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首页 -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大熊猫》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7 09:30:04 A+

大班科学教案《大熊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大熊猫》教学反思

1、大班科学教案《大熊猫》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大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2、让幼儿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宝,应保护大熊猫。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丰富词汇:珍贵、竹笋。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6、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熊猫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让幼儿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大熊猫)

  二、出示大熊猫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教师出示大熊猫玩具,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大熊猫的头、嘴、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四肢、尾巴等。

  小结:大熊猫的头是圆形,头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张嘴,一对小眼睛周围长着黑色的毛,像带黑色的眼镜。鼻子是黑色的,在脸的中央,两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体胖乎乎的是椭圆形,全是白色。有四条粗短的腿,长圆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讲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熊猫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怎样生活?是怎样走路的? 小结: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它喜欢独居,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吃东西,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四、谈话: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

  "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大熊猫?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小结:(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参见教学资料)小朋友在动物园、电影、电视或图书中见过大熊猫。大熊猫形体美丽,动作有趣,性情温雅,可供大家观赏,还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我们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但它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我们要救救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永远生活在地球上。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幼儿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

2、大班科学教案《植物过冬》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怎样过冬,感知冬季植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绘画、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感知感知各种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状态。

  3、有探索植物奥秘的兴趣及爱护植物的情感。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硬板纸上有一张白纸,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引出话题。

  1、师: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气候有什么变化?

  2、师:这么冷的天气,花草树木辉冬死吗?植物们准备好过冬天了吗?下面,我们带上纸板一起到户外,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冬天的植物"。

  二、引导幼儿到户外观察植物,并记录植物现象。

  1、师:冬天到了,小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大树上有什么变化?小草是什么样子的?

  2、师:请小朋友在指定范围内自主观察,并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自己的疑问。

  3、教师引导幼儿有重点地观察个别植物,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植物的变化,①观察大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冬天的树是什么样子?想一想,它们冻死了吗?找一找树上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芽苞、果实、种子等。)②师:请小朋友剥开芽苞看一看,它里面有什么?猜一猜,明年春天会变成什么?

  ③观察小草:请小朋友在草地上观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么样了?想一想,小草冻死了吗?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么颜色的?根上长着什么?

  4、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植物,并用自己的彩笔记录植物过冬的种种表现。

  三、回活动室后组织交流。

  师:请小朋友跟同伴讲讲你的记录和发现,看看植物过冬有几种方式?

  四、帮助幼儿了解植物过冬的各种方式。

  1、师:冬天到了,落叶树的叶子纷纷掉下来,常青树的叶子仍然还是绿色的;落叶对树木过冬有帮助吗?(减少水分蒸发、落叶能化为肥料、营养树根)

  2、师:小草是什么颜色?它冬死了吗?(有的小草根已经死了,但是它留下了种子,有的小草根还活着,明年春天还会发芽。)

  3、师:人们怎样帮助植物过冬呢?(在树上涂石灰、扎干草,为油菜、麦苗撒上草灰、干粪,把怕冷的观赏植物搬到室内或温室。)

活动反思:

  这样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开心。在老师与幼孩子们的互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体现了让幼儿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树木的过冬方式,由于这方面的内容知识性较强,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用说教的方式幼儿肯定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落叶过冬的方法时,我先通过孩子们的感知觉,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具体感知落叶树和常绿树的不同之处,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在讲解蜡质过冬时,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找出结果。在这样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孩子才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孩子们从讨论人们怎样保护植物过冬到自己画一画,并动手为小树包裹稻草,形成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感到非常喜悦。

3、大班科学教案《垃圾分类》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学期我们班的主题活动在——环保的主题上,因此一开学我们就制定了相关的计划。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家长资源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空气变脏了”等主题活动。在本月主题“垃圾越来越多”时,在丰富孩子们前期的经验时,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纷纷都在说“垃圾的来源”“垃圾的种类”“垃圾的用处” 等话题。在本主题的第二次课后,我们都弄清楚了垃圾的来源时,他们的兴趣还颇浓,我想着也许是这个主题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贴近,孩子们的经验较丰富,当然学习起来也很容易操作学习,在孩子们身边挖掘有价值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就设计了本次教育活动《垃圾分类》,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来提升原有的经验 ,从而获得智慧和成长。

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

  2、体验制作垃圾标志的乐趣。

  3、培养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次课的重点是要求孩子了解垃圾、垃圾的种类并学习分类。

  2、本次课的难点是要求孩子制作垃圾分类的标志。

活动准备

  U盘《环保小尖兵》8-9页、电子互动白板、A4纸、画笔、透明胶带、剪刀 垃圾桶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出示垃圾袋内准备好的垃圾)

  师: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现在我们要用这些垃圾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小朋友想想这些垃圾可以怎么玩?

  师:那我们一起来玩玩吧。(打开U盘《环保小尖兵》8-9页之游戏----垃圾分类)

  二、基本环节

  1、幼儿讨论垃圾分类的作用。

  (1)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请小朋友分组讨论)

  师:既然垃圾分类这么重要,那我们在丢垃圾时就要将同类的垃圾丢在一起,那该怎样区分呢?(引导幼儿按垃圾特征进行分类:瓶瓶罐罐、纸类、厨余、一般垃圾)

  2、出示垃圾桶,启发幼儿制作垃圾分类的标志。

  师:(出示一个垃圾)这个垃圾应该放在哪个垃圾桶呢?怎样区分垃圾桶呢!我们一起来给垃圾桶做一个标志。

  3、制作垃圾分类的标志。

  师: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已的爱好对标识做设计,分组进行讨论。制作成功后请各组将自己的标识分贴到幼儿园每个班级及公共垃圾桶上。

  三、结束环节

  师:宝贝们今天太棒了,不光自己学到了垃类的相关知识,还做了一件光荣的事——帮助幼儿园的其他班级制作了垃圾分类的标志,比如:XX的标志是收集纸类的,DD的标志是收集瓶罐的。这样大家将生活中有用的垃圾收集到一块再利用,大家真正的参与到环保的活动中,我们的环境才会更美好。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和家长分享垃圾分类的心德,并和家长一起在家执行垃圾分类。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孩子们都是积极的参与到活动来,一开始我神秘的出示以后各孩子们生活中的垃圾袋,从里边出示一些常见的垃圾,将孩子带到垃圾的情境中,又用游戏法,请小朋友尝试根据U盘中的垃圾分类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活中的垃圾,再到体验垃圾分类,作为导入环节,从本次课孩子们的表现看是比较好的。在第二个环节中孩子们来讨论垃圾的用处时,个别孩子对这个概念的含义理解不够,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就显得操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法,往后再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能力孩子的发展水平,当然在活动中旧的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虽然孩子们对本次活动中设置的实物分类游戏也是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投放的材料较单一,造成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没没困难,因此在后面制作分级分类的标志时孩子的思维很活跃,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标志,但是本次活动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后的学习,来改正和提升自己。

4、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空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

  3、教师: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

  (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

  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

  3、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会无法生存。

  3、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应该怎么对他说?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活动反思:

  一、在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鼓励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探索与空气袋接触的方法,用身体部位与空气袋接触。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交流、尝试,想出了许多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有的小朋友向上跳,用手触碰空气袋,这是大部分小朋友想到的办法;有的幼儿想到了用头顶、用脸颊去触碰空气袋,也得到了成功尝试,还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脚,但失败了。尝试有成功,有失败,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是他们良好学习品质的体现,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我先鼓励幼儿探索、尝试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再分组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个别幼儿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宜的高度,如:个别较矮的小朋友选择了一个高的空气袋,他用手纵跳触物较困难,也无法体验到其他的触物方法;个别较高的小朋友选择了较矮的空气袋,他没有跳起就能用手触碰空气袋,没有达到纵跳的目标。因此,我认为可以调整绳子的高度问题。请幼儿从矮到高排列,将绳子一头系矮,一头系高,鼓励幼儿初步探索。再将绳子调高高度,增加难度,鼓励幼儿探索、尝试,教师小结纵跳触物的方法:较高的空气袋可以用手纵跳触物,较矮的空气袋可以用头、手臂等纵跳触物,在感知并有一定经验之后,再鼓励幼儿自由选择高度、方法纵跳触物。

5、大班科学教案《乒乓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能够想出把乒乓球移动到另一个盘子的各种方法。

  2、让幼儿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个纸盘,一个乒乓球。

  2、每组一份材料:吸管、铅笔、镜子、硬纸板、勺子。

  3、磁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出示乒乓球)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玩过吗?你都是怎样玩的?(幼儿自由回答,打、拍、滚、扔)

  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乒乓球,还有2个盘子,老师要请小朋友想想办法不用任何工具把这个盘子里的乒乓球移动到另一个空盘子里。(幼儿想想、说说)

  二、探索不借助任何工具移动乒乓球的方法

  1、小朋友说了这么多,那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试试刚才想的办法行不行,也可以试试别人说的办法(幼儿进行操作)

  2、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刚才用了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请幼儿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没有用任何工具,想了这么多的办法(用手拿、嘴巴咬、手指夹、嘴巴吹、鼻子推)把球移动到另一个盘子里,你们真棒,自己给自己鼓励一下。

  三、提供材料,让幼儿探索不用手碰乒乓球,把球移动到另一个盘子的多种方法

  1、小朋友这么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了,不用手碰球,用一些工具怎样将它移动到空盘子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工具,请你们自己动手试试,看看用什么工具怎样把球移动到空盘子里,看谁的办法多。(幼儿操作)

  2、提问个别幼儿,你刚才用的什么工具,怎样把球移动到空盘子的?(幼儿演示并说出)其他的小朋友也来试试,看看行不行?(全体幼儿操作)

  3、师:小朋友刚才都用了哪几种工具来移动乒乓球的?(吸管、铅笔、筷子、勺子、硬纸片)它们能不能移动乒乓球呢?,你觉得这几种工具中,用哪种工具最容易把球移动?为什么?用哪种工具最难,最慢?为什么?(幼儿自由说)

  总结:今天,小朋友不仅学会了用许多工具来移动乒乓球的方法,还学会了不用任何工具来移动乒乓球的办法,小朋友真棒!

  4、那小朋友再想想,除了刚才用的那几种工具盒办法外,还有哪种工具可以移动乒乓球?(幼儿说说),小朋友回家可以找找,试试。

  四、游戏

  玩法:分4组玩,2组2组的玩,第一个小朋友用勺子将球传给下一个小朋友,这样依次传,直至最后一个小朋友将球运到篮子里,当音乐停,运的最多的为获胜者。

  规则:1、必须将球一个一个的传给下一个小朋友

  2 、在传球的过程中,球掉到地上,不能将球捡起来,捡起来的算犯规。

  3、不能用手拿球,必须用勺子端。

  五、活动结束

  给获胜的一组奖励,并鼓励其他的组。

反思:

  我设计的活动符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在活动中孩子们都能积极的参加,想出许多移动乒乓球的办法,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个别的孩子因为动手能力差,不能用筷子很快的夹住球,所以显得有点失落,变的不太主动。在以后的活动中会照顾到动手能力差的孩子,让其也能体验在操作过程中收获的成功喜悦。

6、大班科学教案《小心肥胖》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关注自己体重的变化,初步感知体重与健康的关系。

  2、了解一些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方法。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基础:幼儿在园集体体检之后;幼儿有下棋、看表格的经验。

  2)物质准备:二块大板;幼儿体重表;健康卡;图片;棋子;PPT等。

活动过程:

  一、学看表格,关注变化学看体重表——关注自己体重所发生的变化

  1、出示体重表一:根据体检结果,说说自己现在的体重。

  2、看看比比,自己体重有什么变化?

  3、出示体重表二:解读符号“——”。

  4、将自己此次的体重数字卡贴在表二中相应的格子里。

  二、讨论交流,提炼方法讨论交流——提炼一些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方法

  1、观察表二,提问:体重是轻好还是重好?

  2、请保健老师来说说答案,同时解答幼儿的提问。(突出体重过重会影响健康)

  3、提问:是什么原因会使我们的体重增加过快呢?(出示PPT)

  4、提问:有什么好办法能控制体重、保持健康?(出示PPT)

  三、参与游戏,巩固知识玩“健康棋”——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到的方法

  1、老师介绍健康棋。

  2、将体重增加过快的原因与控制体重好办法的图示予以制定规则。

  (如:吃油炸食品退三格;每天运动进四格等。)

  3、幼儿放棋谱、数字卡、图片等,共同玩“健康棋”。

  4、小结:鼓励幼儿将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健康。

活动反思:

  1.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的认识活动基本是在行动过程中

  进行的,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喜爱的小猪角色,以猪妈妈带领猪宝宝去外婆家做客的故事情节展开,让幼儿在游戏中说一说、做一做,这种游戏化的情景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兴趣盎然。

  2.活动采用了课件、表演等多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如:儿歌表演中,教师以“小猪吃饭,啊呜啊呜,小猪睡觉,呼噜呼噜。”等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致,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整体发展,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知识,萌发了幼儿美的感受。

  3.师生共同游戏,使师生关系协调、和谐。活动中教师以猪妈妈的角色,带领幼儿展开游戏,让幼儿无拘无束地投入到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

7、大班科学教案《认识夏天》含反思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夏天的特征──气温、天气、水文、植物动物的生活、农业生产、人的生活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比较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当地的气温、天气、河湖、池塘、植物生长情况、动物的出没、农业生产、人的衣着等,与春天相比有什么变化。

  2.挂图或投影片──春天、夏天。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提问:谁能说一说春天有什么特征?(可以用歌谣回答。)

  2.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夏天有什么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比较图中的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春天、夏大(也可以看课本第16、17、46、47页的插图)。

  (2)分组观察、讨论: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3)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认识夏天的一般特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夏天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当地夏天的特征。

  ①天空有什么不同?(夏天的天空多云。)

  ②树木有什么不同?(夏天的树叶茂密,桃树结出了桃子。)

  ③田野里的庄稼有什么变化?(玉米长高,小麦成熟,开始收割。)

  ④河岸、河水有什么变化?(河岸长满绿草;河水增多,水中荷花开放。)

  ⑤人的衣着有什么变化?(换了夏装。)

  ⑥孩子们在户外玩什么?(游泳)这说明夏天的天气怎样?(变暖。)

  (4)观察课本第18和48页的图。

  (5)分组讨论:每幅图说明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夏天与春天的不同。(可参照下表中的内容进行小结。)

  2.比较当地的夏天与春天的不同

  (1)讲述:课前,你们观察了我们这个地方在这个季节的自然情况,下面来汇报一下。

  (2)汇报观察结果:

  认识当天夏天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我们这个地方的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个同?

  ②我们这个地方的夏天与图中的夏天有什么不同?

  (以上两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分别提出一些问题──天气、河水、树木、庄稼、鸟、昆虫、农业生产等进行比较。)

  (3)教师小结:各地夏天的一般特征是相似的,但具体的特征(例如天气热的程度、什么树开花、什么庄稼和果实成熟、什么鸟飞来等)有所不同,夏天到来的早晚、延续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一般来说,南方夏天到来的早,延续的时间长,天气特别热;北方夏天到来的较晚,延续的时间较短,天气也没那么热。

  这个问题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天的共性及地方性,避免教学的局限性。

  (三)巩固练习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夏天的特征。

  2.学习歌谣──夏天

  此歌谣只能反映夏季的一般特点,教师可以参照此歌谣,根据当地夏天的特点重新编写。这样,学生学起来更亲切,更有意义。

  夏天天气好炎热,

  天气多雨河水多。

  柳叶茂盛桃子熟,

  野草开花满山坡。

  布谷鸟在树上啼,

  蝉在树上高声歌。

  玉米长高麦收割,

  小孩游泳乐呵呵。

  (四)布置作业

  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随着季节的推移有什么变化。

教学参考知识

  夏天的特征

  (1)夏天天气炎热,有时会下暴雨,天亮得早,黑得晚,白天长,夜晚短;

  (2)夏天,各种昆虫,小动物都出来活动,许多鸟开始脱羽毛,有许多兽的毛也脱落了;

  (3)夏天,植物生长十分茂盛;

  (4)夏天是农民最忙的时期,他们要进行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劳动;

  (5)夏天,人们穿浅色和单薄的衣服,许多人都积极参加游泳活动。

活动反思:

  整节活动是以“夏天”这个主题开始的,考虑到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让他们总结夏天的特色似乎很难,所以我用音乐、图片、想象、语言为孩子提供说夏天的素材,孩子的听、说、想、读等各种感官均被调动起来,孩子的表达欲增强了。

  孩子很喜欢音乐,当他们听音乐时是如此地专注,听到昆虫的鸣叫甚至能联想出夏天里的小动物的叫声,生活,孩子的课堂一下子扩大了;当说比喻句时,孩子起初似乎不知从何说起,后来和大家一起看图片,终于思路打开,侃侃而谈,如“彩虹像一座桥,彩虹像滑梯,彩虹像发卡”等。孩子在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的同时,还了解到雨前的小动物的变化,大自然的变化使幼儿感觉神气,更多了几分探究的欲望。

  孩子特别喜欢背诵文章,对字并不敏感,不习惯阅读,我们要逐渐地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读书。在背诵时,我们可以加上动作,既增强了幼儿对短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第二课时我会采用此方法。

8、大班科学教案《冬天来了》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冬天雪花飞扬,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这些奇妙的景色,有趣的户外活动,会引起幼儿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我们正是利用这自然现象开展以冬天为主题的活动。用各种形式激发幼儿从动脑,动口,动手,使其在丰富的自然科学的同时培养其对物的分类,统计的能力,及对艺术的表现能力,并锻炼他们的意志,陶冶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活动目标

  1.观察冬季自然现象,知道冬季气候的只要特征。

  2.了解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

  3.学习初浅的分类,统计知识。

  4.学习用折剪贴等方式合作开展美工活动。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

  难点:观察冬季自然现象,知道冬季气候的只要特征。

活动准备

  1.大幅冬天背景图一张,有关动物,植物过冬的图片若干。

  2.音乐磁带.雪花头饰。

  3.分类统计表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4.小动物图片,白纸.彩笔.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冬天到了

  1.游戏<<大风和树叶>>和音乐表演<<雪花姑娘>>导入主题____冬天来了。

  2.请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说一说冬天的感受(天气冷,手冻僵了......)。

  3.出示画面,激发幼儿寻找冬天的乐趣,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冬天的主要特征,启发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较连贯描述观察的结果,丰富幼儿已有的经验。

  二、动物过冬办法多

  1.教师小结,导入下一环节:人很能干,能想出很多办法使自己暖暖和和地过冬,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

  2.听故事<<小松鼠找朋友>>,请幼儿讲述动物过冬的办法,并将相应的动物图片贴入背景图中,帮小动物安家。

  3.在幼儿观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动物过冬的办法(有换皮毛的.有冬眠的.有储存粮食的.有飞往南方的)强调动物有适应季节变化保护自己的能力。

  4.幼儿操作:按不同的过冬方式给图中动物进行分类,学习用表格统计。

  三、植物过冬有办法

  1.引导幼儿思考:人和动物都有办法度过寒冷的冬天,植物用什么方法过冬呢?

  2.通过看图片,观察实物知道树木有落叶树和常青树几种,了解他们的过冬方式。

  3.出示黄瓜西红柿,鲜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讨论:这些都是春夏的蔬菜.鲜花,为什么冬天也有呢?(让幼儿了解大棚养殖,玻璃暖房种植,给树捆草绳等人们帮助植物过冬的方式。

  四、美丽的雪景

  1.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能留住冬天吗?(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不停地轮换的)。

  2.讨论留住冬天的办法。

  3.分组活动(折剪雪花.画雪人,帮小动物安家)然后合作布置一幅美丽的冬景图,把冬天留在我们的教室里。

  五、暖和我们的身体

  带幼儿到户外做走跑跳等交替动作的游戏,使幼儿知道冬天的天气寒冷,多活动能使身体暖和,教育幼儿不要怕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冬天带来的欢乐。孩子们对冬天感兴趣,非常急切的表现出自己的感受,老师也给孩子自由表现得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较好的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9、大班科学教案《保护环境》含反思

设计思路: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因此,把生态与环境保护列入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使幼儿从小就具有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在设计活动时着重对烟尘、污水两个方面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让幼儿了解烟尘会污染空气,能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

  2.引导幼儿能够关注周围的环境,增强幼儿的保护意识。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和难点:

  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了解污染的环境对自然界的危害,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清水、污水各一盆,香烟、房屋(幼儿用积木拼搭)

  2、录像:香烟弥漫的一间屋子、动物远离喧闹的城市、汽车的尾气和废气等。

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实验活动——看录像——幼儿讨论——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木偶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森林里,小动物们都在快乐地游戏着,它们在草地上捉迷藏,在树林里开演唱会,玩得真高兴。忽然,附近的工厂里排出大量的黑烟,它们一个个都显得无精打采,有的甚至昏倒在地,小动物们纷纷逃离了森林,躲到别的地方去了。

  二、实验活动

  教师:“咦,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逃走,躲到别的地方去呢?”

  1、现在我们做两个实验。

  (1)出示一盆清水和污水,让幼儿从颜色、气味和透明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把两条小鱼分别放入清水和污水中,观察小鱼在清水和污水中的不同活动情况。

  (2)出示幼儿拼搭的房屋,用一个大的薄膜罩罩住它(封闭),然后在里面放入一根点燃的香烟,过一会儿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变化,会发现房屋周围都是烟雾。

  三、录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烟尘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知道它的危害。

  1、观看录像:引导幼儿注意大街上汽车驶过飞起的灰尘;车尾排出的烟尘、废气,以及香烟弥漫的房子;动物们远离城市等。

  2、提问:这些废气、烟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

  3、小结:动物和人需要清洁的空气。

  四、讨论活动:烟尘、废气会污染环境,怎样来预防这些危害。

  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小结:我们都需要清洁的空气,保持空气的清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五、延伸活动:《谁是环保好娃娃》

  小朋友请讲讲下列图中谁是保护环境的好娃娃,为什么?并给环境好娃娃画上一个五角星。

活动反思:

  《环境保护》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老师的我也真正体会到和学生们一起交流,一起学习的快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而不失活泼,和谐而平等。我也从学生们的精彩想象、回答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如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一些,应该如何治理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教师是否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到学生中去,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感到整个课堂不会像教师唱独角戏那样沉重。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上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最后让学生们一起探究大气污染的治理时,由于时间过于仓促,没能让学生充分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环保工作者的乐与趣,学生的环保观念落实可能会不好。另外,在组织学生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时,没能引导学生到实际中去,只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大气污染的图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受到了影响。还有在最后总结的时间稍显紧张。

  总之,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当然,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创新。

10、大班美术教案《画大熊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和大熊猫图片,简单的画出大熊猫的体态。

  2.增强幼儿爱护大熊猫的情感。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课件大熊猫、大熊猫图片、录音机、磁带、彩笔、油画棒、绘画纸,小椅子、呼啦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随着音乐全体小朋友学着大熊猫的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大熊猫吃竹子的画面、玩耍的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小朋友,图上是谁啊?(大熊猫)大熊猫在干什么?(在吃竹子、在玩……)大熊猫长什么样子啊?(身上有毛,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有四条腿,有一条尾巴,有两只半圆形的耳朵,身体胖胖的……)

  教师总结:刚才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说的太好了,大熊猫身体肥胖,四肢粗壮,皮毛黑白分明,四肢、肩部和耳朵黑亮,眼睛周围也是八字形的黑毛,其余均为白毛。而且大熊猫生活在山林中,喜欢吃竹叶和竹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朋友们看磁性黑板,出示熊猫图片,请幼儿观察静止的熊猫的样子。

  3.老师在卡纸上示范并讲解大熊猫的画法。

  1)大熊猫圆圆的大脑袋。

  2)出大熊猫椭圆形的白色身体。

  3)画出大熊猫又粗又短的四条黑腿。

  4)给大熊猫添画上眼睛、鼻子、耳朵。

  5)给大熊猫进行着色。

  4.幼儿在绘画纸进行绘画。

  1)自己画,老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帮助。

  2)画简单的大熊猫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形态的大熊猫。

  3)为大熊猫添画竹笋、竹叶等。

  4)给大熊猫进行着色。注意画面的整洁,涂色要均匀。

  7.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组织孩子们选出不同姿态的大熊猫,组成熊猫的一家,进行组合活动,并进行讲述活动,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合能力。

  8.小朋友,今天我们把大熊猫的一家打扮的这么漂亮,它们可高兴了。让我们一起祝贺一下,来做一个《大熊猫钻圈》的游戏,好不好?(好!)

  老师讲明游戏的玩法、规则和注意事项。

  玩法:幼儿排成两队,第一个幼儿学习大熊猫的模样,手脚着地,钻过呼啦圈后,返回拍第二个小朋友的手,依次类推,看哪一队的小朋友先钻完,哪队便为胜方。

  规则:必须手脚着地钻过呼啦圈。

  注意事项:不能碰倒呼啦圈。

  三.活动延伸:

  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太棒了!现在让我们把大熊猫送回家吧。

  听着音乐,组织孩子们张贴自己的作品到互动墙壁上。

  四.结束部分:

  随着音乐,老师组织孩子们学着大熊猫的样子,出去寻找东西吃。教育孩子们要爱护大熊猫,发动家人和朋友一起爱护国家一级动物——大熊猫。

【活动反思】

  虽然这只是一节随堂课,但是作为执教者,我觉得它不仅目标明晰,环节清楚,而且从幼儿的作品上分析,幼儿对这次的活动很感兴趣,并基本上把大熊猫圆圆胖胖的身体特征表现出来,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一、情境法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大熊猫要出国演出,它想把自己的画像送给外国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好吗?”,教师给幼儿创设了“给大熊猫照相”的情境,小画家一下子变成了摄影师,幼儿别提多兴奋了。有的幼儿为了让大熊猫的演出更精彩,还给大熊猫佩戴了漂亮的蝴蝶结呢!为了加快幼儿的绘画速度,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说:“哇,现在大熊猫已经上飞机了,飞机马上要起飞了,你们赶紧画呀,否则熊猫的画像就没法带到国外去了”,刚说完这句话,就听见幼儿喊:“飞机快起飞了,大家快点画啊!”

  二、图形结合法的运用恰到好处

  大熊猫圆圆胖胖的,身体与四肢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耳朵半圆形、眼睛圆形、眼圈椭圆形、嘴半圆形、鼻子半圆形,用图形结合法组织幼儿绘画,便于幼儿对熊猫基本特征的把握。由此我联想到,许多绘画作品如房子、小动物、人物,都融合一定的形状在其中,在组织教学时是否可以借鉴此法呢?

  三、简洁的提问启发幼儿积极地思考

  活动中的提问简洁明了、环环相扣,能积极地启发幼儿的思考。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范画的观察,大胆的参与讨论,在讨论中一步步的解决问题,完成本活动的教学目标。

  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是绘画技能的学习,同时还注重幼儿情感的培养。黑色原来也是一种漂亮而有用的颜色,圆圆胖胖的大熊猫原来时如此的可爱。

  启发:

  在诸多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作品的绘画方法,追求的是幼儿是否画的好,其实,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是与《纲要》精神相违背的,教师应以美术教学为载体,积极融合情感、科学、交往、语言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成功的活动中,往往会有很多相关的因素,细细思考总结出最重要的一点,再把它挖深扣细,这样会更后深度,更有着眼点,比如:突出情境性等,名字也可以更适合内容来起,你说呢?

11、大班科学教案《吹泡泡》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洗手活动中,一个小朋友用肥皂在手上搓出了好多泡沫,他既兴奋又好奇,并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起了肥皂泡,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泡泡,我就想带孩子们一起探索更多玩泡泡的方法,从而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只有镂空的材料容易吹出泡泡。

  2.会用记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

  3.尝试动手制作泡泡器,对科学探究活动感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认真探索用什么材料才能吹出泡泡;难点是让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泡泡器,增强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记录纸、幼儿用笔、吸管、积木、雪花片、小棒、毛巾、细铁丝、管状玩具、空胶带卷。

活动过程

  实验一

  1.教师出示泡泡,幼儿吹。(可以发现幼儿吹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醒幼儿吹泡泡的方法——轻轻吹),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

  2.设置提问,引起幼儿思考。

  (1)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好多材料,你们看看哪种可以吹出泡泡。

  (2)认识后猜测。

  3.幼儿操作实验。

  4.共同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1)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2)教师和幼儿共同验证试验结果。(对于幼儿争论的材料,如“雪花片”,老师可引导幼儿再次尝试,并请幼儿上台验证。)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说的都很不错,因为吸管、胶带卷、空心玩具和雪花片两头都是空心的,而积木和小棒都是实心的,所以大家记好了,只有镂空的材料才可以吹出泡泡。

  实验二

  5.引导幼儿自制泡泡器

  师直观导入,出示材料让幼儿认识。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引导。

  6.发放材料,引导幼儿制作,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教师巡回观察并适当给予引导)

  7.幼儿在操作中结束活动

  8.幼儿带着自己的泡泡器有秩序的离开活动场地。结束活动!

  师总结:我刚才看到有几个小朋友他们一次就成功了,非常的棒;也有一些小朋友失败了好几次才成功,老师很佩服他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坚持了就会成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发明到外面比比谁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最多吧。

教学反思

  课后,重新梳理一遍活动过程,我感觉有两点做的不够好:一是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不周到,比如让孩子们进行探索实验的吹泡泡工具太毛糙,用铅丝还是不太安全,而且我其实可以启发孩子们,自己找一找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尝试吹泡泡;二是在孩子动手操作阶段,应该分组用不同的材质进行试验,并边实验边边记录整理结果,对吹泡泡的效果进行记录,最后请各组孩子自己总结发言,说说自己这一组的试验结果,使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得到升华,也锻炼了幼儿的动脑与说话能力。

12、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一次性塑料杯、彩纸、气球、鱼缸、游泳圈、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塑料袋里有什么

  1、提问: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水果玩具和药盒的塑料袋)

  2、师:这些东西都装在什么里面?(幼:塑料袋)

  3、出示第三个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提问:咦?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有没有东西啊?(幼儿观察、思考、自由回答)

  4、小结:对,这里面装的就是空气,那为什么刚才小朋友说里面没有东西呢?对,空气就是看不见的。

  二、抓空气

  1、 师:这里的空气是老师装的,你们想不想试试?好,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魔术袋”去抓空气。注意安全,抓完以后赶快用手捏紧袋口,不要让空气宝宝跑掉了!好,去吧!

  2、提问:哦!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来,说说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抓到的?(个别提问)

  3、师小结:好!把你的“魔术袋”装进口袋里。是呀!空气宝宝其实就在我们周围。来,摸摸看。(幼儿感知)空气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1、师:但是,空气的本领还大着呢!来,试试看。跟老师这样做。(幼儿在手背上吹气)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风是从哪里来的?(幼儿思考并做出回答)

  2、师:原来我们用力吹气的时候,空气就流动了,这样就让我们感到有一阵风,凉凉的,这就是空气的本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用桌上的纸折一把小纸扇,折好以后扇一扇,有什么感觉?待会儿在告诉老师。好!开始吧!(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完成以后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个别提问。

  4、小结:对,其实空气是流动的,它形成的风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形成风的?(引导幼儿思考空气流动带来的好处)

  四、空气的重要性

  1、“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空气,不信,我们就来试试。等一会儿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来,一、二、三。”(幼儿嘴巴闭起来,用手捏住鼻子)

  2、呼吸空气,说出自己的感觉。个别提问。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3、小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空气,动物和植物也离不开它。

  4、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图片,幼儿观察,个别提问。

  5、师: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空气,人们呼吸后对身体有害。所以,我们要保护空气这个好朋友,不要伤害它,让它变得更健康,我们也健康了。

  五、探索活动

  1、出示粉笔,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空气。

  2、 实验:将粉笔扔进水里,幼儿观察现象。证明粉笔里面有空气的存在。

  3、 示吸管,提问:这里面有空气吗?(幼儿动手做实验,用吸管轻轻地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个别提问。使幼儿知道空气存在于一些物体中。)

  4、 幼儿了解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出示皮球、游泳圈,让幼儿知道里面是有空气的。说出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六、结束活动

  1、现在我们来玩个踩气球的游戏,把里面的空气宝宝放出来吧!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一、充分突出科学本质,体现浓浓的科学味

  我们经常说科学课要有科学味,科学课要突出科学本质。那科学本质是什么?首要是实证意识了。在这节课中我有意在认识空气、魔术揭秘等活动中渗透这方面内容的教育。这节课,学生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证实了自己印象中的“空气”是怎样的,学生对空气的概念从模糊到清晰,甚至从错误到正确。另外,从学生一开始对魔术产生迷惑到后来利用实验揭开其中秘密的眼神我看出了,他们已以懂得了用证据说话的道理。实证的科学意识从此在他们身上扎根。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观察能力是各项科学探究能力中最基础的。但往往观察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会了先想好要求、想好怎么做再观察,同时学生在观察时也会运用眼看、耳听、手摸等感官,学生还在推测“空气为什么能让杯子外面的水进不来”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这些活动表现都告诉我,他们懂得观察要有目的性、观察要借用感官、借用一定的工具,他们的观察能力开始提高。

  科学课程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那科学探究又以科学思维的培养为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急着开展实验,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探究问题进行分析。学生不但学会“做中学”还在“思中学”。

  这节课时时处处都能力看到学生智慧的花朵在绽放,到处飘着浓浓的科学味。

  二、以活动产生合力,构建高效的课堂。

  在设计中,我大胆地重整了教材,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学生对我安排的小魔术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并自地探究其中的奥秘,形成了学习的驱动力。在认识空气、魔术揭秘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多元体验学得有滋有味,积极主动,形成了内驱力。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纸的奇遇”,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好地延伸了探究了热情,形成了延展力。相信,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学习一定不比课堂差。这三种力在课堂中形成了合力,学生成功地构建了科学概念,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问题

  这节课中,由于是异地教学,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因此课堂调控方面还需要加强,也因如此,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基本功,把每一节科学课上得更好!

13、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时钟》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马上要上小学了,为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认识时钟。

  2、学习认识整点和半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认识时间,并区分整点和半点。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一、理解什么是时钟?

  1、开始时老师先唱一首时钟歌,听一听时钟有什么用途?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出示时钟模型,看,我们认识它吗?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时钟?

  二、 认识时钟

  1、 认识钟面,看时钟上面有什么?

  有1—12个数字,两颗针,长针和短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这两颗针都是顺时针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

  2、 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指着1点、9点、12点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的针。

  3、 认识半点,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点半。(指着1点半、9点半、12点半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半的针。

  4,幼儿都到钟面上进行练习,试着拨针认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14、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正方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2.学习观察、比较与合作,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毛线、纸、水彩笔、正方体若干、立方体若干、大小不同的泡沫板。

  活动过程

  1.导入环节

  用礼物的形式引出认识的对象——正方体,初步认识正方体。

  2.基本部分

  (1)玩一玩:幼儿进行第一次探索。

  幼儿观察正方体的特征,自由拼搭。

  教师总结:正方体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正方体有6个面。请幼儿进行验证。

  (2)搭一搭:幼儿进行二次拼搭。

  在第一次拼搭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拼搭,要求6人一组合作搭出正方体。

  总结:幼儿在拼搭的时候要找大小相同的六个正方形泡沫板才能拼搭出一个正方体。(banzhuren)少一个正方形和六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都不能拼成一个正方体。

  (3)量一量:找出正方体

  利用提供的工具量一量找出正方体。

  总结:突出个别的,把不正确的进行讲解。

  3.结束:找一找

  小朋友真棒,在我们幼儿园中也有好多的正方体,我们出去找找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15、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含反思

活动意图: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2、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活动重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不足之处:

  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16、大班科学教案《防雷电》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学会如何防雷电。

  2、锻炼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3、通过表演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并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安全知识。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模拟大树一棵。

  3)模拟电线杆一根、电线一条。

  4)模拟房子一座。

  5)用银色的包装纸剪成一条条细小的长带。

  6)小兔子头饰(若干)。

  7)篮子一个。

  8)音乐《下鱼了》。

  9)自编儿歌一首《安全避雷电》。

  2、知识经验准备:

  认识情景表演中的小演员。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小朋友邀请我们到他家去做客,现在我们出发吧。

  2、躲雷雨闪电的情景。

  1)刚走到半路上,突然传来一阵雷雨闪电的声音(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孩子们,下雨了,打雷啦,赶快躲",仔细观察孩子们躲在哪里。

  2)雨停了,继续走,来到了***的家里坐下,他妈妈热情招待我们。

  3、围绕刚才躲雷雨闪电的情景进行提问:

  1)刚才我们在半路上遇到什么事情啦?

  2)今天小可爱也遇到了像我们同样的事情,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好么?

  4、观看课件《如何防雷电》

  5、围绕课件内容与幼儿展开讨论。

  1)故事里的小可爱她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

  2)小哥哥又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

  3)小可爱、小哥哥,谁做得对呢?

  4)教师小结。

  A)不可以跑到大树下躲避雷雨闪电。

  B)不可以躲在高危的地方。

  C)不可以躲在电线杆下。

  D)不可以躲避在潮湿的地方。

  6、教念儿歌《安全避雷电》

  7、表演游戏《下雨啦》

  情景设计:播放音乐《下雨啦》,兔妈妈和小兔们随着轻快的音乐去采蘑菇,突然下雨了,打雷了,兔妈妈和小兔们赶快躲雨。雨停了,兔妈妈表扬躲得好、躲得对的小兔。

  8、结束。

  小兔们再次随兔妈妈出去采蘑菇。

附儿歌:

  安全避雷电跟着大人去郊游,开开心心在踏青,突然闪电又打雷,这个时候怎么办?

  千万不要慌乱跑!

  安全避雷有妙计:

  不能躲在大树下;不能躲在电线杆下;不能躲在潮湿处;不能躲在高危处;不慌不乱四处看;找到低处蹲下来,雷电没有再走动,定能安全回到家。

教学反思:

  幼儿的想像力比以前有所进步,并且对事情的判断能力也提高了不少,这真是可喜可贺,我发觉孩子们在玩中、在动态中更有积极性,更能发挥他们自己潜在的能力,思维都变得活跃而富有前进性。

17、大班科学教案《遨游太空》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及其功用,培养幼儿对太空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2、创造性地想象太空中的各种物体,并通过画、捏、拼、贴、用废旧材料做等形式大胆地进行制作,体验创造的快乐。

  3、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宇宙飞船及太空科学知识方面的图片和资料。(教师将有关太空的图片贴于活动室墙上进行环境创设,并分四个区角:建筑区,拼插区、美工区、益智区)

  2、画纸、彩笔、橡皮泥、积木、各种废旧材料等。

  3、课件:课件《奇妙的太空》、PPT太空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听说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

  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进活动室。

  3、观看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看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吧!”

  二、感知太空

  1、刚才,小朋友们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员叔叔等)

  2、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奇妙的太空》。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幼儿带入太空的境界,欣赏不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让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视觉、听觉的完美结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感知太空的奥秘。

  三、构思太空。

  1、请幼儿讲述从视频上了解到的或已知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展示PPT太空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美丽的太空欢迎每一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今天,请大家一起用能干的小手把太空世界展现出来吧!

  四、建造太空城。

  “这里有我们一起收集的各种材料,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想做什么?怎么做?”

  1、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2、幼儿游戏:自选(建筑区游戏,拼插游戏、美工区游戏、益智区游戏),教师巡回引导,观察,发现问题,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

  3、请几名幼儿代表说说自己建造的太空城,共同欣赏美丽的太空城,并给它取名,挂牌,然后幼儿和星姐姐一起在太空城前留影。

  4、听音乐坐飞船回到地球,和星姐姐再见,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利用家里的废旧物品制作新奇的太空物品。

  2、请幼儿在表演区听音乐自由表现遨游太空的动作。

活动反思:

  开展《遨游太空》的科学活动,幼儿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太空知识,认识了几颗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船,了解了它们的功用,对太空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够展开想象,用不同的方式设计制作太空飞行器及物品,幼儿有了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态度。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支持者、引导者,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鼓励幼儿自己去想象,提出建议,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自愿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学会思考、学会协商、学会合作,使幼儿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发挥。活动结束部分,展示幼儿创作作品,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让孩子们倾听他人的介绍和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设计,发展了口语表述力,同时学会欣赏同伴的智慧,学习吸收他人的闪光点,达到资源共享,互相提高。

18、大班科学教案《绳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有用的绳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探索绳的各种玩法,体验玩绳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绳子。

  2、教师用绳自制的网兜。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绳子的用途展开讨论。

  (1)启发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绳子,你们认识它们吗?请你们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们一样吗?”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绳,集体交流。

  师:“你喜欢的绳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用来做什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4)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不一样的绳子?它们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师用绳子变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绳子还可以变魔术呢!”“今天绳子特别高兴,它们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办法告诉你的好朋友。”

  (2)幼儿自由选择绳子尝试不同的玩法,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导幼儿探索合作玩绳。

  师“能不能几个小朋友用绳子一起玩游戏?可以怎么玩?”

  3、师生互动游戏:“网小鱼”。

活动反思:

  一、“以绳练跳”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通过“以绳连跳”使学生掌握多样式的跳绳方法这是必要。同时,为了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比赛的形式,使学生达到“练跳”的目的,既可收到良好的教学较果,又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灵敏性、协调性等,另外,“以绳练跳”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绳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跳绳练习。如:短绳的前摇、向后摇、臂交*的单脚、并脚和交换脚跳以及双摇摆跳、双人跳等比绳的单脚跳、穿梭交*跳、集体跳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尽情发挥这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切实的可行的途径。

  二、“以绳代杆”

  跳绳,不单是用于跳,教师应注重创新,发挥跳绳的其他作用,如:“以绳代杆”。在进行跳高教学时可将长绳两端绑上一定重量的物体,横挂在跳高架上,以代替横杆,这样“绳杆”既直又安全,易于携带,更主要的是可以减轻初学者在练习时,因害怕“横杆”而引起的心理负担。

  三、“以绳代线”

  体育课的教学经常需要画线,有时可以变“以绳代线”。因为绳子即可拉直,又可弯曲易于调整,方便省钱。如安置在地上的直绳可作为简易的起跑线、起跳线、终点线;另外,教师还根据学生课堂练习和游戏的需要,将短绳在地上摆成或大或小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几何图形,实践证明,教学时有时适当采用“以绳代线”的方法,反而更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绳开展游戏”

  采用跳绳进行游戏,既可由器材,又可使学生兴趣,这在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以及活动场所的特征,安排相应的游戏方法。如:“跳绳接力”、“攻关”、“快快跳起来”等教材,还可以自编一些健康有益的游戏。如:“捆绑进行游戏”、“斗智拉绳”、“三人角力赛”等多样的游戏教学。

  五、“以绳代球”

  在进行投掷教学时,教师可教学生将绳子绕成“球”状或折叠绕成“棒”形或“锤”形,以作为轻物代替垒球、手榴弹、实心球等投掷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肩上屈肘和转体挥臂以及原地推抛等投掷方法。此外,还可以用“绳球”进行一些球类的基本功练习。除了上述将绳子代替体操棒和投掷棒外,还可以作为接力棒。采用这种代用法,既安全方便,又有利于初学者掌握基本动作,对于场地小、器材少的学校尤为适用。

19、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水》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 游戏结束后,我让孩子们把弄脏的手洗干净,可是孩子们却在洗手的过程中玩起了打水仗,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看孩子们对水有如此高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课,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性质,以及如何节约用水.

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水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激发幼儿对水的探究兴趣,并能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水的基本性质.

  难点:幼儿能分辨出几种液体中哪种是水.

活动准备

  玻璃杯若干,水,牛奶,白醋,玻璃球,每组一盆水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水的基本性质.

  1,水是无色的.

  出示水,让幼儿观察水有没有颜色?并出示牛奶与水相比较,说说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颜色,得出结论水是无色的.

  2,水是无味的.

  出示水与白醋,让幼儿凭眼睛看能不能分辨出哪杯是水?然后让幼儿用鼻子闻,白醋是什么味,水有没有味,然后让幼儿用小嘴品尝,白醋的味道,水有没有味道,得出结论水是无味的.

  3,水是透明的.

  让幼儿每人拿一颗玻璃球,放在牛奶与水中观察比较,能不能看到珠子,为什么水中能看到珠子?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

  4,水有流动性.

  游戏抓水,每组幼儿有一小盆水,让幼儿抓水,互相讨论,能不能抓住水,得出结论水是流动的.

  三讨论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老师小结了水的性质后,问孩子们:“水能用来干什么呢?”让幼儿互相讨论后回答,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水可以洗脸、洗头、洗脚、洗衣服、洗澡等等,老师可以扩宽思维告诉幼儿还可以灭火、灌溉农田、发电等,让幼儿知道水的用途很大,人类离不开水,从而引出要节约用水。

  让幼儿设想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会怎样?厕所会怎样?做饭时会怎样?这样加深印象让幼儿真正做到节约用水。

  师问幼儿:“你们见过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呢?那以后应该怎样节约用水呢?”老师小结

教学反思

  首先在活动目标上感知水的基本性质以及水的流动性,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体验了玩水的乐趣,了解了水的作用,知道人离不开水,要节约用水,在活动中目标均已达到,但是通过课后的反思,我觉得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有点偏向于科学小实验了,因此在今后的目标制定上,还需要更加的严谨. 我在让孩子第一次自由探索的时候,虽然能强调常规,但是我发现有个别孩子出现争抢材料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反思时觉得是不是把材料分成人手一份,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虽然我为孩子准备的操作材料也是人手一份,但是是放在一起的,因此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引导孩子感知水的流动性时,我是通过游戏得出结论,孩子们都能很快的说出来,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上还是有不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的表达出来.

  今天的这个活动孩子们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只是在进行操作方面时的常规还需要加强,以及语言的词汇量也需要再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

20、大班科学教案《环保小卫士》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最近我们幼儿园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开展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系列活动,我在与幼儿谈话时,我发现幼儿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感到非常自豪,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我们的周围仍然有一些不漂亮的地方,例如有一些垃圾等。所以我就围绕“垃圾”这一话题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了乱扔垃圾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引导幼儿知道垃圾对人的危害,由此启发幼儿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环境卫生的办法,并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争当环保小卫士。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垃圾的危害。

  2、情感目标:启发幼儿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

  3、技能目标:启发幼儿积极思考解决环境卫生的办法,争当环保小卫士。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知道垃圾的危害并思考解决环境卫生的办法

  活动准备

  1、VCD课件。

  2、环卫工人服装、布帘

  3、花生、瓜子、糖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教师 与幼儿做手指游戏《切白菜》,集中幼儿注意力。

  基本部分:1、用布帘横在讲台前方。

  今天我要请小朋友看一段表演,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完了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转一圈,到布帘后戴上假发后出来,边吃零食边丢在地上,然后转到布帘后,换上环卫工人的衣服,拿上清洁工具,把地上的垃圾扫干净。<.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又转到布帘后,换上教师的衣服出来。

  教师提问:刚才那个阿姨把什么扔在地上了?(瓜子壳、糖果纸),她这样做对不对?(不对)

  环卫工人是怎么做的?(把阿姨扔的瓜子壳、糖果纸扫干净了)

  如果你吃了糖果,把糖纸丢在哪里?(请幼儿吃糖,根据幼儿的丢糖纸的情况作评议)

  2、看课件:组织幼儿观看,交流,谈谈垃圾的危害。

  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看一些图片,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幼儿看课件

  引导幼儿讨论;你们看见了什么?(垃圾)

  师:有垃圾的这些地方给人什么感觉?

  幼儿:脏、臭,容易生病

  师: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污染空气、水源,危害健康,影响城市容貌)

  师:如果我们的周围都是垃圾,生活会变得怎么样?

  幼儿:生活不方便,会生病

  教师小结: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虫、苍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危害健康,影响城市容貌。

  3、继续看课件,引导幼儿保护环境,争当环保小卫士

  (1)知道了垃圾有这么多害处,那么现在和好朋友一起想一想,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呢?等会儿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大家,好吗?

  我们来看看哥哥姐姐是怎么做的?放课件(拾垃圾图片),边看边引导幼儿要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分类投放,向家长、邻居宣传,做环保小卫士。

  (2)老师把小朋友的办法编成了《拍手歌》,小朋友想不想听,老师把它教给你们好不好?

  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随地扔垃圾;

  你拍二,我拍二,垃圾要放一块儿;

  你拍三,我拍三,烟囱别再冒黑烟;

  你拍四,我拍四,我是环保小卫士;

  你拍五,我拍五,做好榜样别怕苦;

  你拍六,我拍六,大家劲往一块凑;

  你拍七,我拍七,把握现在好时机;

  你拍八,我拍八,保护环境靠大家;

  你拍九,我拍九,爱护环境要持久;

  你拍十,我拍十,我们的生活真踏实。

  (3)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环境变得怎样了,看课件3

  我们生活在干净,美丽的环境里,心情舒畅。

  (4)鼓励幼儿做环保小卫士

  教师:小朋友,我们来当环保小卫士,我们现在去看看我们幼儿园里有没有垃圾,如果有,就把它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好不好?

  结束部分:幼儿排队,到校园去捡垃圾。活动结束后幼儿洗手。

  活动延伸:在校园拾垃圾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可回收垃圾、垃圾桶,不可回收垃圾、垃圾桶和有毒、有害垃圾、垃圾桶。

  绿色垃圾桶:它叫可回收垃圾桶,像纸类、金属类、塑料类、玻璃类等是可以收回去经过消毒、加工还有用处的垃圾是它的好朋友。(请幼儿说出哪些是可回收垃圾)

  黄色垃圾桶:它叫不可回收垃圾桶,一些不能再利用的垃圾是它的好朋友。主要是厨房垃圾、如菜叶、剩饭菜、果皮等。(请幼儿说说知道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

  红色垃圾桶:它叫有毒、有害垃圾桶,废旧电池,荧光灯、过期的药品、化妆品是它的好朋友。

  拓展活动:为幼儿园设计制作环保垃圾桶。

  教学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让幼儿认识了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他们想出了许多解决环境卫生的办法,之后小朋友对周围的环境更加关注,注重从自己做起。班上小林是个爱扔纸屑的孩子,自从班上开展“环保小卫士”后,他不再扔纸屑了,还将学到的《拍手歌》向他家里人宣传,她奶奶很高兴地专程到幼儿园感谢我们。由此看出这个活动是符合幼儿实际和切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幼儿从认识到关注垃圾再到主动清理垃圾,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今后,我会更加关注幼儿的生活,选择符合幼儿生活的教材,让幼儿认知、情感和技能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1、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大熊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大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2、让幼儿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宝,应保护大熊猫。

  3、丰富词汇:珍贵、竹笋。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大熊猫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让幼儿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大熊猫)

  二、出示大熊猫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教师出示大熊猫玩具,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大熊猫的头、嘴、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四肢、尾巴等。

  小结:大熊猫的头是圆形,头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一张嘴,一对小眼睛周围长着黑色的毛,像带黑色的眼镜。鼻子是黑色的,在脸的中央,两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体胖乎乎的是椭圆形,全是白色。有四条粗短的腿,长圆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讲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熊猫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怎样生活?是怎样走路的? 小结: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它喜欢独居,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吃东西,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四、谈话: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

  "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大熊猫?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小结:(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参见教学资料)小朋友在动物园、电影、电视或图书中见过大熊猫。大熊猫形体美丽,动作有趣,性情温雅,可供大家观赏,还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我们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但它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我们要救救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永远生活在地球上。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幼儿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

22、大班美术详案教案《大熊猫》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大熊猫的简单知识,能简单的画出大熊猫的体态,形状。

  2、增强幼儿爱护大熊猫的情感。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

  画好椭圆,和圆形

  活动准备

  画好椭圆,和圆形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是猫不捕鼠,墨镜不离眼,要问最爱啥,最爱鲜竹叶. 小朋友们,你们来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啊?谜语答案:熊猫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图片:(大熊猫吃竹子的画面、玩耍的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小朋友,图上是谁啊?(大熊猫)大熊猫在干什么?(在吃竹子、在玩……)大熊猫长什么样子啊?(大熊猫有一个圆圆的脑袋,椭圆形的身子,椭圆形的四肢,半圆形的耳朵,圆圆的眼睛,尖尖的鼻子,弯弯的嘴。

  (老师)小朋友们真棒,刚才看得太仔细了,大熊猫身子很肥胖,长有粗壮的四肢。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并讲解大熊猫的画法。

  首先,咱们画大熊猫圆圆的大脑袋。 然后在脑袋下面画一个椭圆形的身子,然后画大熊猫椭圆形的四肢,最后,咱们给大熊猫添画上圆圆的眼睛,尖尖的鼻子,弯弯的嘴 。(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小朋友们,老师刚刚给你们说了,大熊猫爱吃什么?(竹叶)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给大熊猫添画上竹叶。

  3、让幼儿自己操作

  1)、幼儿在绘画纸进行绘画。老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帮助。

  2)、画简单的大熊猫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形态的大熊猫。

  3)、为大熊猫添画竹笋、竹叶等。

  4)、给大熊猫进行着色。注意画面的整洁,涂色要均匀。(涂色时老师要强调,用油画棒涂色时要朝一个方向涂)

  4、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组织孩子们选出不同姿态的大熊猫,组成熊猫的一家,进行组合活动,并进行讲述活动,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合能力。

  三、活动延伸:

  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太棒了,现在,咱们去把你们画的漂亮的熊猫贴在画廊上。

  四、结束部分:

  让幼儿模仿大熊猫走路,依次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第一个部分: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这节活动课的喜爱

  第二各部分: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小朋友们了解大熊猫,初步知道大熊猫长什么样子,喜爱什么?这节最大的难点是,幼儿对画椭圆与圆形掌握不好。所以在幼儿实际操作中,老师要给予幼儿帮助。多鼓励幼儿。

  第三部分:通过贴画,来鼓励幼儿。

  最后,我认为通过这节美术课,能让幼儿简单了解熊猫,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圆与椭圆,让幼儿知道大熊猫喜欢吃竹叶,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

23、大班科学教案《昆虫一家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产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兴趣,拥有探索昆虫的欲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昆虫操作卡片若干张,多媒体。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故事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

  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根据此作出判断。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组织幼儿进行手指游戏。

  2、师:今天大家表现的这么好,我很开心。其实老师今天也有一件开心的事要和大家分享。你们想知道吗?其实今天是我们班上一位小朋友的生日,猜猜他是谁?

  3、师揭晓答案:出示毛毛虫的图片。在他生日的时候来了很多的朋友,猜猜都有哪些小朋友?

  二、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

  1、教师出示图卡

  师:

  (1)你们发现了哪些昆虫来参加毛毛虫的生日会呀?

  (2)蜈蚣和蜘蛛来参加生日会,毛毛虫为什么要请他们回去呢?

  (3)毛毛虫是怎么说的?!.快思.教案网出处!他的昆虫朋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

  小结:原来它们都是昆虫,都有六条腿,有头、胸、腹、也有翅膀。

  2、毛毛虫的秘密。

  师:毛毛虫为什么只邀请昆虫朋友参加它的生日聚会,那毛毛虫自己是昆虫吗?(师播放《毛毛虫变成蝴蝶啦》儿歌,了解毛毛虫的蜕变过程。)

  三、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幼儿对昆虫特征的了解。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集体辨认。

  活动延伸:

  1、我们带着刚认识的新朋友一块给毛毛虫唱首生日歌,祝它早日变成美丽的蝴蝶。

  2、去户外找一找,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昆虫。

  教学反思:

  随着天气的升温,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出来活动了。学校四周,平时在小区里,小朋友们看到了很多小动物,那么在这里面有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呢?小朋友们都还不是很清楚。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动物图卡片,让幼儿自由发表对图中的动物的了解,帮助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昆虫和非昆虫。活动再次通过故事《毛毛虫的生日会》归纳总结幼儿眼中昆虫的特征。

  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更加的让活动变得生动。

  通过本次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但是课后教师没有给幼儿预留学习运用环节,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方面有待加强。

24、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变变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尝试单根皮筋和双根皮筋魔术的几种变法,培养对事物细小变化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学习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猜想和操作结果,萌发对魔术奥秘的探究兴趣。

  3、感受魔术的神奇与趣味,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币一个、 杯子一只、三种不同颜色的皮筋、展板、操作卡等。

  2、幼儿有观看魔术表演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以"魔术"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场。

  2、纸杯魔术展示。

  二、神奇的皮筋魔术,尝试单根皮筋和双根皮筋魔术的几种变法。

  1、学习单根皮筋魔术。

  (1)引出疑问。

  如果我把一根皮筋套在两根手指上,握住拳头,等我再打开时会怎样?(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幼儿随意猜测,教师记录)

  (2)揭晓秘密,引发幼儿思考。

  (3)幼儿学习单根皮筋的魔术。

  (4)小结:其实魔术里面藏了许多的秘密,魔术师动作比较快,许多魔术里还需要一定科学原理,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了魔术的神奇。

  2、探索双根皮筋魔术,掌握双根皮筋的三种变法。

  (1)出示双根皮筋,同样握拳引出疑问。

  (2)幼儿探索操作,并记录自己的想法或结果。

  (3)通过幼儿的探索学习双根皮筋的前两种变法。

  (4)幼儿再次探索,重点学习较难的一种变法。

  (5)交流探索结果并小结。

  三、结束活动,进一步萌发幼儿对魔术奥秘的探究兴趣。

  1.小结:原来,魔术也是一种艺术,只不过有些魔术里还藏了一些科学道理,在加上魔术师精彩的表演,就呈现出神秘的效果了。

  2.鼓励幼儿将学会的魔术表演给更多人欣赏。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出示一些魔术道具及魔术操作卡,供幼儿探索学习,萌发幼儿对魔术的兴趣。

  亲子活动:请家长带孩子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简单的魔术表演。

  活动反思:

  魔术一直是充满着神秘,魔术表演也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娱乐节目,把魔术带入教学中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本次活动从刚开始的魔术表演导入主题,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单根皮筋和双根皮筋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单根皮筋的探索比较简单,孩子们学习的较快,后面的双根皮筋的探索上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两种变化,在此基础上提高难度,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提供了两种层面的操作展板,让孩子探索操作。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都很投入,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探索和操作,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小结语句上,对活动重点单根和双根皮筋的科学性原理解释的不到位。

25、大班科学教案《做风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看图示的方式,学习制作风车的方法。

  2、遇到困难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法,感受制作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制作风车的步骤图5幅。

  2、各色正方形纸(数量多于幼儿人数)、吸管、透明胶、剪刀、大头针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引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好玩的玩具,你们看看是什么呢?(出示风车)

  2、师:你们想玩吗?你们自己也来做一个好吗?

  (评析:孩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

  二、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制作风车所需材料及制作方法。

  1、师:做风车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需要哪些工具呢?怎样用这些材料呢?(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并提出意见。)

  2、师:怎样制作风车呢?老师今天带来了做风车的步骤图,你们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地看,就能学会做风车的。

  3、引导幼儿观察步骤图:

  师:一共有几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里面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重点让幼儿掌握两个注意点:

  剪刀剪折痕时不要全剪开。

  第4步中的四个角要按图中箭头的方向分别折向纸的中心点,

  并加以固定,防止散开。

  (评析:步骤图的出示,可以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方向,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的兴趣与活动的预设自然的相融合了起来,从而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索行为。)

  三、幼儿自由探索制作风车。

  1、师:老师准备了你们想要的材料,请你们看着步骤图做一个风车吧。如果你们在做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做呢?

  2、幼儿自由操作,制作风车。

  3、教师鼓励幼儿遇到困难看图示或向同伴、老师寻求帮助,并注意观察幼儿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在操作活动中,有二门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充分享有自主性,而教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给予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相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进而使幼儿的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

  四、师幼一起玩风车。

  1、引导幼儿通过相互对比发现风车制作的问题:为什么我的风车不转?为什么我的风车比他的转得慢?

  2、师:你在玩风车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就制作风车的材料、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问题是幼儿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窗口,幼儿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发展的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

  活动反思:

  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小风车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对知识无穷的探究深深地我。[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那一打动了个个新的为什么从他们小小的脑袋中奇异地冒出来,让人惊叹他们的思维原来如此的奇特。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说明了光听不行,过后就会忘记。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能记住了,但能理解吗?若亲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由此看来,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它注重让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并且总结出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探究

  好动。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玩中探究知识。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二、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幼儿学习的合作性,是新课标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的关键一环,本课在制作过程和讨论过程中都放手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互相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加强开放,促进探究

  课堂开放性,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更新教育理念。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形式,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幼儿进行活动实践,放手让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讨论,去验证结论。有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

26、大班科学教案《滴水实验》含反思

  设计背景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 无穷无尽的好奇,而且常常把这些好奇付诸于行动,通过各种尝试增长知识。我本次的活动组织是为了满足孩子探究实验的 需求。

  活动目标

  1参与实验了解水滴在不同纸张上的现象。

  2学会观察,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水滴在各种纸张的变化

  难点:观察并比较滴水之后的纸张

  活动准备

  1不同的纸张(如:蜡光纸、纸巾、宣纸、塑料包装纸等)

  2清水、颜料水若干、盆子若干、

  3滴眼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坐好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

  二、基本部分:

  1、用滴眼器分别在塑料包装纸、纸巾上滴清水,看看大大小小的水滴或水印是如何形成的。

  2、讨论:让幼儿观察,滴在纸巾和滴在塑料包装纸上的水滴形状一样吗?<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3、让幼儿用滴眼器滴颜料水在宣纸和蜡光纸上,看看水印在这些纸上的变化。

  三、结束部分:

  与幼儿一起用颜料水在宣纸上作画,教师评论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

  我本次组织的活动, 我班幼儿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但在活动准备上还是欠缺一点就是:没能给幼儿准备围裙以至于在作画过程中有些幼儿的颜料水沾到衣服上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得多多注意了。

27、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泡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吹泡泡的游戏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2、鼓励幼儿想出办法吹出更多泡泡。

  3、知道泡泡到了高处表面水分被蒸发所以泡泡破了。

  活动准备:

  1、溶解有餐洗净的水

  2、透明塑料杯,塑料吸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餐洗净和水

  小朋友一定要仔细看呀,看看老师要干什么?

  现场配兑吹泡泡的泡沫水,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2、教师吹泡泡,激发幼儿对泡泡的兴趣。

  教师:吹泡泡真好玩,你们想玩吗?

  二、展开

  1、教师吹出泡泡,让孩子追捉泡泡。

  2、你抓住泡泡了吗?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泡泡本身是没有颜色的,经过阳光照射就成五颜六色的啦。

  3、讲解吹泡泡的方法,请幼儿试试。

  小朋友你们知道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吗?

  请几个小朋友来试试。

  4、老师示范:吹泡泡

  用力不要太大,要慢慢吹。

  5、幼儿尝试吹泡泡,教师指导。

  提醒小朋友吹泡泡时注意不要把水吸到嘴里,不吹时把吸管插在小瓶里,不能含在嘴里。

  (1)你是怎么吹出泡泡的?

  (2)你能用什么方法让泡泡越飞越高?

  (3)泡泡飞到高的地方会怎样?

  (4)谁知道为什么泡泡破了?"

  小结:泡泡到了高处,表面水分被蒸发所以泡泡破了.

  三、结束

  欣赏儿歌《吹泡泡》

  小朋友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泡泡不仅好玩,他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让我们一起欣赏吹泡泡的儿歌吧。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画》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28、大班科学教案《火山喷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过程及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3: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火山喷发的原因。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铅笔、托盘。

  2:气球一个、火山模型、红色色粉、苏打粉、白醋、汤匙两个、吸管 一个。

  3:教学课件、电脑、投影仪、音响。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

  在大山的家族里,有一个脾气特别暴躁的家伙名叫火山,你们看,他又发脾气了……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

  2:提问:小朋友看见发生了什么事情?

  3:提问:为什么火山会喷发呢?

  幼儿自由发言

  总结:地壳下的岩浆受到地球内部巨大压力,当遇到地壳比较薄的地 方就冲破地壳喷涌而出所以形成了火山喷发。(一边讲解一边用气球演示原理)

  4:火山喷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再次播放课件)

  请幼儿举手回答

  老师小结:火山喷发时,首先喷发出的是瓦斯及有毒气体,然后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岩石碎块,紧接着岩浆喷出并沿火山口流下形成熔岩流,最后熔岩冷却,火山渐渐平息。(出示四幅图片)

  5:请小朋友将四幅图片按照火山喷发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6:提问:火山喷发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并举手回答。

  7:小结:火山活动对人类有不好的影响也有好的影响 。火山活动喷出的有毒气体对人类及动植物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 ;火山灰会覆盖大片的房屋庄稼,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炽热的熔岩会引发大火,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火山活动会形成新的陆地;火山活动会促成钻石等稀有矿产的形成。(边出示图片边小结)

  三:结束部分

  请一位幼儿和老师一起演示火山喷发的实验。

  四: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时,幼儿亲自体验火山喷发的实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课件的准备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不足之处在于对课件的应用不够熟练自如,火山模型的高度太低,导致后边的幼儿看不清楚,还需改进,在语言引导的科学性上还要多加学习。

  设计背景

  因为孩子们通过电视了解到近期冰岛火山喷发,相互之间谈论的兴趣很高,再结合本学期我班教材,设计了这样一节课,通过一个小实验深入浅出的向幼儿讲解火山喷发这个复杂的问题,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学习了科学知识。

29、大班科学优质教案《大熊猫》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大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2、让幼儿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宝,应保护大熊猫。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丰富词汇:珍贵、竹笋。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6、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熊猫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让幼儿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大熊猫)

  二、出示大熊猫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教师出示大熊猫玩具,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大熊猫的头、嘴、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四肢、尾巴等。

  小结:大熊猫的头是圆形,头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张嘴,一对小眼睛周围长着黑色的毛,像带黑色的眼镜。鼻子是黑色的,在脸的中央,两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体胖乎乎的是椭圆形,全是白色。有四条粗短的腿,长圆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讲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熊猫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怎样生活?是怎样走路的? 小结: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它喜欢独居,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吃东西,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四、谈话: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

  "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大熊猫?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小结:(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参见教学资料)小朋友在动物园、电影、电视或图书中见过大熊猫。大熊猫形体美丽,动作有趣,性情温雅,可供大家观赏,还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我们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但它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我们要救救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永远生活在地球上。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幼儿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

30、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变变变》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尝试单根皮筋和双根皮筋魔术的几种变法,培养对事物细小变化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学习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猜想和操作结果,萌发对魔术奥秘的探究兴趣。

  3、感受魔术的神奇与趣味,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6、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7、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硬币一个、 杯子一只、三种不同颜色的皮筋、展板、操作卡等。

  2、幼儿有观看魔术表演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以"魔术"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场。

  2、纸杯魔术展示。

  二、神奇的皮筋魔术,尝试单根皮筋和双根皮筋魔术的几种变法。

  1、学习单根皮筋魔术。

  (1)引出疑问。

  如果我把一根皮筋套在两根手指上,握住拳头,等我再打开时会怎样?(幼儿随意猜测,教师记录)

  (2)揭晓秘密,引发幼儿思考。

  (3)幼儿学习单根皮筋的魔术。

  (4)小结:其实魔术里面藏了许多的秘密,魔术师动作比较快,许多魔术里还需要一定科学原理,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了魔术的神奇。

  2、探索双根皮筋魔术,掌握双根皮筋的三种变法。

  (1)出示双根皮筋,同样握拳引出疑问。

  (2)幼儿探索操作,并记录自己的想法或结果。

  (3)通过幼儿的探索学习双根皮筋的前两种变法。

  (4)幼儿再次探索,重点学习较难的一种变法。

  (5)交流探索结果并小结。

  三、结束活动,进一步萌发幼儿对魔术奥秘的探究兴趣。

  1.小结:原来,魔术也是一种艺术,只不过有些魔术里还藏了一些科学道理,在加上魔术师精彩的表演,就呈现出神秘的效果了。

  2.鼓励幼儿将学会的魔术表演给更多人欣赏。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出示一些魔术道具及魔术操作卡,供幼儿探索学习,萌发幼儿对魔术的兴趣。

  亲子活动:请家长带孩子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简单的魔术表演。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刚开始的魔术表演导入主题,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单根皮筋和双根皮筋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单根皮筋的探索比较简单,孩子们学习的较快,后面的双根皮筋的探索上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两种变化,在此基础上提高难度,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提供了两种层面的操作展板,让孩子探索操作。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都很投入,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探索和操作,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小结语句上,对活动重点单根和双根皮筋的科学性原理解释的不到位。

31、大班科学教案《妈妈和宝宝》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讲述、操作等活动,丰富和巩固有关动物胎生、卵生的基本常识,形成概念,并能将其进行准确分类。

  2、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达对妈妈的爱。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收集许多胎生、卵生动物的资料、书籍。

  2、物质准备:录像两段(青蛙产卵和胎儿出生)、音乐磁带、动物卡片大一套,小若干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听音乐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进入活动场地。

  2、猜谜:青蛙,引出活动主题。

  二、看录像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提问:刚才录像里讲得是青蛙妈妈产下了什么?卵是什么样子的?卵经过不断变化、长大,最后变成了小青蛙,这时的小青蛙和妈妈长得一样吗?

  2、小结:象青蛙先产下卵,卵再不断变化长大,最后长成和妈妈一个模样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3、扩散性思维: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卵生动物?(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

  三、了解胎生动物的常识。

  1、幼儿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

  2、出示动物图片:袋鼠妈妈生下的是谁?它长得怎么样?猪妈妈一生下来的就是谁?小猪长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小猪、小袋鼠一生下来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

  3、小结胎生动物的常识:这些小宝宝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得一样,就叫胎生动物。

  4、发散性思考:那大象妈妈是胎生还是卵生?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动物?

  四、分类操作,巩固知识。

  1、请幼儿将提供的动物卡片按胎生和卵生进行分类。

  2、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分类作品,请幼儿作评价、

  3、分对的幼儿各自取下分类板后的小红花贴上,表扬自己。

  五、看录像,了解人也是胎生。

  1、提问:动物有卵生和胎生,那我们人呢?小朋友你知道你从哪里耿的吗?你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子的吗?

  2、看录像,教师作讲解。

  3、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六、爱妈妈的情感教育。

  1、提问:妈妈生下小宝宝后要做些什么事呢?

  2、请幼儿大声地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

  七、结束活动。

  幼儿听《摇篮曲》学妈妈平时哄宝宝睡觉的动作,并轻轻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紧紧围绕《纲要》中关于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采用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的方法,将语言、音乐、社会活动渗透与科学活动中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整个课件贯穿整节课,开始用猜谜的方法导入,引出下面的内容:青蛙产下的卵变成青蛙、鸡蛋变小鸡,总结出卵生动物的特征,运用猪妈妈和小猪进行比较总结出胎生动物的特征,运用扩散思维法让幼儿说出什么是胎生动物什么是卵生动物,在此过程中幼儿积极发言,我强调孩子们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当孩子说到人也是胎生动物时,我把这个悬念留了下来,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通过操作图卡让幼儿巩固复习胎生、卵生的动物,我运用比赛的规则让幼儿来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幼儿兴趣高、积极的参与活动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时让幼儿从高潮过度到静的状态,我出示了课件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动画,立即吸引了幼儿,和悬念衔接,通过观察总结出人也是胎生动物,从而又引发情感教育:妈妈怀胎十月诸多不便、还为我们干什么?她很辛苦我们该对妈妈说什么?在轻柔的摇篮曲中结束本活动。

  课件贯穿整节课,动中有静,静中又动是我本活动的优点层层递进,为下一环节服务。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