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评课稿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评课稿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评课稿
(出示图片)小明将要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带密码的旅行箱。他很高兴,但又担心把密码忘记,可怎么办呢?设什么密码好呢?这时爸爸说;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做完游戏,你就知道设什么密码最好了,即使忘了,也能很快找到它。同学们,你们想一起玩这个游戏吗?(想)那好,这个密码箱上的密码是由四位数字组成的,我们就写出4个不同的数字。
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探究新知
探寻数学的奥秘,欣赏数学之美
拓展:
要不要再往下算啦?如果还没看出来,就要再往下算一算。算完后,回头看看,发现什么规律了?(指名说)
现在想想,这个方法好不好?回过头来看看,刚才为什么你想不到这个方法?觉得难,是不是?(板书:难)那难在哪?(数太大)而我们现在的方法呢?(简单了)
(板书:易)
师:其实这个方法是我们的祖先老子告诉我的。(课件出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生齐读)。我们先由容易的发现规律,再用规律去解决那些难的问题。同学们,你掌握了吗?(手指课题)
五、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畅谈。
2、雨点儿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听课稿,分享雨点儿听课感受和记录
雨点儿评课稿第一篇:
《雨点儿》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则童话故事,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来呈现的。课文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童话美丽,雨点儿美丽,而吴老师的整堂课就像童话般的雨点儿,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也润湿了我的心,因为她构建了开放的又富有活力的课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中,和老师和文本进行充满乐趣的对话。
1、方法设计巧妙。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根据孩子的识字规律,需反复认读,强化记忆,故采取了字、词、句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把握教材,将教材功能凸现得最大化。如:数、清、彩、飘、落、问、答、说这些字都巧妙地穿插在了文本教学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思想。这符合文本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词语教学有效达成了预期目标。正应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字、词、句整合教学做到无痕。如数、清所在句子过渡到下一句彩、飘、落所在句子,教师问:这么多的雨点从哪里来?生答:从云彩里来。然后教彩。从彩、飘、落到问、答、说,师导入:你们听,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原来一个在问,一个在答。学 问、答。词语的每一次呈现强化了孩子对生字的记忆,呈现也非常的自然,又将文本内容用线串联了起来。
2、教学评价巧妙
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除了达到激励功能,更旨在使孩子从评价中找到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学会问话是本课的重点。此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指导的过程中为突出问话的色彩,吴老师评价:问得多有礼貌呀!问得多亲切呀!在随机评价中把问的语气、问的态度都进行了引导。再如:读课题的时候,老师这样评价孩子的朗读:多有趣!多可爱!评价中凸现了人文性。
3、语言积累上求实。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对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等都有重要意义。如学数不清一词时进行语言训练: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星星、头发、小草等)雨点儿也很多,也数不清。这样,数不清一词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技能训练上求实。
(1)注重学法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吴老师非常对学生学法训练。如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读书的方法;看谁记得最多,记得最快,记得最熟。给学生确定学习生字的目标;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你有什么想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边读边思的习惯。
(2)优化读中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课文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与思的过程。如:课题的朗读指导。雨点儿的朗读,儿化音,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是个难点,雨点儿不能读成三个音节,要在点的后面加一个卷舌动作。注意为了突破难点,吴老师重点指导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点字拼一拼;直接读雨点;加上儿字就更好听了,读读这个好听的名字,叫它──雨点儿。这样的指导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再如学习大雨点儿和小雨点的问答句。先:这是谁问谁呢?再:怎么问?小雨点儿怎么回答?然后换位体验:小雨点儿。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去的地方美吗?都有些什么呀?使学生从心底迸发出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再将情感释放于朗读中。最后:把美读出来。这样,层层递进,读中感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效果颇佳。
雨点儿评课稿第二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这句话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可以说是对朗读重在感悟这一内涵的高度概括。xx老师在教学《雨点儿》一文时,正是以读代讲,注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
环节一:通读全文后,出示课文第一小节: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周老师不讲一字一词,让学生开火车读,等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时,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的。于是,有的学生说数不清是说雨点儿多,有的学生用手势表示飘落,是说雨点儿落下来很轻。周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小朋友就自觉地边朗读边做动作,读得入情入境。
环节二:出示课文第2-4小节,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描写大雨点和小雨点对话的句子。划好再读,校对后同桌互读,提醒别人注意读正确读通顺,然后自由找伙伴把对话内容表演出来。指名汇报表演时,小朋友读得绘声绘色,还加上了动作,表情。好几对伙伴争着上台,演了还想演,读了还想读,老师都有些欲罢不能。
以上是这节课中朗读教学的两个环节,它把老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显性要求非常投入地朗读,以自己的情感理解,达到与别人产生共鸣巧妙地内化成学生自身的需求;同时对学习的隐性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善于合作,对自己充满学习的信心等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孩子自身的感悟。
这两个教学环节至少给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读中有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黄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黄老师正是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用动作表演出课文的内容,不用老师示范,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课堂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活记乐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二、学中有导
在xx老师的课上,我们会发现她像学生的朋友一样,她已经把自己变成学生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上课中,周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课文,掌握课文,调和学生间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此时,她的作用是帮助,而不是代替。课堂上我们能见到的只是周老师忙碌穿梭的身影:抚摸一下学生的头,轻拍一下学生的肩,或俯下身子倾听,或偶尔与学生耳语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在关注他。其间有关课文内容如何理解,如何朗读等,周老师很少提及。孩子们指导别人的过程也即是他们自己练习,感悟,提高的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是一群刚入学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小朋友,但学习活动却进行地有章有法。看来,是黄老师的学中有导,不落痕迹的帮助演绎出孩子们成功的学习场面。
3、影子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影子听课稿,分享影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影子评课稿第一篇:
《影子》评课
今天上午第一次听了xx老师讲课,最想说的是:后生可畏。
第一:教师语言生动充满激,教师的评价语丰富,动作夸张但不做作,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很容易跟着你的思路去听,很乐意去享受你带给我们的课堂。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扎实,个人素养好。应变能力强,尤其是在由于口误把小黑狗说成小花狗时,能很快追问为什么不能说是小花狗呢?让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很容易突破。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去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如你家有没有小狗啊?你的好朋友是谁啊?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教给了学生理解课文、句子的方法。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
建议:由于学生年龄小的原因,一些我们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也得给学生讲解,比如说比喻句,还有常常是什么意思。
影子评课稿第二篇: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正确认读影、前等11个生字,学会写马,鸟两字
3.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2学情分析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一些识字方法。本课有11个生字,在他们预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大部分应该能识记。课文内容可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前,后两个方位全班同学都已掌握,左,右两个方位,还有部分同学会混淆。
3重点难点
识字和写字。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激趣,谈话导入
1.出示谜语,猜谜语
2.我们在昨天活动课一起玩了踩影子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影子。齐读课题。认识影字
活动2【讲授】分节学习,随文识字
1.生与小伙伴读认识的生字。
2.出示第一小节。
(1)请会读的同学读。
(2)学习本节生字.
a.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b.读生字,开火车读。
(3)指导朗读课文
(4)说说影子什么时候会在我们的前后?
3.出示第二小节
(1)影子除了在我们的前后,还会在我们的什么地方?
(2)指名读。
(3)学习生字。
(4)指导朗读
(5)说一说:影子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左右?了解左右两个方位。
活动3【练习】拓展
读儿歌,做手影
活动4【活动】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马和鸟.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9.影子
前黑狗后
左朋友右
活动6【活动】《影子》教学反思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为了跟影子形影不离,如影随形,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影子的一些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活动玩影子
为了让孩子们与影子亲密接触,课前让学生在室外玩影子。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玩,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多。学生有的独自在研究,有的几个一起在跑来跑去,有的在玩踩影子游戏。操场上,我和学生融合在一起,一边蹦着、跳着,一边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将他们拍下来,看我拍照,孩子们更兴奋了,我一次次感受到学生带来的活力和欣喜。
二、谜语激趣
上课伊始,我先以影子谜语揭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猜谜语的本领,还真不咋地,猜猪,猜狗的都有。在读过一两遍之后,终于有些敏感的同学猜出来,为了让她们了解猜谜的方法,我追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再稍做小结。
投影灯前做手影
在备课时,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手影?看着班班通投影仪发出来的光,一下子有了主意。但是那光太高,在做的时候后面的同学看不到,还好学生人数少,我就把他们都请到讲台上,围成一圈,快快乐乐地做,只做不说,总觉得像是炒菜不放盐,就让他们边做边说,当然,教师要开好示范的头。于是,活泼的小狗、展翅的雄鹰、鸟妈妈喂食小鸟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摆弄出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影子。一句句充满灵性,诗意的话从这些农村的熊孩子嘴中蹦出来,有时真觉得难以置信。
四、重点词语,表演中理解
这课中的两个词语跟陪是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教给学生理解、区别意思,如果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肯定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采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演演、记记,使表演者和旁观者都进入角色。哪个小朋友上来跟着我走走?于是,被选中的学生乐滋滋地站在老师的后面, 跟着老师走了一圈。我适时地边教给学生:同学们,像他现在这样走在老师后面,就叫做跟。 我又问第二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愿意陪着老师走走?上来了一个学生,他也像前一个学生那样站在了老师的后面,下面的学生马上纠正:错了,错了,他应该站在老师的旁边。于是,这个学生改了过来,兴高采烈地陪着老师走了个来回。通过这两个学生的表演,我想:跟和陪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肯定会记得很牢的。
五、难写笔画的演示
很多同学被带折 的笔画弄得糊里糊涂,经常会错以为,它们不只一笔。而竖折折钩是笔画里较难的一个。在备课时,看到参考书中,说到用铁丝来演示,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我也觉得这个方法当真直观,当真倍儿棒,于是拿来为我所用,效果肯定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记得更牢了,更深刻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还有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好,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9 影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9 影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激趣,谈话导入
1.出示谜语,猜谜语
2.我们在昨天活动课一起玩了踩影子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影子。齐读课题。认识影字
活动2【讲授】分节学习,随文识字
1.生与小伙伴读认识的生字。
2.出示第一小节。
(1)请会读的同学读。
(2)学习本节生字.
a.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b.读生字,开火车读。
(3)指导朗读课文
(4)说说影子什么时候会在我们的前后?
3.出示第二小节
(1)影子除了在我们的前后,还会在我们的什么地方?
(2)指名读。
(3)学习生字。
(4)指导朗读
(5)说一说:影子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左右?了解左右两个方位。
活动3【练习】拓展
读儿歌,做手影
活动4【活动】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马和鸟.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9.影子
前黑狗后
左朋友右
活动6【活动】《影子》教学反思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为了跟影子形影不离,如影随形,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影子的一些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活动玩影子
为了让孩子们与影子亲密接触,课前让学生在室外玩影子。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玩,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多。学生有的独自在研究,有的几个一起在跑来跑去,有的在玩踩影子游戏。操场上,我和学生融合在一起,一边蹦着、跳着,一边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将他们拍下来,看我拍照,孩子们更兴奋了,我一次次感受到学生带来的活力和欣喜。
二、谜语激趣
上课伊始,我先以影子谜语揭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猜谜语的本领,还真不咋地,猜猪,猜狗的都有。在读过一两遍之后,终于有些敏感的同学猜出来,为了让她们了解猜谜的方法,我追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再稍做小结。
投影灯前做手影
在备课时,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手影?看着班班通投影仪发出来的光,一下子有了主意。但是那光太高,在做的时候后面的同学看不到,还好学生人数少,我就把他们都请到讲台上,围成一圈,快快乐乐地做,只做不说,总觉得像是炒菜不放盐,就让他们边做边说,当然,教师要开好示范的头。于是,活泼的小狗、展翅的雄鹰、鸟妈妈喂食小鸟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摆弄出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影子。一句句充满灵性,诗意的话从这些农村的熊孩子嘴中蹦出来,有时真觉得难以置信。
四、重点词语,表演中理解
这课中的两个词语跟陪是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教给学生理解、区别意思,如果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肯定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采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演演、记记,使表演者和旁观者都进入角色。哪个小朋友上来跟着我走走?于是,被选中的学生乐滋滋地站在老师的后面, 跟着老师走了一圈。我适时地边教给学生:同学们,像他现在这样走在老师后面,就叫做跟。 我又问第二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愿意陪着老师走走?上来了一个学生,他也像前一个学生那样站在了老师的后面,下面的学生马上纠正:错了,错了,他应该站在老师的旁边。于是,这个学生改了过来,兴高采烈地陪着老师走了个来回。通过这两个学生的表演,我想:跟和陪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肯定会记得很牢的。
五、难写笔画的演示
很多同学被带折 的笔画弄得糊里糊涂,经常会错以为,它们不只一笔。而竖折折钩是笔画里较难的一个。在备课时,看到参考书中,说到用铁丝来演示,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我也觉得这个方法当真直观,当真倍儿棒,于是拿来为我所用,效果肯定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记得更牢了,更深刻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还有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好,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4、升国旗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升国旗听课稿,分享升国旗听课感受和记录
升国旗评课稿第一篇: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升国旗》一课,给我留下了以下感觉:
一、 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就是一个课堂的亮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xx老师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开头,让小朋友来参与板书课题:升国旗中的 升,既考考小朋友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又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新意的。
二、采用多种形式,扎实抓朗读
xx老师教学中,把朗读目标定位在有感情朗读,课文虽只有短短三句话,但是教师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除了一般语文课上常用的指名读、齐读之外,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的特点,还采用了开火车、领读、范读等方法,这些都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朗读。
三、注重写字指导
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xx老师对写字指导得很细致,通过板演生字,让小朋友能清楚地看到整个字的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每个老师教生字的时候,态度是同样的认真,方法各有不同,指导记忆生字的时候,有说笔顺,有用组词法的,还有的渗透了熟字加笔顺的记忆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凸现了情意目标
xx老师的课,没有停留在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之上,而是注重了情感的激发,让小朋友明白爱国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如果能进一步引导一下,以后在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指导一下行为,效果会更好的。
升国旗评课稿第二篇:
《升国旗》
1、在分析课文时,老师把抽象的课本知识,用具体的画面等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自主地通过看、听、读、演等一系列的时间活动,知、情、意、行相辅相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懂知识的同时,接受到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对国旗的崇敬和对远祖国的热爱的思想。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
2、升国旗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激起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由于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主导的特点,诵读指导中教师用升国旗时的场面(录像)及时辅以音乐、图画不断地进行视听觉的刺激,形成了一股浓浓热爱国旗的课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能不受到深刻的熏陶感染吗?学生凭借文本,依托课场,对国旗的热爱之情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孩子提供说话的机会,说说你对国旗要说些什么,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发展。
4、学生在理解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对国旗知识的介绍可以少些,如果有时间的话,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彩笔画国旗,用自己的真心表达对国旗的爱。
5、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听了xx老师上的《四季》一课,我感到xx老师她对课文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清晰。
1、注重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如开始上课时,潘老师先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什么地方观察到是秋天。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发现大自然,接着让学生直观的欣赏优美的春、夏、秋、冬的风景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对四季的探索和好奇心。
2、重视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四季》是学生刚刚接触的语文课文,所以潘老师在设计中也进行了精心处理,本节课中潘老师在教法上打破了以往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以往学习课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孤立的认识生字词,再指导朗读课文。本节课,潘老师将生字词随同课文的句子一起学习,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识字,落实扎实。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潘老师事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拼读生字,在,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语境。但本堂课上的效果还是缺少,由于学生刚刚从简短诗马上到课文学生的读书方法还是掌握不够,潘老师也感受到了,于是潘老师就马上进行逐个认识,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识字,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标。
3、指导朗读,形式多样。大家知道,现在学生唱读的现象比较普遍,游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形式是多样的,有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开火车读等。在读中注意了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
4、注重拓宽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如在讲春天这一部分时,老师提出了草芽还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但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去思考,如,桃花对小鸟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桃花是什么颜色?,从而让学生根据颜色说出:桃花红红,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谁能把书中的小鸟也换掉?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答,互相启发思维,充分展现自我。
6、江南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听课稿,分享江南听课感受和记录
江南评课稿第一篇: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听同教研组黄老师执教后,感觉整堂课有景、有情、有韵,《江南》的美已深深流入孩子们的心田。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教师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的孩子会问:怎么去?教师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去了一次采莲吗?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三、推敲词句,体会美。
经过上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体的。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诗句的美,还得通过细读课文,品词析句来完成。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什么叫何田田?再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会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各异的动作,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教学第二句时,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教师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待学生看课件出示的图后,让他们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鱼儿嬉戏的动态美、人们采莲时愉快的心情在这一品一议、一演一读中得到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评课稿第二篇: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这节课中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比学会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平时的课堂中李老师肯定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所以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课堂常规照样能做到有动有静收放自如,这绝非一日之功,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难以保持注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注意动静结合,我们的舞台赞江南活动就是孩子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诗歌。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复读,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提到表演学生们更是兴趣盎然,表现了极高的兴致,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进入到角色中,李老师用心良苦给每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头饰,配上动作,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李老师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生字环节,老师充分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形成人人正当小老师的局面,老师则退居幕后,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
全诗虽然只有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先出示图,让学生知道这儿的莲蓬特别多,从而引出江南可采莲,而莲叶何田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李老师借助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荷叶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接着通过指名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整个教学过程突破了习惯性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7、第几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情境中经常用到它们。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动物园为情境,在门口排队买票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并了解第几的相对性。
2.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发现,知道了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而第几是其中的一个,明确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现在有几人在排队?谁排第1?那位叔叔现在排第几?军人阿姨呢?让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听好了,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右手,听口令,好,开始,左边的眼睛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左眼)右边的耳朵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右耳)轻拍你的前胸3下,轻拍你的左肩5下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赏你们,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想去吗?(想)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售票处。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动物园的售票处,人们井然有序地在排队买票)
设计意图:由教师与同学们做口令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明确前、后、左、右、这几个准确方位,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学习第几。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情境。
(学生描述)
(2)说一说,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
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入动物园,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后面的那位叔叔呢?小朋友前面有几人?后面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再次在具体情境中明确第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说一说军人阿姨排在第4的理由。
(4)看到小朋友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公共场所应当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模拟现实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第几的含义,深化了学生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渗透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区分几个和第几。
(1)请同学们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谁?有谁愿意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学生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同学们已经明确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一位叔叔,同样都是5,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图中有5人,这里的5人表示事物的数量,叔叔排在第5,这里的第5表示的是其中的一人,同样是5,意义不同。
(3)讨论图中的两个5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明确:5人表示购票的人数,第5表示买票的叔叔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感知自然数的两个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比5和第5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数基数和序数含义的理解。
3.感知第几的相对性。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出示课堂活动卡)
(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几个与第几。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第一人买完票走了,后面的4人前移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感受序数的相对性,突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请几位同学上台前。
数一数,一共有几人?从左数第2位是谁?A同学从右数排第几?从左数排第几?她的右边有几人?左边有几人?
5.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使学生明确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起,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进一步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8、比大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各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1课时)
第一单元:数一数 (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教学过程:
一. 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 汇报。
1. 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 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 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 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 垃圾箱、国旗护栏 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 高楼、
个数是6的有 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 小鸟、
个数是8的有 小树
个数是9的有 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 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9、雪孩子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听课稿,分享雪孩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雪孩子评课稿第一篇:
说教材:
《雪孩子》这篇课文选自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叙述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的童话故事。文章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本篇课文为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根据文章在本册中的安排位置及低段孩子现在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我为孩子们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本文安排2课时,第1课时,认识生字初读课文,学习一、二自然段。第2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3~8自然段,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体会雪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会写瓜、衣来3个字。
说学生:
小学生在他们幼儿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始明显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初级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向,一个是一般形象思维的方向。无论哪一个方向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中。当充满情趣的画面展现在孩子面前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就会事半功倍。
说教法:
低段孩子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形象思维又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故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我采取情境教学的模式,声画同步、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反映课文的内在意义,刺激孩子形象思维对具体物象的感知力,帮助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的比较粗糙的、外表的、现象的层次中,向一般形象思维的精确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较高层次过渡。
说学法:因本文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故学习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图文结合、字句结合、互帮互助的方式,在游戏中学的形式,来学习文章及生字,其次让学生读中识字、读中观图、读中说话、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讲一讲我是如何运用教法及学法,来帮助孩子完成以上学习目标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雪花纷飞的场景)下雪啦!下雪啦!雪花可真美啊!(板书:雪)谁知道雪花是怎么样的?美丽的雪花下了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看雪地上来了一个孩子,(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谁?(雪孩子、雪娃娃、雪人)(板书:孩子)谁认识孩这个字?(说说孩的音形义)最后齐读课题。这一环节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的情境,通过板画雪花、出示雪孩子引起孩子们学习《雪孩子》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雪孩子长得怎么样?(可爱、很漂亮、很白)是的,它很美,很可爱。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这个可爱的雪孩子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你们想读吗?在读课文前,胡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会怎么办?(预设:问同学,问老师,看后面的生字表)这一环节在交流认字的办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1、下面老师就让大家读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自己读一读课文,并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弄懂圈出的字的读音。这一步是想让学生先自己学会不认识的生字,这样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2、学习生字词。
(出示以下生字词)让 往 /一起玩 化了 /休息 知道 /烧着了 睡觉 /玩累了 救出了 柴堆
指名学生领读(第一组都是后鼻音,第三组的第2个音节读轻声,第四组的着觉是多音字,第四组词中很多没出现过)。出现不带拼音的词语组合,及单字气球游戏,学生认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3、再自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预设:
1、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舍己救人的事。
2、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兔子。
三、品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物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描述
1、学习第一自然段;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
2、学习第三自然段;师讲述第二自然段内容导入(出示图片3)这幅图画了;你能看着图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的神态,用又又;汇报朗读
3、师讲述期间发生的事情导入第7、8自然段;雪孩子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的故事
这个环节是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说话能力训练。
三、品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物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描述那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引发他们的想象。而想象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度极高的思维活动,学生们可以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或生活中尚未出现过的事物,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任意变换和组合。老师在思维教学活动中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具体材料,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机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得以增长。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朗读课文)(故事发生前,天气是这样的,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下的时间也长呢?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天一夜)谁能用读来表现雪下得很大,下得久的意思。(指名读,再齐读第一段的第一句)下了这么大的雪,屋外该是怎样的美景呢?(出示图片与句子: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这是一幅多美的雪景图啊。(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这一步帮助学生读中观图,理解文本内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讲述第二自然段内容导入(出示图片3)这幅图画了什么?(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从哪里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引导学生从图中、文中找出体现开心的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的词语)又唱又跳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你能看着图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的神态,用又又来说说他们的神态吗?(又说又笑)还能说说雪孩子的样子吗?(又白又胖)
汇报朗读。(学生在读中悟出要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除了又唱又跳,你想象一下,他们还可能玩什么?(生交流)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多高兴,多快乐啊,那他们玩累了坐下来休息时,会互相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小白兔多高兴啊!那谁想做小白兔,来读一读这一段话呢?
3、师讲述期间发生的事情导入第7、8自然段。
雪孩子跑到小白兔的家门前,面对滚滚的浓烟,熊熊燃烧的大火,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就在大火中,它会怎样做呢?(生交流)的确,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深受感动。多好的雪孩子啊,面对将被大火吞没的小白兔,它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烟是那么呛人,火是那么烫人,它全然不顾,在大火中寻找着小白兔,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小白兔,它一把抱起小白兔向屋外冲去。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读读第7自然段吧。(学生齐读课文)由于雪孩子的舍身相救,小白兔得救了。
然而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呢?(放录象:雪孩子融化一段)是啊,当雪孩子抱起小白兔冲出屋来时,它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了。它全身的雪在不住地融化,可它仍然紧紧地抱着小白兔,摇晃着身体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声音越来越低沉)它想坚持把小白兔抱到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但它已经没力气了,最后,它的头也完全融化了,眼珠掉到了地上,我们的雪孩子化成了一地的水。
(停顿)现在,我们的男生有感情地读读第8自然段。(男生齐读课文)小白兔得救了,然而,当他醒来发现雪孩子不见了的时候,小白兔怎样了?多好的雪孩子啊,难道它真的就这样离小白兔而去,离我们而去了吗?不,它不会离开我们的,你们看,它不是还在吗?(放录象:雪孩子变成白云一段)
猜想故事的结局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猜想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文中的某些提示,根据自己充满个性化的愿望,想象出丰富奇特的结局,运用这种常用的思维教学方法,可以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雪孩子离开我们了吗?那它在哪儿呢?(学生想象说: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在天上,它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兔妈妈看着那朵美丽的白云会说些什么呢?
小白兔又会怎样说呢?但那白云慢慢地飘走了,越飘越远,小白兔看见了,多么难过啊,同学们,我们给小白兔想个办法把雪孩子留住,让它永远和小白兔在一起吧。
五、情感的升华。
说得真好。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也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雪孩子,你们愿意永远和雪孩子在一起吗?(愿意。)那我们怎样才能让雪孩子永远在我们身边呢?同学们,只要我们心地善良,从小事做起,处处为别人着想,雪孩子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也就是一个个可爱的雪孩子。(全班配乐朗读。)
六、写字指导
①根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原则,学生看田字格的笔画笔顺,书空一遍。
②瓜和衣都有一长撇、一短撇,它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出示这两个字,并将字中的长短撇用红笔标明,以方便学生观察,特别要注意撇、捺两笔的对称。)指导写瓜和衣。注意两长撇的不同:一个竖撇,另一个是斜撇。两短撇的不同:一个是卧撇,另一个是短撇。 学生练写。学生自己写来。(注意撇捺两笔的对称)
学生展示写字本,互相评议。
七、阅读儿歌《堆雪人》
八、作业:续编故事《雪人回来了》
雪孩子评课稿第二篇: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快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课文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
教学目的: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唱、赶、旺、帝等8个汉字,认识1个偏旁子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学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为不认识的字词注上拼音,并标上段落。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出谜语让孩子们猜一猜:说是花,不长叶子不结果,没有树根没有杈,漫天遍地都是花。得出答案,再补上雪字。
2、激趣:雪孩子是什么样的
猜谜语:雪花飘,他就到, 站雪里,戴草帽。身穿一件白皮袄, 不怕冷来就怕热, 只能站岗不能跑。
3、课文说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学习21、雪孩子(孩子们读题)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组词:
累(劳累)(累了)
添(添加)(增添)
柴(砍柴)(柴火)
旺(兴旺)(旺盛)
渐(渐渐)(逐渐)
冒(冒尖)(冒雨)
奔(投奔)(嫦娥奔月)
冲(冲突)(冲向)
烫(烫手)(滚烫)
终(终于)(始终)
浑(浑水)(浑然)
淋(淋雨)(淋湿)
激(激动)(感激)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雪,下个不停,一连下了好几天。
这天早上,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嚷起来:妈妈,妈妈,我也要去!
兔妈妈说:好孩子,妈妈有事,你不能跟着去。
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伙伴,就不跟妈妈去了。(交待雪孩子的来历)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
屋子里真冷,赶快往火堆里添把柴吧!
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的旺旺的,屋子里渐渐暖和了。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
火越烧越旺。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白兔睡得正香,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不好啦!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
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却浑身水淋淋的。
这时,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见了。他已经化成水了。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它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1、议论: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让学生看黑板的简图,为孩子们了解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2、指导朗读
本课朗读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
休息的息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它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要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你喜欢雪孩子吗?用一句话夸夸他。
五、想想说说
1、看图,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你想对雪孩子说些什么?
这么可爱、善良、勇敢的雪孩子,我真希望他能再回来。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六、续编故事
《雪孩子又回来了》,想像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小结:一个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他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柴、奔、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唱、轻、谁等。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很轻很轻的水汽。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雪孩子》
怎样的雪孩子? 哪里去了? 会回来吗?
为救小白兔 飞到空中 舍己救人
教学反思: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我预设学生可能说不清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但没想到,在读了两遍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就能讲清楚: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课文却读得很不流利,这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强于朗读能力,原因就是在读明白故事情节之后,就懒得再读了。
为了再次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文时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大雪覆盖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什么景物?(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兔妈妈在堆什么?(堆雪孩子)这么漂亮的雪孩子你喜欢吗?(喜欢)不仅你们喜欢,小白兔也很喜欢,快去看看雪孩子跟小白兔是怎么玩耍的吧!然后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在读中感悟雪孩子舍己救人的品质。课文结尾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很美很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这朵白云很漂亮。对,这种美是外在的。学生从我的评价中马上反应过来:这里的很美很美是说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心灵美。这是我没想到的,没想到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说出心灵美这个词语,我想这与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是分不开的。
10、日月潭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听课稿,分享日月潭听课感受和记录
日月潭评课稿第一篇:
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xx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黎老师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黎翠妃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日月潭评课稿第二篇:
《日月潭》评课稿
今天听了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一课,令我感受颇深,本课教学的是小学中年段一篇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也许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总会让人觉得以枯燥乏味,但李老师的课上却是精彩不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李老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而且陶冶了品格。下面就我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第一、优美动听的语言引入课文,既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涌起自豪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呈现,使文字描述变成了可观、可感的直观体验。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极尽言辞不能名其状的缺憾。
第二、多种读文方式的有效结合,加上适时的点评与指导,既达到了初知文意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正说明了多读文本的重要意义。
第三、多种识字方法的穿插利用,很好的诠释了中年段生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落实;繁简适度的讲解与扩展,又使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简单的一带而过,决不拖沓冗长;复杂的不厌其详,决不敷衍塞责。这既是教师备课态度的体现,也是语文基本功及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
第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本课教学任务完成时,又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达到了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
11、认识直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直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略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12、线段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先示范操作,再放手让学生人人操作体验。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过程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形式丰富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认识,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识。精心设计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简笔画等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来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并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
三、注重观察比较,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线段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直的,二是有两个端点,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不离开这两点。在练习中,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教师除了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线段,还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而其他的又为什么不是。在画线段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画得两张图,其中一张没有画端点,一张在端点上也提了一些要求,通过观察比较,从而深化对线段两个特征的认识。
13、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
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14、卡罗纳评课稿
《卡罗纳》评课稿
《卡罗纳》评课稿
我听了陈老师的课,受益非浅。陈老师为了突破重点,较好地达成情感目标(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把课文重组成两个版块。
一:找出描写卡罗纳的悲痛欲绝的语句,体会感悟,指导朗读,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二:再读课文,找找卡罗纳身边有哪些人在关心他,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说说他们是怎样关心卡罗纳的。
课堂实录一:
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悲痛万分,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卡罗纳
心情的语句,再认真读读,用你的朗读声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生默读找划语句,一会儿几个同学就认真地练读起来。
师: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卡罗纳悲痛的心情。谁先来读一读。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从卡罗纳的脸色中体会到他失去母亲是多么的伤心、难过。
师:卡罗纳承受着多么巨大的悲痛呀!谁再读。(指名读)
师:你体会到了卡罗纳的悲痛。让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哪句话体会到了卡罗纳的心情。
生2: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卡罗纳失去了母亲,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哀,他羡慕我还能拥抱妈妈。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卡罗纳的内心,读。(学生齐读)
师: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是那样的痛苦、伤心。假如卡罗纳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伤心。
生2:帮助他走出伤痛。
生3:鼓励他,让他重新快乐起来。
这堂课,陈老师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让听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鸣。我觉得陈老师的既完美,又完整,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让我受益非。
15、塔石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塔石听课稿,分享塔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塔石评课稿: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语言纯朴。在教学中,吉老师用她那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简而言之,我觉得吉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上课伊始,吉老师便用一幅美丽的搭石图,一曲优美的乐曲,配以教师优美的诗意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几句简短的话,搭石已在听课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点带面,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在教学中,吉老师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四个词语时,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比如老师问: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么办?学生马上说:人们就要脱鞋绾裤。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协调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两个词语时,不仅让学生看图理解,而且还指导读,通过一看,一想,一读,美丽的画卷便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之间。最后在教伏字时,吉老师又是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很形象,老师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便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表演中理解了词意。老师就是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三、浓浓的诗画情。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吉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吉老师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象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再看这段话: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经过吉老师独特的解读后,把它调整为这样一首清丽的小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引读之后就是配乐朗读了,大家好象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诗人,用诗人般的情感和语气读出了搭石的美,人们的情感美。这多亏了吉老师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设计,诗意的交流,才会有一个个的小诗人的出现。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吉老师将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我相信,通过这次观摩会,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16、数量关系评课稿
数字本身成等差、等比、质和、对称等规律
每个数都加减乘除、多次方运算后成规律
每个数多次方后加减1或2成规律
前后两个数加减乘除后成规律
前三个数加减乘除、多次方后成规律
奇、偶项成规律
整数、小数,分子、分母各自或联动成规律
基本数列
质数、合数相关数列
周期数列
两项等差数列及变式
两项等比数列及变式
三项数列
三项和数列及变式
三项差数列及变式
三项积数列及变式
三项商数列及变式
多次方数列
平方数列及变式
立方数列及变式
多次方数列及变式、
多重数列
奇、偶项数列
分组组合数列
分数数列
分子分母分别变化数列
分子分母联动变化数列
多级数列
因式分解数列
创新数列
图标型数字推理
三角形数字推理
圆圈形数字推理
九宫格数字推理
从行间、列间或整体规律
17、鲸评课稿
鲸评课稿第一篇:
鲸评课稿第二篇:
听了xx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毛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毛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写名片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毛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通读朗读展现出来。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读中体悟。毛老师还在朗读指导中教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中一遍遍的感受鲸的大,也一遍遍感受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对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有些孩子读得让我们这些大人听来觉得不敢恭维,但这不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吗?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毛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毛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应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毛老师并没有故意讨好科学教育而把语文课与其进行生硬地捆绑。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其实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科学教育,而我们的实验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科学的气息,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18、学会看病评课稿
《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文章讲的是身为医生的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在这件儿子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母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文章从母亲的视角来反应了另一种方式的母爱,孩子们初读时可能会对母亲的行为有些不理解。仇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母亲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理解并体验到母亲这种更深沉、更宽广的爱。整节课以个体阅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真正地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充分的体现了只略教师的教,不略学生的学这一理念。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感。
一、主线明朗 层层深入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仇老师通过回忆课文创设情境,进而揭示课题,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仇老师用说说面对病中的儿子,妈妈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你们赞成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让学生粗浅的表达了自己对文中母亲做法的看法。当学生对母亲的看法有不一致时。仇老师用让我们走近妈妈,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找找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用过渡语不露痕迹地帮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尽管妈妈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儿子出门时和出门后,妈妈却又有着复杂的心理斗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学生刚开始只是感性的从原因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感知母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的句子应交流体会,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地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地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细腻而又理性的母爱基础上再出示母亲让儿子学会看病的心情表白,这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融进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二、读中感悟,激发情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仇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合作朗读,走近学生
在教学中,仇老师安排了师生合作朗读,老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加入,这点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并且,在合作的同时,老师还相机指导了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加深,朗读水平得以提升。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四、拓展阅读 增强体验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了解作者能更好的读懂文本。在课末,学生对这位母亲已怀有深深的敬意,仇老师出示了作者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母亲》,鼓励学生在课外读,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把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仇老师立足课文,把阅读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在这堂课中,仇老师用朴实的教学风格,扎实地引领学生在训练中悟理,在朗读中悟情,在表达中抒发情感,在学习语言中飞扬情思。
最后想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建议:学课文时,是否可以加点这样的设计:
当儿子摇摇晃晃地独自到医院里看病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当时是你的妈妈这样对待你,让生病的你独自去看病,你会怎想?类似这样的问题,以儿子的角度来说说看病时的心理活动,目的是为了学习课文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学生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理解得更深入,他们真正读懂了母亲的心。
以上纯属个人的浅薄看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19、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评课稿
(出示图片)小明将要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带密码的旅行箱。他很高兴,但又担心把密码忘记,可怎么办呢?设什么密码好呢?这时爸爸说;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做完游戏,你就知道设什么密码最好了,即使忘了,也能很快找到它。同学们,你们想一起玩这个游戏吗?(想)那好,这个密码箱上的密码是由四位数字组成的,我们就写出4个不同的数字。
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探究新知
探寻数学的奥秘,欣赏数学之美
拓展:
要不要再往下算啦?如果还没看出来,就要再往下算一算。算完后,回头看看,发现什么规律了?(指名说)
现在想想,这个方法好不好?回过头来看看,刚才为什么你想不到这个方法?觉得难,是不是?(板书:难)那难在哪?(数太大)而我们现在的方法呢?(简单了)
(板书:易)
师:其实这个方法是我们的祖先老子告诉我的。(课件出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生齐读)。我们先由容易的发现规律,再用规律去解决那些难的问题。同学们,你掌握了吗?(手指课题)
五、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畅谈。
20、解方程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解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过程与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教学难点: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图片,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回忆等式有什么性质?
2、什么是方程?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也就是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齐读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初中解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它吧!
(设计意图: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导入新课,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强调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中学解更加复杂的方程一直有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出示例1的主题图)
1、提出问题:
师:请看这幅图,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
(盒子里有x个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球。)
师:能不能用我们新学的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师:同学们根据加法的意义得到方程X+3=9,(板书:X+3=9)
那么X是多少?(异口同声说6)
(设计思路:在这里学生能列出这个方程其实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
2、结合天平探究解法
A、结合天平,理解方程
师: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出示天平图1)
师:你能理解吗?说说他的意思。
师生结合图一起说:天平的左边是X+3,天平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平衡,说明两边相等。齐读这个方程X+3=9
B、明确目的,寻找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哎,我不禁要问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
师:对,我们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等于几.
师:请你结合天平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X,而且还要保持
天平平衡?(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组织交流(指名学生说,再说一次,齐说一次)
进一步明确: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左边就只剩下X,右边剩下6个皮球,说明X代表6个皮球。
师:能不能把这个变换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自己试一试。
组织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做法展示给大家,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些方法那
一种更合理,谈谈你的想法,
师:从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保持平衡,表示在方程里就是方
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师:(指着X+3=9)说: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2,左右两边相等吗?同时减去1呢?那为什么就要从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1或2。
再次强调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X。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结合图列出方程,再把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从两边各拿走3个皮球,天平仍然平衡,,再引导学生将这一变换过程反映到方程上,明白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使学生的思维由图转化成式,再由式子转化成图,最后再由图转换成式子,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两次强调到解方程的目的,因为我觉得它很重要。)
3、规范书写,指导验算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67页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问:书写解方程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教师示范书写格式,①、先写方程X+3=9。②、接下来写解:。③、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④方程的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方程的右边9-3是6。得到方程的解是X=6。
师: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
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5、检验:师:我们怎么能知道X=6是不是就是正确答案呢?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 检验: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检验的习惯要牢记,这样才会不出错。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这样的书写规范、整齐、清楚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值得人们去欣赏,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解题的过程中都能这样去做。能做到吗?
6、质疑:看书第67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
X+2=15 (自己解方程,对照答案,检查自己做的,哪儿错了。)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
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2、出示:第67页做一做的前两道题。
100+X=250 X+12=31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如何解答的?
先在练习本上试试看,有勇气的同学可以到前边来试试。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老师或找小伙伴帮助。
订证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他完成的怎么样?你对他的解题过程有什么意见要提吗?
2、加法会解了,那么减法又怎样做呢?我们来挑战一下。
(1)出示第67页做一做的第三道题:x-63=36小组讨论完成。
(2)展示学生的计算结果,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再来一起看X-63=36这一道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上63呢。
3、我最棒
(1)我是小法官
A:x+1.2=5.7 B:x-1.8=4
x+1.2-1.2=5.7-1.2 解:x-1.8+1.8=4+4
x=4.5 x=8
4、找朋友
8+ X =16 X =3
X -6=17 X =9.6
X +2.1=5.1 X =8
X -3.2=6.4 X =23
5、拓展
X -0.5=3+1.9
四、总结收获:
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用天平操作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做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数学课本70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中的前四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
X +3=9
解:X+3-3=9-3
X=6
检验:方程的左边=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1、可能性评课稿
(二)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通过亲自动手摸球验证,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你们的第一次试验情况?(学生汇报)
师:咦,我就不明白了。每个小组黄球的个数不一样,摸的次数也不一样,为什么结果却都一样呢?
生:因为里面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看来呀,只要放的都是黄球,就一定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如果全放白球,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第三种实验呢?情况如何?
师:不管黄球和白球的数量多少,只要既有白球,又有黄球,就有可能摸出白球,也有可能摸出黄球。
师小结: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可能性家庭中的三个成员。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时,如果结果不能确定 [板书:结果不确定],我们就说可能;如果能确定 [板书:结果确定],就说不可能或一定。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在试验中感受到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几种情况,现在谁能用这三个词来描述一下你们刚才试验的结果?
生1:如果袋子里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2:如果袋子里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也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3:如果袋子里既放白球,又放黄球,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师:看来你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电脑展示:例2的6种现象)
师:这道题在书上第107页,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
(生先自己判断,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都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现在谁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你们可以自由选题回答,回答时,不仅仅要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师:准备好了吗?谁先来?
(1)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师:这个现象是一定的吗?
生1:我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白天黑夜了。
生2:我也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了。
师:也就是说,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电脑出示 )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3: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生4: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课件出示: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
师:后面的题目谁也能像这题一样来说一说?
(2)三天后下雨
生1:我觉得不可能,因为这几天连续出太阳,所以三天后不可能会下雨。
生2:我觉得一定,因为电视上天气预报有台风,所以三天后一定会下雨。
生3:我觉得是可能,因为天气变化无常,说下雨就下雨,所以我觉得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师:是呀,我们常说,天气变化无常,连天气预报都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三天后的天气情况,我们就更不能确定了,因此只能填可能。 (电脑出示○ )完整的说就是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课件出示: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
(3)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生1:我选可能,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有的是用右手拿筷子,有的是用左手拿筷子,所以都有可能。
生2:不可能。
生3:我也认为不可能!
师:到底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呢?(生七嘴八舌,意见不一)
师:那我们就来现场调查一下吧!咱们班有用左手拿筷子吃饭的吗?(现场调查)原来证据就在我们身边。(电脑出示○ )
师:用上可能完整地说说这个句子。
生: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课件出示: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4)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生:绝对不可能。我一天不吃东西就受不了了,更何况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那岂不是要饿死!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电脑出示 )
师:用上不可能完整地把这句话说一说!
生: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课件出示: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5)太阳从西边升起。
生1:不可能。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生2: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怎么可能改变它?(电脑出示 )
师:谁能不可能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课件出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6)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最后一个问题了,谁来攻克它?
生1:我觉得一定,因为每天都有人结婚,结婚了就会生孩子,所以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2:我觉得不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3:我觉得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你们各有各的想法,也各有各的理由,那到底是可能还是一定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则小资料。(课件出示小资料: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
师:看完这则小资料,你现在想说什么?(电脑出示 )
师:完整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定每天都有人出生。
2、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1: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属相。
师:你的属相是什么?大家知道自己的属相吗?(学生趣味盎然,相互诉说)告诉你们,张老师也有自己的属相,我是属羊的。
生2:公鸡不可能会下蛋。
生3:男人不可能会生小孩。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学生哄然大笑,并情不自禁地为他的绝妙发言鼓掌。)
生4:人一定会死。
师:死这个字听起来让人感觉心情沉重,不仅是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一定会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有限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一点贡献!
生5:今天,老师可能会表扬我。
生6: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师:那么多的同学还想说,这样吧,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下次专门来举办一个这样的交流会,到时比比谁讲得最多最棒,好吗?
[设计意图:以夺小动物游戏渲染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兴趣盎然,再一次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感悟数学,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学生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对确定与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再次摸球,进一步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一)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摸球比赛,每一个组上来一个代表。看你们谁能摸出黄球,那谁就将成为今天的优胜小组!
师:(出示摸球的盒子)我在盒子里放入2个黄球和2个白球,先说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好,那开始摸球吧!谁先来?
师:先猜猜能摸出什么球?
生:黄球。
师:那你快摸吧,我们来看看。(学生先猜,再摸)
师:你是最后一个摸球,难道你就不担心摸不着黄球吗?
生:不用担心。因为盒子里还是放着2个黄球和2个白球,那我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是黄球。
师:你是说前面同学摸球的结果不影响你这一次摸球吗?
生:不影响。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好样的!你在玩的时候都在思考,那就摸一摸试试看吧!(生摸)
师:看看是什么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师:还想玩吗?
生:想。
师:再请4位同学上来。
师:先听要求:摸出一个球后,请将这个球放在另一个盒子里。谁先来?(学生先猜,再摸)
师(对已经确定的学生):先猜猜会摸到什么球?一定吗?说说理由。
师小结:刚才,前面的同学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可后面只剩下2个黄球,那么就一定能摸出黄球。也就是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指板书)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生活中就有着这样的例子。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可能性的故事吧。古罗马帝国有一个忠臣受奸人陷害,被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他有一个决定生死的机会,就是抽生死签。(出示:生签 死签)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同学们,这位忠臣是生是死能确定吗?为什么?
生:不能确定。因为他有可能抽到生签,也有可能抽到死签。
师:陷害他的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在生死签上做起了手脚,偷偷地将生的签都换成了死的签。(出示:死签 死签)同学们,这位大臣的命运将会如何?为什么?
生:他不可能活下来,一定会死。因为现在两张签都是死签,他必死无疑!
师:幸运的是,奸臣的小动作被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士兵看见了,他急忙把这件事悄悄地告诉了这位被害的忠臣。同学们,快帮帮这位忠臣想想办法吧,他要怎样才能脱身呢?
生1:把死签换成生签。
生2:让士兵去求皇上,皇上就换成了生签。
生3:士兵偷偷地把死签换成了生签。
生4:可能大臣会拿出两张签说:这两张都是死签,这样不公平。就重新再抽一次。
师:想不想知道这位忠臣是怎么做的?
生:想!
师:这位忠臣特别聪明,当大法官要他抽取生死牌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抽取了其中的一张,然后迅速将它塞进嘴里一口吞下。大法官急了:你你你怎么这这这可怎么办?这时旁边的一位师爷说:大人,别急!看看盒子里剩下的另外一张签是什么,不就可以知道犯人抽到的是什么了吗?同学们,盒子里剩下的是什么?这位忠臣最后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生:盒子里剩下的是死签,就说明他抽到的是生签,那他就不会死了,一定能活下来。
师:你真聪明!这位大臣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活了下来。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做事情一定要动脑筋,不动脑筋反而会害了自己。
生2:那个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生3:这个故事里的忠臣原本是可能生,但被奸臣陷害成了一定死,可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将一定死变成了一定活,从而使自己死里逃生。
师:说得真好!(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是呀,有些事并不是绝对的,只要肯动脑筋,还是会有转机的。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师:让我们再一起回到吉马超市的摸奖活动吧!(指板书)
师: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生1:我会放1个黄球、4个白球,这样就要看顾客的运气了。
师:为什么这么放?
生1:因为这样就不大可能摸到黄球了。
生2:太黑了!这样放有时候人家都只能抽到白球了。
生3:过黑了!因为别人如果总是运气不好,总是摸到白球,那就亏得很了,而老板一点儿也不会亏。
师:这位老板也是为自己考虑,他把白球放得多一些,那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中奖的可能性就小。
师: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案?
生4:我会全放白球。因为这样可以吸引顾客,又不会亏钱。
师:对这种做法,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这样做顾客根本就摸不到奖,不就上当受骗了吗?
生2:如果我是顾客,我才不去呢!
师:是呀,这是一种欺诈行为,千万要不得!
师: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生6:全放黄球。
生7:这样太亏了!
生8:这样太浪费钱了!
师小结:(指板书)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指黄多白少)这种方案是在奖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奖项小一点,让更多的顾客能中奖。(指黄少白多)像这种,中奖面虽然小,同样也能吸引顾客。
师:刚才有同学说,中奖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还有大小呀?可能性大小会跟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咱们再来一起研究,怎么样?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感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度过快乐而又充实的40分钟,同学们,再见!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可能性》的第一课时,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注重学生的亲历和体验,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同时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不足:
一、以摸球贯穿全课,引发学生不同层次地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始终以摸球活动为主线,在第一次摸球活动中,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限制,而是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既暴露学生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 一定、不可能、可能是可以互相转化。
二、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因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在本节课中,我尽力地去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学生想出多种放球的方案后,我适时评价: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放球的方案,说明你们考虑问题很全面,这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当学生提出要摸球验证的时候,我马上说:的确,亲自动手试一试,摸一摸,也是验证猜测的好方法。在这里就无形之中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起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但一节课下来,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摸球前,教师让学生先进行猜测,这时学生的猜测较为随意,应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分析。课堂上,教师的部分语言还不够精练,评价语言还可以更有针对性些。
学习的道路是无止尽的,今后我还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数学,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22、用心灵去聆听评课稿
《用心灵去倾听》评课稿
题目是《用心灵去倾听》,我觉得整整一节课,我们的每位老师都在用心灵去倾听,倾听苏珊那温暖的话语,倾听吴老师那磁性般的声音和凝炼的语言,倾听孩子的真情告白。在倾听中,我们感受到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倾听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听说读写能力渐次提高的过程。
一是导语设计。我们说,一千个文本就有一千、两千甚至更多的导语设计,可谓多姿多彩,各具特色。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最有效,今天,吴老师为我们作出了示范。他用简单的一句话:我整整一天都没吃饭。由于表达的语气、语速、强调的词语不同,让学生体会出了:可怜、悲伤、骄傲、激动、感人等多种心情变化,进而揭示出你们是在用心灵去倾听这一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仅直入主题,还让孩子了解语言的丰富性,明白只有用心灵去倾听,才能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学会换位思考。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在影响着学生,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别人诉说的毕竟少之又少。所以,这样的安排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是一举多得的。
二是读写结合。在学生理解了文本之后,老师把人物的语言出现在屏幕上,再现苏珊和汤米的交往过程,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汤米受伤时,苏珊为他解除痛苦;孤独时,苏珊送去快乐;困难时,苏珊给予帮助。这个像慈母一样关怀、呵护他的人,如今却到天堂去歌唱了。他想见这位母亲一面都没能实现。
23、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24、百家争鸣评课稿
代表人物 代表作或名言 主要思想
孟子 《孟子》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可持续利用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韩非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因:(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并且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
(2)一批士人四处游学、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3)各国国君为了实现称霸的目的,需要不断招揽人才。
(4)孔子创办私学,使私人办学盛行,为各学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1)想一想: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公元前381年某天,楚国一人少年因家中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邻人把他告到国王那里去了。如果你是国王的谋士,你建议国王怎样处理?(分别从儒、墨、道、法四家的角度处理)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甲骨文 商朝 成熟文字 文字可考的历史
2、金文 商周时期 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夏朝:日食
商朝:日食、月食
2、历法 夏历商朝历法:大小月战国24节气
3、医学 春秋战国 扁鹊 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诗歌和音乐 1、屈原和《离骚》 战国末年 楚国
2、音乐 钟鼓之乐 湖北随县编钟
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25、种子植物评课稿
教师活动与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由什么构成?
由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同学们也都知道了什么叫种子植物,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植物的种子有几部分的结构。同学们已经事先浸泡了芸豆和玉米的种子,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准备的种子进行解剖观察,讲解观察的顺序: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的观察顺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观察植物种子并解剖,
在本次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种子分为几部分,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以及是否足够细心。此次并不要求学生得出种子各部分的结构,是因为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并不熟悉。
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认识自己手上的种子各部分的结构。种子切得不好的同学重新再做一遍。
通过实物与图片的双重对比,使学生加深对种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并掌握了什么是种子植物,种子植物的结构,老师重新跟同学们一起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归纳知识点,并思考老师的问题。 通过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解剖刀、镊子、放大镜、纱布、培养皿、碘液等。
一、观察芸豆种子的结构
(1) 种皮有什么作用?
1.比较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异同。
芸豆种子 玉米种子
子叶数量
有无胚乳
营养储存的部位
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喝的豆浆主要来自黄豆种子的哪一部分?平时吃的玉米面呢?大米呢?
当堂达标:
一、请填写下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根据大豆种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 所示部分既是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又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豆芽菜可供食用部分主要由图中标号 所示部分
发育而来。
(3)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大豆种子中
没有
课后实验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植物的种子结构,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那么,菜豆种子去掉种皮会萌发吗?
实验方法和步骤:1、准备20粒浸泡的菜豆种子,分两组,每组10粒,一组去掉种皮,注意不要破坏种子的胚。另一组不做处理。
2、取一个透明塑料碗,在碗中放入餐巾纸,将20粒种子放在纸巾上,加少量水,保持纸巾湿润,放在教室里,便于观察。
3、每天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种子各结构的发育情况,做好记录。
26、动物细胞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细胞听课稿,分享动物细胞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细胞评课稿
动物细胞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植物细胞内容的自然延续。本节的实验活动也是以上一节的实验知识与技能作为铺垫。
学生在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之后,自然就想知道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两类细胞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想一想,议一议活动安排的内容,就是依据这种想法进行设计的。这体现了教材在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时,利用了学生已有的一些前概念的思想。
本节中的实验活动,因为有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经验,因此,实验活动的难度不大。但需要教师理解的是,教材选择的材料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方面因为材料取自学生自身,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证学生顺利地观察到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另一方面,由于口腔内壁上脱落的细胞较少,而且有不少是食物残渣,因此,采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形地增加了学生操作的难度。教师需要在教会学生取材以及后期染色方面多加指导。
关于动物细胞的结构,同上一节一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后获得相关知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中,强调要将上皮细胞放置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中,其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细胞,特别是观察到细胞核。
在讲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教材在正文中总结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从教材呈现这一重要概念的位置来看,教材是非常重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概念的,概念的形成是有事实性材料来支撑的。不仅如此,教材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目中,介绍了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和成功的原因,以及细胞学说建立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全面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
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进一步巩固加深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知识;另一方面,制作模型的材料成本并不高,如果注意卫生是完全可以食用的,这也无形地激发了学生动手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前面的学习,知道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很自然会想知道动物细胞结构和人(自己)细胞结构的冲动和极大的兴致和好奇心。所以,同样会出现操作的盲目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因为找不到细胞而出现心理波动,这些教师一定要注意。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概念的形成是这节课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子在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后可获得相关知识。
制作模型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制作成功的可能性很高。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说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异同点。
3.建立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
2.尝试制作动物细胞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细胞学说史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难点重点
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材料用具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验分析教师实验演示组织学生实验学生汇总实验结果并分析总结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模拟制作进一步巩固
七、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绘制动物细胞结构简图,将进一步掌握制作、观察临时装片和绘制生物图的技能;通过观察总结概括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经过比较知道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因此,建议采用边讨论边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八、学法建议
联系前边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延伸到本节课,进一步联系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同时注意操作的区别。在讨论后进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最后动手制作模型,进一步认识动物细胞结构。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投影: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
复习: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七字步骤。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投影:各种不同细胞的形状。
问:大家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它和植物细胞一样吗?(非常想)那么要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授新课: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投影视频: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并组织学生自主制作装片
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规范操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示学生思考:(投影)
(1)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而不用清水?
(2)怎样提取口腔上皮细胞
(3)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过程和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进一步熟练操作,体验自主实验的成功,并且提高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提示学生观察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安放-对光-放置装片-调焦-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投影)
(1)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是什么样的?
(2)与植物细胞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
(3)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是否看到的效果一样?
观察过程中提示学生:
(1)如果在低倍镜下观察,见到口腔上皮细胞或成群或分散或呈现重叠状态是,应移动载玻片,选择单个、完整的细胞进行观察。
(2)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的结果较有层次:细胞核呈棕色,细胞质呈紫红色,细胞膜无色,效果不错。
(3)在取样很少的情况下,不容易找到细胞,可以自上到下,从左到右认真寻找,不要轻易放弃。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发现细节,促进提高)
3.绘图: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图
学生依照已有的经验绘制自己观察到的细胞图,实事求是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再次提醒,绘图要求)最后较好的绘图在全班展示。
让我们再来认识人体或动物体一些其他的细胞。媒体演示(投影片或多媒体)。这些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比较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投影:动物细胞模式图。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的形态虽然不同,但是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问:我们实际观察上能看见线粒体吗?(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
问:动物细胞仅仅只有这些结构吗?还有没有其他结构呢?
投影:动物细胞还有哪些结构?
学生观看并总结。
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呢,是不是也是有细胞构成的呢?
投影:细菌、真菌和各种动植物细胞。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得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讨论比较中得到结论)
4.课外活动
制作动物细胞的模型。
模拟制作,可以在教师帮助下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也可以在不用琼脂的情况下,利用现成的果冻加入一枚彩色糖粒示意细胞核,果冻即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即细胞膜,能够达到效果,比较方便、卫生,不足之处是学生动手的成分要少一些。鼓励学生发掘更好的材料和办法,同时还可以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评比。
(设计意图: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动手能力)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依然是以学生动手为主,有前面观察植物细胞的学习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难度较小,但是可能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会造成课堂混乱,特别是在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会出现学生之间相互取材打闹的情况。同时实验的操作规范和细节依然会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十一、板书设计
动物细胞
方法步骤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擦、滴、刮、涂、盖、染、吸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
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十二、关键词
动物细胞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7、植物细胞评课稿
制作苦叶(黑藻)临时装片(了解)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2)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控制 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4)细胞质新陈代谢的场所
5)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6)液泡 内含有细胞液
七、练习题
(一)判断
1、要想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可以讲实验材料制成切片进行观察。( x )
2、制作的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越大越有利于观察到细胞。(x )
3、绿色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含有线粒体和叶绿体。(x )
4、用钢笔画细胞结构简图时,要注意用粗线表示途中的教案的地方。(x )
(二)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三)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致死的。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四)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哪一部分?
主要来自液泡中的细胞液
(五)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你有什么办法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还是在目镜上?
边观察边移动玻片,如果脏东西也跟着移动,则脏东西在玻片上;
边观察边移动目镜,如果脏东西也跟着转动,则脏东西在目镜上;
如果以上都试了,脏东西未跟着转动,则脏东西在物镜上。
(六)为了使临时装片内不产生气泡或少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该( d )
A、把盖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上
B、事先多滴几滴清水
C、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重重地压
D、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轻轻地平放
(七)7、植物细胞中,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作用的结构是( a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八)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的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在视野中,前者( b )
A.排列紧密、卵圆形
B.排列紧密、长方形
C.排列疏松、卵圆形
D.排列疏松、长方形
28、几何图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几何图形与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教学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之夜)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二、找一找,议一议
思考P115图4.1-3,并出示实物(如茶叶盒、地球仪、字典及魔方)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出示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说说它们的异同.(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
归纳: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三、立体图形的分类
分类标准不同,得到不同的分类:
四、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1.学生阅读课本P117,图4.1-6及以上相关内容,理解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意义和用途.
2.练习:课本P121第4题.
3.小结:从三个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的方法.
4.小组合作探究P117图4.1-7.
问题:(1)从正面看,有几层?每一层分别有几个正方形?
(2)从上面看,有几个正方形,这些正方形是怎样排列的?
(3)从左面看,有几列?每一列有几个正方形?
(4)画出从三个不同方向看该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5.能力提升练习:
(1)由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
画出从左面看该几何体得到的平面图形.
(2)由相同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所示:
搭成这个几何体最多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少呢?
五、课时小结
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1.课本P118练习第1题.
2.课本P121习题4.1第1、2、3题.
3.(1)收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实物;
(2)设计一张由简单的平面图形(如圆、三角形、直线等)组合成的优美图案,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第2课时 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2.会由展开图联想对应的立体图形形状.
教学重点:
1.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立体图形.
2.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体会一个立体图形按照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呈现
1.学生阅读课本P117图4.1-8及相关内容.
2.动手操作:将一个长方体墨水瓶盒按不同的棱剪开铺平,并画下其形状观察长方体墨水瓶盒展开图中有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之间大小形状有什么关系?
3.课本P118探究:
(1)先由平面图形想象立体图形的形状.
(2)实际操作:将这些平面展开图画在纸上,看能否围成想象的立体图形.
4.小组合作探究
29、有理数评课稿
【教法说明】以上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启发诱导,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提出问题:巩固概念
(出示投影2)
(1)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2)-5是整数吗?是负数吗?是有理数吗?
(3)自然数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教法说明】这三道小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新授过程中随时设计习题进行反馈练习,以便调节回授。
注意:有时为了研究的需要,整数也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这时分数包括整数,本章中的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方法也常常不同,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先把有理数按整和分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正与负来分类,如下表:
(2)先把有理数按正和负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整和分来分类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下列有理数中:-7,10.1, ,89,0,-0.67, .
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学生思考,然后找同学逐一回答.其他同学准备补充或纠正。
【教法说明】通过此题,检查学生对有理数分类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树立对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和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数的集合
我们曾经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同样把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合;把所有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分数集合;把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合。
(三)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4)
(1)把有理数6.4,-9, ,+10, ,-0.021,-1, ,-8.5,25,0,100按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分成四个集合。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2)把下列有理数:-3,+8, ,+0.1,0, ,-10,5,-0.7填入相应的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教法说明】学生思考后,动笔完成上述第(1)题。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共同订正.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第(2)题采用分组计分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再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方法.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不是正数,但是整数。
【教法说明】课堂小结,采取学生小结的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全体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应达到的目标。
(五)反馈检测
(出示投影5)
(1)整数和分数统称为_______________;整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零,分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持号内:
-3,4,-0.5,0,8.6,-7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正有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4)选择题:-100不是( )
A.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
【教法说明】通过反馈检测,既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布置作业
思考题: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3.14,-5,0,89,-2.67,+1001
有理数集合:
非负有理数集合:
负有理数集合:
板书设计
30、春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听课稿,分享春听课感受和记录
春评课稿第一篇:
《春》评课稿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李老师,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李老师抓住了本文的妙词、佳句、锦段来分析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下面是我的一些小小见意。
(一)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二)、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三)、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四)、课堂沉闷,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春评课稿第二篇:
《春》评课稿
何所为一堂好的课堂,我以为好的语文课就是能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让学生感到有所收获,如果能够达到这一点,我觉得也就达到了目标。
今天,聆听了李老师的《春》后,我感到受益匪浅。下面简单说说我听完这节课后的感受。
1、教师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整个课的过程流畅自然,这所有的一切体现了执教者对课堂的把握能力。
2、师生沟通自然、亲切。
我们说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李老师不论是提问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很自然地和学生沟通、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自己(其实关注就是欣赏)。比如学生在顷情诵读时,唐老师总是很亲切的给与引导: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呢?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达到很好的教学助长的效果。这就是有效的沟通,自然的沟通。
3、课堂气氛动静结合,寓教于乐
在整节课中,李老师的表情没有任何做作与装饰,为教学活动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除此之外本堂课上李老师还做到了让,使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这堂课,并有所收获和感悟。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可以说,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是愉快的。愉快的学习心境在45分钟内持久保持着。学生那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整堂课上,能够持续地保持着,并和教师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和老师都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对《春》一文的感悟更是有了新的认识。
4、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步步设疑是学生思考的台阶,学生通过自身的朗读和自我的思考,渐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品读课文,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注重朗读,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或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或是朗读走过场,或是只注重朗读的技巧的指导等,这样的朗读教学使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的。而真正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而在李老师的这堂课中,她做到了,她首先以自己范读的方式将引领同学们走进了一个生机勃勃、春回大地的春的世界,接下来又以自读的方式让同学对课文进一步的进行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李老师进行了让学生自己品读、赏析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在此环节中加入了对比朗读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此外也使学生们在同学与同学上朗读的差异上碰撞出了知识的火花,使学生进而领悟作品的情感,使某种体验和感知更加的深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6、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在这篇课文中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悟。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学会感动,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情感。本文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上所指出的六点使我个人对本堂课的亮点的看法,如果说本堂课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就是课堂中问题的设置不是态明了,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些迷茫,如大家看了这三个字,能感受到什么?当老师问道这个题目时,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因为学生当时对这个题目不是很明白,所以才导致这样情景的出现。所以建议在备课过程中关于问题设计方面要多花些时间,让题目更明确、更完整、更系统。
除此之外就是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中,李老师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有感情的去朗读,一个学生朗读好,另外的学生来读这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自己的理解有所尊重,达到了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但是在此环节上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导致在最后并没有完成计划中的内容,这里建议李老师在几个学生朗读好的基础上,找出他们的不足并加以指导或范读,这样就会让学生很快的对文章的情感把握住。
总之,本堂课无论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说,这节课都不失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是也许是因为学生在整堂课上表现的太活跃了,所以在时间把握上不是态好,但这并不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31、病毒评课稿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通过观看资料及回忆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
1.打过乙肝疫苗的同学请举手?
提问乙肝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叙述病毒发现过程了,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引导并归纳
观察,认识病毒结构。强化记忆病毒结构。
幻灯片展示病毒结构、病毒的生活,繁殖。
请学生阅读两则有关禽流感和非典的新闻。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害处。
请学生回答所知道的由病毒造成的各种各样人体疾病、家禽、家畜疾病。
学生谈收获。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幻灯展示病毒自我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
根据教师提供的题来巩固知识。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利用课件练习
教后反思:1、导入新课的反思我通过提问下列问题引入新课:、我们班最多人患的是什么病?、大家最担心的、最难对付的有些什么病? 3、一个小东西能对付比它大几万倍的庞然大物,大家会相信以小能制大吗?用提问法导入新课一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整一节课学生的神经无比兴奋。2、用图片说明病毒是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前后共同努力所发现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病毒的发现过程,教学简明直接学生印象深刻。3、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认识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认识病毒的寄生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这节有大量图片,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明显。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还通过对比病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学生都能记住病毒的结构。5、病毒的生活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首先介绍了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再介绍病毒要是离开了它寄生的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病毒的生活特征。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知识,应该重点突破!我除了介绍病毒的有害方面:使动物、植物、细菌致病和有利方面:制作各种疫苗、杀虫、帮助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等。
32、细菌评课稿
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水平 来源 使用时间 应用方式和作用
手术前,为何要先消毒? 视频 感知与体验 现有 3分钟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细菌的发现 图片+文档 感知+识记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感受技术进步会推动科学的发展。
观察细菌的形态 图片+文档 拓展学习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十分微小及其形态。
观察细菌的结构,比较不同之处。 图片+文档+动画 拓展学习 现有 5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的结构特点及其营养方式。
探索细菌的生殖速度 图片+文档+视频 能力训练 现有 1分钟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巩固与应用 文档 能力训练 现有 3分钟 拓展学习、延伸课堂。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是否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其人,及其发现细菌的过程 8 6 4 3
10 8 5 3
10 8 5 3
8 6 4 3
8 6 4 2
是否运用网络搜集有关细菌形态结构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8 6 4 3
8 6 4 3
8 6 4 2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 8 6 4 2
8 6 4 3
8 6 4 2
8 6 4 2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八、帮助和总结
1、在知识上,注重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
3、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4、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5、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真正做到愉快地学习,形成和谐、平等、民主以及积极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33、哺乳动物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哺乳动物听课稿,分享哺乳动物听课感受和记录
哺乳动物评课稿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兔、狼牙齿种类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兔狼牙齿的比较。
难点:引导学生明确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形态各异,水、陆、空三种环境的哺乳动物的图片情境。请学生辨识这些动物,讨论这些动物是否都属于哺乳动物?并说出理由。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评价】教师评价并补充。
【设计意图】识别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初步讨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探究新知,合作升华
任务一:体表特点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表被毛,但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动物体表的毛还是不同的。
展示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河马和生活在北美北部的灰狼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思考:河马和灰狼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河马几乎无毛发,而灰狼在寒冷的冬季有厚厚的体毛到夏天则变薄?哺乳动物的体毛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能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这一特征,更重要的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生生、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比较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皮毛不同,理解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的主要作用是保温,体毛的长短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任务二:生殖方式:
过渡:除了体表被毛这一外在特征之外,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第二段,思考: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师补充考拉、袋鼠等有袋目的哺乳动物,加深学生对哺乳动物哺乳这一重要特征的理解。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师展示鸭嘴兽图片,解析它是卵生,但是用乳汁哺育后代,属于原始的哺乳动物。
【评价】复习初二知识,进行知识性评价。
【设计意图】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突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可提高后代成活率的优越性。
任务三:牙齿特点
与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可以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它们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
请学生观看视频,比较兔、狼的牙齿,思考教材上的讨论问题。
通过此活动,学生会发现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请同学互相看一下同桌的门齿、犬齿和臼齿,想一想门齿、犬齿和臼齿各自有什么作用。
学生:门齿啃咬或切断食物,臼齿主要是磨碎食物,犬齿主要是撕裂肉食。牙齿的分化使得哺乳动物能更好地摄取和消化食物。
教师:上述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通过观看视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生生评价。
【设计意图】对比草食哺乳动物和肉食哺乳动物牙齿分化的不同,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任务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提供捕食者猎豹,被捕食者斑马、老虎捕食鸡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哺乳动物灵敏的动作。
请学生思考:哺乳动物是靠哪个系统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反应的?
学生会想到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教师总结: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此外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很发达。
【评价】教师评价并总结
【设计意图】观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灵敏的动作,体会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归纳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为什么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类群?(提示: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考虑,以及生理功能考虑)
生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评价】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抓住要点,会灵活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感受。教师最后进行知识性总结。
板书设计 :
【评价】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图让学生明确本节的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
34、轴对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练习二十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的过程,培养审美意识,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教学的价值。
重点
探索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难点
在作图中探索对称轴本质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认识老师吗?可老师还是不很了解大家,我先认识一下大家,好吗?
想知道老师有什么爱好吗?
在你到过的地方中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里?
你想知道老师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吗?
行,上课后老师告诉大家!上课!
一、观察对称,通过看视频,初步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就是播放视频。
师:大家认为故宫美不美?
师:老师也有同感,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你发现,这些建筑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征?
生: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回顾对称,再次感受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为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兴吗?
1.现场剪一幅树形轴对称图形,通过复习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概念,为进一步教学画对称轴、找对应点做准备。
师:老师要在现场剪一幅轴对称图形,大家告诉我,怎样才能更快?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剪下一个树形轴对称图形。
师:谁还记得怎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生: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把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轴对称图形的
生:对称轴。
老师画出图形的对称轴。
说明:对称轴一般使用虚线表示,画的时候,要超过图形一点点。
让学生在主题图上的轴对称图形上画出对称轴(选择两条来画)。
大家对照老师画的,检查一下自己画对了没有?
三了解对称。通过引导,理解对应点和对称轴的关系,为画图做准备。
1、课件出示小树图案(教材例1)。
指名上台指出对称轴的位置,同时课件画出对称轴。
仔细观察图中的点A和点 A' 你有什么发现?
生:点A和点 A' 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格。
提示:如果把这个图形对折,你猜猜这两点会怎样?
师:将一个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点称为一组对应点(板书)。我们可以说点A是点A' 的对应点,还可以怎么说?
生:点A' 是点A的对应点。
师:通常我们把左边的点称为关键点,右边的点称为对应点,也可以叫做对称点。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板书)的,不能单一的说哪个点是对应点。
引导学生说出B、B' ,C、C' ,D、D'
师:完全重合的对应点都有什么特征?
左边图形有一个关键点在对称轴上,依据对应和重合特征,就会有一个对应点和它对应。
(预设:1、如果学生指着F和G点说是对应点。师:为什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师:你是指这两点是一组对应点?还是这个点有一组对应点?这个点有一组对应点?如果学生没有找出来就引导)
3、理解对应点和对称轴的关系。
师:通过我们共同学习找出了所有的对应点,现在把每组对应点用虚线连接起来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课件演示:连接每两组对应点。
集体交流汇报。
如果学生不能归纳出以下两点,再做如下引导:
师: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
生: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板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的?
生:数格子。
师:那如果没有格子呢?(课件演示)
生:还可以用直尺测量。
生:对折后能重叠就说明它们的距离相等。
追问,师:那他们的连线与对称轴的关系是什么?
(引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直线是怎样的?)
生:连线互相垂直(板书)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因为你们的这两个发现,我们一不小心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性质!(出示课件)
总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着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4.通过活动练习,加深对找对应点的理解。
活动方法:以学生为点,把四组同学分成平均的两半,把过道看作对称轴,让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让他的对应点站起来。关键突出关键点和对应点的垂直和等距离。重点突出对称轴上的关键点和对应点是同一点。
师:谁知道,如果老师是关键点,我的对应朋友是谁?生:
四、画对称。在学生了解了找对应点后,学习掌握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师: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我们不仅可以用它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还可以运用这个性质画出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例2。
2、你们能补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吗?先想想怎样画能又快又好,再动笔。
3、学生独立试画。
4、汇报展示,把学生画好的进行展示。(展示前六名同学的作品)
引导学生总结:①.找关键点。②.数格子。③.标对应点。④.顺次连线。
课件出示总结好的方法并课件演示画的过程,同时板书。
师:你认为找哪些点是比较关键的?生:
五.巩固应用
1、展开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轿车的标志。
2、自己确定对称轴,自由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看谁能画出与众不同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说明要求:1、读题。2、什么是与众不同?3、要画轴对称图形还缺少什么?4、可以怎样确定它的对称轴?(请一个同学比一比)4、要想与众不同关键看什么?5、老师请画得又快又与众不同的6个同学进行展示。6、画图。
展示小组作品。
六、欣赏对称,感受对称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美。
师:充实的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现在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师:老师告诉大家,生活中的这些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我们带来了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对称性被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生活中。(播放图片)
七、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美的完美结合,老师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美丽、更精彩。
板书设计
轴对称
距离相等
对应点 对称轴
(相互依存) 连线互相垂直
1.找关键点 2.数格子 3.标对应点 4.顺次连线。
35、富贵不能淫评课稿
解释下列语段中的之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拓展延伸
富贵不能淫孟子的论点与大丈夫能屈能伸你更赞同哪个? PPT16
这两个观点并不对立。 孟子是说在这种些情况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改自己初衷。你不能把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做是妥协,这是一种隐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是畏惧而成奴仆,正是不屈于强权,所以才隐忍下来积蓄实力。
【附:板书设计】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反思
自我满意之处:
1-学法指导具体有效。识记作家的方法(名、时、地、代、评),读文言文的方法(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课堂有生成。学生提出了不会翻译的句子,不理解的词(淫 媳)
3、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明确,符合学情,容易实现,也基本实现了。并且一开始就交代展示目标。
4.重视学生思维培养。让学生辩证地理解威武不能屈与大丈夫能曲能直的关系。肯定学生从孟子举例妾妇之道中得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结论。
5、以学生为本,落实了学生的学。疏通文意主要靠学生完成。讨论问题也是留足充裕的时间,思考交流表述。
遗憾之处:
1、前松后紧,自我检测和练习环节没完成。
2.背诵目标没落实到位。
3.使动用法没重点落实。
富贵不能淫评课稿地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大致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并恰当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茅盾说: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学生回答)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丈夫的定义,在孟子的眼里什么是大丈夫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个读
公孙衍(yǎn ) 丈夫之冠(ɡun)
妾妇之道(qi ) 不能淫(yn)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读懂大意
1、小组合作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小组代表提出。
2、课堂讨论
3、及时巩固
通假字:女
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古今异义:安居,熄,正,命
翻译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读出理解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呢?
背景介绍战国纵横家(出示ppt),公张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判断善恶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主的喜好,极端个人主义。妾妇之道。
3、孟子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接着正面提出了何谓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4、古往今来,你认为哪些人算的上是大丈夫?
五、读出感悟
1、在你的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否有新的认识?并谈谈其的现实意义。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有了新的认识。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七、作业布置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孟子》并积累名言警句。
36、苏州园林评课稿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 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 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 ②作比较 语言 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 ④举例子 特点 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37、黄鹤楼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听课稿,分享黄鹤楼听课感受和记录
黄鹤楼评课稿第一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五、拓展阅读:
欣赏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首联↘ ↗人去楼空
登临怀古 惆怅、失落、孤寂
颔联↗ ↘岁月苍茫
颈联↘ ↗晴朗明丽
写景抒情 思乡、忧愁
尾联↗ ↘悠长缠绵
黄鹤楼评课稿第二篇: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 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重点: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
二、整体感知
1.抽一个学生读,纠正读音。
2.集体朗读,圈出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愁)。
3.作者为何而愁呢?请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的意思。看看诗人登上黄鹤楼之时,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研读诗句
1. 想到: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日的仙人和黄鹤都已飞去,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还有王朝的更迭、功名利禄、恩怨是非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看到: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3.作者为何而愁?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5.齐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6.小结: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四、拓展阅读
李白受崔颢诗的启发,后来在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七律)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引用神话传说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景:草木茂盛 欣欣向荣
日暮乡关何处是, 景: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38、三顾茅庐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听课稿,分享三顾茅庐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一篇: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 纶巾(guān) 末胄(zhu)
愧赧(nǎn) 倾颓(tu) 存恤(x)
殆尽(d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n) 顿开茅塞(m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二篇:
《三顾茅庐》评课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
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沈老师能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教学的重点了。
2、本文可以学习的重点比较多,可以做适当的取舍,有舍才有得。
相关文章
-
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评课稿
-
中班奥尔夫律动游戏恰恰恰教学设计及说课稿、专家点评
-
让孩子探索有规律地排序的数学教案
-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说课稿:赶野鸭
-
小班计算活动说课稿:感知4以内的数
-
让幼儿爱上音乐课:律动教学探索
-
幼儿园小班计算活动公开课:感知4以内的数说课稿
-
小学数学关于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的教案 教学资料 教学设计
-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
-
数学教学说课稿 平形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
数学教学说课稿《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设计
-
数学教学说课稿《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
教学说课稿 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设计|人教课标版
-
中班计算活动:《瓶子宝宝》说课稿
-
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大班数学活动设计及评析
推荐文章
-
3.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
风娃娃生字组词结构笔画及造句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麻雀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
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分段段意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课后答案
-
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生字组词造句
-
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小练笔
-
二年级雾在哪里小练笔
-
一年级语文下12课古诗二首池上词句复习笔记
-
挑战“权威”的2岁孩子
-
关于神奇的手的教案 教学设计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案
-
爱打篮球的黄星运
-
《z c s》教学设计之五
-
螳螂怎样捕食?
-
六一儿童节的词语和句子236句
-
休闲零食朋友圈文案37句
-
乡村旅游朋友圈文案38句
-
好听的光遇名字推荐435个
-
高傲霸气的网名—笑容灿若骄阳38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