孩子们,我们提前摇桂花啦!
听到这个消息,我怎么样?(生读句子)
B. 相机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读了这句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从连续的两个帮着读出了什么?(忙得不亦乐乎)从使劲你感受到了什么?(高兴劲、兴奋)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
摇啊摇,怎样摇?(提示学生:脸上?心里?想象作者摇桂花的动作和表情,体会摇花乐。)
师:看看书上的图,看看这桂花雨,来,闭上眼睛,我们也来使劲摇!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快乐、忙碌的景象读出来,读出那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画面。)
C. 相机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师:读这个句子,你感觉到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为什么说桂花像下雨呢?它们像在哪里呢?
(2)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吗?你来喊一喊。(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一份快乐,一份惊喜)
(4)现在,老师建议我们拿出各自带来的桂花,一起闻一闻,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
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这桂花雨多香啊!
(5)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香香的桂花雨吧!(齐读句子)
过渡: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乐,还摇出了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出:摇出父亲的诗句。)
相机出示诗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1)生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再齐读。
(2)师: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学生交流)
(3)桂花在你心里满满的了。好美的梦,好甜的梦,入梦甜我们再一起吟诵:(再读父亲的诗句)
(4)引导背诵:摇桂花,摇出香,摇出乐,摇的花雨缤纷,摇的好梦连连。在这桂花雨里让我们来尽情享受这快乐!(一起来背诵父亲的诗)
过渡:摇桂花,摇出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摇出了什么?(快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摇出桂花糕、桂花茶)
依次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图片。
(2)相机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
(提示引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实际就是指长时间沉浸在这份摇桂花之中,沉浸在这份摇花情之中。)
(4)引读:原来勤劳能干的家乡人在摇落桂花以后,全家动员,先
然后 ,再 。桂花晒干了就 。收藏好的桂花可以 ,可以 ,过年时还可以 。
3、师小结:摇桂花能摇出这么多的乐趣,难怪摇花乐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记忆中。(板书:忆 摇花乐)
三、读写交流,感悟思乡情
作者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这给他带来童年快乐的桂花树,每次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说
1、相机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吗?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思 故乡情)
2、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的珍爱。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出示)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啊!母亲一定会说:
3、请选择一句写一写,再交流。
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难怪作者每到这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接读下去)
4、古诗词交流
正如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诗中说的那样: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还知道其他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吗? (学生交流)
5、师:听了你们的朗诵,我更能体会到母亲那浓浓的思乡情了。让我们再来读读母亲的话吧。(生再次齐读母亲的话)
25、学会看病评课稿听课记录
《学会看病》说课稿
《学会看病》说课稿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十课《学会看病》,结合教学设计,现说课如下:
一、说教材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从母亲以尽责的独特的视角,反映母爱的广袤深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本组教材的训练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理解艰涩、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三、说教学难点
针对以上的学习目标,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我又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我让导学生通过读,划,理解体会重点语句,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走进母亲的心里世界,去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引导他们说读后理解,在说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进行点拨,小结,推波助澜,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母亲的心里,感受母爱的伟大。
三、说教学理念:
这篇文章感人至深,教学设计时我重在立足文本,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亲身体验,通过 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说教法,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2011版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利用课件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种:
(1)情境渲染法:如开始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中教师激情的点拨和总结;以及最后播放歌曲等,这些情境的渲染对学生学习文本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自制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2、学法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学习要求默读自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实时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书声琅琅中,在汇报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也体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询问学生平时生病是谁带自己到医院看病?这一平实的问题,打开学生说的欲望,即而转为有这样一位母亲,在自己孩子生病时却让孩子自己到医院看病,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顺理成章的使孩子在初始阶段已搞清这是一位不寻常的母亲,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第二、闯关检查预习
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先通过让学生过字词关,句子关,为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学生正确认读了本课的词语后,适时考察了学生对沙漏,雪上加霜、按图索骥的理解,在理解这些词语时,采用看图片,说出处的不同方法引导理解,使枯燥的理解变得形象、生动。因为课文篇幅较长,所以在检查朗读课文时,采用让学生选择难读的句段进行挑战,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三、初读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用自己学过的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学习课文,体味母爱
这个环节是先放手让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学过程围绕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来体味母亲对孩子特殊的爱进行展开。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认真读,用心品,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使他们更真切地走进文本。
第五、拓展阅读
让学生默读《剥豆》,并交流它在写法上与本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找出两位母亲的共同点,及心理与语言的描写,充分渗透211教学模式。
第六、联系实际,课堂练笔
通过播放关于母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母爱的伟大。写出自己对父母爱的理解,可以是赞美的,可以是感恩的,可以是愧疚的等,以达到语文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育人的目的,也为本单元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第七、作业设计:
1、把你认为本课的好词佳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2、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小练笔完善好,并读给自己的妈妈。
3、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做件事。
第八、说板书
20学会看病
母亲 儿子
学会放手 学会独立
母爱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课文。
26、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编者意图: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承受着他们的点点滴滴的爱,父母之爱滋养我们成长。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力量;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外貌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注重:
1、以读代讲法。
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体会,读中悟情。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
1、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
2、入情入境感悟父子情深
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五、教学思路:
通过一个中心词,两个板块、一条主线,使教学脉络更为清晰
首先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入学习,以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从父亲的了不起与儿子的了不起两个板块来体会感受,清晰明了;始终以一条主线,即父亲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阅读。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杭州接坠楼女孩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例)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一篇报道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概括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在预习中已经解决,这也是对预习的一个检测。)
三、再读课文,直指终点
1、再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
(意图:语文课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或句子,这样课堂能顺水推舟一样很好开展。另外,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能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意图: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引向自发的学习、主动地探究,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
4、学生初步交流各自的看法。
(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虽没有深入细致的阅读,但是学生一定对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整体感知。
四、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读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解疑,我利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感动?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它。
2、用 __ 划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划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班级交流。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评议,齐读。
①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是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父亲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板书)挖。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读出时间的漫长。
②如果是你这么长时间疯狂地挖,你会感到怎样?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让学生想象父亲遇到的困难,理解挖掘的艰难。用不论总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让学生把父亲的形象读出来。
③为了让父亲了不起的高大形象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又通过创设情境,(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让学生用心去读书,感受伟大的父爱,此时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师: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父亲在废墟里找了36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对于儿子来说,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呀?
1、小练笔:请展开想象: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
2、由学生的回答,品读两个重点句:
①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指名读,评议,齐读。(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为了进一步凸显文章主线,创设情境:
在废墟下,不停劝说和鼓励同学时,阿曼达想到是这句话 _______
在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等待父亲来解救的38 小时里,阿曼达充满信心和希望的还是那句话 ________
3、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意图:课文中描写父子了不起的句子就是那些有关父子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学生从中能感受到父亲那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信赖。从而理解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解决了难点。)
五、升华情感,加深体验
1、(出示课件)在父亲永不放弃的努力下,(接读)这位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究竟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3、夸夸这对父与子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父亲和儿子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通过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
4、为了使文章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情感基调达到高潮,以一首现代诗作为感情的烘托。
(意图:学生回答一般都是围绕信任爱这些字眼,这就表明,学生知道文文中要彰显的是父子亲情,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教育。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文章内容理解的一个考察,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考察,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夸这对父与子,这表明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理解了。)
六、作业设计
1、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边阅读边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积累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习得语言,悟得学法,为单元作文打基础。)
2、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形容的,你们想过要怎样报答父母吗?(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懂得感恩,以爱促爱。)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了不起是文中的关键词,简明扼要,爱字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爱
27、山中访友评课稿听课记录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知识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比如第五自然段拓展友情。
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
【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有许多好朋友吧?平常放假休息的时候,大家会去拜访朋友吗?都拜访过哪些朋友呢?那么,你们有没有住在山里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在意的友导入,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李汉荣去拜访几位山里的朋友。(板书:山中访友)
3、解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体会作者那童话般的世界。思考: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作准备。)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3、回答思考的问题,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说说拜访的朋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4、教师小结:出示作者拜访的朋友的图片,学生喊出它们的名字。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那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4、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5、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品词析句,感悟知己
1、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3、领悟写法:从作者的联想中,真切的感受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五、模拟情景,感悟友情。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2、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3、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这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4、配乐美读。以诗歌的形式,课件出示第五段,让学生配乐朗读。
5、拓展友情。
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美丽的蝴蝶
你
你好,可爱的蚂蚁
你
你好,
你
你好,
你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六、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1、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七、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家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相 朋友
融
(情)
28、怀念母亲评课稿听课记录
《怀念母亲》说课稿
怀念母亲
为什么课文说有两个母亲?指谁?
作者更喜欢那个母亲呢?你怎么知道的?
由此引出第一段关键句:对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指导
学生朗读这一句,体会情感。
(三)品读课文,怀念生身母亲
1、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准备先带领学生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情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那深沉的爱?并画出来。
2、然后指名学生分享她们找到的句子,之后出示句子: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提出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事使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两个问题,根据课文学生不难找到答案,找学生回答。
3、然后继续深挖,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还有什么原因会如此伤心,小组讨论交流,我从旁引导,归纳出作者伤心的深层原因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并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4、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作者感情,我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的父母都为自己做过些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理解与爱。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体会作者失去母亲的痛苦之情和那份深深的思念。
(四)课堂总结
到这里,第一课时的内容结束了。用时约40分钟。在第一课时的最后,我用一句话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并为后面的第二课时做铺垫:这节课我们品读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怀念,那么,他对另一个母亲祖国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次课再一起体会。
(五)作业设置
我准备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作业: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表达你对她深深的敬意与爱慕,要求做到首尾呼应。
五、板书设计:为了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显示教学思路,利于学生理解,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29、草虫的部落评课稿听课记录
《草虫的部落说课稿
[说教材]
《草虫的部落》是感受自然这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打开这篇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鸟语花香,虫鸣犬吠,月光鱼影扑面而来,清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草虫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这组课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人类,终于学会了把自己放得卑微渺小些,以大自然普通一员的身份,以欣赏、敬畏的心态看待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草虫的村落是一片快乐的天地,奇异无比。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绪,细腻的笔触感受着自然万物,在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丰富多彩的联想中,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
感受着作者们的奇思妙想,揣摩着编者们的匠心独运,我由读者转化为教者的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我要引领孩子们依据《草虫的村落》这篇语言材料感悟文本,培养情感;迁移写法,形成能力。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
1、学习11个生字,正确书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抓重点语句,揣摩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0、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
《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
学生汇报后老师出示一张被猎杀后悲惨的图片。
25年,六千多只说明猎杀的时间长,狼几乎灭绝。
《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里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宠儿鹿。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二、设计理念及做法:
以为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深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读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①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再现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后文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感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②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感受狼的无可奈何和猎人的冷酷无情;③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的命运和整个大自然的命运,从而认识到罗斯福总统决定的严重错误,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讲解,更不需要灌输,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
情感目标: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技能目标: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六、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认识狼和鹿的图片,说几个关于评价它们的词语,来说出他们平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接着告诉同学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他们的认识不一样。从而激起学生想探究的愿望。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狼的图片,问:你认识它吗?它在你的印象中或你听过的童话故事里,它是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狼。
2、同法揭示鹿。
3、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却与我们对他们的认识不一样。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4、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2、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词语,正音。
(三)、再读课文,把握课文具体事例的内容。
1、出示要求,同桌合作完成。
2、同桌之间说说鹿和狼的故事。
3、反馈阅读情况。
(1)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果怎样?
(四)、分析故事。
1、过渡语。
2、出示要求,学生自读并思考。
3、全班交流:
(!)罗斯福错在哪里?为什么?(结合回答板书。)
(2)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a、指名回答。
b、请你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c、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人们为什么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样?
d、整个生物界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的因素,你能用其他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关系吗?
(五)、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回忆学习过程。
2、说明这就是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好处。
(六)、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的感受,请你来说一说。
2、给罗斯福写一封信,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挽救大森林,恢复昔日的美好。
31、我的舞台评课稿听课记录
《我的舞台》说课稿
《我的舞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舞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能体会课文表达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没培养热爱艺术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方法
《我的舞台》以我成长为线索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故事反应了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勇气和毅力让人走向成功道理同时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道理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趣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虽然要体现艰辛而笔下却出处流露着乐观。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能体会文中关键此举在表达情意作用他们对艺术已经有初步认识但感悟还不够深切透彻根据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及学生学情制定了以下自学目标:
1.认识理解抻、拽、溺爱、身段、兴趣盎然等生字词
2.用比较快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艰辛以及不一般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神奇魅力。
现在学生对戏曲艺术了解甚少对学习戏曲过程中所要付出艰辛也难以理解所以我制定了以下学习重难点:
1.感悟戏剧表演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勇气和毅力。
由于本篇为略读课文并且文章内容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把握所以我安排了一课时来完成本篇课文讲授。
二、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文章脉络清晰这一特点紧紧抓住了文章总领全文和总结全文两句话提纲挈领牵动全文学习有助于为文章内容展开做了铺垫围绕总起句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然后再慢慢深入课文分析重点句子以总结句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勇气和毅力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艺术道路上所付出艰辛和努力紧扣题眼感悟舞台层层展开将文章思路、教师教路和学生学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愉快参与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通过本课我要教给学生将文章读短再读长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融会贯通起到举一反三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是展示课,我首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充分自学,课堂上我先让各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展示自学成果,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展示的过程中把学生存在的问题放在质疑环节给学生一个充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最后我围绕本届课的内容出了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同学之间进行检测互评。
32、蒙娜丽莎之约评课稿听课记录
《蒙娜丽莎之约》说课稿
《蒙娜丽莎之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参赛选手们:
大家好!我是白沙小学的李春。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让人欣赏,感受艺术,陶冶情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蒙娜丽莎之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应用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蒙娜丽莎之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王克难先生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述了画作中蒙娜丽莎温婉、优雅、端庄的形象;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解读了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背后蕴含着的复杂情感。与本组教材的主题感受艺术的魅力一脉相承。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读记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的重点是: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妩媚微笑。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点燃学生的思想火把,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1、引导自读自悟法:我紧扣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单元训练,抓住重点,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2、创设情境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形象展示《蒙娜丽莎》的魅力。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本课我教给学生以下方法:
1、诵读法自读自悟,读中感受。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合作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三大板块。三大板块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浑然一体:
(一)激趣导入,发现美
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就巧妙地利用班班通出示视频以及图画《蒙娜丽莎》让学生欣赏,问:你觉得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呢?使学生对《蒙娜丽莎》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
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蒙娜丽莎》的美,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一,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让学生围绕你喜欢这幅画的哪个部分,为什么喜欢?这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感受《蒙娜丽莎》魅力所在。抓住神秘的微笑,紧扣四个有时,通过配乐指名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出美的感受。再班班通出示视频,总体感受这幅画的魅力。步骤二,通过问题质疑,引导学生从游客排队等候观画这一侧面描写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并指出这幅画对我的巨大影响。步骤三,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当一回小小讲解员,介绍这幅名画。让学生在扮演中得到快乐,达到乐知的效果,同时也起到巩固课内知识的作用。
(三)课外拓展,延伸美
课尾引入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和制作一个卡片,借此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说应用:
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实效、高效。利用班班通教学,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本课教学在班班通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
1、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一开课我就出示名画课件,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整堂课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巧妙解疑: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利用多媒体动画出示蒙娜丽莎魅力的具体部位,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画面,有利于学生理解。
总之,班班通以其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也为我们教师开拓了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道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愿借助班班通,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33、金色的脚印评课稿听课记录
《金色的脚印》说课稿
《金色的脚印》说课
一、教学内容说明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的道理。学生很喜爱这类的文章,也有过观察和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这一点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但是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通过分析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另外还分析了这一课的德育渗透点和美育渗透点。
1.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3.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4.德育渗透点:1)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2)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5.美育渗透点: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析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也比较活跃,因此可以尝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逐步深入。
【说过程】
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情况以后,为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贯穿全课。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把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回合: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因为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对课文的大体意思有一定的了解,上课时只需让学生快速地、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解决这样二个问题:A文中的重点词语;B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讲了一件什么事?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线索。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速读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同时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回合: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在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讨论课文内容。而且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把问题又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成四个较有深度的问题:A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B正太郎为什么要帮助狐狸一家? C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D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分组讨论,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学生的探讨、教师的点拔,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会到: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然后我让学生总结自己学过课文后的内心感受,从而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再次引发学生大胆说话的欲望。
第三回合:课外拓展
以上两个回合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但到此还不够,因为语文教学不仅要搞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要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前学生已经阅读了大量有关动物的资料,所以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人与动物的故事。这一设计是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但扩大阅读量,还丰富了知识的积累。同时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恰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但我们绝不能停止追求完美的脚步。在教育的旅途中让追逐闪耀自己的智慧的光芒,在追逐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所以,希望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让我们在为师的道路上共同成长,让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共同进步,共同孕育桃李芬芳。
34、跑进家来的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
《跑进家来的松鼠》说课稿
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跑进家来的松鼠》说课稿
猜谜导入,感受松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初读感知。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想:①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自读感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4、细读体会,悟深情。再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作者一家人喜爱松鼠的句子,批注自己的体会。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句子,顺学而导,交流对句子的体会,指导朗读,升华情感。
5、师生共同总结写法,以便迁移运用。
6、拓展延伸。推荐《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目的在于使略读课成为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
7、小练笔。让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达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生字注音考前训练答案
-
根据角和腿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鹿角和鹿腿这个故事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4司马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笔记
-
麻雀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
四年级上册第7课生字组词
-
阅读全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思想
-
小练笔: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顿话说说来历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
三下池子与河流课堂笔记知识点
-
幼儿打扮推荐:宝宝的好头型如何塑造
-
构筑学校和谐管理 法德相依
-
孩子小小年纪就爱挑剔服装怎么办
-
婴幼儿吃鸡蛋四不宜
-
《航天飞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熬过人生低谷期的句子253句
-
中班语言教案《神奇的小雨滴》反思
-
中班健康教案《滚筒类游戏》反思
-
装饰公司朋友圈文案:装饰/装修/装潢朋友圈文案大全35句
-
成长营营地横幅朋友圈文案3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