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首页 -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附专家点评动手变一变

时间:2022-11-20 09:30:04 A+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附专家点评动手变一变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附专家点评动手变一变

1、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附专家点评动手变一变

  动 手 变 一 变

  ——大班科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动手,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碰一碰,总有许多的“为什么”从嘴里冒出来,怎样满足幼儿的这些愿望,怎样将《纲要》中的目标落实到我们的科学活动中。因此我设计了这次大班科学活动“动手变一变”,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选取活动内容:

  1、选择幼儿身边常见的材料,诱发发现的兴趣。

  例如:吹泡泡、做馒头、充皮球等这些活动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

  2、选择幼儿熟悉、兴趣的内容,激发探索的欲望。

  例如:将两种颜色混合的变色游戏,调配调味品等这些都是幼儿熟悉且喜欢的内容。

  3、丰富相关知识,引发交流的愿望。

  例如:活动前我班开展了与该活动相关的两个活动:一、谈话活动“我的变化”→主要是让幼儿将小时候的照片与现在的自己对比,并通过观看人生长过程的图片,了解人的变化过程;二、家园活动“找一找”→请幼儿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找找身边有什么事物发生了变化,然后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探索中发现事物的变化。

  2、引发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各色颜料、排笔、透明水杯,记录表。

  2、糖、盐、醋若干、温开水,汤匙、电磁锅、面团、盘子。

  3、洗洁精、各种塑胶、吸管、气球、皮球、毛线、打气筒。

  四、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1)引发幼儿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

  师:前几天,我请你们找找身边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你们找到了吗?现在就把你发现的秘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通过亲切的谈话,秘密的分享,教师很自然将幼儿的兴趣点引入活动中。)

  (2)以变魔术引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初步了解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的神奇变化(如:酚酞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融合会变成玫瑰红)。

  师: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事物发生了变化,现在我来当个魔术师,来变一变我们身边的事物。瞧!这是两瓶什么颜色的液体?(无色)你们猜猜它们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请个别幼儿说说)好!现在让我来变一变吧!(操作实验)呀!变成玫红色。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呢?今天我们的实验区内就准备了许多的东西,请小朋友也当个小小魔术师,动手去试一试,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魔术表演是幼儿特别喜欢观看的节目,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利用一个小小的魔

  术表演,既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幼儿明白我们身边的事物都在不

  断的发生变化,同时也为后面的操作活动提出了示范性的要求。)

  2、操作实验,观察记录。

  (1)学习观看实验操作示意图。

  师:实验之前我们来学看操作示意图。(讲解如何看示意图)

  (2)交代实验区的规则:认真实验;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可求助老师或同伴;工作完后请收拾好实验材料,并将椅子搬到中间,然后可以去看其它组的实验,但不要影响同伴进行实验。

  (在这次的实验操作中,我们运用到记录卡和实验操作示意图,让幼儿学习自

  己观看示意图、自己记录结果,这样即能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目的,又能帮助

  幼儿梳理探索的方法和思路。)

  3、幼儿自由选择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发现物体的变化。

  (1)颜色的实验

  1组:颜色变变变(颜色的调配)

  (2)水的实验

  2组:把糖放在水里(水变甜了);把盐放在水里(水变咸了)

  把醋放在水里(水变酸了)

  3组:用磁化锅烧水、蒸馒头。(水开了,冒泡泡,并且有许多气体,馒头变大了,有香味。)

  4组:把洗洁精放在水里。(可以吹泡泡)

  (3)气体的实验

  5组:吹气球、皮球(投放没有气的气球、皮球,用嘴吹或用打气筒打,气球变大,皮球的气充满了、变硬了。

  (各组通过颜色、水、气体等不同的实验操作都得出了共同的结论:我们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

  4、交流分享。

  (1)每组请一位代表来交流、分享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小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小朋友回去在找找,把它们画下来说给爸爸、妈妈听。

  (通过交流分享,幼儿即能了解到其它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也提高幼儿在同伴中大胆表述的能力。)

  5、分享馒头。

  幼儿与老师共同分享馒头,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与同伴共同品尝馒头,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对事物都在变”的理解。)

  五、活动效果分析:

  活动开始时教师以变魔术引题,孩子们兴趣盎然,瞪大眼睛等待教师的魔术表演。这个魔术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的神奇变化,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接着我们为孩子提供丰富、有趣且探索性强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实验组进行操作→探索→观察→记录,在玩中发现各种事物的变化,并互相交流讲述各自的发现;最后再引导孩子们观察“蒸馒头”的过程,通过与同伴共同品尝馒头,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对事物都在变”的理解。

  专家点评:

  随着贯彻《纲要》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逐渐定位在:幼儿乐学、会学、会用上,这正是《纲要》所赋予我们的教育理念。今天的《动手变一变》活动,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理念,并把它很好的运用与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幼儿乐学。所谓乐学就是幼儿对科学活动有一定的兴趣,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活动从一开始到结束,幼儿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的投入到了活动,这种兴趣的来源主要得益与:

  1、活动的选择来源与幼儿的生活。在日常的活动中幼儿很喜欢吹泡泡、调颜色、揉面团、拍球呀这些活动,这一既源于幼儿实际生活又是幼儿所熟悉的教材,使幼儿乐于操作、乐于探索。在探索与操作中不断获得成功。

  2、教具的提供能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象吹泡泡那组,刚开始幼儿运用洗洁精跟水的调配,比例掌握不好,水太多,吹不出泡泡来,后来通过看图示,多次探索都成功了,那份喜悦不语言表……

  3、教师对幼儿的亲和力、蹲下来与幼儿之间的对话,为幼儿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幼儿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其次、幼儿会学。会学指的是幼儿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活动中,幼儿的这一会学主要表现在:

  1、幼儿始终在互相合作中学习、探索、交流。今天的《变一变》活动,幼儿一直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这当中培养了幼儿互相合作,不断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将有利于幼儿的一身学习。

  2、在活动中教师始终以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及时观察幼儿在学习中的反应,给予很好的引导和帮助。如发现一个幼儿用气筒给气球打气时,第一下鼓起来了,第二下就瘪了,气球一直不会鼓起来,……教师就引导幼儿:你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气球不会鼓起来呢?经教师的提醒,幼儿马上加快了打气的频率,气球鼓起来,教师又及时引导幼儿:看看是否需要请朋友帮忙呢?幼儿马上请同伴拿毛线,两人一起将气球扎好,好开心,又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和学习中去了。

  3、记录表和图示卡的运用很好。既能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目的,又能帮助幼儿梳理探索的方法和思路,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帮助。这样的学习,是教给幼儿方法,为幼儿一生的学习打下很好基础。

  再次、幼儿会用。我们期望幼儿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很高兴的看到陆老师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图示卡,就是利用幼儿能看懂的图与文字来绘制的。这组幼儿的操作,完全是看图示的。还有调料的那组,调完了,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调料可以做什么用呀?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说了很多,可以凉拌菜或者放到汤里调味……

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滚动的轮子》教学设计活动反思

  设计意图:

  在现实生活中,轮子的应用非常广泛。幼儿对轮子也并不陌生,从呀呀学语时的玩具到上幼儿园路上的车水马龙,可以说轮子伴随幼儿成长。但他们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装上轮子? 种类繁多的轮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轮子为什么都是圆的?《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指出:要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运手动脑,探究问题。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滚动的轮子》这一活动,通过比较猜想—一微课引导——动手操作——验证记录——总结交流这——流程,让幼儿了解物体形状和轮子滚动之间的关系,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通过探索与实践,感知轮子是圆形的;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它会滚动。通过尝试、比较,体验轮子能省力,体会轮子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善于思考、操作、探究的能力,并会记录和讲述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通过操作探索,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积极交流,让幼儿感受探索、合作、分享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轮子的基本特点。

  活动难点:感知轮子形状与滚动的关系。(我将通过让幼儿比较猜想、微课引导、动手操作、验证记录的环节来突破难点。)

  活动准备

  1.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如各种各样带有轮子的玩具、实物;各种积木、物品(书)等。

  2.投影仪、课件、相关图片。

  3.微课视频《轮子为什么是圆的》

  4.幼儿操作材料:记录纸、斜板、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向幼儿介绍老师带来的玩具,邀请幼儿欣赏。

  设计意图:激发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探索轮子基本特点活动。(5分钟)

  ①幼儿分散玩耍、探索带轮玩具,老师参与指导,引导小朋友相互之间交流。

  ②谈话活动: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

  几个幼儿回答以后继续提问:你现在手上拿的玩具和他们的玩具有什么地方一样?有什么发现?

  引导幼儿观察、讲述、总结,知道大家的玩具都是有轮子的玩具。

  ③幼儿再次玩玩具,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轮子的基本特点。

  幼儿通过看、摸、玩,感知轮子是圆形的,五颜六色的,可以由塑料、金属、木头、橡胶等多种材料制成,会滚动。

  设计意图:一改传统教学先教后学的被动模式,让幼儿通过感知自主了解、发现轮子的特点,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

  2、轮子形状的探索活动 (10分钟)

  提问:有没有发现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呢?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呢?能不能做成其他的形状呢?

  出示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请幼儿猜一猜谁从斜板上滚得最快?谁滚动的最慢?记录猜想结果。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幼儿感知轮子与形状的关系。

  结合微课视频中讲到的操作方法和要点,幼儿自主操作,将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从斜板上滑下,比较它们滚动的快慢,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张贴记录表,请幼儿讲述自己记录的结果。并引导幼儿从记录结果得出结论:圆形的物体没有棱角,比较光滑,所以滚动的最快。

  记 录 表

  物品名称 猜想记录 操作记录

  记 录 表

  物品名称

  猜想记录

  操作记录

  长方体

  圆柱体

  长方形

  设计意图:《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指出:要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运手动脑,探究问题。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这一环节,通过比较猜想—一动手操作一验证记录—总结交流这一流程,让幼儿了解物体形状和轮子滚动之间的关系。

  3、轮子的用途探索活动(5分钟)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这儿有许多书,我想请小朋友把这些书从教室的这边送到那边。小朋友可以想各种办法把书送过去,看谁想的、用的办法最多,你们可以自己去找朋友一起想办法送书。

  幼儿进行送书游戏,分别体验用手拎、抱、抬和用车推的方法,感受用车推的舒服,体会轮子能省力的优点。

  (1)先请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刚才自己是如何送书的.

  (2)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用了哪些方法送书?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3)引伸谈话:轮子的作用很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许多物品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幼儿在了解轮子特性的基础上,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部分(5分钟)

  播放齿轮、滑轮的图片,教师向幼儿介绍并请幼儿观看,提出问题“齿轮为什么长满了小牙齿?”“滑轮是怎样滑动的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继续探索轮子的秘密的兴趣。

  滚动的轮子

  ——大班科学活动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是以自由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途径来开展。所以我在活动前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张调查表,协助幼儿找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有会滚动的轮子,并指导他们画下找到的各种带有轮子的物品,也可用剪贴图片来进行。还发动幼儿带来了各种各样带有轮子的玩具。孩子们收集的有轮子的玩具很多,有小汽车、有溜冰鞋、有玩具车、滑板车、自行车等。在幼儿来园晨间活动时,我就充分给幼儿以自由的空间,让孩子们自由结伴相互观察玩具,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互相交换、自由交流、发表见解非常的投入与开心,为活动作了很好铺垫。

  在活动中,孩子们在玩玩具时不再显得特加兴奋了,而是能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比较轮子的异同,大小形状等。在交流介绍生活中见到的轮子时,由于调查表的作用,孩子们说了很多很多,相互增长的了见识。在感知轮子的形状与滚动的关系时我采用微课引导,强调方法与要点,再尝试操作、验证猜想、实验游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理解圆形轮子滚动快,省时又省力。整个活动孩子们都比较投入、兴趣浓厚,效果很好。

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最先喝水的纸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共同合作完成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2)感知四种纸张的不同特点,发现不同纸质的纸吸水性和渗透性的不同。

  (3)初步感知了解纸的不同吸水特性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要发现不同纸质的吸水特性,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难点:

  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纸质特性和特殊作用。

  活动准备

  (1)卫生纸、宣纸、蜡光纸、锡纸各一张、四个摸箱。

  (2)记录表每组一张,记录笔若干支。

  (3)塑料大盒4个,滴管若干支,烧杯4个,水杯4个。

  活动过程

  一、欣赏各种纸张手工作品。

  分别出示卫生纸手工、宣纸画、蜡光纸剪纸和锡纸手工作品,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小手工,看看它们是什么?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小手工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吗?

  幼儿欣赏观察,自主回答。

  小结: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这些作品是用纸制作的,并且能说出其中几种纸的名称,它们分别是卫生纸、宣纸、蜡光纸和锡纸。

  二、多感官认识四种不同质地的纸张。

  教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和这四种纸宝宝做游戏,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小眼睛看一看、小手摸一摸、撕一撕、画一画,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特征?

  每个幼儿分发四种不同的纸,请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指导重点:

  (一)幼儿探索熟悉的卫生纸,看一看、模一摸、撕一撕,感受卫生纸表面柔软的感觉,以及卫生纸易撕断的特点。

  (二)探索蜡光纸,请幼儿摸一模,倒一点儿水试一试,观察和感受蜡光纸表面光滑的特点,并告诉幼儿蜡光纸的名称。

  (三)探索锡纸和宣纸,从硬度和透明度上进行对比,让幼儿分别摸一摸、撕一撕、说一说。

  (四)把四种纸张放在一起,请幼儿分辨、总结四种纸的不同特点。

  小结:卫生纸摸起来非常柔软,宣纸看上去很薄,摸起来也很软;蜡光纸摸起来很光滑,看上去亮亮的;锡纸表面更亮,摸起来有一定硬度。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这些纸宝宝藏起来,请你们摸一摸,说说你摸到的是什么纸?

  邀请部分幼儿上台操作。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些纸宝宝,了解了四种纸的不同质地。

  (五)请幼儿猜想:小朋友,假如把这些纸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假如把这四种纸同时放进水里,谁吸水最快?(将幼儿的猜测记录下来)

  教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猜一猜,如果老师把这些纸放进水里,会怎么样?谁吸水最快?

  幼儿自由猜想。

  三、分组实验验证猜想结果。

  (一)把幼儿分成四组,请幼儿自由选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第一组实验:谁最快喝完水。准备一个杯子装少量水,将四种纸放进水中,观察杯中水的变化,看看哪种纸吸水性最强,进行记录。

  第二组实验:哪个纸船最先沉下去。分别把四种不同质地的纸折成纸船同时放进水盒中,引导幼儿观察细微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第三组实验:纸杯浸水。分别将四种不同质地的纸折成“杯子”状,并将“纸杯”悬空固定在烧杯的内壁上,同时向四个不同质地的纸杯内倒水,观察其渗透的情况,并进行记录。

  第四组实验:水滴快快跑。在四张不同质地的纸上同一位置画上一个大小相同的圆,然后让幼儿将滴管里的水同时滴到四张纸的圆圈里,引导的儿观察哪种纸的“小水滴”最先跑出圆圈外,并进行记录。

  (二)请各组的儿讲述实验结果,交流分享四种不同质地的纸张的吸水性及透性的不同。

  小结:四种纸中,卫生纸吸水最快,放到水里一下就沉下去了,宣纸吸水第二快,放到水里很快就沉下去,滴上水很快就散开;卡纸的吸水性和渗透性比宣纸差一些;蜡光纸更慢一些;锡纸没有吸水性,滴上水水滴会跑掉。

  四、简单了解不同纸张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一)讨论几种纸张在生活中的用处。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和了解了这四种不同的纸,那么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人们都用它们来做什么呢?

  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展示ppt课件。

  小结:卫生纸柔软作用非常大,平时我们上厕所、擦汗、擦手都离不开它;宣纸吸水性特别好,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用它来画画、写毛笔字;腊光纸又结实又光滑,小朋友可以用来折、剪纸;锡纸又结实又防水,比如我们烤制蛋挞的时候用锡纸将蛋挞包起来,可以避免食物烧焦保留美味。纸宝宝的作用还真大。

  (二)出示纸杯、方便面盒等用纸做的防水的物品,了解纸制品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

  教师:小朋友,除了我们认识的四种纸,你们还知道其他的纸宝宝制作而成的物品吗?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好,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例如纸杯和方便面盒,他们的作用也很大,不仅可以用来装东西,还能够防水。

  (三)活动总结,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做的这几个小实验,让我们知道纸质不同,吸水就有快有慢;不同的纸,在生活中的用途也不一样。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纸试一试,看看还有哪种纸吸水比较快,哪种纸吸水比较慢。

  活动延伸:

  在区域里投放多种材质的纸张,请幼儿自由探索。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在看看、摸摸、玩玩中体验不同纸张的特性,并通过亲身实验感知纸张吸水性的不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用严谨、准确、清晰的语言引导幼儿,给他们一个清晰明了的信息。

  总体感觉这次活动还是成功的,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活动目标,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探索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灵活应对性还有待加强。2、设计循序性还可在思考。

  在今后的科学活动中,对于孩子的问题要给与积极的回应和解释,让幼儿的疑惑解决在当下。

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果发电》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究水果发电的秘密,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

  2、通过制作水果电池活动,了解水果发电的流程。

  3、能动手操作水果发电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重点

  幼儿能动手操作水果发电试验

  活动难点

  通过制作水果电池活动,了解果蔬发电的流程

  活动准备

  1、水果(苹果、西红柿、土豆)

  2、水果发电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红彤彤的苹果导入,引出活动主题。

  提问:苹果除了可以吃,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小结:苹果还可以用来发电。

  二、讲解水果发电中需要的材料,并做好准备工作。

  1、教师出示水果发电所需要的材料,并带领幼儿仔细观察。

  (1)出示四个锌片和四个铜片,并带领幼儿仔细观察锌片和铜片的颜色,锌片为银白色,铜片为金黄色。

  (2)出示三根导线和两个特殊的导线,仔细观察两根特殊的导线,它们的一端相接,另一端没有相接。

  (3)出示灯管,上面有一根长针和一根短针。

  2、准备工作

  (1)首先拿出两个特殊的导线,红色的导线连接金黄色的铜片,代表正极;黑色的导线连接银白色的锌片,代表负极,在连接时要小心,注意不要扎到自己的的手。

  (2)拿出灯管,灯管长针代表正极,灯管短针代表负极。将长针与红色导线连接,短针与黑色导线连接。

  (3)将铜片和锌片分别与导线连接,导线的一端连接金黄色铜片,另一端连接银白色的锌片。三根导线连接方法相同。

  (4)拿出四块苹果。

  三、实验操作过程,讲解步骤和要领。

  1、边操作实验过程,边讲解步骤和要领

  (1)拿出带有灯管的两根导线,铜片和锌片分别放入两块水果中,不要离得太近,以防碰在一起。

  (2)将所有的铜片和锌片分别与水果连接,每块水果中分别插入一个铜片和一个锌片。

  (3)连接完成,灯泡变亮了。

  2、小结:苹果发电的实验完成了,小小的苹果也蕴含着大大的能量。

  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发电?土豆能发电吗?西红柿能发电吗?小朋友们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大班科学《水果发电》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水果发电的流程,探究水果发电的秘密,对科学产生浓厚的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也能动手操作,制作水果电池。

  活动一开始以实物(红彤彤的苹果)的方式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问“苹果除了可以吃,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引出活动主题——苹果也可以用来发电,随后讲解制作水果电池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制作过程。

  在整个活动中,操作环节很重要,所以第一步先讲解制作水果电池所需要的材料,第二步讲解制作水果电池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因为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我在讲解过程中尽量使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词,语速平缓,讲解清晰,重要环节进行多次重复。以安全为主,操作中多次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不要扎到自己的手。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在用导线与铜片和锌片相连接时没有具体说明它的连接方法。需仔细讲解连接方法,把导线的两端分别穿进铜片和锌片的小孔中,然后将穿过去的导线回折,并进行缠绕捏紧。

  2、活动中只是用苹果来进行实验,其实可以多用几种水果进行操作实验,这样不会局限幼儿思维。

  3、延伸活动只提到西红柿和土豆,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水果和蔬菜都可以用来发电。

  4、量词使用不严谨,比如:在实验中苹果被切成块进行操作,我在讲解时用的是“一个苹果”,此处应该改成“一块苹果”。

  5、出现口误情况,连接第四块苹果时,将“金黄色的铜片”说成“金黄色的锌片”,此处需改正。

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小纸张大力士》教学设计活动反思

  设计意图: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常和联系的过程。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幼儿的世界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因此,我带领孩子以游戏的方式来探索纸的承重特性,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纸的折叠方式不同它所承载的重量也不相同。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发现纸的承重特性。

  2、探索纸的折叠方式不同它所承载的重量不同。

  3、体验探索的乐趣,乐于探索。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探索出纸的折叠方式不同它所承载的重量不同。

  活动难点:

  探索的过程。

  活动准备:

  纸张折叠成的扇形、长方体、三棱形、圆柱体、小画册若干、自制的实验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1、谈话:今天纸宝宝想请小朋友来当裁判,评判他们当中谁是大力士。

  2、介绍参赛选手:他们分别是长方体宝宝、扇形宝宝、圆柱体宝宝、三棱形宝宝。

  3、讲解比赛规则:谁顶起的小画册最多谁就是大力士(强调每本小画册的重量必须是相同的,把比赛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二、比赛开始(进行实验)

  1、分别实验看谁顶起的小画册最多。(强调形状不同,放的方式不同,承载重量的能力也不相同。)

  2、宣布比赛结果:圆柱体宝宝是大力士。

  三、总结

  通过比赛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纸的折叠方式不同它所承载的重量也不同。

  活动延伸:老师今天只选用了四中不同折叠方式的纸宝宝来参加比赛,当然纸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折叠方式。小朋友还可以折叠出更多种纸宝宝来比赛,看有没有比圆柱体宝宝更厉害的大力士!

  《小纸张大力士》微课活动反思

  《小纸张大力士》是一节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本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具体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知道纸张的折叠方式不同它的承重能力也不相同。本教育活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给纸宝宝当裁判引起幼儿兴趣,接着用游戏的方式介绍了参赛选手:扇形宝宝、三棱形宝宝、长方体宝宝、圆柱体宝宝。通过幼儿操作探究评选出大力士是圆柱体宝宝,最后因势利导的延伸到折叠更多的纸宝宝去探索有没有比圆柱体宝宝更厉害的大力士?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当裁判来评判纸宝宝们谁是大力士很感兴趣。都能积极的去操作、探究,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辩证思维能力。在活动中我发现我在操作示范的过程中有点急于求成的把一个探究活动结束去开展下一个探究活动。另外,在填写试验单这一环节的处理有些不足,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有待改进。总之,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节活动幼儿兴趣很浓,每个幼儿都动起来了,活动目标也顺利完成。从中我也得到了启示:科学活动就得让幼儿自己动起手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让孩子们热爱探索、热爱科学。

6、幼儿园社会活动《猜猜乐》大班爱国活动教学设计反思

  “猜猜乐”游戏的设计类似“做动作猜成语”,但又“颠覆”了传统猜谜游戏中只有两人互动的过程,游戏挑战着每一个幼儿。将“猜猜乐”游戏与“我是中国人”主题相链接,让幼儿积累了一定的前期经验,再找来许多与中国有关的图片……关键在活动的最后部分设计了图片展示,期望能通过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进一步提升和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活动目标:

  1.了解与中国有关的事物,并能抓住主要特征对事物进行描述。

  2.能选择、捕捉事物有用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大胆猜测。

  3.遵守游戏规则,在体验游戏乐趣的同时,升华热爱祖国妈妈的情感。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记分牌、“我的祖国”相关内容的准备。经验准备:幼儿提前上网搜集与祖国相关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了解游戏玩法和游戏规则。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猜猜乐”。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游戏?讲解游戏玩法和规则:

  1.猜谜者不能看图片,但是猜谜者可以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猜谜,直到猜出才算胜。

  2.提供信息的幼儿每次可用一句话来描述事物的特征,但不能说出图片中物体的名称。

  环节评析:让幼儿明确游戏的规则,让每一个幼儿明确评判标准,这是开展游戏的关键。讲一遍之后要问幼儿“我说明白了吗?谁起来复述一遍?鼓励

  幼儿复述规则,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掌握游戏规则,便于幼儿执行规则。二、热身运动,初次体验,真实理解游戏规则,尝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进行描述。

  (PPT 展示图片—熊猫)

  师:我们来试试看,谁愿意上来猜?看图片的孩子们看明白了吗?谁来告诉他信息?千万不能把名字说出来哦!

  小结:你们刚才玩的很好,上来猜和坐在下面说的小朋友都积极动脑了, 说的抓住了图片上事物的最主要的特点来说,猜的孩子认真听、很快说出了答案。

  环节评析:试猜的图片可以简单些。试猜,关键是提供幼儿实际操作的机会,以帮助他们真正了解规则、掌握规则。当然,试猜时提供的图片最好也与

  “我是中国人”主题有关,这样能使整个活动一脉相传。幼儿每次猜对后,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回忆:还记得刚才哪几个朋友为你提供了信息?和他们一一握握手!事实上,这样的过程能渐渐地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与多个同伴提

  供的信息有关。

  三、抢答游戏竞赛,了解一些与中国有关的事和物。

  1.讲解竞赛规则和要求:

  规则一:每队依次派出一个幼儿参赛,比如第一轮,每队的排头参加;第

  二轮,每队的第二个幼儿参加。依次类推。

  规则二:游戏开始后,每队的代表进行抢猜,谁先猜出谜底,他所代表的队为胜,并可加 10 分。

  规则三:竞赛过程中如果下面提供信息的幼儿直接说出答案,对方队即可直接加 10 分。比赛结束,总分多的一队为胜。

  规则四:每队的排头负责记分,但必须听到教师说“请加分”才能翻牌。环节评析:在玩法不变的基础上,规则有了改变,同样需要教师掷地有声

  地传递给每一个幼儿,让幼儿知道下一环节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公平、公正开展竞赛的关键。

  2.抢猜游戏

  五星红旗---提示:什么形状、颜色?上面有什么?(红色的长方形,上面有五颗黄色的星星,是我们国家的国旗……)

  天安门-----提示:是什么?在哪里?房子上都有什么?(是一座伟大的建筑、在北京,上面有红红的灯笼和五星红旗……)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广场,每天早晨,解放军叔叔会在天安门前升起五星红旗,特别壮观。

  万里长城-----提示:在哪里?很长很长,在飞机上看就想一条长龙。长城是我们中国很著名的一个名胜古迹,世界各国的人到中国来就一定要去长城参观。

  筷子-----是一种生活用品。多用筷子会让我们的小手更灵活、大脑更聪明呢!筷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吃饭的工具,是独一无二地的,外国人都不会用筷子,现在很多外国人都学着我们中国人用筷子呢!

  毛笔------书法工具。古代的人都是用毛笔写字,写出来的字非常漂亮。现在有许多外国人都学习用毛笔写字呢。这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粽子-----什么时候吃?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福-----什么时候贴福字?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时除了贴福字,还干哪些事情?对,贴福字、贴对联、放鞭炮……

  放鞭炮时很热闹,我们要注意什么呀?对,要注意安全,你们都是安全小模范呢!

  过年的时候吃什么?对,过年时,中国人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赶回家和家里人团圆、吃饺子,这是一家人最最幸福的时刻

  环节评析:在设计中,除了提供幼儿非常熟悉的天安门、长城、月饼、毛笔等图片外,还可提供一些稍有难度的图片,如国花牡丹、长城。为了帮助幼儿猜出结果,教师特意为幼儿建构“脚手架”,让幼儿在聆听歌曲《牡丹》《长城长》中寻找正确答案。

  在两组竞猜环节中,教师根据幼儿的猜谜情况,灵活地给予幼儿不同回应。当幼儿太过顺利时,教师可通过追问“还能提供什么信息让别人猜出答案呢”, 来鼓励其他幼儿从不同角度描述事物;当提供信息的幼儿屡屡讲不到要点时, 教师可亲自为幼儿提供信息以作示范;当信息提供已相当完整,而猜谜者却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则可以公布答案结束猜谜。

  3.查看记分牌,公布竞赛成绩……

  师:今天,你们每个人都猜过谜了,你是用什么好办法猜出答案的?你们每个人也都做过提供信息的人,你觉得提供信息的人怎样说才能让别人明白呢?

  环节评析:提出这样的问题,未必会收获具体答案。但提出这样的问题, 能让幼儿回忆游戏的过程,并且能渐渐地引领幼儿掌握提供信息的要领,知道

  我们不仅要会说话,还要学着把话说准确,这样才能让人听得明白。四、观看短片,升华幼儿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师:我们祖国的骄傲还有很多很多,老师把一些与中国有关的图片,做成了一个小电影,来,我们一起看看,看我们的祖国有多么了不起!

  ……

  孩子们,看了这些,你们心里想到了什么?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学习本领,将来你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祖国妈妈的骄傲!现在,我们站起来,手拉着手,一起大声说:祖国妈妈,我爱你!(音乐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与其说是游戏,不如说是一次游戏化的集体教学活动,从激发大班幼儿的好胜心与集体荣誉感出发,创设了一个你说我猜、抢答抢猜的游戏情境;选择猜猜的每一件事物都与“中国”息息相关,凝聚了中国元素的精华,在巧妙设置其次第出现的前后顺序中,蕴含的是对幼儿前期学习经验的唤起与挑战;活动环节的层层深入却始终围绕以“提供有用信息”为线索让幼儿来学习正确表述自己对不同事物的认识与理解,结合了对遵守游戏规则和同伴合作理解沟通意识的培养;虽然教师是借班上课,但现场的师幼互动非常融洽,体现在教师对幼儿的兴趣激发、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也体现在每一位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伴间在游戏中的默契配合;整个活动过程,呈现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流畅,是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有效,值得我们学习。

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滚滚乐》教学设计反思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

  一天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几个孩子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我悄悄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正在将奶粉桶、薯片罐、积木等物品在地上滚来滚去并讨论它们滚动的路线,感觉要举行一场比赛,一争高低的局面……孩子们的举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于是发动孩子共同收集材料,从孩子的身边、孩子的生活中产生了本次活动——滚滚乐,旨在让幼儿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与形状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创造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

  2.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路线是不同的。

  3.能发现物体的滚动与路线之间的关系。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泡沫积木、银鹭花生牛奶瓶、薯片罐、八宝粥筒、奶粉罐、纸杯、可乐杯、奶茶杯、皮球、海洋球、木棍。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过对物品滚动的相关经验,了解可以滚动的物品的特征(它的身上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

  一、开始部分

  出示操作材料,引出活动主题。

  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我们来玩一玩,滚一滚吧!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探索,寻找滚动,巩固对可以滚动的物体特征的了解

  教师:孩子们,请拿好你们的东西找个位置坐下来,让我来看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会滚动的东西?

  教师:想想看,为什么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幼儿回答)

  小结:这些东西的样子虽然不一样,但是,他的身上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就会滚动,摸摸看,你手里的东西哪儿是圆的?相互之间交换着摸摸,你摸摸我的,我摸摸你的.

  (一)第二次探索,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游戏:滚进球门。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用这些会滚动的东西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滚进球门》,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玩,谁来配合我?示范:两个人面对面分别站在横线上,一人做球门,另一个人把东西放在线上,瞄准球门,轻轻一推。小朋友在玩的时候注意观察,看哪些东西不能滚进球门呢?哪些东西能滚进球门?他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分类。

  (1)、集体交流分类:好了,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坐到圆点上,谁来说说哪些东西不能滚不进球门?(幼儿验证)哪些东西能滚进球门?(幼儿验证)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现在,请你们把不能滚进球门的东西放到老师的这边,把能滚进球门的东西放到老师的这边。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教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真奇怪?为什么这些纸杯、可乐杯、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回答)

  总结:纸杯、方便面筒它们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时会转圈,不能滚进球门,我来把它的形状画出来,(画出一头大一头小),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转圈 。我们把一头大圆一头小圆,滚动时会转一个圈的物体叫做“圆锥台”。

  “为什么保圆柱形积木、薯片罐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因为两头圆大小一样,上下一样粗,可以滚进球门,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直线(直线) 我们把上下有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形,身体上下一样粗像根柱子的物体叫做“圆柱”。

  “为什么皮球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因为皮球它到处是圆的,能滚进球门,它除了可以直直的滚动,还可以向那些方向滚动?因为它的身体到处都是圆的,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做“球体”。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玩,两小朋友先站在起点线上,用小木棍分别来赶圆柱体小猪和球体小猪,然后走“s”形绕过小树,在从两边回到这里。比比看哪只小猪最灵活。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

  师小结: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原来物体的滚动不仅与它们形状有关系,而且滚动的路线也与形状有关,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幼儿园里、生活中还有许多可以滚动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看,还有那些东西可以滚动,他滚动路线是怎样的?

  大班科学活动《滚滚乐》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实物和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本次大班科学活动《滚滚乐》,正是源于我们观察到幼儿区域活动中对物体滚动现象的兴趣,从而生成的科学探究活动。活动从自由探索——合作操作--交流讨论”等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再到解决问题,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创造力。从活动目标来看,活动目的具体,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需求。在幼儿的积极探索和教师的合理引导下,预设的目标也基本完成。从活动设计上看,活动环节安排合理,通过游戏环节环环巷口,层层递进,始终围绕着一个字“滚”,引导幼儿自主操作、观察发现、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首先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引导幼儿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路线是不同的;接着再通过游戏“滚小猪”,发现物体的滚动路线与形状之间的关系。从现场的教学效果来看,预设的内容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在师幼的积极配合下,预设的目标也基本完成。在活动中,闪现出了几个亮点,首先是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了许多生活用品、玩具,如:奶粉罐、牛奶盒、薯片盒等等。在最后的操作环节,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供不同层次的幼儿自由选择,可操作性强,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摆弄中发现,在操作中表达,在玩耍中想像,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能力,使他们在开放的活动中拓展自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个性。游戏是本次活动的又一亮点。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得更加轻松、快乐,我们设计了多个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先是在游戏中寻找会滚动的物体,之后在游戏中体验不同形状的物品滚动的路线不同,在各游戏环节都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让他们在玩中乐,乐中学,自主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因此,此次活动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施和巩固。第三,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心理环境,活动中教师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鼓励激发每个孩子大胆参与尝试。激励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观察、思考,这也正稳合了《指南》的精神:以关怀、接纳、宽容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但是,我在活动中没有关注到所有幼儿的表现,师生互动较好,但生生互动得不够好。活动中,操作材料虽然丰富,但也只是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探索价值还不够,如果还能再添加一些更深一层的游戏,促使幼儿更进一步的探索,这一环节会更加完美。

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影子》教学设计反思

  一、设计意图

  影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太阳光下有影子,灯光下有影子,皮影戏里也有影子……影子的动态变化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千变万化的影子现象一直吸引着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总是在有光的地方寻找影子的各种变化,有的孩子还表演起了手影戏。但孩子们对影子的产生及变化原理却不清楚。为了满足幼儿的这种探索欲望,我设计了本节微课。先让幼儿通过身边的影子现象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然后在玩小兔的影子游戏时发现影子会变大变小的秘密,最后探索如何为小兔的影子来找“眼睛”,了解光的直射现象。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断地探索与验证,能够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科学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

  (2)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关。

  (3)培养幼儿对光和影科学现象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

  难点:探索影子的变化与物体位置的变化关系。

  四、教学准备:

  手电筒,没有眼睛的兔子图片每人一份,手工剪刀。

  五、教学过程:

  1.听歌猜影子

  小兔芭比:小朋友们好,我是小兔芭比,今天我要带大家一起去找我们的好朋友,它是谁呢?听听看。

  播放歌曲《影子》,唱完提问歌中的这个朋友是谁?

  小兔芭比:小朋友们猜出来了吗?这个朋友就是我们的影子(出示动物影子图片)

  2.找影子

  (1)提问:你在哪里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朋友呢?(出示不同光线下的影子)

  (2)小结: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就会产生影子。

  3.兔子“变变变”

  兔子芭比:今天我要给大家变个魔术。

  播放视频:(老师用手电筒的亮光在墙壁上照射出兔子的影子,并前后改变兔子与手电筒的距离,在墙壁上改变兔子影子的大小)

  小兔芭比:为什么影子会变大变小呢?

  (引导幼儿发现:影子的大小与光和物体的距离有关系。改变物体的位置,影子都会发生变化。)

  4.猜猜如何让小兔子的影子上有眼睛的。

  (1)小兔芭比:小兔子听到小朋友笑的这么开心,可是它却看不见,接下来我们要为小兔的影子找眼睛,怎样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呢?

  (2)播放视频:老师演示如何给小兔变眼睛。

  (3)小结:因为小兔的眼睛部位打了两个孔,光就能从洞中穿过去,射在小兔影子的眼睛部位,所以影子上就有了眼睛。

  5.小兔芭比邀请大家一起玩影子游戏。

  《好玩的影子》微反思

  本节微课大班科学《好玩的影子》设计能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环节清晰,符合大班幼儿对影子的认知规律。整个活动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很大,教师抛出问题:1.在哪里都能看到影子;2.影子的大小与物体距离光源远近的关系;3.怎样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小兔的影子上就有“眼睛”。幼儿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了答案。在幼儿具体操作环节中,教师应该提醒幼儿将兔子的眼睛先画出来再剪,有些小朋友由于目测能力较弱,会出现兔子的眼睛没有在一条线上不协调。还要提醒幼儿在给小兔芭比的眼睛部位开小孔时不能太小,否则会影响影子上眼睛的明亮度。

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层级分类》教学设计反思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分类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研究事物的各种特征及掌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的能力仍然较弱。需要通过多层次的分类活动来帮助提高他们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为此,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寻找多种分类方法,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概括、比较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层级分类,理解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

  2.能力目标:按意愿确定合理分类的标准,提升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自我察觉并内化在数学活动中细心、专注的学习习惯。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三、活动准备: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和正方形若干;大小、颜色、花纹不同的小乌龟若干。

  四、活动重点:能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层级分类。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由幼儿已有的多角度分类经验入手,巩固已有的知识经验,引起幼儿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出示蓝色和红色,并且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和圆形,请三位小朋友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

  1.按大小分类。

  2.按颜色分类。

  3.按形状分类。

  (二)学习层级分类。

  再次出示各种特征的正方形和圆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如何将上述三种分类方法运用到同一事物的分类中。

  教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分类,以便让幼儿更加清晰的观察层级分类的过程和方法。

  总结:根据图形的某一特征对它进行连续的分类,这样的分类方法就叫做层级分类。

  (三)幼儿操作,巩固所学。

  出示不同特征的乌龟,请幼儿边操作边解。教师同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旁进行记录,使幼儿再次加深对层级分类方法的印象。

  (四)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也会经常运用到层级分类的,比如:玩具不乱丢、衣服摆整齐等等。那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在下一个小视频中我们将会结合生活实际,巩固本节活动的所学。

  微课《层级分类》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按一种特征分类的经验,在开始我提供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图片,请幼儿自主分类,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然后引出了“层级分类”,用简单易懂的课件动画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什么是层级分类。接着又出示了形象具体的“小乌龟”,请小朋友们按照层级分类的办法进行探索与尝试,经过小朋友的展示、分享、教师小结后,孩子们对层级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最后,介绍了在生活中层级分类的运用,将幼儿的知识经验迁移到生活经验,极大地增强了幼儿的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较为浓厚,能积极参与,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活动效果较为明显。同时,教师在之后也可提供生活中的其它材料,例如积木、衣服等,请幼儿继续分类,并尝试记录下来。

1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长大了》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生命的成长变化。

  2.学会用不同方式证明自己在慢慢成长,能说出自己成长的变化。

  3.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体验成长的乐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成长对比图、收集幼儿婴儿照片及部分幼儿小时候的衣服、鞋子

  活动过程:

  1.出示成长对比图。

  图一:小蝌蚪与小青蛙

  请幼儿观察小青蛙长大后外形的变化,说一说小青蛙长大后学会了什么本领。

  图二:萝卜种子与萝卜

  请幼儿观察种子的成长变化。

  图三:小树与大树

  请幼儿观察树的成长变化。

  2.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

  (1)教师出示班级几名幼儿的成长照片,请大家猜一猜是哪几位小朋友的照片。

  (2)出示小朋友的衣服、鞋子,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现在穿不了这些衣物了,能给谁穿?

  3.我的新本领。

  请幼儿讲述自己学会的新本领,教师用表格归纳出来。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出身边生命成长的变化,并与同伴分享。

  活动反思:

  本节课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很多孩子可能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大。但是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不愿意自己亲自去做,有依赖的心理,这需要慢慢培养。

1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找不同》教学设计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找不同”游戏,讨论 “找不同”游戏的玩法。

  2.进行“认识新朋友”游戏和“小小设计师”游戏,寻找快速完成游戏的方法并尝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游戏。

  3.乐意参与游戏,并对创设新游戏有积极性和持续性,体验完成游戏的愉快和合作完成游戏的趣味。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认识新朋友”图卡10张;教学课件“找不同”;水彩笔一盒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察图片,幼儿讨论发现,教师自然引入主题。

  1、师:哇,这是谁呀?(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玩区角)你发现了什么(有两幅不一样的图)?

  2、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游戏,这是一个关于“不同”的游戏,请你和我一起来看看游戏是怎么玩的?

  二、幼儿观看视频,进行“擦除”操作,认识新游戏的名字“找不同”并讨论新游戏的玩法。

  1、幼儿举手发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2、教师请部分幼儿配合进行“找不同”游戏,其他幼儿小声讨论游戏的玩法。

  3、教师小结:原来这个游戏叫做“找不同”,找不同游戏是要规定的时间内找出左右两幅图中不一样的地方,并用笔圈出来,时间结束,游戏就结束了。

  三、幼儿进行新游戏“认识新朋友”,在游戏中巩固对“找不同”游戏玩法的操作,并体验计时游戏与合作游戏的乐趣。

  1、师:有一个小男生和一个小女生,他们想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谁来邀请小女生?(幼儿用橡皮檫擦出小女生的图片,开始第一轮游戏)

  2、师:小女生已经准备好了,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男生准备的怎么样了?(幼儿观察图片,开始第二轮游戏)

  3、师:他们开始出门了,可是天气怎么样了?(幼儿画面情况讨论画面内容,开始第三轮游戏)

  4、师:小男生和小女生,他们现在怎么样?当他们相遇了,又会有什么情况?(幼儿想象画面并讲述猜想,开始第四轮游戏

  5、教师出示图卡,请幼儿开始第五轮的操作游戏。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用笔圈出左右两幅图中不一样的地方,并能用语言讲述不一样在哪里。

  师:小男生和小女生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十分感谢小朋友的帮助,谢谢你们。

  四、完成擦除作业,探讨“小小设计师”的任务内容,并进行新游戏的合作和挑战。

  1、请一个幼儿上台擦除蒙层,其他幼儿讲解设计“找不同”游戏的元素,教师总结幼儿发现的设计因素:形状、颜色、多少、一样的和不一样的

  2、幼儿进行新游戏的合作和挑战。

  教师引入“倒计时”,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难度。

  五.游戏活动结束,幼儿延伸创造自己的新 “找不同”游戏。

  1、师:十分感谢小朋友们的认真游戏,小朋友们现在想自己创设一个“找不同”游戏吗?让我们想一想再一起创造新的“找不同”小游戏吧!

1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变变变》教学设计

  一、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能发现不同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二、准备:

  1、分别装有红、黄、蓝颜料的一次性透明杯若干,各种颜色的彩带若干。

  2、水粉笔、盘子、变色记录表。

  三、过程:

  1、出示彩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出示彩带,并提问幼儿,这些五颜六色的彩带可以用来干什么?(装饰舞台、渲染节日气氛等)用这些彩带来装饰舞台,舞台定会绚丽多彩、漂亮极了。那你们知道这些颜色是从哪里来的?(染料厂)染料厂的工人叔叔真聪明,像魔术师,能变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今天,老师也来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表演几个节目。(评析:教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进入了一种安静、急于求智的状态。)

  2、请幼儿观察杯中的颜色,并提出活动的要求。

  (1)出示红、黄两种颜色的杯,让幼儿看清后,把两色混合,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结果。

  师:变成什么颜色了?

  幼:橙色。

  幼:深黄色。

  师:原来的红色、黄色呢?

  幼:不见了。

  (2)将变色结果记录在表上。

  师:颜色真奇,红颜色与黄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橙色。小朋友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魔术师,变出漂亮的颜色来?

  幼:想。

  3、幼儿小组操作:(1)请幼儿将红与蓝、黄与蓝混合,看看能变出什么颜色,并将结果记录在表内。

  (2)引导幼儿说一说“颜色与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颜色”。

  4、幼儿讲述自己尝试的过程和结果。

  幼:我把红颜色与蓝颜色混合变成了紫颜色。

  幼:我把黄颜色与蓝颜色混合变成了绿颜色。

  (评析:这里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颜色的变化,并通过语言讲出来。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归纳:小魔术师表演得真精彩,红颜色与蓝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紫色,黄颜色与蓝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绿色,那么,把三种颜色放在一起,能不能变呢?变成什么颜色?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想)

  5、幼儿尝试把三种颜色相互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并把结果填入表中。

  (1)幼儿讨论:

  A、我变出了黑色。

  B、我变出了棕色。

  (评析:这里让幼儿观察三种颜色的变化,使幼儿不局限于两种颜色,多种颜色也可以变,而且混合时颜色的多少,决定了变化的结果。激发了幼儿的求智、探索的欲望。)

  (2)老师小结:小魔术师的本领真大,把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在一起,有的变成了黑色,有的变成了棕色。在混合时,各种颜色的多少变出来的颜色也不一样。现在每个小魔术师都来动一动手,给水果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比一比,谁的本领大。

  6、幼儿操作涂色:可爱的水果宝宝

  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活动中取得的调色经验,给各种水果图上相应的颜色。

  (评析:幼儿操作时,教师不强调颜色的深浅,搭配的是否合理,而是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喜爱。这样,有利用幼儿大胆操作,也有利用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1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磁铁除了吸铁的特性,还有哪些特性呢?幼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有的磁铁有颜色呢?磁铁和磁铁能吸在一起吗?幼儿既然有如此多的兴趣,教师更需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发现,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2.初步尝试运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

  3.体验实验操作的乐趣,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活动难点:运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课件,记录表,两个条形磁铁,一个圆柱形磁铁,磁悬浮列车模型,红蓝标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回顾磁铁特性,介绍条形磁铁两极。

  (1)老师带来的这块磁铁和上次小朋友用到的磁铁有什么区别呢?

  (2)原来这块磁铁标有红色和蓝色,那红色代表磁铁的北极,蓝色代表磁铁的南极。

  设计意图:回顾经验,引发问题。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磁铁,介绍玩法,引发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

  2.开始实验,把条形磁铁不同的两极碰一碰,并依次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教师小结,原来不同的两极会吸在一起,叫同性相吸,相同的两极不会吸在一起,叫异性相斥。

  (三)结束部分

  1.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运用,比如磁悬浮列车。

  2.出示磁悬浮列车模型。

  活动反思:《纲要》中强调了科学活动的重要性,并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启蒙式的,因此本活动通过猜想实验、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得出实验结果。幼儿将获得的信息进行记录,形成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是对幼儿科学方法掌握的促进。

  《磁铁的秘密(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微反思

  本次微课录制从活动构思、教案编写、材料准备、视频录制及后期剪辑完善历时三周左右。总体来说,本次活动构思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并且充分考虑了趣味性以及幼儿的主体性,最后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经验。但由于经验不足,仍存在些许缺点,缺点如下:

  1.活动中引导幼儿记录时,记录方式的选择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教师的主观思维偏多。

  2.由于微课与现场教学的差别,本该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发现原理的空间不足。

  3.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设备教具的缺乏,视频的质量有待改进。

  4.由于本次经验不足,在录制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但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下次微课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谈感觉》教学设计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通过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导入,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知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软、硬,光滑、粗糙,冷、热等。

  2.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

  3.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教具:大积木块、海绵、锯沫板、镜子、布娃娃等,蚂蚁头饰每名幼儿一个。

  2.学具:幼儿人手一个操作小筐(内放木积木、海绵块、小锯木板),每位幼儿两杯水(一杯染红色装热水,一杯无色装凉水)。

  3.环境布置

  请幼儿自带一件物品,布置活动室——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车、毛绒玩具、鹅卵石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引入课题:

  教师、幼儿戴头饰扮蚂蚁,在木地板、海绵垫上爬,让幼儿用手触摸、按压,感知并说出这两种物体的硬、软。

  (师)原来,我们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软的东西,我们的手真能干!当看见一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二、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

  (一)摸一摸:

  1.请幼儿听口令从小筐中拿出硬的东西(木积木),使劲捏捏、按按,(师)你捏得动积木吗?(生答:捏不动)按捏不动的东西是硬的;同样拿出软的东西(海绵),摸一摸,捏一捏,还可以拧几圈,海绵是柔软的。

  2.幼儿摸摸锯沫板,感受正反两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说出一面扎手,摸起来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双手分别握住热、冷水杯,并说出哪杯水热、哪杯水冷。

  4、小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

  (二)选一选: 请几名幼儿到台前来,任选一件喜欢的物品,告诉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软的、光滑的、粗糙的,还是热的、冷的……

  (三)找一找: 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里边摸边问,哪些物品是硬的、软的、冷的、光滑的等,让幼儿逐一说出感觉。

  (四)说一说: 平常还摸过什么东西,是粗糙的、柔软的、热的?

  (五)小结: 手能摸出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粗糙的、光滑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摸:如电源插座、开水、旋转的电风扇叶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三、分组游戏:

  《小蚂蚁搬东西》 听口令把小筐中软的东西送过来,或把硬的东西送过来。

  活动结束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东西,说出自己的感觉或和父母一起玩摸东西的游戏,让家长协助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湿漉漉、毛绒绒等。

15、大班科学活动《找平衡》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每天都接触很多平衡现象,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重点难点

  难点:探索物体的平衡。

  终点: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活动准备

  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彩笔

  这是什么?彩笔可以在纸上画画,但是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用彩笔把纸顶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自自己试一试。

  2.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样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原来用彩笔顶在这个点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打一点做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纸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平衡点。

  小结:所以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将纸剪去一个角,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 :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布飞盘,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等。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生活经验拓展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利用平衡原理做出来的东西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白纸的平衡点,然后让幼儿把找到的平衡点进行标记,再让幼儿改变纸的形状,再次找平衡点,知道物体形状的改变会让平衡点也随之改变,之后让幼儿找找其他物品的平衡点,但是在这里介绍活动规则是没能讲清楚活动的要求,导致活动中有部分幼儿不能清除明白的操作,让这一环节表现得有些凌乱,所以老师又需要加强操作要求的讲解,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经过各位老师的建议,在总结环节,应该有一个记录,让幼儿能直观的感受他们操作的结论,更能巩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另外,在活动中我还需注意自己的提问语言,需要跟多的思考,提炼语言,减少无效提问,给幼儿正确的引导,在幼儿回答错误时 能及时纠正,特别是幼儿找到的不是平衡点而是一个面时,应该及时提醒,才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设定。

1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彩色泡沫》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

  2.体验探究过程,并在探索时有所发现时会感到兴奋和满足;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重难点:尝试自己进行彩色泡沫实验

  活动准备:白醋、洗洁精、纸盘、透明塑料杯、搅拌棒、彩色墨水、小苏打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生问候

  2.谈话导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制作泡泡水的,和其他幼儿分享一下(幼儿自由说出自己的制作方法:将洗洁精添加到水中,搅拌均匀,会产生小泡泡,用吸管蘸一点水,能够吹出好多的泡泡)

  二、基本部分

  1.教师介绍新实验的名称及实验所需要的材料。

  实验名称:彩色泡沫

  实验材料:白醋、洗洁精、纸盘、透明塑料杯、搅拌棒、彩色墨水、小苏打

  2.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提问如何操作会产生彩色泡沫?(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测)

  3.教师开始示范操作,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一边介绍操作方法,一边操作,幼儿仔细观察。

  4.幼儿自己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需要帮助的幼儿。(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幼儿,及时引导、提问)

  5.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实验是否成功或在实验中、实验后发现的现象有哪些?(教师关注幼儿对实验的兴趣及在实验中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①苏打粉加入到白醋中,会迅速起泡沫,溢出塑料杯,膨胀起来;

  ②泡沫会在几分钟后逐渐消失;

  6.教师小结:白醋属酸性,和小苏打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白醋中加入洗洁精会让泡沫更加丰富。

  三、结束部分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小实验。

  《彩色泡沫》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实验活动在幼儿意犹未尽的探索中结束了,回想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尝试,我想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有关的小知识,更为今后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大班幼儿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比较强,孩子们总想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分享给同伴,在本次活动中,我特意将孩子们喜欢的制作泡泡水的实验作为导火索,激发孩子们操作的兴趣,也为后面的彩色泡沫实验打下基础。让他们愉悦地探索、尝试、发现,快速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活动的有效性。

  二、坚持“儿童第一”的教育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准备了充足的操作材料,使幼儿能够自主进行实验。同时,巡回指导,及时对幼儿进行帮助,使幼儿能顺利地实验。

1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过冬》教学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学会把过冬方式相同的动物进行归类。

  2、能用自然清楚的语言描述关于动物过冬的经验。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课件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过冬的四种主要方式。

  难点:归纳操作,讲述理由

  四、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下雪了,小猪佩奇要去找她的动物朋友一起堆雪人。来到小刺猬和小青蛙的家里,发现他们都在睡觉;

  那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刺猬和青蛙在冬天会一直睡觉呢?

  (二)介绍动物的过冬方式

  刺猬和青蛙是怎样过冬的?(介绍冬眠)

  大雁的过冬方式(介绍迁徙)

  松鼠的过冬方式(介绍储藏食物)

  绵羊的过冬方式(介绍换毛)

  (三)提问幼儿分类其它动物的过冬方式

  储藏食物——松鼠、蜜蜂、蚂蚁等。

  冬眠——蛇、青蛙、乌龟、熊等。

  迁移过冬——大雁、燕子等。

  换毛过冬——兔子、绵羊等。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你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可以和身边的朋友们一起说一说。

  《动物过冬》活动反思

  首先从微课课题选择上来说,我选择的是孩子们都很喜欢的小动物,针对当前的季节变化,动植物都进入了过冬的状态,如燕子南飞、青蛙冬眠都是他们关注的事情。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对动物过冬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其次,从微课的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活动中我紧紧围绕“激发幼儿探索动物过冬的兴趣”。在对这一点的突破中,我主要借用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辅助教学。如从开始的导入,我就把幼儿的思维集中到对青蛙和刺猬过冬方式的探讨上来,根据平时的观察和体验,促使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探讨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在微课的制作上,我选择用小猪佩奇这个小朋友们都很喜爱的卡通动物来引入主题,在阐述问题的时候也多采用动画、卡通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在看中思考,在思考中建构新知。

1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相邻数》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理解相邻数,掌握9以内的相邻数。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课件PPT2、操作卡 3、操作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宝贝们。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的科学二是《相邻数》。

  二、活动内容:

  1、教师出示PPT

  教师:这是数字宝宝。

  教师:请告诉老师有那些数字宝宝?

  幼儿:1,2,3,4,5,6,7,8,9。

  教师:是的。

  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后面的数和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规律?

  教师: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1,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少1。

  教师:前面的数是1,后面的数是2,1比2少1。

  教师: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1。后面的数是5,前面的数是4,5比4多1。

  教师总结: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1,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少1。

  2、教师播放PPT找4和5的相邻数,并建立相邻数概念:每个数字宝宝都有两个相邻的数字朋友,前面的数字朋友比它少1,后面的数字朋友比它多1,前后这两个数就是它的相邻数。

  3、操作练习:教师示范,幼儿尝试。

  教师将操作卡贴在白板上,操作2,3。教师发操作卡和操作教具。幼儿尝试。

  总结:今天我们的科学二一起分享了《相邻数》,每个数字宝宝都有两个相邻的数字朋友,前面的数字朋友比它少1,后面的数字朋友比它多1,前后这两个数就是它的相邻数。谢谢小朋友们的参与与分享。

  大班科学二《相邻数》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探索性发现问题,使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游戏化教学,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教具操作中理解,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体验、理解,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相邻数的兴趣。1、在本课的设计中,根据大班幼儿的接受能力,以及幼儿成长阶段,我们设计了本次课程,1-9的数字都认识,但对于相邻数不熟悉。教师希望幼儿不仅仅理解相邻数的概念,而且会应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学习,故适合大班幼儿教学。2、在活动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游戏和实际操作为主。创设了小动物相比较的情景。让小朋友同种动物“找邻居”,孩子们对找邻居非常感兴趣。一下子就为小动物找到了邻居。由于幼儿还没有形成相邻数的概念,所以这个部分以直观形象的引导方式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让幼儿在轻松的在直观形象的将问题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在活动的过程中,以教具操作示范,幼儿尝试为主,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遵循了幼儿对科学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其中,以学习2的相邻数为重点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示范教具操作,让幼儿理解邻居之间的关系,每个数都有两个邻居。并且在数字中我们把数字的邻居叫做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一个数和它的两个相邻数之间分别是多一和少一的关系。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数的“邻居关系”。

1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学设计活动反思

  设计意图:

  自然界的声音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是对于声音是怎们产生的却又很陌生的。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本节课我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声音产生的秘密,并借助声音驻波器感受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幼儿感受身边的噪音,了解其危害,再次增加幼儿对声音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感受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3、感受身边的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体会好听的声音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小鼓、碰铃、串铃、三角铁等各种乐器和盘子、碗、小勺等任何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教学课件(声音驻波器)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播放好听的音乐,幼儿感受这段音乐的美好。

  ——激发兴趣,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并请个别幼儿向集体展示。

  ——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幼儿说出这种物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3、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小鼓,敲击产生声音,通过小豆子在鼓面上跳舞的实验,从而明白,声音是因为物体间碰撞振动而产生的。

  4、教师设疑:怎样能使小豆子在鼓面上跳的高一点?怎样使小豆子在鼓面上跳的低一点?幼儿探索,并实际操作,得出结论,拍打鼓面的力量与小豆子跳的高低有关系。

  教师总结:物体振动强度大,产生的声音就会大;相反,物体振动强度小,发出的声音小。

  5、结合声音驻波器,想象直观的感受物体振动与声音大小的关系。

  6、幼儿感受生活中的噪音,如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建筑工地的施工声、KTV唱歌的声音等,了解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同时感受好听的声音带给人们的愉悦感。

  活动反思

  在自然界中,声音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但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却很陌生。为了培养孩子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本此活动,我设计从聆听声音、探索声音、发现声音秘密等几个环节着手,重点探索声音产生的秘密,难点是让孩子借助声音驻波器探索声音的大小和物体振动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这节微课,目的在于幼儿通过视觉、听觉、感知觉等方面对声音产生兴趣,直观的通过视频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我还借助幼儿园科学探索室的声音驻波器演示,观察声音的大小和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达到这节活动的目的。在活动最后环节,我寻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噪音,让幼儿感受噪音带给人们的危害,呼吁孩子们远离噪音的污染,让好听的声音来装扮我们的世界,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声音奥秘的兴趣。

  因为是一节微型课,自己设计的不是很充足,声音的探索也需要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去探索,这只是给孩子在探索声音的过程中抛砖引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也是《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核心理念,希望评委老师们看到这节课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4的分解》教学设计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操作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2、初步感知4的分解规律,认识分合号。

  3、通过游戏、操作,学习4的分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教学图片--帽子、分合号、1-4数字。

  2、纽扣、纸盘、PPT。

  活动过程

  一、集体游戏:撒纽扣,学习4的分合。

  1、教师:请每位小朋友数出4颗纽扣,小手放在盘子的上方。松开手后把钮扣撒下去,仔细看看盘子里有几颗纽扣,盘子外有几颗纽扣。

  2、幼儿进行游戏,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操作结果。请老师帮助记录数字。(结果相同不重复记录)

  3、学习记录4的分解,认识分合号。

  记录444

  221331

  4、教师出示分合号,幼儿观察。

  二、出示教学图片—帽子,学习分类,进一步学习4的分解。

  教师:羊妈妈给羊宝宝们织了好多顶漂亮的帽子,请你帮助羊宝宝把相同颜色的帽子整理在一起吧。

  整理4

  13

  22

  31

  三、引导幼儿观察4的分解规律。

  教师总结:左边的数字从小到大,右边的数字从大到小。

  四、游戏---拍手打节奏。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1和3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2和2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3和1

  活动延伸

  在区域提供相应材料,供幼儿操作。

  《4的分解》活动反思

  由于幼儿刚刚学习了2和3的分解和组成,前两次主要是由老师拿实物进行分合,帮助幼儿理解分合的含义,然后让孩子们能用语言进行表达分和合的过程,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已具备这样的条件下,在学习4的分解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幼儿们通过自己的尝试、来探索学习4的分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摸索中去获得知识,找寻答案。

  这个活动我设计了4的分解,准备下节活动课继续4的组成。本节活动课一共有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撒纽扣游戏。第二环节:出示教学图片。第三环节:集体观察发现4的规律。第四环节:拍手结束。

  在课后经过反思我又作了以下的调整:

  1、第一环节中在幼儿玩撒纽扣时,老师应及时进行数字的记录,为幼儿下一环节的记录作好铺垫,降低难度。

  2、在第二环节中应让幼儿小组活动,这样更好地集中幼儿注意力。

  3、老师应给孩子更多的空间,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在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归纳出结果。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孩子们的收获也不小。

2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加入石子后能够让水位升高,了解水位上升的原因。

  2.探究发现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乐于合作实验,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重点:知道有水的瓶子加入石子后能够让水位升高,了解水位上升的原因。

  活动难点:探究发现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乌鸦喝水》课件,实验记录单。

  2.实验一材料:每组 2 个相同的瓶子,分别装有不同量(高水位和低水位)的水,大石子;实验二材料:每组相同水位的瓶子 2 个,大小不同的石子各 1 杯,记录纸 1 张;实验三材料:每组低水位的瓶子一个,大小不同的石子、沙子若干、漏斗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你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2.结合课件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

  3.提问:故事中的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加入石子后真的可以让瓶子里的水位上升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小乌鸦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到水呢?

  4.小结:只有亲自试验一下,我们才能验证乌鸦是否能够喝到水。

  二、实验验证“乌鸦喝水”。

  (一)实验一:探究不同水位的瓶子加入石子后乌鸦是否能够喝到水。

  1.出示不同水位(中高水位、低水位)的瓶子、石子。

  提问:这两个瓶子哪里不一样?你觉得这两个瓶子里装入石子后水位能够上升到瓶口让小乌鸦喝到水吗?为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结果。

  3.师:请小朋友们来实验验证一下到底加入石子后能不能让乌鸦喝到水。

  4.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加入石子后水位上升了吗?

  两个瓶子是否能够让乌鸦喝到水呢?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加入石子后水位能够上升呢?

  6.小结:加入的石头占据了水的位置,将水挤到了旁边与上面,就会让水位上升。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就算放很多的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多,乌鸦放很少的石头就能喝到水。

  (二)实验二:探究石子的大小与投放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两个相同水位的瓶子,大石子和小石子。

  提问:小乌鸦发现了有大小不同的石子,但一次只能投放一颗石子,如果要尽快喝到水的话,它应该投放哪种石子呢?为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表达自己的理由。

  3.幼儿分组实验使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分别放到两个一样高水位的瓶子中,并记录使用的石子的数量。

  4.请幼儿大胆讲述分享结果。

  提问:哪种石子用的多?哪种石子用的少?想一想为什么呢?

  5.小结:石子大,使用的数量就少,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少,就能更快的喝到水;石子小,使用的数量就多,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多,喝到水的时间也会更长一些。

  (三)实验三:探究使用不同材料让乌鸦喝到低水位瓶子里面的水。

  1.出示低水位的瓶子、大小不同的石子、沙子、漏斗等材料。

  师:小乌鸦如果只找到了这个低水位的瓶子,它可以怎样喝到里面的水呢?请小朋友们合作使用不同的材料试一试。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不同小组的方法。

  3.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哪一组成功了?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你们使用了什么材料?

  哪一组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成功呢?

  小结:大石子之间的空隙可以用小沙子来填充,这样能够继续将水往上排。

  三、发散思维:如何用其他方式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呢?

  1.提问: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呢?

  2.鼓励幼儿大胆思考表述想法。

  小结: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大胆想办法的小朋友,生活中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学习小乌鸦,不怕困难,愿意动脑筋解决问题。

  四、活动延伸

  1.班级益智区中投放大小不同的石子、布、羽毛、吸管、纸巾等材料,幼儿自由探索“乌鸦喝水”的方法。

  观察、捕捉每个小组不同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分享帮助幼儿提升共享学

  大班科学《乌鸦喝水》课后反思

  1.借助寓言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幼儿活动兴趣。

  此活动首先以寓言故事《乌鸦喝水》导入,并结合故事内容顺势提出关键性问题:“故事里的乌鸦真的能够通过在瓶子里加入石子的方法喝到水吗?”引发幼儿思考,创设出帮助乌鸦喝到水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实验层层递进,凸显幼儿的主动学习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创设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引导幼儿思考在不同材料与情境下乌鸦是否能喝到水,如何能更快地喝到水,问题的答案通过幼儿实际操作来验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过程中教师用关键性提问引导幼儿感受实验前的思考、预测、实验验证、观察、表达实验结果、分析原因等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3.合作实验发挥同伴小组学习的优势,捕捉提升共享探究经验。

  幼儿四人一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互相讨论,互相配合。教师细致习经验。

22、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设计《垃圾找家》反思

  设计意图

  垃圾,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每一个人,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所以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垃圾分类应从娃娃抓起。从对幼儿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平时只知道垃圾应该放在垃圾桶,也有不能随便乱扔垃圾的意识,但对垃圾对地球造成的危害却不知,对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非常薄弱。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及习惯,并能按垃圾分类的要求做好垃圾分类,从小有环保意识、环保能力,于是设计了“垃圾找家”的社会活动,让幼儿结合生活、通过实践操作感知、认知关于垃圾分类过程需要掌握的知识。

  活动目标

  1.感知垃圾来源,知道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2.认识厦门市常用的四色垃圾桶及标志,知道四色垃圾桶回收不同垃圾,学习将圾分类。

  3.感知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认识四色垃圾桶及其功能并学会将生活中的垃圾分类

  活动准备

  自制四色垃圾桶(红、绿、橘黄、蓝)、包裹、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废电池、果皮、枯树叶、菜叶等人手一筐,正确垃圾分类图、环境污染 PPT、垃圾分类小视频。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教师提问:

  师:妈妈买东西经常都在哪里买?

  幼儿 1:超市

  幼儿 2:网上

  师:网上购买回来第一件事情是干什么?

  幼儿 1:取包裹

  幼儿 2:拆包裹

  2.分组操作:拆包裹

  引导语:老师这边有一些包裹,想请小朋友来帮忙打开。

  幼儿:兴致勃勃的拆包裹

  评析:这个环节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并从实际动手的层面上感知生活,为活动展开做铺垫。幼儿对操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活动展开

  (一)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垃圾到哪里去?

  师:刚才开了那么多包裹,我们把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可是剩下了很多什么东西呀?

  幼儿 1:包装袋

  幼儿 2:垃圾

  师:几个包裹就能造成这么多垃圾,那这些垃圾都会到哪里去呢?

  幼儿 1:放到垃圾桶

  幼儿 2:送到废物回收站

  评析:这个问题引发幼儿感知每个人都是垃圾制造者,以及引发幼儿回忆平时是怎么处理垃圾的。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愿意分享。

  (二)观看环境污染 PPT,感知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垃圾都去哪里了——观看环节污染 PPT

  1.看完 PPT,幼儿分组讨论:

  引导语:看了这个视频,小朋友有什么想法?(1)环境为什么会被污染?(2)环境污染对我们地球会有什么危害?

  分小组讨论,等一下各组派一个小朋友分享讨论结果。

  幼儿 1:乱扔垃圾

  幼儿 2:没有垃圾分类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幼儿 3:环境被污染了我们地球上的东西就会生病。

  2.幼儿分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垃圾

  幼儿分享讨论结果:

  幼儿 1:要减少垃圾、叫妈妈少网上购物

  幼儿 2:要垃圾分类

  幼儿 3:可以废物利用

  幼儿 4:制造消除垃圾的机器

  小结:因为我们生活的需要,所以在生活中会出现很多垃圾。如果垃圾没有合理控制、分类、回收或清除,那我们的地球将严重的受到污染,我们的地球将受到严重的危害,如:喝了被污染的水、呼吸了被污染的空气我们将会生病,森林、公园也将被破坏,我们将无法再生存在地球上。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将这种危害降到最低。

  评析:这个环节让幼儿感知垃圾的存在是必然的,如果没有处理好垃圾我们的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将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让幼儿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合理控制垃圾的产生、做好垃圾分类,从而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及分享如何控制垃圾。

  (三)认识四色垃圾桶及标志,知道四色垃圾桶回收不同垃圾。

  师:小朋友刚才讲了很多控制垃圾的方法,晚上回去就可以做到的是叫妈妈少网购,要减少垃圾,那有小朋友说要垃圾分类,那你们懂得将垃圾分类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1.出示各色垃圾桶,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及标志。

  讨论:为什么四个同的颜色和标志都不一样,他们有什么用处?

  幼儿 1:可以将能利用的垃圾和不能利用的垃圾分开。

  幼儿 2:吃剩的东西要另外放。

  幼儿 3:有害的东西也要分开。

  小结:四个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回收不同的垃圾。就如桶上的标志表示的颜色:

  (1)绿色桶的标志有厨余垃圾的图案——回收厨余垃圾。

  (2)红色桶的标志有骷髅头的图案,说明是很可怕的危害物品——回收有害垃圾。

  (3)蓝色桶的标志有循环的图案,代表可以可以循环使用——可回收垃圾。

  (4)橘黄色桶的标志是没有循环的图案,代表既不可回收又不存在有害物质、也不是厨余垃圾的——其他垃圾。

  评析:通过此环节让幼儿认识不同颜色、标志的垃圾桶有不同的收纳作用,传递给幼儿知识性的东西,为幼儿在生活实践操作中做铺垫。幼儿认真观察垃圾桶上的标志并进行思考垃圾桶可能收放的相应垃圾,老师最后进行小结给予幼儿确定的答案供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加深对垃圾桶用处及标志的理解。

  2.观看小视频,通过小视频加深幼儿了解垃圾分类

  师:看了小视频,老师要考考小朋友怎么将垃圾进行分类了,竞答开始:

  师:吃剩的饭菜、果皮?

  幼儿:绿色垃圾桶厨余垃圾。

  师: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

  幼儿:蓝色垃圾桶可回收利用的。

  师:废旧电池、碎玻璃?

  幼儿:红色垃圾桶有害垃圾。

  师:烟头、卫生纸、餐巾纸?

  幼儿:橘黄色垃圾桶其他垃圾。

  评析:此环节通过视频、提问,直观地让幼儿感知、加深了解垃圾的分类。幼儿如同参与竞赛活动,竞答相当激烈,这种方式幼儿很感兴趣,此方法不仅加速思维的运转,加强的幼儿的反应能力,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能够感受到挑战的成功更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没有答对的幼儿也来不及多思考就进入下一个问题了,在以后的活动可能也会在观察这环节更认真的观察。

  (四)操作:垃圾分类——实践操作,加深分类技能及垃圾分类意识。

  引导语:垃圾,随处可见,垃圾分类人人有责,让我们动手将身边的垃圾都送回家吧!

  1.幼儿人手一份垃圾进行分类。

  2.幼儿操作结束后出示正确的分类图,供幼儿验证自己的分类。

  三、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都帮垃圾找到家了,垃圾回家了,我们的小手也应该怎么样?

  幼儿:洗手。

  【活动延伸】

  1.回家后把我们今天学到的关于垃圾分类的方法教给爸爸妈妈,让家人也参与到环保小卫士的队伍中来。

  2.组成“环保小分队”,检查班级、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情况。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并富有教育意义,通过制造垃圾、观看视频、垃圾分类操作,增强了幼儿环保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愿意表达,能积极和同伴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身边的垃圾。活动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如:个别小朋友自我约束力较差,好动不能很好地倾听同伴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和不能参与到竞赛问答中,个别没有完全明白垃圾分类方法。如果最后的“垃圾分类”分类后幼儿参照正确图验证自己的分类结果环节换成幼儿间相互检查并在记录表上做记录,然后说出分得对不对,不对在哪里,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幼儿可能更有积极性去验证分类的结果。

23、大班科学活动示范课教学设计:走过四季

  大班科学活动:走过四季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感知四季轮换,体验大自然的奥妙。

  2、了解四季特征,并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

  3、能大胆的为四季设计颜色,体验游戏的快乐。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四种颜色的小脚印、四个太阳图片、春夏秋冬汉字卡片。

  2、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四季的轮回

  1、欣赏故事:小蜗牛走过四季。

  2、边播放课件边提问:小蜗牛走过那几个季节?花的名字叫什么?都在什么季节开放?

  3、依次出示四季节的汉字卡片,进一步感知四季轮回。

2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学设计:会送信的鸽子

  教学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鸽子,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他们。

  2、通过观察和喂鸽子活动,感知鸽子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知道鸽子是我们的朋友。

  3、初步学习按一行的顺序观察和讲述,并现在集体面前交流。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鸽子的网络图片,幼儿用书,幼儿对鸽子有一些认识,知道鸽子能送信。

  活动过程:

  一、念谜语儿歌,出示鸽子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身穿白衣裳,长着红嘴巴,一飞千里崖,认得回老家,你知道是什么鸟吗?

  (2)教师:你见过鸽子吗?在哪见过?它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了解鸽子的外形特征。

  (1)教师:鸽子是什么颜色?它怎么走路的?你知道它怎么叫吗?

  (2)带领幼儿学习鸽子走路和“咕咕咕”叫的样子。

  (3)以小组为单位,让幼儿自主地观察电脑图片,鸽子。

  (4)师生共同总结鸽子的基本特征。

  三、探讨鸽子的生活习性。

  四、知道鸽子与人们的关系。

  (1)教师:你知道鸽子有什么本领吗?过去,它用这个本领为人们做了哪些事情?

  (2)我们该怎样保护鸽子?

  五、音乐活动《鸟飞》。

  ps:通过这一观察活动,孩子们很快了解鸽子的外形特征,并且对鸽子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很多问题。

2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变的月亮优秀教学设计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变的月亮优秀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知道月亮是会变化的,并初步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2.激发孩子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课件、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导入师:小朋友都听过好听的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月亮姑娘最后穿上合适的衣服了吗?

  师:为什么穿不到合适的衣服?

  因为月亮姑娘的身体不断变化,有时候大,有时候小,所以她总是穿不到合适的衣裳。

  师: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探索月亮,月亮会发光吗?

  师:月光从哪里来?

  课件展示,小结:月亮是个不会发光的球体,也叫月球。太阳的光芒照到月球上,月球把光反射到地球上,所以我们地球上的人能看到月亮。

  二.演示实验1.讨论:你们平时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2.课件展示师:月亮有这么多的样子,在这张挂图中会在什么位子上呢?(幼儿自由猜想)3.实验验证实验:一个教师当月亮,其他孩子当地球上的孩子。孩子观察演示实验。并验证猜想的结果。

  认识新月、满月。

  师小结:月亮亮面朝着太阳从新月开始,绕着地球转到满月,月亮越变越大。

  三、幼儿操作师:从满月到新月,月亮的变化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1.再次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小朋友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操作。

  2.检验幼儿操作结果,教师分析。

  3. 运用课件小结。

  小结: 新月到满月,月亮越变越大。满月到新月,月亮越变越小。

  四、活动延伸师:月亮绕地球转一圈用了多长时间?(一个月)月亮这样的变化一年有几次?(12次)师:月亮还有很多的秘密,如月亮上有水、动物、人类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看书、查电脑、问问爸爸妈妈来了解,把你发现的秘密带来与老师、小朋友共同分享,好吗?

  活动反思:

  《会变的月亮》是一个比较有科学性的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年龄段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题地位,引导幼儿去观察和发现。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幼儿。在活动结束后,我认为以后还可以进行一些新的活动,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和想象力。

26、大班科学活动观摩课教学设计:《好玩的动画》

  活动目标

  1.感知静止画面变成动态画面的神奇和有趣,初步了解动画形成的原理。

  2.能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动画探索过程,体验当设计师的成功与快乐。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两面有不同图案的扇子人手一把,动画小书人手一本,空白扇子、小书、笔若干;教师材料:两面有不同图案的扇子两把.flash课件。

  活动过程

  一、玩扇子,发现画面叠合的现象

  1.师(出示扇子):今天我带来了一样东西,是什么?扇子两面画了什么?这把看上去很普通的扇子,它会变魔术,很神奇,我们来玩一玩。(幼儿快速转动扇子)发现神奇的地方了吗?(两边的图形合在了一起)是真的合在一起了吗?

  2.幼儿自由操作,交流操作发现。

  教师引导式提问:看看两边的扇面上有什么?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两边分开的两个图案,经过快速旋转,看上去好像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画面(帆船、树等)。

  3.迁移经验,猜测结果。

  师(出示两边分别画有笼子和鸟的扇子):扇子两面分别画了什么?当这把扇子快速地转动时会发生什么?如果小鸟飞到上面一点,又会怎么样呢?(小鸟飞出了笼子)看来画面的位置很重要。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O.1秒~O.4秒,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动画、电影就是依据视觉暂留现象制作而成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一把两面画有不同图案的扇子,让幼儿在把玩扇子的过程中发现、感知神奇的视觉暂留现象。在这里,我们没有刻意去向幼儿解释其中的原理,而是让幼儿交流、表达、思考自己的发现,积累一些感性经验。因为对幼儿来说,让他们去理解视觉暂留现象是有难度的,也没有必要。

  二、玩小书,发现画面由静到动的现象

  1.幼儿逐页观察画面,发现小书画面中的规律。

  师(出示小书):这是小书,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一起拿出来看看吧。有三角形标记的是第一页。我们从书的第一页开展,慢慢地一页一页看下去,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幼儿表达,教师追问:小书的每一页上都有点变化,它们有什么规律吗?

  (绿色书里每一页上都有一个小球,但小球的位置不同,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的;黄色书里每页上都有一片树叶,但树叶的大小不同,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变化的。)

  2.快速翻阅小书,发现动态效果。

  师:刚才慢慢地看书让我们发现了小书画面上的规律,这一次我们要用特别的方法看书,从头到尾快速地翻看,越快越好,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3.交流讨论。

  师:你发现了什么神奇的事情?(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

  小球——原来一张张静止的图片,当我们快速翻看时,小球看起来好像滚动起来了。

  树叶——原来一张张静止的图片,当我们快速翻看时,树叶好像逐渐长大了。

  师:把一张张按动作顺序排列好的图片快速地翻,画面就好像动起来了,这就是动画。

  ——如何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动画形成的过程,是活动的一个难点。教师巧妙地使用了动画小书这一操作材料,先让幼儿逐页翻阅发现画面规律,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再引导幼儿快速翻阅并发现有趣的动画现象——“滚动的小球”和“长大的树叶”。这种发现式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获得的经验是生动鲜活的。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幼儿初步了解了动画形成的过程,也从中体验到自己发现动画秘密的乐趣。

  三、欣赏课件,进一步感知动画效果

  1.欣赏课件——开花。

  师:在这片草地上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呢?(操作课件)美丽的鲜花开放了。这个动画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师:动画设计师把开花的过程分开画成了5张图片,它们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呢?当这些图片按顺序连续播放时,我们看见了一朵渐渐开放的花朵。

  2.欣赏课件——日出。

  师:早晨太阳升起来啦!(演示课件)猜一猜,设计师是怎样设计这个动画的?第一张太阳在什么位置?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呢?(幼儿表达想法,教师播放验证、)

  师:动画设计师把太阳升起的过程从低到高,分成4张图片,再按顺序播放出来,让我们看见一个正在升起来的太阳。

  ——在前面两个环节的操作中,幼儿获得了有关动画形成的粗浅经验。在这个环节,让幼儿欣赏两个flnash动画,可以给幼儿一种真实而又愉快的体验。在欣赏动画之后,引导幼儿迁移经验,思考、判断动画片中各个画面的内容,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四、尝试制作扇子和动画小书,感受动画的神奇和有趣

  1.师:动画好看吗?你们想自己设计、制作神奇的扇子和动画小书吗?

  2.介绍材料:后面桌上有扇子和小书,等会儿你可以选择设计扇面,也可以选择画动画小书。请你想一想,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试着做一做。

  3.请幼儿说说自己要做什么,准备怎么设计。

  4.幼儿自己设计、制作,先做好的幼儿可以和同伴、教师交流演示自己的作品。

  5.分享交流作品。师:你画了什么?成功了吗?碰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6.观看有关动画原理的视频介绍,了解动画的简单原理。

  ——做扇子和小书,在难度和要求上是有差异的,这也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画扇面相对简单一点,而制作动画小书,对幼儿来说是有挑战的。因为要做成动画小书,幼儿头脑中首先要有多个连续变化的画面的构思,然后在页面上找好位置,运用必要的绘画技能将其表现出来。虽然有难度,但幼儿都愿意接受这个挑战,设计属于自己的动画。教师给幼儿的空白小书,页数从4页到7页不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也体现了对幼儿个体差异性的尊重,让每个幼儿在亲手制作“动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感。

  设计思考

  “好玩的动画”最初由我所带的工作室学员张颖黎老师设计。该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提供适合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积累有关动画形成的粗浅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观察、判断、思维、表达等能力;活动的难点是在这样一个比较开放的活动中,如何平衡幼儿自主探索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基于对上述活动重难点的思考,我们从最初的设计到现在的活动,主要做了以下调整:一是在玩扇子环节,原设计是教师演示,幼儿观察、发现画面叠合现象。我认为如果幼儿只看不做,那么他们对画面的观察就不会细致,也不会关注画面的位置关系,幼儿的经验是“看来的”而不是自己“操作得来的”。所以我建议为每个幼儿提供一把不同画面的扇子,并先让幼儿自己玩,在玩中发现有趣的现象。二是在翻看小书的环节,原来的设计过于开放,教师对如何翻书等没有作任何指导,导致幼儿发现不了神奇的动画现象。幼儿自主探索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所以,我建议张老师先引导幼儿逐页观察、发现小书的秘密,再让幼儿带着疑问快速翻阅小书,这样幼儿的操作更有目的.也更有效。三是在欣赏“开花”和“日出”两个动画的环节,原设计都是在观看动画后马上呈现几幅连续的画面,没有给幼儿推测画面的机会,对幼儿缺乏思维的挑战。所以,我建议在观看动画后先让幼儿迁移前两个环节的学习经验,思考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表达自己猜想的画面内容,然后再揭示谜底,体现环节的递进性和思维的挑战性。

  修改后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关注幼儿生活,凸显活动趣味

  幼儿对外部世界的探究是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凡是与幼儿的现实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关注幼儿生活,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能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出发,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幼儿的学习置于其生活背景中,从中获得鲜活的学习经验。“好玩的动画”抓住幼儿都喜欢看动画片这个兴趣点,引导幼儿在看看、玩玩动画小玩具的过程中,共同探究“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尝试自己制作小动画,体验成功感。因为活动内容本身的趣味性,所以幼儿对将要探索的内容必定会充满新奇感,活动的快乐也会由此而生。

  二、在操作中发现,积累感性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应让幼儿通过自行操作去建构经验。所以,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实际的操作,幼儿对材料进行操作的过程就是学习发现的过程。操作活动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根据教学目标提供恰当的操作材料,二是保证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三是操作后幼儿经验的交流和提升,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们设计的幼儿操作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玩扇子,在玩中发现快速转动扇子时有趣的叠合现象;第二次操作是观察和快速翻阅动画小书,发现画面规律,猜测、探究动画形成的秘密;第三次是制作简单的动画玩具,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差异,我们提供了难度各不相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三次操作提供的材料中都蕴含了探索的目标,意在让幼儿在每一次的操作中都会有新发现,积累感性经验。

  三、注重思维挑战,体现活动价值

  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教给幼儿知识,而是激活幼儿思维,让幼儿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同时生发出智慧。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如: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一页一页看下去,你能发现什么秘密?小书的每一页上都有点变化,它们有什么规律吗?猜一猜设计师是怎样设计这个动画的?等等。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饶有兴趣地操作、观察、猜测、判断、表达,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活动,幼儿不仅能了解有关动画的秘密,而且还能引发进一步探究、了解动画的兴趣。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活动的价值也就得以体现。

27、大班科学活动示范课教学设计:多种多样的蔬菜反思

  设计背景:

  蔬菜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素。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所吃的食物也更丰富多样,不可否认鸡、鸭、鱼、肉等食品对幼幼儿的诱惑远远要比蔬菜强烈的多,年轻的父母也认为水果可以替代蔬菜的营养。在幼儿园用餐的时候,总会看到有些幼儿不喜欢吃蔬菜,久而久之养成饮食单一,挑食的不良习惯,幼儿的营养和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蔬菜”这一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 感受蔬菜的多种多样。

  2、了解蔬菜的用途与特点,鼓励幼儿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根类、茎叶类、果实类),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

  3、蔬菜好吃有营养。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猜谜、多媒体课件、游戏体验及品尝蔬菜沙拉,让幼儿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 。

  2、活动难点: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明确蔬菜好吃有营养。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胡萝卜,黄瓜,白菜,土豆,菜花,芹菜,茄子,葱,韭菜,菠菜,油菜等

  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教具准备:展示蔬菜的多媒体课件及打扮好的蔬菜宝 宝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情境:老师和小朋友游戏)

  1、小朋友最喜欢和老师一起玩游戏了,今天有一群可爱的蔬菜宝宝来做客了。一起来欢迎他们吧!

  (教师出示真备好的各种蔬菜,小朋友说出蔬菜的名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蔬菜宝宝打招呼)

  2、幼儿观看各种蔬菜图片或实物: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蔬菜宝宝?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这些蔬菜中,可以吃的部分是什么?

  (幼儿自由交流)

  3、认识蔬菜的根,茎,叶等各部分名称:

  (出示拟人化的手法装饰蔬菜,让幼儿体会认识根—脚,茎—身体,叶—手。)

  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长图,知道植物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组成。

  二、猜谜游戏(课件演示法):逐一出示各种蔬菜宝宝,通过猜谜游戏了解蔬菜能吃的部分不一样。

  1、红漆桶,地下埋,绿的叶子顶上栽,切开红漆桶,清凉可口好小菜.(胡萝卜)说一说胡萝卜的样子?(形状、颜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师告诉小朋友胡萝卜还有“土人参”之说。因为胡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吃胡萝卜可以补充维生素。

  提问:(1)我们应该吃它的哪一部分?(根)

  (2)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可以吃它的根? (萝卜, 莲藕、芋头,山药。)

  2、猜谜语:瘦长的身材,翠绿的皮肤,全身是疙瘩,丑了自己美了别人。(黄瓜)那我们应该吃黄瓜的哪一部分?(果实)还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实部分?(番茄.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豆荚)。

  3、看图中是什么蔬菜?(白菜),老师可以说说白菜的样子。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菠菜、油菜)

  4、提问:这是什么 ?(土豆也叫洋芋或马铃薯)。土豆发了芽时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肉削干净,才可以吃。我们吃它的茎。

  5、考考小朋友:小朋友们,平时吃我的哪一部分?

  (屏幕出示几种常见蔬菜,幼儿交流讨论)

  三、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教师小结:蔬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蔬菜有助于身体健康,能使我们长得更高更快更聪明,因此。平时不能挑食。

  四、游戏体验:分类游戏:《找朋友》

  给每个幼儿提供一个蔬菜宝宝,让幼儿根据蔬菜的特征找朋友。看看自己身上的蔬菜娃娃是吃什么部分的,然后听音乐去找朋友。

  五、品尝交流:《蔬菜沙拉》:

  教师出示用番茄.黄瓜.红萝卜做的沙拉,请幼儿品尝,交流《蔬菜沙拉》的制作方法,让幼儿品尝,逐步意识到多吃蔬菜营养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做到不挑食,让身体吸收更多营养,使身体长得更捧。

  六、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做蔬菜沙拉,巩固对蔬菜的认识,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28、大班科学活动:中草药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中草药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认识自然界中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初步了解中草药有防病、治病的功效以及服用的方法。

  2、培养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供幼儿参观的中草药。

  2、多媒体实物图片。

  3、药茶原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提问:小朋友你们以前生过病吗?生病了该怎么办?吃过些什么药?

  2、介绍琵琶叶,让幼儿知道琵琶叶可以做药。

  (二)让幼儿初步认识生活中几种比较常见的中草药。

  师:除了琵琶叶,还有很多的东西也可以做药。今天老师就带了一些,请我们小朋友看一看,你都认识些什么?

  1、引导幼儿观察,积极探索。

  2、组织交流。

  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

  3、师生共同归纳:这些东西都可以做药,这些都是中草药。

  (三)了解中草药的防病、治病功效。

  1、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中草药,你们还知道哪些?

  2、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中草药,你看到谁吃过。他们为什么要吃?

  (四)让幼儿品尝药茶。

  1、中草药可以怎么服用?

  2、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品尝各种药茶,自由交谈。

  3、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药茶介绍给客人老师。

  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课题,显得自然而亲切。一个小小的问题,既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明确了活动的主题。

  设计意图:

  通过看看、摸摸、找找、说说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自己发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中草药,使整个教学的过程变成幼自主儿操作实践的过程,培养幼儿好奇、好问的探索精神。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拓展幼儿的知识面,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引导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探索勇于思考。

  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品尝,提供一种欢乐、宽松的交流氛围。

  利用教师资源,让幼儿自己去介绍,提供了幼儿大胆表现的机会,满足了幼儿的愿望

  中草药, 大班, 教学

29、大班科学活动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痒一痒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体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在相互挠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海面、羽毛、毛笔、积木、记录表、记号笔。

  三、活动过程:哪里最怕痒.

  1、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是怎么玩的?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2、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相互逗一逗、挠一挠,找找他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帮他贴上即时贴。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请你说说你身上哪些地方最怕痒?还有其他怕痒的地方吗?

  (教师在人体结构图上贴上即时贴)师:觉得脖子特别怕痒的请举手,看看有多少)

  小结:小朋友们都找出了身体上的脖子、胳肢窝和腰这几个地方特别怕痒。

  四、痒一痒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有什么?海绵摸上去怎么样?毛笔摸上去怎么样?……待会儿就请你们找找哪些材料碰到皮肤上特别的痒,把它们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谁看懂了?可以怎么记录?

  小结:请你和好朋友用这些材料在皮肤上相互挠一挠,在使你感觉特别痒的材料下面画上一个简单的标记。

  2、师:仔细观察这张大统计表,你们发现哪几种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为什么?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软绵绵的、毛茸茸的东西碰到皮肤上就觉得特别痒,而一些硬硬的东西就不太觉得痒。

  五、经验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碰到皮肤上是很痒的,我们回去找找看,再和好朋友一起挠一挠好吗?

  反思:

  在探索前,我与幼儿进行游戏互动,我用干净、干燥的羽毛轻轻挠挠孩子们的手心,他们发出了咯咯咯的笑声,有的干脆边笑边缩手,快乐的笑声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之后我请幼儿到桌旁去摆弄材料,通过让自己痒一痒的方式,孩子们探索发现了鸡毛会让我们的脸痒痒的,脖子痒痒的,手心痒痒的,棉花有一点点痒,接着我让幼儿思考“除了脸、手心、脖子会痒痒,我们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特别怕痒的?”我们边讨论边做试验,发现了胳肢窝、脚底、耳朵后、脸上、、腰等地方,并用人体结构图记录下来,接着我又让幼儿思考“除了这些材料能让我们发痒外,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觉得什么材料、什么动作会让你痒痒的?”孩子们积极动脑,大胆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痒”的情景,也令我痒痒的。”“孩子们在积极的动脑回答与游戏的尝试中得到了释放,非常开心。

30、幼儿园大班体育教育活动教学设计附反思:勇敢的飞鹰战士

  勇敢的飞鹰战士

  大班:健康社会

  教学目标:

  1.增强幼儿体质,在游戏的情境中培养幼儿勇敢、坚强的品质。

  2.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

  3.探索双脚跳的基本动作。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5.感受运动的快乐,愉悦身心。

  教学重点:

  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顽强地挑战任务。

  教学难点:

  运用轮胎不断增加难度,增强腿部力量,在跳跃中进一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活动准备:

  1.器材:轮胎若干、平衡木1根、海绵垫子10床、筐子4个、小动物布偶若干、等器械。

  2、音乐:《加油歌》,《我是一个兵》,《接电话》,《蓝精灵主题曲》,《报告队长》《春野》。

  3、食物若干,小动物若干。

  4、场地布置。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1、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2、在走、跑、跳、钻、爬、攀等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3、开展以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热身运动。跳“加油歌”热身操。(音乐:加油歌)

  3、幼儿运用轮胎探索练习双脚跳的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人运用一个轮胎(战壕),探索各种双脚跳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在跳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不受伤。

  (2)修建战壕,逐渐加高轮胎(两个轮胎叠加在一起)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

  4、情景游戏:

  (一)飞鹰战士营救被灰太狼抓走的小动物。

  (1)师幼一同寻找“狼堡”,并共同设计营救小动物的方案和路线。

  (2)引导幼儿想办法运用轮胎修复被灰太狼破坏的路。

  (3)请一名勇敢的“飞鹰战士”先进入“狼堡”侦查并营救小动物。(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其他幼儿示范动作)

  (4)兵分两路(男队、女队)全面营救小动物,并把小动物送到安全的地方。(音乐:我是一个兵)

  (二) “飞鹰战士”夺回被灰太狼抢走的食物,然后把食物送还给小动物们。

  经过独木桥和山路——潜入狼堡——寻找食物——爬上高山——跳下高山——送回食物。(音乐:我是一个兵、蓝精灵主题曲)

  5、小结:今天我们的飞鹰战士非常勇敢,顺利顽强地完成了任务,并保护了小动物的生命和食物,是合格的解放军小战士了。

  6、放松运动:随着音乐做动作放松全身。(音乐:春野)

  7、接受新任务,游戏结束。(音乐:蓝精灵主题曲)

  教学反思:

  本教学活动是一节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主要运用了轮胎和其他体育器械引导幼儿探索双脚跳的动作,并锻炼了小腿肌肉。创设了情景游戏,在营救小动物和夺回食物的游戏中,幼儿能积极地融入到游戏中,并培养了幼儿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本活动所包含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在课前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本活动的课题。比如,在课前幼儿先要对“解放军战士”有所了解,解放军由海、陆、空三军组成、战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解放军叔叔是非常勇敢的,哪里有危险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谁有困难,他们就帮助谁。让幼儿对解放军叔叔产生崇拜感,自己也有想当解放军的愿望。在这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本活动,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活动效果很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31、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叠高”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扑克牌站立起来,感知力与平衡的关系。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于大胆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探索扑克的多种玩法中锻炼求异思维,乐于合作探究。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扑克牌人手二十张;大记录表一张;小记录本、记号笔人手一份;不同形状的卡纸若干;红、黄、蓝、绿的牌子各四个。

  活动过程:

  活动反思: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正处于培养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科学探索活动是达到此目标的最佳集中教育活动,孩子在这个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探索、记录、交流、自我调整等方式,从多角度多层面感受了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在活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中,用大班幼儿最兴趣的竞赛方式,激发幼儿将之前获得的体验和经验大胆地运用和表现出来,这样又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建构和运用经验的平台,让他们能在经验和能力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结,对于个人的能力锻炼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发展作业。

  (一)自由玩扑克牌,探索扑克牌的各种玩法。

  1、提出活动内容,强调探索规则:

  (1)可以自己玩也可以邀请同伴一起玩。

  (2)保管好自己的扑克牌不要跟别人混在一起。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的玩法。

  3、幼儿交流分享玩法。

  4、教师记录并总结幼儿玩扑克的方法。(分类、排序、比大小、接龙、游戏、等)

  (二)自由探索“让两张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提出探索的问题,强调探索规则:

  (1)把扑克成功站立在桌上的方法记录在本子上。

  (2)一种方法记录一格。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拿着记录本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站立在桌上的方法”并记录。

  3、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方法。(幼儿出示记录本边讲述边示范)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

  (2)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活动反思: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正处于培养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科学探索活动是达到此目标的最佳集中教育活动,孩子在这个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探索、记录、交流、自我调整等方式,从多角度多层面感受了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在活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中,用大班幼儿最兴趣的竞赛方式,激发幼儿将之前获得的体验和经验大胆地运用和表现出来,这样又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建构和运用经验的平台,让他们能在经验和能力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结,对于个人的能力锻炼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发展作业。

  (3)为什么这种方法能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

  (4)哪一种方法站得最稳?

  4、教师小结。

  (三)合作探索“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1、提出探索任务。

  2、出示图文结合的比赛规则图,引导幼儿认读,明确游戏规则:

  (1)四人一队,分成:红队、黄队、蓝队、绿队。

  (2)可以用不同形状的卡纸。(也可以不用)

  (3)时间:五分钟。

  (4)最高最稳的获得金牌。

  2、幼儿自由组合比赛“扑克搭高方法”。

  3、幼儿交流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4、教师给搭得最高的一组颁发金奖。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正处于培养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科学探索活动是达到此目标的最佳集中教育活动,孩子在这个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探索、记录、交流、自我调整等方式,从多角度多层面感受了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在活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中,用大班幼儿最兴趣的竞赛方式,激发幼儿将之前获得的体验和经验大胆地运用和表现出来,这样又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建构和运用经验的平台,让他们能在经验和能力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结,对于个人的能力锻炼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发展作业。

32、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稻穗变谷粒》活动设计与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 稻穗变谷粒

  设计意图:

  建瓯地处闽北,依山傍水,有溪、有果园、竹林、稻田、、、、、土、石、沙、木、竹、笋、板栗、等是大自然赋予建瓯的自然材料,随手可见、随手可得。运用这些生活中所见、操作性强的教育资源来开展活动,幼儿可为、能为。《稻穗变谷粒》是我们《稻子飘香》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设计试图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并通过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使用不同工具打谷子的方法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为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埋下伏笔。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各种打稻谷的方法。

  2、体验自己动手打稻谷的乐趣和辛苦。

  3、提高幼儿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探究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装谷子的盘子、装稻穗的大篮子、大脸盆若干。

  2、向家长收集竹子按摩器。

  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出示稻穗与稻谷)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小结:稻谷是一粒一粒的,稻穗有稻杆,是许多稻谷连在一起,一串串的。

  师:怎样才能让一串串的稻穗变成一粒粒稻谷?(幼儿自由猜测)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来研究这个问题,请你们边看幻灯片边想:农民伯伯用了什么方法

  二、分段观看PPT

  教师借助提问,巧妙引导幼儿分段观看农民打稻谷的发展史。

  第一种方法(PPT 1):大木梯

  师:他们把稻谷放在哪里打,稻谷打在哪里?

  第二种方法(PPT 2):大木桶

  师:这是什么?稻谷打在哪里?为什么要用大木桶呢?

  第三种方法(PPT 3):老式打谷机

  师:这是什么?农民伯伯是怎么使用的?

  第四种方法(PPT 4):新式收割机

  师:这是收割机,谁来说说它是怎样收割稻谷的?

  小组讨论:农民伯伯都用了哪些方法打稻谷?这些方法中,你认为那种最快最轻松?哪种最慢最吃力?

  小结:第一、第二种方法是人工一点一点用力的打,又慢又吃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脚踏收割机,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快多了,但还有些吃力,而全自动收割机,只需坐在车上,用手控制按钮,就可以大片大片收割稻谷,又快又省力。

  三、幼儿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稻谷

  师:老师这里也有些稻穗和工具,请你们动脑筋想想,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成一粒粒稻谷?打的时候还要注意1、不能打得到处都是2、要把稻穗上的谷子都打干净3、打完的稻草要放在篮子里。

  四、师生交流分享经验

  师:你刚才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觉?

  五、收拾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稻谷是幼儿熟悉又觉得神秘的一样东西,平时只知道它能碾成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教师将这样的材料引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日常事物和儿童心理的关注与了解。该活动设计特色主要体现:

  一、主动探索,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教师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鼓励引导幼儿自由表达图片内容,自由选择工具,自主探索、交流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充分发挥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幼儿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幼儿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但增长了知识,在语言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二、指导策略层层递进。

  1、问题提出的层次性。

  从“稻穗和稻谷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让一串串的稻穗变成一粒粒稻谷??”你能用这些工具让稻穗变成稻谷吗?等,这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的逐一提出,犹如剥笋壳一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渐揭示了活动的中心目标。

  2、活动环节的递进性。

  开始环节教师让幼儿自由猜测稻穗变谷粒的方法——幼儿观看比较收割机的发展史ppt,获得直观的感受,激发自己动手去操作探究的强烈欲望——幼儿亲身经历体验使用不同工具脱粒的方法。每个环节设计紧紧相扣,围绕目标展开,为幼儿获得完整经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只有让幼儿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对获得的经验才能感兴趣,而教师此时是他们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从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很多,我们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要抓住教育契机去引导幼儿,使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

33、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学设计附专家点评:动手变一变

  动 手 变 一 变

  ——大班科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动手,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碰一碰,总有许多的“为什么”从嘴里冒出来,怎样满足幼儿的这些愿望,怎样将《纲要》中的目标落实到我们的科学活动中。因此我设计了这次大班科学活动“动手变一变”,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选取活动内容:

  1、选择幼儿身边常见的材料,诱发发现的兴趣。

  例如:吹泡泡、做馒头、充皮球等这些活动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

  2、选择幼儿熟悉、兴趣的内容,激发探索的欲望。

  例如:将两种颜色混合的变色游戏,调配调味品等这些都是幼儿熟悉且喜欢的内容。

  3、丰富相关知识,引发交流的愿望。

  例如:活动前我班开展了与该活动相关的两个活动:一、谈话活动“我的变化”→主要是让幼儿将小时候的照片与现在的自己对比,并通过观看人生长过程的图片,了解人的变化过程;二、家园活动“找一找”→请幼儿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找找身边有什么事物发生了变化,然后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探索中发现事物的变化。

  2、引发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各色颜料、排笔、透明水杯,记录表。

  2、糖、盐、醋若干、温开水,汤匙、电磁锅、面团、盘子。

  3、洗洁精、各种塑胶、吸管、气球、皮球、毛线、打气筒。

  四、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1)引发幼儿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

  师:前几天,我请你们找找身边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你们找到了吗?现在就把你发现的秘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通过亲切的谈话,秘密的分享,教师很自然将幼儿的兴趣点引入活动中。)

  (2)以变魔术引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初步了解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的神奇变化(如:酚酞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融合会变成玫瑰红)。

  师: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事物发生了变化,现在我来当个魔术师,来变一变我们身边的事物。瞧!这是两瓶什么颜色的液体?(无色)你们猜猜它们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请个别幼儿说说)好!现在让我来变一变吧!(操作实验)呀!变成玫红色。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呢?今天我们的实验区内就准备了许多的东西,请小朋友也当个小小魔术师,动手去试一试,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魔术表演是幼儿特别喜欢观看的节目,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利用一个小小的魔

  术表演,既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幼儿明白我们身边的事物都在不

  断的发生变化,同时也为后面的操作活动提出了示范性的要求。)

  2、操作实验,观察记录。

  (1)学习观看实验操作示意图。

  师:实验之前我们来学看操作示意图。(讲解如何看示意图)

  (2)交代实验区的规则:认真实验;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可求助老师或同伴;工作完后请收拾好实验材料,并将椅子搬到中间,然后可以去看其它组的实验,但不要影响同伴进行实验。

  (在这次的实验操作中,我们运用到记录卡和实验操作示意图,让幼儿学习自

  己观看示意图、自己记录结果,这样即能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目的,又能帮助

  幼儿梳理探索的方法和思路。)

  3、幼儿自由选择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发现物体的变化。

  (1)颜色的实验

  1组:颜色变变变(颜色的调配)

  (2)水的实验

  2组:把糖放在水里(水变甜了);把盐放在水里(水变咸了)

  把醋放在水里(水变酸了)

  3组:用磁化锅烧水、蒸馒头。(水开了,冒泡泡,并且有许多气体,馒头变大了,有香味。)

  4组:把洗洁精放在水里。(可以吹泡泡)

  (3)气体的实验

  5组:吹气球、皮球(投放没有气的气球、皮球,用嘴吹或用打气筒打,气球变大,皮球的气充满了、变硬了。

  (各组通过颜色、水、气体等不同的实验操作都得出了共同的结论:我们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

  4、交流分享。

  (1)每组请一位代表来交流、分享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小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小朋友回去在找找,把它们画下来说给爸爸、妈妈听。

  (通过交流分享,幼儿即能了解到其它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也提高幼儿在同伴中大胆表述的能力。)

  5、分享馒头。

  幼儿与老师共同分享馒头,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与同伴共同品尝馒头,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对事物都在变”的理解。)

  五、活动效果分析:

  活动开始时教师以变魔术引题,孩子们兴趣盎然,瞪大眼睛等待教师的魔术表演。这个魔术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的神奇变化,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接着我们为孩子提供丰富、有趣且探索性强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实验组进行操作→探索→观察→记录,在玩中发现各种事物的变化,并互相交流讲述各自的发现;最后再引导孩子们观察“蒸馒头”的过程,通过与同伴共同品尝馒头,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对事物都在变”的理解。

  专家点评:

  随着贯彻《纲要》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逐渐定位在:幼儿乐学、会学、会用上,这正是《纲要》所赋予我们的教育理念。今天的《动手变一变》活动,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理念,并把它很好的运用与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幼儿乐学。所谓乐学就是幼儿对科学活动有一定的兴趣,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活动从一开始到结束,幼儿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的投入到了活动,这种兴趣的来源主要得益与:

  1、活动的选择来源与幼儿的生活。在日常的活动中幼儿很喜欢吹泡泡、调颜色、揉面团、拍球呀这些活动,这一既源于幼儿实际生活又是幼儿所熟悉的教材,使幼儿乐于操作、乐于探索。在探索与操作中不断获得成功。

  2、教具的提供能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象吹泡泡那组,刚开始幼儿运用洗洁精跟水的调配,比例掌握不好,水太多,吹不出泡泡来,后来通过看图示,多次探索都成功了,那份喜悦不语言表……

  3、教师对幼儿的亲和力、蹲下来与幼儿之间的对话,为幼儿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幼儿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其次、幼儿会学。会学指的是幼儿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活动中,幼儿的这一会学主要表现在:

  1、幼儿始终在互相合作中学习、探索、交流。今天的《变一变》活动,幼儿一直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这当中培养了幼儿互相合作,不断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将有利于幼儿的一身学习。

  2、在活动中教师始终以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及时观察幼儿在学习中的反应,给予很好的引导和帮助。如发现一个幼儿用气筒给气球打气时,第一下鼓起来了,第二下就瘪了,气球一直不会鼓起来,……教师就引导幼儿:你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气球不会鼓起来呢?经教师的提醒,幼儿马上加快了打气的频率,气球鼓起来,教师又及时引导幼儿:看看是否需要请朋友帮忙呢?幼儿马上请同伴拿毛线,两人一起将气球扎好,好开心,又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和学习中去了。

  3、记录表和图示卡的运用很好。既能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目的,又能帮助幼儿梳理探索的方法和思路,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帮助。这样的学习,是教给幼儿方法,为幼儿一生的学习打下很好基础。

  再次、幼儿会用。我们期望幼儿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很高兴的看到陆老师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图示卡,就是利用幼儿能看懂的图与文字来绘制的。这组幼儿的操作,完全是看图示的。还有调料的那组,调完了,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调料可以做什么用呀?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说了很多,可以凉拌菜或者放到汤里调味……

34、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百变趣味扑克牌(附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有创意地用拼、搭、插的方法设计出各种造型。

  2、在操作时体现耐心、合作、细致精神。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作品。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难点:能有创意地用拼、搭、插的方法设计出各种造型。

  活动准备:扑克牌每人一副、剪刀等。扑克牌造型图片。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扑克牌

  1、今天我们带来了什么?(牌)他们是怎么样的

  2、现在我们要来玩一玩牌,你会怎么玩?

  二、尝试拼搭

  1、今天我们要换一种方法玩扑克牌,把扑克牌拼一拼、搭一搭做出许多有趣的造型(比如飞机、火车等等),你会吗?我们一起试一试吧。

  2、交流尝试的体验:我拼了什么?我搭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方法启发

  1、教师展示扑克牌造型的图片,上次我们一起玩了扑克牌,还拼搭出了许多有趣的图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它像什么?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2、教师演示操作的方法。

  3、请“高手”幼儿上来表演精彩的扑克拼搭技艺。

  二、幼儿创意

  1、尝试老师提示的方法或者用更多的方法拼搭出扑克牌造型。

  2、交流展

  3、小组合作再次操作。

  延伸:课后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玩拼搭。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题材来自于早期教育美术版中提到的一个操作创意“百变趣味扑克牌”,它用插接的方法把扑克牌拼接成许多有趣的造型,我觉得比较有趣。于是我便添加上了活动目标,赋予活动流程,把该操作活动设计成一个艺术创意活动。之后在与邓老师的交流中,她告诉我他们班的孩子有很多都很会玩扑克牌,建议我去了解一下孩子的玩法,后来我发现孩子们还会用一种折叠的方法拼搭扑克牌,于是我把早期教育上提到的插接法和小朋友的折叠法都吸收到该活动中,力求通过更多方法的启发让班内的孩子们玩出更多的创意。于是我把活动第一目标定位能有创意地用拼、搭、插的方法设计出各种造型。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一个作品的完成离不开耐心细致,一步一步的努力,这个活动不仅要锻炼孩子的创意更需要提升这种创意背后的精神即耐心、合作、细致、踏实……于是我把在操作时体现耐心、合作、细致精神作为第二目标。接下来是我对本次执教之后的一点反思:

  1、活动内容过于满、多,把本次活动定位两课时较为合适。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后面两个环节,第一、二部分如果作为课前准备,或者干脆作为第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后面两个环节能更有效的去达到活动制定的目标。

  2、在细节处理上还必须花功夫。比如我在示范的时候,我发现让孩子看着我做完一个作品比较费时,毕竟一个活动更多的实践留给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听课老师建议我在教育准备的时候做完一个成品,这样可以示范完基本步骤后,直接出示成品,既清楚又明了。

  3、用不同的方式拼搭出不同的扑克牌造型,玩的就是一种创意的精神,每次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我自己也在不断地自我学习、向孩子学习。我们说创意学不来,但是创意的精神是可以学习的,创意的能力是可以练习的,比如扑克牌这个东西,我相信还可以执教一堂数学活动,比如10以内加减、组成等,还可以设计成一个艺术活动,比如欣赏各式各样的扑克牌造型,设计扑克牌造型等,甚至是音乐活动用扑克牌打节奏……换一种方法,换一个角度,创意之花无处不在。

35、大班科学游戏活动教学设计及反思:纸桌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能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站得稳的方法

  3、在讨论交流中积累和提升经验,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每人三张纸,双面胶若干,积木。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利用自身的经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的原因。

  1、教师提问:“纸可以做什么?”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纸桌的制作方法

  3、幼儿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制作。

  A、 教师提问:“你的桌子站起来了吗?”引导幼儿给站不起来的桌子寻找原因。

  B、 通过向纸桌吹气的小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探索桌腿高矮、粗细对桌子站得牢的影响。

  二、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吸取同伴的长处,探索制作一张站得稳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师简单小结桌子能站得稳的方法(桌腿要粗,矮),并启发幼儿再做一张站得稳的桌子。

  2、幼儿第二次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想办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教师提问:“你的桌子站得稳吗?为什么?”让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并加深对桌子站得稳的认识。

  4、教师提问:“你的桌子上能放东西吗?”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三、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积木,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不同桌腿的承重能力。

  1、教师提问:“你的桌子能放东西吗?”让幼儿在桌子上进行放积木的尝试。

  2、教师以比赛的方式,引导幼儿尽量多地放积木。

  3、通过比赛,以“谁的积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等问题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桌腿对桌子承重能力的影响。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注重孩子对经验所得的表达与梳理,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经验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在游戏放积木环节,材料的设置上考虑不够成熟,所选的积木太轻,导致在了解承受能力时,幼儿不能直接,形象地进行观察操作。

36、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转一转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几种物体转动的动力来源,并进行分类。

  2、学习制作旋转玩具,激发探索物体转动的奥秘。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 照片江西“南昌之星”摩天轮,电扇,风车,呼啦圈。

  2、 彩色皱纹纸、木棍、胶带、剪刀、白纸、水彩笔、纸杯。

  3、 幼儿用书、练习册。

  活动过程:

  一、观看幼儿用书上的南昌摩天轮并提问。

  1、这是在哪儿?

  2、谁坐过?你有什么感觉?

  3、我们用手来模仿它是怎样转的。

  二、启发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会转动。

  1、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会转动呢?

  2、完成练习册。

  三、将幼儿分组,从电扇、风车、呼啦圈中选一样物体,各自想办法让它们转起来。

  1、每组小朋友一起想办法吧你们选出的物体转动起来吧。

  2、请你们说说是什么力量让它们转动起来的?

  3、小结:电扇是靠电力、风车是靠风力的力量、呼啦圈是靠身体的摆动力量转动起来的。

  四、学习制作旋转马车。

  1、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了解旋转马车的制作步骤。

  2、介绍材料,提出要求。

  3、幼儿制作,教师个别指导。

  活动反思:

  教师让幼儿自由操作、自主发现,放手给幼儿更广阔的空间,他们就会有成人意想不到的发现。

37、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教学设计:动物奥林匹克

  大班综合活动:动物奥林匹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和动作的灵敏性。

  3.训练幼儿走、跑、跳的基本动作,尝试自身选择游戏内容进行自主游戏。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重难点分析:

  重点-训练幼儿跑、跳、爬。

  难点-学会合作游戏。

  活动准备:

  知识-请幼儿回家观看《动物世界》电视节目。

  物质-绳,球,沙包等活动器械、磁带。

  活动方式:集体活动为主。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大家一起进行准备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12.教师:小朋友们最喜欢各种动物,大家说说喜欢哪些动物,它们都是怎样行走的?比比谁记住的最多。

  二、展开

  1.讨论: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这些动物的有关知识,如特殊身手,生活习性等。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幼儿说一说。

  (1)你喜欢哪一种动物?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殊身手吗?

  (3)它最喜欢吃的食物使什么?

  (4)它是怎样行走的,速度怎样?你能学一学吗?

  2.动物奥林匹克运动会。

  (1)让幼儿扮演自身最喜欢的动物,并想好怎样来模仿这种动物。

  (2)让幼儿自身选择所需要的器械。

  (3)分组竞赛:跑,调,爬分别竞赛。

  小结:让幼儿评论,谁模仿的最像,以加深幼儿的印象,进一步掌握动作要领。

  (4)第二次竞赛:强调模仿动作要领。

  (5)袋鼠竞赛游戏:强化幼儿合作游戏的意识。

  三、活动延伸

  1.请幼儿相互交流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游戏的快乐。

  2.幼儿互换器械,模仿其他动物的动作。

38、教学设计大班科学活动《磁铁找朋友》

  《磁铁找朋友》是教案网小编整理的一节优秀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本教案含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活动过程等,是一节优秀的幼师教案,磁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设计的《磁铁找朋友》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身边无处不在的磁铁,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

活动目标

  1.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

  2.能够记录磁铁吸铁的实验结果。

  3.对磁铁吸铁活动感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记录磁铁吸铁的实验结果。

  难点: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及其应用。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

  磁铁

  铁制品:回形针、凤尾夹(铁夹子)、硬币、钥匙

  非铁制品:雪花片、彩带、气球、纸杯、扑克牌、橡皮泥

  2.记录材料: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表

  3.教学辅助材料:

  PPT、操作背景音乐、磁性白板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解故事《磁铁找朋友》,创设活动情境。

  小朋友,你有好朋友吗?

  (呈现PPT)有一个磁铁很孤单,它准备外出寻找朋友。他想要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呢?他想要的朋友是,一靠近,就能和它吸在一起,给他一个温暖的怀抱。

  (呈现PPT)他走呀走,遇到了凤尾夹(铁夹子)、硬币、钥匙、雪花片、彩带、袜子、气球、皮筋、纸杯、扑克、橡皮泥。

  二、幼儿探索活动1:磁铁和铁制品交朋友

  1.幼儿猜想故事的结果、教师记录

  磁铁会和它们成为朋友吗?请小朋友们动动小脑袋,想一想,猜一猜,磁铁能和谁做朋友?为什么?请小朋友们举手回答。

  2.教师小结

  刚才起来分享的三位小朋友认为磁铁能和……成为好朋友,那接下来我们就实验一下,看看磁铁可以和谁成为好朋友。

  3.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但在实验之前我要先说一下操作规则。一会,请小朋友们一只手从长方形的分格筐中拿出一个材料放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拿着磁铁靠近它,看看磁铁能不能和它吸在一起,如果能,请在旁边的记录表上相应的位置划“√”,如果不能,就划“×”。再拿下一个材料进行操作。在实验前我们的材料都是整齐的放在桌面上的,所以我们在试验后也要把材料整齐的放在桌面上。

  4.幼儿操作(播放背景音乐)

  5.幼儿分享,教师小结

  操作完的小朋友在记录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把材料整齐的放在桌面上,把小椅子放到桌子下,然后拿上自己的记录表坐到前面来。

  你们给磁铁找到了哪些好朋友?小头爸爸也给磁铁找了好朋友。(呈现PPT)有凤尾夹、硬币、钥匙。你找的和小头爸爸找的一样吗?请举手回答。

  为什么磁铁能和它们做朋友?(他们都是什么材质做的?)因为它们都是铁做的。

  三、幼儿探索活动2:利用磁铁吸铁的特性,帮助磁铁和扑克牌交朋友

  1.创设活动情景,提出再次操作要求

  谁的哭声,原来是磁铁没和扑克牌做成好朋友,扑克牌不高兴了。我们的小朋友可以帮帮它们吗?刚才的操作中,我们发现磁铁不能直接和扑克牌做朋友,那我们可不可帮它找个小帮手呢?

  2.幼儿探索,教师个别指导

  引导幼儿总结吸起非铁制品的方法。(给非铁制品绑上铁制品后,放在桌面上,用磁铁去吸铁制品,就能把非铁制品从桌面上吸起来;在非铁制品的下面放上铁制品,磁铁靠近铁制品在的位置时,就能把非铁制品夹在它和铁制品的中间,从而吸起来。)

  3.幼儿分享。

  你帮助扑克牌和磁铁做朋友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4.教师小结。

  (呈现PPT动画)我们可以把给扑克牌夹上铁夹子,放在桌面上,当磁铁靠近铁夹子,吸起铁夹子时,同时也把扑克牌吸了起来。我们还可以在扑克牌的下面放上铁夹子,磁铁靠近铁夹子在的位置时,就能把扑克牌夹在它和铁夹子的中间,从而吸起来。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的小朋友帮助磁铁和回形针、铁夹子、硬币、钥匙这四个铁制品做了好朋友,还在他们的帮助下帮助扑克牌和磁铁做了好朋友。老师把所有材料都放在了科学区,小朋友们可以在区域时间去帮助磁铁找到更多的好朋友。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幼儿利用磁铁吸铁的特性,帮助磁铁找到更多的朋友(非铁制品)

活动总结

  在本次的活动中,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结合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环节中,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并重,基本达成活动既定的教学目标。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态和语言都略显生硬,教学机智不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

39、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怎么就凹凸了呢》

  《怎么就“凹”“凸”了呢》是教案网小编整理的一节优秀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满足孩子喜欢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本教案含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活动过程等,是一节优秀的幼师教案,更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件找教案网,欢迎阅读本节完整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讲解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凸凹透镜。凸透镜是表面向上突起,凹透镜是表面陷下去的。

  2.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凸透镜可以放大东西,凹透镜可以使大的东西缩小。

  3.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现生活中的凸凹透镜。

重点难点

  1 .让幼儿用手的触觉感知凸凹透镜与日常平面镜不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并且善于引导。

  2.幼儿能够正确用凸凹透镜观察实物,并发现不同。

  3.在科学活动中的教具数量,质量要满足幼儿需要,且幼儿秩序也难以维持。

活动准备

  PPT 《照镜子》舞蹈视频 透镜材料

活动过程

  1.开场部分

  ①教师打招呼。师:“小朋友,大家上午好”幼:“老师好”师:“你们是哪个班的小朋友啊”幼:“大x班”师:“大x班的小朋友啊,大班的小朋友明年是不是要上小学了啊,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老师呢今天给大家带来一堂非常有趣的课,但是那大班小朋友能不能让老师今天看一下,我们大班小朋友到底有没有要成为小学生的样子,好不好。我的名字叫做*,你可以叫我*老师。在进行今天的课程呢,我们先来热一下身,动起来。

  ②播放视频。课前律动——《照镜子》(播放之间进行指导,哎,这个小朋友跳的非常好,我们要向她学习。之后说大家跳的都非常好,老师很开心和大家在一起)

  2.基本部分

  ①提问视频。师:小朋友们,你们可知道刚才跳的这个舞它讲的是什么事情啊。幼:照镜子。师:,照镜子,小朋友们喜欢照镜子嘛,看来大家可都是爱美的宝宝啊。细心的小朋友可以告诉老师,视频里还说了什么,照镜子里的自己是怎么样的。幼:视频里说镜子里的我笑她也笑。老师也拿来了一枚镜子,传看一下。(教师拿出镜子让幼儿观察是不是这样的,并传看。)师:小朋友们,镜子里的人是不是和自己一模一样,一样大小啊。

  ②播放视频。但是老师要讲一个魔术镜,他和我们平常的镜子可不一样哦!我们平常的镜子可以照出和我们自己一模一样的一样大小的,但是这个魔术镜可是不一样有魔法的哦!小朋友们的小眼睛看通过接下来的视频快来看一下它是什么。(视频里小松鼠送给米小兔的镜子是什么,叫透镜。)那这几个镜子有什么魔法呢,老师问米小兔借了过来。小朋友们来观察它有什么魔法。

  ③幼儿自主观察凹透镜。小朋友们可以观察一下,触摸一下,哎,这个镜子和我们平常的镜子有什么区别呢。它中间陷了一下,这像什么,像大坑。(观察之后,让幼儿说一下感受)小朋友们只观察到了它的表面,但是没有发现它真的法术哦!我请一个特别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看它有什么法术。这个透镜变小了。科学家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凸透镜。这个透镜中间陷下去的是凹透镜,它可以把东西变小。

  ④观察凸透镜。米小兔带了两枚镜子,让我们看一下另一面神奇的镜子是什么。这一次请小朋友们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个镜子,看能发现它的魔法不能。请大家按着排队顺序来观察一下。摸摸它有什么感受。观察它是凸的。再用它看一下我们的手指,好神奇,手指变大了,镜子能这样嘛!科学家,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凸透镜。

  ⑤做游戏。哎,老师发现我们班既然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它观察很多小的东西。有没有小朋友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昆虫的。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找昆虫宝宝》。这个游戏故事背景是这样的,一天中午,昆虫妈妈去找小昆虫回家吃饭,但是看见自己的宝宝们和其他昆虫宝宝玩在了一起,小昆虫实在太小了,妈妈一下子找不到小宝宝了,小朋友们快来帮帮昆虫妈妈吧。请小朋友围着我,看到这些是妈妈,请小朋友用这些工具把小朋友的妈妈照出来。一个一个来哦。 小朋友们真棒,都找对了。给自己鼓个掌。(拿起凸凹透镜再认识)小朋友们,其实凸凹透镜并不难见,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小朋友们可以说一下你们可以想到的有哪些嘛。不知道也没关系,我们看一下接下来的视频。

  ⑥播放视频。小朋友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凸透镜,有哪些是凹透镜呢。(放大镜,近视镜)

  3.结束部分

  ①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爷爷奶奶的老花镜是凸透镜可以把爷爷奶奶看的报纸和书变大。而我们的眼镜一般是凹透镜,老师的就是,可以把字变小。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还可以制作。老师就用水制作一个透镜,瓶子装了水,把它变成一个透镜,但是这是什么透镜呢,老师卖个关子。小朋友们下去自己也看一下装了水的杯子是什么透镜,它可以使东西放大还是放小,请小朋友观察后,然后告诉自己班上的老师,小朋友们回家可以和家里分享今天多学点东西,小朋友们再见!

  4.活动延伸

  ①让幼儿自己进行操作装水,看会放大还是缩小,观察是什么透镜。

  ②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透镜,回家分享经验。

  活动总结

  1.科学活动中,教师言语指导一定要准确,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错误。

  2.游戏活动更能引导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兴趣。

  3.活动延伸更可以多样化,并且可以针对此设计一个单元活动,使幼儿更加充分地了解到凹凸透镜。

40、+大班科学活动《蔬菜造型》教学设计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通过欣赏《奇妙的蔬菜造型》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创作兴趣,幼儿根据蔬菜的形态、色彩、利用切、接、拼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能大胆地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一段话,培养幼儿的注意、观察、想象、创作能力和幼儿动脑、动手又动口的学习习惯。

  活动目标

  1、幼儿根据蔬菜的形态、色彩、利用切、接、拼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能大胆地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一段话。

  2、培养幼儿的注意、观察、想象、创作能力和幼儿动脑、动手又动口的学习习惯。

  3、启迪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2、准备丰富的、形态各异的新鲜蔬菜。

  3、塑料刀、垫板、橡皮泥、牙签、彩色纸、剪刀等。

  幼儿园课件 ppt课件 《奇妙的蔬菜造型》

  “菜花”能变成“小绵羊”吗?

  教学过程

  一、欣赏:奇妙的蔬菜造型

  在欣赏中,让幼儿观察的蔬菜品种。

  经过观察后大家讨论,激发大家的制作热情。

  二、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创作兴趣。

  1.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这么多长像不一样的蔬菜,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

  用一棵菜和一棵菜拼在一起做什么?

  把一棵菜切割后可制作成什么作品?

  2.教师逐一出示蔬菜,引导观察,产生灵感,进行创作。

  三、操作活动

  1、幼儿使用蓝子中的自然材料,辅助材料和制作工具,充分发挥想象,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

  2、启发幼儿制作:

  小狗、小猫、帆船、男孩、女孩、火箭、汽车等蔬菜娃娃、蔬菜动物、蔬菜玩具。

  可用红皮萝卜有叶茎的一头制作帽子或头和头发,利用蔬菜藕的横切面作花衣裳的装饰花纹等等。

  四、展示作品并讲述。

  将幼儿作品用投影仪放映出来,供大家欣赏。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制作的作品,

  同伴的作品与同伴的多个作品组合讲述一段话或故事。

  活动延伸

  将幼儿的作品,放回到自然角中,供幼儿继续相互欣赏、观察。在游戏中可进行进一步的修饰。

  活动反思:

  我们老师去上课,往往预设得很多,每个环节都巧妙安排,精心设计。然而正是这种课前设计,你在引领孩子们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下去的时候,你或许还觉得是很巧妙,其实,这时候就容易发生一些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在课堂上,课程的资源是随时生成变化的,这是你在课前是无法预设的。一个老师如果没有善于捕捉和运用这种及时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而一味地把学生们领引进你课前预设的安排。你就会错过很多可以精彩的片段,你的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记住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做得如此完美和简约,又是多么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可是为了课堂的事先预设的延续下去。我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这个作品。没有对孩子很好的赞扬和鼓励,而是让其他孩子去去给他建议如何添加,让作品更美。我觉得这里的处理,我太注重课堂的预设了。

41、大班科学活动《比较狐狸和狼》教学设计

  《比较狐狸和狼》是大班科学,通过聆听故事《狐狸的一家》,用比较的方法介绍狼,通过比较认识狐狸和狼,使幼儿能区分狐狸和狼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外型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共性。教案网致力于收集、整理全国各类优秀教案和公开课,相信您一定会收益不少。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认识狐狸和狼,使幼儿能区分狐狸和狼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外型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共性。

  2、丰富词:群居、野兽。复习词:狡猾、蓬松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课件-图片:狐狸和狼

  活动过程

  一、介绍狐狸

  1、提问:

  (1)什么动物是很狡猾的?(出示狐狸图片)

  (2)狸什么地是很狡猾的?

  教师小结:狐狸会装死,会用尾巴把脚印扫掉,会放臭气熏人,会守在兔子洞口,会游水偷鸭子吃,

  狐狸知道猎人来捉它时还会把放出的臭气除掉。

  (3)狐狸住在哪里?吃什么东西?

  (草原、树林,专吃兔、鸡、鼠)

  二、讲故事:狐狸的一家

  三、用比较的方法介绍狼

  1、出示狼的图片:这是什么动物?

  2、比较狼和狐狸的不同点

  (1)狐狸喜欢吃鸡、兔,狼喜欢吃什么?

  (2)牛、马的力气、身体都很大,狐狸吃不下,狼怎么吃得下?

  (狼的身体比狐狸大,狼是一群一群出来找食的)

  (3)狼和狐狸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大小、尾巴)

  3、教师小结

  (1)不同点

  狐狸:狡猾、是一只或两只生活在一起,吃兔、鸡等小动物,尾巴蓬松。

  狼:冬天群居,吃鸡、兔、羊、牛、马等动物,尾巴像条绳子,向下垂。

  (2)相同点:狐狸和狼都吃动物的肉、都有尖锐的牙齿和爪子,是晚上出来找东西吃,

  都生活在树林里,没有人养的,所以它们都是野兽。

  四、思考提问:狐狸和狼谁凶?谁比狼还凶?(老虎、狮子等)

4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下雨早知道》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小朋友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2、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力和较连贯的讲述能力。

  3、进一步明确有哪些动物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下雨前的活动情况),幻灯片四幅(1、燕子低飞2、蚂蚁要搬家3、鲤鱼游到水面上4、蜜蜂忙着采蜜),录音机、磁带《夏天的雷雨》《我爱我的小动物》、各种动物头饰跟小朋友人数一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夏天的雷雨》,孩子们进入活动室。

  2、猜谜语导入课题,引起小朋友的学习兴趣。

  谜面:千根线,万根线,落到水里看不见。(谜底:雨)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幻灯片:

  引导小朋友观察每一幅图片中的小动物,它们的活动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在观察过程中,幼师引导孩子们了解一些动物预测天气变化的相关知识。并回答:小朋友,要下雨了,图中的小动物在干什么?(燕子在捉虫子吃,好多的蚂蚁在运食物呢,蜜蜂在嗡嗡的采蜜……),那它们为什么这么忙呢,怎么不一起玩呢?(小朋友讨论)嗯,小朋友们真聪明,因为要下雨了,所以它们都在准备下雨前的工作啊。

  2、幼师小结:《下雨早知道》:

  要下雨了,燕子飞的低。这时候空气潮湿,小虫子飞不高,燕子就低飞去捉它们。(燕子低飞要下雨)要下雨了,鲤鱼游到水面上。这时候水里氧气少,它们只好呼吸到水面上的空气。(鱼跳水,要下雨)要下雨了,蚂蚁忙着把家搬到高处,免得被雨水淹了。(蚂蚁成群,明天不晴)要下雨了,蜜蜂很忙碌。这时候空气潮湿,花儿开得多,它们忙着采蜜。(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

  3、让小朋友说自己知道的其它的动物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那小朋友们,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小动物跟平时不一样吗?

  (老师我见过蜻蜓飞的很低……孩子们互相讨论)

  4、出示下雨前预兆明显的几种动物的课件:请小朋友进一步扩展知识。

  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几种动物的俗语: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催。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等等。

  5、请小朋友选择动物头饰,进行下雨前的准备活动状态。引导小朋友在游戏中加深印象。

  小朋友自由表演,老师及时观察表演到位的小朋友。

  让表演好的小朋友做示范动作,全体小朋友一起跟学。

  老师说出动物名称,小朋友学下雨前的动态。

  6、分角色表演故事。

  三、结束部分:

  随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走出活动室,观察今天的天气有什么变化?。

  四、活动延伸:

  1、把你知道的动物下雨前的预兆,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跟我们一起分享。

  2、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观察天气的变化,让家人帮助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从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哪些天气不利于人们出行、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和方法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实践活动等几方面来进行教学。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并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唯一不足是学生搜集到的预报天气的谚语不是很多,这说明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最后的实践活动我要求学生用文字和符号两种方法记录,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这节课,我更加认识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当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教学也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理解和掌握。

4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色彩妙妙屋》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对色彩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通过玩色,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些新变化。

  3、幼儿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调色盘、红黄蓝各色颜料、水彩笔、一次性塑料杯、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告诉幼儿这些颜色不仅好看还会变魔术呢?

  2.我们一起来看看变魔术会变出什么呢?

  3.指导幼儿初步想象完成记录表。

  二、基本部分:

  1.介绍材料

  2.老师指导幼儿动手操作,

  请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观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幼儿讲述)

  3.通过四组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相互间比较一下各自变出的新颜色。

  4.再次根据实验结果完成记录表。

  三、结束部分:

  1.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发现红颜色和黄颜色合在一起可以变出橙色,红颜色和蓝颜色合在一起可以变出紫色,黄颜色和蓝颜色合在一起可以变出绿色。

  2.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核心部分是实验过程,幼儿就像小科学家一样,操作、探索、发现、记录、交流、运用。而这一系列的实验过程,以及初步尝试记录,对大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传统上,教师不要求幼儿做记录,也不要求幼儿运用变出的颜色进行涂色。本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增添了以上两项内容,在体验挑战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教师有针对性地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在轻松有序的氛围中,引导幼儿专心操作,主动探索,大胆交流,从而实现活动目标。

4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一分钟》教学设计反思

  一、设计意图:

  大多数孩子爱拖拉,为了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拖拉的习惯,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一分钟的作用,明白只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合理运用时间。

  二、活动目标:

  1、感知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2、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3、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

  2、操作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3、时钟一个、记录用的白纸、彩笔。

  四、活动流程:

  一、故事导入。

  元元上学迟到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教师: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答:60秒,很长。。。

  教师:今天我请小朋友亲自来体验一分钟长短。

  通过课件钟表中秒针走动60秒是1分钟,来理解一分钟的长短。

  小结:秒针走动60秒是1分钟。

  三、讨论交流: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提问:小朋友可以想一想一分钟我们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2、老师分享生活中一分钟能完成的事情资料:

  附: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人大约可以走80米。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大人跳绳可以跳160个… …

  小结:看来一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一分钟不仅可以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四、操作体验。

  师: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1、介绍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2、介绍规则:幼儿分四组。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

  3、幼儿操作。请数数在一分钟里你夹了几粒弹珠(夹了几粒珠子、图几个圆圈)。

  4、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小结: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分钟很短,但如果小朋友抓紧时间,还是能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一分钟。只要我们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做事专心,不拖拉,我们肯定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一分钟》微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课件中时钟的动画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4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时钟》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辨认出时钟上的整点、半点。

  2.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用途,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课件PPT

  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认识时钟,会看时钟的整点、半点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自我介绍,告诉小朋友今天要认识这个物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示谜语,让幼儿猜一猜引入课题。

  二、认识时钟

  1.出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时钟,告诉幼儿适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准确的告诉我们现在是几点了。

  2.请幼儿观察钟面,去发现钟面有1-12的数字,两根针,细细长长那根是分针,胖胖短短那根是时针。认识时钟后,带领幼儿念一首关于时针和分针的儿歌。

  三、认识整点:

  1.跟幼儿分享《东东和时间的故事》,去观察东东在会看时钟了之后是怎么做的。观看后让幼儿仔细观察三个整点钟面的图片,去认识时钟的整点。知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的时候就是几点。

  2.在认识了整点之后,出示另两个钟面,让幼儿去看钟面显示的是几点钟,然后确认答案。

  四、认识半点:

  1.出示《东东和时间的故事》中两张半点的图片,让幼儿去观察图片中的时钟,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认识半点,知道当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的时候,就是几点半了。

  2.在认识半点之后,出示另两张图片,让幼儿看钟面上显示的是几点半,再次认识半点,加深印象。

  五、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时钟,学习了看整点、半点。相信小朋友们再看到时钟的时候一定学会看时间了,希望小朋友们以后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做一个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