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

首页 - 创造力

创造就蕴藏在“破坏”中的相关知识

时间:2008-11-30 05:45:29 A+

创造就蕴藏在“破坏”中的相关知识

创造就蕴藏在“破坏”中的相关知识

幼儿教育中有人倡导“无错”原则,认为孩子是没有过错的,不应该一味批评。同时也有人认为,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表现在错误和破坏之中。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小时候,一次把母亲刚买回家的金表给摆弄坏了。母亲看到孩子搞破坏,就狠狠地揍了陶行知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老师。陶行知的老师听了这件事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行知的母亲很不理解,老师对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后来,老师给母亲找到了一个补救的方法,让母亲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修表匠的身边,亲自看一看金表的内部结构,修表匠是怎么把金表修理好的。这件事让陶行知先生终生难忘。

  多多很想制作一副自己的眼镜。这天,爸爸帮他准备了很多材料,妈妈在桌子上为他摆了一个太阳镜供他参考。折、画、装饰每一个步骤,多多都完成得很好。只是在剪工上出了一些问题,光滑的眼镜边被他剪得参差不齐,爸爸指着他的作品嘲笑起来,多多显得很不开心。

  妈妈正想过去帮他,只见多多歪着脑袋略微想了一下,随即将眼镜拿起,非常投入的将眼镜边剪成了锯齿状,原本规规矩矩的作品让他搞得面目全非。

  一会儿功夫,多多美滋滋地走过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快看,我做了一个太阳眼镜。”妈妈仔细一看,他做的眼镜果真像太阳,红红的装饰色,锯齿状的光芒,整个作品独具特色,颇有些出乎妈妈的意料。妈妈拍拍他的小脑袋说:“多多真聪明,你做了一副最好、最棒的小眼镜。”

  第二天,妈妈和多多把他的“眼镜”带到了幼儿园。老师评价说,在孩子们参照模型版制作眼镜的活动中,多多是第一个打破常规模式,大胆想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眼镜的小朋友。

  为此,老师在评价游戏中重点表扬了多多,并将他的作品摆放在了班里的作业展板上。第二天,第三天,很多小朋友开始关注这件独特的作品,而且制作出了更多样式的眼镜,蝴蝶的,云朵的,彩虹的……制作活动一下丰富了起来。从那儿以后,多多一下迷上了美工活动,他的动手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

  我们知道,创造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大人们却常常为发现不了孩子的创造力而担忧,实际上,孩子的创造力往往出现于我们的意料之外,尤其是在他们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孩子的想象总是比成人新奇、随意,能够打破常规。当我们对他们的成果做出及时而肯定的评价时,他们的创造性就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创造出成人难以想象的事物。

  象多多制作的眼镜,用我们正向的思维来看他做的眼镜实在是没法看,可是,多多大胆地打破了按模型版制作眼镜的常规,从而制作出了一件我们大人难以想像出的独特作品“太阳眼镜”。

  所以,我们说在一些问题上,做父母的头脑里要少些条条框框,不要总是说“看你做的像什么呀?”“哪有你这么做的?”“你看清老师是怎么做的吗?”“我看你这是瞎做!”之类嘲笑的话。仔细想一想,孩子的“错误”再大,又能“错”到哪里去呢?并且,许多意想不到的创造就常常发生在“错误”之中。

  在孩子的世界里,完美是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妈妈们需要告诉孩子:完美并不等于起点和终点的完全重合,也不等于自始至终的“正确”。如果能注意拓宽思维,即使在看起来不怎么完美的地方,也可以“另辟蹊径”,发现和创造出令人惊奇的美丽。

  多多的表妹晶晶认真地在画向日葵。收笔的时候,不小心把起点的线头丢在了画好的圆盘里,破坏了画面的完美。

  “唉,这可怎么办啊?”晶晶捧着自己的画,自言自语地念叨着。

  瞧着她,妈妈感觉她是要将画纸翻面了。想着的功夫,她果然将纸翻了过去。“晶晶,为什么不接着画了,不是挺好吗?”

  晶晶小声告诉妈妈:“妈妈,我想重画一个,”显得很不开心。

  妈妈拿过她手中的画看了看,“别着急,咱们看看能不能想出个好办法?”

  “这还有什么办法呀,擦也擦不掉。”

  “是吗?那咱就不擦,继续画行不行?”

  “那还好看吗?”晶晶抬头看看妈妈。

  妈妈用手在盘面上比划着,将她那个多出的线头顺势沿伸了一下,成为盘面上的横线,笑着对她说“这样行不行?”

  “……嘿,真棒,线头一点都看不出来了”,晶晶的眼睛亮亮的,一副吃惊的小模样。她接过妈妈手中的画纸,很快补救了那一点“败笔”。

  妈妈拍拍她的小脑袋说:“这样多好啊,动动脑子,向日葵就会开花的。”

  晶晶的行为代表了许多孩子的想法,在他们的心目中,“完美”就是自始至终的正确。一旦出现偏差,他们的第一反映就是放弃重来。面对这种情况,妈妈们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是否定的评价,而应针对问题,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让他们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补救的办法,不要轻易放弃,拓展思路,努力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从中学会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以此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指导,晶晶懂得了“另辟蹊径”的道理。后来在绘画海底世界的活动中,妈妈发现她将一个没有画好的小水泡变化成了一只神气活现的小蝌蚪。晶晶的进步,让妈妈对她更有了信心。

  一天,李姐家的观赏鱼全部“殉难”了。全家人找了半天原因,原来是李姐的儿子多多把牛奶倒进了鱼缸里。李姐一气之下拎过儿子就要讯问,吓得多多使劲往爸爸怀里钻。

  多多的爸爸劝开了李姐,悄悄地问他:“多多,你为什么要往鱼缸里倒牛奶呢?”

  “你们大人不都说牛奶最有营养,小孩子多喝牛奶可以身体长得棒!

  我想让咱们家的鱼也长得棒一点,所以就把自己的牛奶分给他们喝了。”多多小声音地告诉爸爸。

  李姐听了多多的话,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搂过多多说:“原来是妈妈错怪你了。”

  多多的爸爸笑着说:“你看看,儿子多有想象力啊,为了让咱家的鱼长得更棒一些,多多都舍得把自己的牛奶分给鱼喝呢……”

  第二天,爸爸为了让多多明白观赏鱼是不喜欢喝牛奶的,就特意给多多买了几条小鱼一起做实验。小鱼在有牛奶的水里不爱活动了,可是一换了干净的清水,鱼儿便开始快乐的游动起来,多多在实验中亲自感受到了观赏鱼是不爱喝牛奶的。

  一次原本具有破坏性的活动最终增长了孩子的知识,多多的爸爸说:“儿子虽然弄坏了几条有价值的金鱼,但他却从中学到了新的常识,丰富了生活经验,这些都是他今后生活中的财富,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在多多“破坏”的问题中,他学会了思考,增长了智慧,我们应该为儿子的进步高兴才对啊!”多多父亲的这些话显然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个创造者,因为他们生来活泼好动,不被各种各样的规矩所指控,他们敢于打破常规,不按照成人的模式去思考问题,所以他们常常会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事物来。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创造天赋在一天天减少,这里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孩子的创造力被循规蹈矩的父母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掉了。对父母而言,“听话”才是父母们希望孩子们做到的,“听话”才是孩子们应该最先学会的本领。对此,我们不能不说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大悲哀。

  孩子爱搞“破坏”是他们对事物探求的一种表现,是创造性萌芽的基本体现。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新鲜和求知欲,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探求这个神奇的世界。象爱迪生、牛顿,詹天佑、冯如,在他们幼年的时候也常被人们称作“破坏”家,他们搞的“破坏”也常让父母头痛、老师生气。可是,正是这些淘气的家伙,凭借着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努力的探知着日常生活。长大以后,他们依靠自己从小养成的探索、思考的良好习惯最终成为了知名的大发明家,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其实,孩子搞破坏正说明他们的精力充沛,这个时候,正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最好机会。如果我们合理的运用孩子爱搞“破坏”的天性,及时的给予、引导,那么就会从小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父母需要为孩子建立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活动空间。在孩子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时,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行为、结果过于离奇、幼稚而嘲笑、阻止他们,反之,则会打击孩子探知事物的积极性,挫伤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当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时,我们要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他们在自主自乐的活动中完成属于自己的想象或创造。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