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微复杂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微复杂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微复杂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 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3、增强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加深对用字母表示的数量、数量关系 以及计算公式的理解。
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难点:把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板书:2a a2
问: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
(分别与出它们简与前的与法:a+a a^a)
比较:虽然都是两个a,但2a表示的是两个a相加,a2表示的是两
个a相乘。它们是不同的概念。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4:
看懂图意,指名说一说。
用式子表示冷水壶里还剩下多少毫升橙汁。交流式子。比较不同的写 法并做适当评价。
以前我们曾经测量过,这样一个杯子的容积是多少?
(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1)容量是200毫升。12003x
=1200-3x200
=1200600
=600
(2)容量是250毫升。
通过这几次计算,你懂得了什么?(X表示不同的数量,其结果也不
相同;X的值并不是任意的,有时根据具体情况会有一定的范围。)
3、完成试一■试。学生自己读,读完后完成解答。
交流检查写法是否规范。
(2)画一画(图略):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板书:3)增加 1个三角形(继续画),共用的小棒根数是多少根呢?(板书:3+2) 增加2个三角形呢?(板书:3+2x2)
增加3个三角形呢?(板书:3+2x3)
增加a个三角形呢?(板书:3+2xa)
比较这些式子,上面的式子都能算出具体的结果,而最后一个只能表 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要知道具体的结果,一定要当知道a表示具体
的数量。如果a=10,你能算出需要的小棒根数吗?
当a是10的时候,一共有几个三角形?(注意区别共有几个三角形 和增加几个三角形。)
补充鱼图(图略),让学生说说摆成这样的一条鱼需要几根小棒? 每增加一条鱼呢?增加a条鱼呢?如果a=6,总共需要小棒多少根?
说说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填空。指名说出结果
2、填写表格。在填第一格的时候要请学生说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总的苹果一运走的苹果)依次指名说说后面的填空
3、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指名说,若遇到有困难的加以指导。
4、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Z3的度数。
先请学生说说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再分别完成下面的3题
5、完成第5题。
2、1-5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1-5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
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三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数一数图片中的人和物,数一数手里的小木棒。2、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课件展示,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3、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和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
3、用数学评课稿
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活动设计补充内容
一、情境激趣
师:看,游乐场有这么好玩的游戏。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到滑滑梯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二、新课教学
1、教学有关6、7的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观察图画。
师:我们先看一下小兔子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师: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
②认识大括号和?号并解答。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这个场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 师:(巡视)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师: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2、教学有关6、7的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现在老师带你们小河边游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师:看这幅画与刚才小兔子的图比较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强化
(课件出示书本企鹅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大家快来看,这是要我们干什么?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写算式,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师:你们还想不想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师出示课本第47页做一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一题,同桌之间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分别让学生说想法,对做对的及时表扬。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8页第1题。
五、总结。
师:同学们真聪明,帮助老师解决这么多问题,非常感谢大家。那么通过今天的游玩,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吗?
师: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4、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施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4+4+4+4+4=?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施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的判断题中,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施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4+4+4+4+4=?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5、9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做端午节,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你们会做什么?
一条龙舟上有九人,九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9的乘法口诀,学了之后,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我们先来看看袋鼠跳格。
(二)自主探究
1、瞧,小袋鼠在数轴上是怎样跳的?(出示课本第84页的袋鼠跳格图)问:它第一步落到了9,第二步落到了18,你们能发现袋鼠跳格的规律吗?按照这样的规律袋鼠第三步应跳到几呢?你是怎样想的?你们能帮助袋鼠跳完格吗?打开书84页,填在书上。(学生自己算)师:我请一名学生汇报:9,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1个9)18,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27,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师:写完后,师生一起观察:1个9是9,2个9相加是18,27是3个9相加的和,36是4个9相加的和学生齐回答。
2、编制口诀:谈话:这些得数就是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得数来编9的乘法口诀。
(1)师:根据1个9是9,编一句口诀:一九得九(板书)2个9相加是18,谁来编?(板书:二九十八)
师:同学们会编吗?打开书第84页,将编制的口诀填到书上。(学生填书)
(2)学生汇报,教师同步板书。提问:五九四十五
(3)全班读口诀,读两遍。
3、探索9的口诀的规律
小组里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充分的交流,指名汇报,教师小结规律。
4、记忆口诀:
谈话:其实9的乘法口诀就藏在我们身上,你想知道藏在哪吗?就藏在我们灵巧的十个手指上。教师边演示边指导:
①双手手心朝上,平放在桌子上;
②从左起依次弯曲每个手指,弯曲第几个手指就代表几个9;
③弯曲左起第一个手指,代表1个9,弯曲手指的右边,数一数有几个手指?(9个)这就是得数;口诀:一九得九。
④弯曲左起第二个手指,代表2个9,弯曲手指的左边代表十位;右边代表个位,得数是多少?(18)口诀:二九十八。
尝试练习: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己试一试其他的口诀。
5、背诵口诀
齐背,小组背,男女生背,指名背,各种形式背诵比赛
(三)课堂检测
1、大转盘,抢答,巩固9的口诀
2、补充口诀
3、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四)多向吸取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提出问题并解决
(五)拓展思路
写出积是18和36的乘法算式,比比谁写得多?
(六)鉴赏评价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为什么?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97=63 七九六十三
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6、金色的草地评课稿听课记录
《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读钓、拢两个生字,识记、会写耍、装等12个字。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引人注目、观察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另外,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教学开始,我先问孩子:你们喜欢郊游吗?好,今天我就带你们去郊游。然后引导他们回忆过去郊游的情景。并且出示一张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图片,板书:( )的草地,结合图片问你见过怎样的草地?谁来说?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板书完整的课题《金色的草地》,并且问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借此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对下面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本课生字较多,在初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想去见见金色的草地吗?但总不能两手空空啊,那我们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看看。看看谁能拿到去金色草地的入场券。然后出示生字词,通过各种形式如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检测、齐读等方式,检测学生认读情况。并重点区分耍和要、钓和钩的字形,进行书写指导。并且出示几句带有生字比较难读的句子来读一读。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初步朗读了课文,自己疏通了课文词句。在自学检查反馈中,我还相机进行生字词的正音和难读句子的突破。突出了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初窥课文大意。
读而不死则罔,读中有思,才是高质量的读,才是有意义的读。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前线,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两件事情?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说一说,并且将两件事概括为: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变色的原因。锻炼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趣为主线,生成教学过程
在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我准备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句话展开教学,以趣为切入口,让学生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由此展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由于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我预设了以下两块的教学:
1、抓住第2段体会草地的美和可爱。
这段话写的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的事。当学生说到蒲公英一词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里关于蒲公英的内容,并结合词语手册里蒲公英的插图和说明文字,先引导学生了解蒲公英的情况。这段话里面充满了哥俩的对话和他们有趣的神情、动作,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这时可能会说我感到谢廖沙哥俩在这片开满了蒲公英花的草地上玩得非常快乐。然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句当中能看出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呢?引导学生抓住哥俩的神情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重点词语体会互相吹绒毛的有趣。并且指导朗读出愉快的心情。再抓住该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引人注目一词的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东西很引人注目。再回到课文,理解蒲公英开在草地上,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课文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再鼓励几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地表演一下课文当中的这段内容。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仔细揣摩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叫和弟弟假装打哈欠的用意,体会孩子在游戏中表现的智慧和为对方上了自己的当而开心得意的神态。让那种真正属于孩子之间的乐趣,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得以再现。
2、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体会蒲公英的有趣。
学到这里,我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发现蒲公英的有趣: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术,他多想快点找到答案。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小男孩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现。
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展开过程中,我还将随机引导学生去体会个别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这句话: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怎么让学生体会起得很早的用意呢?我想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为什么以前我没有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便豁然开朗,原来,以前我从没有起这么早过,所以一直误以为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是金色的。那么并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为了让学生自主感悟,我想可以先把并字去掉来读这一句,再加上并字读这一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用上并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直到今天才明白原来那种想法是错的。然后让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这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1、摘录描写鲜花的词语。
2、平时你一定见过许多美丽的鲜花,你能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花吗?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花的形状、颜色等,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这样的练习,由摘录写鲜花的词语到介绍鲜花,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将语文学习的平台延伸到了课外,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金色的草地》。我准备分从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的故事。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课文在第三自然段以吐泡泡的形式,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本文语言优美平实,内容也较简单,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以及能力素养的提高,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以上四项目标分为两课时完成,下面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就是我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如何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蒲公英生长的过程,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其次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这里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分四大步骤:一是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二是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三是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四是拓展延伸,谈自然之奇。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教师激情导课:孩子们,我们都来开开心心的玩耍蒲公英,好吗?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老师课前放在抽屉里的蒲公英进行玩乐。最
【就这样,巧妙地导入新课,让学生都亲身体验融入到课文中兄弟俩玩耍蒲公英时的独特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
当有学生说到金色的草地时,教师用自己肢体语言表现:皱着眉头,显出很吃惊的样子,以此激起学生质疑,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草地应该是绿色的,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样激起学生学习之兴趣,激起学生探究之欲望。】
二、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因此,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美美地多读几遍,教师巡回倾听。这样学生有充分读书的时间三、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
与空间,同时,通过读、找、画等方式去寻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赏颜色之美。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小男孩发现了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句,让学生自由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明白草地变成金色的原因,进而读出草地之美。
(3)出示金色的草地图,教师引导:看,这片金色的草地就在眼前,看着图,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说出自己面对这块金色的草地想说的话,自然与文本感情产生共鸣,因为对草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自然就能读好第一自然段了。】
2、讲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⑴这一段中哪几句话描写了兄弟俩快乐玩耍的情景?大家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兄弟俩?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看出来兄弟俩的淘气?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让学生从具体的词语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⑵同桌角色扮演兄弟俩,体会玩耍的快乐,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把课文把课文读得轻松愉快,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
⑶在反复朗读中指导学生散发思维:如果,你们就是那对淘气的兄弟俩,你最想在这片草地上玩些什么呢?
3、读第三自然段,探变化之因:
⑴教师激情: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快乐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他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并出示蒲公英变化表,按课文内容填完整。
时间 | 早晨 | 中午 | 傍晚 | 第二天早上 |
草地颜色 | | | | |
花的颜色 | | | | |
⑵对照表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地是怎样变化的?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来。
相机指导朗读重点句:蒲公英的花瓣就像我们的手掌一样,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句更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情,读中享受?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可以配合表情读,因为学生明白了草地变色的原因后,心情一定很高兴,可以笑眯眯地读;配动作读,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张开、攥的意思。可以配道具读,也可以配课件展示的图片读,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能在读中悟出草地变色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变色的奥妙,难点也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地读,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3、引导学生发现草地的秘密后,此时学生的心理也会起微妙的变化,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将心里想说的宣泄出来,会更好地激发学生星期,激起表达的欲望。因此,此时来追问学生一个问题:感受到蒲公英的变化,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肯定会畅所欲言。
4、从那以后,我们有什么变化?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引导谈出:
发现草地的变化
喜爱金色的草喜欢上可爱的小花
不再随意揪花
接着请学生小声读最后一段,理解一起睡觉、一起起床的含义,【体会我此时的心情,体会观察与发现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之情,从而突破本课学习的第二个难点。】
三、拓展延伸,谈自然之奇
1、美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自己读后的收获:孩子们,今天我们到一块神奇的金色草地上玩了玩,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2、在学生兴致盎然时,进行拓展延伸,课件出示向日葵等植物,唤起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谈向日葵、夜来香、太阳花、含羞草等植物的神奇之处。并布置学生一项课外作业:请你用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观察、发现时没有止境的,留心观察,记录生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体会到及时的地记录一些新的发现,会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收获更多的感动。】
3、最后教师总结:孩子们,你们知道得这么多!是啊,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奇特的现象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不仅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还能找到其中的奥妙!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根据本课的教学预设过程,将形成如下板书,使本课的学习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金色的草地
发现金色的草地合拢张开
寻开心最喜爱
7、搭船的鸟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搭船的鸟听课稿,分享搭船的鸟听课感受和记录
搭船的鸟评课稿第一篇:
《搭船的鸟》一课,这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浅近、朴素而又清新的语言,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其实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要有一份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文章语言虽然简洁,读起来却耐人寻味,作者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活。听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我把自己的看法说一下。
1、自主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童年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太多问号的年龄,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无数的好奇和遐想充满着他们的小脑袋。揭示了课题后,老师首先发问,看到这个题目后你的头脑中会想到什么问题呢?同学们马上举起了小手,老师归纳起来的问题分为两类;搭船的鸟是什么鸟?搭的是谁的船?好的切入点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问题的提出层层深入,不仅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了文本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抓重点词语,感受课文内容。
翠鸟这种小动物同学们从没有见过,老师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这只鸟的美丽。如: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蓝色的翅膀等。抓住了这些词语,学生确实感受到这是一只彩色的小鸟,孩子们就会带着喜爱的感觉去读。学生对翠鸟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喜爱之情犹然而生,此时再读课文,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为了让学生对翠鸟有更全面的认识, 课前应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翠鸟的知识,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搭船的鸟评课稿第二篇:
《搭船的鸟》
这节公开课我选取了《搭船的鸟》一课,因为它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浅近、朴素而又清新的语言,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其实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要有一份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文章语言虽然简洁,读起来却耐人寻味,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动。和同学们共同学完这篇课文,我们都意犹未尽,反思一下我觉得这节课有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自主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童年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太多问号的年龄,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无数的好奇和遐想充满着他们的小脑袋。揭示了课题后,我首先发问,看到这个题目后你的头脑中会想到什么问题呢?同学们马上举起了小手,虽然有的学生说的不是很清楚明白,但是我为他们敢于提问题感到欣喜。归纳起来我把大家提的问题分为三类;搭的是谁的船?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它要做什么?好的切入点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三个问题的提出层层深入,不仅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了文本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想象与真实之间形成差距,加深学生印象。
翠鸟这种小动物同学们从没有见过,仅仅通过简短的文字,我想孩子们对翠鸟的认识还是形不成整体全面的感知。也不会带着喜爱的感觉去读。于是在几个学生读完翠鸟样子这段后,我并没有急于出示图片,而是让同学们闭上双眼,我再次读这一段,让大家想象翠鸟的样子,然后在纸上画出翠鸟的样子,紧接着我出示图片,此时想象与真实之间形成了差距,学生对翠鸟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喜爱之情犹然而生,此时再读课文,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3.配合动作,感悟朗读。
在学习翠鸟捕鱼这段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它的动作敏捷,是一个捕鱼的能手,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冲进、没一会儿、吞的意思,然后课件展示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最后又找了几名同学扮成翠鸟做捕鱼的动作,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我感觉同学们越来越有感觉。
但这节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了让学生对翠鸟有更全面的认识, 课前我搜集了一些关于翠鸟的知识,其实后来想想,这些信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我只是给予补充完善,从现在开始,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8、分数的简单计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交流、演示等数学活动,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通过对比观察、知识迁移、自主操作等探究方式,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课前准备:学习卡、圆形纸片、剪刀、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铺垫引入
1、5/9里面有( )个1/9。
2、4/7里面有4个( )。
3、3个1/5是( )。
4、1里面有( )个 1/4,有( )个 1/8 。
二、操作演示,理解算理
1、情境呈现:一个西瓜,哥哥吃了2/8,弟弟吃了1/8。
2、提出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分数的问题?
预设:(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还剩下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操作交流:
(1)解决第一个问题,怎么列式?
(2)涂一涂,填一填,完成学习卡第1题。
(3)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理解算理:学生展示操作过程,清晰表达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5、强化算理: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表述,强化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6、数形结合:结合图形,借助算理,计算得数。
三、自我发现,掌握算法
1、迁移类推:
(1)尝试解决减法问题,表达各自想法。
(2)学生尝试表述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3)课件演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4)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对比观察:从这些分数加减法计算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3、归纳算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自主探究:
(1)利用手中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剪一剪,完成1-3/8。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折怎么剪的?为什么这样做?
(3)独立思考:题中的1应该看成几分之几?
四、分层训练,拓展升华
1、看图计算:2/8+3/8 5/6-2/6 1-2/5
2、口答得数:(略)
3、解决问题:练习二十一第4题。
4、拓展练习:动脑想一想,你能想出几种答案?
( )/7+( )/7=5/7
( )/9-( )/( )=2/( )
五、梳理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教学环境的分析: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言: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也最爱帮助别人的孩子,最近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师:老师非常喜欢十字绣,假期我绣了两幅作品,今天我把这两幅作品的图片带来了,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漂不漂亮呀?
师:大家看这两幅作品的形状是你们熟悉的哪两个图形?
师:我家里正好有一根2米长的木条,我想用这根木条给其中的一幅作品的四周镶个木框,要想知道这根2米长的木条适合给哪幅作品做框,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指周长
师:你能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吗?
师:你能指一指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吗?
3、揭题: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1、教学长方形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看这个长方形,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较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这两天较短的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问:一个长方形有几条长边,有几条宽边呢?
2、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经过测量我得知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那么你能试着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请你在本上试着做一做,并想一想你还有没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了。
3、交流汇报
师:你们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吗?谁愿意第一个来汇报。
(1)6+4+6+4=20(分米)问:你为什么这么做?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这里的6表示这个长方形的什么?这里的4表示这个长方形的什么?所以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长+宽+长+宽来计算。
师:哪些同学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计算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2)62+42=20(分米)
师:为什么用62?为什么用42?
师:有哪些同学想到了这种计算方法?你们真棒!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3)(6+4)2=20(分米)
师:6+4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再乘2呢?
师:有些同学对于这种方法不太明白,看老师给大家演示一遍,相信你就明白了。我们把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也就是长方形的一组邻边看成一组,那么长方形的四条边就被分成了这样的几组?通过旋转和平移,我们发现这两组边能够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它们的长度完全相等。因此我只要先计算出一条长边和宽边的和再乘2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
(板书:长+宽2)
师:老师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因此如果我们要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千万别忘记什么?
师:哪些同学想出了这种计算方法?你们的计算方法真独特。
4、小结:我班的同学真聪明,刚才通过计算这幅长方形十字绣的周长就自己总结出了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5、练一练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你能说说要想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吗?
(大屏幕出示文字题:一个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师:那么现在你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吗?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计算方法来完成这道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了,下面老师就考一考大家看谁的反应最快,计算下面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要求只列示不计算。
6、过渡语:现在我们已经能熟练地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了,那么正方形的周长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看第二幅十字绣图片。
(二)正方形的周长
1、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师:那我们就把这四条相等的边叫做正方形的边长。经过测量我得知这幅正方形的十字绣的边长是8分米,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请你在本上做一做。
1、生动笔在本上做一做
2、交流汇报
(1)8+8+8+8=32(分米)
师:为什么这么做?
师:这个8表示什么?
师:因此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来计算。
(板书: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还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呢?
(2)84=32(分米)
师:为什么用84呢?
师:也就是说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还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练一练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米,周长是多少?如果边长是9厘米呢?边长是7厘米呢?因此我们说要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只要知道哪个条件就可以了?
师:反过来如果已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能求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2)出示:口答
一个正方形周长是36米,边长是多少?
一个正方形周长是20厘米,边长是多少?
(三)解决难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这幅长方形的十字绣周长是20分米,这幅正方形的十字绣的周长是32分米,你能告诉老师应该用这根2米长的木条给哪幅十字绣做边框吗?为什么?
2、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但帮老师解决了难题,还找到了这么多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下面就让我们运用自己刚学到的新知识来玩一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做穿越火线。你们有信心能顺利通关吗?
三、巩固运用
1、第一关
先量一量,再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师:请同学们先把量得的数据标在图上,再根据量得的数据在横线上列示并计算。请同学们完成题卡上第一题。
2、第二关
师:有位同学名叫马小虎,因为他做题时不认真,总出错,因此大家都叫他小马虎。这就是小马虎今天上交的数学作业,今天我就请咱班同学当一回认真批改作业的小老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小马虎的数学作业吧!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小手当做红笔,用手势来判断对错。
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1)
5m 5+7=12(米)
7m
(2) 3m
6m 6+32=12(米)
(3)一个正方形周长是20厘米,边长是多少?
204=80(厘米)
师:这道题告诉我们认真审题很重要。
过渡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题时,一定不会犯像小马虎那样的错误了。恭喜你们顺利通过第二关。
3、第三关
师:漂亮的美羊羊有困难需要同学们的帮助。
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师:请同学们完成题卡第二题。
4、第四关
(1)用一根绳子正好能围成一个长5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这根绳子多长?
师:请同学们先完成题卡上的第三题的第一问。
(2)如果用这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长4分米的长方形,这根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这根绳子多长你知道吗?请你完成题卡上的第二问。
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老师这里有一种计算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能用这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正方形吗?边长是多少呢?
师:恭喜你们已经取得了胜利。
四、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找两名同学谈收获)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宽+长+宽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宽)2
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本节课始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体现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10、倍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拍手游戏]: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拍手游戏吧!
师:下面请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你能拍3个2下吗? 生拍(连续)
师:你们拍了几下?(6下) 怎样才能让老师明确地听出是3个2下呢?谁有好办法?
生:中间停顿一会儿
师:试一下
师:好,再听,用刚才的方法拍2个3下 生拍。
同学们学得真快,在清脆的拍手声中,小兔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一、 创设情境
课件:在美丽的森林深处,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着,这里有灿烂的阳光,丰富的食物,大家请看课件说: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一群活泼的小兔子正在吃萝卜,出示主题图
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萝卜的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课件说:这些萝卜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胡萝卜和红萝卜
生:.......
师:你们找到了比多少的数量关系,真好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数量关系?
(预设一: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为什么是3倍呢?)
(预设二:学生没有说到: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数量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倍数关系。)
仔细观察:胡萝卜有几根(板书:2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板书3个2根)我们就可以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重复一遍
关于倍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板题倍的认识。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中体验倍
(1)细心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刚才我们根据情境搜集到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几根?(10根),贴好图片,结合刚才的学习,你能用学具袋里的图片摆出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吗?
请你摆一摆,在书上圈一圈,再和同位说一说
谁来汇报?(到前面边摆边说)
(2)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边听边板书: 胡萝卜⊙⊙ 2根
白萝卜 ⊙⊙ ⊙⊙ ⊙⊙ ⊙⊙ ⊙⊙
5个2根
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同学之间说一说
师:好,现在请你仔细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老师再放两根白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白萝卜 ⊙⊙ ⊙⊙ ⊙⊙ ⊙⊙ ⊙⊙ ⊙⊙
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怎么看出是6倍?
生:因为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6)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如果再增加2根白萝卜呢?
生: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7倍
师:如果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8倍,白萝卜的根数该怎样改变?
再增加2根,那就是让白萝卜的根数是8个2根
师:好,那我们继续,如果白萝卜的根数是50个2根呢?100个2根,1000个2根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白萝卜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如果白萝卜和胡萝卜同样多,我们就说胡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1倍)
(二)、变化中深入理解倍
师:真好!刚才同学们根据主题图我们知道了: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这时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
师:此时,胡萝卜和红萝卜根数的倍数关系有变化吗?变成了几倍呢?为什么?
谁能摆一摆,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生:白板上摆一摆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生:胡萝卜有3根,红萝卜有2个3根,所以说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我有点迷惑:同样是6根红萝卜没有变化,为什么最初是胡萝卜的3倍,现在又变成2倍呢?
对比白板演示:胡萝卜 ⊙⊙ 胡萝卜 ⊙⊙⊙
白萝卜 ⊙⊙ ⊙⊙ ⊙⊙ 白萝卜 ⊙⊙⊙ ⊙⊙⊙
生:胡萝卜的根数变了,相应地倍数也就变了,所以看清跟谁比很重要。我们把作为标准进行比较的这个量称为标准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的量称为比较量。
第一副图的标准量是2根胡萝卜,红萝卜是3个2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3倍(边说边圈)
那第二幅图呢?
生答:第二副图的标准量是3根胡萝卜,红萝卜是2个3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所以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变了
同学们请看这题
白板练习:(强调标准量是1个时,倍数是多少;标准量和比较量相同时,倍数的关系)
我们这节课上的这么热闹,小动物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了!
师:你能说出都有哪些动物吗?各有几只?能把其中的2种动物用倍数说话吗?
生思考、汇报。
三、巩固练习:
书上50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两种物品成倍数关系?
五、课后练习:本节课发的题单。
结束语:欢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我们这节课也接近了尾声,老师真舍不得你们,谁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倍数关系吗?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为你们得出色表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真高兴和大家一起又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今天我们从倍数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并走进了数学世界,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可能是整数倍也可能不是整数倍,可能会有余数,也可能比1小,这种倍数关系将来我们会陆续学习小数和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只是打开了一扇门,还有更多的数学知识在等着大家。同学们,数学其实很简单也很有趣,数学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随时欢迎大家在数学的课堂中做思维的体操,谢谢大家![鼓掌]
11、吨的认识评课稿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学会估计物体的质量以及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学生答:(克,千克)。
2、猜一猜老师的体重。
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重吗?你们猜老师体重的时候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3、讲故事。
李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李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吨。
出示课件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李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出示课件: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体会1吨的质量。)
(2)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3)出示课件做一做: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建筑用的钢筋、水泥、沙子、砖的质量等。)
出示课件做一做: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量恰好是1吨。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感知,产生联想,获得丰富的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吨与千克的换算。
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那你们能不能换算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板书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1、2题(教科书34页图)
2、完成练习七的3题
7吨=( )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3、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
4吨=( )千克 2吨680千克=( )千克
3吨=( )千克 6吨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7010千克=( )吨( )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四、拓展延伸
第35页练习七,第8题。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 3 )吨
12、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
《鸟的天堂》说课稿
说教学程序
《鸟的天堂》说课稿
今天,我将对《鸟的天堂》这一课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阅读文章。作者巴金先生记叙了他和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清晨群鸟纷飞的活泼景象。
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群鸟构成了一副清雅优美的风景画,表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本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与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
情境(1):播放大榕树的静态视频,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
情境(2):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
情境(3):播放全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2、采用启发式教学,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设计开放性作业。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
说学法
1.在教学前,教给学生用读、划、思、议的方法认真预习。通过读,让学生有所思,在思考之后,划出重点词句,和同桌讨论提出的疑难问题。
2. 在学习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媒体资源,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导语的设计在教学中十分重要。针对本课,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在我国广东有一个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洲。一天,一只仙鹤看中这块优美安静的地方,便把衔来的一条榕树枝,插在这块泥土上。说也奇怪,这条榕树枝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就像浮动的绿洲!又是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成千上万只同伴。从此,每到清晨,万千灵鸟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形成了南国奇观鸟的天堂。
初步感知课文
齐读课题《鸟的天堂》。先解词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又是怎么理解的?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讲的内容。当然,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后,抛出问题: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几次?分别看到了什么?因为文章很简单,学生在读完后,能回答出:去了两次,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第二次看到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相比于老师自己讲出来,更易于学生记忆。
接下来理清脉络,提示学生:哪几个自然段讲了树;哪几个自然段讲了鸟;学生从这个方向可以很轻松的把课文理清楚。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认识,又可以抓住关键段落进行分析。
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理解大榕树的茂盛,旺盛的生命力,体会静态美,去鸟的天堂先看到的树,看到怎样的树,这个是课文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在谈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一定能够抓住关键词,但可以让他们试着说一说,引导他们找到一簇簇不可计数绿的可爱包括堆在一起等等这样的词,这都是非常准确的。因为课文中描写大榕树时,提到了大,我会问学生既然作者这样描写,我们可以在哪些句子看出?
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纷飞的鸟,不禁发出感叹。在这里,我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学生自己归纳出多欢等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感受。
体会语言美,拓展延伸
在充分了解课文的句段和文章后,我将启发学生联系课文,自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本文的写作手法也是亮点之一,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鸟树和谐图,我会采用点拨法,让学生掌握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鼓励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鸟的天堂》的确是一片精美佳作,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环保意识的今天,更是不可多得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延伸到生活中去。为此,我会不止一个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动物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我家门口就是鸟的天堂我能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我认为通过我的板书即达到了梳理文章思路的目的,同时还有效地强化了文章的中心。
板书切忌多,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不会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板书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看板书就明白这节课的写作目的,从而达到老师预期的教学目的。遵循以上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3、鸟的天堂
第一次 树 茂盛、大 静
第二次 鸟 多、欢 动
13、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
《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
《小木偶的故事》富有童趣,条理清晰,既适合学生独立阅读,又是把握主要内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材料。史瑞霞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特点,抓住了单元目标。
第一,其中,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 这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理解就犹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
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自己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 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 让学生深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二,文章再生动,毕竟是以文字为载体。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不但有利于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再创造的有效手段。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学生们通过亲自理解、表演,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再创造的过程。
第三、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内容的理解应求略,求放,给学生以阅读、思考、质疑、交流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要简约、要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纵观这堂课,史老师采取的是提纲挈领式教学。对于童话内容的理解,老师从略处理,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从小木偶身上发生了哪些事入手,从整体上快速感知、理解。交流时指导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关于小木偶的四件事,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全文形成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了后来最后等过渡语,连接了课文内容,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很有启示。 然后聚焦重点,围绕笑给小木偶带来快乐了吗这个问题进行想象、补白。教师对课文未做过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还课文的完整性。重点拎出课文的一个关键句:笑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理由,在体验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篇童话故事所蕴涵的哲理。
四、把握主线,续写童话。这一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正确的表情去面对生活,才不会引起误解。另外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木偶奇遇记》《翻跟头的木偶》等童话故事,这样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建议: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什么遗憾的是个人觉得指导朗读还不是很到位,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出表情,那就更好了。
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第二篇: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童话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3.独立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文中对话较多。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运用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童话蕴含的道理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不只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是只有快乐一种体验。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反复品读人物间的对话领悟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上。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主选择角色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自己当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化身为主人公,直接进入文本中,与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待遇后,你的心情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特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领悟道理。
三、本课的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节课我重点研读的是文中主要人物的对话。采用自由读、小组练读和角色读的方式,真正做到以读激情,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木偶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揭示本文主旨。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闯三关,查预习
1、生词关
2、课文关,同桌互查预习课文情况,因为课文比较长,每人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注意读准字音。
3、问题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的问题?重点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一是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二是明白课文的道理.
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师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类不仅仅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仅仅拥有快乐一种体验。
(二)自主学习
个人自学:找出课文中关于人物表情、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用心体会人物的心情。
小组交流:先把你找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人听,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组内其它人补充.
全班交流:师对交流的情况进行点评、点拨、整合
(三)积累词语(读词、理解词、运用词)
唉!只会笑的小木偶好可怜呀!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屏幕出示:齐读,看看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出表情
三选一个说一句话。
你还能说几个人类表情的词语吗?
扩展词语: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人类的表情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丰富
课后抄到笔记上,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四)课堂检测:
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表达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1.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2.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3.脑袋很疼。小木偶一副()的表情。
4.老奶奶,我没有撒谎。小木偶()地说。
5.谢谢你给了我人类所有的表情。小木偶()地对蓝鼻子小女巫说。
小结: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真好。天气有阴晴雨雪,味道有酸甜苦辣,表情有喜怒哀乐,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多彩,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完整的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真高兴,我们都拥有人类的全部表情。我们走进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课文太长,四人小组选一个片断,注意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把体会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小木偶现在拥有了人类的全部表情,他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任选一个题目,编一个故事,发挥你的想象力,还要尊重作者原来的创作意图。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又遇到了小红狐。(和好、惩罚)
我不仅仅会笑
再见熊警官
和老木匠幸福地生活。
成为真正的孩子
自编-----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点评)
布置作业: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走进小木偶的内心世界,亲历了小木偶的情感历程,自然也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口语交际就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舞台。而续写的环节,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拓展和扩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14、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巨人的花园》评课
听了梁老师上的《巨人的花园》后,我收获很多,这篇课文以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为主轴展开故事情节。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她能利用学案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在引导学生找出主线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后进入课文的主导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加入花园后的春景。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为。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再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终于明白的道理,让同学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进入这美丽的花园。
梁老师在揭示课文的道理之后能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发现童话语言上的特点,让同学体会到童话可以带领我们去到现实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童话中也可以通过奇妙的语言展现在大家面前,从中进一步感受童话带来的无穷魅力。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我觉得对于读的部分读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描写有孩子与没孩子时花园的情景变化的内容,读得不够透,不够深刻。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第二篇: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听了xx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也一直不停地学习思考她的教学方法,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下面是我对本堂课的几点感受:
一、她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品味课文生动、形象,语言准确。
二、奇思妙想,让想象张开翅膀。
多媒体课件制作恰到好处,一开始,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同学们就喜欢上童话故事,一份想象快餐油然而生,能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构思一个美丽的故事。那些色彩绚丽、想象丰富的画面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将他们带入到情境中,奇思妙想更是层出不穷。正因为有了课件的引导,孩子们的想象之门被打开了,陈老师又及时引导孩子们想象(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深入的探讨花园里所发生的一切。
三、激励指导,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享受快乐。
很欣赏陈老师的评价语。每个孩子讲述完,陈老师都有精彩的点评。如你真是个善思的孩子,多有爱心啊,我替巨人谢谢你了。看似信手捏来,却给予孩子们莫大的鼓舞,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
15、数量关系评课稿
数字本身成等差、等比、质和、对称等规律
每个数都加减乘除、多次方运算后成规律
每个数多次方后加减1或2成规律
前后两个数加减乘除后成规律
前三个数加减乘除、多次方后成规律
奇、偶项成规律
整数、小数,分子、分母各自或联动成规律
基本数列
质数、合数相关数列
周期数列
两项等差数列及变式
两项等比数列及变式
三项数列
三项和数列及变式
三项差数列及变式
三项积数列及变式
三项商数列及变式
多次方数列
平方数列及变式
立方数列及变式
多次方数列及变式、
多重数列
奇、偶项数列
分组组合数列
分数数列
分子分母分别变化数列
分子分母联动变化数列
多级数列
因式分解数列
创新数列
图标型数字推理
三角形数字推理
圆圈形数字推理
九宫格数字推理
从行间、列间或整体规律
16、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编者意图: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承受着他们的点点滴滴的爱,父母之爱滋养我们成长。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力量;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外貌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注重:
1、以读代讲法。
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体会,读中悟情。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
1、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
2、入情入境感悟父子情深
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五、教学思路:
通过一个中心词,两个板块、一条主线,使教学脉络更为清晰
首先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入学习,以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从父亲的了不起与儿子的了不起两个板块来体会感受,清晰明了;始终以一条主线,即父亲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阅读。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杭州接坠楼女孩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例)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一篇报道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概括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在预习中已经解决,这也是对预习的一个检测。)
三、再读课文,直指终点
1、再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
(意图:语文课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或句子,这样课堂能顺水推舟一样很好开展。另外,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能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意图: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引向自发的学习、主动地探究,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
4、学生初步交流各自的看法。
(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虽没有深入细致的阅读,但是学生一定对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整体感知。
四、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读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解疑,我利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感动?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它。
2、用 __ 划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划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班级交流。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评议,齐读。
①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是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父亲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板书)挖。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读出时间的漫长。
②如果是你这么长时间疯狂地挖,你会感到怎样?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让学生想象父亲遇到的困难,理解挖掘的艰难。用不论总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让学生把父亲的形象读出来。
③为了让父亲了不起的高大形象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又通过创设情境,(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让学生用心去读书,感受伟大的父爱,此时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师: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父亲在废墟里找了36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对于儿子来说,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呀?
1、小练笔:请展开想象: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
2、由学生的回答,品读两个重点句:
①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指名读,评议,齐读。(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为了进一步凸显文章主线,创设情境:
在废墟下,不停劝说和鼓励同学时,阿曼达想到是这句话 _______
在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等待父亲来解救的38 小时里,阿曼达充满信心和希望的还是那句话 ________
3、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意图:课文中描写父子了不起的句子就是那些有关父子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学生从中能感受到父亲那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信赖。从而理解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解决了难点。)
五、升华情感,加深体验
1、(出示课件)在父亲永不放弃的努力下,(接读)这位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究竟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3、夸夸这对父与子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父亲和儿子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通过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
4、为了使文章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情感基调达到高潮,以一首现代诗作为感情的烘托。
(意图:学生回答一般都是围绕信任爱这些字眼,这就表明,学生知道文文中要彰显的是父子亲情,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教育。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文章内容理解的一个考察,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考察,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夸这对父与子,这表明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理解了。)
六、作业设计
1、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边阅读边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积累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习得语言,悟得学法,为单元作文打基础。)
2、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形容的,你们想过要怎样报答父母吗?(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懂得感恩,以爱促爱。)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了不起是文中的关键词,简明扼要,爱字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爱
17、难忘的一课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听课稿,分享难忘的一课听课感受和记录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第一篇: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我认为李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清晰有条理,语言简练有感染力,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的方法,也称得上是精彩的难忘的一课。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管偏离了谁,都会使语文失去了语文味。我认为李老师记得这节课就和好的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简约有效和美丽转身。
在我们平时讲公开课时,好多老师一直不明白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讲,让学生读书的度该如何把握。归根到底,是对略读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所以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略而不略,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一是教而不教,没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前者是因为老师觉得略读课文中有好多值得仔细品味的语句,不舍得放手,于是像精读课一样细细品味。后者是因为老师觉得既然是略读课,就让学生读读课前导语,然后自学去吧。其实,略读教学是充分利用课例,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具体教学要求主要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粗知文章大意;向课外延伸。在《难忘的一课》一课的教学中,这些教学目标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课前交流中,教师就让学生各自谈谈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做一简单的总结与指导。。揭示课题后,指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靠同学们自己读懂课文。接着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我们还可以带着问题读书,把书读薄。这些引导,都体现了略读教学的特点。在进入读书环节后,老师让学生先进行第一遍读,思考,那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出反复出现的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教给学生抓住主线脉络,把书读薄的方法。紧接着教师抓住重点环节,把目光放在写这一环节。让小组同学用横线画出台湾老师、作者、孩子们读书的情形的句子,认真品读所画句子,写体会、作批注。又一次交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等语句来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这里作者是抓住他在台湾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感受最深的事来叙述,从而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光复一词是这一环节中的情感处理难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词却是全文情感的基调,没有了这个基调,所有的体验和情感都是苍白无力的。可喜的是李老师很好的解读了文本,抓住了这个情感点,从光复资料的推荐,朗读,语言引领上起到了很好的点睛之笔。这充分体现了李老师的课堂智慧。
把书读薄之后,教师又通过反复朗读,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浓郁的爱;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还让我们的学生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这样的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这样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这样就做到了把书读厚。这厚重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就在课堂中,不仅是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凝聚在这一课,我们听课者也被这一课深深地感动了。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体验。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总之,我认为本节课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学习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第二篇: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
《难忘的一课》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 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 , 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 , 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 , 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 我觉得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 , 联系时代背景 , 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 既是教学的重点 , 又是教学的难点。
今天听了贾宁老师的教学,贾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贾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设计有条理,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使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那浓浓的爱国情意。2、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注重创设情境,通过歌曲、图片、诗歌等营造氛围,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运用情境教学法,以采访的形式,让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3、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比如初读课文后,她说,找出贯穿全文的一句话是不是可以了呢?我们还要认真地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受,并把我的感受变成自己的感受。4、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平和,表现在首先她以引领者的身份出现,其次在课堂上始终亲切地称呼孩子们,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她善于及时地表扬鼓励学生,而评价语言极其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一个学生读正确词语之后,她是这样评价的:你真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哪!我想学生听到这句评价语一定学得更认真了。
但是,在品读感悟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教师牵得太紧,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完全是一问一答地进行的,我觉得这样不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可以在找到这些句子之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者疑问。比如教师的问题:老师和孩子们对我的到来为什么不感到意外?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提出,并组织讨论。对第二部分参观小礼堂的教学,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到伟人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这是在用日本的民族精神来毁灭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非常残酷的精神统治,因为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柱,他们就只能沦为亡国奴。我觉得老师还没有引领到位。
18、商的近似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7.602、4.003、2.897、3.996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32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P36第1题。
四、作业
P36第4题。
课后小结
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样的收获?
课后习题
1、计算下面各题(商保留一位小数)。
14.362.7 8.336.2 70.03 3)
2、计算下面各题(商精确到百分位)。
3242 1.251.2 2.410.7 4)
3、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到百分位)。
5.636.1 2.840.03 4.24.5 0.3820.13 6.643.3 38.22.7
19、积的近似数评课稿
《积的近似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积的近似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教材分析
《积的近似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则是 :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而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创设法、观察发现法、活动探究法等教法学法。
四、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堂开始,我会播放动画片《警犬卡尔》的片段。
2、在学生欣赏完好看的动画片后,提出问题:看过动画片,你觉得卡尔为什么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呢?
3、孩子们思考后,会自然的回答出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
师:是呀,正因为狗的嗅觉非常灵敏,所以才能够帮着警察屡次破案。
(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动画情境导入,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一、回顾旧知,理解积的近似数
1、首先我出示这张图片
接着向孩子们提问:根据这个信息你能够求出狗的嗅觉细胞大约有多少个吗?
让他们试着在下面列出算式
然后全班进行交流,我会把交流出来的算式:0.04945板书到黑板上。
接着启发他们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我进行归纳并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然后让孩子们回顾旧知:我们原来学习过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谁能说一下方法?
学生思考后交流,我会根据孩子们说的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归纳总结。
二、探究新知探索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首先,出示例题6图片
请孩子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解决的时候,我会进行巡视,观察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然后在学生交流做法的时候,我会板书整个算式
接着提出问题:你能说一下结果为什么是2.2亿个吗?(这个地方要让孩子们进行充分的说明,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我会根据他们说的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补充,)。
接下来,向孩子们提问:谁能说一下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看好要求,也就是看问题中让我们保留几位小数
2、根据要求保留位数:看第几位。
3、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位数
4、计算的结果要正确
学生总结的注意事项,只要合理我都会给与鼓励和表扬。
然后教师小结
这一环节中我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第二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自行解决新知识。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弱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良好的指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练习题组设计如下:(出示幻灯)(首先我设计了一组基本练:包括填空和判断题。练习题B是一组计算题。练习题C是三道实际应用题。)
(通过这样各种形式的的习题设计,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两个问题:
(1) 你有什么收获?
(2)你有什么感想?
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孩子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中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也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积的近似数》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可能会有一些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批评指正。
20、三角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建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你能计算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单位:米)
建议:将正方形换成平行四边形
2、小结:求图形面积时,只要找到相关的条件,运用所学的方法就能得到要求的图形的面积。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自学书本P61,思考:你怎么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生自学后回答,师边板演边小结)
2、练习:找出下列三角形中BC边上的高。
3、师: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可以作几条高呢?
(生在练习纸上作高,师在板演时特别要注意说明钝角三角形的两条形外高和直角三角形的一组直角边是对应的一组底和高)
4、小结。
探究二:三角形的面积的面积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算出它的面积。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3、汇报交流
师: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为什么用同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去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拼好后有什么发现?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底与底边上的高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出示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5、验证与归纳
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底高2,它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于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呢?
师:请学生拿出手中的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想办法验证一下
(1)、学生操作: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师: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媒体演示:三种三角形各自相应的平行四边形
(3).归纳
师: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底高的积是什么图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表示?
S=ah2
小结: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1、用字母表示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教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一同交流我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的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说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4446页的学习内容。由于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显得枯燥无味的。而这些知识和规则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简易方程》的主要基础,直接影响到后序知识的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着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计算公式、运算定律,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是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号的简写和缩写,运用字母公式和数量关系求值。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行之有效.
(1)感悟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属于程序性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具体实施方法是情境体验法。即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方法属于陈述性知识,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具体实施方法是讲练结合法。即让学生自学简写规则,然后教师引导归纳小结,并在运用中加强理解与认识。
2、学法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受意义
学生伴随着音乐齐唱英文字母歌《ABC》,利用喜闻乐见的符合年龄特征的儿歌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列举生活中字母表示的事物(如CCTV、M、KFC、NBA、扑克牌、JQK)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字母牌分类,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使学生感知字母就在生活中。由字母表示事物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发现字母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数学王国中也应用地非常广泛。那么,今天就与大家一同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环节一 初步感知字母表示数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不断地思考和转变,有效地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先出示了例1中的三道练习题,通过探究规律和百宝箱解密码两个活动,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计算来感悟新知------用□、△、○或a、x、n、m这些图形符号、字母可用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常常用到字母表示数,你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的例子,引出例2。
环节二 通过对用文字叙述与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对比,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你能很快猜出这些算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数吗?你是根据什么方法来猜的呢?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这些运算定律用文字怎样叙述?用字母怎样表示?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填写表格。通过对比,你更喜欢用哪种表达方式?为什么?很快得出用文字叙述更繁锁,有时不容易说清楚。而用字母表示更为简单,易记又便于应用。这样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感知字母表示的优越性。
环节三 探究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通过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用字母表示已学过图形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再次体会用字母表示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环节四、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字母的用处可真大啊!可以表示数、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给我们的学习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其实在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里,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你们想知道简写的方法吗?大家自学书本第45-46页的内容后,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分享。然后教师引导归纳小结含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字母公式求值。如果ɑ=6厘米,你会用字母式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吗?
同时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反馈、巩固,从而避免混淆。有效化解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简写。
(三)练习巩固、强化提高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了怎样用字母表示数,还知道如何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х= bc= 4m= х5=
b8= b1= хх= yy=
2、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a 2 2.52.5 xx 62
x 2 62 2.52 a2
3 、判断
(1)a0.3写作a0.3 ( )
(2)abc写作abc ( )
(3)77写作77 ( )
(4)a+2写作2a ( )
(5)b2c写作2bc ( )
(6)1a写作a ( )
(7)bb可以写成2b. ( )
4、说出它的意义,并计算结果。
52= 62= 72= 82= 32= 42= 12=
5、请同学们运用字母公式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
6cm
8cm
5cm
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加强对比练习,区分数字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间的的乘号才能省略,其他的运算符号都不能省略。
整个应用设计有坡度、难易适中,使不同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鱼跃的情景教学中学习和巩固了新知。
(四)知识延伸感知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数量关系
想了解奥运冠军刘翔吗?你们想更进一步了解他吗?
课件出示刘翔简介,出现了哪些字母,分别表示了什么?学生自学第45页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字母的多种用途,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数青蛙游戏 接着又以儿歌游戏《数青蛙》为学习素材,富有童趣。让学生从中切身体验数学中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n不仅表示数,还表示青蛙的只数n与嘴巴数n、眼睛数2n、腿数4n之间的数量关系。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先驱,传承文化。
3、总结评价,赠言勉励。
设计总评:本节课力求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创设问题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学会用字母表示事物-特定的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计量单位的过程。数形结合,在对比、交流、讨论、分享中,初步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22、圆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体会化曲为直思想。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圆形纸片、毛线或绳子。
教学过程:
一、激活表象、再现特征。
1.(投影出示16页的喷水动画):
师:这是现代化农田里的一个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5米,从画面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演示喷射过程,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
学生可能回答:喷水头喷射一周得到一个圆形,喷射的距离5米就是圆的半径。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的周长是多少? 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浇灌的农田面积是多少?
师: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谁的面积?课件演示由生活中的圆抽象的过程。(板书:圆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估算圆的面积。
(1)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2)独立估算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让不同想法的学生分别汇报,其余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或不同想法。
(4)师:求圆的面积,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方便吗?如何又快又好的求出圆的面积呢?(引出用公式计算)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老师提出要求: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的圆,和小组同学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思考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2)初步汇报,实物展示。
汇报要求:○1如何分的?○2把圆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可能是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学生可能拼成的图形有4种情况:
(3)比较反思,发现规律。
学生结合课件或展示的实物,比较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等分后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让学生体会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深层汇报,转化思考:
汇报问题○3: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汇报得知: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半径r(学生汇报的同时,老师课件演示)
(5)提出问题:你能否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rr
S=r2
(6)拓展探究:根据上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否受到了启发?刚才还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能试着用你转化成的那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7)总结:今天我们已经实践证明了,把圆拼成一些已经学过的直线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 。把曲线图形拼凑成直线图形,体现了一个数学思想,那就是化曲为直的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是数学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
三、试做例题、反馈矫正。
1.解决情境导入时的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
学生独立尝试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后,老师展示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让学生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最正确合理。
3.1452=3.1425=78.5(米2)
答: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78.5平方米的农田。
2.计算下面圆的面积。(课本18页试一试的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比较三道题的不同,说一说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让学生体会半径是求圆面积的必备条件。
四、巩固训练、灵活运用。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脑筋解决下面的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r=3cm d=10dm c=12.56m
独立完成,同位相互检查订正,发现共同错误集体订正。
2.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3.实际应用:
一块圆形铁板的周长是31.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在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中放置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五、评价小结、引发反思。
1.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圆的面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我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r2 ,知道了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并且学会了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老师总结: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到处可见,希望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到生活中找一找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还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 r r
S=r2
23、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举例验证
如:2:3=4:6=6:9
2:3= 4:6= 6:9=
2.根据分数和比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验证
如:3:4=6:8=9:12
= =
3.根据除法和比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验证。
如:5:6=10:12=15:18
56=1012=1518
在学生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发现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揭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板书)接着进行随机练习:8:5=32:( ) 0.35:0.25=( ):25=( ):5
板书:7:5 8:5 9:8引导学生对这几个比进行观察,认识最简整数比。
本环节当学生通过素材的研究产生了对规律的猜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研究方法,养成严密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并且在验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之后接着进行了应用性的随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引出最简整数比,为化简比做好充分的铺垫。
四、应用规律,化简比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作用之一就是化简比,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化简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三个环节的教学,化简整数比首先出示:12:18,并提出,你能把它化简成一个最简整数比吗?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12:18=126:186=2:3 ②12:18=(122):(182)=(63):(93)=2:3 ③12:18=(126):(186)=2:3 ④12:18= = 这几种情况,此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出现的几种做法让学生思考,哪种正确?让学生在自我纠辩中,明了错因,掌握算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根据比和分数的联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
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是在化简整数比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可直接提问怎样化简小数比?学生可能会说出把小数变成整数。然后出示:1.8:0.09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做完后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变的。此时教师可提问:可不可以同时乘10?为什么?
学生掌握了化简小数比的方法后,接着提出对于分数比,你想怎样化简?学生可能回答把分数化成整数,教师追问,怎样把分数变成整数?接着出示: :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全班展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提问为什么要乘12?如果学生出现 = =10:9教师应给予肯定。
化简整数比是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前提,在掌握化简比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当学生掌握了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方法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到化简时的共同点,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把不是整数比的化简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
五、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化简比是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因此,在这里充分的让学生自主的运用已经掌握的规律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前面比较注重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所以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而且还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到用除法来解决化简比的问题,使学生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灵活的综合应用。
六、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谈到: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提升:我们在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整数比时,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能较快地得到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时,一般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通过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所学知识,提升学生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并且注重知识网络的建构,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知识的同时,关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以后将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学会知识、明确联系、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萌发自主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的意识。
作业布置的完成练习十三的11至14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24、 比的意义评课稿
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三)课时作业
1.P49做一做第1题。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
①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小敏和小亮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③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④小亮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思考:这几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① 6∶8 , 或0.75 ② 1.8∶∶2.4, 或0.75
③ 1.8∶6,0.3 ④ 2.4∶8,0.3
解析: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比值的求法,为以后学习比例打下基础。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后两个题目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两个量的比在此不用化简,如果学生化简也是可以的;比值的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考查目标1】
2.P49做一做第2题。
3∶( )=24 ( )∶8=0.5
答案: ; 4
解析: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2】
3.小杰爸爸的身高是175cm,他的身高是1m,小杰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75,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答案:不对。100∶175或4∶7
解析:两个同类量相比,单位必须统一。本题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先统一单位,再表示比。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和运用更熟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
25、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听课稿,分享东汉的兴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直击中考】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4.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A B C B C
26、动荡的春秋时期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听课稿,分享动荡的春秋时期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荡的春秋时期评课稿: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区分西周与东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期。
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三大方面的表现;王室衰微的三大方面的表现、以及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五霸、影响等基本史实。理解春秋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变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理解重点,难点。
多媒体展示,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
提出典型问题,引导思考,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攻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 时期是上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诸侯争霸。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变化;分封制的瓦解。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少,历史思维也欠缺,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能力强,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 讨论归纳法
4. 阅读讲解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对回顾之前学的西周的建立与灭亡以及对西周之后东周历史分期的介绍导入新课
(二)新授新课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归纳: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从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找并划出
之后并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考试引导划出要点并做好笔记
刚才我们学习了春秋时期的经济,掌握春秋时期的状况还需要了解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春秋的政治吧老师总结过渡。
2、王室衰微
阅读这三段从每一段中分别找出王室衰微的表现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信息,由因朔果,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崛起。
3、诸侯争霸
老师指导学生默读本部分。
请同学起来回答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口号和春秋五霸是什么?
老师给学生分析尊王攘夷并明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口号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0页并小组讨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三)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进行知识梳理式归纳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史实是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的突出表现。
(四)作业
第六课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和立足初一学生学情,夯实基础,立足课本,分析理清每个知识点。
通过引导学生,启发式教学找出归纳重点,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材料和历史学习、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法、提问法,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27、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听课稿,分享远古的传说听课感受和记录
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我们是炎黄子孙,我国具有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的祖先是谁?
二、新课学习
(一)炎黄联盟
教师:今天,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家庭,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中以游牧为主的黄帝部落和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部落。
教师:中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祀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正式将桥山轩辕设列为国家祭祀场所是在距今1200年前的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从些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教师: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
1.黄帝
教师: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著名的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多媒体展示
2.炎帝
教师: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教师: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发生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多媒体展示阪泉之战图片
3.蚩尤
教师:据说蚩尤是位桀骜不驯的野心家.据《山西通志》和《安邑县志》载:他是安邑蚩尤村人。传说蚩尤姜姓,牛首人身、铜头铁额、四目六手,不食五谷,以铁石充饥。他好兵杖刀戟,能飞空走险,喷云吐雾。
教师: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地区,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多媒体展示炎帝黄帝大战蚩尤图
教师: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 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教师:传说,涿鹿之战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
多媒体展示涿鹿之战图
教师: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联盟共同战蚩尤最终形成了华夏族。
多媒体展示华夏族形成的图片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为何叫炎黄子孙了。
多媒体展示祭拜轩辕图
教师: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末期社会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图片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师:炎帝,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还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多媒体展示炎帝发明图片
教师: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和指南车。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多媒体展示黄帝发明图示
教师:在文中划出重点内容
多媒体展示
教师:《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中的颛顼帝。
多媒体展示图片
问题思考: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发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学生:在生产上:制作出了陶器、发明了纺织等
学生:在生活上:教会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等。使人们的生活有所保障。
学生:在经济交流上:教会人们通商交换。
学生:有科学依据: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考古学家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的遗迹。蚕茧和石制品等。
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学生: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三)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实质: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一种制度。
多媒体展示禅让制图片
教师: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教师:尧舜禹的表现?
学生:尧教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解除水患;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师:大禹治水用什么方法治水的?
学生:挖沟开渠疏、导结合。
教师:治水的结果这样呢?
学生:把洪水引入大海,百姓过上了安康生活。
多媒体展示大禹治水图片
教师: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
教师:大禹的尊称怎么来的?
学生: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不敢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问题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以工作为主,为国家建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三、课堂总结
从黄帝以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由此发端,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落笔第一人也是黄帝。他是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依托,是十几亿炎黄子孙心系一处的文化巨擘。由他及历代有为国君的努力,中国不断发展、壮大,走向统一、团结,民主,富强!
四、课堂练习
1.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首站拜谒了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黄帝( D )
A.是文字的发明者
B.曾今打败了炎帝
C.制造出了指南车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在我国,汉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 A )
A.仓颉 B.嫘祖
C.黄帝 D.伶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远古的传说》学习中要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8、植株的生长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株的生长听课稿,分享植株的生长听课感受和记录
植株的生长评课稿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课程资源分析
上节课测种子发芽率的发芽种子可作为本节课的课程资源,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用来探究幼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可开发多媒体课件资源,使它变得形象直观。开发利用农民种地都要施肥这一课程资源,学习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农场各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中以种地为生的,是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良好课程资源。
二、教材分析
植株的生长过程同种子萌发的过程一样,也是一个抽象的动态过程,也要靠学生的想象才能理解。通过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根的生长。植株为什么会生长能?它是通过什么途径生长的呢?通过对教材中植物生长情况的探究,知道任何生命活动形式都需要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会促使学生探究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营养物质的来源等,使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需要学生探讨的东西较多,学生们能力有限,部分学生由于作业的压力较大,一些探究、调查活动经常完不成任务,为了能保证探究计划的顺利实施,要求各组安排好组内成员的具体任务。
四、教学策略
利用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中发芽的种子,引导学生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作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材料,在上面均等地用细毛笔画4条线,每天观察相邻两线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分析判断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开发多媒体课件学习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植物缺少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会表现出什么病症。
五、教学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难点:理根与枝条的伸长方式
七、教学流程
课前布置:
1、作完种子发芽率的实验后,要求各小组从中挑选生长状况好的幼根,用细毛笔在上
面画等距离的四条线,要求各组每天观察并记录各段距离的长度,判断哪部分生长
最快。
2、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调查目标是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和自己的家长。
分析汇报:
1、根尖各段距离的变化情况,判断哪部分生长最快?
2、植株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课件展示:展示根尖生长变化情况的课件。
引导讨论:教师引导说:根是不断向下生长的,根是怎样生长的?
总结提升: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课件展示:展示牙发育成枝条的多媒体课件。
引导讨论:让学生依据根生长的原理讨论芽生长的原理。
总结提升: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生长连线:分析芽与枝条的对应结构,给芽的结构图与枝条的图的相应部分连线。
另拓空间:教师讲述,无论是根的生长,还是芽的生长,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根据情况指出:都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的生长都需要营养物质,植物不论是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都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它们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教师接着问: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缺少某种无机盐出现的病症的植物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反思
幼根的生长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都是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虽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多数学生掌握了这一内容,但由于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少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仍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这部分知识,虽然与幼根的生长一样,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过程,但叶芽的结构与枝条的结构有形态上的联系,所以比较容易使学生理解,教学效果比幼根的生长好。
关于植株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的知识,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很好。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利用了上节课萌发的种子。即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完成了探究实验,又使学生将本节课与上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对学生掌握全章内容都有宜处。
植株的生长这一节教学内容是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中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比较容易开发。各连队都有农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家长都有种地的经验,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都能完成调查任务。
本节课开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幼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的动画。尽管制作的课件与植物生长的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对大多数学生理解根的生长和芽的发育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29、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听课稿,分享细胞的生活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和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
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2 、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么,细胞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呢?这些物质和能量分别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
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 、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活动八:
教师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例如: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通过看天气预报可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给人们。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螺旋DNA结构图片,细胞核中有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它的结构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DNA的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人的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黑色还是褐色,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结构上?(细胞核DNA上)
2、 DNA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小片段是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上)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通过一定的习题加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以后再慢慢消化理解。
30、生物的特征评课稿
B.汽车 C.松树 D.木箱
B.无机盐 C.二氧化碳 D.淀粉
B.人遇到狼群时感到害怕
D.人体排汗
B.具有细胞结构 C.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 D.能排出代谢废物
B.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C.呼吸 D.能产生后代
B.人手被针刺后缩回 C.子女与父亲不同 D.母鸡下蛋
答案:B
●活动与探究
机器人能认识一定的符号,也能对人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有人认为机器人是人造的人,它是有生命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写一篇小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生物的特征
3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x听课稿,分享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听课感受和记录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评课稿: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 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 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 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 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 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在制订实验的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周到。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这样,学生考虑问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就会获得提高。】
师: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
表格一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阴暗
环境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9组 10组 11组 12组 13组
明亮
阴暗
表格二 不同环境下各小组的鼠妇平均数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 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实验数据的处理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孩子来讲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老师应合理的予以启发,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实际情况证明,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使用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感觉很有成就感,无形之中让学生明白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使他们努力学好其它学科。】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师: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
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
(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
课后反思: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32、海陆的变迁评课稿
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1分钟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依 据 1分钟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亚非大陆之间的红海会逐渐成为新的大洋的道理。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总结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配练、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海陆的变迁评课稿第二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
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环节: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五、板书设计
33、地图的阅读评课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地图等。
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探讨
组内交流
通过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图知识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一)地图语言──图例
1.尝试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本部内容
(二)地图语言──比例尺
1.学生对照自学提示,尝试学本小节内容
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三)地图语言──方向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两项活动,任选其一: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地图的语言,也希望地图能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 学生尝试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
拓展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导游图、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一、根据需要选择比例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维持秩序,帮助学困生
分三个组展示 点拨、评价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二、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帮助学困生
由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点拨、评价
五、教学板书设计
选择适用的地图:
方法一、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种类 如交通图、旅游图
方法二、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如大比例尺地图
方法三、选择现代高科技地图 如电子地图、遥感影像
六、教学反思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34、地球的运动评课稿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日期 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 北半球获得的热量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建立知识思维结构导图,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课堂检测:对课堂内容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刚学过的知识。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旋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
4.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旋转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4.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反思:
教学中设计了大量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通过身边的例子,尽量知识的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通过问题探究学生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思考题:
1.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还有哪些?
2.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太阳是不是能从西边起来?
35、有理数的乘方评课稿
B. 2 C. 3 D. 4
作业布置:
习题2.13 第一题
板书设计:
2.9 有理数的乘方(1)
温故知新: 例题: 练习:
-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理解底数,指数,幂等概念,能够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学生对于含有负数的底数,学生理解出现偏差,需要加强强调与练习。
2.9有理数乘方(2)教案
备课组:数学组 备课时间:2016、10、9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乘方运算.
2.通过实例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乘方运算; 通过实例总结并理解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 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难点:通过实例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的很快.
教法:学生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课本,练习本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一.忆一忆:
(1)在(-4)3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读作___.
(2)在-24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_,读作____.
(3)计算: -72 (-7)2;
二.探究新知:
例1:计算
(1)102,103,104,105,
(2)(- 10)2,(-10)3,(-10)4,(-10)5,
( 3)(-3 )2,(1)(- )3 ,(-2)4
(4) 23 , ( )4 , 45 ;
想一 想:观察例1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与同伴交流.
三.当堂检测:
(1)-53 (2)-( )2
(1)-(- )4 (4)-232(3) ;
四.(1)做一做:
有一张厚 度是0.1mm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
厚度 为20.1mm,
(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2)假设对折20次,厚度为多少毫米?
(3)若每层楼平均高度为3米,这张纸对折
20次后有多少层楼高?
(2)想一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
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
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
面条.想想看,拉多少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
条?那拉出约209万根面条呢?
当堂检测:
1、看下面的故事 :从前,有个聪明的乞丐他要到了一块面包。
他想,天天 要饭太辛苦,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第二
天再吃剩余面包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
半,这样下去,我就永远不要去要饭了请你们交流讨论,再算一
算 ,如果把整块面包看成整体1,那第十天他将吃到面包?
五.课外拓展:
1.已知x2=(-2)2,y3=-1,求:
(1)xy2003的值.
(2) 的值.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习题2.14 第一题
八、板书设计:
2.9 有理数的乘方(2)
知识回顾: 例题 练习
九、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怎么表示一些数的乘方,学会估测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本节课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负数的概念,学生容易丢负号的情况。
36、诫子书评课稿
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
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广才
才须学也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年与时驰
险躁则不能治性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悲守穷庐
多不接世 将复何及
(二)补白朗读,感受韵律美。
1、补出词语
夫( )之行,( )以修身,(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 ),非宁静无以( )。夫学须( )也,( )须学也。非学无以( ),非志无以( )。( )则不能励精,(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意与日(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2、补出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广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 。年与时驰, 。 遂成枯落, ,悲守穷庐, !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和整理与本文有关的名言警句
十、板书设计
淡泊 立志
节俭 做人 学习 勤学
接世 惜时
37、整式的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式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掌握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2. 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整式的乘法运算。
3. 会由整式的乘法推导乘法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5. 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法、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教学过程:
1. 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m、n均为正整数)
(3)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的乘方之积。即: (m为正整数)
注:①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首先要看是否同底,底不同,就不能用。只有底数相同,才能指数相加。
如: 中底数a相同,指数2和3才能相加。
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要注意指数是相加,而不是相乘,不能与幂的乘方法则中的指数相乘混淆。
③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底数不一定只是一个数或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式子,如:单项式、多项式等。
如: ,其中 是一个多项式。
④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幂的个数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
如:
⑤要善于逆用积的乘方法则,有时可得不错结果,可使计算简便。
如:
⑥在计算中要注意符号的变化,如: 与 的符号有区别。
⑦在进行幂的乘方时,要分清底数、指数,然后用法则。
2. 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单项相乘,只要将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注:在进行单项式乘法时,可分别按系数各单项式中都含有的字母进行计算,有乘方的要先算乘方。
如: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只要将单项式分别乘以多项式的各项,再将所得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关键是转化,即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计算时要注意符号。
如: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a. 进行多项式乘法的关键是两次转化:第一次是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看作一项,运用分配律将多项式乘法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第二次是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法。
b.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注意不能漏项。
c.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要注意符号,是同类项的一定要合并,最后对结果按某个指定的字母进行升(降)幂排列。
3.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即两数和与它们的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注:a. 运用平方差公式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两数(或式),即看是哪两个数(或式)的和与差的积。
如: 可以写成
b. 在平方差公式 中,字母a、b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负数)、字母、单项式,也可以表示一个多项式,只要式子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或变形后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如:
(2)完全平方公式: ,即两数的和(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减去)它们乘积的2倍。
注:a. 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符号与项数,不要漏掉中间的乘积项。
b. 三项式的平方,也可以写成两项和与第三项和的完全平方。
如:
c. 在综合运用公式时,要分清不同的公式的结构特征和不同的计算结果。
4.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就是因式分解。
(2)公因式: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公共因式。
注:找公因式方法:a. 系数部分要提出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b. 字母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
c. 指数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如: 中公因式为 。
(3)提公因式法: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注:a. 当多项式的首项系数为负数,提公因式时要将负号提出,使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且要注意括号内其他各项的变号。如: 。
b. 当公因式是多项式时,引入整体概念,只要把这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字母,按照提字母公因式一样提出即可。如: 。
c. 有时需要对多项式的项进行适当的变形之后才能提公因式,这时要注意各项的符号变化。
如:
(4)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注:a. 用公式法因式分解时,关键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
b. 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难点:一般情况下是先考虑是否可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法,要求分解时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分解之后,有时要合并同类项,即一提,二套,三化简。如: 。
另外补充两种因式分解方法:
(1)十字相乘法:
(2)分组分解法:四项式:二二分组或三一分组,分组后能提公因式继续分解,或分组后用公式,最终达到将四项式最后写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
如:
38、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数学思考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2. 培养学生分解基本图形及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的能力
3. 通过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证明几何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解决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学习热情。
重点
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的能力
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复习回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
活动2 创设情境,探究尝试
活动3 设问质疑,类比联想
活动4 拓展思维,变式训练
活动5 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忆巩固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问题方法。
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体验数学活动的运动变化。
小结及课后探究习题梳理所学知识,达到巩固、发展、提高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问题1:你还记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吗?
问题2:你还记得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问答做出总结: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添加辅助线,运用平行线的知识)教师着重指出添加辅助线是几何证明中常用的方法,正确合理的添加辅助线往往能简单、迅速的解决问题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忆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有助于后继问题的解决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2
问题1:画一个形状类似下图的图形并测量、 、 及 的度数,看看它们存在怎样的关系?
问题2:由刚才活动得到的结论你能猜想出什么吗?
问题3: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证明这个结论吗?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证明方法?
学生动手用测量工具量出指定角的度数,通过测量计算得出四个角之间存在的关系。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对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及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并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猜想:
= + +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图形,与熟悉的、常见的图形进行类比分析,提示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证明方法,联想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用到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分析图形找出三种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提问: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
通过作图、测量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在几何方面的动手、动脑能力,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计算和观察能力,并为下面探索问题作好铺垫。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这一探索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亲手操作寻求数学结论,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此活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到多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思考形式,有利于深刻领会如何添加辅助线以及添加辅助线的本质─构造基本图形,转化图形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通过观察─猜想─论证这一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受有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问题4:你能正确的书写出证明过程吗?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根据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分别写出证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出其中不完备的地方,并以规范的格式板书一种证明强调证明过程的逻辑严谨性及正确的书写格式。教师应关注:
(1)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进行简单说理的准确性、规范性。
(3)是否能用几何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
培养学生能用准确的运用数学符号语言书写证明过程,规范书写格式,锻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复杂的推理论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活动3
问题1:在上面第三个图中,将点P的位置特殊化:若点P是 与 角平分线的交点,且 =700,那么 的度数是多少?你能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分组交流研讨,并汇总所得的结论。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室可以在测量、计算等感性活动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利用上述例题的解题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2)学生能否用文字、字母符号等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增加题目的复杂性,再一次经历猜想、论证这一思维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
在探索中再一次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4
问题:你能否再给点P确定一个特殊位置?此时上述结论还成立吗?如果不成立,那么你能得出新的结论吗?(点P是 与 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结论。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能否参与认识和联想
(2)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进行判断、解答。
(3)学生能否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经过这样的变式、发展、学习,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运动变化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通过对不同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讲评等教学环节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5
(1)小结
(2)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7、8、9题。
教师结合本节课内容,通过提问方式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和方法、技能,出示练习题,巩固本节知识。
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自检掌握情况。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能否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总结的养成性习惯
(3)学生能否通过自我评价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有创意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来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研究的思想。
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与适时的指导。
自评
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的证明,掌握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应用于分析和证明。
2. 让学生动手作图、测量一系列的活动,既能让学生自我猜想,获取知识,又能为证明的思路提供启发。培养了学生在几何方面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这一探索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3. 在思考证明途径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既能让学生在一连串的变化中熟练使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观察──猜想──论证这一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
4. 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让学生再一次经历猜想、论证这一思维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在探索中再一次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5.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9、昆明的雨评课稿
导入
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及生活背景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1)标出段号(楷体字引文部分,不单独成段),不明白,不认识字词的画出来,一起解决。(2)思考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
2、正字音:重点词语 菌(jn)子 择(zhi )净
3、回顾问题,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
明确:出现了二次,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内容上:突出强调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至深。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呼应。
2、既然是前后呼应,按理说文章应该是完整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第一段写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都是有关雨季的事物,仙人掌,菌子,花,突出昆明的雨之多;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具体描述;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昆明的雨与别的地方的雨到底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的念念不忘?请同学们读一读35段,用一句话来表达?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昆明的雨为什么明亮的,为什么是丰满的?怎样才能读出它们的特点?
明确: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草木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朗读指导:能表现事物特点或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
5、文中都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让作者有如此的感受?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分析一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选择其一或者二分析:并指导朗读。
A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也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倒挂也能开花;昆明雨水之多。
B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作者什么感情,能读出菌子的美味吗?
明确: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C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D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是怎样的女孩,用两个字概括,从哪里看出来?读一读。
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E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共同的特点: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喜爱和赞美。
6、文中除了通过回忆具体的人和物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外,雨有时还会引起作者的什么思绪?
明确:淡淡的乡愁
7、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最10段描写怎样的场景?
明确:我和德熙在小酒店喝酒的场景。
8、这里的乡愁具体指什么?与昆明的生活场景有什么关系?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将昆明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明确:淡淡的乡愁是作者对昆明的怀念,是对昆明当年宁静、恬然的生活的怀念。并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五、主题升华
回味 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感情去读这句话?
明确: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想念、赞美;对以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指导朗读:明亮 ,丰满用轻松愉悦的语调,动情要重读,拖长音。
六、艺术特色和语言艺术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和语言来描绘饱含如此深情的昆明的雨的?
明确:以小见大;语言简单、平淡、自然、朴实。
七、小结: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滋味,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淡自然的生活中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八、作业
模仿汪曾祺先生的笔法来描绘一下我们章丘的雨。
九、板书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
怀念 丰满 生活
动情
小 大
昆明的雨评课稿第二篇:
《昆明的雨》
了解汪曾祺,源于大学时候赵老师现代文学史课上不厌其烦反复念叨的四个字--寻根文学,知道汪曾祺先生却是极为久远的事情,九零后应该都学过一篇名为《端午的鸭蛋》的文章,那个时候的课堂,读到汪老先生的这样一篇文章,我想,除了我之外,其余人也一定在心里构思了无数遍自己手捧高邮鸭蛋,一嘴一个,吃完不舍得舔着流油的鸭蛋壳的场景,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高邮鸭蛋至今为咸鸭蛋的翘楚,地位无人能撼动。
正因了汪老先生描写高邮端午吃鸭蛋的经典场面,对《昆明的雨》同样抱有极大地期待,这篇文章,极大的吸引了作为吃货的我。里面所描写的各种野生菌子,犹如乒乓球大小的杨梅,更是刺激了我的味蕾。当然,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里面对于吃的描写,更多的,是随作者,闻着缅桂花的清香,雨中漫步昆明街头,看倒挂着的一人高的火红的仙人掌开满千家万户的惬意。
《昆明的雨》是一篇非常随意的写景记物类回忆性散文,读完文章,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的舒适熨帖,在昆明的雨季,感受到无限的诗情画意。作者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样的昆明情结,让作者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对于昆明的描绘,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的那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他全部的真情与爱都倾注在那里。汪老出身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写诗作赋的才华极高,在文中,他的诗文才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如诗一样的文句信手拈来,镶嵌在普通的文字里,熠熠生辉,如在第三段描写春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的诗句,描绘了昆明雨季雨水茂盛植被繁茂的情景,而文末作诗一首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更具古典情怀,是作者怀念四十年前在雨中喝酒而作,用诗句寄托情思,这份闲情雅致,只能是有深厚古典情韵的汪老先生才能表达出来。除此之外,文中对昆明雨季的木香花、缅桂花等的描述,也能感受到汪老先生的人文情怀,这里不做一一陈述。
许老师上《昆明的雨》,让我感受到如缅桂花一般的清香,是的,我想用清香两个字来形容这一堂课,不仅仅是许老师不紧不慢的语言表达,还是对课文的解析,都透着一股清香味。她的设计第一部分为风行水止,自然成纹,朗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浏览全文,勾画文中描绘昆明特色的物、事、景,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概括总结各类物、事、景的特点,简洁明了的让学生把握情感的同时分解课文,掌握内容。第二部分的设计是一个情感的升华-----嘤嘤成韵,情深似海,赏析雨中的花儿、果儿等昆明雨中的小景物,提出问题: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能快速得知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自然而然引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慢慢走,细欣赏,全班齐读老师之前准备好的文字,情延课外,结束这一堂有着清香味的课堂。
在评课环节,谢老师的评讲让我眼前一亮。他评价:1、课文分解细碎,不应用手术刀去肢解这一篇文采优美浅显易懂的散文。2、教学前应注重文前文末的阅读提示,可以用美文美读来赏析课文。听到美字的时候,我立马又回忆起《昆明的雨》中的美丽来:细密绵长的雨,比人还高挂满红花的仙人掌,色黑红个大味美的杨梅,新鲜味美的各色菌子......也许,根据课后阅读提示,着眼文本,着眼于文中所描绘的美,用美的角度赏析美好事物,效果会更好。
如果是我来上这篇课文,我会如何上呢,尤其是在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班级。听完许老师的课,结合组上老师的评课,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设想。下一篇文章中做具体阐述。
40、水的组成评课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1
播放生物圈中水循环的影片。①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②水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水属于哪一类物质?它是由哪一些元素组成的?本节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研究 质疑 回答问题
4
【讲解】1大气压下,纯水的凝固点(冰点)为__,沸点为__ , ___时水的密度最大(1克/立方厘米),因此冰比水轻。水结冰后会出现体积膨胀现象。研究水的组成,首先要进行化学实验。 【提问】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个性质有关?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常将瓶子冻裂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
3
介绍水电解实验的装置及电路连接。
倾听
展示通电后水变化的过程及实验现象 5
【演示】将电解器下端的两个铂电极与直流电源相连接,接通直流电源,引导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产生气体的体积,气体少的一管产生约10毫升气体的停止实验。 【展示】介绍霍夫曼电解器及电解液
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与正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负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体积谁多谁少? 【提问】 回答问题
【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少的气体。使体积较多气体通过干燥管,在玻璃尖嘴处点燃。
观察气体的检验操作和现象、思考。
5
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关于水的组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 【练习】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分析讨论回答
4
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纵使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根据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精确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这验证了上一章学过的一个什么重要结论? 【讲解】我们怎样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电解水的反应呢?请同学阅读课本及图示讨论回答
阅读课文、两两讨论,看图示并分析回答,相互补充。
5
水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氢气、氧气是同种元素组成,显然它们属于不同类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 质疑 阅读书本P47,得出单质、氧化物、化合物的定义 5
1、能够由电解水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是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③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④水的化学式为H2O(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① 2、水是( )
5
1.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2、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分析:物质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小结】
讨论、归纳
3
根据电解水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电源的正负极:A B ;
(2)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3)C试管中为 气,D试管中产生的是 气;两试管中气体的质量比为 ,分子个数比为 。
七、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板书设计: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1)现象:两极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能燃烧
通电
水(H2O)- 氧气(O2) + 氢气(H2)
化合物 单质
氧化物
2.小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O2、H2、N2
2.化合物:H2O、CO2、Fe3O4、Al2O3、P2O5
41、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法,能灵活运用抛物线的解析式的求法和图象的性质知识解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学生亲自经历巩固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经历探索二次函数相关题目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反之,又服务于实际生活.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渐像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来看,在之前学习过变量、函数等概念,对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也有所理解。在这些基础上,对于学习二次函数都是很好的铺垫性知识。
3重点难点
1、重点:求法和图象及其性质,应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性质的灵活运用,能把相关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函数y=6(x-2)2中,x=________时,y的值最小,二次函数中的极值写实际问题有何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导语二 商场的服装,经常出现涨价、降价,这其中有何奥妙呢?商家的利润否是随涨价而增多,降价而减少呢?
导语三 直接给出教材中P25探究1的问题。
活动2【活动】自我构建
通过二次函数,请学生说出结论,主要让学生回忆二次函数有关基础知识.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活动3【活动】基础演练
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4),且与x轴交点为(-1, 0)和(3,0),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例2、已知二次函数为x=4时有最小值-3且它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求此二次函数解析式.
活动4【活动】灵活运用
例3、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米处跳起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米时,达到的最大高度是3.5米,然后准确落入篮圈,已知篮球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根据题意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该运动员的身高是1.8米,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0.25米,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活动5【活动】思维激活
例4.如图,有一座抛物线形拱桥,在正常水位时水面AB的宽为20m,如果水位上升3m时,水面CD的宽是10m.
(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现有一辆载有救援物资的货车从甲地出发需经过此桥开往乙地,已知甲地距此桥220km(桥长忽略不计).货车正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开往乙地,当行驶1h时,忽然接到紧急通知:前方连降暴雨,造成水位以每小0.25m的速度持续上涨(货车接到通知时水位在CD处,当水位达到桥拱最高点O时,禁止车辆通行).试问:如果货车按原来速度行驶,能否安全通过此桥?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要使货车安全通过此桥,速度应超过每小时多少千米?
阅读与思考 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阅读与思考 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函数y=6(x-2)2中,x=________时,y的值最小,二次函数中的极值写实际问题有何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导语二 商场的服装,经常出现涨价、降价,这其中有何奥妙呢?商家的利润否是随涨价而增多,降价而减少呢?
导语三 直接给出教材中P25探究1的问题。
活动2【活动】自我构建
通过二次函数,请学生说出结论,主要让学生回忆二次函数有关基础知识.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活动3【活动】基础演练
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4),且与x轴交点为(-1, 0)和(3,0),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例2、已知二次函数为x=4时有最小值-3且它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求此二次函数解析式.
活动4【活动】灵活运用
例3、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米处跳起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米时,达到的最大高度是3.5米,然后准确落入篮圈,已知篮球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根据题意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该运动员的身高是1.8米,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0.25米,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活动5【活动】思维激活
例4.如图,有一座抛物线形拱桥,在正常水位时水面AB的宽为20m,如果水位上升3m时,水面CD的宽是10m.
(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现有一辆载有救援物资的货车从甲地出发需经过此桥开往乙地,已知甲地距此桥220km(桥长忽略不计).货车正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开往乙地,当行驶1h时,忽然接到紧急通知:前方连降暴雨,造成水位以每小0.25m的速度持续上涨(货车接到通知时水位在CD处,当水位达到桥拱最高点O时,禁止车辆通行).试问:如果货车按原来速度行驶,能否安全通过此桥?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要使货车安全通过此桥,速度应超过每小时多少千米?
相关文章
-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
用字母表示数评课稿
-
让孩子学习用数字记录班级物品的数量的教案
-
父母教孩子方式与孩子性格的形成的关系
-
不良的父母关系对孩子心理有什么不良影响?
-
研究显示母亲孕期吸烟会影响儿子的精子数量
-
孩子舌苔发黄和父母的喂养不当有关系
-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二)
-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
中班数学展示课教案——有趣的数字
-
大班数学说课稿《有趣的数字组合》反思
-
有理数的乘方评课稿
-
1.(1)胜的场数、平的场数、输的场数各占总场数的几分之几? (2)用最简分数表示,说一说你是怎样约分的。 (3)请你再举一个例子说明约分的过程,并与同伴交流。
推荐文章
-
奇形怪状的近义词
-
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朱德的扁担好词好句摘抄
-
五年级下册16田忌赛马形近字与多音字组词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
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生字组词造句
-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评课稿
-
纸船和风筝的多音字近义词怎么写
-
少年闰土好词好句
-
凉州词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
我想
-
那个夏天
-
I’m a boy/girl――有反思!
-
张扬个性,还是全面发展?
-
个案分析:“接下来干什么”
-
中班游戏教案气球跳舞反思
-
卖茶油的朋友圈文案31句
-
刺五加朋友圈文案33句
-
空调广告文案36句
-
烟酒店led朋友圈文案37句
-
100个好听的男孩名字7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