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首页 - 家庭教育

智慧育儿

时间:2008-11-30 04:49:33 A+

智慧育儿

智慧育儿

  中国父母爱孩子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总而言之“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

  然而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是影星或球星,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自己的父母。另外,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还有颇多抱怨,惹得很多父母感叹“好心没好报”啊!

  面对父母的无奈和疑惑,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副教授胡玉顺表示:父母应补上“效能训练课”,从而使自己在育儿生活中更具智慧。

  换位思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胡玉顺认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比如:在爱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母多是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因而使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

  在一次咨询活动中,胡玉顺曾接待过一个伤心妈妈。说到孩子两门功课只得了197分时,这位妈妈难过得直流泪。站在一边的女儿看着妈妈感到十分困惑,她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如此痛苦。此时这位妈妈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妈妈的价值标准是要得双百,孩子没有满足她的需求,她就感到伤心。而换个位置看看孩子,她努力了,得了197分,她感到高兴。而妈妈却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行为与孩子的体验相反,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妈妈这就是爱我吗?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理念,认为这就是爱。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映大学生冷漠,不懂得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体验,父母的做法,在他们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只有学会施爱,让孩子体会到爱,并学会去爱别人的父母,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父母,你的投入才能有理想的产出。

  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大写的人

  我们的很多父母,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这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教育理念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孩子:

  1、把孩子当成一个大写的人

  对此,有些父母不能接受,觉得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怎么能说没有把孩子当成人来看待呢?可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往往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主体,一个有思想的人。比如有些父母打孩子,训斥孩子,对孩子冷言恶语。如果真把孩子当成了一个与你同样的人,下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能与孩子平等地交谈,你的眼神、语调、用词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

  2、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待

  孩子既是与我们一样的——一样的大写的人,又是与我们不一样的---他是发展中的人,他还不完善,不成熟,但他具有潜能,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更需要关心、关注和爱护,但并不是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现在不少父母一谈尊重就没有要求了。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认为西方的父母对孩子非常放纵,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然。西方的许多父母都是极为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从生活到学习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在对孩子的期望值方面从不强加于孩子,中国父母关心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美国父母关注孩子适合干什么。

  细致教育:让孩子在体验中明白对与错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一个明显的差异: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告诉你具体的方法,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去领会其中的道理。

  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让孩子从体验中去认识道理,他才会记忆深刻。

  例如:一个19岁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因偷盗进了拘留所。原因是他对原来的中学不满,想通过偷这个学校的电脑施行报复。据说偷时他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还是没忍不住。其中除了他父母离异,没有人关注他的心理感受外,与我们以往的教育中,细微的体验太少也不无关系。如果他小时候曾因拿了人家一块糖、一块橡皮受到过惩罚的话,他就会体验出为什么不能偷窃的道理。

  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都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你想做的事不让你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理念·智慧·行为

  理念、智慧、行为是“父母效能训练”的三个重要环节。

  胡玉顺表示:当今的父母应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智慧,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孩子所施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你的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真正做到与孩子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