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学设计《长廊有几间》反思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长廊有几间》反思
1、中班科学教学设计《长廊有几间》反思
设计意图
我园地处中山公园内,孩子们每天会在长廊中游戏,每天耳濡目染孩子们会发现一些长廊的简单特征,通过这一节集体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幼儿发现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探索性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策略。
活动目标
1、知道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2、能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探索发现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并乐在其中。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长廊中的哪四根柱子是一间
活动难点:点数一定距离内的长廊间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四面墙围起来的就是一间屋子的经验
物质准备:绳子、蓝胶、数字卡、生活中的自然物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对长廊间的探索的兴趣。
师:长廊是一间一间连接起来的,四根柱子是一间。长廊里有这么多柱子,你们知道哪四根柱子是一间吗?
2、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1)教师请幼儿在一定距离内(三间)找出长廊中的一间。师:请你们快去数一数、看一看,找出长廊中的一间吧。幼儿自主探索,引导幼儿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探索发现。
(2)教师请三名幼儿介绍自己找到的长廊中的一间。
观察、梳理横或竖哪四根柱子是一间,发现同一事物可用不同标记物记录。
(3)师幼共同梳理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小结:我们的房子是四面墙围起来的是一间,长廊是四根柱子围起来是一间。
3、引导幼儿点数一定距离内的长廊共有几间。
(1)鼓励幼儿点数长廊的间数,并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们知道了长廊四根柱子围起来是一间,谁能数一数从这里到那里的这段距离内(六间)的长廊有几间?
(2)师生分享答案,引导相同答案的幼儿站在一起,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答案中的数量。
师:这一段长廊有几间?谁跟他的答案一样?谁有不同的答案?
(3)师生验证答案,依次请不同答案的幼儿代表介绍计数长廊间数的方法。
师:为什么我们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呢?你是怎样数的?可以给我们讲一讲或者演示一下吗?
发现、梳理共性问题,如:共用柱子或遗漏等。被共用的柱子和另外两根柱子又组成了一间,所以在数有几间时会有共用柱子组成另外一间的现象。
4、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索长廊间数的兴趣
师:中山公园的长廊是很早以前修建的,是著名的文物,长廊上的彩绘有 2231 幅, 听说长廊有二百多间,小朋友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数一数
活动总结
本节活动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第二层:幼儿能够发现长廊中一间的特征。第三层:幼儿能够点数出一段距离的几间。
活动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方式,幼儿实际操作点数柱子,并将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通过梳理相关经验,每一次的挑战都能给幼儿挑一挑够得着的感觉,使活动既有趣味性又不缺乏挑战,幼儿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反复尝试、合作、协商的良好学习品质。
2、中班科学优秀教案《设计神舟飞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大胆、连贯地向同伴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知道一些有关飞船上太空的知识。
2、尝试设计飞船,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的神州六号的资料(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样睡觉、吃饭等) 幻灯片 洋泡泡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
1、相互交流
师:最近我们中国有一个重大的新闻,你们知道是什么新闻吗?(神州六号飞上天了),在这艘飞船上面还有两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宇航员:聂海胜和费俊龙)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收集了许多有关神州六号飞船的新闻了,是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那么你找个好朋友跟好朋友介绍一下,你收集到了哪些新闻,好吗?
2、个别交流
师:现在谁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你收集到了哪些有关神六的新闻啊?(个别幼儿介绍)
二、丰富知识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了有关神六的新闻,现在我们一起到太空中去看一看,好吗?(根据幻灯片介绍)
三、幼儿操作
师:我们的宇航员非常的了不起,他们不怕生命的危险,为了给国家做一点贡献,去了太空做试验,你们想不想和这两位宇航员叔叔一样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啊?那么我们一起来设计神舟飞船吧!(幼儿自由操作)
四、发射飞船
活动反思:
活动中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帮助。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们才能在其中得到培养,慢慢成长。
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里面有什么》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里面有什么
名称:
里面有什么
目标:
1、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身边到处是空气。
2、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3、在科学活动中,用语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准备:
1、塑料袋若干
2、各种实物,如积木等
3、水缸、充气塑料袋
过程:
1、教师让幼儿摸摸几个塑料袋(其中有积木、空气等)
通过幼儿对固体、液体的感觉,引出对空气的性质的发现
教师同时点一下三态的性质
1、把有小洞的塑料袋放进水缸中,“发现了什么?”
2、“哪里有空气?”教师记录
3、幼儿找空气
4、交流分享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4、中班科学优秀教学及教学《蒜头发芽了》含反思
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5、中班科学教学设计《认识长方形》反思
设计意图
《指南》中指出 4-5 岁幼儿数学认知,感知形状与空间的关系发展目标是: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长方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提高过程。
《指南》中强调,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对幼儿灌输和强化训练。为此我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的去参与活动中,积极的投入到实践中去。
活动目标
1、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能不受大小及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区分长方形。
2、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像长方形的物品,并指出哪一面是长方形。
3、能仔细观察并参与讨论。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不受大小及位置摆放影响正确区分长方形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正方形和长方形各一个、图形拼画课件以及教室内各个区域的物品, 其中一部分物品有一面含有长方形。
2、经验准备:认识正方形。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T:今天有两个图形朋友要来和小朋友玩游戏,你们欢迎吗?
2、T:这两个图形都有 4 条边、4 个角,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
3、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它是正方形(长方形)的呢?
4、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猜测。
二、认识长方形。
1、出示宽度相等的长方形与正方形:你们看,是哪两个图形朋友呢?它们都有几条边、几个角呢?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3、教师借助正方形与长方形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长方形的主要特征: 虽然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4 条边和4 个角,但是它们长得一模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4、幼儿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5、教师进一步提问:长方形的 4 条边都是一样长吗?有几条长边?它们一样长吗两条短边也是一样长吗?
6、启发幼儿运用对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而正方形的 4 条边都样长。
师幼共同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4 条边和 4 个角,而且 4 个角一样大,正方形
的 4 条边一样长,而长方形的 4 条边不一样长,两条相对着的长边和相对着的短边是一样长的。
三、寻找图画中的长方形
1、教师出示由图形组合的图形拼画课件: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在这幅图中藏着许多的长方形,你们能把它们都找出来吗?
2、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相互交流找到的长方形在图画上的什么地方。
3、教师根据幼儿寻找的情况进行引导:如果长方形全部找出来了,就可以引导幼儿统计一下长方形的数量;如果有遗漏,可以提示还有几个长方形没有找到,甚至还可以提示它藏在图画的上面还是下面等等;如果对某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有争 议,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结合长方形的特征进行比对,如它有几条边,是否一样长, 有没有两条一样长的长边和两条一样长的短边,等等,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对长 方形的认识。
四、寻找周围物体中的长方形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在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的物品,请小朋友们仔细地看一看、找一找,每人找 1 个长得像长方形的物品,然后回到座位上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你找到了什么?它什么地方看起来像长方形?
2、幼儿自由离开座位,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含有长方形的物体
3、同伴间相互交流找到的物品,小组验证找来的物品上是否有像长方形的面。
4、小组交流后,教师请各组派 1~2 名幼儿代表本组向大家介绍找到的物品、哪一面是长方形的。
5、教师与同伴共同验证小组发言,鼓励幼儿将物品中所有像长方形的面都找出来
6、幼儿将找到的所有物品摆放在桌子上,教师鼓励幼儿自由离开座位观察众多物品,找一找、说一说还有哪些地方长得也像长方形。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基本认识了长方形,能够找到生活中的长方形,知道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基本弄明白了,但是,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我没有给幼儿一个直观的认识,使得幼儿在这一难点上没有很容易弄懂,有点模糊。在这一点上我以后会尽量注意,给幼儿简单直观的演示,会帮助幼儿更容易理解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
6、中班语言教学设计《想飞的小象》反思
设计意图
中班下学期孩子们是幼儿个性的形成,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故事构思新颖,幼儿容易理解,接受。有趣的情节画面能引起幼儿的好奇,有利于幼儿扩展自己思维与经验,让幼儿大胆猜测,想象。同时,我觉得这个故事也较符合我班孩子现有的认识水平。能发展孩子都语言,理解,表达,思维,感受能力。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
2.发现故事中的重复对话,并能够用:“我不会飞,可是我会......”的句式大胆表自己的想法。
3.喜欢听故事,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重点难点
发现故事中的重复对话,并能够用:“我不会飞,可是我会......”的句式大胆表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前期准备:认识动物(小鸟、大象、蛇、老虎、狮子等)的一些本领;
2.故事《想飞的小象》ppt;背景音乐;小鸟、、蛇、老虎、狮子头饰各一个小象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闫老师要考考你们:小鸟、蛇、狮子、老虎、和大象这些小动物中,哪一种动物会飞呢?
师:可是有一只动物他也想飞,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现在请小朋友们认真
二、认真听故事,听完故事后告诉老师是哪只动物想飞! 讲故事——《想飞的小象》
(一)教师第一遍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提问:故事里讲的是谁想飞啊?(小象)它为什么想飞?
2.提问:故事里还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各自的本领都是什么?(小鸟会飞; 小蛇会在树上睡觉;狮子会跳过宽宽的河;老虎会游泳;小象会搬木头)
(二)教师结合 ppt 第二遍讲述故事,在对话处放慢速度,引导幼儿发现故事中的重复对话。
师:小朋友们都听得非常仔细,其实呀!小动物们还和小象都说了一句话呢!下面再来请小朋友仔细听故事,一会儿来告诉闫老师小动物们都是怎么和小象说的?(教师出示 PPT,讲述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想飞的小象》
提 问 :
1.蛇是怎样对小象说的?
2.狮子是怎样对小象说的?
3.老虎是怎样对小象说的?
4.小象有什么本领?
5.它最后还想飞吗?为什么?(因为。)
教师小结:最后小象不想飞了,因为因为他知道了原来他自己的本领也不小呢!
三、说一说“我的本领”,幼儿学说句子:“我不会飞,可是我会......”。
1. 师:小动物都有自己的本事。我们小朋友虽然也不会飞,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本领!谁能用故事中小动物的话来告诉大家你的本领是什么?教师示范:“我不会飞,可是我会画画”。谁还想来把你的本领大声地告诉大家呢?
2.鼓励幼儿大胆的,声音响亮地在集体面前说说自己的或好朋友的本领,引导幼儿用“我不会飞,可是我会……”的句型讲述。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不用去羡慕别人,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本领,都特别的了不起。
四、活动延伸,故事表演。
师:下面就请几位小朋友来扮演这些小动物,老师扮演象爸爸象妈妈, 其他小朋友来扮演小象,我们一起来来表演这个故事吧!
师:有谁还想分享自己的本领,一会儿有时间可以把你的本领来告诉老师或者小朋友们。
故事:《想飞的小象》
有一只小象,刚刚生下来。第一天,他看到了许多小动物。到了第二天, 他认识了许多花儿、草儿。第三天呢,妈妈带他到河边,他看见了河水和高山。小象说:“世界真大呀!”这时,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小象想:“要是我也会飞,可以看更多的东西,多好呀!”小象爬到树上学飞,“哎哟”一声,摔了一个大跟头。
蛇看见了说:“小象,我们有自己的本事。我不会飞,可是我会在树上睡觉。”
狮子说:“我也不会飞,可是,我能跳过宽宽的大河。”老虎说:“我不会飞,可是,我会游泳。”
爸爸妈妈对小象说:“我们大象力气大,这是小鸟不能比的。”
小象明白了,他跟着爸爸妈妈运木头。他用长鼻子一钩,大木头就搬走了。大家都喜欢他。小象说:“我是小象真幸福。”
活动总结
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观察讨论法、直观引导法等。通过观看生动、形象的故事课件,可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引导幼儿有目的、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锻炼幼儿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想说、敢说的空间和机会,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通过出示句型图谱,引导幼儿将习得的句型,贯穿始终,使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教学活动的开展,我遵循文学作品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阶梯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新,从接受到运用的整合过程。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对语言艺术的敏感性,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更好发展。
7、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红色气球在哪里》反思
设计意图
在一次过渡环节时,我听个别幼儿在讨论某某小朋友今天穿着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时,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颜色,对许多基本颜色也分辨不清,有的把黄的说成了白的,有的把黄的说成了红的。因此如何教会刚入园的幼儿认识颜色,是我们老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掌握对认识颜色,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红色气球在哪里》的活动。
本次活动,从三种颜色的气球和小朋友玩游戏,帮气球找家、游戏---红色气球在哪里、给气球找家等。让小朋友们在情绪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认知、寻找、游戏一系列活动,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这三种颜色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2、按照相同的颜色进行配对。
3、感受游戏的快乐。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难点:按照相同的颜色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用三种颜色的卡片和小棍制作的气球卡片。
2、贴有红黄蓝三种颜色气球标记的小筐。
3、歌曲《红色气球在哪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与配班老师对唱歌曲,吸引宝宝注意,帮助宝宝感知游戏的玩法。
(当老师问唱后,配班老师拿出与问唱颜色相匹配的彩色气球卡片,并伴随歌曲的节奏挥舞。)
二、认识气球卡片颜色
1、“当当当当!是谁来啦?气球宝宝来啦!听!它们在自我介绍了! “我是红色气球!我是黄色气球!我是蓝色气球!”(依次出示)
“也请宝贝们选一个气球做自己的朋友。”(配班出示气球宝贝依次选择)请宝宝自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气球卡片任一张,用语言引导宝宝认识自己手中的气球卡片的颜色。
2、师:“每一个小朋友都找到气球朋友了,我来考一考你们!
红色(黄色、蓝色)的气球在哪里?,幼儿:红色气球(黄色、蓝色)在这里。(配班带领引导幼儿回答)
三、宝宝跟随歌曲做动作
1、“你们都认识自己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了吗?(幼儿回答)现在带着你的气球朋友和老师一起玩游戏吧!先把气球藏起来!”引导宝宝模仿老师,一边伴随歌曲做动作,一边出示与歌词中提示的颜色相匹配。(问唱第一句时,宝宝将气球藏在身后; 问唱第二句时,宝宝拿出与老师问唱相匹的气球卡片并挥舞。如有宝宝拿错颜色, 配班老师可拿出正确的颜色卡片与宝宝同唱。)
2、“和气球朋友玩了游戏,开心吗?我想问一问,刚才是什么颜色的气球和你一起做的游戏?”(个别提问,并提醒幼儿观察自己手中的气球的颜色。)
四、气球找家
1、“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幼儿回答)再看一看筐子上贴了什么?依次出示贴有红、黄、蓝三种颜色气球标记的小筐(帮助幼儿认识筐子上的标识),播放音乐请宝宝按照歌词中提示的颜色收放手中的气球。
2、“气球的家就在这里,红色球的家贴有红色气球标识,黄色气球的家贴有黄色气球标识,蓝色气球的家贴有蓝色气球的标识,宝宝们快快帮你手中的气球找到自己
的家吧!小眼睛一定要看仔细!” (依次进行,适当引导鼓励)你们都找对了,真棒!气球也给宝宝们说,谢谢宝宝帮我找到了自己的家!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颜色,分别是红色、黄色、蓝色。还帮助这三种颜色的气球找到了自己的家,红色气球的家在贴有红色气球标志的筐里,黄色气球的家在贴有黄色气球标志的筐里, 蓝色气球的家在贴有蓝色气球标志的筐里。回家也去找一找生活中哪里还有红、黄、蓝这三种颜色。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从三种颜色的气球和小朋友玩游戏,帮气球找家、游戏---红色气球在哪里、给气球找家等,创设了有趣的情景环节,通过认识、感知、游戏、操作等多种渠道,在看一看、学一学、玩一玩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认识。在此次活动中最大的亮点在于《红色气球在哪里》的儿歌对唱环节,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从第一环节的三种颜色气球的出场到第二环节的儿歌对唱,再到帮气球找家巩固对颜色的认识,让整个活动进一步深化。总的来说,整个活动幼儿积极思维、积极参与、活动气氛好,初步达到了预设目标。
8、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叶子》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叶子的不同特征
2、知道可以根据不同角度介绍叶子
3、感受叶子的多样与奇妙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叶子的不同特征
难点:能根据不同角度介绍叶子的种类
活动准备:ppt, 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蜜蜂和妈妈一起去采蜜,小蜜蜂却捡了好多的树叶,于是他对叶子产生了好奇。
二、基本环节:
1、妈妈从树叶的形状出发介绍了不同形状的叶子,有圆圆的叶子(睡莲),有扇形的叶子(银杏叶),有椭圆形的叶子(槐树),有心形的叶子(绿萝)。
2、还有一些叶子的形状很奇特,比如有的叶子像剑,有的叶子像针,有的叶子像羽毛等。
3、叶子除了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的还有非常神奇的本领,有一种植物会害羞,名字叫含羞草,只要手指或者其他东西碰到它的叶子,他的叶子就会合在一起,就好像害羞了一样,所以人们叫它含羞草。(含羞草视频播放)
4、植物的叶子从颜色来说,大部分的叶子是绿色的,但有些叶子到了秋天就会变颜色,有的变成了黄色,有的变成了红色。
小结:植物的叶子真神奇!
三、总结
小蜜蜂总结了今天它外出学习到的东西,树叶是多种多样的,有各种形状的,比如说有圆形的,扇形的,椭圆形的,心形的等;有神奇本领的,比如说含羞草;有会变颜色的树叶。
活动延伸:
妈妈说树叶的奥秘还多着呢,引发幼儿对树叶奥秘的进一步探索,比如说让小朋友找找我们身边的常绿树有哪些,它们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神奇的叶子》微反思
《神奇的叶子》这节课是中班科学领域的一节课,重点在于让幼儿发现和描述叶子的不同特征、感受叶子的多样与奇妙,植物名称并非学习目标。我从幼儿的已有知识出发,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以爱探究的小蜜蜂导入,接着出示各种形状的叶子,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叶子都不一样,接着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幼儿理解,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让幼儿直观感受叶子的多样与神奇,最后让幼儿去说去总结。微课制作反思,初次制作微课,各方面还有待改进,不管从设计还是技术支持方面,今后还需继续努力。
9、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小小送货员》反思
设计意图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源泉,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现象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所以成人应该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情绪,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我们班的小朋友正是对身边事物感兴趣的时期,我设计了《小小送货员》这个活动,挖掘幼儿的生活经验, 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感知 7 以内的数量,幼儿根据订货单的图标所示,购买相应数量的物品,也对幼儿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 7 以内的数量
2、能看懂订货单的图标并按图标拿取相应数量的物品。
3、 愿意与同伴一起活动,并能按要求检查操作结果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能按照标记和数字的要求,拿取相应数量的物体难点是让幼儿认识订货单和理解订货单上标记与数字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教具:订货单、小篓子、兔子卡片
2、学具:雪花片、木珠、图书、玩具小汽车若干,人手一个小篓子、1 张订货单
3、环境准备:幼儿座位排成半圆,桌子放在幼儿座位的前方呈一排摆放
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订货单
(1)教师出示小兔,介绍他的身份
T:小兔开了一家网上超市,朋友们只要把自己想买的东西和数量告诉小兔,小兔就会根据朋友们的订货单将货物一样不少地送到他们的手里。因此,朋友们都喜欢在小兔家订货。这不,一大早又有朋友们一起帮小兔来看看吧!
(2)教师出示订货单,幼儿观察并理解订货单的含义T:订单上面有什么?这些标记和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幼儿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最终形成统一的认识。
2、学习按订货单取实物
(1)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谁会帮助小兔按照这张订货单选取货物,不多也不少呢?
(2)邀请个别幼儿根据订货单选取相应数量的实物
(3)集体验证对错
3、幼儿操作
(1)介绍操作要求
T:今天超市的订货单太多了,小兔一个人忙不过来,它邀请小朋友一起来帮忙,按照订货单上的要求准备好货物。小兔已经把订货单放在小朋友的椅子下面,等一会请小朋友就按照订货单上的标记和数字拿取东西,记住不能多拿也不能少拿。完成后带着你选好的物品回到座位上,与身边的小朋友相互介绍和检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能否按照订货单上的标记与数字拿取相应的货物。
(3)引导幼儿相互交流与检查验证。
4、集体检查与验证
(1)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拿的订货单和选取的物品,集体验证是否正确
(2)在验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教师要让幼儿自己解决调整,如果无法完成再寻求集体力量。
(3)教师小结
T:今天小兔特别开心,谢谢小朋友的帮忙
活动总结
活动中幼儿积极性非常高,乐于主动学习验证货物数量,并且能够合作完成一起验证对错,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已达成目标1和2,在活动中,从幼儿生活经验入手,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在活动小结时,缺少数学精炼的语言,如:订货单左边代表什么?右边代表什么?合起来代表什么?原来7个雪花片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等精简的语言。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教师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幼儿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10、中班科学《小车迷》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地铁的外部构造、功能以及便捷、环保的特点,知道乘坐地铁的基本程
2、能大胆讲述乘坐地铁的经历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感受地铁出行带来的方便,萌发安全乘车,绿色出行的意识。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重点:了解地铁的外部构造、功能以及便捷、环保的特点,知道乘坐地铁的基本程序。
活动难点:能大胆讲述乘坐地铁的经历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带幼儿乘坐地铁,感知地铁的特点。
课件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播放地铁声音,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去李村新华书店,听一听我们坐什么去?”
2、交流:你坐地铁去过哪里?
小结:看来地铁可以带我们去很多的地方。
(本环节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在情境中学习,通过跟进提问法调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老师也对幼儿的知识面有大体的了解。)
二、结合图片,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地铁的外部构造、功能。
提问:地铁是什么样子的?在哪里行驶?
小结:地铁是铁路运输的一种形式,需要在专门的地下轨道行驶。它的车头是子弹头的形状,有利于减小风阻,提高车速。
三、播放课件,了解乘坐地铁的基本程序、注意的问题。
1、引导幼儿知道乘坐地铁的基本程序。
(1)认识路线图,模拟买票过程。
提问:我们乘坐地铁几号线?
去李村新华书店要在李村下车,需要坐几站呢?
你们坐地铁是怎样买票的?引导幼儿结合经验大胆讲述。
(2)观察地铁内的设施,了解乘坐地铁时应注意的问题提问:我们要怎样才能顺利的通过安检和检票口?
在候车厅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地铁上有什么?乘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我们怎么样检票出站呢?卡和票分别放在哪里?
小结:地铁内的设施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做文明小乘客,有序上下车,遵守乘车规则,才能安全快乐地出行。
(本环节我运用多媒体演示法、操作观察法,以孩子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从而实现知识目标和活动重点。只有孩子亲生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才是幼儿真正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我运用动手操作法,结合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让幼儿主动探究。)
四、交流互动,感受地铁便捷、环保的特点。
(1)提问:地铁和我们平时坐的汽车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乘坐地铁准点、快捷、舒适,是一种环保的出行方式,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2)出示李村新华书店图片
“李村新华书店到了,我们去选择喜欢看的书吧!”
(科学源于生活,最终还是服务于生活,中班的幼儿注意力短,结合多媒体课件能让幼儿更加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观看乘坐地铁的视频,进一步了解如何安全文明的乘车。
教学反思:
车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几乎每天要用车。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思考、回答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不知不觉突破了幼儿制作的难点,为下一步自由创作作了铺垫。本设计重视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巧妙地引导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的探究问题。
11、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母鸡萝丝去散步反思
《母鸡萝丝去散步》本课是一节中班科学领域活动,理解上下、前后、旁边、中间等方位,能根据故事内容中的空间方位移动身体。由这一绘本是诙谐幽默的,在绘本故事中狐狸几次都未抓到母鸡萝丝的情节,让孩子觉得非常有趣,结合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本次活动,调动幼儿对数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幼儿在活动中能自主分组设计线路。
活动目标
1、理解上下、前后、旁边、中间等方位,能根据故事内容中的空间方位移动身体。
2、愿意尝试创编散步路线并能用方位词描述出来。
3、乐意参加游戏,体验空间方位游戏带来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故事内容中的空间方位移动身体。
难点:愿意尝试创编散步路线并能用方位词描述出来。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熟悉《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内容。
2、物质准备:
(1)各种场景池塘(无纺布制作)、干草堆(户外积木堆成)、磨坊(纸房子)、篱笆(屏风)、蜜蜂房(拱形门)、拱形桥、房子、大树。
(2)《母鸡萝丝去散步》路线动画、散步音乐。
(3)水彩笔、纸。
活动过程
一、回顾《母鸡萝丝去散步》故事中母鸡散步的路线,激发幼儿兴趣,理解上下、前后、旁边、中间等方位。
1、 教师提问引出活动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一起分享过的故事中有一只母鸡,它叫什么名字啊?那故事中的萝丝去干什么了?它先去哪里散步?它是怎么走过去的?
2、 幼儿回顾母鸡萝丝散步的路线并描述出上下、前后、里外、中间等方位。
3、 播放《母鸡萝丝去散步》路线动画进一步感知空间方位。
二、幼儿根据母鸡萝丝去散步的路线指令进行游戏,感知上下、前后、旁边、中间方位。
1、教师引导语:“小朋友们都熟悉了母鸡萝丝的散步路线,今天母鸡萝丝想邀请咱们班小朋友和它一起去散步,我们快行动起来吧。
2、幼儿根据教师指令进行方位游戏。(幼儿分男女组站两队,根据指令移动自己的位置)3、小结分享:幼儿表达出自己走的路线
三、能运用上下、前后、旁边、中间等方位,分组尝试创编散步路线图。
1、教师指导语:“刚刚母鸡萝丝在散步时发现总有一只狐狸跟在它的身后,它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很聪明,想请你们帮他设计几条新的散步路线,让狐狸不再跟在它身后,你们能帮他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吗?。”
2、介绍材料,幼儿表达可以从材料的什么位置经过。
3、由教师带领分为 3 组,进行绘画路线创编。
4、3 组幼儿根据绘画创编路线尝试搭建路线后进行尝试。
5、每组幼儿分别分享路线,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路线根据指令进行尝试。
6、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总结
数学活动总是给人感觉枯燥无味,本次活动运用绘本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主动游戏。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12、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太阳的威力》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中班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意愿与技能。
孩子们对太阳的出现不是很了解,而且太阳对人,其他动植物有什么影响,这些现象了解还比较模糊。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于是,我尝试通过引导幼儿对太阳的了解和太阳能的应用来逐步认识宇宙。
活动目标:
1、认识太阳并了解太阳的威力。
2、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3、知道太阳在放大镜下能燃烧物体。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地球仪一个,放大镜一面,纸片一张。
2、宇宙图片一张。
活动重点:
让幼儿了解太阳及太阳能的应用。
活动难点:
知道太阳在地球外,宇宙中存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宇宙图及哆唻A梦引起幼儿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太空中有什么?
2、在太空中有那么多的星球,有太阳,你了解它么?你觉得它温暖么?
小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和地球还是好朋友。
二、介绍太阳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公转。
2、太阳用自己强大的威力温暖着地球。
三、放大镜燃纸实验,观看实验。
利用太阳光使纸燃烧,介绍同样的作用。在太阳光下利用放大镜演示纸片燃烧。
四、太阳能的应用
1、太阳是一个燃烧的巨大火球,温暖的阳光能使地契上的动物、植物得以生存,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光做那些事情吗?
(太阳灶;太阳船;太阳能电池可用于手表、计算机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还可用来发电)
活动结束:
希望小朋友可以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太阳的威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活动反思:
本堂课成功之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认识太阳探索宇宙的兴趣。太阳虽然对幼儿来说经常看到,但它究竟是什么样儿,对人和动植物有什么好处,幼儿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设计了了解太阳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宇宙的兴趣,引导幼儿了解太阳。不足之处就是燃纸试验应让幼儿普遍参与动手操作。经过上课之后,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素是不可缺少的,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素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素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
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要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在科学领域方面加强学习。
13、中班科学活动《纸花水中开》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纸有吸水性的特点,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2、技能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知道纸花水中开的原理,想办法让自己的纸花在水中开的更快。
3、情感态度目标:愿意动手操作,对实验感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A4纸花、彩色卡纸纸花、盛水器皿、水、记录表、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通过出示实物并提问引起幼儿兴趣。找一朵喜欢的小花坐到它身边。
师提问:这些花跟我们平时见过的花一样吗?
这些纸花能像真花一样盛开吗?
如果这些纸花放到水里会怎样呢?
二、基本部分:
(一)操作感知,交流讨论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首先是A4纸做的纸花。)
你观察到了什么?
2、教师提问:为什么纸花放在水中,会慢慢盛开呢?
小结:原来纸宝宝把水吸到了它的身体里,花就开了。因为纸会吸水,这是纸的一个小秘密。
(二)彩色卡纸与A4纸花进行对比实验,发现奥秘。
1、刚才A4纸花在水中能盛开。老师还准备了彩色卡纸纸花,如果把这两种不同材质的纸同时放进水里,你觉得哪个会先盛开?猜测并实验。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验证实验结果。
(三)观察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A4纸花开得快?
小结:A4纸的吸水性强,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体里,所以很快就开了。彩色卡纸和A4纸相比吸水性弱,水宝宝进入它的身体里就慢,所以彩色卡纸纸花会慢慢的开。
这是因为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这是纸的第二个秘密。
三、结束部分:
想一想:为什么不论什么纸花都能在水中盛开,这里面又有什么小秘密呢?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不同材质的纸花,区域活动时间动手操作发现开的最快的纸花是哪一朵,它的材质又是什么?
活动反思:
1、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与艺术领域老师进行沟通,帮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纸花,这样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的兴趣会更大,同时对毛细原理有更深体会,而且在随后的延伸中不论什么材质的纸,孩子都会自觉制作纸花进行探究,真正的将活动经验与生活联系进行提升。
2、本节活动的课时安排可以层层递进,让幼儿爱上探索,同时开放提问,让幼儿自己现发现自问自想自己动手寻找问题答案。
14、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好玩的盒子反思
设计意图
在前期活动中,幼儿收集了很多的盒子,摆在了班里,占了很大的地方,晓峰油门觉得又乱又不美观还占地方,所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节《好玩的盒子》。让孩子通过有趣的游戏,愉快的发现、学习、挑战;发展幼儿有关盒子的认知经验、分析能力以及整理物品的生活技巧。
目标:
1.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2.能利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认识各种大小不同的盒子。
3.体验动手操作探究的乐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大小的盒子若干;网球、豆子、水瓶、鞋子(不同大小)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回忆已有经验猜盒子“里边”有什么?
: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游戏,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东西在哪里?(在盒子里面)
:小朋友们真厉害,一下就说出来留在盒子里面了,那你们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打开来看一看好不好?(那你们来猜一猜盒子里面是什么?那我们看一看)
:打开盒子是需要秘密口令的“大盒子,大盒子,真有趣,上上--下下,前前--后后, 里里--外外,找找里面的小秘密”(拿出网球)(大盒子里面是什么?鼓励幼儿说完整话:大盒子里面是网球)
2.引导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原来是个网球啊,那为什么网球能够放在这个盒子里面呢?
(因为网球小,盒子大)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与小结盒子比网球大,才能装下。
(二)活动展开
1.幼儿初次探究----盒子大小与物品形状之间的关系
①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拿出瓶子,鞋子和豆子;不同的盒子
: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小朋友们你们试一试这些要放在什么样的盒子里?
②集体交流总结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的表达
:你把东西分别装在了什么盒子里?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引导幼儿说出形状与盒子的关系
总结:小物品能放在大盒子里;物品的形状大小决定盒子的形状大小。(操作材料一定要充足)
2.幼儿再次操作探究-----发现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教师:那最近我们班小朋友特别环保,收集了很多废旧盒子,可是都堆在了美工区,你们觉得堆在这里怎么样?
很乱是不是,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收整齐吗?怎么才能占地小呢?
3.幼儿分组动手整理盒子,
3.教师巡回指导,肯定个别幼儿想法,及时鼓励支持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么多盒子,怎么才能收整齐,而且不占地方呢。”
(三)活动结束
1.分享交流
请 1-2 名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四)活动延伸
运用盒子进行创意建构并探索新的玩法。
活动总结
本活动的目标基本完成,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的。在活动中没有采取:“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动脑思索、自己讲述、自己玩、自己动手操作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轻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5、教学设计幼儿园中班科学《硬币水上漂》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初步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2、在操作活动中,幼儿了解洗洁精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3、激发幼儿自主探索,体验科学实验的快乐。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了解水具有表面张力
难点:幼儿利用水的表面张力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活动准备
1角硬币若干(1分、2分、5分效果更好)、曲别针若干、一盆清水、洗洁精、抹布、弯成90度角的曲别针,图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引出主题
师: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我来。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是什么?
幼:水!
师:对,谜底是水,今天咱们的实验就是和水有关。
二、试一试,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水的表面张力
1、激发兴趣
师:咱们的好朋友小硬币有一个愿望,就是可以像船儿一样漂在水面上,那请小朋友帮忙想一想,怎样才能帮助硬币漂在水面上呢?
幼:在硬币下面放上能漂起来的东西(在下面垫上纸、放泡沫、木头)
2、幼儿自主探索,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盆清水和一些硬币,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试一试,怎样才能让硬币漂在水面上?
3、幼儿交流探索结果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硬币漂起来了吗?你是怎样做的呢?
幼:没有漂起来!把硬币放水里,一下子就掉下去了。
4、教师示范用手将硬币漂在水面上。
师:要想让硬币漂在水面上,我们要把硬币放在食指上,将手轻轻地放入水中,让硬币的表面和水的表面亲密接触,然后把手轻轻地、慢慢的拿开。硬币放好后,手撤离的时候不要在硬币上方过,这样的话,水滴会低落到硬币上,会造成硬币下沉。注意这几点硬币就漂在水面上了。
师:用手帮助硬币漂在水面上,对于小朋友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呢,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辅助工具。咦~这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变形的曲别针。小朋友们自己试一试,能不能用变形的曲别针帮助硬币漂在水面上呢?
5、幼儿自主探索,用弯成90度的曲别针帮助硬币漂起来。
6、教师和幼儿讨论失败的原因,得出弯成90度的曲别针正确的使用方法 (将硬币平放在90度曲别针长的一边,手拿短的一边,轻轻地将硬币放在水面上。)
7、教师示范弯成90度的曲别针正确的使用方法(提醒幼儿硬币是干的才能漂起来)
8、幼儿再次借助变形曲别针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玩一玩,引导幼儿操作其他材料,继续探究水的表面张力
(1)请幼儿将盆底的硬币捞出来,放在指定位置。
(2)师:桌子上还有一些曲别针,你们试一试用刚才的方法能帮助曲别针漂起来吗?
幼:漂起来了!
(3)师:哇!小朋友们的曲别针都已经成功漂在水面上了。咦~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呢?(一瓶洗洁精)
幼:洗洁精!
师:我们轻轻的向水里滴一滴洗洁精,观察一下会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呢?
幼:曲别针都掉下去了。
教师小结:水是由很多我们眼睛看不见的水分子宝宝组成的,它们会手拉手组成一张大网,我们轻轻地把硬币和曲别针平放在水面上,水分子宝宝组成的大网就会托起硬币和曲别针,让它们浮在水面上。水分子宝宝手拉手相互牵引的拉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当我们将洗洁精滴入水中,就会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水分子宝宝没力气了,曲别针就会沉到水底。
(3)师:请小朋友们将水底的曲别针捞出来,再用刚的方法试一试湿了的硬币和曲别针,它们还能漂在水面上吗?
幼:不能,会掉下去。
师:想要让硬币和曲别针漂在水面上,要用干的硬币和曲别针,湿的硬币和曲别针沾上水后,不容易漂在水面上。
四、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
1、树叶上的露珠
水分子与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即表面张力的作用,表面张力促使露珠以最小的表面积的状态存在。而体积相等的物体中,只有球体的表面积最小,所以露珠总是呈球状的。
2、吹泡泡
因为水的表面张力,令水份子以最紧密的方式排列。而在众多的形状中,就要数球体的表面面积最小,水份子能以最紧密的方式排列。在吹泡泡的过程中,肥皂水份子会形成球体以达到最小的表面 。
3、漂在水面上的水黾
活动总结
1、幼儿初次放硬币的时候比较急躁没有耐心,硬币就易沉到水里。
2、幼儿在水面上放好硬币后,手撤离的太快,水被搅动,硬币就会下沉。手撤离的时候不要在硬币上方过,这样的话,水滴会低落到硬币上,造成硬币下沉。
3、硬币一旦沉入水中,从水里捞起,马上再放入水中的话,不容易漂浮,用纸巾擦拭一下比较好。
16、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纸花开啦》反思
设计意图
有一天盥洗的时候,小女孩小便之后不小心把卫生纸扔进了坑里,卫生纸迅速和水溶在一起变湿了,这是一位幼儿说:“老师,卫生纸掉坑里了”,这时引来好多小朋友围观,就问她:“纸还能拿起来吗?”瑞瑞说:“不能,都已经湿了”。就此引发了问题“卫生纸为什么到水里就湿了?那其他纸放在水里又有什么现象呢?”,通过纸花开的游戏,观察现象,知道纸有吸水性;通过实验来比较吸水性的强弱;增强对实验活动的探索兴趣,并运用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纸有吸水性。
2、通过比较,发现纸花在水中的开花速度与三种纸的吸水性的关系。
3、 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并运用此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纸有吸水性,不同纸质的吸水性不同。卫生纸>A4 纸>硬卡纸(吸水性从强到弱)
难点:通过实验比较,发现纸花在水中的开花速度与三种纸的吸水性的关系。即开花速度越快,吸水性越好。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接触使用过 A4 纸、硬卡纸、卫生纸
2、物质准备:三种纸质(A4 纸、硬卡纸、卫生纸)的花若干、塑料盆六个, 水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老师要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你们看老师手上拿了一个用
A4 纸做的纸花,面前有一盆水,我要把纸花放到水里,小眼睛要认真看了哦,看看纸花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1、引导幼儿大胆猜想纸花放入水中会出现的变化
师:我请小朋友先猜一猜,把纸花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这个小花苞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基础部分:
师:纸花的小花瓣在水中开了,好神奇啊,好不好玩?你们想试一试吗?
(一)第一次实验:幼儿分组操作、尝试两次实验
(目的:知道纸有吸水性)
操作要求:(1)两个小朋友用一个盆
(2)每人拿一朵花
(3)轻轻放入水中
(4)放入水中后手不能去碰花第一次尝试:初步体验,观察现象。
第二次尝试:对第一次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并进行第二次实验。
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师:纸花放在水里怎么了?它怎么会开的?纸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纸花放到水中,水慢慢地跑进纸里面去了,就好像纸喝了水一样,使花瓣撑开了,说明纸是有吸水性的。
(二)第二次实验:对比两种纸的吸水性(A4 纸和硬卡纸)
(目的:在对比试验中验证猜测,感知不同材质纸张的吸水速度是不同的, 从 而 吸 水 性 不 同 :A4 纸 > 硬 卡 纸 )
1、出示硬卡纸,猜想两种纸质的花的开花速度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纸?硬彩纸做的这朵纸花要和 A4 纸做的花要比赛了,它们要比一比在水中先开花,你们猜哪一朵花会先开,为什么?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尝试两次
操作要求:(1)两个小朋友用一个盆
(2)要拿两朵花
(3)两朵花要同时放进去
(4)不要用手拿
3、集体进行实验交流、得出结论
师:A4 纸做的花要比硬卡纸做的花开的要快,因为 A4 纸吸水比硬卡纸的吸水性好。
(二)第三次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比较,发现纸花在水中的开花速度与三种纸的吸水性的关系。吸水性从强到弱:卫生纸>A4 纸>硬卡纸)
1、 出示卫生纸,猜测三种纸质的开花速度并进行实验
操作要求:
(1)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2)要拿三朵花
(3)三朵纸花同时放入水中
(4)不要用手碰
2、集体进行实验交流
师:刚才我们在实验的时候发现什么了?卫生纸做的花放到水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
3、得出结论
师:卫生纸做的花一放到水里就下沉了,说明卫生纸吸水是最强的,第二是
A4 纸,硬卡纸是最弱的。活动延伸:
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吸水和不吸水的纸,请选一选合适的纸: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桌子上有水用哪种纸擦?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包装牛奶应该用哪种纸?
活动总结
优点:
一、结合学科关键经验:
1、观察了解材料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变化,通过简单实验等方法发现材料之间简单、直观的相互关系。
2、乐于并敢于提出问题,能围绕着简单的问题和探究的任务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
二、结合了幼儿最近发展区,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
1、原有经验:知道卫生纸遇到水会立刻变湿。
2、年龄特点:中班幼儿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生活中喜欢玩水,和水做游戏。
3、幼儿表现: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愿意发表自己的想法,有探索的愿望。
三、材料的准备上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并体现了明显的难度差异。
不足:中班幼儿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表格进行记录,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实验表格。猜想—验证—结果,用符号进行实验的记录。这样幼儿可以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可相互分工合作,明确自己的任务,共同完成实验。在活动组织的形式上,也可以先是幼儿自己实验,然后两人一组实验,最后 5 人为一小组进行实验。
17、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我喜欢的动物》
活动目标:
1.能够知道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主要的特点以及生长环境。能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能够大方的表达自己喜欢这种动物的原因,分享交流自己的调查发现。
3.增加对自己喜爱的动物的了解和喜爱之情。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幼儿制作的“我喜欢的小动物”信息报;逛动物园的经验教师课件:幼儿喜欢的动物(长颈鹿、松鼠、豹子等) 一段小动物的视频
活动建议:
一、谈话交流、初步引导幼儿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你看我们的世界不光有人类还有很多的动物朋友,谁来说一说你喜欢那种动物,为什么?
教师总结:你们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动物,有的人喜欢的动物一样, 可是喜欢的原因却不一样。
二、幼儿自主交流,讲述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喜欢的原因
1.引导幼儿结合信息报讲述
2.同伴相互讲述,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皮毛、花纹等特点便于幼儿进行讲述. 引导幼儿介绍自己信息报上呈现的小动物的信息,清晰完整地介绍小动物的外形、本领、习性等。老师结合幼儿的经验及时地给予提升。
三、分享交流,大方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了解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特点。
1.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分类:分几类进行分享交流猛兽类:老虎、豹子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分享的这几个动物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非常的凶猛、爱吃肉。
温顺动物类:兔子、鹿、马、长颈鹿等刚才我们分享的这些动物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身上都有皮毛、有头、躯干、四条腿、都是吃草的动物比较温顺。
特征分类:鱼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
饮食特点分类:青草类、肉食类、五谷杂粮类、
2、引导幼儿自主的给动物进行分类
师:你还想怎么分类?为什么?
(可以根据颜色、体型、生活环境等等进行分类)
老师注意巡回倾听。引导幼儿清晰地介绍、表述有关小动物的信息。
四、教师结合课件帮助幼儿小结提升有关动物的经验例如:老虎的虎斑纹、山中之王豹子的速度很快,生活在哪里、身上的花纹像什么呀?
五、活动延伸
分小组进行探究,首先让幼儿提问,带着问题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18、中班科学教学设计《蔬菜大集合》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蔬菜的多样性,体验游戏的快乐。
2.知道几种常见的蔬菜名称与外形特征。
3.能按蔬菜的形状将其与影子配对。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青菜奶奶”对话音频及图片;“各种各样的蔬菜”组图;“猜猜我是谁”组图。
纸面教具:《蔬菜头饰》。
活动过程
一
播放音频图片导入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要向小朋友介绍一位朋友,来看看她是谁?
——青菜奶奶还有很多很多的好朋友,今天也要介绍给小朋友认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
出示组图认识常见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
——这是什么蔬菜?它是什么颜色的?它的外形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三
播放音频图片引导幼儿按形状将蔬菜和影子配对
——小朋友们认识了这么多蔬菜宝宝,我们一起听一听青菜奶奶怎么说?
——这里有很多蔬菜宝宝的影子,你能猜出来它们分别是哪种蔬菜的影子吗?
四
投放纸面教具组织玩游戏巩固对蔬菜名称的认识
1.组织6-8位幼儿选一种蔬菜头饰带上,每位幼儿代表一种蔬菜,并手牵手围成一圈。
2.教师任意说出其中一种蔬菜的名称,扮演该蔬菜的幼儿边念“XX蹲,XX蹲,XX蹲完YY蹲”,边做相应的蹲起动作。其中“XX”指的是自己所扮演的蔬菜名称,“YY”指的是现场任意一种蔬菜的名称”。
3.扮演“YY”的蔬菜要立即边做蹲起动作边念出自己的名称蹲,并指导另外一种蔬菜蹲。如:YY蹲,YY蹲,YY蹲完ZZ蹲。
4.反应慢的幼儿及念错的幼儿将被淘汰。
19、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滚动的汽车》教学反思
科学探索活动——滚动的汽车,让孩子们通过操作,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既能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包含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准备。
设计意图
有一天,两个孩子拿着汽车在比赛,一个孩子说:我的汽车跑的快!另一个孩子说:不对,你的汽车少了一个轮子,肯定没有我的汽车快!于是两个孩子互不相让,比试了起来。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还是和他一起去探索、去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一次科学探索活动——滚动的汽车,让孩子们通过操作,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既能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还能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能发现直板的倾斜度与光滑程度,会影响小汽车的滑动距离。
2、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并能清楚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
3、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并懂得用事实说话。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能发现直板的倾斜度与光滑程度,会影响小汽车的滑动距离。
难点:能清楚的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
活动准备
赛道若干、小汽车每人一辆、方块积木若干、光滑的 KT 板、粗糙的吸音板、实验记录表、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滚动实验
1、设置情景:
请幼儿分组玩汽车比赛,幼儿自由玩耍汽车游戏。
2、提出假设:
(1)师:小朋友,我们怎样才能让汽车在赛道上跑的最远呢? 教师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猜想。
幼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师生共同小结:怎样能使自己的小汽车跑的最远?你是怎么做的?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小汽车开始有些兴奋,都忍不住把它放在赛道上玩一玩,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给予幼儿自由玩耍的空间,但并不是毫无目的的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直板的倾斜度会影响小汽车的滑动距离。
二、汽车坡度实验
1、设置情景:
教师出示 KT 板、吸音板和方形积木,引导幼儿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
2、提出假设:
(1)师:在同样的高度上 KT 板上和吸音板上,汽车跑的一样快吗?
幼儿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对比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看看是否一致。(试验记录表见下图,图片可更换成幼儿可以看懂的符号或图片):
评析:这个环节,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两种板材对小汽车滑动的影响, 但对直板的倾斜度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老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直板的倾斜度与光滑程度,会影响小汽车的滑动距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第二张记录表格,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老师在活动中继续扮演活动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2)师:请小朋友试着给小汽车做一个斜坡,试一试小汽车在什么面板上滑动得最远?
幼儿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试验记录表见下图,图片可更换成幼儿可以看懂的符号或图片):
评析:在这一环节,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的“做科学”,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小结,师生共同交流实验结果。
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让小汽车在板子上滑动的更远呢?请你们回家中找一找、玩一玩,把你的发现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说一说,看一看。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目标的制定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做中学、玩中学来达到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通过教师的组织与示范,幼儿自己动手通过实验去发现直板的倾斜度与光滑程度,会影响小汽车的滑动距离,92%的幼儿能清楚的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作为一次科学探究活动,能自然融入学习活动的主题背景之下,活动材料来源于幼儿日常游戏中的汽车玩具,以此夯实活动开展的基础,推进幼儿探究的进程。
活动后我也总结出了自己在本次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幼儿动手去探索汽车滑动的距离时,个别幼儿只专心于汽车的滑动,没有很确切的把滑动与直板的倾斜程度用语言表达的很完善。我将在下次活动中注意调整自己的引导方式,更好的促进活动效果更好的提升,希望每一次的活动都能比上一次有进步,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快乐的学习。
20、幼儿园中班科学游戏活动《肥皂美多多》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与欣赏,感知肥皂的实用价值(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与艺术美感,能对不同的肥皂产生兴趣。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带一块肥皂(新的,有包装),筐子两个(用于放肥皂),桌子4张,椅子16把,PPT,多媒体,乐曲等。
活动过程:
介绍自己带来的肥皂幼儿自由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肥皂,有什么用。
比比肥皂的不同外包装的比较如:同样品牌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什么拆开包装,比比肥皂的不同。
(颜色、大小、形状、香味、轻重等)听指令,玩"肥皂归类"的游戏。
欣赏不同的肥皂看看老师带来的肥皂,感知特别之处。
观看PPT,进一步感受肥皂艺术美。
提问:为什么要将肥皂做得那么漂亮?
出示不同形态的肥皂,进一步引起幼儿的思考与兴趣。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21、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幼儿接触过磁铁,并被神奇的磁铁深深的吸引,让幼儿产生无尽的遐想。有一次,我们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钓鱼玩具,是用磁铁做的,其他的小朋友都很好奇,有几个小朋友还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小鱼可以钓起来呢?于是,我决定设计这样一节课,让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感知、认识磁铁的特性。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的特性,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内容:中班科学《有 趣 的 磁 铁》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磁铁相斥、相吸的特性。
2.能运用磁铁的特性进行游戏活动。
3.对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所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重难点:
认识磁铁的磁性,感受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活动准备:
物品准备:磁性拼图、形状不同的各种磁铁、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和幼儿操作、体验磁铁活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拼图"游戏,初步感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磁性的拼图玩具,请小朋友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3.教师小结:有的拼图能吸在小磁板上,有的不能吸上去,原来这些能被吸上去的拼图背面有一层黑黑的东西,没被吸上去的背面什么也没有,这些黑黑的东西叫磁铁,它们和小磁板可以吸在一起。
4讨论:
教师:如果要让这套无法吸在一起的拼图也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图形,该怎么办?接下来老师要请小朋友上来试试,看看怎样让这套无法吸在一起的拼图拼成一个完整的图形。
5.教师小结:
教师:原来只要把两个无法吸在一起的磁铁,改变其中一块磁铁的方向,它们就能吸在一起了。
6.出示形状不同的磁铁,介绍磁铁的“两级”。
(二)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进一步感受磁铁两极的特性
1.教师手持磁铁和幼儿的磁铁碰一碰,遇上相互排斥的现象时随时启发,怎样让你的磁铁和我的磁铁交朋友?
教师:等一下请小朋友玩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用自己手中的磁铁和同伴手中的磁铁碰一碰,看看要怎样让这两个磁铁会吸在一起。
2.幼儿双双合作玩磁铁。
教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两个人合作玩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
教师:接下来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让两块磁铁吸在一起的。
3.教师小结:小朋友都玩了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知道了让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的方法。有的两块磁铁会吸在一起,有的不会吸在一起,因为磁铁有两极,只要改变其中一个磁铁的方向就能吸在一起。
(三)观看图片,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磁铁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大的用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介绍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经验迁移
教师:磁铁的作用可大了,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也用到了磁铁,通过磁铁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好多问题,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继续探索磁铁的奥秘。
《有趣的磁铁》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乐于参与,积极发现。简单又平常的活动准备,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依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置疑、猜测、验证、交流等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每个环节中对磁铁特性的了解层层深入,从而培养孩子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比较、发现等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首先我运用引导、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发现磁铁的特性,从而让孩子们了解磁铁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 的特性。
在科学活动中穿插游戏活动,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加浓;而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幼儿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我认为,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将“尝试精神”渗透在了教育教学之中,基本遵循了“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中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现象。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分层递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学的环节比较分明,教学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得当。操作材料充足,在活动中教师言语只是一般的引导性语言,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本次活动存在的问题是,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个别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不够大胆;有些幼儿在材料的使用上还有磕磕碰碰的现象,虽然老师多次提醒,但还是影响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活动中有时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仍需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22、幼儿园中班科学《美丽的项链》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依据 ABAB 等简单规律排列物体。
2.懂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难点
学习依据 ABAB 等简单规律排列物体。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学习绳子打结
2.物质准备:红色蓝色气球各五个、大小橘子各五个、一串项链、圆形三角形布织布若干、绳子 24 条,大小蓝色珠子若干、各种颜色珠子若干、小熊家情景图、项链展板一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爱妈妈吗?你们是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
2.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是这样来爱妈妈的,小熊也很爱自己的妈妈,明天就是小熊妈妈的生日啦!小熊为妈妈准备了三个惊喜 。
3.出示气球,幼儿感知红蓝红蓝规律排列。
(一)教师出示情景图,展示气球,幼儿观察排列规律。
师:第一个惊喜是用红色和蓝色的气球装饰了家。
幼儿观察气球是按红色蓝色这样有规律的排列。
师小结:原来我们的气球是按一个红色气球一个蓝色气球有规律的排列的。
4.出示橘子幼儿操作尝试大小规律排列。
(一)出示橘子幼儿观察大小规律
师:家已经装饰漂亮啦。猜猜第二个惊喜是什么呢?哇哦,是熊妈妈最爱吃的橘子。哎?看看桌子上的橘子有什么不一样的?
师:对,一个是大橘子,一个是小橘子,小熊辛苦的把橘子摆在桌子上方便妈妈拿,看看他是怎么摆的呢?
(二)幼儿尝试操作按大小规律排列橘子
师小结:橘子是按一个大橘子一个小橘子有规律的排列的。5.出示项链,幼儿操作尝试。
(一)出示项链,幼儿发现圆形三角形圆形三角形规律。
师:她的第三个惊喜就是她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一串美丽的项链,哎?是什么形状串的项链?
师: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二)幼儿操作尝试按圆形三角形圆形三角形规律排列。
师:哦这条项链是按圆形三角形这样的规律的排列。哎呀!小熊在串项链的过程中漏掉了几块图形,谁能发现缺了什么图形,请你帮小熊粘好项链。
师小结:小熊按颜色的规律大小的规律形状的规律为妈妈准
备了三个惊喜,妈妈觉得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很漂亮,很喜欢, 你们想不想给妈妈做一串美丽的项链送给妈妈呢?
6.幼儿制作美丽的项链,教师巡回指导
(一)教师介绍串项链材料
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材料,请小朋友任意选择一种材料来为妈妈串项链。
(二)教师介绍串项链规则。
师:第一根据你所选择的材料有规律排列,
第二我们制作项链时要注意安全,选择珠子的小朋友不要把珠子放到嘴里或者鼻孔里,要轻轻拿慢慢串不要散落在地上。
第三,每一位小朋友用自己操作盒子里的材料串好项链记得要打好结,不会打结小朋友请举手老师会帮助你。
(三)幼儿制作项链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个别展示教师评价活动结束:
幼儿按男女男女规律排队把项链挂在展板上。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观察气球颜色、帮助小熊摆放苹果,观察小熊妈妈的项链来掌握按 ABAB 规律排列物体,而为妈妈制作项链既表达了对妈妈的爱也通过串项链的过程学习按 ABAB 规律排列物体。在整个活动中,各个环节都紧扣目标,衔接流畅,教师对于幼儿的每个回答都有具体的评价语,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发现两种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图形不同的情况下有什么排列规律?而不是一味的给幼儿灌
23、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有趣的沉浮公开课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塑料盆若干、上浮下沉的符号标签若干
准备实验沉浮的物品(魔方,乒乓球,筷子,牙刷,梳子、橡皮,纽扣,小夹子,螺丝钉,黑豆)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入神秘小客人米老鼠,开始闯关
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是谁呢
米老鼠:嗨,大家好,我是米老鼠,要不要到我的米奇妙妙屋里玩呢?
今天米老鼠要邀请大家去米奇妙妙屋里玩,想去米奇妙妙屋里玩必须完成一个小任务,是什么任务呢来听一听。
(二)第一关,猜测各种物品的沉浮现象
米老鼠: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准备好闯关了吗?仔细看看下面这些物品放在水里哪些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
那我们就来看看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
观看课件,幼儿观察认识物品。
那这些东西,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
幼儿猜测回答。大家认为比较重的都可以沉下去。轻的可以浮上来
来我们看看米老鼠怎么说,有什么结果呢?
(二)第二关,动手实验验证物品的沉浮
1.米老鼠:小朋友们你们猜了那么久,谁说的是正确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吧,这是我的第二关哦,请小朋友们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不要把水撒出来,也不要弄湿衣服哦。
2.我们下面就要动手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结果了,那我们赶快行动吧,四个小朋友一组。
我们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沉浮实验记录表,如果你实验的东西是浮上去的,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3.老师指导幼儿操作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不同表现
我们成功的闯过了第二关,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物品在水里有不同的姿态,那我们现在能去米奇妙妙屋玩了吗?
(三)第三关,将沉和浮的不同状态的物品分类
1.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完成了第二关,但是不着急,你们只有闯过第三关才能正式得到邀请卡哦,仔细听第三关的任务是,每个组的小朋友,把你们组的物品正确的放入沉浮分类框中。
2.第三关的任务是什么呢?
现在在你们面前都有两个小框子,看看两个小框子有什么区别呢?
上浮物品框子和下沉物品框子
让我们一起来分类放入正确的框子。
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看看大家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上浮的物品:魔方,乒乓球,筷子,牙刷,梳子
下沉的物品:橡皮,纽扣,小夹子,螺丝钉,黑豆
3.我们现在是第三关了,让我来考考你的记忆力了,看看你们的脑袋转的快不快,今天实验的这些物品对你的印象深不深,
把这些上浮和下沉的标志贴到这个记录表上来。
4.邀请不同小朋友在记录表上在不同的物品上正确的做好标志
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闯关成功!
(四)延伸生活,结束离场
1.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上浮和下沉的物品对不对,所以啊小朋友们你回到家里和爸妈做下这个小实验,把你收集的资料记录下来,下次活动时来讲给大家听好吗?
2.走,老师要发邀请卡了哦!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24、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小空气在哪里》
设计意图
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周围事物或者现象感兴趣,会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一次美术活动上,我们孩子发现干燥的毛笔放在水里后会冒泡,很兴奋, 但孩子对空气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因此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结合本月科学目标, 设计了这节活动,和幼儿一起探索空气在哪里。让幼儿通过亲身探究、实验和操作获得有空气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小实验,了解空气无处不在;
2.通过运用多种感官,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3.能够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无处不在的特性难点: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并进行积极探索。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空气的存在。
2.物质准备:塑料袋、盆、水、各种有缝隙的材料:海绵,绒布,大缝石头, 棉花,瓦楞板。
活动过程
一、发现空气的存在,知道身体需要空气(3 分钟)
1.现在请小朋友跟我一起玩个游戏:闭上嘴巴、用手把鼻子捏住。你有什么感受?(呼吸困难、很不好受……)
问:为什么不好受?放开手你在吸什么?(空气)
小结:看来我们的身体需要空气,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了,会很难受。二、抓空气(发现空气特征)(5 分钟)
1.徒手抓空气:
问:可是,空气在哪呢?你能把空气抓住么?(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2.道具抓空气:
A 师:你们看我这里装的是什么?(空气)现在你们每个人来拿一个塑料袋, 可以到教室的任何地方去抓空气,待会告诉我:你的空气是在哪里抓到的?(幼儿说在哪里找到具体地点)
B 换个地方再抓一次。
小结:我们的教室到处都是空气。
3.围绕空气,展开讨论。
请你用小眼睛看一看、小鼻子闻一闻、小手摸一摸,仔细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 总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而且我们的教室里到处都有空气。
四、空气无处不在(10 分钟)
1.教师操作实验(3 分钟)
师:粉笔里有空气么?请你注意我把粉笔放进水里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冒泡)。这些泡泡是什么呢?(空气)这些小气泡是藏在粉笔缝隙里的空气。请你也找一找咱班还有那些物品里藏了空气呢?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5 分钟)
提醒幼儿小心不要把水弄到外面,软的东西压出空气
3.交流结果(2 分钟) 你都在哪找到空气了?
总结:原来到处都有空气,不但我们的教室里有空气,就连玩具里、棉花的缝
隙里都藏进了空气,它真是无处不在啊!
活动延伸: 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有了空气,会发生很多神奇的事。下面王老师给小朋友们表演一段魔术。你也来试试,你能让纸一直贴在手上么?
活动总结 幼儿喜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很兴奋,愿意探究小实验。通过“找空气”活动,知道 空气无处不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并且幼儿能用完整的语 句表达自己的发现。
25、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蜘蛛网商店》
中班科学活动《蜘蛛网商店》
活动目标:
1、 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大胆的进行角色表演。
2、 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益虫和害虫。
3、 有初步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
4、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有关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知识。
活动难点: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益虫和害虫。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昆虫头饰、事先丰富有关昆虫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
1、 出示小蜘蛛头饰,它是谁?它有什么本领呢?
2、 小蜘蛛在森林里开了一家商店,你们猜猜它开的是什么商店呢?(引出故事题目)
二、 观看课件《蜘蛛网商店》
1、 哪些小动物来买蜘蛛网了?
2、 小狗买蜘蛛网干什么?小蜘蛛是怎么回答的?
3、 小熊买蜘蛛网干什么?小蜘蛛是怎么回答的?
4、 小兔买蜘蛛网干什么?小蜘蛛是怎么回答的?
5、 你觉得小蜘蛛对小狗、小熊、小兔说的话对吗?为什么?(启发幼儿讨论蜻蜓、蜜蜂、知了等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6、 启发幼儿思考,还有谁会来买蜘蛛网?它买蜘蛛网干什么呢?它是怎么对小蜘蛛说的?小蜘蛛会卖给她吗?
三、昆虫乐园
在这张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四、虫虫游戏
幼儿自选头饰扮演昆虫,音乐起,所有跟着音乐做动作;音乐停,扮害虫的幼儿立即蹲下不动,扮益虫的幼儿就喊“苍蝇(蚊子、蟑螂),消灭它”。幼儿互换头饰,游戏继续进行。
创作思路:
昆虫世界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时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在户外草地上、花丛中,小朋友常常为发现一只小小的昆虫而雀跃不已。于是,我从幼儿兴趣入手带领孩子进入昆虫的世界。
在《有趣的昆虫》主体中,发现幼儿对昆虫非常感兴趣,为此我选择了这节科学课《蜘蛛网商店》,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让幼儿更深一步的了解昆虫,在本次活动中我认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就非常的恰当,将深奥的科学知识编成有趣的故事、制成动画展示给孩子们看,并通过课件直观地看到昆虫的基本特征。让幼儿完全溶入到意境中,身临其境,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做。一定的情景,有趣的课件互动游戏,把孩子零星的经验归拢,提升起来,激发了幼儿探索昆虫的兴趣。
教学反思:
在看完吴老师上的《小蚂蚁的生日会》后,我发现幼儿对认识昆虫非常感兴趣,为了更深一步让幼儿认识昆虫,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所以在这次公开课中,我选择的是一节中班科学活动《蜘蛛网商店》,在认识昆虫的基础上加深了难度,让幼儿将常见的昆虫区分益虫和害虫,有初步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
首先在导入环节中,我让幼儿说说蜘蛛有什么本领?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大部分都知道蜘蛛会织网、吃害虫,但后一个问题就引发幼儿思考,你觉得它在森林里会开一家什么店呢?带着这个问题引入课题,我觉得在导入环节中进行的比较顺利,幼儿能接受。
在看完课件《蜘蛛网商店》后,分别让幼儿说说有哪些动物来买蜘蛛网了,她们是怎么对小蜘蛛说的?小蜘蛛是怎么回答的?大部分幼儿能将小狗、小熊、小兔的话完整表达,可小蜘蛛的话由于太长很难记清楚,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再次分片段的让幼儿欣赏了一遍故事,在这个环节中我能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补救。接着我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大胆表演。最后我抛出一个问题小蜘蛛为什么只卖给小兔?因为小兔网的是害虫,在这初步让幼儿了解益虫和害虫。还有谁会来买蜘蛛网?用来网什么昆虫?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爱思考的欲望。在这个环节中进行的太仓促,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思考。
接着带幼儿进入昆虫乐园,让幼儿认识身边的昆虫,让他们猜猜哪些是益虫和害虫?在这幼儿能够大胆发言,但在讨论毛毛虫和蝴蝶中,幼儿产生了矛盾,很多幼儿说因为蝴蝶是益虫,所以毛毛虫也是益虫,这也是这个环节的难点,原来毛毛虫是害虫,因为它会啃食植物,变成蝴蝶后是益虫,因为它能传播花粉。幼儿在这个环节中表现的非常积极,非常的感兴趣,我在此环节不足的地方是最后没有带领幼儿看图温习一遍哪些是益虫和害虫,加深他们的印象。
最后我以游戏的形式结束,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幼儿拿到图片之后,应该让他们说说你拿的是什么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呢?再继续游戏,达到一个巩固的作用,效果会更佳,另幼儿每人能带一个昆虫头饰可能视觉效果会更好,但是幼儿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幼儿能够积极的配合,目标基本达到,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再接再厉,在课件制作方面多学习、多操作、多摸索。
26、中班科学《认识沙石》教学设计反思
认识沙石(中班科学)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用沙、石来表现各种造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6、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知道准备:
1、平时散步、参观、春游及秋游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用沙、石做的各种建筑,看石人、石马、石子路,看工人用水泥、沙子造房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2、游戏中让幼儿玩沙,科学桌上放置幼儿捡的各种石头。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石头,每组一个盆,放上水,供给幼儿的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黄沙(粗的和细的),玩沙工具若干,有关石头建筑的图片,沙盘两个(分别装干沙和湿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和一盘沙,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引导进行探索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初步概念。
1、探索活动:沙、石的由来。
⑴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是先有石,还是先有沙?”
⑵做沙、石的实验。
将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用吹风机吹,观察其变化。
教师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而在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大石头可在变成小石头,小石头
可变成粗沙。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⑶让幼儿再次做上述沙、石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2、探索活动:认识石头。
⑴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⑵启发提问:
① 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② 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③ 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④ 把石头放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⑶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形成认识:
“你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你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教师小结石头的特征。
⑷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看),还可用来做工艺品。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3、探索活动;认识沙。
⑴请幼儿到大沙盘了玩沙。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与石头有什么不同?
⑵让幼儿玩干沙和湿沙。
教师提问: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干沙捏不拢)
⑶给幼儿看各种不同的沙子。
让幼儿触摸粗沙、细沙,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感觉。
⑷讨论:
①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沙子?(土地上、海边、电视上的大沙漠里……)
② 沙子有什么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造房子、给小朋友玩建筑游戏……)
三、幼儿创造性活动
请幼儿集体用沙子和石头来建筑美丽的公园(分成小组进行)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根据《纲要》的要求和我班幼儿爱动手动脑、好玩等特点,选择沙子和石头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不仅可丰富幼儿对沙子和石头的了解,更可以使幼儿感受到玩沙子和石头的乐趣。
27、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神奇的盐》反思
本次活动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盐入手,培养幼儿动手探索能力,《神奇的盐》是一节中班主题科学活动,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水里面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带领小朋友一起观看死海视频。看一看“死海”中的神奇现象。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盐入手,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发现生活这种很常见的咸咸的小颗粒竟然还有这么神奇的一面。同时在活动的组织中也让孩子培养科学实验的严谨逻辑性。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4—5 岁的儿童科学探索的目标是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通过活动来促进孩子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扩展孩子的科学认知。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探索能力。
2.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3.通过实验活动,体验实验探索带来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水里面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难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动手操作让鸡蛋浮起来
活动准备
物质的准备:
1.透明杯子、勺子、鸡蛋;
2.足量的盐;
3.水 ;
4. 死海的视频
5.幼儿观察记录表经验的准备:
幼儿对盐的一些简单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神奇的“死海”
带领小朋友一起观看死海视频。看一看“死海”中的神奇现象。提问:小朋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呀?
二、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
1.用鸡蛋做实验,看看鸡蛋宝宝放在水里会不会像死海中的人那样没有沉下去。
2.拿出准备好的盐放入杯子中看看鸡蛋浮起来了没?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猜猜,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那个好伙伴,今天老师带来了“盐”这个神奇的小伙伴。那小朋友们在尝尝它是什么味道的呀?
把盐放入杯子中,看一看有没有神奇的事情发生。三、鸡蛋宝宝浮起来了。
1.教师把盐分发给两个小组的小朋友们,在给他们杯子里面装好水,提醒小朋友们要注意不要把杯子打翻。引导小朋友们放了几勺盐,看看鸡蛋有没有浮起来, 每放一勺就在准备好的记录表上做记录。看一看鸡蛋有没有浮起来,没有就要在记录本上打×,有就打√。
2.观察和引导孩子做实验。
3.教师小结:因为这个盐呀,它可以让水变得更有力量来撑起鸡蛋的重量。(在组织小朋友实验的时候,老师要作为引导者来进行一步一步深入,可以:接下来看小朋友们能不能让我们的鸡蛋浮起来;做的时候记得像老师一样做记录;有谁的鸡蛋浮起来了)
四、我们大家有话说。
1.小朋友们为什么刚刚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放第一勺盐鸡蛋会浮不起来,直到我们放第五勺的时候它会浮起来吗?
2.下面,有那个小朋友想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么?或者分享一下你们是在第几勺盐的时候鸡蛋就可以浮起来啦。
3.小朋友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哟,非常棒,这个盐啊放的越多水就越紧密,力量就越大,就可以撑起鸡蛋。相反呢,盐放的水水就没力量鸡蛋就会沉下去。
今天小朋友们做的都非常棒,观察也十分仔细,动手能力强。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说:棒、棒,我真棒,棒、棒,我最强。谢谢小朋友们今天跟老师一起开心的做实验。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记得把今天这节课学得知识带回家和父母分享哟,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今天你们做的实验,然后当小老师教爸爸妈妈怎么做。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让小朋友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密度从而提高水的一个浮力。活动的设计从观看死海的视频人在死海中不会下沉,提出问题引发孩子的思考,接着通过用鸡蛋进行实验激发孩子的探索热情,最终通过孩子的动手探索,发现原来是盐使鸡蛋不会下沉的。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给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间,老师在孩子探索的时候应该注意观察和引导。
28、中班科学教学设计:幼儿园中的树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探索活动,通过观察通过观察发现点数出幼儿园中各种树木的总数。
2.能用图画或符号的形式记录自己在点数树木活动中的发现。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积极参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点数出幼儿园中各种树木的总数。
活动难点:运用记录的方法,通过观察能正确统计出幼儿园中树木种类的总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园中的树木,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物质准备:记录表若干张、彩笔、绘画板、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1.教师:“孩子们,我们幼儿园里有很多树,上周我们一起观察认识了这些树,你们还记得咱们幼儿园了有哪些树吗?”
2.请幼儿回忆幼儿园中树的种类?
3.发出统计树木的倡议。
师:咱们幼儿园里有怎么多的树,他们都位于我们幼儿园的前院,中院和后院,那你们知道每个园中的树都有哪些吗?每种树都有几棵吗?
二、认识记录表
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了解记录的方法。
三、安全提示
去户外活动时不推挤,不乱跑,小心脚下,不离开老师的视线。材料用完要及时收好。
四、幼儿进行探索,教师进行指导
带队到户外,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自由组队,互相合作,共同进行树木的统计记录。
教师分工:刘嘉琳负责后院,郭梦楠负责前院,郭秭序负责中院。 活动中帮助幼儿进行简单的记录,随时与幼儿一起分享发现。
五、分享环节:分享发现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记录。
2.教师与幼儿共同梳理幼儿园每种树总数。
活动总结
幼儿对活动比较感兴趣,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与树亲密接触的机会。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探索、用点数的方式记录幼儿园树的总数。在活动中,幼儿很乐意用记录的形式记录幼儿园树木的种类和总数,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能用简单地符号进行记录。活动的不足是由于第一次尝试记录,对记录表记录比较感兴趣,有的幼儿一直尝试为树进行涂色。改进措施是多让幼儿尝试记录,了解记录的方法。
29、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种子藏在哪里》反思
设计意图
《指南》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根据《指南》要求,本着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及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爱护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结合本班幼儿情况及主题活动《一粒种子》,活动初期幼儿通过播种向日葵,对种植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种植和培育活动。某一天的加餐环节中,一名幼儿对老师说:“老师我不吃火果!”“为什么啊?”幼儿边挑火龙果的种子边说:“里面都是籽!我不吃。”其他幼儿就问:“老师这个火龙果种子可不可以种植啊?”因此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了本次的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寻找不同水果、蔬菜的种子,了解种子藏在哪里,知道种子的用途。
2.尝试种植种子,掌握种植方法。
3.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究,体验种植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了解部分水果和蔬菜的种子藏在那里,知道种子的用途。
难点:幼儿掌握种子的正确种植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常见水果和蔬菜。物质准备:
1.家园共育:与家长沟通,让幼儿从家中带来含有种子的水果和蔬菜。(如:豆角、菜椒、火龙果、草莓、玉米等)
2.塑料小刀、置物筐、酸奶盒、小镊子、浇水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将幼儿带到户外种植区,让幼儿观察已经种植的蔬菜。
师:“小朋友们,看看我们种植的向日葵和蔬菜是不是已经长得很高了,哪位小朋友还记得,我们哪些是种的种子,哪些是种的小苗苗啊?”
幼儿:“向日葵种的是种子,西红柿、豆角、辣椒、茄子种的是苗”
师:“非常好,向日葵种植的是种子,哪位小朋友知道向日葵的种子藏在哪里?”幼儿:“向日葵的种子在他的大花里。”
师:“小朋友们也带来了许多的水果和蔬菜,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他们的种子在哪里吧!”
(二)自主探索
师:“今天将分为五组进行探索活动,每组由老师指派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的分工合作。”
教师分组并且选出小组长
师:“现在由每组小组长领取活动材料,领取之后带领组员选择场地活动,进行自主探索活动,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种子藏在那里了,注意安全。”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个别小朋友进行重点指导。
师:“将自己找到的种子放到写有自己名字的酸奶盒中,垃圾放到垃圾桶,注意卫生。”
(三)总结分享
幼儿分享探索成果,幼儿自己总结,教师辅助。
师:“现在请小朋友为我们分享,他找到了什么水果或者蔬菜的种子,种子是长什么样子的?”
师:“这位小朋友说豆角的种子藏在豆角的小肚子里,是圆圆的、绿色的······,苹果的种子也在里面,草莓的种子在外面长着······”
(四)种植活动
师:“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种子去种植吧!互相帮助和交流一下种植方式,种植好了放到咱们班的试验田中。”活动在种植过程中自然结束。
(四)活动延伸
幼儿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探究为什么有的植物发芽了,有的植物没发芽,是种植方式不对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后期继续探索。
活动总结
活动地点选择户外种植区,使幼儿融入自然的环境。结合幼儿已有经验提出问题,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及好奇心。在找种子过程中,让幼儿猜一猜种子藏在哪里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分组进行活动,小组长负责制,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及合作能力。分享总结过程中,幼儿展示找到的种子,交流找到的方法,因为幼儿亲历搜集、实际操作,学习氛围浓厚,发言较为激烈。幼儿在交流分享中,掌握找到种子的途径和方法。在亲身体验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
活动中,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活动,让幼儿在实物操作中自主探索种子藏在哪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性,过程中认识各类种子。相比让幼儿对着照片认识各种水果和蔬菜的种子所获得的经验更为丰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使活动目标有效的达成。活动以自主探索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发现各种种子的不同,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主动的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30、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有趣的膨胀》反思
设计意图
活动区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泡黄豆,观察黄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是因为黄豆遇水产生了膨胀。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科学的教育内容从身边取材,有益于幼儿真正的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身边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愿意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操作和讨论的方式,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2.能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并用完整的语言描述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3.愿意动手、动脑,感受探究活动的趣味。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 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观察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活动准备
干木耳、银耳、胖大海、紫菜、菊花、水壶、温水、记录表、水彩笔、透明杯、盘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感知木耳的特征。1.出示干木耳
(1)教师:你看到的木耳是什么样子?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干木耳的特征。是怎么观察到的?
(2)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
(3)小结:我们小朋友通过用眼睛看,小手摸,鼻子闻的方法,知道了木耳现在看起来黑黑的、小小的、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有点扎手,闻起来还有一股味道。
2.迁移生活经验
(1)教师:怎么才能把干木耳变成我们吃的样子?
(2)教师:有很多的小朋友说,泡在水里就会变成我们吃的样子,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二、基本部分:幼儿实验体验膨胀现象。
(一)幼儿第一次实验,感知木耳遇水膨胀。
1.幼儿实验
(1)讲解实验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将木耳放入温水碗中,仔细观察木耳的变化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提示幼儿保持桌面清洁。
(2)教师:把泡过的木耳夹到盘子里,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较泡过的木耳和干木耳有什么不一样?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干木耳泡水后的样子。
(3)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木耳遇水前后的变化。
(4)小结:泡过水的木耳看起来颜色浅了一些、个子变大了,摸起来软软的、湿湿的, 闻起来还是有味道的。
2.膨胀现象
(1)教师:为什么木耳会有这样的变化?木耳里面什么样子?
(2)幼儿讨论,尝试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原因。
(3)教师:木耳吸水会变大,这种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木耳膨胀变大后,可以做菜和汤,吃起来不仅有营养而且口感会很好,那就把我们泡好的木耳送到厨房去做美味的食物吧!
(二)幼儿第二次实验,再次观察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 1.教师:是不是所有的食物放到水里都会变大膨胀?
2.出示材料:银耳、胖大海、菊花、紫菜(观察认知)
3 出示记录表并介绍使用方法:全班集中猜想,然后幼儿个体实验,最后在分享中全班记录结果。
4.幼儿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提示幼儿观察物体泡水前后的变化,体验探索的乐趣。
5.展示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并在记录表上记录。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的菊花放到水里没有膨胀?而我的已经变大膨胀了?
6.小结:食物遇水变大膨胀,水的温度和泡水的时间对膨胀的快慢也是有影响的,我们可以在科学区活动的时候进行探索。
三、结束部分:拓展经验——探索水温和时间对膨胀速度的影响。
(1)继续观察自然角里自己所泡的操作材料。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新变化?
(2)在科学区探索同一种食物不同的水温,膨胀的速度是怎样的?
(3)整理操作材料。
活动总结
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活动中幼儿通过眼睛看、小手触摸、鼻子闻多种感官感知食物遇水前后的变化,通过亲自操作发现食物遇水膨胀的现象,问题的结论在动手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科学活动既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要适合幼儿探究,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趣味。
31、中班科学教学设计《落叶保鲜办法多》反思
设计意图
4-5 岁幼儿主要通过感知觉以及各种操作活动认识周围世界。他们对事物的操作感知活动是其积累知识经验的重要方式。
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下来,落叶成了孩子们的宝贝。在户外活动时, 他们总会自发地去捡拾落叶,还会不时尖叫努力去接住树上飘落下来的叶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落在地上的叶子有的变干裂了,还有的变腐烂了。小朋友说:“这些叶子不漂亮了,我们怎样让叶子还像以前一样漂亮呢?”“我们把叶子装在塑料袋里吧!”其他幼儿也都好奇的围拢过来……幼儿喜欢亲近大自然,对落叶有种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我设计了有关落叶的科学活动—落叶保鲜办法多。
活动目标
1、认识落叶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能够大胆猜想保鲜落叶的方法
3、初步尝试与同伴共同探索各种辅助材料的使用方法。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1、能够尝试猜想落叶保鲜的方法,敢于大胆想象与表述。
2、尝试使用各种辅助材料,并能与同伴合作探索各种材料的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各种颜色、形状的落叶及有关叶子的图片。
2、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保鲜的材料,如:塑料袋、报纸、餐盒、保鲜膜等。
3、各种操作工具:剪刀、大中小胶条、双面胶、皮筋、毛线、封口夹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导入:教师出示幼儿收集的各种落叶。提问:1、请你看一看这些落叶都是什么颜色的?
2、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3、你还见过哪些颜色、形状不一样的落叶?
(二)教师发给每名幼儿一片叶子,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再次感知叶子外形特征。鼓励幼儿与同伴说一说自己手中叶子的颜色和形状。
(三)出示各种叶子的图片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四)教师出示已经干裂和腐烂的落叶。
请幼儿看一看这些落叶怎么了?他们的颜色和形状还漂亮吗?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请幼儿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保护漂亮的落叶?不让它们变干裂,变腐烂呢?”激发幼儿想象力,说一说怎样保鲜落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出示并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操作工具。
1、请小朋友两人一组进行操作。通过游戏《找朋友》自由结组。找到朋友后两个人商量选择一种方法对落叶进行保鲜。
2、鼓励每组幼儿大胆选择各种材料进行尝试,幼儿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三、结束部分:
(一)每组幼儿展示自己保鲜落叶的方法。
(二)教师引导幼儿把保鲜好的落叶放在自然角,鼓励幼儿每天进行观察。看一看, 比一比,那种保鲜落叶的方法最好。
活动总结
活动反思
一、目标落实情况:
1、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发现等方法,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完成了目标中第一个内容
2、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教师的提问更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并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讨论和分享,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从而突破了重点目标。
3、在幼儿主动操作,同伴间的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使用各种操作材料和工具,最终使难点目标得以突破提升。
二、幼儿参与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兴趣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比较相结合,满足了幼儿了解落叶外形特征的愿望。在活动中,宽松自由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 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使用操作材料和工具时,我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用封口夹、皮筋等多种材料,完成任务。
32、教学设计幼儿园中班科学《纸浆的秘密》反思
设计意图
本月主题活动是《千“纸”百态》,老师和幼儿探索了许多关于纸的秘密,幼儿在彩绘纸面具时,有一个幼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纸面具是怎么做的呢?根据幼儿的疑问,寻求了其他幼儿的看法,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由此,根据幼儿的疑问和兴趣点,设计了活动《纸浆面具》,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解答自己的疑惑。
活动目标
1、 观察人脸的五官,用抓、捏等方式给纸浆造型,探索制作纸浆面具的方法。
2、 初步学习与同伴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仔细观察人脸的五官,用抓、捏等方式给纸浆造型,探索制作纸浆面具的方法。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皮球若干、利于溶解的废旧纸张(水果店赞助的纸张)、棍子若干、胶水、水槽若干
经验准备:有做纸浆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直接语言导入
师:我们上次彩绘面具时,小朋友们提出了疑问,想知道纸面具是怎么做的?那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纸面具。
二、基本部分
(一)废旧纸张变成纸浆
师:我们要做纸面具,我们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幼儿已有制作纸浆的经验,幼儿会很快想到先把纸做成纸浆。)
1、幼儿分组完成做纸浆的任务
幼儿自由与同伴分组,把废旧纸张撕成小碎片,加入清水浸泡,用棍子再次捣碎,随后加入足量胶水进行搅拌。
(二)纸浆变纸浆面具
1、讨论用什么材料协助做纸浆面具呢?
师:我们的纸浆做好了,直接放在桌面上做面具可以吗?
——不行!放在桌面上面具是平的。
——放在桌子上,它没有干的话,我们就没有桌子吃饭了。
——我们在气球上做吧,它是鼓鼓的,做出来就被就不是平的了。
——但是气球很容易爆的,那样我们的面具就坏掉了。
——那我们用皮球呀!它和气球一样的鼓鼓的,它不会爆呀?
2、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师:用皮球这个方法很不错,但是皮球滚来滚去的,我怎么做面具呀?
——用手按住皮球就可以了呀,他就不会滚了。
师:用手按住,就没有手可以做面具了呀?
——我们可以请朋友帮我们按住呀,这样就可以做了。
3、探索制作纸浆面具的方法
师:皮球到处滚的问题解决了,纸浆直接敷在皮球上,一点也不光滑,一点也不好看,这可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轻轻的拍一拍,这样就会变得光滑的。
师:那接下来,面具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人脸的五官)
——眼睛在最上面,我们可以抓两个洞洞就变成眼睛了
——鼻子在眼睛中间,我们可以把纸浆捏一捏变成鼻子,也可以抠一个洞洞变鼻子呀
——嘴巴在最下面,我可以抠出一个半圆,变成笑脸嘴巴。
4、自由结伴,协作完成纸浆面具,老师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可以相互欣赏和交流,将制作好的面具,固定好放在户外晾干。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表演区可开展面具舞会;剩余材料可投放在操作区,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操作。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疑问和兴趣点出发的,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极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胆地说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非常乐意动手制作纸浆面具。
2、在制作纸浆时,加入的胶水一定要足量,不然面具干了之后会很脆,稍微用劲就会破裂。
3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夏天的雷雨》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对夏天的雷雨感兴趣。
2、感受问答式歌曲的特点,并尝试用跳跃音、响亮有力的音表现雷雨的特点。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雷声音效、闪电图片、雷雨视频、《夏天的雷雨》歌曲和伴奏。
活动过程
播放雷声音频,教师引导幼儿进行雷雨初感知
1、教师播放雷声音效,引导幼儿猜猜。
——这是什么声音?下雷雨时,你还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看到什么?(突出“轰隆隆、哗啦啦”等象声词。)
2、问答游戏
——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幼儿回答时,要鼓励幼儿尽量用完整句回答,如天空中一闪闪,闪电光发亮。)
——天空中轰隆隆,什么声音响?
——天空中哗啦啦,什么落下来?
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并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夏天的雷雨》。
——有位优秀的艺术家,把你们的回答变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夏天的雷雨》,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播放歌曲。)
2、再次欣赏歌曲《夏天的雷雨》。
——大家仔细听一听,歌曲里在唱“一闪闪、轰隆隆、哗啦啦”时的声音和我们平时唱歌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唱?(鼓励幼儿交流自己的感受。)
3、师幼一起学唱:用跳跃的音唱“一闪闪”,用响亮的声音唱“轰隆隆、哗啦啦”。
教师用不同的形式带领幼儿演唱歌曲
1、第一遍学唱,教师唱问句,幼儿唱答句。(重点引导幼儿用跳跃的声音演唱“一闪闪”,用响亮、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哗啦啦”。)
2、第二遍学唱,将幼儿分成两大组,一组唱问句,另一组唱答句。(重点练唱幼儿有困难的乐句。)
3、第三遍学唱,男孩唱问句,女孩唱答句。(重点引导幼儿用自然音演唱。)
4、第四遍学唱,教师唱问句,幼儿唱答句。(重点引导幼儿结合歌曲做简单的身体动作。)
温馨提示
为让幼儿更清晰地听辨“轰隆隆”“哗啦啦”等象声词的演唱方法,组织听赏歌曲第二遍时,教师可采用清唱,并用身体动作提示这些象声词不同的唱法。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的音乐歌曲选择上我们应该依据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节奏节拍适合的的歌曲。当然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的,有规律性的歌词的歌曲。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孩子们兴趣性高的歌曲等等。我们的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更多的会关注。幼儿的兴趣、乐曲的音域以及歌词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它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形式活泼、问者自由,答者也无拘无束,句式简单,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别、联想能力大有裨益。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幼儿在25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和幼儿的互动有所加强,更加注重幼儿的学习效果,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把舞台让给了幼儿,幼儿是课堂的主体。
我的宗旨是能让幼儿在快乐、轻松地氛围中学习音乐。让幼儿能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心灵的陶冶。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摸索,不断前行。
34、中班科学《两只气球》教学设计反思
两只气球(科学)
准 备
两只一样的气球,一把椅子
玩 法
1、告诉孩子游戏的玩法、规则、观察的重点。
2、把两只气球吹起来,一只吹得大些,一只吹得较小,用线把气球口扎好。孩子观看,哪只气球在空中飘的时间长。
3、妈妈两手平举,各拿一只气球,从一个高度同时松手放下两只气球,让孩子观看,哪只气球在空中飘的时间长。
4、孩子模仿妈妈站在椅子上放气球。
获得经验
初步了解空气的浮力
提 示
空气像水一样,有浮力。相同物体表面积大的,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大,所以大气球飘的时间长些。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35、中班科学《蒜头发芽了》教学设计反思
蒜头发芽了(科学)
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
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36、中班科学《不喝水的蜡》教学设计反思
不喝水的蜡(科学)
一、活动目标。
1、萌发孩子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纸杯功用。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目标1所诉既重点。
难点:目标2所诉既难点。
二、活动准备。
1、三个大水盆装满水,纸、笔若干。每组一个一次性纸杯装上水。
2、幼儿每人事先折好一个小船。
三、活动过程。
(一)玩纸船。
“请小朋友看看教室里有什么?”(水盆,水盆里有水)“你们想玩吗?想想你要怎么玩。”幼儿讨论后自由选择地方玩。
提问:A你是怎么玩纸船的?
B你的纸船怎么了?
C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蜡不喝水,蜡涂在纸上就好像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纸的
(二)折纸杯。
教师出示一个纸折的杯子,让幼儿观察。
提问:A你觉得这个纸杯能装水吗?
B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杯不漏水。
幼儿自由讨论后进行操作。
小结:蜡涂的厚薄均匀与否会影响效果,涂的厚均匀的不会漏水
反之就要漏水。
(三)发现纸杯的秘密。
教师出示另一种一次性纸杯,让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不同,然后揭晓纸杯的秘密。
(四)延伸。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请小朋友回去再找找,我们下次再来做实验。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或者说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教师请小朋友观察与亲手触摸发现了纸船不湿的秘密,这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契机,请拿着蜡船的小朋友把船举起来,让周围的小朋友也看一看,摸一摸让他们能够发现不同,这样后面孩子关注实验的热情更高,活动的气氛更好。
37、中班科学《小球站稳了》教学设计反思
小球站稳了(中班科学)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乒乓球和纸。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环境准备:体育区角投放的兵乓球。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 幼儿自由玩球.
2.幼儿将球放在柜子上,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球站稳 ?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3. 再次提出问题:能不能想办法就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 ?
4. 鼓励幼儿动脑筋.再次大胆设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3.将作品陈列在柜子上,幼儿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
延伸活动:
区角里投放纸张.瓶子.盒子等其它材料,让孩子尝试实践更多的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活动反思:
科学在于探索,科学在于发现,其实,有些我们无需说得过于清楚,孩子们只要在实践中多看、多学、多玩,他们便能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一些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38、中班科学《让空气更干净》教学设计反思
让空气更干净(中班科学)
目的:
1、 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2、 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准备:
1、 棉花、香烟、瓶子。
2、 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
3、 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源的录象片。
过程:
一、 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
1、 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像,想一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 放映自摄录像片,请幼儿观看。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镜头二:汽车、摩托车排出的废气;镜头三:工厂烟囱飘出的黑烟;镜头四: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镜头五: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 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会有什么危害?
二、 感知不洁空气对人体的危害
1、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方法是先在瓶子里放一团雪白的棉花,然后把一支点燃的香烟放进瓶子。
2、 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播放自制电脑教学软件《人体上半身内部器官透视图》,重点突出呼吸道,显示空气体内的循环现象及其过程。
3、 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人吸进含有尼古丁的空气,会有什么影响?
4、 向幼儿展示实验结果--瓶子一部分棉花被熏黄了,请幼儿闻一闻瓶子里的气味,说说自己的感受。
5、 在屏幕上显示人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后呼吸器官受损的情况。显示方法是设置一道黑色气流进入呼吸道,把整个呼吸道染成黑色。
6、 小结:如果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人体危害很大。
三、 学须知"环保小卫士"
1、 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制止那些污染空气的行为,让空气变得更洁净。
2、 幼儿操作鼠标,在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上找出污染空气的行为。如果选择正确,背景天空会变成浅蓝色,并出现红色"★"图案;如果选择错误,则背景仍为灰色,并出现"×"图案。
3、 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身体健康。(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生活区焚烧垃圾等。)
活动延伸:
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污染空气的事,并能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39、幼儿园教学设计中班科学教学设计:邮票的秘密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邮票的秘密
活动目标:
1、交流分享幼儿所收集邮票的相关知识
2、在实验探索中发现邮票的秘密
3、在活动中养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投影仪,各式各样的邮票,新邮票数张,信封一张
2、小纸片,浆糊,小水盒,棉签
活动过程:
一、用投影仪出示收集的邮票,介绍邮票的相关知识
二、师生一起操作,发现邮票的秘密。
1、扮演魔术,发现邮票的秘密
2、讨论:为什么邮票沾上水可以贴在白纸上?而小纸片沾上水却不能贴在白纸上?
3、录音,由邮递员叔叔讲出邮票的秘密
4、邮票和小纸片沾上水后,让幼儿摸一摸进行比较
三、制作邮票,感受实验心得
40、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笋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笋
设计意图:
如何选材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否能充沛利用大自然、大社会的现有资源,是否容易获得幼儿动手操作的资料。现在正值春意盎然的时节,鸟语花香,万物复苏,一株株笋芽儿破土而出,于是我就充沛利用我们宁海的地理优势,把教育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大自然。带领幼儿上竹林看笋、跟笋婴幼儿比高低、做游戏、用小锄头挖笋等,让他们在竹林里自由探索、自主发现,使小朋友们有了亲身的体验,感性的认识,充沛体现了人与自然这种交互相融渗透的关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笋”这个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小朋友们已经去竹林认识过毛笋,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那回到课堂上,如何把浅层的经验引伸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上来呢?我设计了“笋”这个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比较三种笋的异同,了解笋的基本特征、生长过程、用途等。
2、在经验讲述、观察比较和剥笋的过程中提高敏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发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目标中比较三种笋的异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小朋友们去竹林认识了毛笋,这里让他们比较三种笋,对于中班小朋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考虑到我们班是从托班上来的,各方面能力比较好,让他们对三种笋进行比较,也是一种尝试和挑战吧!
活动流程:
第一环节:经验回顾
这里运用录像教学,把小朋友去竹林的情景拍摄下来,小朋友感到特别有趣,充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是通过直接感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里运用录像的动感画面,把语境和语言密切匹配进行表述,小朋友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协助。
第二环节:观察、操作、比较
凯洛夫曾说过:未满学龄的儿童,他们的知觉在许多场所下是直接与动作和活动相联系的。在活动中,我让每个幼儿选择一株笋,通过各种感官,和同伴交流、比较,从比较两株笋到比较三株笋,接着剥笋壳比较笋肉,让幼儿在多通道、多层面的参与比较中,使认识不时升华,解决了目标中的重难点。
第三环节:了解笋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我用展示实物和幻灯相结合的形式,给幼儿以直观的感受,这也是对中班幼儿学习特点作出的应答。最后是活动的延伸局部,我让幼儿用笋壳制作、讲述,把笋肉拿到食堂去烧,使课堂中未能很好深入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促使小朋友多方面的发展。
活动设计:
笋
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比较三种笋的异同,了解笋的基本特征、生长过程、用途等。
2、在经验讲述、观察比较和剥笋的过程中提高敏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发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准备:
毛笋、雷笋、山笋若干;带土的竹鞭;事先拍好录像;制作幻灯。
过程:
一、经验回顾。
1、(放录像)师:咦!这里面有谁呀?我们去哪儿?今天来了那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带着客人老师一起走进录像到竹林去看笋吧。
2、依次定格,提问:这是谁?在干什么?
二、观察、操作、比较
1、最后我们终于把笋挖出来了,真是太高兴了。我们挖出的是什么笋?
2、小朋友在盒子里找找,哪株是毛笋?再找找除了毛笋,还有什么笋?(雷笋,山笋)
3、(两株笋比较)每个小朋友拿一株喜欢的笋,然后找个好朋友比一比,你们的笋有什么不同?
4、(三株笋比较)请三位拿不同笋的幼儿上来,比比这三株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5、幼儿动手剥笋壳。
6、比较三种笋的笋肉。
三、生长过程和用途。
1、提问:我们宁海什么地方笋最多?(双峰)我们作为宁海人感觉怎么样?
2、笋是从哪儿来的?欣赏竹鞭,了解竹鞭——笋——竹子。
3、笋有什么用?
(1)笋壳的用途。
(2)笋肉的用途。
(3)竹子的用途。
(4)欣赏幻灯片。
(5)师生一起小结:笋的一身都是宝。
四、延伸活动:我们把桌上的笋壳拿到教室做手工,把笋肉送到食堂烧吧!
41、教学设计中班科学《影子》反思
设计意图组织该游戏活动的前期经验分析: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光随处可见,幼儿随时可以找影子,光和影就像两个有趣的爱魔术师,总能引起孩子们浓厚的探究兴趣。在系列的光和影的主题活动中,手电筒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每次选择到科学区域活动中玩的孩子都要摆弄电筒,似乎已经不满足于把电池正确的装好、打开开关这样简单的研究,作为教师的我,心中想的是如何创设合适的环境,并引导孩子去发现和尝试更有趣、更多样的玩法,能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感受科学。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探索,体验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乐趣.
2、感受光源的距离与光圈大小的关系.
3、感受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有关,在探索实验中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感受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活动准备
把光亮遮住的科学发现室一间、架起的野营帐篷两顶、手电筒若干、皮影戏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引出游戏的主题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的露营是在晚上,那么黑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照亮呢?对,用手电筒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二、大胆使用手电筒:鼓励幼儿使用手电筒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过程中感受同伴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快乐。
教师:老师手里只有三个手电筒,其它的就藏在我们周围的某个地方,把这三个手电筒拿去,互相帮助去把它们都找到吧。
三、自由玩手电筒,引导幼儿感受发现光源的距离与光圈大小的关系。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与幼儿个别交流,提示孩子思考。
教师:好了,我们都坐下来一起看一看周围有什么有趣的东西(科学发现室周围的墙上摆放着动物标本),看一看天空中的星星(科学发现室的顶是星空造型)。
四、尝试、探索玩光影游戏。
1、鼓励幼儿在帐篷里外都开展游戏,大胆尝试各种玩法。
教师:我们的露营小帐篷欢迎大家来玩哦
2、在幼儿自主尝试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孩子适当的启发,为他们以后的探索研究提供帮助。
教师:我们来看看老师的笔记本电脑里有一段有趣的视频,讲的是皮影戏,看看这个皮影戏是怎么表演的?
游戏中观察到的问题及指导:
问题一、自由玩手电筒环节,少数孩子在短暂的观察周围以后就失去兴趣,把手电筒对着同伴照,开始嬉闹。
指导:我采取个别交流的方式,首先制止了他们的嬉闹,然后我交给他们每人两个任务,把要寻找的两个目标用说悄悄话的方式告诉他(两个目标是一大一小两个动物),鼓励他们如果找到了是有奖励的。孩子们高兴的接受了任务,积极的打着手电去寻找目标了。
问题二、在尝试、探索玩光影游戏环节,幼儿自由探索了大概10分钟左右,都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总是停留在上一个环节的内容上,只有个别孩子会坐在帐篷里往外照,没有出现教师预期的情况。
指导: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用游戏的方式启发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与孩子一起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一个孩子在帐篷里,教师帮助制造出剪影的效果,其他小朋友看剪影来猜,然后鼓励幼儿配合玩这个游戏,猜的目标还可以扩大到科学室里的动物标本,这样游戏越来越有趣,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热情更高,还玩出各种花样,如为了增加猜的难度,小朋友创造性的制造出“模糊剪影、晃动剪影、跳动剪影”等效果。
活动反思
教师简要反思:
首先,我对这个游戏环境的创设是灵光一闪,我觉得这个“漆黑”的情境创设是整个游戏开展的支撑,幼儿非常感喜欢,因此我感到,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游戏时,不能墨守成规,许多情境是孩子们渴望的,老师应该贴近孩子们,去寻找和发现他们想要的游戏,而不是总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自认为的进行一成不变的安排。
其次,本次游戏我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寻找方法策略解决问题这几个步骤。我深刻的感受到: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仅仅只是一个旁观的角色,需要更多的是去关注幼儿,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状态,充分了解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与帮助。与此同时,给予孩子们充分交流合作的机会。
42、教学设计中班科学教案《盖子去旅行》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艺术领域也明确要求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材料开展教学活动,而大班的幼儿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我以盖子为主材料,设计了《盖子宝宝旅行记》这一活动,让幼儿根据盖子拓印的形状,大胆的想象,用色彩鲜艳的油性笔,高光笔进行添画,既让幼儿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又增强了他们讲述的能力。
活动目标
1、用添加的方法把盖子变成不同的形象。
2、幼儿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想象、创造的乐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用拓印的方法和添画法表现出盖子不同的形象。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盖子,黑色的长卷一幅,各种颜色的颜料。
2、高光笔,油性笔,幼儿每人各一支。
3、《郊游》的音乐,轻音乐。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不同形状的盖子。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去森林里旅行,出发吧!(幼儿随音乐进入教室)
师:咦,我们遇到了谁?盖子今天躺在这里,没有人和他一起玩,我们现在和他一起玩一玩好吗?在玩之前,老师有两个问题要提出,你的盖子和其他的盖子宝宝有什么不同?如果盖子可以走路的话可以怎么走?(幼:形状不同,颜色不同、花纹不一样、图案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有的高,有的矮……)
2、 引导幼儿在轻松的音乐中体验盖子拓印的乐趣。
师:这些盖子说:“我天天躺在这里动都不能动,我也好想和小朋友一起去旅行,你们愿意帮帮我吗?”(幼:愿意)那我们要怎样帮帮它呢?但是盖子想穿很漂亮的衣服,你们看老师在后面准备了什么?(幼:颜料)
现在请小朋友挑一个你喜欢的盖子给她穿上漂亮的衣服,开始行动吧!
3、给盖子添加五官和肢体。
师:我们刚才带着大大小小的盖子宝宝到马路上走一走,但是这些盖子说,我想要看到更美丽的风景,想要听到更好听的声音,你们愿意帮帮我吗?(幼:愿意)。那你们要怎样帮帮我呢?(幼:先给它画上耳朵,眼睛。)
还给他画上什么呢?(幼:鼻子、嘴巴。)
可是盖子又说了:“我变成盖子以后,我想和我的好朋友手拉着手一起去旅行”那要怎么办呢?(幼儿:给他们画上手。)但是有的好朋友如果很远很远的话,我要怎么办?他要和好朋友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怎么办?
4、幼儿根据盖子拓印的影像,进行大胆的想象,把盖子变成不同的形象。
师:盖子终于出来旅行了,他现在可高兴了,看这个盖子它走着走着,遇到了谁?你们觉得它像什么?它又走着走着遇到了谁?盖子呀,在旅行的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有趣的故事,那就看小朋友等一下能不能帮忙把这些还没有变身的盖子,变成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你们觉得它像什么,你就把它变成什么。(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作品,分享交流。
师:盖子到底在旅行的途中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谁能把你的盖子遇到的有趣的事情说一说呢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 首先,是游戏法游戏能调动幼儿的兴趣,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活动的开始我就以小朋友去森林里旅行碰到了盖子宝宝,盖子宝宝要和小朋友玩一玩的游戏来导入,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其次,我还让幼儿用盖子拓印并将盖子宝宝的五官和肢体,还有盖子变成的不同的形象,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幼儿体验创作的乐趣,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43、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沉与浮》教案模板反思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名称:沉与浮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
能力目标:
1、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利用“↑”和“↓”进行记录。
2、探索使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乐意参加沉与浮实验,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2、活动难点:探索使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皮球、积木、钥匙、石子、泡沫、空塑料瓶、蜡笔、铅笔、橡皮、铁片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物品。
2、记录材料:观察记录表、记号笔。
3、装满水的水槽一个。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沉与浮》,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小材料,这些小材料特别喜欢和水做游戏,它们在水里究竟是怎样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探究呢?
(二)大胆猜测,实验验证。
1、认识材料,知道名称。
2、用钥匙、皮球做实验,观察现象,初步感知沉浮。
3、请幼儿观察材料,并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材料的沉浮性质。
4、指导填写记录表。
(三)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1、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2、猜想、实验对比,深度感知沉浮,统一认识。
3.、把实验材料按沉、浮分类。
(四)深入探究,改变沉浮。
1、这些小材料,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想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成功了吗?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通过探索,知到改变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能让物体浮起来或沉下去,借助其他物体可以改变沉与浮。
(五)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1、观看视频,思考:水灾时如何自救?
2、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偷偷玩水,谨防溺水。
(六)结束课堂,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更多有关沉浮的材料,去探索更多有关沉浮的秘密吧。
活动反思
“沉与浮”这个活动,紧密围绕“沉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本次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物体的沉浮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玩一玩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物体沉与浮的原因,获取与物体沉浮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发展开渠。活动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发展引路。
44、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水不见了》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水本身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学活动《水不见了》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养成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一般来说,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们围绕本次活动的目标进行科学活动开展。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哪些东西不会吸水。
2.尝试初步使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发现。
3.愿意主动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动手操作后获取经验,发现生活中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难点:
初步尝试使用记录表,记录容易吸水的物品打“√” ,不会吸水的物品打“×”。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每组一盆水;纸、海绵、布、石头、积木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2.纸(实物)海绵(实物)布(实物)石头(实物)积木(实物)。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师: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一个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3.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1.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像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每组幼儿对桌面的材料进行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用记录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没有? 水变不见了用√表示,水没有变不见用×表示。
海绵(实物√)毛巾(实物)√纸(实物)√石头(实物)×积木(实物)× 五、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六、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总结
本节课重点是让幼儿愿意主动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从课程里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哪些东西不会吸水。且尝试初步使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发现。然而从这节实操课程里,孩子们都兴趣十足,教学已达到目标和想要的结果。
45、中班科学教学设计《长廊有几间》反思
设计意图
我园地处中山公园内,孩子们每天会在长廊中游戏,每天耳濡目染孩子们会发现一些长廊的简单特征,通过这一节集体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幼儿发现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探索性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策略。
活动目标
1、知道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2、能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探索发现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并乐在其中。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长廊中的哪四根柱子是一间
活动难点:点数一定距离内的长廊间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四面墙围起来的就是一间屋子的经验
物质准备:绳子、蓝胶、数字卡、生活中的自然物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对长廊间的探索的兴趣。
师:长廊是一间一间连接起来的,四根柱子是一间。长廊里有这么多柱子,你们知道哪四根柱子是一间吗?
2、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1)教师请幼儿在一定距离内(三间)找出长廊中的一间。师:请你们快去数一数、看一看,找出长廊中的一间吧。幼儿自主探索,引导幼儿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探索发现。
(2)教师请三名幼儿介绍自己找到的长廊中的一间。
观察、梳理横或竖哪四根柱子是一间,发现同一事物可用不同标记物记录。
(3)师幼共同梳理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小结:我们的房子是四面墙围起来的是一间,长廊是四根柱子围起来是一间。
3、引导幼儿点数一定距离内的长廊共有几间。
(1)鼓励幼儿点数长廊的间数,并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们知道了长廊四根柱子围起来是一间,谁能数一数从这里到那里的这段距离内(六间)的长廊有几间?
(2)师生分享答案,引导相同答案的幼儿站在一起,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答案中的数量。
师:这一段长廊有几间?谁跟他的答案一样?谁有不同的答案?
(3)师生验证答案,依次请不同答案的幼儿代表介绍计数长廊间数的方法。
师:为什么我们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呢?你是怎样数的?可以给我们讲一讲或者演示一下吗?
发现、梳理共性问题,如:共用柱子或遗漏等。被共用的柱子和另外两根柱子又组成了一间,所以在数有几间时会有共用柱子组成另外一间的现象。
4、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索长廊间数的兴趣
师:中山公园的长廊是很早以前修建的,是著名的文物,长廊上的彩绘有 2231 幅, 听说长廊有二百多间,小朋友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数一数
活动总结
本节活动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第二层:幼儿能够发现长廊中一间的特征。第三层:幼儿能够点数出一段距离的几间。
活动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方式,幼儿实际操作点数柱子,并将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通过梳理相关经验,每一次的挑战都能给幼儿挑一挑够得着的感觉,使活动既有趣味性又不缺乏挑战,幼儿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反复尝试、合作、协商的良好学习品质。
46、教学设计幼儿园中班科学《跳跳蛙》反思
设计意图
《指南》中明确指出了对科学领域活动的要求: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本次活动的设计,为了通过教师示范,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形成制作“跳跳蛙”的直观思维,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最后学会思考和制作“跳跳蛙”的科学学习的活动过程。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又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弹簧的特性和用途。
2.运用弹簧原理制作跳跳蛙,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3.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制作跳跳蛙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难点:制作玩具过程中纸条的折法和固定方法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①教具:弹簧一根、跳跳蛙范例一个、两根不同色的纸条、自制纸弹簧小人一个、自制纸弹簧爱心卡一张、背景音乐磁带。
②学具:弹簧、两根不同色的纸条、小青蛙图片人手一份、双面胶。
2.经验准备:幼儿对弹簧的已有认识。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件小东西,你们想看吗?(师出示“弹簧”)瞧,这是什么?下面我们就和小弹簧一起来玩游戏。
(二)活动展开
1.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演一演的形式,了解弹簧的特性。
(1)玩一玩小弹簧,让幼儿自由探索弹簧的特性。
要求:拉一拉小弹簧,你会发现什么?
压一压小弹簧,它又会怎样呢?
压得轻与重,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好,请小朋友拿出小弹簧,一起玩一玩。
师小结:小弹簧,真有趣,拉一拉,会弹回去;压一压,会跳起来;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说明它是有弹性的。
(2)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里面有弹簧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里面也有弹簧的,把你知道的和边上的小朋友说一说。
(3)演一演:我是一根小弹簧,巩固弹簧特性。
师:我们生活中有弹簧的东西真多呀,下面,请你也来当一根小弹簧,我当压弹簧的大力士,我压,你蹲,我松手,你跳起,好,卷卷卷,卷成一根小弹簧,小弹簧,真有趣;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压压压,跳跳跳!
2.根据弹簧特性,制作纸弹簧玩具——跳跳蛙。
(1)出示纸弹簧跳跳蛙, 激发制作兴趣。
小弹簧有趣吗?瞧,把谁给吸引来了?(小青蛙)呱呱呱,我是一只跳跳蛙,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原来这也是一根什么?(弹簧)看用什么做的?他是一根用纸做的纸弹簧。
(2)让幼儿猜测折纸弹簧的方法。
猜一猜,纸弹簧是怎么做成的?(幼儿猜测)
(3)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跳跳蛙。
①拆掉一根纸弹簧,引导幼儿观察两根纸条交替折的方法。
②师示范用两根纸条折纸弹簧:两根小纸条,一根横来一根竖,慢慢慢慢,头碰头,边对边,像什么呀?用双面胶帮忙固定,双面胶的外衣脱下后,放在篮子里,保持干净、卫生。
③哪根纸条在下面,下面纸条往上折,边线一定要对齐,两种颜色交替折,一层一层往上折,折到边缘双面胶固定,注意卫生。请出小青蛙,贴在纸弹簧的上面,好了,跳跳蛙做好了。你们想做吗?
(4)幼儿动手制作跳跳蛙。(轻音乐)
要求:两根纸条要交替折,边线一定要对齐。
(三)活动结束
玩一玩跳跳蛙。折好的小朋友先玩一玩跳跳蛙,再一起玩一玩:跳跳蛙,真有趣,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压压压、跳跳跳,看看谁的青蛙跳得高。
(四)活动延伸。
好了,跳跳蛙玩累了,请他在你的大腿上休息一下,看,又有新客人来了,谁呀?纸弹簧小人,纸弹簧爱心卡,什么地方是纸弹簧做的?漂亮吗?纸弹簧还可以做好多好玩的玩具,等会儿我们区域活动时,大家再一起做一做、玩一玩。
活动总结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用弹簧引出弹力这个话题,让幼儿动手体验,后讨论生活中有什么是弹簧做的,然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制作纸弹簧,跳跳蛙。选这个课题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让幼儿在生活回忆中回想什么是弹簧做的,边回想边表述,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制作中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设计科学活动时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且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在活动内容设计中教师引导幼儿来完成跳跳蛙的制作,充分的让幼儿动手操作并且思考。可以在之后的主题活动中可以多运用操作法,观察法等学习方法,让幼儿可以充分的探索,体会活动的乐趣,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之下快乐的成长。
47、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智夺水果》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背景:
创意源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我当时在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偶然一次,我突然发现书中有一节对应记忆的活动,可是过程较枯燥,几番思索后,我想到了闯关游戏,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提升幼儿的积极性,从而为记忆打下基础。此外,由于现代化教学的逐步普及,我想将本次的部分活动涉及到微课当中,此次来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活动目标:
1、情感:在闯关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2、认知:知道九宫格里格子的位置;
3、能力:能在规定时间内记住格子里的水果位置、种类、数量,并且会用较完整的话讲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能在规定时间内记住格子里的水果位置、种类、数量;
活动难点:专注力、记忆力有所提升。
活动准备:微课件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2、抛出问题,引入主题——请幼儿帮小动物找回水果。
3、狼小偷设置3个关卡,通过3个关卡逐步提升幼儿的记忆能力,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发展、思考能力。
4、闯关成功,举办派对,幼儿获得成就感。此外,我加入解释狼小偷的行为环节,从侧面引导幼儿遇到问题应该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解决。
微反思:
本作品用闯关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兴趣;同时在闯关中用旁白和狼小偷的身份与幼儿进行适当的互动,使幼儿感觉到这不仅仅是在观看视频,而是参与到游戏中来,共同取回食物。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浓厚,注意力较往常有所集中。
在闯关完成后将“狼小偷”再次请回,告诉幼儿“狼小偷”其实就是小狼多多,拿水果只是他为了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一个恶作剧,以此引导幼儿遇到问题要告诉别人,而不是用错误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以此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多领域发展。
但是通过观察发现本次活动更适用于中班下学期中后期的幼儿,也就是5周岁左右的幼儿,如果4-5岁幼儿想顺利通关还需要成人在旁稍作引导;此外,狼小偷有时语速稍快,幼儿的反应有时会慢一些,可以将狼小偷的表达更清晰、缓慢些。
48、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教学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2、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筷子人手一双,幼儿操作材料。
三、活动重、难点:幼儿正确操作筷子,并用筷子开展各种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我给大家讲个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猜一样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师:是的,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的发明,那时的人们用竹子削成这样的两根细竹棍,一头细,一头粗,开始人们称它为“箸”,后来又叫筷子,别小看这一双细细的筷子,无论面条,米饭,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东西都难不倒它,它既可以这样夹菜,也可以当夹子,又方便又卫生,后来中国人就习惯了用筷子吃东西,并且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它可是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离不了的好伙伴。你们说,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学习活动
①请每一组的小组长为幼儿分发筷子与小碟子,幼儿将各自的筷子按老师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师教学筷子握法
师:先将筷子象老师这样拿在手上,细的一头向下,粗的一头向上,且两只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夹住,将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之间,这样,我们的筷子就能够自由的开合,夹取东西了。现在,
让我们互相看看,谁的小手最
灵巧。(幼儿间相互交流,检查,老师则巡回指导,并帮助那些还不能正确持筷的幼儿掌握要领。)
③师:现在,让我们举起我们手中的筷子来做个筷子操吧!
放音乐,幼儿跟随老师练习筷子使用的各种模仿,如: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搅动筷子搅拌等等,反复多次练习。
3、实践活动
①请小组长分发果盘。
②师:小朋友们非常能干,这么快已经学会使用筷子了,现在老师有好吃的东西请大家吃,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吃的时候,大家要用手里的筷子夹着吃,而不是手或别的东西,那样不卫生。大家先将喜欢吃的豆子夹到自已的碟子里,再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少就夹多少,不要浪费,如果还想吃,再去盘子里夹,大家都记住了吗?就让我们开始吧!
③放音乐,幼儿边吃边交流,老师一边巡回指导,帮助那些掌握得还不够好的幼儿,一边和孩子们交谈,品尝食品。
4、筷子游戏
①跳筷子舞
幼儿的品尝活动快结束时,老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起立与老师一道跳筷子舞,或用筷子敲击桌子发出清脆而欢快的乐点,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②活动小结
音乐结束
师:大家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一样新本领,能用筷子夹住这么小的豆粒,真是不容易;而且我们还能用筷子来跳舞呢,要是你们天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用它,你们的小手会越来越灵巧,脑子会越来越聪明,我现在可喜欢我的筷子了,你们呢?
③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筷子有关的各种游戏活动。
师:还有谁能想出我们神奇的筷子还可以做些什么?
幼:蘸颜料画画、筷子叫乒乓球、搭房子......
5、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筷子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同时也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的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体验筷子给我们带来的娱乐功能,从而喜欢并正确使用这一工具。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