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首页 -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米中取物》

时间:2022-12-03 10:42:04 A+

大班科学《米中取物》

大班科学《米中取物》

1、大班科学《米中取物》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工具,把花生从米中取出来,激发幼儿对探究活动的兴趣。

  2、能积极参与活动,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初步尝试记录的方式。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大盆6个、小筐、夹子、漏勺、托盘、花生、小米等物每人一份。记录图表。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烧饭的阿婆不小心把花生和大米混在了一起,她想请咱们班小朋友帮助她把花生和大米分开”,请小朋友想想有什么办法。

  (2)出示各种工具,与幼儿共同认识工具以及简单的功用。 (夹子、小筐、漏勺 )

  二、猜想预测:请小朋友猜猜看,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

  问题探讨: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

  三、幼儿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

  (1)、幼儿自选工具,把花生分拣到托盘里。(停止时,要求幼儿把工具放回原处整齐)

  (2)、幼儿分别来讲讲用工具分花生和小米的情况。

  (二)第二次实验

  (1)提出要求:仔细想一想哪种工具你还没试过,请再换种工具试试。

  (2)记录再次实验用的工具(看看这是第几次,在哪个格子里记录)

  (3)观察记录结果,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记录在表格中。

  四、讨论总结:

  “今天我们发现用小筐分花生和小米又快又干净,为什么小筐能分得那么快?”

  幼儿观察小筐并与其他的几种工具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小筐有眼,可以把小米漏下去,把花生留在筐里,所以分得又快又干净;漏勺也有眼,但眼儿太小,小米漏不下去,所以不能把花生和小米分开;夹子能分开,但是一次只能夹一个,太慢了。所以说,哟内蒙古小筐分花生和大米最快最干净。

  小朋友,走!咱们把分好的花生和大米给阿婆送去,并把这个好办法告诉她,让她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困难就有办法了。

2、大班科学教案《影子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影子的产生和变化,使幼儿发现影子的产生与变化是与光源的变化有关的。

  2、培养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关系,鼓励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幼儿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丰富幼儿对影子的认识。

  活动准备:幼儿每人一个手电筒,若干小玩具和圆柱体积木,每人一份记录卡,每人一支记号笔,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过程:

  一、手影游戏导入:猜猜小动物

  二、影子的产生。

  1、第一次操作观察:幼儿拿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实验,探索发现光、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

  2、交流:你是怎样帮助物体找到影子的?

  引导幼儿:打开手电筒,光照在板上——没有影子,让光照在影子上——影子出现在板上,关上手电筒——板上就没有影子了。

  3、小结:因为有光,物体挡住了光,所以有影子。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光能照出影子来?

  5、小结:生活中的太阳光、月光、灯光、火光都能照出物体的影子。

  三、影子的变化

  1、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生活中的影子图片。

  请幼儿观察,都发现了哪些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特点?光源是什么?

  2、交流:你发现这些生活中的影子都一样吗?

  3、小结:影子有的大,有的小,还有各种形状。

  4、第二次操作观察: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

  5、交流:你的影子是怎么变的?

  6、小结:光在左,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左:光在上,影子小;光在旁边,影子大。

  7、第三次操作记录:让我们再去试一试,把你试的结果记录下来。

  8、讲评记录卡。

  四、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们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处?

  2、小结介绍: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工程使用高楼的影子计算出高楼的高度;科学家用月球上山峰的影子计算出山峰的高度;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一种很有趣的皮影戏。

  3、讨论:影子在生活中还会造成哪些不便?

  4、介绍无影灯:在医院,医生动手术时如果有影子会让他们看不清,就会发生医疗事故,所以他们向科学家求助,科学家就发明了一种无影灯,在这种灯下影子就会没有了。

  活动延伸:

  向家长、老师了解无影灯的原理。

3、大班科学教案《吸水的纸》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纸在水中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记录;

  2、能发现由于纸质的不同产生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的现象,并能知道大概时间。

  3、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并运用此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5、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皱纹纸、锡箔纸、卡纸、吹塑纸、牛皮纸、白板纸、宣纸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请幼儿猜想:把这些纸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结果?

  2、幼儿操作实验。

  幼儿可以选择在水盆里做实验、也可以自己找容器来做实验。

  教师指导:

  ①指导幼儿将纸放在水里,耐心的观察一会数一数几秒钟后,纸会完全吸入水,沉到水底

  ②比较一下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

  ③纸吸水后和没有吸水的纸有什么不同?

  ④观察一下,除了吸水以外,还有哪些现象。

  3、选纸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吸水和不吸水的纸,请选一选合适的纸: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画水粉画该用哪种纸?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擦桌子用哪种纸?并说明理由。

  延伸:生活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纸,如不怕水的纸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4、大班科学教案《美丽的彩虹》

  材料准备:两个塑料水瓶,一支圆规;一把锥子,一些水;一根小号缝衣针。

  实验操作:

  1.用缝衣针在塑料瓶盖上扎大概二十几个小孔,将塑料瓶灌满水,盖紧瓶盖,人背对太阳,握住瓶子,轻轻地挤压使水喷出来,就能看见彩虹了。

  2.用锥子在另一个瓶盖上扎孔,重复上面的试验,这次从瓶盖上喷出的小雨中就看不到彩虹了。

  指导要点:幼儿在用缝衣针扎孔时要指导幼儿注意使用缝衣针的方法,使用缝衣针时要注意不弄到手上

  水笛

  材料准备:一根长吸管,一把剪刀;一只玻璃牛奶瓶;一瓶水。

  实验操作:

  1、用一直空的玻璃牛奶瓶,向瓶中放入大半瓶水;

  2、用剪刀在长吸管大约三分之一处剪个口子,使它几乎断开,但还要连着一点;

  3、使吸管在切开处弯曲,将吸管较长的一段插入水中,切口处于水面上,使劲向吸管吹气就会听见声音,调整吸管在水中的位置,声音又会发生变化。

  附:科学小知识

  当我们向吸管中吹气的时候就会产生一股喷出的气流。这股横向的气流通过较长段吸管口部的时候,引起吸管中气柱的振动,于是产生了一个微弱但稳定的声音。当较长段吸管在水中下降时,振动的空气柱缩短了,从而产生了一个较高调的声音,吸管上升,空气柱加长,便产生了一个低调的声音。

5、大班科学教案《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植物根的不同形态。

  2、发现植物根的种类,了解根的作用及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各种植物根的图片。

  2、自然角中生长出来的许多植物的根。

  3、教学挂图《根的秘密》。

  4、几种可以食用的根。

  5、《科学》下P.8~9。

教学过程:

  一、我见过的植物的根。

  1、幼儿将搜集来的图片一一展示,介绍给大家。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丰富对根的认识。

  二、根是什么样的。

  1、请幼儿猜一猜自然角植物的根是什么样的。

  2、幼儿从自然角中拔出各种植物的根观察:它们是什么植物的根?这些跟像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发现:洋葱的根细细的,像老爷爷的胡须;菠菜的根中间直直的;红萝卜的根红红的、胖胖的。

  4、让幼儿说说还有哪些植物的根和上面说的一样。

  三、根的作用有多大。

  1、观看教学挂图和画册《根的秘密》。

  2、幼儿讲一讲植物为什么长根呢?

  3、植物的根还有什么用途?

  4、鼓励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不同形态的植物的根画在画册上。

  5、请幼儿品尝煮熟的胡萝卜、红薯。

  6、教师与幼儿一起根据生活经验介绍根与人类的关系。

  7、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角,发现植物的根的不同形态。

6、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

活动目标:

  1、运用以有经验,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感受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小毛巾、大块积木若干,海绵、卫生纸、玻璃瓶、塑料瓶、小桶、小盆、水若干,胶管、石子若干,虹吸现象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图,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回答解决的办法。(图上有一个小桶,内装满水,另有一个空盆。)

  老师提问:不用倒的方法,怎样将小桶里的水运到空盆里去?

  二、操作活动:

  1、进入操作场地,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设想,找出合适的操作材料。

  2、幼儿交换自己的设想和想法

  3、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老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分享操作感受。

  1、你选择的是什么材料,是怎样操作的?

  2、通过操作觉得哪些材料能够帮助将水转移到另一个空盆里。

  四、比较三种方法的实效性。

  1、共同找出可行的三种方法,(用杯子舀、用体积大的材料压、用吸水的材料转移)通过比赛的方式感受每个方法的实用效果。

  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比较。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统计表格,请幼儿用或表达自己的意见。

  3、老师和幼儿一起通过统计表格比较三种方法。

  五、老师引导幼儿小结出今天实验的收获。

  六、老师演示虹吸现象,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7、大班科学教案《轮子能省力》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尝试过程中感知方便与省力的多种方法。

  2、通过自身探索与实践,知道轮子会滚动,是最省力的工具。

  3、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四个装有重物的大箱子。

  2、绳子、滑板、圆木棍、木板、积木、锁链、大块布、梯子、圆木桶、竹子、鼓棒、扁担、竹梯。

【活动流程】

  一、出现问题,感知人多可以省力。

  你们看,这是什么啊?(箱子)

  放在这里太不好了,谁愿意来把它搬开?(请一幼儿尝试、搬不动)

  提问:你为什么搬不动?有什么感觉?那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幼儿与教师共同搬箱子。

  组织幼儿集中交谈:刚才我们是怎样把箱子搬开的?(抬、推、拉、转……)

  那你们在移动箱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箱子太重了,太累了,太吃力了……)

  老师也和小朋友也有一样的感受!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轻松点,有没有什么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呢?(请力气大的大人来帮忙,大家一起抬……)

  嘿,这里也有些工具的,有绳子、木棍、布块、滑板……他们能不能派上用场,让我们轻松的把箱子移到更远的地方去呢?(幼儿自由猜测方法)

  这些方法听起来都不错,究竟能不能行呢?(老师你让我们试试吧)

  二、通过尝试比较,明白轮子能省力。

  1、教师与幼儿共同尝试。(虞老师老师帮忙用相机把小朋友的方法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

  老师把小朋友的方法拍成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逐张照片请幼儿来介绍)

  3、小结:你们觉得我们刚才用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滑板)为什么滑板又方便又省力?(滑板有轮子,如果没有轮子就不会跑,就像人没有腿一样)

  三、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1、幼儿讲述。(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还可以介绍几种,如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等)

  2、欣赏图片(餐车、汽车、自行车、旅行箱、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溜冰鞋、滑板车、黑板、钢琴……)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

  四、发明创造有轮子的东西。

  有多种方式供幼儿选择:

  ①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②做:用多种材料制作。

  ③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和其他人听。

8、大班科学教案《生活中的信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明白信号有可以传递信息的作用,了解信号的重要性。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各种信号,知道信号主要有声音信号、光信号、动作信号三大类。

  3、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4、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和很多小视频。

  2、红绿灯模型,标有声音信号、光信号、动作信号的字卡以及16张属于这些信号的图片,磁力板。手电筒一个,红色绸子一条,哨子一个,16个呼啦圈。。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警报音频)当听到这声音的时候表示有危险情况,我们需要快速逃离。之前我们也利用警报声举行过很多次的消防安全疏散演练(出示消防演练图片)小朋友们肯定也懂得了许多自救的方法。那现在啊有一户人家被大火困在了高楼上,小朋友你替他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别人发现并来营救他们呢?(出示被困图片,小朋友回答完再出示带有做法的图片。老师示范做法:挥舞红色物品,大声呼喊或者吹口哨,晚上的时候还可以打开手电筒)小结:你看,刚才我们都没有说话,别人却能发现并来营救我们,这些做法都是一些信号。那我们给这些信号起个名字好不好?挥舞红色的绸子通过动作传递信息,这是动作信号,手电筒通过发光发亮传递信号,是光信号,吹口哨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是声音信号。

  二、师幼互问互答,了解生活中的信号。

  (1) 光信号依次展示红绿灯、灯塔、手电筒、车灯的图片,点明这些信号的作用。并说明光信号在古代就被使用,比如狼烟,现代则用信号弹。

  小结:刚才我们找了那么多的光信号,那光信号有什么特点呢?无论红绿灯还是灯塔还是车灯或者手电筒,信号弹,狼烟,他们都能发光发亮,像这种利用灯、光创造出的信号就是光信号。

  (2)声音信号依次播放电话铃、布谷鸟、上课铃的声音,点明其意义。通过视频播放让幼儿了解鸣枪和冲锋号也是一种声音信号。

  小结:我们看一下这些声音信号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指着图片说其意思)(3) 动作信号用小猪佩奇赛跑视频引出表示活动开始的信号不只鸣枪,还可以通过挥舞旗子这一动作信号。通过图片依次展开其他动作信号的讲解,如交警指挥、乐队指挥、海军旗语等。(老师与幼儿一起来学习靠边停车和右边车辆直行手势)三、给信号图片分类小朋友人手一张信号图片,仔细观察,可以讨论,想好后将图片放到磁力板上三种信号的下面,进行信号分类。

  四、游戏中感受三种信号小朋友们刚才都分得好棒哦!为了表扬小朋友们,老师要带领你们去常山旅游。好,我们坐上车出发啦!

  幼儿"开车"出发,师先提示警车声音要让行,再遇到红绿灯,最后路遇交警,右边直行。提示幼儿注意倾听、观察,遵守交通规则。

  小结:哇,常山到了!小朋友们,我们下车了!(令幼儿回教室)五、拓展延伸请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创编属于自己的班级和家庭信号。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科学探索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善于观察和发现。中班幼儿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

  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而且孩子们每天都会和数字打交道,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字,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几乎都没有注意到生活中数字的存在。本次活动我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作为内容,通过综合化的形式、生活化的内容、经验化的拓展、游戏化的延伸,让幼儿发现、了解生活中的数字,并在生活中运用数字。

  活动开始,首先投放了与幼儿一起朗读有趣的数字儿歌,对数字有个初步的概念。

  接着,我准备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物,如:有数字T恤衫、时钟、尺子、鞋子、食品袋等幼儿身边物,让幼儿发现数字的存在,知道不同的数字在不同的物品上表示着不同的意思。

  然后,我采用PPT课件的方式,引导幼儿在经验讲述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现数字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方便。并通过小组讨论,发现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以师幼共同编有趣的电话号码结束活动,体验玩数字的乐趣。

  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活动的重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整个社区生活搬到课件中,在各个场景中,孩子们很快地发现了秒表、地铁公交站、机场屏幕、各种仪器、温度计、信号灯、身份证、股票、电话、门牌、海报等等生活物中的数字,大家不禁感慨:啊!数字真是太奇妙了。纷纷打开思维,畅谈了很多生活中不同用途的数字。

  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利用,让我的活动开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9、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冰中取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冰融化的过程。

  2.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两块大小一样的冰块,托盘,每人一块冰(里面冻有一个小礼物)记录卡每人一张,笔,毛巾,缸子,热水,温水,凉水,棉被,酒精灯,小锤等工具。

  活动过程

  1.引发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用什么方法能让冰块慢点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这有一块冰,我不想让这块冰融化,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2)讨论用一种记号,记录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请小朋友们把你想到的方法记到你的纸上。

  幼儿可以展开讨论,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2.在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的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一试,看看哪个小朋友的冰融化的最慢?并把你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老师我用被子盖起来它就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冰箱里他也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了凉水里。 ······

  (2)总结哪种材料使冰化的慢一些。

  请幼儿比一比剩下的冰,讲讲使用的方法,就知道使用哪种操作材料融化的慢了。

  3.提出新问题:用什么方法使冰化的快一点。

  (1)师:老师这又有一块冰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使冰化的快一些?请小朋友们用周围的材料试一试。

  幼:老师我把它放在热水里,冰变小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的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一试,看看哪个小朋友的冰融化的最慢?并把你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老师我用被子盖起来它就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冰箱里他也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了凉水里。 ······

  (2)总结哪种材料使冰化的慢一些。

  请幼儿比一比剩下的冰,讲讲使用的方法,就知道使用哪种操作材料融化的慢了。

  3.提出新问题:用什么方法使冰化的快一点。

  (1)师:老师这又有一块冰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使冰化的快一些?请小朋友们用周围的材料试一试。

  幼:老师我把它放在热水里,冰变小了。

  老师我把它放在暖气上,冰都化了,变成水了。

  老师我把它砸碎了,放在水里冰不见了,变成了水。 ······

  (2)请幼儿比一比谁的冰最小,讲讲它的融化方法。总结出冰化的快的方法。

  (3)通过比较,让幼儿学会几种使冰融化的快的方法及保存冰块的方法,使幼儿学会探索的方法。

  4.玩游戏:冰中取物。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老师带来了好多的小礼物,藏在冰里了,请小朋友们用你刚才学过的方法,把礼物取出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先拿到礼物。

  好,预备——开始。

  幼儿开始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热水以及操作工具时注意安全,如果水洒了提醒幼儿及时地用抹布清理干净。

  (幼儿开始了自己的探索,都想第一个把礼物取出了,有的幼儿就很快想到了刚才使用过的方法,有的小朋友把冰放在暖气上,静静的等待冰的融化过程,一点也不羡慕别人,就在专注自己的融化过程。

  取到小礼物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欣赏一下小礼物,并向小伙伴讲讲自己是怎样取到小礼物的。

  活动延伸

  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请幼儿讲讲在生活中是怎样储藏冰糕及融化冷冻食品的,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的小礼物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10、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吸管》

  活动设计背景

  在进行《大地妈妈》这一主题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在不断地探索土壤的秘密,同时也对土壤上生长的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问“为什么”。在种植区和自然角里,孩子们经常发现植物不浇水,叶子就会发蔫,而浇水后,植物的叶子就会慢慢地舒展、水灵。为什么往土里浇水,植物的叶子就能吸收水分呢?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面对孩子们所产生的好奇心,我精心设计了本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教学难点:幼儿能够动手操作,亲自试验。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等蔬菜。

  5、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盆里的水住到宽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戏,并交待规则:不用倒的办法,用筐里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棉花、纸、植物等。)

  二、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白菜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将新鲜的大白菜叶放入红色的墨水里,可看到白菜叶渐渐由下向上变红。

  2、“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3、看一看白菜发生了什么变化,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红了的“小细管”。

  4、讨论:毛巾、海绵、纱布、棉布里有“小细管”吗?

  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纸树变成彩色的树?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自己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看一看。

  1、请幼儿随意观察环境中的图片,以及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上的,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

  2、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毛细现象?

  播放课件: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等等。

  3、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萝卜吸红墨水的小实验,一起观察萝卜上的“小细管”。

  五、活动结束。

11、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排笛》

  [设计意图]:

  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颗好奇的心,对什么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乐于发现,乐于探索。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玩弄各种各样的管子,并对管子发出的声音不同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相关物体特性的经验,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让孩子们观察和倾听,我们生活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引导孩子们开发思维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目标]:

  1、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

  2、培养幼儿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以及加强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3、尝试制作排笛,感受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认真的倾听,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

  [教学难点]:探索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不同高低的声音。

  [活动流程]:利用“身体乐器”让孩子与“声音”在游戏中拉近距离,从而产生兴趣——教师示范小豆实验,让孩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让幼儿观察、倾听长度不同的管子所发出的声音有高低之分——小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排笛》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吸管、双面胶、托盘若干。2、黄豆、手鼓、手鼓棒、中音铁琴。3、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入探究内容,通过“身体乐器”游戏,让幼儿产生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踏步地走进教室,让幼儿感受自己的脚步声。

  教师提问1:“为什么小脚会发出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2:“那么,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也能够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发挥

  幼儿与教师一起玩“身体乐器”游戏。

  二、引出声音的产生。

  师:“小朋友,真不错!现在,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了,在研究的过程中,请小朋友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我们才能够听见“声音”有什么不同,你们能做到吗?”

  ——教师示范小豆实验。

  提问1:“你们听到什么?”

  提问2:“你们看到什么?”

  提问3:“声音从哪里来?”教师请一名幼儿上台用手,感受敲打的鼓面的振动。

  提问4:“你感觉到了什么?”

  教师由四个关联问题,让孩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教师小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停止了。

  三、通过乐器实验,倾听、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从而引出吸管实验。

  实验一:敲击中音铁琴

  教师提问1:“你们认识它吗?对,它就是中音铁琴,请你们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2:“它们发的声音一样吗?”——(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3:“好,让我们听听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4:同样的物体在振动,只是铁琴板长短不同,我们来听听两根长短不同的铁琴板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我们坐着先听一次……现在可以用身体来表达你听到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相同的物体会因为长、短的不同,而发出高低的不同声音。

  实验二:吹吸管,倾听声音

  师:“同样是吸管,我们来听听两根长短不同的吸管吹出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

  1、接着,教师再出示两排吸管,一排是长的,一排是短的。

  让幼儿长的、短的吸管每人各拿一根,用吹的方法感受自己听到声音的高与低。

  2、教师提问1:“你在吹这两根长短不同的吸管时,发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可请各别幼儿上台吹,让台下的幼儿感受)

  教师引语:“哦,原来声音不同。吸管的长短也有高低之分。”

  3、教师展示:与幼儿对比实验的结果。

  教师小结:吹奏时,嘴里的气流会振动吸管中的空气,产生声音。短的吸管振动频率快,所以音高;长的吸管振动频率慢,所以音低。

  四、制作“排笛”。

  1、教师与幼儿一起观看教学软件,获得相关物体特性的经验。

  2、教师示范“排笛”制作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3、幼儿吹奏“排笛”,感受成功的喜悦。

  4、活动结束。

  延伸活动:

  教师与幼儿来到区域里,通过自制排笛的音律不同,自由吹奏自己喜欢的旋律,举办一场亲子“排笛”小演奏。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的探索性带给了孩子无穷的乐趣。吸管是孩子平日里最喜欢玩的玩具之一,利用各种材料的管子进行探索,孩子们的兴趣是可想而知的。材料的选择取源于生活,因此,对孩子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这样的活动充分渗透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在做中、玩中增长了知识。同时,对于第一次接触实验记录表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这样简单的记录过程也充满了兴趣。因为他们不在是那么简单的操作活动了,而是带着那么多的任务在“工作”,在探索。因此,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

  当然,不足点也是较多的。科学活动相对与其他学科来说,是很严谨的一门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科学知识与探究能力。同时,在活动中,教师需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语言,同样要具有科学性。在开展此活动时,我发现,在做吹吸管,感知音高、音低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短的吸管音高,长的吸管音低”,势必会加深孩子对这一印象,而且还有点误导的感觉。

12、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中草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自然界中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初步了解中草药有防病、治病的功效以及服用的方法。

  2、培养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供幼儿参观的中草药。

  2、多媒体实物图片。

  3、药茶原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提问:小朋友你们以前生过病吗?生病了该怎么办?吃过些什么药?

  2、介绍琵琶叶,让幼儿知道琵琶叶可以做药。

  (二)让幼儿初步认识生活中几种比较常见的中草药。

  师:除了琵琶叶,还有很多的东西也可以做药。今天老师就带了一些,请我们小朋友看一看,你都认识些什么?

  1、引导幼儿观察,积极探索。

  2、组织交流。

  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

  3、师生共同归纳:这些东西都可以做药,这些都是中草药。

  (三)了解中草药的防病、治病功效。

  1、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中草药,你们还知道哪些?

  2、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中草药,你看到谁吃过。他们为什么要吃?

  (四)让幼儿品尝药茶。

  1、中草药可以怎么服用?

  2、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品尝各种药茶,自由交谈。

  3、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药茶介绍给客人老师。

  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课题,显得自然而亲切。"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一个小小的问题,既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明确了活动的主题。

  活动反思:

  通过看看、摸摸、找找、说说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自己发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中草药,使整个教学的过程变成幼自主儿操作实践的过程,培养幼儿好奇、好问的探索精神。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拓展幼儿的知识面,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引导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探索勇于思考。

  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品尝,提供一种欢乐、宽松的交流氛围。

  利用教师资源,让幼儿自己去介绍,提供了幼儿大胆表现的机会,满足了幼儿的愿望。

13、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连接》

  设计意图:

  连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他们对连接物体的这一科学原理概念模糊,需要我们提供、创设一个研究、探索的机会和环境。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利用物品的连接,通过游戏、探索、尝试连接现象,知道"连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孩子们观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 对周围事物有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体验连接成功的快乐

  2. 尝试用各种方法将不同的物体连接起来,发展幼儿观察、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了解各种连接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一:记号笔、夹子、回形针、插塑玩具、雪花片

  2.操作材料二:干枣、吸管、珠子、小盒子、纸张、蛋糕纸盘、筷子,辅助材料:订书机、双面胶、白乳胶、牛皮筋、牙签、绳子、夹子

  3.图片《猴子捞月亮》 《生活中的连接》PPT课件 记录表 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起兴趣

  1.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吗?故事里的小猴子们是怎样捞水里的月亮的?(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出示图片,让幼儿自由的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小猴子们是怎样捞月亮的呀?(引导孩子们说出猴子是用连接的方法捞的)

  小结: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小猴子们一只抓住一只,一只连着一只,是用连接的方法捞水里的月亮的。

  二、探索活动一:组织尝试连接。请幼儿把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品连接,并说说连接的方式

  1.出示材料

  师:今天呀,老师就想邀请孩子们探索“连接”的游戏,想不想玩?(想)老师带来了很多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出示材料:记号笔、夹子、回形针、插塑玩具、雪花片)它们也想找好朋友,你们能帮它们两个两个的连接吗?

  2.提出操作要求

  师:请孩子们听清活动要求,在操作的时候,请你保持安静,如果有问题要举手,听到老师说“活动结束”的时候,请放下你手中的材料,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好不好?

  3.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分享:你刚才选择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的。(引导幼儿描述:我用*的方法把**连接在了一起)

  小结:用了夹、勾、绑、插等方法把同一种东西连在一起。因为他们开可以勾、可以绑、可以插、可以夹。

  三、探索活动二:借助辅助材料连接。请幼儿把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品连接,并说说连接的方式

  1.介绍操作材料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请你观察一下,这些材料它们好朋友之间能连接在一起吗?(出示操作材料:干枣、吸管、珠子、小盒子、纸张、蛋糕纸盘、筷子。幼儿观察并发现它们不能单独连接。)这些材料为什么不会连接在一起?可是它们也想和好朋友连接在一起呢。怎么办?

  2.介绍辅助材料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出示辅助材料:订书机、双面胶、白乳胶、牛皮筋、牙签、绳子、夹子)你能从这些辅助材料里选择出一种材料来帮助它们连接在一起吗?(教师示范:我选择把筷子连接在一起。我用绳子,绑住一头,再绑住另一根筷子,这样筷子兄弟就连接起来了。教师描述:我用绳子把两根筷子绑了起来。)请你想办法试一试,这些辅助材料里哪些可以帮助上面的材料连接起来?

  3.介绍记录表,提出操作要求

  师:这是什么?(记录表)请孩子们在实验的时候,一边操作一边记录,你是借助哪种辅助材料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的呢,请你给它们连线,明白了吗?(明白了)在实验前,我要提出要求了,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份操作材料,操作的时候请你保持安静,有问题要举手,当听到老师说“活动结束”的时候,请把材料都放下,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好不好?(好)现在开始操作吧。

  4.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所给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5.组织交流分享。

  ①师:你是选用的是哪种材料?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如,我用牙签把两个干枣串了起来;我用订书机把两张纸订起来,像一本书。我用胶水(双面胶、白乳胶)把两张纸粘贴了起来。我用绳子把两根筷子绑了起来。我用绳子把两个珠子串了起来。我用牛皮筋把两根吸管扎了起来)(引导幼儿描述:我用**把两个**什么了起来。)

  ②在幼儿回答的同时强调连接的动词,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连接方法。

  ③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幼儿一些提示和帮助。

  小结:孩子们真会想办法。刚才我们用订、粘、穿、夹、绑等方式,帮助一些不能连接的物品连接在了一起。你们真是太棒啦!这些东西虽然自己不能连接,但通过了朋友的帮忙他们也能够连接在一起。

  四、设置情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用连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师: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能帮帮我吗?

  问题一:手机没电了

  问题二:如何晾衣服

  问题三:怎么样过小河

  小结:小朋友们都用了连接的办法帮助老师解决了困难,谢谢大家哦。

  五、迁移经验

  1.知识迁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连接,让我们来找一找活动室里还有哪些东西也是连接的?(如:电扇和墙是连接的,电话和电线连接、各种吊饰的连接等等)

  2.探索生活中的连接,了解连接给我们带来方便与美观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连接,看看它们连接在一起会怎么样?观看图片(项链、门帘、栅栏、插头与插座、水管与水龙头、钢筋连接、火车轨道等)

  小结:小小的连接作用可真大,不但能美化我们的环境,而且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师:除了我们活动室里,你在家里还有其他地方找到过哪些东西是连接的?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探索生活中的连接现象。

14、大班科学教案《彩色的阳光》

  【活动目标】

  1、了解阳光有不同的颜色组成,知道阳光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等七种颜色。

  2、探索观察七种颜色的方法,并通过涂色表现自己的发现。

  3、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镜子人手一面,多棱镜每组一面。

  2、小孔的纸板和装水的玻璃瓶若干,水盆4~5个。

  3、画有太阳的表格以及彩色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去室外看阳光,引起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吗?说说你们看到的阳光的颜色。

  2、了解探索阳光的材料。

  师:我们这里有很多的材料,都有什么材料呢?用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呢?让幼儿说说材料的名称及用法。

  3、利用材料探索阳光的颜色。

  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多种材料亲自动手探索发现五彩的阳光。

  (1)探索一:将许多水盆放在室外,给每个小朋友一面小镜子,让幼儿将小镜子斜放在水里,玩一玩,看一看,能发现什么?

  (2)探索二:提供许多纸板,请小朋友对着纸板看玻璃瓶,(教案来源:快思教案网) 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回班后让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探索三:引导幼儿利用多棱镜观察阳光,看一看有什么新发现?

  4、引导幼儿用彩笔涂色记录阳光的颜色。

  师:每个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一张画有太阳的表格,请小朋友将看到的太阳光的颜色涂在表格里好吗?

  幼儿进行涂色活动,活动完成后,让幼儿交流表格的颜色。

1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科学:物体间的空隙》含反思

  一、活动题目

  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16、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看实物编应用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按实物图的内容编出相应的应用题。

  2、学习根据分合式列出相应算式,计算出未知数的答案。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8以内的看图列式卡片若干。

  2、准备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猜想你心中的数》,;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待幼儿逐步熟悉10以内的加减后,指导幼儿开展猜想游戏。

  2、指导幼儿发现数量之间的交换,如:7只蜜蜂中、有1只大的,6只小的饿,可写成分合式。

  3、引导幼儿根据分合式编出7、8两数加减加减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4、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看图编题写算式》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用题”相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较为难理解又难掌握的领域,如何让幼儿们在提倡的“玩中学”这一模式中掌握知识点呢?我将此作为本次课堂设计的一个难点。以动画人物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随着喜爱的动画人物进入我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幼儿们在与动画人物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在编应用题时,小朋友基本能大声的来编,可能是父母在场的关系,小朋友积极举手,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在数学练习时,父母们都走去看自己的宝宝做练习,这个环节有点乱,可是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所以这个环节在父母们的一起参与下结束了。

17、中班教案《冰中取物》

活动目的:

  1.了解冰融化的过程。

  2.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两块大小一样的冰块,托盘,每人一块冰(里面冻有一个小礼物)记录卡每人一张,笔,毛巾,缸子,热水,温水,凉水,棉被,酒精灯,小锤等工具。

活动过程:

  1.引发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用什么方法能让冰块慢点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这有一块冰,我不想让这块冰融化,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2)讨论用一种记号,记录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请小朋友们把你想到的方法记到你的纸上。

  幼儿可以展开讨论,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2.在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的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一试,看看哪个小朋友的冰融化的最慢?并把你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老师我用被子盖起来它就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冰箱里他也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了凉水里。

18、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冰中取物》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冰中取物

科技活动:

  冰中取物(中班)

活动目的:

  1.了解冰融化的过程。

  2.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两块大小一样的冰块,托盘,每人一块冰(里面冻有一个小礼物)记录卡每人一张,笔,毛巾,缸子,热水,温水,凉水,棉被,酒精灯,小锤等工具。

活动过程:

  1.引发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用什么方法能让冰块慢点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这有一块冰,我不想让这块冰融化,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2)讨论用一种记号,记录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请小朋友们把你想到的方法记到你的纸上。

  幼儿可以展开讨论,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2.在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的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一试,看看哪个小朋友的冰融化的最慢?并把你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老师我用被子盖起来它就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冰箱里他也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了凉水里。

  ······

  (2)总结哪种材料使冰化的慢一些。

  请幼儿比一比剩下的冰,讲讲使用的方法,就知道使用哪种操作材料融化的慢了。

  3.提出新问题:用什么方法使冰化的快一点。

  (1)师:老师这又有一块冰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使冰化的快一些?请小朋友们用周围的材料试一试。

  幼:老师我把它放在热水里,冰变小了。

  老师我把它放在暖气上,冰都化了,变成水了。

  老师我把它砸碎了,放在水里冰不见了,变成了水。

  ······

  (2)请幼儿比一比谁的冰最小,讲讲它的融化方法。总结出冰化的快的方法。

  (3)通过比较,让幼儿学会几种使冰融化的快的方法及保存冰块的方法,使幼儿学会探索的方法。

  4.玩游戏:冰中取物。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老师带来了好多的小礼物,藏在冰里了,请小朋友们用你刚才学过的方法,把礼物取出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先拿到礼物。

  好,预备——开始。

  幼儿开始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热水以及操作工具时注意安全,如果水洒了提醒幼儿及时地用抹布清理干净。

  (幼儿开始了自己的探索,都想第一个把礼物取出了,有的幼儿就很快想到了刚才使用过的方法,有的小朋友把冰放在暖气上,静静的等待冰的融化过程,一点也不羡慕别人,就在专注自己的融化过程。

  取到小礼物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欣赏一下小礼物,并向小伙伴讲讲自己是怎样取到小礼物的。

  5.活动延伸:

  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请幼儿讲讲在生活中是怎样储藏冰糕及融化冷冻食品的,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19、大班科学《找不同》教案

  目标:

  1.认识“找不同”游戏,讨论 “找不同”游戏的玩法。

  2.进行“认识新朋友”游戏和“小小设计师”游戏,寻找快速完成游戏的方法并尝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游戏。

  3.乐意参与游戏,并对创设新游戏有积极性和持续性,体验完成游戏的愉快和合作完成游戏的趣味。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准备:

  “认识新朋友”图卡10张;教学课件“找不同”;水彩笔一盒

  过程:

  一、幼儿观察图片,幼儿讨论发现,教师自然引入主题。

  1、师:哇,这是谁呀?(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玩区角)你发现了什么(有两幅不一样的图)?

  2、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游戏,这是一个关于“不同”的游戏,请你和我一起来看看游戏是怎么玩的?

  二、幼儿观看视频,进行“擦除”操作,认识新游戏的名字“找不同”并讨论新游戏的玩法。

  1、幼儿举手发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2、教师请部分幼儿配合进行“找不同”游戏,其他幼儿小声讨论游戏的玩法。

  3、教师小结:原来这个游戏叫做“找不同”,找不同游戏是要规定的时间内找出左右两幅图中不一样的地方,并用笔圈出来,时间结束,游戏就结束了。

  三、幼儿进行新游戏“认识新朋友”,在游戏中巩固对“找不同”游戏玩法的操作,并体验计时游戏与合作游戏的乐趣。

  1、师:有一个小男生和一个小女生,他们想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谁来邀请小女生?(幼儿用橡皮檫擦出小女生的图片,开始第一轮游戏)

  2、师:小女生已经准备好了,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男生准备的怎么样了?(幼儿观察图片,开始第二轮游戏)

  3、师:他们开始出门了,可是天气怎么样了?(幼儿画面情况讨论画面内容,开始第三轮游戏)

  4、师:小男生和小女生,他们现在怎么样?当他们相遇了,又会有什么情况?(幼儿想象画面并讲述猜想,开始第四轮游戏

  5、教师出示图卡,请幼儿开始第五轮的操作游戏。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用笔圈出左右两幅图中不一样的地方,并能用语言讲述不一样在哪里。

  师:小男生和小女生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十分感谢小朋友的帮助,谢谢你们。

  四、完成擦除作业,探讨“小小设计师”的任务内容,并进行新游戏的合作和挑战。

  1、请一个幼儿上台擦除蒙层,其他幼儿讲解设计“找不同”游戏的元素,教师总结幼儿发现的设计因素:形状、颜色、多少、一样的和不一样的

  2、幼儿进行新游戏的合作和挑战。

  教师引入“倒计时”,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难度。

  五.游戏活动结束,幼儿延伸创造自己的新 “找不同”游戏。

  1、师:十分感谢小朋友们的认真游戏,小朋友们现在想自己创设一个“找不同”游戏吗?让我们想一想再一起创造新的“找不同”小游戏吧!

20、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叠次数越多越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活动难点:探索不同形状的桥面与桥的承重力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PPT、纸盒若干、AM纸人手一张、雪花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幼儿回答完后,集体观看PPT,教师小结: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都很牢固,可以行走,可以跑车。那今天大家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座小桥?老师介绍材料,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做桥墩,纸用来做桥面。做好后这座桥必须能够放一个雪花片玩具在上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提问:你们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刚才大家做的纸桥都很成功,接下来你们要在桥上放三个雪花片,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放上?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老师:刚才经过大家的努力,做出的纸桥都能够放三个雪花片,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谁做的纸桥上面放的雪花片最多?(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自己想办法,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雪花片)。操作结束后,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做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雪花片?

  3、教师小结:“当纸弯曲(折叠)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折叠)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也就越大了,纸桥也就越牢固。

  4、给每名幼儿发一张新的纸,用弯曲折叠的方法重新做一座牢固的纸桥,让幼儿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5、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变牢固的?(瓦、折叠扇、瓦楞纸等等)。教师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在进行部分环节时孩子的反应和效果不是很好,比如:刚开始带领孩子观看各种桥的图片时,我没有向孩子介绍桥的基本结构,导致部分幼儿在操作时不知道桥墩应如何摆放。在幼儿操作前没跟幼儿讲明白雪花片应放的位置,导致很多幼儿将雪花片放在桥墩上。在学生制作纸桥的过程中,我注意有效的巡视。对于学生们所做的纸桥形状不去干预,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部分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幼儿给予引导。当孩子们第一次全部完成了纸桥作品后,我及时、大面积的表扬,让幼儿在课的开始阶段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中,在细节的处理上仍很欠缺,不够严谨,在评价幼儿方面,语言还不够到位,敬请专家给予指导,谢谢!

21、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紫甘蓝》教案

  活动介绍:

  这是一个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以紫甘蓝细胞内花青素的颜色因酸碱度不同而改变颜色为核心的科学概念。所选用的材料来自幼儿生活,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不强调幼儿能够像科学家那样精确地做实验,但是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倡导的科学教育理念,在玩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名称:

  大班科学《神奇的紫甘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制作,探索发现紫甘蓝汁遇到不同酸碱性的水后水会变颜色的现象。

  2.大胆尝试,喜欢探索,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紫甘蓝、杯子、糖水、碱水、苏打水、柠檬水、雪碧、白开水

  活动过程:

  1.谈话:紫甘蓝(紫包菜),是常见的蔬菜 除了用来吃,它还能干什么呢?让我小声的告诉你,紫甘蓝还可以用来做颜色实验!紫甘蓝汁可真神奇呀!这里面可是有小秘密的喔!等会我们就用它来做一些小实验,看看这紫甘蓝汁到底有什么秘密。

  2.小实验:在紫甘蓝汁中加酸或加碱,观察其颜色的不同变化。

  3.将紫甘蓝切碎放进容器里,加入热水直至水变成蓝色或深蓝色。

  4.往杯子中分别倒入适量的糖水、碱水、苏打水、柠檬水、雪碧、白开水。

  5.将紫甘蓝水分别倒入装有糖水、碱水、苏打水、柠檬水、雪碧、白开水的杯子中,轻轻摇晃,观察实验现象。

  6.小结:紫甘蓝变色,是由于紫甘蓝的细胞内的花青素的作用。花青素为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花青素的颜色因酸碱度不同而改变颜色,细胞液呈酸性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则偏蓝。

22、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水中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白板笔里面主要含有墨水和粘着剂。

  2、幼儿亲自操作,并能感知白板笔在瓷盘上画的图案和瓷盘分开的简单原理。

  3、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白板笔里面主要含有墨水和粘着剂。

  难点:能感知白板笔在瓷盘上画的图案和瓷盘分开的简单原理。

  活动准备

  水性白板笔、油性记号笔、白色瓷盘、大的透明碗、1杯清水、滴管若干、抹布、小镜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幼: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为小朋友讲一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吧!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马良的小朋友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支神奇的笔,能把画出来的东西变成真的。听到这里,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拥有这样神奇的笔来作画呢?

  幼:想……

  二、寻找消失的画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笔,分别是记号笔、水性白板笔、小镜子,我们现在就用这三种材料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先用马克笔在镜子上画画,然后用抹布擦一擦,看看有什么变化呢?再用水性白板笔在镜子上画画,用抹布擦一擦,你发现了什么呢?

  (1)、幼儿自主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知道了记号笔画到镜子上用抹布是擦不掉的,而水性白板笔画到镜子上,用抹布一擦就什么也没有了。

  (2)、教师总结

  师:因为水性白板笔的墨水与记号笔的墨水相似,都含有强力的粘着剂,但是水性白板笔中含有的粘着剂较少,容易被擦掉;而记号笔中含有的粘着剂较多,所以不容易被擦掉。

  三、《让画飘起来》

  1、教师讲解实验过程

  师:请小朋友把瓷盘轻轻的放在桌子上(小心不要摔坏划破手指),然后拿水性白板笔在盘子中间画上小蝌蚪(小蝌蚪要涂满),最后用滴管慢慢的滴在小蝌蚪边上(水不要太多),使水轻轻的覆盖住小蝌蚪后,轻轻的晃动瓷盘,多次尝试,直到小蝌蚪能游动起来。

  2、提供材料,幼儿进行实验

  幼儿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观察记录。

  3、教师小结

  师:为什么小蝌蚪会动起来呢?

  幼:因为加水了。

  师:因为水性白板笔的墨水密度比水小,所以水倒入后小蝌蚪的漂浮力克服了粘着力,无法溶解在水中,难以破坏笔迹形状,所以画可以在水上漂浮着。

  四、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实验的兴趣。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好玩的游戏,名字叫《镜子作画》。

  1、《镜子作画》的方法

  师:首先拿水性白板笔在干净的镜子上画出喜欢的形状,再将画好画的小镜子竖着放入透明水盆中(3名幼儿用1个透明水盆),慢慢放入,轻轻的晃动,等待画漂浮后,再用抹布将小镜子擦干,再继续画自己喜欢的图案。

  2、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延伸活动

  师:请小朋友回家后用不同材质的盘子试一试(玻璃盘、塑料盘、不锈钢盘),看看什么材质的盘子最容易使画浮动起来?来园后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活动总结

  水性白板笔可以在瓷盘上画小蝌蚪,边滴水边轻轻的晃动使小蝌蚪变活,也可以在小镜子上画图案,轻轻地放在水里使画的图案游动起来。是因为水性白板笔含有粘着剂,干燥后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而水性白板笔的墨水密度比水小,所以画可以在水上漂浮着。

23、幼儿园大班科学《会魔法的吸管》教案

  设计意图:

  幼儿对自然界的事物有着独特的好奇心,生活中的他们不断探索和发现着来自身边的一切有趣的事情。而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们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成为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从而我们选择的《会魔法的吸管》,这一活动内容也正体验了科学活动生活化的原则,引导孩子探索水杯中有大气和水的压强,水就会沿着管子向压强小的低处流出。

  活动目标:

  1.感知虹吸现象,了解虹吸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产生虹吸现象的条件,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让孩子乐于观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重、难点:

  能够在探索水杯中有大气和水的压强的过程中,发现水就会沿着管子向压强小的低处流出。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杯子1个、小杯子2个、弯曲吸管1根、颜料(色素)、水。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嗨,我是佳佳老师。

  ——嗨,我是小淘气。

  ——佳佳老师:今天佳佳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游戏:《会魔法的吸管》;

  ——小淘气:噢!到底是什么吸管会魔法这么厉害呢?

  二、出示视频(马桶中的虹吸现象)

  ——小淘气:妈妈,为什么按下马桶的放水按钮就会有水流出来呢?

  ——妈妈:因为马桶在放水时,利用了虹吸原理。

  ——小淘气:什么是虹吸原理呢?

  (PPT:出示实验材料)

  实验1:

  ——虹吸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变身科学小侦探,一起来探索其中的科学原理吧!

  一、(出示视频,探索虹吸现象。)

  ——实验发现:

  ——高杯子里的颜料水,被吸管吸到低杯子中;这就是虹吸现象。

  科学原理:虹吸效应,又称虹吸现象,物理上原本是指由于液态分子间存在引力与位能差能,液体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虽然水两边大气压强相同,但由于水位差,水压大的一边由于重力下流,水压小的一边由于大气压上流,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加水压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利用虹吸现象很快就可将容器内的水抽出。

  (实验材料:)

  实验2:

  ——按照这个原理,我们还可以做另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实验发现:当水杯液面持续升高但不超过小孔位置时,杯中吸管内的液面始终与杯中液面保持平齐。当水杯液面高于小孔位置后,水开始从吸管的最高处往另一端流出,并且当水杯中的液面低于小孔位置后,吸管中的水依然持续往另一端流出,直到杯中吸管底端与液面平齐才停止。最终,3个杯中的水汇集到最下端的杯子,这就是虹吸现象。

  ——结束语:虽然这些实验原理听起来晦涩难懂,要孩子们完全理解还存在一定难度。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个奇妙的科学现象和小实验,正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24、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笔》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笔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及构造。

  2.探索观察比较,发现各种笔的不同特性及用途,并积极与同伴交流。

  3.了解笔的演变过程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懂得安全用笔。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

  知道各种笔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及构造。了解笔的演变过程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懂得安全用笔。

  活动难点:

  探索观察比较,发现各种笔的不同特性及用途,并积极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使用笔的经验。

  2.物质准备:课件,铅笔、粉笔、油画棒、水彩笔、签字笔、毛笔、记号笔、圆珠笔若干:墨汁:白纸、黑板、塑料膜、宣纸、橡皮、黑板擦、湿巾每组一份;湿抹布一块。

  活动过程:

  1.创设“笔的展览会”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笔。

  提问:你认识哪些笔?它们有什么用?

  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笔,它们的名字不同,但都可以写字和画画。

  2.观察探索、试用比较,进一步了解各种笔的构造、特性及作用。

  (1)观察操作,了解笔的构造。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小结:这些笔的样子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般由笔芯、笔头、笔杆和笔帽这几部分组成。签字笔、圆珠笔用完后可以换笔芯继续使用;铅笔、粉笔、油画棒越用越短:毛笔、水粉笔的笔头是毛做的。

  (2)画一画,试一试,感知不同笔的线条特性和作用。

  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使用时注意安全。

  提问:这几种笔画出来的线条是什么样的?小朋友经常用什么笔画画?为什么?毛笔写在什么纸上更合适?橡皮和黑板擦能擦掉什么笔的字迹?记号笔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小结:各种笔画出来线条粗细、颜色都不一样。小朋友经常用颜色丰富的水彩笔、油画棒画画;中国独有的水墨画就是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的:铅笔的笔迹可以用橡皮擦掉;粉笔画到黑板上可以用黑板擦擦掉:记号笔不怕水。不同的笔有不同的用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3.借助课件,认识更多功能的笔,了解笔的发展史。

  提问:人们最早使用的笔是什么样的?各种笔是怎样一步步发明出来的?

  小结;最初的笔是树枝,然后人类又逐步发明了刀笔,羽毛笔,以及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现在常用的笔,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

  活动延伸:

  将可拆卸的各种笔投放到科学区,引发幼儿进一步感知各种笔的构造,掌握安装步骤,并能将探索的安装步骤表征制成安装说明书。

  课程资源拓展:

  笔: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多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墨水)在纸上或其他固体表面绘制文字、符号或图画。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且紧密围绕着“笔”这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展开,整个活动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寻找活动与幼儿生活的结合点,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探索笔的结构、特点、作用,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玩中获得了经验、发展了能力。

  整个活动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表达中结束,科学活动是教师对幼儿持续的探究欲望与学习热情的精心呵护和培育,是能够给幼儿带来一次具有深刻体验的探究之旅。本次活动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科学投放操作材料,调动多种感官主动探究。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适时投放材料尤为重要。活动中,为了避免大量材料一起投放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我采取了分层投放的策略,在幼儿尝试用各种笔画出线条后,又进行了材料的二次投放,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操作要求“试试这两种材斜能把哪种笔的自己擦掉”,这样的投放方式有效支持了幼儿的持续探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启发性提问与互动,助推幼儿思维的不断递进。

  本次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和发现过程中产生疑问、猜想假设、观察实验、交流分享等环节的价值和意义。“这些笔都可以写字和画画,但是它们画出来的线条一样吗?”“哪种笔画在哪种材料更合适?”“铅笔和黑板接能把哪种笔的字迹擦掉?”幼儿在分享笔的线条不同时,有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用力不同,线条的粗细就不同”,我继续追问“线条的粗细只和用力大小有关吗?和笔头有没有关系?”,这时幼儿会再次观察手中的笔,得出结论“笔头细的画出来的线条就细,笔头粗的画出来的线条就粗”。一个个启发性地提问引导着幼儿在问题中去猜想,带着猜想去操作实验,最后带着自己的发现进行分享交流,让幼儿更能深入地体验探究内容,激发探究热情,提升科学探究能力,获得丰富的相关经验。

  3.有机融合多领域内容,丰富多元的活动体验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整合健康领域。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融合了健康领域内容——安全用笔,在幼儿取放、使用笔时,及时提醒幼儿“怎样拿笔才能保护自己?”“笔头是尖尖的,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整合社会领域。在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我观察到有的幼儿用完笔后没有及时将笔帽盖上,因此我引导幼儿思考“笔是我们的朋友,如果用完不把笔帽盖回去会怎样?”,在梳理笔的结构环节,一名幼儿说可以换芯的笔用完也不用把它扔掉,我及时进行了提升“这种可以换芯的笔既方便又节约”,这是整合了社会领域内容中爱惜物品、节约资源的内容。

  整合艺术领域。在梳理毛笔的线条时,一名幼儿说“毛笔用笔尖画很细,用这个地方(手指着笔头)画很粗”,我提升为“毛笔用笔尖和侧锋画出来的线条粗细不同”。这些有机融合各领域的随机提问与小结,使幼儿不但认识了笔,更能爱惜笔、安全用笔,为中国独有的毛笔、水墨画艺术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然,在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我反思改进:

  探索笔的线条特点和作用时,虽然幼儿参与的热情很高,但时间过长,节奏较慢。活动后我反思,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不能概括出“颜色、粗细不同时”,我可以继续追问“他们的颜色一样吗”这样,可能更有针对性。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在现场调控方面积累互动经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科学始于好奇”,每个幼儿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不是终点,我会在一日生活中,追随着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给予保持与培养,帮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5、大班科学《快乐小鱼》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受小鱼喝水的多少与小鱼在水中沉浮的关系。

  2.探索小鱼在水中往返游的方法,了解小鱼能够往返游的原理。

  3.积极参与实验,感受亲子科学探究活动带来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快乐小鱼》。

  2.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水杯、小鱼、记录卡、勾线笔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鱼,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瞧,这是一条小鱼。

  2.师:它是一条爱运动的小鱼, 它的名字叫多多。妈妈告诉它,运动完记得要喝水。

  二、给鱼喝水,初步探索小鱼的沉浮和喝水多少的关系。

  1.给小鱼喝水。

  1.师:妈妈和多多说了什么?(运动完要喝水)瞧,这里有一杯水,(放在展示台)这是小鱼多多(举起来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多多把水喝到肚子里?

  幼1:放到水里。师:请你来试一试,小鱼喝到水了吗?小鱼肚子里有水吗?(摇一摇小鱼)怎样才能让多多把水喝到肚子里呢?

  幼2:放到水里捏一捏。师:请你来试试看,把小鱼放到水里一捏一放、一捏一放。小鱼把水喝到肚子里了吗?

  小结:哇,把小鱼放到水中一捏一放、一捏一放,小鱼就把水喝到肚子里啦。

  2.明确操作要求。

  (1)师:我的小鱼喝到了水,今天我也给你们准备了水杯和小鱼多多,请你们也给它喝点水,把水喝到肚子里。我还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小鱼记录卡。

  (2)师:仔细看看这个小鱼多多,你发现了什么?

  幼1:一条蓝线。师:在小鱼身上的什么位置呢?

  幼:中间 师:对了这条蓝线就是小鱼的中心线。

  (3)师:等会儿,我们用一捏一放的方法给给小鱼喝水,喝完后我们还要做三件事:一是拿起它的尾巴,把小鱼嘴巴朝下放,看看你给小鱼喝了多少水,在蓝线的上面还是下面,把喝水的位置记在小鱼记录卡上。二是把喝好水的小鱼放回到水杯里,看看小鱼会游在杯子的什么地方。三是拿着你的小鱼记录卡把你的发现贴到老师准备好的大杯子上面。

  (4)回忆:孩子们,小鱼喝好水后,我们要做几件事?哪三件事?

  ①第一件事情是观察小鱼喝了多少水?并记在小鱼记录卡上。

  ②第二件事情是把喝好水的小鱼放回杯子里,看看它会游在杯子的什么地方。

  ③第三件事情是拿着小鱼记录卡把你的发现贴到老师准备好的大杯子上面。

  听明白的小朋友可以去帮小鱼喝水了。

  3.幼儿操作记录。

  (1)教师提示:把小鱼放到水里,用一捏一放、一捏一放的方法给小鱼喝点水;小鱼喝好水,拿起它的小尾巴,小嘴巴朝下,看看你给小鱼喝了多少水,在蓝线的上面还是下面,在小鱼记录卡上画一条线记下来,小鱼记录卡的小鱼嘴巴也要朝下放哦!把喝好水的小鱼放回杯子里,看看它会游在杯子的什么地方,拿着你的小鱼记录卡把你的发现贴到老师准备好的大杯子上面。贴的时候小鱼记录卡的嘴巴也要朝下放哦。如果你的小鱼游在水杯的上面,就把你的小鱼记录卡贴在大杯子的上面,如果它游在水杯的下面,那就把记录卡贴在大杯子的下面。

  (2)师:贴好的孩子坐在位子上一起看看其他小朋友的小鱼都游在杯子的哪里?

  4.交流沉浮结果,了解喝水量和沉浮的关系。

  (1)师:孩子们看,有的小鱼游在杯子的什么地方?(上面),有的小鱼游在杯子的什么地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游在杯子上面的小鱼喝了多少水呢?在蓝线的什么地方?

  师:嗯,水喝到蓝线下面小鱼就会游在杯子的上面,是浮起来的。这条鱼水喝到哪里?(蓝线位置)它游在哪里?师:水正好喝到蓝线的位置小鱼也会游在杯子上面,也是浮起来的。

  (2)师:那游在杯子下面的小鱼喝了多少水呢?在蓝线的什么地方?

  师:水喝到蓝线上面小鱼就会游在杯子下面。是沉下去的。

  (3)师:那我们来看看3、4两个杯子上的小鱼,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浮起来有的沉下去;喝到蓝线和下面会浮起来,喝到蓝线上面会沉下去)

  (4)师小结:原来,小鱼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和喝水的多少有关系,水喝到蓝线或者蓝线的下面,小鱼就会浮起来,游在杯子的上面;水喝到蓝线上面,小鱼就会沉下去,游在杯子的下面。

  三、探索小鱼往返游的办法。

  1.师:喝好水的小鱼们很开心,一天,妈妈告诉多多一个好消息,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录音:“马上要进行游泳比赛了,嗨!宝贝。一起来跟着妈妈练习往返游的本领吧!”妈妈跟多多说了什么呀?要练什么本领?什么是往返游?(一会过去,一会过来,来来回回地游叫往返游)。

  为了比赛的公平,裁判们决定让小鱼喝一样多的水再进行比赛。

  3.师:孩子们,有什么办法可以一下就看出小鱼喝的水是一样多的呢?(如果小鱼都喝水喝到蓝线的地方,那是不是喝的一样多?这样可以吗?)是呀,我们可以给所有的小鱼都喝水喝到蓝线的位置。

  出示长瓶子:这是鱼妈妈给小鱼准备的练习往返游的长瓶子,等一会请你们先看一看小鱼喝水的位置,如果超过蓝线,说明水喝多了,要…挤掉点,如果没到蓝线,说明水喝少了,要…再一捏一放喝点水。水正好到蓝线位置后,再把它放入长瓶中拧紧瓶盖。用你的方法帮多多练习往返游,去试试吧。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提示:先看一看小鱼喝水的位置,如果超过蓝线,说明水喝多了,要…挤掉点,如果没到蓝线,说明水喝少了,要…再一捏一放喝点水。水正好到蓝线位置后,再把它放入长瓶中拧紧瓶盖,用你的方法帮多多练习往返游。把小鱼放入长瓶中小鱼是浮在上面的哦;瓶盖要拧紧哦。

  (2)组织幼儿交流。

  师:你们用了什么办法让小鱼往返游的?谁成功了?请你来介绍一下(摇晃瓶子等)(小鱼游起来了,有点成功了)

  4.师:孩子们,刚才我们用了上下摇晃、左右摇晃和转圈的方法来让小鱼练习往返游。但是我们的瓶子都离开了桌子,这一次要增加难度了,能不能让瓶子不离开桌面使小鱼自由自在的往返游起来呢?请你们再去试一试。记住哦,瓶子是不能离开桌子的。

  5.师:你成功了吗?你用了什么办法?

  幼:挤压瓶身

  师:请你来试试。哇,成功了。孩子们,他是怎么做的?(捏住瓶子,小鱼怎么样?游下去了,再松开小手,小鱼又?游上来了。这样一捏一放就能让小鱼往返游动起来了。)这个方法神奇吗?那我们也用他这个好办法去玩一玩吧!

  6.师:孩子们,你们都成功了吗?

  7.师:为什么小手一捏一放就会让小鱼往返地游动起来呢?一起来听一听我们红峰幼儿园可乐小朋友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可乐的妈妈说了什么?

  小结:可乐妈妈说:当双手挤压瓶身,小鱼会喝水,身体变重了,就会沉入水底。当我们松开小手,小鱼会吐水,身体变轻了,小鱼就会浮起来,这样小鱼就能往返游动起来了。

  四、延伸活动。

  1.师:现在你们帮助多多学会往返游的方法了,它终于可以去参加游泳比赛了,让我们的小鱼也一起来比赛吧,看看谁的小鱼在一分钟内往返游得次数最多,自己给小鱼数数。记住一来一回才算一次,小鱼要游到瓶子的最底部才能返回哦!现在请你回到你的小鱼旁边,小鱼准备,开始。

  2.师:5、4、3、2、1时间到,赶紧让你的小鱼放在桌子休息一会,请你们做回到座位上。

  3.师:你的小鱼游了几次?

  4.师:那为什么有的小鱼游的快,有的游的慢呢,那我们回去之后和爸爸妈妈再去试一试、想一想。

26、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摩擦力》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2、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玩具汽车若干、绒布一块、A4纸一张、酸奶盒两个、支撑盒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请幼儿玩玩具汽车。

  2、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汽车跑着跑着就会慢慢停下来?

  教师小结: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有一种力阻碍着它前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二、展开

  1、教师:摩擦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它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这个古怪的摩擦力呀?

  2、实验: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让汽车在纸跑道和铺有绒布的跑道上行驶,比较哪个汽车跑的慢?

  提问:哪个汽车跑的慢,为什么?

  小结:绒布跑道上的汽车跑的慢,因为绒布很粗糙,摩擦力大;

  纸跑道上的汽车跑的快,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三、活动延伸:

  观看鞋底,为什么鞋底会有花纹呢?它有什么作用呢?

  活动反思:

  活动中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引导幼儿操作各种不同的材料,探索摩擦力是一种阻力,不断感受、体验摩擦力现象的问题。体验到发现、探索的快乐,产生“我想做、我愿做、我能做”的学习态度。让孩子探索了解生活中离不开摩擦力。

27、幼儿园大班科学《球体和圆柱体》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通过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能动地建构着知识,从而使幼儿对本次的知识点达到长时记忆的目的。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2.使幼儿乐意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感知球体,圆柱体是什么样子的。

  3.知道球体和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本次活动到达长时记忆的目的

  难点:正确分清并记住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活动方法】

  讲解 、演示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 篮球,足球,易拉罐,小圆凳子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球体和圆柱体

  教师出示《球体和圆柱体》

  看一看,老师给小朋友带什么来?这些是什么呢?

  幼儿:这是足球,

  幼儿:这是积木,

  幼儿:这是篮球,

  幼儿:这是小凳,水杯,还有易拉罐饮料。

  二、观察球体和圆柱体,感知他们的特征。

  教师:我们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有什么一样?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在地上滚一滚,看看球体和圆柱体什么地方不一样?

  教师:篮球正面看,反面看,旁边看都是圆形。易拉罐正面看是圆形,旁边看像柱子。

  幼儿:我发现篮球滚起来速度非常快,但是站不住。

  幼儿:我发现易拉罐倒下来的时侯滚得好快好快!立起来的时候滚不动为什么呀?

  幼儿:是啊,倒下来的时候想车轱辘一样滚来滚去,立起来的时候滚不动为什么呀?

  教师:你们看的时候很仔细,那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样的东西跟它一样?

  幼儿:我的小凳子立起来的时候可以座,我搬不动的时候就把放到地上滚着走。

  教师:篮球到处都是圆圆的,滚的快但站不住。易拉罐可以站住,也可以滚着走。

  教师:易拉罐上面看是圆形,底部看也是圆形,可以站住可以滚动,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圆柱体。

  教师:篮球围绕它的一圈看全是圆圆的,滚得非常快都站不住。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球体。

  三、游戏

  教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摞一摞。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篮球摞起来,再把易拉罐摞起来看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易拉罐可以摞起来,可是蓝球摞不起来,

  教师:对,圆柱体可以摞起来。球体摞不起来。

  四、手气大比拼

  教师:看看小朋友们都可以摸到些什么呢?

  有的摸到芝麻团,有的摸到篮球,还有的摸到电池和奶粉桶。

  五、区分形状

  教师:芝麻团是球体,篮球也是球体。电池是圆柱体奶粉桶也是圆柱体。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两个图形,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请大家想一想。

  六、课后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回到家以后,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搭一搭圆柱体积木,看一看,你可以搭几个?可以搭多高?还可以一起去体育场踢足球,看一看,你踢的足球可以滚多远?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28、幼儿园大班科学《大树的新外衣》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对生活中常见的树木产生兴趣,乐于观察它们的特点。

  2. 能够事辨别松树、苹果树和梧桐树的叶子及果实。

  3. 认识松树、苹果树和梧桐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4.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材料:多媒体、图片(不同树的种子和果实和树),树叶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一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PPT,并念出谜语给幼儿。教师: 你们猜猜这是谁呢?

  一大树大树朋友都给你点赞了

  基础部分

  1.老师走在路上看见前方有三棵大树在前面就过去给他们打招呼,结果大树朋友们看起来不开心,就问问他们不开心的理由。

  2.原来啊,是大树朋友们的果实妹妹和叶子弟弟走丢了,在小朋友们的帮助和大树朋友的提示下一同找到了丢失的弟弟妹妹们。

  3.大树朋友们非常开心,要抢着给小朋友们显示自己四季外衣有多么的好看。

  4.今天见识到了这么多的果实叶子和大树的外衣,可要来考考小朋友们记住了没。现在小朋友们变成一棵树,要仔细观察是什么树,再看看几个气泡中哪个是属于这棵树的,那就将那个抓回来。

  结束部分

  你们真棒,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么多,大树朋友们都在不停的夸你们呢。

  活动延伸:

  树家族还有好多的树朋友们还没有认识呢,大家可以在回家路上看看还有没有课上没有认识的大树朋友,我们可以主动上去认识一下

29、教案大班科学《彩色面点》

  活动目标

  1、 愿意与同伴交流操作的过程及方法,体验制作彩色面点的快乐。

  2、 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紫甘蓝汁前后的不同,并能用图画或符号记录它的变化。

  3、 感知紫甘蓝汁添加不同佐料后变色的现象。

  4、 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 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 紫甘蓝汁500毫升、碱一袋、白醋一瓶。

  2、 面粉两斤、塑料盆16个、一次性手套一包。

  3、 每位幼儿一套操作盘(透明塑料杯36个、塑料勺16把、滴管16支)。

  4、 盘子、毛巾;记录表每人一份。

  5、 关于面点点心的图片。

  6、 前期有团、揉面粉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鼓励幼儿回忆生活经验。

  1、引导幼儿回忆在幼稚园里吃过的点心,说说它们的不同。

  T:在幼稚园每月的自助餐,厨房叔叔都会用面粉为小朋友们制作各种各样的点心,你们还记得吗?

  你们发现每一种点心哪里不一样吗?(颜色、形状、味道……)

  2、以情景渲染,启发幼儿通过讨论发现不同颜色面点的来源。

  T:新年马上就要到了,小熊一家准备邀请亲人和朋友到家里聚餐,它们需要准备不同的颜色的面点,你们可以帮帮它们吗?

  T:哇!这么多好吃的面点,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

  1) 引导幼儿讨论,并说出理由。

  T:也许你的好办法可以帮助小熊哟,可我们要做健康小达人哟,要怎么吃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健康又有营养呢?

  2)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蔬菜榨汁,用蔬菜汁来制作面点。

  T:什么蔬菜可以榨汁呢?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种蔬菜汁,一会儿你可以选择一种试一试。

  二、尝试运用两种佐料进行变色。观察与比较,发现紫甘蓝汁前后的不同。

  1、鼓励幼儿猜想,怎么让蔬菜汁变色?

  T:这一种蔬菜汁是什么颜色的呢?它可以变成了蓝色吗?可以变成绿色吗?可以变成红色吗?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T:你们想的办法可真多,真会动脑筋!瞧!这里有几种佐料,一起来看看吧!(出示PPT)

  T:这是碱,这是酸酸的醋,一会可以帮助你变色哟。(提前录好视频,请厨师叔叔简答讲解什么是碱?)

  2、出示工具,引导幼儿观察蔬菜汁与佐料结合后的变化。

  T:认识它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滴管,在变色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

  T:在变色之前,王老师有三个小要求,仔细听哟:A、每位小朋友选择一种蔬菜汁和佐料进行操作。B、请选择相对应的工具进行操作。C、请将你操作的过程进行记录。

  1)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指导观察:幼儿使用工具的情况,引导幼儿记录操作过程。(提醒幼儿保持桌面的整洁)

  3、分享、交流

  T:你用什么佐料变出了什么颜色呢?拿起来给同伴看一看。

  1)引导幼儿结合记录表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T:为什么用同一种佐料操作,可变出的颜色不一样呢?

  2) 引导幼儿说出佐料使用的量不同。

  小结:原来,我们往紫甘蓝汁里加入碱和白醋时,它都会变颜色。碱和白醋加入的量不同,变出的颜色也会不一样。神奇吧!

  T:现在变出的颜色是你喜欢的颜色吗?你还能变出其他的颜色吗?让我们再次动手试一试吧。

  4、 再次操作,引导发现加入白醋的量越多颜色就会变得更红。

  重点观察:请你在添加佐料时,仔细看一看紫甘蓝汁的变化。加入一滴、两滴、三滴白醋后它有什么不一样?并进行记录。

  T: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将不同颜色进行比较)

  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和比较,我们发现紫甘蓝汁加入的白醋滴数越多,它的颜色就更红,加入的碱越多,它就会变成绿绿的,是吗?今天回家后小朋友们可以跟爸爸妈妈再试一试,说不定变出的颜色和现在的有不一样。

  三、感知面粉与变色后的紫甘蓝汁融合在一起的现象,体验制作彩色面点的快乐。

  1、引导幼儿团一团、揉一揉,巧手变彩色面团。

  T:营养又健康的蔬菜汁变好了,我们现在一起来揉面粉吧。看看会变成什么呢?

  1) 引导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彩色面团大变身,制作美味面点。

  T:哇!我们的面团揉好了,我们一起送到厨房,和厨师叔叔阿姨们一起制作彩色面点吧。

  四、延伸活动,品尝美味面点。

30、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于科学现象富有探索兴趣,有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着纸条中线剪的技能基础。《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运用“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试试”的研究策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3.体验活动中探索和求证过程带来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重点: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圈、剪刀、ppt课件、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圈,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两个纸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纸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普通的的纸圈,伸出食指,从绿色的方块出发,沿着红色的线走,一直走回绿色的方块,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试试另一个纸圈,沿着红线走,手指还是一直在外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其实这个神奇的纸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2.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普通的纸圈沿着红色或蓝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你们觉得会变成什么呢?

  师:那如果把莫比乌斯圈也沿着红线或蓝线剪开,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后操作并记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红线剪变成两个大小不变的圈,沿着蓝线剪变成了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圈,而莫比乌斯圈沿红线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沿着蓝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看,这两种圈上还有一个颜色的线的没有剪,我还想知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样?

  师:那如果这个莫比乌斯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后还是两个大小不变的纸圈,总的是四个大小不变的纸圈;而莫比乌斯圈变成两个大小一样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4.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师:这个莫比乌斯圈神不神奇?其实呀,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藏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们猜一猜它藏在哪里?

  师: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着这个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结: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结束活动

  回去的时候,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藏着莫比乌斯圈,明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定下来的,分别从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反复的推敲,最后到实施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高,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选材很新颖,幼儿也很感兴趣、操作能力很强、活动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问过于笼统简单,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评价偏重于结果性评价;材料的单一和无效;教师把控的太多,幼儿交流讨论的少,应给幼儿更多探索交流的机会;记录的形式化、单一化,记录卡的使用没有讲解清楚,幼儿在猜想记录的时候不会记录,还有教师的记录卡做的太小了,幼儿看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是要注意提问问题时语言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语言还要更生动、肢体动作还需更丰富,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总结。

31、幼儿园大班科学《脏水变清》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1)基于月主题;本月主题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和玩具”,结合本月主题内容,我们科学组的成员选择了适合主题的活动《脏水变清》,让孩子初步了解和认识过滤的原理以及可以过滤的材料。

  (2)指南科学领域目标;在指南科学领域目标1指出,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结合这两个目标,我们制定了目标1:初步了解污水的净化材料和过程,探索多层过滤的方法。2、敢于大胆尝试并能对比实验结果,勇于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实验的过程。

  (3)幼儿年龄的特点;基于是大班的幼儿,因此我们小组成员考虑到大班幼儿必须要用合作分享的能力,因此设定了目标3:萌发幼儿养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并能在实验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污水的净化材料和过程,探索多种多层过滤的方法。

  2、敢于大胆尝试,勇于表达实验的过程,并能对比和记录实验结果。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1、科学猜想的重要性

  2、单人独立操作的必要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前期调查过滤的材料

  2、毛巾、碳、石头、饮料瓶、盆、纸杯、脏水若干、记录单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师:前些天,孩子们已经调查了我们身边过滤水的材料,你们都搜集到了哪些呢?

  幼儿分享

  师:水有什么用?我们生活中离得开水吗?

  二、了解水体污染的情况。

  1、老师播放水被污染的图片

  水为什么会这么脏?看了这么脏的水你有什么感觉?

  三、尝试净化水。

  1、瞧!这就是从河里打来的水,多脏啊!你有办法能让脏水变干净吗?

  2、教师介绍桌上物品及记录单,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记录。

  师:今天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三种材料,它们分别是:毛巾、炭、石头,你们觉得这三种材料哪一种过滤的水是最清的?

  幼儿大胆猜想并记录。

  教师讲述操作要求

  每人都有的材料为一个操作盘,一个瓶子、一杯脏水、毛巾、炭和石头是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

  每次实验只做一次,实验完之后对比你和同学的实验结果,并记录你看到的最清的材料,并打勾。

  第一次实验结束后将操作材料归回原位。

  4、第一次实验、幼儿分享操作结果:

  ①我把石头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进去,水很快就流进瓶子里了。石头上有些脏东西,但水还是脏的。

  ②我把炭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在炭上,水慢慢地流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比之前的要干净一点。

  ③我把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进去,毛巾变脏了,水变干净了一点。

  4、教师小结:

  ①石头表面很光滑,脏水一下子都流过去了。

  ②炭上的空隙比较小,有吸附的功能,能把脏东西抓住,水就变得干净一点。

  ③毛巾上有许多毛毛,就像很多的小手,能把水里的脏东西粘住,所以水就变得干净了。

  5、引导幼儿第二次操作:用更多的材料,多次来回过滤瓶子里的水,试一试水有什么变化。

  6、幼儿分享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

  毛巾里的毛毛一遍一遍的把脏水里脏东西粘住,没有脏东西的水就变得越来越干净、清澈了。

  四、结束部分。

  师:我们人类很需要水,缺少水的人会很难受,严重的还会晕倒,甚至死亡。水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活动总结

  1、对科学领域目标及科学探究过程认识不够,在开展活动之前没有深度阅读和理解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导致每次在调整材料时只是想当然,我们觉得可能这样效果更好,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并且没有猜测环节的科学活动是不完整的。

  2、对科学语言的挖掘不够,教师对科学的相关知识没有提前做好功课,没有对幼儿进行科学词语的渗透和解释,在活动中也没有多次提到。

  3、对科学探究的误解很深,我们一度关注的是实验结果的差异,而忽视了孩子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哇时刻,孩子在探究中的思维碰撞,老师的追问能力不足。

32、大班科学《有趣的弹性玩具》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并对弹性物品非常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没有真正的了解,因此设计此次活动。在活动中,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准备了弹性的玩具,以及弹性及非弹性物品让孩子们进行分类,幼儿通过玩一玩、试一试,说一说,在实践中主动感知弹性的特征,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还引起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发现物体的弹性,理解弹性的特点,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喜欢探究、发现,积极表达交流,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重点:感知弹性的特点

  活动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发现身边的弹性物品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活动前让幼儿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各种有弹性的物体,初步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了解弹性的特点。2.物质准备:

  第一次操作材料:布娃娃、气球、弹簧玩具、皮球等。第二次操作材料:橡皮泥、海绵、手套、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自制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试一试、玩一玩弹性玩具,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1.出示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弹性玩具的特点。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问题: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在交流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完整讲述,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分享情况提升并小结:这些玩具在小朋友捏捏、拍拍、拉拉、吹吹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这些玩具我们一用力它就发生了变化,不用力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呢?

  引导幼儿讨论、总结出:篮球用力一拍就会跳起来;气球用力一吹会变大,拉力器和弹簧玩具用力拉会变长,不用力就弹回去跟原来一样……

  我们把有这种本领的玩具叫做弹性玩具。

  4.再次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三、探索比较并分类,进一步感知弹性,深化对弹性的认识。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进行操作探索并分类2.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它们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四、联系生活,拓展认知,感受弹性物品带给我们的便利。

  提问:1.你身上有弹性的东西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2.生活中,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ppt)

  五、延伸活动:继续寻找身边或你发现的有弹性的东西与你的小伙伴和老师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的现象、物品有很多,孩子们也对此司空见惯,但孩子们对弹性的特点去深究的很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制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亲历科学、体验科学,在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去引导孩子自主实我发现,在玩中感知弹性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在这个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清晰、合理的设计,每个环节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在整个活动中数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动手操作、实匙,发现弹性玩具的秘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这个活动服务,如:第一环节的设计出示自剖弹簧玩具,微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第二环节引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弹性玩具秘密,知道弹性的特点并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第三个环节迁移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吏多的了解了有弹性的物品。这三个环节以点到面、层层递进,拓展了孩子的经验。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发展,知识上有了新的收获。

  通过反思,我觉得整个活动中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1.活动过程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于材料的提供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2.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幼儿的兴趣后,引导幼儿自主然究实默,感知弹性的特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感兴趣的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探索。

  在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语言还需严谨。

  2.活动中在对物品进行有无弹性分类时,说到橡皮泥的弹性时,本想引起争议,我觉得这里教师可用夸张的表情语气,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对于大班幼儿,可让他们对此进行讨论。

33、教案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反思

  《塑料袋的危害》是一节大班活动,通过观察两盆花,让幼儿知道塑料袋会污染土壤,乱丢的塑料袋堵塞了水沟,河流,形成了水灾;动物吃了塑料袋死了;土壤被塑料袋污染了,植物也死了,让幼儿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乱扔塑料袋。

  活动名称:

  1、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腐烂和分解的。

  2、让幼儿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乱扔塑料袋。

  3、教育幼儿用纸袋或布袋装东西。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人手一个。两盆花:在其中一盆花的泥底下有塑料袋,让幼儿观察。洗衣机一台。录象片:有关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情况。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盆花比较,让幼儿知道塑料袋会污染土壤。

  这两盆花我们一样照料,为什么其中一盆死了?

  教师倒出死花花盆中的泥土让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浇的水被塑料袋拦住了,渗不到盆外去,泥土经常湿漉漉的,使花的根都烂掉了。而且,塑料袋对泥土还造成了污染,破坏了泥土的营养,花儿吸收不到好的营养,就死了。

  二、幼儿观看录像,引导幼儿发现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引导幼儿讨论: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污染?

  小结:乱丢的塑料袋堵塞了水沟,河流,形成了水灾;动物吃了塑料袋死了;土壤被塑料袋污染了,植物也死了。

  三、幼儿儿参与小实验,进一步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自行分解的。

  1、教师提出实验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我们把塑料袋和纸一起放进洗衣机的水里转,会怎样呢?

  2、幼儿讨论,根据幼儿自身的经验猜测结果。

  3、幼儿观察实验,发现纸很快变成碎削,塑料袋还是没有变化。

  四、 师生共同总结,塑料袋不容易分解。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防止塑料袋污染环境?在生活中,我们要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或纸袋。用完的塑料袋不能乱丢,

  样放到垃圾箱中。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怎样防止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五、幼儿自己操作

  让幼儿把防止塑料袋污染,保护环境的图片找出来,并放到认知区域中。

  活动反思:

  本节课课堂效果较好,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幼儿兴趣浓厚,跟我的配合很默契。幼儿对塑料袋的危害有了基本认识,并树立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34、幼儿大班科学《动物的护身法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讨论等,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知道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与生存环境、外形之间的关系。

  3.喜欢探索动物的奥秘,有保护动物的初步意识。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活动前认识各种动物,对各种动物感兴趣,进行调查问卷,鼓励幼儿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环境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自我保护的录像、各种动物卡片、标记、白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办法。

  (1)播放动物保护自己的办法的视频。

  (2)师:当动物遇到危险,它们是用什么办法保护自己的?

  (3)观看PPT蜥蜴图片,这张图上有什么?为什么很难发现它?

  小结:蜥蜴有一种特别保护自己的方法,它皮肤颜色会随着周围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家也叫它“变色龙”。

  2.介绍、交流、讨论动物保护自己的多种方法。

  (1)你还知道动物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幼儿们互相讨论交流)

  (2)请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根据幼儿的介绍分别出示相应的保护方法的图片标记。(如青蛙变色保护自己,教师出示“颜色”图片做标记,并追问还有哪些动物也是用变色隐藏保护自己的)

  3.小组记录。

  (1)动物有很多保护自己的方法,请各小组在统计表上分类记录。

  (2)各小组幼儿分工合作进行分类记录。

  4.汇总交流

  每组代表进行分享交流。

  小结:动物们真聪明,有的用保护色、有的用盔甲、有的用硬刺、有的用气味、有的断肢还有的装死来保护自己。你还知道其他动物保护方法吗?大家可以从书中了解更多更多的信息。

  活动拓展

  科学区域投放动物保护自己方式的自制图书,如:

  1.毛毛虫身上的颜色很鲜艳,这是警告敌人,不能来吃我,我是有毒的。

  2.青蛙身体的颜色会随着季节而改变;变色龙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3.豹子身上的颜色,与它周围环境的颜色很相近;

  4.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身体的颜色是白色的,

  5.蜥蜴身上的颜色跟地上的颜色很像,这样可以隐藏自己,

  6.梅花鹿身上的花纹,与周围丛林的颜色很像,可以隐藏自己。

  7.竹节虫细长的身体如同竹枝,两者颜色也难分你我。

  8.色彩斑斓的枯叶蝶,遇到敌害,两翅合拢,成为一片枯黄的树叶,落在地上混杂在树叶中。

  9.羚羊、狐狸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吃掉,想出装死的方法逃命,

  10.金龟子在树上,遇到鸟吃时,纷纷从树上落地,脚朝天装死,鸟不吃死虫,金龟子死里逃生。

  11.当遇到危险的时候,黄鼠狼、甲虫会放出一股强烈的臭气,从而逃脱危险。

  12.小壁虎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挣断自己的尾巴来保护自己。。

  13.螃蟹被强敌抓住脚,会立即断去被抓的脚,乘机逃生,这是"丢卒保车"战术。

  14.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能在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海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的气氛很活泼,幼儿们的回答也很积极,本次活动的实施在课前我收集各种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在活动中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故事引出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图片给动物按自我保护方法分类,使幼儿进一步加深了对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理解。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自由介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第三个环节中让幼儿观看录像,使幼儿了解到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我们期待着,孩子不但能本能地喜爱动物,还能自觉地关注动物、善待动物,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朋友。

35、大班科学《可爱的洋葱头》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洋葱头的外形特征。

  2、初步了解洋葱头的营养价值,教育幼儿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番茄、黄瓜、生菜、苋菜、茄子、洋葱头食物若。

  2、PPT课件。

  3、挖洋葱的视频一段。

  活动过程

  一、开始活动

  1、教师:今天天气真好,孩子们,跟着我一起去买菜吧!

  (播放音乐,师和孩子一起去买菜。)

  2、教师:哇!这里有这么多蔬菜,请你挑一个你最喜欢的蔬菜。

  3、教师:谁来和大家介绍一下你买的是什么蔬菜?为什么买这个蔬菜呢?(幼儿回答)

  二、认识洋葱头的外形特征

  1、观看挖洋葱的一段视频。

  2、教师:瞧,这就是我们挖来的洋葱,它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原来洋葱是由根、茎、叶、花四个部分组成的。

  3、巩固认识洋葱的各部分。

  4、师:你知道我们应该吃洋葱的哪一部分吗?(茎)

  “对了,我们吃的就是洋葱的茎,一般我们都叫它洋葱头。”

  5、请你看一看、捏一捏、闻一闻,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洋葱头是

  扁圆形的,外面包着一层紫红色的皮,捏起来硬硬的,闻起来有一种奇怪的味道。

  6、剥一剥洋葱头,它有什么变化?切开来它又是什么样的?

  小结:洋葱头剥开来颜色变淡了,气味浓了,摸起来很光滑,切开来里面是白的,洋葱头是一层一层的。

  三、初步了解洋葱头的营养价值,教育幼儿不挑食

  1、教师:你吃过洋葱头吗?

  (带幼儿欣赏用洋葱头做成菜的图片,简单介绍洋葱头的吃法)

  2、总结:洋葱头虽然有着特殊的味道,但是它的营养可丰富了,它可以帮我们身体里的细菌都给杀死,

  还可以帮我们把吃进去的东西很快地消化吸收掉,它最大的本领是可以帮助我们小朋友预防感冒呢!

  3、教师:还有这样一些蔬菜,他们和洋葱头一样有着特殊的气味或味道,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

  这些有着特殊气味或味道的蔬菜,它们都有着丰富的营养,所以我们要不怕异味,愿意吃这些蔬菜。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带着你们剥好的洋葱头和这些蔬菜,我们一起去送给食堂里的爷爷,让他烧给我们吃吧!

36、大班科学《天气符号》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

  2、通过活动认识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

  3、形成关注和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习惯。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反应天气现象的图片

  2.灾害性天气的视频

  活动过程:

  1.导入

  (1)幼儿演唱歌曲《今天天气真好》

  (2)请幼儿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可以干什么?

  (3)说一说还有什么状况的天气?并试着把它描述出来。

  2.了解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经历过哪些天气?

  (2)讨论: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你喜欢什么天气?你不喜欢什么天气?

  (3)说一说好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4)你遇到过哪些特殊的天气?遇到恶劣天气我们该什么办?

  小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它对我们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对我们造成危害。

  3.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1.教师出示教学图,让幼儿辨认天气预报符号。

  2.游戏:找朋友

  (1)展示天气符号卡片,请幼儿说出其代表的意义

  (2)幼儿分组将天气符号卡片与不同的天气情况图片配对。

  (3)操作幼儿用书“天气符号”,判断图上任务的活动是否适宜,为什么?

  4.了解灾害性天气

  (1)播放灾害性天气的视频,幼儿讨论本地区主要有哪些灾害性天气,这些灾害性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如何?

  (2)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

  小结:广东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暴雨、干旱、洪涝等。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等多种媒体获得天气预报。

  活动延伸

  1.收集天气谚语。

  2.了解哪些动物可以预报天气。

  教学反思:

  1、应让在配合说天气与星期后,增加幼儿完整的用语言说明天气和星期,让幼儿学会完整表达

  2、引出各种天气时,可以用声音引出,如录音等

  3、如何让主题引出时应该更新颖

  4、能带幼儿在各种天气模拟里去体会理解更好

37、大班科学《有用的条形码》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当今的家长在注重幼儿知识性教育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常识教育。为了让幼儿能了解生活中的常识;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借此说明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家长对生活化教育的重视;我设计了此次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认识了条形码,了解了条形码的特点及作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生活的热爱、锻炼了生活的独立性,初步学会了关注身边的科学常识。

  活动名称:《有用的条形码》

  活动目标:

  1.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排数字组成的。

  2.比较各种物品上的条形码,知道条形码的作用。

  3.通过对条形码的联想组合,设计富有创意的图案。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观察记录表《条形码记录表》每人一份

  2.PPT课件

  3.带有条形码的盒子每人一件。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数字组成的

  1.在商场买衣服时要扫它;去超市购物时要扫它,去书店买书还要扫它;就连存取包时也要扫它,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黑黑白白的条条是什么吗?还有哪些物品上有这样的条条呢?

  2.教师出示条形码,请幼儿仔细观察后简单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条形码的知识。

  3.请幼儿说一说这个黑白条条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小结:条形码,是由一组粗细不同、黑白或彩色相间的条、空及其相应的字符、数字、字母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

  (二)认识条形码

  1.你在那些物品上见过条形码呢?

  2.观看图片比较条形码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3.讨论:请小朋友们互相讨论,自己带来的条形码和其他小

  朋友的条形码有什么不一样,并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小结:条形码是商品的身份证,它包括了商品的价格、型号都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条形码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商品有一个条形码,条形码还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只要用扫码仪器扫过条形码的标签,计算机就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确定商品的代码,然后找定价、做累计等,进行汇总结算,输出总金额。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条形码的起源

  1.我们从超市的应用需求说起:在超市的货品价格结算中:

  只有十几种商品:可以凭脑袋记忆;若有上百种商品:可以查帐本如果有上万种商品,甚至更多呢?如何提高信息的录入、计算速度,就成了制约工作效率的瓶颈。

  2.用一个简单的符号代表某一个实体。身份证号码、学号、课程编号、商品编号、包装箱编号等等。只要给定了这个编号,就能够唯一确定一个实体。在超市中,只要给出了商品编号,就能够直接确定是什么商品、价格、折扣等等。

  四、解密条形码

  1.按维数分

  一维条形码:只是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

  二维条形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条码。

  2.商品码的结构:

  条形码下面的一排数字前两位代表的是国家码,中间7位数字代表的是生产商编码,紧跟在后面的3位数字代表的是产品码,最后一位数字代表校验码。

  五、条形码的作用

  条形码可以用来辨认商品种类,并反应商品的信息,比如商品的产地、商品类别、价格等等。只要用扫码仪器扫过条形码的标签,计算机就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确定商品的代码,然后找定价、做累计等,进行汇总结算,输出总金额。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六、欣赏创意条形码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中的条形码像什么?

  七、幼儿设计条形码

  幼儿自己设计条形码(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对条形码

  进行创意想象粘贴或通过绘画形式设计自己的条形码)

  八、作品欣赏

38、大班科学《神奇的中草药》教案反思

  目标:

  ·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强身健体。

  ·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

  ·重点: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过程

  ·情境表演“医院”

  ——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

  ——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释疑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

  ——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活动反思:

  科学研究应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几种常见中草药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参观实物、观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39、大班科学说课稿《生活中的数字》

  结合主题我们大班本次的“跟进式”研讨课是《生活中的数字》选自《幼儿园建构式教材课程》大班上册〈亮眼看世界〉这一主题。以下我针对姚丽敏老师的课进行评课和自我的反思。

  “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这一活动内容灵活丰富,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姚丽敏老师选择了这一活动。

  数字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姚丽敏老师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寻找数字”并通过猜一猜,拼一拼,记一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本次活动,真正体验“生活中的数字”,姚丽敏老师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物品及图片(手表、闹钟、日历、尺、食品、药瓶、电话等)陈列在室内。

  第一个环节是幼儿自由寻找实物上的数字,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个环节姚丽敏老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想一想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数字,猜一猜物体上的数字各代表什么意思。这一环节是姚丽敏老师这节课的重难点部分。在这个环节中姚丽敏老师尽力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大胆地说。用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讲述、猜想来激励幼儿畅所欲言。当幼儿猜想得到证实的时候,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其他录象,启发幼儿说出每种物体上数字的用处。这一环节是拓宽幼儿知识经验的环节,此处教师出示的是平时幼儿不太注意的一些数字,这将幼儿的观察引向深入。

  第三个环节通过游戏“幸运号码”发现数字的趣味性与丰富性,从而更真切的体会数字的神奇,随便的调换位置就可以排出不同的数字组合.第四个环节是幼儿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写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是编电话号码。让每个幼儿参与其中,从而体验到成功感,使他们对数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励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更主动的观察事物和运用数字。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中来讲,姚丽敏老师根据《新纲要》的要求,要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等。

  整个教学中姚丽敏老师有机的整合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等领域的教学。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和积极性。

  总的来说,这样的研讨活动给我们老师在教学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40、大班科学《泥土里有什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探索发现泥土的奥秘,知道泥土里有很多养分,是许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2. 知道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3. 体验探索的乐趣,并萌发对泥土的感情。

  4.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6.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7.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一把小铲子

  活动过程:

  一 . 谈话引出活动。

  教师:你们见过泥土吗?哪些地方有泥土?你们猜猜泥土里有什么?

  二 . 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1. 教师:这块泥土地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你们知道泥土里有些什么吗?猜猜看。

  2. 和你们想的是否一样呢?

  3. 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 . 教师小结。

  教师:为什么泥土里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泥土怎么样?(泥土里有许多养分,植物生长血药养分,所以泥土是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地方。许多小虫子就喜欢在泥土里生活,所以泥土还是许多小虫子的家)

  四 . 引导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泥土里有许多奇怪的小虫,那它们是怎样生活在泥土里呢?我们下次再来寻找、发现。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孩子到泥土地里找找看,土里有哪些小动物。挖土时需要什么工具?引导幼儿讨论,使用铲子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挖泥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要注意身边的小朋友,自己的铲子不要碰到他们,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孩子更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做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

41、大班科学《蜡烛的探索》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蜡烛燃烧时的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力。

  2、了解蜡烛燃烧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7、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打火机、颜料水每人一份、每人两支蜡烛、一大一小玻璃杯每人两个,清水一碗

  活动过程:

  一、点蜡烛。

  1、(1)、师:晚上停电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怎么办?(点蜡烛、打手电筒),出示蜡烛:那你们用什么办法来点蜡烛呢?(打火机、火柴)。那么等一会我们使用打火机应注意安全。教师交代点蜡烛的方法。

  (2)、先把打火机点燃,然后再把蜡烛拿到打火机上点燃。

  (3)、师:那么,点燃了蜡烛,请你们观察,会又什么现象产生呢?

  (4)、幼儿点蜡烛,观察。

  2、幼儿回到座位。

  师:刚刚,蜡烛点燃,你们看到了什么呢?(有水流出、有烟……)。哦,有的小朋友说有水流出,那蜡烛流出来的水叫蜡油,我们再来看看它的火焰会怎样呢?蜡油油什么作用呢?

  教师总结:蜡烛燃烧时会油蜡油流出来,蜡油滴在桌子上可起一个固定作用,它燃烧时还会冒烟,火焰会随风舞动。

  二、自制蜡烛花。

  师:刚刚有小朋友说蜡烛燃烧时有蜡油滴下,那么请你观察蜡油滴到水里时怎样的,再滴到桌子上看看。

  幼儿再次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发现。

  教师总结:蜡油滴在水里时浮起来的,像荷叶一样。

  三、蜡烛熄灭。

  1、师:刚刚我们师怎样来熄灭蜡烛的?(用嘴吹的,用手扇的),现在,老师有一个好办法,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我用一个玻璃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换一个被子,结果又怎样呢?

  幼儿动手操作。

  2、师:刚刚,我们做了实验,结果怎样呢?(蜡烛熄灭了)。那换一个被子,得出的结论又怎样呢?(还是灭了),为什么呢?

  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被子里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空气没有了,人也就生存布下去了。

  3、师:好,现在我们来点蜡烛,用一大一小的玻璃杯同时罩在上面,看看,又会又什么样的结果?幼儿实验。

  小结: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后熄灭,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先熄灭。

  四、水中的蜡烛。

  师:刚刚,蜡烛和空气做游戏做得可高兴了,现在他要和水做游戏了,你们想看吗?

  教师示范:先将点燃的蜡烛竖在盆子中间,然后罩上被子,你可以发现当蜡烛熄灭后,盘子里的水会到被子里去。

  幼儿操作。

  师:你们有没有做成功?为什么瓶外的水会到瓶子里去呢?你可以端着你的盘子去给客人老师看看,问问卡人老师为什么?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实验,再来讨论结果。

42、大班科学详案《米中取物》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工具,把花生从米中取出来,激发幼儿对探究活动的兴趣。

  2、能积极参与活动,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初步尝试记录的方式。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大盆6个、小筐、夹子、漏勺、托盘、花生、小米等物每人一份。记录图表。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烧饭的阿婆不小心把花生和大米混在了一起,她想请咱们班小朋友帮助她把花生和大米分开”,请小朋友想想有什么办法。

  (2)出示各种工具,与幼儿共同认识工具以及简单的功用。 (夹子、小筐、漏勺 )

  二、猜想预测:请小朋友猜猜看,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

  问题探讨: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

  三、幼儿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

  (1)、幼儿自选工具,把花生分拣到托盘里。(停止时,要求幼儿把工具放回原处整齐)

  (2)、幼儿分别来讲讲用工具分花生和小米的情况。

  (二)第二次实验

  (1)提出要求:仔细想一想哪种工具你还没试过,请再换种工具试试。

  (2)记录再次实验用的工具(看看这是第几次,在哪个格子里记录)

  (3)观察记录结果,哪种工具分得又快又干净?记录在表格中。

  四、讨论总结:

  “今天我们发现用小筐分花生和小米又快又干净,为什么小筐能分得那么快?”

  幼儿观察小筐并与其他的几种工具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小筐有眼,可以把小米漏下去,把花生留在筐里,所以分得又快又干净;漏勺也有眼,但眼儿太小,小米漏不下去,所以不能把花生和小米分开;夹子能分开,但是一次只能夹一个,太慢了。所以说,哟内蒙古小筐分花生和大米最快最干净。

  小朋友,走!咱们把分好的花生和大米给阿婆送去,并把这个好办法告诉她,让她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困难就有办法了。

43、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神奇的造纸术》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纸的演变过程,知道纸是如何做出来的。

  2.通过造纸的制作过程,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发展创造力。

  3.知道纸的原材料是树木,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情感。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准备材料:

  (一)教师材料:皱纹纸、电光纸、报纸、PPT

  (二)幼儿材料:纸巾、透明杯、木棒、纱网、纱网架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导幼儿梳理、总结纸的演变过程。

  1.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看一件东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纸张,可以用来写字,印书)?

  2.教师提问:,现在我们有了纸,在纸上写字,用纸印刷书本,可是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古代人把字写哪里呢?(让幼儿议一议,然后逐出龟壳、竹简、布)

  结合 PPT 进行讲述。

  ⑴ 介绍龟壳。

  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事,就把字刻在动物的骨头或者外壳上。但是。这样方便吗?为什么?

  小结:骨头和龟壳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⑵ 介绍竹简。

  后来古代的人想办法,把字写在竹

  片上,然后用绳子把竹片一片片连接起来,变成一本书。哪种书好?好在哪里?

  ⑶ 介绍布。

  后来古代人又动脑筋,把字写在布上。布与甲骨、竹简比较,哪种好? 好在哪里?布跟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

  小结:比较龟壳、竹简、布当书写品的优缺点,让幼儿知道中国古代人勤劳聪明,想出的办法一个比一个好。

  二、 介绍蔡伦及造纸术,引导幼儿萌发动手做纸的兴趣。

  1.出示蔡伦画像,提问:你们认识他吗?知道他是谁吗?

  师:蔡伦是古代的一位科学家,他就是纸的发明者。

  2.结合视频,讲述制作纸的过程。

  看,这位小朋友正在做造纸实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小结:将废旧纸张撕碎,越小越好,然后放在适量的水中浸泡;加入胶水并用木棒搅拌均匀;把做好的纸浆放在沙网上脱水,然后均匀的平摊在塑料板上压平,最后晒干即可。

  三、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纸,体验动手做纸的乐趣。

  1. 师:看了视频里的小朋友做造纸小实验,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啊?

  2.请小朋友们到后面的桌子上进行操作,操作之前,听好规则。规则 1:6 个人一桌,相互合作进行。

  规则 2:纸浆不要弄到外面。

  3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组织幼儿交流展示。

  四、讲述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情感。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制作纸的原材料是什么吗?幼儿回答。

  小结:因为制作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木,一颗大约 5-6 岁的大树,可以制作大概 750 张左右的纸,所以,大家要节约用纸,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森林哦!

  总结延伸:

  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交流,动手试一试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做成纸。

  教学反思

  这堂课幼儿很感兴趣,这一中国古代的文明发现并不能够让孩子们全部接受,这确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孩子们非常愿意去了解各种纸张,在做手工的时候愿意去使用它,知道各种纸的特性。初步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课后应该有更多的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激发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

44、幼儿园大班科学《我是杂技员》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一次日常的户外活动中,我们组织孩子玩了走轮胎独木桥游戏,我发现幼儿对平衡游戏很感兴趣。之后几天我统计了在班级区域活动中,科学区幼儿自主选材的数据。发现平衡木、天平是幼儿最喜欢挑选的实验材料。结合幼儿对平衡探索的兴趣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有趣的平衡现象,我设计了本节活动。在活动中使幼儿自己探索发现生活中简单的平衡知识。

  本节活动中,比起简单而枯燥的说教,采用了该年龄段的孩子更喜欢用游戏、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得到答案。在这节活动中,我充分的利用了孩子的这点天性,每一步都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研究,这样看似放松的游戏方式,反而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得出的结论更容易记忆。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感知每种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平衡点。

  2.能手眼协调地顶起纸板,并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增强幼儿的表演欲望,感受活动中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实验一材料:铅笔每人1支,小纸板每人2块(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实验材料二:相同大纸板每人1块;固体胶壳6个、水瓶6个、圆形泡沫积木6个、圆形水彩笔桶6个(四个物体粗细不同)。

  ·活动过程:

  一、观看表演,导入活动。

  1.师说:小朋友,你们看过杂技表演吗?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幼儿回答)

  2.师说: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杂技表演,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杂技员是怎样表演的。(师放转盘子视频)老师组织幼儿观看杂技表演录像,激发幼儿兴趣。

  3.提问:杂技员是怎样表演的?

  小结:这些杂技表演真好看,今天老师也请小朋友来试试,学习杂技表演,(出示实验材料一)能不能不用手扶着纸板,就用铅笔把它顶起来。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用铅笔顶图形小纸板。

  1.幼儿分组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2.顶好后在能顶起来的地方画个点作为标志。

  3.与组内其他幼儿互换,检测标记点的位置是否能顶起纸板。

  4.分组讨论,与同伴交流,发现顶纸板的秘密:顶起来的标志都在小纸板的中心点。

  小结:我们发现这些标记的小点,都在纸板的中心位置。这个点就叫做“平衡点”,“平衡点”可以帮我们使小纸板不倾斜掉下来。

  三、用不同材料顶大纸板。

  1.师说:小朋友们顶得真棒,刚才顶了小纸板,现在老师要请你们顶大块的纸板。(师出示实验材料二)你们看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相同的大块纸板,每组顶纸板的工具都不一样,请小朋友把每组工具都去试一试。

  2.幼儿依次选择不同材料,自由探索,完成顶纸板,教师巡回指导。

  3.师说:小朋友都顶完大纸板了,那你觉得哪个工具容易顶?哪个工具不容易?我们来排个序。幼儿回答。(教师启发幼儿思考对比:接触面大的工具最易顶起纸板。)

  小结:相同物体做支撑平衡实验,接触面越大,越容易保持平衡。

  4.杂技表演。

  师:现在小朋友都知道了表演杂技的诀窍,下面我们也来跟着音乐做顶纸板的杂技表演吧。(播放音乐,请摄影师给表演得好的演员拍照。)

  ·活动延伸

  提问: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材料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顶纸板呢?(幼儿自由探索并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顶纸板,与他人合作分享经验)。

45、大班科学教案《巧顶纸板》

  在活动中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46、幼儿园大班科学《杯子怎么会流汗》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今天是童童的生日,她的妈妈为了帮她庆祝生日,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盒冰激凌,小朋友们开心地吃着,吃完后有好几个观察仔细的小朋友都发现,刚才放冰激凌的桌面上都流下了一滩水,可这些水又不像是从盒中漏下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空气有许多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珠。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露水、雨是如何在空气中形成的。

  2、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在探索和发现中的感受。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三、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干净的空玻璃杯、杯盖、一盘甜冰块

  四、活动流程:

  设疑导入

  记录猜想

  幼儿实验

  拓展经验

  五、活动过程:

  1、设疑导入教师出示干净的空玻璃杯,倒入数块甜冰块,盖上杯盖,稍等片刻,让幼儿观察并说出杯外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互相讨论。

  教师提问:刚才很干爽的杯子外面怎么会流汗的呢?

  2、记录猜想

  教师用绘画的方式在集体记录卡上记录幼儿的种种猜想。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如有的认为是从杯子里漏出来的、有的认为是投放冰块时不小心滴下来的、还有的认为杯子可能是裂缝的……)

  3、幼儿实验

  幼儿利用桌面上的材料(玻璃杯、冰块)进行操作活动。

  启发幼儿根据猜想品尝冰块的味道,然后和杯外水珠的味道相比较,就排除了以上的一些猜想,幼儿根据观察也发现玻璃杯是完好无缺的,进一步请幼儿讨论杯外水珠的形成原因。

  4、拓展经验

  运用已有经验拓展到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如为什么在凉快的早晨水滴会出现在植物上,而那时天空并没有下雨?为什么冬天在开着空调的窗户外会留下水滴?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47、幼儿园大班科学《有用的条形码》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当今的家长在注重幼儿知识性教育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常识教育。为了让幼儿能了解生活中的常识;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借此说明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家长对生活化教育的重视;我设计了此次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认识了条形码,了解了条形码的特点及作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生活的热爱、锻炼了生活的独立性,初步学会了关注身边的科学常识。

  活动名称:《有用的条形码》

  活动目标:

  1.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排数字组成的。

  2.比较各种物品上的条形码,知道条形码的作用。

  3.通过对条形码的联想组合,设计富有创意的图案。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观察记录表《条形码记录表》每人一份

  2.PPT课件

  3.带有条形码的盒子每人一件。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数字组成的

  1.在商场买衣服时要扫它;去超市购物时要扫它,去书店买书还要扫它;就连存取包时也要扫它,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黑黑白白的条条是什么吗?还有哪些物品上有这样的条条呢?

  2.教师出示条形码,请幼儿仔细观察后简单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条形码的知识。

  3.请幼儿说一说这个黑白条条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小结:条形码,是由一组粗细不同、黑白或彩色相间的条、空及其相应的字符、数字、字母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

  (二)认识条形码

  1.你在那些物品上见过条形码呢?

  2.观看图片比较条形码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3.讨论:请小朋友们互相讨论,自己带来的条形码和其他小

  朋友的条形码有什么不一样,并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小结:条形码是商品的身份证,它包括了商品的价格、型号都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条形码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商品有一个条形码,条形码还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只要用扫码仪器扫过条形码的标签,计算机就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确定商品的代码,然后找定价、做累计等,进行汇总结算,输出总金额。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条形码的起源

  1.我们从超市的应用需求说起:在超市的货品价格结算中:

  只有十几种商品:可以凭脑袋记忆;若有上百种商品:可以查帐本如果有上万种商品,甚至更多呢?如何提高信息的录入、计算速度,就成了制约工作效率的瓶颈。

  2.用一个简单的符号代表某一个实体。身份证号码、学号、课程编号、商品编号、包装箱编号等等。只要给定了这个编号,就能够唯一确定一个实体。在超市中,只要给出了商品编号,就能够直接确定是什么商品、价格、折扣等等。

  四、解密条形码

  1.按维数分

  一维条形码:只是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

  二维条形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条码。

  2.商品码的结构:

  条形码下面的一排数字前两位代表的是国家码,中间7位数字代表的是生产商编码,紧跟在后面的3位数字代表的是产品码,最后一位数字代表校验码。

  五、条形码的作用

  条形码可以用来辨认商品种类,并反应商品的信息,比如商品的产地、商品类别、价格等等。只要用扫码仪器扫过条形码的标签,计算机就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确定商品的代码,然后找定价、做累计等,进行汇总结算,输出总金额。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六、欣赏创意条形码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中的条形码像什么?

  七、幼儿设计条形码

  幼儿自己设计条形码(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对条形码

  进行创意想象粘贴或通过绘画形式设计自己的条形码)

  八、作品欣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