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首页 - 中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玩纸船反思

时间:2022-10-21 18:44:05 A+

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玩纸船反思

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玩纸船反思

1、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玩纸船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感知纸的吸水性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能力。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体验玩纸船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实验,让幼儿感知纸的吸水性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难点: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蜡光纸、皱纹纸、报纸若干;胶头滴管、三种纸质纸张。

  2、幼儿分四组,准备 4 盆水(大盆);

  3、三种不同纸质的纸船若干;

  4、三种纸船沉浮时间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感受纸船的乐趣。

  1、幼儿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纸船,进行玩纸船游戏。

  2、在玩纸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师:在刚刚玩纸船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基础部分

  (二)感知纸的不同。

  师: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有的纸船沉下去了,而有的纸船还漂在水面上呢?

  1、出示三种纸请幼儿观察,并说出纸的名称。

  2、讨论三种纸的不同。

  教师小结:三种纸的名称不同,软硬不同。

  (三)猜测三种纸船沉浮的速度。

  教师出示三种不同的纸船,请幼儿说说谁会先沉下去,谁会在水面上漂很长时间?

  (四)观看视频并得知实验结果。

  小结:皱纹纸纸船会最先沉下,蜡光纸纸船是漂在水面上时间最长的。

  (五)了解纸的吸水性。

  1、启发提问: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有的沉得快有的沉得慢?

  2、幼儿实验:分别往不同的纸上滴水观察、发现。

  3、教师小结:不同的纸吸水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谁吸水快谁就沉得快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小船,你们还可以试着去玩一玩纸船哦!

  活动总结:

  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为每一位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这样每一位幼儿均可以得到实践上的操作;包括我为了实验的真实性,我特意拍摄了视频,这样更加直观和直接让幼儿观看了实验效果。

  幼儿:在整过活动过程中,幼儿都是积极参与在活动之中,积极性很高,参与性强, 在一开始幼儿自由玩纸船时,幼儿均是自由选择了不同的纸船玩,并没有告诉幼儿更多的信息,就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为什么有的船很快就沉下去,而有的船却慢一点下沉,当有的幼儿刚放船到水中时就说:我的船怎么沉了!其实是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会自然而然引起旁边小朋友们的讨论和发现,随之就带着幼儿通过实践去探索与发现纸船下沉快慢的秘密。

  教师:我有充分的准备,所以我觉得这节活动的效果非常好,所有幼儿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而且都是带着问题在进行操作,孩子们都在玩中学,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如有记录表的经验,是还可以准备简单的记录表。最后的结束部分,孩子们也是在得到实验结果后的再次操作,这样他们会主动带着实验结果进行自己的纸船游戏,又将会有再次的实验验证。

2、幼儿园教案中班语言活动《语言魔方对对碰》

  活动目标

  1、能按人物、地点、事件的线索编一句完整的话。

  2、能倾听同伴的发言,尝试从不同角度编句子,发展发散思维。

  3、懂得正确操作材料,轮流游戏。

  4、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学过看图说一句话。

  课件:魔方展开的人物图一张、魔方展开的空间环境图一张、魔方展开的物品图一张。

  纸面教具:彩色打印红色人物魔方、蓝色空间环境魔方、黄色物品魔方图若干份,并制作。(提示:用卡纸打印制作效果更佳。)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唤起幼儿经验,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你玩过魔方吗?你觉得魔方好玩吗?

  ——(出示语言魔方)老师这里有一种特别的魔方,叫语言魔方。这是一个红色的魔方,上面是人物或动物的图片;这是一个黄色的魔方,上面是物品的图片。两个魔方对对碰,能干的孩子就能编出许多不同的句子。你们想试试吗?

  鼓励幼儿参与游戏,了解语言魔方的玩法和规则。

  1.出示人物和物品两个魔方,请一名幼儿示范游戏(教师播放课件,便于全班的幼儿看清魔方的图片内容。

  玩法:一名幼儿分别将两个魔方扔在桌面上,全班幼儿根据两个魔方朝上的画面内容,编不同的句子。如,画面是男孩和球,幼儿可以编句子“东东喜欢玩球”“弟弟想买一个足球”“明明和好朋友约好了一起去打篮球”等。

  规则:扔完魔方后,不能随意变动魔方的画面。所编的句子里要有这两个画面的内容。

  2.提问:怎样编出和别人不同的句子呢?

  3.小结:所编的句子里,人的名字可以不一样,做的事情或想做的事情也可以不一样,这样就能编出不同的句子。

  组织幼儿结伴玩“语言魔方对对碰”游戏。

  1.幼儿自由结伴,五六个人一组,围在一张桌子旁。建议幼儿用“手心手背”的游戏,决定由谁先扔魔方。扔完魔方后,幼儿根据魔方朝上的两个画面内容轮流编句子。所有的同伴都编完句子后,下一个幼儿扔魔方,游戏继续。

  2.提示幼儿倾听同伴发言,所编的句子不和别人重复。

  增加语言魔方的数量,引导幼儿按照人物、地点、事件线索编句子。

  1.播放课件,让幼儿看清蓝色魔方上的图片都是不同空间环境的图片;允许幼儿探索三个魔方的不同排放序列。

  ——现在,我们的游戏要升级了,魔方增加到三个。我们先看看这个蓝色的魔方上有什么,你觉得这三个魔方应该怎样排列才能编好句子?

  小结:可能这三个魔方有不同的排列顺序和不同的玩法,刚才小朋友们讨论过了,今天我们就先按红、蓝、黄的顺序排好。这样,我们在编句子时,可以说清有谁、在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

  2.幼儿分组自主游戏。教师指导幼儿先将三个魔方依次排好,再逐一投掷,使三个魔方随机组合,然后按照人物、地点、事件的线索编不同的句子。

  组织幼儿交流游戏情况,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天的“语言魔方对对碰”游戏,你们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吗?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在语言区投放语言魔方,引导幼儿继续游戏。幼儿熟悉游戏后,可加入时间要素的魔方,提高游戏的挑战性。

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膨胀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PPT课件

  做实验物品:干黄豆和湿黄豆;每桌一份胖大海、压缩面膜、茶叶、黑木耳观察瓶;穿线面膜(压缩面膜穿或绑上线)若干,塑料瓶或玻璃瓶,水;可乐和曼妥思糖果。(实物的东西需要老师们自己准备,不好准备的可用同类物品代替,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随机安排即可)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膨胀现象

  老师带来了什么?这粒黄豆长得怎么样?

  小结:黄豆长得小小,圆圆的。今天老师把黄豆带来是变魔术的,我们来当小魔术师了,本来小小、干干的黄豆变大了,这种从小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猜猜看小黄豆怎么会膨胀变大呢?

  观看课件PPT ,准备一碗黄豆,让他咕嘟咕嘟的喝饱了水,然后小黄豆就变大了,可是刚才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小黄豆喝水呢?没有

  黄豆喝一会会水是不行的,原来老师手里有两颗豆子,一颗干豆,一颗喝饱了水的黄豆。

  小结:原来是因为黄豆遇到水,吸水膨胀就会变大。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喝水后也会膨胀变大的。

  二、比较体验膨胀的有趣和有用

  1.感知各种材料的膨胀现象介绍材料,它是什么?(看PPT中的材料图片)

  看看图片中的东西有没有你认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

  看来小朋友们都没又猜出它们是什么东西,那么我就让它们都喝饱水,让它们膨胀发生变化,过会大家过来仔细看,喝过水之后是不是就能知道是什么了。

  用眼睛看,同样颜色的可能是同一种东西。

  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不可以用嘴尝,判断瓶子里的东西和图片上的哪个是一样的,仔细的观察比较哦。把找好的同样的东西放在相对应的图片上面

  比较与对应,哪两个瓶子中盛放着同一种材料,膨胀前和膨胀后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闻了闻,是茶叶的味道;

  道白色摸了摸,像湿巾纸,打开看是面膜,妈妈会用到,刚才大家都没猜出来,可以打开看看,原来那么小的圆圆的一个东西,膨胀后打开看是一张面膜;

  第三个是木耳,拿出来看看形状像小耳朵,摸在手里感觉软软的,同时我把没有喝过水的木耳拿出来,看看比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的不同,用手摸了之后就会发现,没喝过水是硬硬的,喝过水的是软软的,平时幼儿园都吃过;

  大家都没猜出第三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两天我经常喝的东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对喉咙好。

  原来生活中的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喝过水之后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有的原来是干干的,喝水之后是潮潮的,有的小小的变成大大的,有的由硬硬的变成软软的。

  小结: 第一个是茶叶,本来是蜷缩着的,泡水后就伸展开来了,像是小树叶,黑色的是木耳,本来是硬硬的,吸水膨胀以后变得软软的。咖啡色的是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白色的是面膜纸,吸水膨胀以后就像面具一样可以敷在脸上,用来美容。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吸水膨胀。

  三、利用膨胀原理做游戏

  现在瓶子里有面膜,收不能碰瓶子,只能拉绳子,这根带线的面膜能不能把瓶子拎起来,你们觉得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怎么会失败了呢?

  我们先让小朋友们来试试,四个人一张桌子,拉一下面膜,看看能不能提起来瓶子(失败)

  然后我们让它们喝饱水,喝水膨胀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要耐心等待。

  观察变化,有没有变大。

  在瓶中放入水,再一次试着用带线的面膜把瓶子提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4、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图形失踪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概括表述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四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2、能根据局部判断整体图形,并尝试在组合图形中找出相关图形个数。

  3、初步感受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乐意玩图形组合游戏。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难点

  重点:能概括表述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四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局部判断整体图形。

  难点:尝试在组合图形中找出相关图形个数

  活动准备

  PPT、黑板、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图形(小正方形 2 个、三角形

  2 个、长方形 2 个)共 30 套,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图形大卡片各 2 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引出主题。(目标:以情景的形式,引出寻找图形主题)

  T: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S:功夫熊猫小宝。

  T:小宝除了会功夫,还会破案。图形王国有些图形宝宝丢失了,我们一起去帮小宝去找找吧!

  S:好!

  二、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巩固已有经验。(目标: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已知经验)

  1、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T:都有哪些图形宝宝丢失了呢?

  S: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

  T:圆形有什么特点?

  S:圆圆的,没有角。

  T:正方形又有什么特点?

  S:四个角、四条边。

  T: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呢?

  S:三个角、三条边。

  T:长方形又有什么特点?

  S:四个角,四条边。

  T: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个角,四条边,为什么一个叫正方形,一个叫长方形,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S: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对边长度相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

  2、出示三幅简单组合图形。

  T:这四个图形可调皮了,他们最喜欢和小宝玩捉迷藏了,你们能找到他们吗?

  S:能

  T:你找到了什么图形?请你来指一指,并告诉小朋友它是什么图形。

  S:正方形

  T:有几个正方形?(3 个)

  T:XX,不仅指出了图形,他还数出正方形的个数。

  T:你还找到了什么图形?请你来指一指。

  S:三角形……

  T:三角形有几个?

  S:5 个

  三、出示遮挡图形,根据局部判断整体。(目标:能根据局部判断出整体。)

  T: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这四个图形太调皮了,这一次他们跑到森林里去玩捉迷藏了,四个图形宝宝的身体都被森林里的植物给挡住了一部分,你们还能帮小宝找出这四个图形吗?

  T:你找到了什么图形?请你指一指。(幼儿依次指出四个图形,并说出理由)

  S:圆形。

  T:你怎么知道的?圆形有哪些特点?

  S:圆形圆圆的,没有角……(幼儿找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师出示完整的图形)

  四、出示组合图形,数出相关图形个数。(目标:能在组合图形中数出相关图形个数。)

  T:小朋友们真聪明,把被遮挡住了一部分的四个图形都找出来了。可是这四个图形真是太调皮了,小宝告诉我他们又跑出去玩了!

  T:数数有几个三角形跑出来了?

  S:2 个

  T:看看是不是跑出来了 2 个三角形?(教师出示 PPT,帮助幼儿数图形个数)

  S:原来还有一个大的三角形。

  T:原来除了 2 个小的三角形,外面还有一个大的三角形,一共有 3 个三角形。

  T:这一次逃跑的是长方形,你知道跑了几个正方形吗?

  S:4 个

  S:5 个

  T:到底有几个正方形跑出来呢?我们一起来数数。

  S:1、2、3、4、5

  T:正方形被我们找回来了,花爷爷说长方形又跑出去玩了,你知道有几个长方形跑出来了吗?

  S:5 个

  T: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 5 个长方形呢?

  S:1、2、3、4、5

  T:图形宝宝又要给我们玩变魔术了,看看正方形会变成什么图形呢?

  S:三角形

  T:变成了几个三角形?

  S:4 个三角形

  T:原来相同的图形组合在一起会变成一个其他的图形。

  五、图形对对碰游戏,初步感受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目标:初步感受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乐意玩图形组合游戏。)

  T:你们还想知道这三种图形在一起还会变成什么图形吗!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图形对对碰的游戏吧!

  T:一个小朋友一个材料袋,里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 按要求取出图形,用这个图形你能组合成什么图形。

  T:两个三角形碰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形状?

  S:大三角形。

  T:你来用两个小三角形摆一摆。

  T:两个正方形碰一碰变成了什么形状?

  S:长方形。

  T:你来用两个正方形摆一摆。

  T:两个长方形碰一碰变成了什么形状?

  S:正方形,长方形。

  T:请两位小朋友在黑板上摆出来,看看是不是和你拼出的图形一样呢? 六、活动延伸。

  T:哇!原来这四种图形两个相同的碰在一起会变成其他的图形。你们想知道还有哪些图形组合在一起会变成一个新的图形吗?待会可以和好朋友一起来玩玩这个图形对对碰的游戏,找找还有哪些图形组合在一起会变成一个新的图形,下一次我们在一起来分享你们组合的图形。

  活动总结

  本堂活动都是围绕着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这四个图形展开的, 活动分为六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出示功夫熊猫的图片,激起幼儿兴趣,我们今天要来帮小宝找图形。

  第二个环节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四个图形,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已知经验,在小班,小朋友已经了解这是四种图形的特点,所以对于刚升入中班不久的这些小朋友, 我将本环节重点放在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上,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幼儿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知道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个角、四条边、但是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 对边长度相同。再出示一些简单的形拼物的图片,进一步巩固认识这四个图形,也为下一个环节局部判断整体做铺垫。

  第三个环节我通过出示部分遮挡的图形,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对比这四个图形的特点,然后根据局部判断出完整的图形。这也是为了进一步的巩固认识这四个图形的特点,也就有了下一个环节在组合图形中,能找出相应图形,并且说出图形个数。

  前面两个环节都是找简单的单个图形,这个环节都是出示的几个相同图形组合在一起,对中班幼儿来说数重叠的图形有一定的挑战,数图形个数时很多小朋友都忽略了最外缘的图形,通过将组合图形依次分开方法让幼儿进行自我检查图形个数和漏数的图形,而且前几个图形都是平均分的图形,幼儿能很快的数出图形个数,我在倒数第二张图片出示了一个不等分的组合图形,

  这是了解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对图形的辨识度,有的幼儿就会漏数上面两个小长方形也能组成一个长方形。最后通过变魔术的形式将完整的正方形转换成平均分的四个三角形,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组合成一个其他的图形,也就有了图形对对碰这个游戏,通过组合图形的实际操作让幼儿进一步的感知图形间的转换关系,也为中班下学期的图形间的转换做铺垫。通过图形对对碰的游戏,幼儿对图形间的转换很感兴趣,为了保持幼儿的探索兴趣,活动延伸我请小朋友可以去外面和班上的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玩这个游戏,继续去发现还有哪些图形可以组合成一个其他的图形,生活中又有哪些地方有图形间的转换。

  本堂活动的不足之处有在幼儿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之处时,没有准备幼儿可以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比较的学具,在数组合图形个数时可以准备一些和 PPT 对应的图形卡片,在黑板上进一步帮助幼儿数5个长方形,发现哪几个小长方形组合在一起能成为一个新的长方形。

5、幼儿园教案中班语言活动《灰喜鹊搬家》

  活动目标

  1. 理解故事内容,了解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

  2. 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4.阅读故事,能细致的观察画面,大胆的表述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故事图片《灰喜鹊搬家》,故事音频《灰喜鹊搬家》,喜鹊叫声音效,爱护环境和破坏环境行为的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第一张故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灰喜鹊的生活环境。

  1.看图并播放喜鹊的叫声音频,刺激观感引发幼儿的兴趣。

  ——你在图上看见了什么?如果你住在这里会是什么感觉呢?

  ——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快活吗?听完你的心情如何?

  (引导幼儿感受:喜鹊为幸福生活快乐歌唱的愉悦情绪。)

  小结:喜鹊们享受着和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飞过碧绿的草地,生活得幸福快乐。

  教师出示第二、第三张图片,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画面的变化。

  1.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前后的变化进行猜测和表达。

  ——你看见了什么?你觉得发生什么事了?

  ——你喜欢现在家园的样子吗?为什么?

  小结:绿色的家园没有了,灰喜鹊原来生活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以灰喜鹊决定搬走了。

  出示第二、第三张故事图片,与幼儿一起欣赏故事。

  1.从“他们飞到湖边的一棵大树上”至结尾,让幼儿感受因为环境破坏,而给灰喜鹊带来的危害。

  ——灰喜鹊去了哪些地方?最后找到家了吗?

  教师播放完整故事视频,引导幼儿观看画面并进行讨论。

  ——湖水为什么又脏又臭?

  ——垃圾堆、烟囱、汽车尾气散发出的味道你喜欢吗?

  ——乡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灰喜鹊的心情怎么样?

  ——你愿意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生活吗?

  ——怎样让我们的空气变得清新?怎样让我们的环境变得美丽?

  小结:如果大家都不爱护环境,就会破坏原本美丽的大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糟,小喜鹊就找不到家,就再也不能快乐地歌唱了。

  出示爱护环境和破坏环境行为的图片,引导幼儿找一找文明和不文明的行为,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在图上你看见了什么?

  ——你觉得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为什么?

  ——如果你遇到了这些事情,你有什么话想跟他们说?

  小结:希望大家都来保护环境,让我们在有清澈的湖水、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郁郁葱葱的大树、快乐的小鸟的环境里愉快地生活。

  活动延伸

  日常活动

  组织幼儿拍摄幼儿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照片,关注身边文明与不文明的现象。

  区域活动

  可组织幼儿一起绘制环保宣传画,办环保主题画展,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结合远足向游客进行环保宣传。

  家园共育

  打印故事图片,请幼儿自主阅读《灰喜鹊搬家》,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净化空气的资料,探讨如何给喜鹊找一个空气清新的家。

  活动提示

  教师结合故事内容提出的问题,可以根据幼儿对画面的关注点打乱颗序,但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回应幼儿的不同想法。所提供的图片中,文明行为的图片可能是幼儿较容易发觉的,如植树、把垃圾倒在垃圾箱内等;不文明行为可以参照文明行为设定,如折断树枝、乱扔垃圾等,感受行为之间的差异,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共鸣。

  附【故事】

  灰喜鹊搬家

  一对年轻的灰喜鹊一直住在城里一棵高高的大树顶端。他们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绿叶的清香,飞过美丽的公国,生活得很幸福。

  突然,有一天,一阵阵“隆隆”的巨响吵醒了这对灰喜鹊,大片大片的尘土飞扬起来。他们一边不停地咳嗽,一边睁大眼睛,才看清楚有一个庞然大物,正在推倒大树旁边的楼房。

  这里的气味真是太难闻了!灰喜鹊决定搬家,在城里寻找新的家园。

  他们飞到湖边的一棵大树上,肮脏的湖水臭气熏天。

  他们飞到居民小区中的一棵大树上,垃圾散发出腐烂的气味。他们飞到街道旁的一棵大树上,街道上拥挤的汽车喷出刺鼻的汽油味,更是难以忍受。

  这对灰喜鹊突然想起乡下的朋友。于是,他们决定离开城里,把家搬到乡下,和朋友们住在一起。

  他们飞呀飞,终于来到了乡下。可是,眼前那一家家工厂的烟囱高高竖起,黑色的浓烟把天空抹得灰蒙蒙的,呛人的气味越来越浓。

  田野边的大树哪里去了呢?麦田的清香哪里去了呢?乡下的朋友哪里去了呢?这对灰喜鹊伤心极了,他们真的不知道到哪里去安家,真的不知道到哪里去孵小宝宝。

6、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小熊猫排队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对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将物体排序。

  2.能够在活动中大胆的进行尝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游戏带来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1.根据教师提示能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序。

  2.能主动的进行区分和排序物品。

  活动准备

  从小到大的小熊猫 3 个、皮球 3 个、鼓 3 个。教具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1.教师语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级来了几位小客人,它们藏在了树林里,请小朋友将它们找出来!

  幼儿找出熊猫后请全体幼儿向熊猫问好。

  2.教师示范操作,引导幼儿发现排序的规律。

  (1)从小到大排队。

  ①请一名幼儿尝试为熊猫排队。

  ②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并尝试说出排队顺序。

  ③教师小结。小的排在前面,后面的一只比一只大,这就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

  (2)从大到小排队。

  ①请一名幼儿尝试为熊猫排队。

  ②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并尝试说出排队顺序。

  ③教师小结。大的排在前面,后面的一只比一只小,这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 队 。

  3.幼儿尝试按照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排序。

  游戏:小鼓排队。

  (1)寻找礼物:熊猫想去找礼物,礼物就藏在树林里。请小朋友来帮助熊猫找到礼物。

  (2)帮助小鼓排队: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熊猫也想把皮球排好队,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它吧。

  (3)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排队的顺序:皮球是怎样排的,从草莓这边开始排, 谁排在前面,后面一个比一个(大)。

  游戏:皮球排队。

  (1)寻找礼物:森林里还藏着小礼物,请小朋友来帮助熊猫找到礼物。

  (2)帮助皮球排队:

  熊猫想再请一位小朋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帮皮球排队。

  (3)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皮球是怎样排的,从草莓这边开始排,谁排在前面, 后面一个比一个(小)。

  4.幼儿动手操作练习。

  熊猫为了感谢小朋友们的帮助,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了礼物。(足球)

  (1)师:请小朋友们从印草莓的手这边开始,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给足球排队。

  (2)师:请小朋友们从印草莓的手这边开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足球排队。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边排边说。) 5.活动结束。

  老师把这些足球都放到数学角里,我们休息一会再去区域里帮足球排队吧!

  活动总结

  《纲要》中指出: 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万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小班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创设了 “森林捉迷藏”的游戏形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排序活动与游戏充分结合,目的在于让孩子在积极、主动,愉快的游戏氛

  围中掌握看小熊猫大小的能力,同时发展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活动环节流程较流畅,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铰高,活动效果良好。

  活动内容的安排,体现较好的情境性和趣味性。

  本次活动中围绕着小熊猫排队一情景开展。首先以小熊猫这种憨态可掬的动物形象引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设置难题,需要幼儿排序并进行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

  并且课上孩子们积极发言表现出了充分的兴趣。但在课上我需要多关注所有幼儿。不能以点概面,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大部分幼儿的上。

7、幼儿园教案中班语言活动:落叶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并感受散文诗中树叶飘落的情趣。

  2.初步尝试用固定句式续编诗句。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树叶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2.课件准备:《落叶》大背景图、诗歌音频、诗歌配乐音频;诗句中的地点、角色图等

  3.纸面教具:打印纸质大树叶一张,毛毛虫、蚂蚁、小鱼、燕子的头饰各一。

  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大背景图,播放诗歌音频,让幼儿初步熟悉诗歌内容。

  1.引导幼儿观察并大胆说出图片的内容。

  ——看一看这幅图上有什么?你觉得这些树叶会落在哪里?

  2.根据内容同步点击出示对相应的地点、动物、事件图。

  ——认真听一听,看一看,树叶都落在了哪里?

  再次播放散文诗音频,进一步引导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谁过来了?它们把树叶当作什么?

  ——树叶落到院子里,小燕子怎么说?它为什么这么说?

  教师播放散文诗配乐,根据图片的提示,引导幼儿跟着师朗读散文诗,熟知内容。

  教师使用纸面教具头饰+树叶进行角色表演

  1.教师邀请几个幼儿角色扮演模仿小动物,其他幼儿学说散文诗的重点句式(例如一名幼儿扮小虫,其他幼儿念小虫的这一句)。

  ——这里有一片这么大的树叶落下来,谁愿意来扮演成小动物演一演?

  教师启发幼儿进行联想,鼓励幼儿继续编后面的故事。

  1.鼓励幼儿相互讨论,再请个别幼儿回答;

  ——想一想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还会被什么动物看到?这些小动物会把树叶当作什么?(如“被小老鼠当作扇子”“被小猴当作口哨”“被小鸡当作玩具”等)

  2.幼儿说出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酌情配以现场即兴绘画,或用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

  3.教师与幼儿朗读课堂上续编的内容,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

  活动延伸

  日常活动

  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创编的内容记录在画纸上。

  区域活动

  把大树叶投放在表演角,供幼儿继续进行创编和表演。

  活动提示

  教师要通过朗诵、图示、表演等方式,帮助幼儿充分调动个人经验与情感体验,引导幼儿间的经验分享与情感共鸣,扩展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把仿编的诗句片段完整连缀起来。在此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水平,教师要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诗意的润色。

  本活动具有向各领域拓展的空间,如动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因此,值得我们去挖据其内在的文学内涵,有机整合科学、艺术等领域内容,让幼儿多维度地去感受美、体会美、欣赏美与表现美。

  附【诗歌】

  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爬过来,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水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

  树叶落到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8、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旋转的齿轮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齿轮,动手拼搭从而对机械传动产生兴趣;

  2.了解齿轮之间相互咬合达成力的传递;

  3.掌握乐高齿轮的连接方法;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齿轮的传动难点:掌握两个齿轮

  活动准备

  PPT齿轮模型乐高积木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来猜猜这是什么物品?“扁扁身体圆圆脸, 小小牙齿长外面”。(展示几种物品,让幼儿选择答案。)

  二、提问

  师:你们都是猜谜小能手,都猜出了这个物品是齿 4302176974962 轮,我们来看一张图片,这就是齿轮,你们仔细看看,谁能描述一下图片上齿轮的样子呢?

  师:你们看的真仔细,齿轮是圆圆的,外面有圈小牙齿,中间是空心的。师:你们看,这两个手拉着手在跳舞的齿轮在做什么?

  师:两个齿轮咬合在一起转动起来叫齿轮传动。什么是齿轮传动呢?齿轮传动就是转动一个齿轮,另一个齿轮就会随着这个齿轮一起转动起来,齿轮传动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

  1.至少要两个齿轮;

  2.两个齿轮的小牙齿要咬在一起。

  师:我们了解了齿轮传动需要的两个必要条件,下面我们来认一认,假设这些齿轮在转动,哪幅图是正确的齿轮传动呢?

  三、体验

  师:我们一直在说齿轮传动,他们是怎样传动的呢?我带来两个大齿轮,谁想跟他们一起做游戏呢?我现在请一名小朋友上来转动一下齿轮,你们仔细看齿轮是怎样转动的。

  师:你们刚才看了齿轮的转动,有没有发现两个相邻的齿轮转动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小朋友观察出齿轮转动方向是相反的。)

  师:你们都答对了,两个相邻的齿轮转动方向是相反的。你们已经初步了解齿轮传动的原理,那今天我们就要利用齿轮传动这个原理,用乐高积木和乐高齿轮, 做一个旋转的木马。

  四、演示操作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需要用的乐高玩具(PPT 图片展示)

  一块大底板、冠状齿轮、柱形齿轮、带孔积木(两种带孔积木)、曲柄、摇柄、轴、一些基础块、装饰积木块。

  师:认识了这些乐高玩具,我们应该如何制作?现在由我来为大家演示拼搭。首先我要拿两块 2*8 的基础块叠在一起,上面在加一块薄片积木,作为底座固

  定在大底板,将带孔积木(侧面可穿轴带孔积木)固定在底座上,将轴横穿过带孔积木,两面用曲柄固定,外侧将摇柄穿过轴固定,内侧将冠装齿轮穿过轴固定。

  取一个带孔积木固定在底板上,轴竖插在带孔积木的一个孔中,齿轮穿过轴固定,这时观察一下固定的齿轮是否与冠装齿轮咬合,未咬合调整带孔砖块位置及柱形齿轮的高度。

  固定好齿轮后将曲柄固定在轴上,然后在拿出一个带孔积木,固定在轴上,积木上固定好乐高小人。

  同样的方法固定另外几个齿轮。

  师:我的旋转木马做好了,你们看我现在转动小把手,旋转木马是不是都转动起来了。我还可以在周围加一些小装饰,这样我的旋转木马就会更漂亮。那你们的旋转木马在哪里?现在就请小朋友利用面前的乐高玩具自己拼搭一个好玩的旋转木马吧!

  五、幼儿自由拼搭

  自由拼搭时间 12 分钟,教师做巡回指导。

  拼搭结束的小朋友,可以用装饰块把你的游乐场装饰一下,让他们变得更漂亮。六、成品展示

  我看到你们的旋转木马已经做好了,我现在请两位小朋友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我们一起看一看,他的旋转木马。

  七、拓展

  师:我们通过认识齿轮,利用乐高齿轮动手拼搭,初步了解了齿轮传动的作用, 因为齿轮传动动力大、效率高、寿命长、工作稳定、可靠性高、制作安装精确度高等特点,所以齿轮在生活中应用也比较广泛,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齿轮都藏在哪里吗?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钟表里、工厂的机器里、汽车的发动机里等。

  师:今天我们通过认识、体验、动手拼搭的方式认识了齿轮,也知道齿轮在我们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请你们以后注意观察,了解更多齿轮的用处。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谜语,图片,教学课件展示,动手拼搭等方式让幼儿理解齿轮传动的原理。

  在课堂上给幼儿拼搭的时间不够充足,在教具的配备上应该准备的更充足,在讲解时应该已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为主。我应该在以后的课程中注意这些问题,加以改善。

9、幼儿园精品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小蝌蚪成长记》

  【教材分析】

  活动二: 科学《小蝌蚪成长记》

  在幼儿印象中动物的成长都是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外形特征并无较大变化,而青蛙的生长过程比较特殊,它是由小蝌蚪慢慢长出后腿——又长出前腿——尾巴退化成青蛙的。孩子们强烈渴望了解其中的秘密,利用游戏的形式又渗透了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使幼儿对小蝌蚪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从而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深层的了解。

  【活动目标】

  1.观察小蝌蚪,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积极参与小蝌蚪生长的讨论活动,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3.萌发幼儿关注蝌蚪生长的兴趣,初步具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蝌蚪生长的 PPT、饲养小蝌蚪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引发幼儿回忆,激发幼儿了解小蝌蚪生长的探究欲望。春天来了,小池塘里又多了谁?

  2.带幼儿观察小蝌蚪,感知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1)请幼儿自由观察小蝌蚪,说出其颜色和外形。

  (2)讨论:小蝌蚪为什么和青蛙长的不一样?幼儿相互比较、分辨。

  小结:蝌蚪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是不一样的,刚开始是一个黑乎乎,外面透明的卵。

  3.观看课件,进一步感知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变化,萌发幼儿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

  (1)讨论:小蝌蚪在生长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用动作来表示一下。

  小结:小蝌蚪从卵慢慢长出尾巴,变成小蝌蚪;再长出两条后腿和两条前腿;最后小尾巴不见了,颜色也变了,就变成了一只真正的青蛙。

  (2)讨论:长大后的小青蛙学会了什么本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小结:青蛙不光吃蚊子、苍蝇,还大量捕食蛾子、稻飞虱等农业害虫,它们一年吃害虫的数量大约是五万多只。所以人们称它为“庄稼的保护神”。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10、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磁铁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磁铁并不陌生,老师贴挂图时经常用到。在孩子们的眼里,磁铁是很神秘的东西,有着神奇的力量。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特别是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小猫钓鱼的玩具和磁性教具,幼儿们总是爱不释手,但是他们大都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针对幼儿对磁铁的这种兴趣,我设计了这一活动。试图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

  2.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3.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

  难点: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活动准备

  铅笔、积木、橡皮、回形针、铁钉、纸片小鱼、梳子、硬币、勺子、铁夹子、 磁铁、记录单、磁铁鱼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盘子里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请你看一看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二、基本部分

  (一)、自由探索,激发幼儿兴趣。

  1.幼儿自由操作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2.教师与幼儿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刚才在玩的时候,小朋友发现磁铁能吸住别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出示记录单,了解记录方法。

  2、幼儿第二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3、请记录完的幼儿想个办法将记录单贴到黑板上,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磁铁能和谁做朋友。

  4、教师与幼儿共同观察、讨论记录结果。

  5、教师小结:原来磁铁能跟铁做的东西做朋友,磁铁只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三)、提供问题情境,扩展幼儿经验。

  1、出示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钓鱼游戏,教师出示有磁铁的钓鱼竿、和纸做的小鱼。

  (2)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用个什么办法可以把小鱼钓起来,你可以请盘子里的材料来帮帮忙。

  2、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发现。

  3、分享交流。

  (1)你的小鱼钓起来了吗?你用了什么好方法?

  (1)请您边说边演示一下。

  4.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都想出了好办法把鱼钓起来的,原来你们是用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办法把鱼钓起来的,真会动脑筋。

  三、结束部分

  分组自由活动。

  四、延伸部分

  请把鱼放在泥工板上,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鱼游起来呢?下课以后你们再去试一试。

  教学反思

  活动评析及活动反思:

  活动评析: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2、引导幼儿在操作的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有目的地记录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现象。引导过程一一转化为问题,因为问题情境对幼儿来说没有严格的约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3、在最后一各环节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到底掌握了哪些磁铁的原理,而是注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自信心、独立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关于磁铁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为了让幼儿认识磁铁,我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可供操作的实验材料,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强调幼儿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去发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

  当然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就是准备的磁铁数量不够充分。是极个别幼儿玩得不够尽兴,在今后教学中将会做得更完善。

11、幼儿园教案中班语言活动《设计台词》

  【教材分析】

  活动一:语言《设计台词》

  可是孩子们对各个角色间的情感特点、语言的完整表达等挖掘的还不够,所以想重温这个文学作品的精髓,设计出大家认可的表演台词,开拓孩子思维,易于他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已有的阅读经验上,根据故事中的角色特征,设计角色台词。

  2.尝试用辅助动作、语气表情等表现人物特征。

  3.积极参加讨论,体验创作表演的乐趣。

  4.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自主阅读故事,回忆故事内容。

  (1)提问:你还记得故事里有谁吗?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

  2.集体阅读、讨论,进一步理解故事中的角色特点。

  (1)集体阅读讨论,理清故事内容脉络。

  2.梳理故事脉络,进一步分析角色关系与人物心理特点,逐一创编台词。

  (1)梳理小蝌蚪找了几个小动物做妈妈的情节拓展创编台词。

  提问:小蝌蚪一开始把谁当做了自己的妈妈?鸭妈妈是怎么和它说的?

  (2)依次梳理分析其它角色的特点,拓展创编相关台词。

  3.根据创编的台词,引导幼儿尝试进行对话表演。

  (1)引导幼儿梳理创编的各角色台词。

  (2)幼儿分角色尝试进行对话练习,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

  (3)鼓励各角色配合进行完整对话表演。

12、幼儿园教案中班语言活动:搬过来搬过去反思

  活动目标

  认知:观察捕捉画面中的关键信息,发现两个朋友住进不同高度的房子带来的种种困难。

  能力: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观察、思考、预测故事发展情节。

  情感与学习品质:对故事中好朋友相互关心理解对方的情感产生共鸣,遇到困难能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仔细观察画面,理解鳄鱼和长颈鹿共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活动难点:在理解鳄鱼和长颈鹿共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基础上,想象、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阅读过《搬过来、搬过去》系列绘本第一部物质准备:ppt、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搬家话题

  情景:长颈鹿和鳄鱼是一对非常亲密的朋友,他们每天都想一睁开眼睛看到对方,送给对方一个甜甜的微笑。于是,他们决定住在一起......

  问题:他们有什么不一样?(身高不一样)——集体说

  小结:鳄鱼非常矮小,长颈鹿她非常高大,他们的身高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观察画面,预测故事发展。

  (一)提问,引导幼儿预测故事发展。

  1.那你们觉得他们会住在谁的家里呢?为什么?(个别说)

  2.我们看看故事里这对好朋友搬进了谁的家。

  3.搬进了谁的家?

  4.高大的长颈鹿搬进了鳄鱼的小房子究竟会发生什么呢? 幼儿与身边的小朋友结组,说一说你的猜想。——小组交流

  (二)出示故事第一部分:住在鳄鱼家遇到的困难

  1.提出问题,观察理解画面中的关键信息: 图片里都有什么?发生了什么?

  小结困难:长颈鹿走到哪都会撞到头,她住的很不舒服。

  感知体验:我们一起来感知体验长颈鹿在鳄鱼家会遇到什么困难?

  幼儿两人一组,分别扮演鳄鱼和长颈鹿,鳄鱼用什么搭一个家,请长颈鹿住进来进行体验

  共情:这样舒服吗?鳄鱼看到自己的好友住的这么不舒服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这只鳄鱼,你会怎么做?

  ——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2.观察故事的发展,鳄鱼搬到了长颈鹿的家,并回答问题:

  1)鳄鱼做了个什么决定?

  2)为什么要搬过去?

  3)小鳄鱼住进长颈鹿的大房子里就会很舒适的生活下去吗? 真是一只关心朋友为朋友着想的鳄鱼。

  (三)出示故事第二部分:长颈鹿家的困难。

  1.继续提出问题,观察理解画面中的关键信息: 图片里有什么?

  发生了什么?

  小结:在同一高度吃饭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困难。身高的差距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

  共情:1.鳄鱼住进长颈鹿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长颈鹿的心情会怎么样 ?2.如果你是长颈鹿你会怎么做?

  (四)展示故事第三部分:共同建造新家。

  师:小朋友们发现小房子只适合小鳄鱼住,而大房子只适合长颈鹿住, 看来,这对好朋友之间的身高差距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的烦恼。面对困难,你们觉得他们会放弃住在一起吗?

  ——对幼儿回答进行鼓励和肯定

  小结:遇到困难不抱怨,我们应该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共情:如果你是长颈鹿或是小鳄鱼,你有什么好办法?

  幼儿绘画并分享自己的好办法,教师给予肯定。

  ——小组交流再个别说

  继续观察画面:长颈鹿和鳄鱼没有放弃,他们一起设计建造自己的新家。

  (出示建造过程图片)

  师:这就是他们的新家。仔细观察,他们的新家有哪些变化呀?

  ——个别说

  小结:小朋友的设计也很巧妙,看了长颈鹿和鳄鱼的设计后,有新想法的小朋友还可以继续为他们设计。——小结学习品质

  三、延伸活动:我和我的朋友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肯定也有自己的好朋友,我们跟我们的好朋友会一起游戏、聊天,解决困难,互相关心,帮助对方等等,我们把他画下来,为我们班创设一个墙饰“我和我的朋友”,请小朋友来为他找一个地方吧。

  活动总结:

  幼儿能够观察捕捉画面中的关键信息,发现两个朋友住进不同高度的房子带来的种种困难。通过亲身体验感知长颈鹿和鳄鱼的困难,结合生活经验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情,能够得出遇到困难能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不放弃,要为他人着想等正面心态。

1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磁铁》反思

  活动目标:

  1. 感知探究磁铁吸铁的现象,喜欢玩磁铁。

  2. 尝试运用磁铁的特性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

  3. 培养幼儿探索兴趣和思维能力。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7.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人手一快磁铁,每组数种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管 雪花片、回形针、钥匙、硬币、玻璃珠、小剪刀、瓶盖、布、纸、铁夹、挂坠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磁铁,引出课题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磁铁),你们认识吗?

  请大家把新朋友跟摆在面前的木头、塑料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这个新朋友比塑料和木头沉,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磁铁(幼儿重复一遍),它特别好玩。

  2. 幼儿探索活动老师: 磁铁特别好玩,你会发现它有许多的秘密,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东西,请大家试一试。

  幼儿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老师:刚才,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你们发现了什么,举手说一说?

  提问:磁铁能吸住什么东西?不能吸住什么东西?

  小结:磁铁会吸铁制品,磁铁会吸铁,平时,我们也叫它吸铁石。磁铁能吸住铁制的东西,吸不起来的就不是铁做的。

  3.自由操作:在班级周围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玩具。

  4.动脑筋、想办法

  (1)打捞小汽车-一个粗心的小朋友把他的玩具汽车弄丢到金鱼缸里去了,现在请小朋友想办法把它打捞上来。(不能直接用手)

  (2)老师有两张漂亮的图片想摆在铁板上给小朋友看,可它老丢下来,怎么办呢?

  (3)老奶奶缝衣服时,一不小心针掉在了地上,老奶奶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着急,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

  5.自制磁铁玩具--跳舞的小兔子。让幼儿更深的体验磁铁的本领。

  (1)出示范例,教师演示跳舞的小兔子。(幼儿感到很好奇。)

  (2)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小兔子动起来?(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

  (3)总结:用一个回形针插入小兔子的底部,然后用磁铁隔着纸板去吸小兔子,此时小兔子会按磁铁移动的方向动起来,就好象小兔子在跳舞。(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隔着物品能吸铁的特性。)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回家后自制跳舞的兔子玩具。

  活动反思:

  磁铁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在这次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等形式,知道了磁铁能吸住铁制的物品。所以也叫做吸铁石。孩子们在自主的动手操作探寻中,发现了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在集体的相互交流中,满足了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这也达到了我们"支持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

14、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中吹气球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瓶中吹气球》,这一活动的灵感来源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小小智慧树”,里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贴合幼儿生活而又有趣的科学知识。因此,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瓶中吹气球的兴趣,让幼儿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积累科学知识,经历分析、尝试到判断的过程。我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预设幼儿的想法,经历三次尝试与分析,活动流程为:经验的回顾(吹气球)——分两次探索得出瓶中吹大气球的秘密——借课件提升“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瓶中吹气球”比赛——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我主张让幼儿自己去探究,与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不同的探究中发现、分析得出不同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学习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15、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彩虹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彩虹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知道彩虹是下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让幼儿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像,创作。学习用七种颜色画出彩虹,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教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快来看看彩虹教案吧。

  设计思路:

  色彩在幼儿美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表现出作品的气氛和幼儿个人对颜色的爱好。同一颜色明暗度之间或不同颜色之间的逐渐过渡作为色彩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旦被幼儿理解、掌握、可运用于背景、物体的涂色中,使作品更生动、美观,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美感,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时幼儿对颜色的审美感,是依赖直觉体验,大多采用对比明显的颜色相配。该活动围绕“彩虹”,用欣赏、讨论、选择等方法展开活动,是为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感受彩虹的色彩排列,同时引起幼儿尝试的兴趣、通过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出美丽的彩虹。

  活动目标:

  1、知道彩虹是下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让幼儿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像,创作。学习用七种颜色画出彩虹。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雨后带幼儿观察彩虹,“彩虹图片”

  2、幼儿用书,纸。

  3、水彩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

  1、我们都知道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夏天的雨和其他季节的雨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会议讨论见过的彩虹。请幼儿说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见过彩虹?彩虹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请幼儿说出彩虹的颜色,它是由哪些颜色组成的?

  2、夏天下雨的时候会打雷,闪电,这样的雨叫什么雨?

  3、雷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什么?是否每次雷阵雨过后都会有彩虹?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彩虹?下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我们就看到天空边有一条彩虹,对吗?如果太阳不出来,能看到彩虹吗?

  小结:下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我们就看到天空边有一条彩虹。所以,雨过天晴就能看到彩虹。

  4、观看彩色图片。引导幼儿从彩虹的外形、颜色等欣赏。知道彩虹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5、彩虹宝宝真调皮,喜欢到处找朋友做游戏,它喜欢和谁做游戏?

  6、教师出示彩虹作品并讲解彩虹绘画过程。

  7、请幼儿选择油画棒、颜料、棉签、水彩笔等自己喜欢的绘画材料绘出彩虹。

  8、将彩虹纸剪成云朵布置活动室或引导幼儿画出彩虹后添画景物。

  创作联想

  1、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画彩虹,你想请彩虹宝宝和谁做朋友,请你把它画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画彩虹,教师巡回指示。

  3、鼓励幼儿大胆落笔,运用多种技能表现自己的的想象中的彩虹。

  4、启发幼儿抓住自己的感觉,大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彩虹。

  展示交流

  1、出示幼儿的作品,观察是七种颜色,引导幼儿分辨颜色排列变化规律是否对。

  2、交流彩虹和谁交朋友做游戏。

  活动延伸: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幼儿观察雨后的天空。区域活动气象公公的玩具店。

  活动目标:学习扮演角色表演故事,初步理解风、云、雷、电和雨的自然现象。

  活动准备:小猪、小兔、小猫和小狗头饰以及风、云、雷、电和雨和气象公公的头饰。

  区域规模:设1个区,10名幼儿。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自主分配角色扮演各种角色,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2、结合角色说说买了风、云、雷、电和雨后,都发生了什么现象?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中,幼儿们感知了彩虹的七种颜色,以及颜色的排列的顺序。同时,幼儿们尝试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象、创作。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作品《彩虹真美丽》,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不会画彩虹,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幼儿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幼儿语言不完整,注意对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幼儿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表扬与激励。

16、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里面外面

  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希望可以让幼儿愿意阅读画面上的方位词,通过观察图片和操作活动,正确感知并分辨里,外,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认识。乐意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大胆的表现自己。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操作活动,正确感知并分辨里外。

  2.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认识。

  3.愿意阅读画面上的方位词。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准备

  1、PPT课件、图片:里外

  2、每桌上一个小筐,玩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出示图片:感知5以内的数量。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这儿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只羊?

  2、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请小朋友看图说说:羊在哪里?

  认一认汉字:里外。

  (2)观察牧场里面和外面的羊,里面有几只?外面有几只?

  (3)看图说说:羊在哪里?请 你给牧场里面的羊用圈表示,牧场外面的羊用三角表示。

  3、操作活动,感知里外。

  (1)请小朋友拿5个积塑放在桌上的小筐里面。

  (2)请小朋友从小筐里面拿出2个积塑放在小筐外面(桌子上)。

  根据幼儿兴趣,反复练习。

17、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图形拼画》

  一、活动目标

  1.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2.能通过身体造型进一步了解椭圆形和半圆形。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二、活动准备

  1.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贴绒教具各一、PPT课件。

  2.直径相等的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纸每人一张,放入每组的小筐内。

  3.幼儿活动材料《数图形》,水彩笔。

  4.三种形状的硬纸每人一份。

  三、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认识椭圆形。

  ――出示圆形和椭圆形贴绒教具,让幼儿找出圆形。

  ――幼儿在桌上的筐中找出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比较,说说两种形状有什么不同。――启发幼儿交流经验,谈谈自己的发现。

  ――启发幼儿用上下对折、左右对折的方法,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知道圆形两条折痕一样长,椭圆形两条折痕不一样长。

  ――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椭圆形。如:蹲在地上,上部身体尽量横向拉开,使身体看上去像椭圆形。

  ――启发幼儿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如有需要,可以找人合作表现。

  2.认识半圆形。

  ――出示半圆形贴绒教具。这是什么形状?

  ――幼儿在筐中找出半圆形并与圆形比较。

  ――启发幼儿交流比较中的发现,知道半圆形只有圆形的一半。

  ――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半圆形。

  如:身体下蹲,双臂在头顶搭成拱形状,启发幼儿想出其他表现方法来。

  3.给图形涂色。

  ――在幼儿活动材料的画面上找出椭圆形、半圆形、圆形,并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涂画区分。

  建议

  1.借助身体的运动能使幼儿加深对形状的了解,丰富有关空间和形状的经验。

  2.在数学角里提供各种图形让幼儿拼画。

  3.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像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的物体。

18、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玩电请说no》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也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近几年,幼儿因为玩电造成的伤害事件也屡有发生,给幼儿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让幼儿了解电的产生,知道玩电会带来伤害,学会保护自己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加之,4-5岁的幼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也对生活周围的电现象充满了好奇,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因此,本节活动主要通过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意外伤害事件引发幼儿对用电安全的关注,通过观看视频、共同讨论、动手操作、学习儿歌等环节,让幼儿知道电的产生,在了解电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重点掌握危险用电将带来极大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电的用途,知道安全用电不会发生危险,随意玩电有危险。

  2.技能目标:识别“电”的标志,学会如何安全用电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3.情感目标: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懂得如何安全用电,丰富幼儿的认识和探索的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电有一定认知和了解。

  2、教具准备:危险电源标志图、画纸、油画棒、彩笔、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播放视频,引发幼儿对于危险用电会造成伤害的关注)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通过提问,让幼儿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跟用电有关系)

  二、学习新知

  (一)知道电的产生和用途

  1.看一看:电是怎么产生的?

  (插入视频,了解电是怎么产生的)

  师:小朋友们,电是如何产生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谈一谈:日常生活中电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

  (用图片启发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电的用途)

  师:小朋友们,生活中电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呢?

  (二)认识危险用电的危害

  1.看一看:日常生活中哪些用电行为是有危险的?

  (出示相关图片,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危险用电行为)

  师:我们知道了电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哪些是危险用电的行为呢?

  2.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启发,让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危险用电,当我们遇到危险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呢?

  3.听一听:听儿歌,学习儿歌中的内容 ( 见附页 )

  (教师朗诵儿歌,让幼儿掌握儿歌中描述的行为)

  4.玩一玩:判断对错

  (给幼儿出示若干用电行为的图片和记录表,让幼儿通过看图片判断对错)

  师:小朋友们,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危险用电的行为,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图片和一张记录表,请你们认真看看图片上小朋友的用电行为是否正确,并在记录表里做好记录?(教师分发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引导幼儿自主判断,操作结束后请幼儿进行分享)

  师:哪一位小朋友来说说你刚才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

  三、巩固迁移

  1.画一画:设计“小心用电”、“危险用电”等标志。

  (为幼儿准备画纸、油画棒等绘画材料,让幼儿设计标志)

  师: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手里的标志,下面请小朋友们为教室里的电源设

  计一张“小心用电”、“危险用电”的标志。

  2.贴一贴:为教室里张贴用电标志,提醒其他幼儿要安全用电。

  师: 现在请小朋友们在教室里贴上我们设计的“危险用电”标志图。

  四、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活动的重要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让幼儿学会“玩电请说NO”)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在表演区角进行儿歌表演,进一步巩固儿歌内容;在科学区投放电池、电灯、手电筒、电动玩具等材料,让幼儿探究电池的使用方法。

  2.引导幼儿回到家中,跟父母一起查看一下家中是否有危险用电的现象,并一同纠正错误的用电行为。

  儿歌

  ①电器插座别乱动,开关不能瞎摆弄。

  打雷天里闭开关,防止雷击一瞬间。

  大白天你别开灯,人离教室要关灯。

  电线断地勿乱动,及时报告给大人。

  下雨最怕树下躲,电线杆下怕雷击。

  小朋友们要注意,安全用电别忘记。

  ②电路不能超负荷,着火不能用水泼。

  穿好绝缘手套鞋,先断电源再救火。

  电风扇,洗衣机,小手不能放进去。

  微波炉,电熨斗,人走电停拔插头。

  开关插头和插座,湿手千万不能摸。

  微课反思中班微课

  《玩电请说N0》活动主要通过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意外伤害事件引发幼儿对用电安全的关注,通过观看视频、共同讨论、动手操作、学习儿歌等环节,让幼儿知道电的产生,在了解电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重点掌握危险用电将带来极大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一、微课的主要特点

  1.多感官的参与。本节微课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动手设计和制作图标、学习儿歌、张贴标志等方式,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积累直接经验。

  2.趣味性的选材。在本微课活动中,充分利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素材、图片素材,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3.互动性。在微课中,让幼儿通过判断正误的游戏参与活动,既能体验游戏的快乐,又能让幼儿在与多媒体课件互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巩固知识。

  二、不足之处

  1.在录制时使用的是手机设备,微课制作的效果还略显粗糙。

  2.作为高校的在校生,缺乏对教学的经验和对幼儿特点的把握,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还略显稚嫩,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19、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实验《小马过河》——溶解和吸水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比较、观察、了解物体遇水溶解、吸水的变化。

  2.能初步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乐意把自己的发现进行分享讲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增进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比较、观察、了解物体遇水溶解、吸水的变化。难点:能对现象进行观察比较。

  活动准备

  1.教师材料:糖、盐、布、棉花若干。

  2.幼儿材料:分别装有糖、盐、布、棉花的盒子若干,水杯、温水、小调羹若干、记录表。

  3.场地规划:小组形式。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独立猜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故事《小马过河》

  ——师:一天,佩奇给了小马一个大包袱,她说:“请你帮我把这个包袱运到河对岸去给乔治!”于是小马驮着包袱河边,突然,它的脚一滑,不小心跌进了河里。他使劲地往上爬,爬起来之后顿时感到背上原来重重的包袱变轻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提问:这个包袱里可能装了什么呢?)

  第二天,佩奇又给了小马一个大包袱,让他运到河对岸去给乔治。他心想,昨天跌进河里再爬起来,背上的自轻了许多,于是就故意滑了一跤。可是这一次出乎它的预料,包袱掉在水里变得越来越重,小马再也爬不起来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提问:这一次包袱里可能装了什么?)

  二、猜测和假设,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想法和推测。

  ——师:包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今天我把佩奇家里的东西都带过来了,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帮小马找答案。(介绍实验材料:盐、糖、布、棉花。)

  ——师:让我们把盐、糖、布、棉花放进水里,猜一猜,水在水里变轻了? 谁在水里变重了?

  三、进行实验和观察。1.第一次实验,交代实验要求:

  ——师:将四种材料放进用纱布缝制好的袋子里,然后放进水里观察, 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结束后,将袋子打开,引导幼儿观察,盐和糖遇到水之后,不见了,我们称它为溶解;棉花和布遇到水之后,喝饱了水,我们称它为吸水。

  2.第二次实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分成三组进行实验,然后记录。

  四、记录、处理信息和数据——鼓励幼儿记录及分享讲述探究结果,并结合已有经验进行想象。

  1.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根据实验情况记录结果。

  ——师:如果材料在水里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请在相对应的位置上打“√”如果材料放在水里,喝饱了水,我们称它为吸水,请在相对应的位置上打“√”。2.处理信息,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探究结果。

  ——师:请小朋友分享一下,小马包袱里装的东西就是这四种材料里面的两种,可能装的是什么?为什么?

  五、表达与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迁移经验,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 溶解。

  ——师:谢谢小朋友们帮助小马寻找答案,我们发现糖和盐放在水里会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那在生活中那还有哪些东西会像糖和盐一样放进水里也会不见呢?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然后再来幼儿园和

  我们一起分享吧。

  活动总结

  活动前,我收集了许多生活中溶解与吸水的物品,并了解这些物品在怎样的水温下溶解得更彻底。这些准备工作,为幼儿探索提供了条件,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实验过程中幼儿自主、有序地把材料投进水里,再观察材料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孩子们使用材料进行探索,他们兴致盎然,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没有压力,敢说,敢做,能将自己的认知和发现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孩子们发现了盐和糖会在水里会溶解,而棉布和棉花在水里会吸水。

  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我在活动的过程中,总是担心“我不讲,他们会知道吗?”,“再放纵下去会不会偏离了主题?”等等。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将主权真正的交给孩子们,教师根据幼儿探索的需要灵活的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成为幼儿学习的帮助者。

20、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它去哪了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水在口味上所发生的变化。

  2、培养幼儿了解溶解现象,学会观察比较能溶解和不能溶解的物品。

  3、使幼儿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实验,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水的溶解性并对其现象产生兴趣。 难点:如何能让孩子们区分什么东西可以被水溶解,什么东西不能被水溶解。

  活动准备

  透明的玻璃杯、勺子、温水、白糖、盐及各种饮料冲剂、大米、黄豆、黑米等物品

  活动过程

  一、师幼互动引出主题

  1、小朋友们,现在老师邀请你们和我一起跳一支舞。

  2、舞蹈结束后:小朋友们都非常的棒,你们都跳了这么久了,想喝点水吗?

  3、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白糖水和温开水。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水,想请每组的小朋友来品尝一下。

  4、引导幼儿品尝味道

  请小朋友品尝这几杯水,说说味道上有什么不同?(有甜的,有没有味道的) 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喝的水有的是甜的,有的是没有味道的。(引导幼儿说出里面有糖)

  师:我们在这杯水中看到糖了么,糖到哪里去了?

  二、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小实验,探索糖的溶解现象。

  教师示范操作方法:先用勺子舀一勺糖放入玻璃杯中,观察现象,然后加入冷水后用勺子搅拌一下,小朋友们看到糖消失的速度,然后再用加入热水后用勺子搅拌一下,对比看看是冷水里的糖消失的快,还是热水里的糖消失的快,那么糖跑到哪里去了呢?它藏到水里去了,现在这杯水就变成甜的了。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糖在水里能够被溶解,同时我们知道,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冷水的溶解速度快,而且喝起来口味会变成甜的。

  2、探索盐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们,我们除了知道白糖可以溶解在水中,水会变成甜甜的,你们还知道其它的东西放在水中也一样可以溶解,而且味道是咸咸的吗?(引导幼儿说出盐)

  3、幼儿进行分组实验,小朋友除了白糖和盐放入水中会溶解,你们还知道什么能溶解么?现在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的饮料冲剂,请小朋友们选择其中的一种用小勺子盛到杯子中,老师给你们倒入水,观察现象,看看会不会像白糖一样溶解在水里,然后请小朋友自己品尝味道,和其他的伙伴交流你喝到的是什么饮料。

  提示:在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自己观察溶解的现象。

  三、观察不能溶解的物品,进行对比

  出示大米、黄豆、黑米等物品,让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这些物品会不会被溶解。教师小结:糖、盐、饮料冲剂会溶解在水里,同时水会变成甜的和咸的,但是大

  米、黄豆、黑米等物品是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所以不是任何的东西都能被溶解在水里的。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清楚的认识到为孩子们准备一节活动必须要跟随着他们的思维出发,本次科学实验让孩子们直观的看到了什么东西是能够被水溶解的,什么东西是不能被水溶解的,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加深印象,所以多给孩子们自己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己去收获结论,这对于中班班年龄段孩子来说特别重要的。

21、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一切都在变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初步感知一切事物都在变。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改变物体原有状态的方法。

  3.对周围事物的变化产生兴趣,能大胆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周围生活中的变化。

  难点:培养动手操作及观察、比较、想象、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初步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

  2.物质准备:

  ppt(老师和小朋友小时侯照片、视频;动植物生长、天气、四季变化) 气球、雪花片、串珠子、编彩绳、毛根、图书

  彩泥(泥工板)、彩纸(剪刀)、画纸(彩笔)、轮廓图(亮钻、彩笔、毛球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人的变化

  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这本书啊,全世界只有这一本,你们想不想看,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的名字叫《我的成长记录》,什么是成长记录呀?(把一个人从小到大的过程记录下来)那么到底是谁的成长记录呢?

  1.欣赏故事,感受人的变化

  小结:孙老师从小婴儿慢慢长大,最终长成一个大人,而且啊,经过孙老师的不断努力,才变成了一位老师,给小朋友教知识。

  2.感受身边小朋友的变化

  这本书有趣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孙老师会不断发生着变化,那小朋友们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出示尹奕宸照片(变瘦了、头发变长了、变漂亮了)

  出示杨斯淇美术作品对比图(画更干净了,涂颜色也会一笔一笔地涂了)

  出示刘玘歌跳绳视频对比(这是我刚开始学跳绳,我经常被绳子绊住,所以我跳的很慢,第二个是我练习了很久之后,我可以一口气跳很多个呢)

  出示梁子轩拍球视频(他现在已经会双手拍球啦,这就是他的进步,我们给他拍拍手)

  小结:小朋友们,你们都上中班了,想一想你身上还有什么变化呢?原来不只是老师,小朋友们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么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在一直发生改变吗?

  二、观看图片,感受动植物的变化

  1.动物的变化

  小动物会不会变化?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是怎么变的。(小狗、狮子的变化) 还有什么动物会变化呢?(毛毛虫变蝴蝶、小蝌蚪变青蛙)

  2.植物的变化

  展示幼儿植物观察记录,一起说说大树的变化。观看开花、种子生长过程视频。

  小结:我们刚才说的动物、植物的变化,他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就可以发生变化,那你们看一看孙老师这里有两条带子,经过我的双手,它变成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小朋友想不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世界,让周围的东西变得更美丽呢? 三、动手操作、感受身边事物的变化

  1.介绍游戏材料、游戏规则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讲述自己让物体发生变化的方法

  四、生活中其他变化1.白天黑夜变化

  2.有些变化是不好的

  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马路上的小汽车越来越多,这些变化好不好呀? 但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好的。你们来看一看,以前天空是什么颜色的?(蓝色)那你们再转过去看一看,现在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灰色)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雾霾)

  所以我们要怎么样?(保护环境、不放炮、绿色出行)

  3. 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小朋友们、小动物还有植物都会发生变化,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身边很普通的东西变得更好了,小朋友们平时要多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现在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去校园里找一找会发生变化的东西吧!

  五、延伸活动

  1.不会变的事物

  瞧,孙老师带了一张小时候和妈妈在一起玩的照片,那这张是谁呀?是孙老师长

  大后和妈妈的照片,你们爱不爱妈妈呀?孙老师也非常爱自己的妈妈,那妈妈呢? 对我们也是一样的爱。你们说,妈妈对我们的爱会有变化吗?(不会)从前妈妈很爱我们,长大以后妈妈依然爱我们。这个是永远都不会发生变化的。

  2. 时间的变化

  你从这张照片上还看出来什么呢?孙老师的妈妈年纪变大了、变老了,不像原来年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时间也在变化,时间一旦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所以小朋友要真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活动总结:

  本节课活动目标均已达到,孩子们也都能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是我的语速稍有些慢,导致课堂时间被延长,另外操作环节可以作为延伸活动进行,避免长时间占用课堂时间。

22、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溶解》反思

  设计思路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幼儿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先通过游戏法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紧着,由教师示范溶解这一科学活动的操作过程,让幼儿掌握搅一搅的方法,并在搅一搅的过程中去观察物体的溶解;最后,让每个孩子操作,在操作中去观察溶解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7.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观察溶解

  活动准备

  透明的塑料杯100个、勺子40个

  方糖、果珍、盐、砂糖、奶粉

  黄豆、大米、绿豆

  塑料框16个、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吴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故弄玄虚)那是什么水呢?(稍作停顿,让幼儿猜想片刻)我请一个乖宝宝来尝尝吧。

  (请幼儿尝一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吴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站位:回到桌子前面了)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教师坐下,从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边端一边说,这是水宝宝,这是糖宝宝。不过这个糖宝宝可有点不一样哟!(用勺子舀起方糖),这个糖宝宝是什么形状的啊?(幼:正方形的)对,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么呀?(幼:方糖)对,它叫方糖。

  小朋友们看好了哟,吴老师要开始变魔术了!一边说,一边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后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进水里,再拿一个魔法棒。对,把我们的勺子这样子用就变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进杯子,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方糖变大还是变小了呀?)(幼:变小了)再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搅到方糖不见了为止)咦?方糖呢?(幼:不见了)对,方糖不见了,去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幼:......)其实呀,这种想象叫做溶解。叫什么呀?(幼:溶解)对,方糖在水里不见了,和水宝宝做朋友去了,我们就说方糖宝宝怎么了(师幼同说:溶解了)。

  2.个别幼儿操作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它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这是什么呀?你们小时候都喝过的?对了,是奶粉。

  那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幼:......)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

  请幼儿1名。

  某某小朋友,你来变魔术吧!先把水端到面前,然后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用魔术棒去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们仔细看哟,看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有没有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奶粉在水里怎么样了呀?溶解了(师幼同说)

  刚才,某某小朋友变魔术的时候,发现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吴老师,还有点不相信,我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变魔术。某某小朋友,你来。

  对,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仔细看哟,看看这一次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看来奶粉真能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面怎么样啊?(师幼同说:溶解)

  还有没有,想玩这个魔术的,你来吧。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1.操作可溶解的材料

  (1)认识材料及讲解操作步骤

  刚才,我们通过变魔术指导方糖和奶粉都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小朋友想一想,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教师回应幼儿答案。

  小朋友们,都开动脑筋了,吴老师很高兴,所以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做魔术。开心吗?那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要去变魔术的材料吧!(教师端出材料)

  这是方糖,这是奶粉,这是砂糖,这是盐,这是什么呀?(幼:.....)是果珍,是什么呀?果珍。对,这是果珍。

  等会一张小桌子上都会有一筐变魔术的材料,还会有一筐水,和一旁魔术法棒。我们变魔法的时候要先怎么样,对先把水端在我们面前,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把材料倒进水杯里,然后拿起魔法棒,怎样,对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要一边搅,一边看哟,看看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好吗?

  好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抬到空位置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变魔术吧!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3)幼儿分享(5个)

  好了,请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去变魔术了。我要请小朋友告诉我,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

  某某小朋友,你来,(端着你的杯子走到前面来)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它在水里溶解了。

  2.操作不可溶解的材料

  (四)集体记录

  请小朋友把杯子轻轻地放回塑料(示意保育员收材料)。然后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变魔术了,都知道了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非常的棒!哎呀!可是,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变过魔术,不知道那些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怎么办呀?

  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好,有的说......,有的说.....,吴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们不变魔术也知道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

  (五)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好吧,吴老师告诉你们吧,就是用记录表。用什么办法?

  对,用记录表。(一遍说,一遍翻出记录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上吧。这是....,这是....,这是....,这是....,这是....,刚才我们变魔术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勾,

  (同理,记录其他材料溶解与否)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勾,就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朋友,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叉,就知道沙可不以和水宝宝朋友,不能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结束:中四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今天下午学会了做魔术,还学会了用记录表,真是太能干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嘿嘿,我真棒,嘿嘿,我真棒,拍拍小肚皮呀,顶呱呱!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2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与反思:找尾巴

  中班科学活动:找尾巴

  活动目标:

  1、看看、猜猜、说说,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功能。

  2、乐意在集体面前用较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局部事物的观察力。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课件《找尾巴》、动物画纸、报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师幼共同演唱歌曲《问答歌》。要求幼儿用唱歌的形式回答老师的问题。

  2、哪些动物有尾巴?这些动物的尾巴一样吗?(请幼儿用“有的尾巴……有的尾巴……”来回答)

  二、 看课件帮动物找尾巴。

  三、 欣赏故事《苍蝇借尾巴》,并回答问题。

  1、苍蝇去问哪些动物借尾巴? 为什么?

  2、借到了没有?

  3、大家为什么不借尾巴给苍蝇呢?(请幼儿看课件)

  四、尾巴的用处

  看课件说一说动物尾巴的作用。

  五、游戏活动。

  1、报纸变尾巴。

  2、贴尾巴。

  3、画尾巴。

  中班科学活动《动物的尾巴》活动反思

  动物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在分享阅读《尾巴》的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幼儿对尾巴的外形特征已有所认识,但是对尾巴的作用却不是很了解。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我设计了《动物的尾巴》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中,我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当我抛出第一个开放性问题,老师手中的绳子像什么时,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有小朋友说像电线;有小朋友说像女生的长辫子;有小朋友说像动物的尾巴……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觉得欣喜不已。接下来我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幼儿们通过帮小动物们找尾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尾巴的一些特征,这不仅培养了幼儿对局部事物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让孩子们观看了动画《苍蝇结尾巴》,在看动画前我让孩子们带着苍蝇问哪些小动物借到了尾巴和苍蝇借到了尾巴这两个问题去看,所以他们听的非常认真,看完动画后能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功用。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尾巴功用的了解,我又请孩子们猜测了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并用课件内容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最后我为孩子们准备了报纸这一材料,让他们运用平时学过的纸工技巧自己做一条尾巴,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了此次的活动。

  在整个活动的执教过程中,自己觉得还是比较流畅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我应该通过表情、动作、语气来丰富自身的亲和力,要真正的投入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其次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吃透教材,不能只接收说的对的信息,要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局限他们的答案,这样才能对于幼儿抛出来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回答;再次在活动中的操作环节,我应该适时的指导幼儿,给予幼儿正确的提示,帮助幼儿找到方法来完成操作活动。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意活动中的每个细节。

24、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的溶解》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二、猜测: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三、认识活动标志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四、操作活动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五、分类活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六、交流总结活动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七、延伸活动

  中班科学《水的溶解》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平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习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习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习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25、幼儿园寻找空气中班科学教案过程反思

  教材分析

  空气是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 本活动为幼儿让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在操作实践中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的特征,探索空气的秘密,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作用及会流动的特点,了解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能传播各种气味。

  2.能运用吹、扇、装、闻多种方法探究、发现空气的存在。

  3.了解空气中难闻气味产生的原因,萌发从我做起净化空气的环保意识。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大型吹气玩具(如;塑料吹气动物)、塑料袋、气球、器官 4~5 根、一盆水、硬纸板等每组 1 份,空气清新剂一瓶。

  活动建议:

  1.玩游戏“亲亲小脸蛋”,感知空气的存在。

  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迅速打开大型吹起玩具的气孔,对着幼儿的小脸蛋轻轻放气,引导幼儿体验气流在脸上的感觉;你的脸上什么感觉?猜一猜,是谁在亲你的小脸蛋儿?

  2.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寻找空气,感知空气的流动。

  教师设疑激趣;你知道空气在哪里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为幼儿提更塑料袋、气球、吸管、一盆水、硬纸板等材料,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寻找空气。

  (1)用塑料袋找空气;将塑料带张开口,然后猛地扎紧,塑料袋鼓起来了, 说明空气跑进去了。

  (2)用气球找空气;给气球吹起,气球鼓起来了,说明空气跑进去了;将气球对准脸蛋慢慢放气,会感到一阵风吹过,这说明空气又跑出来了。

  (3)用吸管找空气;将吸管在空中吸一下,迅速插入水中,产生的泡泡水明空起来过了。

  (4)用硬纸板找空气;对着硬纸板吹气、吸气,脸上会有一阵风吹过,这就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扇动硬纸板,再次感知空气的流动与存在。

  小结;原来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

  3、引导幼儿通过嗅觉感受空气的流动能传播各种气味。

  (1)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空气的流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芳香气味。

  教师在活动室里静悄悄的喷上空气清新剂,引导幼儿闻一闻、说一说;你闻到了什么气味?你最喜欢空气为我们带来哪些香味?如;花香、饭菜香、糖果香、水果香…

  小结;原来空气是流动的,能够为我们传播各种气味。

  (2)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难闻的气味,讨论出现难闻气味的原因,激发环保意识。

  引导幼儿讨论;在生活中你还闻到过那些气味?出现难闻的气味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减少这些难闻的气味?

  小结;空气的流动也会传播难闻的气味,如;工厂烟筒冒出来的烟味、垃圾味、

  农药味……这是因为人民网你不注意保护环境,污染了空气。保持空气清新的方法有很多,如;不随便扔垃圾、不乱排放污水、多植树、多种花、少开车多步行……

  4、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来空气。

  a)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感受憋得喘不上气来的感觉,并讨论为什么,是幼儿了解我们的身体里缺少空气,所以才会有用这样的感觉,说明人离不开空气。

  b)迁移已拥有的经验,扩展幼儿思维;除了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需要空气外,动植物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26、幼儿园教案中班语言活动:懒惰的小蜗牛反思

  【教材分析】

  懒惰的小蜗牛是一篇充满童趣、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通过对小蜗牛特点的描写,讲述了小蜗牛偷懒藏在乌龟背上发生的事情。根据中班幼儿观察无目的性、概括性不高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既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和目的,又能发挥幼儿的想象。本次语言活动借助看图讲述的形式,

  不但要启发他们想象图片上的情节,还要以图片为线索,对画面外情节展开想象,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乌龟、蜗牛的角色特点及讲述的主要内容。(重点)

  2.能比较清楚地讲述出图片的情节,运用合理想象来发现角色的心理变化。(难点)

  3.懂得做事勤劳不偷懒的道理。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懒懒的小蜗牛 ppt 课件、每人一套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引发兴趣。

  1.谜语:没有脚, 没有手, 背上房子到处走, 有谁把它碰一碰, 赶紧躲进房里头。 (蜗牛)

  2. 请小朋友学一学蜗牛是怎么爬行的。

  二、出示课件观察图片, 进行讲述。

  1. 出示课件第一张, 提问: 图片上有谁? 它们在干什么? 追问: 小蜗牛为什么睡了?蜗牛是怎么想的?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 爬到小乌龟背上多省劲呀, 看风景, 很舒服… …

  2. 继续出示课件图片, 请幼儿看看讲讲小乌龟在干什么。提问:小乌龟睡醒没有看到小蜗牛,它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时小蜗牛又在做什么?

  3. 在提问中展开合理想象, 进行讲述。

  提问:如果小蜗牛没有爬到小乌龟背上,而是比赛又会怎样呢?

  三、观看图片, 在交流分享中大胆讲述。

  1. 请幼儿看图片自己进行讲述,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 邀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给大家听。

  3.提问:你还想到了什么? 乌龟和小兔子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进行拓展讲述。

  四、小结, 懂得做事不偷懒的道理。

  小结:通过这件事情,小蜗牛觉得很惭愧,它决心向勤劳的小乌龟、小蜜蜂学习, 做一个人人喜爱的好孩子。

  提问: 你做事偷过懒吗? 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延伸】

  搜集有关小蜗牛的资料,在区域中展示,大家分享。雨后带幼儿寻找小蜗牛, 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 搜索蜗牛的生活习性。

  附:故事懒懒的小蜗牛

  一天,乌龟和蜗牛去旅行,乌龟累了就趴在地上睡着了。懒惰的小蜗牛却悄悄地爬到乌龟的背上。乌龟醒来,找不着蜗牛,以为蜗牛早走远了,就急急忙忙地往前赶。蜗牛在乌龟背上舒服地睡着了。走着走着, 乌龟看见前面有条河, 它想洗个澡, 就爬到河里。蜗牛也被带到河里。蜗牛急忙大叫:“ 救命啊!”乌龟连忙把它救到岸上, 对小蜗牛说:“ 多危险啊, 以后不能那么懒了哦。”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27、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旅行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们天上飞的不同方式。

  2.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进行表述自己的想法。

  3.激发幼儿探究科学活动的欲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建议】

  1.谈话活动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飞上天的方法。

  2.播放课件,知道飞上天的方法。

  (1)请幼儿观察热气球是怎样在天空上飞的?

  (2)说一说杂技舞蹈演员为什么能在空中行走?

  (3)你知道风筝是怎样飞起来的吗?

  (4)教师小结:

  热气球是因为气球里面含有氢气;杂技舞蹈演员是因为空中有细钢丝,人们的肉眼看不见细钢丝,所以就像在天空中飞一样;风筝是由于风的原因, 空气流动带动风筝飞起来。

  3.探索其它能飞上天的的物体。

  你知道还有哪些物体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飞起来?(例如:方便袋、羽毛、蒲公英等),请幼儿大胆讨论。

  附:

  飞机是 20 世纪初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公认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他们在 1903年 12 月 17 日进行的飞行作为“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进行的受控的持续动力飞行” 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所认可,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28、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虫儿和鸣小组活动

  【教材分析】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他们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虫儿和鸣的活动主要依托中班幼儿对虫儿声音的好奇好问心,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创设情境直接感知,与小组同伴

  【活动目标】

  1.认识不同昆虫的声音,了解虫儿的声音特点与作用。(重点)

  2.能正确区分昆虫的不同声音。(难点)

  3.体验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活动前听听蝈蝈、蛐蛐、蜜蜂、蝉的叫声。

  2.物质准备:昆虫声音的录音(蝈蝈、蛐蛐、蜜蜂、蝉)。蝈蝈、蜜蜂、蛐蛐。眼罩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认识并熟悉各种昆虫的叫声。

  1.分别播放蛐蛐和蝈蝈的叫声,蜜蜂和蝉的叫声。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你觉着它在干什么?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这些都是昆虫发出的声音,有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声音很细小,我们用心去聆听,就会听到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旋律。

  二、通过情景故事《虫儿音乐会》,进一步熟悉并区分昆虫的声音特点。

  1.教师生动讲述故事,幼儿欣赏。在情境故事中依次播放蝈蝈、蛐蛐、蜜蜂、蝉的叫声。

  2.提问:故事里面都有谁在演唱?它是怎样唱的?

  3.小结:幼儿了解蛐蛐外号“夜鸣虫”,一般在夜晚鸣叫,叫声很有节奏感,“蛐儿蛐儿蛐儿蛐儿”的叫。蝈蝈一般白天晚上都会鸣叫,叫声较连续响亮。这两者是靠后腿与翅膀的摩擦发出来的声音。蜜蜂声音“嗡嗡嗡,嗡嗡嗡”,蝉的叫声是“知了-知了-”,这两者都是身体中有独特的发音器官。

  三、游戏:听音辨虫。

  请幼儿戴上眼罩,仔细聆听昆虫的声音,猜一猜是哪一种昆虫的叫声, 依据是什么。加深幼儿对声音探究的兴趣。

  四、运用情景表演:我是小秋虫,引导幼儿学习模仿昆虫的叫声以及不同节奏。

  蝉的叫声“知了-知了-”。

  蛐蛐的叫声“蛐儿蛐儿蛐儿蛐儿”。蜜蜂的叫声“嗡嗡嗡,嗡嗡嗡”。 蝈蝈的叫声“蝈蝈蝈,蝈蝈蝈”。

  五、观看视频资料:昆虫叫声的含义。

  1.请幼儿安静倾听蝈蝈和蜜蜂的叫声,猜一猜蜜蜂在“说”什么。

  2.播放视频,幼儿了解各种昆虫的鸣叫声不同含义,有的是为了传递信息,有的是为了交配,有的在互相攻击时也会发出鸣叫。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究昆虫的声音,并与同伴交流。附:虫儿音乐会

  “蝈蝈蝈,蝈蝈蝈”,一只蝈蝈边走边唱,跳上了草丛的叶子上。蝈蝈的声音很大, 好像在和大家商量, 说:“ 我们来开一个音乐派对吧!”“好啊,好啊”好多昆虫歌唱家都围拥而来。漂亮的蝴蝶主持人正式宣布音乐派对开始了。首先蝉来有趣,多么生动啊!

29、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橘子反思

  活动目标:

  1、猜测、证实橘子瓤数量,积累估算的初步经验与不同的数数方式。

  2、喜欢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6、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7、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不同大小的橘子、塑料筐、笔、餐盘、毛巾、黑板、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引入老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并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不同。小结:原来橘子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较大小橘子的数量

  1、老师出示两筐不同大小的橘子,引导幼儿猜测橘子数量。老师:猜猜看筐子里有几个大橘子?(幼儿猜测)那有几个小橘子呢?(幼儿猜测)

  2、一起数数大橘子装了几个?小橘子装了几个?并记录

  3、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筐子,装的橘子数量却不一样?

  老师提问1:这两个框子一样大么?

  老师提问2:为什么一样大的筐子里,装的橘子确实不一样多的呢?

  4、得出结论:因为大橘子的个头大,所以装的少;小橘子的个头小,所以装的多。

  三、猜测并记录大小橘子里瓤的数量

  1、老师:橘子皮里躲着什么?(幼儿回答)大橘子的瓤和小橘子的瓤,谁的会比较多?(幼儿回答)猜猜看大橘子里面有几片瓤?(幼儿猜测)猜猜看小橘子里有几片瓤?(幼儿猜测)

  2、老师记录幼儿的猜测结果

  四、验证大小橘子里的瓤数

  1、每人选择一个橘子,自己动手剥开。(提醒幼儿剥桔子之前用毛巾擦手,并强调一人选择一个橘子)

  2、数一数橘子瓤的数量(可用的方法:一片一片分开数、分成两部分数、整个围着数、吃一片数一片)

  五、交流数的方法和结果

  1、介绍自己剥的橘子有几片瓤,并描述自己数的方法,老师做记录老师:告诉我你剥的是什么橘子?有几片瓤?你是用什么办法数的?(验证幼儿的猜测)

  2、观察比较统计表中的数据:大小橘子里最多的有几片瓤?

  3、讨论橘子瓤数量与橘子大小的关系。老师:大橘子里最多有几片瓤?小橘子里面最多有几片瓤?它们的数量一样多么?哪一种橘子的瓤比较多?

  小结:橘子瓤的数量和橘子大小没有关系。

  活动延伸

  1、教师演示数橘子瓤的方法:数一半的橘子瓤,然后猜测整个橘子瓤的数量

  2、延伸:回家后,找一个橘子试一试,先数半个橘子的数量,然后猜一猜整个橘子有几片瓤,把这个答案当做秘密一样藏心里,再数一数整个橘子有几片瓤,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给与了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操作中体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孩子感受了成功的愉悦感,在剥一剥数一数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非常的认真投入,也很乐意把自己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30、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我的本领大》

  本次科学活动中用到了硬纸板,图画纸和面巾纸三种不同质地的纸,希望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它们的作用,在活动中大胆的探索动脑思考问题,能与同伴共同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荣誉感。

  一、活动目标

  1、感受硬板纸、图画纸和面巾纸的不同质地,初步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2、大胆操作探索,并乐于动脑思考问题。

  3、在竞赛中体验团队的荣誉感和竞赛的精神。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活动准备

  1、三组操作材料:一组为一筐硬板纸,一组为一筐图画纸,一组为一筐面巾纸。(每组材料中都有一些进行过对折,另有一些画有苹果轮廓)

  2、每小组两个小筐蜡笔,每个幼儿一个粘有泥巴的海洋球。

  3、竞赛记录表一份(教师用)、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提出任务

  “今天,我们三组小朋友,要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比赛!”出示教师记录表,“分别是搭房子,给苹果宝宝穿衣服和给鸡蛋宝宝擦脸,看看哪一组会赢!”

  2.完成任务

  (1)比赛搭房子: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动手用本组的材料一起搭建房子。期间教师适当提示对折纸的用途,并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看哪一组的房子建得最快最好。

  (2)比赛给苹果宝宝穿衣服:鼓励幼儿用蜡笔给绘画在纸上的苹果宝宝涂色,看看哪一组的涂色最快最好。

  (3)比赛给蛋宝宝擦脸:鼓励幼儿用本组的材料帮蛋宝宝擦干净脏脏的脸,看看哪一组擦得又快又干净。

  3、每一次小活动结束,教师评出最好的作品外还要对其他作品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并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创作进行简要地说明和点评。同时,教师引导幼儿辨别不同质地的纸张具有不同的用途。

  [活动延伸]

  找一找幼儿园里和家里还有哪些纸,它们的质地和用途有哪些。

31、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会变的颜色》反思

  一、设计意图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

  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 在示范的基础上, 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三、 活动准备

  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活动过程

  1、采用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教学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3、鼓励幼儿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32、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藏在冰里的玩具反思

  设计意图

  在了解水的三态时, 孩子们对冰的知识经验的回忆显得格外热烈: 我们在吃麦当劳时喜欢把可乐里的冰捏在手上,过一会儿就没了;我在哈尔滨旅游时看到了冰柱子, 那冰柱子一敲就断了… … 教师决定引领幼儿从蕴涵着丰富科学知识的日常生活人手, 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培养幼" 主动探索的精神。

  活动目标

  1.运用感官探索冰的特性, 能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设想。

  2.尝试用多种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并进行小组讨论。

  3.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 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

  运用感官探索冰的特性,能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设想, 并与同伴分享、交流。

  难点:尝试用多种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在活动中尝试提出自己的设想, 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准备一个四周挖有小洞的大纸箱, 将冻有幼儿玩具的大冰置于大纸箱里。

  2锤子、剪子、锯子、钳子、积木、塑料棒、热水、炉子、砂纸等各种工具材料。

  3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及红星。

  经验准备:

  知道冰是水冻成的,有做冰花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

  1. 幼儿将手伸进纸箱洞里触摸冰, 感受冰的特性。

  (1) 用手捏一捏、压一压, 知道冰是固体的, 有一定的硬度。

  (2) 提醒幼儿一只手摸冰, 另一只手摸沙纸, 感受冰是光滑的。

  (3) 将摸冰的手拿出来与另一只手比比看, 这只手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冰是可以融化的。

  2.让幼儿自由感受、探索,说出自己发现的冰的特性:冰是光滑的、固体的、透明的、冰凉的、会融化的… …

  二、提出问题

  1.请幼儿观察冰中的玩具, 并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取出自己心爱的玩具。

  2.幼儿在实验记录板上画出自己的设想, 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幼儿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 并将设计方案贴在白板上。

  三、实验论证。

  1. 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和工具进行验证, 教师巡回观察,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 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 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2) 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 教师采用幼儿没有想到的方法, 与幼儿共同实验。

  2.当幼儿取出玩具后, 请幼儿在成功的方法处贴上一颗红星。

  四、交流讨论。

  1. 根据冰的各种特性, 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 你是用什么办法从冰中取出玩具的?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取出玩具?

  幼儿分别介绍自己在实验中采用过的方法。

  2.教师小结: 可用热水或太阳来晒, 使冰的温度升高, 冰就会融化成水,玩具就取出来了;当用硬的物体敲击冰时,物体比冰硬,冰就会碎,玩具也就可取出来… … 活动延伸:

  如果冰里面还有一些没取出的玩具,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放在室外, 它们会出来吗, 为什么?哪种方法能更快地取出玩具?活动可根据情况进行延续。

  活动总结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 接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 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 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 符合目标的需要, 特别是活动前, 将孩子心爱的玩具冻于一大块冰中, 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指导, 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 幼儿是主角, 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33、幼儿园教案中班语言活动:小猪变形记反思

  活动目标

  1.仔细倾听故事并理解故事内容, 学说人物对话。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大胆讲述小猪变形的有趣经历。

  3.懂得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才能获得快乐幸福。

  4.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能大胆讲述小猪变形的有趣经历。

  活动准备

  PPT《小猪变形记》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故事。

  1.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

  指导语: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朋友。

  提问:他是谁?他为什么要变成这样?

  2.引出故事。

  指导语:原来它是一只小猪,那今天小猪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仔细听一听,故事的名字叫《小猪变形记》。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通过出示直观的PPT图片导入活动,引出故事,激发孩子参与故事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讲述,引导幼儿对故事内容有初步的印象。

  (一)第一遍讲述故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你听到故事中都有谁?

  指导语:故事中有这么多的小动物,那小猪先后遇到的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看看PPT,再听一听故事。

  (二)结合PPT完整的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1.小猪先遇到谁了?小猪想变成长颈鹿吗?他是怎么变的?

  2.接下来又遇到谁?用了哪些东西变成大象的?为什么小猪想变成大象?

  3.最后又遇到谁了呢?又是怎么变成鹦鹉呢?为什么它想变成鹦鹉?

  4.如果你是小猪,你想变成鹦鹉吗?为什么?

  (三)再次结合PPT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当中的对话。

  指导语:哇!原来小猪想变成这么多的小动物,那他们之间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故事吧!

  提问:1.小猪遇到大象时,它说了什么?大象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2.小猪遇到鹦鹉时,它说了什么?鹦鹉怎么回答的呢?

  3.最后,小猪和小猴子之间说了什么?

  (设计思考:能通过直观教具的展示和三层次的提问,仔细观察、深入的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中人物的对话,提升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师通过PPT,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共同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巩固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指导语:小猪和小动物们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事情,那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提问:小猪变了这么多的小动物,你觉得变成谁最有趣?为什么?

  (设计思考:能通过完整的欣赏故事,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并通过教师旁白,幼儿对话的方式巩固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延伸活动。

  指导语:小朋友讲的真棒,小猪很开心,它想邀请小朋友也来变形。

  提问:如果你是小猪,你还想变谁?

  结束语:小朋友们想变成这么多的小动物呀!现在我们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我们一起出去试试吧!

  (设计思考:能主动迁移经验,在区域游戏中去体验小猪变形的乐趣,同时体验不怕困难和挫折的精神。

  活动总结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班语言发展能力目标中提出:幼儿喜欢运用语言与人交往,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喜欢听故事,并能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学说短句;能正确发音,并说完整句;能连贯、清楚的讲述一件事情。

  根据以上目标,结合班级幼儿语言发展实际情况,发现班级幼儿在语言表达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的幼儿能有想表达的意识,但是表达不完整。2.能依据所处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但在过程中发现他们的语言不够生动活泼。3.喜欢听故事,但在讨论故事情节时,不能有条理的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4.有较强的表达意愿,别人讲话时能积极的给与回应,但喜欢随意的打断别人说话。所以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想通过此次活动帮助幼儿清晰、连贯有秩序的表达,在表达过程中能使用丰富的词语和恰当的语气,懂得按次序说话,不随意打断他人说话。因此我选择了《小猪变形记》这个故事活动,帮助班级幼儿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及倾听习惯。

  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天组织的语言故事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1.从选材方面进行反思:

  我选择了英国插画家本.科特的故事,这个故事描述了小猪想体验别的动物的生活,满脑子奇异的想法,用各种方法模仿长颈鹿、大象、鹦鹉等动物,但这些创举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正当小猪被一连串的失败打击得失去信心时,它一片泥潭里感受到了当小猪的快乐,找回了自信心,从新认识了自我,找到了真正属于猪的快乐 ,故事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画面生动富有童趣,可以借助这则故事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要勇于挑战,大胆创新,并要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自我,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所以故事的选材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这些动物也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有接触的,但这只小猪却突破了人的想象,想了很多方法去变形,很好的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促进了幼儿主动去学习。

  2.从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反思:

  从今天的活动过程来看,目标1的达成情况较好,我通过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很好的吸引了幼儿仔细倾听故事内容,在讲述时,大部分孩子能使用丰富的词语和恰当的语气进行讲述。目标2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班级孩子大部分性格都比较安静,在集体面前表现得比较羞涩。而今天孩子在学着尝试说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时,大部分孩子都能大胆的表述并加上了肢体动作来表现。但是我在引导孩子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时引导的还不够深入,还需要在做调整。

  3.从活动过程进行反思:

  在本次活动过程中,我通过三层次的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感受小猪变形的有趣经历,但在引导幼儿感受小猪变形的有趣上还不够,给幼儿思考的时间较少,如:在小猪变长颈鹿时,我可以先提问“小猪会怎样变成长颈鹿”呢?充分的发挥幼儿的想象,然后在出示图片,让幼儿感觉“哦,原来小猪是做了一对高跷啊,太搞笑了”,这样可能会更好的引发幼儿的想象力。

  在执教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如何将幼儿对故事的学习更深入一层,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或者是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句式等,而还应该激发幼儿在理解了故事的基础上,自己重新组织语言将故事所表达的内涵清晰的表达出来,这样才是真正的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我需要在接下来加强故事教学的理论学习,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4、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玩纸船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感知纸的吸水性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能力。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体验玩纸船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实验,让幼儿感知纸的吸水性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难点: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蜡光纸、皱纹纸、报纸若干;胶头滴管、三种纸质纸张。

  2、幼儿分四组,准备 4 盆水(大盆);

  3、三种不同纸质的纸船若干;

  4、三种纸船沉浮时间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感受纸船的乐趣。

  1、幼儿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纸船,进行玩纸船游戏。

  2、在玩纸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师:在刚刚玩纸船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基础部分

  (二)感知纸的不同。

  师: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有的纸船沉下去了,而有的纸船还漂在水面上呢?

  1、出示三种纸请幼儿观察,并说出纸的名称。

  2、讨论三种纸的不同。

  教师小结:三种纸的名称不同,软硬不同。

  (三)猜测三种纸船沉浮的速度。

  教师出示三种不同的纸船,请幼儿说说谁会先沉下去,谁会在水面上漂很长时间?

  (四)观看视频并得知实验结果。

  小结:皱纹纸纸船会最先沉下,蜡光纸纸船是漂在水面上时间最长的。

  (五)了解纸的吸水性。

  1、启发提问: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有的沉得快有的沉得慢?

  2、幼儿实验:分别往不同的纸上滴水观察、发现。

  3、教师小结:不同的纸吸水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谁吸水快谁就沉得快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小船,你们还可以试着去玩一玩纸船哦!

  活动总结:

  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为每一位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这样每一位幼儿均可以得到实践上的操作;包括我为了实验的真实性,我特意拍摄了视频,这样更加直观和直接让幼儿观看了实验效果。

  幼儿:在整过活动过程中,幼儿都是积极参与在活动之中,积极性很高,参与性强, 在一开始幼儿自由玩纸船时,幼儿均是自由选择了不同的纸船玩,并没有告诉幼儿更多的信息,就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为什么有的船很快就沉下去,而有的船却慢一点下沉,当有的幼儿刚放船到水中时就说:我的船怎么沉了!其实是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会自然而然引起旁边小朋友们的讨论和发现,随之就带着幼儿通过实践去探索与发现纸船下沉快慢的秘密。

  教师:我有充分的准备,所以我觉得这节活动的效果非常好,所有幼儿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而且都是带着问题在进行操作,孩子们都在玩中学,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如有记录表的经验,是还可以准备简单的记录表。最后的结束部分,孩子们也是在得到实验结果后的再次操作,这样他们会主动带着实验结果进行自己的纸船游戏,又将会有再次的实验验证。

35、幼儿园教案中班语言活动《伞可以做什么》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了解伞的多种功能。

  2、发挥想象,尝试对儿歌进行仿编。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各种各样的伞实拍图;

  《伞可以做什么》插图、儿歌音频;

  蚂蚁、小鸟、长颈鹿图片。

  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雨伞图片(也可请幼儿带伞),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伞。

  ——这把伞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图案?

  ——想一想,伞可以用来做什么?

  小结:雨伞可以用来挡雨;有涂层的太阳伞可以用来遮太阳;直柄伞可以用来当拐杖;有弯弯的伞把的伞可以当钩子等。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插图,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的伞都在发挥哪些作用。

  ——仔细看一看,图上的人用伞来做什么?

  多次播放课件中的儿歌,请幼儿结合画面认真聆听、跟念儿歌。

  ──儿歌里的伞可以做什么?

  ──儿歌里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中几种小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想象伞的其他作用,并对儿歌进行仿编。

  ──如果蚂蚁、小鸟、长颈鹿有一把这样的伞,它们会把伞当做什么呢?(蚂蚁过河时伞当船;小鸟把伞吊在树上当鸟窝;长颈鹿把伞当帽子顶在头上……)

  ──我们来试试,把你想象的这些作用换到儿歌里去,一起创作一首新的儿歌吧!(比如:伞可以做什么?当小船。伞可以做什么?做鸟窝。伞可以做什么?当帽子。)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请幼儿回去后和家长一起寻找周围环境中的伞,说一说伞发挥了什么作用,并用拍照的形式记录下来。

  温馨提示

  启发幼儿想象是重要的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将想象与伞的外形结合起来,多问问幼儿为什么伞可以做小船?为什么伞可以当鸟窝?为什么伞可以做篮子等,让幼儿的想象合理化。也可以在其他活动时间让幼儿画出他们的想象。

  附【儿歌】

  伞可以做什么?

  伞可以做什么?遮太阳。

  伞可以做什么?避风雨。

  伞可以做什么?当拐杖。

  伞还可以做什么?

  看不见了,遮住你。

  教学反思:

  1. 整堂课的环节设计合理,重点突出。

  2. 全班幼儿基本能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了解了伞的作用。完成了教学目标。

  3. 幼儿的参与面较广,但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4. 在仿编儿歌时,幼儿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将注重孩子语言表述,还有语感的培养。

36、幼儿园教案中班语言活动《夏天的歌》诗歌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并学习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及其所营造的意境美。

  2、学习诗歌中“×××,在……里”的句式特点,初步尝试仿编诗歌。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夏天的歌》诗歌插图、诗歌音频、诗歌图谱,夏天自然景观和人们活动场景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夏天。)

  ——在夏天里,你听到过什么美妙的声音吗?

  播放插图,引导幼儿观察想象,鼓励幼儿讲述。

  ——图片上都有什么?

  播放诗歌《夏天的歌》,引导幼儿初步欣赏。

  ——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夏天的歌在哪里?

  播放诗歌插图及音频,引导幼儿学习诗歌。

  1.分段出示诗歌插图及音频,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2.结合诗歌图谱,用问答的形式熟悉诗歌。

  3.带领幼儿朗诵诗歌2~3遍。

  播放图片,引导幼儿根据诗歌的句式进行创编。

  1.引导幼儿了解、感受诗歌独特的句式结构:“×××,在……里”。

  2.出示夏天自然景观和人们活动场景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并想象、仿编。

  3.组织幼儿展示、交流仿编结果,教师记录并引导幼儿学习同伴仿编的诗歌。

  附【诗歌】

  《夏天的歌》

  夏天的歌在哪里?

  “蝈蝈蝈”“蝈蝈蝈”,在绿绿的草丛中。

  夏天的歌在哪里?

  知了、知了,在高高的大树上。

  夏天的歌在哪里?

  “哗啦”“哗啦”,在清清的池塘里。

  夏天的歌在哪里?

  在太阳帽里,在小花伞里, 在冰激凌里。在小朋友乐呵呵的歌声里。

  活动反思:

  1、设计活动时,我对教材的特点、目标的制定、材料的提供等有了充分的考虑,但是缺乏对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的预设,缺乏随机性的教育,幼儿每次朗诵到“夏天的歌,在哪里?蝈蝈蝈,在绿绿的草丛中(里)。”孩子每次都把“中”讲成“里”,我应该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朗诵诗歌。

  2、图标虽然在我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推广,但当它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幼儿,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图标来学习,这是我缺乏考虑的。

  3、整个活动的过程可以再开放一些。有些环节的主动权可以交给孩子。

37、教案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什么溶解了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察、了解溶解的现象。

  2、知道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而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察、了解溶解的现象。

  难点:知道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而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活动准备

  温水、水杯、小勺、搅拌棒、托盘、小碗、方糖、橘子粉、咖啡、扣子、石子、手工亮片、记录表、笔、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冰山一角”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请你们睁大眼睛,认真看,猜猜是什么!

  师: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那是什么水呢?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尝一尝。(请幼儿尝一尝)

  师:请你告诉大家是什么味道的啊?

  师: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是这样的吗?那我们把糖和水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

  2、实际操作,观察、了解溶解的现象。

  (1)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幼儿进行观察溶解的现象。教师边说边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

  师:对,方糖放在水里不见了,去和水做朋友了,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2)幼儿实验操作,完成记录表。

  师:刚才,方糖和水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自己去试一试,看看它们能不能在水里溶解?

  师:实验之前你们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首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记录表上面一行是我们要实验的物品,下面空格需要你们来完成。请你们按照记录表上的物品进行实验,看一看哪些物品能在水里溶解,在物品下面的空格里画√,哪些物品不能在水里溶解,在物品下面的空格里画

  ×。实验完一样物品后记录一次,再去实验下一样物品。

  那边是我们的操作区,每张桌子只能站 4 位小朋友,每一桌的实验物品都不一样。在实验的时候,每一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物品。老师为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魔法棒,但是要记得实验完成后,要把魔法棒放回到托盘上,带着你的记录表回到你的位置。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是在做实验,所以实验的物品是不可以放在嘴里品尝的。

  (3)师幼共同验证实验结果。

  请小朋友说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并在大记录表上做记录。

  师幼共同总结哪些物品能在水里溶解,哪些物品不能在水里溶解。

  3、瓶子娃娃变魔术

  师:刚才我们用魔法棒做了实验,那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变魔术?现在老师要用魔法棒把你们全部变成小小魔术师,跟着老师来变魔术吧。

  师:老师这里有许多瓶子娃娃,可是他们都没有漂亮的衣服,很伤心,你们想不想给他变出漂亮的衣服呀?那你们要先像老师这样稳稳地拿好瓶子,跟着老师念咒语一起做。

  师:原来颜料也能在水里溶解。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你们可以到科学区里去试一试。现在带着你漂亮的瓶子娃娃,我们一起去玩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设计完整,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以及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了解溶解的现象。始终以游戏贯穿,调动每一位幼儿的积极性。

  本次活动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活动中孩子们一直都在说口语上的“溶化”,我没有刻意的强调,而是带着孩子们说 “...溶解了”,感觉容易跟“融化”混淆。对孩子鼓励的话有点单一,不够具体。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上问题。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