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2、二年级上册识字2:树之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识字2:树之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树之歌教学反思1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课堂上,我也重视对学生背诵的指导,通过填空的形式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加强学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把这首儿歌背诵出来。当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对生字书写的指导还不太够,少数学生把桂和挂两个字混淆了,部分学生在写松字时不够规范,右边的`公撇和捺的位置关系不对,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加强生字书写方面的指导。
树之歌教学反思2
《树之歌》是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儿歌,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所以当我接触这篇课文时,我便想着我要把它展示的更完美。所以昨天下午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来准备这篇课文,我觉得如果只是简单地立足于文本分析,有点太对不起它本身的意义。于是我把它当成一篇科普文来讲。
在课堂上既给孩子们展示了每一种树木的图片,因为现在的孩子离自然太远了,而且很多树木我们生活的附近并没有,所以图片是最简单的一种介绍方式。对于每一种树木,我都给他们拓展,特别是讲到白杨树的时候,因为自己本身去到过新疆,所以我给他们讲了很多关于新疆的东西,天上啊、沙漠啊等等,还告诉他们连新疆的羊肉都是带着淡淡的草香的,而不是膻味。讲到银杏树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在西安的大观音寺里有李世民亲手种下的一棵银杏树。这棵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告诉他们如果这些树要是能说话,我们的生活该多精彩,它肯定要不分昼夜地给我们讲述朝代的更替和古往今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我把立足点落到孩子们的价值观上,我告诉他们我们所在的祖国有许多美里的河山,你们的世界不只是眼前的一座山一条河,你们应该努力走出这座大山,去听海浪翻滚的声音,去感受沙滩的柔软,去领略泰山黄山的险峻,去感受雪山的春洁......你们应该用脚去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这一切都需要你们今天和明天不懈地努力来实现,努力学知识,努力学做人,努力学会爱,爱生活,爱自己、爱别人。我不知道我每次给他们讲这些应不应该,但我想如果我时刻能像念经一样一直在他们的耳边念叨,我相信一定能让我在未来看到希望。
每一堂课总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因为今天带着匆忙的心去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很多本来预设的内容没有给孩子们提到。比如本来计划在讲白杨树的时候,我想给他们读一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大抵应该都能感受到这篇文章的魅力;计划讲木棉树的时候,要给他们读一读舒婷的《致橡树》。也许在他们这样一个年纪读这些文章或者诗歌,根本领略不到其中的感情,但任何东西我相信只有听过、见过,一定会装到自己的记忆里。而在许久之后,这些尘封的记忆会在某一刻被悄然唤醒。然而这一切都在匆忙后完全忘记了,这是今天一个小小的遗憾。
3、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教材解读及教学目标:
这是二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安排的第一次口语交际,话题聚焦有趣的动物,要求学生向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讲清楚动物有趣的地方,让别人听明白。
教材首先列举了鹦鹉、萤火虫、松鼠等动物的有趣的特点,教材图文并茂示出示了没有脚但爬行速度很快的蛇,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身体颜色的变色龙,只能站着睡觉的高个子长颈鹿,走路会分泌黏液的小蜊这组动物围坐一起,可爱有趣,引发学生对动物趣闻的好奇和思考。
引导语和小贴士从两个方面作出提示和要求:
一是把话讲清楚先想好要讲的内容,再讲给同学听吐字要清楚,这是讲清楚 的基本要求;
二是听明白听 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通过向同学提问和交流,听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活动侧重训练学生如何讲清楚,如何听明白,并迁移运用于日常交际。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种动物, 能讲出有趣之处。
2.能认真听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借助插图,感受有趣。
(1)师:同学们,动物双语学校开学啦!你们看,已经有几个同学早早地来到教室里了。
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快看,它们是谁?你能说出它们身上有趣的特点来?
学生交流。
生:我看到蛇来了,它虽然没有脚,却可以爬得很快。
生:我看到变色龙也来了,它最神奇的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改变身体的颜色,这样让敌人无法辨认,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生:我知道长颈鹿有一个睡觉的秘密,那就是它可以站着睡觉哦!
师:同学们真是动物的好朋友,都能把这些小动物有趣的特点介绍出来。
2.自主选择,介绍动物。
(1)师:你能根据平时了解和观察,用两句话简单说说一个动物有趣的地方吗?同桌互相交流1分钟。指名一组同桌向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评。
(2)师:动物双语学校开学仪式是有趣的动物都要上台介绍自己,可是有一位动物朋友临时有事不能赶来,它寄来了一段录音,想不想听?(播放录音:大家好!我的体型很小,身体软软的,背着重重的壳,像圆圆的房子。我喜欢在雨后爬来爬去,不过爬得很慢。遇到危险就缩进壳内,对方就拿我没办法了。你们猜猜我是谁? )
师:你们猜这是哪种小动物?
生:蜗牛。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听到它说自己身体软软的,背着重重的壳。
生:它说自己爬得很慢。
生:它介绍了自己的特点,遇到危险就躲进壳内。
师:对了,你们听得很认真,一下子抓住了它的特点,包括它的外形、习性、能力,不过,蜗牛还有更有趣的地方呢,大家一起读一读。
(出示材料: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亮晶晶的路线,那是它分泌的粘液。这些粘液可以降低摩擦,帮助蜗牛向前爬行。
(3)师:这么多有趣的动物。每一个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有的是外形很有趣,有的是有特别的生活习性,还有的拥有了不起的本领。(相机板书:外形、生活习惯、独特的本领)
你们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有趣的动物,有的同学还能从同一个动物身上发现几个不同的有趣的特点,真了不起!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观看视频,围绕有趣指导。
师:河马老师介绍了大熊猫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走路时的姿势一摇一摆特别可爱。
生:熊猫贪吃竹子的样子憨态可掬!
师:同学们如果能抓住动物有趣的特点来介绍,大家一听就记住了。
2.围绕吐字清楚指导。
师:河马老师讲得怎么样?
生:讲得很清楚,没有多余的话,不啰嗦。
生:河马老师介绍的时候眼睛是看着大家的;音量适合,听着很舒服呢......
师:对了,我们每个同学介绍的时候也要口齿要清楚,每个字都发音准确,说话的速度也不能太快,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听清楚。
3.围绕有礼貌地提问指导。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问时,用上了请、谢谢这样有礼貌的词,和我交流的时候面带微笑,真好!这样有礼貌地交流才会得到对方的认可。
师:要做到有礼貌地提问,就要认真听别人的介绍,当遇到没听明白的地方时,可以举手发问,发问时也要做到吐字清楚,还可以用上请问等礼貌用语,对方回答完问题后要说谢谢等。
三、练习表达,展示交流
1.学生借助模板自主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动物也练习介绍一下吧!
同桌互相练习。教师巡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小组内交流
3. 班级内交流
利用口语交际单,从表达与倾听两方面做出评价。
4. 出示图片,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物,说清楚他们的外形和有趣的地方吧!
5. 出示资料袋拓展
五、小结
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小动物,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或户外活动的时间,更多地了解他们,我们也知道了向别人做介绍时,要做到吐字清楚,听的时候要认真思考,有问题时可以有礼貌地提出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4、二年级上册2课我是什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2课我是什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童话,更是一个谜语,介绍了水的变化和为人类所做的好事与坏事。本文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两个:一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二是借助图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时已经进行训练,本节课教学除了识字、写字、读文外,要再次进行强化,让学生渐渐形成能力。课后题正好体现了这样的训练点,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可以借助文中插图,辅助示意图完成。第二题,体会落打飘的意思,再说一句话,仍然可以借助插图,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体会,并拓展思维,学会运用。第三题,读记灌溉田地、发动机器等短语也是积累动词的短语,这些词语比较难,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借助插图,读懂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课件提示《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重点),还积累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动词。今天,我们继续用上这样的方法学习另外一篇课文。
2.揭示课题,指导读出问的语气。
3.借助插图,猜猜我是什么?
生:云、水、冰雹、雪
(上节课忽视了学生大多读过《小蝌蚪找妈妈》,在借助插图,了解小蝌蚪身体的变化时没有做到有所侧重,浪费了不少时间。通过这样的检测,发现大多学生没有看懂课文,接下来的教学重点也心中有数了。)
二、初读课文,初识生字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根据学生的情况,强调容易出错的生字。
(本学期生字较多,抽查时尽量选择可能不会全部认识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准学情,好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自由朗读课文,特别注意刚刚同学们容易读错的生字,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反馈:一共有5个自然段。
三、随文识字,了解我的形态变化
1.课文最开始就说我有一个本领,就是会变,读。做做扩胸运动,识记这两点像个八,方向朝外。(板贴变)
2.读第一自然段
我变成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变的?
(1)自由读。
(2)我变成什么?什么情况下变成的?
生: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
生:我变成了极小极小的点,连成一片,漂浮在空中,成了云。
(根据学生的回答,简笔画画云、汽)学生勾画。
相机识记极,组词。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
生:很小很小。
生:小得不能再小。
(3)师生合作读。师第一句。男生第二句,女生第三句。
(4)不仅我会变,云的衣服也会变,会怎么变呢?借助白云、乌云、云霞的图片,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红袍
(5)再读,读出我的多变。
3.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我还会变成什么?
(2)抽生读。
(3)生:变成雨、冰雹、雪。(简笔画,学生勾画)
相机认识越、滴。
越,想着走字旁,你会组什么词?
(跨越、越过、一生组跳跃,做做动作,猜跳跃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旁?板书:跳跃)
滴与之前学的什么很像?(摘)联系之前的字源,强调里面是古。
(4)雨、冰雹、雪是怎么下来的?
借助雨、冰雹、雪的图片,分别读句子,想一想,这三个词能换吗?为什么?
(不能换,因为雪很轻,就可以飘下来;冰雹很重,只能打下来;雨不轻也不重,就是自然地落下来。)
用手模拟雨、冰雹、雪,做动作,感受三个动词的用法。做到冰雹时,学生还说到了可以用砸
(5)想象生活中的场景,你能不能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说。
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复现词语。
晒太阳 变成 一片 傍晚 水滴 越升越高 极小 海洋
2.书写。
重点指导极海
复习昨天写左窄右宽的字的写法,重点关注高矮,高低协调才好看。
教学反思:今天的教学努力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了调整。课前原本根据文本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3自然段,但是在教学中,只上了1.2自然段,因为时间比较充裕,学生的说话也比较精彩,有的小朋友在用打飘落说话时,还关注到了事物的色彩和样态。但是,对朗读的指导还弱化了点。下节课,可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角色体验,读一读。
5、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敕勒歌评课稿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敕勒歌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方式多样,层次分明。首先是读准读顺课文。先由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合作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最后全班齐读,读顺课文。其次,读通读懂课文。在随文识字中读懂课文,利用图片引导孩子理解诗歌。最后,想象读、品读课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有趣的情境设计,贯穿整堂课,让孩子一节课都置身于大草原这个情境中,学习兴趣高。
3.巧妙地运用了随文识字,利用字源、组词、图片等方式,让学生轻而易举理解生字。
4.对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句诗歌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可以运用更多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天苍苍,野茫茫。
5.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在生字的书写上,如果能范写结构相同的苍、茫二字,对比两者的异同,就能进一步教会学生写字的方法。
6、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夜宿山寺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夜宿山寺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课堂是孩子们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可是,我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放入到备课内容中。习惯了老师教课,学生照单全收的模式,似乎老师主宰课堂成了理所当然。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将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感受全部记录下来,设置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我预设的圈套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句话,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理解不同,读法肯定也不同。所以,我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分析诗句然后定下基调,再来整齐划一地读,无形中抹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萌芽。因此,我的课也是缺乏活力的,所谓的朗读也只是大声读,并没有将课文读活。我的预设是教师主宰课堂,所以课堂的生成便是生硬死板,没有太多的情感冲击,学生只是在再现我的预设,并没有参与到课堂的生成,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课堂语言的随意。
尽管有了详细的教案,一再地斟酌,课堂上的我说话还是没做到言简意赅,拖泥带水,甚至问出了一些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语言过于随意,不能这样!我反复告诉自己。
三、老师的示范作用。
在古诗前两句的朗读中,我一味地追求让学生去读,忽略了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词语的温度,而这个很重要的一个引导是老师的范读,此时,我又忘记了自己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学习基本都是在不断地模仿,练习,然后才有自己的个性。但是我没有做示范,学生练来练去也是不得要领,练习的结果自然也就差强人意了。
四、课堂纪律的组织,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低年段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而我们班的孩子刚刚好欠缺的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坐不定,动来动去,小手玩这个玩那个,插嘴,开小差,写字歪着身子,侧着脑袋,握笔姿势更是惨不忍睹。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我并没有太多地去要求同学们的坐姿、倾听以及写字、握笔姿势,简直是大错特错。任何学生,如果没有自律,没有自控力,一切随心所欲,而教师有没有很好地去纠正,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控力,后果将不堪设想。
语文课堂该将有效的阅读进行到底,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怎样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中自主学习,发挥个性,生成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足够我用尽所学去思考,去改进,去成长。
7、三年级上册11课一块奶酪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1课一块奶酪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一块奶酪》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奶酪渣让给最小的蚂蚁的故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严于律己,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读演结合,激发朗读热情。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点,朗读教学不能泛泛而读,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进行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首先自读蚂蚁队长喊话的部分,接着让学生当一当体育队长,请他们体验蚂蚁队长这一角色。让他们根据课文中的对话,再联系体育老师上课的样子,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过程中讲解多音字稍,加强学生对这个字的识记和运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针对本课内容,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哪些这一问题,让学生6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遵循找找、读读、谈谈、再读读的顺序,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找到相应的文字和段落,接着请同学自由地朗读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然后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会找关键词来理解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播放学生课间视频,让学生针对视频里的一些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自导自演这篇童话故事,将童话内容演一演,学生积极性高涨,生动的表演活跃课堂氛围,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集体表演《蚂蚁之歌》,使课堂充满童趣。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学生随时随地能见到奶酪,认为奶酪是很平常的一样事物。不认为奶酪很有吸引力,甚至觉得奶酪不好吃,无法体会奶酪的诱人。因此很难理解奶酪在文中对于蚂蚁的吸引力是那么大,这样对于蚂蚁队长的矛盾、复杂的心理难以理解。在教学时学生虽然能回答出问题,但对蚂蚁队长激烈的心理活动还是难以把握。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对话的练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课文。
2.教师要处理好课堂的收与放。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要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反思2
《一块奶酪》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我在教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讲生活中自己看到的蚂蚁搬食物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采用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
初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在指导课文学习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上这堂课。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次,我利用孩子们特别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让大部分孩子都真实的体验了一把蚂蚁队长,让他们随着课文中的角色对话自己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读演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多音字的识记与运用。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随着文字走进蚂蚁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蚂蚁群的自律,毅力,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不足之处: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8、三年级上册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听课记录:
一、字词学习
1. 认识人物:青头、红头
2. 出示生字(带拼音)开火车读
3. 去掉拼音,齐读生字
4. 交流难读句子、难写生字
师:看看这些字,你觉得哪些容易写错?
让我们拿起手来,一起写写(书空)
5.这些是老师最容易错的字(标注:旅、怜、救、流、算)
打开语文书,在空白处选两个自己最容易错的字,抄写下来
6.玩听写游戏。一个小朋友念一个字,其他学生听写。(请了)
二、学习红头的旅行路线(课后第三题)
1. 提出最难读懂的地方?
(生提问,共提出了10个问题)
2. 走进最难的问题
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用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
生:卷到嘴里、 吞到肚子里去、喷了出来
师相机板书
3. PPT:(牛的胃的肚图)
谁能来讲讲红头在牛肚子里的过程?
PPT演示:吞到了第一个胃,接着到了第二个胃,然后就到了第三个胃
师:这就是小红头在牛的胃的过程。牛吃东西就是这样的,一起读:
红头在牛肚子随着草一起移动,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到了
4. 师讲解反刍
5. 根据示意图讲解旅行路线,请生说,同桌两人说
6. 板书:喷字。师:小朋友,我们就要这样学习,从不懂的地方学。红头在牛的肚子里转了一圈出来,能活过来,是谁啊?青头。
三、体会青头和红头的友谊(课后第二题)
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
生默读,勾画,寻找。(师:找到第一处就标一个①,第二处就标一个②)
2. 生1:它不怕疼痛也要救它(师板书:不怕痛)
生2:他们捉迷藏也说明他们是好朋友
生3:青头急忙问。青头很焦急(师:你不仅找到了句子,还进行了说明。师板书:急)
生4: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师:这是在鼓励它。一边教它方法,一边鼓励它,真是好朋友啊。)
生5:青头又跳到牛身上,安慰它(师:安慰它,原来是蟋蟀在地上说,看到红头被卷进去了,青头跳上去了,隔着肚皮说。刚才谁提的这个问题,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6:不要哭。(师:不仅找到了句子,而且还有说明去开导它)
生7:红头最后见到自己的好朋友,都流泪了(师:嗯,会感恩)
师:我们不仅在文中找到了依据,而且已经在说明了。现在我们连起来说一说,看看同学们会不会。当红头被卷到牛的肚子里时,青头非常着急,并且不顾自己的疼痛,要救它的朋友。当红头被吞到胃里去的时候,红头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当红头非常悲哀的时候,青头还要不断地鼓励它。当红头觉得绝望的时候,青头还要不断地给它树立信心。当红头最后出来的时候,红头还要不断地开导它。这样的朋友,才叫非常要好的朋友。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课后第一题)
1.师:学童话故事,读着读着,这样就读明白了。并且,我们也明白了故事中蕴藏的道理呢。学童话故事,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找到的好朋友的句子,我们学童话故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学习内容,那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
2.师:喜欢朗读吗?那我们看7到12自然段,找到了吗?再找红头和青头的语言在哪儿,找到了吗?
3.同桌两人一人扮演青头,一人扮演红头,就读他们两个的对话。
4.请生上讲台合作对读。
5.师:她读的最好的是哪里?我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读得这么好,我来试试啊。(师动情且有点夸张地读)
6.师:为什么要表扬我,我哪儿读得好?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哭的感觉
生:你读青头的时候,读出了着急的语气
生:你读的每一句话都很有感情
生:你读你在哪儿这一句读的很快。读得伤心得时候,很伤心,感觉要哭了。
师:我听懂了,你们表扬了我三点。那我把我朗读的窍门跟你们分享。
7. 同桌两人练对话,注意语气,感情,画面。
8. 请同桌两人读一读。
9. 师生合作读。师读提示语,生读语言。
五、总结学习方法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读一个童话故事,知道了牛吃草的特点,知道了青头和红头是一对为别人着想的非常要好的朋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这些方法,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课文通过描写两只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小心被牛吞进肚子里,另一只利用知识帮它从牛肚子里逃脱出来的事,让学生知道反刍这个知识。
课文以对话为主,有着丰富的提示语。为了让孩子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在指导朗读,红头拼命地叫起来救命啊!救命啊!时,开始孩子们读得很平淡,我提醒他们注意提示语拼命地,结果一下子炸了锅,孩子们大喊大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看着同桌发笑,有的还做起了鬼脸,他们不是在读课文,只是单纯地觉得很好玩。眼看场面失去了控制,我及时叫了停。让孩子们静下来默读课文,通过提示语去细细体会红头此时的心情。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红头,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想?你又是什么心情?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我指名让孩子说,并让她带着这种感受,走进红头的内心去读。效果比刚才好了很多!
在指导读青头的话时,我引导孩子通过一些关键词,去体会青头的心情变化。在体会红头和青头心情变化的基础上,让孩子练习分角色朗读。
在课堂的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多学习知识,要珍惜朋友,遇事不要慌张,要动脑筋想办法等等。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课文,更是让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进入到孩子心中。
9、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这个童话故事的内容早就被人们概括成:
一年一度的新年除夕,是大家欢乐的日子,但有的人却在挨饿。这种饥饿在天真的孩子身上就特别显得尖锐,特别是当地(或他)看到好吃的东西到不了口的时候。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一根火柴,照出对面楼上有钱人家的餐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有精致的碗盘,填满了梅子和苹果的、冒着香气的烤鹅。更美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出来了,背上插着刀叉,蹒跚地在地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姑娘面前走来。这时火柴就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湿又冷的墙。最后她死了在旧年的除夕冻死了。在这里安徒生安慰读者,说她和她的祖母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但这只是一个希望。真正的光明和快乐得自己去创造。上帝是没有的。小女孩究竟还是死了。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生字。
乖巧 赤脚 衣兜 蜷缩 冻僵 火焰 蜡烛 火柴梗 薄纱 橱窗 圣诞 两腮
二、初读课文
1、修改课题,句式训练。
①卖火柴的小女孩真 。
可爱,可怜,幸福,穷苦
②卖火柴的小女孩真 。因为 。(用文中的话,或加上自己的话)
可怜:因为她光着脚在大街上走,而且还下着雪。(师评:对于天气的补充非常关键。)
可怜:因为她光着脚走路,脚上冻得红一块紫一块。
幸福:因为她死了,不用再忍受痛苦寒冷,而且还能和最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可怜:因为她卖不掉火柴,回家要被爸爸打。
可怜:因为她蜷缩着身子,坐在墙角。
③小结:天寒地冻,小女孩还在外面走,此时她身上感觉如何?寒冷。
一根火柴也没有卖掉,回家还要挨打,可见这户人家怎样?贫穷。
大年夜,别人在家里合家团聚,吃着晚餐,而小女孩却怎样?饥饿书中介绍她的家是怎样的情况?(第4段)此时小女孩有家回不得,不仅仅是苦,而且孤零零地在冰天雪地中。孤苦。
三、精读课文,展开想象。
1、朗读指导,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①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②老师范读第2自然段
③学生仿读第3自然段
④师生接读第4自然段
指导朗读长句:雪花落在她(她读得短促)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
指导情绪递进:她觉得更冷了。
2、抓住划火柴,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1)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到小女孩真幸福?
最后一段,齐读。
(2)小女孩怎样得到她的幸福?她幸福了几次呢?
每一次都和她划火柴有关。
(3)学习第一次划火柴
①划了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一个大火炉。
②朗读相关的语句: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如果你是这个小女孩,此刻你想到什么?
多么温暖,太舒服了;心也变温暖了;要把火炉卖掉(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第一次想象还不是很开阔。)
③继续读下去:唉,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如果你是小女孩,此刻你会怎么想?
大火炉去哪了,我好想再暖和一下啊!(说出自己的遗憾和惊讶。)
④你会不会紧接着再划一根火柴?
为什么小女孩不拿一把火柴,而只划了一根呢?
她没卖掉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联系上文,感受火柴的珍贵。)
(4)想象交流:后几次划火柴时女孩的心理活动。
①划火柴后看到了什么?
第2次:烤鹅,第3次:圣诞树,第4、5次:奶奶。
②小结学习方法:小女孩划开火柴时看到的情景,想象此刻她的心情;火柴熄灭,眼前的情景消失后,再想象她的心情。
③任选一部分,仔细读读,交流自己的想象。
看到圣诞树时,小女孩想:如果我把它买下来一直留着,那该多好。
看到烤鹅时,小女孩想:我终于可以吃点东西了。当烤鹅消失时,她想:这是幻觉吗?
3、划亮火柴看到的这些,在火柴熄灭时都消失了。你觉得她幸福吗?
不幸福,因为这些都是假的,都没有享受到。
幸福,因为她最后死了,在天堂和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4、小结板书,留下思考。
当她寒冷时,划亮一根火柴,自然想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当她饥饿时,划亮一根火柴,自然看到了好吃的烤鹅;当她一个人孤苦无依时,她看到了代表节日的圣诞树以及她的奶奶。所以她感到很幸福。但这些最后都消失了,所以也不幸福。
到底她幸福还是不幸福?为什么先写到火炉,再写烤鹅,再写圣诞树,最后才写到奶奶呢?
10、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学习生字远:
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学习生字径:
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学习生字斜:
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齐读第二行。
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习生字停亭:
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学习生字车:
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写法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学习生字霜:
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反思】
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习,以强化记忆。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态学习空间,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1、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请教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请教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此次习作教学我教得比较成功,因为我把控好了学生的发言时间,下次我还会继续保持。只是有的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例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充分,学生做得好时我并没有及时鼓励。我以后要进一步改进。
教学反思2:
此次在教学识字加油站时,我采用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习。学生学得快实际上也应证了我的想法是对的,其次在上完本课后,我让学生互相讨论本课学后收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教学反思3:
口语交际能力与其他学习能力一样都是螺旋上升的,而且前后相互勾连。比如二年级上册《做手工》要求按照顺序说,《看图讲故事》要求按照顺序讲清楚图意,都是按照顺序说,但顺序不同,《做手工》是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而《看图讲故事》是空间顺序。两次口语交际相辅相成,才使学生达到按照顺序讲清楚目标。再比如二年级上册有有礼貌地提问感兴趣的问题多问一问和三年级上册的礼貌地回应,也是相互勾连的。
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复踏而行的,一种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为后面的提升奠基,在后面的口语交际中又不断完善已有的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交际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树立典范,更要及时发现学生交际中表达、倾听、应对的问题以及体态上的问题给予纠正。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只在口语交际课堂中完成的,应该融入学生的生活,培养动口即是练说时的意识。崔峦老师讲道:口语交际能力是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可见,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影响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任重而道远。
12、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一组祖国美好河山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课前我们欣赏了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会选择去哪里?
生1:我会选择去大海。
大海边,大海你去不了。(师及时补充)
师:为什么选择去大海边?你想看什么?你能说说吗?
生:我想看到大海与蓝天相连之间的船只。
师:很好,有想法!
生2:我想到山峰上去,从山顶上往下看风景。
师:不错。
生3:我想到草原上去,去看看动物在草原上到底在干嘛?我还想去草原上骑马。
师:嗯,策马奔腾,那简直是太爽了!
生4、5、6:我也想去草原,去看看草原上万马奔腾,还有看牛羊吃草。
师:瞧!咱们的小手好多好多啊,说明一个问题,大家都喜欢旅行是不是?
师: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也有一个喜欢周游天下的人。他字太白,号谪仙人 ,被后世称为诗仙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呼:李白。
师:对呀,他就是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同时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今天我们就追随李白的足迹,一起游天门山去。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这个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心领神会)
师:对,远远地看。看什么呢?
生:天门山
师:既然是远远地看,那我们的声音就得放出去,就应该读出向远看的意思,我们再来读一遍,齐。
生:望-天门山
师: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1:天门山在哪里?
2:天门山上有什么?
3:李白在哪里望天门山?
4:天门山上的景色怎么样呢?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师:好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但是,学之前首先要学会怎样去读诗,怎么样读呢?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强调自由读,读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有摇头晃脑的读,有抱成一团的读,那有没有谁来展示一下呢?
生(纷纷举手)
(师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有没有谁来评一评?
生1:我觉得他没有读出断句。
师:(故作惊讶状)哦,那你来试试,把他的断句读出来好吗?
生反馈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评评他读的怎么样?
生2:他刚才重音没有读出来。
师:嗯,也就是说停顿有了,重音却没读出来,那你来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生抑扬顿挫、激情高昂地读。)
师:同学们,他读的好不好啊?
生大声呼道:好并且掌声鼓励。
师:看着你们读,杨老师心里痒痒的也想来试一试,你们来评评,杨老师读的怎么样吧?
(师范读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啊?(生大呼特别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你们学着杨老师的样子再读一读,好吗?(生大声齐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教学反思
一次我教李白的《望天门山》,因为这是我非常熟悉的一首唐诗,所以我草草地备一下课,就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正当我讲的尽兴时,一个学生的问话打断了我的思路:老师,天门山高吗?为了突出下面我要讲的气氛,我不假思索地说高,太高了,不然就叫天门山了吗?于是我在黑板上画出了高高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并画出了长江的走势,学生都很赞叹地点了点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芜湖,并有幸目睹了天门山风姿,想象着当年李白乘舟欲行的豪迈,我亲自爬到山顶上,没一会,只几分钟的时间,我就爬到了山顶上,感觉这山并没有我想象的高,但为什么李白写的那么有气势呢?观察的角度不同,当年李白是乘船,现在你在山顶上,感受当然不一样了。一个同事提醒了我。于是我下了山,租了船,重温了一下乘舟将欲行的感觉。此时,我想起了我曾和学生讲过的天门山的事,一种愧疚油然而生,挥之不去。
想想自己参加工作也已经十多年了,教育教学中,我总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所以心里一直很坦然,虽然没有取得过什么优异的成绩,但也从来没出过什么差错,可自从我教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并亲眼目睹天门山的风姿时,我的心里就觉得很愧疚。
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需要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
13、三年级上册16课金色的草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6课金色的草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听课记录:
板块一 谈话导入
1.平时见过什么颜色的草地?
(板书:的草地)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金色的草地
(板书:金色的 金色写的大一些)
3.谁来读?
谁能读得让我们有画面感?
本来是绿色的草地,怎么变成金色的呢?
板块二 聚焦第一段(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1.请一位同学读一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
2.你发现了吗?草地为什么变成金色的了?
生:蒲公英盛开了,所以是金色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盛开吗?(全部都开了)
生: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所以草地是金色的
生:因为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全是蒲公英
生:我有一个问题,我见过的蒲公英是白色的。
师:是啊,那个是蒲公英的绒毛
生:这片草地很大
师:是的,远远望去,就是金色的草地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注意这些红色的词语(一大片、长满了、盛开、金色)
师:文字是有画面感的。读了这段,你的眼前有没有看到这样生动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好多的蒲公英在草地上长满了
生:我看到的是,我在金色的草地上奔跑
师:想象画面的时候把自己也放进去了
师:带着刚才的想象,带着刚才脑海里的画面,我们再读一读。
板块三 聚焦第三自然段
(理解变化、留心观察、持续观察)
1.师:你们看,作者能够留心观察(板书:留心观察)所以他窗前的那一片草地就有了色彩,就有了特别的美。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我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留心观察的,他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
2.师:他发现了什么呀?谁来说说,他最先发现的是什么?
生:蒲公英早上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绿了。
(板书:早上 绿色
中午 金色
傍晚 金色)
3.师:谁能连起来说说蒲公英的变化?
4.师:你觉得应该如何观察,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光靠一次观察不够,要留心观察,得长期的、持续的、多次的去观察)
(师板书:持续观察)
5. 我们合作读一读,你们读红色字体,我读黑色字体(师读时间)
6. 看看作者还有什么重要的发现?
我们来读一读这个重要的发现
PPT出示: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边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7. 想不想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加上一些动作,把这个变化讲清楚,这样更厉害!同桌两人先互相说说,尽量不看书。
8. 请生上台当小老师,讲一讲蒲公英的变化。(请两个学生)
板块四 聚焦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个草地是怎么变的,很有趣,很好玩。看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来读一读。
PPT出示: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最喜爱的一句话
2. 你喜欢吗?想不想我们校园里也有这样的草地?看你们朗读得怎么样子。
(生齐读)
板块五 再读第三自然段(仔细观察)
1.师:作者是怎么把观察到的东西写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面对更高的挑战,让大家当一回小小研究员。你来看看,这些标红的字,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发现看见仔细观察标红)
发现:以前没有感觉到的
看见:是发现过的,所以用了看见
3. 师:仔细观察这个词语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这个词语很重要
师:我们把这个词语读一读。原来,除了时间上要持续观察,我们还要仔细观察(板书:仔细观察)
4. 师:你想象一下,他是怎么仔细观察的?你能不能想到那个画面?
生说用手摸,蹲下身,用放大镜等
5. 师:我们同学做研究者,就要这样仔细观察,仔细思考。奖励大家,给大家看看向日葵、含羞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视频)
6. 生说变化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特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写生动,这部分的描写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成功之处1、环节连贯清晰,水到渠成。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够到位,事先设计的几个环节在讲课中漏掉了,2、3自然段还应该有一个讲解完的巩固朗读环节,体会作者对蒲公英草地的喜爱赞美之情。2、还有学生表演玩蒲公英环节,只关注了学生打哈欠的方向不对,没有对重点词语假装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进行再次强调。
14、三年级上册15课搭船的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5课搭船的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导入课题。(1分30秒)
师:孩子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15 搭船的鸟
师:是的,真好听!看老师写课题。搭字右下部分撇窄捺收,注意笔画间的穿插。来,孩子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嗯,读得自然一些行吗?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搭船的鸟。
生:齐读课题。
师:真好。
二、初感课文。(5分30秒)
师:孩子们看,这是课文的插图(配乐),如果此时你就坐在这样一条静静行驶的小船上,和妈妈一起到乡下外祖父家,在这趟旅途中,你会有着不平常的发现,一会儿老师为你们读课文,你们一边看课文一边做动作,如果老师读得是坐在船上的你眼睛看见的,就指指自己的眼睛;如果是耳朵听见的,就指指耳朵;假如是脑袋想的,就指指小脑袋瓜。来,我们演练演练,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棒!来,我们开船了。(师有感情读课文)
师:孩子们,这搭船的鸟是一只什么鸟?
生:翠鸟。
师:你在船上,都看见什么了?听见什么了?(板书:听、看)谁来说说?
生: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坐在船头,多么美丽啊!
师:这是你的观察!好,你呢?
生:我听见了雨沙拉沙拉地响。
师:能够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真好!我们,就是在不断地修正中成长的!还有想说的呢!
生:我看见一只小鸟,坐在船头,多么美丽啊,他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师:你看得真仔细,孩子们看,这听和看就是我们最常用的观察方法,那么像作者那样认真地听,仔细的看就叫做?细致观察。(板书)一起说。
生:细致观察。
师:课题是搭船的鸟,你发现这5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对它的细致观察啊!都有发现,一起说说。
生:第2和第4自然段。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聚焦这两个自然段,一起去发现,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并且把观察所得写清楚地。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15分50秒)
1、品读翠鸟的特点,发现写作密码。
师:这是第2自然段,孩子们读读看,读清楚,读准确。
生:读
师: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可以自己读自己的,这段话,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读2自然段。
师:哇,你声音真好听,第一次读就读的这么准确,一字不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孩子们,你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啊?一句话说一说?
生:我发现这是一只漂亮的小鸟,因为文中说它比鹦鹉还漂亮。
师:谢谢,你呢?
生:我也觉得它是一只漂亮的小鸟。
师:还有别的词儿吗?
生:它是彩色的鸟。
生:它是一只美丽的小鸟。
师:是啊,作者都观察了这只小鸟哪些部位呢,请你拿出笔,在文中圈一圈?有圈好了的,是吧?说给大家听!
生:作者观察了这只鸟的羽毛、翅膀和嘴。
师:真准啊 来我们一起看屏幕,作者一打眼,先看了这只鸟儿的羽毛,接着又看了它的翅膀,最后注意到一张长嘴,吸引了目光。孩子们看,这翠鸟的羽毛、翅膀和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哦,有一半的同学还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吧!我先问问你们,小手先放下,平常咱们最常看见,最最普通,随处可见的鸟儿是什么啊?
生:麻雀!
师:那么我们就有请麻雀出场,好吗?(出示麻雀和翠鸟的图片)请你左看看,右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你手举得最高,你是不是一个高手,请高手发言。
生:麻雀的羽毛是偏棕色的,翠鸟的羽毛肚皮好像是橙色的,羽毛是蓝色的,麻雀的嘴巴尖尖的,但是很短,特别小,翠鸟的嘴巴特别长特别尖。
师:哇,你观察得很仔细啊!你从他们不同的颜色,嘴的长短都有发现。现在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我来描述这只麻雀,你来读读屏幕上这段话,我们来比较比较!
(邀请一个女生上台,你一句我一句对比着读)
师:我们这一比较,大家是不是就发现了,原来翠鸟外貌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啊?
生:它每个部位的颜色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它身上的颜色特别?
生:鲜艳。
师:你也想说吗?
生:它的嘴与别的鸟与众不同,很长。其他鸟的嘴巴很短。
师:而且嘴的颜色都是红色的。原来啊,翠鸟外貌最大的特点就像这两位同学说的一样,颜色特别的鲜艳!(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读出小鸟的色彩美!(配乐)作者具体写了翠鸟身上的哪些颜色呢?
生:羽毛是:翠绿色 翅膀:蓝色 还有一张红嘴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三个颜色的词吗?
生:翠绿、蓝色 、红色
师:真准,蓝色和红色是我们常见的颜色,你知道翠绿是什么颜色吗?怎样的绿?
生:刚长出来的叶子。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翠绿是?
生:还要长上一阵子。
师:孩子们,翠绿,跟一种玉石有关!(配图)翡翠,是一种珍贵的玉石,像翡翠一样的青绿色,我们就叫它翠绿!
师:下次,别人问你,这种小鸟为什么要叫翠鸟,你会怎样回答?
生:因为羽毛是翠绿色的,所以叫它翠鸟。
师:现在你有么有发现作者给我们送来了,观察动物的小妙招,也就是?我们要寻找动物身上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板书:寻找特点)
教学反思:
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字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 搭字在课题中的含义,感受题目所蕴含的深意。在这里我喊了两位学生回答搭意思,他们也都说出是顺便乘、坐的意思,但是后面从这个题目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的都是这是只可爱、聪明的小鸟。因为不是我要的答案,所以我没有说什么就让孩子坐下了。在这里我应该进行适当的评价,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学完课文后自己判断。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细致观察进行学习。先初步感知作者对那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留心观察了旅途中的环境,第二、四自然段作者观察了翠鸟的外形以及翠鸟捕鱼时的动作。
接下来重点教学第二、四自然段,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在学习翠鸟的外形时 ,首先学生带着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的问题自读思考。我叫了几个学生来谈,其实应该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真正关注学生学习。我进行小结后引导学生边读第二自然段边想象画面,并出示翠鸟图片进行观察,说一说翠鸟的样子,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学习作者从整体到部分并把每一部分观察得清清楚楚的方法。然后,出示鹦鹉图片说一说样子,给予孩子扶手进行写一写。这个地方因为太害怕孩子们写不出来,给与的提示过多,反而限制了孩子们思维。今后应该放手给学生,把更多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给学生。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观察翠鸟的外形,在学习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时,进行了简单处理,聚焦动词,观看翠鸟捕鱼视频。继而引导学生体会观察事物不仅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去感受。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一、让学生读课题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确想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通过抓重点词语,词语的替换,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体会作者用词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三、提出问题要全班讨论,让学习真正发生。四、课堂上要多读书,多有感情地朗读和精心的默读。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需要下功夫,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更上新台阶。
15、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名字或他人的名字。
2.对名字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清楚其中蕴含的意义。
3.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表达时要口齿清楚,思路清晰,讲清名字里蕴含的意义。
2.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往往都蕴含着父母对你们的期待与希望,你知道自己的名字里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请跟大家说一说!
二、小组合作,交流。
和同学说一说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可以是关于自己名字的,也可以是关于他人名字的。听同学讲的时候,如果有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向同学提出来。
注意:要学会倾听,有不懂的地方,适时发问。别人讲话时,要有礼貌地回应。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四、全班交流。
1.每一组挑选一名同学,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讲明名字里蕴含的故事,说清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或希望。注意:口齿清晰,讲述完整具体。
2.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
3.讲讲今后的打算。
4.师生共同点评
5.评比:谁讲得最好。
五、作业。
回家和家里人说一说,你从同学的讲述里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来体会名字中包含的意义,以及父母为我们起名字时寄托在里面的希望和对我们的爱。并且能够了解一些名人的名字的含义,以此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示例:
老舍: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出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等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叫舒舍予。这个字取得很巧妙,他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这两字又有讲,是舍我一 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面加一个老字,成为老舍,当作自己的笔名。
巴金:当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原名李芾甘,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里。父亲做过四川广元县的县官,祖父是这个大家庭的专制家长。封建家庭的丑恶、腐败,社会现状的黑暗、腐朽,给幼小的巴金以深刻的印象。
巴金是笔名,过去传说是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两个名字中各取首尾二字而来的。其实巴金这个笔名是这样来的:巴金在法国时,曾因身体不好,到马伦河畔的小城沙多吉里休养,顺便在沙城中学念法文。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叫巴恩波的中国人。这人翌年投水自杀,使巴金很痛苦,笔名中的巴就是由此而联想的,至于金字则是一位安徽朋友替他想的。他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想用一个比较容易记的字作案名,这位,朋友说出了金字,于是巴金的笔名就流传于世了。
16、三年级上册14课小狗学叫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4课小狗学叫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课文究竟让不让孩子们的预习和通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的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有了前两篇课文的指导学习。本篇课文其实不用在课堂上让孩子通读或默读。通读和默读一来比较占用课堂时间,而且有部分孩子并没有真的去默读,他们在随大流中,其实是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二来,本单元就是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提前让孩子们预习或者读了故事,孩子们的预测几乎全部都是被课文内容带着走,其实就失去了预测的意义。提前预习,就好像让孩子们揣着明白装糊涂,着实不合适。
二、如何在这篇文章中训练孩子们的预测能力?
训练孩子们的预测能力是本单元、本课的落脚点。如果孩子对这个故事完全没有概念,课文梳理也不能很好的进行,和张老师讨论中发现,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浏览第1至第9自然段,让孩子们知道故事的开端:小狗因为不会叫遭到别人的批评。进而在利用课文插图,让孩子们进行预测。(从54页的插图,可以预测出小狗在跟小公鸡学叫,从小狗的表情上可以看到,它很投入,很认真。从55页的插图上,可以预测出小狗心情不好,受到了打击。)依据两幅课文插图,孩子们的预测一定有跟原文的故事发展的一样的,也会有或多或少的跟原文中故事的发展不一样的,这可以让孩子们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的乐趣。
三、三种结局应该如何处理?
课文里给了三种结局,分别是遇到了小狗遇到了小母牛、碰上了农民、听见了奇怪的声音汪汪。
我认为这三种结局除了引导孩子多方面、多角度的预测,还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写作训练点。例如,第一种结局,可以引导孩子们利用童话反复的特点,以课文为范式进行写作。第二种结局,可以提示孩子们加入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第三种结局,孩子们很容易发现小狗找到了同类,找到了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写结局时候,可以用上细节描写,来突出温暖、团圆的感觉。只是,我还有一个思考,这样的写作引导,是不是又给孩子们设了一个框框?
教书跟学习一样,没事多琢磨琢磨,就会发现其中的趣味,有了趣味就能教得舒心,读得通透。
教学反思2
《小狗学叫》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只不会叫的狗学习叫的故事。文章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人在成
长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程,不同形象暗示了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三种结局则提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之路。故事暗示小狗终于成为真正的狗,找回迷失的自我的主题。童话以现实为基础,幽默地展示现实中某些现象,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本课教学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思维的发散性,于是要求学生说说读了这则童话后的收获和感受,要求从小狗、小公鸡、狐狸、杜鹃、猎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感悟,学生说出很多令我始料不及的答案,真正做到了发散思维的目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作者虽然为这则童话主人公就设计了三种结局,并且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但是学生的答案相对来说比较统一,都认为第三种结局更好一些,对于其他的结局,即使有的同学能想出,篇幅也是很短,或者照搬课本中的情节,没有创新
17、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说是教后反思,准确讲应该是线上教学课后反思。
开学第一天,线上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不知道孩儿们在家里到底学得咋样?课后,我留了一点抄写和朗读的作业,打开学生作业批改,你不得不感叹:好学生就是好啊!认真的书写让我超级感动,一笔一划中你能读出这个孩子的踏实和上进,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我仿佛从字里行间看到这些孩子在冲老师招手微笑呢!赏心悦目的作业真的可以给老师续命啊!
说回《观潮》这篇课文,我觉得太难上好了。这篇文章按照总分的结构,清楚地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时钱塘江大潮的盛况。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呢?
方法一:逆向思维教学
老师教学时一般会先出示一些词句,朗读后会问孩子:读到这儿,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画面?谈谈你的感受。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第二课时的重点段落分析。如果要把语文要素贯穿整篇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环节,我们也可以这样设计:
同学们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一些画面。老师出示几幅图片,你能不能说出对应的生词?
方法二:归纳言语支架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个要素听起来挺虚的,如何让学生做到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侃侃而谈呢?这需要老师提供有助于学生表达的言语支架。比如:课文第四段旁边有个气泡,旨在引导学生谈想法的时候把话说完整,并且尽可能多的调动自己的感官,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如果想让学生的话变得更多,我们还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采用关键词法、联系生活经验、结合插图等方式丰富孩子的表达。
教学反思2: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18、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顺承了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
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我从三年级所学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进入学习本首古诗,通过解题诵读理解感悟等环节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沿用上一单元策略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明了,我选用一个六面体,分别找不同位置的学生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颜色,当学生发现每人看到的颜色都不同是因为坐的位置不同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诗人因为身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之后在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因为这两句中采用了因果倒装的写作手法,并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又用盲人摸象这个小故事引导他们理解诗意:因为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庐山的全部景象。继而马上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有的学生说从高处看,有的学生说从远处看,有的学生说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并在一起,从他们的回答中看出学生已明白一定道理。这时候我出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遇到的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学生回答他在下棋时,因为旁观者纵观整个棋局,最后帮他下赢了这盘棋;还有学生回答两个同学闹矛盾了,她在旁边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道理。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之后,为了当堂消化所学古诗,我设计了背诵、默写环节,达到会读会背会写的教学目标。
19、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五粒豌豆在豆荚成熟裂开后,飞向广阔的世界后,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事情。重点描写了第五粒豆落在了顶楼一个长满了平台的裂缝里,默默发芽、长叶、爬藤、开花,给病床上的小女孩带来了无限的愉快和生机,成为了她生活的动力。
昨天晚上在备课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有点困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思考半天,正好看见了第二单元的引导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意思是学习最怕的是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能有进步。)正好用疑这个字,让学生知道在学习中多多提问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本课的第一步提问是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即让学生在读课题的时候养成提问的习惯,也对本课阅读策略提问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本课之前,因为这篇童话较长,所以我们首先是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是第一次默读的要求,学生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第二次默读,我就要求他们边读课文边提问,随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学生积极提问,不论问题好坏,树立学生提问的信心。)我选择了一部分写到了黑板上。
接着学习课文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在哪里提的?有没有质量?
第一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读第二句,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胡浩彬起来回答说:为什么豌豆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呢?这个问题想对比较简单,孩子们都能够回答出来,我相机跳到了第三自然段,让孩子们在刚刚的问题上,加深一下。就这样,有些部分的问题,我让学生来提,其余学生来回答。他们很喜欢来提问题,虽然有时候提的点和我预设的不一致,我也耐心的引导着。课堂就这样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教学反思2: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这个单元围绕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课文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编排有系统性,有设计感,应该能够保障学生熟练掌握提问策略,促进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该教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提问,更进一步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
在本文的课前导语中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是第一次在教科书中正式要求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所以是常识性的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课后练习中的三个问题,难度相比课前导语来说更大,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提问,还要给问题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一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角度,二是通过教科书来提醒,即在小组问题清单的旁边以小泡泡的形式来提醒:可以针对部分,也可以针对全文来提问。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课后第三题旨在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0、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通过描写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傍晚,鸟儿归巢,似乎飞倦了,飞进夕阳的红色背景里,远远看去,就好像太阳落在鸟背上一样。夕阳不仅斜照着归飞的鸟,还照着晚江以及芦苇;鸟儿翻飞,渐渐飞离出太阳的背景。远远看着,就仿佛太阳从鸟儿的背上滑落下来。
鸟儿倦了,驮着斜阳采用了想象的手法,双翅一翻斜阳掉江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而妆红颜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芦苇拟人化,富有情趣。
碧彻秋空,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小诗第一节创造的意象,就气势非凡、诱人瞩目,叫人生出这样的遐思:那鸟儿,尽管飞倦了,但在归巢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是不忍将太阳孤单地留在夜色中吗?是渴望与太阳日夜相守,不肯有须臾的离别吗?是害怕漆黑的夜色,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吗?那么通过这些遐思,作品的第一节,已可谓一首独立完美的小诗了。
诗人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意绪荡开,继而写道: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不禁叫人浮想联翩:驮着太阳归巢的鸟儿,似乎生出悔意,忽又意识到:太阳,是江的太阳,是芦苇的太阳,是宇宙万物的太阳,而不应是自己的太阳。
看那头白的芦苇,不正是因为斜阳的照射,返老还童,满面红颜了吗?鸟儿俯首回顾的时候,想必也一定会为自己的及时悔悟而自得。
21、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教学反思
一、预习、拓展,诗中构筑大语文课堂。
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气势非凡,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共情,让学生明白一个柔弱娇滴、才情卓著的女子对一位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的思?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在课前,我布置了预习的作业,让学生查找李清照、项羽的简介及南宋的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对靖康耻和项羽乌江自刎两段历史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为教学预热。
上课伊始,我在释题时指出夏日一词点出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绝句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并指出唐代大诗人杜甫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相机引出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两首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在理解李清照的思时,除了让孩子们交流当时的写作背景,我还引入了几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让学生体会当时南宋朝廷上下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只顾自己享乐,全然不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体会到李清照借古讽今里的爱国情怀。
二、以读悟情,拓展词语谈体会。
诗的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创情境感情读后, 学生能轻松说出这两句的诗意,而且说得很好。但是当我结合课后习题二问你能谈谈自己读这句诗的体会吗?学生面露难色。我就出示了本单元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八个词语,请学生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让他们结合古今英雄人物谈体会,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再谈体会就有话可说了。接着我让孩子们再读这句诗,学生把诗人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边辩边思,合作中感悟不肯。
如果说诗中的一个思字能让人体会到一代才女李清照的赞颂、悲愤;那么不肯二字能让人感受到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铮铮铁骨和傲人气节。在教学最后一句时,我设计了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李清照用词的准确性。在合作讨论前,我播放了项羽乌江自刎的整合视频,用直观的影像视觉冲击让学生体会项羽当时的感情,理解不肯,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得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项羽的骨气和气节,受到了熏陶。
四、总结升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无论是古人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现在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几千年来,家国情怀一直是扎根在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家国情怀培养的不仅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单元,这样一首特殊的诗里。
有了前面知人论诗的基础,我又趁热打铁,在课的结束时,播放了《战狼2》结尾中国护照上面的一行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学生在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用好传统文化这一文化瑰宝,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其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使命,是我们每个老师肩上的重任,40分钟的教学,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有很长,等着我们去思索、前行。所幸,此时的我,已行进在路上。
22、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教学反思
1. 合理利用教材,有效整合课文
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说过: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和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排课文的顺序。比如在这一单元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将《从军行》和【日积月累】中的《凉州词》放在一堂课上教学。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仔细一看,两首诗在形式上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边塞诗歌,都出现孤城,前两句都是写景但是,两首诗却在思想感情上完全相反。《从军行》激昂顿挫、壮志凌云;《凉州词》委婉蕴藉,乡愁难禁。这就注定了两首诗歌在景色描写上必有不同。
课上,通过反复地读,品味意象,学生明显读出了两首诗,两个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在对比之中,学生更加清晰鲜明地明白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不同,情不同。
所以,从这一课中,我了解到,教材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结构,只要教师使用得当,教材可以变得立体。而我们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更高效的教学服务。
23、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在单元整体备课的时候,觉得《从军行》和《凉州词》可以放在一起教学。这两首诗有太多相同点,也有太多不一样。
上课的时候,很没有想到的是,小朋友会从两位诗人站的地方不一样,这个角度来解析,还非要冲到讲台上来画图,意外之余,也为孩子的主动思考而叫好。
这家伙反思能力非常强,也促进我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谢谢哦!
【教学实录】
一、 单元导入
1. 齐读四单元主题4-5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 请学生阐述理解。
3. 教师明确诗意,介绍虎门销烟的背景故事。由中国近现代屈辱史,唤起学生爱国意识,明确本单元的重要性。
4. 齐读语文要素,浏览单元习作,提醒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人的动作、神态、语言。
二、 初读感知
1. 学生1min自读课文
2. 有信心的学生自愿起立,展现朗诵表演。
三、 研读探究
1. 提问: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①都是边塞诗②都出现孤城③都描写战争
教师点拨:①都可以吟唱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继续找找两首诗的异同,并进行小组交流。
3. 学生发言:
1) 《从军行》中有战争场面。
教师追问:哪一句?生答:黄沙百战穿金甲
追问:真的是打仗的场面吗?生答:不是,是侧面描写。
2) 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在写景。
4. 全班齐读两首诗写景的诗句,再男女生分别读。提问:两处的景有何不同?(提醒学生抓字眼)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从军行》出现的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视角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变换
②品析暗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凄凉悲怆)
③上句的暗对应下一句什么字?孤。(环境会随着人物的心境发生变化。)
④再读古诗。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①《凉州词》前两句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分析作者的写作观察视角,分析各景物的前后上下的顺序。
②黄河这个意象,在这首诗中,还磅礴大气吗?不再。(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
③学生发言:还读出了渐行渐远的静态美。
④通过这样的诗句,你能感受出作者王之涣怎样的性格?
大气
平和
洒脱
5. 再次全班齐读两首诗,要求读出情感,读出对诗句的理解。
6. 提问学生,这次读出了什么区别?
A. 第一首:表达决心,慷慨激昂。
B. 第二首:飘逸婉转,思乡之情。
24、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安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安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材反思1:
本节口语交际课上,我先创设情境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为后续讨论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然后创设校园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练习劝告,巩固所学的要点。表演后及时进行评价----进步的方面进行发扬,不够优秀的方面鼓励进行改进这方面还有欠缺;从学生的语言表述中发现很多孩子的表达不能抓住要点,说话缺乏条理。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偏多,应该多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
教材反思2:
教案:
一、导入
1. 故事导入二年级,开幕式。一个小女孩儿的小白鞋被踩脏了。伤心极了。一群小可爱围在她身边,你一言我一语......没一会儿,小女孩破涕为笑了...... 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是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别人安慰的人。
2.打开话题,谈谈你的烦心事儿。创设交际情景。
二、教学安慰
1. 孩子,说出你的烦恼。随机点播:找同学安慰。认同态度 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我愿意分担你的痛苦。为对方宽心 凡事想开些 痛苦被稀释 给出解决办法 消除顾虑另辟蹊径描绘蓝图 减轻痛苦耐心倾听,分析原因。表示理解,为他宽心。(认同、鼓励、相同事例、换个角度想一想.....)想出办法,从心出发。真心实意 给人鼓励 设身处地 出谋划策 问 赞 帮 逗
2. 同桌悄悄的说一说,解答。
三、利用方法,解决案例。
1. 演示小丽要转学创设情景:下周你就要转学了,你是小丽。同桌来安慰。
四、拓展升华安慰的方式有很多;
一个静静的陪伴 让他哭 让他说完 给他自己消化的时间 痛苦就消化了一半
一个温暖的拥抱,传达你的懂:我很明白你,我很懂你,我 即使你的世界已经糟糕透顶,我还愿意给你拥抱 一个耐心的倾听...
有时,只是需要一个听众而已.
每个人都羡慕大雄有哆啦A梦,因为我们都渴望有人无条件的支持我们,理解我们。当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甚至是一个陌生人,在他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安慰去抚慰他们。幸福的生活,正是由这些暖心的瞬间组合而成。
25、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画片是孩子们的最爱;四年级的学生对动画片也还是兴趣盎然,因此,我以看动画片为活动前奏,让孩子们在观看动画中亲自体验眼睛的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我采用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的方法,如眼睛的作用,简单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孩子们欣喜地发现本节课的内容竟是自己最熟悉不过的生活经历,于是发言也就争先恐后,欲罢不能了。本堂课的最后我提醒学生善待自己的眼睛,让自己的眼睛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明亮!
教学反思2
1.这节课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2.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游戏,看短片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主动地探索、快乐地学习,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2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倦累 一瞬一霎 霸占侵占
反义词:
斜正 扁圆
2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鸟几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2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巢(cho)巢穴 鸟巢 蜂巢
苇(wěi) 芦苇 苇席 苇秆
2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尽jǐn(尽管)jn(尽头)
溜liū(溜走)li(眼尖手溜)
30、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这是一节有设计感的课。
在教学设计中,年轻的说课老师还是花费了一些心思,教学设计中的亮点俯拾皆是。
亮点1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 (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凸显了诗中的重点句,比反复强调效果好很多,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也会记得更牢!
亮点2
补充陆游的另一首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陆游的爱国之情提现得淋漓尽致。
亮点3
在学习《题临安邸》一诗中,一个醉字,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以一字为抓手,引导学生去感悟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高谈阔论,体会当时社会的只顾眼前享乐的社会现象,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亮点4
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急不着急?(着急)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又会把杭州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再和诗人一起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在全诗学完后,老师有一次抓住诗中的重点句,以排比的方式师引读,生接读,将作者的愤怒、无奈、忧虑表达得淋漓尽致!
亮点5
出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汴州的繁华,可是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体现出作者的忧虑及对统治者苟且偏安的不满、愤怒、警告!
31、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听课记录
⚪导入
上课。
孩子们好,请坐。
点评:老师整节课都是称呼孩子们,听起来非常亲切。
古语云,诗言志,歌咏言。自古以来,诗歌都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无数爱国诗人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孩子们,你们了解哪些爱国诗歌呢?谁能来说一说,你来。
点评:这几句导入很精彩。
生:我想起了以前学的从军行。
会背的孩子可以跟着一起背一背。
生跟着齐朗诵。
点评:学生的朗读功底非常好,可见老师平时下了不少功夫。
真好,请坐。谁还知道哪些爱国诗歌?
生背夏日绝句。
那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首流传千古的爱国诗歌,南宋诗人林升的代表作。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临安是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请孩子们读课题的时候注意断词。
再来。(手势引导)
邸(画出)是这一课的生字,我们齐读两遍。
那邸是什么意思呢?提问。
生答。
看样子你做了不少的准备功夫。
题呢?题又是什么意思?
生答:题是指写的意思。
是呀,古人都有题诗的习惯。
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题写在临安一家客栈墙壁上的一首诗。
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请孩子们翻到162页,第21课。
点评:教师身体放低前倾,亲切温和。
导入环节通过回顾学生们学过的两首爱国古诗入手,一开始其实就点明了这节课的主题:爱国,而看完这节课后回头才发现,这个主题思想贯穿了整节课,环环相扣,令人感叹其设计之精妙。
⚪初读
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练习吧!
好,谁愿意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其他孩子要注意听清他有没有读准字音。
生读。
你把这里面的平翘舌音读得特别准。
我希望待会儿孩子们读的时候也能注意读准平翘舌音。
点评:具体的点评语+引导语。
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生读。
点评:学生停连节奏读得特别好。
不仅读准了字音,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题临安邸,预备起。
古诗呢,如同音乐一样,有着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要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孩子们,有没有信心挑战?
点评:这段引导语很精彩,接下来的朗读指导也是围绕着读出节奏美和韵律美展开的。
那我们先来听一段范读。
播放范读视频。
听完了,我们像他这样练习读一读。自己读自己的。
点评:还没读完孩子们的手就举得高高的了,非常积极。
提问生读。
老师听出来了,你是按照这样的节奏在读。(划出节奏符号)
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韵脚,我们要拖长一些。这些古诗呢要读得慢一些,才更能读出他的味道来。
点评:通过划分节奏停顿和韵脚来指导朗读。
老师的语言高低起伏,有轻有重,十分优美,声音洪亮。
现在呢,孩子们就按照老师教给你们的小窍门,自己去练习读一读吧,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点评:没读完孩子们的手又举起来了,太积极了。
提问生读。
读得真不错,读出了节奏美,掌声送给她。
点评:掌声整齐统一,课堂组织做得很好。
还有谁想读一读。
来,马子涵,你来。
声音真清脆,真好听。但是老师想提醒你,如果读的节奏能再放慢一些,停顿能再长一些,就更棒了。
还有谁想读一读。
真不错,读出了感情。
现在呢,老师想听所有男孩子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预备起。
声音响亮,很有气势。
还想听女孩子来读一读。女孩子准备吧,预备起。
好,我们全班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真不错,老师情不自禁地都想为你们鼓鼓掌,你们确实读出了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点评:古诗教学离不开读,初读部分通过个人读、分男女读、配乐齐读来反复朗读,形式多样,指导有方。
⚪精读一
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
老师给孩子们导出了一些词的注释,现在就请你根据注释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悄悄地练习一下。
点评:手很快又举起来了。老师全程姿态端正优美,双手端着放在身前,面带微笑。
嗯,真不错,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西湖中的歌舞。
老师纠正:西湖边的歌舞。
嗯,也说得很不错,对不对?
那刚才两个孩子译的时候都把游人译做游玩的人,该不该这样译呢?(划出游人)
点评:这个词抓得非常关键,老师用这个词引出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引出了这首诗的主要人物达官权贵,再引出了这首诗的情感,实在是妙。
这就需要我们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生答。
他说是在北宋灭亡时写下的这首诗,同不同意?
生:不对
不同意,有的孩子说。可能她在收集资料时出了一点小差错,不过没关系,你来说。
嗯,你谈到了诗人的心情,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孩子们可以自己小声读一读。
好,那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游人,你们读完资料后认为应该译做什么?
生答,应该是南宋的那些达官贵人们。
嗯,那就是南宋的权贵们。
那这些南宋的权贵们究竟在杭州西湖边上干什么呢?课文中哪些诗句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现在把那两句诗勾画出来。
好,李志野,你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两句诗?
同意吗?同意。
一起读一读。
醉(三角符标出),是什么意思?
生答:沉醉,陶醉。
是什么人沉醉、陶醉了?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是什么让他们沉醉陶醉了?
生答:美丽的歌女,香喷喷的美酒和饭菜。
还有吗?
生答,美丽的景色、金钱。
是呀,种种都让他们陶醉。
点评:这几个问题设计得很好,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再加以引导,做到了以生为主。
那,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呢?我们一起到杭州城西湖边上去瞧一瞧吧。
播放视频,欣赏达官贵人们饮酒作乐的古画。
是呀,达官贵人们就在这香醇的美酒、如云的美女、美妙的歌舞中深深的陶醉,早已忘记了身在何处。
看着他们老师呢,不由得想起了另一群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百姓。
被他们遗留在中原的北宋遗民。
他们过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也去瞧一瞧。
播放画面,战火不断,兵荒马乱。
达官贵人们,纵情声色,花天酒地,遗民们痛失亲人,流离失所。
孩子们,看着这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再读这个醉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叹?能用你自己的词语来说一说吗?
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烂醉如泥。
是呀,孩子们,在这一群酒囊饭袋的眼中,我们的杭州城还是杭州城吗?
点评:通过播放视频引出第一组对比,达官贵人和遗民的生活对比。教师语言流畅,声音激昂,质问有力,直击人心。
生:不是
手势引读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这究竟是两座怎样的城市?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先去瞧一瞧。
播放视频。(古画配乐欣赏)
师随着视频开始解说,声情并茂。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它那连绵起伏,如屏障般的青山,那层层叠叠的楼台,那西湖里柔柔的碧波,无不令人心生向往。杭州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早在南宋时期,它就是一座足以媲美汴梁的大都市了,孩子们,好好地瞧一瞧吧。
汴州又称汴梁,汴京,北宋的都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一座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它的繁华,孩子们可以看那风景如画,街道纵横,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好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汴州已经被活活地断送了,不知道杭州的明日会不会和汴州,一个模样呢?
点评:老师随着视频的这一番解说紧扣课文,将汴京和杭州进行对比。这是第二组对比,两组设计得非常巧妙。教师的解说也非常有感染力,抑扬顿挫。
汴州和杭州都是一样的风景如画,一样的繁华,难怪南宋权贵们会:引导生齐读最后一句。
你从这句诗里读明白了些什么?想一想。
生答担忧及原因。
说的多好呀,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掌声送给她。
生答痛恨及原因。
是呀,无论是在杭州还是在汴州,权贵们都是这样,日日饮酒,朝朝做乐,他们已经忘记了江山,忘记了黎明百姓。
⚪精读二
那孩子们现在再读这两句诗,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答。愤怒,怜悯,及原因。
你读出了很多的感受。老师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感受,就是怒。
(板书:怒)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确实读出了自己的愤怒。
那后面的孩子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惜字如金,用一个字来表达你的感受?
生答,恨。
板书,为什么恨?恨什么?
把你的恨读出来。嗯,也读出了自己的痛恨。
你还读出了什么感受?
忧。读出你的忧。
读的真好?
还读出了什么感受
怜。嗯,我们可以换一个词,他是在替黎民百姓们感到痛苦,悲伤。
板书:悲
那你能读出你的悲吗?读一读吧
点评:用四个字精准概况情感,并抓住情感进行朗读指导。
诗人林升也和孩子们一样,他为南宋权贵们的花天酒地而怒,为他们的不思进取而恨,为杭州城的明天而忧,替黎民百姓而悲。
孩子们,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读到这里,老师不禁想起了南宋另一位诗人陆游的那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饮凉有感。在这首诗里,诗人写道(出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清兵肆虐,遗民泪尽,国破家亡,民不聊生。
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遗民们已经整整盼望了65年了。
一年过去了,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们干什么去啦?
读:暖风
十年过去了,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干什么去啦!
读:暖风
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遗民们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读:暖风
南宋权贵们在西湖边上花天酒地,乐不思蜀,什么江山,什么黎民,他们全然抛在了脑后。可我们的遗民们却在苦苦等候着,等了一年又一年。我们的诗人陆游,直到死的那一天,他都没有等到。
而我们的北宋遗民们,直到南宋小朝廷被元朝所灭,他们也没有等到。(痛心)
点评:这个环节是整个课堂的第一个情感高潮部分,非常精彩,教师结合陆游的诗进行对比教学,一层一层地推进情感,学生不自觉地就在朗读中加入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老师的引导语言也声情并茂,步步推进,情绪高涨,直击人心。
孩子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二个句子。
齐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一个问句,谁问谁?
生答,诗人问达官贵人。
谁愿意替诗人问一问?
生读。
问得真好。
老师现在就把这些南宋的权贵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出示图片)
谁愿意走上前来问一问他们?
生指着图片愤怒地读。
老师也把南宋皇帝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出示图片)谁愿意像何伟乔那样指着鼻子来问一问他?
真棒。全班孩子,我们一起来问一问!
点评:这个设计是第二个小高潮部分,非常生动精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指着这些权贵们的图片,把这句诗的情感读得淋漓尽致。
是呀,北方山河沦陷,遗民受苦,南宋权贵们却在西湖边上花天酒地,饮酒作乐,眼见如此,诗人不由得质问生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不由得怒骂生读:直把杭州作汴州。
孩子们,你从中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生答:爱国;忧国忧民
嗯,这个词用得真棒。
板书:忧国忧民
诗人林升只是一介文人,空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是无处施展。唯有将诗歌言志,将满腔爱国之情都化做了这一首生齐读题目。
⚪精读三
孩子们,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首古诗,来读一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己练习再读一读,读自己的。
老师呢,想请孩子配上音乐来读一读。
何伟桥读的是声情并茂,多有感情啊,掌声送给他!
谁还想向何伟乔挑战,再读一读?
你的朗读听得老师的心都揪起来了,你把诗人林升的那种悲和忧读得是淋漓尽致啊!
还有谁想向他们挑战?
从你的表情,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能够感受到你那满腔的怒火和痛恨,你读得可真好,掌声送给她!
全班孩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林安邸,预备起?
真棒,老师都想情不自禁地为你们鼓鼓掌,自己给自己鼓鼓掌吧!
点评:深入分析完古诗的情感后,再自由读、个人读,感受更加深刻,老师的点评语也更加具体精彩。
北方山河沦陷,百姓受苦,面对如此的情况,无道昏君沉沦了,无耻佞臣堕落了,但与此同时,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除了林升以外,南宋还有无数的诗人,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孩子们就让我们饱含感情,一起去读一读吧!
出示三首古诗。
范成大在州桥当中如此写道,读。
陆游在示儿当中这样感慨道,读。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读。
点评:最后进行了主题拓展,加深对古代文人爱国思想的体会。
类似的爱国诗歌还有很多很多,下课以后可以去做一些收集,我们可以在班上开展一个爱国诗歌的吟诵比赛,好,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下课。
32、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导入
1、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2、在课题下正确书写廉颇、蔺相如。
二、学习讲故事
1、认读生字词语,联系故事内容。
(1)和氏璧、承诺、诚意、强逼
出自故事:完璧归赵
(2)抵御、推辞、侮辱、擅长
出自故事:渑池会见
(3)上卿、削弱、战袍、荆条
出自故事:负荆请罪
(此处有修改:将字词分成三行,与三个故事相结合。精简教学环节,将字词与故事内容联系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2、抓住关键信息,讲清故事内容。
(1)教:如果要讲一讲故事,哪些内容一定要讲清楚?
起因、经过、结果、人物。
(2)扶:范例交流
渑池会见的起因是什么?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两次奏乐。
结果怎么样?
(3)放:任选一个故事,讲一讲主要的内容。
自己练习、交流评价。
【对比:上一次的本教学环节】
【2、学习如何概括故事内容。
要求:任选一个,说出小故事的大意。
方法:抓关键词。如何找关键词?先提问。
(1)教:老师示范:对完璧归赵故事内容提问。
主人公是谁?完璧归赵的经过?完璧归赵的结果?为什么要完璧归赵?
(2)扶:学生尝试:用相同的方法对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提问。
老师板书:谁,起因,经过,结果。
小结:只要抓住谁干了什么,最后结果怎么样。就能快速便捷地概括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放:学生自由练习概括。
* 学生每人自选一个小故事,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提供扶手:一边读,一边圈出关键词语,便于归纳。
* 指名交流分享。
老师提示:概括内容时,不需要说人物的对话,形容词,修辞手法等。】
(基本相似,如果学生不能直接说出:起因、经过、结果、人物,那可以按照这样的提问方式来进行引导。)
三、感受人物形象
学法:品读对话,关注语言描写,加上动作感受。
教法:对比朗读,情景演绎,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立体多面的形象。
1、廉颇的形象
(1)读一读:廉颇很不服气
读好廉颇的语气,看出一个怎样的廉颇?
廉颇:争强好胜、直率坦诚、骁勇善战。(不同的角度)
(2)演一演:扮演廉颇,读台词。
关注我廉颇,他蔺相如中我、他这两个关键词,加上动作。
廉颇:自大骄傲、心胸狭窄。
2、蔺相如的形象
(1)读一读:读蔺相如避让廉颇的段落。
看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蔺相如:胆小、爱国。
(2)对比读: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威胁秦王的段落。
读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蔺相如:勇敢、机智,智勇双全。勇在哪里,智在哪里?
(3)演一演:请人扮演蔺相如,演绎门客和蔺相如的对话。
心胸宽广、顾全大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用足课文,进行语言输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3、再看廉颇的形象
(1)放:自己去文中找一找关于廉颇的描写,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廉颇?
勇于承认错误。(胆大心细,未雨绸缪,战功赫赫)
(2)出示官阶图,讲述蔺相如职位的变化,理解廉颇的心情。
廉颇不是简单的知错能改,也是顾全大局的人。
4、小结
写人写事的文章,直接读对话,动作,就能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更有效。
33、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搭石》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组教材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识字教学,集中和分散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我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先整体认识本课要求会写和会认的字词,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再学文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
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进行了拓展,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ABCC形式的词语,借此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这种形式的词语,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又通过学生体验走搭石的节奏加以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在学习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图片来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达到了感性理解和个性思维的统一,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 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如上了年纪的人摆搭石的场面,通过学生想象老人发现不平稳的石头到放平稳,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离开这个过程,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体会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通过理解理所当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来体现出他 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二是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地,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更大进步。
34、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用问题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阐明理由,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高涨。
2.这节课中,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勇于发言,对别人说的话及时做出评价,使说话者的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听话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同学说话的声音较低,自信心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关注这些同学,让他们提升自信。
35、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鸟的天堂》对这届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之前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出现过,在备课时我就有点迷茫:之前学过的课文那我这次应该教什么呢?兰老师在之前的课文中已经对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拓展了写作我是否还要教写作呢?关于教学内容,我听取了傅老师的建议类文阅读。我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带学生回顾了作者两次去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并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榕树的大和茂盛、鸟的多和欢快,领悟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二课时让学生阅读了另一位作者的文章《好一个鸟的天堂》,从中比较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习除了动态描写、静态描写以外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虚实结合、多角度。两节课上完后,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对第二课时的内容更感兴趣,因为是新鲜的,而课文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再去花大量时间讲授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语文不仅仅是教课文,更重要的是教策略方法。
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是我第一次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课,我对于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不是很了解,所以这次的字词教学准备得不够充分。我以为高年级的学生阅读障碍不大,在字词方面的教学可以一笔带过,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了两遍生字后就简单讲了三个词语,未对多音字颤进行详细讲解,也没有拓展暇的形近字,致使学生理解不透彻,自然就不容易记住。课后想想,确实是自己不够细心、没有考虑周全,我应把颤的两个读音及组词展示在课件上,而不是口头表述,应引导学生关注暇是日字旁,从而让他们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及应接不暇的意思,并拓展形近字加深印象。
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一课时我上得有点糟糕,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积极发言,而我又没有想办法引导,只顾着自己要完成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导致我在指导朗读环节忘记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只做到了授人以鱼却没做到授人以渔。要是课上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处理节奏、重音的方法,那以后换成其他文章,朗读也不是问题了。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发言,傅老师叫我第二节课把彩虹糖带上,因为有了奖励学生就会更有动力。果真,第二课时的效果确实好很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而我的课也越上越顺利,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课后和兰老师、傅老师的沟通,我意识到上课应多多关注学生,关注哪些学生爱发言、哪些学生不爱发言、不发言是因为没听懂不知道还是知道答案却不敢表达,作为一名老师,就应该时刻为学生着想。
36、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设计意图
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对爱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不能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表看法。另外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相对薄弱,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教学中的得与失
经过一段时间的口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在这节课中,我反复引导与鼓励学生,使他们较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在授课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敢说话,怕说错话,怕说得不好,这时,老师就要多鼓励学生,从和他们的简单交流中找出让他们张嘴的突破口,不断启发引导他们把话讲清楚说具体,进而做到得体。还有就是当学生感觉自己无话而说时,老师要创设情境,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分享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时,就搜集了一些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再加上老师的生动介绍,相信一定勾起了学生对往日的回忆。这就是创设情境,打开思路。另外,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了,所以教师要把口语交际渗透在平常教学的点滴中,对班级的每位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有熟悉的了解,然后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这样才能制订出完善有效的口语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点滴中无形地锻炼口语的表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之说话表达清楚、得体,应对自如。
37、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了解说明对象松鼠的特征与习性,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体会科学小品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我通过完成填空、自我介绍的环节,先对松鼠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与习性。再通过你说我猜的环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完课内的知识点之后,学会迁移和灵活运用。
2、在梳理完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松鼠》一文运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在学生答出逻辑顺序后,带领学生明确逻辑顺序的概念,同时简单复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文章是如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在再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比较辞海词条和课文《松鼠》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不同说明,来体会《松鼠》一文语言的生动性。在对比阅读后,学生表示更喜欢课文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说明,因为辞海词条的语言平实,对于学生来说稍显枯燥,《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说明文的语言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准确。在辞海词条中,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松鼠的体长。在《松鼠》一文中,经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我利用板书将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作业布置方面,学生在当堂练口头作文的基础上,如果能补充介绍小动物习性或其他方面的特点,就能写成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小品文。回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在大作文本上,将学生的口头练习最后落实在笔头上。
5、学生的情感培养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对《松鼠》一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布丰写松鼠,不是完全用客观主义的态度来写,而是带着亲切的情感,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所以整篇文章语言生动,饶有趣味。对待万物,我们应保有一颗温暖的心,有真爱,才有美好。
在整节课中,我认真落实了听说读写,围绕着中考考点来设计提问问题。总体来说,预设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各环节的用时和预设的相差不大,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公开课,心情是忐忑紧张的。在讲课结束后,我结合课堂观察和评课时各位老师的评价,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课文《松鼠》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下:
1、专业行为表达: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指导学生阅读和朗读有4次,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有3次,指导学生分析评鉴有1次,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有2次,引导发现并解决问题有1次,点播思考问题的路径有2次,进行思维方法指导有1次,用文本指导审美有1次,重视人文熏陶有1次,讲授精彩之处有3次,重要知识解释准确有1次,关联旧知识和课内外迁移有2次,强调重点恰当有1次,板书运用恰当有3次,点评学生到位有2次,纠错及时有2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因势利导培养使命感方面,由于文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有缺失。
根据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专业行为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去完成,比如自我介绍时,我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词,就自己先作了漂亮一词的示范。后来我课下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漂亮恰恰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在学情分析上,还要再下功夫。
(2)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更有针对性,要学会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总结,不是简单地评价很好、不错等词。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引导。
(3)预设性过强,引导的语言过多,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用词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时候话语过于重复啰嗦。
2、媒体应用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投影预设的课件页面有9次,现代媒体运用有11次,投影学生学习成果有1次,播放声像资料有1次,阅读教科书内容有5次,完成教科书活动有2次,教师板书有4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纸媒教材运用、传统媒体运用和现代媒体运用效果都为等级A。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媒体运用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课堂导入播放海绵宝宝的片段,使学生较快进入情境,幻灯片重点突出,板书条理清晰。但在播放幻灯片和书写板书时,有时会出现延迟的情况,所讲内容和幻灯片展示没有及时对应上。
(2)由于文体限制,利用实物模型教学和电子模拟实验没有出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3、核心素养培育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语言积累丰富有11次,解读文本精当有3次,表达阐述到位有2次,联想想象丰富有1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有5次,探究有理有据有2次,收获审美体验有2次,发展审美体验有2次,口头书面创作有2次,文化传承与理解有1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文化视野与增强使命感这两个方面在教学中都呈现得较少。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让学生对比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和生动,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善待万物。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有所欠缺,这与《松鼠》一文的文体有一定的关系。
(2)文本解读详略得当,但在语言品味板块,留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还是有些短。对于作者如何做到生动地说明小松鼠这个问题,应该留出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之后再进行回答。
4、师生交往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有8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8次,教师提问全班回答有5次,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有4次,学生质疑教师解答有1次,学生交流互相评议有2次,指导学生讨论或辩论有2次,教师激情感染有3次,班级气氛热烈有2次,个体表现突出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针对性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激励性有2次,有理有据纠错且保护学生自尊心有1次,进行形成性检测有2次,及时反馈检测效果有2次。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师生交往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语言具有感染力,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比重较大,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还是少了一点。教师提问,个体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多,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学生互评较少,这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2)在点评过程中,针对性不够,很多时候重复使用很好、不错、非常好等词,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并及时地进行总结。
(3)教学预设方面可以更灵活些,不一定要学生答到幻灯片上预设的关键词,对学生多元的想法和感受再包容一些。
5、课堂提问行为:从柱状图的数据来看,问题指向性明确,没有模糊不清的问题。问题类型方面,描述性问题的百分比为43.33%,判断性问题的百分比为23.33%,论证性问题的百分比为6.67%。获得答案的途径方面,42.86%靠阅读教科书和资料,54.29%靠学生思考,2.86%靠学生谈论。应答方式方面,80%为个人应答,20%为集体回答,无合作交流。学生应答水平方面,74.29%的应答基本正确,25.71%的应答正确有逻辑。教师理答方式方面,48.48%为直接评判,48.48%为追问和补问,3.03%为组织评议,无批评或不理睬的情况。课堂提问与学生应答情况总体来较好。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课堂提问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问题明确,针对性强,难度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问题类型多为描述性问题和判断性问题,论证性问题的比重较低,问题的类型较为单一。
(2)获得答案的途径多为读书和思考,应答方式多为个人回答。在课堂问答方面比较缺憾的地方是缺少小组讨论。在课前预设时,关于说说辞海词条与《松鼠》第二自然段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这个问题,我预设的是学生先集体朗读辞海词条,女生再朗读《松鼠》第二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太过紧张,在学生自行比较后就让个人来进行发言回答。教学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疏漏是可以避免的,在今后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也会调整心态,以更好的状态来进行教学。
去年六月,我从上海回到家乡,来到昆明三中,转眼一年,秋去春来。怀着对昆明三中的向往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憧憬,我捧着一颗炽热的心重返校园,完成了新的人生角色的转变。我听过晨光中最动人的读书声,我看过灿若云霞的三月樱花,我在星光下静静聆听风穿过操场的声音。我遇到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届学生,他们调皮可爱,也认真踏实,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我遇到了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们,我在三中的大家庭里被爱和温暖包围着,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三中积极向上的氛围里,我督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我坚持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在学习和培训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打造自己的源头活水,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这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准备此次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每次磨课,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成长。感谢我的师傅陈玉英老师,安抚我焦虑的情绪,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听我讲课,每一个细节都提出改进的建议。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反思是面莹澈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要及时地去调整和改进。我会将此次公开课的收获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不断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站好站稳三尺讲台。
38、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小岛》讲述的是一位将军在视察自己管辖的小岛驻军时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反映了小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具有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表现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战士以岛为家为主线,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指导学生感悟文本,努力达成高效课堂。
一、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上课伊始,我先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论语》中共有117个问题,其中109个是弟子问孔子的,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1个是孔子问学生的。这对我们应有所启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与鲜活。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关键。
第一,教法服从学法。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这是向学生传授学法的最好形式。从学生学会一篇课文的角度来设计教路,每个程序中,既有要达到的目标,又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按这样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学习,逐步达到学懂学会。久而久之,经过反复训练,这种教法逐渐会转化为学生的学法。
第二,练习紧扣学法。学生有了学习方法,还应转化为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给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的契机,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感悟文本语言。如,语言描写:战士们有蔬菜吃吗?走,去看他们吃什么!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动作描写: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外貌描写:喉咙哽了一下。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心理描写:将军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将军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学生从这些描写中读懂了将军是一个关心战士,与士兵平等的人。
四、给学生主动探索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如果担心学生不会学习,如果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学习,学生怎么能学会学习?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给学生合作交流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合作。教师要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留意课文中的细节,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情感,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感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9、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教学反思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40、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大问题意识是我们讨论与交流的主要内容。本篇课文以雨衣为线索,写了小女孩蕾蕾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这个充满童心童趣的故事。我们聚焦在作者是怎样写出盼的心理的?第一次试讲,我重点落在了朗读与梳理情节,在主要内容上,出现了理解性错误。另外,王院长指导我列举事例是写出盼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于是,我和学校业务领导、老师共同探讨,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对于朗读环节加入了指生分段读文,找一找心理活动的语句,着重指导关键句的朗读,分析语言、心理、环境描写的妙处。这些也都是第二次试讲以后有所发现。对此,有个心得,教学经验往往是每一次试讲以后才出现的,并且旁观者清,执教者本人不但要选择性吸取建议,还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才能自然的去教学。
试讲第二次的第二天,来到额如小学正式讲课,孩子们的课本中没有预习,课文很干净,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不能表达的很到位,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尺子去衡量他们,所以我努力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去激活文字,读出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一节课的成败与否,都不能归咎学生,教师才是要多多反思,他们是一张张白纸,等待教师去唤醒,用智慧去点拨,课后尽管身边的认可很多,但心底里仍然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对于如何写出盼的心理描写的这个点,还是没有落实啊!所以,从那天以后到现在,我一直在思索怎么打开这个点,这段时间看了于永正的《儿童的语文》这本书,对于理解学生和解读文本,貌似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对于《盼》这节课的第二课时,我想应该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就是站在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经验来搭梯子,实现更深一层的学习目标如何写出盼的心理,具体思路为:
1.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能够发现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这些方法才将盼的心理写得有趣生动。
3.运用个性化阅读的语文教学理念,圈画批注。
4.小组交流。(这次出课仍然有许多感悟)
5.全班交流。
6.总结。写好心理并不难,贵在运用事例和真情实感。
我想这样的教学思路就突出了教学重点,即如何将盼的心理写出来的。作为教师真的要有大局观,学会取舍。多有预设,并运用儿童的语言去揭开孩子心中一个又一个谜团。另外,一课一得的点,落在哪,怎么落?这也将是我以后思索的问题。
学贵有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如今也用在了我自己身上,问题越多,想要研究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教学反思2: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表现了童真童趣。
一、研读教材、精心设计。
根据教材及学情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回顾课堂、浅谈得失。
文章内容符合孩子的心理,学生在课堂上有着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整体感觉字词处理的特别好:验收预习,在检查预习中中发现问题,然后重点读音纠正,生字孩子们把握难点,在这一环节重点指导书写了嚷、唇、酱,酱字不但指导了书写,还讲了字源字理,有助于孩子理解记忆。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也就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词语读得非常的有非常好,有感情,有温度,有声音,有色彩,所以在读文章中引起共鸣的段落,读的也特别好,读出了真情实感。遗憾的是第三环节把握课文的内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围绕主题课文通过哪些事来突出主题,我运用了速读的方法,因为六年级第二单元已经已经练习了速度,但是因为我们是初步接触新教材,孩子们虽然掌握了方法,但是还不熟练,在这个环节用时最长,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总结这篇课文有哪些事例突出中心用时15分钟,孩子们总结的也不到位。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我还发现我有一点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本来孩子总结事例就比较难,但是我用短语的形式来限制了孩子,孩子这一段时间的发言积极性不高。反思过之后,我觉得孩子把握主要内容能说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这一节课,浪费的时间就在于概括事例这个环节。同时补救的方法就是课前把课文读熟练,预习到位,这样可以有效地达成第一课的目标。第二节课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发言,围绕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本文的语言浅显精炼、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所以在一开始讲课,我就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学会在读中感悟。另外,本文以盼为题目,文中始终围着盼这条线索写出了我盼望穿上雨衣时的不同的心理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体悟个别语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心理,从而引起共鸣。
三、再度研读、课堂重建。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更多一点的时间来读文,用心关注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发言交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另外,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时,教会学生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语段及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1、六年级上册15课金色的鱼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5课金色的鱼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前不久,我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执教《金色的鱼钩》一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尝试一:直奔语文要素
本课是略读课,课文特别长,为了突出略读课的特点,我摒弃了逐段或分段理清内容的老方法,直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人物的外貌、神态和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确定了以下教学任务:
首先学生浏览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最后学生写一写想对金色的鱼钩或老班长要说的话。这一节课的内容仅此而已。整节课没有老师的课文讲解,没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只有学生的交流汇报。
尝试二:把时间还给学生
整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我先用13分钟给学生研读课文,用不同符号画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再用5分钟分组交流,接下来用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汇报并总结,最后用12分钟时间观看短片,完成小练笔。整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占30分钟。
尝试三:换个角度练写话
本课主题升华环节,播放视频《鱼钩的自述》,从鱼钩的视角讲述故事,体现老班长的品质,再让学生把想对金色的鱼钩或老班长说的话写出来,从不同角度体会和表现人物品质。
收获一:轻松的课堂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希望轻松而有收获的课堂。在这节课中,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轻松二字。一节课的效果不在于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我在这节课中没有讲解知识点,只是引导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自我感悟,各有所得。学生在学习感悟中体会到课堂是自由的天地,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得轻松。
收获二:思维的升级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受教师预设的牵制,很少有创造思维,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一个小小的领域,不能从多方面思考、体会,获得的知识技能也是有限的。在本节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老班长是个怎样的人。如有的同学从老班长的外貌看出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班长,有的同学从老班长的语言描写中看出他是一位舍己为人、忠于党、尽职尽责的老班长我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放飞,一定会有预设之外的精彩。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教些什么,是我们首先要想好的。内容多了,学生只学到皮毛,过后若无巩固练习,那只是做了表面文章。教的内容少了,浪费了时间,没效率。所以我们要衡量好教学内容与时间的搭配,不可为了完成任务而强求。作为略读课,首先,要给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检验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研读和思考。其次,教师要调控好、引导好学生学习的进程,分组合作探究,可以有效解决个别学生学习进程较慢的问题。
教学反思2: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一、给学生足够时间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时间是8分钟。这4道题是这样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4)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合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三、提升小结。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也是课堂的延伸。当学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时,我适时地总结了一下,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我们准备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几天后,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着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教学中,我们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前我上这类课文时,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结果搓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地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而运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避免了这个弊端。
另外,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质疑。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不是那么主动。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无所疑,无所惑、无所求,那么,老师的启发是不会生效的。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导的老师还应该给他们质疑的机会。
42、六年级上册14课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4课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今天开始上第13课《穷人》。这是教部编版本课的第二次。
我们花了充足的时间来读课文。
朝读课30分钟,我和同学们各自读了一遍,历时10分钟。然后,大家齐读一遍,9分钟。接着,跟着101教育ppt的语文学科工具读,这次比较快,8分钟。朝读的最后几分钟,我们检查了本课生字的拼读。
正式上课时,时间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子溜走了,好像没干多少事。我来理一理:
我们先默读课文,理出了这篇小说的人物。桑娜是主角,次要的角色,按出场顺序还有西蒙(已死去),西蒙的两个孩子,渔夫,还有提到但没怎么出场的五个孩子。他们都是穷人,都是可怜人。
然后,我们厘清了人物之间的联系,画了示意图。我要求大家根据示意图,复述了课文主要内容,没有用关联词语。这一步其实是梳理小说的情节。
我们打开了课件,了解了作者生平和代表作。我们口头复述了这一资料。我补充了列夫是狮子之意,不知怎么扯到了佛门的狮子吼,文化背景不同,牵强附会,浪费了时间。又插播说世界四大名著,托尔斯泰独占其三。其中的《复活》与第四部《简爱》天然是一副对联。这个环节虽然有趣,但是由资料引出的,不宜展开过多。
读了小说的创作背景,仿写了其中的爱是句式,构成了一组排比句,算是为考试做点准备。
分组学习了本课的生字,除困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有5个三点水旁的字,3个口字旁的字。这算是分类集中识字吧。
学困字,我给大家讲了个小故事:
一个人很迷信,认为院子里有棵大树就是困,想砍掉。他的朋友笑着说,不能砍,砍了就变成了院子里有个人,就是囚了,更不吉利。
这其实是故事法识字记字。
最后的5分钟,安排大家做了练习册上的拼音、字词题目。正准备评讲时,下课了。布置了家庭作业。
练习册应该早点准备好,讲到任务、情节时,就可以做相应题目,而不必过分纠缠那些资料。这才更像习课堂,这才更有效。
教学反思2:
《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
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句子的正确朗读中,体会省略号对表现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43、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故宫博物院》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略讲课文,单元目标是针对性阅读,而本课的指导性很强:
一、正文前有一个导语,明确提出了两个学习任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二、本文以四段材料展示相关内容,各有侧重点,且形式多样,有说明文,有记叙文,有网页截图,还有平面示意图。
因为有了这些便利,我对这堂课的印象深刻。现将第一个任务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开篇,我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求很明确,指令分明,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1)时,黄玉辉、廖锦标等几位同学得意地提示大家可以模仿材料四来画,完全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和时间。我欣赏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批评了他们枉顾教学目标、急于求成、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有了这段插曲之后,全班非常安静,非常配合,教学秩序也顺利了。
在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带着第一个任务快速浏览全文,去分析哪些材料能解决这个任务,且一边浏览一边勾画相应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在交流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了解各材料的大意,从而筛选出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解决任务(1);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材料一的写作顺序、结构,划分段落并概括主要内容。
接着,我让孩子们带着这些心得仔细阅读材料一,要求边读边画路线图。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还是会忍不住去模仿材料四,总有依赖和侥幸心理,我及时制止,并明确:自己根据阅读所得画完路线图后再和材料四核对,查漏补缺,回头再读文本核对、纠正。刚开始学生还是很不习惯,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淫威之下,他们不得不为之,看得我不禁暗自偷笑。所以,我在掌握进度大致接近尾声时喊了暂停,现场示范如何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去分析与任务有关的段落和关键句子,根据这些提示边画边确认,在画、纠正、读的循环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路线图。
看起来啰嗦、耗时耗力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却很享受,投入度极高,很多学生情不自禁激动起来,巴不得来黑板上画,但我不能在此时将主动权交给他们,因为示范教学注重第一印象的深刻。此时,就连平时投入度较低、容易走神的学困生也伸长了脖子看着黑板上的草图画了擦、擦了再画
看起来这是一个错漏百出的绘画过程,但我和我的学生却非常快乐。作为语文教学的方法强化课程,我自动摒弃了教学课时的规定,抱定要完成教学目标的初心。我引导着孩子们在这种游玩、给老师纠错的喜悦当中完成方法的内化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课堂,但在教学如何让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堂有效果的课。
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习,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习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三、不足之处
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习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44、六年级上册10课竹节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0课竹节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猜谜语。
一、导入。
出示第三单元单元导读页面。
生齐读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杨绛)。
齐读语文学习要素。了解本单元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出示竹节人图片,揭示课题。(师板书:9.竹节人)
二、检查预习,明确学习任务。
1.出示三行生字,一人读一行词语。(师正音),关注疙瘩的偏旁,指导书写疙瘩。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介绍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
指名朗读阅读提示。
师:你们从阅读提示中知道了什么? 生答。
师生交流:对,阅读目的不同,关注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
(师板书:阅读目的 关注内容 阅读方法)
师生共同明确本篇课文的三个学习任务。
三、学习课文关于玩法部分感悟方法。
1.师:任务一,要我们干什么?
生: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老师板书:制作(玩法))
师: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你们打算怎么来读文章呢?
生答,师引导。(师板书:浏览查找。)
师:浏览课文,找到跟竹节人有关段落前面打上一个,完成以后立即举手。
学生汇报交流。(老师继续板书:制作(玩法) 3、11、、12、15)
大屏幕出示相关文章段落。
2.师:要写制作指南,找出来还不行,还要做什么?要关注什么? 生:
师提示:步骤,工具。要找出材料、工具、步骤,能不能快速浏览? 生:
师:要仔细读,认真读,在书上圈画。(板书:细读圈画)
3.学生读文,在书上圈画,小组合作填写学习任务单。
(找到和制作竹节人有关的段落,是引导学生完成竹节任务一学习单)
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投影仪展示)
其他小组补充(师:说过的就不要再说了)。
师:那么为什么要不按书上的内容写下来? 生:
师:对,一看就懂,简洁明了。
4.师生一起小结方法。像这样梳理概括(师板书:梳理概括)
大屏幕出示学习小伙伴的话,全班齐读。
(个人表示不确定当时出示的是这个小伙伴)
四、指导学习关于玩法部分运用方法。
师:竹节人怎么玩?读课文,告诉别人怎么玩。找出跟玩有关的动作。
学生汇报,讲竹节人玩法,教师点评。
(此环节学生尝试学习玩法部分,关注教别人玩竹节人这个小任务,说说看之间打算怎么样来完成这个小任务,先指名说说,学生自主学习)
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竹节人玩法,
师小结(关于有目的的阅读策略):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大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第二课时:
一、完成任务二运用方法。
回顾上堂课所学,有目的的阅读。
1.师: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出示阅读提示的三个任务)
生: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师:给我四个字。)
生:体会乐趣。(师板书:体会乐趣。)
师:说说你们打算怎么来完成?体会乐趣,要关注什么?
生:关注玩法。 生:关注玩的过程。 生:关注玩时的心理。
出示学习小伙伴。
学生自由读文,快速找出相关内容。
2.师:体会这些乐趣,我们可以采用什么办法?
师生:朗读课文 做批注。(时板书:朗读 批注)
师:用这两种方法自己读文,体会乐趣。
师:做竹节人有哪些乐趣?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也体会到乐趣? 生:老师也玩。
大屏幕出示老师玩竹节人的片段。
师:老师在玩竹节人时念念有词,老师在念什么?
生畅所欲言。齐读文段。
大屏幕出示学生玩竹节人场景的语段。
老师引读三个招式。师生想象场景,学生齐读。
(黑虎掏心 泰山压顶 双龙抢珠)
师: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用什么招式?
(创设情境,想象画面)
师指导读拟声词,读出节奏。
3.小结。(大屏幕出示学习小伙伴:)
师:从文字中体会这些人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像这样,阅读目的变了,阅读方法也会调整 批注、朗读。
(任务2的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还用了批注朗读的办法,独立运用方法做任务)
三、做任务3运用方法。
大屏幕出示任务单(课文导读页),明确任务3。
1.师:这个任务要我们干什么呢?生答。(师板书:讲述故事)
师:要建好这个故事,我们要怎么做?
生:要把情感放进去。
生:要简洁明了地概括内容。
生:仔细想想,讲清楚起因、经过和结果。
大屏幕出示:
学生梳理相关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个故事。
2.学生上台脱稿讲故事,教师点评(想象了画面,扣题),并引导学生评价。第二位同学再上台讲故事。(大屏幕上出现故事题目)
3.师请第三位同学上台讲关于张老师(上课老师本人)的故事。
4.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三、课堂总结学法,激励运用。
师:同学们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阅读策略叫做(有目的的阅读),原来阅读是可以(有目的的),下次拿到一本新书,我们要先想想什么?
生:目的。生:困惑。生:
回到单元导读页,齐读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
师小结:如果想听音乐,我们要去(生答),如果想看书,我们要去(生答),如果想填饱肚子,我们要去我们要去(生答)杨绛先生告诉我们,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
四、推荐阅读《图说中国传统玩具游戏》。(老师解说,大屏幕同步出示书页内容)
45、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
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
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
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
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
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建德江是一个地名。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
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
(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
(2)自由读
(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
(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
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
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
预设 :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
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2、细品字眼,感受愁苦(赏析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思考:因为没有办法做官,诗人原来就已经愁绪满怀,此刻面对黄昏的落日,诗人还在愁苦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预设:还在发愁。愁新。
(2)思考:为什么诗人还是在愁苦呢?从这句诗的哪一些字眼可以看出诗人发愁的原因呀?他在愁什么呀?
预设生回答:客、日暮
根据生的回答,师引导详细分析,层层追问,总结得出诗中情感是思乡之愁。(板书:思乡之愁)
(3)全班齐读多遍,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字眼,更易于把握情感。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3、分析景物特点,初悟借景抒情(赏析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思考:在书本中把第三第四句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划出来,并且静下心来想象画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这些景物带给你的感受,动笔写下你的批注。
生分析诗中景物天树月的特点,了解到景物带有诗人的情感。(板书:天 树 江 月)
四、紧扣单元要素展开课堂练笔
1、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孟浩然身边的月亮,你想对孤独的孟浩然说些什么?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用孟浩然啊孟浩然开头,写一写月亮对孟浩然的回应吧。
PPT展示:
此时此刻,你就是孟浩然身边的月亮,你想对孤独的孟浩然说些什么?
句式:这月亮仿佛在说:孟浩然啊孟浩然, 。
播放月亮视频素材,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追问:听了月亮的回应,孟浩然又会对月亮说什么呢?
师:同学们,是啊,这一轮月亮的陪伴,给诗人孟浩然孤寂愁苦的内心带来了一丝丝喜悦,一点点慰藉。是月亮安慰了孟浩然啊!
2、点明抒情方式为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五、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全诗(PPT出示诗句,播放配乐)
六、小结情感,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全班齐读导入时出示的诗句
师总结,布置作业:是啊,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停顿)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请各位同学课后继续去积累通过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同时还请同学们背诵本首古诗。
46、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今天的《少年闰土》,自我感觉上得还可以,比原来随意发挥的课堂强很多,全面完成了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有所突破。
1.《小小少年》的歌曲引入,介绍一位更厉害的少年闰土。这是教案上面的导入,其实直接从介绍作者导入,效果更好。
2.很久没有在课堂讲字词,5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自学字词,但是有部分学力不足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自学。其实6年级的学生自学字词,基础没有问题,但是梳理一下,效果显然更好。特别是一些难字,那些学生就是不认识,有些会写错,这部分工作主要就是为那些学力不足的学生做的。当然做了,效果确实好很多。
3.初读课文,弄清楚课文里面的主角闰土有什么特点?(机智能干,见多识广,活泼可爱)
4.再读课文,那么课文怎么写出他的这些特点的呢?(具体事例)
找事例,读事例,分析事例。
重点:4个不知道;四角天空。
5.落实较好的点一:印象中的闰土第一自然段,读,讲景美,人美,从美学角度分析构图之美,颜色之美,词语修饰之美。
6.落实较好的点二:扩展《故乡》,讲了二点,一是成年闰土的样子和少年的时候对比,问:为什么?二是闰土对作者的称呼老爷的分析。
总的说来,作为日常课堂,本课还是完成较为成功的,从后面的《导学案》作业情况也可以看出来,当然也许是凑巧,讲的几个拓展内容,正好里面都有,毕竟备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导学案》作业。
教学反思2:
这节课,自己课前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说,让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整体上感知教学内容,认识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他在鲁迅心中的美好。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己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后自己百思不得其解,鼓起勇气请教了宋助理和张助理,两位老师的话让我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宋助理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让我明白了:教学是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学生们第一次学时,兴趣盎然,充满期待,然而第二次,老师再墨守成规去讲他们学过的课文时,孩子们只能勉强配合,强装兴趣,预期的效果肯定达不到。因此,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情,知道孩子们想学什么,你才能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此外,宋助理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要懂得角色转换,只有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把自己当做故事里的人物,学生才会真正体味到乐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鲁迅是本有字之书,一定要透过文字,感受它的力量。
张助理和蔼可亲、巧妙引导,她首先肯定了我这堂课背后的用心,鼓励我:这课堂整体不错,从课堂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老师有认真研读、精心设计,想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去思、去说,但已经上过的课文如何去上,这是她在听课时也在思考的问题。课后,她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并分享给我,告诉我每一个环节应该怎样设计,如何转变角色,让孩子们自己成为课堂的小老师,老师只要适时引导、点拨,如何在学习课文重点内容时,将课文推向另外一个深度和广度,让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能够学到真正的东西。
47、六年级上册23课月光曲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3课月光曲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无论是乐曲、语言还是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月光曲》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也值得反复诵读体会,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我的设计重点是通过指导朗读和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和乐曲的美妙。例如在盲姑娘与哥哥的对话中,我引导同学们抓住了那该多好啊!进行朗读指导,从而感受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在之后的朗读中,我让学生抓住了哥哥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妹妹的善解人意,使学生进一步的感受到了兄妹俩之间的情谊,从而理解贝多芬当时的心境,即被感动与同情。再举个例子,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先出示了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美景。随即让学生说一说眼前景物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自然地连接了音乐与文字,体会到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接着再通过一次次朗读加以巩固和融合。在课堂的最后我做了拓展,我设计了另外一首曲子给学生听,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通过聆听音乐的旋律来联想相关的景物,体会音乐的魅力,达到本节课的最终目的。
今天这堂课学生比较少,而且比较胆小,所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很重要,于是我在课堂中留意学情,用幽默的语言适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于这节课我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抓得不够充分等,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为追求,多向前辈师傅们取经!
教学反思2: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中没有描写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但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我有点着急。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时间还不充分,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轻松悠闲,此时心情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情变成得非常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激情顿时而生------)
只是,老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问题设计还应该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要改!
48、六年级上册21课三黑和土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1课三黑和土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三黑和土地》描写了三黑得到土地后,无比高兴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苏金伞的作品帮助很大。
不足之处:
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体味写法,感悟三黑对土地的深情
师: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受到奴役的广大农民现在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此时心里是
生:激动和兴奋的。
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生:从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这句诗可以看出来。
生:从三黑欣赏自己的土地和他的打算中可以看出来。
生:从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个中心句可以看出来。
师: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都很正确。请同学们深情地朗读这些诗句,边读边体会三黑获得土地后的欢喜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生自由朗读。)
师: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把三黑心里的甜描绘出来的呢?哪位同学能结合本文的写法具体地说一说?
生:这首诗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从多方面详细而生动地展现了三黑得到土地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充分表达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我们知道,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再现主要人物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也比较灵活自由,有利于作者全方位地来表现主题。请同学们深入体会这一写法的妙处,并进行仿写训练。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既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感悟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又启发学生结合诗歌的写法具体体味。在教学时,教师既灵活地解读了文本,又进行了拓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9、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难点:透过《江南春》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诗抓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让学生由景物来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中,诗人由景物来表现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淡淡哀愁。这种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完图片的感受,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题。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激发兴趣)
(二)知识讲解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圈画景物,明意悟情。
(1)学习前两句诗赏今。
①圈出诗句中描写的是景物,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 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触觉风
③再读诗句,说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江南春天?
课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听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闻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花红柳绿、莺歌燕语、鸟语花香、充满生机)
你在这样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样呢?
(愉悦、轻松、快乐
(2)学习后两句诗怀古。
自读后两句诗,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学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资料。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诗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伤感、担忧?
(四百八十寺、烟雨中)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理解诗意: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此时作者心里会想写什么?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三)课堂巩固练习
5.带着感情,吟出诗韵。
看着花红柳绿感受着鸟语花香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看着江南山村喜爱美景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忧心忡忡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关心国事的杜牧想:
齐背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小结
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的向我们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了这首诗,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让我们伴着《江南好》这首曲子,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这首诗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图吧!
相关文章
-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笔记
-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之赠刘景文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
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评课稿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三年级上册课文7听听,秋的声音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推荐文章
-
风娃娃生字组词结构笔画及造句
-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时间说明
-
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笔记
-
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精打细算》 用竖式计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句是什么意思
-
(1)10月比9月节约用水百分之几?
-
一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生字组词
-
一年级金木水火土小练笔
-
五年级上册忆读书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
北京的春节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
现代家庭教育难题的母爱多了父爱少了
-
我家的小猫和小狗
-
大班教案《贪婪的小老鼠》反思
-
中班教案《心情》
-
小班美术活动教案《棉签画——扭动的线》活动设计与反思
-
最吸引人的茶楼朋友圈文案31句
-
消毒包销售朋友圈文案38句
-
起重机企业朋友圈文案35句
-
终极虐狗高级狗粮情侣微信网名45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