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教案《串糖葫芦》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串糖葫芦》反思
1、小班科学教案《串糖葫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欣赏图片中初步了解登封人刘永占的泥塑作品真实、朴实的特点。
2、学习用团圆的方法制作糖葫芦,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力。
3、对泥塑这种美工活动感兴趣。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泥、泥工板、泡沫板、木棍儿
活动过程:
1、欣赏泥塑
(1)出示泥塑图片,引出泥塑是用泥做出各种造型
(2)观察泥塑的各种造型
(3)引出做出这些泥塑的登封人——刘永占
2、做泥塑——糖葫芦
(1)请幼儿讨论泥塑糖葫芦怎么做
(2)介绍、发放材料,并进行安全教育
(3)幼儿尝试做泥塑糖葫芦
3、交流、展示作品
(1)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糖葫芦,为什么?
(2)请幼儿把糖葫芦布置在区角活动。
教学反思
1、该活动设计比较合理,整个过程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乐的教育思想。
2、活动过程中,幼儿基本处于一种认真学习的状态,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教育目标。
3、活动后指导幼儿收拾整理好泥塑材料,养成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2、小班教案《糖葫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糖葫芦是北方的特色。
2.组织幼儿进行“逛超市'游戏锻炼料幼儿生活实践的能力。
3.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4.激发了幼儿对糖葫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重点难点
1.认识与了解冰糖葫芦。
2.如何“买”,“卖”冰糖葫芦。
活动准备
1.认识与了解冰糖葫芦。
2.如何“买”,“卖”冰糖葫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播放歌曲《冰糖葫芦》,引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 1.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吃过冰糖葫芦吗?味道怎么样?
2.教师出示山楂冰糖葫芦,让幼儿仔细观察。
(1).说一说冰糖葫芦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冰糖葫芦都可以用什么水果做?
3.教师小结:冰糖葫芦是我们北方一种特有的食品,一般在冬天制作,多数以山楂为原料制成,但由于山楂味道很酸,因此会在山楂的外面包裹一层糖,这样味道就变得酸甜可口。现在的冰糖葫芦还有更多的口味,如:葡萄,草莓,黑枣,香蕉等等,都很美味。
(二).《逛超市》游戏
1.教师每次选出6名幼儿并分成两组进行游戏(买冰糖葫芦,卖冰糖葫芦)
2.教师示范游戏过程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并在一旁指导
4.反复进行此游戏,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
三.结束部分:
1.播放歌曲《冰糖葫芦》
2.幼儿将买来的冰糖葫芦互送给好朋友
四.活动延伸:
幼儿回到家中向家人讲述“我”知道的美味冰糖葫芦
教学反思
1.在备课时我认为小班的幼儿动手能力较差,因此选用了《逛超市》的游戏,但是如果讲制作冰糖葫芦融入到活动中也许会更棒。
2.在教学前多数幼儿只知道山楂做的冰糖葫芦,通过本堂活动让幼儿有了解到了各种不同的冰糖葫芦,使幼儿收获很大。
3.活动前我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冰糖葫芦的卡片模型有些少,到最后有几个小朋友一串糖葫芦都没有得到,心情很不好。
4.活动中我给了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摸索,使很多幼儿了解到买东西需要花钱的道理,并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因此幼儿配合得很好。
5.如果让我重新组织这堂活动,我会把冰糖葫芦的制作融入到活动中,这样会更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听取了听课老师的建议,我在幼儿分组活动时应当按幼儿的兴趣需要来分配,这样会加大幼儿的自由空间。老师的评价让我对幼儿有了更深的认识,平时要多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更多地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
3、小班科学教案《吹泡泡》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但每次都是用现成的泡泡水来吹泡泡,很大程度上印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热情,素服了有的思维发展,所以我实际了这届科学活动课,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在探索中主动去建构知识。
活动目标
1、感知泡泡的特点。
2、通过操作,知道不同形状的棒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
3、培养幼儿实际观察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让幼儿大胆想象与表达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泡泡的特点,
2、通过操作,知道不同形状的棒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
3、学会自治泡泡水。
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吸管
2、香皂、肥皂、洗衣粉、洗涤剂、食盐、醋、白糖、酱油等
3、清水 ,废旧电线丝做成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活动过程
一:师演示吹泡泡,引起幼儿吹泡泡的兴趣,同时引出课题。
二:联系生活经验,让幼儿初步感知泡泡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再次感知泡泡特点。
(一)设疑: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来吗?生大胆猜测,引出操作活动。
预设:1、说可以的幼儿,我让他们当场用自来水吹一吹。(通过演示自来水吹不出泡泡的过程,比老师的空说教效果强得多。)
2、说不可以的幼儿,我让他们说说理由,说说生活中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泡泡。
(二)制作泡泡水
1、让幼儿用分别用身边的材料家在在水里。
2、吹一吹,能否吹出泡泡来。(能吹出泡泡来的就在材料旁边做上记号)
3、汇报交流制作情况,水中放入哪些材料会吹不出泡泡来,再次探索原因。
4、引导小结:泡泡水跟普通的水是有区别的,所放的东西也是有选择的,一般在在清水中加 香皂、肥皂、洗衣粉、洗涤剂、才可以做成泡泡水,但水不能太多,否则吹不出泡泡。
(三)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颜色
1、让幼儿观察用大小不同的吸管和形状不同的铁丝圈吹泡泡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吸管吹出的泡泡大,小吸管吹出的泡泡小;吹泡泡的工具虽然形状不同,但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2我让孩子们带上自己的泡泡水来到操场上玩吹泡泡,启发幼儿观察吹出的泡泡在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讨论“怎样留住吹出来的泡泡”
这下,孩子们可兴奋了,都用自己的办法去试,有的用手挥,有的用嘴吹,还有的索性站在高高的台阶上吹……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再次达到**。果然,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泡泡真的飞上天去了,孩子们看得可开心了。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充分让幼儿自主感知,直接操作或得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这个活动组织有序,是和幼儿个性发展,幼儿自然成为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建构者。
你乐,我乐,泡泡乐!在本次科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小班美术教案《糖葫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工具分泥,知道多个圆穿在一起可以变成糖葫芦。
2.探索糖葫芦的制作方法。
3.感受师幼共同制作的快乐。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橡皮泥、泥工板、吸管。
2.图片:太阳公公,糖葫芦。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太阳公公",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看,它是谁?(太阳公公)太阳公公的年纪很大了,每天都在天上看着小朋友做游戏,今天他想吃一种天上没有的好东西。这种好东西的名字叫糖葫芦,太阳公公没有见过,小朋友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1.观察糖葫芦,了解糖葫芦的特征。
感知制作方式,激发学做糖葫芦的兴趣。
小朋友看,老师这里就有一根糖葫芦,你们知道吗,这根糖葫芦不是老师买的,是老师自己做的。小朋友,你们想做糖葫芦吗?
2.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做出糖葫芦。
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活动。
3.大家一边做一边讨论,怎样才能做出糖葫芦呢?
4.小结:油泥变糖葫芦的变化程序:搓长-分泥,用泥工塑料刀从长条中间切开(重点强调)-搓成两个圆-棒子贯穿。
(制作的顺口溜:搓,搓,搓,搓面条,拿起小刀切两半,团成一个球,棒子中间穿一穿。)
三、师幼集体操作。
建议幼儿按序进行活动。
四、评价活动。
你的糖葫芦真好吃,真好看。(师观察,倾听幼儿评价)这根糖葫芦圆溜溜,好吃又好看。我们去送给太阳阳公公吃吧!
请幼儿用好听的话,向太阳公公介绍自己的糖葫芦,太阳公公评价幼儿的作品。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5、小班教案《彩色的糖葫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尝试用胶泥团圆,并用小竹棍串起圆球制作糖葫芦串。
2、喜欢胶泥,感受泥工的乐趣,体验活动的快乐。
3、不要将小竹棍对着自己和别人的脸。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5、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已分好的各色胶泥、小竹棍、货架、已有尝试做棒棒糖的基础
重难点:
掌握团圆和串的技能
能将糖葫芦团揉得圆圆的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看。激发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小结:冰糖葫芦是我们中国北方人们常吃的一种传统小吃,它酸酸甜甜的,你们喜欢吃吗?
二、教师制作,幼儿观察糖葫芦的制作过程
讨论:
1、手指要伸展、撑展,不能弯的,为什么?
2、教师展示自己做的糖葫芦,让幼儿说出它们的颜色
3、它和棒棒糖一样吗?为什么?
三、幼儿制作糖葫芦,教师巡回指导
四、指导幼儿将已做好的糖葫芦放到货架上。
结束部分:
共同欣赏,分享成功的快乐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实物:冰糖葫芦引入话题,与幼儿围绕冰糖葫芦的味道、形状、颜色进行讨论,之后通过观察制作步骤孩子们了解了制作方法。在孩子的操作中老师适时介入、指导,在操作中孩子学习了团圆和串的技能,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孩子们不仅体验到制作糖葫芦的乐趣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活动中巩固了对三原色的认识和加深了对“一个一个成许多”的理解,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效果很好。
6、小班科学教案《好玩的磁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2.对磁现象感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多种形状的磁铁。
2.回形针、勺子、纸片、雪花积木、硬币、弹簧、螺丝、木头积木、铁夹子、铁钉等。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请大家仔细看好,(将磁铁用布包好,铁钉、螺丝、回形针、弹簧等事先在沙子里埋好,教师操作磁铁,将螺丝等从沙子中变出来。)通过魔术引起幼儿兴趣,引出磁铁。
2.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引导幼儿知道磁铁有各种不同的形状。
3.(1)请幼儿变魔术,将教师事先藏在沙子里、红色彩水、纸团里的物品找出来。
(2)小结:将铁钉、螺丝、回形针、弹簧等物品藏在红色彩水里、包在纸里或埋在沙里,磁铁能帮我们很快找到。(磁铁是有磁性的,能够吸住物体。)
4.磁铁娃娃找朋友。
(1)是不是所有的东西藏起来,磁铁都能帮我们找到呢?我们来试一下。
教师将雪花片埋入沙子中,进行实验)那到底哪些物品是磁铁的朋友,那些不是呢?现在,我们来帮磁铁娃娃找找它的朋友吧!
(2)提供各种各样材料的物品,让幼儿自由探索、发现磁铁娃娃喜欢什么样东西。
(3)将被磁铁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看一看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4)请幼儿在自己身上用磁铁找一找铁制品,如衣服纽扣、拉链等。
(5)小结磁铁能吸住铁及铁制品。
5.磁铁的用处大,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磁铁,它有什么用。鼓励幼儿相互交流磁铁在生活中的用处。(妈妈的包、文具盒、冰箱门、磁性教具、家里的门吸等等)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磁铁的朋友。
教学反思
磁铁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和常玩的物品,如:文具盒上的磁铁和书包扣上的磁铁,家中的电磁炉等等。课程取材于这一生活题材,但是“磁铁能吸住铁的物品,不能吸住非铁物品”对幼儿来说非常抽象,所以活动选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帮助幼儿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我由易到难地设计了一系列活动环节:先让幼儿看一看,再认一认,做一做,说一说,最后玩一玩中,总结出“磁铁形状多;能吸住铁的物品,不能吸住非铁物品;真好玩”的科学经验。符合中班幼儿认知特点,能使幼儿在玩中学,有机会参与尝试,无论如何,幼儿都会有自己的发现,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体升,鼓励幼儿不断探索。
7、小班科学教案《看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有兴趣地观察下雨的情景,知道春天会下雷雨。
2、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活动前了解天气预报,选择下雨天气开展此活动。
活动室内准备几把雨伞。
录音机,音乐《大雨小雨》磁带。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兴趣。
"轰隆隆,轰隆隆"是什么声音在响呀?让我们一起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引导幼儿知道轰隆隆的声音是打雷的声音,了解春天来了,有时也会下雨,这就是春雨。
2、和幼儿一起听雨。
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听听看,你听到的雨声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用各种象声词来表达。("哗啦啦"、"淅沥沥"、"沙沙沙""哗啦哗啦""滴答滴答"等)3、和幼儿一起看雨。
(1)雨点是从哪里落下来的呢?是怎么落下来的呢?落下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用"雨点象什么"来表达。
(2)雨点落在地上像什么?地上会有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雨点落在地上会溅起泡泡样的水花,积水中会有水纹等现象。
(3)看看小草、小花、小树在雨里是什么样子的?
知道这些植物喝足了水会长得更好。
4、和幼儿一起玩雨。
(1)我们用小手接住雨看看,雨是什么颜色的?雨点落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2)和好朋友一起撑着雨伞踩水花玩,提醒幼儿不要把自己淋湿。
5、在音乐《大雨小雨》的声中结束活动。
反思:
此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听、看、摸让幼儿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从中了解春雨的特点,感知春天的天气是多变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寓教育与玩乐之中,符合小班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能力。
8、小班数学教案《好吃的糖果》含反思
设计背景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怎样在教学活动中来吸引幼儿,让孩子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灵感闪现呢?我觉得选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幼儿都喜欢吃糖,特别是在现在高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各种形状、各种味道,各种颜色的糖果更是吸引了他们,而且孩子们也具有一定的经验,贴近幼儿生活。其次还要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水平,小班幼儿刚接触到数,我们就指定了一至二的数量,及其物体与点子数量的匹配。活动中要求幼儿所要掌握的知识都贯穿与各个游戏当中,教学中,我们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试一试,查一查,结合集体——个人——分组等形式,让幼儿学会一至二数量与物体的匹配,体验操作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加强同伴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对1和2的点子卡片进行实物糖果的匹配。
2.通过形式多样、有趣的操作,激发幼儿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对1和2的点子卡片进行实物糖果的匹配。
活动准备
点子卡片、各种糖果、魔术袋、夹子。
活动过程
一、案例描述:
(A)、小游戏:变魔术。
1. 教师变魔术。教师手中握1-2粒糖,让幼儿猜测。
2. 个别幼儿变魔术。
(B)、找朋友。
教师:(一粒糖贴在黑板上)一粒糖还有一个好朋友呢,小朋友看,它是谁?(小点子)有几个点子呀?(1个)小结:原来1粒糖和1个点子是好朋友。(辅以动作),幼儿学说。
(C)、夹糖。
(D)、点子与糖果数量的配对。
1.教师讲解示范。
2.幼儿操作。
3.给动物送糖果。
(E)、延伸活动:品尝糖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属于数学领域,作为教师的我要成为引发者、支持者和引导者,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活动中,我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更加注重对幼儿能力、习惯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照《纲要》精神,反思我的教学,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在活动中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现在整个活动中,如:让孩子看,让孩子猜,让孩子试,让孩子说,让孩子学,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掌握点子与食物的配对。
2. 教学目标:着眼发展,注意整合。如:在让幼儿说一说,自己装了几粒糖?去给小动物送的时候,说一说,小青蛙,我送你一粒糖等等,敢于说出自己操作结果是渗透语言领域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唤起自信心”,则是社会领域的目标。
3.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
《好吃的糖果》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缘于幼儿的兴趣。因此,选择这个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糖果作为数学活动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只要动手操作,就会有体验,有收获。同时又有挑战性,而幼儿这种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是幼儿终身发展所要具有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内容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9、小班教案《冬天的糖葫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冰糖葫芦是北方的特色。
2.组织幼儿进行“逛超市'游戏锻炼料幼儿生活实践的能力。
3.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
1.认识与了解冰糖葫芦。
2.如何“买”,“卖”冰糖葫芦。
活动准备
1.认识与了解冰糖葫芦。
2.如何“买”,“卖”冰糖葫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播放歌曲《冰糖葫芦》,引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 1.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吃过冰糖葫芦吗?味道怎么样?
2.教师出示山楂冰糖葫芦,让幼儿仔细观察。
(1).说一说冰糖葫芦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冰糖葫芦都可以用什么水果做?
3.教师小结:冰糖葫芦是我们北方一种特有的食品,一般在冬天制作,多数以山楂为原料制成,但由于山楂味道很酸,因此会在山楂的外面包裹一层糖,这样味道就变得酸甜可口。现在的冰糖葫芦还有更多的口味,如:葡萄,草莓,黑枣,香蕉等等,都很美味。
(二).《逛超市》游戏
1.教师每次选出6名幼儿并分成两组进行游戏(买冰糖葫芦,卖冰糖葫芦)
2.教师示范游戏过程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并在一旁指导
4.反复进行此游戏,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
三.结束部分:
1.播放歌曲《冰糖葫芦》
2.幼儿将买来的冰糖葫芦互送给好朋友
四.活动延伸:
幼儿回到家中向家人讲述“我”知道的美味冰糖葫芦
教学反思
1.在备课时我认为小班的幼儿动手能力较差,因此选用了《逛超市》的游戏,但是如果讲制作冰糖葫芦融入到活动中也许会更棒。
2.在教学前多数幼儿只知道山楂做的冰糖葫芦,通过本堂活动让幼儿有了解到了各种不同的冰糖葫芦,使幼儿收获很大。
3.活动前我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冰糖葫芦的卡片模型有些少,到最后有几个小朋友一串糖葫芦都没有得到,心情很不好。
4.活动中我给了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摸索,使很多幼儿了解到买东西需要花钱的道理,并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因此幼儿配合得很好。
5.如果让我重新组织这堂活动,我会把冰糖葫芦的制作融入到活动中,这样会更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听取了听课老师的建议,我在幼儿分组活动时应当按幼儿的兴趣需要来分配,这样会加大幼儿的自由空间。老师的评价让我对幼儿有了更深的认识,平时要多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更多地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
10、小班科学教案《水果串》含反思
设计意图:
小朋友爱吃水果,但吃水果也挑食。有的爱吃甜的,有的爱吃略带 酸味的,有的爱吃脆的,有的爱吃软的。真是众口难调,如果改变一下水果的吃法,让幼儿亲自制作一盘水果串,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通过《水果串》这一活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水果的不同特征,知道水果有多种吃法,不挑食。
活动目标:
1.尝试与同伴共做水果串。
2.知道水果有多种吃法。
3.愿意与同伴分享食物。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各类水果(苹果.香蕉.梨)
串好的水果串 竹签 擦手毛巾 香肠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
1、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神秘书袋,里面有很多东西,现在请小朋友到老师这来摸摸魔术袋,看看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2、按摸到的水果不同说一说。
(你摸到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
二、讨论水果的吃法。
1、师幼一起讨论水果的吃法。
2、小朋友摸到了这么多好看又好吃的水果,都能怎样吃呢?
(榨果汁 煮水 做罐头 做水果沙拉等)
3、除了小朋友说的吃法以外,我们还可以做成好吃的水果串哦!
三、教师出示水果串
1、你们猜猜这串苹果香肠串是怎么做的呢?
(启发幼儿讨论做法,把苹果切成小块中间加上香肠串起来)
2、如果想一下子尝到不同种类水果的味道,这样的果串怎么做呢?
四、请幼儿自己动手做水果串。
1、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竹签很尖,串的时候要怎么做才能不扎到手呢)
2、做水果串之前要先洗手。
五、品尝自己做的果串。
说说自己做的是什么果串,鼓励幼儿跟同伴一起交换品尝。
活动延伸:
回家把做水果串的本领教给爸爸妈妈。
活动反思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到处硕果累累,水果家族其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对幼儿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来源。在生活中,虽说,它是幼儿每天直接接触的事物,然而,这种接触大多是一种自然的接触,一种模糊的混沌的知觉。而对于那些刚离开家庭的幼儿来说,他们对亲身可以体会的事很感兴趣如:吃、玩,他们对这方面的经验也较丰富。《水果串》这一活动正好符合《纲要》中所体现的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期发展。即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通过这个活动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提炼社会经验,发展基本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在家长们的大力配合下,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以寓教的形式贯穿始终,并注重以幼儿为主体,多渠道地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了解各种水果的特性,如:活动前的 “找水果”、“摸水果”、“分水果”活动中的“串水果”,活动后的“尝水果”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所以幼儿的活动兴趣一直很高。在活动中,我们对幼儿的要求和指导也是因人而异的,力求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尽可能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给予幼儿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活动过程中注重挖掘各种教育因素,并将其有机地结合、渗透。注重培养幼儿表达、交往、合作的能力;适时地渗透保健意识。注重激发幼儿对水果正确、美好的情感;注重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分析、比较、创造、想象等能力,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等。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一是“串水果”活动中的串,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适时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幼儿自由选择水果,尽量分散坐,减少相互间的碰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1、小班科学教案《颜色对对碰》含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了“颜色对对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活动目标:
1、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到颜色配色带来的乐趣。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的清水,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黄色、蓝色)颜色少许。红、黄、蓝标签若干,装有少许红色(黄色、蓝色)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知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2、难点: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㈠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教师示范:用来摇晃一瓶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边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并将相对应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教师拧开一个瓶盖,让幼儿看到留在瓶盖内的颜料痕迹,再想一想清水变成颜色水的原因。
5.请幼儿轻轻拧开瓶盖,验证瓶盖内有颜料的事实。
6.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变化过程。
㈡变成新的颜色水,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
1.幼儿自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2.想一想,如果瓶子里的颜色水与颜色标签所表示的颜料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根据自己所选标签,选择装有对应颜料的瓶盖,以此替换原来的瓶盖。教师提醒幼儿一定要拧紧瓶盖,一边用力摇晃一边观察颜色的变化。
4.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
㈢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放到展台上,介绍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二、展开:
1、教师揭开谜底。
将黄色与蓝色混在一起就会变成绿色。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该拧下来涂成黄色,晃一下就变成了黄色。再用我准备好的瓶盖上涂上蓝色,然后在摇晃瓶子,水就变成绿色了。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精灵儿童网站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小魔术啊?教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水粉、油画棒)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匀或涂匀,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每人只能哪两种颜色不能把颜料洒在衣服或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做一个不乱涂乱画的好孩子。
3、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个别幼儿展示。请幼儿说说红宝宝和黄宝宝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宝宝?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橘色的?答:橘子等。紫宝宝是哪两个宝宝合在一起变成的?答:红宝宝与蓝宝宝。生活中紫色的物品有哪些?
师幼小结:在我们周围,到处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非常美好。
4、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个别幼儿展示。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师: 颜料能变颜色,老师这里的蜡笔也能变颜色。请你也来试一试。(一边说一边示范) 老师提出要求后小朋友操作。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变出了什么颜色。
小结: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引导说出: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师幼共同朗诵儿歌
活动结束:
1、收拾并整理。
2、鼓励小朋友下次来玩颜色。
宝宝们,为我们的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吧。老师这有一棵树宝宝,但没有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装扮一下它吧。把橘色的当树宝宝的果实,绿色的当树干,紫色当花心。树宝宝终于有漂亮的衣服和大大的果实了说:“谢谢小朋友。”“不用谢”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橘色(绿色、紫色)还能画出什么东西来?请小朋友把你们刚才变出的颜色画一画吧。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小精灵儿童网站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小精灵儿童网站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12、小班科学教案《认识秋天》含反思
设计背景
秋天挂图 、室外摘来能有代表性的树叶。
活动目标
1、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枝叶会变色、还会飘落,有些树叶为什么又不会变色。
2、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小朋友知道气候变化导致树叶的变化;难点是我们南方冬天树叶变化不是很大,多是常绿树木。
活动准备
从室外摘来秋天的枝叶有红叶子、黄叶子、绿叶子。
活动过程
1、选择好能代表秋天的挂图。
2、出示自己准备好的树叶。
3、让小朋友感觉自己现在的穿着和夏天有什么不同。
4、介绍我们气候变化导致树叶的变化,然后让小朋友自己做比较。
教学反思
通过秋天树叶的变化让小朋友知道大自然气候的替换,但由于地域的不同会让小朋友遇一些迷惑不解的问题,比如秋天树叶变黄,枫叶变红这些现象,而榕树、松树、樟树等一些常绿树就要我们费些时间向小朋友解释才行,要不会让小朋友感觉到我们老师说话自相茅盾的。
13、小班科学教案《好吃的西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基本特征。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西瓜。
2.每人一份餐巾、刀、抹布;课前洗净双手。
3.PPT。
活动过程:
1.摸一摸,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小朋友,今天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礼物,它是一种水果请一个小朋友来猜猜是什么?
2.集体观察,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我们把它请出来,看是什么呀?
师:"西瓜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的。现在又多了一些形状,有的大,有的小。皮是绿色的,还有的有一条一条的花纹。西瓜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敲会响,推推会滚。
3.通过故事了解西瓜吃法以及内部特征。
师:"今天有一群猴子也捡到了一个西瓜,他们为了吃西瓜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呢,你们想知道吗?"
a.老师讲故事《猴王吃西瓜》。
b.老师提问:猴王怎么吃西瓜?你会吃西瓜吗?吃西瓜应该吃什么?
c.师:那西瓜的瓤在哪里呢?
d.我们一起把西瓜切开看一看。
e.让幼儿观察西瓜的内部:你们看到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
f.了解两种特殊的西瓜--黄瓤的瓜和无籽瓜师:小朋友看老师电脑上有两种瓜,它们跟我们平时吃的瓜有什么不一样呢?
4.我们给西瓜涂上颜色吧。(幼儿动手操作)
5.谈论吃西瓜的好处。
a.师:"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b.请幼儿尝一尝: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瓤水分多,吃起来又凉又甜.能解渴、消暑,我们大家都爱吃。
活动反思
我们所追求的应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这些将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与总结,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14、小班科学教案《认识图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按照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难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大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一个、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每人一份、小动物屋3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1、今天,我们去图形王国里玩一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我们出发了。
2、提问:王国里有哪些图形宝宝啦?(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它有长得怎么样的呢?
3、图形宝宝自我介绍(小结):小朋友们好,我是圆形宝宝,我的身体是胖乎乎的一个角都没有。小朋友们好,我是正方形宝宝,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很高兴能和你们做朋友。小朋友们好,我是三角形宝宝,我有三个角三条边,大家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吗?
二、游戏“喂饼干”
1、按形状给小动物喂饼干。师:小朋友们,图形王国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啦?(出示三个形状小动物的家)教师分别扮演小动物,说喜欢什么形状的饼干。
2、师:小朋友们,现在拿起小椅子下的三种形状的饼干,你们手里有什么形状的饼干啦?小动物饿啦,给他们喂一下吧。
3、小朋友喂饼干。
三、经验迁移。
师提问:在小朋友的家里或在幼儿园,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呢?回家之后,我们在去找找其他的物品吧。
活动反思:
活动刚开始,我以带小朋友去图形王国参观的形式,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接着我直接出示三个图形宝宝请小朋友说一说长得怎么样,用直观的图形来进行表示。小朋友自己先说出第一感觉的形象。然后教师在自我总结,以图形宝宝自己介绍的方式较科学的介绍给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三个形状的基本特征。但是之后,教师可以请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等方式来考考小朋友有没掌握,可以更好地巩固对图形基本特征的了解。重点可以更好地突破。
第二环节,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小朋友按照形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以此加深小朋友对三个形状的特征。比如请他们拿起饼干的时候,先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饼干,然后再去喂饼干。因为“游戏”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让他们“玩中学,学中玩”,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
最后一个环节经验迁移,让小朋友自己说说幼儿园、家里的物品。哪些是圆的、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将枯燥的图形与生活相联系,较好地融入到生活,作为生活经验。
教学反思:
通过此活动幼儿对图形有清晰概念,对不同的图形有了印象。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图形。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15、小班科学教案《种大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
2、观察、认识大蒜,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
3、能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大蒜,知道大蒜的生长环境。
2、适合种植的大蒜若干。
3、装好松软泥土的废旧杯子、罐子若干;小洒水壶。
活动过程:
1、直接出示大蒜,引导幼儿认识大蒜的外形特征。
(1)出示大蒜,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谁认识它?你在哪儿见过呢?
(2)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上认识大蒜的外形特征。
师:请你看看大蒜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3)剥大蒜,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大蒜。
师:请你们把大蒜掰开,看看是什么样的?和刚才的大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请幼儿上前摸一摸,闻一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摸上去感觉怎样?有什么气味?
2、学习种植大蒜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种植需要的材料和器具:如器皿、土、洒水壶等。
师:你会种大蒜吗?我们种大蒜需要什么?
(2)引导幼儿自由讲述如何种植大蒜。
师:如果请你来种大蒜你会怎样做?
(3)教师小结、示范种大蒜的方法。
(种大蒜分三步——第一步:选择种植需要的材料和器具。第二步:找出大蒜根部,把大蒜头的须根朝下,用手按到土里,轻轻地把泥土压在大蒜身上。第三步: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端平摆在户外平台上。)
(4)请个别幼儿进行示范,和老师一起种大蒜。
3、幼儿尝试种植大蒜。
(1)教师讲解种植要求与注意事项。
师:在种大蒜的时候要把大蒜的尖头朝上,把大蒜按在土里,要保持地面干净。
(2)幼儿分组自由种植大蒜,教师巡回指导。
4、活动评析和小结。
(1)展示幼儿的种植结果,引导幼儿观察。
(2)师幼一起检验种植情况,并进行改进。
(3)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平摆在户外平台上。
活动延伸:
将种植的大蒜摆放自然角,并让幼儿是日常观察、管理,同时把生长情况拍下照片,按顺序贴在墙上,帮助幼儿了解大蒜的生长过程。
活动反思:
在今天的种大蒜活动中,老师觉得我们小一班的小朋友都很棒,全都能够听从老师的指令进行活动,跟老师也有互动,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孩子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大家怎么剥大蒜的皮。在这里,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同伴间的学习,他们能够快速地学习身边的小朋友的动作,如剥大蒜的外皮和蒜瓣的皮;我也看到了小班孩子好模仿的特点,但凡同伴一句话,就会有一大堆地孩子跟着说相同的话;我还看到了孩子们对五角星的渴望,一颗五角星,促动了很多孩子的主动探索;最后,我还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老师说大蒜有营养,孩子们就都说要去吃大蒜。
16、小班科学实验教案《糖果小屋》含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糖果是幼儿熟悉、喜爱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设计《糖果小屋》这个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经验。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各种糖果的特征,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2.初步知道按形状分类摆放物品。
3.愿意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重、难点:
重点:知道按形状分类摆放物品。
难点:了解各种糖果的特征,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小糖果若干,糖果盒圆形、方形各一个,布袋2个,课件,糖果小屋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开始)提问:小朋友吃过糖吗?那你吃过什么糖?
(二)展开部分
1.认识各种糖果:
糖果小屋里住着好多的糖果宝宝,看谁先说出它的名字。
2.送糖果宝宝回家(按形状分类)幼儿动手操作:每位幼儿拿一块糖,分别将圆圆的糖和方方的糖送回圆圆的家和方方的家。
检验:糖果宝宝你有没有去别人家啊?我们一起来看看。
3.判断数量,软硬。
出示布袋,布袋里也有糖果宝宝哦,布袋里的糖果宝宝可不一样哦。
判断数量:幼儿用手摸摸,哪个多,哪个少?
判断软硬:哎,怎么感觉哪里不一样呢?为什么感觉不一样呢?摸上去什么感觉?
小结:一边多,一边少,一边软,一边硬。
(三)结束部分:
1.今天小朋友表现都很好,老师请你们吃糖,想不想吃?
每人拿一块糖果,说说自己的是什么样的,并分享糖果带来的乐趣。
2.延伸:用糖纸一起装扮糖果小屋。
教学反思:
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品尝糖果,制作糖果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探索、感知、想象。
17、小班数学教案《好玩的糖》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5以内的数量,提高幼儿点数、计数、匹配等数学操作能力.
2.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锻炼幼儿手指小肌肉,提高手的灵活性、协调性。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糖(幼儿每人15颗)、小篮子8只、小杯子幼儿每人5只(里面装有数量为1-5的点卡),数字卡片1—5.,糖果图片5张,圆点卡片5张,猴子卡片5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我们教室里什么东西最多呀?(糖果)你吃过什么糖?味道怎样?
师:糖果不但好吃,还可以用来和我们做游戏。
二、夹糖游戏:主要练习数数把手做成夹子(幼儿用两只手指头做“剪刀”状),伸到篮子里去夹一夹糖,能夹住吗?其他的手指不能帮忙哦。
1.好,下面,我们来玩夹糖游戏,游戏有一个规则,当听到铃鼓声,你开始把糖一粒一粒桌上,铃鼓声一停,你的手马上停下。
*数一数你夹了几粒糖?(幼儿自己数数)用我夹了*颗糖回答
2.请一个幼儿到展示台上数数,(要求手口一致),大家一起数
3.第二次操作,提高速度这次你夹了几颗糖?谁也夹了*颗糖?(你们夹的糖是一样多的)
4.第三次操作后:先数一数自己的糖,再看一看桌上其他小朋友的糖,看看谁的最多。
三、猜糖:点数师:猜猜我手上的图片上有几粒糖?你们可以在1、2、3、4、5这5个数里猜一个数)。
1.数一数证实。(可以请个别幼儿数或全体数)
2.*粒糖可以用几个点来表示?
请一个小朋友把它送到*个点的下面,边送边说一句话:点宝宝我送给你*粒糖
四、匹配
1.现在这些糖果要找图片上的点宝宝做朋友了,一颗糖和一个点宝宝做朋友,那么两颗糖和几个点宝宝做朋友?
谁来给这些糖果找朋友?(幼儿上来操作)并说:*粒糖果和*个点宝宝做朋友
2.小猴子看到这么多糖果真想吃很多,但是糖果吃多了会烂牙,现在我们让一只猴子吃一颗糖果,应该怎样分给它们吃?
(幼儿遍操作边说:*只小猴子分给你们吃*粒糖果)
四、装糖果:小猴子吃到了糖果很高兴,老师也想吃糖果,现在你们来装糖果,等一会卖点糖果给我好吗?
请小朋友把椅子下面的小碟子拿起来。数一数有几个杯子?马上请小朋友来装糖,每个杯子里有一张圆点卡片,先数数杯子的卡片上有几个圆点,然后在杯子里装和点子一样多的糖,听清楚了吗?
(幼儿装糖,教师观察与指导)。
五、买糖、品糖游戏:
1.糖都装好了,我想买你们的糖,行吗?
师:我想买杯子卡片上有*点宝宝的杯子里的糖,如果你装对了,我就用一个棒棒糖来买你的糖。现在请大家举起来。
请个别幼儿说说*个点宝宝应该装几颗糖。如果对了,奖励一个棒棒糖。
2.你们喜欢吃吗?糖吃多了可不好。那我们今天就选一粒自己喜欢吃的糖果吃吃,再选一颗大人喜欢吃的糖果送给他们吃。其余的糖果如果你想带回家给其他人一起吃可以,如果不想带回家的话,就倒在娄子了,下次继续游戏。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18、小班科学教案《可爱的兔子教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兔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萌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素质,掌握简单的科学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引发幼儿的关爱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小兔3只、食物(鱼、肉、草、菜、萝卜)、表格、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师带领幼儿悄悄去看一位小客人,幼儿自由坐落。
2、 请个别幼儿摸摸、猜猜, 然后请出小白兔。
二、观察梳理活动:
1、 幼儿自由观察抚摸了解外形。
幼儿自由讲述兔子的外部特征:红眼睛、长耳朵、三瓣嘴、毛、尾、腿
2、 幼儿自由喂食。
师:请你试一试小兔到底喜欢吃什么;幼儿从食物中自由选择食物进行喂食。
3、共同完成表格记录,得出结论;
小结:长在泥土里的叫植物,吃植物的那些动物一般都是很温顺的,还有什么动物也吃草?只要我们不去欺负它们,它就不会伤害我们,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3、 教师绘画小结;
师:我们给小兔画张像吧!
4、 师生共同学习抱小兔。
三、 延伸活动:
我们给小兔子找个家吧,看看哪个地方最适合做小兔的家,我们一起来打扮它吧!
活动反思
一、 对于教材的选择,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应是孩子们即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指孩子有生活经验,有话可说,有感性经验;陌生是孩子有发展的余地,有可拓展的空间。小兔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在儿歌、故事中经常接触,然而只停留在初浅的知识层,拓展的空间非常大,在一个活动中,即能够巩固已有的能力,又能发展新的能力。
二、 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今天的教学活动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排排坐,在老师的指导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学习。我将整个科学活动转变为一个很随机性的观察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对于小兔的外形特征孩子都是知道的,就是在这种随意的接触过程中他就验证了已有的知识,同时他也在发现问题、找寻问题,获取新知识。
三、 以情感引导为主线。小班的孩子情感是非常脆弱的,但同时也是非常容易构建情感因素的。在和小兔玩耍的过程中,从认识、玩耍到找家,始终荣辱了教师和孩子的感情因素,如轻轻抱、小声说话、喂食、为它画画等等,不需要刻意的提到该如何保护它,而是真正转化为行!出自:快思老.师!为,包括环境的营造、让孩子直接接触生灵,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产生一种亲和力。教师带领孩子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来说服、来感染孩子,孩子们不光知道,而且已经做到了,通过这么一个活动,他对小兔子的关爱已经事实在在的在他脑海里扎根了。
四、 玩固然是有效的,但科学知识还是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树立的。在玩了之后,教师就要找寻有效的梳理小姐方法,帮助 孩子整理零乱的知识。对于小班的孩子,绘画是能够吸引他们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选择了绘画小结的形式,采用简笔画来抓住兔子的特征,这要比说教式的小结更为简明、生动、富有趣味。
五、作为科学活动,应该让孩子学会一种能力,而并不是单纯的几个知识点,通过一个活动对他将来的发展有所帮助,就是所谓的终身发展理念。因此我让孩子们接触了图表形式,并且赋予色彩,虽然图表很简单,但让孩子了解了一种科学方法、一种简单的统计法,这是一个科学活动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个支点。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的情感沟通、情感宣泄和对科学的态度是最大的受益点。
但是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没有很好的估计孩子的现场反映,孩子们接触小兔子时的冲动、兴奋,造成了活动场面的拥挤,给观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在活动小结时,孩子们的反馈其实已经生成了很多新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时机,还是捏的比较牢,没有放手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小班科学教案《找尾巴》含反思
活动意图:
观察能力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 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 是知觉的最高形式。观察是积累知识的起点,又是 科学发现的开端,任何学习、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始于对自然和 社会现象的精细观察。
活动名称:
科学《找尾巴》
活动目标:
1、 训练幼儿观察力比较,分析的能力。
2、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可以摘掉尾巴的小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刚才老师和大家学了一首尾巴的儿歌,现在老师手里有很多小动物它们都没有尾巴,那我要小朋友来帮他们找一找。
2、 展开活动
1)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蝌蚪)对了,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老师来帮她找找,是这条吗?(不对)再试试,这条对了。
2) 小朋友你们想试试吗,请每个小朋友到老师这里须操作材料,你们和妈妈一起来找一找,请妈妈用老师刚才的方法引导自己的孩子做。
3、 结束活动:小朋友都不错,妈妈都奖励自己宝宝一个,呱呱。
活动延伸:
妈妈在家里要多引导宝宝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活动反思: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幼儿认知世界的眼睛,通过幼儿良好的观察力,可以主动获取知识,满足好奇心、求知欲。
20、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糖葫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手指圈画圆圆的糖葫芦,并把中间空余部分涂满颜料。
2.大胆用手指蘸取颜料,并会用抹布擦干净手。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过程:
一、认识并说说糖葫芦的形状。
师: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糖葫芦吗?什么形状的?
师小结:糖葫芦上有许多的圆形宝宝它们整整齐齐的排在一起,在它的下面还有一根长长的小棍子把它们紧紧的连在一起不分开。
二、学画糖葫芦
1.设置情境
师:早上呀,倪老师接到了贪吃的小猪的电话,<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它说他也很想吃糖葫芦,想请我们小二班的小朋友帮他做又大又红又圆的糖葫芦,你们愿意吗?
2.教师空手示范画圆形。
伸出吃饭的那个小手,小火车往上爬,再往上,然后拐个弯再慢慢地往下,再拐个弯向上爬呀爬,和刚才的火车头碰在一起。圆形就画好啦!
3.教师示范用颜料画糖葫芦。
(2)教师示范,幼儿空手练习。
(3)注意要画很多圆
4.请个别幼儿尝试,激发其他幼儿动手的欲望。
三、幼儿操作练习画糖葫芦。
活动反思:
我借用孩子们熟悉的开火车的形式,引导小宝贝们画出一个个圆,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小火车的头和尾都衔接的很棒,但是线条画的不是很圆整,有些糖葫芦甚至有些“方方” 的,在画圆的技能方面还是需要小宝贝们好好练习。由于这次的颜料调的有些稀,在绘画的时候小手上的难免会有滴下来的颜料掉落在纸上,所以画面不是很整洁。另外在三个圆的排列方面很难控制住两两之间的距离,这也是受小班幼儿年龄的限制。
21、小班科学教案《叶子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鸟的外貌特征。
2、利用不同素材进行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3、激发幼儿对鸟的兴趣,并喜爱大自然。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鸟的外貌特征。
教学难点:
能独立完成叶子鸟的制作。
活动准备:
1、各种鸟的图卡
2、有关鸟叫的CD
3、各种树叶若干
4、纸卡,胶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先播放鸟类的叫声,让幼儿欣赏。在请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2、继续播放音乐,让幼儿欣赏各种鸟的图卡并提问。
(1)请幼儿说说倾听地感觉,模仿鸟叫声。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小鸟的各种特征。
(3)让幼儿假想自己是只小鸟,张开翅膀,来一段即兴的,自在的律动仿真飞翔。
3、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叶子并引导幼儿思索,我们可以利用叶子做小鸟。
4、向幼儿介绍叶子鸟的做法。
(1)请幼儿将叶子拼贴在图画纸上。
(2)再利用添画的方式在拼贴的叶子旁绘画,完成一只叶子鸟。
(3)完成后,展示幼儿的叶子鸟,并互相欣赏。
教学反思:
本学期小班科学课程分4单元。第一单元主要介绍春天的植物—花草,为了更好地引出第二单元—鸟的认识,这节课主要起衔接作用。本班幼儿年龄差异较大,所以幼儿的认知理解能力水平不同,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最后以手工课的基本要求设计本教学活动。 教学准备中,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准备小鸟的图卡应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外貌特征代表的几种就可以了。
活动延伸:
1、可以让幼儿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素材制作小鸟
2、让幼儿多关注小鸟,小动物;爱护它们,保护环境,更好地做到情感迁移。
22、小班科学教案《糖果王国》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小班科学教案《糖果王国》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活动反思:
糖果对小班幼儿的吸引力、诱惑力是无穷的,活动中,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品尝糖果,制作糖果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探索、感知、想象。
23、小班科学教案《认识小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手,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每只手上有五根手指。
2.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五根手指的名称。
3.了解手的作用,知道要保护手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关于手的作用及保护方法的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请小朋友把你的小手伸出来跟老师一起做游戏。游戏:听我说,跟我做“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放下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前伸。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后伸。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藏起来。”
二、基本部分
1.知道人有两只手,两只手的大小一样,也叫一双手。
(1)师:刚才啊我们小朋友和自己的小手做了游戏,现在请你数一数你有几只手?老师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有几只手(两只手),
(2)知道两只手也叫一双手师:小朋友都有两只手,比一比你的两只手是不是一样大的?你是怎样比的?(请幼儿自己先探索方法,再教给幼儿比的方法,将手掌合起来,手指对手指)小结:小朋友都有两只手。两只手是一样大的,所以它又有另外的名字叫一双手。
(3)举手游戏:老师说“一只手”、“两只手”“一双手”请幼儿举手。
2.数一数,一只手上有几个手指。(从拇指开始,按次序进行,口手一致地点数,数好后再换一只手数。(.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师: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你数数自己的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小结:每只手上有五个手指。3、学习五根手指的名称。
(1)师:我们的五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先请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你的五根手指长得是不是一样长?(让幼儿自由讲)找出你最长的手指,并把它捏住。老师介绍:“这个手指长在中间,所以叫它中指。”老师伸出大、小拇指,问幼儿:“哪个大,哪个小?”(引导幼儿说出大拇指与小指)老师伸出一个手指点东西,介绍:“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老师介绍:“还有一个手指没有名字,我们叫它无名指。”
(2)小结:刚才呀我们认识了自己的五根手指,知道了它们的名字。最长的手指呀叫---中指;大的粗的叫----大拇指;小的细的叫----小指;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没有名字的手指叫----无名指。
(3)以游戏形式巩固。休息:现在呀我们要请我们的手指休息了。大拇指睡着了,食指睡着了,中指睡着了,无名指睡着了,小指睡着了,我们都睡着了。起床:大拇指醒了,食指醒了,中指醒了,无名指醒了,小指醒了,小手拍拍都醒了。
三、结束部分
利用幻灯片帮助幼儿了解手的作用及保护方法。
(1)手的作用。师:我们大家都有一双手,那么手有什么用处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考虑)我们的小手能拿东西、洗脸、刷牙等。(幼儿先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讲述后出示幻灯片小结)
(2)保护手。师:手的本领很大,能为我们做许多事,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手。幻灯片提示:不要用刀子或剪刀把手弄破,不要咬手指头,勤剪指甲,勤洗手,冬天还要擦护手霜、戴手套等。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24、小班科学教案《糖果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知道不乱扔糖纸。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选择2-3种不同的糖带到幼儿园来、主题墙上布置好。
2、各种糖果若干(形状、颜色不同的糖等)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
活动难点: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活动过程:
一、用谈话导入,引起幼儿的回忆体验
师:“小朋友,你们好!你们喜欢吃糖吗?你们吃过什么糖?最喜欢吃什么糖?”(调动幼儿经验,引起幼儿兴趣)
二、操作,游戏
(一)猜糖果
1、出示一糖罐,里面放置各种形状的糖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吃的糖,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糖好不好?”
2、出示几种有代表的糖,引导幼儿认识。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糖
1、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两种不同的糖, 用你们的小手来摸一摸糖,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有各种各样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等,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颜色的,有硬的有软的等等。
(三)品尝糖果
1、老师请幼儿品尝糖。 师:“这种糖吃在嘴里什么感觉?”(幼儿大胆说出感受)尝一尝甜不甜。小朋友,剥下的糖纸怎么办?(让幼儿说一说)
2、幼儿一边品尝一边回答老师的问题:吃到嘴里糖果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是硬的还是软的。(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在嘴巴里的糖果有什么变化吗?(引导幼儿回答糖果变小了)
三、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小朋友,我们把刚才剥下的糖纸扔到垃圾筐里,让幼儿从小养成不乱扔糖纸的好习惯。 糖虽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别忘了吃了糖以后要漱口和刷牙,下面我们一起到盥洗室漱口去吧!
活动延伸:
1、请幼儿搜集不同种类的糖,放在生活区内,供幼儿探索和品尝
2、在日常生活,放上各种糖纸和小石子、塑料泡沫,供幼儿进行折折叠叠,练习包糖。
活动反思:
糖果对小班幼儿的吸引力、诱惑力是无穷的,活动中,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品尝糖果,制作糖果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探索、感知、想象。
25、小班科学教案《好吃的水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的感知来初步了解水果。
2.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索精神。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小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好吃的水果》
材料提供:石榴、柿子、橘子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主题:“秋天里有许多好吃的水果,你都吃过那些水果?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水果,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是什么?”
2.请个别幼儿上前摸口袋,摸出一种水果并说出它的名称。(要鼓励每个幼儿都能清楚的说出水果的名称。)
3.每组一盆,数一数,共有几种水果?比一比,那种水果最大,那种最小,并进行排序。
4.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1)你最喜欢哪个水果,摸摸看,它是什么样的?闻一闻,有什么气味?你吃过吗?想一想,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2)你再去摸摸你没有摸过的水果,看看它和你刚才摸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5.谈话:“我们幼儿园里有棵石榴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石榴是怎么样的?”
(1)摸一摸,看看它的感觉如何?
(2)打开石榴,看一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是一粒一粒的红色的石榴子)
(3)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和你以前吃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6.小结:每种水果的味道都不一样,但都有营养。多吃水果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你还有那些水果没有吃过,回去可以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水果作为幼儿谈话活动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说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有话可说。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中认识了水果的外形及口味。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26、小班科学教案《小雪花》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感受一起玩雪、赏雪的快乐。
2、通过撕纸,促进幼儿小肌肉群的协调发展。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雪花
2、趣味练习:贴雪花
3、图片:雪景
4、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活动。冬爷爷给我们送来了礼物,看看是什么礼物?
二、展开
1.感受雪花,欣赏优美的雪景(图片)
告诉幼儿雪是冬季才会有的自然现象,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雪的颜色、特征。
2.欣赏故事《冬爷爷的礼物》
提问:
(1)冬天来了,莹莹来到花园里,发现有什么变化?
(2)冬爷爷送给莹莹的礼物是什么?
(3)雪花是什么样的?
3.组织幼儿布置冬天的环境,放音乐。
(1)撕雪花: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快思教案网让他们撕成小碎片,比一比谁撕的最小。
(2)布置雪景:洒落雪花,感受下雪的场景。
4.趣味练习:贴雪花
按照雪人身上的数字贴出相应数字的雪花。
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雪的变化,并体验和小伙伴共同游戏的快乐感觉。
三、结束
欣赏故事《下雪了》
活动反思:
南方的小朋友很多没见过下雪,所以本节课使用了课件、视频惯穿课堂,小朋友能从视觉上看到雪地和下雪场景,最后我把事先准备的冰箱里的霜刮下来,当成是雪,因为真的是跟雪没有两样,不管是颜色和温度,都和雪非常接近, 让小朋友亲手摸一摸雪,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呵呵,善意的欺骗,小朋友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27、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好吃的糖》含反思
活动背景:
在开展主题活动“糖果饼干真好吃”时,教师将孩子们非常熟悉又很喜欢的糖果作为活动素材,在孩子们吃吃玩玩的过程中渗透教育内容。
活动目标:
1.大胆想象与表达,并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寻找替代物。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各种外形可爱、色彩鲜艳的弹性糖,一次性纸盘等。
活动过程:
一、讲讲吃糖
1.出示一盘各种形状、颜色的糖,请孩子们说说自己想吃的糖像什么、什么颜色的。
2.让孩子们挑选喜欢的糖尝一尝,并说说味道。
二、点点数数依次出示五盘糖,分别放有:1颗大熊糖,2颗大圈圈糖,3颗蛋糕糖,4颗小圈圈糖,5颗小熊糖。"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提问:这些糖像什么?什么颜色?有几颗?再次品尝喜欢的糖。
三、拼拼搭搭
出示大纸盘,请孩子们尝试用合适的糖替代人的五官,拼成脸谱。
四、说明与思考
这个活动可以分组进行。教师提供的外形可爱、色彩鲜艳的糖果很容易激发孩子的想象和食欲。于是,在“讲讲吃吃”环节中,教师设计了有关外形、颜色、大小特征的问题。如:“你想吃哪颗糖?这颗糖像什么?什么颜色?”“有两颗圆圆的糖,你想吃的是哪颗?大的还是小的?”等等。
在“点点数数”环节中,教师出示了五盘糖,除了外形明显不同以外,每盘糖的数量依次递增。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和教师一起点数糖的数量,大月份的孩子还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将五盘糖按多少排序。 当几个孩子把圈圈糖想象成了“嘴巴”“鼻孔”“眼睛”时,教师灵活地引导孩子“用糖果替代五官”。教师先出示空圆盘:“这个圆圆的盘子就像老师的脸,老师的脸上有些什么呢?”孩子每说出一个五官,教师便启发他找出可以替代这一五官的糖,并摆在圆盘的相应位置。如孩子说到“老师脸上有眼睛”,教师即请他找一种糖来替代眼睛,摆放在圆盘的相应位置上。就这样教师和孩子一边轻松地吃着糖,一边在大圆盘上摆出各种脸谱。教师还满足孩子进一步拼摆的需要,让孩子在延伸活动中大胆表现。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
28、小班数学教案《许多糖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感知5以内的数量对应,能够根据数量匹配相对应的实物。
2. 积极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3.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15颗糖果,5个小袋子(上面贴有1-5的小苹果,和1-5 的数字卡片),数字卡片1-5,小盆5个,小熊玩偶一个
指导要点
1. 活动重点:学习5以内的数量
2. 活动难点:能够根据数量匹配相对应的实物
3.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注意观察限行标志的不同,按要求做数物对应游戏
活动过程
1.复习5以内的数量;”数一数’游戏
教师将糖果握在手中,让幼儿猜有几个。然后数数验证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的糖果,小朋友来猜一下,老师手中有几颗。(等幼儿自由猜说后)
师:我们来数一下到底是几颗呢(引导幼儿用手点数,说出总数)
游戏可反复玩几次
2.感知5以内的物物对应:“装糖”游戏
(1)师:小熊呢开了一家糖果店。老师的糖果就是从小熊送给我。小熊家的糖果店现在又有了许多的新糖果,他还没有来得及整理。他呀,想请我们小二班的小朋友帮忙整理。我们来帮助小熊吧。
师:小熊给了我们糖果跟小袋子。请小朋友数一下,一共有几个袋子?(5个)
师:小朋友在认真的看一下这些袋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引导幼儿观察每个小袋子上的苹果是不一样的)
师:小熊说呀他想把糖果装进这些小袋子里。(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他说,小袋子上有几个苹果就在那个小袋子装几个糖果。现在,我们就开始帮小熊装糖果吧。
(2).老师拿一个袋子问幼儿:“这个袋子上有几个苹果?那应该装几颗糖果在这个袋子里面?”(引导幼儿观察说出正确答案)
(3)师:“现在请小朋友也帮帮小熊装糖果吧!”(老师提醒幼儿要是按要求装糖果)
3. 感知5以内的数物对应:“送糖果’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5中其中一张,幼儿根据数字找出想对应数量的糖果
师:“我们现在已经帮小熊装好了糖果,那我们就送给他吧。但是有一个要求哦。请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贴有数字宝宝几的小盆啊?那小朋友就把装有几颗糖果的袋子放进来。(老师示范后,幼儿完成,随机完成1-5的糖果装盆活动)
4. 结束 师:我们把装好糖果送给了小熊。小熊他说,小二班的小朋友真棒!都按我的要求帮我把糖果整理好了,谢谢大家。
活动反思:
教师教学活动目标制定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准确;教学设计合理;思路清晰。但在活动过程中,语速过快,教具的演示动作过快。幼儿喜欢操作,兴趣点很高。
29、小班科学教案《手珠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拉、拽、套串珠的操作活动,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2、帮助幼儿了解松紧带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用松紧带和包装绳穿的珠子各一串(大小、颜色一样),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兴趣,介绍桌面材料,比较两串珠子。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串珠子,好看吗?这两串珠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一样啊?你们想戴吗?
2、幼儿戴珠子,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幼儿自由戴手珠。
提问:你们戴一戴、试一试!戴起来了吗?
◎让幼儿比较两串手珠,引导幼儿发现穿珠子的绳子不同。
教师:这串怎么会戴不起来?这两串是一样大的啊,你们拉一拉,看看发现了什么?绳子怎么啦?
3、比较包装绳和松紧带,进一步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教师当场拆开两串珠子)
提问:你们想一想哪根是拉不动的?;.教.案来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哪根是能拉动的呢?(让幼儿指认)
◎教师双手拿住两根绳子的一端,请一名幼儿拉另一端,感受松紧带的弹性。
教师:这根能拉动的绳子叫什么啊?
4、经验拓展。
◎让幼儿找一找身上的松紧带,帮助了解松紧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提问:为什么身上这么多地方要用到松紧带啊?
5、游戏活动——“松紧带”
玩法:手拉成圆圈,松——圆变大,紧——圆变小。
活动反思:
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过程通过幼儿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手珠串,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0、小班科学教案《夹心冰块》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情境下操作,感知冰的凉和易融化的特征。
2、能够借助工具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辅助工具,如杯子,盆子,木制小。
2、事先将一些小礼物,如:雪花片,小粘纸等,冰冻在冰块中。
活动过程:
一、小企鹅给我们送礼物。
1、引入:(出示企鹅卡片):今天有以为南极的动物朋友要来给我们送
礼物,南极是非常冰冷的地方。你们想知道企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吗?
2、老师神秘地打开罐子。
师:哟!冰冰的。原来企鹅给我们带来夹心冰块送给我们。
3、教师提取几块冰块,请幼儿摸一摸,体验凉凉的感觉。(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师:你们想不想摸摸这冰块是什么感觉?(让每位幼儿摸摸体验一下
冰的感觉,硬硬的。)。
4、你们在看看这冰块里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冰块里有东西)。
师:我们没有把冰块打开,那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里面的礼物,为什么
呢?(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述)。
教师小结:冰摸起来是冰冰的,硬硬的,看起来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冰块里面的东西。
二、拿出冰块里的礼物来看看。
1、引导想出打开冰块办法。
师;企鹅送给我们的礼物其实不是一块冰,原来企鹅是把礼物放在冰块里面了。谁来想个办法取出我们的小礼物呢?
师:怎样才能打开冰块?请个别幼儿来说说自己想到的办法。(如暴晒,放在水里泡,敲打等办法)。老师适当的用小朋友想出来的办法演示打开冰块的方法。
2、分发礼物。
师;企鹅给我们班每一位小朋友都准备了礼物。你们想要收到礼物吗?
师;打开罐子,取出冰块,将冰一块一块地分发给幼儿。要求幼儿接到礼物要说:“谢谢”!
3、引导幼儿用自己想到的办法来打开冰块取出冰块里的礼物。
师:请小朋友赶快用你们自己想到办法来打开冰块,看看你们收到的都是些什么礼物。
师:帮助,支持一些幼儿运用辅助工具将冰块中的礼物取出。
4、这么多的小礼物呀!你们是怎样取出来的。
请幼儿来说说自己打开冰块的方法。
师:敲打的方法,原来冰很硬硬,但是又很脆落,敲打一下就会碎掉。
师;晒的方法;原来冰冰很冷,但是也很容易融化。随着温度的增高,冰就会慢慢的融化。
5、小朋友们好好玩玩你们的礼物吧!你们喜欢这些礼物吗?我们一起来对企鹅说声:“谢谢”吧!
活动反思:
在这次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夹心冰块里有孩子们喜爱的小玩具,另一方面,对于冰块孩子们又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对此活动极具兴趣,便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对幼儿的适当示弱,又使幼儿充满自信,乐于挑战,积极动脑思考如何将玩具从冰块中取出,调动了幼儿动手的积极性。最后利用热水,勺子,吹风机等方法将冰块成功取出,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此次教育活动中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如在幼儿动手的这方面,如果能准备更多的夹心冰块和勺子,热水,吸管等工具,将幼儿分组,同时进行,多种方法观察,必定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动手能力,加深幼儿对借助融化冰块取出工具的认识。与此同时,也可通过校讯通发动家庭教育资源,请幼儿与家长回家后共同尝试,相信必定能够使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
31、小班科学优秀教案《分糖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将糖果按颜色、形状标记分类。
2.能用简单的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带1—2颗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糖果。
2.大小盘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1.糖果大聚会。
教师:糖果宝宝真可爱啊!你带的糖果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糖果的形状、颜色、介绍后将糖果放在盘子里。
2.说说糖果。
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糖果有各种各样的,有大的有小的;有红的有黄的;有圆形的有方形的……
(二)送糖果回家,认识标记。
1.学习按颜色标记分类。
教师出示有颜色标记的篮子:这些糖果放在哪个篮子里最合适?谁来试试?"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个别幼儿操作)教师:怎么知道把红糖果放在这个篮子(贴有红标记的篮子)里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颜色标记:涂红颜色的卡片叫红标记,贴红颜色标记的篮子是红颜色糖果的家……
3.学习按形状标记进行分类。教师出示有形状标记的篮子:谁来试试把糖果分类?
教师:怎么知道把圆形糖果放这个篮子里呢?(贴有圆形标记的篮子)
(三)分一分糖果-----分组操作。
娃娃家的糖果要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
幼儿按颜色、形状进行分类,边分边说:“XX糖果送你回XX家里。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将材料投放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练习将糖果按颜色、形状标记进行分类的技能,并能边说边分。
反思:
·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培养幼儿科学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课堂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32、小班科学教案《好吃的花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花生若干盘、人手空桶一只、各种积木、剪刀。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瞧!这位是松鼠阿姨。我们一起来跟阿姨打声招呼吧!(请一位老师扮演松鼠阿姨。)今天呀,松鼠阿姨开宴会,她会送给每位小朋友一个礼物。来,我们把小手做成小花的样子,这样礼物就会来了。
(2)师:请拿到礼物的小朋友跟着老师坐在椅子上。
(3)师:你们拿到的礼物是什么呀?(花生米)那我们一起来尝尝吧!
二、认识花生。(运用投影仪)
(1)师:恩!花生米真香呀!那小朋友再来看看这是什么呀?(一颗花生)
轻轻地打开花生,看,这是什么?(硬硬的花生壳)里面住着花生宝宝,是什么?(花生米)看看,里面住着几个花生宝宝?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2)总结:我们吃的花生里面的宝宝有的多有的少。
(3)认识花生米。
师:那小朋友看看这个花生宝宝它长的什么样子呀?,!来源:屈,老,师教.案网"(穿着一件红衣服)
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
(4)总结:一颗花生外面有硬硬的花生壳,里面有好多花生米,白白的花生米穿着一件红衣服。
三、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1)师:刚刚每个小朋友都吃了松鼠阿姨的礼物——一粒香喷喷的花生米,那还想不想再吃一点?(想)
那我们就一起去自己动手吧!我们可以剥给好朋友吃,剥给自己吃,还可以剥给客人老师吃。(老师巡回观察、指导,提醒幼儿可以用桌子上的工具。)
(2)请小朋友轻轻的坐到自己的椅子上。
(3)师:你是怎么剥花生的?(引导小朋友自己说出方法,并做示范。)
四、结束活动。
(1) 出示花生作品,问:这是用什么做的呀?(花生)
(2) 那我们带着花生一起去做一做,玩一玩吧。
活动反思:
让幼儿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感悟、学习,通过探究,来获取新知,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要传播的“科学”:一种符合认知规律的求知方法,一种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一种尊重客观的探索精神。种植园提供的所有信息都不是灌输的,而是需要幼儿经过一番体验和思维获取的,强调“动手中学习”、“观察中学习”、“体验中学习”。这里的学习对象不但是活的,有生命的,而且是有变化的,有差异的,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幼儿和老师来说,更具有探索和挑战性。
33、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逛动物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爱动物的情感,认识各种动物的名称,特点及生活习性。
2、通过活动提高幼儿观察动物的能力,喜欢与同伴交流。
3、学习了解动物后,激发幼儿兴趣,教会幼儿保护动物,动物是人类伙伴。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了解各类动物,认识各类动物,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特点。
活动准备:
1、手机各种动物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动物园”。
2、动物图片。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由老师导入,周末去动物园后看到很多动物,带领儿童观看各类动物图片,从而带领儿童走入动物园,了解各种动物特点。
(二)展开环节
1、教师指着ppt 上的动物,用汉语说出动物的名称,引导幼儿跟说。
2、教师(出示一张动物图片,如熊猫):“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动物,引导幼儿认识小动物。
3、老师带领学动物怎么叫,配上身体动作,让幼儿切实参与体会小动物叫声已经特点。
(三)结束环节
以小动物口吻,询问幼儿要不要和动物们做好朋友,那如何对待自己的伙伴,引入保护动物的内容,启发幼儿保护动物。在进行简单回课,让幼儿认一认刚刚学过的动物,加强记忆,强化对动物的认知。
(四)延伸环节
1、继续丰富“动物园”环境布置内容,添加新的“动物”
2、让幼儿回家与父母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反思:
1、幼儿在本次活动中,积极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乐意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并用汉语与同伴交流。
2、个别幼儿对动物名称特点,记忆不够准确。
3、如果我重新来上这一课,我将会准备得更充分一点,例如拍一点动物园内视频,让幼儿观看,会对幼儿有更深刻的记忆,加强对动物认识。
34、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番茄红了》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童趣和优美意境。
2.初步了解番茄成熟的过程。
3.了解番茄的食用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7.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诗歌童趣和优美意境。
活动难点:了解番茄成熟的过程。
活动准备:
1. 教师自制“魔法盒子”、番茄(红、青各一个)帕子一张。
2. 番茄成长过程ppt图片、自编《脸红的番茄故事》。
3. mp3>儿歌《番茄红了》。
活动过程: 手指谣:“爸爸开汽车”组织幼儿安静入座。
一、“猜猜我是谁”游戏引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出示搭好帕子的魔法盒子,猜里面是什么。
—请坐的好的幼儿上前摸。 魔法盒子里住着乖宝宝,请小朋友上来摸,并说一说摸起来是什么感觉? (请3个幼儿左右,教师引导说出是硬还是软,猜猜它是谁?)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并引出mp3/>儿歌。 老师扮做魔法师,魔法棒~变,乖宝宝醒来了, 小朋友你们好!谁来说一说他是什么颜色?(绿色) 我们叫他绿宝宝,它在跟我说悄悄话,仔细听!他说他的好朋友也来了噢,要请小朋友们帮帮忙把他变出来,
幼儿:1、2、3变。 幼儿说出颜色,给他取个名字。
(红宝宝) 番茄看到这么多的新朋友,有点不好意思,脸红了。
他见到你们很高兴,要送一个好听的故事给你们听。
3.通过故事内容,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大意,感受童趣。 教师生动的讲述《脸红的番茄》故事。
4.欣赏诗歌。 叮叮(故事主角)给番茄编了一首mp3儿歌,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吧。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mp3儿歌,你们喜欢叮叮的mp3儿歌吗?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35、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橘子沉浮》反思
活动目标:
1.表达橙子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学习简单的记录及统计。
4.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6.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7.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蔬菜水果浮沉实验前后对照图,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的实物和图片,水箱。
活动重难点:
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活动过程:
●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它们是谁?说出蔬菜、水果的名称。
●观察实验,理解浮沉概念。
你们见过蔬菜水果游泳吗?
自选一种蔬菜和水果,把它放到水里,观察在水中的状态。用语言表达浮沉现象。
●猜测橙子浮沉现象,用橙子图片粘贴方式表现橙子浮沉实验前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在水面和沉在水底的橙子数量作简单的统计。
●请幼儿将橙子放到水里做实验,观察它们在水里的现象,也用橙子图片粘贴的方式表现在橙子浮沉实验后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沉的橙子数量作简单统计。
●将实验前后结果对照,增加活动趣味性。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小百科:浮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36、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不同的蛋》反思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热点,孩子们参观了幼儿园旁边的菜场,通过与营业员的接触了解到了蛋的种类和名称;通过家园之窗及与家长的沟通,发动家长老师孩子共同收集实物图片等,扩大了对蛋的认识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不同的蛋》
【活动思路】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热点,孩子们参观了幼儿园旁边的菜场,通过与营业员的接触了解到了蛋的种类和名称;通过家园之窗及与家长的沟通,发动家长老师孩子共同收集实物图片等,扩大了对蛋的认识。可以说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浓厚兴趣,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让他们看看摸摸尝尝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喜欢的。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了解蛋的形状、结构,积累有关蛋的知识经验。
2、初步培养幼儿比较、判断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的意识。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让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蛋,将蛋藏在教室四周的树林里。
2、一只不透明的大布袋内装鸭蛋、鸡蛋、鹅蛋、鹌鹑蛋等。
3、人手一只塑料碗,每桌中央放一空碗、擦手巾。
4、将幼儿家长、教师收集的有关蛋的图片布置在活动室墙上。
【活动流程】
玩一玩一试一试一尝一尝
(一)玩一玩
1、看看摸摸猜口袋
教师:你们猜猜看口袋里装了什么?(启发幼儿运用视觉、触觉来猜)
2、教师逐一出示口袋中的蛋宝宝,让幼儿数数有几只并说出蛋的名称
3、找找蛋宝宝
让幼儿自由到树林边找蛋宝宝,互相看看比比。
教师:你找的是什么蛋?什么蛋宝宝大?什么蛋宝宝小?
(二)试一试
1、引发吃蛋的愿望
教师:你喜欢吃蛋吗?要吃到蛋先要做什么?(提醒幼儿将剥掉的蛋壳放入碗中)
2、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区分了解生蛋和熟蛋。
教师:你们的蛋都可以吃吗?为什么?生的蛋里面是什么样的?熟的蛋里面又是什么样的?
3、幼儿讨论交流
4、归纳小结
(三)尝一尝
1、让幼儿尝尝熟蛋。
2、启发幼儿将熟蛋与别人分享。
(四)延伸教师品尝咸蛋并与几名幼儿分享,
提示幼儿:为什么你们吃的蛋有的淡有的咸,那是怎么一回事呀?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其他蛋的愿望。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37、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吹泡泡》反思
《吹泡泡》科学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幼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本课内容包含: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知道有缝有空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探究中提升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
户外活动回来,孩子们走到洗手台,抹上肥皂洗手,田田小朋友的手不停地搓手,然后她将大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用嘴开始对着吹气,从食指和大拇指围成的圈里飞出了一个泡泡,他的操作引起了许多孩子们的大胆探究。这给了我许多的灵感思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了这样的科学活动。
《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吹泡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很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孩子的兴趣上让幼儿去探究总结出吹泡泡工具必须满足的条件,在满足吹泡泡条件的经验基础上幼儿又探究吹泡泡工具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探究中提升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
活动目标
1.知道有缝有空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对探究结果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2.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并能用图示、表征的方式记录。
3.体验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以及成功后的喜悦。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重点难点
1.对探究过程的比较总结出结论
2.通过结论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
活动准备
记录表3张、笔,每人一套操作工具(吸管、漏勺、钥匙、树叶、树丫、扭扭棒、记录表、笔)泡泡水四小桶、材料包(剪刀、皮筋、绳子、胶布)、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引出吹泡泡
1.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老师这个桶里是什么吗?(泡泡水)你们有没有吹过泡泡?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用吸管吹泡泡,老师引导小朋友吹泡泡要仔细观察,怎样才可以吹出泡泡。
通过请一名幼儿在大家面前尝试操作过程中小结:我们提醒幼儿在吹泡泡时我们要注意,吹泡泡时嘴不能碰到吹的泡泡水,然后在吹泡泡时不能对着人吹,在吹的时候集中对准吹。
(二)引出材料幼儿探究
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吹泡泡的游戏,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有那些材料。(老师在出示表上采取遮盖种类的方法吸引幼儿注意,然后一张一张图撕下来。)你们看看猜一猜有那些材料。有吸管、漏勺、钥匙、树叶、树丫、扭扭棒。这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吗?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小朋友们理解这张图的意思吗?幼儿自由回答。这张图是记录小朋友们猜测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猜想能吹出泡泡我们在对应的筐里用符号“√”表示,不能吹出泡泡我们在猜想对应的框里用“×”表示。我们一起来猜猜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呢?(老师在这张纸上记录孩子们的猜想。)
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呢?我们一起自己去试一试吧,小朋友们尽可能的都要试试这些材料哟,把你们的试验结果记录在你们的记录表上,当听到找朋友的音乐的时候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探究的过程。好吗?
操作记录,能吹出泡泡的打“√”,不能吹出的打“×”。
(三)小朋友们探究材料
小朋友们探究材料,并做记录。老师巡回观察孩子们操作的过程。待孩子们都基本操作完材料后老师放音乐。
(四)分享探究结果(预计有X人参与操作活动,有X人使用这种工具能吹出泡泡,X人使用这种工具不能吹出泡泡)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他们能吹出泡泡吗?
小结能吹出泡泡的特征:
吸管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有几个就统计几个?不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然后请不能用吸管吹出泡泡的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他是怎么吹出泡泡的。再请一个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分享怎么吹出,不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再试试吸管能不能吹出来。证实吸管可以吹出泡泡来。同理,钥匙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有几个就统计几个?不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然后请不能用吸管吹出泡泡的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他是怎么吹出泡泡的。再请一个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分享怎么吹出,不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再试试吸管能不能吹出来。依次统计漏勺、树丫、树枝、扭扭棒的实验结果。
小结: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请小朋友们说出探究材料的共同特征,都有一个孔或者洞)老师用简笔画的方式记录孩子们探究的结果。
(五)运用吹出泡泡结果来制作不能吹出泡泡的物体。
1.这里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你们这会能不能吹出泡泡呢?请小朋友选择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包,材料包里有绳子、皮筋、剪刀、透明胶等工具,把这些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变成能吹泡泡的材料。一会听到音乐请小朋友们带着你们操作的结果,我们一起来分享。
2.小朋友们操作,老师观察探究的过程,然后放音乐请小朋友回到位置上,分享小朋友们探究过程。树丫能不能吹出泡泡,你是怎么让树丫吹出泡泡的,分享你的操做方法,老师用简笔画的方法记录孩子操作的方法。同时也记录不一样的操作方法。孩子们没有争议又进行下一个探究。依次扭扭棒,和树叶的探究。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记录表图(3)预设
他们能吹出泡泡吗?
怎么改变材料吹出泡泡
小结选用什么工具使物体变成泡泡工具的:
活动总结
小朋友们使用了剪刀、皮筋、绳子、胶布这些工具把不能吹出泡的物体变成了能吹泡泡的工具。其实泡泡水在通过有洞有缝隙的中间,会形成一成膜,当你吹出的气体通过这层膜时,气体就会被包裹起来,就变成了泡泡。
今天小朋友把不能吹出泡泡的物体通过自己的操作变成能吹出泡泡的工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思考变成可能。老师在区域里还可为你们提供了许多的材料,我们一起去思考思考,动动手,看能不能吹出泡泡呢。
38、小班科学教案《辨别颜色》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颜色(主要是红、黄、蓝、绿)。
2、探索周围事物的颜色。
3、培养观察能力。
4、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自制的红、黄、蓝、绿色的小精灵各一只。
2、 红、黄、蓝、绿色的地垫各20块。
3、 幼儿用书(科学“辨认颜色”)。
活动过程:
一 、展示各种颜色的小精灵,请幼儿说出各种颜色的名称。
二、进行“颜色捉迷藏”的游戏。
1、 出示红精灵,然后请幼儿蒙住眼睛,老师把红精灵放在教室内某一有红色物品的地方,或者某位穿红色衣服的幼儿
2、 放好以后请幼儿睁开眼,由老师提供线索,在请自愿的幼儿去找小精灵。
3、 其他颜色的小精灵也同样进行游戏。
4、 可请幼儿来藏颜色小精灵。
三、 用投影仪展示科学“美丽的颜色”,请幼儿看看颜色小精灵还在哪些地方?
四、 游戏“颜色找家”
将各种颜色的地垫随意铺在地上,请幼儿听音乐做动作,边听音乐边在垫子外面随意走或跑。当音乐停止时,老师说:“到黄色的家”,小朋友要立刻找。音乐开始又重新进行游戏。
五、 延伸活动“颜色寻宝”
幼儿分组到户外比赛采集各种颜色的东西,看哪一组采集到的颜色最多为胜。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39、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
2、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二、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
仙豆教育
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三、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四、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
教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
(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五、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
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六、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40、小班数学活动《串糖葫芦》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材料:
形状、颜色、大小不一的木珠一筐;筷子若干;已经串好和未串完的“糖葫芦”各2-3串。
活动规则与玩法:
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木珠材料进行串“糖葫芦”活动:可以依照已经串好的“糖葫芦”模仿着串同样的;可以将未串完的“糖葫芦”继续串下去;也可以自己串一串与别人都不同的“糖葫芦”。幼儿串完后,可启发他们互相交流,说说自己串的“糖葫芦”里有一个怎么样的小秘密。
活动建议:
可提示有兴趣、有能力的幼儿串出多种不同的“糖葫芦”,并试着说出其中的规律。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因而,小班游戏的玩法和规则的制定应具体明确。可调整为:把大的珠子串在一起;把小的珠子串在一起;把同样颜色的珠子串在一起;把形状一样的串在一起;进一步还可以按规律进行串连(一红一绿,一方一圆)。
41、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罐子的声音》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中,感受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
2.听辩不同的物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3.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听辩出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难点:能根据指示找到不同的罐子。
活动准备
1. 装有核桃,花豆,沙的罐子若干,空罐子一个。
2. 《幸福拍手歌》伴奏,标记牌,黑板。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
1. 老师出示一个空罐子,摇一摇,问:“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你们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没听到声音)
2.老师变戏法,把核桃放进罐子里,摇一摇,问:“现在里面有东西吗?”“为什么?”(有声音因为里面有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
1.教师请幼儿用耳朵找到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2.让幼儿为自己的罐子,找相同的朋友,老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三组坐下
3.让幼儿了解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教师:“今天老师在罐子里放了三种东西(沙宝宝,花豆宝宝,核桃宝宝),出示标记牌,让孩子依次认识沙,花豆,核桃标记牌。“请你们猜猜哪个罐子里的是沙(花豆,核桃)宝宝?”感知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延伸探究
活动听听想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装有纸的罐子,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不足:可能在最后加上一些品德教育效果会更好一些。(如:声音虽然好听,但在别人休息或工作的时候,我们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
小百科: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 Hz~20 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有趣的蛋宝宝"之:谁转得快
-
幼儿园小班科学:好吃的菠菜
-
科学教案小班《认识红黄绿》反思
-
教案小班科学活动《汽车大探秘》反思
-
小班科学《气味真正多》教案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气球吃什么》教案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可爱的小花猫教案及评课资料
-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水果里的种子
-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真好玩》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教案好吃的花生
-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反思动物看病
-
教案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不倒翁反思
-
下雨
-
我学会游泳_小学生作文:五年级
-
小班健康教案《可爱的动物》反思
-
中班健康活动《你是我的好朋友》教学设计
-
新大班数学活动《7的组成》教案反思
-
大班英文教案《tigerorcat》
-
原神游戏id吸引人452个
-
《女神制造2》第一章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