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1、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封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削、锅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信等10个生字,理解信、削、朝、冷清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表现露西对爸爸的思念。
3.对比阅读两封信,感受妈妈和露西对爸爸的理解和关爱,仿照第二封信的内容,尝试以爸爸的口吻给露西和妈妈写一封回信,体会家人之间美好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汉字信,出示信的古字形,理解信就是人说的话。相机组词:书信、口信、信息。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给他人写信的经历?为什么要写信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信的认识。
2. 有一个叫露西的小朋友也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怎样的信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板书课题:一封信)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导入,先出示信的古字形,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字义,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知。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信的认识,促使其在阅读中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
二、理解字词读通信
1.露西给谁写信?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露西为什么要给爸爸写信?
2.指名学生用因为所以说清楚原因。相机教学今,出示图文资料理解今的意思:上半部分口向下,中间有铃形。古人用铃响声表示现在,此时。因此今就是现在、此时的意思。今天就是现在这一天的意思。拓展理解词语今年古今。
3.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露西一共给爸爸写了几次信?在信中露西分别写了什么呢?
4. 检查课文朗读。
(1) 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相机教学生字词。
①指导学生辨别多音字朝的读音,理解朝(cho)就是向的意思。学习朝(zhāo)的读音并组词:朝阳、朝霞。
②结合图片理解削的意思,根据字义记忆字形,正确书写。组词:削苹果、削铅笔。
③联系生活,结合图片认识锅,组词:火锅、铁锅。根据意思记忆偏旁。
④结合实物认识圆珠笔:因笔尖是圆形的小钢珠而得名,小钢珠和笔杆内的墨水管相连,转动的时候带上墨水完成书写。
教学生字圆,出示圆的古字形,它是一个形声字,里面的员是它的意思,表示俯视鼎,看到鼎口是圆形的。所以这个圆表示圆形。指导学生和公园的园区分。圆是全包围结构,里面的部分要写得紧凑。
教学生字笔:古时候毛笔笔杆都是由竹子制成,因此笔是竹字头。
(2)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相机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刮胡子,联系削来记忆:由立刀旁组成的汉字大部分都与尖锐的器具及使用这些器具的动作有关。拓展:割、刺、剑。
②教学生字修。修是形声字,彡表示它的意思,古时候指的是用来装饰的羽毛,所以它的本义是装饰,使一件物品变得完美,在文中指将物品恢复完好。
③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冷清的意思。出示填空:爸爸不在家,没人,没有,也没有 。
预设:爸爸不在家,没人逗露西玩 ,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热闹的团聚。这种人很少、很冷落、很安静的场面就叫作冷清。它的反义词是热闹。
(3) 开火车读第4~14自然段,提醒学生读准多音字重和结,读准影字的后鼻音。
5. 说说露西一共给爸爸写了几次信。
指名交流,师小结:露西一共写了两次信。文章的第1~3自然段是露西写的第一封信;第7~14自然段是露西写的第二封信;中间第4~6自然段写的是露西觉得第一封信写得不好,又和妈妈一起写第二封信。
(设计意图:运用出示汉字古字形、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等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使汉字的学习更扎实,更有趣。)
三、對比内容读懂信
1.露西在写第一封信之前,还做了什么呢?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觉得露西是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要点:从早早打开空调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理解和感受露西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2.对比阅读两封信。
(1)默读课文第3~14自然段,将第一封信的内容用横线画出来,第二封信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来,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2)通过对比阅读,你感受到露西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3. 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两封信。
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体会露西的心情,用低沉的语调、难过的语气表现第一封信的内容,用高昂的语调、快乐的语气表现第二封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封信的内容,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到两封信中露西心情的不同,也更能感受到露西的懂事、坚强,为下一环节体会家人间的浓浓亲情做好铺垫。)
四、 体会情感写回信
1. 你觉得露西的爸爸收到两封不同的信分别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2. 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呢?为什么?
3. 体会亲情,仿写回信。
(1) 浓浓的亲情让我们感动,如果你是露西的爸爸,看到这封信,也想让露西和妈妈放心,你会写一封怎样的回信呢?请你仿照露西写的第二封信的句式,以爸爸的口吻给露西写一封回信吧。
(2) 出示句式填空:
亲爱的露西:
看到你的信,知道你和妈妈生活得很好,爸爸很开心。我在这里 。这里的风景不错,有 ,有,还有。我在这里吃得也很好,,住得 ,我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很快我们就可以见面了。
(3)指导学生完成回信。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谈对两封信内容的认识,更能体会到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亲情。在此基础上仿照第二封信的内容以爸爸的口吻写一封回信,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更深刻、更具体了。)
五、指导书写,拓展阅读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指名读。
2.指导书写:封今电。封:左右结构,左边第二横最长,左边最后一笔要往上提。今:上下结构,撇捺要舒展,点在中心线。电:独体字,日字写宽扁,竖弯钩起笔在竖中线,转弯要圆润。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文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心情体验。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我以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主导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露西的两封信。
学生准备:读课文三遍,字卡、词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直入主题
1.导入:如果你的爸爸去远方工作了,你想他的时候会怎么与他取得联系呢?(打电话或者发微信)那么,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除了这些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取得联系。(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2.认读封字,明确一封是数量词,封字还可以组词为封住密封等。
3.过渡:这篇课文中的信是谁写给谁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同时也通过谈话激趣导学,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停顿。
2.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圈画出来,难读的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说说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生字,用____画出露西第一次写的信的内容,再用 画出露西第二次写的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明确任务后,让学生自主读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读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对比体会,合作识字
1.指生回答: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2.(1)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的内容。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纠正字音。
①读准削肩冷鲜的读音。
②指导学习多音字朝重结。能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语。如重在本课读chnɡ,另一个读音是zhnɡ,可组词为重量。
(3)小组合作,交流识记削刮胡修冷重的方法。
(4)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动作识字削、刮。做一做削、刮的动作,想一想生活中和削、刮有关的词语:削皮、削铅笔,刮风、刮胡子等。
②字谜识字胡。古时明月今相见。
③生活识字修。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见过这个字。(修理部)课件出示修理部的牌匾,仔细观察这个字,在书写时不要忘了中间的竖,学生书空练习。
④形声字识字冷。冫,表义;令,表音。组词:冷清、冷气。
⑤对比识字重与量字形相近,对比记忆。
(5)课件出示第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指生读,师生评价,然后生齐读第一封信。
3.露西的第二封信都写了些什么呢?指生回答,课件出示露西写的第二封信。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1)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
图片指导学生将第二封信和第一封信对比一下,确定第二封信应该用高兴、幸福的语气去读。
(2)巩固识字,集体交流, 师适时补充:
①指导学生学习期字可以用生活识字法,如:一个星期共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另外,期与胡字形相似,两个字的偏旁相同,古和其分别代表着两个字不同的读音,虽然偏旁相同,但意思不一样,胡中的月字旁指肉,而期中的月字旁则表示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
②指导学习鲜。图片 鲜字由鱼、羊两字组成,最早表示鱼名,泛指活鱼, 后来引申为新鲜、美味的意思。
(3)指生读第二封信,师生评价。
①课件在第二封信结尾和鲜花的位置出示词语结尾和一大束鲜花,指名朗读词语。并利用课件放大结束和鲜,指名反复认读,并交流识字方法。
②字谜识字:束口字藏在木中间。
4.小结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在这两封信中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还能把这两封信读得既通顺又流利,把掌声送给自己吧!下面会写字中的朋友也着急跟大家见面了,让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创设语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环节,将本课的重点字集中在露西给爸爸的信中,不仅给汉字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平台,更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请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
2.上下结构的字:今、支、笔。
左右结构的字:封、信、珠、灯、影。
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独体字:电。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今、支中都有捺,要写得舒展。
笔和电最后一笔都是竖弯钩,要注意强调这个笔画: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5.展示生字,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把本课的生字读给家长听,口头组词,如果能将生字放入句子中读一读就更棒了。
2.将《一封信》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适当巩固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加深印象,而与家长的合作,既复习了课堂所学,又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复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字,男女生读词。
2.导入:本文的主人公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信里都说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一封信》,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复习巩固生字、词语。同时,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第3~14自然段,找出露西给爸爸写的两封信。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想一想:这两封信有哪些不同?
3.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
4.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两封信的内容。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我们很不开心。(板书:不开心)第二封信里,露西说我们过得挺好。(板书:很高兴)
图片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2)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家,不能逗她玩,没有意思。第二封信里,露西说她要和妈妈去看电影。
(3)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的台灯坏了,修不好,很心烦。第二封信里,她问爸爸螺丝刀放在哪儿,她和妈妈要自己修理台灯。
(4)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很冷清。(板书:冷清)第二封信里,露西写希比希又蹦又跳,家里很热闹。(板书:热闹)
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家里总是很冷清说明了爸爸在露西心里真的很重要。
(5)第二封信里,露西不仅写家里一切都很好,还写了她和妈妈很想爸爸。
6.小结并指导朗读。要从两封信中体会到露西的心情和想法的变化。第一封信里处处都是不开心,第二封信里字字洋溢着快乐的情感。
7.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两封信,说说还有什么发现。(第二封信的结尾,露西还画了一大束鲜花。)
8.为什么露西的信前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引导下完成的,妈妈的一句我们过得挺好一下子就让露西开始想开心的事情了,在这样的心态下,露西的第二封信才会充满快乐的气息。)
设计意图:文中只提到了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的相关内容,没有以信的形式出现。此环节设计,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形象直观的信件再现了露西不同的心情,也为识字提供了具体语境。
三、讨论交流,深化主题
1.讨论交流:比较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我更喜欢第二封信,因为这封信是露西带着快乐的心情写的,爸爸读了信会高兴,不用惦记家人了。)
2.思考交流: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孤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保持快乐的心情,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设计意图: 乐观地对待生活,这是一个生活道理。只有将这样深刻的道理融进具体的问题、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会有所领悟。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请你像露西一样给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最近的生活很快乐。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诱发学生乐观生活的情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延伸。
2、比尾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比尾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要求:
1.简要分析文本特点
2.设计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
1. 文本解读:本文是一首简短而精悍的儿歌,采用三问三答的排比手法,进行了两组问答,共展示了六种不同的尾巴,同时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词简洁,抓住了六种动物独有的特征。儿歌韵味十足、朗朗上口,使学生在学习中便于记忆。
2. 教学设计
A、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能力:认识尾、猴、鼠等12个生字,会写比、巴等4个生字,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悉排比句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及热爱动物的美德。
B、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找出课文中不同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并能理解长、短、弯、扁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找出生活中其他可以用长、短、弯、扁来形容的物品。
C、教学工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在动物园里,你们都见到了哪些动物?
生1:猴子。
师:好,猴子。你见到猴子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吗?
生1:长长的。
师:嗯,长长的。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2:老虎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3:大象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师:嗯,同学们都很棒!尾巴长长的动物已经找出来好多了。那有没有尾巴不一样的动物呢?
师:看来同学们一时想不出来。那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找一找尾巴不同的动物。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5页《比尾巴》。
导入设计意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提问解惑的谈话方式导入,可以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学习,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
1.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 指导字音:比、扁、弯、鼠、伞、孔。
3.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找出课文不同形状的尾巴,并把相应的动物对上号:长-猴子,短-兔子,像把伞-松鼠,弯-公鸡,扁-鸭子,最好看-孔雀。
4. 全班齐读。
(三)析读: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句子中说哪种动物的尾巴像一把伞?(松鼠)
2. 伞是怎么样的?(展示伞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为什么要用好像这个词?(因为松鼠的尾巴不是真正的伞)
公鸡的尾巴弯
1.弯是怎么样的?(在黑板上划出弧形展示弯的形状)
2.公鸡除了尾巴弯还有什么特点?(会打鸣、有鸡冠)
3.请同学们说说公鸡与母鸡的区别。(公鸡会打鸣,母鸡会下蛋)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 孔雀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展示孔雀多张图片,尤其是开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最是什么意思?(第一,没有能超过它的。)
3. 为什么要用最字?(显示孔雀尾巴好看的程度)
(四)品读:
1.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同尾巴的特点,同桌之间交流,总结出生活中其他具有这些特点的物品。
2.课件出示:
板凳( ),方凳( ),香蕉( ),饼干( )
竹竿( ),筷子( ),月亮( ),扁担( )
(五)小结:
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同学们下次再去动物园的话可以多观察一下这些动物的尾巴。好,我们大家现在最后朗读一下课文,在朗读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全班齐读课文)
(六)作业:
学科内:1.识字写字:将今天新学的生字(带拼音)抄写5遍。
2.阅读培养:熟读课文3遍。
3.口语交际:将文中6种动物的尾巴,描述给爸爸妈妈。
学科外:与爸爸妈妈一起观看科教栏目的《动物世界》,探讨里面动物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3、寒号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寒号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寒号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等7个生字;会写面、朗、枯3个生字。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寒号鸟和喜鹊的形象,为学习第二课时打好基础;
4.能掌握带得字的短语。
教学重难点:
感知寒号鸟和喜鹊的形象;用带得字的短语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走进故事
1.创设童话情景,板贴寒号鸟。
大家的精神状态真不错,给大家奖励一个故事,想不想听?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陡峭的高山,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冬天的夜晚,如果你从山脚下经过,就会听到崖缝里传来小动物的哭叫声,哆啰啰,哆啰啰,这个小动物呀,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寒号鸟。
(贴课题,跟老师一起读课题)
2.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哪个小火眼金睛发现了?生答。师总结。
号,表示叫声的时候读hao,看这个词号叫。
寒号鸟大多数人都没见过,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看,谁来说说它长什么样?生答。师:因为它害怕寒冷,喜欢哭叫,所以人们就叫它寒号鸟。
寒号鸟还有一个邻居,你们看,是谁呀?喜鹊。认识生字鹊。
二、整体感知
边听课文录音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今天的故事就藏在这四幅图里,谁能把这几个句子补充完整,连起来说一说。自己快速说一说。
三、了解住所、介绍邻居
1.那你们知道这两个邻居住在哪里吗?课文哪里告诉你的?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两个邻居分别住在那里?
2.学习多音字当
3.在第一段里,老师发现有许多这样的词语:一堵石崖。请你读。请你找一找,第一段里还有没有类似的词语?
预设:一道缝 一条河 一棵大杨树
4.学习生字面。
我们来做一做面对面的动作,和你的同桌,面对面点个头,面对面拍拍手。
四、初步感知两种动物形象
这对邻居发生了什么呢?请一位男生读第3段、一位女生读第4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喜鹊、怎样的寒号鸟?
(一)这是一只怎样的喜鹊?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预设1:勤劳的喜鹊
①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生回答)
师: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喜鹊很勤快?圈一圈。
(1)一早
一早是多早?
可能: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喜鹊----一早飞出去了
大公鸡还在窝里呼呼大睡,喜鹊一早飞出去
小朋友还没有起床,喜鹊一早飞出去
(2)东寻西找
找过哪些地方?往东飞过高山、原野去寻,往西飞过树林、草原去找,这就是东寻西找。
(3)一些:飞遍千山万水,才找到一点点材料。
(4)忙着:一刻都没有停歇,一回来就抓紧时间做窝。
师:这真是一只勤劳的喜鹊啊!谁来做做勤劳的喜鹊,读一读。自己准备,指读3个。
请女生一起读读这段话。
学习二类字衔和生字枯朗。
还是一只怎样的喜鹊?
预设2:热心的喜鹊
②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师:多热心啊,谁来劝劝寒号鸟?
(二)喜鹊这么勤劳、热心,它的邻居寒号鸟呢?
这是一只怎样的寒号鸟?
预设1:懒惰的寒号鸟
(1)只知道出去玩:寒号鸟整天就知道出去玩,除了玩还是玩,一点也不想着做窝
累了就回来睡觉:寒号鸟白天就知道出去玩,不累就一直在外面玩,只有玩得累才会回家。
是啊,看来寒号鸟人生只有两样头等大事:一样是玩,另一样就是睡觉。
(2)一个却字和喜鹊形成鲜明的对比。
(3)男生一起读,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预设2:不听劝告的寒号鸟
1.你能做做动作么?躺。它可真悠闲啊!
再看看寒号鸟说的话,它称呼喜鹊为什么?傻喜鹊。你们说喜鹊傻不傻?真正傻的是谁?寒号鸟认为喜鹊的好言相劝是在干什么?吵它烦它。
2.现在和同桌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寒号鸟和喜鹊是用怎样的语气说这些话的?
3.谢谢刚才朗读的小朋友,谁想来挑战他们。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
4.那就让我们合作着再来读一读。想当小喜鹊的请起立,想当寒号鸟的坐在座位上,边读边做动作,还要注意表情哦。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这段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短语冻得直打哆嗦,你来读一读?
你会做这个动作吗?能不能通过你的声音读出寒号鸟的冷?
2.这样的短语还有很多,当很热的时候我们可以说热得......
笑的时候可以说......急的时候可以说......
课堂检测。
4、二年级上册课文6一封信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课文6一封信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文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心情体验。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我以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主导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露西的两封信。
学生准备:读课文三遍,字卡、词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直入主题
1.导入:如果你的爸爸去远方工作了,你想他的时候会怎么与他取得联系呢?(打电话或者发微信)那么,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除了这些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取得联系。(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2.认读封字,明确一封是数量词,封字还可以组词为封住密封等。
3.过渡:这篇课文中的信是谁写给谁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同时也通过谈话激趣导学,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停顿。
2.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圈画出来,难读的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说说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生字,用____画出露西第一次写的信的内容,再用 画出露西第二次写的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明确任务后,让学生自主读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读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对比体会,合作识字
1.指生回答: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2.(1)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的内容。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纠正字音。
①读准削肩冷鲜的读音。
②指导学习多音字朝重结。能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语。如重在本课读chnɡ,另一个读音是zhnɡ,可组词为重量。
(3)小组合作,交流识记削刮胡修冷重的方法。
(4)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动作识字削、刮。做一做削、刮的动作,想一想生活中和削、刮有关的词语:削皮、削铅笔,刮风、刮胡子等。
②字谜识字胡。古时明月今相见。
③生活识字修。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见过这个字。(修理部)课件出示修理部的牌匾,仔细观察这个字,在书写时不要忘了中间的竖,学生书空练习。
④形声字识字冷。冫,表义;令,表音。组词:冷清、冷气。
⑤对比识字重与量字形相近,对比记忆。
(5)课件出示第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指生读,师生评价,然后生齐读第一封信。
3.露西的第二封信都写了些什么呢?指生回答,课件出示露西写的第二封信。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1)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
指导学生将第二封信和第一封信对比一下,确定第二封信应该用高兴、幸福的语气去读。
(2)巩固识字,集体交流, 师适时补充:
①指导学生学习期字可以用生活识字法,如:一个星期共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另外,期与胡字形相似,两个字的偏旁相同,古和其分别代表着两个字不同的读音,虽然偏旁相同,但意思不一样,胡中的月字旁指肉,而期中的月字旁则表示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
②指导学习鲜。图片 鲜字由鱼、羊两字组成,最早表示鱼名,泛指活鱼, 后来引申为新鲜、美味的意思。
(3)指生读第二封信,师生评价。
①课件在第二封信结尾和鲜花的位置出示词语结尾和一大束鲜花,指名朗读词语。并利用课件放大结束和鲜,指名反复认读,并交流识字方法。
②字谜识字:束口字藏在木中间。
4.小结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在这两封信中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还能把这两封信读得既通顺又流利,把掌声送给自己吧!下面会写字中的朋友也着急跟大家见面了,让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创设语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环节,将本课的重点字集中在露西给爸爸的信中,不仅给汉字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平台,更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请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
2.上下结构的字:今、支、笔。
左右结构的字:封、信、珠、灯、影。
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独体字:电。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今、支中都有捺,要写得舒展。
笔和电最后一笔都是竖弯钩,要注意强调这个笔画: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5.展示生字,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把本课的生字读给家长听,口头组词,如果能将生字放入句子中读一读就更棒了。
2.将《一封信》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适当巩固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加深印象,而与家长的合作,既复习了课堂所学,又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复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字,男女生读词。
2.导入:本文的主人公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信里都说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一封信》,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复习巩固生字、词语。同时,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第3~14自然段,找出露西给爸爸写的两封信。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想一想:这两封信有哪些不同?
3.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
4.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两封信的内容。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我们很不开心。(板书:不开心)第二封信里,露西说我们过得挺好。(板书:很高兴)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2)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家,不能逗她玩,没有意思。第二封信里,露西说她要和妈妈去看电影。
(3)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的台灯坏了,修不好,很心烦。第二封信里,她问爸爸螺丝刀放在哪儿,她和妈妈要自己修理台灯。
(4)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很冷清。(板书:冷清)第二封信里,露西写希比希又蹦又跳,家里很热闹。(板书:热闹)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家里总是很冷清说明了爸爸在露西心里真的很重要。
(5)第二封信里,露西不仅写家里一切都很好,还写了她和妈妈很想爸爸。
6.小结并指导朗读。要从两封信中体会到露西的心情和想法的变化。第一封信里处处都是不开心,第二封信里字字洋溢着快乐的情感。
7.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两封信,说说还有什么发现。(第二封信的结尾,露西还画了一大束鲜花。)
8.为什么露西的信前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引导下完成的,妈妈的一句我们过得挺好一下子就让露西开始想开心的事情了,在这样的心态下,露西的第二封信才会充满快乐的气息。)
设计意图:文中只提到了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的相关内容,没有以信的形式出现。此环节设计,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形象直观的信件再现了露西不同的心情,也为识字提供了具体语境。
三、讨论交流,深化主题
1.讨论交流:比较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我更喜欢第二封信,因为这封信是露西带着快乐的心情写的,爸爸读了信会高兴,不用惦记家人了。)
2.思考交流: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孤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保持快乐的心情,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设计意图: 乐观地对待生活,这是一个生活道理。只有将这样深刻的道理融进具体的问题、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会有所领悟。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请你像露西一样给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最近的生活很快乐。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诱发学生乐观生活的情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延伸。
5、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妈妈睡了》教学设计
妈妈睡了。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好累。
妈妈沉沉睡了,我看着她,想到了很多很多.
喜欢它的真实,喜欢它的心声,喜欢它的甜蜜的母子情。
倘若仅仅如此,自然称不上美文,喜欢它,更因为它的巧妙结构,它的诗样语言
排比修辞,先后呈现,从第二节开始,逐层加长,逐步形象,逐渐深化,但不变的,是妈妈的美,妈妈的温柔,妈妈的劳累。中心明确,如长长银线,把相关内容紧密环绕,循序渐进,重重叩击,读之,印象深刻。
短语多,精准优美,请看:
写外貌明亮的眼睛,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上;
写温柔微微地笑,嘴巴在笑,眼角在笑,睡梦中在笑;
写劳累乌黑的头发,渗出汗珠的额头,沙沙的响声。
这些难道不应该好好读,好好积累吗?适当补充拓展,难道不应设计吗?
二类生字如何识记?
有音节,必须发挥拐杖作用;借助词语,整体感知;去掉拼音,增大难度;按顺序,说方法;几轮后,识记应不成问题。
一类生字如何掌握?
共八字,第一课时,四字足矣:事、脸、窗,此三字,笔画多,需重点指导,估计出问题处,详加指导,当为重中之重。
计划如下:
一、自然导入,过渡到识字: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妈妈睡了》,齐读。本文有13个二类生字,通过你的预习,是否都认识了?
二、多层次,几循环,精准记忆二类生字:
(一)翻开37页,借助音节,开火车读(不起立,读对,其余重复一次)。
(二)结合课件,开火车读(同上)。
(三)结合课件,识记无音节生字,开火车叙述;说识记方法。
(四)齐读生字群(两遍)
开火车次数多,为何?面广,了解更多情况也。
过渡:大家学得认真,记得准确,现在改写几个生字了。
三、学写事、脸、窗
导入:学事,同学们喜欢看故事,听故事,每天我们都做许多事情,今天我们就学写事。出示字卡,读。范写,提醒:横长短不一,中间宽而扁;
学写脸:摸自己脸,看同桌脸,提醒:左窄右舒展;
学写窗:师指窗户,问名称,怎样的窗户?生说。预设:明亮的、宽宽的、大大的、厚厚的,观察字形:上面宽,下面点出头。
描红、临写各两个,展示,其间巡视指导。
四、感悟妈妈的美丽温柔辛苦,美读全文。
(一)接读,听音点评,扫除读音障碍,检查预习情况。
(二)说说睡梦中的妈妈什么样子?如果让你用三句话总结,是哪三句?如果让你说具体,包括哪些语句?
(三)如果全文仅仅有第一节和这三个句子,如何?板书呈现。如何看出的?
(四)美读,读出感受。
五、拓展交流:你看过家人睡觉样子吗?看着你家人睡觉样子,你想说什么?
说课稿
《妈妈睡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妈妈睡了》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性的阅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文章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小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不仅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妈妈的爱。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建立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的情感。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观察,交流对话
读文识字 小组合作,扫清文字障碍
引导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 读 说 写 评
引导拓展 搜集、处理信息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把相信学生能学会作为这课教学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启动情感,揭示课题
1.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如果利用歌曲导入,会很吸引学生,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所以课一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唱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由于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伟大的,学生乐于亲近自己的妈妈,因此当歌曲唱完以后我就问大家:歌中唱到了谁呀?非常明显唱到了妈妈,于是我创设了谁愿意把观察到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这样的情境。我想这样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
有的学生会说:生活中的妈妈很美丽,尤其是那双大眼睛。或有一头又黑又亮还很长的头发。
有的会说:妈妈做的饭菜特别好吃。还有可能说平时特别关心自己的学习。如天天接我、送我放学,辅导我学习等。因为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说起来一定很全面,而且学生的参与率也会很高。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对妈妈的情感体验。
4.在学生介绍自己妈妈的基础上,我接着说: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同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揭示并课题板书《妈妈睡了》。
紧接着我说:我们应怎样读课文的题目呢?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他们肯定知道《妈妈睡了》要小声,如果大声会吵醒妈妈。根据此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妈妈睡了》,这样又一次调动了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对妈妈的爱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
5.学生练读题目。
然后我说:那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读课文。老师配以舒缓优美的《摇篮曲》朗读课文。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二)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在老师感情的渲染下,我想学生肯定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都跃跃欲试的想自己读一读。于是,下一步放手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生字。按照平时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画生字。
2.同桌互读,检查读文情况。
3.在读文过程中进一步识字,加深印象。
4.教师检查学困生的读文情况,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5.教师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23名学生)对于全读对的学生奖励识字大王的标志。
6..组内检查,并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
1.对于生字的识记,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所以教师干脆直接教给学生自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识字的主人。
2利用识字大王的评价机制,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们主动识字。因为我校的学生成长记录中有识字闯关过级,每节课都有识字大王的评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十分诱人的。所以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很大,积极性很高,他们都会自主进行识字活动,在此手段的激励下,学生的识字量很大。
3.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形式,避免了评价单一性,顾全了整体,另外也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
(三)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1.我先总结上一环节的学习情况:有这么多同学都成为了识字大王祝贺你们,现在我们已经顺利通过了读文和识字,那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学生按照平时的学习过程回答:我们该理解课文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顺接学生的观点说:好,就按你们说的,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把不懂得地方画出来。
2.己读课文,画出不懂得的地方,以便交流时提出。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4.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只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所以我把文本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学会让他们自读课文,之后谈论感受最深的地方。
因为我知道学习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进行课文分析时,我准备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5.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学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好累,我是从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看出来的加上自己的理解。
6.这时我抓住这段引导学生都来分析。学生还可能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这里进行生活拓展,问:根据你的观察,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 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7.在这部分有两个词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是深沉和均匀。对于呼吸深沉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对于呼吸均匀的理解采用表演的方式,先来表演呼吸不均匀是什么样的,再表演呼吸均匀是什么样的,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理解就不会太难。这样做的目的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强化个性体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8.有的学生可能对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感触较深,在谈论时,就可能抓住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语言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因为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对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联系自己的生活,还有的可能加上想象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同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情朗读。因为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感受加深,情感被激活,他们才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9.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时,估计这里学生可能要提出疑问,处理这个问题,我准备用读文分析的方法。出示这段文字: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能有什么收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可以抓住睡梦中妈妈在微笑,很温和,另外,通过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来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在读中感悟,体会深情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始终以《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为指导思想。在《妈妈睡了》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出,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三)小结,生读文升华情感。
师: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温柔,又是那么的累,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再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读完后,从这三部分中选出一段背下来。注意一定要小声点儿,别吵醒了睡梦中的妈妈。
师;我们的妈妈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一天天操劳着,可是她却无怨无悔,多么值得我们去爱呀!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沉的爱再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可千万不能吵醒妈妈。
(生随音乐读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通过各种手段,如:教师的语言,眼神,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营造自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四、拓展整合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所布置的作业也力求体现人文性。如:
关于妈妈,你还想写些什么?课下认真观察,像文中的小作者一样也来写一写自己的妈妈。
小作者写了自己的妈妈,你想写谁呢?课下认真观察,把他写下来吧!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长辈,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附:板书设计
真美丽
妈妈睡了 好温柔
好累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亮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6、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说课稿
《玲玲的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玲玲的画》是本单元围绕 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的课文。讲的是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画获得了一等奖的事。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
2.理解端详、动脑筋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4.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一)抓主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内容浅显。所以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语句,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悟中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 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抓字词。落实训练,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
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如果让学生做动作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复习字词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复习生字词
第二环节:探究体验,抓住重点句,层层深入,研读课文。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人物情感线索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朗读,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默读课文,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的有关词语。
(三)创设情境,诵读感悟
1.出示第一幅图,理解端详,体会满意。
2.弄脏作品,感受着急
3.画更漂亮,再悟满意
(1)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是怎么做的? 教师范读,故意丢掉一个词想了想。提醒学生理解 想了想,还有哪个词用得好?指导理解懒洋洋并用它说话。
(2)小结:(出示句子)看来,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理解 坏事、好事。
第三个环节:转换角色练习说话,深化文章主题思想 分角色朗读课文,换位思考,谈感受。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事。
2.最后出示名人名言,激励学生。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学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玲玲的画》是一篇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我们更应该本着解放学生的理念,以玲玲的情感变化为主要线索,以爸爸说的最后两句话中蕴含的道理为突破口,揭示课文主题。因此,本设计让学生随着课文内容不断深入理解,自悟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课件的帮助和教师的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个性化朗读和分角色朗读。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同时加深学生对重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卡片;将课文中爸爸说的话做成相关的课件;准备三幅与课文前后内容相符的画。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至少读三遍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导入,认识人物
1.导入:学校要举行书画大赛了,有一位小姑娘要去参加,她的名字叫玲玲。(板书玲玲)谁来亲切地叫她一声?
2.识字:玲是形声字,右边命令的令表示字音,要读准后鼻音。左边是王字旁,表示字义。王字旁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的、美好的东西。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这里指人的名字。
3.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玲玲有关,(补全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4.过渡:玲玲的画怎么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玲玲的画》,在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形声字形旁表义,用形声字构字特点学习玲的字形,理解玲的意思,让学生记忆深刻,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拉近了学生和故事的主人公玲玲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还要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1)同桌合作学习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并准备全班交流。
3.教师课件出示生字,检查读文识字的效果。
(1)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其他学生适时补充。明确幅的读音是f。
(2)引导学生归纳,可以采用形声字识字法识记的生字有:玲、详、幅、评、催、啪、脏、懒、糟。注意组词区分催崔幅副。
并和肯可以用口诀记忆:并倒八开;肯上止下月。
(3)开火车给生字口头组词。
(4)开火车读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明确任务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再读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不唱读,不指读。
2.学生试读。
3.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名读,齐读,分男女同学读,读准生字的读音。
(1)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2)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图片要注意指导学生重读得意地端详就要啪掉伤心地,突出玲玲情感的变化。
4.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交流结果: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概括课文内容。
图片引导学生明确这是写事类文章总结内容的好方法。
6.推荐组员在全班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因此,从初读读准、读通到再读读顺,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难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在看似简单的教学流程中,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有助于学生识记生字,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为进一步分析课文、懂得道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指导观察,分类识记
1.出示生字:画、幅、评、奖、纸、报、另、及、拿、并。
(1)学生齐读生字并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以及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生字的结构分类观察和识记:
①上下结构的字:奖、另、拿、并。
②左右结构的字:幅、评、纸、报。
③半包围结构的字:画。
④独体字:及。
2.教师范写,边范写边指导。
(1)奖笔画较多,书写时把上下两个部分都写得扁一些,大字出头部分要稍短。
(2)写纸要注意,左窄右宽,结构要紧凑。
(3)画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上面的长横,然后写中间的田字,最后用图片围住。
3.学生练习描红,再临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找出有特点的学生准备进行展示评价。
4.评价书写,找出优缺点,二次练写,强调书写姿势。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通过认真观看教师的范写过程,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中。
五、趣味游戏,巩固识字
1.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字,并能口头组词。)
2.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给学生带来了愉快的学习体验,为长久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游戏复习,导入新课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玲玲的画》,不过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要先考考大家,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课件出示生字)指读、比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第二关:读文回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两个人物?
第三关:举办朗读课文擂台赛。
2.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连闯了三关,现在就让我们继续今天的学习之旅吧!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复习方法、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办朗读擂台赛更是低年级孩子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情绪饱满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一)读第1~3自然段,悟高兴之情。
1.指生读,引导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读懂了什么?
2.(1)教师板书得意地端详,引导学生思考:端详是什么意思?
可以用找近义词法理解端详。 图片
(2)指名表演端详这个动作。
3.(1)课件出示:得意地端详得意地看,引导学生比较理解:两个词语的意思完全一样吗?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感悟两个词语的区别,知道端详表示看得更认真,欣赏的时间更长。
(3)练习用端详说句话。
4.启发想象:如果是你,画了自己满意的画,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玲玲的心情。
6.师生共同点评。
(二)表演读第4自然段,悟难过之情。
1.出示第4自然段,指学生读,引导其他同学思考:当玲玲正得意洋洋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发生了什么事?
2.指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不小心、弄脏。
3.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辛苦一晚上画出的得意之作变成这样,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
4.文中的玲玲面对此时的突发事件是怎么做的?
5.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伤心地哭。
6.引导学生思考:你想怎么安慰玲玲?
图片此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说话,还要教会学生关心他人。
(三)读第5~8自然段,展开辩论,悟满意之情。
1.指名读描写玲玲又笑了的句子,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2.出示两幅画:图1为弄脏了的画,图2为画上了小花狗的画。引导学生说一说:玲玲为什么又笑了?(找出第7自然段的内容读一读)
3.引导学生思考:爸爸的主意好吗?好在哪儿呢?
4.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相机板书:动脑筋改画更好。
5.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画什么?
6.出示三幅画:第一幅是玲玲一开始画的没有小花狗的画;第二幅是弄脏了的画;第三幅是添上了小花狗的画。引导学生交流:你更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7.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明明是一件令人伤心的坏事,怎么变成好事了呢?
(四)读第9自然段,感悟道理。
1.课件出示爸爸说的话,在小组中讨论:读懂了什么?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2.指名答,教师相机板书:动脑筋想办法,坏事变成好事。
3.教师扮演爸爸说这段话,学生扮演玲玲,表达此时最想说的话,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指导背诵爸爸说的话。
5.仿照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用只要就写句子。
(五)分角色表演读全文,深化体验。
1.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2.指生分角色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的语气和语调。
3.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按角色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紧紧围绕玲玲的情感变化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读中表演,读中感悟,读中思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关心人物心情。爸爸简短的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让学生品读爸爸的话,使学生能够在品读中理解句子蕴含的道理,从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教育。课件的适时展示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巩固生字词。
2.出示会认字,开火车口头组词。
3.出示会写字,观察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及间架结构。
4.重点指导:(1)报的笔顺是:图片。(2)及的第一笔是丿。(3)拿上下两部分都要写得扁一些,手的第一笔撇写在横中线上。
5.学生练写。
6.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字详细指导,既能帮助学生有重点、有目的、有方法地识字,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同学们,原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现在就请大家分组,动动脑筋,看能不能把下面的问题变成好事情。
课件出示:
(1)小女孩摔了跤,裙子破了。
(2)妈妈发现孩子的裤子短了,可是还能穿。
2.引导交流,妥善解决。
(1)在破的地方补上一朵小花。
(2)在裤腿下面加一道宽边又能多穿一年,很节约。
3.拓展延伸: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玲玲这样坏事变好事的情况吗?你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怎么处理的?同桌交流后和大家分享。
4.小结: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起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逐渐养成爱动脑的习惯,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发。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下,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将文本语言融入自己的语言中,轻松实现了文本语言的外化。
7、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说课稿
《曹冲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曹冲称象》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3.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说教法
1.《曹冲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我还采用自主发现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较大的自主权。于是,我设计了读完课文之际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的学习汇报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补充之后,明白文章的脉络以及内容。避免教师的灌输式的教育。
5.从理解的角度看,曹冲所说的四句话全是重点和难点;从表达的角度看,它是读写的结合的范例;从学期的重点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据此,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写自己做过哪些聪明的事。抓住了它能一举多得。
四、说教学过程
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了解秤是不能称大象的。所以称大象的难度是可想
而知的。
(二)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能够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辅助动画,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
2.播放动画,整体感受曹冲如何称象。
3.分步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4.按照课件的提示,复述称象过程。
5.独立叙述称象过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像曹冲那样多动脑。
五、说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故事
任何一个历史故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本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遥远,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所以在开课时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秤来导入主题,进而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是否能用秤来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比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直接导入课题,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由于学生对于曹冲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一幅关于曹操和曹冲的图片,并且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他们。他们生活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曹冲只有七岁。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二)多媒体游戏,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识字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往往只是机械的记忆,达不到理想效果。我深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设计了游戏来复习生字,以多媒体游戏为载体,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了孩子兴趣。请看我的教学实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精力集中、积极发言,生怕丢掉一个生字,同学们在妙趣横生的摘苹果游戏中复习了生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富有生命力。达到了复习生字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谁能赶走大象的游戏,来进行词语填空,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复习旧知。
(三)理解复述,突破难点
二年级的教学仍以朗读作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我借助信息教育技术,让孩子们由浅入深地进行朗读学习理解。最初的朗读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将课文的重点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图片出示大象的身子和腿都像什么,训练孩子们口语表达能力。重点句单独呈现反复连读语气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让同学们把疑问的语气充分读出来。学生自读第二段课文,找到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并且理解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同时知道学生读出反驳的语气。
二年级的同学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要让他们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动画来帮助大家理解课文。这样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抽象的理解。然后通过看动画片的方式,产生一个完整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享受,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聪明绝顶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过程。
为帮助他们完整地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再次分步看图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乏味化为有声有色的一个过程。这些动画能够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乐于表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重点,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能有序地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一种现实感中进行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教学设计
《曹冲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
(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
(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
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
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自主识字,有针对性地指导
1,给课文中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画上圆圈,自己读读字音,想办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师出示生字组成词语的卡片,让学生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5,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强化识字效果。
四、分步细读,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
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 )
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 )
(4)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中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教师出示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4)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从而认识到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5、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仑词的语气。
五、升华认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绝大多数学生会说曹冲善于观察、肯动脑筋,这也正确深层次探究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则缘于他善于联想秤提不动大象,曹冲想到船载得起;宰大象秤重量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大象呢?曹冲又联想到石头,石头可以代替大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曹冲善于联想的特点)
2、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有的同学还知道比利时的小英雄撒尿浇灭导火索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
三、完成课后第3题
1、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 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 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 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2.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8、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让学生介绍一手工作品及其制作过程,旨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插图中的小朋友剪剪、贴贴、画画,展示了许多有意思的手工作品:虫子、大熊猫、七星瓢虫、大树、房子从插图上看,这些作品有的可能是独立完成的,有的可能是合作完成的。这也提示学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完成手工作品,感受合作的乐趣。 教材提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练习要点:按照顺序说;注意听,记住主要信息。按照顺序说,可以让学生回顾《曹冲称象》一,曹冲在讲述称象的办法时,用上了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时,也可以用上这样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让表达更加有序;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表示顺序的词,如第一步、第二步。除了说的要求要落实,听的要求也同样重要。听的时候要记住主要信息,要求听得专注,边听边记。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的一手工作品,能按照顺序介绍制作的过程:
2.认真聆听别人的介绍,能够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能按顺序介绍制作过程;能够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
【教学时间】1时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初步练说
前创设手工节情境,布置学生制作好手工作品,并在教室中展出。学生既是手工作品的制作者,又是参观者。以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兴趣。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参观作品,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上伊始,教师可以从展出的作品中,挑选出一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请这个制作者带着自己的手工作品,围绕做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进行初步练说,要求练说的学生把步骤说清楚,其他学生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教师相机指导:
说清楚制作过程。针对具体的手工作品,指导学生说清楚手工作品及其组成部分的名称,制作时所用的工具的名称,以及重要的步骤等。
按顺序来说。可以结合《曹冲称象》一第四自然段,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说说除了再、然后,还有哪些表示顺序的词。提示学生试着用先、再、然后、最后第一步、第二步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进行练说.
在本次口语交际中,应结合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中提出的倾听要求,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有礼貌地提问和补充。
二、示范引路,指导听说
在学生初步练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学生学习示例中按顺序说的方法,并记住主要信息。以折纸飞机为例,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制作过程,让学生听完制作过程后,说一说他们记住了什么主要信息。
折纸飞机示例如下:
同学们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手工作品是我折的纸飞机。折纸飞机的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打开,纸的中间出现一条中心线。
第二步,右边的两角向中心线对折,折出尖头。
第三步,将长方形纸横着对折,尖头对准中心线。
第四步,右边的两角再向中心线对折,将露出的小尖角折上来。
第五步,将纸翻过来,再沿着中线对折,并折出飞机的翅膀。
我的小制作介绍完毕,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折纸飞机图示如下:
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展示表达的范例,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表达。通过交流,突出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两个要求:按照顺序说,记住主要信息。
学生听完示例之后,说一说自己记住了什么主要信息,并交流记住主要信息的方法。
教师相机指导:
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制作的过程。
注意介绍的顺序。
记住主要步骤。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有礼貌地提问,加深印象。
三、自主介绍,交流分享
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同学轮流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教师可以出示以下要求:
1.小组成员轮流介绍手工作品,告诉同学你做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
2.组内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说说记住了哪些信息。有不明白的地方,要礼貌地提问。
3.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进行全班展示。 可以利用口语交际评价表,从表达和倾听两方面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
四、全班展评,实践提升
教师创设班级手工作品制作大赛的情境,激发学生表达和倾听的积极性,活动开始前,介绍比赛规则:
1.每绢选派一位代表参加比赛。
2.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一位选手填写评价表
3.认真听,听完后说说记住了哪些主要信息。
比赛开始前做好准备工作:
请各组代表抽签决定介绍作品的顺序。
在班级中推选两位主持人主持比赛。
给每纰发放评价表。
4小组代表按照抽答顺序上台介绍自已的手工作品听的同学如果有小明白的地力,听完后,要礼貌地提问。听完一个吲学的介绍,其他同学要说说自己都记住了哪些主要的信息。
根据评价表,对本次活动进行一个总结,说说哪位同学介绍得好,好住哪里;哪位同学最会听,表现在哪里。通过交流.再次引导学生如何说清楚,如何听明白。
五、作业
下,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者听了别人介绍的手工作品及其制作过程之后,选择喜欢的作品自已动手实践,不会做的地方可以向同学请教。
9、小狗学叫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小狗学叫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文本教学解读
《小狗学叫》这一课讲述了小狗的奇特经历,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相似,本文也用了反复的手法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学生预测提供了思路。基于教学的需要,课文前的提示以及文章最后有意未完整地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故事结局,使学生在预测时能够从文章的故事内容中找到线索和依据,进而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从而预测故事的结局。故事在文末三种不同的结局呈现构思巧妙,呈现出由帮到扶的阶梯性,为学生预测结局提供了支架。
本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以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结局都是出人意料的,为拓展学生思路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本文结局的预测设计了神探间的较量,神探们通过比较前两篇童话的结局,总结结局与情节之前的关系,来预测《小狗学叫》的结局,较量中,神探们需要不断说明自己预测的依据以及思路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学生在体会预测多样性的同时,感受边读边预测的乐趣。
二、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讨、厌等11个生字,读准吗、担等5个多音字。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后面的内容,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前准备:
神探比拼单
学生自行准备不熟悉的故事书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神探齐聚 热身预测
1.图片出示各大神探:包青天、柯南、迈克狐、黑猫警长等等,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神探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神探作为自己的名字吧!当然也可以给自己取一个响亮的神探名字!
2.前两节课神探带领我们去探寻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大家还记得我们预测故事结局的办法吗?哪个小神探家有秘诀,快来分享一下吧!(预测要有依据)
板块二 识字学词 各显神通
今天各位神探要来比一比谁是最会预测的神探家。
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神探间的较量!
第一关:闯关生字词
小神探们,快来尝试着读一读这些生字词吧!去掉拼音会难倒你们吗?(通过多种方法认读生字,保障文章阅读的流畅性)
第二关:通读故事
将1234小组分为神探1组,5678小组分为神探2组,分别从神探12小组随意挑选同学朗读课文,评选出最会朗读的神探小组。
第三关:预测结局
1.神探1.2小组预测故事的结局,言之有理即可,将预测的结局写在自己神探小组的比拼单上,最终评选出最富想象力的神探小组。
2.根据课文结局提示,神探1.2小组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
3.四人小组讨论预测的结局,神探1.2小组进行比赛,有理有据即可,对方小组可对其进行反驳,反驳也要有依据,各神探小组可根据对方的反驳修正自己小组的结局并再次阐释,最终评选出最有说服力的神探小组。(可以是课文的结局,也可以是自己小组内说过的结局)
4.各神探将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结局补充完整,并讲解,最终评选出最具表达力的神探(个人)。
板块三 神探分享 课外延伸
1.老师分享学生不熟悉的故事书,神探们预测结局。
2.神探们分享各自不熟悉的故事书,小组之间谈论预测结局,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3.老师展示今日神探们的比拼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并为神探们颁发证书。
10、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注:注意区别飘、漂、票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___。小喜鹊____________,小松鼠____________,小青蛙____________,松柏_____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板书设计:
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比喻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 欢乐
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通过秋天的雨巧妙地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课文结构清晰,构段特点鲜明。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为引子,带出第二、三、四这三个结构相似的自然段,具体描绘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第五自然段以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一首欢乐的歌结尾,抒发了作者喜爱、赞美秋天的情感。
课文表达上语言优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烂漫的秋色。第一自然段将秋雨比作钥匙,形象地写出了秋雨开启了秋天的大门: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秋天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象:第三自然段将秋雨带来的香味写得细致入微:第四自然段的吹起金色小喇叭,犹如一位通讯员在告知动植物快准备过冬。
学情分析:
三上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能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能较规范地书写。在低年级,学生对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理解词语的方法已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一)会正确认读钥、匙等10个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盒、颜等13个字:会写清凉、留意等14个词语。
(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勾住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第二自然段。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四)知道课文从三方面写秋天的雨,和同学交流最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
(一)正确识字、写字。
(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勾住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一)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勾住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提示课题
(一)创设情境
出示秋雨的情境图,师相机描述秋雨的美景。
(二)板书课题
二、初读,梳理文脉
(一)读一读,填一填
1.自主朗读课文,尝试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图片
2.交流
(二)读一读,理一理
1.出示全文,凸显第一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及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
图片
2.读一读,相机识字
(1)认读词语:钥匙 五彩缤纷 颜料 喇叭 一曲歌 丰收
(2)强调正音:钥匙的匙的读轻声:丰是后鼻音:
一曲歌中的曲读第三声。
三、研读第一、二自然段,品悟秋之美
(一)研读第一自然段,打开秋之门
1.自主朗读,画出表示秋雨特点的两个词语。
2.交流并相机指导朗读。
(1)交流:清凉的、温柔的。
(2)指导朗读:读出轻柔的语气。
3.理解钥匙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钥匙的本义。
(2)联系下文,理解钥匙的含义,指秋雨一下,秋天就来到,秋天的雨仿佛是打开秋天大门的钥匙。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品悟秋之美
1.生自主朗读这一段,初步感受秋天缤纷的色彩。
2.理解五彩缤纷
(1)读读下文,填填下图。
图片
(2)交流上图,并初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指的是颜色很多,各种各样的颜色。
(3)师生合作朗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画面。
(4)交流:生说说看到的画面。
(5)视频展示画面,播放缤纷的秋景。
(6)交流:五彩缤纷除了颜色很多外,还包含着什么意思。
3.小结梳理
(1)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旁边的泡泡提示。
(2)小结:当遇到不理解的、难懂的词语时,可以读读下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再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4.品读有新鲜感的语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划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2)组内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说说理由。
(3)组员互当小老师,练习朗读这些句子。
(4)展示朗读,相机评议。
A.相机理解频频点头,读出菊花风中摇曳的画面感。
B.相机理解你挤我碰,感受果实之多,读得轻快些。
C.体会扇哪扇哪、飘哇飘哇的动作之美,读出舒缓的节奏。
5.背诵第二自然段
借助上述思维导图,尝试背诵。
四、仿照例句,拓展写话
1.出示例句。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火热。
2.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
3.尝试照样子写话。
(1)它把金黄色给了田野,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一评,改一改。
五、指导书写
(一)巩固生字
认读词语:一盒颜料 邮票 飘落 争着 菊花仙子 淡黄
(二)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颜、淡的书写。
2.生书写
3.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读一读
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二)说一说
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三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一)朗读,读正确、流利
1.自主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同桌当小老师,互读互评。
3.指名读,相机识字正音。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相机正音。重点指导以下词语:
菠萝 勾住 小喇叭 厚厚的 油亮亮的 舒舒服服
(2)同桌互读上述词语。
(二)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1.默读,划出自己感兴趣的、富有新鲜感的语句。
2.同桌交流。互相读一读划出的语句,并说一说感兴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相机理解勾住。
(1)出示出示选择题,供学生选择。
勾住指( )
A 小朋友常被带有香味的水果树绊住脚。
B 水果好闻的香味吸引了小朋友。
C 水果香甜的气味让小朋友的脚也变香了。
(2)梳理方法:联系上文。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顺着勾住的理解,练习朗读第三自然段。
(1)自主练习。
(2)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2.同桌互读第四自然段,互评。
3.全班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一)合作朗读全文
第一、五自然段齐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小组读。
(二)说说: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带给小朋友的一首欢乐的歌。
四、拓展学习阅读链接
(一)自主阅读,思考:短文主要是从哪几方面写了秋天的景物?
(二)交流:
1.圈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
2.梳理出短文是从田野、植物种子、幼小的动物和候鸟写了秋天。
3.仿照《秋天的雨》,尝试画一画思维导图。
4.比较异同。了解同样是写秋天,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描写。
五、书写指导
(一)出示要写的生字:好闻 梨 勾住 一曲丰收的歌
(二)重点指导书写曲的笔顺。
(三)生书写,评议。
六、作业
11、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 个生字,会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 能运用多种方式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 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朗读感知
1. 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1)导入: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清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已放晴。走出家门,啊!多么明朗的天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很美的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提问:明朗的天空是怎样的?
(3)小结:明朗就是明亮和晴朗。在字典里朗的意思就是明。我们可以借助近义词和词素叠加的方式理解词语。
2. 情境创设,激发阅读期待。
(1)引入:早晨,我们走出家门,明朗的天空又高又蓝,一尘不染;我们走在小区里,凉爽的秋风吹动枝条,拂过树梢;走过小道,各色的树叶,随风翩翩起舞;走上大路,地上铺满了金色的梧桐树叶。让我们一起走进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读课题: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停顿处。
3.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象:走在水泥道上,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写景短文,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将阅读与生活勾连,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二、学习词串,外化运用
1. 想象画面,朗读词串。
(1)激趣:要把课文读正确,关键要读好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请读一读下面的词串。
一个亮晶晶的水洼 一角小小的蓝天
一块彩色的地毯 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 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
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2)思考:请把脑海中看到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 学习语言,发现规律。
(1)提问:以上词串有什么共同特点?
(2)小结:以上词串不仅写清楚了数量,还告诉了我们事物是怎样的。
3. 练习表达,积累外化。
(1)提问:选择其中的 2~3 个词串,来说一说你在这铺满金色巴掌的路上,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色?
(2)指名学生发言。
预设一:我看见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就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
预设二: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亲密地贴着地面,组成了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设计意图:选择词语组成句子是一种外化语言活动,其用意是帮助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通过用词串说话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深度学习。】
三、入情入境,想象画面
1. 个人品读,感受画面的美丽。
(1)启发:整篇课文共有 11 个自然段,从头至尾我们都能感受到秋天上学路上的美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或者片段读一读,说一说。
(2)自学要求:①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②选择特别喜欢的一个片段,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四人小组交流:选择喜欢的画面,读出感受;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感受。
2. 交流互动,理解画面的美丽。
提问: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怎样的?
预设一: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1)提问:水洼指什么?你是怎么知道词语水洼的意思的?
(2)出示水洼的图片,并小结:联系生活我们可以知道词语的意思。
预设二: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1)引导:铺不仅指水泥道上的树叶很厚,色彩很绚烂,还说明地毯非常长。
(2)提问:为什么是闪闪发光的地毯?
(3)指导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预设三: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就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1)提问:熨贴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词语熨贴的意思的?
(2)提问:凌乱是什么意思?借助白板,让学生上台摆一摆树叶的样子,感受凌乱。你能想象到是怎样的景象吗?
(3)出示课文插图,看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文想象丰富,将眼前所见都想象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将角色代入,展开想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合成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画面,得到美的享受。】
3. 进入情景,感受作者心情的美好。
(1)引导:让我们穿着雨靴,赶快走上这条小道!
(2)出示两组句子,比较朗读。
我小心地走着,仔细地数着。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3)小结:我仿佛看到一个小朋友,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走得很慢很慢。
(4)思考:你就是那位走在上学路上的同学,你一边慢慢地走,一边会想到什么?
出示句子: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5)启发:你瞧!这位同学头箍上粉色的蝴蝶结,这多像
预设:你瞧!我头箍上粉色的蝴蝶结,多像一只蝴蝶在金黄的花园里飞舞着、歌唱着。
4. 全班配乐合作朗读课文。
(1)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开头和结尾部分,指名学生读课文中间的句子。
(2)全体学生合作朗读,由两位学生分别读开头和结尾,其他同学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抄写自己喜欢的片段,抄完后还可以试着背一背。
四、勾连生活,迁移运用
1. 发现规律,细读课文。
(1)思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如何把课文写生动的?
(2)小结:作者运用了想象、比喻的方法,把课文写得这样生动。
2. 提供支架,尝试写作。
(1)启发:你在上学路上或者放学路上看到过怎样的景象?
(2)播放视频:一年四季同学们上学、放学路上不同景色的照片和视频。
(3)提出写作要求:可以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课文中的词句,用几句话写下来。
课件呈现:
一个亮晶晶的水洼 一角小小的蓝天
一块彩色的地毯 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 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
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反馈交流:教师提出评价标准。
3. 延伸阅读,迁移运用。
(1)延伸阅读:作家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也写了路上的景象,请自主阅读。
(2)作业:仿照《自报家门》写一写街景。
【设计意图:搭建图片支架词语支架范例支架等系列学习支架,不仅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勾连各自的生活,发现美好,学习准确表达。】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人文主题是走进秋天。这一组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迷人的秋景,既有古诗,也有现代诗,还有散文,风格清新,形式多样,文笔优美,带领学生充分感受金秋的美好,领略秋天的魅力。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站在一个小学生的角度,记录了作者在一场秋雨后,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梧桐树叶铺满水泥道的迷人景色,抒发了作者内心对美丽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本组的一个重要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单元的训练目标位于三年级的语文训练链条的初段,是第一学段过渡到第二学段的重要拐点,为后面训练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从本册教材看,本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语文要素是在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课前链接语、语文园地等多出予以持续提示,着力引导尝试发现、梳理、总结、运用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后面的句段篇能力训练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重点)
2.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境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梧桐树图片。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我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12、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读生字暮、瑟,会写生字暮、吟。
朗读诗歌,能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背诵课文。能联系生活观察,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悟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难点:能联系生活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并从诗句描写的景象想开去,联系相关资料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以暮破题,引入内容
1.写诗题。
(1)学习暮字。
根据字形猜字义。
师:说起暮,我就想起跟它相对的一个字旦。请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是如何写的:(出示课件:甲骨文旦、莫)它们是汉字王国里的老寿星,已经有三千多岁了。请观察和比较,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都带有日字。)根据字形,你能否猜猜它们的意思?(预设:旦的意思是。。。暮的意思是。。。)
师:说得好。早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就是旦,指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间;而傍晚太阳逐渐落山了,消失在树木和草丛里,这个时间就是莫(mu)。(出示课件:楷体旦暮)。
指导写好暮字。
师:暮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它在结构上比较特殊,从上到下有四部分组成,写这样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每部分写的扁平一些;注意各部分穿插;草字头要适当写宽,大的撇捺要写舒展;两个日字写得有变化,上头日扁一些,下头日窄一些。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本子上写一遍。
投影展示,指导矫正。(笔画、结构是否规范,美观)
学习吟字。
师:这个字什么意思?尝试组几个词语。(预设:吟诵、吟唱、低吟、呻吟等)这些词里,吟是有节奏的读、痛苦的声音等意思。那么,本课中是什么意思?你是这么知道的?(预设:看注释)
2.解诗题。
师:暮江吟是什么意思?尝试说一说。(预设:太阳就要落下的时候,诗人白居易站在江边有感而发,吟诵出这首诗,所以题为暮江吟。)
3.读诗题。
师:既然有感而发,该如何读好诗题?
生试读,师范读,生再读。
初读诗文,读通诗句。
1.练读:请自由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2.展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点评:字音是否正确,诗句是否通顺,是否读出了节奏之美。)
3.范读:(配音)你是否敢向老师挑战?你敢,我给你也配上音乐,为你的朗读润色。
4.竞读。(点评:音色、节奏,是否与音乐和谐一致等)
5.导读:诗光读还不够,还得讲究一个品字,只有仔细品味诗句的意思,才能深探其里,捕捉到诗的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
三、展开想象,探究诗意。
1. 用好想象,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读一读:边读边想像画面是学好诗词的重要方法。
(2)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留出至少读两遍地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3)说一说。(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教师指导完善学生地语言表达,对于表达清楚、流畅、准确的及时给与肯定。)
(4)请用诗中的字词,概括你眼前画面里的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残阳
江水
露珠
弯月
聚焦残阳品残韵。
(1)问;在这些景象当中,与题目中的暮字相对应的景物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残阳,就是快要落山的太阳,正是日暮时分。
(2)追问:师:太阳快落山了,是残阳。那月亮快要消失了,叫什么?(残月)黑夜快要过去了,叫什么?(残夜)人老了,生命里的最后一段时光,叫什么?(残年) (3) 再拓展:这组词语(残阳、残月、残夜、残年)的意思有相通之处,而且别有韵味,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出示课件)
杨柳岸晓风残月。
海日生残夜。
(4)归纳残味:这正是一种残尽之美,别有韵味,也是中国古诗词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象,将来你们会在很多诗词中发现这个残味。
3. 再聚铺字,品诗韵。
(1)自然过渡,聚焦铺字:透过暮色,一道残阳和一江碧水,不期而遇。哪个字写出了相逢的动作?(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
(2)比较句子,体会差别:阳光和水面的相逢,是自然界最寻常的景象。类似的描写还有:
A.读句子:夕阳照在小湖上、阳光洒在海面上。
B.启发:这个句子中的哪个字和铺的意思和感觉相似?
C.思考:照,洒,铺,哪个字意思最简单,写得最直接?预设:照最简单。D.点拨:换个说法简单、直接也叫直白。相比之下,洒和铺的涵义更丰富,我们借助画面来欣赏。
出示图片,对照理解:波光粼粼图、江上余晖图。
E.激思:两幅图,两句话,两个字,两相比较,感觉一样吗?哪个更活泼一些?
预设1:洒在水面上,有种波光粼粼的动感。
预设2:铺字显的更加平静、安静。
(3)回读诗句,加深理解:你能读出自己对这句的理解吗?
A.读出平静:不疾不徐,刚刚好。这就是此刻诗人内心的感怀。
补充诗人及诗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情感,读准诗的味道。
B.读出绚烂:落日的余晖铺在江面上,使江水由远及近呈现出多彩的光晕,这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生读)
C.读出悠远:太阳慢慢落下去,光芒越来越微弱,那最后一丝光亮铺在水面上,江面颜色越来越暗下去了。再读。
设计意图:《暮江吟》古诗的教学在师生共同的阅读中,积累建构语言,指向核心素养。
(4)对比拓展,品味铺韵:透过一个铺字,我们读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其实,这个铺字呢也经常出现在文人的笔下:
出示一组诗句,师生接读:
(师)广阔的原野,碧绿的草地,唐代诗人吕岩写下这样的诗句:(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荞麦花开,洁白似雪,宋代诗人姚勉这样描绘眼前的景象:(生)荞麦花开如铺雪。 (师)稻子熟了,满目金黄,课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生)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5)品味色彩,指导朗读:
A.启发、感悟铺的精确:这些带有铺字的语句,把大自然的最美色彩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又铺出了怎样的色彩呢?
预设:两种(瑟瑟和红)B.点拨、指导读好诗句:夕阳下的江水一半红色一半绿色,多么奇妙的景象,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点拨读好)
打开想象,理解意境:这是一种怎样奇幻的景象啊!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想象中的景象。
出示图片,对比体验:美吗?请再读,读出美感。
拓展鉴赏,再度品味:其实,这样绚丽多彩的颜色,在白居易的很多诗中都有所体现,例如,请读: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小结凝炼,体会特色:如此色彩鲜明的对比,冲击我们视觉,给我们美的享受。所以也有人说,白居易是诗人中用色彩最为精致、老道。
13、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避、撼、喧、嚷、盈、玷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CAI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
2.检查预习情况
(1)知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再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词或段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提炼重点。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提炼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3.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4、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二、全班交流,解疑释难,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1)理解素洁、玷污。(指导本段朗读:)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你们心里着急吗?
(4)指导朗读: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2)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2)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一起读读吧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5.点明主旨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四、畅谈感受。
五、作业设计:
1.给生字注音、组词、扩词
2.回答问题: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作者有哪些猜想?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14、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桥》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中国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小小说。学生此前接触的大量的记叙文(记实文)。相对于记实文,虚构性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来源于真实生活,是对真实生活进行了文学加工。
抒情性是这篇小说显著的文学特点。这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坚决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让读者备受感动。体验式阅读,既是对作品文学性的整体感知,也是在夯实革命传统教育。
作品篇幅尽管短小,但是一篇典型的小说,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物形象生动,为了村民顺利逃生,主人公老汉最后牺牲了自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塑造了老汉伟大的形象;大量环境描写既渲染气氛,又推动情节发展;情节一波三折,尤其是结局出人意料。小说的结尾揭示人物关系。让我们对之前父子临死前互相推让的动作恍然大悟,原来老汉揪出来的年轻人是自己的儿子啊,这一揪一推,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情深,也烘托了老汉高尚的品质。
学情分析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本单元第一篇小说就是《桥》,学生平时会读一些儿童小说,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中心的把握不难,但是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了解不多。对小说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不了解。所以预计学生阅读本文时,在感悟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会面临困难。因此将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呢?是让学生去一个个地体会欣赏什么是情节?什么是环境?什么是人物形象吗?这样的教学,难免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性,探究性。我们能否换个思路,先让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创设情境,跟着作者来一次构思创作之旅呢?在构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安排的环境、人物、情节,对于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构思的过程,学生在以后读小说的过程中,就能更加自觉地关注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桥》这篇小说,感受老汉的形象。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流程】
一、引入小说,明确学习目标
喜欢读小说吗?说说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小说《桥》,我们的学习目标就是读懂《桥》这篇小说,并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
二、讲述故事,形成差异化认识
怎么读懂这篇小说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高老头),你会用什么词形容这个老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也有个老汉(板书),他又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三、对比故事,迅速读懂小说
1.读懂作品主题。
对照课前故事里那个吝啬的老头,这篇文章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舍己为人。舍的是谁?为的又是谁呢?让我们通过生词和难读的句子,来回顾一下课文,再回答这个问题。
2.学习生字词,理清人物,解释中心词。
3. 借助生字词,再次熟悉作品内容。
小说通过什么事来体现老汉的舍己为人呢?学生汇报。
四、代入阅读,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1.设身处地读小说。
假设自己是文中的儿子,老汉是你的父亲。师生合作读片段。
2.情感渲染,你能理解你的父亲吗?
五、评价故事内容、铺垫虚构
你觉得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吗?为什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小结: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为了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中心,我们需要在真实的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添加或是调整。这就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
六、换位阅读 ,体验虚构,发现小说三要素
假设你就是那时候的作者,你是怎么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一步步上进行虚构,添加,来烘托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呢?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进行1-3处添加,把关键词大大地写在卡片上,并在小组学习单上写清楚添加的理由。
1.添加环境描写。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为后文做铺垫。
(2)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环节1: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洪水?
环节2:作者正是用环境描写制造了紧张的气氛。朗读感受。
小结:洪水越来越凶猛,水位越来越高。这些就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环境虚构。
2.添加老汉的儿子。
环节1:采访学生:既然描写老汉就能体现他的精神,为什么还要描写儿子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添加了儿子,烘托了老汉的高大形象,升华主题。
环节2:读课文片段: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前因)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后果)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小结:本来洪水已经让人心惊胆战了,老汉与儿子之间的冲突又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3.添加老太太。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采访学生:本来老汉的故事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在结尾添加了一个老太太?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作者在之前设置悬念,让结局出人意料,让情节更加曲折。
4.其他添加。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小结。优秀的小说家就好像一个魔术师,通过添加环境、人物等,用本来平淡无奇的素材,将情节安排地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生动的情节又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凸显主题。
七、强化认知,推荐阅读
1.学生谈收获。
2.推荐阅读。
15、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2.学习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要求,有详有略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学习新词,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
1.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2.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的事迹。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的狼牙山。故事的主人公是五位壮士。
(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听老师范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
(二)学生预习。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容易读准,但课文里的个别词易读错,如晋察冀,读音可以不作为重点检查内容。
3.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
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也叫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分别是山西省、察哈尔省(已撤销)、河北省的简称。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横七竖八:有横的,有竖的,形容纵横杂乱。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俯视下边。形容处于有利地势。
山涧:山间的水沟。
粉身碎骨:身体被粉碎,形容死得很惨。
屹立:像山峰似的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惊天动地: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本课指口号声豪迈,所以应选气魄大。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4.结合词义,区别近义同、反义词、形近字。
近义词:
进犯(侵犯) 崎岖(坎坷) 沸腾(鼎沸) 依托(依靠) 毅力(耸立)喜悦(快乐) 惊天动地(地动山摇) 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反义词:
沉着(慌张) 崎岖(平坦) 暴露(隐蔽) 胜利(失败)
斩钉截铁(犹豫不决)
形近字: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充分讨论形近字之间的区别,再根据字义组词。
5.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分析课文结构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让学生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使学生没有畏难心理,才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本课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分段方法。
(1)读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自己英勇跳崖的故事。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或称小节)归并在一起,作为一段。
第1自然段;讲七连六班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接受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
第2自然段:讲五壮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第3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了绝路。
第4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向顶峰,英勇歼敌。
第5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向顶峰,英勇杀敌。
第6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绝壁。
清楚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后,不难看出,第4和第5两个自然段的意思非常相近,就把这两个自然段归并在一起,成为一段,其它自然段各为一段。所以,本文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第三段即第3自然段,第四段为第4、5两个自然段,第五段即第6自然段。
6.概括段意。
通过我们上面的分析,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第1、第2、第3、第5自然段的意思就是段意,把第4段的段意归纳一下,即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7.请同学们按照分好的段落,自由小声读课文,体会教师刚才教给的分段方法,并进一步熟悉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8.课堂质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出,请老师帮助解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照顾到课堂上的个别同学的个别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9.了解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情况。
老师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有的放矢的讲解下节课打基础,可以按书上预习内容进行提问。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口头完成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
(一)指一名或多名同学读课文。
通过听学生读课文,可以检查上节课的口头作业,督促学生自觉完成口头作业,养成自觉读课文的良好习惯;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二)学生质疑。
学生在读课文后,可能会有问题,让学生提出来。教师可以不立即回答,让学生从课文讲解中寻找答案。
(三)审题。
《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勇敢得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物,还暗含着什么?
(还暗含着课文的中心思想)
很好!这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就知道要写五壮士什么高贵品质?)
(四)理清文章脉络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这节课我们把这一方法反过来用。老师先给段意,请大家找一找这些段意分别包含哪些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
请学生回答。(答案同上节所讲)
如果学生能准确回答,说明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的方法学生已经能灵活掌握。这样,既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完成了书上的思考题。
这五段里,哪几段直接写的是五壮士?
这四段里,哪一段最突出他们是五壮士?
(跳下悬崖这一段。)
(五)讲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1.讲读第一段。
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用呢?
哪些词语突出了日寇的猖狂?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五个人拖住了敌人的大批兵力,用对比的手法更能突出他们是壮士,所以这段的写作方法是侧面描写,同时渗透给学生,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安排材料。
2.讲读第二段。
请大家看第二段诱敌上山,一共可以分几层?哪几层是直接描写五壮士的?
这两层直接写五壮士的什么方面?
(五壮士英勇杀敌,表现出他们不怕死的精神。)
(板书:英勇杀敌)
这两层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分别写五壮士的四个句子,都描写了五壮士的'什么?用什么方法写的?请同学读一句,说一句,是描写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还是神态?)
这四句话,有的描写表情,有的描写动作,有的描写心情。通过这些描写,你能不能看出五壮士心里想什么?
五壮士这时候一心想消灭敌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出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请大家集体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
描写人物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教师就可以把这一小段话当成例子,教给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分析,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描写人物要描写语言、心情、动作、神态。
第三层是怎样描写五壮士的?
3.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写五壮士的句子有几句?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
这里写班长说话斩钉截铁,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形容说话时态度特别果断。)
你能用斩钉截铁造句吗?
战士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向绝路,他们为什么还紧跟在班长后面呢?
他们把敌人引向绝路,自己怎么办?
(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敌人同归于尽。)
(板书:准备献身)
一个紧跟就把五壮士的思想境界展现出来了,通过分析这个紧跟,让学生明白,一字一词的运用都是经过作者的认真思考。这样,既做到了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又可以做到读写结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读中学会写。
谁能把五壮士准备献身的英雄气概读出来?
(学生读文)
这一段写班长的语言虽然只有一个字,写战士的语言虽然只有一个词,但是,把五壮士那种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写出来了。他们将继续向绝路的顶峰攀登。
4.作业:
(1)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精神。
(2)用斩钉截铁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四段。
五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之后,他们是如何痛击敌人的?请大家看第四段。
用这样一个大问题概括这一段,可以培养学生提纲挈领独自分析文章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思想。
(二)讲读第五段。
五壮士在痛击了敌人,枪弹尽绝之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五壮士英勇跳崖、自我牺牲的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充分地朗读,特别是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要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从中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从而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三)练习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首先,学生参考插图,独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可以二人一组进行,互相检查、提醒,直到大多数同学能够背诵下来。
(四)用坚强不屈造句。
例句:我们要学习五壮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勇于同任何艰难困苦作斗争。
(五)总结全文,比较、分析详略,学习写作方法。
课文通过记叙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勇猛歼敌,最后英勇跳下悬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英勇顽强,为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作者对接受任务的第一段和引向绝路的第三段内容,都写得比较简略,而对诱敌上山的第二段、峰顶歼敌的第四段和英勇跳崖的第五段这三部分内容,都写得比较详细。因为,接受任务和引向绝路这两部分内容的材料,不能充分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而诱敌上山、峰顶歼敌和英勇跳崖这三部分内容,能重点突出地表现出五壮士奋勇杀敌和舍身取义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要求,安排材料的时候,把更能够突出中心的部分就要写得详细,其它有联系的部分就应该写得概括、简略,这是本课要着重讲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
(六)作业。
1.用坚强不屈造句。
2.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16、故宫博物院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故宫博物院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积累词汇;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教师指导点拨等方法,一是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二是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说明事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2学情分析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而且刚刚接触说明文,虽然有前两篇文章作铺垫,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还很薄弱, 学习本篇课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一文体知识掌握情况,使说明文的知识点能完全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所以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很关键。其次是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因此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的使用特点。
3重点难点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
1.教学重点:
(一)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二)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
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有谁到北京旅游过?那有谁知道北京有个地方曾经是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生活过的地方?知道是哪吗?对,是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宫,1925年改名故宫博物院,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故宫。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黄传惕来游览一下这座世界著名的故宫博物院。
活动2【讲授】理清思路,品读分析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字典扫除字词障碍。同时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丰富词汇。然后播放课文示范朗读,请同学们合上书本,听读的同时,每人画出一张参观故宫的线路图。接着同桌前后交流讨论,以组为单位推荐出三幅线路图,针对这三幅图让其余同学作纠正和补漏。最后明确出作者这样的说明路线: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尊重了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既引导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
二、研读课文,全面分析。
在这一环节,我组织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相互交流、探讨。根据屏幕显示出的故宫的平面图,依据作者的行踪路线,师生研讨共同完成相应建筑物的介绍,并按照以下重要知识点进行课文的探究:
1.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明确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和御花园。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3.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的58段。我会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介绍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4.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在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时要注意的三个方面:方位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性语句,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并不是简单地客观介绍,它贯穿着作者的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着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了一种情感民族自豪感。
活动3【活动】巩固训练,思维拓展
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变个顺序说故宫:
1. 假如你站在景山上介绍故宫,你将这样说
2. 假如逆作者的路线图而行,你将这样介绍沿途的建筑
最后让学生比较今天学习的说明文和以往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引导学生从它们的要素入手分清这三种不同的写作体裁:
记叙文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议论文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说明文三大要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这个环节的设置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以往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并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4【作业】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以空间顺序写一篇介绍自己学校或者家的说明文。
这个环节的设置时为了培养学生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具体事务的写作能力。
二、《故宫博物院》课堂设计
教学目标
1.找出方位词及表游踪的句子,学习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故宫建筑群的特点,感受作者洋溢其中的自豪感。
3.把握重点段落,理解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学情分析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以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装饰典雅而驰名中外,受到全世界的赞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民族风格,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智慧和力量。
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全面介绍故宫建筑的说明类文章。说明类文章的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文本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根据作者自己的介绍,这篇文章最初是为广播而写的,是一篇广播稿,其意图就是通过广播让听众既对故宫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并从中感受古代人民的创造性精神,激发民族的自豪感。这样,作者在写作时更多的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特点方面考虑,于是在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上,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就要比一般的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因此,本篇文章的教学从作者的意图本位出发,结合文本自身所固有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对于建筑类文章的教学,通过找方位词及表游踪的句子,把握建筑的特点,这是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能够完成的,因此在课前预习中进行,而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及建筑本身所体现的民族文化,这是最能体现文本个性的东西,也是学生成长最需要的精神营养。这是课堂教学中着力突破的地方。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堂引入
第29届奥运会,让2008年的北京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座美丽的、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和旅游,假如来到北京,故宫是非去不可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每次来到北京,几乎都要到故宫来参观,他曾对人说: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坛,等于没有来北京。可见故宫在这位大国国务卿心目中的地位。那么,故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活动2【活动】二、解读写什么
1、在文章中找方位词及表游踪的句子,根据你的理解给故宫平面示意图,填上相应的建筑物名称。
(投影:故宫平面示意图及全景图)
2、把握故宫建筑特征:
1)从刚才示意图的填写及故宫全景图的观看,故宫的建筑留给你怎么样的感觉?课文中哪句话写出故宫建筑的特点呢?
明确: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文章第一节中有一个词非常形象的说明这个特点?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故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呢?
明确:城中之城既说明了它地处北京的中心,又可让人看到故宫的规模之大,以及地位之非同寻常,有城一样的规模,城一样的布局,城一样的建筑。从紫禁城城墙的高度,宫城的形状、占地面积、宫殿的数量,三大殿所在位置,太和殿的规模等,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可以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规模之宏大壮丽;从金水河上的汉白玉石桥,三大殿边缘栏杆上的雕刻,太和殿正中方台两旁的蟠龙金柱、殿顶的四道垂脊、正中藻井的雕金蟠龙、梁枋间的彩画等这些姿态各异,色彩绚丽的工艺中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建筑之精美;从紫禁城东西南北城门的设置,城墙上角楼的建造,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外观上看却属同一组建筑,紫禁城前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等到都可以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布局之统一。
活动3【活动】三、解读怎样写
这篇文章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栏目中播出,播出以后反响很好。
(1)广播的对象是听众,因此作者在写作广播稿时,首先考虑的是听众,如何做到让听众听了内容后能过耳不忘呢?
明确:从文章写作的角度看必须要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这样听众听了后才能过耳不忘,实现广播的目的。
(2)课文作为一篇非常成功的广播稿,来介绍这样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群,作者有没有做到这些要求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明确:本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按照空间方位顺序逐次介绍,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重点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同时在具体介绍时,总说和分说相结合,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有详有略。因此,文章怎样写首先是考虑到文章是为谁而写的,要有读者的意识。
活动4【活动】四、解读为什么写
1、作者写这一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让听众听了广播之后,对故宫的建筑有所了解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意图呢?
明确:黄传惕在谈到关于写作《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时,有这样一段话,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愈来愈感到,写故宫,光是说清楚,满足于起码的要求,太不够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客观介绍,而应该贯穿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一种感情──民族的自豪感。因此,作者在此文章中蕴含着对祖国的爱和民族的自豪感。
2、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蕴含其中的这种对祖国的爱和民族的自豪感呢?请读出这种感情来。
明确: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从故宫博物院的规模、历史的角度写出这是独一无二的建筑,表达出了历史的自豪感。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以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人们了解这宏伟的建筑群后的感受,表达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3、作者为什么在这座建筑群中蕴含着如些深厚的情感呢?读课题《故宫博物院》,你认为怎样的地方才算得上博物院呢?为什么称故宫是博物院?
明确:集中收藏着大量的艺术品的地方。这些艺术品蕴含着某种文化,通过这些艺术品能让人们了解到一个世界,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了解一个民族的审美理念。作者认为故宫的建筑就是博物院,是艺术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故宫建筑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1)读课文节,思考:
这部分是介绍故宫的主体三大殿,可以说是故宫的心脏,我们首先从整个建筑布局中我们发现这些建筑的位置有何特点?运用哪些建筑材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呢?
明确:故宫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这种严整的布局,以及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同中有异、不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对比与呼应,使得故宫的布局严整而不失于死板,这都是我国传统审美观的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有汉白玉石桥、汉白玉栏杆、琉璃瓦等,这些都有浓郁民族味道。
再看建筑物上的雕饰,都雕的是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是以龙为主要内容呢?
明确:在建筑物上的雕饰,都雕的是形态各异的龙,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龙是皇权的象征,封建统治者宣扬皇帝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所以设计都以龙的图腾为主,龙象征着皇权。
再看殿前的摆设,都摆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摆这些东西?
明确:殿前都摆有香炉、铜龟、铜鹤等,这些布置象征着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保,这一切都表达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2)从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位置,材料选择,殿内的装饰及其摆设我们可体会到故宫建筑的整体特点,为什么要如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呢?
明确: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皇帝是天之骄子,是威严显赫的,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宏大壮丽才能显示皇帝的重威,建筑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自古以来就已认同,《礼记礼器第十》中讲: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又说: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规定从宫室、器皿的大小,死后坟头的高低,棺椁的厚薄都有等级的区别,越大越高贵。在宫室、庙堂的建造中,又以建筑群的规模和房屋之高低为贵贱的标准。如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他的臣下在咸阳兴建起宏大的宫室。刘邦因为刚打下天下就大兴土木而感到不妥,丞相萧何对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
活动5【讲授】课堂总结
建筑是一首无言的史诗,它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与荣辱;建筑是一曲凝固的乐章,它弹奏出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它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故宫的建筑的本身就是一座艺术的宝库,从这里我们可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难怪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说: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
这些精美的建筑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就会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如藏族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物,它将宫殿、寺庙与灵塔融于一体,形成独具一格的藏族建筑风格;白族的门楼通常使用泥雕、木雕、石刻、彩绘、凸花砖等材料,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投影:布达拉宫、白族的门楼图片)
因此,我们读这些建筑类的说明文,不仅要了解这些建筑的特点,更要借助语言文字读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17、中国美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中国美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中国美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中国美食,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美食。
2、能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灶、焰、烫、煲、烈、熏等字,发现偏旁火和四点底的联系。
3、能说说自己家乡的美食。
教学重点:
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美食。
教学难点:
能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灶、焰、烫、煲、烈、熏等字,发现偏旁火和四点底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看短片。
2、看后老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3、 师:他们都是美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美食,了解中国美食。板书课题:4、中国美食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记。
1、学生借助课文图片和拼音,自由读课文。(自己读)
2、同学之间互相读:一个人读,另一个人听,如果对方读对了,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如果读得错了,我们就帮帮他。
3、领读:谁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出示第一张幻灯片:11个含有美食的文字(指名读)
凉拌菠菜 、香煎豆腐、红烧茄子 、烤鸭、水煮鱼 、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 、蒸饺、炸酱面 、小米粥、蛋炒饭
重点指导:豆腐的腐读音,单独读读三声,在豆腐里读轻声;蘑菇的菇读音,单独读读一声,在蘑菇里读轻声,一起读读。
4、出示第二张幻灯片:打乱顺序读菜谱名(开火车读)
烤鸭、水煮鱼 、炸酱面 、葱爆羊肉、蛋炒饭、小鸡炖蘑菇 、香煎豆腐、蒸饺、凉拌菠菜 、小米粥、红烧茄子
重点指导多音字:炸酱面的炸(zh)、炸药的炸(zh)
三、谈美食,讲做法
1、学生自由读文,找一找:在菜名和主食名中有哪些制作美食的方法。
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煎、煮、蒸烧、烤、爆等字。
2、播放煎、煮、蒸烧、烤、爆等烹饪方法的视频,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烹饪方法的区别。
3、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美食和烹饪方法:你喜欢什么美食,它是怎么做的?
4、学生说美食,如煮鸡蛋、煎鸡蛋、烤羊肉串、煎牛排、炖鸡蛋、熬米粥。
四、我发现,我知义
1、出示第四张幻灯片(带有火字旁的6个字)
炒 烤 烧 爆 炖 炸
2、我发现这些字的偏旁都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火字旁)。
3、出示第五张幻灯片(带有四点底的字3个)
煎 煮 蒸
4、我发现这些字的偏旁都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四点底)。
师:你们猜猜这些带火字旁和四点底的字都与啥有关?(指名回答)
5、播放视频(火字旁的演变过程),知道这些字都与火有关。
6、学生尝试说其他带火字旁和四点底的字,进一步感受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四、我请客,我点菜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认识了11种美食,这些美食老师把它们列成菜谱,下面,我们模拟去饭店吃饭点菜的场景,做个有趣的游戏,大家想玩不?(生回答字)
(1)师宣布游戏规则:分组比赛,要求能准确说出菜名得1分,做到荤素搭配合理得1分,点菜适量不浪费得1分,得分多的为胜。
(2)开始比赛
(3)宣布比赛结果
四、教师总结
孩子们,我们中国地大物博,美食遍天下,今天我们走进了中国美食,欣赏了很多美食,认识了很多与美食有关的字,分享了很多美食,让我们别忘了在生活中享受美食同时,学习更多的汉字知识,继承勤俭节约的美德,提高我们的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卢氏还有很多的美食,我们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做美食分享美食。
18、怎么都快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怎么都快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怎么都快乐》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有4个小节,分别写了一个人玩、两个人玩、三个人玩和许多人玩的不同乐趣。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快乐,事事有快乐,在反复诵读中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因此,本教学设计重在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快乐的含义: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文中的词语搭配极为丰富,踢毽子、听音乐、下象棋、打排球、讲故事等,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词组,积累动宾结构的词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生字词卡片。
2.准备学生课间游戏活动的照片。
学生准备: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播放学生做游戏时的照片)导入:同学们,刚才的课间十分钟你们玩得快乐吗?为什么?(生交流)
2.揭题:是啊,一个人玩有一个人玩的快乐,许多小朋友玩,大家会感到更快乐,怎么都快乐。
3.板书课文题目:怎么都快乐。
4.指导朗读课文题目,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以课间游戏为话题和学生交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师生对话情境,同时因为聊感兴趣的内容而产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小朋友都玩了哪些游戏?他们快乐吗?
2.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读顺,边读边对照生字条圈出12个会认字和1个多音字。
(2)读完诗歌后,标一标诗歌一共有几个小节。
3.指名读课文,圈画游戏的名称,读准读好这些短语,读出短语的轻重。
4.交流正音。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着重指导学生读准前鼻音怎、很、音,后鼻音绳、讲、行。读准多音字得,强调它在本文中读děi。读准平舌音怎和翘舌音绳。 图片 跑得快 得到 得劲儿
(2)课件出示表示游戏名称的词语,指导读准生字,读好词语。
(二)识记生字。
1.说说自己记忆生字的好方法,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1)教师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2)归类识记生字。
①出示游戏活动图片及相关词语,自由读一读:跳绳、讲故事、打排球、打篮球、打羽毛球、开运动会。
②动作模仿识记跳绳。跳字是什么偏旁?能做个跳的动作吗?( 跳与脚有关,是足字旁;绳是绞丝旁,和丝线有关。)
③哪些生字还可以利用偏旁来识记呢?(讲、排、篮、球)
④加一加,换一换识记羽、戏。(两个习加一加,认识羽;与找换偏旁,认识戏。)
⑤偏旁归类识记连、运。
2.合作朗读,发现规律。
(1)师生合作朗读游戏名称,老师说动词,学生说名词。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前面的字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跟着的是表示名称的词。)
(3)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短语吗?
设计意图:
低年级,识字是主要的教学任务。本课要认的生字大部分在游戏名称里。教学时,教师把识字、读词语融于一体,增加了学生识字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三、规范书写,形成习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两个生字讲、许。
2.指导写法。
(1)指导观察字形、结构。(左右结构,言字旁,左窄右宽。)
(2)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个字的最后一个横画要写在横中线上。
(3)师范写,生书空。
(4)学生各描红一个,再临写几个。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5)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遵循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原则,教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突破书写难点。
第二课时
一、检测旧知,比赛朗读
1.教师出示字词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2.朗读课文:同桌之间比赛读文,评一评谁读得好。
设计意图:
以本课生字复习导入,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二、朗读感悟,迁移运用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学生交流。(一个人玩很快乐)
(2)一个人可以玩些什么?在书中圈出来,联系上下文理解独自的意思。
(3)指名朗读。
(4)除了这些,一个人还可以玩什么?
一个人玩,很好!
独自一个,静悄悄的,
正好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
2.过渡:那么两个人玩,三个人玩,更多人玩,会有哪些乐趣呢?
3.指名分小节朗读第2~4小节。
4.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交流,结合实际积累跳绳、踢足球、讲故事、听音乐、打排球、玩游戏等词语。
5.完成小创作。
两个人玩,很好!
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______________,一个人______________
许多人玩,更好!
人多,什么游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快乐。
7.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许多人玩会更好,更快乐?
8.齐读,读出画面感,读出节奏,读出快乐。
9.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
本文文字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理解。因此,这里并不需要过多分析,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通过小创作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齐读课文,尝试背诵。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懂得了什么?
3.总结:这节课大家的心情真不错!老师也写诗歌了,送给你们!孩子们起立,快乐地拍起手来,聆听这首关于学习的诗歌。
一个人学习,挺快乐,静静思考有收获。
两个人学习,真快乐,互相帮助你和我。
三个人学习,很快乐,互相启发点子多。
许多人学习,更快乐,读出美妙的诗歌。
一个人玩是快乐,但与人相处、交往会更快乐。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保底要求,但以课本为载体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结合文本特点,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引导观察,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玩、很、当、音、行,指名认读。
2.游戏闯关:填一填,给生字找家。
玩 很 当 音 行
图片
3.课件出示这几个字的书写动漫,引导学生观察。
4.小组交流这几个字的横画的写法,教师及时点拨。
5.学生独立完成这几个字的书写,先描红再临写。
6.展示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
学生已有一定的书写经验,本课这几个生字比较容易写,所以教师重点点拨关键笔画,可放手让学生独立书写,培养了学生独立书写的能力。
板书设计
怎么都快乐
一个人玩 很好
两个人玩 很好
三个人玩 很好
许多人玩 更好
19、忆读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忆读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畅游书海的时候,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宽广;当我们一次又一次感悟书香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变得更加高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书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忆读书》。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解读立根原在文本中
书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因此教材在小学教材中,安排了多个以书为主题的单元。《忆读书》是五年级上册书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冰心老人89岁时,在国际扫盲日和教师节前夕,写得一篇回忆录。课文语言朴实无华,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读书经历,由于所写内容和学生实际接近,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投入和情感共鸣,进而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深刻道理。
分析学情知彼所知与所疑
经过四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日益增强,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比如用画情节曲线和列提纲来概括主要内容,通过提问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人物特点等。同时,对于现在的孩子,书可以说已经是他们生活中很好的伙伴,对读书有不同程度的喜爱,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确定目标目标引领向前行
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做到有机整合,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精神以及我对教材的研读领会、对学生学习实际的分析把握,我计划设定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独立识字学词。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激发学生读书兴趣。(重难点)
3、学习写回忆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精心设计简实高效显特色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力求惜时、增量、提效。教学中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线,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我预设四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主题导入。
(二)自主读识。
(三)合作读议。
(四)读写结合。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我具体的设想是这样的:
(一)主题导入(在名言中相遇----让书走近孩子)
我这样导入:书是神奇的,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书主题单元,学习冰心写的《忆读书》。板书题课和作者,齐读课题。以主题书来导入,语言简洁,带学生快速入题。最后出示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二)自主读识(在初读中相识----让书亲近孩子)
1、谈所得。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①运用学过的方法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要利用工具书去解决,力争在短时间内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留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后,我将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来谈所得。如:谈对冰心的了解、讲讲自己对文中所提到的四大名著的有关知识,我会课件出示相关内容随机补充。我准备以抽测学生读文的方式来检测课文朗读情况,对天罡地煞、着力、怒发冲冠这几学生不容易读准准的词,我会注意做好纠正与强调。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学生可能会说的比较零散,我准备从课题来这样来引导:课题的忆是回忆的意思,冰心奶奶在文中都回忆了什么?她在这篇文章里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文章的中心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很容易被提炼出来,我随机板书。
2、释所疑。
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通过自主读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准备借用同桌或小组的形式来提出所疑,解决疑惑。对于疑难的问题,我要及时释疑。
(三)合作读议(在交流中相知----让书浸润孩子)
1、针对中心,确定议题。
恰当议题的确定是这一环节最为关键的一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个中心句,是冰心奶奶对自己童年读书的总结,也是对孩子们的期望。让学生理解并努力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我准备把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含义作为合作议题,用核心问题来统领全文的学习。
2、提示方法,悉心指导。
教法得当,一个环节的多重功效,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效率。针对合作议题,我准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提示学习方法,做好悉心指导。把课堂变学堂,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及时提示。课件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和问题相关的词句,读一读,在感受深刻的语句旁做批注。学生自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巡视及时提示。如:学生可能会圈画出时间词,书目名称,从读书的时间长,读的书多来理解多读书,而会忽视还可以从书的种类多来理解。我会及时给个别学生提示,指出古典诗词外国文学文言文等词语,这样会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多读书。
合作交流,适时点拨。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还需借助同伴来完善自己的理解。我又会及时提示:小组合作交流,抓住一个或多个方面来展开讨论,由代表做好发言的准备。我会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完善理解。如:对读书好的理解,学生可能只会把直接描写读书好处的语句找出来来概括,理解不够透彻,我会及时点拨学生,要结合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或自己的读书感受来谈理解。学生就会这样来谈:读书对作文课有帮助,因为作者读《聊斋志异》是文言文的。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还可能会结合自己读过的书来谈感受。这样学生谈到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有理有据。
全班展示,巧妙引导。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在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与指引。如:学生可能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理解不深刻,谈不出读书带来的快乐。我引导学生可以结合冰心奶奶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词句来谈体会,这样学生会从听得津津有味、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含泪上床、等词,感受到冰心奶奶读书时,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这是读书带给她的另一种享受。在语言的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将会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理解逐渐加深,逐渐透彻,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读写结合(在读写中相忆---让书引领孩子)
为了落实学习写回忆类文章的一般方法这一目标,我会运用读中悟法,读中学写的方法,再次引导学生先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冰心奶奶在写回忆自己读书经历时,都用了哪些方法?学生可能会总结出,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先写都读过那些书,最后写读书的感受,还可以选取感受不同的书来写。明白了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读书经历,此时,学生有话可说,有本可仿,我适时安排读写结合,准备学写《我忆读书》,进行能力迁移。因为课堂时间关系,我只让学生写出习作提纲,
布置作业:(在阅读中相伴---让书滋养孩子)
课后布置作业:完成习作。课内延伸到课外。还会建议学生选读冰心的寄小读者等书,扩大阅读量。
结束语:
课堂教学的最后,我会用这样的语言来总结和激发学生:孩子们,正是由于冰心奶奶在少年时代读过那么多有益的书,为她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才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让我们爱让书籍,爱上阅读,让浓浓的书香伴随我们快乐成长!
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教学目的及重难点的直观体现,是师生思维活动留下的轨迹。本课板书我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为内容,简洁、明了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再以书的简笔画做衬托,使板书形象、美观,给学生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
20、夜宿山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夜宿山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恐、危、辰、惊、敢7个生字,正确书写危。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夜宿山寺》。
(1)读课题,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2)解题意
a.从课题中你能看出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地点是---。理解宿的意思。
B.说说课题的意思。(晚上我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c.请大家心里想着题目的意思再读一遍课题。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
1.师: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师: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宿、寺、恐、危、辰、惊、敢。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
(1)出示危楼。 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危楼高百尺。
(2)出示星辰。读好前鼻音和后鼻音。通过图片理解辰就是太阳、月亮、星星的总称。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手可摘星辰。
(3)出示不敢。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敢高声语。
(4)出示恐、惊。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诗句恐惊天上人。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出诗的节奏。
(1)师: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配音范读)
(2)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给老师一点掌声吧!告诉你们一个读好古诗的窍门:读得时候要注意停顿。老师刚才就是在这些地方注意了停顿,而且读得声断气连,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3)现在大家试着再来齐读一遍古诗。
三、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初知大意
1.学习第一、二句
(真是聪明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掌握了读诗的诀窍。你们读得这么好,诗中有一个字急切的想来和大家打招呼。出示危的小篆)
(1)字理识字危
(猜猜它是哪个字?它是危的小篆体,上面是一个人,中间是山崖。本义指人站在山崖上心里很害怕,说明这个山崖怎么样?所以危就是高的意思)
(2)指导书写
a.观察
b.范写
c.学生练写
d.展评
2.我们已经知道了危就是高的意思。现在请同桌合作交流,看看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的高。
(1)高百尺:高百尺是不是说这座楼真的有一百尺高呢?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首诗学过没有,是谁写的?你能从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吗?
(2)摘星辰 如果你站在这么高的楼上,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近在眼前,你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形象的表现出了楼之高。多么奇特的想法啊!
(3)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带着动作读一读这两句诗。
2.学习第三四句
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应该高声吟诵一番,可他却
(1)出示第三四句。学习生字恐、惊。谁能用恐和惊各组一个词语。(老师最欣赏刚才几位同学组的词语。给恐组的是恐怕,给惊组的是惊动。其实和惊动相似的还有一个词惊扰,今天我把这个词送给大家。)(看看老师给它们组的词语。老师给恐组的是恐怕,给惊组的是惊动、惊扰。今天老师就把这些词送给大家。)这也是恐和惊在这首诗中的意思。让我们齐声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2)朗读指导。(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3)生齐读这两句诗
四、诵读积累
1.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老师描述一个画面,看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一句与这个画面相对应。
2.师:大家找得可真准啊!可是调皮的星宝宝还想进一步考考大家。他们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3.师:现在星宝宝把所有的字都带走了,你能根据这幅图,把他们全部找回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配音乐读)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五、拓展
诗仙李白很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作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他的诗,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
出示古诗《秋浦歌》
1.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
2.在拼音的帮助下生齐读。
(设计意图:《夜宿山寺》和《秋浦歌》这两首古诗都是李白写的,都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拓展这首古诗增加学生同一作者的古诗积累。)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夜宿山寺》,今天回去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背会,并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作业
板书:
18.夜宿山寺
(唐)李白
高百尺
危
摘星辰
21、姓氏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姓氏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姓、氏、李等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姓、什、么等生字,认识弓 走、等部首。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了解中国姓氏有多少,有什么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姓氏歌》,了 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难点:知道姓氏的正确读法,了解中国姓氏文化。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达标检测
一、视频导入,活跃课堂
1、出示课件,播放《百家姓》表演视频。(学生专注观看)
2、同学们,你们会背诵《百家姓》吗?有谁愿意来背一背? (学生举手回答) (出示《百家姓》课件)
3、同学们非常棒,我为你们点32个赞。(教师简单讲解 《百家姓》共有多少个单姓和复姓等)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课文《姓氏歌》。(板书课题)
1、背诵《百家姓》。
2、说一说你知道的复姓。
二、课堂游戏,引入课文
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 一个同学问你姓什么,另一个同学就回答我姓李(刘、张)....
2、开始做游戏,同桌互相你问我答。
3、同学评一评,哪一回答得最好,并给予奖励。
三、朗读课文,了解中国姓氏
1、出示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画出要求会认的字,自由练读。
2、指导学生正确拼读下列汉字,指导正音。
姓氏李张赵孙周官双
3、播音乐,加动作,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4、同学们,课文读熟了,谁来说一说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姓氏? (学生答:李、张、 胡、吴徐、.....你还知道哪些姓氏呢? (学生自由回答)
5、示课件,学习分解姓氏的姓氏歌。
三横王草头黄弓长张立早章古月胡口天吴
双口吕木土杜言午许双人徐耳东陈干钩于选出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并打V
6、根据提示写姓氏。
三横( )草头( )
7、让同学们用上面学到的姓氏歌,来一次自我介绍。
(我姓李,木 子 李。我姓张,弓 长 张....
8、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弓 长 ( )木 子 ( )
口 天( ) 干 钩( )
四、学习生字
1、课文读熟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有哪位同学能当小老师,来教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生字?请举手。(学生举手, 领读生字)
2、课件出示会写字,找出本课生字中的独体字、左右结构的字,认识全包围结构的字国。
国:图片,全包围结构,部首是口 。写时应注意:先里头,后封口。
方:图片第三画是横折钩。
3、口头组词,记忆生字。
4、老师范写生字,学生练写生字。指导学生注意笔顺笔画。
5、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
国:方:6、加一加,变成新字再组词。
女+生= ( )
又+又= ( )
口+玉= ( )
五、回顾课文,课堂小结
1、《姓氏歌》 我们学完了,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领大家一起读一 遍?
2、今天我们知道了许多姓氏,还了解了《百家姓》,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姓氏都是怎么来的吗?大家可以课后去了解一下。
3、课后收集有关姓氏的小故事,然后跟同学讲一讲。
【教学板书】
姓氏歌姓氏歌《百家姓》单姓复姓赵、钱、孙、李东方、上官....
22、乡下人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乡下人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⑴ 通过看图,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⑵ 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2、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陈醉云是怎样描绘的呢?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4、全班交流:
教师导语: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情味,那就要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提出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5、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
⑴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⑵ 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已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已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鸭群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明人静图)
3、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3、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4、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五、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
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导语: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2、合作学习,感受美:
同桌一起细细品味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⑴ 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⑵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体回顾,延伸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自由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四、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五、课外作业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无论何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
四处:鸡(悠闲自得)
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秋天
23、习作:推荐一本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习作:推荐一本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说教材
推荐一本书是这次作文的主题,需要大家理清自己作文的思路:首先要确立作文的主题,再合理进行选材,确定文章结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清主次,抓住侧重点进行详细的叙述。可以借由读书这个话题,阐述读书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而切入到书本上来,从书本的分类,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推荐书本,归纳书本简要内容。循序渐进,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突出细节,让大家清晰明确的了解推荐的这本书,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次习作的关键是逻辑思维的锻炼以及语言的使用技巧,巧妙的引起大家的学习共鸣,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巧妙的加工创造,从而写出精彩场面,成就自我记叙佳作。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好书,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2.能把推荐的书的内容和推荐原因等信息表述清楚。
3.进一步认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清楚明白地介绍一木书。
2.通过习作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讲述清楚推荐书本的相关信息。
四、学情分析
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五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目标归纳起来为: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苫乐观,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在这个阶段是学生培养语文兴趣的最重要的时期,对语言能力的驾驭和习作的技能都会有迅速的提高,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加引导。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师:我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谜语: 厚薄大小不相同,世界万物都包容,只要你能打开看,增加知识力无穷。你们猜测它是什么? (生自由回答)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今天大家都来说说自己喜欢的书,并向大家推荐好书。(师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生读习作要求,把握习作重点。
明确内容:推荐一本喜欢的书。
2.思考:要向别人推荐哪些内容呢?.
3.生畅所欲言
明确:要推荐书的基本信息、内容、推荐书中吸引人的情节或者推荐个性鲜明的人物等。
4.什么样的书值得被推荐呢?
5.生自由回答。
6.师总结。
(1) 内容健康向上的、生动有趣的。
(2)语言优美的。
(3) 启迪智慧,教人道理的。
(4)富含科学知识的。
(三)交流选材
1.生分组交流,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
(1)要介绍清楚书的信息、内容。
(2)要说清楚你的推荐理由。
2.生在小组内互相推荐自己的书,听的同学可以给他提问题或者意见。
3.小组内互评,注意对方是否说清楚了推荐的原因和推荐的书的信息。
4.生确定选材,列出习作提纲。
(四)佳作引航
1.师出示范文。
2.生根据范文,明确习作要求。
3.生独立完成初稿。
第二课时
(一)回顾习作要求
1.师出示小学生必读书目,指名生讲述该书主要内容。
2.指名生说说自己读书心得。
3.师检查生习作完成情况。
(二)赏析优秀习作
1.师出示范文,生自读范文。
2.生学习、点评优秀范文可借鉴的地方。
3.师带领生赏析范文,并积累好词好句。
(三)对照自评
1.师出示问题习作。
2.指名生说一说习作问题在哪儿。
3.师总结问题,指名生试着修改。
4.生按照师总结的问题,对照自己的作文试着修改。
(四)互评互改
1.同桌间交换作文,互相改正。
2. 一读,读出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二读,读推荐的书是否信息全面:三读,读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否清楚明了;四读,读文中的叙述是否激起了你的阅读兴趣。
(五)写作文
1.生根据同桌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下课时上交作文。
六、板书设计
清楚明白 认真倾听
推荐者 打动别人 听众 学习优点
文明礼貌 提出建议
声音洪亮 安静倾听
24、乌鸦喝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乌鸦喝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由此可见,问对于学生来说何等重要。大语文观,倡导问题教学。本课基于这一理念尝试从:学有所惑,学有所获,学有所豁,三个层面解读文本,让学生把握小乌鸦 想喝水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这个脉络,并最终学以致用,能够自己创作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本的生字词,读通课文。
2.理解重难点词语,会用渐渐许多等词语说话
3.明白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并学以致 用。
【教学过程】
一、学有所惑机灵小不懂
1.读课题,提问题
2.互讨论,解难题
3.齐挑战, 大任务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提问,并自主解答,再到完成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读通课文,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放飞思维、张扬自我、展示能力的乐学天堂。】
二、学有所获语文小博士
(一)读之获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掌握疑问语气
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3.再次深读,探寻办法
通过再次深读,我引导孩子慢慢了解乌鸦想办法的过程。
(二)做之获
我拿出准备好的石子瓶子等道具,让他们模仿小乌鸦亲手操作一下,体会水渐渐升高的样子。与学生一起操作之后,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形象的展现在了他们面前,亲眼看一看比动嘴读一读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我再相机指导孩子
用渐渐说话
花渐渐
雨渐渐
我们渐渐
完成对课本语言点的训练。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理解。】
三、学有所豁最强大脑挑战赛
让学生亲自操作完之后,我顺势突破教学难点同学们,小乌鸦厉害吧,自己想办法喝到了瓶里的水。
1.帮乌鸦 想办法
2.理清文脉 创作故事
起因乌鸦口渴了
经过想办法扔石子
结果喝到水了
看图创编鼠小弟的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小结升华:启发学生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主动出击,认真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王国维先生在《人家词话》里说读书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学有所惑、学有所获两个大环节之后,孩子将前面的语言积累致以所用,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丰富语言表达,让学生获得极大成就感的同时,切实地提升一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25、望天门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望天门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
2.了解古诗的大意,会背会默写古诗。
3.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图片、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采用范读、自读、齐读等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体会诗意。
3.指导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
古诗动画朗读、古诗范唱及伴奏
教学过程:
【课前】:
1.谈话
老师知道大家古诗背得特别好。上课前,我们来背背诗,好不好?背李白的,不过有个小要求,要和诗。知道什么是和诗吗?和诗就是别人在背的时候,恰好你也会这首,你就插进来轻声和着背。老师先来背一首《静夜思》
(老师,学生一起背李白的诗)
2.了解李白和他的诗
(1)师:刚才我们背的诗都是唐朝诗人(学生:李白)的,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2)学生说一说
在学生谈到李白喜欢饮酒,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3.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
课件: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开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李白,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名字,它和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连在了一起,许多外国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唐朝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叫李白。李白的诗奔放炽热、豪气回荡,深受百姓的喜爱,千年传唱不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写的诗。
2.板书课题:望天门山(山字写大点)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1.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个别学生朗读,正音。
4.引导学生自学识字;巡视了解学生识字情况。
5.指导书写:断、楚、至、孤、帆
(1)教师示范
(2)在古筝曲《行云流水》的乐曲中学生练习
师:字写的漂亮,诗也要读得流利、有感情。
6.再读古诗。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几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指导观察
(1)在图中介绍:天门山、楚江,暗示:至此回、孤帆、日边来的意思
(2)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
(3)小组讨论后汇报。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指着黑板中课题里的门字)从天门山这个名字,你感受到天门山什么样的气势?(雄伟)
师:那这首诗该怎样读?(应该要读出这首诗磅礴、奔放的气势。)
(1)学生个别读
(2)课件出示动画朗读
师:老师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读诗要有感情,关键在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处理。《望天门山》这首诗哪些地方表现了磅礴、奔放这种气势?
(3)酌情指导: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个开字,让人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冲破险阻的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也可以看出来。回,江水到这里就,河道收窄了,撞到前面的山石,就形成了回的景象。回,是指转了个弯。两岸青山相对出也可以看出,两山雄伟险峻,隔江对峙,也很有气势。
(4)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理解诗中是相对立,为什么不是相对出。它们有什么不同?李白望的立脚点不是岸上,而是日边来的一片孤舟
(5)试讲诗歌大意
a.同座对讲。
b.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徐徐驶来。
四、强化诵读,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比赛读。指导学生想象,感受断、开、回、出、来几个动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
3.出示课件,学生唱诗。
五、背诵默写,强化积累。
1.生背诵。指名背、齐背。
2.默写《望天门山》
(1)小组内互改。
(2)更正错误,个别强调。
六、课外延伸,开阔视野
李白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全班交流,适时酌情拓展。)
26、望洞庭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望洞庭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27、陀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陀螺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深刻体会。《陀螺》一文作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讲述了作者高洪波在儿时游戏中找到成功的乐趣和秘笈。这篇课文,不仅文笔优美,更是指导孩子成长的法宝。
秉承本单元教学要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体会人物心情,我对此课的第二课时做了如下设计:
课时目标: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试着学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重温陀螺,兴趣引入:
从手转陀螺开始、到线绳发力的木质陀螺、以及机器加工而成的塑料组装陀螺、钢铁一次成型陀螺、亦或是发射器陀螺、或者是指尖陀螺,即便是已经成年的我都对它们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爱不释手,你呢?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
在文中找找:
写陀螺的制作方法的是哪个自然段?
写玩法的是哪段?
谈收获:
说说陀螺的制作方法?
(视频)就陀螺的玩法中,你最欣赏哪种?
(玩陀螺让你感到 ,让你感到 ,人们的心情会随之起伏,我们一起去文章第4自然段感受体会。)
三、读中品味,深入探究:(合作学习)
1、引学懊恼中削陀螺
A读文章第四自然段。
B画反映心情的句子。
(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C圈出重点词语。(堆满乌云 比喻句)
D品味人物心情。
E写下简单批注。
(苦闷、郁闷)
2、总结学法:
读文章画句子圈词语品心情做批注
3、依法分组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第5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6、7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8自然段 大声读文
第9-12自然段 默读文章
(2)分配任务:
第一大组:恍惚中盼陀螺(第5自然段)
第二大组:兴奋中看陀螺(第6、7自然段)
第三大组:沮丧中抽陀螺(第8自然段)
第四大组:胜利中品陀螺(第9-12自然段)
4、逐组汇报:
第一大组:恍惚中盼陀螺(第5自然段)
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我的叔叔,一位很有童心的年轻民警,答应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只陀螺。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比喻渴望、期盼)
5、第二大组:兴奋中看陀螺(第6、7自然段)
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哪些词看出兴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第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学文章)
6、第三大组:沮丧中抽陀螺(第8自然段)
(1)这使我士气大减,只是在一旁抽打,不敢向任何人挑战。
(露面却遭到嘲笑-我的表现-嘲笑原因)
(沮丧)
(2)体会心理,情境创编。(鸭蛋、嘲笑者、其他陀螺)
7、胜利中品陀螺
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
(骄傲、自豪、陶醉、幸福)
(随着复杂心理活动的变化,我将其貌不扬的陀螺看走眼了,而看走眼的又何止我一个呢?请同学们完成学习活动单的群文阅读。)
四、拓展延伸,群文阅读:
《挑水肥的人》林清玄
快速阅读文章。
我对挑水肥的人的态度开始是 ,后来是 ;因为挑水肥的人是
的人;从中,我明白: 。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确实啊,不能只根据陀螺的丑陋、挑水肥人臭烘烘的外表来衡量一个人、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因为仅凭外貌是看不出他真实的实力,就像海水不能用斗去度量一样。这是作者在玩陀螺过程中领悟到的。)
板书: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六、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通过学习高洪波的回忆性散文,我们不经意间会发现:玩具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简.韦伯斯特的《长腿叔叔》,从这本被媒体评价为一本百年难得一见的好书中,感受历久弥新、脍炙人口的、充满阳光与奇迹的爱情喜剧。)
28、迢迢牵牛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迢迢牵牛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并能熟读成诵后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画面美。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意美。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懂得古情今懂,古为今用。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理解诗歌,感受到音韵美和画面美,这是第一层次的学习,真正能让诗歌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诗歌文化的传承,这才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背景
1.出示图片,重温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星空广阔而神秘,关于星空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奶奶和外婆都讲过的这个神话故事。(学生简述)
今天我们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2.了解出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都是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读后点拨字音。
2.学生自读,读通顺,读准确,读出节奏;指名读,同学互评。
3.师生配合读。(教师读上句,注重强调出叠词和节奏,让学生在接读时,自然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借助注释和结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理解诗意。
2.交流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帛,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仅有银河相隔,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3.再读诗歌,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美感。
四、理解诗歌,评析感悟
1.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织女对勤劳善良的牛郎的相思之苦。)
2.全文没有一个思字,诗歌借助哪些诗句传递了这份相思的哀怨与痛苦呢?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是遥远的地方,这与诗中的哪句诗矛盾?河汉清且浅,先去复几许。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有王母娘娘这样强大的势力阻隔,它们很难相见,相望而不能相见更能让人感觉遥远,心生思念。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是织布最好的神仙,所以,取名织女,为什么会不成章呢?一个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这动态的描写,写出人物内心悲苦。零如雨,思念的泪水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这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直接写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只是深情的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句诗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相思之苦。
3.诗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这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吧!
4.小结: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荡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妻久别是他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他们的心声,夫妻团聚成了他们的向往。
五、诗文迁移,领会技巧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纤纤素手一一外貌描写。
擢弄一一动作描写。
泣涕 脉脉一一神态描写。
运用描写方法把人物形象写传神,这在我们平时作文中也可以用。
六、诗词拓展,品味语言。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他的语言形式上。
1. 找叠词,谈感受
诗歌中用了大量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你有怎样的感受?
(叠词的加入使诗歌准确而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诗词拓展,品味叠词。
你还读过哪些使用叠词的诗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一《诗经》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一《诗经》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七、课堂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1. 课堂练习
填空。
诗中写出了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折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 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板书:
两星的现状
迢迢牵牛星 织女的相思 离别之思
分离的痛苦
29、天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天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藉、蝙、瞥3个字,会写慰等10个生字,理解慰藉的意思。
2、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的含义,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3、采用本文看到的和想象的写作策略,在情境中尝试写作。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纯朴的乡村,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主要描写了在乡村里一个小方洞般的玻璃天窗,在不同的天气和时间里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慰藉。
本课教学的设计理念:
1.多种识字方法,随文识写生字。通过揭课题、引文本、想画面等多种识字策略识记生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关注言语形式,根据文本想象画面。文中言语画面感突出,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表达、感悟、积累,通过仿说使语言更加生动,画面更清晰。
3.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通过天窗看到的和想象到的景象,孩子们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体会天窗带给作者唯一慰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认识天窗
1.情境导入
(1)引课题: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童年时,他生活在浙江的乌镇。他住的房子很特别,屋顶上开着一个小小的窗子。为了这小小的窗子他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天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篇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
(2)提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你都找到答案了吗?
2.初识天窗
(1)揭意义:天窗对于大人们来说是可以采光、通风的,在孩子心中,这小小的天窗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有概括性的那句话。
(2)示范写:
慰藉强调重点字词。板书:慰藉
字典里藉字有4种解释,慰藉中藉的意思是哪个? (安慰、抚慰、安抚。)
(3)巧过渡:两个这时候,分别指的是什么时候?(雨天、 晚上)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叙述引入课题 ,走近作者生活背景,初步了解天窗的样子和用处,为理解下文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做好铺垫,并通过示范写慰藉落实生字词教学。]
板块二:紧扣慰藉 走近天窗
1.聚焦雨天
读文第4、5自然段。思考:雨天时孩子们的苦恼是什么?乐趣又是什么呢?
(1)谈遗憾:雨天孩子们的苦恼是什么?
预设:雨天不能出去跑跳,被关进地洞似的屋里。地洞似的屋子是什么样子的呢?--压抑、黑暗、无趣
品读、感悟孩子们顶喜欢的心情,对比大人偏不许,非得把你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的苦恼、伤心。
(2)说乐趣:在这风雨交加的时刻,孩子们发现了什么乐趣给他带来了慰藉?
相机正音(读准卜落卜落 bǔ luo bǔ luo)
理解雨脚和闪电一瞥的特别。读出雨下得急、欢的特点和孩子开心的心情。
体会闪电一瞥是匆匆地看,一扫而过地看的调皮劲儿。
(3)品猛厉
过渡:孩子们看到闪电想象到了什么?品读扫荡的用词巧妙,感悟写出风雨雷电力量大、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
总结:此时,天窗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的,但是作者想象到的露天真实感受是实实在在的。 此时,天窗是小小的,想象是大大的,此时,我身在天窗内,心却在天窗外。
(4)辨唯一
想象让孩子们得到了乐趣,得到了安慰。相机引读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强调唯一。
2.聚焦夜晚
读文第7段,提问:当孩子被大人逼着上床休息时,天窗又怎么会给孩子带来慰藉呢?用____画出作者看到的,用 画出想象到的。
(1)由看而想
生汇报师生配合读
(2)体会美丽神奇的变化
思考:从看到的到想象到的,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3)说话拓展
过渡:活泼的孩子真会想,能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从简单想到丰富,不知不觉,一扇小小的天窗竟然成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板书(简单 丰富)
(4)课堂练笔
展开想象,完成练笔
让我们也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一颗星、一朵云、一条黑影,你还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月牙/流星/光点/一道光/银河),想象到这也许是____________,也许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读慰藉
有了这扇小小的天窗,让孩子无聊的时间变得多有趣,枯燥的生活变得多么生动,难怪作者说: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成了你唯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雨天时通过抓关键词卜落卜落、 一瞥、 猛厉、 扫荡等关键词体会丰富多彩的想象。晚上时,通过说话练习和写话练习进一步体会由看到的而想象到的美丽神奇。层层推进,体会天窗对于孩子们特殊的意义,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也逐步落实语文要素。]
板块三 升华主题,打开心窗
1.提炼主题
通过天窗我们的想象变得锐利起来,我们想象的世界被展开,与其说这是一扇天窗,不如说这是一扇心窗,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2.读写直通车
在茅盾先生的童年时代,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唯一慰藉的就只有天窗了,在你孤独、寂寞、郁闷的时候,你的天窗在哪里?什么是你的慰藉呢?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天窗是孩子们心灵的一扇窗,有了天窗原本枯燥的生活变得充满生机、充满童趣。在原本写话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也为本单元的习作我的乐园积累素材。]
【教学板书】
雨天 慰藉 晚上
锐利 天窗 展开
小 大 简单 丰富
30、司马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司马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司马光》,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司马光》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在小时候,面对一个小孩爬瓮,失足落入水中,在危难之际,他用石头砸瓮救出了小孩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本文在本单元中起到了引领主题、深化情感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是他们初次接触文言文,面对小古文言简意赅等特性会有所不适。但本文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并且在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同时,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感受文言文的文体特征,有感情的朗读本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文言文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相长说方法
新课标建议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基于此,
教法上:以读为主,读好停顿,读好理解,读中识人。在读的过程中,渗透组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和文言语言的训练。
学法上:看图法,朗读法和表演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感悟人物真品行。
五、情感交流说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教学流程。
环节一:动画激趣,姓氏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上课伊始,我会播放司马光有关的动画片,请学生交流感受,并抓住主人翁提问学生:动画片中的主人翁司马光,根据一年级学过的《姓氏歌》,我们可以明白这里的司马是复姓,他姓司马名光。相信不少同学都听过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正与他有关。顺势引入课题《司马光》。
有趣的动画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抓住契机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
环节二:多重朗读,感知文韵
首先,请学生对比本文与以往的课文有何不同。交流中明确本篇为文言文的体裁特性,相机结合古人读书的方法,提示学生学习古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
接着,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音,读通读顺。读毕,以击鼓传花游戏,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提醒多音字没的读音。
随后,读出节奏。教师示范读,要求学生跟读。并指名读,纠正误区,读出节奏。
最后,全班读,与同桌读等多种方式读出韵味。
环节三:图画释意,感悟品质
读通读顺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读懂课文。并出示五幅顺序被打乱的场景插图,请学生对照古文的内容,理清顺序的同时感知文意和人物品质。预设与学生交流如下:
场景变化:嬉闹至淹没
这主要体现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句。对于此,
首先,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群儿戏于庭中抓住群这个字通过组词法体会群儿也即很多孩子的意思;并提示对照注释等,明确戏于这一文言句式的用法,进而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大意。
其次,在学生感受孩子们玩耍的喜悦之时,紧紧把握足跌没水中这处语句。相机提示学生总结学文言的方法:注释、插图等。鼓励她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紧急场面,营造紧张氛围。
再次,指导朗读,读出戏于庭时的喜悦以及跌没水中的急促。
面对这突发的紧急状况之时,其他孩子有何表现呢?顺势切换至
场景对比:弃去与持石
此处集中聚焦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基于此,
一方面,紧扣弃这个关键字。在学生明确其为放弃、丢弃之意的基础上,启发思考他们是否真的丢弃瓮中的孩子。相机提示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瓮的图片、感知人物实际心理等,交流中体会出这些孩子并非无情,而是一时间恐慌不适的手足无措。顺势请学生想象其他孩子弃去后的举措,拓展思维。进而在朗读中领悟众儿虽弃亦有情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聚焦司马光持石和击瓮这些动作。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悟司马光在紧急状况中办法的巧妙;并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参与互动,感悟人物真品行。这样在读演中,在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心理中,进而明确其有情有义,一持一击无不充满着超越常规的智慧!最后,全班朗读,感知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
这样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有力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环节四:交流拓展,学习品质
学生互相交流从司马光身上学到的经验,并谈谈生活中类似的机智情况。顺势教育学生学习他遇事冷静思考,急中生智的智慧!
环节五:回顾小结,汇报收获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课下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讲给父母听。
六、画龙点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堂课的袖珍版,我的板书图文结合,力图带给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
结束语: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下面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31、树和喜鹊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树和喜鹊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窝、孤等9个生字和子字旁、倒八2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只、乐。
2、会写快、乐两个生字。积累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一的变调。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和子字旁、倒八2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只、乐。会写快、乐两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一的变调。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树和喜鹊两位新朋友,引出课题。
2、补充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树和喜鹊的图片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自由读文,出示读书要求。
(二)各种形式认读词语。
过渡:同学们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相信这些词语也一定难不倒大家,对吗?
1、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自己拼读、小组轮换读。
2、去掉拼音读词语。
男女生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认识偏旁子字旁和倒八。
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3、过渡:聪明的同学们能不能发现有两个词语叽叽喳喳和安安静静和其它词语的区别。
学习并积累AABB式词语。
学生观察词语特点,归纳词语AABB式词语。
说说自己积累的AABB式词语。
引导学生说出叽叽喳喳和安安静静的意思。
读句子:天一黑,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做动作读句子。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发现AABB式词语的特点,学会积累和运用,通过做动作来帮助孩子理解词语意思,丰富孩子们的词语积累。)
(三)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同桌互读。
2、师生合作玩字卡游戏。
3、交流识字方法。
4、学习多音字只乐。
过渡:同学们,我们每天来到校园和同学老师一起学习、玩耍,你们快乐吗?(快乐)就让我们赶快写写快、乐这两个字吧!
(设计意图:通过玩字卡游戏、交流识字方法的形式,检查和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过渡语直指下一环节的学习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写字教学。快乐
1、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提醒关键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书写姿势。
4、全班展评。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机会,并在合作交流中互帮互学,教师适时查漏补缺,指导方法。)
(五)读好一的变调。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观察,发现一的读音不同。
2、指名读。分组读。
(六)量词积累。
1、找出词语中的量词。
2、说说自己积累的量词。
3、出示相关句子,男女生读一读。
(七)读儿歌。
1、课件出示儿歌,自由读。
2、分组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拓展想象,练习朗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词语的积累,真正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四、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1、指名分段朗读。
2、师生合作朗读。
3、根据课件提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反复对重点自然段落的阅读以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辅之以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32、清平乐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平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习的延续。)
33、清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清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案《清明节》含反思适用于清明节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懂得用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知道4月5日是清明节,愿意参与清明节的活动,快来看看幼儿园清明节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懂得用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2、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
3、知道4月5日是清明节,愿意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4、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扫墓图片(献花、植树、送食)
2、清明节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吗?(桃花开了,小草发芽了,小动物也出来晒太阳了,还有轻轻的风)
师: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二、介绍清明节
师:清明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呢?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那你爷爷的爷爷你们
见过吗,他们都去哪里了?(去世了)。他们去世以后,人们非常想念他们,就在每年的清明节去墓地看他们,所以呀,清
明节就是去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三、清明节扫墓
到了清明节呀,人们就要去拜祭死去的亲人,你们知道怎样拜祭吗?(引导幼儿说出一些拜祭的方式,如,送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的。
1、播放图片
2、幼儿讲述
3、教师小结(人们把最美的花献给亲人,有的给他们敬酒,还有的通过植树,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你很想念他
们)
四、清明节的习俗
通过播放课件,了解一些清明节的习俗。
五、小结,结束
清明节的习俗可真多,有献花、送食、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那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呀,你们可以让你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扫墓、踏青、春游,并拍下一些照片来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好不好?
34、千人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千人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会写能、桌、味、买4个字。
2. 联系语境、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行文特点。
学习流程:
一、糕字导入,引出千人糕
1. 猜测糕的音和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猜读糕字的音和义。
2. 用糕字组多词,引出课题千人糕。
(1)交流:你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糕?
(2)课件出示各种糕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糕字组词,巩固糕字。(绿豆糕、雪糕、椰汁红豆糕、三色蒸糕、红糖发糕、桂花糕、福寿糕、椰子糕、灯芯糕。)
(3)引出课题千人糕。
3. 提出问题:什么是千人糕?
(1)学生再读课题,思考:看到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千人糕?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制作出来的吗?
(2)导入:是啊,到底什么是千人糕呢?千人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找一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糕字导入,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识字,自主提出问题。借助多张糕点的图片,丰富学生对糕的意义的理解,并通过生字的反复再现,巩固糕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巧识生字,初步解疑
1.初读课文,巧记生字
(1) 借助拼音读课文
(2) 正确认读多音字:好种的应
(3) 在语境中识记、理解生字词,读好难句。
句子1:孩子说: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生字:粉糖)
句子2: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
(在语境中读准生字字音,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理解、识记:甘蔗、甜菜、糖)
句子3: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读好长句)
(4) 一字组多词:如
糕:蛋糕 雪糕 糕点
粉:面粉 粉丝 粉笔
蔗:甘蔗 蔗糖 蔗农
劳:劳动 勤劳 疲劳
2.读后解疑
从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中初步解疑什么是千人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经验、图文结合、一字组多词等方法理解、积累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解决疑问。
三、默读发现课文行文特点
1. 默读课文:分别画出爸爸和孩子说的话。
2. 再读课文,读中进一步感受本文以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为主的行文特点。
【设计意图】:巩固默读方法,在默读与朗读中发现课文行文特点:以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为主,推动事件情节的发展。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在田字格内板书能桌味买四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针对学生指出的易错笔画,进行范写,再次提示书写要点:
能:第三笔是竖,不能写成撇;右边的匕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桌:上窄下宽,第一笔竖与中间部分相连,木占下格。
味: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面,右边是未,不要写成末。
买:注意下面头的三点位置及大小的不同之处。
3.学生练写,完成课后写字表中能桌味买四个字的书写。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集体交流:
(1)说一说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好,再仔细看一看他是怎样写的。
(2)看一看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不够好,提出自己的建议。
5.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议和建议,自己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针对难点分析,立足难点思考书写方法,提升写字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课堂小结,课外收集
1.教师总结同学们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品读课文。
2.课外实践: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可以利用上网、查阅书籍或者参观问询的方式了解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会普通的米糕也来之不易。
【设计意图】:借助家庭资源展开拓展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米糕的制作经过,为下节课理解千人糕经过千万人的劳动做铺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地读好对话,体会孩子的情感变化。
2. 默读课文提取主要信息,借助插图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适度拓展延伸,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3. 能够写好具、甘、甜、菜劳 5个字。
学习流程:
一、聚焦第一组对话,发现认知冲突
1. 读课文1-5自然段(第一组对话),发现爸爸和孩子对千人糕的不同态度。
2. 抓住重点词语好奇特别急忙笑了,联系上下文体会孩子情感的变化。
3. 在语境中理解特别的不同含义。
重点句指导:
(1)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这是孩子第一次听爸爸提起千人糕时产生的疑问,说明孩子对千人糕阳很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此句,教师通过反馈评价指引学生读,如:你读出了好问。读中感受到你对千人糕很感兴趣。这样读,说明你想弄明白什么是千人糕。非让学生知道有疑问,想弄明白就是好奇。最后让学生读出好奇的语气。
(2)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这两个句子是孩子听爸爸解释什么是千人糕和看到米糕后,心里进一步产生的疑向。第一句朗读时语气相对平和,第二句朗读时语气要相对强烈一些。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两个特别。第句中的特别是非常、十分的意思,读出重音,且语速稍慢,第二句中的特别在句中是与众不同的意思,可和第一一个 特别比较着读。
(3)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朗读时要注意提示语笑了,以及句中的语气词嘛。孩子为什么会笑?原来孩子尝了爸爸所说的千人糕后,感觉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以前吃过的米糕而已,太普通了。嘛后面是感叹号,语气要上扬点儿。指导学生要把孩子不以为然的语气读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发现孩子和爸爸对千人糕的不同认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情感的变化。
二、聚焦第三组对话,发现孩子态度的转变
1. 品读孩子的话,发现孩子态度的转变。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抓住仔细想了想的确两个词语以及句子最后的感叹号,读出孩子恍然大悟后心服口服的语气。
2.从孩子前后态度的对比中产生新问题:米糕是怎么做成的?爸爸为什么把普通的米糕称为千人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具体的语境理解的确的意思,体会孩子的情感,引发对新问题的探究。
三、学习第二组对话(6-9自然段),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1.学生默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补充米和糖在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千人在课文中的特殊意义。
(1)了解生产米所需的劳动。
①从标点符号引人:在第八自然段中,有个省略号,想想爸爸还有哪些话没有全部说出来。
②出示种植水稻的图文资料,了解耕地、播种、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防虫、收割等劳动过程。
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想象一边说说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
④提问:种稻子所需要的种子、农具、肥料、农药等,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又需要许多人的劳动?
⑤提问:了解了米的生产过程,你想说什么?
(2) 了解熬糖所需的劳动。
①出示熬糖图片,指导学生现察: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②巩固、理解生字熬。理解熬指的是长时间地煮。
③出示甜菜、甘蔗图,认识两种植物。学生认读由生字菜和蔗拓展的词语菜地、菜市蔗糖、蔗农。
④学生交流: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3)小结。
提问:米和糖是制作米糕的主要原材料,从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你感受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师生从制作工序、参与人员、辛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小结。
3. 品读句子: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米糕做好后还需要许多劳动?圈画出就算还得又
②对照插图,说一说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
4.指导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读好爸爸说的话。
①引导学生想象爸爸说话时会是什么样的神情。
②思考:块普普通通的米糕, 需要经过那么多人、那么复杂的劳动才能做成,在朗读第八、九自然段时应该怎么读呢?学生先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运用提取主要信息、图文结合、边默读边思考、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千人糕来之不易。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要求会写的生字具、甘、甜、菜、劳,圈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范写,提醒书写要点:
具:里面的三个短横距离均等,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甘:居于田字格的中央,左竖从左上向右下略微倾斜,右竖从右上向左下略微倾斜,形成一种开合呼应关系。
甜:书写时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
菜:艹的横要写得稍长一点儿,下面采的横要紧靠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
劳: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宽一点,支撑起整个字的间架。
3.学生自主完成其他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成果,针对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议和讲解再次书写。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书写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交流,自主练写,自主修正。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经过什多人的劳动。
2.引导学生了解一件普通衣服的由来。①出示种棉花、摘棉花、纺纱、织布、服装加工、销售的图片。②借助图片,议一议:一件普通的衣服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才能做成?
3.小结:回家后,可以和大人一起说说制作衣服的劳动过程。让我们记住,这些劳动成果的背后,是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珍惜这些劳动成果就是尊重这些了不起的劳动者的表现。
4.拓展延伸:我们生活中每一件物品都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你还能再举出一个例子(我们用的文具等),说一说这些物品要经过哪些劳动。
5.教师总结: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很多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才有了千人糕千人笔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
【设计意图】:由千人糕向生活中其他劳动成果延伸,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
35、牛和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牛和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牛和鹅》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认读三组词语。会写掐。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批注。
3.学习文中五处示范性批注,初步了解做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并尝试自己给课文做批注。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指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同时,课标对阅读要求: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又告诉我们要在第一学段的阅读基础上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解读。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首次提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是非常重要的单元,其特殊性不亚于策略单元。《牛和鹅》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放学回家途中,被鹅袭击,吓得惊慌失措,金奎叔帮我赶走鹅,致使我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课文旁边呈现了学习伙伴的五处批注,分别有从内容中获得感受、启发、产生的疑问及评点写法的角度做的批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做批注的角度。
三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理解。本单元以成长故事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单元语文要素之一就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旨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用这种方法加深、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并围绕这一要素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牛和鹅》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掌握批注的方法和了解做批注的角度;后两篇课文以留白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练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四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不是很丰富,阅读方法积累的也不多,虽然有圈点勾画符号式批注的能力,但让学生独立进行用批语式做批注阅读难度比较大。通过本课学习,指导学生在读文章时把从文章内容中获得的感受、启发,产生的疑问以批注的形式写下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时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批注。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文中示范性批注,初步了解做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并尝试自己给课文做批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此理念为指导,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启发讨论式教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指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自主实践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屏幕出示牛和鹅的图片、视频,了解学生对牛和鹅的熟悉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认识课文中另一个形象的鹅做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课文。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检测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两个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认识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知识承接上单元知识,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的。
第三环节:认识批注,学习示范性批注。1.课件呈现前后学习过的课文,对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认识批注。2.了解什么是批注。3.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前两处批注,根据批注了解课文内容,根据内容分析读者做批注的角度。4.学生自学后三处批注,了解批注的角度并汇报交流。
第三环节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批注及了解批注的角度。
第四环节:学习批注的方法并尝试自己给课文做批注。1.老师提供一处示范性批注,让学生从示范批注中获得批注的方法。2.学生根据前面了解的批注角度和批注方法尝试自己做批注。3.学生上台汇报交流自己的批注。
第四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检测做批注的方法是否学会了,知道从哪些角度去做批注。
第五环节:巩固拓展。1.诵读一首批注小诗。更好地掌握批注式阅读方法。2.布置作业。课后继续给课文做批注,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36、浪淘沙其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浪淘沙其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37、军神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军神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军神》选自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四篇课文。《军神》讲述了刘伯承在接受右眼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故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指向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在四年级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情的基础上,有为本册书第五学单元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作了铺垫。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字能力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由于他们四年级时已经有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品质的学习基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体会人物内心时直接谈到刘伯承的精神品质,因此在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细化对文本的理解。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据学情我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以读促吾法。通过反复指导学生读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学生不仅能领悟文章内容,还能增强语感,丰富积累,发展思维。在执教本课我让学生抓描写最能突出刘伯承是军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读,突出本课重点。
品词析句法。本课我引导学生抓住微微一笑、一声不吭等词让学生走进刘伯承的内心,突破难点。
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让学生凭借例子举一反三。《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本节课学生主要用一下方式来学习:
读中感悟法。本课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读等方式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找出关键词句,带着理解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
圈点勾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自学时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勾画,在读的过程中留下思考的痕迹。
教学准备:ppt
教学目标:
认识沃、匪等字,会写衷,会读 土匪、绷带等词。
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能从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目标要有教学过程来实现,本课教学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看图导入、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板书:军神),什么样的人称的上是军神呢?
2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中的军神是谁对谁的称赞呢?(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称赞)
3这个词出自于那句话?
Ppt: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活动一: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2词语检查: 重庆 沃克 就诊 土匪 绷带 从容镇定 (指1名) 借助这些词语来回答一下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神的?
麻醉剂 一声不吭 由衷 堪称
借助这组词语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说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手术前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时一声不吭还清楚的数了沃克医生的刀数,沃克医生深感敬佩,所以称刘伯承为军神。)
3指导生字 衷 结构 上中下 关键笔 字意内心
品读重点、深入了解
让我们走进刘伯承的内心
1活动二: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刘伯承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
2交流汇报
①ppt: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齐读
.刘伯承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他在想什么?
(他心想,这位沃克医生可真不简单,居然看出了我的军人身份,他做过军医,是依据经验判断的,我就不和他争辩了吧!)
.带着体会读
抓住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他的神态是什么呢?(微微一笑)
本想隐瞒身份但被看穿了,一般人会怎么样?(害怕)
.刘伯承只是微微一笑,你有体会出他怎样的内心?(平静、从容、若无其事)
抓住神态我们也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
因为他不仅仅是军人,更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有着杰出将领的那种从容的气度。
.齐读 (板书:从容镇定)
②ppt:病人平静的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他的内心又是怎么想的呢?
(为了革命事业,手术过程中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
拓展:1916年24岁的刘伯承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框飞出,当场晕倒。
如此重的伤势还这么平静地拒绝使用麻醉剂。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齐读
③ppt: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这个句子集中描写了手术过程中刘伯承的表现,主要抓住的是刘伯承的动作描写。
.手术过程中他的表现怎样呢?
(紧紧抓住、青筋暴起、越来越使劲、居然抓破了)
.有没有关注到一个词一声不吭,无论怎么疼痛他都一声不吭。
当他紧紧抓住身下白床单时他一声不吭
当他手背青筋暴起时他一声不吭
当他汗如雨下时他一声不吭
当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时 他一声不吭
他一声不吭心想:
联系上下文体会。
上文中:沃克医生施行麻醉,刘伯承拒绝,手术中那种疼痛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刘伯承忍受住了居然还一声不吭。
下文:居然还一刀一刀的数刀数。
在这一声不吭的背后他可能在想什么?
(我一定要坚持住,我必须坚持)
同学们都有疼痛的经历,打一针和割一刀,手术中被割了整整72刀。
读出体会,读出你心目中的刘伯承。
你们的朗读展现出了一位怎样的刘伯承形象?(坚强)
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认识了一位刚毅从容的刘伯承,课文中的另一个人物沃克医生文中也有许多关于他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沃克医生他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作业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板书: 11、军神
语言 刘伯承 从容镇定 坚强
动作 沃克 ?
神态
38、绝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绝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有朗读《绝句》,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4.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描写春天的古诗:《春居》和《咏柳》。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绝句》。杜甫,唐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这首古诗是当年杜甫居住在四川成都草堂时写的。板书课题借机指导书写绝并组词。
二、初读《绝句》
1.自读古诗,字音读准。
2.指名朗读,相机纠正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一、二句,找一找古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 黄鹂 、白鹭、翠柳、青天)借机认识:鹂、鹭
1)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用杜甫的诗句配插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白、翠、青
3)你看到了怎样的春天?(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
通过读感受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天。
2.默读古诗三、四句,找一找古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雪、船)
1)哪里的雪?刚下的吗?借机指导书写岭
2)船开往哪里?东吴离杜甫所在地远吗?船出发了吗?借机指导书写泊
3.体会用词准确:千年、万里
出示图片,感受画面(出示课件)
用杜甫的诗句配插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感悟语言之美:含、泊、千秋、万里
2)感受韵律之美 ,再读诗句,体会雪山壮美,清新开阔的画面。
3)你还知道哪些诗句含有表示数量的词语?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有节奏朗读古诗
3.背诵:补充诗句。
五、了解绝句
出示杜甫另外一首绝句,简介古诗格式-----绝句。
六、作业
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色彩明丽,生机勃勃
壮美雪山,清新开阔
39、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鸳鸯等六个生字,会写融、燕等 9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整体导读
1.从本册教材封面中获取信息。
出示 PPT:春分、谷雨、惊蛰、清明
2.读到这些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3.是的,到了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大自然中一切可爱的生灵开始向我们展示出他们美丽的姿态。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就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
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这几篇课文。
3.同学们,当你们读到第一单元的题目时觉得这一单元会向我们展现哪些大自然可爱的生灵呢?
对啊,可能会有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姿态万千的荷花,有趣的小昆虫。除此之外,这一单元更是通过古诗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呢。
【教学意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单元一的内容有整体了解,明确学习内容。】板块二:读一读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引入课题,读正确:
过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来看看《绝句》与《惠崇春江晚景》。
(PPT 出示:两首古诗)
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这两古诗,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正确。
2.整组入手,读出节奏:
古诗文的朗读要读出节奏,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着 PPT 上的符号读一读。你可以用小手轻轻的敲击桌面,或者拍着巴掌来帮助你更好地朗读。
3.对比读一读这两首古诗,你发现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起学习呢?
有同学发现了,它们都是写春天的。你们猜对了!两位大诗人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教学意图:初读古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
板块三:想一想精读绝句,想象画面
1.解题,学生字
看到《绝句》这个题目是不是很眼熟,对我们二年级时就学过杜甫的绝句。对比着看一看,像这样只有四句的古诗就叫做绝句,而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 诗人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一起读读这首诗,(点红生字,提示学生)把诗句中的生字读准确。
出示:鸳鸯(字)
提示读音。你能借助字形猜猜它么?有的同学从都是鸟字旁猜出它是一种鸟
出示:鸳鸯(图)
让我们来看看这种鸟。真漂亮!鸳指雄鸟,鸯指雌鸟,出双入对。2.自读,理解诗句
我们已经学会了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可以用这种方法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3.读诗句,想画面
(1)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每一首诗都是一片情。边读边想象画面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特别好的方法,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了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今天我们来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想这幅画面是由哪些景物组成。
(点红诗句中的景物词)有的同学看到画面中有:迟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
(带学生想象): 迟日结合注释,就是春日。透过迟日江山你看到了什么? 温暖的阳光下碧水青山 这迟日江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真是太美丽了!看!一个丽 字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感受 春风拂过美丽的花草,你闻到了什么?清香,令人陶醉。
(2)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画一画吧
(边读诗,边出示一个个画面)春天暖暖的阳光,远山似黛 ,江山一片明丽,暖暖的春风带了百花的芬芳,夹杂着春草的清香,令人陶醉。多么美丽的春景啊,带着我们的想象,来读读这两句诗。
小燕子和鸳鸯在做什么?
(出示 PPT:诗中飞、睡点红)有的同学看到了,燕子在蓝天下叽叽喳喳的飞着。时而掠过湖面,时而落在枝头,时而蹦蹦跳跳的衔来食物,时而在飘摇的柳枝间斜飞而过。沙地上两只鸳鸯相互依偎着,在暖融融的沙子上睡着啦, 这是多么美好静谧的画面啊。这一动一静多么富有春的趣味,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把这一动一静的画面表现出来。
诗句和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春意盎然,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3) 那好,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吗?
(4) 是的,春天阳光普照山河秀丽,清风拂面、花草芬芳,泥土湿润,燕子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这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 让我们再完整的读一读这首古诗。
小结:杜甫向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前浣花溪一带美丽的春景,令我们陶醉, 真是一句一景。我们透过这些生动的文字展开想象读懂了诗句,尝试用这种方法读懂《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意图:结合诗句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中所描绘春景的美好。】
板块四:放手自学研读《惠崇》
1.解诗题
有的同学结合注释知道了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惠崇是本课生字, 读一读。
读懂了苏轼把这首诗写在了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上,这样的诗就叫做题画诗。
2. 读诗句,想想画面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想这幅画出现了哪些景物?像刚才那样圈出来。
蒌蒿,它是长在洼地里的一种野草。(出示 PPT:蒌蒿图片,读读)
河豚,是一种有剧毒的鱼,肉嫩鲜美,在开春的时候它逆流而行来到江水中产卵。
3. 交流画面,回扣诗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几名同学结合古诗绘制的图画吧。
(1)交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个同学画的多有趣,你们看鸭子们是多么快乐的嬉戏呀。
(2)交流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预设 1:画出蒌蒿
评价:再看这满地新长出的蒌蒿,他们虽没有桃花的艳丽,但他们也给春天带来了生机。
预设 2:两幅图画,一幅有河豚买一幅没有河豚
同学们,这两幅图画哪一幅更符合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哪幅是苏轼联想的?
引发思考:联系上文中的欲我们可以判断这时可能并没有河豚。那苏轼为什么还要想象这里有河豚呢?老师这有一些资料,相信会对你有些帮助。
PPT 出示:资料
评价:借助资料我们知道了苏轼看到蒌蒿与芦芽很自然的想起了河豚。
4.带着想象,有感情的朗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再来读读这两首诗。
(2)当竹、桃花、春江,鸭、蒌蒿、芦芽、河豚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特别热闹,春天已经来了,芦芽嫩嫩的,感受到了一种欢快
(3)把这些感受融入到诗中,我们一起读一读。
【教学意图: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通过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深入理解古诗,并有感情朗读。】
板块五:说一说回扣整体,说出诗中画面
过渡:这两首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戏水的群鸭,飞翔的燕子,闻到了花草的芬芳,听到了春风春雨的簌簌声,昆虫的低喃声,更感受到春天迎面而来的气息。
读着《绝句》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看着《惠崇春江晚景》你眼前又会出现什么?选择其中一首诗完整的说一说。
【教学意图:用语言描绘画面,巩固所学。】
板块六:背一背积累语言
这么美丽的图景,这么美丽的诗歌,让我们大声的朗读出来,能背诵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
【教学意图:背诵古诗,丰富语言积累。】
板块七:写一写燕
1.利用字源字理展示燕的演变,理解字形。
2. 利用动画,了解笔顺。
3. 观察结构。
4. 尝试书写。
【教学意图:指导书写,夯实基础。】
作业:
1.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绝句》
选择其中一首古诗,用诗配画的形式,或者语言描绘诗句意思。
40、猴王出世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猴王出世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点:
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学生观看后联系自己看过的故事说说感受。
2.导入,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结合视频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体验平时读书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平时生活中多阅读的意识。)
二、出示生字,检查识记情况。
1.出示注音生字,指名认读。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强调呵字读音。
2.出示去音生字,指名认读。
3.抓特点。獐猕猿看偏旁识字意;挈与契相似处;挠与绕饶不同处。
4.齐读。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偏难,可以让学生看音认读,再结合字的特点联系相关字,加深印象。指名认读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方便指导,齐读加强记忆。)
三、默读课文,学习读书方法。
1.默读课文,出示要求:猜测难懂语句的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2.出示部分难懂语句,指导理解方法。
交流预设
①石碣 联系上下文
②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做动作及结合生活经验
③瞑目蹲身 想象画面,做动作
④拱伏无违序齿排班联系上下文,想象视频画面。
⑤每受天真地秀,遂有灵通之意。抓关键字天地日月灵猜测。
⑥实在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整段或全文理解。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多种方法理解语句,克服阅读中的障碍,增强学生阅读原著的自信。)
四、再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石猴是在哪里诞生,怎么诞生的?画出相应的语句。
2.用自己的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板书 仙石 日精月华 产一石卵 石猴
3.出示书上插图,图上画的什么?石猴指向哪里?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和文章中哪些内容相对应?
4.默读第2自然段,看看和你们脑中想象的画面是否一样。
5.石猴在水帘洞中看到了什么?出洞后众猴们做了什么?默读第3、4自然段,画出相应语句。
6.小组交流: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板书 寻找水源 洞内安家 猴王
7.指名复述,师指导故事情节要合理、连贯,意思表达清楚,态度自然、大方。
(设计意图: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语文教师课堂上的重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与思考并存,开启深度阅读模式。本课重难点有效突破。)
五、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对照板书,梳理课文内容。
板书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2.把从书中读到的,或是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中看到的有关《西游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板书是一节课的重点部分,体现的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让板书发挥作用,看着板书,学生能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讲述课外积累的相关故事,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日精月华 寻找水源
仙石石猴猴王
产一石卵 洞内安家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41、红楼春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红楼春趣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教学重点:
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读过《红楼梦》吗?里面的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个片段。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农村的孩子读过原著的很少,但是对林黛玉会有一定的印象,由知道的角色导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读学习提示,明确本文学习要求。
1.学生阅读学习提示。
2.交流:学习本课完成哪些任务。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少讲,把时间交给学生。阅读学习提示,提炼问题,就是在引导学生既要读进去更要读出来。)
三、复习旧知,迁移运用阅读方法。
思考:学习前面有关原著的课文时,是怎样读懂课文内容的?
小结: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借助资料;结合生活中听到的或是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和前面两篇文章一样也是原著的一个片段,部分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前面文章中已学到一些方法,本篇课文要学会应用,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名著的阅读中。)
四、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放风筝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笔勾画或写出自己的理解。
2.反馈交流:
①故事的起因是众人拾得一个风筝,从宝玉的语言体会到他心肠好,善良。
随文学习生字恰屉鬟嫣晦讳晦
读语句了解字意及语句之意。
②经过是众人拿风筝的情景,体会到宝玉没有一点公子的架子。
随文学习生字墩籰钗敞雯袭
读语句,了解字意及语句之意。
③结果是大家都把风筝放飞了,有趣的事是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恨得把风筝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这些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十分率直、纯真。
最后众人都把手中的风筝放飞的情景也很有趣。
指导读准多音字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迁移运用前面已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拓展阅读,辅助了解放风筝的意义。
1.默读阅读链接,思考: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交流读后感受。放风筝是放晦气的这一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拾风筝 心肠好
红楼春趣 取风筝 没有架子
放风筝 率直、纯真
42、父爱之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父爱之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说教材
《父爱之舟》 是部编版五年级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和儿子在生活中的的几个场景,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感念之情。感情深沉而浓烈,从生活小事中发掘伟大的情感,感人至深。本篇课文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但是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课文情感的延伸和方法、能力的的应用。
二、说学情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对父母的爱体会不够,生活中认为得到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让孩子回忆自己和父亲最温馨的画面,或者写出爸爸为自己做过的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情,通过回忆点滴,体会父亲的爱。达到以情起调的作用。之前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慈母情深》,了解了课文中场景描写的作用,通过抓关键词感受细节中蕴含的情感。但是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谈感受时并没有讲课本和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所在学习之前布置了回忆和爸爸之间最感动的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课文时能感同身受,体会父亲的爱,并能发自肺腑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本课训练要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 、缴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场景,体会父亲深切的爱。 3.理解课文题目和课后第二题中的重点句子。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说重难点 文章的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崇敬之情。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五. 说教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的精神,结合本课体裁特点和在本单元中的位置,并且根据学生的学情,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课件和点拨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自渎、自悟,以读促悟,达到学生的个性解读。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景,落实指向言语的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给学生出示一张课文插图(小船)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船?学生对图片比较感兴趣,而且喜欢发挥想象力,最后我进行引导总结,引出课题《父爱之舟》
2.初读课文,为场景描写取小标题
课文描写了几个生活中的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点的场景,情感描写细腻,要体会本文的情感,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为几个场景描写取小标题,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3.品读课文,体会父爱
(1)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交流感受
品读课文要基于学生的阅读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在品味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圈、画、点、注等方法进行批注,做批注时我不会规定批注符号,而是有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符号,体现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最后在交流中学习阅读方法,在浓浓的氛围中感受浓浓的父爱。
(2)联系生活场景,升华父子之情
联系生活实际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好的方法,是课文课读者、作者只见搭起一座沟通的桥,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变为简单的,将抽象的转变为具体的。在本篇文章中,学生可能在理解具体场景时并不会联系整篇课文中反映家庭情况的句子,这样就会更加凸显出父爱的伟大。所以在找出家庭情况的句子时,让学生联系农村的生活实际,体会爷爷平时的简朴节省,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回忆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进而体会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课题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学生在感受到浓浓的父爱之后,结合课后第三,深入理解课题,以渔船为线索,回忆在于船上发生的事,渔船出现的次数以及渔船与我考上大学的关系。 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突破重点。 (4)体会写法
在感受细节描写中,学习作者以小见大,抓住生活琐事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4.总结
5.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是对课内的延伸和拓展,所以好的作业设计应该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运用的作用,并且能够让学生将课内所学运用于生活中。
(1)文中的作者有好多话想对父亲说,请你替作者为父亲写一段话。
(2)为父亲做一件表达爱的事情
七.说板书
板书应该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体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记忆和形成知识框架,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思维训练。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课文题目相呼应。
父爱之舟 父 船(画) 我 爱 以小见大
43、繁星一五九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繁星一五九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两个生字,会写繁、藤萝等生字和词语。
2.在诵读中体会现代诗歌的节奏、韵味,在想象中走进诗歌的意境,在品读中初步体会诗歌的语言内涵,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品味、仿写,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看导言,轻叩诗歌的大门
1.出示单元导读页面:提取单元学习目标
2.介绍单元内容,揭示学习内容。
3.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繁。
4.出示《繁星》一书图片
简介:《繁星》。今天的这三首是会有哪些内容和思考呢?
二、读诗文,踏上诗歌的节奏
1.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繁星》(七一),读出自由的节律
(1)指名读。强调漫的读音,结合意思识记字形,指导读通诗句: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2)不可漫灭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这些事--- 指导读好破折号的停顿
(3)具体回忆了什么?联系下文,指导读好相似的句式。
(4)发现诗行的排列。指导读出自由的节律。
3.读《繁星》(一三一),读出韵脚回环的节奏
(1)指名读。
强调啊的读音。读好最后一个反问句的停顿。
(2)发现问句和ang韵,读出问句里韵字的回环往复的节奏。
4.读《繁星》(一五九)
(1)指名读。强调啊的读音。
(2)发现诗句中相同的字韵:了,里。指导读好同字韵的节奏。
5.小结:现代诗歌的特点。
三、想诗画,走进诗歌的意境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中国的诗歌王国里,诗画是不分家的。在冰心的诗里,都有怎样的画面呢?
2. 出示(七一)
(1)引导想象:在作者的记忆里,那永不漫灭的回忆是哪里?作者都在干什么?
(2)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时光。读出你的感受。
3.小结:有了想象的诗歌,内容更加的丰富,画面更加丰满。
四、品诗句,体悟诗歌的情感
1.出示(一三一)
(1)大海是诗人们笔下最喜欢描绘的事物,在你的印象里,大海是怎样的?在冰心的心里,大海有着怎样的位置?
出示资料:《繁星》短诗
(2)大海是作者写作的源泉,心灵的寄托,所以,在作者的思潮里,总有波涛的清响,浪涛的云涌。联系上文,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3)星星有光辉,花朵有芬芳,我的情感里有对大海的眷恋和感激。指导读出作者的情感。
2.出示(一五九)
(1)理解两个风雨的意思
在这首短诗里,有一个词用了两次:风雨,分别指什么?
(2)引导想象:天上的风雨来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心中的风雨,指的是遇到了什么事情?
(3)补充冰心经历和诗歌资料指导朗读。
3.小结:诗歌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带着作者深深的情感。
五、仿诗语,学用诗歌的语言
1.出示(七一)
童年的这些事,永远留在了作者的记忆里。引读诗文。
2.在中国人的心中,明月代表的是思念,寄托的是情感,在作者的心里,那明月是作者对母亲的什么情感呢?指导朗读。
3.仿写:在你的童年记忆里,也有很多永不漫灭的诗,让我们用像诗人一样的语言把它记下来吧。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 )的( ),
( )的( ),
( )的( )。
4.交流分享
六、阅诗集,敲开诗歌的大门
在冰心的诗集《繁星》有很多这样写自己生活中琐碎思想的诗文,课后读一读,摘抄几首,也可以仿照着自己创编几首,为你的小诗集做准备。
44、繁星一三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繁星一三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三首短诗均出自冰心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对母爱、童心和自然的赞美是其永恒的主题。该诗集由一百六十四首短诗组成,本课选用了其中的第七十一、第一百三十一、第一百五十九首短诗,并按顺序编排。
《繁星(七一)》紧扣回忆一词展开。第12行点明了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第3、第4、第5行运用三组结构相同的短语,营造出具体的情境,一方面将回忆的场景具象化,另一方面为回忆的内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和母爱的温馨。
《繁星(一三一)》中,诗人由大海联想到星光和花香,并通过比较,说明了大海对于在海边长大的诗人而言,影响深远。首行直抒胸臆,接着用三个反问句体现诗人对于大海的情感,就如同星星有光辉,花儿有香气一样,是自然而然、始终如一的。
《繁星(一五九)》和第一首诗相似,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首行将情感化为一句感叹,接着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小鸟,把母亲的怀抱比作鸟巢,并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心中的风雨,当风雨来临,心底最无助的时候,母亲的怀抱便是自己的倚靠,说明母亲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温暖港湾。
三首现代诗虽然短小,却饱含深情,意蕴丰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能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韵味。
2.展开想象,体悟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释义诗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小诗,《 纸船 》寄母亲(视频播放)
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朗读欣赏。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诗。(板书课题:繁星)
2.同学们齐读课题繁星。老师来解释繁星,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3.我们来看诗集介绍: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希望同学们课后也读一读冰心先生的其它作品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词
1.请同学们翻开书,自学课文生字词,不懂的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小组汇报。
(1)读准字音
漫灭 波涛 繁星 藤萝 膝上 躲到
自由读
我们一起来看这些词的读音:注意读准前鼻音漫、繁 ,后鼻音藤,读准易错音膝。
重点汉字书写
指导藤 膝。
藤上窄下宽,上面的草字头的一横要写长一些。下面的部分是滕,不是腾。
膝左窄右宽,右边的部分,需要注意,上面是个木,撇捺要注意避让穿插,下面不是水。
(2)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们知道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意思吗?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回忆:想过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
思潮:某一时期内在社会上流行的思想倾向;脑海里涌现的念头。
清响:清脆的响声。
(三)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环节一:朗读《繁星》(一五九)
1.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韵脚:发现了里,了解同字成韵。
2.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指导分句朗读,读出分句间的强弱对比,感受现代诗高低起伏的节奏。
环节二:朗读《繁星》(七一)
1.读过之后你发现了什么特点?预设:发现无韵诗,句式相同,节奏相仿的特点。
2.同样,我们也要读出节奏:指导朗读母亲的膝-上--读出节奏。
环节三:朗读《繁星》(一三一)
1.同学们来比较思考一下:现代诗与古诗之间的异同,发现诗韵。
2.读出节奏:感知光香响ɑnɡ的韵脚,了解同音成韵,关注问号的语气,读出节奏。
3.情境朗读: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接读哪一?排比句式,理解思潮。
过渡:读着读着,你不仅发现了现代诗的节奏,你还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呢?预设:发现现代诗押韵的特点。
预设:我发现现代诗字数不要求相同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冰心先生,了解了她的作品,学习了字词,读通了诗歌。初步了解了诗歌的一些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首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9. 繁星
《繁星》(一五九) 了里 同字成韵
《繁星》(七一) 句式相同,节奏相仿
《繁星》(一三一) 光香响ɑnɡ的韵脚
六、创新作业
1.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qī)上。
B.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tāo)的清响。
C.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cho)里。
2.下边句子中的/表示朗读的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B.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C.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冰心先生的三首诗,老师想找同学来有节奏地朗诵三首短诗。
2.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领略了《繁星》蕴含的爱与真,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冰心先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去感受一下自然的美好,母爱的伟大。
(二)有声有色,读出想象
环节一:想象《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1.延长顿逗:老师来示范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
2.弥补想象:指导破折号和中下上停顿并增加音长,仿照朗读。同学们来想象一下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作者在做什么。
预设:作者漫步在月明的园中,走到了藤萝的叶下,趴在母亲的膝上,听母亲讲美妙的故事。
3.同学们,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
(一种闲适、温馨、充满母爱的感受。)
4.我们来看词语:通过补白想象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
预设:永不漫灭是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永不漫灭,对母亲的依恋,对母爱的回忆永不漫灭。
(板书: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5.情景朗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情景积累背诵。
环节二:想象《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同学们注意,诗中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1)天上的风雨是指什么?
预设: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引导学生朗读重音,分角色朗读,想象风雨景象。
(2)心中的风雨又是指的什么呢?
(预设:困难、挫折、痛苦)
(板书:风雨:狂风暴雨 困难 挫折 痛苦 )作者冰心此时心中的风雨又是指的什么?
预设:课前,已经让同学们搜集资料:
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
2.过渡:现代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你又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
(三)有情有思,读出情感
环节一:悟情《繁星》(一五九)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风雨:感受母亲怀抱中浓浓的母爱。
2.结合作者经历,我们来体会其中的情感:理解心中风雨的内涵,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1)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每次生病就会想起,母亲啊
(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想到这些冰心有些害怕,她会说,母亲啊
(3)1921年,经历人生风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诗集《繁星》,她把对母亲的爱写在这首诗中, 母亲啊
这里的风雨是景象,是心情,更是对母亲怀抱的依恋。
(板书:心情、对母亲的依恋)
环节二:悟情《繁星》(一三一)
1.听!这是海浪声音(体会作者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2.我们来看补充资料,体会大海对作者写作带来的灵感与思考
(1)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海的描写。--《冰心自传》
(2)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往事》
大海是作者写作灵感的源泉,是心灵寄托的地方,作者对海眷恋、感激
(板书:对大海的眷恋、感激)
3.我们来共同诵读:伴着海浪声,我们来诵读一下。
环节三:悟情《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1.品悟月明:月是中国人心中的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谁言寸草心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是一种依恋的感觉。
预设:趴在母亲膝上是一种安全、温馨的感觉。
(四)情动辞发,仿写《繁星》
1.接下来,我们仿写诗句,加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出示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再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 )的( ),
藤萝的叶下, ( )的( ),
母亲的膝上。( )的( )。
2.朗读仿写,分享自创繁星。
3.朗读成诵,齐背三首《繁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我们学习了冰心先生的诗,并被她浓浓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所打动。
希望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冰心的其他作品。
45、繁星七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繁星七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藤、躲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歌,体会冰心诗歌的语言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繁星》诗集)有没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呢?
2.让学生简要说说对《繁星》的了解。
《繁星》是一部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唱出了爱的赞歌。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3.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每首诗歌都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汇报主要内容。
(1)《繁星(七一)》主要回忆作者儿时和母亲在一起时的情景。
(2)《繁星(一三一)》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繁星(一五九)》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三、品词析句悟情。
(一)学习《繁星(七一)》。
1.出示《繁星(七一)》。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从文中哪些具体的诗句体现出来的?
2.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句诗写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旺盛的菜园,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诗人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盖上,感受着母亲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倾听母亲讲述诗人儿时的趣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生活、对母爱的难以忘怀之情。
3.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读了这句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童年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它已经根深蒂固地留在诗人的记忆深处,成了诗人无法挥去的眷恋情结。带着我们的感受,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二)学习《繁星(一三一)》。
1.生自由读诗歌,说说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哪些具体的诗句让你产生这种感受?
生自由读后汇报。
2.课件出示: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这首诗运用排比和连续的反问,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品味诗句,从诗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诗歌的方法。
学习《繁星(一五九)》。
1.出示《繁星(一五九)》。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从哪些具体的诗句体现出来的?
学生模仿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品味诗歌表达的情感。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依赖,母亲的怀抱是永远的避风港湾。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写母亲的诗歌,要写到鸟儿呢?文中两次出现的风雨含义相同吗?
同桌互相讨论后汇报: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女的保护和关爱。第一个风雨是自然界中的风雨,第二个风雨则是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3.抽学生朗诵,全班齐诵,要读出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并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设计意图:学习《繁星(一五九)》,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三、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我们学习了《繁星》里面的三首诗歌,那么你们发现这三首诗歌跟我们之前学过的古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现代诗:写法自由,更能抒发出现代人的情感。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设计意图: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谈收获,再次加深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班级举行一次《繁星》朗诵会。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朗诵会,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增加累积。
【板书设计】
9 短诗三首
繁星(七一) 回忆往事
繁星(一三一) 抒发对大海的热爱
繁星(一五九) 歌颂母爱
46、敕勒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敕勒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阴、似等六个生字,正确地书写苍、茫二字,借助生活经验,在语境中理解字词含义。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4.感受到草原天野辽阔、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美丽景象,体会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了解背景
1.谈话引入
孩子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别美的景物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交流家乡的景色。)
2.背景介绍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她的家乡,你看,她来了......
(勒勒出场,介绍自己的民族、家乡。)
3.相机识字
根据字理理解阴字,并学会用阴组词。
(1)通过勒勒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了她的家乡在阴山脚下。
(出示词语阴山及阴山图)
(2)原来勒勒的家乡有一座山叫作阴山,和老师读阴山。
4.创设情境
勒勒介绍自己的生活场景,并歌唱《敕勒歌》,邀请同学们进行比试。
5.板书课题
那咱们就来学一学来自勒勒家乡的这首民歌《敕勒歌》。(相机板书课题。)一起读一读它的名字。
生齐读《敕勒歌》。
过渡:这首敕勒族民歌呀,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是一首北朝民歌。
二、读课文,正字音
1.自由读文
师:那现在咱们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还不熟悉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读
师:读好了吗? 要是读好了,咱们读给同桌听一听,他读得好,请你竖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有不准确的地方你就当当小老师帮他纠正一下。
3.指生读诗歌,请同学评价、正字音,注意似和见的读音。
4.齐读诗歌。
三、想象与理解,随文识字
1.朗读、理解诗歌第一句。
(1)认识穹庐。
民歌不仅听起来好听,同学们读起来也很美。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阴山脚下了,想不想去看看勒勒的家?
(出示穹庐图片及文字。)
(2)感知穹庐。
(出示穹庐内部图。)
(3)理解大意
从穹庐里走出来,看看这美丽的敕勒川吧!一抬头,这头顶的天空也是大大的,无边无际,把下面辽阔的草原都罩起来了,这就叫做笼罩。所以《敕勒歌》里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一起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4)指导朗读
师:这里说天似穹庐,你有办法记住似字吗?它是什么意思呢?似就是好像。
师:天空好像穹庐一样,把什么笼盖在下面了呢?大草原。所以四野也就是这一片辽阔的草原。你能用野组词吗?
师:是呀,这一片原野上也许就开满了野花和野草呢,谁能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生评价,再读)
师:穹庐是敕勒族的小家,这一片辽阔的草原就是他们的大家。
师:如此热爱家乡的民族,难怪可以写下这样的诗句,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朗读、理解诗歌第二句。
(1)理解诗歌第二句。
师:敕勒川还有更美的风景,你在诗歌中能找到吗?
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风景,你觉得美不美?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描述高远的天空、辽阔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
(相机板书:简单勾勒天空、草原上的景象。)
(2)朗读体味诗歌第二句。
过渡:听了你们的描述,这敕勒川仿佛变得更美了。同学们,站起来吧,想象着自己就站在这敕勒川上,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四方原野苍苍茫茫,一眼望不到边,风儿轻轻地吹过,草原上牧草丰茂、牛羊成群,这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过渡:敕勒族人民在草原上悠闲地放牧,自由地奔跑,看到如此美丽的家乡,他们忍不住感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诵读诗歌,配图感知
1.诵读诗歌
师:这真是太美了,让人一下子就沉醉其中,咱们让声音再慢一些、长一些,仿佛随着草原上的风越飘越远,师范读《敕勒歌》,指名生读,生评价,齐读。
2.背诵诗歌
(出示诗歌填空。)
师:多么感谢勒勒,让我们见到了这么美丽的敕勒川,咱们闭上眼睛,把这首《敕勒歌》美美地送给勒勒吧,我猜她一定听得到。
根据提示背诵《敕勒歌》。
3.为诗歌配图
师:这《敕勒歌》让所有人的眼前都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现在,咱们坐下来,拿出课桌上的画纸,把你们脑海中的敕勒川画在画纸上,留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配图,师巡视、评价。
过渡:老师知道,几分钟的时间不足以让你们把敕勒川的美景全都画下来,没关系,你听听勒勒怎么说。
五、书写生字,完成学习单
过渡语:你们想去吗? 咱们就把手中的那张画纸当作礼物送给勒勒吧,想要完成这个礼物,咱们还有一个任务哦,那就是学会本课的生字。
1.学写野茫二字。
(1)师: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咱们要学会三看: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关键笔画。
指生观察汇报。
(2)茫字需要注意哪些?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观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优秀学生作品,生评价。
六、感受草原风光结束课堂
47、池子与河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池子与河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导语:
寓言故事也可以用诗的形式来讲。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
一、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
2、克雷洛夫寓言:
是世界寓言创作史上最后一座高峰。最大的特点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讲寓言故事。
3、学习词语:
滚滚滔滔 木筏 抛开 生涯 蜿蜒 贯穿 贵妇人 鸭绒垫 胸膛 无忧无虑 代替 任凭 忙碌 哲理 遵循 安逸 尊敬 遗忘 应验 淤塞 青苔 芦苇 衰退 逐渐 一旦 懒惰
①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②交流难懂的词语意思。
懒惰:不想做事情。
遵循:遵照,遵守。(近义词)
遗忘:不记得。
安逸:安闲而舒适。
应验:预测变成了真的。
衰退:退化。
蜿蜒:本义是形容虫子歪歪扭扭地在爬,也用来形容河道、山脉、小路弯弯曲曲的样子。
贯穿:就是穿过的意思。
任凭:随便怎样,听凭。
淤塞:水道、小池塘被淤泥堵塞。
二、精读课文
1、齐读课文
思考:哪几节是池子在说话?哪几节是河流在说话?(关注:诗歌的押韵。)
1-6小节是池子说的话,7-8小节是河流说的话。(分别画上双斜线,分段。)
2、池子
池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无忧无虑
是怎样的生活让他无忧无虑?
安闲地躺着
什么样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清闲的生活
池子认为做人应该如何?
要放松;不要忙忙碌碌;不要太劳累。
3、河流
河流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不停地流动;抓紧工作。
河流认为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水要流动;不要放松自己。
4、结局
池子的结局:一年年淤塞
河流的结局:长流不断
5、小结
梳理板书:池子和河流的生活的状态、生活的观点、最后的结果。
生成寓意: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三、交流练习册习题
1、梳理池子和河流的观点、结果,故事的寓意。
2、判断对错
池子不出名是因为什么?池子很懒惰,不流动,最后消失了。它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感受
本单元综合了三种形式的寓言,文言文、故事和诗歌。诗歌比较难读,作为略读课文,朱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朗读全文,重点交流难懂的词语;接着划分池子和河流说的话,梳理层次;最后结合课前的导语,抓住了池子和河流不同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的观点以及最后的结局,让学生感受寓意。这与前几课的教学过程相通,在略读课中更加精简,做巩固之用。
通过一个单元中三篇寓言的学习,学生对角色特点的把握更加精准,对寓意的感受更加敏感、丰富,能较好地掌握了单元训练的能力,老师越教越省力。
48、扁鹊治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扁鹊治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以围绕走进故事长廊,感受故事魅力为主题。《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病。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为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最后的非常不高兴,致使延误病情,小病酿成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课文以蔡桓公病死来结束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要讳疾忌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设计思路】
1、指导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为关注语言表达,凸显文体征,采用角色驱动、朗读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加深对人物想法的感悟,从而让学生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做人要听取别人正确意见,不要固执己见。全课以破解《扁鹊治病》千古之谜为情境,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体验人物的想法。引导学生体验角色,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蔡、睬、烫、剂等字。理解并积累敷烫、几剂汤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想法。(3)学习课文,明白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艺术和高尚的医德。(2)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新课。
3、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读寓言故事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题)师:扁鹊的扁没有马字旁,也没有单人旁。请同学们读一下题目。(生读题目)
师:请听老师读一下课题,扁鹊治病↗。你听出了什么?
预设:对扁鹊的不相信。
师:老师这样读是因为扁鹊犯下了惊天大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了解这个惊天大案吧,读准生字,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纠正学生的读书习惯)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能给大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扁鹊给谁治病?治了几次?结果如何?
预设1:扁鹊给蔡桓公治病。
预设2:治疗了三次。
预设3:蔡桓公死了。
师: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案的最大嫌疑人扁鹊。好吗?
(PPT出示)扁鹊简介:
扁鹊真名叫秦越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他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直到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师: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医生可以称的上名医?
预设: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师:同学们,望病人的什么?闻病人的什么?问病人的什么?切病人的什么?预设:望病人的脸色、精神面貌;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情况;切病人的脉搏。
师:作为一位名医,怎么会把蔡桓公治死呢?这节课文同学们都是老师请来的侦探,用你们的智慧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好吗?我先做一些准备吧!
板块二:检查预习(2分钟)
(PP出示)指名读:本课词语
蔡桓公 扁鹊 理睬 敷烫 骨髓 肠胃 几剂汤药 敷烫:敷①涂上 ②布置 ③足够。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板块三:学习课文(28分钟)
师:各位小神探,现在我们把第一次看病还原一下,探究探究吧!
1.补引语词指名读第一次:
(PPT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 )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知,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 )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师:各位小神探,名医扁鹊用什么方法诊断扁鹊有病?各位小神探,你觉得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来研读研读第二次和第三次吧!
(学生随机板书)
2. 补蔡桓公的话语,分角色读第二、三次。学生练习,全班展示。(出示PPT)(1)第二次: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说:寡人,无疾
师:蔡桓公的病情怎么会加重呢?蔡桓公在想什么?各位小神探,你找到大王病死的原因了?(学生随机板书)
(2)第三次: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说:
师:蔡桓公的病情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各位小神探,你找到大王病死的原因了?(学生随机板书)
3.师:关于蔡桓公的病请扁鹊是这样解释的。
(出示PPT)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1)指名读
(2)师:左右回去后会怎么向大王说呢?
(3)师:大王听了后会怎么说?
板块四:归纳寓意总结全文(5分钟)(PPT出示)
病情变化
治疗方法
蔡桓公态度
第一次
皮肤
热水敷烫
不高兴
第二次
皮肉
扎针
很不高兴
第三次
肠胃
服汤药
非常不高兴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觉得蔡桓公不治身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随机归纳板书:防微杜渐 讳疾忌医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防微杜渐、讳疾忌医这两个词语。你明白了这则寓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预设:要听取别人的真确意见
预设:做事要防微杜渐,千万不可以讳疾忌医。
各位小神探,扁鹊治病惊天大案可以结案了,这告诉我们,凡事不但要注意细节,还要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伊索寓言》,你又能从中明白怎样的做人道理?
49、北京的春节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在统编教材中,《北京的春节》一课与人教版一致,在文后附了阅读链接。同样是写背景的春节,三篇文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教师如何利用好文后的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习得写作的技巧呢?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如何串联其中呢?
今天推送的是之前教六年级的一篇设计,现在有点小改动。我将三篇文本整合,采用一带多的群文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我认为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年代的春节习俗,感悟人们对春节习俗的认同与怀念,唤醒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2. 学习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读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是写的我国哪个传统节日?(春节。板书。)
2.交流自己过的年,有哪些习俗?(板书:我们的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意味着春天将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即将开始。过春节也被成为过年,今天,咱们一起去看看,同样是过年,不同作家笔下有何不同呢?
(二)引
1. 对于老舍而言,北京的春节是热闹的,难以忘怀的。课文中,老舍提到了老北京过年的诸多习俗,你们能不能将时间和习俗一一对应呢?(生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2. 从这个表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持续时间长、习俗多、年味儿浓)(板书:年味儿浓)
(一)联
1.在老舍的笔下,老北京的春节是持久的,热闹的,充溢着浓厚的年味儿。那在舒乙和冰心的笔下,春节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其他两篇文本,勾画出文中提及的春节习俗。(生阅读两篇文章,边读边勾画。)
2.不同作家笔下的春节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要有详有略。在这三篇文章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呢?现在,请大家再次梳理三篇文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单。
3.交流学习单。从这个学习单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三位作家笔下的春节有一个共同点。(年味儿浓)
4.讲解点面结合。
(1)PPT出示:在对环境和场面的描写中,详写和略写相结合,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点面结合。面就如我们描写整个星空,体现广度,点就如我们描写星空中的一颗或几颗星星,体现深度。
(2)举例讲解点与面。
PPT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3)找三篇文章中其他点面结合的描写。
(4)读一读这些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交流。更加突出年味儿浓。)
总结: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不仅从整体为我们呈现出春节的热闹场景,同时又以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春节的年味儿十足。
5.纵观三篇文章,我们不禁发出感叹:过去的年味儿真浓啊!你认为是哪些原因共同营造出如此浓厚的年味儿呢?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总结:美食的诱惑、热闹的气氛、人们的重视。)美食的诱惑就是物,热闹的气氛就是要有过年的味,人们的重视就是人。(板书)
(一)创
1. 对比过去的年味儿十足,你们认为我们现在的年有何不同?(美食天天可吃、习俗变少、仪式感不强、人们不太重视)
2.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应该是最盛大、最热闹、最受人重视的,可咱们通过对比过去的年和我们的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年似乎越来越不受重视,我们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对这种现象,你想说什么?(生发言)
3. 是的,传统节日应该被我们重视。或是美食的诱惑,或是热闹而神秘的气氛,或是人们的期待,三者共同营造出浓厚的年味儿,而年味儿就包含着人们的情感。(板书:情)人、情、味、物,共同唤起我们记忆中的春节,唤起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对传统习俗的怀念与传承,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50、白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白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金晖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有色彩的变化,又富有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与想象中仔细揣摩诗中重点语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细细品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人与白桦那种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白桦树图片。查找作者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1.查找白桦树的有关知识。
2.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谈话,猜想引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它吗?(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白桦。
2.那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苏联的作家叶赛宁眼中的白桦呢?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叶赛宁(18951925),苏联诗人。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5.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猜一猜,作者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容,结合学习经验进行猜测。
学生猜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白桦。看课题,猜想文章内容,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引读: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猜想,自由朗读课文,看看猜出了哪些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白桦树叶图片,瞧,小树叶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快来念一念!
第一组:毛茸茸、绣花、潇洒、朦胧、金晖、徜徉、白雪皑皑(指名读并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第二组:桦、涂、茸、绣、潇、穗、朦、胧、寂、霞、抹。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重点记住:
桦和树木有关,所以是木字旁。
抹可以做动作体会,明白是手部动作,强化记忆。
霞通过图片出示生字,记住偏旁。
朦胧绣都是用偏旁加上熟悉的字组成的新字,都是形声字。
穗与庄稼有关,用禾苗的禾做偏旁,右部结合图片识记。
把这些会写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一读吗?
出示词语:
白桦、涂色、毛茸茸、绣花、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抹上。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3.过渡: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你们真了不起,相信读文章也难不倒大家。
指名读每一节。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主动让学生运用识字方法,强化记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良好语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2.默读全文,思考: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进行概括。
预设:白桦的色彩,白桦的挺拔,白桦的高洁。
设计意图:在读中理解、感悟。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否则阅读就是无效的。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默读,了解诗歌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当当小老师交流写字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潇穗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指导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并抓住重点进行书写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3.拓展: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找一找,读一读,与大家交流。
设计意图: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
白桦、涂色、毛茸茸、绣花、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抹上。
2.学生认读。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读文,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复习字词,加强记忆;回忆诗歌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歌,读出韵味
1.轻轻读诗歌,想想写了哪些内容,用笔圈画。
2.抬头望去,窗前那棵白桦,多么漂亮,多么特别,你喜欢吗?与同学进行交流,说说你读文的发现。
3.学生汇报。
(1)第一节总写白桦的特点。
白桦总体上的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能体现出这种特点?
读这一节,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儿?
指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用词的准确。
(一个涂字准确地表现出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表明桦树对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好一棵通体洁白的白桦。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第二节写桦树的枝叶。
对枝头的描写,为什么是毛茸茸的?
(枝头未掉的叶上落满了松软的积雪,毛茸茸的。)
毛茸茸的,让我们想到了松鼠的大尾巴,在作者的眼中,毛茸茸的枝头像什么?
(雪绣的花边,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般好看。)
指导朗读时毛茸茸雪绣的洁白的要读得轻柔些,绽要重读。
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雪后的桦树,展现着怎样的形象?(它傲寒挺立的形象。)
读出这种傲寒挺立的感觉。
(3)第三节写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
朦胧的寂静写出了什么?(白桦的含蓄)
从玉立一词中感受到了什么?(写出它的挺拔,写出它的气质高尚)
灿灿的金晖,衬托它的绚丽辉煌。
闪着这一动词又突出了什么?(静静挺立的白桦有着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4)第四节写朝霞的映照之下的白桦。
姗姗来迟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突出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
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
读出这种感受。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在读与想象中揣摩,感受诗歌的意境,细细品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人与白桦那种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它生性耐寒,又通体银白,气质高雅,所以诗人对白桦的礼赞其中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炽烈情怀!
2.拓展:这段时间,我们阅读、收集了许多诗歌,还做了自己的诗歌摘抄本,大家可以交流一下。还可以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写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写完后,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诗中走出来。同时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通过摘抄诗歌,试着当小诗人写写诗的活动,激发学生喜爱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设计
白 桦
外在 洁白
傲然
内在 静中有动
形态秀美
相关文章
-
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
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
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评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
二年级上册课文4曹冲称象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
二年级上册课文11葡萄沟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an en in un ün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
二年级上册识字2:树之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
一年级语文上册g k h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二
-
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ang eng ing ong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
三年级上册课文11一块奶酪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
四年级上册27课故事二则之扁鹊治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
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推荐文章
-
二年级上册第11课葡萄沟必考多音字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
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我是个什么孩子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生字组词造句
-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多音字近反义词
-
一匹出色的马的好词好句
-
一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生字组词
-
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小练笔
-
四年级第26课的生字组词怎么组
-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复习要点课堂笔记形近字
-
六年级下骑鹅旅行记节选课文读后感
-
关于宝宝十七个月的发育
-
家庭教育的最新理念
-
我的电话号码
-
我最喜欢的树_小学生作文:四年级
-
地雷花_小学生作文
-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诗歌《摇篮》教学设计
-
治理空气污染的朋友圈文案33句
-
卖裤子的朋友圈文案40句
-
电热水器朋友圈文案34句
-
六年级语文园地一课堂笔记词句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