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教案《各种节奏聚会》反思
大班音乐教案《各种节奏聚会》反思
1、大班音乐教案《各种节奏聚会》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各种节奏聚会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生活中蕴藏的各种节奏,体验节奏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2、鼓励幼儿创造性的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3、引导幼儿用各种自然物表现不同的节奏。
4、熟悉()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内容,跟唱歌曲,提高学新歌的兴趣。
5、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的玩法,学习按游戏和音乐的要求,相应的按节奏变换动作,感受游戏的乐趣;
重点:感受节奏,并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难点:用各种方式表现节奏,创编新的节奏
活动准备:
1、儿童经验基础:幼儿对节奏感兴趣。
2、材料准备:塑料袋、易拉罐、娃哈哈瓶(内放豆子或沙子)、饮料瓶,筷子、杯子,碟,铁盒子若干、脸盆、碗、、算盘、小板凳,木头积木等生活中的物品;歌曲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发现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初步感受节奏
1、教师示范用发出一些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让幼儿拍手表现节奏。
●牛叫,哞--哞---哞---哞---!”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里面藏着什么节奏?我们一起来学学看,“哞---哞---哞---哞---”,你能拍手告诉大家吗?除了拍手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现这种节奏?
●你们真能干,我这里还有不一样的节奏,你能听出来吗?。(青蛙叫)真有趣,青蛙的叫声也是有节奏的。我们一起学学看,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呱呱呱呱呱!”这种节奏呢?
●同上方法,老师分别发出:小鸡:叽叽叽叽叽叽,母鸡:咯咯咯咯嗒,火车:呜----轰隆隆隆,等声音。你听出了什么节奏?除了用嘴巴说,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现这种节奏。那我们跟着他一起试试!
●小结:真有趣,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声音都是有节奏的。有的长,“哒——哒——哒——”,有的短“哒哒哒”,还有的长长短短连在一起,“哒——哒——哒哒哒”,都是不一样的,真有趣。
二、幼儿尝试用不同方法及材料表现节奏。
1、请个别幼儿示范用用不同材料表现节奏。
●指导语:今天,其实还有更有趣的事情呢,老师在旁边放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都能发出各种好听的声音,你能使这些声音也变得有节奏吗?我随便去找一样东西吧(算盘),谁愿意来试试看?
●(请个别幼儿)听出它里面的节奏了吗?我们来一起拍拍看,好,那他玩算盘,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来学学这种节奏。谁还想出了和他不一样的节奏?这种节奏不一样在哪里,长长的,还是短短的?他真棒,你们也想来试试吗?
2、幼儿自由挑选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演示各种节奏。
●你可以一个人或者找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找找有趣的节奏,待会我们比一比哪些小朋友找出来的节奏长长短短的很好听,又很有趣!好赶快去试试看!
3、鼓励幼儿表现不同的节奏,同伴之间互相交流。
4、请个别幼儿到前面表现找到的节奏。
5、小结:今天,我们玩节奏真是开心啊,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不一样的节奏,节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三.游戏:抢椅子,让幼儿能根据幼儿抢椅子的情形,打出相应的节奏,巩固对节奏的理解和掌握。
四、欣赏歌曲,让幼儿尝试集体为歌曲伴奏。
1、欣赏歌曲,《一二三四五六七》感受歌曲节奏变化。
●指导语:老师知道我们小朋友学过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歌曲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节奏,你们有没有发现过,以前我们没有注意这些长长短短的,今天肯定能听出来,不过要听仔细喽!
●真好听,有没有听出里面的节奏呢?那好,你能用我们刚才玩过的东西为这首歌配节奏吗?你想用什么东西?你去,。。。大家都去找到你想要的东西,准备好了吗?我们请老师准备一下音乐。
2、引导幼儿跟着歌曲的节奏来表现,请个别幼儿上来演奏,提醒幼儿跟上节奏。
3、集体面向大家再次为歌曲配节奏。
活动反思:
音乐欣赏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有着独特的教育作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鉴于此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音乐欣赏成了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难点,本次活动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视听结合的教学形式来突破难点。以多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来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乐曲ABA的结构形式。从而丰富幼儿的艺术情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大班音乐教案《画地球》含反思
教学目标:
1.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尝试自主性填唱。
2.结合生活经验创编歌词“画xx”,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
3.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熟练的演唱歌曲并尝试自主性填唱。
2、难点:结合生活经验创编歌词“画xx”,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
教学准备:
水彩笔、白纸若干,熟悉歌词内容,教学碟片一张,钢琴一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组织幼儿做端,准备上课。
2.教师谈话,调动幼儿学习经验,复习儿歌《画地球》
3.发声练习
1=C-D 4/4
1 2 3 2 1 5 ︱1 2 3 2 1 5︱5 3 5 3 1 5 3︱4 5 4 3 2 2 ||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配合旋律自主学习填唱。
(1)教师清唱歌曲,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歌曲旋律。
(2)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欣赏旋律,尝试自主性填唱。
教师:我们再来听听这首好听的歌曲,小朋友们可以试试把儿歌和音乐配在一起,看能不能合起来唱。
(3)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自主填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重点练习。
(4)教师与幼儿跟随音乐共同演唱歌曲2-3遍。
2.结合已有经验,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创编歌词,并进行演唱。
3.集体交流创编经验,教师提炼部分创编内容进行集体演唱。
4.反复练习唱歌,指导幼儿唱准节奏。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对幼儿进行思品教育,教育幼儿要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
2.下课休息。
活动反思:
在我们以往的一些音乐教材中不乏一些经典、优美的歌曲,如何让孩子更好的来欣赏、感受并接受这些音乐,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先前的一些所谓发展孩子的创造性能力理念的风行,大家把重点放在了创造性上,但是大家又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创造是需要有一定基础的,没有一定的积淀,让像白纸一样的孩子如何来创造?
《画地球》是一首优美的让人联想美好家园的歌曲,在我们班级专题《“美丽家园”欣赏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活动的进行中,我们把“美丽家园”作为一个完美的可值得欣赏的载体,让孩子在欣赏过程中来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因此这首《画地球》便进入到我们的“美丽家园”中。本次活动以歌曲内容来贯穿始终,把歌曲内容展示在孩子们面前,布置在活动室场地中,按“大树小丘、绿水青山、花坛草坪、白云蓝天”这四个区域有序的划分。从进入场地“地球村”开始,孩子们就参与到了歌曲中,置身于情景中,孩子们对歌词、歌曲内容有了一个具体形象的概念,这无疑为后面歌曲的学习做好了无痕的铺垫,因此在后面“画地球”时,孩子们便能很自然地把歌曲内容“画”到地球中,同时场地的巧妙布置,在后面孩子练习歌曲时突破了轮唱这个难点。这个教学活动让孩子置身音乐中,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体验了参与情景的快乐。
3、大班音乐教案《小毛驴》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立体小毛驴一个(大型的) 阿凡提图片一张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够看着节奏谱正确地拍出相应节奏,并在教师的歌声引导下准确的表现节奏的强弱、轻重等音乐要素。
2、培养幼儿的表演欲望。
3、通过《小毛驴》游戏表演让幼儿学会分享空间,享受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4、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5、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教学重点、难点
1、 让幼儿学会歌曲。
2、 让幼儿学会歌表演。
3、 让幼儿学会打2/4的节奏。
活动准备
1、 小毛驴图片一张
2、 电子琴一台
3、 《小毛驴》歌谱一张
4、 欣赏《聪明的阿凡提》故事片,让幼儿体验片中阿凡提对小毛驴的深厚情感,了解维吾尔族人们的穿着、风俗习惯。
5、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1、 开始环节
(1)、节拍练习(2/4拍)
(2)、通过欣赏《聪明的阿凡提》动画片,引出课题《小毛驴》
(3)、对幼儿进行提问,加深幼儿对新疆维吾尔族民族风格特点的了解。
2、 基本环节
(1)、老师示范演唱歌曲2遍。
(2)、教唱歌曲2遍。
(3)、老师和幼儿跟着音乐演唱1遍。
(4)、把幼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唱歌,一部打节拍。
(5)、学习《小毛驴》歌表演。
(6)、通过不同的形式表演《小毛驴》
3、结束部分
孩子和老师学着骑毛驴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孩子的学习兴趣极高,通过让幼儿看动画片、学习歌曲、学习歌表演,孩子被诙谐、幽默、曲调欢快活泼的音乐深深吸引,尤其歌表演中摔跤的姿势孩子学习欲望特强,孩子们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当中,对歌曲和节拍表演掌握较好。不足之处是孩子对三重音掌握不够好。
4、大班音乐教案《小螺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正确理解歌词,并感知音乐的节奏,培养对音乐的节奏感。
2、乐意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并体验歌唱过程中的快乐。
3、能够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歌曲的意思。
4、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用欢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体验歌曲的情绪、情感。
2、难点:准确把握节奏,正确唱出音乐的高低起伏。
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一天要求幼儿把家中用贝壳或海螺制成的工艺品带回园,进行分享观赏。
2、音响及《小螺号》的音频,辅助感知节奏的打击乐器(木鱼、小鼓、三角铁、沙球等),手写歌谱一份。
3、活动教学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把收集到的贝壳风铃、贝壳船、海螺等工艺品装扮教室,让学生摸摸看看听听,营造海边的氛围。
2、教师导入,“小朋友们,看看课室里摆满了你们带来的贝壳风铃、海螺船,漂亮极了。那你们知道这些贝壳、海螺是从哪里来的吗?”(海滩)“那有没小朋友可以告诉老师,海滩上都有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海鸥、浪花、船等词)
“哇,海滩上有那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啊!?”(想)“那老师今天教小朋友们一首歌曲《小螺号》,让‘小螺号’带你们去看看海滩好吗?”(好) 初步听赏歌曲: 教师第一次播放《小螺号》的音乐旋律,并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及韵律展开想象。(第一遍)
二、学习歌曲:
1、发声练习:先让幼儿进行发声练习,打开喉咙,以免歌唱时伤及声带。
2、歌词朗诵:老师教幼儿按歌曲的节奏进行逐句朗读。
例:A第一句老师拍手读: X X XXX 师: 小螺 号嘀 嘀嘀 吹,海鸥听了 展 翅 飞 。 B:幼儿模仿老师有节奏地读。 生: 小螺 号嘀 嘀嘀 吹,海鸥听了 展 翅 飞 。
3、老师第二次播放音乐,引导幼儿注意歌曲的节奏。(老师一边在旁打节奏)
4、老师逐句教幼儿唱并使用打击乐器进行辅助教学。老师边用乐器拍打节奏,边唱歌词,幼儿跟着老师的节奏拍掌唱词。(第三遍)
5、“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用手来拍打节奏,现在你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打节奏?(跺脚、拍腿、拍肩、点头……)(第四遍)
6、用动作表现音乐:(律动)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歌曲中的主要形象:如小螺号、海鸥、浪花、船等。 师:“小朋友们,歌曲里面‘滴滴滴’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呀?谁在飞啊?谁笑啦?……”
(2)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吹螺号、海鸥展翅、浪花起伏等形象。(如果有些小朋友做不出动作,老师可以帮忙引导。) 7、让幼儿跟着音乐边唱边打节拍,完整地唱一遍歌曲。 结束: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唱起《小螺号》,一起去捡小海螺吧!” 老师跟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下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歌曲《小螺号》,掌握了音乐知识:弱起小节、附点音符,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熟练了歌曲的吹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
本课有效地把器乐教学与唱歌、创造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互动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大胆表演,这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一大关键。音乐课程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只有密切联系生活,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才能开心地掌握各种知识、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兴趣。因此,教师注意挖掘课外资源,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课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本课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其中,合作创编、综合表演等内容表现得十分突出。教学时,教师虽然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但没有给学生明确责任,没有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体验、创编、集体练习的时间,导致了部分小组的配合不够默契、表演比较拘谨。这就意味着教学设计还有待优化。明确学生自己应负的责任,合理提供空间和时间,加强调控与指导等等,都得合理设计,达到最优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大程度地积极探索、紧密配合、大胆创编,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大班音乐教案《大风车》含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节奏游戏,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歌曲节奏的重难点节奏,并能把节奏与生活中的声音联系起来。有利于对歌曲更好正确的掌握。
2、能用轻巧、纯真的声音整齐的演唱《大风车》,并体会天真、欢快的情绪。
3、紧密结合歌曲内容,边唱边进行风车转的律动。
4、鼓励学生表演歌曲,激发其表演力和创造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轻巧纯真的声音唱出歌曲的天真、欢快的感情。
2、切分节奏、八分休止符的掌握。
教学难点:
1、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并创设活动,给予儿童表现自己的空间和手段。
2、激发学生的表演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1、《大风车》多媒体课件。
2、录音磁带:《开火车》、《大风车》(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节奏游戏
(一)、师:小朋友们坐过火车吗?大家坐火车时的心情怎样?今天我们来做个与火车有关的游戏先请看这些节奏
节奏一:4/4 ×0 ×0 ×0 × × | ×0 ×0 ×0 × × |
轰 隆 隆 轰 隆 轰 隆 隆 轰 隆
节奏二:4/4 × × × × × × | × × × × × × |
轰 隆 隆 轰 隆 隆 轰 隆 隆 轰 隆 隆
节奏三:4/4 ×·× × - | ×·× × - |
轰 隆 隆 轰 隆 隆
节奏四:4/4 × - - 0 | × - - 0 |
呜 嚓! 呜 嚓!
(每出示一条节奏,都请学生先读节奏再用轰隆隆的节奏来读)
(二)、师:小朋友们,你们如果细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音乐。火车在启动、开的过程当中、减速、到站时所表达出来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下面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看看这四种节奏哪一列是火车启动;哪一种是火车正在开;哪一种是火车减速;哪一种是火车到站。
生:讨论。
总结得出
节奏一:4/4 ×0 ×0 ×0 × × | ×0 ×0 ×0 × × |
轰 隆 隆 轰 隆 轰 隆 隆 轰 隆 (火车启动)
节奏二:4/4 × × × × × × | × × × × × × |
轰 隆 隆 轰 隆 隆 轰 隆 隆 轰 隆 隆 (火车正在开)
节奏三:4/4 ×·× × - | ×·× × - |
轰 隆 隆 轰 隆 隆 (火车减速)
节奏四:4/4 × - - 0 | × - - 0 |
呜 嚓! 呜 嚓! (火车到站)
(三)、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演示一段火车从启动到火车到站的整个过程,好吗?
师:火车火车准备开喽,呜!…火车启动了(学生读“火车启动”节奏);火车正在开(学生读“火车正在开”节奏);火车减速了(学生读火车启动节奏);火车到站了(学生读火车到站节奏)。
(游戏时,老师和学生边拍节拍边读)
二、学唱歌曲《大风车》
师:火车到站了,听什么歌?
(一) 、初听歌曲《大风车》
师:这首歌曲小朋友们是不是很熟悉呀?它叫什么名字啊?对了,它是我们小朋友最爱看的《大风车》节目的主题曲《大风车》,它表达了小朋友们看节目时快乐的心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
(二)、再次听范唱《大风车》
1.师:下面请小朋友来听一听,边听边体会歌曲情绪。
2.师:这首歌曲用怎样的情绪演唱的?(欢快地)你还能说出跟欢快相近的词语吗?(高兴地、愉快地、兴高采烈地、愉悦地…)。
(三)、第三次听范唱《大风车》
师:让我们用欢快的心情跟着音乐一起轻声地演唱《大风车》。
(四)演唱歌曲《大风车》并解决重难点。
1.师:小朋友们唱得很不错,在演唱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些乐句比较难唱的。
(生说出难唱乐句,大家一起来学一学)。
2.师:小朋友们学的真快,唱的真好!大家注意到第一句的休止符号了吗?这里要唱的简短跳跃些。
3.还有这个地方你注意到了吗?这叫什么呢?(反复跳跃记号)出示反复跳跃记号的图谱边讲解边演示
4.第二段最后一句“好朋友”的“友”字应该唱几拍呢?(课件出示“友”唱三拍)一定要唱足拍子,我们来练习一下。
5.师:小朋友们,这首歌你们学会了吗?让我们连起来把这首歌曲唱一遍。
(生跟音乐完整演唱歌曲。)师提醒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6.歌曲处理。
师:4/4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请大家跟着伴唱唱一遍,把每一小节的第一拍强拍唱出来。
(五)、为歌曲声势伴唱。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为这首歌曲加点伴奏,好吗?一部分小朋友唱歌曲;一部分小朋友用啦为歌曲伴唱;一部分小朋友用转转吱悠悠的转为歌曲伴唱,我们一起跟音乐来试一试。
三、集体舞:风车舞
(一)、师:我们今天唱起来了,老师还要请小朋友跳起来呢!先请看我们要站的图形(出示图形)师讲解动作说明。
(二)、请8位小朋友到前台来排列成图形状,跟音乐做动作,其他的小朋友为他们伴唱。老师引导学生唱的节奏要准确,跳的队形不能乱,动作尽量不错。)
(三)、师总结:小朋友跳得很不错,由于时间关系其他小朋友课后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风车舞”。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歌曲虽然简单,但都很有意义。里面用简单歌词总结了风车转动的原理。
6、大班音乐教案《好朋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借助图谱,学习歌曲好朋友。
2.根据故事情节仿编歌曲,尝试创编说唱部分,感受改编歌曲的快乐。
3.知道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有了好东西能一起分享。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熟悉歌曲《自由飞翔》。
2.物质准备:白板课件(含故事和歌曲)、伴奏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一)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尝试编创歌曲RAP。
1.教师自我介绍,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好朋友。
2.结合幼儿回答编创儿歌。
3.出示RAP节奏谱,尝试有节奏说唱:一起游戏笑哈哈,一起歌唱乐悠悠,团结友爱手儿拉着手,我们大家都是朋友。
(二)欣赏故事,学唱歌曲第一段。
1.熟悉故事内容。
(1)播放课件,幼儿欣赏故事第一部分。
(2)播放课件,幼儿欣赏故事第二部分。
(3)完整学唱歌曲第一段。
(三)根据故事情节,仿编歌曲。
1.借助图谱,了解故事情节,仿编歌曲。
2.演唱歌曲仿编部分。
(四)完整演唱歌曲,感受改编歌曲的快乐教师:好朋友会互帮互助,好朋友有了好东西会一起分享,这就是我们的好朋友 ,我们把这首好朋友歌一起来唱一唱吧!
(五)拓展经验,了解生活中的其它好习惯。
教师:好朋友之间会互帮互助,有了好东西会一起分享,好朋友之间会想念着对方,有了好朋友,我们的心情会变得更快乐!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提供关于好朋友的图书和图片等,供幼儿理解学习。
2.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在游戏活动能和同伴一起分享,互相谦让。
3.家园共育:引导幼儿与同伴做好朋友,并知道好朋友之间应该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活动反思:
通过对一年级课程《好朋友》的授课来看,我的反思大致有一下几点:
一、活动准备
首先,从备课上,这节课的备课准备比较仓促,无论是从导入环节的设计还是从新授课的设计上都没有特别大的亮点,在教案的编写上调理略显清晰,但还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特别的自然,原本想借鉴一些网上优秀教案整合起来的,最后却弄得支离破碎,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显得很是吃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授童谣《找朋友》让孩子们拍手读童谣,并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会选择表现好的孩子,大家一起说出他的名字,并成为大家的好朋友。这样设计不仅引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励上课过程中表现好的孩子们,并对他们做出及时的鼓励,让学生们心中树立起榜样意识。这一环节在授课的时候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在找朋友的时候浪费的时间有点多,所以导致后面的授课过程很仓促。
2、新授课环节:在这一环节,我还是采用了原始的三听三唱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又在此环节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在初听部分首先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心中形成歌曲的整体印象,为进一步欣赏歌曲做好准备。复听环节紧接着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在歌曲中寻找答案,提高孩子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并能够学会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的不足是,应该让孩子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运用身体语言感受歌曲,比如加上拍手跺脚的动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解决歌曲中的难点部分。在学生的学唱环节上,不再采用以往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试着跟着录音一起演唱,进而提高学生的学唱能力,然而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们还是普遍不能接受,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还达不到跟唱的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唱环节中,还是需要慢慢的一点点的渗入到孩子们的学习当中,因为采用了这种跳跃式的教唱方法,所以很多孩子在最后合唱的时候还是只能模仿演唱,不能独立演唱。从而导致这节课在学唱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略显得吃力。
三、拓展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采用了孩子们用肢体表演的方式进行的,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加入自己的动作大胆的表演。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律动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虽然这节课是一节唱歌课,但是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中还是要求孩子们做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这堂课中有太多的不足与失误,自己在以后还应该多加努力,多听别的老师上课,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让自己变得优秀。有了第一的失败,就会有更多的成功,让我在失败中更快的成长起来,更何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大班音乐教案《小雪花》含反思
设计背景
漫天飞舞的小雪花,在孩子稚趣又充满幻想的心灵中会别有一番感悟。本次活动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幼儿自主创编动作,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展示。引导幼儿体验小雪花带给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用歌曲、动作充分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活动目标
1、感受和表现歌曲的3/4拍节奏。
2、创编各种不同的小雪花飞舞的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规律。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4、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5、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重点难点
1、感受和表现歌曲的3/4拍节奏。
2、创编各种不同的小雪花飞舞的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规律。
活动准备
1、小雪花的图片。
2、请小朋友用自己话的描述一下雪花飘舞的的样子。
活动过程
一、在《小雪花》乐曲的伴奏下,做雪花飘舞动作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二、学唱歌曲《小雪花》。
1、听音乐,说出音乐是几拍子的。
2、和教师一起用拍手等动作表现3/4拍节奏。
3、注意掌握歌曲的句首重音。
4、教师范唱。幼儿说出歌曲内容。
5、轻声完整学唱。
三、体验歌曲的起伏与休止,探索《小雪花》的飘舞动作。
1、大家都来扮一朵小雪花,在录音的伴奏下一面唱歌一面舞蹈。如果歌声停了,“小雪花”就不动了。
2、在歌曲录音伴奏下,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小雪花,音乐休止时保持原姿势不动。
3、集体练习同伴的创编动作:如前进、摇晃、后退、转圈等。
四、合作律动
1、在录音伴唱下,自由结伴、合作做“小雪花”。
2、反馈幼儿创编的“小雪花”,并集体练习。
3、尝试边唱歌边做动作,停止是坚持不动。
4、全体幼儿做“小雪花”随音乐飘向远方,出教室。
教学反思
9月刚开学的第二个星期,我把艺术书打开就发现了歌曲《小雪花》,感觉特别好听,我就很快准备了教具,上了这节音乐课。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导入——学唱歌曲 ——探索小雪花的飘舞动作——合作律动,我觉得各环节过渡自然,在学唱过程中,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和歌词美,从而产生愉悦的、美好的情感。并鼓励孩子随着音乐用动作自由大胆地表现《小雪花》轻柔飘落的情景,通过肢体动作表现、感受小雪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最后幼儿随着《小雪花》音乐,做雪花飞舞的动作出活动室。激发孩子对小雪花的兴趣和这首歌的兴趣。整个活动过中,孩子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完成了活动目标,效果较为理想。
但是,由于自己以前很很少带音乐课,没有丰富的经验,因此课后仍然觉得还存在着很多缺憾:1.如果这节这课放在冬天下雪的时候上,孩子们的兴趣会更高,效果会更好的。2导入不够新颖。3.歌曲的休止体验上,小部分幼儿没有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备课尽量备的更细致些,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8、大班音乐教案《剪羊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谱,尝试进行简单的队形变化。
2.创编剪羊毛的动作,体验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5.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活动准备:
1.《剪羊毛》音乐,队形及动作变化的图谱一张。
2.幼儿已欣赏过《剪羊毛》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导入。
二、学习第一段,重点创编剪羊毛的动作。
1.你会剪羊毛吗?怎么剪?请几名幼儿示范。
羊一开始不知道要帮它剪羊毛,孩子可以做些什么让它知道?
2.师示范第一段。
我是怎么表演的?(动作顺序、舞步、哪段音乐开始剪的)
羊在一开始可以做些什么动作?
3.请部分幼儿表演。
三、看图谱学习第一段队形及动作。
1.羊毛剪完了,小朋友剪了这么多羊毛真高兴,羊儿也觉得很轻松,他们一起又跳了一段舞,还变化了队形呢,你们看。
变化了几种队形?你看懂了哪个?
请一组孩子试试看。
2.在变队形的同时他们还表演了什么动作呢?
还是请这一组孩子表演。
3.另一组孩子尝试。
四、完整表演。
将第一段和第二段连起来表演。
活动反思:
1.大班幼儿对队形的变化已有浓厚的兴趣。这从两方面可以看出来。其一,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的队列训练,幼儿非常感兴趣。其二,在今天的活动中,本来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并不浓,许多孩子注意力涣散,但到了真正开始站队形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回过来了。
2. 要求交代不够清晰。这是我的活动中的一个老问题,它不是指活动中个别的要求没解释清楚,而是整个表演的脉络没有理清,就像上次的《金蛇狂舞》,也是这个问题。既然是教师预设为主的活动,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整个表演等活动的大概框架,然后再处理好其中的各个要素(动作、队形等)。所以活动的一开始就应该先通过清晰的示范和提问,理清动作的顺序:先去、再摸摸羊、再剪、再和羊一起跳舞。然后再就具体的队形变化开展活动。
3.队形变化的图谱设计得不够科学。我一直觉得自己做事特简单,写不出论文是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长篇大论几个字就能概括了,所以之前的反思也总是几句话概括一下。其实这不叫简单,这叫糊涂、马虎。当模糊地觉得一件事儿不好时,我总不习惯去深刻思考到底不好在哪儿,要怎么改变。对这次的图谱也是一样。在这之前没仔细看过队形的图谱,只是根据自己的编排、凭自己的感觉画了几个队形。画完就感觉图谱效果不好,挺乱的,至于具体不好在哪儿,又可以怎么改,我却没再细细思考。现在才感觉到,图谱的作用是让幼儿了解队形的变化,并能跟着图谱的指引知道怎么做,我的那幅图谱太琐碎,幼儿不能一下子看出原来的队形、要变的队形等。其实只需要把几个队形的样子画出来,如一开始的两排、后来的圆,至于具体的位置反正地上有点的提示。
4.过高估计了幼儿的能力。经常在活动前我会想象幼儿和我配合得很好的美好愿景,于是总容易过高估计幼儿的能力,比如《挪威舞曲》中对孩子分乐句编动作能力的预测、上次《剪羊毛》活动中对幼儿创编舞蹈动作能力的预测,再加上这次对幼儿按顺序走圆形能力的预测,并且我还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引导的能力,以为就算他们不会,就算活动中出现一些问题,通过我的引导也总能做好的。现在才发现自己的倔强,以及人本性中有些思想真的是很难转变,就算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下次还是会不经意地去犯,不知道要犯多少次、经历多少次挫败,才能把他牢牢记住,用理智克服这一不足,并逐渐内化为新的品质、习惯。可能以后在备课的时候我该先翻一翻之前进行的一些活动,回顾一下自己的不足,在来谨慎地思考新的方案。
5.另外,我觉得学会队形的变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技能目标,但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看,让孩子体验到那种跟着音乐愉快表演的成功感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让教师对自己的活动有信心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感觉上次曹老师组织的剪羊毛活动成功的地方。
6.开展课题快一年了,可成功的次数少之又少,今天上完后我几乎有以后都不想再上音乐课的感觉了,但是进行了反思后,又对下次活动充满了希望,我有些越挫越勇的感觉,希望下周再组织一次,但又非常害怕面对再一次的失败。
9、大班音乐教案《逛公园》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音乐游戏“逛公园”。
2.在反复游戏中学会唱歌曲,能注意弱拍起唱,唱出句首重音。
3.积极参与音乐游戏,体验集体音乐游戏的乐趣。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图谱、音乐、铃鼓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律动引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听乐曲《幸福拍手歌》边律动。尝试在乐曲的强拍上拍手。
2.师:你们觉得什么是幸福的事呀?(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大胆表达)
3.小结:是呀,生活中有许多让人觉得幸福的事,尤其是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师:瞧!就有这么一家他们去逛公园了,可真开心!
二、初步熟悉歌曲
1.教师范唱前3段音乐,并在强拍处出示图片。(唱出角色)
2.师幼根据图谱一同唱。
师:歌曲里哪些人来逛公园啦?歌曲里他们逛公园的顺序是怎样的?(爸爸、妈妈、小弟)
3.教师范唱,幼儿尝试在强拍上拍手跟唱。
师:他们是在音乐的什么时候出来逛公园的?(强拍上出来的)我们在他们出来时拍一下手表示。(注意引导幼儿弱起后唱重音)
4.师幼合唱并拍准强拍。
师:这一次我们看谁能最快听出强拍,提醒我们谁来了?
5.出示小猫,范唱第四段。
师:喵!看看谁来了?(小猫)小猫也想去,他们带它去了吗?听一听。(教师范唱)小结:原来小猫不抓老鼠他们不带它去(完整歌唱)小结:他们一家玩的真开心呀!我们也去“逛公园”吧!
三、游戏《逛公园》
1.第一次尝试游戏,探索在音乐的第一强拍“带人”的规则。
师:我先来当爸爸,我要邀请小朋友和我一起逛公园啦!
游戏前我有个要求,在爸爸出来时你们用拍手信号提醒我一下,在爸爸带妈妈时也要提示一下,妈妈带小弟时也要提示一下!被邀请到的小朋友就跟着后面走,别忘了哦!
(配班老师分段弹琴,幼儿边跟唱歌曲,边用第一强拍拍手的方式参与游戏,初步了解游戏规则。)
2.幼儿角色表演。
3.请幼儿围成圆圈逆时针有节奏地走,连贯的游戏一遍。
师:围公园的小朋友逆时针走,爸爸、妈妈是反方向走,游戏开始了。
4.加入“猫捉老鼠”的环节,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师:他们有没有带小猫去逛公园呢?用同样的方法我们来找个小朋友做小猫,但是小猫只需站在原地,其他小朋友用手指指着“小猫”边唱边表演。
唱完后,“小猫”心里也想去逛公园,现在就去抓老鼠!“喵——”说完马上去捉老鼠(在场的人)。被捉住的就是“老鼠”,已跑上位坐下的幼儿就不能捉了,逃跑时请注意安全。
(游戏若干次)师:想不想再来一遍啊?赶紧把公园围起来吧!
太开心了,逛累了,我们一起休息一会儿吧!
四、结束部分:
师:我们玩得可真快乐啊,好,现在回家喽!(活动结束)反思:《逛公园》是一首愉快而又带些诙谐有趣的歌曲,节奏明快,根据活动目标主要是让幼儿注意弱起拍唱,并能拍准重拍,能在重拍处及时带人。在活动中不仅要学唱歌曲还要按照规则游戏,还要注意圆圈的顺逆时针走,对于大班上学期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掌握的知识点还是蛮多的。
这个律动的加入可能会延长课堂时间,如果加入律动,可改为边唱边走,拍准强拍,也可作为课前准备。
教师第一次范唱可改为清唱,让幼儿听清楚歌词。
钢琴伴奏声音一定要低一些。
在游戏中教师一定要清楚强调“带人”的规则——在第一强拍处。
角色表演唱这部分可放在前面学唱歌曲时,放在后面会影响幼儿游戏的投入。
游戏处应注意对幼儿情绪的收放自如,对于猫抓住了老鼠也应给写奖励(贴花纸)。当猫捉老鼠时教师应关注好“爸爸、妈妈、小弟”,从而不至于让他们感到冷场。
【活动反思】
《逛公园》是一首愉快而又带些诙谐有趣的歌曲,节奏明快,根据活动目标主要是让幼儿注意弱起拍唱,并能拍准重拍,能在重拍处及时带人。在活动中不仅要学唱歌曲还要按照规则游戏,还要注意圆圈的顺逆时针走,对于大班上学期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掌握的知识点还是蛮多的。
这个律动的加入可能会延长课堂时间,如果加入律动,可改为边唱边走,拍准强拍,也可作为课前准备。
教师第一次范唱可改为清唱,让幼儿听清楚歌词。
钢琴伴奏声音一定要低一些。
在游戏中教师一定要清楚强调“带人”的规则——在第一强拍处。
角色表演唱这部分可放在前面学唱歌曲时,放在后面会影响幼儿游戏的投入。
游戏处应注意对幼儿情绪的收放自如,对于猫抓住了老鼠也应给写奖励(贴花纸)。当猫捉老鼠时教师应关注好“爸爸、妈妈、小弟”,从而不至于让他们感到冷场。
10、大班音乐教案《中国功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歌词大意的基础上,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内容。
2、进一步了解中国武术,能够表现出中国功夫雄壮有力的气概。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5、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1、中国武术的录像带,音乐磁带。
2、前观看中国武术的表演或录像,模仿学习武术动作。
活动过程:
1、欣赏中国功夫。
——组织观看录像,欣赏中国武术。
——讨论:你看到的中国武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中国武术?
——请幼儿模仿各自学到的武术动作。
2、欣赏歌曲《中国功夫》。
——理解歌曲中所表现出的雄壮有力的气概。
——幼儿尝试学唱歌曲中的基本句子。
——讨论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够唱出练武的刚劲有力。
3、设计武术动作,创编舞蹈。
——请幼儿自由创编舞蹈动作。
——将幼儿创编的舞蹈动作进行组合,组织幼儿学习。
——听录音学做舞蹈动作,鼓励幼儿动作准确有力,学习表现中国武术的特点。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让们了解我们中国的伟大和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星期一有一个活动是学习歌曲《中国功夫》,这是一首成人歌曲。通过学习让了解我们中国功夫以其形体、动作、力量的绝妙组合表现出中华民族刚毅挺拔的民族精神。
11、大班音乐教案《洋娃娃跳舞》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感受和表现乐曲ABCA的结构,理解乐曲中的强弱变化并学习、表现这些强弱拍的特殊情感:因热烈与轻盈对比所造成的诙谐感。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运用已学过的简单基本舞步创编能与该音乐相匹配的双人舞。
3、在创编舞蹈时,能积极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发言和观看表演。
4、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重难点
学习感受和表现乐曲ABCA的结构,理解乐曲中的强弱变化并学习、表现这些强弱拍的特殊情感:因热烈与轻盈对比所造成的诙谐感。
活动准备
1、已能较熟练地掌握3~4种基本舞步,如小跑步、蹦跳步、侧点步等。
2、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理解、熟悉音乐作品《洋娃娃》。
教师请幼儿倾听作品的A段音乐。要求幼儿能听出洋娃娃的舞蹈时轻巧活泼的还是热烈欢快的。
教师请幼儿把双手当作洋娃娃,在自己的大腿"舞台"上跟随A段音乐"跳舞"。
师:你们觉得应该用拳头跳,用手掌跳,还是用手指跳?应该重重跳,还是轻轻跳?应该用很大的动作跳,还是用很小的动作跳?
教师请动作轻盈、节奏准确,且动作方式新颖别致的幼儿轮流担任小老师,带领其他幼儿跟随音乐用手在腿上跳舞。
教师请幼儿完整地倾听音乐。
师:你们在听到"手指跳舞"的音乐时,做手指跳舞的动作;在听到新的音乐时,不做动作。听完后,告诉我新的音乐出现了几次?两次出现的新音乐是否相同?
2、幼儿倾听音乐进行舞蹈创编。
教师引导幼儿为A段音乐创编舞蹈。请幼儿两两结伴,探索在两人手拉手(可有不同的拉手方法)的情况下,如何用简单的基本舞步跟随音乐跳舞。如锺趾小跑步或其他舞步。
教师引导幼儿为B段音乐创编舞蹈。请幼儿注意对比A段音乐,感受B段音乐的热烈气氛。(如幼儿年龄较大、基础较好,还可以请幼儿用拍手等方式进一步感受乐曲中的各个重音)。最后,引导幼儿两两结伴,探索如何用手和臂的动作跟随音乐表演舞蹈,(基础较好的班级还可尝试用脚配合的方式跟随音乐表演舞蹈。如在重音处与五班对击掌或做蹦跳步。)师:你们觉得B段音乐和A段有什么不同?B段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跳呢?
教师引导幼儿为C段音乐创编舞蹈。先请幼儿注意倾听其结构中的强弱对比和对答感觉,再请幼儿在两两结伴的情况下自由探索用动作表现:一方在单句"用强烈的语气提问",另一方在双句"用轻快的语气应答"。
3、教师引导幼儿练习舞蹈。
教师将幼儿在创编活动过程中提取出的某些典型的动作(较新颖且更贴近音乐特点的动作)按音乐的结构组织起来,带领全体幼儿进行练习,直至初步熟练。
教师请幼儿自由地两两结伴,完整地随音乐用教师教的方案合作舞蹈。
教师鼓励幼儿自由交换舞伴,完整地随音乐用即兴创造的方案合作舞蹈。
教师请个别动作新颖,符合音乐情绪、结构及强弱变化,交流合作好的幼儿为全体幼儿做示范表演;并组织去全体幼儿进行观摩、讨论和模仿。
活动反思:
我给本课设计的歌曲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多形式活动,帮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激发学唱歌曲的兴趣和积性;能跟着音乐有表情的进行律动,感受乐曲欢快、愉悦的情绪;引导学生能够用欢快、愉悦的情绪歌唱;初步训练学生歌词创作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想像、创造能力。
12、大班音乐教案《小白兔》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这是一首快乐的儿歌,学生在和教师互动中,体现小白兔的可爱,从中小朋友们也了解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样子。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儿歌,知道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样子。
2、能力目标:在歌舞中培养了学习兴趣。
3、情感目标:小朋友们更加热爱生活及小动物。
4、巩固切分音符的唱法。
5、在活动中与同伴共舞,交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主动性。
活动准备
大屏幕 头饰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小动物呀!老师呀前一天布置了这个作业,把你喜欢的小动物做成头饰拿来,谁能告诉我你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进行描述(学生拿头饰进行描述)。
二、幼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并把喜欢的头饰戴上,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头饰拿出来,并问学生谁和老师的一样(小白兔)。
三、①大屏幕出示小白兔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的样子,学生描述后老师在小白兔图片旁出示儿歌并带小朋友读。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②分组读、男女生分读、拍手读。
③熟读后教师带大家领跳这首儿歌(把教师准备的小白兔头饰发给小朋友戴上)。
四、小结:我们要爱护我们身边所有的小动物和它们做朋友好吗?
五、活动延伸:把这首儿歌教给家长。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活动课,学生了解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样子,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对活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另外课堂上我及时的运用了评价性的语言孩子们热情非常高。由于本节课时间有限对于其它的小动物展示的少,以后我会多给孩子们提供这样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展示。
13、大班音乐教案《小手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迁移手指、手影游戏经验,把形物体创编歌词进行创造性演唱。
2、变化手与手指的组合,并用相应的歌词边唱边用手指表演。
3、体验在集体中勇于自我表达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活动准备:
玩过手指手影游戏。
人手一件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1、复习《幸福拍手歌》。
2、玩手指游戏在教师的口令提示下幼儿用双手组合成一物体,并与教师和同伴们交流、欣赏。
取一种姿势,教师示范创编歌词,如:两手五指并拢,手背相靠,手指上下飞舞。教师编歌词:两只小手做蝴蝶,蝴蝶蝴蝶真美丽,飞呀飞,飞呀飞,飞呀飞呀飞飞飞。
教师与幼儿边说歌词边玩手指游戏。
3、熟悉歌曲旋律,主动学唱。
幼儿边倾听旋律,边配歌词并默唱。幼儿跟随琴声,轻声学唱。
幼儿练习,逐步做到边唱边进行手指表演。
变化手与手指的组合,创编新歌词。
由幼儿提出创编对象,教师参与共同探索第二段歌词。并对提出创编内容者拍手祝贺。
边唱边用动作表演 例如:"拍 拍∣我用 小手∣拍拍 拍∣"后面三个"拍"字念的速度加快一点,使幼儿在边说边做的过程中,增加对识字活动的兴趣。也可以引导幼儿用"拎拎, 我用小手拎篮子","拍拍, 我用小手拍皮球"等。
4、音乐活动《小手歌》。
教师:我们用小手除里能做许多事情,还能变出蝴蝶呢!
幼儿边随音乐边唱《小手歌》边表演动作,启发幼儿仿编歌词中的动作。
教师:我们除了用小手变蝴蝶,还可以用小手变什么?
复习打击乐活动
活动反思:
《小手歌》是小班的一个音乐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受歌曲活泼、欢快节奏的同时,用手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物体。并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学习创编。由于歌的内容较多,所以把活动分为两个教程。
通过手指做不同的动物来引出课题,并欣赏歌曲小手歌,学唱小手歌的第一段,在活动一开始我以手指做小鸡,叽叽叽叽和小朋友说话,让他们猜猜我的手做的是什么动物作为引题,听听整首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我们的手指还能干嘛,并学习歌曲内容里手指可以做的事物,我觉得这一部分讲的有点长,应该再简洁些,可以先只学习第一段的动作,第一课时主要让幼儿掌握好小手歌的节奏,变唱边用小手来表演出所学内容,方便幼儿记忆歌词,小班幼儿要尽量丰富这样的肢体动作,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这样的肢体表演,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注意力。教师轻唱边做动作,幼儿可以跟唱。也可以有节奏的摆动小手所做的事物。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运用表情、动作来表现歌曲,并在表演中能有意识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才能做到。在表演歌曲时我尽量引导幼儿用更多动作去表演,关注每位幼儿,使他们能更加大胆的参与。在创编表演中幼儿们也活跃了许多。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由于采取边唱边表演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和动作。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学习。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做到真正的有效互动。
14、大班音乐教案《青蛙唱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
2.初步体验同声合唱的乐趣。
3.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初步体验同声合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录音磁带《我是一只小青蛙》。
2.大荷叶道具数张。
3.小鸡、小鸭、青蛙小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学唱小青蛙和老青蛙的歌。
1、引出荷叶和青蛙。
师描述:清清的湖面上立着许多碧绿的荷叶,荷叶随风摆呀摆。﹙请幼儿和老师一齐打开荷叶﹚,起风了﹙一起抖动荷叶﹚,风停了﹙一起停下﹚;
师:这么美的荷叶,谁喜欢跳到上面玩耍呀?﹙师模仿青蛙动作,引导幼儿说出“青蛙”﹚
2、想象青蛙的叫声
师小结:青蛙叫的声音高低和节奏不一样,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倾听两段高低不同的歌曲,感受老青蛙和小青蛙不同和声音。﹙播放或弹唱《我是一只小青蛙》,请幼儿听一遍,跟唱一遍﹚。
﹙1﹚有一只老青蛙和小青蛙正在荷叶上呢?听﹗哪段是老青蛙唱的﹖哪段是小青蛙唱的。﹙播放歌曲﹚
﹙2﹚请若干幼儿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叫。﹙据回答把幼儿分组﹚
﹙3﹚师小结:小青蛙的声音清脆—比较尖;老青蛙的声音低沉—比较粗。
4、请幼儿唱老青蛙和小青蛙的歌。
﹙1﹚师范唱
师:在平静的河面上,一只小青蛙和一只老青蛙跳上了荷叶(示意各一名幼儿上荷叶)小青蛙向老青蛙打招呼说“ 呱呱 ”,老青蛙也连忙回答“ 呱呱 ”.小青蛙很想和老青蛙交朋友,它用清脆的声音介绍自己“我是一只小青蛙”,老青蛙觉得一个人很孤单,也想和小青蛙交朋友,它就用低沉的声音介绍自己“我是一只老青蛙”,说着说着,它们就唱起来了。
(2)幼儿学唱。(师示意小青蛙组和琴声学唱,再换老青蛙组唱)。
5、尝试同声合唱
师:虽然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不同,一个尖,一个粗,但它们很喜欢在一起唱歌,它们觉得那样很快乐,你们想试试吗?(请幼儿用两种不同的声音唱歌,合唱一遍后再换角色唱)。
二、动物音乐会(创编情境,进行表演)
1、师:想想还有哪些动物会唱歌?(请幼儿个别模仿;师随机出示动物小图片(小鸡、小鸭等)贴在黑板上的歌谱下面)。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黑板上的动物模仿唱歌。(先个别唱-----再合唱)
三、结束
师:今天,我们都是大一班“小青蛙合唱团”的小演员了,现在我们要去准备一下,要参加合唱比赛去啰。
教学反思
1.活动过程对幼儿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充分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幼儿通过美丽的荷叶展开想象,联想到青蛙以及青蛙的各种叫声并向同伴表现。
2.幼儿在师幼、同伴之间的的互动中感受音乐的乐趣,从而对音乐感兴趣、能充分体验、展开丰富想象和极力表现,感受平时也应该用合适的声音表现歌曲,不能喊唱、乱唱。
3.存在不足:在进行同声合唱时,分声部站位不明显,幼儿唱歌时容易跑调。
4.改进措施:
(1)加强单声部练习,练习好单声部再明显安排站位进行合唱。
(2)在活动中,教师可视幼儿的兴趣在区角活动进行延伸,提供更多的动物图片,引发幼儿想象更丰富的声音和节奏表现不同动物的叫声,以便丰富合唱内容。
15、大班音乐教案《大蛀牙》含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
2、初步认识钢琴键盘。
3、通过创意肢体造型,培养幼儿创造潜能。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响筒、纸、笔、娃娃、键盘垫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玩泡泡游戏。
(反思:以游戏的引入,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带入音乐的世界。老师在与幼儿一起玩游戏时可以更加自由、轻松。)
二、节奏游戏。
1、老师敲鼓,幼儿用手拍出节奏。
老师:请小朋友听鼓声,用手拍出节奏。
2、模仿老师拍肢体节奏。
老师:我们玩猴子学样的游戏,请小朋友模仿老师拍出身体节奏。
(反思:老师在以上的活动就是为了下一个目标做铺垫的。幼儿对老师所拍的节奏和动作大部分是可以掌握的。但当幼儿遇到较困难的节奏时,老师只是一带而过,没有继续深入。在老师出拍时,老师应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可以从易到难开始。当幼儿拍错时,老师可以重复3――5次,动作要夸张些,拍子放慢些。)
三、请幼儿听歌曲中有几颗大蛀牙。
老师:小朋友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
老师:有个小丑特别喜欢吃糖,又不爱刷牙,结果长了大蛀牙。请你们听一听,他长了几颗大蛀牙。
四、幼儿边听音乐边用手指表示每句蛀牙的次数。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引起许多听课老师的争议,认为老师的节奏拍错了。在课前,我听过多次的音乐,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觉得乐曲中的牛铃声小,速度快,幼儿较难听出来。老师有太多的不放心,也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五、幼儿边听音乐边用敲出每句蛀牙的次数。
(反思:在活动中我侧重于让幼儿感受音乐里的蛀牙次数,忽略了幼儿心理对兴趣需求,兴趣点的激发不是很高。出现了幼儿不想再次听音乐的现象。当出现这些情况时,老师应该邀请幼儿一起动起来,多准备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六、认识键盘。
老师出示第一张小丑,引导幼儿:你们看这个小丑有几颗大蛀牙?(两颗)
老师:你们觉得小丑的蛀牙象哪种乐器。
老师介绍键盘:这个是钢琴键盘,有黑有白。白的叫白键,黑的叫黑键。
老师:你能在键盘上找出两个黑键吗?(幼儿轮流触摸黑键)
老师出示第二张小丑,引导幼儿:你们看这个小丑有几颗大蛀牙?(三颗)
老师:你能在键盘上找出三个黑键吗?(幼儿轮流触摸黑键)
(反思:幼儿游戏兴趣非常浓郁,因为在钢琴键上玩游戏化的情节对幼儿的吸引非常大。[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不足之处:游戏时,始终是老师与幼儿玩,没有音乐的加入,略显呆板。我们每做的一件事情,最后都要回归音乐。)
七、蛀牙造型。
老师:有一颗大蛀牙,变一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一个造型。
老师:有两颗大蛀牙,变两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两个造型。
老师:有三颗大蛀牙,变三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三个造型。
(反思:幼儿能够模仿出老师的动作,但幼儿更愿意自己去创造。)
八、牙防所游戏。
(反思:幼儿很喜欢玩这个游戏,老师在组织中没有注意到游戏的氛围,结束也显得有点仓促。)
课后反思:
1、自己应该更充分相信班中孩子的能力、潜力。在某些环节中使教育更加放手与开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暗示。
2、应提高自己捕捉幼儿在讨论中想法与信息的能力。
3、老师在活动中还应具有自由自主、灵活变通的能力。
16、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
设计意图: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2、难点: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活动反思: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全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乐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二乐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递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特点。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据《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编而成。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一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17、大班音乐教案《声音长短》含反思
教学设想:
声音的长短是通过一些音乐活动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做到:音乐与律动的结合、音乐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完成,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锻炼儿童的表演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好办法。
在教学本课时,先播放动物嬉戏的录象,让儿童通过看、听、模仿他们的声音和动作,初步感受声音是有长有短的。在此基础上,让儿童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的组合练习,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然后让儿童用“×— 、× 、××”这三个节奏型说话,培养儿童创造节奏的能力。最后播放一段2/4拍音乐,让儿童用打击乐器或肢体语言表现本歌曲中的“×— 、× 、××”。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让儿童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
2.会用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及肢体语言等方式表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3.让儿童感受、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儿童稳定的节奏感。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借助小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听一听、仿一仿
1.课件呈现动物嬉戏的录象。
要求:欣赏完后,让儿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模仿一下。
【通过欣赏儿童喜欢的各种小动物,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2.让儿童模仿自己所看到动物的声音和形态。
(1)指声表演。
(2)集体表演。
【给儿童模仿的空间,是让他们参与学习的过程。首先,调动了儿童自主探索的欲望,其次,让儿童了解到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是有长短的,初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
3.整理儿童在录象中收集到的声音,如:
小鸭:嘎 嘎 小猫;喵 — 小狗:汪 汪汪
小鸡:叽叽 叽叽 青蛙:呱 — 小羊:咩 咩……
4.儿童用不同方式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比一比,谁表现的方式多。
【在活动中,儿童的表现方式有很多,如:①模仿叫声②拍手、拍腿、拍肩③跺脚④体态律动(跳跃、跑跑、走、舞蹈动作等)⑤捻指⑥嘴打梆子⑦“嗒”式读谱法……】
二、谈一谈、议一议、仿一仿
1.让儿童收集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和动作。
2.儿童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声音和动作:
泉水:叮 咚
火车:呜…呜…卡嚓 卡嚓
大钟:当 —
汽车:嘀 —
闹钟:嘀嗒 嘀嗒
牛 :哞 —
老鼠:吱吱 吱吱
心脏跳动:咚 咚
钉钉子:叮当 叮当
狮子:吼 —
小兔:蹦蹦 跳跳
【通过收集自己所熟悉的声音或动作,并按节奏模仿出来,进一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
3.节奏组合表演
(1)师引导:谁能用刚才收集的火车的声音来表演火车开来的声音?
(2)儿童自由组合表演,教师给予指导。
(3)请表演好的儿童表演展示给大家看,并给予奖励。
鸣笛声‖ 呜 呜 ︱ 呜 呜 ︱ 呜 呜 ︱
车轮声‖卡嚓 卡嚓 ︱ 卡嚓 卡嚓 ︱ 卡嚓 卡嚓 ︱
【奖励提高了儿童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4.以小组为单位,边听《火车开了》边模仿鸣笛声和车轮声。(可以用声音,也可以律动)
5.儿童分小组合作表演其他声音和动作的组合,教师指导。
(儿童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既培养了儿童稳定的节奏感,又熟悉了歌曲《在动物园里》,为下一节教学这首歌曲奠定了基础。)
① 小鸭:嘎 嘎 小鸡:叽叽 叽叽
② 锤子:咚 咚 钉钉子:叮当 叮当
……
6.教师引导儿童由二声部逐渐过渡到三声部:
① 小猫:喵 — 小羊:咩 咩 老鼠:吱吱 吱吱
② 大钟:当 — 铃声:叮 呤 闹钟:嘀嗒 嘀嗒
③ 风 :呼 — 泉水:叮 咚 树叶:哗啦 哗啦
④ 狮子:吼 — 青蛙:呱 呱 小兔:蹦蹦 跳跳
……
7.分组表演,比一比,哪组配合最默契,表演的种类多,节奏稳定。评奖激励,自评、互评。
(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
【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身体验了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这样,不仅儿童学得轻松,而且培养了儿童的合作能力。】
三、创造节奏。
1.用“×— 、× 、××”三个节奏型说话。
(1)师示范:小白 兔 ︱ 跳跳 跳 ︱
(2)儿童创造:如:
① 老 师 ︱ 早上 好 ︱
② 小妹 妹 ︱ 真漂 亮 │
③ 哎 — ︱ 你 在 ︱ 哪 里 ︱
④ 赵丽 君 │ ……
比一比,谁创造的有新意。
【语言本身就有生动、丰富而美妙的节奏,结合语言,提取节奏对儿童来说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2.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演奏“×— 、× 、××”
(1)认识打击乐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
(2)让儿童尝试演奏,了解其音色,同时教师规范其演奏姿势。
(3)尝试用打击乐演奏前面所创编的节奏。
3.播放《在动物园里》,儿童用打击乐演奏歌曲中的“×— 、× 、××”节奏,也可律动,如:跑跑 走,或蹦蹦停、拍手等。
【用打击乐表现“×— 、× 、××”,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儿童分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能力。】
四、在儿童的欢呼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儿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反思这节课,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1.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教师以与儿童平等的身份参加活动,通过引导,发挥主导作用,和儿童共同探索知识,和他们亲切交流。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儿童敢于大胆探索创新,敢于大胆表现自己。比如:让儿童收集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并模仿,他们都积极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向大家展示。
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2.让儿童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
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参与者。让儿童收集自己熟悉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各种器官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并用自己的语言去创编节奏,让儿童了解到,原来动物的叫声有节奏,我们的语言也有节奏,从而把复杂而枯燥的节奏变得简单而有趣。这样,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轻松地获得音乐知识。
3.变“枯燥”的知识传授为“有趣”的知识探索。
如果用传统地教学思想和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儿童“×— 、× 、××”节奏型的名称和时值。实践证明,儿童对这种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方法毫无兴趣。但这节课是让儿童自己收集和模仿各种声音和动作,并应用“×— 、× 、××”这三个节奏型说话,然后从声音中、动作中、语言中形成“×— 、× 、××”的节奏概念。这样,既激活了儿童的思维,调动了儿童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儿童创造节奏和感受节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趣味教学,让儿童感受到音乐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学习音乐理论是件简单而有趣的事。
4.培养了儿童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无论是读节奏还是用体态律动表现节奏,或是创编节奏,都注重激发儿童的即兴发挥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将拓宽自己的视野,拓宽儿童的思维,将课改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
18、大班音乐教案《颠倒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颠倒歌》,唱准切分音和休止符。
2.体会歌曲的幽默、风趣,自主创编歌词。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5.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活动准备:
《颠倒歌》图夹文,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动物王国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们来听一听。(教师边做动作,边范唱)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二、欣赏图片,熟悉歌词,唱准切分音和休止符。
1.根据小朋友说的,逐一出示图片,每出示一张唱一句。
2.整理图片顺序。
师:小朋友听得真仔细,把动物王国发生的有趣的事都说出来了,可是这个顺序跟歌曲里说的是一样的么?(师再次范唱)
师:谁来帮这些图谱摆摆顺序?
按顺序把图谱摆整齐,点出歌曲有两段。按顺序带领幼儿唱2---3遍。
3. 唱准切分音和休止符。
拎出重点休止部分,教师唱出两种不同唱法,幼儿进行对比。
师:听听,老师唱的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带领幼儿唱出休止符)
三、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唱
师:小朋友们唱得真不错,老师相信你表演的也很棒,我们一起来看看谁表演的最可爱!
根据视频音乐,和小朋友一起表演。
四、幼儿创编歌词
师:动物王国里除了这些颠倒的事情外,还有什么颠倒的事呢?请小朋友把你想到的事编到歌词里看看,谁来试试?
师: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动脑筋想一想,一起编一编。
教后反思:
颠倒歌是一首带有诙谐、幽默曲风的歌曲童谣,歌曲活泼有趣,并有韵律感,深受幼儿的喜欢。整个活动分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
在幼儿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我只是老师初浅的表面性地回应了幼儿,没有抓住机会让幼儿进一步理解颠倒的含义,当幼儿说到颠倒时,应该抓住“颠倒”两字,让幼儿说出颠倒的意思或句子,当幼儿提到某句时,应逐句讲解此句的含义,让幼儿真正理解颠倒,为创编做好铺垫,而不是直接告诉儿歌的名称。
让幼儿再次倾听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儿歌韵律和节奏,但由于能力弱的几位幼儿还没有熟悉儿歌, 节奏把握也不是很好,使得这些幼儿对于歌曲掌握程度不佳。可以适时出示下节奏图谱方便弱的幼儿掌握节奏,也方便音乐感强的幼儿巩固。
在第一次范唱时,我没有解释“颠倒”的含义,以至于后面的创编歌词,孩子们不能及时创编。
总之,由于有了先前的经验与理解,孩子们的回答就像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小鱼飞在蓝天中;小鸟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他们口中的颠倒世界是如此稀奇,不受拘束的孩子个个都是创造美的天使,激发了孩子们的潜在能力。
19、大班音乐教案《鸭子拌嘴》含反思
教学目的:
1.训练节奏感。
2.训练听力。
3.视谱(图型谱、节奏谱)的入门准备。
4.器乐合奏的训练。
5.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6.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教材分析:
这是安志顺于1982年编写的一首打击乐曲,取材于我国的西安鼓乐和陕西的民间打击乐。使用了六件打击乐器:小钹、水钹、圪塔钹、大锣、木鱼、云锣。
这首乐曲是由散板和2/4拍节奏两种节拍类型构成的,其中散板有三处,即头、尾和中部,把2/4拍的节奏段分为两大段(第一、三段),我们根据这个特点设计了一个图型谱。
我们将第一段音乐编成一段简化的节奏谱,让学生通过亲自敲打,更深体验音乐,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具准备:
图型谱、节奏谱、打击乐器(小钹等)、录音机、音带
教学建议:
——出示几个符号,这是几种动物的叫声(有一群小鸟、猫、一群蜜蜂、狗)
——讨论,并赏试用嗓音模仿。体验符号怎样“记录”声音。了解符号和声音关系。
——我们要听一个关于鸭子的音乐,曲名叫《鸭子拌嘴》。
——听两段音乐,它们在描绘鸭子在干什么?(与曲名相关的:吵嘴、走路)。
——选择符号标示。
——把符号转换成动作,挂图型谱,看谱听音乐做一遍。(根据实际,可在座位上,亦可下座位做),问有几次吵嘴?
——看第一段(走路),有个符号☉,问音乐中听到是什么乐器奏的,在动作中加口念“哐”(全曲均照此做)。
——用听说法学节奏填词。
——每行先学一个声部,基本掌握再学第二、三个声部,并交换声部练习。
——挂节奏谱,用声势替换词,第一声部拍手,第二声部拍腿或跺脚。
——换打击乐器,分四个声部:钹、双响筒、鼓和三角铁。
——节奏谱共六行(每行四小节),除第五、六两行外,均有反复。一行行练习,基本掌握后,交换声部,最好每人每声部都能练到。
——听音乐,看图型谱,找出所奏的节奏谱是那一段音乐(第一段)。
——选八位学生,每人一付小钹,分四组设计四段即兴(长短不限):出门、嘻戏、吵嘴、回家。
——前面学习的节奏谱作主部A。四个即兴段作插部。曲式结构为:ABACADAGA
——静听全曲。介绍作品、作者。也可讨论用了什么乐器。
教学反思:
a该课例给6一7岁儿童时,主要用律动训练听力,节奏谱和节奏填词均使用听说(奏)法。小学中年级可看谱练习。
b节奏谱使用是为了学生能亲自参与。每部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音乐语汇,只要其中一段通过亲自参与获得更深体验,对其他部分音乐就会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通过对节奏谱的练习对这部音乐的节奏语汇,从原先初听时的一片模糊到比较清晰,甚至记忆深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兴趣、理解才有了真正的基础。
c该课例主要目的是参与,故对节奏谱中个别技术难点(如第二行)不必死扣,大拍子跟上即可。若把过多时间、精力用在技术操练上,会消弱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整堂课教学结构和目的。
20、大班下学期音乐教案《寻找节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发现周围声音的节奏。
2、幼儿能根据歌曲旋律创编节奏型。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明力。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
歌谱若干张、乐器若干、会发响的玩具若干、笔、纸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律动入室。
二、引题:根据动作和声音找节奏
(1)、师拍球,全体幼儿拍拍节奏,师把节奏型写出来。
(2)、请一幼儿跳踵趾小跑步,全体幼儿拍出节奏,再请一名幼儿写出节奏型。
[幼儿通过听辨节奏用各种形式来表示节奏,并在老师的协助下写出基本节奏型,这样引题使幼儿能把听到的用自身的方式表示出来,而且为下面的各环节做好铺垫。]
三、寻找节奏:
幼儿自由玩弄周围会发出声音的玩具,找出声音的节奏,并把节奏型写下来。(可与邻近的小朋友交流:你拍给我听、我拍给你听,且可一起再创作)。
[教师投放的都是幼儿周围的事和物,在带着问题的自由探索中、互相交流中,幼儿自然而然地从身边、周围发现各种各样的节奏,并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再创作。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发明力,又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来源于生活。
四、创编节奏型:
1、分组创编:幼儿四个人一组一起为曲谱(已学过的曲子)配上节奏型。
重点引导幼儿创编与简谱对应的有特色的节奏型
[幼儿已有创编节奏型的经验,为曲谱配上节奏型使幼儿更加明白了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骨架,节奏的巧妙变化推动了音乐发展的动力。给曲谱配节奏型是幼儿一次生动有趣的音乐实践。假如节奏谱再多几份可能效果会更好。]
2、幼儿自由组合,互相配合合奏。
[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唱旋律,一组配伴奏,进一步体验合作的乐趣和感受音乐的快乐。]
五、复习舞蹈《扭秧歌》。
六、律动《小燕子》出室
活动反思:
每一次的公开课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节奏不是第一次上,但相对来说难度增加,每次的节奏都是有规律的,这首乐曲缺乏规律性,经过几次的反复修改行程了最后版规律性的节奏乐。节奏乐调动的是些运动,而人的动作也是运动,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的人类生活是不存在的。大到对四季变换的感受,小到日常生活的洗脸、刷牙、穿衣、都离不开节奏,甚至于人脑一时的思想,严格上讲也有节奏。
21、大班音乐教案《欢迎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在三只熊请客的情景中熟悉旋律,理解歌词,并初步学唱《欢迎歌》。
2、 尝试听辨不同的音色与角色形象进行匹配,体验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3、 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不同小动物的主要特征。
2、物质准备——《三只熊》PPT。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愿意参加唱歌游戏。
活动难点:
听辨不同音色与角色形象进行匹配。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 这么漂亮的房子是谁的家?让我们走近看一看。
2、 原来是三只熊的家,他们是谁?(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
3、 今天它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准备要开个生日餐会,想邀请许多朋友来参加。我们也一起去吧。
二、朋友来做客
(一) 小兔来了,熊妈妈来迎接,让幼儿感受旋律,初步熟悉歌词。
1、“哎,有个小动物也想去,是谁呢?!”(点出“小兔” )
“我们和小兔一起去三只熊的家吧。”(引导幼儿学小兔跳)。
“三只熊的家到了。”
“门上还有个门铃呢。”引导幼儿一起按门铃。(播放熊妈妈的声音)
2、 “是谁唱着欢迎歌来欢迎小兔的?”(幼儿猜猜讲讲)
(打开门,出现熊妈妈)“原来是熊妈妈。”“跟熊妈妈打个招呼吧”。(“熊妈妈你好!”)
3、“熊妈妈唱的真好听,声音柔柔的,我们请熊妈妈再来唱一遍吧。”
4、再欣赏一遍熊妈妈的歌。
提问:刚才熊妈妈唱了什么?是怎么唱的?(教师重复歌词)
“谢谢熊妈妈的歌!”
(二)小鸡来了,小熊来迎接,幼儿初步跟唱。
1、“叽叽叽,叽叽叽,这是谁来了?”(小鸡)“来了几只小鸡呀?”(两只)
2、我们带小鸡一起到三只熊的家去吧。跟着老师学做小鸡的律动。
3、 小鸡也来按门铃了。(播放小熊的歌声)。“是谁在唱欢迎歌迎接小鸡呢?”(出现小熊)。引导幼儿和小熊招呼。小熊的声音跟我们小朋友的声音一样可爱,我们也来跟着小熊唱欢迎歌好吗?(引导幼儿随着录音跟唱,学小熊唱歌)
4、小熊说:“小鸡请进,请坐”。
(三)小鸭子来了,熊爸爸来迎接。
1、“瞧,有一群可爱的小鸭也来了”。“小鸭子走累了,坐下歇歇。”
2、“我们来按门铃,听一听这次是谁来开门。”你怎么知道是熊爸爸。“原来熊爸爸唱歌的声音是粗粗的,低低的。
(四)一起唱歌
“熊妈妈唱得歌是柔柔的,熊宝宝唱得歌是稚嫩的,熊爸爸唱得歌是粗粗的低低的。那我们小朋友喜欢怎么歌声呀?”
“我们一起和三只熊来欢迎今天参加生日会的小动物吧”
活动反思:
在出示小兔的时候我们,我们可以以儿歌的形式出现,如“耳朵长又长,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按门铃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醒一下,动作可以做得更优美一些。小鸡出示的形式很好,和小兔的有所不同,但是噱头还是不够,教师的肢体语言还要再夸张一点。让宝宝们学唱的时候可以模仿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的声音,这样也能更好地完成活动的目标。
托班的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是孩子开心,孩子在玩乐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本领。托班对于每个孩子的语言都是要有小结的,而且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地表扬她们。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学唱的时候我让孩子唱的还是比较少,还是需要多唱,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行演唱,以达到目标。
22、大班音乐教案《娃娃上灶》含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总是对成人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想通过各种方式去体验成人的世界,例如,常常模仿成人的口气说话,穿成人的大鞋子,女孩尤其爱穿妈妈的高跟鞋,男孩爱穿爸爸的大皮鞋。大班的幼儿作为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更愿意尝试一些具有挑战的事情,尤其是成人经常做的事情,做饭是成人经常做的事情之一,幼儿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创设的情境,能够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2.体验歌曲的趣味,根据部分歌词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3.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二、活动准备:
PPT、音乐、布娃娃玩偶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跟随音乐《扮家家》进行律动,音乐结束后,提问问题,引出主题。刚才有这样一个动作(炒小菜),谁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啊?(炒菜、炒小菜、做饭)你们记得可真清楚,今天老师就带你们来玩一个炒菜做饭的游戏。
2.展开
(1)欣赏儿歌《娃娃上灶》,引导幼儿做事认真专心。
我们的娃娃家里有一个小娃娃她也很喜欢做饭,今天可是她第一次做饭,老师把她做的饭带来了,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小娃娃做的饭好不好吃。出示ppt。
(2)听音乐《娃娃上灶》,熟悉歌词,引导幼儿做出与部分歌词对应的动作。
(3)引导幼儿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4)以“菜谱”形式出示图谱,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演唱歌曲并掌握间奏。
(5)跟随音乐以全体合唱、分组等形式跟唱歌曲。
(6)根据部分歌词引导幼儿做出动作,并在演唱过程中加入动作。
四、活动延伸
幼儿仔细观察家长做饭时动作,为整首歌曲添加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反思: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比较有激情,幼儿的兴趣很高,图谱的使用也比较恰当。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时刻关注孩子,注意到孩子的表现才能及时的纠正出现的错误,才能教育活动目标更好的完成。
23、大班科学教案《昆虫大聚会》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秋天来了,我带领孩子们观察秋天的田野,天空。为美术课《秋天的大地》做准备。谁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不知那个孩子发现了一只蛐蛐!整个班的孩子们立刻炸了锅似的兴奋。我一看他们对昆虫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就决定开展一次活动引导孩子探索昆虫世界的秘密,让幼儿认识昆虫的基本特征,知道昆虫和人们的关系。让孩子们更直接地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培养孩子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音像和图片的展示和与同伴的分享交流让孩子了解昆虫基本特征。
2、了解昆虫和人们的关系。
3、能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4、能用操作材料制作瓢虫,体验制作的快乐。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孩子了解昆虫基本特征,能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难点:分辨益虫、害虫。
活动准备
昆虫图片(电子图片若干,纸质小图片若干)、视频、制作瓢虫的材料若干(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谜语活动引出主题。
1、教师念谜语:
小小虫,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它爱劳动。(蜜蜂)
一对翅膀薄又明,两只眼睛亮晶晶,飞低飞高报阴晴,飞来飞去捉害虫。(蜻蜓)
师:小朋友,你们还知道知道那些昆虫吗?请你说一说。
2、师:原来小朋友已经知道这些昆虫。那么,你们想知道这些昆虫更多的秘密吗?
二、观看昆虫图片,了解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昆虫家族队伍庞大,全世界有1000万种,其中900万种还未被人类所认知,昆虫世界可神奇了。老师知道同学们爱看小动物,今天特意给你们带来一些图片,请大家欣赏。
1、(1)、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
(2)、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数一数有几队翅膀?有几对脚?)
(3)、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它们共同的名称叫什么?教师随机画出昆虫特征图
(4)、还知道哪些昆虫?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师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名字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队翅膀;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些昆虫(如七星瓢虫)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如蚊子。)
2、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
(幼儿介绍哪一种,就请他拿出这种昆虫的图片。)
三、初步分辨益虫、害虫
1、师: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叫做益虫,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叫做害虫。板书
2、师:昆虫里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为什么?
(1)害虫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危害人体与其它动物,传染疾病,例如蚊、臭虫、蝇、蚂蚁、蟑螂、蚂蝗、血吸虫等;另一类危害庄稼、水果、林木等植物,如蝗虫、蚜虫、蝼蛄、苹果钻心虫、稻螟虫、松毛虫等。视频《苍蝇的危害》
(2)益虫有多种:有的益虫可以为人制造食物和用品,例如蜜蜂、桑蚕、柞蚕等;有的益虫可以帮助人类消灭害虫,例如蜻蜓、七星瓢虫、金小蜂等。
3、出示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昆虫吗?他们是益虫还是害虫呢?
幼儿分类
四、讨论怎样对待昆虫
师:我们该怎样对待昆虫里的益虫和害虫?
小结:我们应该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捉和杀死益虫。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使害虫无法生存等。
五、活动延伸《制作瓢虫》
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制作瓢虫的材料,现在我们来做一只美丽的瓢虫吧。(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能极大地引起儿童的兴趣。孩子在课堂上看见书本上和我提供的各类昆虫作品,每个人都非常开心。这节课我先通过谜语激发孩子兴趣,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接着让孩子们通过看形态各异的虫子图片而喜爱上漂亮的虫子,了解到昆虫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是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认知水平对常见的昆虫进行益虫和害虫的分辨,让大家去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朋友。最后通过制作各种瓢虫感受制作的快乐!
在构思这堂课的内容过程中,导入部分感觉比较难,找不到适合的切入点,这个问题一直困饶着我。本想找个昆虫方面的动画片段,通过欣赏导入到新课中。结果这样理想的动画片没找到。如果直接叫孩子说说自己熟悉的昆虫,显得有些简单。于是我就通过谜语的形式导入了新课,效果还不错!
昆虫是孩子们在大自然最常见的生物。孩子对昆虫的种类,形态也都较为熟悉。对孩子来说熟悉的事物相对容易表现,因此课堂上的气氛一直是活跃的,孩子举手也很积极,很愿意表述,展示自己。另外我注重了以孩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体,能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关爱、激励、宽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能保持高涨的热情,积极的参与活动,他们了解了大量的昆虫的相关知识,他们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参与热情。
但是在进行第二部分教学时,我是一张一张的播放昆虫图片。这样孩子们不是很容易能发现这些昆虫的基本特征!听课老师建议我先一张张播放然后把这些图片汇总成一张大图片,更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听课老师的意见让我发现我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还不够细致和认真。如果再次上这堂课,我一定要重新设计所展示的图片,力求做到更好!
通过《昆虫大聚会》一课的教学,使我深刻的了解到利用各种游戏、猜谜语、看视频等方式方法,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从而,更高的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我们在教学中肯花心思,下功夫,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从而,调动和激发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24、大班音乐教案《音乐火车》含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引导他们参加音乐活动并且对音乐活动有浓厚的兴趣这并不难。然而要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创作能力和提高幼儿音乐素质则需要长时间地培养与不断地给予感受。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在能唱、会跳、能欣赏的基础上尝试创作,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根据我班幼儿音乐素质发展水平和幼儿对创作节奏的浓厚兴趣,便生成此活动《音乐火车》,让幼儿尝试创作2/4拍的节奏型,并不是通过一个活动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较长时间,在多种手段、多种刺激下才能形成。因此在本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鼓励幼儿把平时学的音乐知识大胆地运用到创作中去,真正将自己的作品在同伴面前展示、分享。它需要幼儿有一种经验,更需要有一种勇气。而事实上如果幼儿能在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大胆表现自己,那么音乐活动的真正魅力就体现了。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创编节奏型的活动,能在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
2、熟悉2/4节奏型,有一定音乐节奏感。
3、尝试创编2/4节奏型,发展幼儿创作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已经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掌握其时值。
物质准备:
磁带《萤火虫》、《小火车》、录音机、小鸭头饰、一列带有音符的火车、和火车车厢一样大小的卡纸、记号笔。环境准备:幼儿坐成马蹄形,卡纸和记号笔放置每个幼儿的椅子下。
活动流程:
感受乐曲、分析节奏型-尝试创编节奏型-大胆表现自编节奏型-进一步创编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萤火虫》的音乐,师生一起做律动进活动室。
2、师生有节奏地拍手问好。
二、基本部分
1、感受《萤火虫》的乐曲,熟悉2/4节奏型。
教师播放乐曲,请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2/4节奏型的乐曲。
2、引导幼儿分析乐曲的节奏型。
教师神秘地出示一列长长的火车,引导幼儿观察火车车厢上的《萤火虫》节奏型,请幼儿分析每节车厢上的音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小结:相同的是每节车厢里的音符合起来都唱2拍。
不同的是每节车厢里的音符都是不一样的。
3、出示小鸭的头饰,小鸭要上火车,引导幼儿用开口音“嘎”唱出车厢上的节奏型。
4、引导幼儿观察火车后面车厢,你们想上火车吗?。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激发幼儿创作2/4节奏型的欲望。
5、提出要求:只创作一节车厢的节奏,可以用各种音符,但是它们合起来只有2拍。
6、幼儿尝试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7、创作完的幼儿轻声唱出节奏,也可以和同伴一起互相交流、互相欣赏。
8、幼儿将作品接在车厢后面,大胆地表现自己的作品。
9、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
三、结束部分
1、今天小朋友自己创作了2/4节奏型的一节车厢,太棒了!想不想创编2/4节奏型的一列火车呢?那我们下次活动来试试吧!
2、播放《小火车》的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开火车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在本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鼓励幼儿把平时学的音乐知识大胆地运用到创作中去,真正将自己的作品在同伴面前展示、分享。它需要幼儿有一种经验,更需要有一种勇气。而事实上如果幼儿能在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大胆表现自己,那么音乐活动的真正魅力就体现了。
25、大班音乐优秀教案《节奏训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听音乐打节奏、听音乐做肢体动作。
2. 通过节奏练习发展幼儿手脑一致、身体的协调性。
3. 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4. 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难点:
肢体各节奏的配合。
活动准备:
节奏条、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入教室 教师弹前奏复习节奏歌《谁在说话》
1、 教师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歌曲? 幼儿:节奏歌2、 教师:在节奏歌里你都听到那些打击乐器? 幼儿:铃鼓、碰铃、木鱼。。。。。。
3、 教师:真聪明,那么我们就用打击乐器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
4、 教师先介绍自己—— ××∣×× 我叫王馨 请幼儿逐一介绍自己。 打破以往的模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5、 教师:小朋友们的名字还有三个字的那用什么节奏呢? 幼儿争先恐后的练习,请幼儿模仿。
6、 教师出示节奏条:×××× × 请幼儿模仿打节奏 幼儿依次介绍自己。。。
7、 教师:“咱们一起说欢迎来做客,但是要求小乐师用好听的节奏说。” 幼儿自由练习。
8、 教师出示节奏: 设置疑问! × × × × × × × × 0 欢 迎 来 做 客 大 家 好 重点强调空拍
二、复习节奏 重点强调空拍,复习空拍
1、 教师:“啊,今天还有好多小动物坐着火车来参加音乐会,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看都有谁?请你仔细听一听.(教师播放带有小动物录音的磁带) 请幼儿模仿节奏。
2、教师:“你们都听到谁来了?” 幼儿争先恐后的回答:青蛙、布谷鸟、乌鸦 教师:那请小朋友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并用手拍打节奏。 设置疑问激发幼儿思维。 幼儿练习。 教师出示节奏条。
(1)×××× ×— 呱呱 呱呱 呱(2)× × × × 布 谷 布 谷(3)× × × × 哇 哇 哇 哇 请幼儿拍打节奏,教师指导。
三、导入新课教师:我们打节奏喜欢用打击乐器,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本领用身体上面的打击乐器来拍打节奏,小乐师你都知道身体上有哪些打击乐器呢? 幼儿:拍手、拍腿、跺脚、拍肩、舌……教师小结:“小朋友的打击乐器真棒,还有舌响、唇响、捻指都可以用啊。” 幼儿练习。 教师:“我们把刚才的节奏就用咱们的身体打击乐器来拍打。 这一环节的设计打破原有的拍手、跺脚,利用其它器官如舌响、唇响。 请幼儿用舌响、拍肩、拍腿分别打(1)~(3)根据情况幼儿多练习几遍。
教师:咱们的音乐会真热闹,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还有谁来参加音乐会了?
1.播放乐曲 欣赏乐曲:大灰狼 幼儿兴趣很高效果很棒。 提问:你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了什么? 幼儿:凶猛的狮子、大象、老虎、狼…… 教师请幼儿随意表演。
2.教师依次出示练习过的节奏(并将其组合)交代幼儿就是大狮子、狼……的音乐节奏,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打节奏。与幼儿练习几次。 利用欣赏乐曲,请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
3.加肢体节奏。 提问:小朋友身上可以用身体上的打击乐器拍打节奏? 教师出示节奏条:与幼儿共同为节奏配肢体节奏
(1)× × × ×× × 重点是与音乐配肢体节奏。 捻指 击掌 拍腿 捻指 交代幼儿×就是用捻指,××用拍腿× ×用击掌
(2)× × ×× 要求:分别用拍头、拍肩、跺脚拍打。 教师示范。 发展幼儿手脑一致,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性。 幼儿自由练习。 将两小节连起来共同完成。 × × × ×× ×× × ×× 捻指 击掌 拍腿 捻指拍头 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 锻炼并发展幼儿的思维反应能力。
四、教师与幼儿共同随音乐拍打节奏教师:“小乐师们真棒,又学到了新的本领,让我们共同听音乐演奏”。 根据幼儿的兴趣反复几次。 教师小结:“小乐师们成功地将今天新的任务完成非常棒,让我们共同做《节奏拍拍》去休息。
五、结束、律动《节奏拍拍》
教学反思:
每一次的公开课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节奏训练不是第一次上,但相对来说难度增加,每次的节奏都是有规律的,这首乐曲缺乏规律性,经过几次的反复修改形成了最后半规律性的节奏乐。“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节奏乐调动的是些运动,而人的动作也是运动,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的人类活动是不存在的。大到对四季变幻的感受,小到日常生活的洗脸、刷牙、穿衣、都离不开节奏,甚至与人脑意识的思想,严格上讲也有节奏。
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在这千千万万种节奏中,有的是有规律的,有的却没有。即使是同一事物,其节奏也既有普遍规律,又有特殊意义。 因此,我在编配节奏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节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课程的进行中,我还发现只要孩子将节奏弄懂,整个乐曲的节奏不要总是翻来覆去的练习(在没有配乐的前提下),虽然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但反复的次数多了反倒失去了更好的效果。
孩子们经过打节奏、利用立体节奏拍打后、在进行打击乐器分工训练、到最后的配合音乐;虽然在配乐的时候有些慢,但经过几次的练习后效果很好,比单拍节奏效果要好。 节奏不是单一的,以后还要加强练习,例如:让幼儿找一找生活中都有哪些节奏、自然界中都有哪些节奏等,为幼儿日后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让幼儿能够边听音乐边做肢体动作。
26、大班音乐教案《落叶的节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熟练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混合节奏型。
2.培养幼儿反应敏捷及注意力集中。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十六宫格、小落叶的图片及头饰若干,铃鼓1个,塑料圈8个。
活动过程:
1.请小朋友扮演小落叶,在场地中间自由地走动,可随意做些动作,同时嘴里可发出一些似风声的“呼呼”声。走一会儿后,老师开始敲铃鼓,幼儿的脚步要逐渐合上鼓声。老师的铃鼓声不断变化速度,要求幼儿的脚步要随着鼓声的变化而迅速改变。最后,鼓声渐慢,可解释成风渐渐地小了。幼儿回到座位上表示小落叶休息了。
2.出现十六宫格,利用小落叶在格子中的自由摆放,让幼儿练习拍节奏。如图所示,横着拍或竖着拍节奏分别为:
把小落叶的位置变一变,又会出现新的节奏型。选一首乐曲或歌曲,请幼儿听音乐看十六宫格拍节奏。
3.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十六宫格及一些小落叶。由幼儿自己商量、摆放,然后全体一起拍,形成多声部的节奏合奏。
4.游戏:小落叶回家。
玩法:8个塑料圈一字摆开,代表小落叶的家。请8名幼儿戴上小落叶的头饰扮小落叶。游戏开始,“小落 叶”们自由地在场地间玩耍,当听到信号(如鼓声)马上回家,即站在塑料圈中,每个圈最多站两个人,也可以空着。站好后,请其他小朋友有节奏地数落叶。如下图所示。换人后,游戏可重新开始。
5.音乐游戏:数落叶。
玩法:全体幼儿围成一圈,请一人站在圈里扮数落叶。。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歌曲开始,全体幼儿有节奏地拍手,数落叶人每当唱到×片时,轻拍一位小朋友的肩,被拍的小朋友马上到圈中扮飞舞的小落叶自由动作。唱到最后一句结束时或老师的伴奏中间突然停顿时,数落叶人开始捉小落叶,被捉到的离开场地。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孩子对落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逐步学会了用歌声表达歌曲变化的情绪。同时,教学应体现在生活化中,活动之后,要及时了解反馈孩子勇敢独立的变化情况,促进孩子勇敢,大胆品格的发展。
27、大班音乐教案《洗衣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图谱帮助下熟悉乐曲旋律和风格,随音乐有节奏地做搓、洗、擦、甩等洗衣动作。
2、讨论交流,利用乐器音色特点来配器并完整演奏。
3、能积极与同伴进行配合,感受集体演奏的快乐。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教具:图谱(附后)、《洗衣歌》音乐、《藏族风俗》视频。
(2)学具:铃鼓、碰铃、圆舞板、沙球四种乐器及标记、每组一份小图谱。
2、经验准备:
(1)幼儿了解过藏族的相关知识。
(2)幼儿有打击乐的经验并对乐器知识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运用视听结合,唤醒幼儿的经验。
"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这群姑娘在干什么?"(播放《藏族风俗》视频并配背景音乐《洗衣歌》)
小结:"这里是藏族地区,这群姑娘在洗衣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也是藏族歌曲《洗衣歌》。"
二、练习洗衣动作,感受歌曲的节奏。
1、教师随音乐节奏做各种洗衣的舞蹈动作,引导幼儿学习模仿。
"这首歌曲还能跳一段优美的舞蹈动作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刚才你看到什么动作?"
(幼儿讲述,教师逐一出示动作图谱并请幼儿模仿)
2、教师在动作图谱上添加节奏图谱,引导幼儿按节奏做动作。
(1)个别幼儿尝试按图谱有节奏地做各种洗衣动作。
(2)全体幼儿根据图谱有节奏地完整作相应的洗衣动作。
三、根据乐器特点,进行配器及演奏。
1、讨论:按乐器的音色特点将四种乐器的先后顺序和舞蹈动作相匹配。
"今天老师还带来铃鼓、碰铃、圆舞板、沙球四种乐器,这些乐器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四种乐器配在哪一个动作下面比较合适?"
2、幼儿分组制作配乐方案并尝试演奏。
"这里还有每组一份小图谱及乐器标记,等会儿你们六个人一组,把乐器标记根据你们商量的结果贴在图谱上,然后再拿着乐器按你们的分工尝试着演奏一下。去试试看吧!"
3、在教师的指挥下将每组配器方案展示并逐一进行演奏。
4、幼儿和教师共同选出最佳配乐方案进行演奏。
"刚才每一组都进行了演奏,你们觉得在用乐器演奏时应注意些什么?"(引导幼儿发现:乐器轮换的频率不能太快;要根据乐器的音色特点来安排等。)
"你们觉得哪一组配乐方案最合适?用他们的方案来演奏一下吧!"
四、体验成功,激发再次演奏的兴趣。
"其他班的小朋友听说我们的乐器伴奏非常好听,他们想邀请你们去表演呢,想去吗?带着你的小乐器出发吧!"
活动反思:
本节课《洗衣歌》通过情景导入,“走进”藏族民间风情,引导学生了解藏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藏族民歌的美感,学唱藏族歌曲。从情景入手,逐渐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活动很成功
28、大班音乐教案《快乐的节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反复感受的基础上,学习创编二拍子的节奏型。
2.幼儿在活动中学会用身体乐器(小脚)踩节奏,发展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
2.大鼓一只,小鼓若干。
3.彩色节奏卡若干,音符娃娃若干,小节线若干。
4.幼儿已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活动过程:
一、复习节奏鼓《鼓旦旦》。
师:找只小鼓做朋友吧,让我们敲起欢乐的鼓,热情地欢欢迎客人老师!
1.“比比哪只小鼓节奏最好听。”幼儿根据音乐伴奏的速度,完整演奏。
2.送小鼓休息
二、节奏练习。
1.看一组幼儿在海滩上玩耍的录像。
2.幼儿互相交流在海滩玩耍的情景。
3.节奏练习。
师:“我的大鼓想知道你们在海滩上都玩了些什么。”
老师有节奏地边敲大鼓边问幼儿:你 在 | 做什 么 |
幼儿用同样的节奏来回答:我 在 | 踩文 蛤 |
(1)部分幼儿进行节奏练习。
(2)变换节奏,幼儿逐个练习。
师:你 在 做 | 什 么|
幼:我 在 洗 | 脚 丫 |
4.幼儿用脚踩出节奏。
师:你们的小脚丫在海滩上踩出的节奏就像一首快乐的歌。!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把你们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1)出示节奏,型 X X X | X X X | , 幼儿踩。
(2)个别幼儿随意踩,大家学。
三、自编节奏型
1.出示音符娃娃,引导幼儿说出每个音符是几拍的。
2.和音符娃娃做游戏:用音符娃娃编二拍子的节奏型,编两个小节。
3.幼儿分组摆节奏型,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幼儿用小节线隔开。鼓励编好的,先打出自己的节奏,再用脚踩出来。
4.将各组编的节奏型排成一队,幼儿集体练习踩节奏。
5.大鼓加入,幼儿再次练习踩节奏。
四、复习律动《快乐的啰唆》
师:玩了这么久,你们快乐吗?还有很多快乐你们没发现呢。走,我们一起找快乐去!
活动反思: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29、大班音乐教案《小小乐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比有序的节奏乐和无序的响声之间的差别,体验节奏的秩序性。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给熟悉的音乐打节奏,以教师帮助记录的形式复习各种节奏类型。
3.乐于寻找周围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并尝试用它们为乐曲伴奏,体验生活中的节奏带来的快乐。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 . 打击乐器若干:铃鼓、沙球、碰铃等。
2 . 生活中的常见器物,如桶、盆、盘、杯、碗、锅、勺子、筷子等。
活动过程:
一、击打各种乐器,对比声音的无序和有序。
1.呈现打击乐器,导入活动
2.体验无序演奏
(1)今天我们要成立一个小小乐队,请每个小朋友选择一样你喜欢的乐器吧。
(2)下面,小小乐队准备开始演奏了。拿起乐器,预备——起——
(3)这次演奏的效果怎么样?为什么呢?
3.随音乐演奏
(1)现在,我们就请潘老师来为我们弹奏一首曲子。
(2)这次跟着音乐演奏,感觉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3)为什么没有音乐的时候演奏的声音不好听,跟着音乐演奏感觉就好听了呢?
小结:第一次演奏,有的小朋友打得快,有的打得慢,显得乱糟糟,有了音乐之后,大家都跟着音乐的速度来打节奏,很整齐,所以听起来舒服多了。
二、尝试打出不同节奏并根据节奏谱演奏。
1.幼儿打节奏,教师记录
(1)“刚才小朋友听着音乐,你打出的是什么样的节奏?(幼儿演示,教师记录)
(2)我们一起来看着节奏谱练习一下。
2.探索并记录其他的节奏类型
除了这样的节奏类型,我们还可以用乐器打出什么样的节奏呢?
3.看节奏谱分声部演奏
(1)现在,老师要为每一种乐器分配不同的任务了,每一种乐器打一种节奏,一起来听音乐合奏。
(2)教师在节奏谱旁出示乐器标志。
(3)幼儿看节奏谱合奏。若效果不佳可再次练习。
三、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并尝试合奏.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1)这些乐器能发出声音,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又能变成好听的打击乐。那我们身边还有那些东西能发出声音,它们能不能也来变成打击乐呢?
(2)幼儿自由寻找能发声的物体并尝试击打出不同节奏。
2.尝试合奏
四、欣赏《过年我当家》。
师: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按节奏巧妙地编排起来,就可以变成好听的打击乐曲,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五、结束语
小朋友们也可以试一试,把这些声音怎样地编排起来,让它变得更好听。
活动反思:
记得我们小时候就学过一篇文章,说贝多芬小时候就喜欢听身边的各种有节奏的声音,由于这种对音乐和节奏天生的敏感,他终究成了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在以往的电视节目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艺术家们用身边的竹竿、拖把、酒杯甚至身体击打出奇妙的节奏乐,给人一种既熟悉又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的小朋友平常也喜欢用筷子、勺子敲敲打打,或者大家一起敲桌子,把教室里弄得乱糟糟,开心得不得了。于是我就想设计一个活动,来帮助幼儿体验有序的声响带来的愉悦感,并尝试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进行编排和演奏,从而引导幼儿发现:音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节奏乐!
在活动开始,我直接给幼儿呈现打击乐器,让幼儿通过两次击打,发现随意的击打和在音乐伴奏下的敲击之间的不同,接着复习各种幼儿自己打出的节奏,既充分引导孩子体验了节奏中蕴含的秩序性,又为后面的活动做好了铺垫。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由以往按老师出示的节奏谱合奏转变为按自己创造的节奏型演奏,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幼儿兴致盎然地寻找生活的发声的物体并进行演奏。最后通过欣赏,幼儿体验到更高层次的打击带来的美好感觉。在活动结束时,很多孩子还恋恋不舍地敲击着手中的东西,相信他们都产生了要用它打出美妙节奏的冲动。
不过,由于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过于兴奋,特别是找到发声的物体时一度忙于摆弄,所以我临时取消了最后一次合奏直接进入欣赏环节。活动结束后,如何在借班上课时有效控制幼儿过度兴奋的情绪、如何帮助幼儿形成取放乐器的规则、如何在幼儿呈现的节奏类型与预想有差异时适当地加以处理,都是我要思考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
30、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家族聚会》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2、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动物卡片
3、动物的家背景图片2张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闭上眼睛听并说出你听到了什么,把眼睛睁开再看一遍,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2、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3、观看多媒体课件, 让幼儿说出自己喜欢那个动物,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
4、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与家禽、家畜、飞禽和野兽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属于哪一类?
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
5、游戏:动物找家 玩法: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动物生活的背景图两张,让幼儿拿上卡片看一看手上的动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就把它贴到什么地方
6、知识扩展观看《动物世界》,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特别感兴趣。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但是活动过程中,课件上出现的动物种类有限,有些动物只能借助于图片让幼儿认识、观察,因此教师在幼儿对动物认识经验的把握不够准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环节中对幼儿思维锻炼的效果。
31、大班音乐教案《大头娃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中的跳音,唱跳音时能控制好气息,能用连贯、跳跃两种旋律表现大头娃娃的笑声,用动作和歌声表现大头娃娃滑稽可爱的神态。
2、借助伸展和收缩的动作,掌握ХХ和ΧΧ ΧΧ两种节奏疏密,并能及时转换。
3、通过相互指唱,体验风趣、滑稽的情趣。
活动准备:
1、一个扎着朝天辫子的大头娃娃
2、幼儿每人自制一个纸袋的大头娃娃
活动过程:
1、看哑剧表演,了解歌词内容
T:“看!我们今天请来了谁啊?”(教师出示大头娃娃)
T;“他今天要来给我们表演节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都有哪些本领?”;.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带上大头娃娃表演哑剧)
T:“他有哪些本领啊?”(幼儿回答,教师用歌词指导,让幼儿了解歌词)
2、教师示范演唱,幼儿欣赏、熟悉、理解歌词
T:“大头娃娃除了有这些本领,他还有一个本领呢!听!”(教师示范演唱,幼儿欣赏)
T:“好听吗?你都听到了什么呢?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幼儿回答,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朝天扎、摇头晃脑、指手划脚”并让幼儿做一做动作)
T;“我们一起合作,我来唱,你来跳!”(幼儿表演动作,教师演唱,进一步熟悉歌词内容)
3、幼儿学唱歌曲
T:“刚才表演的可真好!那我们一起和大头娃娃唱歌吧!”(幼儿学唱歌曲)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借助伸展和收缩的动作,练习用连贯、跳跃两种声音表现大头娃娃“哈哈”的笑声。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唱一遍。
然后带领幼儿根据第二段的歌词,做动作学唱歌曲第二段。
幼儿结伴表演,通过相互指着唱,体验歌曲的风趣。
4、幼儿戴上自制的大头娃娃表演唱。
T:“我们也来做一做大头娃娃吧!”(教师带领幼儿戴上大头娃娃,一起表演一遍,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我觉得幼儿园音乐活动应该情景化、主题化。以幼儿喜欢的文学作品、体育竞赛、劳动、节日等为核心创设情景,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开展唱歌、律动、游戏、欣赏、打击乐等音乐活动,让幼儿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音乐与人、环境、材料的关系,促进音乐与幼儿之间互动。创设的情景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叠加的。这样每个作品再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集中体现了音乐作品与生活情景的联系。
32、中班上学期音乐教案《节奏聚会》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
节奏聚会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初步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混合节奏型。
3、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节奏的乐趣,培养幼儿反应敏捷及注意力集中。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十六宫格、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教具各一样、日历簿一个,磁铁若干、小棍棒、音乐磁带、录音机、铃鼓、口哨、水果卡片、水瓶一个。
活动过程:
一、律动《兔子舞》将幼儿带入场:
1、请幼儿歌唱《小天使之歌》,问幼儿是否喜欢音乐?
讲述音乐来源于生活,也是美的体现!
2、介绍节奏,告诉幼儿节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拍手、拍黑板、踩地板、口哨、铃鼓所打出的节奏、妈妈炒菜的声音及洗衣服的节奏。
二、出示十六宫格:
1、介绍十六宫格,让幼儿猜猜十六宫格是用来干什么?
2、出示水果卡片,让幼儿将水果卡片放入十六宫格中,然后让幼儿在装有磁铁的格子里拍一下手,并给只有一个水果卡片的格子的取名,边拍边念。音乐起-----
3、从十六宫格里拿出部份磁铁,问幼儿没有磁铁的格子里要不要拍手?然后给没有磁铁的格子取名。再请幼儿随音乐边拍过念。
4、请幼儿给水果卡片找朋友,再给有两个磁铁的格子取名,然后请小朋友跟着音乐边拍边念。
5、问幼儿一个磁铁、二个磁铁、没有磁铁的格子各叫什么名字?
三、教师小结、出示日历薄:
1、告诉幼儿一个水果、两个水果及没有水果的名字有两个,出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休止符,并向幼儿介绍。再作出总结。
四、游戏《节奏舞蹈》
轻音乐开始后,请家长同幼儿一起在场中自由舞动,并引导幼儿踩着节奏跳舞。
音乐起----
五、播放《兔子舞》,带领幼儿及家长离开课室并结束。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33、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我爱你》反思
设计意图
本次歌唱活动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考虑大班的孩子还有半年的时间就毕业了,孩子们总是会说马上我们就上小学了,舍不得老师和小朋友,但中国人对爱的表达比较含蓄。“我爱你”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许多的感情色彩,所以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幼儿感兴趣和关注的事情上选了了我爱你这首歌曲。是想让孩子明白爱是要大声说出来的,一个人的心中只要充满爱,就会变得幸福,就会感到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我爱你》,能够理解并记忆歌词。
2、大胆创编歌曲前半段歌词, 初步感知了解后半段旋律和歌词。
3、能主动大胆地向亲近的人表达爱的情感,感受爱的温暖和快乐。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在图谱的支持下理解歌词内容,能有感情的歌唱。
难点:尝试用我想对着某某说我爱你的表达方式,创编歌词。
活动准备
图谱、视频、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节奏练习》入场
2、发声练习
3、复习歌曲《声音滑梯》
二、基本部分:
(一)熟悉歌曲,理解前半部分歌词。
1、教师演唱歌曲前半部分,并根据歌词内容依次出示图谱,幼儿欣赏图片,引出前半部分歌曲歌词。
2、幼儿根据图谱熟悉歌词内容。
3、随音乐有节奏地朗诵前半部分歌曲歌词。
目的: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熟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二)有感情的学唱歌曲前半段。
1、教师示唱,幼儿小声看着图谱跟唱。
2、幼儿试唱(根据幼儿学唱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幼儿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
3、配合动作进行演唱。
师:除了用语言表达我爱你,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表达我爱你。
目的:在跟唱、试唱过程中掌握歌曲旋律,并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歌曲中爱的情感。
(三)感知了解后半部分歌曲歌词内容,并尝试演唱。
师:小朋友来认真听一听,蜜蜂、蝴蝶、星星、葵花除了说我爱你,还说了什么?
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后半部分。
(2)师幼配合演唱,幼儿唱前半部分,老师唱后半部分。
(3)师幼完整演唱歌曲。
目的:通过提问,了解后半部分歌词内容,感受音乐旋律。
(三)播放视频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段视频,看一看我们生活中的爱是什么样的。
目的:丰富情感,加深对爱的理解。
(四)创编歌曲前半部分歌词。
1、把前半部分的歌词改成幼儿自己创编的歌词,并伴随音乐进行演唱。
师:蜜蜂对着鲜花说,我爱你,你想对着谁说我爱你。
幼儿展示自己替换的歌词,进行演唱。(根据创编歌词演唱的情况来引导幼儿主动解决)
完整演唱。
目的:体验创编的乐趣,大胆表达自己对亲近的人爱的情感。
三、结束部分
跟随《我爱你》音乐离场,活动自然结束。
四、活动延伸
我们一同创编了前半部分的歌词,下节课我们可以来试一试学习后半部分的歌词。
制作爱心卡片送给你爱的人,对她勇敢的表达你的爱。
活动总结
本课以“爱”为主题,为了让幼儿更直观的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点点滴滴的爱,我选用了视频的方式,我把视频放在创编歌词的前边,为了让孩子通过视频增加对爱的理解,大胆的进行创编和表达。引导幼儿说出我要对某某说我爱你的句式。孩子体验到了创编的乐趣。
整节活动孩子们很积极踊跃,课堂氛围始终包围着浓浓的爱,孩子们歌唱的声音也从一开始的生硬慢慢变得温暖有爱,整节课的目标达成。
34、大班科学教案《昆虫大聚会》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秋天来了,我带领孩子们观察秋天的田野,天空。为美术课《秋天的大地》做准备。谁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不知那个孩子发现了一只蛐蛐!整个班的孩子们立刻炸了锅似的兴奋。我一看他们对昆虫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就决定开展一次活动引导孩子探索昆虫世界的秘密,让幼儿认识昆虫的基本特征,知道昆虫和人们的关系。让孩子们更直接地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培养孩子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音像和图片的展示和与同伴的分享交流让孩子了解昆虫基本特征。
2、了解昆虫和人们的关系。
3、能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4、能用操作材料制作瓢虫,体验制作的快乐。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7、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孩子了解昆虫基本特征,能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难点:分辨益虫、害虫。
活动准备
昆虫图片(电子图片若干,纸质小图片若干)、视频、制作瓢虫的材料若干(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谜语活动引出主题。
1、教师念谜语:
小小虫,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它爱劳动。(蜜蜂)
一对翅膀薄又明,两只眼睛亮晶晶,飞低飞高报阴晴,飞来飞去捉害虫。(蜻蜓)
师:小朋友,你们还知道知道那些昆虫吗?请你说一说。
2、师:原来小朋友已经知道这些昆虫。那么,你们想知道这些昆虫更多的秘密吗?
二、观看昆虫图片,了解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昆虫家族队伍庞大,全世界有1000万种,其中900万种还未被人类所认知,昆虫世界可神奇了。老师知道同学们爱看小动物,今天特意给你们带来一些图片,请大家欣赏。
1、(1)、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
(2)、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数一数有几队翅膀?有几对脚?)
(3)、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它们共同的名称叫什么?教师随机画出昆虫特征图
(4)、还知道哪些昆虫?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师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名字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队翅膀;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些昆虫(如七星瓢虫)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如蚊子。)
2、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
(幼儿介绍哪一种,就请他拿出这种昆虫的图片。)
三、初步分辨益虫、害虫
1、师: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叫做益虫,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叫做害虫。板书
2、师:昆虫里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1)害虫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危害人体与其它动物,传染疾病,例如蚊、臭虫、蝇、蚂蚁、蟑螂、蚂蝗、血吸虫等;另一类危害庄稼、水果、林木等植物,如蝗虫、蚜虫、蝼蛄、苹果钻心虫、稻螟虫、松毛虫等。视频《苍蝇的危害》
(2)益虫有多种:有的益虫可以为人制造食物和用品,例如蜜蜂、桑蚕、柞蚕等;有的益虫可以帮助人类消灭害虫,例如蜻蜓、七星瓢虫、金小蜂等。
3、出示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昆虫吗?他们是益虫还是害虫呢?
幼儿分类
四、讨论怎样对待昆虫
师:我们该怎样对待昆虫里的益虫和害虫?
小结:我们应该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捉和杀死益虫。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使害虫无法生存等。
五、活动延伸《制作瓢虫》
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制作瓢虫的材料,现在我们来做一只美丽的瓢虫吧。(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能极大地引起儿童的兴趣。孩子在课堂上看见书本上和我提供的各类昆虫作品,每个人都非常开心。这节课我先通过谜语激发孩子兴趣,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接着让孩子们通过看形态各异的虫子图片而喜爱上漂亮的虫子,了解到昆虫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是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认知水平对常见的昆虫进行益虫和害虫的分辨,让大家去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朋友。最后通过制作各种瓢虫感受制作的快乐!
在构思这堂课的内容过程中,导入部分感觉比较难,找不到适合的切入点,这个问题一直困饶着我。本想找个昆虫方面的动画片段,通过欣赏导入到新课中。结果这样理想的动画片没找到。如果直接叫孩子说说自己熟悉的昆虫,显得有些简单。于是我就通过谜语的形式导入了新课,效果还不错!
昆虫是孩子们在大自然最常见的生物。孩子对昆虫的种类,形态也都较为熟悉。对孩子来说熟悉的事物相对容易表现,因此课堂上的气氛一直是活跃的,孩子举手也很积极,很愿意表述,展示自己。另外我注重了以孩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体,能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关爱、激励、宽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能保持高涨的热情,积极的参与活动,他们了解了大量的昆虫的相关知识,他们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参与热情。
但是在进行第二部分教学时,我是一张一张的播放昆虫图片。这样孩子们不是很容易能发现这些昆虫的基本特征!听课老师建议我先一张张播放然后把这些图片汇总成一张大图片,更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听课老师的意见让我发现我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还不够细致和认真。如果再次上这堂课,我一定要重新设计所展示的图片,力求做到更好!
通过《昆虫大聚会》一课的教学,使我深刻的了解到利用各种游戏、猜谜语、看视频等方式方法,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从而,更高的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我们在教学中肯花心思,下功夫,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从而,调动和激发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35、奥尔夫大班音乐教案《小落叶的节奏舞》反思
秋风姐姐带来了六间小房子(呼啦圈),你们想不想进来作客?不过一间房里最多只能站两片小树叶。现在我们一起唱歌(歌曲附后),被秋风姐姐点到的小树叶就可以飘到小房子里了。
奥尔夫大班音乐教案《小落叶的节奏舞》
目标:
1、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熟练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混合节奏型。
2、培养幼儿反应敏捷及注意力集中。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准备:十六宫格、小落叶的图片若干,呼啦圈六个。
过程:
一、幼儿进场,要求幼儿的脚步随音乐的变化而迅速改变师:秋天到了,小树叶们从树上落了下来,跟着秋风姐姐跳起了舞。
l、听,风越吹越慢了,我们该怎么飞呢?
2、哟,风又大了,我们该怎么飞呢?
3、真累,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
二、理解并学拍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1、小树叶长得真漂亮,有几片小树叶也想飞上来玩一玩,你看,这片大树叶“*”的一声,就飞到天上去了。这片小树叶也想上来,可它有点害怕,于是又找了一片小树叶,两个人“**”两声也飞到了天上。
提问:
a、大树叶是怎么飞上来的?(*)我们把大树叶飞上来的节奏叫一拍。
b、小树叶是怎么飞上来的?(**)小树叶很灵活,所以一下子就飞上来了。
c、一共有几片小树叶飞上来呢?(2片)我们把一片小树叶飞上去的节奏叫半拍,用手来拍拍看。
2、大树叶和小树叶飞上去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用手拍一拍。原来,树叶们呆在一起,就是一句好听的节奏了。(幼儿练习用手拍节奏)
3、落叶的节奏还会变呢!看,把他们的位置换一下,就变成什么样的节奏了?
4、谁能上来让落叶变成不一样的节奏呢?(请个别幼儿变换节奏,其余幼儿练习)
三、游戏:小落叶回家
l、师:秋风姐姐带来了六间小房子(呼啦圈),你们想不想进来作客?不过一间房里最多只能站两片小树叶。现在我们一起唱歌(歌曲附后),被秋风姐姐点到的小树叶就可以飘到小房子里了。(游戏第一遍)提问:这间小房子里有几片小树叶?应该怎么拍?那间小房子里有几片小树叶?应该怎么拍?
2、原来:小树叶站在房子里,也是一句好听的节奏。除了拍手,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
3、你们想不想也变成节奏?谁来当秋风姐姐?(游戏第二次)
四、认识十六宫格,学拍并创编十六宫格中的节奏
l、师:小树叶们快回来,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森林里要举行舞蹈比赛,请小树叶们编一个好看的舞蹈。怎么编呢?秋风接姐姐编了一个,你看:(出示十六宫格如图一)
a、一片大树叶表示什么?
b、一片小树叶表示什么?
c、空白的地方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
2、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练习节奏
a、这么多的格子连起来,就是小落叶的舞蹈了,我们从红色格子开始来拍拍看
b、加点音乐好不好?跳舞没有音乐可不行。
c、参加比赛光用手可不行,我们让脚也动起来!
d、跳得真棒,要是再整齐一点就好了。
e、你们这么有本事,我也有本事。你看,让我的小格子翻个身,从绿色格子开始,就变成不一样的舞蹈了,我们再来跳跳看。师:原来,从不同颜色的格子起拍,节奏会变得不一样。
3、师:风姐姐的舞蹈编好了,你们的任务还没完成呢!看,那边地上有许多小树叶,你们六人一组,商量一下,编一个好看的舞蹈来跳跳看。(请幼儿合作,将树叶贴到十六宫格纸上,并商量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出不同的节奏。)
4、师:小落叶们,把你们的舞蹈带过来!
a、这是哪组编的?谁来跳给大家看一下?(请一位幼儿跳)
b、这是谁编的舞蹈?(请几位幼儿同时跳)
c、这又是谁编的?(请这组幼儿一起跳)
5、师:每一组小落叶都编得这么好看,到底谁去参加比赛呢?这样吧,我们把这三个舞蹈连起来一起去参加比赛。第一段用什么动作表示?第二段?第三段?(全体幼儿把三段舞蹈连起来跳)
五、师:森林里的舞蹈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小落叶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听音乐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节音乐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在歌唱时能控制声音的轻重和节奏的快慢,能够表现出小树叶的不同情感。为达成此目标,我在图谱的设计上做了一些改进,比如我用灰亮不同的背景色来表明小树叶的不同心情:灰色表示伤心、亮色表示开心;背景色块形状上高矮、长短的不同代表声音高低和节奏快慢的不同:高短的表示节奏快声音高、矮长的表示节奏慢声音低。在实践操作中,我发现这个方法作用真的很大,通过简单的图谱一方面帮助幼儿理解了歌词含义、另一方面又让幼儿掌握了歌曲节奏,真是一举多得。
歌唱活动主要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幼儿学会唱这首歌,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这首歌。为此,我在设计活动过程时,也是一步步深化,让幼儿先从感受歌曲开始,接着再了解歌曲,然后才是学唱歌曲,最后能够扮演角色表现歌曲。
在感受歌曲环节中,幼儿通过听老师有情感的演唱,发现两段歌词所表现的情绪是不同的,了解小树叶为什么要这样歌唱。在小朋友的叙述中,他们基本都能够清晰感受到小树叶离开妈妈后的伤感,还有回到妈妈身边的高兴,还有个别幼儿感同身受,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伤心的哭了起来。在了解歌曲环节,幼儿再次欣赏歌曲,说说听到了什么,老师出示图片,肯定小朋友的表诉,通过引导让幼儿发现图片传达的含义,理解歌词内容以及图谱含义。然后在学唱部分,我用对比分明的两种状态演唱歌曲,巩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最后的角色扮演本来在设计时是分组演唱,可在教学中发现小朋友的情绪很高,于是临时添加修改了这个环节,分别邀请两个小朋友来扮演黄树叶和绿树叶,我来扮演大树妈妈,请大家给他们伴奏演唱,他们来表现不同的两段内容,小朋友的表现力真不错,表演黄树叶的幼儿很伤心的离开了,飘落到了别处,绿树叶高兴的回到了妈妈身边。活动本该到此就结束了 ,可是小朋友依然兴趣很浓,于是我在延伸活动中,让小朋友继续表演,自己分配角色,选好搭档边唱边演。
通过这次音乐活动,我感受到要想让幼儿学会一首歌,首先得让他了解歌曲的背景、里面包含的不同情感;接着再通过图谱辅助手段帮助他们记忆歌词,当然图谱不是简单的歌词的呈现,也可以包括节奏和情感;最后对歌词内容的动作神态表现,让他们更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涵义。我相信只要我们平时教学时多用心,肯定还能发现更多更加恰当的方法,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唱歌。
36、大班音乐说课稿《节奏聚会》
设计意图: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是促使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节奏和旋律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求,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节奏被称作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情绪和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使幼儿能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
幼儿对于节奏的接触,往往通过老师的正规的教学活动来学习和了解。本班幼儿在几个节奏活动后,已能初步看懂教师写的节奏谱,能初步掌握了四分和八分音符,但自编自创节奏的能力还不够,可能是真正感受节奏还不够。其实,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我从让幼儿来感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节奏这一点作为突破口,让幼儿来发现和理解节奏,同时教师还准备了许多生活中幼儿常见的物品,如杯子,筷子,饮料瓶等,让幼儿运用手中的工具辅助,来表现节奏,使学习活动更让幼儿感到亲切和有趣,真实,可行,更让幼儿有参与的兴趣,表现的欲望。
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可以从感受节奏----表现节奏------运用节奏三个大版块来区分。
1、感受节奏过程其实也是活动的重点,目的在于让幼儿感受生活中蕴藏的各种节奏,并鼓励幼儿创造性的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在感受节奏的过程中,教师用录音和道具的辅助,让幼儿来充分运用感官感知几种常见的节奏(四分和八分及休止符相结合),如狗汪汪汪,脚步踢踏踢踏声,母鸡咯咯咯咯哒的叫声,并鼓励他们用肢体动作和口语表达的方式将感知的节奏表现出来。教师还加了了个小游戏,让几个幼儿自由结合,几个人合作来创造新节奏,同时也让台下的幼儿巩固对节奏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也增进了幼儿间的合作能力。这里,教师用集体学习的教学方式,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积累经验,取长补短,在同伴的提示和帮助下,让自己取得进步。
2、表现创编节奏环节,也是本活动的难点。就是让幼儿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自由表现各种节奏。尝试用节奏乐器以外的新物品来表现节奏,给幼儿新的尝试经历,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验,体会节奏乐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环境,乐器的影响,随时都可以进行。教师采用自由分散和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前者的自由分散学习,给了幼儿无限的自由空间,可以自由探索用各种物体表现节奏,而且可以自己创编简单的节奏,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去创造性的表现美。但当幼儿探索到一定时间后,需要幼儿集体讨论,比较,分享个人的经验。
3、运用节奏环节,则是让幼儿学以致用,迁移经验,为学过的歌曲来选配恰当的节奏型伴奏。这也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最大的满足感。教师并不注重他演奏的节奏是不是最恰当的,而在乎他是不是开开心心的去完成伴奏,体验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最大的特色在于:
1、学具和教具都来源与幼儿的生活,用最平常的物品来完成教学,使学习活动更生活化,日常化。
2、没有让幼儿一味地去强调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注重幼儿自己去发现和自由表现节奏,支持幼儿的每一个创作,给幼儿提供充分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师扮演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3、尊重每个幼儿的创造和想法,让他们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