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呼变大了》教案反思
小班科学《呼变大了》教案反思
1、小班科学《呼变大了》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呼—变大了
年龄段和领域:小班科学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难点:能用动作表现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泳圈、篮球、花皮球、车载充气枕头等充气物品及打气工具。
2.音乐《变大变小》、课件。
3.经验准备:寻找身边充气能变大的物体,有吹气球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充气和未充气的两个气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充气和未充气的两个气球,引导幼儿观察这两个气球的不同。
小结:这两个气球一个大大的、胖胖的;一个小小的、瘦瘦的。
2.幼儿尝试给气球充气,初步感受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设疑:如何把小气球变成大气球?请幼儿上前尝试,引导幼儿观察气球充气过程的变化。
小结:如果向气球吹气,“呼——”,气球就会变大,但是吹的气太多,气球就会爆炸,会有受伤的危险。
(2)给气球漏气,引导幼儿观察气球漏气过程的变化。
小结:如果给气球漏气,发出“哧”的声音,气球就会变小。
3.幼儿尝试给充气物品充气,进一步感知充气物体在充气前后的变化。
(1)提问:除了气球,还有什么物体充气会变大?
(2)出示漏气的充气物体并提问:充气物体怎么了?这样小朋友还能不能玩了?如果要玩应该怎么办?引导幼儿想办法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方法。
(3)介绍充气工具,播放音乐,幼儿尝试合作充气。
幼儿操作前,教师提要求: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充气物体在充气前后的变化,一会儿结束后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给它充气的,充气物体有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给这些充气物体充气,它们都会变大大的、变鼓鼓的。4.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创设教师变魔法将幼儿变成小小的气球,教师变成充气筒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牵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及破掉的情形。
(3)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变一变。随着越来越强的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随着音乐减弱表现气球越来越小的情形。
延伸活动:
1.欣赏生活中的充气物体,感受充气物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方便。
2.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幼儿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如嘴巴、手)来表现变大变小的形象,增加活动乐趣。
课后反思: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操作探索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活动中以观察、操作和游戏为主,贯穿整体,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和操作材料,探索操作充气物体变大变小,并在游戏中用动作表现气球变大变小,活动过程既富有情趣,又环环相扣、层次紧密相连,让幼儿在一个宽松自然的探索氛围中积极地学习,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科学学习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更多的是一位支持者、适时的引领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并以幼儿最喜欢游戏形式和操作缓解贯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对于教师的提问、分配的任务,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在活动中我也注重幼儿倾听习惯、操作习惯、敢于表现分享探索结果和专注力的培养。
2.重视幼儿操作,避免说教。整个活动中,我采用观察、操作、表演等教学策略,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如出示幼儿感兴趣的气球引导幼儿观察对比之间的不同;让幼儿直观地动手操作气球、游泳圈、花皮球、篮球、塑料袋及其它充气玩具变大变小;在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中,引导幼儿用动作、合作围圆表现气球的变化,各环节层层相扣,让每个孩子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对物体充气大小变化的探索。幼儿通过看看、说说、试试、玩玩,在宽松的探索氛围中直接感知物体
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等。亲身的体验,让孩子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设计开放的问题。整个过程,注重以启发、开放性的问题引领,让幼儿自主思考、在观察操作发现分享中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了教师干涩的说教,教师敢于追问,一问一答,有效互动。如在展示瘪的、漏气的充气物体后提问:这些充气玩具怎么了?小朋友还能玩吗?如果你想玩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给它们充气?教师通过问题层层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加深幼儿对充气物体特性的了解,知道玩具充气后才能玩,而且在幼儿充气过程中更好地观察到物体的变化,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
4.关注个别差异,眼中有幼儿。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能及时关注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引导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大胆尝试操作,鼓励其积极有信心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当幼儿敢于尝试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的眼神,让能力弱的幼儿和内向的孩子获得认同感。
5.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一是细节处理不够,问题提问有时存在琐碎现象,语言需干净凝练;二是游戏手拉手围圈变气球变大变小环节中,应多引导幼儿仔细听音乐节奏并跟随节奏变化而变化气球形态。今后的活动中将会多多注重教师自我素养的修炼,提高教师专业性和教师教育智慧。
敬请观课的老师们给予批评指正!
2、小班教案《小猪变干净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描述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并模仿小动物的对话。
2.通过故事内容的学习懂得:讲卫生、爱清洁的道理。
3.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重点
描述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并模仿小动物的对话. 活动难点:设计简单的动作、语言进行角色表演。
活动准备
课件《小猪变干净了》;
实物:玩具小猪
图片:小白鹅、小白兔、小猪; 头饰:小白鹅、小白兔、小猪。
活动过程:
一、实物导课法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出示玩具小猪。这只小猪身材胖乎乎的,真好玩。我们轮流地看看、摸摸玩具小猪。传小猪的时候,看看它是干净小猪还是脏小猪,好吗?
2、这只小猪干净不干净呢?(干净)为什么呢?
3、师:“咦,小猪认识了你们,它在向你们说话呢
“喂,小朋友好,你们看我今天很干净吧,我可是个讲卫生的猪小弟,但是以前的我呀,你们都不知道呢
4、师:“哎,以前的小猪是什么样子呢?它会找到朋友吗?我们看完动画片就知道了。”
二、主体部分:
1、幼儿欣赏动画片故事
设计提问:①故事里有谁?并逐一在黑板上粘贴小动物的图片。
②谁能记得故事里是怎样描述小猪、小白兔、小白鹅的样子?
小白兔的耳朵的尾巴的眼睛的毛 (真好看)
小白鹅的帽子的羽毛
2、让幼儿带着问题再欣赏一遍故事,引导幼儿学习对话。
小猪找朋友玩,在路上先遇到了谁?它怎么对小白兔说的?小白兔怎么回答小猪的?后来又遇到谁呢?
讨论答案后师生可个别再集体互动模仿动物的对话.
第一次 小猪:小白兔,我和你一块玩好吗?
小白兔:看你多脏啊,快去洗洗吧,洗干净了,我再和你玩.
第二次 小猪:小白鹅,我和你一块玩好吗?
小白鹅:看你多脏啊,快去洗洗吧,洗干净了,我再和你玩.
最后 小白鹅对小猪说了什么?怎样做的?
小猪洗干净后大家都高兴地说了什么?(小猪变干净了,我们一起玩吧)
3、谁最聪明最勇敢能到前边给大家表演故事?你可以当小猪、小白兔、或小白鹅,表演是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动作都可以。
给三位幼儿分戴小猪、小白兔、小白鹅的头饰,教师做旁白引导幼儿表演完故事。其中对动作可不作严格要求。
再找三位幼儿角色表演。其余的专设一节课来表演故事。
三、活动延伸:
1、放动画片结尾:画面音(略)
2、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干干净净的呢?比如:洗手、洗澡、洗头、刷牙、剪指甲、不在地上乱爬乱坐、不吃手……
3、我们讲卫生就会有很多好朋友,让我们开心地唱,快乐地跳起来吧,以《拉个圆圈走走》结束整个活动。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幼儿在欣赏动画片、对答游戏、角色扮演上表现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而且这三个任务完成的也顺利、出色。进展不顺利的是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时,幼儿对有的问题兴致不高,注意力分散。最后出现了时间紧、仓促结课的现象。
反思后认为:1、课量重,描述动物外形部分可删除。如果要设计进去,可以单列一节课,让幼儿描述后联系生活进行词语练习。2、自身的儿童化语言急待修炼,否则,孩子“听不懂”,势必影响师幼互动。3、角色扮演要尽量满足较多的幼儿台前练习,不能走过场,否则,完不成预期目标,也扫了孩子的兴致。
4、教师要善于应变意料之外的情况,包括组织幼儿、调整思路等,不能消极泄气。总之,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我学的技巧方法理念很多,我会多多向同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
3、小班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延伸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
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4、小班教案《袜子变干净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自己动手洗袜子,掌握洗袜子的基本方法。
2.懂得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体验自己洗袜子的快乐。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5.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袜子,并且学会了穿袜子。
物质材料的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小盆子、一块小肥皂、夹子若干。
2.脏袜子若干。
3.兔妈妈头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境讲述,导入活动
“打电话”的游戏:“兔妈妈打来的电话” 引入活动,情境讲述“到兔妈妈家去,”从而引出请小朋友帮忙来洗袜子,从而调动幼儿洗袜子的欲望。
师:兔妈妈打电话来有什么事吗?原来是兔妈妈生病了,家中有许多脏袜子,想请我们小朋友去帮忙洗袜子,你们愿意去吗?
幼:愿意。(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师:你们到兔妈妈家去做客时应该怎样呢?
幼:要敲门、要有礼貌、不能随便去动别人的东西(提醒幼儿要敲门、要有礼貌、不能随便去动别人的东西,加强行为教育,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习洗袜子
1.教师介绍洗袜子的材料,引导幼儿了解洗袜子的基本方法。
师:你们的妈妈在家里是怎样洗袜子的?
幼:打肥皂、搓泡泡、拧干。(幼儿回忆妈妈洗袜子的过程,从而引导幼儿认识洗袜子的所需材料。)
师:我们和老师一起来学一学妈妈的样子吧!(带领幼儿一起来学习洗袜子的基本过程,重点提醒幼儿不要把水弄到地上和身上,练习用手搓的动作。)
师:兔妈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小围裙,让小朋友穿上,我们就不会把衣服弄湿了。(为幼儿穿上小围裙。)
2.幼儿动手学习洗袜子,教师观察指导。
师:我们不能把兔妈妈家弄湿了,帮兔妈妈把袜子洗干净了她一定非常高兴的。幼:孩子们都特别投入,非常专心地开始洗袜子。小手把衣服的袖子拉得高高的,
胸前围着小围裙,打肥皂、用手搓的样子都是有模有样的。
三、晒袜子,感受劳动的快乐
1.清洗袜子,晾晒袜子,幼儿自由交流,比一比谁洗的袜子最干净。
师:冲洗干净了的袜子请老师帮忙在水龙头上用清水洗一下,把肥皂泡都冲洗干净。(幼儿纷纷将洗干净的袜子给老师进行清洗。)
师:洗干净的袜子就可以自己晒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把袜子夹在绳子上进行晾晒。)
2. 在音乐《劳动最光荣》的伴奏下让幼儿共同来分享劳动的快乐。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都自己动手帮兔妈妈把脏袜子洗干净了,兔妈妈非常感激我们小朋友,特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跳舞庆祝。
师:我们小朋友平时在家里也要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自己能做到事,成为一名爱劳动的好孩子!(带领幼儿跳舞,欢庆劳动的喜悦。)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激发幼儿爱劳动的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活动反思: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各个领域和幼儿的一日生活费各个环节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袜子变干净了》是本学期开展的社会活动之一,这节活动中既有成功之点,亦有不足之处。通过对这一节活动认真细致的剖析与反思,使我对如何更好的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何在社会活动中运用游戏有了更加明确的手段,现就将其反思的内容成果总结如下,对今后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实验。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杯幼儿人手一个,盛有热水的水壶若干,木耳、银耳、紫菜等易泡发的食物,小盆若干。
活动过程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木耳)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干湿木耳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湿湿的、软软的)小结:干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闻起来还有股香味呢。湿木耳湿湿的、软软的。
2.教师:这两块木耳原来是一样大的木耳,可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使其中一个变的大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木耳泡水变大)老师现在验证到底是不是泡水后变大的。木耳现在需要一定的时间,老师今天带来了其他一些和木耳一样的食物(银耳、紫菜、腐竹、木耳),小朋友们自己选择一种试一试他们是不是会泡水变大。
分三组,每组4人,幼儿动手泡发食物,进一步感知验证。(注意:水很热注意安全,水不用很满,要注意观察食物的变化)过程中让老师出示自己验证的木耳泡发的变化(变大了、变胖了),然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泡的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像木耳、银耳这种泡水后变大的食物叫做泡发食物。
3.师:还有哪些常见的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呢?(胖大海、海参、干鱼翅,等等)
师:恩,小朋友们说了很多,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不常见的泡发食物的图片,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谁吧!
4.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小朋友,还有一些我们爱吃的食品也是可以泡发了之后吃的,比如方便面、饼干等。
5.好吃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好吃的去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吧!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
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6、小班科学教案《变大变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一些物体的可变性。
2、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实物:气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木耳、茶叶、胖大海、扇子、手工、纸毛巾; PPT课件。
配套课件:小班科学课件《变大变小》PPT课件
下载地址:www.banzhuren.cn/ppt/2117.html
活动过程:
导入: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巴拉魔仙棒) 请魔仙棒带我们到魔仙城堡。
小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变大变小》含PPT课件
第二部分:经验提升:什么东西会变大或变小?
4、魔仙城堡里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还有好多东西能够变大变小。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吧!
出示:木耳、茶叶、胖大海(加入水)——变大;
雨伞、被子、纸(折叠)——变小。
5、提问讨论:你知道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变大变小呢?(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周围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变化,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
第三部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自己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变大”或“变小”的快乐。
6、你们想变吗?可是我们哪儿能变呢?(身体、眼睛、手、嘴巴等)
7、和魔仙棒一起游戏:变大变小。
第四部分:延伸活动
8、现在我们就拿着魔仙棒用睁得的大大的眼睛到院子里去发现更多的能变大变小的东西吧!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与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我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忠旨。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出来的快乐超出我的想象,连平时最不愿意动手的小朋友都在那忙的不亦乐乎,看来我们应该注重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科学学习,比为了追求知识的掌握去灌输和强化训练要效果要好的多。
7、小班教案《水变红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比较主动的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
2、乐意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红色物体,如红色雪花片,红色皱纹纸,红色蜡光纸,红布,红毛线。
2、一杯清水,二个罐子,每人四个透明盛水的杯子,水杯上分别帖有红色物体的标记。
3、记录单一手一份,印章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变魔术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一杯清水和两个罐子,师: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水的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师:这有一杯水和两个空的罐子,你们看看两个罐子是不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把杯子里的水同时倒进两个罐子,等会儿再倒出来,你们看看会发现什么?(老师操作分别将两个罐子里的水倒回到杯子里。结果一个罐子里的水还是清水,面另一个罐子里的水变成了红色的)
2、寻找原因
师:咦!这杯水怎么会变成红色的呢?(幼儿猜测)
师: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个秘密吧,请你们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当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罐子的盖子打开,让幼儿发现原来里面有一张皱纹纸)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纸身上的颜色跑到水里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教师示范小实验:观察皱纹纸浸在水里会褪色
师:看清楚这张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老师把它放在水里,仔细看,纸有什么变化?师生一边观察一边发现,纸的颜色变掉了,变深了还是变淡了?
师小结:东西放在水里颜色会变淡,这就叫褪色。
师:那么褪掉的颜色跑到哪里去了,水有什么变化?
4、幼儿实验
(1)认识材料
刚才我们知道皱纹纸浸在水里容易褪色外,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样红色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我们也来自己动手做实验把它们放在水里看看会不会褪色?
(2)介绍操作方法
每人准备了四个装有水的杯了,每只杯子上都贴有每样东西的标记,就是告诉你应该把哪样东西放进去。
(3)出示记录单,
讲述记录方法这是一张记录单,记录单上也贴着四样东西的标记,等一会儿实验后你发现哪样东西会褪色,就用印章在这个东西的标记下面印个印。
(4)幼儿实验
每个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把四样东西分别放进相应的杯子,观察该物体是否有褪色的现象。
(5)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帮助幼儿一起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实验结果。
(6)幼儿讲述实验过程。
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结果,这些材料放在水里都褪色了吗?哪些材料容易褪色,哪些材料不容易褪色?
(7)小结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褪色,有的容易,有的不容易。
是不是各种各样的纸都会褪色呢?让我们在活动时间再来做实验,是不是各种布料都会褪色呢?那就要我们小朋友在妈妈洗衣服时仔细看一看,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活动反思:
幼儿对这次科学活动很感兴趣,积极的探索什么东西会使水变成红色但是,由于引导不够,幼儿对褪色这个概念没有认识..对于记录单的使用,有些幼儿还没有掌握.记录单的作用也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给幼儿的操作时间也短了一点。
8、小班科学教案《水变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人工雨。
2、创造下雨情景,感受想像创造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提供一些供幼儿制造降雨的材料如:瓶盖有孔的可乐瓶、洒水瓶、树叶、奶粉勺、海绵、塑料袋、针筒等放在材料筐内。
2、“种子生长过程”的活动教具一套。
3、音乐《小手歌》、《小雨沙沙》、《大雨和小雨》。
4、室外有花园的场地,准备桌子、几盆清水,每人一块毛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音乐《小手歌》导入
2、出示活动教具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在幼儿园的花园里藏着很多小的种子,瞧这里就有一颗小树的种子,种子们好像尝一尝春雨的味道,你们有没有办法把雨变出来呢?
3、幼儿讨论——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二、幼儿操作
1、初次探索
为幼儿提供洒水壶、瓶盖有孔的可乐瓶,让幼儿用这两种材料进行人工降雨。第一次操作,老师观察,不加使用上的指导,让幼儿独立自主完成装水、拧瓶盖、洒水的过程。提醒幼儿注意别把水洒在自己身上和小朋友的身上。
2、教师小结
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宝贝为什么能把水变成雨?——瓶盖和上壶口有洞
出示活动教具2,我们来看种子有什么变化?——发芽。
3、第二次探索
这一回在老师准备了很多不同的宝贝,你们还能把水变成雨吗吗?(材料针筒管、树叶、海绵、塑料袋、奶粉勺)请你们自己选择几种不同的宝贝用不同的方法来变雨。教师巡回观察,对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恰当的指导,仍然提醒幼儿别把水弄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上。
4、出示活动教具3,教师小结:快来看,小芽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了小树。多亏小朋友把水变成了雨小芽才能长大,谁愿意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宝贝把水变成雨的?
(1) 针筒小雨,用针筒抽水,然后把针管往前推就下雨啦;
(2) 树叶雨,用树叶舀水,向上一洒就有雨啦;
(3) 海绵雨,把海绵放在水里,然后拿出来一挤,就下雨啦;
(4) 塑料袋雨,用塑料袋装水,然后拉出来就下雨啦。
(5) 勺子雨,用勺子舀水,向往下一洒就有雨啦。(下面有小孔,我们拿着也会下雨);
5、第三次探索
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工具也能把水变成雨?你们觉得小手可以吗?
请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变出大雨和小雨。
6、出示活动教具4,教师小结:小树又长大啦!变成了大树。谁来告诉我,你是怎样用小手变雨的。
(用小手舀一把水洒洒是小雨,捧一捧水淋下来就大雨了。)
三、放松活动
音乐《大雨和小雨》,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自由展现下雨的样子。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9、小班科学教案《汽车大探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
2.简单说出汽车不同部位的名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
难点:简单说出汽车不同部位的名称。
活动准备:
事先联系好可以参观的汽车及讲解员,海报纸、笔,学习单《车子的身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向幼儿介绍参观规则及注意事项,并询问幼儿对汽车有哪些疑问,教师帮忙记录在海报纸上。
1.不可以随便触摸汽车里面的零件,发言之前要先举手。
2.不想了解关于汽车的什么问题呢?
二、带领幼儿实际参观汽车,观察汽车的基本构造(车身、车轮、后备箱等)。
1.给幼儿介绍车的主人,并请车的主人介绍汽车的基本构造及各自的用途,如车轮、车灯、引擎、方向盘、安全带等。
方向盘:控制车子的方向。
喇叭:安装在方向盘上,用来警告来车或是提醒行人的注意。
安全带:在座椅的旁边,把安全带扣紧,才可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车灯:可以在视线不好的时候帮助照亮前面的道路。
后视镜:帮助驾驶员准确掌握行车的状况,注意后面及两边的车辆。
2.请幼儿自由观察汽车,并就自己疑惑的地方向车的主人提问。
三、参观完车子后,回到教室和幼儿进行讨论。
1.今天你在车里还看到什么?
2.你们觉得所有的车子都有方向盘吗?
3.汽车是靠什么才能前进的?
4.所有的车子都需要加油吗?你们有没有见过不加油的车子?(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
四、教师总结幼儿关于汽车构造的讨论。
1.今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汽车的秘密,知道了汽车的基本构造。汽车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下一次活动我们再来看看汽车还有哪些秘密。
2.给幼儿发放学习单《车子的身体》,请幼儿回家后完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孩子们对车子的基本构造都不是很熟悉,他们知道的就是车轮,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相关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慢慢讲解一些相关知识给幼儿们听。[.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通过活动幼儿能初步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并能简单说出汽车不同部位的名称。大部分幼儿能和家长一起完成学习单,去了解更多车子的秘密。
10、小班科学教案《水变红了》含反思
【设计意图】
在一次美术活动时,有一个小朋友发现,一张红色的纸掉进水里,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小朋友们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注意创造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物品在水中是否褪色,从而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比较主动的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
2、乐意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红色物体,如红色雪花片,红色皱纹纸,红色蜡光纸,红布,红毛线。
2、一杯清水,二个罐子,每人四个透明盛水的杯子,水杯上分别帖有红色物体的标记。
3、记录单一手一份,印章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变魔术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一杯清水和两个罐子,师: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水的魔术,你们想不想看?(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师:这有一杯水和两个空的罐子,你们看看两个罐子是不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把杯子里的水同时倒进两个罐子,等会儿再倒出来,你们看看会发现什么?(老师操作分别将两个罐子里的水倒回到杯子里。结果一个罐子里的水还是清水,面另一个罐子里的水变成了红色的)
2、寻找原因
师:咦!这杯水怎么会变成红色的呢?(幼儿猜测)
师: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个秘密吧,请你们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当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罐子的盖子打开,让幼儿发现原来里面有一张皱纹纸)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纸身上的颜色跑到水里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教师示范小实验:观察皱纹纸浸在水里会褪色
师:看清楚这张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老师把它放在水里,仔细看,纸有什么变化?师生一边观察一边发现,纸的颜色变掉了,变深了还是变淡了?
师小结:东西放在水里颜色会变淡,这就叫褪色。
师:那么褪掉的颜色跑到哪里去了,水有什么变化?
4、幼儿实验
(1)认识材料
刚才我们知道皱纹纸浸在水里容易褪色外,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样红色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我们也来自己动手做实验把它们放在水里看看会不会褪色?
(2)介绍操作方法
每人准备了四个装有水的杯了,每只杯子上都贴有每样东西的标记,就是告诉你应该把哪样东西放进去。
(3)出示记录单,
讲述记录方法这是一张记录单,记录单上也贴着四样东西的标记,(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等一会儿实验后你发现哪样东西会褪色,就用印章在这个东西的标记下面印个印。
(4)幼儿实验
每个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把四样东西分别放进相应的杯子,观察该物体是否有褪色的现象。
(5)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帮助幼儿一起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实验结果。
(6)幼儿讲述实验过程。
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结果,这些材料放在水里都褪色了吗?哪些材料容易褪色,哪些材料不容易褪色?
(7)小结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褪色,有的容易,有的不容易。
是不是各种各样的纸都会褪色呢?让我们在活动时间再来做实验,是不是各种布料都会褪色呢?那就要我们小朋友在妈妈洗衣服时仔细看一看,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活动反思:
幼儿对这次科学活动很感兴趣,积极的探索什么东西会使水变成红色但是,由于引导不够,幼儿对褪色这个概念没有认识..对于记录单的使用,有些幼儿还没有掌握.记录单的作用也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给幼儿的操作时间也短了一点。
上一篇:小班科学活动:红红的小东西 下一篇:小班科学活动:爱吃萝卜的小兔
相关推荐
小班科学活动:饼干变魔术
小班活动:有魔力的颜色宝宝
科学活动:吹泡泡(小班)
小班科学活动:小手摸到了什么
科学:按形状分类(小班)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切切切
小班数学教案(上学期):小猫钓鱼
小班科学活动——瓶子和盖子
小班科学活动:我的蔬菜宝宝
糖怎么不见了(小班科学)
11、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延伸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
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12、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呼―变大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棉线。
2、《变大变小》音乐CD。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奇妙的朋友,先听我说一个谜语,猜猜他是谁。(有一个东西很奇怪,胖也胖的快,瘦也瘦的快,胖了飞上天,瘦了落下来)。
幼:气球。
二、观察气球变大变小。
师:现在这个气球是胖的还是瘦的?是大的还是小的?
幼:瘦的,小的。
师:我怎么能让这个气球变大呢?
幼:吹气……
师:气球变大了,如果我一直吹一直吹气球会怎么样?
幼:破,爆炸
师:小朋友在吹气球的时候也不能一直吹一直吹,气球爆炸的话会伤到脸和眼睛,(快思 www.banzhuren.cn)非常危险。现在气球变的大了,我怎么让气球再变小呢?
幼:放气,撒气。
师:气球小姐还带来了她的好朋友,气球先生,可是呢,气球先生生病了,你来看看他发生什么事情了?
幼:漏气……
师:气球漏气的时候是慢慢漏气的,还是一下子漏气的?
幼:慢慢漏气的……
三、尝试给充气物品充气。
师: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充气的吗?
幼:皮球、热气球、游泳圈……
师:我还知道有一个东西也是可以充气的,(塑料袋),你来试试怎么能让塑料袋充气呢?
幼:每人一个尝试。
四、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大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拉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牵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活动反思:
气球本身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通过让幼儿亲自尝试给气球充气,直观形象的让幼儿感受到气球充气过程中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大胆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13、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大变小》含反思
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小年龄幼儿有着强烈的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如切菜、洗碗、扫地等,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特征,选择了幼儿最熟悉的一些食物(如黄瓜、青菜、胡萝卜、苹果等),引导幼儿运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幼儿参与劳动的愿望。我还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由于活动中幼儿要接触小刀、剪刀、汤匙等工具,因此应事先准备一些创可贴、消毒药水等,并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幼儿的探索活动顺利进行。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西瓜等。
2.各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孩子们认识大部分的食物,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说到大蒜时,有一个孩子说:“这是馒头。”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剥一剥,闻一闻,尝一尝,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结论。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师: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
师:怎样才能把东西放进去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当幼儿看到教师将食物剪小时,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小了!变小了!”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并帮助幼儿记录。剪刀可以剪菜叶,但剪不动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史文一直用刀切胡萝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说:“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师边观察幼儿操作,边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来源banzhuren教案网]如:“变变小,放进去。”由于小年龄幼儿常常用语言指导动作,所以他们会边操作,边和教师一起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理解“大”“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儿用剪刀将菜叶剪小,教师便有意识地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如他们用剪刀剪土豆,用汤匙切菜,教师便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有个别幼儿自始至终使用一种工具,教师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儿放回原处,要幼儿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①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有的幼儿说:“我把它变小了。”教师便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较清楚地表达过程,教师以绘画的形式为幼儿记录。
②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刀是什么样子时,一些孩子说出“刀是很快的”,有两个幼儿用手指着刀最锋利的地方,表现出“很可怕”的样子。
教师通过绘画(如图),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孩子教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莱的刀有危险,不能玩。教师还准备了一份告家长书,及时将活动信息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活动反思:
运用工具,模仿成人的动作,是两岁半幼儿非常热衷的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做中学”的理念设计了这一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目标。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十分耐心地帮助幼儿运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形式做记录,这为幼儿将来自己记录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师还有意识地在活动过程中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理念,以确保幼儿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14、小班科学教案《变身》含反思
活动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开展此次活动,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发挥想象,锻炼幼儿的胆量,发展幼儿当众表现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活动目标:
1.感知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现象。
2.发展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每人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好奇心
手都能干什么吗?(幼儿自由发言)
老师: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二、出示大小基本一样的两块木耳
老师手里拿的什么?
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
把一个放在有水的杯子里,一个没水的杯子里,猜猜一会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三、幼儿猜想,并说说原因
1.木耳变大了;
2.木耳变小了;
3.木耳大小没变化。
四、验证
猜想结果,观察干湿木耳的区别
五、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六、幼儿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验证
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
七、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八、幼儿冲泡菊花茶,品尝。
泡茶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也是加深对泡发食物变大的感知理解。
活动延伸:
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炒菜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活动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物体(木耳、茶)入手,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活动氛围比较轻松。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5、小班科学教案《猫咪大发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猫的外形特征,并了解猫的生活习性。
2、喜欢说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活动准备
1、不同款式的猫粮。
2、有关猫的图书或影片。
3、有猫叫声的音乐。
4、《小花猫洗澡》儿歌。
活动过程
1. 请家中养了猫的幼儿介绍猫的生活习性,例如:
猫吃什么食物?(教师可向幼儿出示猫粮。)
它最喜欢做什么?
它怎样去厕所?
它怎样清洁身体?
你和家人会怎样照顾它?
它生病时怎么办?
2. 与幼儿一起欣赏有关猫的图书或影片,引导幼儿观察猫的动作及外形特征。;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可强调猫脚有肉垫,因此在跳动时不会发出声音。
3. 播放有猫叫声的音乐, 让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小猫,模仿猫叫、洗脸和清洁身体等动作。
4. 出示《小花猫洗澡》儿歌,学儿歌:
小花猫洗澡
小花猫,爱干净,
洗洗脸,洗洗脚,
不用水,真方便,
洗干净,去睡觉。
5. 请幼儿想象自己是小花猫,边做动作边说儿歌。
活动评价
能说出猫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习性。
能模仿猫的叫声和形态。
能说儿歌《小花猫洗澡》。
活动建议
活动前几天,教师可以请几位家里养猫的家长配合,让幼儿参与照顾小猫,观察猫的生活习性。最好能将过程以录像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待到活动时用。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
活动后,还可以把图片放在展览区,在区域时间或过渡环节重复播放录像。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有好奇心、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课程的开头以情景引题,肯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观察图片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大胆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增长更多的知识。
16、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
2.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体验游戏的快乐。
3. 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初步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耳、银耳、茶叶、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发的食品,温水,透明杯子,盘子。
2. 轻音乐。
活动过程
1. 出示木耳,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木耳)每个小朋友一块木耳,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木耳长得什么样子?(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
小结: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闻起来还有股香味呢。
(2)师:请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盘子里,接下来我们要用木耳变一个魔术。
教师将两块木耳分别放进两个透明的杯子中,往一个杯子里倒入温水,木耳渐渐变大。
师:木耳变成什么样了?(变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么变化呢?请幼儿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儿说出感受(变软了)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幼儿动手尝试玩泡发木耳的实验。
师:下面呢,就请小朋友亲自动手来泡发木耳,观察一下木耳的变化。由于水温有点热,出于小朋友的安全考虑,老师来帮助小朋友往杯子里倒水。
幼儿人手一个透明杯子,一块木耳,将木耳放入杯子中,观察木耳的变化,并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让幼儿摸一摸泡发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发后会变软。
3.游戏——变变变,幼儿用肢体动作变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小木耳们快来老师的身边吧,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干木耳学的最像,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真像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变大了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啊,我们也来把手脚伸开变得大大的吧。这样泡得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别好吃!
4.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师:除了木耳,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里浸泡后会变大的?
幼儿想象。
茶叶、银耳、胖大海、紫菜、海参、粉丝、方便面,等等。
5.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食物,咱们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儿观看食物,并操作将茶叶放到水里,观看茶叶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品尝自己亲手泡制的茶叶。再依次将紫菜、胖大海等泡发食物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
小结:茶叶、银耳、紫菜、木耳等泡发食物在水中浸泡后会由小变大,变软、变湿。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作为厨师炒菜用的材料。
活动反思:
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17、小班科学教案《呼,变大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难点: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圈、打气筒等。
2.轻松欢快的音乐
安全要求:
充气的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避免爆破造成的伤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幼儿和球宝宝一家随《去郊游》音乐入场,引起幼儿的兴趣。
2.教师:今天我要带小朋友进行一次神秘旅行。在旅行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困难。我们要一起想办法解决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响起快乐的音乐,然后才能继续前进。
二、过程部分
(一)给物体充气--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尝试给物体充气,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2.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教师小结:给物体充气,物体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一直充气,物体会爆炸的。
(二)游戏"变成充气的物体",用动作表示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自己是充气物体,(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幼儿自己用肢体表现充气变大的样子。
2.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表演变大变小,进一步感受充气前后的变化。
鼓励幼儿尝试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
3.变稍大一些的气球,尝试体验合作,感受充气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三)幼儿变成一只气球:幼儿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活动反思:
气球本身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通过让幼儿亲自尝试给气球充气,直观形象的让幼儿感受到气球充气过程中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大胆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18、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
2、 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木耳、银耳、茶叶、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发的食品;温水、透明杯子、盘子。
2、 轻音乐
活动过程
1、 出示木耳,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木耳)每个小朋友一块木耳,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木耳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小结: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问起来还有股香味呢。
(2)请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盘子里,接下了我们要用木耳变一个魔术。教师将两块木耳分别放进两个透明的杯子中,往一个杯子里倒入温水,木耳渐渐变大。师:木耳变成什么样了?(变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么变化呢?请幼儿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儿说出感受(变软了)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幼儿动手尝试玩泡发木耳的实验。
师:下面呢,就请小朋友亲自动手来泡发木耳,观察一下木耳的变化。由于水温有点热,出于小朋友的安全考虑,老师来帮助小朋友往杯子里倒水。幼儿人手一个透明杯子,一块木耳,将木耳放入杯子中,观察木耳的变化,并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让幼儿摸一摸泡发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发后会变软。
3、游戏“变变变”,幼儿用肢体动作变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小木耳们快来老师的身边吧,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干木耳学的最像,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真像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变大了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啊,我们也来把手脚伸开变得大大的吧。这样泡的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别好吃!
4、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师:除了木耳,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里浸泡后会变大的?幼儿想象
(茶叶、银耳、胖大海、紫菜、海参、粉丝、方便面等等)
5、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食物,咱们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儿观看食物,并操作将茶叶放到水里,观看茶叶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品尝自己亲手泡制的茶叶。再依次将紫菜、胖大海等泡发食物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
小结:茶叶、银耳、紫菜、木耳等泡发食物在水中浸泡后会由小变大,变软、变湿。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活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抓住某件事物或某个现象来重点让孩子观察、探讨其变化的环节,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并会让延伸活动更加丰富。
19、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变了变了》含反思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延伸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20、小班科学《小青蛙捉害虫》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小青蛙捉害虫》
年龄段和领域:小班科学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小青蛙,知道小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到4,能按数取物。
3.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活动准备:
1.小青蛙生活视频、图片,小害虫图片。
2小青蛙、害虫操作卡。
三、活动过程:
一、播放小青蛙生活视频,引导幼儿简单了解小青蛙的生活习性。
1.视频里都有谁?小青蛙是什么样子的?(头上一对大眼睛,宽嘴巴,长着四条腿,穿着绿衣袋,露着白肚皮)学学青蛙的叫声:呱呱呱。它是怎样长大的?
2.小青蛙有什么本领?
“小青蛙不仅会唱、会跳,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青蛙捉田野、庄稼地里的害虫,是农民朋友的好帮手,青蛙是益虫,大家都保护青蛙)。
二、播放教学课件,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1到4。
1.数一数池塘里有几片荷叶,并说出总数。(小青蛙生活什么地方,池塘里的大荷叶是小青蛙最喜欢玩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数一数,池塘里有几片带数字的大荷叶?荷叶上有什么数字?
2.数一数池塘里有几只小青蛙,并说出总数。
“小青蛙来找大荷叶玩了,谁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青蛙,请你们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3.引导幼儿帮助小青蛙找相同数字的大荷叶。
小青蛙最喜欢和它身上数字相同的大荷叶玩了,谁来帮1号小青蛙找到大荷叶?
三、幼儿操作“小青蛙捉害虫”材料卡,引导幼儿学习按数取物。
1.请幼儿根据青蛙肚子上的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小害虫”,分别贴到小青蛙嘴巴里。(手口一致点数:数一数,看看做得是否正确)。 2.展示操作卡,引导幼儿判断对错。
四、随音乐扮演小青蛙进行即兴表演。
课后反思:
在活动中我通过动画视频引导幼儿了解育蛙的基本特征,知道小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为接下来的活动做铺垫。这一环节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接下来进入本节活动的重点、难点。通过创设的池塘情境,让幼儿练习手口一致的点数4以内的物体。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了逼真的情境:荷花、荷叶、宵蛙,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幼儿理解概念掌握方法。这些情境的创设购呼青蛙的生活环境,适合小班幼儿的理解水平,同时我设计的点数也是从1-2,再1-3,最后1-4,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幼儿都能精力集中,积极参与,敢于尝试。
活动的第三部分游戏:小青蛙捉害虫,练习按数取物,并手口一致的点数。这一环节意在通过游戏巩固幼儿掌握的知识。这一环节幼儿情绪高涨,急于去捉害虫,反而忽略了老师的要求,部分幼儿只顾捉得多,出现了错误,如果把交代要求环节提前,效果会更好一些。
21、小班科学《了不起的轮子》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了不起的轮子》
年龄段及领域:小班科学
活动目标:
1.知道轮子是圆的,会滚动,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用途。
2.尝试用简单的语言交流自己轮子的特点、用途等的认识。
3.产生对轮子探究的欲望。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轮子是圆的,会滚动,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用途。
活动难点:尝试用简单的语言交流自己轮子的特点、用途等的认识,产生对轮子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玩具小汽车、拉杆箱、婴儿车、扭扭车等物品并喜欢玩带轮子的玩具;有轮子和没轮子的整理箱各一个,水桶。
2.每人一个轮胎。
3.ppt:各种带轮子的物体图片,如钢琴、购物车、轮椅、火车、飞机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轮胎,感知轮子是圆的、会滚动。
1.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运轮胎,发现滚轮胎最省力
指导语:你是用什么方法运轮胎的?哪个办法最省力?
小结:运轮胎的方法很多,可以搬、可以抬、可以拖,还可以滚,我们发现滚轮胎的方法最省力。
2.幼儿都尝试滚轮胎,感知轮子会滚动这种有趣的现象。
指导语:轮子为什么会滚动?(轮子是圆圆的,圆圆的轮子会滚动。)
看一看、摸一摸,轮子上面有什么?(感知轮子上面的花纹)轮子上为什么有花纹?
二.游戏:“运玩具”,进一步感知轮子省力的特点。
请两组幼儿分别用大小相同的整理箱运玩具,一个有轮子,一个没有轮子,比比看哪组运得快,游戏后请幼儿交流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感知轮子省力的特点。
三.结合课件引导幼儿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指导语:你玩过什么带轮子的玩具?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带轮子的物品?它们为什么要安上轮子?(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生活中很多东西上都安装了轮子,轮子的作用很大,有了轮子,物体移动可以更快、更方便、更省力。
课后反思:
轮子的应用在生活中非常广泛,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儿童对于轮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所以本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轮胎,让幼儿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环节一:在“运轮胎”游戏中,让孩子通过滚一滚、玩一玩,感知轮子的特点。知道轮子是圆圆的会滚动。
环节二:在 “运箱子” 游戏中,让幼儿用有轮子和无轮子的箱子运货,在有趣的游戏中发现轮子的作用。
环节三:通过寻找日常生活中带轮子的物体,如:自行车、钢琴、溜冰鞋等,感受轮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本活动中始终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参与性强。
能主动探索发现轮子的特点。
22、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逛动物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爱动物的情感,认识各种动物的名称,特点及生活习性。
2、通过活动提高幼儿观察动物的能力,喜欢与同伴交流。
3、学习了解动物后,激发幼儿兴趣,教会幼儿保护动物,动物是人类伙伴。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了解各类动物,认识各类动物,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特点。
活动准备:
1、手机各种动物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动物园”。
2、动物图片。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由老师导入,周末去动物园后看到很多动物,带领儿童观看各类动物图片,从而带领儿童走入动物园,了解各种动物特点。
(二)展开环节
1、教师指着ppt 上的动物,用汉语说出动物的名称,引导幼儿跟说。
2、教师(出示一张动物图片,如熊猫):“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动物,引导幼儿认识小动物。
3、老师带领学动物怎么叫,配上身体动作,让幼儿切实参与体会小动物叫声已经特点。
(三)结束环节
以小动物口吻,询问幼儿要不要和动物们做好朋友,那如何对待自己的伙伴,引入保护动物的内容,启发幼儿保护动物。在进行简单回课,让幼儿认一认刚刚学过的动物,加强记忆,强化对动物的认知。
(四)延伸环节
1、继续丰富“动物园”环境布置内容,添加新的“动物”
2、让幼儿回家与父母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反思:
1、幼儿在本次活动中,积极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乐意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并用汉语与同伴交流。
2、个别幼儿对动物名称特点,记忆不够准确。
3、如果我重新来上这一课,我将会准备得更充分一点,例如拍一点动物园内视频,让幼儿观看,会对幼儿有更深刻的记忆,加强对动物认识。
23、幼儿园小班科学《安全用电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生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2、认识常见的家用电器。
3、懂得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重难点
知道常见家用电器的名称和用途。
活动准备:
1、芭比娃娃一个 2、吹风机一个 3、课件
4、各种使用电器图片、架子 5、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下雨打雷的声音
教师:小朋友,芭比娃琪琪,她们今天一起到郊外去玩,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把芭比娃娃琪琪的头发都淋湿了,她感觉好冷,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地把头发变干?引导幼儿讨论头发变干的方法。
二、出示吹风机,引导幼儿观察
(1)这个吹风机就能很快地把头发吹干。教师打开吹风机开关,吹风机没有工作。
(2)教师:为什么吹风机没有工作呢?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3)教师:哦,原来是没插上电源啊!引导幼儿说说电源如何插上。(电线和插头连起来找插座)
(4)教师小结:吹风机没有通电就不能工作,吹风机有一根长长的电线就像它的小尾巴,线的另一头有插头,插头插在电源插座里,这时吹风机才能吹风。
三、找一找身边的电器
(1)请小朋友找找在我们小礼堂里面还有什么物体要插上电源插座才能使用呢?引导幼儿说出:白板机、音响、日光灯、空调、电风扇等。
(2)请幼儿说说这些物体都是干什么用的?帮助幼儿了解电器的用途。
四、认识家用电器
(1)出示家用电器图片,让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教师说出这些家用电器的作用(电视机、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脑、电风扇)
(2)请幼儿说出其他家用电器。
(3)出示其他家用电器,简单说说它们的作用和用途。
五、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安全用电的教育
(1)播放教育视频
(2)出示视频中的截图,并小结:
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危险。小朋友千万不可以去碰它,平时也不能随便去摸电源插座,不能用湿的物品触碰电源插座。
(3)教育幼儿必须在家长的帮助下才能使用家用电器,不能随便用插头插电源插座,家用电器不用时要及时关闭。
六、玩游戏:我是小老师
(1)出示各种使用家用电器的行为,让幼儿认真观察,给做得对的小朋友贴上红花。
(2)教师检查,小结、
七、活动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么多的家用电器,知道安全使用家用电器的方法,我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好吗?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让小朋友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整体不错。
24、小班科学《呼变大了》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呼—变大了
年龄段和领域:小班科学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难点:能用动作表现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泳圈、篮球、花皮球、车载充气枕头等充气物品及打气工具。
2.音乐《变大变小》、课件。
3.经验准备:寻找身边充气能变大的物体,有吹气球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充气和未充气的两个气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充气和未充气的两个气球,引导幼儿观察这两个气球的不同。
小结:这两个气球一个大大的、胖胖的;一个小小的、瘦瘦的。
2.幼儿尝试给气球充气,初步感受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设疑:如何把小气球变成大气球?请幼儿上前尝试,引导幼儿观察气球充气过程的变化。
小结:如果向气球吹气,“呼——”,气球就会变大,但是吹的气太多,气球就会爆炸,会有受伤的危险。
(2)给气球漏气,引导幼儿观察气球漏气过程的变化。
小结:如果给气球漏气,发出“哧”的声音,气球就会变小。
3.幼儿尝试给充气物品充气,进一步感知充气物体在充气前后的变化。
(1)提问:除了气球,还有什么物体充气会变大?
(2)出示漏气的充气物体并提问:充气物体怎么了?这样小朋友还能不能玩了?如果要玩应该怎么办?引导幼儿想办法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方法。
(3)介绍充气工具,播放音乐,幼儿尝试合作充气。
幼儿操作前,教师提要求: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充气物体在充气前后的变化,一会儿结束后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给它充气的,充气物体有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给这些充气物体充气,它们都会变大大的、变鼓鼓的。4.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创设教师变魔法将幼儿变成小小的气球,教师变成充气筒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牵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及破掉的情形。
(3)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变一变。随着越来越强的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随着音乐减弱表现气球越来越小的情形。
延伸活动:
1.欣赏生活中的充气物体,感受充气物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方便。
2.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幼儿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如嘴巴、手)来表现变大变小的形象,增加活动乐趣。
课后反思: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操作探索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活动中以观察、操作和游戏为主,贯穿整体,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和操作材料,探索操作充气物体变大变小,并在游戏中用动作表现气球变大变小,活动过程既富有情趣,又环环相扣、层次紧密相连,让幼儿在一个宽松自然的探索氛围中积极地学习,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科学学习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更多的是一位支持者、适时的引领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并以幼儿最喜欢游戏形式和操作缓解贯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对于教师的提问、分配的任务,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在活动中我也注重幼儿倾听习惯、操作习惯、敢于表现分享探索结果和专注力的培养。
2.重视幼儿操作,避免说教。整个活动中,我采用观察、操作、表演等教学策略,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如出示幼儿感兴趣的气球引导幼儿观察对比之间的不同;让幼儿直观地动手操作气球、游泳圈、花皮球、篮球、塑料袋及其它充气玩具变大变小;在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中,引导幼儿用动作、合作围圆表现气球的变化,各环节层层相扣,让每个孩子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对物体充气大小变化的探索。幼儿通过看看、说说、试试、玩玩,在宽松的探索氛围中直接感知物体
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等。亲身的体验,让孩子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设计开放的问题。整个过程,注重以启发、开放性的问题引领,让幼儿自主思考、在观察操作发现分享中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了教师干涩的说教,教师敢于追问,一问一答,有效互动。如在展示瘪的、漏气的充气物体后提问:这些充气玩具怎么了?小朋友还能玩吗?如果你想玩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给它们充气?教师通过问题层层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加深幼儿对充气物体特性的了解,知道玩具充气后才能玩,而且在幼儿充气过程中更好地观察到物体的变化,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
4.关注个别差异,眼中有幼儿。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能及时关注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引导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大胆尝试操作,鼓励其积极有信心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当幼儿敢于尝试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的眼神,让能力弱的幼儿和内向的孩子获得认同感。
5.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一是细节处理不够,问题提问有时存在琐碎现象,语言需干净凝练;二是游戏手拉手围圈变气球变大变小环节中,应多引导幼儿仔细听音乐节奏并跟随节奏变化而变化气球形态。今后的活动中将会多多注重教师自我素养的修炼,提高教师专业性和教师教育智慧。
敬请观课的老师们给予批评指正!
25、小班科学《好玩的洞洞》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变洞的乐趣。
2.尝试用身体变出各种洞洞的造型,感知洞洞与球大小关系。
3.初步尝试能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海洋球,皮球,羊角球,ppt
活动过程:
一、找洞洞
带你们认识一个小伙伴,它叫鼹鼠(ppt)小鼹鼠的家在哪里?把家建在泥土下面,小鼹鼠家是什么样的?(ppt)长长的廊道是哪里来的?瞧,这里有一只小鼹鼠,它在干什么?(打洞)这些大大小小的洞洞就是它打洞打出来的。
找一找小鼹鼠家里最大的洞洞在哪里?这个洞里放着什么?(桌椅)
二、用手指变洞洞
小朋友我们伸出两只手,变一变小鼹鼠家里放餐桌的这个洞洞,可以怎么变?
幼儿探索用手围洞的方式。
小结:手指碰手指,变成一个大大洞,手指弯弯紧洞洞会变小。
(ppt)有一只小鼹鼠回来了,看,它找到了什么?
你觉得这个球能从你们刚才小手做的洞洞里钻过去吗?试一试
真棒,小球从你们做的鼹鼠洞里钻过去了,我们看看,小鼹鼠的球运到洞里了吗?(ppt动画)
三、身体变洞洞玩球
如果小球变成了大球,你的小手能围成一个洞,让这个球钻过去吗?
启发:除了用手围一围,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围成一个洞?
幼儿上来找空的地方围一围,老师找围得不一样的洞洞,即时反馈。
四、变大洞滚大球
这么好玩的球,小鼹鼠看见了,喜欢得不得了,所以,它又找来了一个球,想运到自己的家里去(ppt)可是(出示球)你们看这个球这么大,比我们刚才玩的球还要大,球进不了洞……你有什么办法,帮帮它?
幼儿用身体动作变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洞洞,老师用大球去钻洞,让小朋友发现钻不进。(1,2,3,停)
幼儿思考让大球进洞的办法,个别尝试2-3次,请幼儿拿球钻洞验证。
启发:除了手拉手围成大洞洞,还可以用身体的哪里围洞洞呢?
男生上来找空的地方围一围,女生钻球验证,随后交换。
五、延伸活动
球虽然大,但是在我们小朋友开动脑筋,合作围出的洞洞面前,小鼹鼠的球顺利运到家啦!小鼹鼠谢谢你们,叫大家一起去玩球呢,我们快走吧!
活动反思:
1、小班幼儿的生活认知才刚刚启蒙,在设计综合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小班幼儿发展特点,不以概念程式灌输,而是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其参与的兴趣,以他们自身所熟悉的身体,环境等方面入手,逐步的推进和加深对生活事物的认识。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打破常规的先认知再感受后总结的教学形式,小班幼儿具象思维发展良好,教师在游戏环节设置可以让幼儿先感受先参与,在获得体验后师生共同学习归纳和小结。
3、游戏是幼儿的学习,让幼儿在丰富的游戏中去感受,发现和学习,潜移默化中身心去感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运用游戏环节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4、教师始终是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以这样积极热情的态度投身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支持幼儿参与,鼓励与引导幼儿发现,与幼儿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秘密与快乐。
5、教育不是灌输和局限,而是让幼儿自主自由的去发现和感受。在本教学活动中,教师不约束和限制幼儿发现的每一处洞洞,只要是孩子自己发现的,都应给与肯定和鼓励。而我们鼓励幼儿所发现的视野也不仅仅是自己或者身边,还有更广阔的万物之间,所以在延伸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推开了更大的一扇窗,鼓励孩子们走出去大胆的找寻,只要是孩子自己找寻到的,就一定是他心里最美好和最快乐的。
26、小班健康《小猪变干净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园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指导要点强调,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纲要》中还明确指出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生活、卫生良好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出现幼儿用手指挖鼻子之后拿起饼干就吃;饼干掉在地上捡起来继续吃;更有幼儿的脖子上有脏东西;不勤换衣服,导致身上散发出怪味;现在的父母在幼儿成长过程和生活上关注比较多,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照顾的无微不至,所以导致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较弱,有的幼儿甚至还养成了不爱洗澡的坏习惯,因此设计了这次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初步讲卫生、勤洗澡、换衣的自理能力有所提升。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内容,理解图片内容。
2、体会洗澡的快乐,愿意勤换衣,成为一个爱干净的人。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小猪变干净了》白板、《我爱洗澡》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猪图片,引出主题。
1、谈话导入。
教师:今天,周老师请来了一只长得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大家一起来听一听、猜一猜,到底是谁来了?(播放猪叫声)
2、引出脏小猪。
教师:哈哈,原来是小猪来了。
提问:诶,这只小猪长得什么样子呢?他在干什么呢?(长着圆圆的脑袋,大大的鼻子,小小的眼晴,胖呼呼的身体,他在泥土里滚来滚去,所以身上脏脏的。)
二、绘本故事讲述。
1、故事前段讲述。
图片一:小猪嘟嘟,最喜欢玩泥坑。
图片二:这天小猪嘟嘟玩好泥坑,去找朋友玩。它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只小白兔,小猪嘟嘟高兴地叫:“小白兔,我和你一起玩好吗?”小白兔看见小猪嘟嘟身上全是泥巴,连忙说:“不行不行,你身上太脏了。”
图片三:小白兔不愿意和小猪嘟嘟一起玩,小猪嘟嘟伤心得离开了。
图片四:小猪嘟嘟走着走着,走到草地上,碰到了白鹅姐姐。白鹅姐姐,真美丽,红红的帽子,白白的羽毛。小猪高兴地说:“白鹅姐姐,我和你一块儿玩好吗?”
2、提问与讨论。
提问:宝贝们,你觉得白鹅姐姐会和小猪嘟嘟一起玩吗?为什么呢?
图片五:白鹅姐姐笑眯眯地说:“小猪嘟嘟,等你变干净了,我们一起玩,好吗?”小猪嘟嘟看看自己满身都是泥,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图片六:小猪嘟嘟真的太伤心了,哇哇大哭起来。为什么大家都不和我玩?
小猪:“到底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变干净呀?!”
三、帮小猪洗澡。
1、引出“洗澡”。
教师:宝贝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小猪嘟嘟变干净呀?
教师:那洗澡的时候,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幼儿自由表达)
2、白板操作,找“洗澡工具”。
教师:小猪嘟嘟听说“洗澡”可以让自己变干净,它立马去超市买了一些东西准备洗澡,大家一起来帮它看看,它买的这些东西,哪些是洗澡时需要用的?哪些是洗澡时不需要用的?(将需要的物品图片移至“绿色框”中)
3、帮小猪洗澡。
教师:哇,洗澡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帮小猪嘟嘟洗澡吧!先洗哪里呢?(幼儿说,幼儿上白板用“橡皮擦”去污渍。)一般从上到下的顺序。
4、出示洗干净的小猪图片。
教师:小猪嘟嘟洗干净了吗?(音频)哇,你们帮小猪洗得真干净,我都能闻到小猪身上洗香香的味道啦,好香呀!为自己鼓鼓掌!
四、故事结尾。
1、最后一张图片:小猪嘟嘟洗完澡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又去找小白兔和白鹅姐姐玩耍了,脏小猪变成香香猪,瞧它们玩得多开心!
2、教师:周老师带来的故事讲完了,在这故事里,你最喜欢谁呀?为什么?
提问:怎样做一爱干净、讲卫生的小朋友?
3、总结:我们都喜欢干净、漂亮的小动物,那我们自己也要爱清洁、勤洗澡、勤换衣服,做一个爱干净、讲卫生的小朋友哦。(播放《我爱洗澡》音乐)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幼儿在欣赏动画片、对答游戏、角色扮演上表现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而且这三个任务完成的也顺利、出色。进展不顺利的是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时,幼儿对有的问题兴致不高,注意力分散。最后出现了时间紧、仓促结课的现象。
反思后认为:
1、课量重,描述动物外形部分可删除。如果要设计进去,可以单列一节课,让幼儿描述后联系生活进行词语练习。
2、自身的儿童化语言急待修炼,否则,孩子“听不懂”,势必影响师幼互动。
3、角色扮演要尽量满足较多的幼儿台前练习,不能走过场,否则,完不成预期目标,也扫了孩子的兴致。
4、教师要善于应变意料之外的情况,包括组织幼儿、调整思路等,不能消极泄气。总之,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我学的技巧方法理念很多,我会多多向同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
27、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大与小》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会通过目测法、重叠法比较大小不同的两个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大与小的运用,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大猫和小猫模具、大小不同的模型皮球、盘子、汽车、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扣子、瓶子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大猫小猫来小朋友家做客了,(出示背景图片与模具)哪一只是大猫?哪一只是小猫呢?引导幼儿进行比较。
二、实际操作,学习常见的比较方法
1.出示帽子,引导幼儿分别用目测法、重叠法进行比较大小后,按大小分别送给两只猫。
2.出示小球,用目测法比较大小后,送给两只猫。
3.出示小汽车,用重叠法比较大小后,送给两只猫
三、巩固练习
给小兔家的其他物品比较大小(扣子、毛球儿、药瓶儿)出示实物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大小。
四、活动延伸:
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找找“大”和“小”。
小班科学《大与小》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三维目标均能完成。首先我利用大猫和小猫去小兔家做客导入活动,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还让他们认识了大小;接着通过帽子、皮球、汽车等让幼儿来比较大小;最后用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品进行巩固。从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来看,我发现孩子们很乐意比较物体的大小并进行操作,活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我提供的材料是幼儿喜欢并熟悉的;另一方面,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感知和操作。只是在制作教具的时候,我如果把用“重叠法”来比较的几组物体大小差距做得再小一点,挑战性增强,效果应该会更好。
28、幼儿园小班科学《罐子的声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罐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随处可见,玩罐子是小班孩子喜欢的活动。为此,选择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玩罐子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辨别不同的物体在罐子里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体验探索的快乐。
2.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发展倾听能力。
3.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装有核桃、黄豆、米的罐子若干;空罐子若干;《幸福拍手歌》录音;标记牌;黑板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初步得出结论:没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没有物体;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有物体。)
1、老师出示一个空易拉罐,摇一摇,问:“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没听到声音)
2、老师拿起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摇一摇:“这个罐子里面有东西吗?”“为什么?”(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辨别罐子里三种物体的不同材料及在罐子里发出的不同声音)
1、老师请幼儿玩一玩罐子,体验罐子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
2、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3、让幼儿了解、探索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三)听一听玩一玩(游戏提升,体验声音的快乐)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
2、慢动作示范一次。
3、加上伴奏演奏一遍。
(四)延伸探究活动(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
听一听想一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一筐装有东西却没有声音的罐子(如纸、海绵等),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在班级区角活动中投放,引导孩子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小班科学活动,平时小班的孩子对罐子就特别感兴趣。所以在这此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在这节课之前我非常担心孩子们会在让他们自由摇罐子的时候。会控制不住去摇。结果出乎我意料。孩子们在我让停的时候很快的就停了。相反,孩子在分类的时候一直会去摇。所以我就临时的让他们尽情的去摇。孩子们摇了自己的。有的还去听听别人的。孩子们在结束的的时候还都真像个演奏家。因为是孩子自己操作实践。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
29、小班科学《小手摸一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柔软、坚硬、光滑、粗糙的感觉。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一个纸盒,上面挖一个小洞(大小能保证幼儿把手伸进里面并能从里面拿出东西)。
2.纸盒内放入海绵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数量与幼儿人数基本相等。
活动过程
1.猜猜宝贝。
――教师出示神奇的百宝箱。这是一个神奇百宝箱,里面有许多宝贝,请你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呢?
2.摸摸百宝箱。
――鼓励幼儿上来摸一摸,并告诉大家自己摸到的宝贝可能是什么,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
――把这个宝贝拿出来让别的幼儿摸一摸,看一看。
――这是一件什么宝贝?有什么用?
――请幼儿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宝贝,想出多种玩的方法。
――鼓励幼儿互相交换观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们的特点。
活动建议
1.百宝箱内的物品尽可能是多种质地的,且数量要多。
2.幼儿摸宝贝时不能看,待说出自己的感觉并猜想是什么后,方能拿出来验证。
活动反思
整节课幼儿始终保持着积极地学习态度,对提供的各种材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都争着去摸一摸、说一说,活动内容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使幼儿在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体验得到双重发展。
30、幼儿园小班科学《鼠小弟比高矮》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两个物体的高矮。
2.尝试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多个物体进行高矮排序。
3.积极思考,感知数学活动的有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重点: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两个物体的高矮。
活动难点:能对多个物体进行高矮排序。
教学策略选择:
情境展示法:用情境对话的方式呈现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直观展示法:将正确比高矮的方法直观呈现。
游戏法:用游戏激发幼儿的积极探索。
操作法:让闯关游戏中让幼儿观察、比较、操作。
验证法:幼儿每闯一关,教师都会展示正确的结果,以便给幼儿验证。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一)教师以猫头鹰老师角色导入问题。
——鼠小弟和鸭姐姐比高矮,谁高谁矮?引发幼儿思考。
(二)用鼠小弟和鸭姐姐对话的方式,呈现三种不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比如:幼儿在生活中比高矮会出现踮脚、腿弯曲、身体不够挺拔等情况。
(三)引发幼儿思考、讨论,三种比高矮的方法是否正确。
二.直观呈现正确比高矮的方法。
第一种:直接比较的基础上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第二种:直接比较的基础上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第三种:用测量工具间接比较,判断鼠小弟和鸭姐姐谁高谁矮?
呈现方法中,重点引导幼儿关注鼠小弟和鸭姐姐比高矮的三个要点:(1)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2)身体要挺直。(3)头顶处为高度线。
三.比高矮游戏大闯关。
创设三关游戏,让幼儿运用比高矮的正确方法进行练习。
第一关,让幼儿将三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第二关,让幼儿将五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第三关,让幼儿将七只动物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序。
四.活动延伸:比一比,排一排。
在生活和游戏中实践操作。
(一)和好朋友比比高矮。
(二)在区域活动中,将物品进行高矮排序。
31、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知道有封闭小孔的材料都能吹出圆圆的泡泡。
2.尝试用聪明棒制作泡泡器,能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对科学活动有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2.材料准备:PPT,多种有孔的玩具、聪明棒,泡泡水,擦手毛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玩过吹泡泡吗?你是用什么工具来吹泡泡的?
二、提供材料,探索发现。
1.出示玩具,猜测结果。
今天,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材料,请你们猜一猜,它们能不能吹出泡泡?
2.实际操作,验证猜测。
请你们把每一种玩具都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看它们到底能不能吹出泡泡。
3.分享发现,帮忙记录。
宝贝们,你们每一个都试过了吗?请你们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
(1)单孔积木:能吹出泡泡。
(2)多孔玩具:每一个孔都能吹出泡泡。
(3)正方形聪明棒: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圆的。
(4)一头开口的玩具:一头能吹出泡泡,另一头不能吹出来。
(5)一根聪明棒:不能吹出泡泡。
小结:没有封闭小孔的玩具不能吹出泡泡,只有那些有封闭小孔的玩具才能吹出泡泡。
三、再次尝试,大胆创作。
1.鼓励幼儿先用聪明棒来制作泡泡器,然后试着吹泡泡。
一根聪明棒没有办法吹出泡泡,如果我们有许多聪明棒,你们能不能玩一玩、变一变,变出一个聪明棒泡泡器,让它们也能吹出泡泡呢?
2.分享自己发明的泡泡器。
你发明的泡泡器是什么样的?请你来介绍一下。
四、拓展延伸
老师也发明了一个泡泡器,它是一个立体泡泡器,可以吹出更厉害的泡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充分让幼儿自主感知,直接操作或得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这个活动组织有序,是和幼儿个性发展,幼儿自然成为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建构者。
你乐,我乐,泡泡乐!在本次科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2、魔术变变变小班科学教案《魔术变变变》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愿意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初步感知颜色的变化。
2.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颜料被水溶解后会变出颜色。
3.通过对比、观察感知两种颜色混合能变出新颜色。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颜料被水溶解会变色。
教学难点:知道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出新颜色。
教学准备
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3个、瓶盖6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红黄蓝颜色标记图示。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瞧,是什么呀?瓶子里有什么?水有颜色吗?轻轻摇一摇水会动。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知道了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还会流动。
师:水宝宝可好玩了。它不但会动,它还想和我们玩变魔术的游戏,你们想玩吗?
二、基本部分
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就藏在你们的小椅子下面,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在玩的时候我们要一起念一句好听的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听到这句话才会变色。
1.幼儿自行取一个瓶子,自由摇动,使其变色。(提醒幼儿观察自己的水宝宝是不是透明的)(教师可以用动作提醒幼儿先横着摇动瓶身,瓶宝宝喜欢一上一下用力的跳舞)师: 你发现你的水宝宝都变了吗?变出了什么颜色?(幼儿自由回答)师:哇,水宝宝太厉害了,有的变成了红色,有的变成了蓝色,有的变成了黄色。
师:小朋友们,水宝宝玩累了!我们把瓶子放在地上,让水宝宝休息一会吧!
2.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师:你们的水宝宝怎么都变颜色了?肯定有秘密,我们快来找找。(教师同时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和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教师小结:哈哈,其实老师把这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同时打开瓶盖让幼儿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原来盖子里的颜料掉进水里水宝宝就变色了,而盖子里没有颜料当然就变不出来了。
3.颜色对应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宝宝变色的秘密了,现在我们的魔术要升级了。玩魔术之前我们要先把不同颜色的水宝宝送回它们自己的家。蓝色的的水宝宝住蓝色的家,红色水宝宝住红色的家,黄色水宝宝住黄色的家里。(教师将红黄蓝颜色标记贴在桌上引导幼儿颜色对应)师:小朋友们,现在把你的水宝宝送回家吧,送回家之后你也找个小椅子挨着你的水宝宝坐好,我们马上又要和水宝宝玩变魔术了。
4.师:老师手里原有一瓶黄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这个奇迹就交给小朋友们去完成吧!
5.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提醒幼儿一定要拧紧,要不然调皮的水宝宝会跑出来的。)师:现在你们拿着自己的水宝宝,要先把瓶盖慢慢地拧下来,放在空盒子里。再选一个和你的水宝宝颜色不一样的瓶盖颜料,紧紧地拧在瓶子上。
(幼儿交换瓶盖,分组操作,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三、结束部分
1.宝贝们,你们的魔术都变好了吗?变好了就拿着你的水宝宝到老师身边来给老师看看你的水宝宝吧!(将幼儿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你的水原来是什么颜色,后来又拿了什么颜色,最后变出了什么颜色?(请个别幼儿讲述)
2.教师小结:哇,颜色可真有趣,原来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让我们把这个秘密带到区域里再玩一玩,变出更多不同的颜色吧!
活动反思:
一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最后环节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在幼儿尝试配色,体验色的变化时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
33、幼儿园小班科学《多变的彩虹糖》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彩虹糖在水中溶化的现象,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能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下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能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3.感受色彩变化所带来的惊喜。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感知彩虹糖在水中溶化的现象
难点:幼儿语言表达彩虹糖的变化
活动准备
彩虹糖若干,纸盘5个(1个小组用1个白纸盘;教师用1个),用玻璃杯装的半杯牛奶,装有小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杯、勺子各20份。
活动过程:
一、萌发兴趣
1.教师在口袋里摇晃彩虹糖,用声音激起幼儿的兴趣。
师:老师的口袋里藏着一个神秘的礼物。听一听,可能是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彩虹糖发出的声音。
师:声音是什么样子的?请学一学。(哗啦哗啦。)
二、观察彩虹糖的颜色
1.教师出示彩虹糖,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师:到底是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仔细看哦!变!变!变!哇!是什么?
师:你吃过吗?你吃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将彩虹糖倒在桌上的白纸盘中,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糖的颜色。
师:彩虹糖的颜色真的和你们说的一样吗?想不想看一看?
师:彩虹糖有哪些颜色?
(析:幼儿可能有吃彩虹糖的经验,对彩虹糖的颜色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是无意识的。教师先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吃过的彩虹糖的颜色,再进行验证,目的就是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
三、明确实验步骤和要求
1.教师创设“把彩虹糖上的颜色变没有”的游戏情境,初步激发幼儿实验的兴趣。
师:彩虹糖有这么多的颜色,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彩虹糖上的颜色变没有呢?
2.教师出示装有水的塑料杯,介绍实验材料。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种材料,你们看看是什么?(水。)
3.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水是透明无色的。
师:水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幼儿说白色,教师就出示牛奶进行对比)这是杯牛奶,它是什么颜色的?它们的颜色一样吗?
师(小结):我可以透过水看到你们,所以水是透明无色的。
4.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帮助幼儿明确操作的步骤和要求。
师:如果把彩虹糖放到水里,彩虹糖上的颜色会变吗?为什么?
师:有的人说会变,有的人说不会变。我们来试试看。
师:每人只能拿一杯水和一颗彩虹糖,先看看你拿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再把彩虹糖放在水杯里,用小勺子轻轻地搅一搅,不能吃。
5.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复述实验步骤。
师:先做什么?(拿一杯水和一颗糖。)再做什么?(观察糖的颜色。)最后做什么?(把糖放进水里,搅一搅,看一看糖和水的颜色有没有变化。)
四、幼儿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1.幼儿操作,教师个别了解幼儿的发现。
师:你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的?
师:轻轻地搅一搅,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师:再把彩虹糖舀上来看看,它变成了什么颜色?
2.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分享。
师:你原来的彩虹糖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呢?水变成了什么颜色?彩虹糖上的颜色到哪里去了?
师:有谁的发现是和他一样的?慢慢举起来给大家看看。(教师带领幼儿集体检查。)
师(小结):原来彩虹糖上的颜色溶化到水里去了。
五、教师实验,拓展幼儿的经验
1.幼儿猜测多颗彩虹糖放进水中的变化。
师:你们都做过实验了,老师也想做一个实验,你们想不想看?
师:如果把好多彩虹糖都放在一杯水中,你们猜会变出什么?
2.教师边在白纸盘中摆放彩虹糖,边带领幼儿点数。
师:和老师一起数一数一共放了几颗彩虹糖。(10颗。)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糖放入水中的色彩变化并进行想象、表达。
师:哇!现在彩虹糖变成了什么?看起来像什么?
六、幼儿品尝彩虹糖,进一步感知彩虹糖遇水会溶化的现象
1.教师示范吃彩虹糖,并引导幼儿猜测彩虹糖的颜色。
师: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彩虹糖?我也想尝一尝。(教师吃一颗彩虹糖。)
师(伸出舌头):猜猜,我吃的是什么颜色的彩虹糖?你怎么知道的?
2.幼儿吃彩虹糖,并和同伴相互猜测彩虹糖的颜色。
师:每个小朋友尝一颗彩虹糖,请你的朋友猜猜你吃的是什么颜色的彩虹糖。
师(小结):原来彩虹糖的颜色溶化到嘴里了。
活动反思
游戏是小班幼儿活动的最佳方法,而在科学活动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增加幼儿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
在今天的科学活动《多变的彩虹糖》中,我一方面引导幼儿用听听、看看、猜猜、做做、尝尝等多种方式认识彩虹糖,感受彩虹糖遇水溶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幼儿想吃糖的心理需求,让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中感知溶化的现象,使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乐于参与,积极发现。活动材料的精心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简单容易的记录过程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依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置疑、猜测、验证、交流等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每个环节中对水特性的了解层层深入,同时对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
34、幼儿园小班科学《我的动物朋友》教案反思
活动主题:我的动物朋友
活动领域:小班 科学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在生活中接触到小猫小狗等小宠物时孩子们都会细细观察,但孩子对动物的了解与认识不足,而奇妙的大自然正是孩子们乐意主动探索、发现、学习的有利资源,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会认识几种不常见的动物并尝试探索这些动物的特性,从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好,并学会探索世界、分析现象、了解世界。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树袋熊、猩猩、鼹鼠、蝙蝠四种动物,学习观察了解他们独特的手。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四种动物的特征说出他们的名字。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善于探索发现的品质。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卡通小狐狸图片一张树袋熊图片一张猩猩图片一张
鼹鼠图片一张蝙蝠图片一张海洋动物图片四张
活动重难点:认识树袋熊、鼹鼠、蝙蝠、猩猩四种动物,了解它们手
的作用和特征。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认识新朋友:动物王国里的小狐狸邀请小朋友们去认识他的四位朋友。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动物王国里的小狐狸,在动物王国里有许多许多的动物朋友,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吧。)
二、基本部分。
1、观察树袋熊、猩猩、鼹鼠、蝙蝠四种动物的手,讲述它
们手的特征。
2、根据四种动物手的特征,认识动物并知道它们的名字。
3、小动物出现做自我介绍并为小朋友讲解自己手的作用。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让我们和四个新的小动物朋友一起玩儿捉迷藏的游戏吧。
活动延伸:
图书区:接受小狐狸的邀请一起去大海认识海洋生物。
(小朋友们,在海洋里还有许多可爱的动物,让我们一起去海洋里认识更多的朋友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对神秘的动物朋友的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注意力集中,乐意去探索、发现、学习,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及动物形象的展示,孩子们认识了树袋熊、大猩猩、鼹鼠、蝙蝠这四种不常见的动物,了解了这四种动物的特征,并能根据了解到的动物特征进行捉迷藏游戏,兴趣浓厚。通过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好,激发了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萌发了探索世界,分析现象,了解世界的意识。不足之处是在动画制作时,部分图片选取不够典型且较少,孩子们在观察的时候有疑问,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35、幼儿园小班科学《手指密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用拓印的方式提取自己的指纹。
2. 知道指纹大体分为三类。
3. 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勇敢表达自己想法,体验到探索的快乐。
4.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怎样提取自己的指纹。
难点:初步了解到指纹分为斗形纹、箕形纹和弓形纹三种。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印泥、铅笔、纸张、三种指纹图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师:大家是不是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师: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我吗。我捡到一部手机,初步推测这手机可能是五个人中的一个,我也不知道是谁,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幼:可以试试他们的指纹能不能解锁这部手机?谁的指纹能解锁,就是谁的。
师:真是个好办法,你们真棒。
师:那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提取指纹吗?
二、展开部分
(一)积极讨论,了解提取指纹的方法
1.幼儿积极与同伴讨论自己的想法。
2.教师介绍提取指纹的方法。
(1)师:我们可以用印泥来提取指纹,将手指指腹完整地按压在印泥上,然后再按在纸上,这样纸上就有指纹了。
(2)师:先用铅笔在纸上涂黑,涂黑范围要比自己的指腹大,然后用手指在涂黑的地方来回摩擦,最后按在干净纸上就可以啦。
3.幼儿采集自己的指纹。
(二)观察指纹,了解到指纹分为三类
1.教师介绍指纹分为三类
(1)师: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
幼:我的是好几个圆圈。
教师打开图片,出示斗形纹
师:像这样一圈一圈的指纹就叫做斗形纹。请跟我说一遍。
(2)幼:我的这个像个簸箕。
教师打开图片,出示箕形纹。
师:是的,像好几个簸箕套在一起的就叫做箕形纹。请和我说一遍。
(3)师:大家还有别的样子的指纹吗?(如果没有,教师出示弓形纹图片)
师:你们看,这像不像一个个小山丘,像一个个小山丘的就是弓形纹。
2.小结
师:大家刚才通过观察指纹,知道了指纹分为三类,哪三类呀?就是这三类,那斗形纹像什么呀?箕形纹像什么呀?弓形纹呢?
师:你们真棒,我们的指纹斗形纹和箕形纹比较多,而弓形纹很少。
(三)通过游戏,巩固指纹特点
师:我们一块做个游戏吧,老师出示指纹图片,大家可以一块摆出来这个指纹样子。我出示斗形纹,你们就拉起手来围成一个圈,箕形纹,你们就拉手摆一个簸箕,弓形纹,你们就拉手摆一个小山。好吗?
老师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嘉奖,对表现弱一些的给予鼓励。
四、结束部分
师:我们今天知道了指纹分为三类,每个手指都不一样像是我们手指上的密码一样,大有用处,每个人的指纹也都不一样,可以解锁手机,还能帮助警察抓小偷,还有好多用处,老师下次再告诉你们,大家今天表现的都很棒。
五、活动延伸
回到家里后,可以看看爸爸妈妈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将自己知道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给孩子们讲述一些指纹在生活中的用途。
让孩子思考小明奶奶的说法对吗,有三个斗形纹的人一定会成功吗?
活动总结
选择内容时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着手,幼儿对指纹充满了兴趣,幼儿通过这个活动知道怎样提取指纹,了解到指纹的分类,更加体会到了探索的快乐。
36、小班科学《木耳变变变》优秀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中感知木耳在水里泡发后的有趣现象。
2.运用多种方式,体验木耳的不同变化,感受快乐。
3.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6.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干木耳、水、盆。
活动过程:
一、品尝木耳菜,感受木耳做菜后软软的特性。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品尝一道好吃的菜。
师:吃好的小朋友快来告诉我有什么感觉?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呀?(软软的-这个词语真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香香的---这是你品出来的味道! )师:看你们吃得香香的,一定很美味,这道菜吃到嘴里软软的,很鲜美。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鸡蛋,那黑黑的是什么呢?)谜底藏在你们的椅子底下,去找一找吧。
二、观察干木耳,了解干木耳的特征。
师:黑黑的东西是木耳,我们来看看,这个木耳长什么样子呢?你可以用手摸一摸,搓一搓,也可以闻一闻,说说你的感觉。(硬硬的---你的感觉和我是一样的;小小的-----你是看出来的;黑黑的----颜色你也看出来了,有味道---这是木耳特有的香味,我们一起来闻一下!)师:干小木耳小小的,硬硬的,我们来学一学他的样子。
师:咦?干木耳小小的硬硬的,刚才吃的木耳却是软软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是生的干木耳,他还会变魔术呢!
三、运用多种方式,感知体验木耳泡发的有趣变化。
1.实验操作,感知木耳泡发后的变化。
师:我们请热水朋友来帮帮忙,把小木耳轻轻的放进盆子里,小心热水烫,让小木耳泡一会儿。
(1)幼儿操作,感知。
师:老师给小朋友也准备了木耳和水,请你也去试一试,看看木耳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和观察:你可以去看下别的小木耳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看看你的木耳这时发生哪些变化了?你可以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讲解观察结果,得出干湿木耳的不同。
师:你的小木耳在热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用动作来学一学!我们一起学一下!
师:你用手摸到泡热水后的木耳有什么感觉?谁会用动作学软软的感觉?
师:小木耳泡了热水澡以后啊,慢慢变大变软了,在热水里翻个身子。谁会学学它的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一下。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体验游戏"变呀变",感受快乐。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个"变呀变"的游戏,快干干的小木耳快到我身边来吧!你们泡发出来了以后,我还会炒一盆香香的木耳菜呢。让我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做干木耳学得最象,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身体抱得紧紧的真象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慢慢变大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哦!让我摸下有没有泡发开了!老师检查:真的一个个泡得软软的大大的,看来好炒菜了!快让我撒点佐料,炒一炒!(老师这里炒一下:这个木耳可真香啊!那里炒一下:这个木耳一定很好吃……(跟着音乐做小木耳,随着音乐慢慢变大。教师扮演炒菜者翻炒木耳。)师:一大盆香香的炒木耳做好了,让我来品尝一下吧!啊呜啊呜,真好吃!游戏好玩吧!请你们轻轻地回到位置上去。
四、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1.通过课件,了解更多泡发食物。
师:我们的小木耳可真会变魔术,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一下子吃不了,人们就会把他们晒干,以后要吃的时候就用水把他们泡发开,再做做吃。来看看还有哪些食物也可会玩泡发小魔术的。
2.结束活动,延伸内容。
师:会玩泡发魔术的东西还真不少呢,我们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还有哪些食物也会玩这个小魔术的,去告诉更多的好朋友!
活动延伸:
去科学角里继续寻找泡发的东西,玩体验游戏,感觉快乐。
活动反思:
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用品(木耳)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在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活动的第一环节我把握的不到位,小结和过度的语言没有说,导致幼儿在后面的环节中,不太会模仿小木耳硬硬小小的特点。而在体验游戏中,幼儿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了我的服饰和道具上,对我的新角色表示很好奇,没能投入到体验游戏中,可以事先和幼儿熟悉这个游戏,将体验融入到娃娃家的游戏中。
37、小班科学教案《汽车大家族》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汽车是小朋友最熟悉的交通工具,通过一系列形式不同的活动,孩子对汽车的兴趣已经非常浓厚,在“快快慢慢”的主题中,小朋友表现出了对汽车的种类、构造及作用的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数字,能够正确的匹配相同数量的实物。
2、能够不受数字排列顺序的影响准确读出数字。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不受数字排列顺序的影响准确读出数字。
难点:能够用1-10栋数字正确的匹配相同数量的实物
活动准备
汽车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教师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
1、教师:“皮皮升入中班了,他最喜欢的玩具就是汽车。他的家里有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有小轿车、救护车、警车……,你想不想认识一下皮皮和他的汽车?
2、教师:(出示故事挂图《汽车大家族》)皮皮都有什么样的汽车玩具?请小朋友数一数每种汽车有多少辆?
二、引导幼儿复习1-10的数字。
1、教师:皮皮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的每辆汽车上都有一个车牌号,皮皮能读出汽车上的每一个车牌号码,我们也来读一读皮皮汽车上的车牌号码好不好?(出示不同的车牌号,引导幼儿一一读出上面的数字)
2、手指游戏《十个小矮人》。
放音乐《十个小矮人》,教师与幼儿集体唱歌并做手指游戏。引导幼儿用手指表示1-10的数字。
三、引导幼儿正确匹配与数字图片数量相等的汽车图片。
1、教师(出示1-10的数字图片):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今天老师请来了哪些数字宝宝?引导幼儿准确读出1-10的数字。
2、教师(出示汽车图片):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汽车玩具,看一看是什么车?每种汽车有几辆?用哪个数字宝宝来表示?引导幼儿把汽车图片放到相应的数字下面。
3、听觉游戏《拍拍手》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科学领域的数学活动。这节课我做了较多的准备活动,各种各样的图片符合幼儿形象记忆的特点;汽车玩具符合幼儿爱玩的特点。其中的手指游戏《十个小矮人》和《拍拍手》是对活动目标的巩固,即完成了预定目标,又让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整个活动过程幼儿一直在看看、做做、听听、玩玩,真正做到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38、小班科学活动《水宝宝搬家》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活动过程中,孩子对水有浓厚兴趣,他们对水真的是百玩不厌。在本节活动中,运用科学活动梯式教学法,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运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参与兴趣;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究,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分享交流的方式了解水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运用多种方法齐心协力帮水宝宝搬家的成功感,以此激发幼儿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感知水会流动的特征。(重点)
2.能大胆尝试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帮水搬家,引导幼儿动手体验玩水的乐趣,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难点)
3.萌发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情感。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以前玩水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水的特征。
2.物质准备:自制小水路;玩水材料:水盆、水筐、注射器、海绵、
空矿泉水瓶、毛巾、纸杯等;植物、平衡木、拱形门。
活动过程:
一、通过帮水宝宝在小水路上玩滑梯活动,幼儿亲身体验,了解水的会流动的特征。
提问:水宝宝在水路上会怎样?
小结:水会流动,并能从高处流向低处。
二、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帮水宝宝搬家。
1.教师出示搬水工具:矿泉水瓶、纸杯、注射器、海绵等,幼儿自选物品,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每人自选一样物品,试一试帮助水宝宝搬家?提醒幼儿保护好水宝宝,不要把水宝宝弄丢。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讲述帮水宝宝搬家的方法。
提问:你是用什么材料帮水宝宝搬家的?在帮水宝宝搬家时,水宝宝怎么了?
小结:水会流动,并且通过小朋友的帮助,水宝宝成功的搬进了新家。
三、延伸活动,引导幼儿感受水的重要性,萌发节约用水的情感。
1.帮小白兔解决缺水问题,体验成功运水的乐趣。
2.分享交流,感知水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因此,整个活动以幼儿的亲自感知、操作、摆弄为主。如帮水宝宝搬家等,了解水的特性,同时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很难自觉发现水会流动的特性。所以活动中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借助这些材料设法使水的这一特性显露出来,使幼儿亲眼目睹这一现象,这样幼儿才容易理解。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把东西拟人化,赋予他们感情、思想,于是我就把水比喻成水宝宝,利用帮水宝宝玩滑梯、帮水宝宝搬家等情节把整个活动串起来,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内容。
39、小班科学《认识五官》优秀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因为脱离了亲人的关心与照料,对幼儿园的生活不太适应,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一些不良的习惯性行为就会慢慢滋生,如揉眼睛、抠鼻孔等。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五官,并启发他们学习保护自己的五官,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否则,幼儿经常用手抠鼻孔、揉眼睛,把脏手或脏东西以及小珠子之类的东西放到嘴里,是极不安全,也极不卫生的,所以组织此次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对幼儿很有教育意义。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得尝试活动,正确说出嘴巴、眼睛、耳朵、鼻子、眉的名称和数量,了解它门在头上的位置。
2、知道眼、耳、嘴、鼻、眉的用途。
3、教育幼儿要保护好眼、耳、鼻、嘴、眉这些器官。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6、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7、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 男孩头像一幅,眼、耳、口、鼻的器官贴绒,娃娃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利用男孩头像向幼儿介绍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眉的名称.数量及位置。
教师:昨天,有位大哥哥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他想叫我们班的小朋友看一看,(出示头像)瞧,大哥哥的样子多神气呀,他好像在跟我门说话哩:小弟弟,小妹妹,我想出道题考考你们,你们谁知道我这圆圆的脸上都长了些什么?
1、幼儿看头像正确说出眼、耳、鼻、嘴、眉的名称及数量。
2、告诉幼儿眼、耳、鼻、嘴、眉在头上的位置。并念儿歌
鼻子鼻子本领大,长在脸的最中央。
鼻子上面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嘴巴。
耳朵耳朵最听话,长在我的头两旁。
二、找一找
1、教师说出五官的名称,引导幼儿在自己的脸上找出来。
2、用手指一指,还可以在自己的好朋友脸上找一找。
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巴,一个鼻子,一对眉毛;眼睛里有眼珠子,嘴巴里有牙齿和舌头。
三、让幼儿知道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作用,并重点了解鼻子的用途。
1、通过尝试,教师喷香水,让幼儿闻一闻,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的。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嘴巴是用来说话和吃东西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眉毛具有美容和表情作用,能丰富人的面部表情,双眉的舒展、收拢、扬起、下垂可反映出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幼儿尝试告诉别人: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了眼睛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没有嘴巴就不能吃东西,不能说话;没有鼻子我们就什么气味也闻不到;没有耳朵我们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3、让幼儿了解如何保护五官。
(1) 吃完东西要漱口,不乱吃脏东西。
(2) 看电视不能靠得太近,有灰尘或沙子进入眼睛不能用手搓。
(3) 不能用手勾鼻子.
(4) 在日常生活中,不把小豆子放入耳朵、鼻子里;不玩尖锐(刀子,剪子。。。)的东西,以免刺伤眼睛。
四、竞赛游戏:指五官,即教师提问:鼻子在那里?(眼睛、耳朵、嘴、脸)孩子边说边指出来。还可以玩“看谁指得快”的游戏,即教师快说,孩子快指。或者让孩子自由组合,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指。
五、贴五官。
1、出示缺少五官的面部图画。教师说:“有一个小朋友,不知道五官的名字,所以五官朋友们都不和他玩了,瞧,他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启发幼儿想一想:这个小朋友的脸上少了什么?
2、分别出示单个五官的图片,请幼儿试着说出名称,并尝试贴到图画正确的位置(可反复进行)
3、鼓励能准确读出五官名称并贴到正确位置上的幼儿,帮助遇到困难的幼儿。
4、请孩子在图上粘贴好五官。
教学反思:
这节课目的是让幼儿认识五官,了解五官的具体作用,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一开始,我说“昨天有位大哥哥照了张相,他想考考你们,瞧他圆圆的脸上都长了些什么”? 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我利用男孩头像向幼儿介绍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眉毛的名称,数量及位置。第二个环节是手指游戏《找五官》,幼儿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我说:“鼻子鼻子嘴巴,孩子的食指快速地从鼻子上移到嘴上(眼睛,眉毛,耳朵等),孩子们玩的很开心。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听声音、闻香水、品尝食物、看图片来了解五官的具体作用。然后我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二个眼睛,二只耳朵,一个嘴巴,一个鼻子,眼睛里有眼珠,嘴巴里有牙齿和舌头,它们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五官。活动的最后是贴五官,我为幼儿准备了五官的图片 ,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从而巩固五官的正确位置。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了作品。瞧他们拿着作品得意的在照相时,我想这几天的努力总算没白费。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我要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
40、小班科学《认识萝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知道萝卜的种类多。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萝卜的食用方法,喜欢吃萝卜。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各种萝卜的实物、图片若干。
2.每桌一盘切好的各色萝卜块。
3.萝卜雕刻的造型若干。
活动重点:
了解萝卜的特征。
活动难点:
能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审美元素:
1.通过对各种萝卜的认识,充分感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萝卜的外形美。
2.感受萝卜造型的美。
活动过程:
1.出示萝卜造型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1)师:你能看出是什么吗?(龙和凤)好看吗?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请幼儿自由讨论)
(2)向幼儿简单介绍雕刻用的工具刀。
(3)欣赏一些萝卜雕刻的造型。
2.认识萝卜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萝卜实物:
师:你认识这些萝卜吗?你知道有什么样子的萝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萝卜。
师:看看,这儿有什么样的萝卜?
小结:萝卜有各种各样的,有橙色的胡萝卜,有白萝卜,有绿萝卜,有红萝卜,有紫萝卜;有圆圆的萝卜,有椭圆的萝卜,有长长的萝卜;有的萝卜比较大,有的萝卜很小。
3.讨论:你知道萝卜有什么用吗?
小结:萝卜可以生吃,可以做菜,还可以腌制成小菜等。
4.品尝萝卜。
请幼儿品尝各种萝卜,说一说,吃的萝卜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味道的?(有的是甜甜的,有的是辣的。)
5.总结:萝卜有丰富的营养,吃了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开展种植萝卜活动。
活动反思:
对于小班幼儿,创设情境的教学是有效的导入方式。
有幼儿说“像小老鼠的脑袋”,教师可以抓住时机,以此来丰富幼儿的想象。
对幼儿抓得比较紧,牵着幼儿走。应以对话的形式和幼儿进行交流,让活动更加生动、流畅,
按萝卜的自然属性颜色进行分类。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形象生动的表格用猜想、验证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对小班幼儿,这种表格的记录方式也是可行的。
打破思维定势。“眼见的才是真实的,不能想当然。”
切萝卜的方式,应该多角度去切,让幼儿切实查证萝卜里面的颜色,这样才是科学的。
小朋友知道了萝卜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刺激幼儿的食欲。
41、幼儿园小班科学《奇妙的颜色王国》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对颜色的兴趣,认识红、黄、蓝三原色。
2、初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初步在探索中懂得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可以变成另外的一种颜色,产生探索周围事物颜色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7、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红、黄、蓝颜料、棉签若干、颜料盒若干。
2、透明玻璃板若干。
3、颜色小精灵的图片一张。
4、绘画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引出主题,通过教师指导让幼儿认识三原色。
师:宝贝们,今天杨老师在来的路上,碰到了一位好朋友,小朋友猜猜他是谁?(教师出示小精灵的图片)
师:瞧,他是颜色小精灵,他告诉杨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他走着走着居然迷路了,所以想请杨老师帮他找到他家的房子。
师:可是杨老师也很长时间没有去过他的家了,所以就吧颜色小精灵带到学校来让我们一起帮他找到他的家。
“小精灵”说:我家的房子是红色的,门是蓝色的,窗户是黄色的,请你们大家帮我找一找吧!
2、扩散思维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充分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颜色宝宝。让幼儿在教室里到处寻找颜色精灵的小房子,最后,大家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帮助小精灵找到了家。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幼儿对三原色的认识。
3、教师示范实验过程:
(1)教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进入了一种安静、急于求智的状态。(教师依次出示各种实验道具)。
(2)请幼儿观察杯中的颜色,并提出活动的要求
出示红、黄两种颜色的杯,让幼儿看清后,把两色混合,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结果。
师: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杯子里的颜色变成什么了什么颜色?
幼:和橘子一个颜色的(橙色的)
师:那么刚才的红色和黄色去哪儿了呢?
幼:他们在一起变成了橙色。
依次实验如何让黄色和蓝色变成绿色的,蓝色和红色变成了紫色的;
4、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回小魔术师,把漂亮的颜色变一变。
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套红黄蓝颜料、一个调色板、一包棉签、一个玻璃杯、每人一张记录表(教师帮助填写)
师:“小朋友,下面就可以用你桌上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变魔术了,咱们比比看谁变出来的颜色宝宝最多,好不好?”
幼儿大胆操作,教师从旁指点,幼儿互相讨论。当把黄色和红色编出橙色时,也可以将橙色再与其它颜色混合,看看有什么结果,教师帮助幼儿作好记录。
本环节教师让幼儿观察三种颜色的变化,使幼儿不局限于两种颜色,多种颜色也可以变,而且混合时颜色的多少,决定了变化的结果。激发了幼儿的求智、探索的欲望。
师:小魔术师的本领真大,把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在一起,有的变成了黑色,有的变成了棕色。在混合时,各种颜色的多少变出来的颜色也不一样。
(2)现在每个小魔术师都很棒了,那接下来动一动手,给水果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咱们再来比一比,看看谁的本领最大。
幼儿动手操作:涂色(漂亮的水果娃娃服);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活动中取得的调色经验,给各种水果图上相应的颜色。(苹果绿色)(橘子橙色)(茄子紫色)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认识、感知、实验、操作等多种渠道,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由于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操作,整个活动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对于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操作能力等都有促进和提高;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进行尝试配色,体验配色的变化时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幼儿,使得配色环节中一部分幼儿不能很好的体会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
42、小班科学游戏《认识红色》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色。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初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6、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7、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箱子、红色实物若干、卡纸大兔子若干、足够数量的小兔子、足够数量多种颜色的花
活动过程
1、直接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的箱子,老师想请一起来看看这箱子里有什么呢?
2、摸一摸
教师示范:出示箱子,教师摸出第一样红色的实物,引导幼儿说出红色。
老师想请表现最棒的小朋友也来摸一摸(教师强调规则)
幼儿游戏::让一幼儿摸出实物,并引导说出红色。(游戏重复四次)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从神秘的箱子里摸出了好多红色的东西哦!有红色的✘✘,红色的✘✘……
3、变一变
师:我们摸出了那么红色的东西,就是没有红兔妈妈,老师给小朋友变一个魔术,看能不能把红兔妈妈变出来呢!你们准备好了吗?魔术开始咯!
(放音乐,出示兔子)
(1)拿出不是红色的兔子。
问:这是红兔子吗?(重复两次)
(2)第三次变出红色的兔子。
小朋友们好,我是红兔妈妈,我现在要回去看我的兔宝宝了。
4、给红兔宝宝找家
师:我的红兔宝宝不见了,怎么办?怎么办?(原来,红兔宝宝迷路了,它们不懂路回家,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帮助它,把他们送回家吧!
幼儿游戏(播放音乐)
师:今天,我们帮助了红兔宝宝,老师要奖励小朋友一朵红花,但是这红花要小朋友们自己去✘✘✘找。找到以后马上回到小凳子上坐好,不然红花会跑掉的哟!
幼儿游戏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红色宝宝,真开心,现在请小朋友们带上我们的红花,跟着老师出去外面找更多的红色宝宝吧。
活动反思
颜色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对颜色的认识是最具形象且最为直观的,许多的时候并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和指导,只要运用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应。
科学活动《认识红色》,单单是颜色的认识是及其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播。但是结合了游戏,这就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活动开始以一个神秘的箱子带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好奇的目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铺垫。在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游戏活动带来快乐的同时,能够学到知识,我觉得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其他不足的地方自己更要反复推敲。
这一次赛课,是我幼师生涯的第一笔,因为有这么一次机会,才知道什么是“磨课”,这时候的你,最愿意接受的是别人建议和想法,课不断的磨,建议不断的听,把最有利于自己的精华提取出来并加以消化,虽然看起来仓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快速学习,快速提升的过程。赛课,让自己的心有再次活跃起来,开始的犹豫,总担心自己做的不好,再到下定决心参加,最后到结束后的坦然,这样的起起落落不单单是讲述着开始与结束,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许多的时候结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开始的准备和过程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学习的,通过关注和学习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样优点、改善缺点,这是作为一名幼师必备的品质。以后的自己要补点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不断的钻研,才能提高自己。
43、小班社会《香蕉变戏法》教案及反思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像,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像结果。
2.发展幼儿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6.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7.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香蕉若干。
2.方纸盒1只,湿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产生兴趣
师(出示方纸盒作神秘状):这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样子长长的,皮黄黄的,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
幼:是香蕉。
二、想象活动
师:这香蕉会变戏法,你们信不信?
幼:信!
幼:不信!
师:(轻轻地把香蕉摆放成“下弦月”状):香蕉开始变戏法了,你们看它像什么?
幼:像小桥
幼:像月亮
幼:像彩虹
师(轻轻地把香蕉摆放成“上弦月”状):香蕉又开始变戏法了,你们看它象什么?
幼:像小床
幼:像小船
幼:像滑梯
幼:像摇马
幼:像挖土机
幼:像虫子
师(轻轻地把香蕉摆放成竖状):香蕉真会变戏法,瞧,这样看它像什么?
幼:像大刀。
师(把香蕉放在耳边):喂!
幼:像电话!
幼:像我爸爸的手机。
师: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打电话吧!(幼儿模拟打电话状,与教师进行简短的对话。)
师: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好吗?
幼:像大象鼻子。
幼:像大象牙齿。
幼:像手枪。
幼:像大炮。
三、分享
师:让我们剥开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幼儿尝试剥开香蕉皮,对不会剥的幼儿,教师适当给予帮助。)
师(把香蕉剥开):你们觉得剥开的香蕉像什么?
幼:像蜘蛛。
幼:像花。
幼:像喷泉。
师:下面请你们一边吃,一边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从“整体一部分一没有”的渐变过程,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
活动反思:
通过本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44、幼儿园小班科学《神奇的筷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很多家长在与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常提及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吃饭时不会用筷子,而科学证明,四岁左右的孩子是儿童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学习使用筷子,既可灵活手指又可促进大脑发育,从而提高孩子思维能力和操作技巧,是训练孩子手脑并用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这个科学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筷子的用途,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乐趣,从而喜欢并正确使用这一传统就餐工具。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小手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2、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副筷子。
2、每6名幼儿分为一个小组,每组两个不锈钢盘子,放入大枣、花生粒。
3、活泼欢快的儿童乐曲。
活动重、难点:幼儿正确操作筷子,并用筷子开展各种活动。
活动过程:
1、开火车导入,请小朋友们下车。
师:小朋友们好,我给大家讲个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身体细长
,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猜一样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师:是的,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的发明,那时的人们用竹子削成这样的两根细竹棍,一头细,一头粗,开始人们称它为“箸”,后来又叫筷子,别小看这一双细细的筷子,无论面条,米饭,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东西都难不倒它,它既可以这样夹菜,也可以当叉子,又方便又卫生,后来中国人就习惯了用筷子吃东西,并且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它可是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离不了的好伙伴。你们说,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学习活动。
①请每一组的小组长为幼儿分发筷子与小碟子,幼儿将各自的筷子按老师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先将筷子象老师这样拿在手上,细的一头向下,粗的一头向上,且两只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夹住,将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之间,这样,我们的筷子就能够自由的开合,夹取东西了。现在。让我们互相看看,谁的小手最灵巧。(幼儿间相互交流,检查,老师则巡回指导,并帮助那些还不能正确持筷的幼儿掌握要领。)
③现在,让我们举起我们手中的筷子来做个筷子操吧!
放音乐《兔子舞》,幼儿跟随老师练习筷子使用的各种模仿,如: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竖着筷子叉馒头,搅动筷子搅拌等等,反复多次练习。
3、实践活动。
①请小组长分发果盘。
②师:小朋友们非常能干,这么快已经学会使用筷子了,老师准备了好吃的大枣和花生粒请大家夹一夹,如果你们夹的好老师把它们煮熟奖励给小朋友们吃!好吗?就让我们开始吧!
③放音乐,幼儿边夹边交流,老师一边巡回指导,帮助那些掌握得还不够好的幼儿,一边和孩子们交谈。
4、筷子游戏。
①跳筷子舞。
幼儿的实践活动快结束时,老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起立与老师一道跳筷子舞,或用筷子敲击桌子发出清脆而欢快的乐点,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②活动小结。
大家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一样新本领,能用筷子夹住这么小的豆粒,真是不容易;而且我们还能用筷子来跳舞呢,要是你们天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用它,你们的小手会越来越灵巧,脑子会越来越聪明,我现在可喜欢我的筷子了,你们呢?
③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筷子有关的各种游戏活动。
还有谁能想出我们神奇的筷子还可以做些什么?、幼:蘸颜料画画、妈妈拿来打屁股、打毛线、挖泥巴、搭房子。
5、结束活动。
刚才有小朋友说,筷子还可以象积木一样搭房子,这真是个好主意,就让我们带上筷子,到外面去搭一个大大的房子吧!
在欢快的音乐声里,老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操场上用筷子进行搭建游戏。
45、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罐子的声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罐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随处可见,玩罐子是小班孩子喜欢的活动。为此,选择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玩罐子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辨别不同的物体在罐子里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体验探索的快乐。
2.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发展倾听能力。
3.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装有核桃、黄豆、米的罐子若干;空罐子若干;《幸福拍手歌》录音;标记牌;黑板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初步得出结论:没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没有物体;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有物体。)
1、老师出示一个空易拉罐,摇一摇,问:“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没听到声音)
2、老师拿起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摇一摇:“这个罐子里面有东西吗?”“为什么?”(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辨别罐子里三种物体的不同材料及在罐子里发出的不同声音)
1、老师请幼儿玩一玩罐子,体验罐子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
2、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3、让幼儿了解、探索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三)听一听玩一玩(游戏提升,体验声音的快乐)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
2、慢动作示范一次。
3、加上伴奏演奏一遍。
(四)延伸探究活动(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
听一听想一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一筐装有东西却没有声音的罐子(如纸、海绵等),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在班级区角活动中投放,引导孩子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小班科学活动,平时小班的孩子对罐子就特别感兴趣。所以在这此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在这节课之前我非常担心孩子们会在让他们自由摇罐子的时候。会控制不住去摇。结果出乎我意料。孩子们在我让停的时候很快的就停了。相反,孩子在分类的时候一直会去摇。所以我就临时的让他们尽情的去摇。孩子们摇了自己的。有的还去听听别人的。孩子们在结束的的时候还都真像个演奏家。因为是孩子自己操作实践。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幼儿园小班教案:正确感知比5少的数量
-
幼儿园小班教案:我爱老师
-
幼儿园小班教案:调皮的大皮球(科学)
-
滚动的小猪(小班科学)
-
科学:按形状分类(小班)
-
科学教案小班《认识红黄绿》反思
-
小班科学《去小兔家》教案反思
-
小班科学《气球和皮球》教案反思
-
小班科学示范课教案冬天穿什么反思
-
教案小班科学《今天穿什么》反思
-
教学设计小班科学《会唱歌的塑料袋》反思
-
教案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不倒翁反思
-
买马招兵
-
拍照好难啊
-
桌子和椅子的对话
-
先进性教育整改措施
-
大班科学教案《婴儿从哪里来》反思
-
智能锁朋友圈文案35句
-
医院诚信建设和服务活动朋友圈文案32句
-
朗姆酒朋友圈文案36句
-
好听的情侣游戏网名精选315个
-
《苓湘记》凌&司空BE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