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26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6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评课稿听课记录
1、四年级上册26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6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纪昌的人,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猎人。但还不是天下最好的射手。当时天下最好的射手是飞卫。纪昌决定和他比试一下箭法。纪昌先射中了空中一只鸟,飞卫大笑。纪昌又射了一箭,射中了水中一条鱼。飞卫还是笑着摇头。世人都说天上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是最难射中的,然而在飞卫眼里,这只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见飞卫提起弓,不经意地射了一箭,射穿了一片正在飘落的树叶。那片树叶却没有改变它飘落的轨迹,只是在空中停了一秒钟,仿佛犹豫了一下,然后又慢慢落下来。这一射朴实无华,然而却让纪昌彻底折服了,他决定向飞卫学习射术。
这就有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
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纪昌学射。请同学们注意:纪应该读三声(jĭ),昌由两个日组成,上面的日小一些,下面的日大一些,请同学们注意书写。跟着老师齐读两遍课题纪昌学射
师:同学们,课文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名叫纪昌的人学习射箭。
师:完全正确。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考察考察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纪昌 射箭 妻子 注视 梭子
相当到家
绑住 虱子 车轮 成功 百发百中
师:请同学们从第一排开始,每人读一个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读错了,我们给他纠正。
生读词语。
师:看来大家语习得非常扎实,那老师去掉拼音大家还会读吗?
生:会!
师:(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好,请大家齐读两遍词语。
生声音洪亮地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用上我们刚刚学习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内容串起来,给大家讲一讲?先用上第一行词语。
生1:有一个叫纪昌的人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首先要练眼力,于是他回到家,在妻子织布的时候,注视着穿梭的梭子,两年以后,他的眼力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这位同学基本讲出了课文前半部分内容,但还不够前面,谁来补充?
生2: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要想学习射箭,首先要练好眼力,眼睛盯着一个东西看,不能眨一眨。于是纪昌回家开始练习,他盯着妻子织布的梭子,一直坚持了两年时间,终于,他的技术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这位同学不但将故事叙述清楚了,而且还有细节,非常好,掌声送给他。那谁能用上第二行词语,将课文的后半部分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纪昌去找飞卫,飞卫说:你练得还不够,如果能把一个小东西看大,才算成功。于是飞卫回家在窗户前用长头发帮助一个虱子,一直盯着虱子,到后来,虱子变得和车轮一样大了。于是他再去找自己的师父,飞卫认为他快要成功了。教他开弓射箭,最后终于成为了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全面,掌声送给他!那谁觉得自己比他还要厉害,能将这个故事从头到尾讲一遍?
生:古时候有一个叫纪昌的人,他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要想学好射箭,首先要练好眼力。于是他回家盯着妻子织布的梭子,两年以后,他的技术练得相当到家了,他就去找自己的师父,师父认为还不够,让他把一个小东西能看得很大的时候再来找他。于是纪昌回家用一根头发绑住虱子,他盯着这个虱子一直练习眼力,到最后,虱子在他眼力竟然像车轮一样大。他去找飞卫,飞卫告诉他快要成功了,于是教他开弓射箭,最终纪昌成为了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学生掌声响起)
三、品练眼力,感悟寓意
师:看来这位同学将课文内容理解了。我们再来看课题:从题目看,课文写的是纪昌学射箭的故事,那么课文主要是写纪昌怎样开弓、怎样放箭的事吗?(不是)那他学的什么?(练眼力)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纪昌下功夫、练眼力的呢?(第2、3段)
师:请仔细阅读第2、3自然段课文,用横线划出飞卫教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纪昌学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就在句子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学生自学)
1. 引导探究第一次练眼力
师:老师看了一圈,发现大家都找到了。一开始飞卫是怎样教的?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1:你要想学好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师:你体会到了这个师父怎么样?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1:从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体会到飞卫的要求很严格。
师:非常棒,纪昌面对的是一位严厉的老师,那面对这样严格要求的师父,纪昌是怎样做的呢?
生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生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注视是怎么样地看?
生2:专心地看。
生3:仔细地看。
生4:目不转睛地看。
师:这不是普通的看,是专注地看,心无杂念地看!用飞卫的话来说就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谁来读出纪昌的专注劲儿来!(生读)
师:同学们,纪昌就是躺在小小的织布机下面,足足看了两年!700多个日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电子白板展示:
当他疲惫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当他眼花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当他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他想:______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
生1:当他疲惫的时候,他想:我一定要坚持住,要不然就达不到要求了。
生2:当他眼花的时候,他想:我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就是胜利!
生3:当他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他想:再坚持一下,最终我才会胜利!
师:是啊!纪昌就是这样盯着穿梭的梭子盯了三年时间!他最后练到了什么程度呢?
生: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纪昌的眼里练得很好了。
师:什么是相当到家?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到家一样吗?
生:不一样,意思是很厉害。
师:厉害到什么程度?
生: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是啊!破折号后面的话解释了前面的相当到家,所以说,这个破折号在这里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那请大家再想想,纪昌练到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是练麻木了吗?
生:不是
师:那是想突出什么?
生:纪昌本领练得很好。
师:这种写法叫夸张。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可是飞卫认为他的眼力怎样呢?(还不够),这就有了纪昌第二次练眼力。
2.自主探究第二次练眼力
师:大家带着上一次练眼力的方法,思考:飞卫又给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要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师:第二次,他又是怎样练习的呢?
生: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师:自己默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1:我从每天这个词语中看出,纪昌是个很能坚持的人。
生2:我从聚精会神看出,纪昌干事情很认真。
生3:盯着这个词语也看出纪昌学一件事情很专心。
师: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虱子有多大?那车轮呢?(出示虱子和车轮的图片)
大家知道他练了多久吗?(三年)是呀!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苦练三年,(屏幕出示)夏天,烈日炎炎,蚊虫叮咬,妻子劝他歇息的时候,他说:如果我不练好眼力,就_____________;冬天,北风呼呼,寒气逼人,邻居笑他不懂变通的时候,他说:如果我不练好眼力,就__________。(生回答)
生1:夏天,烈日炎炎,蚊虫叮咬,妻子劝他歇息的时候,他说:如果我不练好眼力,就练不好射箭。
生2:冬天,北风呼呼,寒气逼人,邻居笑他不懂变通的时候,他说:如果我不练好眼力,就不会成为师父那样的射箭高手。
四、总结寓意,升华感情
师:是啊!纪昌就是靠着坚强的毅力,以常人难以达到的魄力,整整坚持了三年时间。最终成为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请思考:纪昌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原因在哪里?(屏幕出示)
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对纪昌学艺成功的原因进行总结。
生1:因为纪昌坚持练好眼力,所以他才会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之所以纪昌会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是因为他一直坚持练好眼力。
生2、生3、生4.......
师:同学们,大家认为飞卫这个师父高明吗?
生:高明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一直要求纪昌练好眼力,纪昌才会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练好眼力是在干什么?
生:打基础。
师:要学好射箭,就要先练好射箭的基本功,可见练好基本功是何等的重要啊!
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好基本功吗?
生1:学习语文,先要学写好每一个字。
生2:打乒乓球,先要练好发球。
生3:练武术,先要练习扎马步。
师:对,可见,在生活中,学习任何一门技术,都需要练好基本功。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纪昌学射》这个小故事,明白了一个大道理,这就叫寓言。但《纪昌学射》这个寓言还没有结束。纪昌学成以后,自认为自己的射箭本领已经无人能敌,于是计划和飞卫比试比试,结果怎样呢?
(有些同学回答飞卫胜了,有些同学回答纪昌胜了)
师:都不对,想知道结果,找到《纪昌学射》原文,答案就在其中。
2、二年级上册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图,学生理解课文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之处。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在教学时,我先用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如趣味猜猜猜: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图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优点:教学中,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品读、齐读等多种方式 ,起到巧读促悟的目的。最后小结: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在这篇课文中,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但轻松的学完了课文,学生也对这几种种子传播方式记忆犹新。
我在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并向专业人士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预习是上课前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学习新课内容 ,为上好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的过程。为新课的学习节省了时间,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因为它的遗憾之处,才会成就更多的精彩。正如我所执教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也不乏缺憾之处。
1.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需加强,对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自主意识明显不够,教师急于求成。2.教学语言不够丰富,评价语言过于单调、简单。3.现代技术的操作水平略逊一筹,有待加强。改进措施: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3、二年级上册2课我是什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2课我是什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童话,更是一个谜语,介绍了水的变化和为人类所做的好事与坏事。本文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两个:一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二是借助图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时已经进行训练,本节课教学除了识字、写字、读文外,要再次进行强化,让学生渐渐形成能力。课后题正好体现了这样的训练点,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可以借助文中插图,辅助示意图完成。第二题,体会落打飘的意思,再说一句话,仍然可以借助插图,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体会,并拓展思维,学会运用。第三题,读记灌溉田地、发动机器等短语也是积累动词的短语,这些词语比较难,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借助插图,读懂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课件提示《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重点),还积累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动词。今天,我们继续用上这样的方法学习另外一篇课文。
2.揭示课题,指导读出问的语气。
3.借助插图,猜猜我是什么?
生:云、水、冰雹、雪
(上节课忽视了学生大多读过《小蝌蚪找妈妈》,在借助插图,了解小蝌蚪身体的变化时没有做到有所侧重,浪费了不少时间。通过这样的检测,发现大多学生没有看懂课文,接下来的教学重点也心中有数了。)
二、初读课文,初识生字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根据学生的情况,强调容易出错的生字。
(本学期生字较多,抽查时尽量选择可能不会全部认识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准学情,好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自由朗读课文,特别注意刚刚同学们容易读错的生字,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反馈:一共有5个自然段。
三、随文识字,了解我的形态变化
1.课文最开始就说我有一个本领,就是会变,读。做做扩胸运动,识记这两点像个八,方向朝外。(板贴变)
2.读第一自然段
我变成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变的?
(1)自由读。
(2)我变成什么?什么情况下变成的?
生: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
生:我变成了极小极小的点,连成一片,漂浮在空中,成了云。
(根据学生的回答,简笔画画云、汽)学生勾画。
相机识记极,组词。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
生:很小很小。
生:小得不能再小。
(3)师生合作读。师第一句。男生第二句,女生第三句。
(4)不仅我会变,云的衣服也会变,会怎么变呢?借助白云、乌云、云霞的图片,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红袍
(5)再读,读出我的多变。
3.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我还会变成什么?
(2)抽生读。
(3)生:变成雨、冰雹、雪。(简笔画,学生勾画)
相机认识越、滴。
越,想着走字旁,你会组什么词?
(跨越、越过、一生组跳跃,做做动作,猜跳跃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旁?板书:跳跃)
滴与之前学的什么很像?(摘)联系之前的字源,强调里面是古。
(4)雨、冰雹、雪是怎么下来的?
借助雨、冰雹、雪的图片,分别读句子,想一想,这三个词能换吗?为什么?
(不能换,因为雪很轻,就可以飘下来;冰雹很重,只能打下来;雨不轻也不重,就是自然地落下来。)
用手模拟雨、冰雹、雪,做动作,感受三个动词的用法。做到冰雹时,学生还说到了可以用砸
(5)想象生活中的场景,你能不能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说。
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复现词语。
晒太阳 变成 一片 傍晚 水滴 越升越高 极小 海洋
2.书写。
重点指导极海
复习昨天写左窄右宽的字的写法,重点关注高矮,高低协调才好看。
教学反思:今天的教学努力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了调整。课前原本根据文本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3自然段,但是在教学中,只上了1.2自然段,因为时间比较充裕,学生的说话也比较精彩,有的小朋友在用打飘落说话时,还关注到了事物的色彩和样态。但是,对朗读的指导还弱化了点。下节课,可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角色体验,读一读。
4、二年级上册1课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1课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夜宿山寺听课记录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夜宿山寺听课记录评课稿
《夜宿山寺》是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是李白的名篇,诗人用平易的语句,绝妙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表达了他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感受。全诗仅20个字,非常平白易懂,但足以令读者身临其境,亲感其情。内容就此敲定。
作为低学段的古诗课,我的目标非常简单,一是识字、写字,这是首要任务;二是读诗、悟诗、背诗。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李白夸张的创作风格,感受李白豪放的诗歌魅力,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那就能好了。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一是识字。本课共有六个生字:宿、寺、危、辰、恐、惊。识字做到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诗,让识字教学充溢着诗的味道。其中,宿寺是在释题的时候识记,其余四个字随文识记。在记忆的方法上,为让孩子们自主识字,调动孩子们识字的积极性。在方法上,一是危采用字理识字:我们老祖宗再创造这个危字时,是一个人走在高高的悬崖上,觉得非常危险,怕自己掉到深渊里去。后来,上面的人演变为斜刀头,悬崖演变为厂字,最后演变为危字,相机板书危的籀文,这样就更加形象地让孩子们理解了危的意思。二是采用比较识字,寺和诗的比较,有言就为诗;辰和晨的比较,用口诀帮助记忆:太阳出来是早晨,太阳回家有星辰。三是形声字的规律识字,惊和恐,都和心理活动有关,竖心旁和心字底都是心的变形。在现场教学中,孩子们大多能说出来,我只是稍作点拨和提炼,学习的过程就显得轻松而有趣。
二是写字,为保障课堂上的写字时间,我预留了5分钟的写字时间。先是观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布局,并用课件形象演示;其次是示范写,示范写的同时特别强调敢字中的反文旁不能写成折文儿;第三步是学生练写,强调写字姿势;最后是检测反馈;这样让写字真真实实落到实处。
三是读诗、悟诗。读准字音是第一步,接着采用老师学生配合读的方式再次明确诵读五言诗的节奏划分,从而读出诗歌的韵味。读出感情是最高要求,我的理解是读出感情不是滥用感情,不是拿腔拿调,要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悟出感情,让真情流露。比如第一句,抓住高百尺危体会楼高,读出楼高。第二句,通过动作感受摘星星的容易和轻松,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同时思考:为什么能够如此轻松地摘星辰?再次验证楼高。第三四两句,正是因为楼高,所以都不敢大声说话,否则就会惊动天上的神仙,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放低声音,轻声诵读。学生自读自悟,围绕高字,学生的诵读感情在变化,语调在起伏,朗读指导水到渠成。
最后是用诗歌贯穿整堂课教学始终。首先用两首孩子们熟悉的李白诗《古朗月行》和《静夜思》引入,孩子们吟诵,从孩子们已有的认知出发,回顾旧知,引出新课。其次在理解危楼高百尺的时候,拓展《赠汪伦》当中有一句诗也用到了数字桃花潭水深千尺,表示潭水很深,《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写瀑布的长,这样以诗解诗,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李白夸张的写法和豪爽洒脱的创作风格。最后是在恐惊天上人时引导学生思考:天上人还有哪些人?到古诗词中去找找,引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和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引领孩子们去探寻更广阔的古诗天空。
6、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这个童话故事的内容早就被人们概括成:
一年一度的新年除夕,是大家欢乐的日子,但有的人却在挨饿。这种饥饿在天真的孩子身上就特别显得尖锐,特别是当地(或他)看到好吃的东西到不了口的时候。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一根火柴,照出对面楼上有钱人家的餐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有精致的碗盘,填满了梅子和苹果的、冒着香气的烤鹅。更美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出来了,背上插着刀叉,蹒跚地在地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姑娘面前走来。这时火柴就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湿又冷的墙。最后她死了在旧年的除夕冻死了。在这里安徒生安慰读者,说她和她的祖母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但这只是一个希望。真正的光明和快乐得自己去创造。上帝是没有的。小女孩究竟还是死了。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生字。
乖巧 赤脚 衣兜 蜷缩 冻僵 火焰 蜡烛 火柴梗 薄纱 橱窗 圣诞 两腮
二、初读课文
1、修改课题,句式训练。
①卖火柴的小女孩真 。
可爱,可怜,幸福,穷苦
②卖火柴的小女孩真 。因为 。(用文中的话,或加上自己的话)
可怜:因为她光着脚在大街上走,而且还下着雪。(师评:对于天气的补充非常关键。)
可怜:因为她光着脚走路,脚上冻得红一块紫一块。
幸福:因为她死了,不用再忍受痛苦寒冷,而且还能和最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可怜:因为她卖不掉火柴,回家要被爸爸打。
可怜:因为她蜷缩着身子,坐在墙角。
③小结:天寒地冻,小女孩还在外面走,此时她身上感觉如何?寒冷。
一根火柴也没有卖掉,回家还要挨打,可见这户人家怎样?贫穷。
大年夜,别人在家里合家团聚,吃着晚餐,而小女孩却怎样?饥饿书中介绍她的家是怎样的情况?(第4段)此时小女孩有家回不得,不仅仅是苦,而且孤零零地在冰天雪地中。孤苦。
三、精读课文,展开想象。
1、朗读指导,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①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②老师范读第2自然段
③学生仿读第3自然段
④师生接读第4自然段
指导朗读长句:雪花落在她(她读得短促)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
指导情绪递进:她觉得更冷了。
2、抓住划火柴,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1)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到小女孩真幸福?
最后一段,齐读。
(2)小女孩怎样得到她的幸福?她幸福了几次呢?
每一次都和她划火柴有关。
(3)学习第一次划火柴
①划了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一个大火炉。
②朗读相关的语句: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如果你是这个小女孩,此刻你想到什么?
多么温暖,太舒服了;心也变温暖了;要把火炉卖掉(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第一次想象还不是很开阔。)
③继续读下去:唉,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如果你是小女孩,此刻你会怎么想?
大火炉去哪了,我好想再暖和一下啊!(说出自己的遗憾和惊讶。)
④你会不会紧接着再划一根火柴?
为什么小女孩不拿一把火柴,而只划了一根呢?
她没卖掉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联系上文,感受火柴的珍贵。)
(4)想象交流:后几次划火柴时女孩的心理活动。
①划火柴后看到了什么?
第2次:烤鹅,第3次:圣诞树,第4、5次:奶奶。
②小结学习方法:小女孩划开火柴时看到的情景,想象此刻她的心情;火柴熄灭,眼前的情景消失后,再想象她的心情。
③任选一部分,仔细读读,交流自己的想象。
看到圣诞树时,小女孩想:如果我把它买下来一直留着,那该多好。
看到烤鹅时,小女孩想:我终于可以吃点东西了。当烤鹅消失时,她想:这是幻觉吗?
3、划亮火柴看到的这些,在火柴熄灭时都消失了。你觉得她幸福吗?
不幸福,因为这些都是假的,都没有享受到。
幸福,因为她最后死了,在天堂和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4、小结板书,留下思考。
当她寒冷时,划亮一根火柴,自然想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当她饥饿时,划亮一根火柴,自然看到了好吃的烤鹅;当她一个人孤苦无依时,她看到了代表节日的圣诞树以及她的奶奶。所以她感到很幸福。但这些最后都消失了,所以也不幸福。
到底她幸福还是不幸福?为什么先写到火炉,再写烤鹅,再写圣诞树,最后才写到奶奶呢?
7、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灰雀》这篇课文刚刚讲完,我自认为教学效果并不好。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发现惹人喜爱的灰雀丢了一只时,遇到了捉走灰雀的男孩,他通过语言的引导,让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以及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同时也写出了男孩的诚实。
一开始,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年纪比较小,问题不能太多,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就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课文写了列宁,灰雀,男孩之间的一件什么事?2从哪些地方可以可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3、男孩为什么不敢说出实情?这样,将问题集中在一起,学生在寻找答案的时候目标十分明确,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列宁爱灰雀,不仅仅体现在对灰雀美丽的外型描写,从灰雀失踪后列宁着急、担忧地到处寻找以及和男孩的对话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主要采取抓重点词语理解、换词、删词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这一部分是孩子们很好理解的。而后面男孩为什么不敢讲,他心理的变化过程是比较难教学的一部分。于是我紧紧抓住从哪可以看出男孩为什么不敢讲?来展开教学,男孩说话的吞吞吐吐到后来肯定地回答列宁一定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一变化过程其实就是他意识到自己过错并打算弥补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男孩所说的三句话来体会男孩的心理,着重训练了省略号和感叹号的朗读。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不一样,表达的感情也就不一样。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就比较流畅。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明知灰雀不会讲话为什么不问男孩子而要问灰雀昨天去哪了?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还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列宁爱灰雀但更爱男孩的情感。
整堂课下来,预设的教学任务基本上完成了,学生表现特别好能做到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但是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不少。对于朗读训练还要更加落实,训练一定要有梯度,同时因为紧张在教学过程中落掉了一个问题没解决,之后想起再补上就出现了问的问题比较突兀的情况。这一切都得感谢组里同伴的评课,让我及时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只要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教学反思2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
本节课聚焦人物对话,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本节课的朗读我设立了三关,谁顺利闯过这三关,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星。第一关,读通人物的对话,第二关,读出人物的心情,第三关,读懂人物的心理。第二关通过添加提示语,同学们在提示语的帮助下读出了人物的心情。在朗读的时候,反复体会感受语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读好不见灰雀之后列宁那种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读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后来肯定坚决的语气,还有灰雀回来之后列宁由衷的高兴的心情。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通过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关,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身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身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同学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学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干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同学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羞愧。可正是由于同学把自身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会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再通过朗朗的读,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通过本课教学,我自认为学生还是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今后在指导朗读上还需要加强。
8、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
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学习概括,练习表达
1.师:用心体味人物说话的意思、话中的情感。列宁一开始是着急,后来是担心、伤心又有点儿期待。复杂的感情用语言表现出来真不容易。
2.师:这篇课文读得读得懂吗?
生:不懂。为什么小孩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死却没有讲,我感觉这篇课文漏掉了一些东西。
师:很多小朋友发现了课文改编以后会漏掉一些东西,你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了不起!现在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
3.我来提三个问题。(板书)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第一个词。
生:有一年冬天。
师:再往下找一个词。
生:一天。
师:再往下找一个词。
生:这时、第二天。
师小结:写下来,这叫时间顺序。(板书:有一年冬天、一天、这时、第二天)
2)师: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
生:三只灰雀。
师:灰雀前加一个词语,怎样的灰雀?
生:欢快。
师: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三只欢快的灰雀。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他发现什么?
生: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师:说完整。
生:他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师:老师把这个句号改成逗号(板书)。
生:一个男孩告诉列宁: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师:重要的句子画下来。第二天
生:第二天,列宁又看见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在欢快地蹦跳着。
师:你能用一段话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嘛?
生: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一棵树上有三只灰雀。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他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一个男孩告诉列宁灰雀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在树上蹦跳着。
师:掌声鼓励。根据老师的提示,你画下来的重要语句这叫概括。概括要掌握两点:第一点,按一定的顺序,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要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刚才这个孩子在最后一句用了一个词,很特别。第二天,列宁
生:果然。
师:你为什么用果然?
生:因为小男孩告诉他会飞回来的,列宁半信半疑。第二天,灰雀飞回来了。所以我用果然。
师:掌声。前面有预言,后面有结果。两者一致,就叫果然。课文读得懂嘛?这样概括是初步读懂,老师有个问题:列宁最后问:灰雀,你好,昨天你去哪儿了?灰雀昨天去哪儿了?
生:被抓了。
师:没讲完。
生1:灰雀昨天被小男孩抓了
生2:灰雀昨晚飞到小男孩家门口了。
生3:被小男孩关起来了。
生4:被男孩抓走,放在鸟笼里,放在他家里了。这里用了省略号,表示男孩说谎了。
师:哪一句说明他说谎了?你像侦探一样分析一下。
生:如果他诚实,会说:他昨天被我抓走了。
师:如果没有抓灰雀,小男孩会说
生:我没有看见。
师:你说抓走要有证据。这是第一个证据没我没看见。
生:他又不敢讲。
师:作者的话判断小男孩不敢讲。第二个证据。
生1: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如果没抓灰雀,他是不会这么说的。
生2:他说一定会飞回来的,是肯定地说。
师:也就是说这只灰雀飞回来的决定权在谁手里?
生:男孩
师:还有吗?你们看到的都是小男孩的话和作者的话。
生:原文。
师(笑):这篇文章就是编者考验我们能不能猜得到,像侦探一样。
生: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如果没犯错,怎么会低着头呢?还没有说一句话。如果他没抓灰雀,看到列宁他会说嗨,你的灰雀飞回来了。
师:这叫有根据地说话,五个地方证明了小男孩把灰雀抓走了。
二、引导质疑,揣摩心理
师:你们都猜到是被小男孩抓走。列宁知不知道?
生:知道。最后一句。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图片
师:哪一句他就判断出是小男孩抓住灰雀?
生:没我没刚看见。
生:为什么列宁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列宁该怎么说?是不是你抓走的?是不是?说!
生笑。
师:有意思了。小男知道灰雀去哪里了,列宁也知道灰雀去哪里了。小男孩有没有说灰雀是我抓走的?列宁有没有说是你抓走的?明明谁都知道,谁却都没有说。能读懂吗?这堂课的秘密就在这里。
生笑。
师:有时人们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是这么说的。这叫心口一致。还有一种话,是心里想的话和嘴上说的话不一致。(面对一个学生)比如,我喜欢你,我就说我喜欢你。但有的人喜欢你,不会说我喜欢你。有时候,心里想的话和说出来的话是一致的。比如,列宁心里想灰雀怎么不见了?于是他就问小男孩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胸脯
师:列宁心里这么想,就这么问了。但有的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是不一样的。小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心里怎么想的?
生:是我抓走的。
师:但是
生:但又不能告诉你。
师:能不能直说?
生:不能。
师:你发现了吗?有时候,人物想的话,并不是人物说的话。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拿出纸,看看哪些句子心里想的和说的不一样?
把想的话写在后面,写下来。一样的就不用写了。两个人可以讨论。(8分钟)
师请一位孩子上台,我们听一听,人物说话,嘴上这么说的,心里却是那么想的。他猜得对不对?
师:列宁说: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男孩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其实,他心里想
生:它被我抓走了,但是不能告诉你。
师:列宁嘴上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其实他心里想
生:一定是被你抓走了。
师:男孩沉默,不说话。心里想
生:真想告诉你,可是
师:男孩心里很复杂,他用了一个省略号。不错!列宁嘴上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心里想
生:你会把它放了吗?
师: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心里想
生:我会放了他。
师:列宁问:会飞回来?心里想
生:你要把它放了吗?
师: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其实男孩心里想
生:我一定会把它放了。
师:列宁微笑着说:你好!列宁心里想
生:嘿,灰雀,我们又见面了。
师:列宁说: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其实心里想
生:你在他家里过得好吗?
师:你再想想。
生1:灰雀,你昨天是不是被他抓走了呢?
师:昨天你又没在他家?
生2:做客?
师:做客还用问吗?他很担心它哦!
生3:昨天你又没在他家吃晚饭呢?
师:有没有受虐待呢?有没有受伤害呢?明白了吗?最后小男孩没说话,其实心里想
生4:对不起灰雀,是我把你抓走了。
生5:如果灰雀一说,我不就露底了吗?
师:露底是什么意思?
生:我抓他的就暴露了。
生:糟了,灰雀一说我不就完蛋了吗?
师再请一位学生。
师:女孩除了可爱,还要大方。我来说,你来读这个句子。列宁说: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男孩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其实,他心里想
生:是被我抓走的,但我不告诉你。
师:列宁嘴上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其实他心里想
生:一定是被你抓走的。
师:男孩沉默,不说话。心里想
生:他在我家里活得好好的。
师:列宁嘴上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心里想
生:你为什么抓他?
师: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心里想
生:我一定会让他飞回来,放了他。
师:列宁微笑着说:你好!列宁心里想
生:你好灰雀,昨天你在他家过得好吗?
师:列宁说: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其实心里想
生:对不起,灰雀,我再也不伤害你了。
师:掌声!谢谢你啊!如果他们把心里的话说直接说出来?会怎么样?
生:再也做不了朋友了。
三、升华情感,感悟品质
师:好。现在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小男孩心里想的为什么不说?
生:一说就暴露了。
师:他为了什么?
生:为了隐藏这个秘密。
师:每个人都有秘密。害怕列宁知道这个秘密来批评他。这是可以理解的。列宁为什么心里想的话不说出来?
生:因为他不想用天的话去伤害小男孩的情感。
师:说得真深刻!再说一遍。
生:因为他不想用天的话去伤害小男孩的情感。
师:要尊重别人,爱护孩子。伟大的人。还有么?列宁为什么不实话实说?
生:列宁知道了他心里的秘密。
师:那就让人很难堪,下不了台,
生:他想考验一下小男孩。
师:考验什么?
生:考验男孩诚不诚实。
生: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
再说一遍。
让他自己改正错误。
再说一笔那
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
师:给小男孩改正错误的机会。列宁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伟大的人!小男孩你们喜欢么?
生:喜欢。
师:小男孩就是你们,只要改正错误就还是好孩子。
9、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第一篇课文是文言文《司马光》。虽然孩子们在平日的经典诵读课上已经诵读过一些篇目的文言文,但这仍然是他们正儿八经学得第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言文非常简短,只用了30个字,其中很多还都是动词,却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小故事,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考虑到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课堂上我尽量降低学习的难度,教给孩子一些常用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起初我用较慢的速度范读,学生也用较慢的速度跟读。熟练一些后,我再用自然的语速带领学生朗读。在跟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轻松地把握了词句间的停顿。然后通过自读、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孩子们越读越有味了。在疏通了文意后,我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孩子们根据图片读出对应的语句。在反复的诵读中,大多数孩子都能背诵课文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他们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孩子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这篇文言文里出现的却是瓮,缸和瓮一样吗?我先引导孩子看看注释,知道瓮是一种口小肚大的容器,再相机出示瓮和缸的图片,孩子就能发现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容器。从故事的可信度来说,这个失足的孩子正是掉进瓮里才危险,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脱险。若是掉进缸里,他自己可能就爬出来了,情况也不会那么紧急了。还有一些词语,像登足去等,我引导孩子根据前后语境,尝试着换成现代文中的常见词语来理解。文中多次提到人物,联系上下文,孩子们准确理解了三个儿分别指谁,众又是指哪些人。在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大家学得津津有味。
借助注释讲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了自己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导他们关注插图中孩子的表情,想象人物的心理,猜猜人物会说些什么,并尝试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的讲述中去。可能有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基础,孩子们结合文意都能有自己的创造加工,故事讲得挺精彩。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孩子们交流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他们都有一定的收获。万事开头难,孩子们学习第一篇文言文尝到了一点甜头,我很庆幸。
教学反思2
《司马光》是统编版教材的第一篇小古文,我们班之前已经开始接触小古文,因此这篇仅仅30字的课文对孩子们来说完全不陌生。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 旧知导入,激学生思兴趣:尽管这是第一篇小古文,但学生在一二年级早已接触过相关的经典,如《三字经》《姓氏歌,因此在这里我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篇课文导入。借助姓氏歌,我们回忆了诸葛欧阳东方等复姓,从而引入复姓司马,进而认识司马光。
2. 多形式朗读,潜移默化感悟: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教师一短句一短句带读,长句跟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等形式,在读中促悟,引导学生发现朗读特点(小古文要注意节奏),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
3. 分句领悟读,紧扣关键词:抓住戏于庭瓮持石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发现倒装(戏于庭),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操场上嬉戏(戏于场),在教室里学习(习于室)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4. 图文结合认识瓮和缸:其实在宋朝还没有出现缸,而由于一直以来的思维定势,我们将瓮等同于缸,实际上,口小肚大的叫做瓮,而缸则是在瓮后演变而来,为了让知识更加科学性,我借助两者的对比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区别。
5. 古今对比,感受文言文的短小精悍:这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时将老教材中的《司马光》一课拿出来和本课进行对比,学生发现原来的课文和自己讲述的故事字数很多,而本篇课文却很短,他们数了数,只有30字,也就是说,课文用30个字就将我们需要几百个字才能说清楚的故事讲明了,由此感受到小古文的魅力。
有一环节,我通过一连串提问司马光,司马光,小伙伴们都跑了,你为什么不跑呢?司马光,司马光,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呢?,引导学生理解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聪颖的品质。这种方式是激发学生思考,自然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以后同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如《掌声》。
本堂课生动有趣,学生笑声连连,可谓在笑中学,并且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通过课后的练习我发现,其实还有一点没有做到位:我们只比较了小古文的短小精悍,却忽略了现代汉语对故事情节细致生动的描写的特点。其实两者各有优势,我们在课上应该都加以渗透,这才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积累。
10、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我抓住文章的父亲对我说的话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2.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时还是有些紧张,准备的仍不够充分,课堂上出现了离不开讲稿的现象。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由于准备不好,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朗读较少,使不能充分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学反思2
关注语文要素: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一训练点是对2011年版课标中提出的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细化与落实,又是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在这一单元教学的具体操作。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理解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在教学中的实施要求应该这样把握: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关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交流等手段或形式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获得对语言文字美的体验。
确立教学要点(非教学目标):
1.生字词教学:读准生字词,尤其注意凝、热腾腾的读音,写好蒙、鼻、吸等生字;通过注释理解滹沱河的意思,找近义词理解喃喃,联系上下文理解茫茫然,借助图片理解兀立。课堂范写蒙、鼻。
2.走进父亲和我:借助鱼骨图梳理父亲知鸟的本领,通过父亲和我的对比,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品读20-23自然段,体会我的形象。
3.走进树林:关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借助图式,情景朗读等方法体会形容词连用的特点。
4.关注鸟:找出写鸟的句子,情境朗读感受鸟的欢快。角色转换,仿写文章。
5.关注标点:引号。
11、三年级上册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依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应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进行语言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变序式的教学方式,从整体出发,结尾段切入,抓住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和领悟。
第一次尝试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是由我来带领学生欣赏小兴安岭春天和夏天的美景,总结学习方法后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秋天和冬天的景色。但后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这样的设计,教师讲解过多,不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留给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和时间较少。因此,在磨课团队老师们指导下,我调整为采用先教再扶后放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选取其中一个季节细致地分析学习,指导学生找出文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读出感受、积累语言等环节,学完本段后及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步骤;接着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剩余三个季节的段落之一,并按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时,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对重点词句进行适时的点拨指导,并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最后总结文章写作的顺序。先教后放环节清晰,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循序渐进地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以改进,争取给学生呈现更加精彩、更加高效的课堂。
第二课时我的设计是这样的:首先复习巩固生字词,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中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家乡四季的美景。
教学反思2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2018年审定的部编版教材第六单元第20课的内容。该篇课文先总的介绍了小兴安岭的具体位置、树多的特点,再分别从一年四季展开描写各个季节的特点,最后再总结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和宝库。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是一篇很适合上公开课的文章。
在这之前,我和往常一样,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来准备教案和课件。在另外两个班级磨课,修改不完善的地方。教案无可挑剔,课件精美可观。但我知道,我肯定上不好这一节课,因为我并没有走进这些文字,欣赏这些文字,沉浸在里面。我只是按部就班,熟悉套路,完成任务而已。
如果作为教师都不能被这些文字感染,那如何去带动孩子们呢?果不其然,当我正式上这一节课时,学生的参与度极低,毫无情感的波动,在自主学习环节,举手回答问题,能够给予老师反馈的同学更是寥寥可数。对于祖国的这种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也没有被激发出来。我尴尬地走完了全程,可以说,这是我这么久以来第一次这样上完一堂课。
课后我不单单很沮丧,内疚的情感成分占大多数。去年我主写了个课题,是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当时写这个课题的时候,我还十分自信,因为我的每次课堂,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很足。孩子们都能或多或少在课堂上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情感渗透。而这一次的公开课,犹如醍醐灌顶,让我不禁深思起来:在什么时候我已经丢掉了这个最宝贵的习惯呢?!哪怕把教材分析得再透,教案、课件做得再好,如果课上教师平铺直述,毫无情绪起伏。亦或者只是声音抑扬顿挫,没有得到情感升华,这对听课者,是一种枯燥的折磨。这是语文课堂的大忌。
所以结合所有听课老师们的意见,我写下了这篇教学反思。这让我铭记,这样的错误,不能延伸,要及时改正,不断总结,从失误中总结教学教法,或许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方式吧!
12、三年级上册19课海滨小城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9课海滨小城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探究小城之美。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海滨,现在我们再到小城里走一走,看一看,去欣赏这具有南方特色的小城风光。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后四仆自然段写小城景色的这部分内容。看谁能准确找出概括海滨小城景物特点的一句话。
(生读文、勾画、交流)
师:同学们都是游客。现在我们到小城去逛逛,请用你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拍下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下面开始互相交流、评议。(生交流、评议)
师:谁愿意把你拍的最美的一处景物介绍给大家?我们共同来欣赏欣赏。
生1:我拍的是小城的庭院。庭院栽了很多树。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出示课件:庭院美景图)
生2:我拍的是小城的公园。公园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出示课件:公园美景图)
生3:我拍的是小城的街道。街道十分干净,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出示课件:街道美景图)
师:同学们拍摄的小城的这几处景物,分别抓住了庭院、公园、街道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这座小城所特有的美丽与整洁。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赞美的语气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请大家自由朗读后四个自然段,体会体会小城的美。(生自读课文)
赏析:教师需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堂课上,教师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伙伴的开放式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创设游客拍照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亲身实践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让课堂变得高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学法指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认真考量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明确了作者描写的几个场景以后,我有意识地将课文分割成两个大的部分,一方面教学描写海滨的场景,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探究小城的特色。学生可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运用前面品读重点段落的方法,去自学并找到相应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这样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还注重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表达与仿写上,不加引导、不讲方法而单纯让学生模仿表达,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表达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两个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抓住课文留白,例如海滩上的喧闹场景,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学生只要在第一课时完成了了解海滨城市的预习任务,在这里就会有话可说。二是学完课文之后,我创设了小导游的情境,让学生设计旅游路线、介绍景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有了这样的铺垫,过渡到小练笔的仿写环节,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总的来说,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但在课堂上,我还要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该尽量多元化,从而调动起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热情。
13、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经典诗篇。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态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老师细致解读文本,熟悉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情为首要,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诗意的课堂。
一、以读为主,发现美
小学诗歌教学向来被认为是难题,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的诗歌欣赏引导,因为孩子们没有生活积累,所以诗歌教学经常变成了诗歌背诵课或者诗歌字面意义的解释课。这样的课堂,只能使孩子们欣赏诗歌的兴趣慢慢磨灭了,也就对诗歌意境美和情感美趋于麻木。
温故知新,随着引导学生背诵描写风景的古诗词,将学生轻松地带到 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并且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第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第二,要读出诗的节奏;第三,要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诗歌本身就是和着音乐而生、而长的文学珍宝。课堂上有自读、领读、范读、引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与孩子们天生的韵律感达成共鸣,因此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非常到位,引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理解,看着老师的手势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紧抓词语,品味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赏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时,潋滟一词的理解,在诗中是个难点,抓住潋滟、方两个词,做足文章,结合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引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做比,更好的理解了诗意,更好地引导理解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情。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读诗的方法!没有以词解词的呆板,没有概念界定的机械,一切都是象的激活、提取、呈现和叠映,一切都是情趣、情味、情韵的自然流露。
让学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一次的小练笔:西湖的景很美,但是它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生态城,生态城是不是也和西湖一样,晴方好雨亦奇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一写你心目中的生态城的美景。
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六单元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全诗的意境整体透出一种空灵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这种美的格调与韵致,情欲浓淡,存乎一心,各得其所。课堂教学中首先抓住潋滟、空蒙这两个词语知音、明意。再放到句子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大意。教学诗句时,借助音乐唤醒学生脑海中的记忆,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色,将西湖的晴雨之美扩展至晨暮之美、四季之美,引发了学生对西湖美景的遐想。更为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千古一比做好铺垫。
这节课设计了五个版块,视频导入、初读感知、品悟积累、再识诗人、总结回顾,各板块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在一次次想象体会中走近西湖、走近诗人,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与爱怜。诗人苏轼在第二单元和学生初相识,在第六单元和学生再相遇,于是对诗人有了一个初识和再识的版块,再识的部分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有一些难度,走近一首诗还得走进一个人,课堂扩展了《饮》的其一,还有这首诗和诗人之间的人生关照,让学生看到一个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苏轼。
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源自教师对文本新颖独特的解读,教师要在文本中发现学生不易觉察的具有语文学习的价值的要素,并依据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判断将其转化为新颖的设计问题。与平常处见奇崛。形成教学设计的坡度。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审美性。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多实践。
在备课过程中很感谢两位教研员老师于老师、阎老师拨云雾 ,指方向、名目标、给方法,一次次耐心指导,感谢李校长每一次的鼓励与指导,也感谢身边同事的无私帮助。
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要收藏,希望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旅行。
14、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
师:点苍山山脚下有一棵大青树,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叫《大青树下的小学》。
师:课文写的就是云南。看插图,衣服一样吗?白族在中秋之夜走月亮的一种习俗。
读题,打开课文,找出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走月亮。
生:第三自然段:这时候走月亮。
师:一起读。
师:什么叫走月亮?
生:就是在月光下散步。
所以课文一开始就写了读第一段。引读第一二段。
读了这两段话,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怎样的月亮?
生:柔和、明亮的月亮;像是被洗过一样的月亮。
师:那是非常明亮的。非常美丽。
生:像盘子一样圆的月亮;一个闪耀的月亮;仿佛是用圆规画的一样圆。
读课文。
师引读:月亮升起来了,它就照亮了
照亮了整个的村庄、整个的山村,整个的世界对吧?
师:从天上往下照,从远处照到了近处,一连用了4个照亮了
再读句子。引读,这时候
师:走月亮,不是我一个人走,而是我和阿妈一起走。这句话还出现在哪里?
第五自然段,在哪里走月亮画出在溪水边
师:他们曾经在哪里走月亮?生:稻田里、村道里、果园里。
师:都是走在田地间对吧?
师:这是第三次出现,还有吗?看看文章的结尾。
在月夜里。
师:我们来看走月亮,我和阿妈走在月光下,走到了溪水边,我们走在田地间,走在月夜里。
师:你看,走月亮,走到了溪水边。看到了这样一条小溪流,生读文。
读了这一段,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条小溪?
生:一条在月夜里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的溪水,流进了一个个小水洼。溪水倒映着天空上月亮和星星的倒影;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映射着月光的一个月亮;我仿佛看到了山山草和野花长在溪边,小水塘抱着一个月亮,那里那里好多的月亮跟着水流在流着,还有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引读课文。生个别读,读出月光闪闪的小溪。
走在这样的小溪边,心情怎样?再读课文。
师:有一个同学说,这段话写得真美,但是有一个字用错了,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香味应该用什么字?飘。
流着香味不是用错了吗?
生:扑鼻而来,一直没有断;山草和野花、落到了小溪,带着它们一起流;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是和溪水融为一体的,溪水流到哪里,它们的香味也就流到哪里。
师:香味是闻到的,水流是用眼睛看到的,叫视觉。香味只能用闻,是嗅觉。飘着香味,香味就是山草、野花的,而流着香味,香味就是小溪的了。一个流就把你的眼睛和你的鼻子打通了,融为一体了。
所以这条溪不仅仅是小溪了,前面可以加一个什么字?香溪。
师:这条小溪还流着月光,月光只能看见的,现在不但能看见还行,还能用手摸得到了。
这个月光不是月亮的,现在成了谁的?小溪。
所以小溪还可以叫什么名字?月溪。
用了一个流字,小溪就成了香溪、月溪。美不美?他故意用错了一个字就有了诗情画意,一起读。
那位同学说这里还用出了一个字,怎么可以用抱?倒映在水里应该用映。
生:写出了可爱的小水塘,要是用抱的话就可以形容出它的可爱。
生:拟人的手法。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把小水塘当作人来写。
把月亮当作小娃娃,对了,那个水塘就是妈妈。
妈妈抱着一个孩子,这样的一个情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美好的、温暖的、很幸福的感觉,快乐的感觉。
15、四年级上册27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27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说课稿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3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纪昌学射》,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七个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纪昌学射》是出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这一单元一共包含三篇文章,都是围绕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主题展开的。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主要讲述了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故事。这篇寓言故事,以生动的事情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基本功入手,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于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小写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但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力仍有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理解课文中生字词,理清课文行文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语言的寓意,体会纪昌的认真和恒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纪昌练习眼力的过程。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做事要有毅力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法和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会将启发引导法贯穿始终,并配以自主学习法、视频教学法、想象法、讨论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谈话导入法,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预设学生汇报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故事,进而引出课题《纪昌学射》
这样的导入,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学习记忆,同时还形成阅读期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这一环节,我会先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边读边解决相关内容:
比如:生字词的指导以及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汇报学习,我会适当地进行指导。
这样,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步熟悉文本,既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析读文本做好铺垫。
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讨论:飞卫要求纪昌如何练眼力呢?针对这一问题,我预设学生会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做如下回答:
内容一: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语句分析飞卫的性格特点,从中能够感受到他是个严肃、严格、认真的人。接着,运用删字法,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牢牢地删掉?从而体会纪昌练习眼力时的专注。然后引导学生想象飞卫说话时的语气、神情,并鼓励学生模仿表演其神态,进而深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找出纪昌听了飞卫的建议后,是如何做的?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纪昌躺在妻子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随后,请学生谈谈从这里能感受到什么?
内容二:飞卫让他去把一个小东西看成一个大东西。
针对这一部分内容,我将采用启发教学法,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纪昌是如何做的?通过学生讨论明确: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然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播放有关小虱子的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虱子的小;同时,引导学生目不转睛盯着视频中的织布机和虱子,并询问学生感受,通过学生们的眼睛发酸与虱子在纪昌的眼里大的像车轮一样形成对比,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纪昌的认真刻苦,激发学生的钦佩之情。
环节四:品读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领会,并引导学生思考:纪昌通过练习,最终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从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做事情只要认真刻苦、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同时树立学生学习大本领要从小处着手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请学生自主汇报本节课的收获,交流学习心得。顺势我会对其进行补充,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趋于完善,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续写故事内容:纪昌成为射箭能手后,会如何感谢自己的恩师飞卫呢?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带给各位考官清晰、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16、四年级上册27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7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课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生字词,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的寓意,体会纪昌的认真和恒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纪昌练习眼力的过程。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做事要有毅力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分享给大家听一听。(亡羊补牢,守株待兔)进而引出课题《纪昌学射》。
四、初读
1.生字词:纪的读音。
2.主要内容:
纪昌向谁学习射箭?(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
纪昌是如何学习射箭的?(练眼力)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飞卫要求纪昌如何练眼力呢?
(一)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1.从飞卫说的话语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严肃、严格、认真)
2.能否把牢牢地删掉?(不能,删掉无法体现飞卫的性格特点和纪昌练习眼力时的专注)
3.想象飞卫是如何说出这些话的?(直视纪昌,背着双手,满脸严肃)
4.那面对飞卫的建议,纪昌是如何做的呢?(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5. 那从这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呀?(纪昌全神贯注,练得十分认真)
(二)飞卫让他去把一个小东西看成一个大东西。
1.这次飞卫又是怎么对他说的呢?(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2.那这次纪昌又是如何做的呢?(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shī)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3.同学们,你们见过虱子吗?知道虱子多大吗?(出示视频,比芝麻还小)
4.纪昌最终练习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六、品读
通过纪昌的练习,最终他成为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七、小结作业
作业:续写故事结局,成为射箭能手后的纪昌,他会如何感谢自己的恩师飞卫呢?
八、板书设计
17、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 课堂导入
处处留心皆学问 什么意思?
师总结: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这样的能力,今天来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如观察的,观察了什么,怎么观察的。
二 整体感知
1、第一自然段教学:
写了什么?
除了位置,还有什么发现?
太棒了,随处可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样常见的事物仍然值得留心观察
2、看其他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3、留下印象深刻的句子有哪些,谁能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
漾、爪子、相当牢固、逐渐
作者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形象的句子
三、小组自学
1、小组自学,找出仔细观察的方面
(巡视,表扬勾画的同学)
2、小组交流后,点一组同学展示 师点评合作的有效性
3、时间的词-连续观察
细微的观察-动静结合
蜗牛的比喻-形象
4、请同学打分,展示小组选择最佳倾听小组
5、老师幻灯片砖石各个时期的爬山虎,进一步总结作者的观察细致
四、课堂活动
1、如果你是植物园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别人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要抓住什么词?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段,思考后,站起来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2、同学讲解+动作表演,师点评
3、一脚一脚教学,师通过动作表演说明为什么是一脚一脚而不是一步一步。
总结升华-仔细、连续观察
思考:
1、训练点明确,授课围绕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两个方面进行讲授
观察什么,即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把握,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的内容
怎么观察,即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语,去了解观察的奥秘细致、连续(表示时间的词)
2、对抽象化的教学具象化操作,如在讲解蛟龙的爪子和蜗牛时,强调把不熟悉的事物比作熟悉的实物,就是形象
3、通过创设情景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当小小讲解员,讲解爬山虎如何爬,怎么讲到重点,讲得生动,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动词运用的准确。
导入时,强调观察是把文章写得形象生动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跟叶圣陶老爷爷学习如果通过观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会不会更好呢?
18、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反思
《暮江吟》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本节课我准备了许久,更改了好几次,主要采用的环节是三疑和小组合作贯穿课堂,三疑是课前疑,课中生疑,拓展升疑,小组合作是根据我班孩子学情合理设计的,感觉设计很好,但是通过本节课的授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昂,整节课节奏掌握较好,但是通过实践,我仍我发现有以下的不足:
1. 在古诗文的讲解中,课堂前半部分还比较注重古诗文的朗读,但是后半部分,在赏析古诗时,忽略了读的指导。
2. 三次质疑,可以尝试再把层次拉开一些。
3. 古诗文学习,不能仅仅教会学生意思,更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
4. 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我班两个孩子提的问题非常好,一个是铺一个是珍珠,但是由于我的一些原因,导致这部分没有处理好,导致对学生悟诗情和诵古诗都没有指导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时刻牢记本节课的不足,真正做到把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起来,让学生会学语文,能欣赏语文的美,还能够在生活中将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利用。
19、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记录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记录及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
20、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笔记
本课是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第7课,单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让学生广泛地提问题,鼓励大家多提问题,可以从整体和部分提出问题,第六课《蝙蝠和雷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启示提问题。本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会筛选问题,筛选出对课文理解有帮助的问题。
本课有以下特色:
一、课堂处处渗入学法,适时小结。通过学生在第一节课整理的问题清单,总结出学生提出的三类问题,第一类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解决不作为班级重点问题进行解决,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对课文内容理解有帮助的问题和带给大家启发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训练了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内容层层递进。在本课中,第一环节让学生复习字词,提醒学生注意一个字的读音潜的读音,和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善和奥。第二环节:从上节课小组整理的问题清单开始,总结学生提问提的三种情况,并总结筛选的方法,然后进行小组合作筛选小组问题清单。第三环节:进行班级问题的筛选,筛选出两个问题作为班级的重点问题进行解决。
三、小组合作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本课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按照老师总结的筛选方法进行小组清单的整理,筛选出小组认为对课文理解有帮助的两个问题。然后让小组同学说一说他们小组为什么这样筛选。从而拓展了筛选方法,总共有四点:1.字词类问题能借助资料或工具书的问题进行剔除。2.通过读课文,当时能解决的问题剔除。3.相似的问题进行合并,小问题归纳在大问题里。4.对课文理解有帮助,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留存。小组同学按照老师的方法,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都自行解决。
四、朗读指导处处有,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情感。在本课中我重点指导了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朗读,体会20世纪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在朗读中,加入评读,当学生读的好的时候,及时评价。当学生读的不到位的时候,老师范读进行引导。
五、课外拓展及时补充,让学生拓展知识。本课中有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开这句诗比较难理解,我引出它的出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从这句诗再联想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用这首诗来形容?学生自然很好理解。用这句诗说明20世纪的科学成就速度快,成就多,范围广。本课最后我给同学看了一个小视频,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其中无人驾驶的熊猫公交车让学生看的惊讶不已。
这堂课在平行班上过一次,此次是在家长开放日又在本班上了一次,今天,每一个学生都至少发言了一次。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家长的反馈也非常好,其中一个家长在家长会反馈到:感觉现在的教学不再像以前家长那个时代传授式教育,现在的课堂是启发式教育,更强调的是核心素养,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个家长的反馈,我感觉现在的家长也都是与时俱进,很会评课。作为老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21、四年级上册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稿听课笔记
一、因题质疑,感知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文。(出示图片)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同学读了课题后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吸引我们去读课文、找答案。请认真读课文,读准读通,并想想这个问题。
(生自读)
师:这些含有生字的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
横七竖八 许多绳子 系着铃铛
(生读)
师:这组词中的生字,你都读准了。系着铃铛的系读j,是打结、扣的意思,所以,系鞋带系着围裙把领扣系上中的系都读j。除此之外,一般都读x。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呢?
生:课文中表示屋子里乱糟糟的,有许多绳子。
师:绳子很多,很杂乱。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真是一个好办法。这一组词语,说明实验准备充分。
(出示)
没头苍蝇 到处乱撞 响个不停
(生读)
师:文中说蝙蝠在什么时候像没头苍蝇到处乱撞?
生:在蝙蝠的嘴被封住、耳朵被塞上的时候,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这是科学家做的实验,语言简练而又生动。
(出示)
反复研究 实验证明 揭开秘密
(生读)
师:反复研究懂吗?
生:失败了再重新开始研究。
师:一次又一次研究,就叫反复研究,最后揭开秘密。
(出示)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荧光屏
(生读)
师:谁知道无线电波和超声波的不同之处?
生:无线电波是电磁波。超声波在文中是指蝙蝠发出来的声音,我们耳朵听不见,它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
师:说得真好。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查到的资料超声波是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的声波,我们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赫20000赫,低于20赫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的叫超声波,我们人类听不到。无线电波是电磁波,速度和光一样快,用于广播、传输电视信号、通信。明白了吗?
(生齐读以上四组词语)
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用上蝙蝠探路雷达启示等词来说说。
生: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就更安全了。这是科学家从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中得到的启示。
师:真了不起。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是读书的好方法。
(出示)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读)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
生:提问。
师:对,这是这堂课的主要目标。
二、关注内容,学会提问
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的问题,准确地说是针对题目来提的。我们还可以就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段落来提问。比如,课文第6自然段的左侧空白处有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读?
生:(读)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师:谁来告诉我,这是针对课文中的什么内容来提问的?
生:这个问题是针对课文中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句话来提问的。
师:对,就是这句。那么,你会针对课文的内容来提出问题吗?比如读到第3自然段时,哪些地方让你有疑问呢?
(出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生默读)
生:蝙蝠这么厉害,难道是因为它的眼睛特别敏锐?
生:蝙蝠从来没有跟其他东西相撞,为什么呢?
师:真好。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蝙蝠有什么魔法吗?极细的电线都能避开,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蝙蝠竟然这么厉害,到底是为什么呢?提问的时候可以用上有什么怎么做到的为什么等词。
三、聚焦写法,学会提问
师:从课文的内容来提问不难,难的是根据课文的写法来提问。写的时候用到了无论即使也这些关联词。用上这些关联词,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这就是一个从写法上对第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
生:用上这些关联词,强调了蝙蝠身体非常灵巧,本领非常大。
师:刚才是从关联词来提问,还可以找什么来提问呢?比如,第3自然段中有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个反问句,你能从写法上来提问吗?
生: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
师:这就是从写法上来提问。还可以这样提问:反问句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都知道答案,我们就不讨论了。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作者不说其他东西,只说一根极细的电线,你有问题吗?
生: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一根极细的电线?
师:掌声送给他!这就是从写法上来提问的。还有吗?
生:避开极细的电线,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
师:这个问题好!再来看第2自然段,你会针对写法来提问吗?
(出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生读并提问)
生:这里为什么要自己问自己答?
生:老师,我来说,因为这样写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师:你们看,学到这里我们知道,针对写法来提问,可从修辞手法、文章结构、标点符号等方面来考虑。
师:为了弄清原因,科学家做了实验,默读第4、5自然段,试着填写表格。
(出示表格,生自学,同桌交流)
师:第二次实验方式是什么?结果呢?
生:第二次实验方式是塞上耳朵,结果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那第三次实验方式和结果是什么?
生:第三次实验方式是封住嘴巴,结果也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真聪明。同学们,第一次实验写了6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合在一起才写了4行。在写法上你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第一次实验写了6行,而后面两次合起来才写了4行?
师:可以。
生:为什么第二、三次实验要合在一起写?
师:真好。答案谁知道?
生:因为这两次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可以合起来一起写。
生:第一次主要写做的实验是怎样的,特别是准备工作,所以要具体一点。
师:是的,第一次具体写做了什么准备,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有什么好分别详细写的呢?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详略得当。这样写之后,就非常清楚地得出了如下结论
生:(读)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这是第7自然段告诉我们的。谁能说说是怎样配合的?
生:蝙蝠的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前面的障碍物就会反射到蝙蝠的耳朵里,然后蝙蝠就会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掌声送给她。
(出示)
师:第8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默读)
生: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就会看到并调整飞行的方向。
(师出示)
生: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飞机是怎样工作的,这两者很相似。
师:工作方式相似,写法也相似,我们一读就懂。
四、联系生活,学习提问
师:读读课文后面的第二个问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
(出示)
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生读)
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提出问题。
师:是的,这是从得到的启示来提问的。这个不难,比如,这篇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都是从这个方面来提的,谁来读?
生:(读)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碰到了飞蛾、蚊子会怎样?
师:这就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提问。
生:(读)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师:针对启示来提问,你们觉得难吗?
生:不难。
师:提问有三个角度,分别是内容、写法和启示。
五、当堂练习,迁移运用
师:默读课后练习,试着提问。
(出示《它们是茎,还是根?》片段)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师:认真读,找到你想提问的那个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把问题写下来。
(生读、写,然后交流)
生:为什么它们长在泥土里却不是根呢?这是针对内容提出的问题。
生: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用上不是而是,强调了什么呢?这是针对写法提出的问题。
生:变态茎,还有哪些呢?这是针对启示提出的问题。
师:很好。我观察了一下,从写法上来提问,你们感觉比较难。既然有难处,老师就要帮帮大家,跟大家分享根据写法的提问。它们躲在泥土里,躲用在这里合适吗?
生:很合适,这个字让人觉得它们很可爱,写出了独特之处。
师: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围绕变态茎分好几种这句话写的。
师:这一段的构段方式呢?
生:总分的构段方式。
师:怎么要举那么多例子呀?
生:因为它们都是变态茎。
生:因为这些茎形状不同,名字不同。而且,举了例子,我们就有印象了。
师:会问,还会答,真好。学了这篇科普小品文,我们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还尝试着从内容、写法、启示等方面去提问。同学们,我们既要勇敢地提问,还要会问、善问,从不同的角度去问。阅读时可以问,阅读后可以问,阅读前看到题目也可以问。古人说得好
(出示)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生读)
师:是啊,做学问就怕没有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进步。好,祝大家天天有进步!课后完成两个作业:一是运用今天的提问方法,去阅读《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二是整理今天从三个角度提出的问题,试着自己来解答
22、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23、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基础的教学很扎实,随堂听写字词,学生自己批改。
朗读指导很具体,如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时,先让同学体会文中表达的什么感情,然后读出这种感情,如请你读出这种无奈。
老师对说话句什么时候添加提示语,什么时候不添加提示语指导非常到位。我自己在看这篇课文时,对不添加提示语的理解是体现西门豹的冷静和机智,且文中对话较多,如果添加提示语就显得繁琐,未能思考到是因为此时不能向老大爷表露出自己的心情,做到不露声色。
中年段的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尚不足,因此通过出示相关词语,引导学生看着词语复述内容,提供了有力支架。后由扶到放,在不出示提示词的情况下,让学生复述西门豹用了什么办法。
创设情景,最后复述的训练,由老师扮演老大爷,学生扮演西门豹,老大爷询问西门豹如何治理的,方式巧妙,学生更有兴趣学习。
听课记录2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2.解读题目:(西门豹)这是一个人名 ,念......他的姓氏是(西门)。邺,是一个地名,治是什么意思?治理,板书:治理。生记下来。
3.课题就是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去治邺这个地方呢?
4.课件出示词语: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什么意思?田地荒芜,没有粮食。
田地什么都没有,这个地方人烟怎么样呢?什么原因?看第一自然段。
5.梳理第一件事:调查
他看到邺县,就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干了一件什么事?(前几位生:找老大爷问是怎么回事)师小结,这就是调查原因。
板书:调查原因,学生标记
6.调查原因从第一小节到第几小节?生找,示意做标记。
7.再看最后一段,说西门豹一共做了几件事。重点强调西门豹做的事情。
8.用四个字概括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生边说,师边板书。兴修水利。
9.中间还写了一件事,从10-15自然段,读完了用四个字概括,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
10.看插图。插图就说明了这一件事。
生:杀鸡儆猴(师追问,杀谁,儆谁,思考这样形容是否合适)
生:为民除害(害指的是谁?) 师要求记下来
生:破除迷信 师要求记下来
生:处置巫婆和官绅(课文中的惩治或许会更合适一些)
11.从刚才的词语里面选一个写在这部分,你会选哪个?
12.选一个词写下来,老师选破除迷信。
13.梳理板书,了解文章整体大意。小结:我们以后学比较长的文章,也可以按照今天这种方法,用一个词语概括意思。
24、四年级语文上册27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读后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27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读后感
读后感一: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阅读纸质书籍的人在减少,但很多人却会在手机上阅读电子图书。读过许多书籍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文章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纪昌学射》读后感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纪昌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听完我的叙述,你就会明白了。
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叫飞卫,是一位射箭能手,还有一个人,他叫纪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有一天,纪昌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飞卫告诉纪昌要想成为一名射箭高手就要记住两个要点:一是要练眼力,二是要把模糊的东西看的很清楚,还要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之后,纪昌经过刻苦的训练,和师傅严格的教学,终于从一个平凡的人成为了一名射箭,神手。
纪昌的成功不光由于他的刻苦修炼、不断的学习,还由于它是先把基础打好,再往更难的地方学。俗话说得好:从基础打底。不管做什么?如果没有基本功,想成就一番事业是非常难的,而善于学习的纪昌就充分做到了这一点。虽然学会这个功夫纪昌为此花了很多时间,但对纪昌来说,只要能学会好的本领,花再多的时间也值得。他的这一番成就,是刻苦学习和勤奋努力的结果,这也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纪昌学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下大功夫练眼力,经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能手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学好真功夫,不仅需要良师的指导,更要自己下功夫,你要从基本功入手,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成功。(
读后感二:
今天我学习了《纪昌学射》一课。它是一个寓言故事。
它主要讲了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而飞卫却没有直接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而是先让他练眼力。于是纪昌开始回家练眼力,妻子织布时,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看着梭子来回穿梭,他就这样不停地练呀练,两年以后,他的功夫练到了家,就算有人有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眨。
纪昌练得差不多了,便再次去拜访飞卫。纪昌回家以后就开始回家练习,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纪昌学射》一课给了我很深得感触。要是我这样学射箭,我可能早就不想不想学了。因为飞卫迟迟不教我射箭,可是纪昌不是这样的。他每一次都按照飞卫的话去做。这时我想到了我学街舞的时候我因为怕吃苦,所以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了。学习射箭需要毅力,学习街舞需要臂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了一个道理:不管学什么都需要毅力和吃苦的精神。
25、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这节课节奏比较快,开门见山引出课题《落花生》,快速让学生理文脉,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刚开始一个女孩用大段的句子描述种花生,马上有学生补充,抓关键词。这个抓关键词的方法太好使,收、尝呼之欲出。议花生则是在我引导下学生归纳出来,其实我觉得也可以用课文最后一谈来概括。
种花生的篇幅很小,但是种的过程却不容易。学生马上找到种花生的过程,以及收获时的惊喜。附带讲了对吩咐的理解。(这略写的部分会在学生最后结束文章的时候让他们关注详略得当)
之后就是议花生,对于这种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文本,一般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展现他们议花生的过程。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学生的朗读依然多字或少字,没法读出情感。所以还是需要提前预习读。在课堂上让学生评价,学生的评价也比较单一。我从情感上引导,这是我的教学目标,关注语气。让学生再品一品,如争着回答,我问学生:同学们爱吃花生吗?结果大半孩子说不爱,哈哈尴尬了。(可能是花生的口味过于朴实无华了,下次是不是可以课前带点花生及花生做的食品给他们尝尝哈哈)没事,只要我不尴尬嘿嘿嘿,于是我再问:哥哥姐姐弟弟们,你们爱吃花生吗?学生也给了几分薄面,爱。争着回答,你们爱吃花生吗?学生想必能够明白争着回答了。然后对比一开始我的不假思索和父亲说完后那么中的沉思、恍然大悟等等各种意味。父亲的语重心长学生也能感受到,因为父亲的话蕴含着对我们的期望、饱含深刻的道理。读进了对话的情境之中,想象每个人物说话背后的情感后,师生再一次分角色合作读。
父亲说的话当然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育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让他们回到这句做一个有用的人,让学生在一遍遍读悟中领会它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是低估了五年级孩子的思维水平,这段话他们马上就能说出花生最可贵的品质,以及父亲由花生到人的借物抒情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父亲表达的奥秘,进行小练笔。
由物到人,学生还找到了好多人与物相似的品质,我再次出示了张桂梅、袁隆平、抗日老兵、防疫志愿者等,不管是默默奉献也好,还是坚守职责也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对国家、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希望,希望孩子和落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像他们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当然,这也是我对他们的期望。
26、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反思我的《白鹭》课堂教学,我努力把握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利用教学媒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中设计了多种读书的方式,以读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韵味无穷的白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或仿写或作画,引导学生遐想,孕育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和想象,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明显。总之,把握住每一课自身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反思2:
《白鹭》是部编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无穷的乐趣。白鹭本身蕴含的这种无尽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传达的!
一、教学效果
调动积累,走近白鹭 。
首先板书课题,齐读两遍,说一说你对白鹭的了解?古代诗人笔下的白鹭是怎样的呢?此环节做的比较充分,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交流得非常火热,特别是出现白鹭的古诗句,一下子交流了八句,引导孩子们诵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眼中白鹭!为下文理解白鹭是一首诗作好铺垫。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白鹭就是人们吟诵的对象,那么作者给予它怎样的评价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相关语句。孩子们很快便找到了两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结尾)引导发现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感受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结尾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
2.品词析句,领悟白鹭如诗如画的美。
出示课件:潜心默读作者勾勒了白鹭的哪几个画面?边读边把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接着在班内展示交流,主要聚焦:颜色美 外形美、生活画面美(觅食 栖息 低飞),最后让学生在朗读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白鹭的美!
3.合作探究,启发想象。
探究一: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
探究二:白鹭在清水里钓鱼,怎么理解?
探究三:本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借助课前预习环节查阅资料,既让学生动了手,也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简洁方法,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培养了快速阅读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二个环节;三是创设了自读自悟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落实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课标精神。再有,创设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品词析句环节注重了自读自悟,但是琅琅读书的预设太少,用时也太少,比较句子去感悟内涵也有点蜻蜓点水。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如诗句般的语言,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27、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
开课伊始,教师请学生再读课题,然后,自上节课的从色素、身段的角度感受到作者笔下优雅、清新、淡雅的白鹭就像一首精巧的诗出发,让学生默读课文六到八段,思考还能从哪里感受白鹭就像一首精巧的诗。学生自学之后,一名学生结合第六段,谈到了自己从文中的一个钓字感受到作者让白鹭动起来了,富有画面感;一名学生同样关注的是第六段,但这名学生谈到的却是自己从镜匣有心人中读出的白鹭的美;第三名学生起立为大家朗读了课文第七段,并抓住文中的悠然和望哨谈到了白鹭在树顶望哨的美;第四名学生则从第八段中的恩惠和低飞中看见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于是,教师分别抓住学生从第六到八段的内容中提到的钓望飞,引发学生对这三段话中对白鹭各种姿态中的行为之美的关注。(板书:行美)在这个环节,学生虽然结合六、七、八段所描写的画面,给出了教师想要的回答,但我以为,教师还能从哪里看出白鹭的精巧的问题是不恰当的,三幅优美的画面,三个充满韵味的场景,与教师口中的精巧有何关联?怪不得学生的回答,几乎无法与精巧对上号。
有了对六到八段的整体印象,教师便先请学生聚焦课文第六段,仔细品味,想象画面,看看自己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白鹭。一名学生表示,自己看到了一只美丽的白鹭,另一名学生更高明,谈到了立于水田里钓鱼的白鹭宛如一幅山水画。教师根据两名学生的回答中都提到的钓展开了一连串的追问和启发。
师:白鹭真的会钓鱼吗?
生:应该是捕鱼、捉鱼。
师:那么,钓鱼能否换成捕鱼捉鱼?
生:不行,钓鱼显得它有耐心。我见过人在夕阳下耐心钓鱼的画面,那是很美的。
师: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清水田里,看见悠闲的白鹭,那雪白的
生:蓑毛。
师:那全身的
生:流线型结构。
师:那铁色的
生:长喙。
师:那青色的
生:脚。
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感受到,白鹭立在水田中,即使不钓鱼,就那么站着,就很美,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学生语)。
在柔美的音乐声中, 学生将第六段齐读一遍后,教师继续引发学生对画面的想象:
师:放眼望去,远处可以看见
生:高耸入云的山峰。
师:抬头
生:夕阳西下。
师:低头
生:白鹭钓鱼的身影倒映到清水田里。
说到这里,教师再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高远的天空、透亮的水田雪白的鹭所构成的画面,一面感受着一钓一捕之间,一字千里的境界之差,一面将第六段背诵了下来。
学生背完第六段,教师在课件中出示动图,将一只白鹭嵌入画框,顺势范写嵌字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哪些东西需要嵌,学生谈到了美丽的照片和珍贵的钻石。于是,教师在让学生根据画面取名字之前小结,作者眼里,文中的画面是珍贵、美丽的,因而需要嵌。
巡视结束,教师根据学生板贴的取名字卡,帮助学生梳理出取名的格式,如水田钓鱼为地点+活动,白鹭垂钓图为事物+活动。原本,教师似乎想从板贴的几个名字所共同提到的水田中总结出对地点的关注,不料一名学生却关注了水田立钓图的立,教师因而顺水推舟,请原创学生谈谈这个立中的奥秘。原创学生表示,相比于平平常常的站,立显得更优雅。于是,教师再次表示,站与立之间,一字之差,境界千里。有此认识,教师随即在课件中出示自己下水为一组白鹭图片创作的名字,请学生就眼前图文结合、教师下水的《羽》《晨嬉》和《优雅共舞》谈谈自己的感受。一生谈到,《晨嬉》一词,简洁地点明了图中的时间与白鹭活动,贴合图中内容。教师立即表示,这是抓住特点的取名方法。另一生谈到,《优雅共舞》中,优雅指向形态,共舞乃是拟人。教师肯定了第二名学生的分析之后,当即请学生修改自己所取的画面的名字。在对修改稿进行交流时,教师先请学生关注《镜水鹭渔》,一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肯定了题目中对比喻和拟人的灵活使用后,教师请原创作者说说自己的创作初衷,原创作者表示,自己是从文中的镜匣想到镜,从水田想到水,再将主角定为鹭,最后,抓住白鹭的行为,将渔活用为动词。这一番既抓住了画面内容的重点,又符合文意的取名说明,获得了教师的赞赏。接着,教师再请学生聚焦《山水白鹭》,原创作者自述此处使用的是背景+主题的取名方法,教师显然看出了这个题目的问题所在,于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一名学生表示,这样的题目,既未写明白鹭在做什么,也不能令人对文中所写的内容产生具体的想象,因此需要继续修改。
28、五年级上册14课圆明园的毁灭节选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4课圆明园的毁灭节选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课前热身
课前播放圆明园影像资料,老师诵读介绍。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带领你们欣赏的是哪里的景象吗?
生:圆明园
师:这是老师了解的圆明园的景观,你了解的呢?
生:圆明园有美丽的景色,九州清晏,西湖美景,平湖秋月。
师:孩子,这些资料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生:是从网上搜集到的。
师:奥,你从网上搜集到的,你是一个会搜集资料的孩子。
你来说一说你了解到的。
生:10月18日,这伙抢到抢了万寿山和香山等几处,园中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并进行第二次大焚烧。
师:你搜集的这一部分资料是有关什么的?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好,孩子,请坐。你还想来说?
生:我搜集的是圆明园的毁灭耗资是一个天价,无法估量。据科学家估量,总值超过600万宝。
师:那孩子,通过这个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这次毁灭给我国带来了巨大损失。
师:孩子,你想的方面很多。你还想来说,孩子?
生:圆明园中有铜器物,有许多珍贵的宝物。
师:这些是讲的圆明园的宝物,奇珍异宝。剩下的时间,我们课下再交流。
二、导入新课(7分钟)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课前呀,咱们初步了解了这一座享誉世界的皇家园林就是圆明园(师生同读),下面当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笔下圆明园的昨日与今朝,好,一起齐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幻灯片出示)自己试着第一遍。提示:自由读,孩子
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第一行的词语。你来,孩子。
生:读(损失、宏伟、侵略、销毁)
师:读音很准,词语再连贯一些会更好。你再来读。
生:读(灰烬、杭州、统统、瑰宝)
师:不错,点名,你接着来读。
生:读(蓬莱瑶台、玲珑剔透、不可估量)
师:评价,读的都很准确,看来大家都预习了。那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师:那去掉拼音还能读准确吗?
生:读
师:齐读读的很好,下面老师来点读,你来,孩子。
生:读
师:读的又快又准确,请坐。
后面的孩子再来读。
看来这些生字已经难不倒大家了,看一看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你能写好吗?挑一个你自己感兴趣的,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如何把字写好这个字的?
生:损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结构,注意是左窄右宽,是左右结构的。
师:注意了这个字的间架结构。谁还想再来说一说?
生:横,一撇一捺要舒展开。
师:评价,一撇一捺要舒展开。谁还想来说?
生:我选的是宋,注意在田字格的位置,一撇一捺要舒展开。
师:起笔从哪里起?田字格竖中线的哪个地方?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好看。既然这么多孩子写宋字,我们就一起把宋字写好,好不好?先看老师来写?
板书:宋
师:在你的田字格上写两个。
师:生字写好了。咱们把它送入课文中。
三、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边读边思考,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开始
师:谁来说说刚才思考的问题?请你来回答。
生: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
师:这就是你理解的,你真会总结。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写了圆明园里面有许多奇珍异宝,结果被英法联军全部销毁。
师:请坐。我听出来了,你们都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景观以及惨遭侵略者践踏之后毁灭的景象。孩子们,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
四、局部探究
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描绘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读画画、想想、写写,开始吧。
师:有些孩子们已经圈画了很多处,谁来说一说?
生:我画了第二段的第一个自然段。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这一句让你了解到圆明园的哪个方面?
生:我了解的圆明园很有名。
师:在北京的西北郊是指的?
生:指的是西北部
师:是指的位置。是还想来说?
生: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中,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因为这一句写的圆明园很美。
师:那具体它的美从何体现呢?再找个同学来找一找?
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师:为什么找到这一句话?
生:从这里看出历史很悠久。
师:奥。历史悠久,那圆明园中有些什么?
生:有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师:那我们跟随你的脚步,一起看一看这处句子。(幻灯出示)孩子们,自己先读一读?
生:读
师:提示:自由读
师: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圆明园中不但有宏伟的建筑,而且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咱们来鉴赏一番(幻灯出示图片)
师:根据图片,老师诵读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看看有哪些?你们都发出了赞叹之声。那正因为如此。圆明园被称为当时世界上?
生:圆明园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师:是啊,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句话呢?来,你来读。
生: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师:你重读了最大这两个字,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生: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你的自豪之感。圆明园收纳了从先秦到明清这2000多年之间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孩子们,知道吗?这其中的任何一件文物拿出来都价值连城。那想一想,圆明园的价值如何呀?
生:老师,我认为是无价的。
师:你认为是无价的,也就是说,它的价值能估量吗?
生:不能
师: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板书:不可估量
师:好了,我们接着交流,谁还找到了其他句子?你来读一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处句子?好,孩子,你来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这一个句子?
生:圆明园十分美丽?
师:哪些词吸引了你?
生:金碧辉煌,玲珑剔透
师:那你来说一说,见过金碧辉煌的建筑吗?
谁见过?
生:我见过金碧辉煌的天安门。
师:那是怎样的一个景象,你来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很壮观
师:一种壮观的美。
生:我去过金碧辉煌的酒店
师:什么感受?
生:也是特别壮观
师: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壮观。认为金碧辉煌的殿堂非常的壮观。玲珑剔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精工制造,结构奇巧,
师:这是你借助工具书理解的它的意思。那孩子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联想到玲珑剔透呢?
生:琉璃玻璃
师:奥,琉璃玻璃,还有吗?
生:琉璃瓦
师:奥,琉璃瓦
生:水晶球
师:就是像这样像水晶球一般精雕细琢,那孩子们想象着这宏伟的殿堂,精巧的亭台楼阁,来读好这句话?
师:谁试着给大家读一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纠正错误,玲珑剔透。(ti)再读
生: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我们读金碧辉煌的殿堂时,语调应该怎么样?
生:沉重
师:那谁再来说,你来说?
生:应该很激动
生:应该是提高嗓音。
师:你来试着提高嗓音,来读一下。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听出来了,你重读了金碧辉煌,再读玲珑剔透时语调又缓下来了,谁能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在读玲珑剔透时,应该再缓慢一些。再读一下?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奥,不错,进步了。那我们接着聊,在这段话中,有哪些句子还是你感兴趣的吗?
生:我画的是第一自然段中。
师:老师说的是这段话中,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吗?你来说。
生:就是黑体字的那一部分。
师:你来读一读?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读的真好,来说一说你对买卖街的的理解?
生:我想可能是卖东西的,东西很多,如果去逛的话,很拥挤。
师:奥。拥挤的,人来人往的热闹的买卖街,那这样的街市,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生:非常的热闹,而且要买东西一定要去排队。
师:山乡村野又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很宁静
师:宁静的美。那孩子们,这一静一动的美,你能读好吗?谁来试着读一读?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很流畅。读买卖街时,语气应该轻快,读出热闹的场景来。你试着再读。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我听出来了,他的买卖街读的很紧凑,那听同学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瞧,你只需要在圆明园走那么一遭,你就能将这不同风格的景观尽收眼底,老师带大家去逛一逛。(幻灯出示图片)
配图片读文字资料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有壮观美,有精巧美,有喧嚣热闹的美,也有宁静的美。四种不同的美,你能读好吗?连起来读一读。
师:同桌之前配合来读,一个同学读有......,一个读也有......。
师:哪两个同学想给大家读一读?你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不错,我从你们两个的朗读中,听出了截然不同的体验,好,咱们接着聊吧。还有哪些同学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生:此外,还有许多小圆,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这里写的是圆明园的哪些方面?有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这种布局?
生:众星拱月
师:咱们来看一看?(幻灯出示)结合刚才的句子,孩子们。来说一说。众星拱月,月指的是什么?
生:圆明园
师:统称为圆明三园。那星指的是什么?
生:周围的小圆。
师:看大屏幕,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颐和园等等等等,这些小圆簇拥在一起。围绕着圆明园周围,这样的布局构造就叫做?
生:众星拱月
师:由这么一个词,我们就能感受到圆明园的布局是那样的宏伟和壮观。好,我们接着来聊?
生:我从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这里我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对祖国乃至世界都是巨大的损失。
师:你是从他的毁灭中来体会到它曾经的辉煌。那孩子们,你还找到哪出句子?圆明园中还有什么?
生: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园。
师:这些是圆明园仿照的什么来建造的?
生:仿照各个名胜古迹制造的。
师:这些名胜古迹你去过吗?你来说一说。
生:我去过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师:来说一说,你对那里的印象?
生:那里很宁静,有股江南的风味
师:你体会到了江南水乡的风味。孩子们,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圆明园。圆明园中有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幻灯出示图片)这样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一处?
生:我最喜欢苏州的狮子林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因为我去狮子林时,感受那里非常安宁,非常古香
师:感受到那种古色古香的感觉,那能带着你的感觉来读好它吗?
生: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园。
师:读的真好,孩子,那作者还告诉我们,文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我们来一瞧吧。孩子们想一想圆明园的价值能估量吗?
生:不能
师:圆明园的价值不可估量。
读到这里,我们能不能把文中的这些事物连起来读好呢?
师:老师来读黑体字,你们读白体字。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园。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生:圆明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一定很美。
师:他的体会是美。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历史悠久。
师:那这种历史悠久,美轮美奂,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你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生:想
师: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
生:这就是现在的圆明园,这就是你们想亲眼所见,却早已不复存在的圆明园,曾经辉煌无比的圆明园只剩下这残垣断壁,告诉老师,你谁造成了这一切?
生:是英法联军。
师: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闯进圆明园,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请大家看一看他们丑恶的嘴脸。(播放视频)
师:孩子们,看了这些侵略者的罪行之后,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他们很坏
师:他们将我们建筑的瑰宝,园林艺术精华都毁灭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们这样做给世界带来了损失。
师:他们不仅损失的我们国家,而且损失的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财富,圆明园就这样被侵略者损毁了。孩子们,我们国家曾经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毁灭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就这样毁灭的,全人类做大的财富就这样毁灭了,这样的毁灭能估量吗?
生:不能
师:这样的毁灭不可估量。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处句子?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你的气愤,孩子们,带上你的感受一起来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五、总结
师:圆明园的毁灭是催人奋进的警钟,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有很多想说的话,课下的时候,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好,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29、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写给他儿子们的。如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给儿子们传授写诗的经验,要想写好诗,功夫在于写诗之外的博览群书和生活阅历。对于执教完的教研课《示儿》,我的感悟就是汝果欲教诗,功夫在诗外。
功夫之一:搜集资料
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28个字,饱含着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强烈的爱国热情。但仅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陆游的资料;利用音频软件,听杨雨教授讲《侠骨柔情话陆游》,听孙丹林教授讲《陆游》;认真阅读《陆游传》《陆游的英雄梦》等相关书籍
通过这些途径,陆游一生的点滴仿佛就在我眼前真实上演,我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幸福着他的幸福,追逐着他的追逐
功夫之二:诵读诗作
陆游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在不断地吟诵涵咏中我渐渐明白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这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是一位喜爱动物的宠物控;
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这是一位注重养生的健身族;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更是一位为报国而生,为忧国而死的爱国者!
功夫之三:推敲教学
每一次教研课都是组内教师教研水平、团队力量的一个集中体现。为了上好这次教研课,大到选课、教学设计,小到课堂上老师说的一个字,一句话,组内老师都给予了悉心地指导。
整首诗,团队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受,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教学中还着眼一个悲字,拓展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两首诗,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也越能使他们走进诗人悲的心境。
课后,通过向老师们请教,我也发现了这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对高学段古诗教学的侧重点把握不清,应该在指导学生悟诗情,扩充学生诗词积累方面下功夫;其次,应该在诗眼悲上做足功夫,可用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拓展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通过对比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再次,我的课堂评价语过于单调,教学语言还需凝练,教学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后我还需要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在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0、五年级上册10课牛郎织女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0课牛郎织女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初读课文,学习新词。
1、默读故事。
2、读黑板上的词语:嫂子、勤恳、筛子、稀罕、裂开、酿酒、瞌睡、梭子。
①罕hǎn:(音)在词语稀罕中读轻声;
③嫂子:(形)嫂的右边部分易写错;(义)嫂子是指哥哥的妻子。
②酿酒:(形)和酿造有关的,一般是酉字旁。
(识字教学,从音形义三方面,各有侧重地进行简要的提醒和解释。朱老师的字理识字特别有趣,讲得清楚明白,让学生能更好地记住和区分。)
二、抓住关键词句,交流阅读感受。
方法指点:我们学习了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快速读懂文章内容。
(一)牛郎:身世可怜
1、读完后,牛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可怜(老师引导:身世可怜)
什么叫身世可怜?(结合课文内容谈理解)
父母双亡、家人对他不好。
2、课文中,哪里直接写出了牛郎的身世可怜?(找句子,划出)
①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父母双亡;吃不好、睡不好;遭遇冷暴力;哥嫂独占家产;名字都没有
②还有学生找到第6段中: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这句话虽然不是直接描写牛郎身世可怜,但也十分重要,老师顺势让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词理解,来进一步感受到牛郎的身世可怜。)
理解句子,先要读通,读透,读出语气、感情。请学生齐读、单独读、再齐读。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所谓有意思不是有趣,而是要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背后的意思。老师引导学生去找关键词,如:知道好歹(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好,才会说重话);赶紧(哥嫂恨不得让牛郎快点离开);顶有用(说反话,实则是一些没用的破烂东西,欺负欺骗牛郎。)
③再读一读:集中描写牛郎身世可怜的第一自然段。
(二)牛郎与老牛
1、牛郎身世可怜,好在有一头老牛相伴。找一找,牛郎和老牛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划出)
学生主要找到第3、4自然段中的句子,内容较多。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有些内容是写牛郎照顾老牛,有些内容是写老牛照顾牛郎。
①牛郎照顾老牛:主要集中在第3自然段。归纳:牛郎照看那头老牛挺周到。(第一句话)板书:照顾周到。
具体从哪里看出?饮食、清洁。(学生找句子,老师帮助归纳。)
②老牛照顾牛郎:主要集中在第4自然段。归纳:相处亲密。(板书)
具体从哪里看出?倾听、陪伴。(学生直接归纳出。)
(朱老师先请学生找到关于牛郎和老牛之间相处的句子,再把较多的内容分成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再找到具体的句子,归纳他们彼此照顾的具体表现。方法在反复的训练、运用中习得。)
③师小结:可见,对他人或者对一个动物好,是要有具体的表现的。
④读第4自然段,老牛对待牛郎,是比较神奇、有趣的地方。
3、想象:牛郎在与老牛的相处过程中,他会和牛说些什么事情?
成家立业;期待遇到好心人(学生主要联系下文,进行想象。)
师引导:当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最想与别人倾诉。想象一下牛郎会遇到什么困难?
没有粮食,生病,没有钱,没有衣服御寒等(学生思路被打开)
师小结:独自一人在外生活,衣食住行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31、五年级上册26课忆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6课忆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整堂课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提升明显,通过口语交际和课外资料的拓展,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不足之处有整堂课上老师的引导太多,学生放开的几率不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打开。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积累能引导读书方法的句段,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还会涉及有深度的问题,或者引领孩子们进行句子比较和分析,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望在下次教学中注意。
教学反思2: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对自己的课不满意。下课时,总有一种羞愧的感觉,我怎么上的如此差劲。与我想象的差远了,真么好的课文,我却上不精彩。
就如今天冰心的《忆读书》,每天大力提倡读书的我,应该将这篇文章上成激励孩子们读书的课。但我觉得平平淡淡,可能还是没有深挖作者的缘故。如果给她们讲讲那个年代,女子上学的不易。那时候女孩子不能上学,识字的人凤毛麟角,不得不听受命运的安排,做一个弱女子。
读书好,读书让冰心成为了大作家,不仅自食其力,还能利用自己力量改变了许许多多贫穷孩子们的命运。她写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等作品,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多读书,只有博览群书,才能获取人生需要的知识,进而感受读书的乐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无不吸引我们去热爱读书。
读好书,是我们不断获取幸福体验的源泉。书有好坏之分,好书好人,坏书坏人。引导同学们读好书,走上人生光明的途径!
《忆读书》,能否引导同学们爱上读书,是我这节课本想达到的目的。但我觉得自己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32、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鸟的天堂》对这届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之前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出现过,在备课时我就有点迷茫:之前学过的课文那我这次应该教什么呢?兰老师在之前的课文中已经对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拓展了写作我是否还要教写作呢?关于教学内容,我听取了傅老师的建议类文阅读。我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带学生回顾了作者两次去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并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榕树的大和茂盛、鸟的多和欢快,领悟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二课时让学生阅读了另一位作者的文章《好一个鸟的天堂》,从中比较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习除了动态描写、静态描写以外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虚实结合、多角度。两节课上完后,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对第二课时的内容更感兴趣,因为是新鲜的,而课文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再去花大量时间讲授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语文不仅仅是教课文,更重要的是教策略方法。
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是我第一次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课,我对于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不是很了解,所以这次的字词教学准备得不够充分。我以为高年级的学生阅读障碍不大,在字词方面的教学可以一笔带过,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了两遍生字后就简单讲了三个词语,未对多音字颤进行详细讲解,也没有拓展暇的形近字,致使学生理解不透彻,自然就不容易记住。课后想想,确实是自己不够细心、没有考虑周全,我应把颤的两个读音及组词展示在课件上,而不是口头表述,应引导学生关注暇是日字旁,从而让他们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及应接不暇的意思,并拓展形近字加深印象。
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一课时我上得有点糟糕,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积极发言,而我又没有想办法引导,只顾着自己要完成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导致我在指导朗读环节忘记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只做到了授人以鱼却没做到授人以渔。要是课上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处理节奏、重音的方法,那以后换成其他文章,朗读也不是问题了。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发言,傅老师叫我第二节课把彩虹糖带上,因为有了奖励学生就会更有动力。果真,第二课时的效果确实好很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而我的课也越上越顺利,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课后和兰老师、傅老师的沟通,我意识到上课应多多关注学生,关注哪些学生爱发言、哪些学生不爱发言、不发言是因为没听懂不知道还是知道答案却不敢表达,作为一名老师,就应该时刻为学生着想。
33、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作者父亲简介。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 舟就是小船,载着父爱的小渔船。
3.吴冠中父亲简介,出示词语:
卖茧子 卖猪 粜稻
4.他赚什么钱?(辛苦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农民兼教员,在农村没有一个父亲是容易的,他为我做了哪些事呢?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读。(卖茧子给我买枇杷吃)
2.读课文,找出父亲为我做的事情,完成阅读单。
做万花筒、买热豆腐脑、送我报考无锡师范、雨雪天背我上学、摇船送我上学、
3.再读一读。
4.课文写了为我做的,这就是父爱,体现在一件件事情中。他从不花冤枉钱,为了我花钱
5.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这就是天下的父亲,
6.这些小事中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爱,作为儿子,体会到这种父爱了吗?
7.哪几个词感受到父亲的爱?(早已深深体会到)
8.他怎么做的?(不肯加钱换房间)
9.齐读,读这两个关键短语,一个是心里想的,一个是做的,体现了懂得父爱。
10.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我体会到了父爱,画出来。指名说。
三、抓细节,品读父爱。
1.对父亲点点滴滴的爱非常感动
2.课文第九自然段第一句话,齐读,哪个词说明他已经理解父爱了?
3.齐读课题,父爱体现在一件件寻常小事中,真正理解父爱,心中有特别的滋味心酸。心酸,你有过的举手。
4.课文中我在什么时候体会到心酸?自己大声读三遍。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1)指名读,看看哪里出现心酸?心酸的是什么?为什么心酸呢?指名说。
(2)挣你钱的不易,对父亲的依恋,这种心酸说明我长大了,懂得了,懂得了什么呢?请写下来。指名说。(挣钱不易、钱都花在我身上、期望、独立生活、坎坎坷坷靠自己迈过去、关爱和期待)
(3)小结。
(4)再读: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5.出示学习内容: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始,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作旅店和饭店,节省了食宿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1)哪些细节让我有心酸的感觉?用一个词写在学习单上。(停船、摇橹、泥灶、缝补棉被、小渔船、背影)
(2)小结。
(3)再读,把心酸的感觉读出来。
6.出示内容: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指名读。
(2)齐读。
(3)这只小船能画出来吗?为什么?指名说。
(4)表达了对父亲怎样一种感情?还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名说。(父亲已去世愧疚感激)
(5)小结。
7.齐读课题。画不出来为什么还说父爱之舟?指名说。(文字可以表达出来)
8.小渔船是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带着父亲的辛劳,让我勾起了往事,父亲对我的爱,用爱送我到成长的任何角落,到达人生的彼岸。
四、把情感藏起来写。
那一年初夏,父亲卖了茧子,我跟他路过一处水果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2.老师点评。
3.学生修改。
4.再读作品。
五、总结全文。
34、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小岛》讲述的是一位将军在视察自己管辖的小岛驻军时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反映了小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具有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表现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战士以岛为家为主线,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指导学生感悟文本,努力达成高效课堂。
一、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上课伊始,我先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论语》中共有117个问题,其中109个是弟子问孔子的,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1个是孔子问学生的。这对我们应有所启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与鲜活。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关键。
第一,教法服从学法。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这是向学生传授学法的最好形式。从学生学会一篇课文的角度来设计教路,每个程序中,既有要达到的目标,又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按这样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学习,逐步达到学懂学会。久而久之,经过反复训练,这种教法逐渐会转化为学生的学法。
第二,练习紧扣学法。学生有了学习方法,还应转化为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给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的契机,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感悟文本语言。如,语言描写:战士们有蔬菜吃吗?走,去看他们吃什么!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动作描写: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外貌描写:喉咙哽了一下。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心理描写:将军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将军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学生从这些描写中读懂了将军是一个关心战士,与士兵平等的人。
四、给学生主动探索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如果担心学生不会学习,如果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学习,学生怎么能学会学习?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给学生合作交流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合作。教师要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留意课文中的细节,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情感,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感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5、六年级上册第2课丁香结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第2课丁香结评课稿听课记录
第一课时:
一、说说自己喜欢的花
二、板书课题
三、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个小节开始提到了丁香结
四、请三位同学读前三个小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所写的是哪里的丁香结
1、指名读第一小节,强调缀字读音,指名回答:宗璞是在哪里赏丁香?(城里街边)
2、指名读第二小节,对比理解优雅和幽雅,指名回答:宗璞是在哪里赏丁香?(城外校园图书馆)
3、指名读第三小节,强调生字读音:斗室、笨拙、单薄,指名回答:宗璞是在哪里赏丁香?(城外校园斗室外)
4、说说不同地点的丁香给作者什么印象
五、学习第一小节
六、在二、三小节中找出描写丁香白的句子
1、指名回答
2、谈体会
3、齐读
七、找出描写丁香结香的句子
八、宗璞最喜欢的是哪一处的丁香?
第二课时:
一、说说自己看到的丁香花是什么样的
二、作者从丁香身上想到了什么
1、齐读
2、关注联想到的星星
3、关注银妆
4、齐读
5、齐读下一段,体会有联想和没有联想的区别
三、默读课文,圈划出宗璞的联想
1、指名回答后板书:雪、印象派的画、盘花扣、诗、忧愁、人生
2、说说联想的事物和丁香的关联
3、齐读相关的文段
4、齐读《雨巷》
5、指名读文后的诗句后齐读,体会愁
6、还有什么也是愁的代名词:酒、大雁、红豆、乌鸦
7、宗璞看到丁香之后,想到了什么?指名读课文
8、了解宗璞生平
9、体会文字
四、拓展:由菊花联想到了什么
1、四人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
五、结课
36、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大问题意识是我们讨论与交流的主要内容。本篇课文以雨衣为线索,写了小女孩蕾蕾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这个充满童心童趣的故事。我们聚焦在作者是怎样写出盼的心理的?第一次试讲,我重点落在了朗读与梳理情节,在主要内容上,出现了理解性错误。另外,王院长指导我列举事例是写出盼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于是,我和学校业务领导、老师共同探讨,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对于朗读环节加入了指生分段读文,找一找心理活动的语句,着重指导关键句的朗读,分析语言、心理、环境描写的妙处。这些也都是第二次试讲以后有所发现。对此,有个心得,教学经验往往是每一次试讲以后才出现的,并且旁观者清,执教者本人不但要选择性吸取建议,还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才能自然的去教学。
试讲第二次的第二天,来到额如小学正式讲课,孩子们的课本中没有预习,课文很干净,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不能表达的很到位,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尺子去衡量他们,所以我努力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去激活文字,读出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一节课的成败与否,都不能归咎学生,教师才是要多多反思,他们是一张张白纸,等待教师去唤醒,用智慧去点拨,课后尽管身边的认可很多,但心底里仍然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对于如何写出盼的心理描写的这个点,还是没有落实啊!所以,从那天以后到现在,我一直在思索怎么打开这个点,这段时间看了于永正的《儿童的语文》这本书,对于理解学生和解读文本,貌似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对于《盼》这节课的第二课时,我想应该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就是站在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经验来搭梯子,实现更深一层的学习目标如何写出盼的心理,具体思路为:
1.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能够发现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这些方法才将盼的心理写得有趣生动。
3.运用个性化阅读的语文教学理念,圈画批注。
4.小组交流。(这次出课仍然有许多感悟)
5.全班交流。
6.总结。写好心理并不难,贵在运用事例和真情实感。
我想这样的教学思路就突出了教学重点,即如何将盼的心理写出来的。作为教师真的要有大局观,学会取舍。多有预设,并运用儿童的语言去揭开孩子心中一个又一个谜团。另外,一课一得的点,落在哪,怎么落?这也将是我以后思索的问题。
学贵有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如今也用在了我自己身上,问题越多,想要研究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教学反思2: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表现了童真童趣。
一、研读教材、精心设计。
根据教材及学情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回顾课堂、浅谈得失。
文章内容符合孩子的心理,学生在课堂上有着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整体感觉字词处理的特别好:验收预习,在检查预习中中发现问题,然后重点读音纠正,生字孩子们把握难点,在这一环节重点指导书写了嚷、唇、酱,酱字不但指导了书写,还讲了字源字理,有助于孩子理解记忆。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也就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词语读得非常的有非常好,有感情,有温度,有声音,有色彩,所以在读文章中引起共鸣的段落,读的也特别好,读出了真情实感。遗憾的是第三环节把握课文的内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围绕主题课文通过哪些事来突出主题,我运用了速读的方法,因为六年级第二单元已经已经练习了速度,但是因为我们是初步接触新教材,孩子们虽然掌握了方法,但是还不熟练,在这个环节用时最长,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总结这篇课文有哪些事例突出中心用时15分钟,孩子们总结的也不到位。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我还发现我有一点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本来孩子总结事例就比较难,但是我用短语的形式来限制了孩子,孩子这一段时间的发言积极性不高。反思过之后,我觉得孩子把握主要内容能说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这一节课,浪费的时间就在于概括事例这个环节。同时补救的方法就是课前把课文读熟练,预习到位,这样可以有效地达成第一课的目标。第二节课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发言,围绕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本文的语言浅显精炼、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所以在一开始讲课,我就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学会在读中感悟。另外,本文以盼为题目,文中始终围着盼这条线索写出了我盼望穿上雨衣时的不同的心理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体悟个别语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心理,从而引起共鸣。
三、再度研读、课堂重建。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更多一点的时间来读文,用心关注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发言交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另外,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时,教会学生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语段及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7、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在本次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我听了3节课,每位教师都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展现了自己的教学风采。因为同在五年级,所以我黄浩老师所授《桥》印象特别深,下面我就对这一课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结构简短,这节课说课老师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等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老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品质和人格力量。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的特别好:
1.抓住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在教学时,说课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同时说课老师还注意到了修辞方法的指导,环境渲染写作方法的介绍,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2.设置矛盾,老汉的大山形象品读到位。如: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说一说,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3.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说课老师在课堂结尾设置问题: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并拓展延伸了解了新时代的像老汉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从而深化了主题。
38、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今天的《少年闰土》,自我感觉上得还可以,比原来随意发挥的课堂强很多,全面完成了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有所突破。
1.《小小少年》的歌曲引入,介绍一位更厉害的少年闰土。这是教案上面的导入,其实直接从介绍作者导入,效果更好。
2.很久没有在课堂讲字词,5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自学字词,但是有部分学力不足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自学。其实6年级的学生自学字词,基础没有问题,但是梳理一下,效果显然更好。特别是一些难字,那些学生就是不认识,有些会写错,这部分工作主要就是为那些学力不足的学生做的。当然做了,效果确实好很多。
3.初读课文,弄清楚课文里面的主角闰土有什么特点?(机智能干,见多识广,活泼可爱)
4.再读课文,那么课文怎么写出他的这些特点的呢?(具体事例)
找事例,读事例,分析事例。
重点:4个不知道;四角天空。
5.落实较好的点一:印象中的闰土第一自然段,读,讲景美,人美,从美学角度分析构图之美,颜色之美,词语修饰之美。
6.落实较好的点二:扩展《故乡》,讲了二点,一是成年闰土的样子和少年的时候对比,问:为什么?二是闰土对作者的称呼老爷的分析。
总的说来,作为日常课堂,本课还是完成较为成功的,从后面的《导学案》作业情况也可以看出来,当然也许是凑巧,讲的几个拓展内容,正好里面都有,毕竟备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导学案》作业。
教学反思2:
这节课,自己课前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说,让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整体上感知教学内容,认识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他在鲁迅心中的美好。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己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后自己百思不得其解,鼓起勇气请教了宋助理和张助理,两位老师的话让我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宋助理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让我明白了:教学是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学生们第一次学时,兴趣盎然,充满期待,然而第二次,老师再墨守成规去讲他们学过的课文时,孩子们只能勉强配合,强装兴趣,预期的效果肯定达不到。因此,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情,知道孩子们想学什么,你才能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此外,宋助理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要懂得角色转换,只有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把自己当做故事里的人物,学生才会真正体味到乐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鲁迅是本有字之书,一定要透过文字,感受它的力量。
张助理和蔼可亲、巧妙引导,她首先肯定了我这堂课背后的用心,鼓励我:这课堂整体不错,从课堂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老师有认真研读、精心设计,想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去思、去说,但已经上过的课文如何去上,这是她在听课时也在思考的问题。课后,她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并分享给我,告诉我每一个环节应该怎样设计,如何转变角色,让孩子们自己成为课堂的小老师,老师只要适时引导、点拨,如何在学习课文重点内容时,将课文推向另外一个深度和广度,让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能够学到真正的东西。
39、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评课稿听课记录
梳理故事情节并品读
1.梳理故事情节
自由读古文。随机合作读。在朗读的时候如果更加注重这节奏,就更有味道,师生合作朗读。(师读蓝色字体)男女生合作读。
读了这篇古文,我们知道文中有两个人物,他们就是?其中还有一幅画叫做斗牛图
这两个人围绕这幅画发生了什么事呢?请你们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
一生解释第一自然。
师:这个自然段是做什么呢?
生:介绍故事的背景,为下文做了铺垫。
师:主要讲了什么呢?
生:杜处士非常喜欢斗牛图。
一生解释第二自然段
师:主要讲了什么呢?
生:认为这幅画是画错了,所以他拊掌大笑。
师: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
生:故事的道理
师:并认为这个道理是不可变的。
2.感受尤所爱
师:文中哪一句看出杜非常喜欢这幅画,哪个词尤所爱。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特别喜爱?
图片
师:从这个小小细节你读出什么?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尤所爱
师:你想象下,他可能什么时候带在身边?
3.感受图画魅力
师:这幅画究竟有多大魅力呢?想不想看?出示画卷,看看这牛角,这尾巴,这炯炯有神的眼睛,这壮硕的四蹄,此时此刻,你脑海里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这幅画是如此细腻生动,让我们穿越千年还能感受到这幅画扑面而来的艺术感力量感,难怪杜处士会:生齐读。
4.品读人物形象
但我们牧童看到这幅画却说:生齐读。
拊掌大笑是什么意思?谁来示范下。牧童为何而笑呢?谁来说说牧童说的。
牧童拊掌大笑,而处士笑而然之,他为何而笑?你读出怎样的处士?
5.情境扮演:请两生上台扮演,其余生读旁白。
6.品读道理
生齐读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治病要问?上学要问?钓鱼要问?总而言之,就是要?
这廖廖93个字,就把中国的画作之美和艺术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带着体会来读一遍。
40、六年级上册21课三黑和土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1课三黑和土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三黑和土地》描写了三黑得到土地后,无比高兴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苏金伞的作品帮助很大。
不足之处:
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体味写法,感悟三黑对土地的深情
师: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受到奴役的广大农民现在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此时心里是
生:激动和兴奋的。
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生:从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这句诗可以看出来。
生:从三黑欣赏自己的土地和他的打算中可以看出来。
生:从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个中心句可以看出来。
师: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都很正确。请同学们深情地朗读这些诗句,边读边体会三黑获得土地后的欢喜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生自由朗读。)
师: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把三黑心里的甜描绘出来的呢?哪位同学能结合本文的写法具体地说一说?
生:这首诗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从多方面详细而生动地展现了三黑得到土地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充分表达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我们知道,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再现主要人物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也比较灵活自由,有利于作者全方位地来表现主题。请同学们深入体会这一写法的妙处,并进行仿写训练。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既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感悟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又启发学生结合诗歌的写法具体体味。在教学时,教师既灵活地解读了文本,又进行了拓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1、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周三我讲了一节汇报课《青山不老》,课程是这样设计的:一、聚焦老人,提取老人重要信息 ,感受人物形象;二、聚焦青山,体会创造奇迹之艰难,感悟精神之伟大;三、理解青山不老之含义;四、明白作者之情感。对前两点的设计,我觉得挺满意,后两点总觉得内容有点多,强调人文精神太明显,毕竟是语文课,但不知怎么修改,便这样开讲了。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实践学科,而我更多关注的是人文精神的构建,并且只是通过单一的、想当然的说来训练,很少兼顾听、读和写的训练,好像有点儿上思想品德课的味道 。11月初,在人民会堂听了白皛老师的古诗文教学巜江南春》,白老师主要通过想象画面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在读中品作者之情感 ;肖绍国老师的《湘云醉卧》,关注细节描写想象画面进行各种读,品味文字的美 ;赵志祥老师的《司马光》,让学生采用普通话读、河南话读、周口话读,横版读、竖板读,有标点读、无标点读,简化字读、繁体字读,品味文言文之美。他们传递的是语文之美,传承的是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我的语文课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没有根据学情细致入微的方法引领和对语文态度的培养,突然觉得自己这20年的语文课白教了 。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却没有抓住重点,尤其看到任教授见缝插针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更有种想提高生命质量的想法 。
梳理思路,断舍离,直奔目标 。
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42、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难点:透过《江南春》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诗抓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让学生由景物来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中,诗人由景物来表现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淡淡哀愁。这种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完图片的感受,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题。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激发兴趣)
(二)知识讲解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圈画景物,明意悟情。
(1)学习前两句诗赏今。
①圈出诗句中描写的是景物,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 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触觉风
③再读诗句,说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江南春天?
课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听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闻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花红柳绿、莺歌燕语、鸟语花香、充满生机)
你在这样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样呢?
(愉悦、轻松、快乐
(2)学习后两句诗怀古。
自读后两句诗,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学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资料。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诗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伤感、担忧?
(四百八十寺、烟雨中)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理解诗意: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此时作者心里会想写什么?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三)课堂巩固练习
5.带着感情,吟出诗韵。
看着花红柳绿感受着鸟语花香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看着江南山村喜爱美景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忧心忡忡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关心国事的杜牧想:
齐背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小结
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的向我们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了这首诗,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让我们伴着《江南好》这首曲子,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这首诗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图吧!
43、纪昌学射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纪昌学射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语复述故事主要内容。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前,请你先读读屏幕上的信息,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坐井观天 画蛇添足 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狐假虎威)
2.寓言故事的特点是虽然它篇幅短小,但能告诉我们大道理。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是《纪昌学射》(板书课题)
3.读了题目,你来猜猜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预设:纪昌拜了一个好师父学射箭的事情;
纪昌学射箭先遇上困难再克服困难,最后成功的故事。
从故事题目去猜测寓言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学习寓言故事的一个好办法。是不是和你们想的一样呢?我们去读一读
二、初读文章,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1.自由读文,出示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一边读一边思考,根据故事内容,完成填空。
纪昌向( )学习射箭。练习射箭前,( )向纪昌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 ),二是( )。纪昌按照( )的要求,练好了( ),后来他成了( )。
2.学生交流,阅读反馈
(1)读准字音:布机 锥尖 成绩 拴住 虱子 (特别关注标红字音)
(2)借助图片交流词义:布机、锥尖、虱子。
布机:用以织布的机器。布料用来做衣物。
锥尖:锥子在古代是用来穿针引线的,特别是妇女做鞋垫或者是鞋匠补鞋时用得着,它的形状就是一根钢针,再加上一个木柄,锥尖就是指针尖了。
虱子:虱子的成虫和若虫终生在寄主体上吸血,像句号那么大。
(3)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纪昌向( 飞卫)学习射箭。练习射箭前,(飞卫)向纪昌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 眼睛要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 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的难辨认的东西看得很清楚 )。纪昌按照(飞卫)的要求,练好了(眼力)。后来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同学们猜对了一半的故事,纪昌真的拜师学射了,只不过中间的过程不太一样,那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请你仔细读读第2-4自然段。
三、聚焦经过,体会人物品质
1.请你说说每个自然段他主要在练什么?
练眼力练眼力练开弓射箭
2.纪昌究竟是怎么做的呢?结果呢?
(1)练眼力:眼睛要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A他用了什么方法?
齐读:妻子织布的时候,纪昌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
@交流方法,死死盯住织布机踏板。
@死死盯住说明了什么?纪昌全神贯注,一刻不放松地在练眼力。
B练得怎么样?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能不眨一下。
@本领相当到家,眼睛有定力。
@为什么能够练得这么好?态度认真,下了功夫,花了两年时间。
用的方法
结果
练眼力
躺 睁大 盯住
锥尖要刺到眼角,不眨眼
C. 请你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纪昌练成眼睛要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的过程。
(2)练眼力: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的难辨认的东西看得很清楚
A读一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方法,填一填相关内容(学生汇报过程)
做法
结果
练眼力
躺 睁大 盯住
锥尖要刺到眼角,不眨眼
B 交流反馈
做法
结果
练眼力
躺 睁大 盯住
锥尖要刺到眼角,不眨眼
练眼力
拴住 吊 盯着
小虱像车轮那么大
C.根据表格说一说纪昌练成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的难辨认的东西看得很清楚的过程。
(3)结合人物品质,想象纪昌练习开弓射箭
@眼力练成了,纪昌开始拉弓射箭啦!请你读读第4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中并没有像第2/3自然段那样展开描写,请你想一想,按照我们前面对纪昌的了解,他会怎么做?
@纪昌是个怎么样的人?(飞卫只说练什么,并没有说怎么练,他自己探索练习方法,是个肯动脑筋的人;两次练眼力的事情看出他是个下功夫,很专注的人)
@开弓射箭练习中,纪昌会怎么做?预设:认真听讲,以移动的小物体为设射击目标,每天坚持练习,练到自己满意为止。
是呀,后来纪昌生自发回答(纪昌成了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四、从结构出发,练说故事,领悟寓意
1.学到这里,我们都已经清楚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出示结构图),我们去文章中找一找,哪些词句将这个故事串联起来,连贯表达呢?
2. 根据结构图,用上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词句,和同桌练习讲故事。
一星:能讲清楚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星:把故事讲得清晰、流畅、完整;
五星:能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
3.思考:纪昌学射,开弓射箭不应该是重点吗?结合故事内容,说说为什么要把笔墨放在描写练眼力上,而对射箭这件事一笔带过?
射中箭的关键是能够瞄准物体,这对基本功眼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眼力练得足够好,对后面开弓射箭瞄准物体帮助很大,相对来说练习应该会快很多。因此练眼力这部分详细写,后面射箭就略写了。
4.文章这样布局,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想要学好一件事情,要肯花时间精力练好基本功。
五、链接生活,举一反三
5.生活中有这样类似的例子吗?在你的练习上写下来。
想要 吹出优美的笛声 ,先要花力气 熟常曲谱并练好指法 ,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想要 ,先要花力气 ,这样 。
44、纪昌学射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纪昌学射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1.抓住课文主线,解读文本内容。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的内容富有趣味性,所描写的故事浅显易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以扁鹊几次给蔡桓侯看病为主线,引领学生研读在每个阶段蔡桓侯的病情怎样,应如何医治和蔡桓侯对扁鹊持什么态度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深刻地体会到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侯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
2.补白训练,深化理解。
另外,教学的实效性来自教者对文本的解读,这是最为根本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能潜心解读文本,适时地利用文字来进行补白训练,如《纪昌学射》中,纪昌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苦练了两年,这两年之中,他是如何刻苦练习的呢?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得到迸发,结合文本与生活实际大胆想象,在自由的想象中,读懂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相关文章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
四年级上册27课故事二则之扁鹊治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
-
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听课记录
-
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
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推荐文章
-
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麻雀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精打细算》 用竖式计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
五年级语文下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随堂笔记词语理解
-
五年级十八课威尼斯的小艇近义词反义词
-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训练
-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
一年级金木水火土小练笔
-
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小练笔
-
三下池子与河流课堂笔记知识点
-
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一年级语文下12课古诗二首池上词句复习笔记
-
闵乱思治
-
谦让就是美德
-
一岁前的小宝宝过早练习站立,会有罗圈腿
-
小班主题教案《美丽多彩的郁金香》反思
-
中班教案《树妈妈的朋友》反思
-
定制家具的朋友圈文案37句
-
语文园地二数一数下面的字除去部首还有几画。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生字组词与词语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