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首页 -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有趣的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时间:2022-11-17 15:44:06 A+

中班科学《有趣的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有趣的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1、中班科学《有趣的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四种几何图形。

  2.能找出在日常生活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物品,初步知道“形”在“体”上的概念。

  3.感受图形能够组合的乐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活动室内能找到的各种图形。

  2.不同形状物体的图片。

  3.各种形状组合的图画。

  4.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各种图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胶棒和作业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图形呢?今天,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吧。

  二、认识图形基本特征

  (一)圆形

  1.出示圆形,动画感知圆形的特点。

  圆圆的,有一条边,没有角,能滚动。

  2.认识半圆形

  圆形从中间分开就变成半圆形。

  3.圆形的代表物体—球(皮球从表面看是圆形的)。

  4.说一说不同的球类。

  大多数球类是圆形的,但橄榄球不是圆形。

  5、说一说生活中的圆形。

  圆形的钟表(活动室)、飞镖盘、圆形的盘子、圆形的纽扣、水果(大部分)、轮胎、光盘等。

  (二)三角形

  1.出示图片,动画感知三角形的三个角、三条边。

  2.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根竹棍连接,首尾固定起来,很稳定,不容易变形。

  3.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

  晾衣架、流动红旗、悬挂的彩旗、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等。

  (三)正方形

  1.出示图片,动画感知正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

  2.正方形的代表物品—魔方

  魔方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上的小方块也是正方形。

  3.说一说生活中的正方形。

  正方形的相框、手工纸、小毛巾、地砖、抱枕、正方形的桌子面和椅子面。

  (四)长方形

  1.出示图片,感知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有四条边,对边一样长。

  2.我们眼前的长方形—电视机

  3.生活中的长方形。

  桌子、国旗、门、美术本、长方形饼干、童话书等

  三、游戏:图形变变变

  1.请幼儿寻找隐藏在拼图中的各种图形宝宝。并说出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帆船、小鸡、小鸟、小鱼、花朵、大树、小男孩、房屋等。

  2.欣赏老师组合的图画。

  四、幼儿操作,图形拼贴画。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

  2.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五、结束

  活动反思:

  1、不死学,不硬背,实践才是硬道理,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让幼儿的兴趣跟着丰富有趣的活动环节走,游戏中学知识,学习中有快乐。活动结束后,幼儿精神愉悦,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2、整个活动密度适中,节奏稳定,形式多样,环节设计合理,层次分明,动静结合,很好的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整个教室的情景布置非常丰富,最大可能的利用了空间,让幼儿在其中穿梭、流连,新奇层出而不至乏味。既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对后面的活动环节充满期待。

  4、整个活动师生互动配合默契,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最大限度的给了幼儿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自由的说,开心的玩,尽情的想象,大胆的创作,再加上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幼儿的自信油然而生。

2、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蟋蟀、蚂蚁等小昆虫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蚂蚁、蜜蜂、蜘蛛、螳螂)若干。

  2.幼儿学习资源③第28-29页。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头带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尺刀,小虫见了拼命逃 (打一动物)

  谜底:螳螂。

  2.出示蟋蟀螳螂图片,提问:蟋蟀、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总结:蟋蟀螳螂身上都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让幼儿观察各种昆虫图片,引导说出昆虫的外形特征。通过结合图片描述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提问: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他们有什么本领?是人类的好朋友吗?

  总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食物少的时候大螳螂会吃掉小螳螂,螳螂妈妈还会吃掉螳螂爸爸。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欣赏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5.欣赏歌曲 《虫儿飞》。

  活动延伸:

  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观察他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3、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有膨胀的初步经验。

物质准备:

  1、黄豆、黑木耳、白木耳、海带、香菇膨胀与未膨胀各一份。

  2、面膜纸、小铁球、胖大海、核桃。

  3、记录表一张。

  4、微波炉、黄油、糖、爆米花专用玉米、纸袋或微波专用玻璃碗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察,感知物体的膨胀。

  1.师出示未膨胀的黄豆、黑木耳、白木耳、海带、香菇,引出课题。"今天,老师从家里厨房里带来了一些东西给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2.师提出要求:"老师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也放了两盆这样的东西,请你们看一看、也可以轻轻地摸一摸,比较这两盆里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观察比较,师适当引导。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知道物体遇水膨胀。(9分钟)

  1.集合,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它有什么不一样?"

  2.师小结:"有的干、有的湿;有的硬、有的软;有的小、有的大。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是怎么变成这样大大的?(启发放入水中)放到水中就能变大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3.幼儿第一次实验,集合。师:"变大了吗?原来白木耳吸水会变大,我们把这种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知道有些物体能膨胀而有些不能膨胀。(11分钟)

  1.师引发:"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到水里都会变大膨胀?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面膜纸、小铁球、胖大海、核桃,请你们再去做实验。"

  2.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在实验前先猜测,并做记录,实验后,将实验结果记录。

  四、幼儿吃"爆米花",享受膨胀食品的乐趣。(5分钟)

  1.师出示玉米,问:"玉米能膨胀吗?爆米花怎么做呢?"

  2.师将玉米放置微波炉,制作爆米花。(微波炉爆米花制作过程)

  3.师幼一起吃香喷喷的爆米花。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4、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蚕宝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与蚕宝宝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其可爱之美。

  2.在师幼互动的轻松氛围中,建构起关于蚕的外形、习性的粗浅知识。

  3.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有探究的欲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联系好活动地点,水果一蓝,小背篓人手一只,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到乡下奶奶家作客(激发积极性)乡下的奶奶请我们去作客,去看看她养的蚕宝宝。

  二、瞧,蚕宝宝(自由观察,相互交流,初步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1.你好,蚕宝宝。(热情招呼,初步建立感情)

  2.自由观察、交谈。

  (1)教师在参与观察中获取指导信息,向幼儿提供观察建议,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

  (2)倾听幼儿之间的交谈,适时引导幼儿对蚕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重点观察和思考。

  3.师幼互动

  (1)问:你认识蚕宝宝了吗?(关于蚕的外形特征等)重点:蚕的体形及特点,蚕的呼吸方式(了解气孔),蚕的食物及排泄物等。

  幼儿随意发言,教师捕捉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如:▲找找蚕的鼻子?▲没有鼻子怎么呼吸呢?▲告诉你一个蚕的小秘密吧:蚕没有鼻子,但它可以用身上的小黑点——气孔来呼吸。▲找找气孔。)。

  教师小结。

  (2)问:为什么叫它们蚕宝宝呢?(关于如何理解称呼蚕为蚕宝宝)问:它的名字是蚕,可是我们都叫它蚕宝宝,你认为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肯定每个不同的答案(如:可爱、长得小、软软的等)。

  (3)问: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关于蚕的生活习性等)有可能提的问题:蚕匾,蚕网及其作用,蚕的生长等。

  教师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用较合理的语言来组织问题。

  三、蚕宝宝的午餐(采摘桑叶,尝试喂蚕)

  1.采桑叶

  (1)师:蚕宝宝肚子饿了,要吃饭了,它们的饭是什么呢?

  (2)组织幼儿至附近的桑树地。

  (3)幼儿尝试采摘桑叶。教师提醒幼儿从叶柄处采摘。

  2.喂蚕宝宝。

  (1)请奶奶介绍铺桑叶的基本方法。

  (2)幼儿自由给蚕宝宝喂桑叶。

  (4)观察蚕宝宝吃桑叶。

  四、奶奶的礼物(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1.问:再过几天,蚕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1)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蚕宝宝会越长越大还是会有其他变化呢?奶奶会送几条蚕宝宝给我们饲养,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2.将奶奶的礼物——蚕宝宝带回幼儿园。

  3.将蚕饲养在自然角,进行观察记录直至剥茧成棉。

课后反思:

  我班从4月中旬开始养蚕宝宝了,到现在蚕宝宝已经生长进入产卵阶段。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参与观察、饲养,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今天的活动中,我首先和小朋友一起边谈话边看PPT图片,回忆蚕宝宝的一生。在看图片时,同时丰富了很多关于蚕宝宝的知识,如:“蚁蚕”、“蚕蛹”、“休眠”、“蚕龄”、“昆虫”等。有了图片的帮助,幼儿能够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

  在此基础上,幼儿给蚕宝宝的一生排序。给他们蚕宝宝的各生长阶段的图片和照片,幼儿将它们按照顺序排序,5组幼儿排出5中形式,有长条形的,有圆形的,一组幼儿合作完成,很快都顺利完成了,其中有两组稍微有些错误,其他组完全正确。从排序表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最后的下棋,幼儿最喜欢了。通过观察,幼儿很快理解格子上所画标记的含义:前进2步、后退2步、停止一次、回到起点。其中,幼儿又一次丰富了养蚕知识,如:蚕宝宝不喝水、不晒太阳等。幼儿分成男孩、女孩组,各派代表参与走棋、甩骰子,几个回合下来女孩组胜利,她们欢呼雀跃,男孩失利,他们很不甘心。

  幼儿对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出示了空白的棋盘,请他们下次自己来画标记,设计规则,活动结束。

  整个活动幼儿都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积极地参与,特别是排序和下棋,幼儿更是兴奋,最大限度调动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幼儿在看看说说、排排玩玩中,丰富巩固了幼儿对蚕宝宝的知识,培养了幼儿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激发了幼儿对棋类游戏的兴趣。

5、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了解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

  2.主动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3.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篓子、装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硬币、米粒、蚕豆等物品,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玩过让纸发出声音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用不打开瓶盖的方法寻找空瓶(听音游戏——找空瓶)。

  1、老师的每个篓子里都有4个口香糖瓶,其中有一个是空的,你有什么办法把空瓶找出来呢?

  教师出示装有4个瓶子的篓子,请幼儿想想、说说找出其中一个空瓶的办法。

  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篓子,要求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环节自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在吃瓶装或杯装食物时,有的习惯打开瓶盖检查里面的食物有没有吃完,有的则会摇一摇瓶子听一听,于是我将观察到的这一生活细节用在了第一环节中,意在激发孩子回忆、运用已有经验。

  二、尝试用各种办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发音游戏——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聪明,用摇一摇、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

  教师鼓励幼儿想出、玩出多种让空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不同的玩法吗?

  请部分幼儿示范刚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玩法。

  小结语: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环节自评:基于第一环节的尝试,孩子拿到空瓶后的直接认知经验就是瓶子装了东西摇后就会有声音。我利用孩子们已有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具有“悬念”和“挑战性” 的问题情境,鼓励孩子通过多次尝试发现了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引导孩子在已有经验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识即:瓶子与任何物体碰撞以后就会发出声音。

  三、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的不同声音(辨音游戏——找秘密。)

  1、剩下的这3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语: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猜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教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猜测瓶内物体并检验的互动环节中进行。特别幼儿对于自己猜测结果的验证很期盼,所以教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4、请你也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

  幼儿用摇一摇、听一听的方法找到篓子里藏硬币的瓶子。

  5、那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

  教师请找到的小朋友分两组将米粒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并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米粒泼在地上,培养孩子要爱惜粮食的习惯。

  6、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

  幼儿瓶子里的豆子数量为一个或许多,请幼儿先观察自己瓶子里的豆子,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后再引导他们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小结语: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环节自评1:对于瓶子里装的物体也是精心设计的,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硬币发出的声音特点最明显,孩子最为熟悉,能轻松猜到;米粒发出的声音和沙子、泥土发出的声音相似,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便有了几种不同的想法;而蚕豆发出的声音对孩子来说相对陌生,孩子的猜测难度加大。

  环节自评2:在这一环节还有一个孩子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就是通过听声音依次找出装有硬币、米粒的瓶子,虽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检验时却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检验硬币,是孩子一个接一个摇动瓶子,其他孩子倾听并判断;检验米粒,是孩子分组将其倒入透明器皿;检验蚕豆,是请孩子打开瓶盖,并在打开瓶盖后发现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据豆豆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声音的大小,从而巧妙的得出“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都豆豆发出的声音大”的结论。

  7、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呢?

  8、你发现了什么?瓶子装得满满的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呢?

  环节自评:是不是豆豆越多,声音越大呢?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孩子积累了新经验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巧妙解决了这一认知冲突,改组了原有的认识结构,从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即瓶子里装得满满的时候声音却没有了。

  四、继续探究瓶子装满其他东西后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指导语:瓶子里装满了豆豆摇了以后就听不到声音,那如果装满了其他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环节自评:在活动的结束部分,让孩子课后去尝试瓶子里装满其他东西是不是也听不到声音,让科学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虽然选题为声音,但是打破了幼儿园原来科学《声音》活动中的传统定位和一贯模式,坚持以听声音、玩声音、辨声音等游戏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猜想,让孩子们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大胆探索,让孩子们在不断的验证、交流中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

  对于本次活动中材料的收集与使用,我更是动了一番脑筋。如何将材料生活化、简单化、高效化是我追求的目标。于是我收集了孩子们常见的各种口香糖瓶子,将每四个瓶子装一个小篓子,这四个瓶子中一个是空的,其他三个瓶内分别装着硬币、米粒,还有豆豆,而装豆豆的瓶子里有的装一粒,有的则装许多。这些平常而熟悉的东西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听听、猜猜、玩玩中感知了声音的一些简单规律,了解了声音的一些秘密。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始终投入其中。由此可见,操作材料的选择不以贵为重,而在于精和活,在于能在不同的环节中高效、反复的使用。

  另外,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如何使“自主味”体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我需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地方。

6、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图形变变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正方形、长方形变成三角形的方法。

  2.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方法。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步骤图,记录纸、笔、剪刀。

  2.正方形、长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探索用正方形纸变成三角形

  1.小兔子有一块正方形的布,它准备把它变成两条三角形的围巾,小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兔子吗?

  幼儿交流自己的方法,老师请个别幼儿进行操作。

  2.这次小兔子想请小朋友用正方形的布变出四个三角形,想一想你有什么方法?

  幼儿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变出四个三角形的?谁的方法和他不一样?引导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变三角形的方法。教师将幼儿的方法用步骤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变成三角形的方法

  1.小兔子还有一块长方形的布,也请小朋友帮它变出四个三角形。这次请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来变,你有几种方法就拿几张纸试一试。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教师将幼儿的方法用步骤图的方式进行记录,帮助幼儿直观了解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创设“图形变变变”展览板。

  提供图形请幼儿变成三角形,再请幼儿将变成的三角形拼回成原来的图形,粘贴在纸板上进行展示。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设计我能够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形式。由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年龄特点,整个科学活动我都采取了操作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亲自感知、探索、总结。

7、中班科学游戏教案《海绵宝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式了解海绵的特性。

  2、乐于参加探索活动,乐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盒子 海绵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一个海绵玩具:好可爱的宝宝,老师这还有好多呢!

  1、幼儿通过看一看、玩一玩、摸一摸,感知海绵的特性。现在每人发一个,拿到之后看一看、玩一玩、摸一摸,你们玩过这个吗?在家里见过吗?

  2、进一步感知海绵的特性是粗糙的,轻轻地。

  你们自己摸摸看,它们是硬硬的还是软软的?往这边看,老师可以在前面拿一个玩具捏一捏,让幼儿观察,摸一摸是什么样子的?(老师示范摸一摸)幼儿:软软的。(这是如果有幼儿说出这是海绵,老师就要请幼儿说出:你认识这个材料,这是什么?幼儿:海绵。如果没有幼儿说出,老师就要提问提示幼儿:这个软软的东西是什么?幼儿:海绵。)

  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小脸,滑不滑?幼儿:滑。师:滑滑的。再摸一摸手里的海绵玩具是滑滑的吗?幼儿:不是。老师:那是怎样的?幼儿:粗糙的。老师:海绵是粗糙的。我们再来甩一甩,是重重的,还是轻轻地?幼儿:轻轻地。老师:海绵是轻轻地。

  二、基本部分

  1、和海绵宝宝玩游戏

  ⑴藏在衣服里

  现在让海绵宝宝休息一下,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游戏了。刚才我们的海绵宝宝摸上去怎么样?幼儿:软软的。(如果有幼儿说硬硬的,老师总结:有的说软软的,有的说硬硬的。我们摸一摸,他是怎样的?"软软的"师:软软的,摸上去没有我们的皮肤那样光滑,我们还可以说他是粗糙的。今天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海绵宝宝说他想藏起来,藏哪呢?藏到小朋友的衣服里。(老师示范把玩具藏到衣服里)然后捂起眼睛说我来找了,藏好了吗?幼儿:藏好了。摸摸看,摸上去"软软的"老师:咦在这软软的!这也有,这也是软软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摸一摸,然后老师问幼儿摸上去怎么样?"软软的"老师:你也找到了,摸上去怎么样?"软软的"

  ⑵藏在背后面

  把海绵宝宝拿出来,刚才我们把海绵宝宝藏哪了?"衣服里"他摸上去是怎样的?"软软的"现在继续捉迷藏,我们把它藏在哪呢?背后面。老师示范倚一倚什么感觉?幼儿:靠上去也是软软的。你呢?"海绵宝宝靠在后面什么感觉?"幼儿:软软的。老师:"你觉得还有什么时候靠起来是软软的?在家里的时候靠起什么是软软的?"(床、沙发等)他们靠起来感觉软软的,它的里面肯定有"海绵"

  ⑶藏在屁股下面

  海绵宝宝休息一下,(老师示范把海绵宝宝放在大腿上)海绵宝宝又要藏了,这次他要藏在哪呢?(有乱的小朋友,老师可以说,让海绵宝宝休息我就告诉你。)这次他要藏在屁股下面,(老师示范把玩具放到屁股下面)上下动一动、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幼儿:软软的。老师:舒服吗?幼儿:舒服。老师:给你的感觉有点像坐在什么上面了?幼儿:坐在沙发上。老师:软软的,感觉很舒服!

  2、幼儿两次尝试用盒子装海绵宝宝。

  (第一次)幼儿运用自己的感知选用大盒子装海绵宝宝。

  海绵宝宝和我们玩了这么多的游戏有点累了,让他休息一下。海绵宝宝还想藏一个地方,藏在什么地方呢?看一看,这里是什么?(老师吧桌子上面的布掀开)猜一猜,这次海绵宝宝藏在哪里?幼儿:盒子里。老师:想想看,你的海绵宝宝会藏进那个盒子里?能藏进去吗?谁来试一试?

  (请小朋友上来选盒子,小朋友上来后选一个盒子)你觉得你宝宝能放进去吗?幼儿:能。老师:为什么?幼儿:因为盒子大,宝宝小。我们来比一比(老师两手分别那盒子和玩具,举起来让幼儿观看说出结果)老师:怎么样?能放进去吗?幼儿:能。老师:盒子和海绵宝宝谁小?幼儿:盒子大,海绵宝宝小。老师:所以海绵宝宝能放进去。

  老师拿出一个小盒子问幼儿:为什么不选这个盒子呢?幼儿:因为它太小了装不进去海绵宝宝。老师:一会我们试一试。

  现在每个人到前面来选一个盒子,想办法把海绵宝宝放进去,女孩先来,坐在座位上试试看,把海绵宝宝藏进去。(有的小朋友觉得盒子太小了,就到前面换盒子,老师就要问幼儿:你觉得宝宝藏不进去是吗?幼儿:是。老师:那你选一个回去试试吧。

  老师巡回观看问幼儿:都装进去了吗?幼儿:都装进去了。老师:你觉得你的盒子怎么样?幼儿:我觉的我的盒子正合适。老师:你的呢?幼儿:我的盒子也正合适。

  (观察找一个把玩具宝宝藏到小盒子里的幼儿,如果装不进去,老师发现了就帮助他一起装进去,然后问幼儿装进去了吗?幼儿:装进去了。)老师:你刚才装进去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动作?海绵宝宝总是跑出来,你是怎么把它放回去的?(幼儿回答不出来,就请这个幼儿到前面来)你到前面来给我们做一做,老师两手分别拿盒子和玩具,举起来比一比,让幼儿看出来玩具大,盒子小。然后请上来的这个幼儿装宝宝。(幼儿边做边用到哪些动作的时候,老师在旁边也要做出来,并说出动作的名称,如:按一按。)海绵宝宝装进去了吗?幼儿:装进去了。老师:它用了什么动作把海绵宝宝装进去了?幼儿:按一按。

  老师:刚才我看见一个小朋友拿了一个小盒子就摇头说装不进去,你到前面来,用刚才某某小朋友按一按的方法吧宝宝放进去,试一试。老师:我帮你打开盖子,你来装,按一按。(装进去了)老师:可以装进去吗?幼儿:可以。老师:你是怎么装进去的?幼儿:我是按一按装进去的。

  (第二次)幼儿尝试用比第一次小一点的盒子装海绵宝宝。

  海绵宝宝都装进去了吗?幼儿:装进去了。现在把海绵宝宝拿出来放在盒子上面,试一试,海绵宝宝能卷起来吗?幼儿:能。老师:为什么能卷起来?幼儿:因为海绵宝宝是软的。老师巡回指导,他的宝宝卷起来了,他的宝宝也卷起来了。(如果遇到不会卷的幼儿,老师帮助指导边做边说:卷一卷。)

  老师回到座位上说:海绵宝宝说,这次它想躲到最小的盒子里,你们觉得可以吗?幼儿:可以。为什么?幼儿:可以把它卷一卷放到盒子里。幼儿:不可以。为什么?幼儿:因为盒子太小了。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我们来试一试 。

  现在请选一个比你刚才拿的盒子小一点的盒子试一试,这次男孩先来。女孩来,选一个小盒子,把海绵宝宝藏进去试一试,我来看一看,用什么方法藏进去的?幼儿:卷一卷、按一按。

  老师:这么小的盒子都能放进去。老师回到前面的座位上总结:这次小小的盒子海绵宝宝也藏进去了,海绵宝宝为什么会藏进这么小的盒子里呢?幼儿:把它卷一卷就塞进去了。老师:海绵宝宝为什么会卷呢?幼儿:因为它是软的。老师:海绵宝宝软软的,卷一卷就藏进去了。老师在问一个幼儿:某某你是怎么让幼儿躲进去的?幼儿:我是按一按让它进去的。老师:海绵宝宝能按吗?幼儿:能。为什么?幼儿:因为海绵是软的。老师:海绵宝宝软软的,按一按他就藏进去了。

  3、幼儿认识海绵宝宝"变形了"!

  海绵宝宝躲进圆筒形的盒子里他是什么形状?幼儿:圆筒形。躲到正方形的盒子里他是什么形状?幼儿:正方形。老师:海绵宝宝躲到什么形状的盒子里他就变成什么形状,海绵宝宝变形了!现在我把它拿出来,他又还原成什么了?幼儿:他又变成以前的样子了!

结束部分

  老师示范用小盒子装海绵宝宝,然后做总结。

  海绵宝宝和盒子都想休息了,海绵宝宝想回到我的袋子里。(老师拿着袋子巡回走,幼儿主动把海绵宝宝送回袋子)盒子想回到桌子上面。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海绵宝宝,刚刚捉迷藏的时候他也着急了,它说:王老师,王老师,我也想藏起来,这次他想藏在这个小盒子里(老师拿出一个最小的盒子)能躲进去吗?你来说为什么能?幼儿:卷进去。为什么?幼儿:因为海绵是软的。认为不能的孩子请举手,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试试看,我觉得能。老师拿起盒子和海绵宝宝对比,卷一卷,按一按,海绵宝宝就塞进去了,然后变形了,变成了心形(装进什么形状的盒子就变成什么形)打开后又变成什么样子了?我们来看一看,果然又变成原来的样子了!

  海绵宝宝真好玩,王老师还藏了一些在教室里,起立!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继续和它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吧 !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8、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颜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物体的颜色。

  2.对颜色的变化感兴趣,喜欢实验活动。

  3.培养和发展表现美的能力。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是: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2.难点是:引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颜料和调色用具。

  2.活动室的布置要色彩丰富、协调。

  3.各种需要涂色的画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认识颜色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1).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物品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颜色的名称。

  (2).教师让幼儿回忆观察的颜色,并出示相应的色块,让幼儿对颜色进行指认。然后谈谈最喜欢的颜色,说说什么东西和自己喜欢的颜色是相同的?

  二、通过使用颜色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悉颜色,体验色彩的美,引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涂色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需要涂色的画,如树、水果、花……,然后让幼儿涂上相应的颜色,要求与实物本来的颜色相似。

  (2).配色活动。鼓励幼儿在空白的树、花等图画上涂色,鼓励幼儿自己配色。活动后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谈谈最喜欢哪幅画的颜色。

  三、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1).调色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索,用颜料进行调色实验,体验发现的乐趣,然后让幼儿讨论、交流调色的经验,谈谈颜色的变化。教师可示范操作实验,让幼儿发现调色的结果是丰富多彩的,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制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制作和玩七彩风轮,让幼儿产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让幼儿深刻地感受到了色彩的美。让幼儿在观察、实验中认识了几种颜色,使用颜色,并在调色活动中充分地感受到颜色的丰富多变。

  色彩是直观地,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本人让幼儿在实验活动中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调色活动中感受颜色的多变,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对色彩的关注,同时让幼儿观察周围的东西,让幼儿对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在配色活动中,也让幼儿对科学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色、配色,幼儿兴趣浓,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但是在给幼儿操作调色的活动时,我没能充分地引导和组织幼儿探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得幼儿的兴趣停留在操作上,没能达到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9、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橘子宝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猜测、证实橘子瓤数量,积累估算的初步经验与不同的数数方式。

  2、喜欢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不同大小的橘子、塑料筐、笔、餐盘、毛巾、黑板、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引入老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并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不同。

  小结:原来橘子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较大小橘子的数量1、老师出示两筐不同大小的橘子,引导幼儿猜测橘子数量。

  老师:猜猜看筐子里有几个大橘子?(幼儿猜测)那有几个小橘子呢?(幼儿猜测)

  2、一起数数大橘子装了几个?小橘子装了几个?并记录

  3、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筐子,装的橘子数量却不一样?

  老师提问1:这两个框子一样大么?

  老师提问2:为什么一样大的筐子里,装的橘子确实不一样多的呢?

  4、得出结论:因为大橘子的个头大,所以装的少;小橘子的个头小,所以装的多。

  三、猜测并记录大小橘子里瓤的数量

  1、老师:橘子皮里躲着什么?(幼儿回答)大橘子的瓤和小橘子的瓤,谁的会比较多?(幼儿回答)猜猜看大橘子里面有几片瓤?(幼儿猜测)猜猜看小橘子里有几片瓤?(幼儿猜测)

  2、老师记录幼儿的猜测结果

  四、验证大小橘子里的瓤数

  1、每人选择一个橘子,自己动手剥开。

  (提醒幼儿剥桔子之前用毛巾擦手,并强调一人选择一个橘子)

  2、数一数橘子瓤的数量(可用的方法:一片一片分开数、分成两部分数、整个围着数、吃一片数一片)

  五、交流数的方法和结果

  1、介绍自己剥的橘子有几片瓤,并描述自己数的方法,老师做记录老师:告诉我你剥的是什么橘子?有几片瓤?你是用什么办法数的?(验证幼儿的猜测)

  2、观察比较统计表中的数据:大小橘子里最多的有几片瓤?

  3、讨论橘子瓤数量与橘子大小的关系。

  老师:大橘子里最多有几片瓤?小橘子里面最多有几片瓤?它们的数量一样多么?哪一种橘子的瓤比较多?

  小结:橘子瓤的数量和橘子大小没有关系。

活动延伸

  1、教师演示数橘子瓤的方法:数一半的橘子瓤,然后猜测整个橘子瓤的数量

  2、延伸:回家后,找一个橘子试一试,先数半个橘子的数量,然后猜一猜整个橘子有几片瓤,把这个答案当做秘密一样藏心里,再数一数整个橘子有几片瓤,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给与了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操作中体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孩子感受了成功的愉悦感,在剥一剥数一数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非常的认真投入,也很乐意把自己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10、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肥皂》含反思

  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肥皂,有香皂、药皂、增白皂等。然而幼儿虽然知道肥皂,却对肥皂的种类、用途等还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发现幼儿玩肥皂、搓肥皂泡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肥皂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肥皂的特征、用途等的理解。为此我设计了这次科学活动,正如《纲要》中所说:“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次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目标预设: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肥皂的主要特征,知道肥皂有去污的作用。

  2、通过操作分类活动,了解肥皂的种类。

  3、在看、摸、闻、搓、吹的活动过程中,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定位于感知肥皂的特征,了解肥皂的用途。

  2、是通过分类活动,了解肥皂的种类。

设计理论: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以外,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学有:操作、游戏、尝试、体验等方法,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搓一搓、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获得感知;教师还鼓励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不同的分法,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肥皂的种类;让幼儿在洗一洗、搓一搓、吹一吹的游戏活动中加深对肥皂的认识,并体验了肥皂的用途。最后,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与小猴姐姐一起到小猴王国去旅行,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到太阳下玩吹泡泡的游戏,会有什么发现呢?让幼儿在游戏的愉快气氛中感受到科学活动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设计思路:

  我采用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此次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肥皂的主要特征,了解肥皂的基本用途。

  2、乐于参与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各种各样的肥皂实物、盖布。

活动过程:

  一、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认识肥皂。

  猜一猜,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嗨!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小猴姐姐,今天我想带你们去小猴王国旅行,你们看,小猴姐姐这里有一只神秘的盒子,盒子里有一样东西,猜猜看会是什么呢?

  1、让幼儿猜一猜,摸一摸,闻一闻。

  2、原来是肥皂宝宝,请一幼儿把肥皂宝宝请出来。

  中班科学教案详案《有趣的肥皂》含PPT课件

  2、出示PPT课件,认识新式肥皂,进一步了解肥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幼儿看课件认识卡通果冻肥皂、棒棒糖肥皂、不锈钢肥皂、竹碳肥皂等。

  老师小结:很多的新式肥皂看起来更漂亮,用起来更方便,对我们的健康越来越有好处,所以人们越来越喜欢使用肥皂。

  3、说说肥皂的用途。

  那你们在什么地方也见过肥皂宝宝?

  肥皂宝宝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它有什么用?

  什么时候要洗手(在饭前便后、手脏)、洗澡(保护皮肤)、洗衣服(干净、香)等。

  教师小结:肥皂的用处。

  三、感知肥皂遇水后的变化。

  小猴姐姐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肥皂宝宝有一个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知道它是谁吗?(水)你们也想跟肥皂宝宝和水一起来玩玩?(先把袖口卷起来)

  1、老师提出要求:看一看,肥皂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幼儿尝试跟肥皂宝宝和水一起玩。

  (1)现在小猴姐姐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玩的呢?

  (2)幼儿试一试

  (3)你们是不是让形状相同肥皂宝宝们在一起玩、或者味道相同的肥皂宝宝们在一起玩呢?

  (4)幼儿说说自己的做法。

  (5)幼儿再尝试操作

  3、幼儿合作: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肥皂的小秘密:发现很滑。用手搓一搓开始能产生白白泡沫,渐渐白白泡沫变成黑黑泡沫,能溶在水里。白白的水变成黑黑的水。

  4、把肥皂放在筐中,到一边去把小手洗一下,然后用毛巾把小手擦干。再过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1)肥皂在水中摸起来有什么感觉?(滑滑的)

  (2)小手搓一搓会发现什么?(白泡泡变成黑泡泡)

  (3)刚开始的水是没有颜色的,然后呢?现在呢?(溶在水中,水变白了,就叫肥皂水,肥皂水变成脏水。)

  四、“吹泡泡”游戏(在活动室一边放四盆肥皂水,让幼儿在轻松、愉快音乐声中玩“吹泡泡”游戏。)

  1、小猴姐姐跟你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吹泡泡”,看谁吹的泡泡又高又大又多。

  2、最后,小猴姐姐带你们去小猴王国旅行。

  五、延伸活动

  到太阳下玩吹泡泡的游戏,会有什么发现呢?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11、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数字宝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2.巩固对9以内的数字认识,感知数字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3.积极愉快的参与寻找,辨认数字与感知数量的游戏。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数字物品布置成“数字王国”。

  2.相关课件。

  3.小猴家电话号码作业纸每人一份, 车牌号作业纸每人一份。

  4.两套4种颜色9以内的数字卡片,0——9数字三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寻找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1)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数字王国要召开数字展览会,我们一起去参加吧,数字王国里有许多的数字礼物,你们要用小眼睛仔细的找一找你在哪里发现了数字,一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播放录音:“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数字王国,我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礼物希望你们喜欢,但是我有个要求希望你们能按照你们身上的数字号码,对号入座,你们能做到吗?”

  (3) 幼儿在“数字王国”里寻找数字,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提问:你在哪里找到了数字?是数字几?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哦,对了,小猴子也想来数字王国,小朋友们想想办法怎么通知它呢?”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最好呢?

  2. 打电话要查电话号码。

  教师出示没有数字的电话师:“这是小猴家的电话,它家电话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话有什么不一样吗?下面小猴要考一考小朋友们,看谁能猜出它家的号码。”(让幼儿观察发现小猴家只有图形,没有号码。)

  3. 引导幼儿看图数数编号码。

  教师:数字就藏在图形里,每个格子里的图形是几,你就从盒子里选出合适的数字贴在下面的格子里。

  4.找个别幼儿将作品放到讲台上讲述,并集体一起读电话号码。

  5.编车牌号。

  (1)教师:“小猴子准备开着它新买的车来这里,可是它的车还没有车牌呢!小朋友们快来帮它设计一个车牌吧,它的要求是请你从这些数字里挑选出5个自己最喜欢的数字来做车牌号码,并且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每辆车一个车牌号,每个小朋友有设计的车牌号不能一样。”

  (2)利用0-9数字制作车牌,要求幼儿要淘选自己最喜欢的5个数字做为车牌号,并且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3) 交流:请个别幼儿来讲述自己的车牌号,并大声读出自己的车牌号码。

  三、结束部分

  师:小猴子的新车已经挂上了车牌,它非常感谢小朋友们,邀请大家一起去旅行。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设计中,我认为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内容生活化。这次活动的内容、材料都来源于生活,最后的创造活动也是服务于生活。2、活动环境宽松化。在活动中,我注重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并对孩子的发现、创造性的设想,以及疑问等都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探索氛围。3、材料投放科学化。为了实现活动材料能引起幼儿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方便幼儿自由选择等目标,活动中,我投放的材料种类虽不多,但同类材料的数量却很丰富,这样既能避免幼儿争抢,又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另外,在材料的摆放和空间安排上,我也做了设计,以便于幼儿更好的观察探索。

12、中班科学领域教案《图形宝宝找朋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根据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特征选标记。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图形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特征。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黄色小蘑菇、红色大蘑菇、黄色和红色标记、大小标记若干

  2、各种颜色、各种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若干。

  3、标记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比较蘑菇的大小和颜色师:(出示红、黄蘑菇)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这两个蘑菇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不一样)师:用什么办法可以把不一样的地方记录下来?(标记)师:(出示标记)小朋友你们还认识这些标记吗?现在请小朋友来给蘑菇送标记,一边送一边说什么颜色的蘑菇我送你什么颜色的标记。

  二、比较大的红色的圆形卡片和小的黄色的正方形师:(出示大的红色的圆形卡片和小的黄色的正方形)小朋友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形状不一样)师: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给这两个图形宝宝送标记,一边送一边说一句好听的话?

  三、看图形找标记卡师:(出示各种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图形)小朋友,你们看这些图形宝宝一样吗?你们认识它们吗?他们有什么不同?

  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个图形宝宝,请4个小朋友一组,去找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和你们图形相应的标记卡做朋友。

  师:小朋友找好了把他们贴在黑板上介绍你找的是什么?

  四、师总结:这个长方形宝宝找到了大的蓝的长方形标记卡做朋友

  五、找朋友游戏

  师:小朋友真聪明!帮图形宝宝们都找到了朋友。现在我们也来玩一玩找朋友游戏。老师给你们发图形和标记卡,如果你拿到的是图形就去找和你相应的标记卡做朋友,如果你拿到的是标记卡就去找图形宝宝做朋友。

  师:现在我们带着你的朋友一起去玩吧!

  六、 活动评价小结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13、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很多幼儿都喜欢玩水,特别是每次下雨过后,孩子们都喜欢朝有水的地方踩去,溅起的水花让他们兴奋不已,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我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3、培养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教学难点:

  1、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活动准备

  1、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雪花片。

  2、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若干。

  3、一次性透明的杯子、小勺子,白糖、盐、铁、塑料品、毛巾等 人手一份。

  4、水宝宝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主题:

  教师: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小朋友你们看看是谁啊?(出示水宝宝图片)

  教师:你们喜欢水宝宝吗?水宝宝它呀有很多的秘密,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探索活动(一)

  1、闻一闻,尝一尝

  教师出示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牛奶是有颜色,有味道的)

  2、猜一猜

  教师分别在盛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里放进彩色雪花片,请幼儿猜一猜水里有什么?牛奶里有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得见里面的东西,牛奶是不透明的,看不见里面的东西)教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原来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水,看看你还会发现什么?

  探索活动(二)

  1、盛水活动

  请幼儿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的东西,有浇花用的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现在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讲出结果,水是会流动的)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水到底会不会流动呢?(教师操作)分别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小结:原来水真的会流动。小朋友真棒,那么水还有没有秘密呢?

  2、溶解实验

  (1) 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铁、塑料品等分别放在自己的水杯中,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

  (2) 请幼儿用小勺在杯子里搅一搅,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3)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在水中的变化,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4) 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教师:现在老师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说出有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会被水溶解了呢?(教师操作)分别把白糖、盐、铁、塑料品放进水杯里。

  教师小结:白糖和盐真的被水溶解了。

  3、扩散性思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被水溶解吗?

  三、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有些东西还会被水溶解。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一说怎样用水和保护水的洁净。

教学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了小客人水宝宝。让幼儿去探索水宝宝的秘密,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在探索活动(一)中,我通过闻一闻,尝一尝,猜一猜,感知了水的特性之一,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在探索活动(二)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在盛水活动和溶解实验中,感知了水是流动的及有些东西在水里会被溶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在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把握上还比较欠缺,尤其是要把握好个体操作与集体分享交流的时间分配,幼儿的自由探索时间再适当长些。

14、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影子》含反思

  幼儿情况分析

  影子是幼儿所熟悉的,他们在游戏中奔跑着、寻找着、追逐着,在找找玩玩中,对影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幼儿喜欢在教室里选择教师提供的自制影子游戏材料,玩手影游戏。[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因此,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选择了影子的内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探索影子的特征,体验和同伴一起玩科学游戏的快乐。

  教学目标

  1. 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发现影子的特征。

  2. 乐于对影子进行观察比较,体验发现相同与不同的快乐。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

  难点:了解影子特征。

  教学准备

  1.经验准备:玩过找影子游戏

  2.物质准备:粉笔

  教学过程

  一、观看手影PPT,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1.提问:你们玩过手影游戏吗?会做什么?

  2.出示影子ppt,提问:这是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3.出示手做影子的ppt,提问:它们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4.你在哪里见过影子?

  二、户外玩"影子"游戏,感知影子的特征。

  1.游戏"找影子",感知影子和光的关系。

  ⑴ 幼儿探索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重点观察:哪里有影子,哪里没有影子⑵ 师生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2.游戏"看影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影子的特征。

  ⑴ 幼儿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⑵ 提问① 你站在阳光下,看看影子形状、颜色是什么样子?

  ② 你站在阳光下不断变换动作,看看影子的形状、颜色有什么变化?

  ③ 师生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的的形状会变;影子是跟着我们一起变的。

  ⑵ 比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

  ① 提问:自己和影子有什么不同?

  ② 师生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

  ⑶ 通过幼儿之间合作画影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① 幼儿互相合作,摆自己喜欢的造型画影子。

  ② 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影子只是一个物体的轮廓,但影子很有趣,会变、会动。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

  3.游戏"捉影子"。体验玩影子游戏的快乐。

  三、集体分享,观察影子的不同造型,体验创造影子的快乐。

  1.出示户外画影子的照片,提问:

  ⑴"猜一猜这是谁的影子?你是怎么知道的?"⑵ 你喜欢那个影子,一起来做一做。

  2.师生小结: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在有光的时候出现。

  四、活动延伸找影子: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有影子。

  教学反思

  影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幼儿也喜欢玩有关影子的游戏。活动中我不断的以问题游戏的情节贯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我发现,通过自己的探索、比较、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感受科学探索游戏的快乐,养成喜欢探究的好习惯。

15、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蝌蚪宝宝》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蝌蚪宝宝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能把自己对小蝌蚪变青蛙过程的猜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喜爱青蛙,初步具有保护青蛙的意识。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是人类的朋友。

  2、小蝌蚪变青蛙的VCD一张,《小鱼与水草》录音带一盒。

  3、记录卡片每人一张,彩色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

  1、导入主题,介绍记录卡片

  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生物角里有很多的小蝌蚪,大家是不是经常去看它们、照顾它们啊?小蝌蚪长大会变成什么?)

  介绍记录卡片:(小朋友们有的通过观察生物角的小蝌蚪,有的听爸爸妈妈说,自己心里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都有了想法,下面请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猜想的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画下来。)

  出示卡片:(老师已经给小蝌蚪画好了“家”,我们数一下,小蝌蚪有几个家)

  手从左到右指着框框(对,共有5个“家”)(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变成青蛙很快,觉得3步或4步就够了,没关系的,小蝌蚪的家可以空出来,你认为要几步就画在几个框框里。还有有的小朋友可能不会画完整的青蛙,那画个青蛙的头表示,只要你自己知道图画代表的意思就可以了,画地不好没关系。在卡片的下面写上学号,不会写的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

  提要求(小朋友在画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画,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起立,拿起小椅子,轻轻地坐到位置上。)

  2、幼儿在记录卡片上完成猜想过程(这里基本不进行指导,只鼓励幼儿把这个过程完成)

  3、讲评卡片,组织讨论。

  选两张错误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

  选一张正确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后来此步骤没完成)

  在小朋友讲自己的猜想时不进行“对与错”的评断。

  组织讨论(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是先长出前腿再长出后腿,有的小朋友认为青蛙一下子就长出了四条腿。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现在请小朋友想个办法来说明你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教师引导小朋友回忆过去的观察经验,解决本次活动认知上的难点——小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后腿,还是四条腿一下子就长出来了。(我们生物角的小蝌蚪是不是都一样的?有没有小朋友看到过只长了两条腿的小蝌蚪?请看到过的小朋友讲一下长两条腿的小蝌蚪长的是前腿还是后腿。)

  在顺利解决此难题的基础上让小朋友认识到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表扬观察仔细的小朋友,提出观察别的东西时也要仔细的要求)。

  4、播放VCD,给予幼儿感性和完整的经验(有的小朋友因为没有看到长两个后腿的小蝌蚪,可能还不太相信老师讲的。那我们来看一下VCD,看看从青蛙妈妈产下卵开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青蛙的)。

  5、总结,提升经验,并激发他们爱护青蛙的意识。

  总结(我们看了VCD,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不是更清楚了。小朋友可以轻轻跟老师一块讲一下,“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青蛙。)

  提升经验(青蛙喜欢吃什么?青蛙是益虫吗?我们经常在市场上看到有人在卖青蛙,这样做对不对的?请小朋友帮助青蛙和农民伯伯想个办法,怎样保护青蛙?)

  6、游戏:蝌蚪宝宝变青蛙

  放背景音乐,教师说:“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池塘里产下了一个又一个蛙卵。”(教师轻轻碰一下幼儿的头,示意碰到头的幼儿蹲下变成蛙卵)。

  师说:“天气缓和了,蛙卵动起来了,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游地好开心啊!”(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双手环胸学小蝌蚪游泳的样子)。

  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后腿。(教师和幼儿两腿向后踢)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地更开心了。”(教师带领幼儿学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

  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前腿。”(教师和幼儿伸双臂)四个腿都长齐了的小蝌蚪常常到陆地上去找食物吃。”(学小青蛙抓虫子吃)

  师说:“尾巴慢慢变短了(用手假装尾巴越来越短)终于长成了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呱呱呱。”(教师带领幼儿学蛙跳)

  师说:“小青蛙,来,跟着青蛙妈妈到田野里去捉害虫吃。”(教师带领幼儿蛙跳着离开教室自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16、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静电》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2、能够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感受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活动难点:

  用吸管摩擦生电的正确方法

  活动准备:

  1、吸管人手一根、卷纸若干、碎纸片若干;

  2、清水、盆子、小纸船(形成小池塘的场景);自制旋转木马;柳条(柳树);水龙头(细细的水流);洒落的铅笔粉末。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表演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

  (出示吸管)这是什么?

  幼:吸管和碎纸片

  教师演示:将吸管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教师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察吸管是否有变化;然后将吸管藏到桌子底下边磨擦教师口中边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或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变化。

  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幼儿讲述看到的现象)

  二、猜测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

  1、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磨擦生电

  (1)小纸片主动跳到了我的吸管上,猜猜我是怎么来变这个魔术的呢?

  (幼儿猜测、讨论,如果幼儿有说用水、用浆糊之类,教师让幼儿亲自摸一摸,究竟有没有)(鼓励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2)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你们现在自己去试试,看看你会不会变这个魔术,当吸管靠近碎纸片时,小纸片会主动地跳到吸管上,我旁边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如果需要可以选取使用。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3)谁会变这个魔术了?请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幼儿将自己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进行展示)

  (4)请个别幼儿示范,要点:摩擦得又轻又快。

  (5)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此环节是否省略,看幼儿第一次的操作的成功率而定)

  (6)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吸管经过磨擦后,轻轻靠近小纸片,小纸片就会跳上来了。

  2、猜测、总结磨擦生电现象是静电反应

  提问:为什么吸管经过磨擦以后小纸片就会跳到吸管上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教师小结:这是静电,吸管经过磨擦以后,会产生小小的电,这些电叫静电,它们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三、操作体验:静电对轻的物体的作用力

  1、师:有了静电的吸管除了可以吸引小纸片,还能做别的事情吗?

  2、介绍游戏情境1:

  (1)柳条因为没有风,正静静地垂着,如果用摩擦带电后的魔棒靠近它,你猜柳条会有什么变化?(会飘动起来)

  (2)请一名幼儿尝试验证后,将自己的发现在记录纸上记录下来。

  3、介绍另外四种游戏:这儿有许多的小船停在水边,一动也不动;木马停在原地没有旋转;水流也在象一条线似的静静地流着;铅笔灰洒落在纸上,我想把它用一样东西把它搬到盘子里去;

  4、引导猜想:假如你们用自己手中带有静电的魔术棒轻轻地靠近它们,猜猜会有变化吗?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四、幼儿实践验证

  1、真的是你们猜的这样吗?可以去试一试,并且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玩一种,记一种,看谁发现得多

  教师观察,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五、交流分享。

  你将有静电的魔术棒靠近它们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快思.教案网出处!(让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充分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六、教师总结。

  你们用带静电的吸管轻轻靠近游戏材料时,它们都动起来了,改变了原先的位置。

  七、迁移运用: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

  师:“你在生活中曾遇到过静电吗?”

  幼:(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在干燥的日子和小伙伴拉手时被“电”到,梳头时头发根根竖起,脱衣时“滋滋啦啦”的声音和点点火花、玩滑滑梯时“呲拉呲拉”的声音……

  师:“被‘电’到是什么样的感觉?”(疼、麻……)

  那么你知道怎么样预防静电吗?让我们回去继续了解一下预防静电的一些好办法。

  活动延伸:

  幼儿与父母共同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人们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以及预防静电的办法。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17、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可爱的图形宝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2.能按事物的形状、颜色两种特征给图形分类。

  3.发展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ppt课件,(老师和幼儿)不同颜色的图形模板,彩笔,画板,游戏音乐,七巧板拼图。

  活动过程:

  一、首先让我们来初步认识图形宝宝,给幼儿事先准备好各种图形模板,老师逐个向幼儿介绍和展示不同的图形宝宝,并让幼儿找出和老师手中一样的图形。

  二、加强幼儿对不同图形的认识。

  1.师:今天,我们要来和图形宝宝做"捉迷藏"的游戏。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起来,当我喊到"3"的时候你们睁开眼。瞧,哪个图形宝宝来了?

  2.引导幼儿回答:(是什么图形宝宝),然后用PPT把手中的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分别展示出来。

  三、帮图形宝宝找朋友

  1.师:瞧,又有图形宝宝来了。图形宝宝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

  2.幼儿回答:他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用PPT功能逐一把图形宝宝的朋友请出来。

  3.师:图形宝宝们要找好朋友了,请你们把相同形状的好朋友连起来。

  --幼儿用手将事先准备好的相同的图形拼在一起。

  四、将图形宝宝分分类

  1.按颜色分类。

  师:这些图形宝宝太调皮了,它们找不到朋友了,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吧。

  --用PPT直接把相同颜色的图形放到一起。

  2.按形状分类。

  --用PPT直接把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到一起

  五、拼拼搭搭真好玩

  1.师:我们的图形宝宝还会变魔术,瞧,图形宝宝变成了什么?(卡车)谁能来把隐藏在卡车里的图形找出来?

  --让幼儿自主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把下面对应的图形填补到卡车里面去。

  2.师:除了卡车,你觉得它们还可以变出哪些图形呢?你们也想拼一拼吗?

  3.提出要求:

  (1)听到音乐就走到桌边操作,音乐结束回到位子上;

  (2)拼好的小朋友要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拼的是什么,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有几个。

  4.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幼儿交流。

  (1)师:你拼搭的是什么?请你告诉小伙伴。

  幼儿:想小朋友介绍自己拼的图形。

  (2)师:请你来找找里面藏了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

  幼儿:回答自己所拼的图形中所包含的各种图形的个数。

  (3)师:你们真棒,如果拼搭的时候需要长方形却没有怎么办?

  举例:用两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用七巧板演示。

  (4)师:图形宝宝玩累了,它们要回去休息了。老师会把这些图形拼盘放在益智区里,下次我们还可以和它们再做游戏。

18、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鼻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鼻子的结构。

  2、知道鼻子的功能。

  3、乐意参与活动,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了解鼻子的结构,知道鼻子的功能。

  活动难点:

  会用扇一扇的方法辨别物体的气味。

  活动准备:

  ppt(或图片:狗、大象、骆驼);四个杯子,里面装有不同气味的东西(醋、辣椒、白开水、花露水);小镜子每人一面(事先藏在小椅子下面);纸杯每人一个;一瓶白开水。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师:你们喜欢画画吗?说说看,最喜欢画什么?

  师:如果把你们的这些东西合在一起,一定是一幅很美的画。我也很喜欢画画,今天我来画一样东西,请你们边看边猜,我画的是什么?

  (二)、了解鼻子的结构

  1、教师画鼻子,边画边问:快猜,我画的是什么?

  2、师:刚才我画的第一步像小山一样的是鼻子的哪里?(鼻孔)摸一摸有几个鼻孔?

  3、师:你还知道鼻子的其它地方叫什么吗?(引导幼儿认识鼻尖、鼻梁、鼻翼)小结:你瞧,一个小小的鼻子有好几部分组成,那你有鼻子,我有鼻子,大家都有鼻子,为什么我们要长鼻子呢?

  (三)、知道鼻子的功能

  1、鼻子可以呼吸师:光有鼻子就可以呼吸吗?(嘴巴)你嘴巴什么时候呼吸的?还有什么时候用嘴巴帮助呼吸?

  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坚持用鼻子呼吸,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跑步累了的时候,游泳的时候,感冒了鼻子不同的时候等等,你可以用嘴巴帮一个小忙。

  师:除了嘴巴,身体里还有其它东西在帮忙吗?

  鼻子里面有什么?(鼻毛)你长鼻毛了吗?(请幼儿从椅子下面拿出小镜子)对着鼻子看一看,有鼻毛吗?什么颜色的?!.快思.教案网出处!长得像什么?鼻毛长在里面有什么用?(它就像小刷子,有了它的帮忙,就能呼吸到干净卫生的空气)小结:其实身体里有好多器官,共同帮助你呼吸。

  2、鼻子可以闻气味师:讲到这儿,我们知道了鼻子的第一个本领--鼻子可以呼吸,鼻子还有一个本领呢,什么本领?(闻东西)师:你闻过什么气味?(香味、臭味、油烟味等)师:杯子里装着四种不同气味的东西,你来看,里面是什么?

  既然眼睛看不见,头上就得找另一个东西来帮忙,找什么东西呢?(鼻子)谁上来闻一闻?

  你们会闻东西吗?怎么闻呢?

  今天我来教你们一个本领:小手做把小扇子,鼻子靠近小杯子,轻轻扇一扇,就能闻出来。

  你们来学学这个本领。(观察幼儿扇的情况,提醒幼儿:鼻子要闻,往哪儿扇才能闻到?(朝着自己的鼻子轻轻扇一扇))师:既然学会了,谁来闻一闻?(依次清2-3名幼儿来闻,并说出闻到的是什么?)集体验证:

  教师打开第一瓶:请所有幼儿依次来闻,是醋吗?什么时候会用到酸酸的醋呢?

  (1)炒菜的时候醋可以让饭菜变得美味;

  (2)醋可以把鱼骨头软化。不过,当你真的被鱼骨头卡住的时候,最好去看医生,这样很安全。

  (3)醋可以消毒。

  教师再依次打开第二、三瓶,知道是辣辣的辣椒酱,香香的花露水。

  打开最后一瓶(水):水是什么气味呢?我们来闻一闻,尝一尝。(每人一个小纸杯,教师依次给孩子们倒一些白开水。)(提示幼儿用扇一扇的方法来闻)(幼儿将杯子里的水喝完后藏在椅子下面)小结:你们用鼻子把这四样东西都一样一样闻出来了,第一个杯子里是酸酸的醋,第二个杯子里是辣辣的辣椒酱,第三个杯子里是香香的花露水,第四个杯子里是没有味的白开水,所以气味是不一样的。有的酸,有的辣,有的香,有的臭,而有的是没有气味的。小鼻子能帮助我们鉴别不同的气味。小朋友们要记住:不是所有的气味都对人体有好处,如:烟味,油漆味等,所以当你闻一样东西时,要记得老师教你的办法,学会了吗?

  (四)、拓展部分师:那人的鼻子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播放ppt师:小朋友的妈妈在打扮自己时,喜欢在耳朵上、脖子上做装饰,而印度的女子是在鼻子上做装饰。

  小结:鼻子呀有的是大小不一样,有的是颜色不一样,有的是高低不一样,有的还和国家文化有关,比如印度。

  师:讲到这儿呢,我们的鼻子已经说了很多,那动物有鼻子吗?动物的鼻子会有什么用呢?谁的鼻子最灵呢?

  播放ppt::狗大象骆驼师:骆驼生活在哪儿?沙漠上刮风的时候,会有漫天黄沙,当黄沙吹来的时候,骆驼的鼻子会干什么呢?(骆驼的鼻子里有一样东西,像小门一样。当风沙吹来的时候,鼻孔就会关上。这样一粒一粒的细沙就不会钻到鼻孔里了,骆驼就能安全的在沙漠里生活了。)结束语:其实鼻子聊起来话题有很多,,以后我们继续聊,好吧!

  活动反思:

  我带的是中班幼儿,我认为这节活动很适合我班孩子。我是在小班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将触角往外延伸了一下。虽然整个活动的时间长了点儿,但孩子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兴趣浓厚,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活动偏重于科学领域,但也渗透了艺术领域和健康领域,是一节综合活动。其实鼻子的话题很多,除了本节活动涉及的结构、功能外,还有鼻子的不同之处。还有动物的鼻子……让幼儿感觉到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鼻子,但聊起来很有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鼻子直接去闻气味,这样是很不安全的。因为有些气味如:烟味、油漆味等,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所以不能直接去闻。因此我教给孩子用扇一扇的方法辨别物体的气味。这种方法其实我们是在初中上化学的时候才会接触到,那么在这里我教给孩子,是从安全考虑,让幼儿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我在设计活动时,喜欢在最后有个拓展环节,旨在给那些能力强的孩子和有更多想法的孩子有个思考的空间。在此活动的拓展部分,我引入了"我们的鼻子都一样吗?"以及"动物的鼻子",这里只是开了个头,不急于讲完。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让他们以后更有兴趣的参与活动。

  但活动中也有欠缺的地方。如:在活动前还想一定要关注到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失误,有的孩子没有叫到。这让他们有些失望。在以后的活动中,自己一定要注意这点。

19、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泡泡》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一次课间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小女孩在吹泡泡,后面跟了一大群孩子,他们又跑又跳地去追打泡泡,玩得甭提有多高兴了。孩子们玩泡泡的情景触发了我的灵感,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泡泡,那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泡泡有关的游戏或者活动吧。于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利用本土资源制作吹泡泡用的泡泡水和不同形状的吹泡器,让幼儿通过实验来体验发现的乐趣,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活动准备

  1.用铁丝做成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自制的泡泡水,纸杯若干个。

  2.儿歌《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问好。

  2.导入课题。

  师出示泡泡水和吹泡器,请幼儿说说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引起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二.基础部分

  (一).出示圆形吹泡器,幼儿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并想象它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幼儿相互讨论,大胆想象)

  1.指名回答讨论结果。

  2.幼儿动手用准备好的圆形吹泡器吹泡泡,验证自己的想象。

  3.请幼儿说说自己实验的结果。(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并及时表扬)

  4.师小结:圆形的吹泡器会吹出圆形的泡泡。

  (二)认识其他形状的吹泡器,猜测泡泡形状

  1,出示正方形吹泡器,指名说出它的形状。再思考:正方形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依次认识长方形吹泡器和三角形吹泡器。

  3,分别猜测这两种吹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分组吹泡泡

  孩子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刚才的想法呢?(激发幼儿做实验的兴趣)老师给宝贝们准备了很多吹泡器,赶快试一试吧!(师提醒幼儿吹泡泡时不要对着同学吹)

  1, 幼儿自由吹泡泡,在吹泡泡时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的形状。

  2, 指名幼儿说说自己用的吹泡器是什么形状,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和原来的猜想一样吗?(每组多找两个幼儿回答)

  3, 幼儿交换吹泡器,再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

  4, 再请幼儿说说交换了吹泡器后,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现在实验已经做完了,宝贝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幼儿相互交流,说出结论)师及时给幼儿的结论作出评定。

  5, 师小结: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四)游戏:吹泡泡

  1,介绍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

  2,请几名幼儿到场地中间和老师一起示范游戏。

  3,师与幼儿一起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进行简单的课堂总结,幼儿学泡泡飞出教室。

  四,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到户外用其他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特别是中小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相对来说自控力也要差些,他们对新鲜有趣的食物最感兴趣。本次的活动内容就是通过幼儿玩泡泡而得到启发的。通过实际讲授,认真反思后得出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我认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本活动是想通过创设探究和实验操作的环节,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形成新的认知,从中得到结论。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我设计了以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来吹泡泡为主线的活动,吹泡泡很多幼儿都玩过的,它贴近幼儿的生活,操作也很方便。通过用圆形吹泡器吹泡泡这个环节,为幼儿创设了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幼儿参与实验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在活动过程中,我一直遵循这样的教学思路:幼儿自己参与实验后,老师再启发幼儿发现问题,先由幼儿汇报实验结果,再由老师小结实验结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整个活动采用实验的形式并结合游戏,幼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活动中知识点的安排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这样幼儿学起也容易。在实验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鼓励孩子自主的探索发现,让孩子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相应的结论,而不是将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孩子。此外,本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感受科学的趣味。但在实验中,个别幼儿只顾着吹泡泡,没有注意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有无变化,所以当老师问到三角形的吹泡器吹出了什么形状的泡泡时,有个别幼儿说是三角形的泡泡。这告诉我们在孩子做实验时一定要多提醒幼儿,关注每一个幼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本次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要上好一节课,它需要我们老师不停的推敲,不停的揣摩,不停的实验,然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进方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20、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2.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课后反思: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确有许多的知识、技能需要教师以直接的方式予以支持。比如,那些幼儿无法凭借现有的条件通过探索获得的经验,教师要直接给予一些替代性的经验,当出现一些新型复合材料的时候,需要给幼儿演示其基本的用法,当幼儿出现无法克服的客观困难的时候,及时的予以解除。图形变变是幼儿喜欢的数学活动,我没有给任何提示,首先让孩子们自己尝试,中间稍微介入一下,最后放手让孩子们变,孩子们的探索有了别样的成功体验。

21、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种子》含反思

  设计背景

  春天来了,种植角又要开始种植了,为了让中班的小朋友能认识更多的植物,认识种子,我收集了很多种子,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些植物,但又不知道的一些植物种子,从而萌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对劳动果实的爱惜,设置这次有趣的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植物的名称,颜色、形状。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了解一些种子的果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让幼儿能按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来进行分类,并掌握一些种植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植物实物图片、视频。

  2.一次性塑料杯。

  3.各种种子,如:蚕豆、黄豆、绿豆、红豆、玉米、南瓜、大豆、豌豆等等。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录象让幼儿认识实物,并能说出实物的名称

  1.幼儿观看视频自由讨论,并小声说出实物的名称。

  2.教师提问,让部分幼儿说出看到了哪些实物。

  3.说出这些实物的种子。

  二、引导幼儿认识各种种子,并讲出种子的名称

  1.提问,你看到了哪些种子宝宝?(.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2.让幼儿挑自己喜欢的种子,并告诉同伴你喜欢的种子宝宝叫什么名字?

  3.幼儿挑种子,要求每样挑两粒。

  4.教师小结:原来种子有大有的、有小的、有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有各种样子的、有的还可以吃呢,好玩吗?

  5.教师出示自己挑的两种种了,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是谁?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三、让幼儿按一种特征去选种子。

  1.幼儿自由选取。

  2.互相说出自己选取种子的特征。

  3.说出自己选出的种子长大后什么样子的?

  4.再放视频让幼儿加深印象。

  四、你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吗?

  1.简单介绍植物的生长需要泥土,水,和光。

  2.介绍种子种植的简单过程。

  五、为了让我们班的种植园更漂亮,我们把这些有趣的种子宝宝种到地里好不好?

  六、带幼儿到种植园进行操作。

  七、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这一活动课中,我的取材来源于幼儿身边的事物,平时幼儿能容易接触到的材料,让幼儿感受知科学就在身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在看视频教材的时候,看到了很多都是身边的植物,让幼儿有很大的兴趣。在操作过程中,有些乱,有的幼儿没能按照老师的指令挑选种子,由于太兴奋了,选了很多的种子混合在一起。在说出种子名字的时候,有的孩子选出了自己喜欢的种子,但是说不出它的名字,在我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能够认识了它们的名字。在按种子的特征来选取种子的时候,个别孩子没能按照特征来选取,还是选取了自己喜欢的种子,可能是教师引导的不够,总之整个活动层次清楚,层层递进,从易到难,逐步解决教学重点,让幼儿在与种子宝宝交朋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2、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蛋》含反思

  设计意图:

  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吃的食品,孩子们很熟悉它。让蛋娃娃有趣地滚起来是孩子们在吃蛋时常做的一件事。让蛋壳变成一张张有趣的脸,这样也会激发孩子们做蛋画的乐趣,中班的孩子在蛋壳上添画短线、圆点、弧线也是有能力做到的。蛋在孩子们眼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可见孩子们对蛋娃娃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深深为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精神所感动,也领悟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于是,我就生成设计了《有趣的蛋》这一活动。此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了孩子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不同卵生动物的蛋。

  2、认识蛋的结构。

  3、在了解蛋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在品尝蛋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各种鸡蛋、鸭蛋、鹌鹑蛋、鸽子蛋

  2、幼儿人手一个熟的蛋、水彩笔

  3、课件

  教学过程:

  1、《dj小鸡》音乐入场

  2、幼儿手指游戏

  3、幼儿玩摸蛋游戏,引导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常鸡蛋的外形。

  蛋是什么形状的?(长圆形的)它们都有一层什么?(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外壳)摸一摸感觉怎样?(坚硬、比较滑)

  4、出示课件:鸡蛋 鸡蛋里面有什么?(蛋黄和蛋清),蛋的营养价值

  5、幼儿继续玩摸蛋游戏(鸡蛋、鸭蛋、鸽子蛋、鹌鹑蛋),幼儿认识

  有的外壳上有什么?(斑点)大小一样吗?什么蛋的外壳上有斑点?

  6、认识世界上最大的蛋和世界上最小的蛋(鸵鸟蛋和蜂鸟蛋)

  7、蛋的各种吃法

  8、蛋的其他用途

  9、美工活动:打扮蛋宝宝

  教学反思:

  幼儿能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蛋的特征,让幼儿在无形中理解、掌握知识,并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内容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架起学习的桥梁,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上课时教师的语气语调还没有做到很抑扬顿挫,有的环节就没出现很惊讶的效果。所以以后要注意上课时的语气、表情,把课上的更生动有色。

23、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盒子》含反思

  设计意图:

  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为了让幼儿对各种各样的盒子有更深的了解,于是生成的这一科学活动《有趣的盒子》。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盒子与其用途。

  2.利用废旧物游戏,增强环保意识。

  3.按照盒子共同特征分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盒子若干个(泡沫盒、纸盒、铁盒等),小粘贴。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盒子

  1.出示盒子:这是什么?这些盒子叫什么名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分组观察讨论。

  3.师幼小结。

  4.幼儿操作讲述,比较盒子的不同。

  5.教师小结:盒子有大,有小;有正方体,有长方体;有木头制成的,有硬板纸做的,有塑料做的……种类繁多。<教案来.自:banzhuren.cn>将盒子分类(以组为单位,先讨论,再分类。按一个共同特征分类)

  二、按盒子的一个共同特征分类

  你们按什么来分的?还会怎么分?

  三、运用盒子开展游戏,增强环保意识

  1.做装饰品:小动物头饰、家用电器、机器人,玩游戏。

  2.游戏:要求双脚夹紧盒子往前跳,双手同时也搬运盒子。

  活动延伸:

  利用盒子开展各类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对各种盒子又多了一些认识,知道盒子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款式,不同的打开方法,大多数幼儿都能按盒子的不同特点对盒子进行分类,个别幼儿对分类分辨得还不是太好,需要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练习对物品的分类。

24、中班科学《会飞的纸屑》教案反思

  摩擦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下这节课让小朋友们认识静电现象,初步感知摩擦起电的原理。欢迎关注,关注幼师提升和幼儿教育。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对摩擦起电的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教学准备:

  碎纸屑、塑料尺、钢尺、水彩笔、铅笔、毛皮、棉布等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出探究问题。

  1、回顾会飞的东西。

  教师: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谈论会飞的东西,你知道有哪些熊熊哦会飞吗?

  这里有许多小纸屑他们也想飞,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们飞起来?

  2、引导幼儿想办法让小纸屑也能飞起来。

  3、介绍操作材料。

  教师:我们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请你们想办法,试着用这些材料让小纸屑飞起来。

  二、分组探究

  分小组,探究如何使纸屑飞舞起来。

  试着用这些材料让小纸屑飞起来。

  三、教师演示,幼儿实验与讨论。

  1、教师演示

  教师:刚才老师用了塑料尺和毛皮让纸屑飞起来,其他材料行不行?你们试一试?

  2、幼儿进行实验,尝试用本组的材料或其他替代品使纸屑飞舞起来。

  这次实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并给大家演示一下。

  3、幼儿演示自己的实验结果,交流其他可以使纸屑飞舞起来的材料。

  4、讨论纸屑飞起来的原因,了解摩擦生电的现象。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的塑料尺经过摩擦,产生了电,电能把很轻巧的纸屑吸过来,纸屑就是被塑料尺上的电吸过去的。这种现象叫摩擦生电。

  四、请小朋友仔细听录音: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绸布可以吸起纸屑、手套摩擦有机玻璃板可以让蝴蝶飞舞,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活动总结:

  原来是这样。今天我们小朋友认识了神奇的静电,知道了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哪些东西容易产生静电,还懂得了有关静电的许多知识,大自然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在科学区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动时继续玩产生静电的游戏。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为幼儿准备大量有关玩静电游戏的材料,除教学活动中所用过的以外,还添置如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认识了静电现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电的原理。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探索欲望很强烈。在探索中孩子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只要将塑料物品在衣服或头发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与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将彩片吸起来。课间活动时,他们兴致勃勃地拿起手中的塑料物品在身上摩擦,然后去吸彩片,他们认为任何东西磨擦后都能将彩片吸起来。对此,我没有给予否定,而是在活动区中投放了一些不锈钢杯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发现问题。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东西磨擦后都有吸力时,我又及时向孩子们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团。在科学实验教育活动中,我们应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孩子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为孩子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25、幼儿园中班科学《神奇的种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在幼儿园,每个月都会让孩子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区里自己带来的植物。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常常拿起彩笔不知道怎么记录,不知道种子从发芽到长叶,最后到开出漂亮的花朵需要经历什么过程。在指导活动时,教师试图通过语言阐述激发幼儿理解,可是效果不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因此,我带领幼儿一起找各种豆子作为种子,放入盘子里,并让他们在自己的种子里洒少许水,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观察。为了让孩子更加清楚种子在土壤里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我特设计此微课,在孩子观察的同时辅助他们丰富经验,提升学习效果。

  活动准备: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术、PPT课件、录制好的种子发芽实验的视频、配音脚本、背景音乐。

  活动目标:

  1、通过微课展示的方式,激发幼儿对种子发芽的探究兴趣,有效指导幼儿完成对种子发芽全过程的观察;

  2、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学会用多种方式获得知识;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猜测、认识这些果实的种子,引出生活中有许多种子。

  二、基本部分

  (1)、发现种子的神奇

  ——提问: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长大的呢?

  ——播放视频,通过看、听的途径,让幼儿看到种子在土壤里的生长,直观感受种子生根、发芽、长叶的神奇过程。

  ——总结:种子太神奇了,冲破土壤,钻出地面,发出了新芽,长出了嫩叶,多么令人惊叹啊。

  (2)、探索种子生长的条件

  ——提问: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播放视频,观看完整的实验过程,听老师对实验过程的讲解,让幼儿了解种子生根、发芽、长大需要的条件。

  ——总结:种子从发芽到长大,需要适量的水份和适当的温度。

  三、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也像一粒粒种子一样,在阳光和雨露下茁壮成长。

26、中班科学《有趣的动物尾巴》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只要抓住幼儿的兴趣,就能使孩子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发展,这次活动我把第一目标简化为“认识一些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和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殊用途,”,让幼儿通过看图片和欣赏故事来发现动物尾巴的形状和用途。

  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动物,但对动物的尾巴了解的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在这方面的探究欲望。其次,从设计思路上来说,本次活动我紧紧围绕“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奥秘的兴趣”这一目标展开环节。

  活动中,我以儿歌《比尾巴》的动画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幼儿们通过帮小动物们找尾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尾巴的一些特征,这不仅培养了幼儿对局部事物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尾巴功用的了解,我又请孩子们猜测了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并用课件内容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最后我味孩子们准备了连线操作,让幼儿帮动物找尾巴。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了此次的活动。

  活动目标:

  l.认识些小动物的尾巴,了解尾巴的用途。

  2.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功物尾巴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操作卡

  2.各种动物图片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播放动物比尾巴的视频,轻松导入课堂)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欢)

  2、播放动物比尾巴视频,让幼儿初步感知动物尾巴的形状。

  3、刚刚小动物们在比什么?(比尾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尾巴(师板书课题:动物的尾巴)。

  二、展开学习动物尾巴的形状

  认识松鼠的尾巴(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

  (1)这是什么?这是谁的尾巴?(松鼠的尾巴)

  (2)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像一把伞

  (3)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当降落冬天可以当被子)方法同上依次认识猴子、鸡、兔子、孔雀的尾巴。

  (4)问答游戏巩固动物的尾巴样子师:谁的尾巴长?生:猴子谁的尾巴短?兔子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谁的尾巴弯?公鸡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

  (5)小结: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的尾巴,他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弯,各有各的用处。

  三、拓展延伸,认识更多的动物尾巴

  过渡语:小朋友还想知道更多的小动物的尾巴像什么样子吗?有什么作用吗?

  课件依次出示燕子、鱼、牛、小壁虎、袋鼠的尾巴,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作用。

  四、操作巩固,连一连

  1、教师出示课件,先示范

  2、幼儿在卡纸上操作

  活动延伸:

  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最有趣,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找找看!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增强了教学内容吸引力,激发了幼儿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声音的配合,有效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某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音和图像来实现,这样就更易于幼儿掌握知识,其次,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加强了师生互动。良好的人机界面和交互功能使教学更像游戏。通过在多媒体课件中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使幼儿不仅能看到听到,更可以自己动手去参与教学过程。

  在整个活动的执教过程中,自己觉得还是比较流畅的,当然也存在着不足,如何抓住幼儿反馈给老师的信息,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精炼,更通俗易懂,在今后的活动中,课前,一定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吃透教材,预设好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活动中,老师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幼儿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不局限他们的答案,对于幼儿反馈给老师的信息不要草草了之,应该继续追问下去,这样才能激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

27、幼儿园中班科学《神奇的小蝌蚪》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目标;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所以我设计了本次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小蝌蚪》,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探索油水分离的知识。

  活动目标

  1.了解油水分离现象。

  2. 初步学习油水分离的知识。

  3.对探究油水分离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

  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油水分离的知识。

  活动难点

  初步了解油水分离的是因为油密度小、比较轻,水的密度大、比较重。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油、水、盘子、白板笔

  已有知识经验准备:色素和水的混合现象

  活动过程

  一、 观察环境,问题导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小河,那你们知道河里有哪些小动物吗?幼儿回答。

  二、幼儿作画,引出主题。

  教师:我们来把小蝌蚪在盘子上画出来,看看怎么画?

  介绍工具,盘子和白板笔。讲述注意事项,画出漂亮的小蝌蚪,大大黑黑的脑袋,细细长长的尾巴。幼儿操作。

  三、探究油水分离现象。

  教师:小蝌蚪生活在水里,那我们给它加点水,摇一摇盘子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幼儿猜测。

  四、探究操作,油水分离实验。

  教师:当油放在水里搅拌静置后我们发现油是浮在上面的,油比水轻所以油就浮在了上面。这就是油水分离现象,因为白板笔是油性的所以蝌蚪就漂起来了。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探究油和水如何才能相融。

  活动反思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但是在操作中我应当先让幼儿实验色素和水混合,然后再观察油和水的混合,这样才能让孩子更直观的去观察油水分离的现象。

28、幼儿园中班科学《有趣的梯形》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知道配置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泡泡颜色的变化。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二、活动准备

  吸管、盐、水、洗洁精、塑料杯、纸。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在海洋的深处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看谁来了,喷、喷、喷、喷,大鱼游来啦,小朋友们我们猜猜大鱼在玩什么游戏呢?哦-大鱼在玩吹泡泡的游戏呢?大鱼吹出来的泡泡,圆圆的,五颜六色的真有趣,今天朱朱老师带着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向大鱼学习吹泡泡的本领。

  2.活动过程

  (1)师:要想吹出泡泡,我们需要先来制作泡泡水,(我们咋样制作泡泡水呢?)

  (2)幼儿尝试制作泡泡水

  幼儿尝试制作泡泡水,在水里加上盐并搅拌均匀,轻轻摘取用嘴巴轻轻的吹。(并没有吹出泡泡)

  幼儿再次尝试制作泡泡水,在水里加洗洁精搅拌均匀,轻轻摘取并用嘴巴轻轻的吹。(吹出了泡泡)

  总结:洗洁精和水可以制作出泡泡水是因为洗洁精里面还有大量的泡泡剂,而盐里不含有泡泡剂。

  (3)大鱼吐出彩色的泡泡,那我们来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泡泡变成彩色的呢?(颜料)

  哦,可以在泡泡水里面加颜料,并搅拌均匀,那我们来一起试一下。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并提醒幼儿用吸管轻轻沾取,然后慢慢地吹。

  (4)哇!彩色的泡泡真有趣,好想把这些彩色的泡泡留住,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圆圆的彩色的泡泡留在海洋里吧!教师引导幼儿将彩色的泡泡留在海洋里。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吹出泡泡呢?

  活动反思:

  我设计本节活动,主要从幼儿对平面图形认识开始,因为梯形的概念是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但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梯形的概念不易理解就不要求幼儿用语言来描述梯形特征。本节活动我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首先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样化,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真正理解认识梯形,最后用游戏巩固本节活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互动也不错。我感觉本目标完成的很好。

29、中班科学《图形变变变》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图形变变变》

  年龄段及领域:中班科学

  活动目标:

  1、在对图形拼折变形的过程中感知图形的变化。

  2、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大胆表达自已的操作方法。

  3、幼儿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索,对组合、分析图形感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点:

  在对图形拼折变形的过程中感知图形的变化。

  活动难点:

  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大胆表达自已的操作方法。

  活动准备:

  各种几何图形卡片、幼儿操作的几何图形若干,步骤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几何图形,引导幼儿观察。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宝宝,知道他们的特点。

  2、教师出示图形,幼儿认识它们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图形宝宝有一个心愿,他们都想像变形金刚一样会变身。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帮助图形宝宝变身。

  3、引导幼儿自己动手试试,把图形宝宝变身,并请幼儿交流。

  4、出示图示,并根据折纸图示进行折纸变身。

  小结:只要将图形宝宝轻轻一折,图形就变身了。

  幼儿动手操作,可随便变化图形。

  5、拿出正方形,引导幼儿折变图形。

  二、老师引导幼儿再将三角形、圆形进行折变,分组进行看看哪组的小朋友变的多,变的快。

  幼儿分组给三角形,圆形进行折变。

  三、老师总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折一折帮助图形宝宝实现了变身的愿望,小朋友还可以动手撕,图形也会变身,并且变的会更多。

  四、组织幼儿自己玩拼图游戏

  1、引导幼儿动手拼图形。幼儿操作。

  2、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作品分别是有什么图形宝宝拼成的。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到活动区动手撕、用剪刀剪,让图形变得更多。

  课后反思:

  《图形变变变》是中班的一个教学内容,目的在于使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按照所提供的图示选择合适的图形进行拼图,并探索用多个图形拼出不同的造型,能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相互合作。激发幼儿思维能力和探索的兴趣;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图形不同的摆法可以创造性地摆出各种造型;能通过折的方法将图形变换。幼儿对基本的几个图形已经有所了解,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颜色鲜艳的彩纸图形进行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

30、中班数学《有趣的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像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体,创造性的将不同的图形组合形成新的图案。

  3.愿意结合自己对图形的认知经验帮助朋友解决问题,感受图形认知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难点:结合自己对图形的认知的经验帮助朋友解决问题并创造性的将不同的图形组合形成新的图案。

  活动准备:

  1.正方形、长方形若干;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展示板若干;PPT 课件。

  2.提前请家长带幼儿在家里找找哪些物品是正方形的,那些是长方形的。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鸡图片,创设“小鸡去图形王国玩”的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师出示小鸡图片,创设小鸡去图形王国里找好朋友玩,引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图形的特征。

  提问:你认识那个图形宝宝?它长得什么样子?

  教师小结: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每条边是一样长的。长方形也有四个角、四条边,它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2)创设情境“帮帮鸡宝宝”,引导幼儿通过数一数、折一折等方式进一步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

  师:迷糊的小鸡想请小朋友帮帮忙,怎样才能分出正方形和长方形,请小朋友们试一试,看看他们那里是一样的?那里是不一样的?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分享交流,教师总结提升:正方形的每条边是一样长的,每个角也是一样的大的。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长长的,左右两条边有点短短的,相邻两条边不一样长。

  二、创设情境“图形宝宝捉迷藏”,引导幼儿观察环境中像正方形长方形的物品。

  看一看,找一找小鸡家里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创设“图形宝宝来帮忙”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结合自己对图形的认知经验帮助朋友解决问题。

  播放课件,呈现缺少车厢的小火车、缺斜坡的滑梯和小鸡的照片。提问:小鸡也想坐火车怎么办?滑梯没有斜坡怎么办?小鸡的照片

  没有相框挂不到墙上怎么办?

  引导幼儿结合对图形特征的认识请相应的宝宝来帮忙。

  小结:长方形和圆形分别可以做火车的车厢和轮子:三角形可以做斜坡让小鸡玩滑梯,正方形、长方形可以做相框,把小鸡家照片挂到墙上。

  四、创设“图形变变变”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感受图形组合、变化的有趣。

  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尝试用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图形组合拼摆。组织幼儿分享交流,鼓励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变出的是什么,用了哪种图形?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活动区里试一试,看看这些图形还会拼出什么好看的图案吧!

  课后反思:

  数学活动是一个抽象、逻辑性强的教育活动,为了让幼儿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乐于进行数学活动,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接受新经验。因此在本节的《有趣的图形宝宝》活动中,针对新升中班的幼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但对周围现象充满好奇,爱观察解决的性格特点,在活动的一开始,我便出示可爱的小鸡图片,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兴趣,随后为幼儿准备了各种颜色鲜艳的图形宝宝,图形宝宝的边和角在展示时也别出心裁,通过加强色差的效果,增加了图形变化的对比度,更加便于幼儿理解,图形的出示也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鉴于孩子在生活中已经对正方形长方形比较熟悉了,因此我又设计了“帮帮小鸡宝宝”、“图形宝宝捉迷藏”“图形帮帮来帮忙”“图形宝宝变变变”等环节。好玩有趣的情境设计,帮助幼儿逐步探索,通过看一看、玩一玩、折一折等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本特征,也能帮助幼儿联系实际认知经验帮助小鸡朋友解决问题,让幼儿真正达到了在快乐学习的目的。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是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说、摆等环节,以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

  从这次的活动的效果来看,小朋友已经能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了解了他们的基本特征,孩子们也能用各种几何图形片拼摆不同的图案,但在活动中,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孩子回答完问题以后教师如果能更好地回应提升,效果肯定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或活动中也应加强引导幼儿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31、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

  2、能用三角形通过转转拼拼组合成多种图形。

  3、幼儿在探索中感知游戏的快乐。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能用三角形转转拼拼组合成多种图形。

  活动准备:三角形多个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2、观察发现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

  (1)教师旋转图形,幼儿观察

  (2)教师自己转动,幼儿观察(发现再转还是老师自己)

  二、图形碰碰碰游戏。

  (一)两个三角形组合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两个三角形碰碰碰,两个三角形碰在一起的边边要全部碰在一起。每人一个三角形,两人一组合作游戏)

  1、教师示范

  2、幼儿动手操作,两个三角形碰碰碰游戏,教师指导。

  3、教师和幼儿一起将组合成的图形记录下来。

  (二)、四个三角形转转拼拼游戏。

  1、请幼儿猜猜四个三角形能组合成那些图形。

  2、强调游戏规则:每人一个三角形,四人一组合作游戏。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一起将拼成的图形记录下来。

  三、结束:

  三角形宝宝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真开心,其他的图形宝宝也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下来让我们邀请更多的图形宝宝一起来玩游戏。

  活动延伸:

  科学区,投放各种图形,幼儿探索土星之间的关系。

  《有趣的图形》活动微反思

  本次活动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整个活动教学安排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复习巩固——找出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的特点——再到由易到难得合作游戏,每个环节密切相关,层层深入,深深吸引着幼儿参与到活动中。

  让幼儿分组操作培养了幼儿团结和作,动手操作的能力发挥了幼儿的思维。教学中利用课件让幼儿直观认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一次又一次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感知游戏的快乐,激发了幼儿对数学图形的兴趣。其次,能将多媒体技术有机的运用到活动中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不足之处是过度不是很圆滑,课堂组织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及时把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收获很多,要上好每节课教师需要更多的激情投入来带动幼儿,其次要讲求语言的艺术,所讲述的语言一定要吸引幼儿,那么活动就成功了一半。任何一个活动,成功的方法不止一种,只要我们不断的研讨,就会取得成功。

32、中班科学《神奇的小木棒》教案反思

  以下这节课通过绘本《东做做西做做》两只兔子运用8根木棒进行多样化搭建的故事,有效地帮助幼儿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并学习拼搭各种造型。想要参考和学习更多幼儿园教案,请关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固定数量的木棒拼搭造型,感知形体与空间的关系。

  2.喜欢拼搭游戏,能创造性地拼搭出不同造型的物体。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体验空间造型变化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含音乐背景)。

  2.每人8根小木棒、1块操作板。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PPT,在背景音乐声中引出情境。

  师:小白兔和小黑兔是一对好朋友,他俩总喜欢一块儿出去玩。有一天,他俩一起来到一片大森林里,走着走着,远远地看见前面有一些东西。是什么呢?它们很好奇。

  师:(音乐骤停)它们走过去一看。哦,原来是小木棒!

  师:你们来数一数,有几根小木棒?

  师:有8根细细长长的小木棒。小木棒可以做什么呢?(幼儿猜测。)

  2.继续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用木棒摆放的图形。

  师:嗯,小黑兔也有好主意,它想到了用小木棒来搭东西。我们来看看,它搭出了什么?(小黑兔搭出了一朵漂亮的花。)

  师:小黑兔用几根小木棒搭出了这朵花呢?它是怎么搭的?

  师:小白兔想搭一个和小黑兔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来看看,它搭出了什么?

  师:它用小木棒搭了一间漂亮的小房子。它是不是也用了8根小木棒?它是怎么摆放小木棒的呢?(有横放的,也有竖放的。)

  师:小木棒好神奇呀!小黑兔、小白兔都用了8根,却搭出了不一样的图形。你们想动手试一试吗?也能用8根小木棒搭出和兔子不一样的图形吗?

  师:这里有片草地(指绿色地垫),上面放着操作板。等会儿,你可以找一块操作板,从箩筐里数出8根木棒,在自己的操作板上搭一搭。当音乐停时,保留你的图形,赶快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

  二、自主探索

  1.自由拼搭。

  幼儿每人取8根小木棒自主探索,在操作板上拼搭各种图形。教师巡视,鼓励幼儿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2.展示图形。

  (1)共同欣赏几个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

  师:你们真厉害,搭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谁的作品?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搭了什么?是怎么搭的?(请两至三个幼儿介绍。)

  师:同样用8根小木棒,小朋友们却搭出了不一样的图形。真是神奇的小木棒!

  (2)欣赏立体作品,并与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

  师:瞧,这个作品很特别。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个作品和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这个作品是站着的,其他是躺着的。)

  师:这是谁搭的?请问你搭的是什么?是怎样搭的?

  师(小结):小木棒不仅可以躺着搭,也可以站着搭。

  3.总结和提升拼搭技能。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用什么方法搭的。

  师(播放PPT):这些作品都是用小木棒搭的,但方法各种各样。有的让木棒平躺着搭造型,如:一根接着一根延长或搭出曲线,或从中间向四周发射出去,或头和尾相接围成圈。也有的把木棒立起来搭造型,如:两根木棒立起来,上面再平铺一根木棒架空,就像一个门洞;或将木棒从洞中穿越;或者将木棒联接、转向、交叉……

  三、学习新的空间造型方法

  1.感知和探索。

  师:看了这些方法,你有没有新的想法?

  师:现在,请你们再来试一试,用看到的这些方法搭出与众不同的造型。注意:立体造型要搭得稳,别让它倒下来。当音乐停时,要小心地保留作品,然后回到座位。

  (每个幼儿拿8根小木棒,在操作板上自主探索,拼搭各种造型。)

  2.交流和提升。

  师:大家都完成了。现在请两个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师:×××,你搭的是什么?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师:哦,你搭了一座小桥,桥下还有小船。你把四根木棒立起来,上面再平放一根,两边各斜着放一根,还有一根放在了桥下面。你用的方法真多。

  师:还有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师:×××,你搭的是什么?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师:你搭的是一栋高楼。两根木棒分开立起来,上面平铺一根后,再在上面垒一层,还有两根平铺在楼房两边的地上。你用到了很多方法,搭出了很棒的作品。

  师:还有谁搭的也是楼房?和他搭的一样吗?你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师(小结):把小木棒立起来向上搭建,可以运用垒高、架空、穿越、盖顶、联接、转向、交叉等方法搭建出这么多有趣的造型,太有趣了。(边说边指出有相应技能的幼儿作品。)

  四、合作创意拼搭

  1.产生挑战自我的愿望。

  师:×××把8根木棒都用上,搭出了这个高楼。有什么办法能让高楼搭得更高呢?

  师:是的,两个人一起玩,把木棒合起来,数量就多了。你们愿意挑战吗?

  师: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两个好朋友合作能不能搭出更多的不一样的图形来。请听好要求:两个好朋友把木棒都放在这个箩筐里,然后一起到后面的桌子上找一块白色小广场(大些的操作板),商量好要搭什么,再一起动手搭。作品完成后就举手,我来给你们和你们的作品拍合影。

  师:注意,当音乐停时,要小心保留你们的作品,轻轻回到座位上。

  2.尝试合作搭建。

  两个幼儿一组,共用16根小木棒进行大胆想象、搭建(如图五)。

  五、欣赏造型作品

  师:老师把你们和你们的作品都拍下来放在了电视机里,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师:这是谁和谁的作品?搭的是什么?他们用到了什么方法?

  (分享多幅作品。)

  师: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

  师:这两个小朋友把小木棒合起来就有了更多的木棒,就可以运用更多的方法搭出更多、更复杂的造型。

  师(小结):这8根小木棒太神奇了,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以后,你们可以和三个、四个好朋友一起搭。也可以一个人用10根、20根小木棒来搭,看看能不能发现新的方法,能不能搭出更有趣的图形来。

活动反思:

  绘本《东做做西做做》描述了两只兔子运用8根木棒进行多样化搭建的故事,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并学习拼搭各种造型。为此,我选取其中的部分内容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鼓励幼儿尝试用固定数量的木棒创造性地拼搭不同造型的物体,感知形体与空间的关系。

  该活动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情境导入。结合绘本故事引发幼儿的搭建兴趣;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用固定数量的木棒搭建的方法。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索。引导幼儿用8根木棒拼搭造型,并相互交流。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幼儿发现相同数量的木棒经过不同形式的摆放会形成不同的造型,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第三个环节是学习新的空间造型方法。帮助幼儿梳理建构的方法,特别是从平面造型到立体造型的方法,激发幼儿进行创意拼搭的欲望。第四个环节是合作创意拼搭。鼓励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合作用相同数量的木棒拼搭出新的造型。第五个环节是欣赏造型作品,总结和提升搭建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33、中班科学《小白兔的礼物》教案反思

  这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小白兔是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的可爱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指导幼儿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合作着搬礼物。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您是刚踏入幼师行业的教师,如果您正需要学习教案的编写,希望整理的教案可以帮到您。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合作着搬礼物。

  2、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箱子礼物、小白兔布偶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幼儿自己总结失败的原因及讨论出可行的方法。

  活动难点:

  让幼儿听明白教师每次尝试活动的要求,按教师提出的规则搬礼物。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木偶,导入活动

  1、教师: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看!是谁啊?(小白兔)(配班老师扮演小白兔)

  小白兔:小朋友们好!

  幼儿:小白兔好!

  (评析:出示小朋友喜爱的动物形象,引起幼儿的注意力。)

  2、配班老师扮演小白兔: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礼物,这些礼物被我藏在森林里的大树后面。但是有一个规则,如果你们能想办法一次把他们都搬完,这些礼物就送给你们玩啦!

  (评析:由教师扮演的小白兔来介绍游戏的规则使得幼儿更能集中注意力。)

  3、教师:你们想知道都有些什么礼物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开着小火车带领幼儿看礼物,回到小椅子上)

  教师:小白兔为我们准备了些什么礼物啊?

  (幼儿议论)

  (评析:以开小火车的方式带领幼儿去看一下礼物,让幼儿产生般礼物的欲望,增加幼儿搬礼物的积极性。)

  二、尝试搬礼物

  1、帮助幼儿理解规则中的一次把礼物全部搬过来。

  教师:想不想要这些礼物啊?刚才小白兔的规则是什么样的啊?对了,请你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把礼物都搬过来。那什么叫一次把礼物都搬过来啊?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讨论一下吧。(幼儿讨论)

  (评析:将小白兔提出的规则仔细讲解,重点帮助幼儿理解什么叫“一次把礼物全部搬过来”。)

  教师小结:对了,一次把礼物都搬过来,就是请小朋友把所有的礼物全部搬过来,而且每个小朋友只能去森林里面搬一次。

  2、提出详细的规则。

  教师: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篮子、篓子、和脸盆,请你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想各种办法,一次将礼物搬到这个绿色的大圆圈内。听明白了吗?准备,出发。

  (评析:进一步向幼儿提出搬礼物的要求,除了要“一次把礼物全部搬过来”,还要注意使用各种工具,让幼儿探索方法去搬礼物。这样逐步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方法,更能个让了解游戏的规则。)

  3、幼儿尝试第一次搬礼物。

  4、检查、讨论。

  教师:时间到!回到小椅子上吧!

  教师:哇~这么多的礼物都被我们搬过来了。真高兴啊~高兴就请你们一起拍拍手。

  教师: 请小白兔检查一下吧,看我们小朋友有没有完成任务。

  小白兔:怎么还有玩具在森林里啊?看来我是不能把礼物送给你们啦!

  教师:我不信,我也要检查一下。咳!这个大礼物怎么还没搬走啊?还有这么多的零散的小礼物这么也还在啊?看来我们的任务是失败了。

  教师:小朋友,为什么我们没有一次把礼物全部搬完啊?

  (幼儿讨论)

  (评析:通过幼儿的尝试让幼儿能总结自己的经验。明白为什么会失败?继而讨论各种搬礼物的方法和注意点。活动中要注意让幼儿能自己总结失败的原因,讨论可行的方法。)

  5、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搬礼物的时候,没有互相合作,只顾自己搬,所以没有完成任务。其实我们可以用合作的方法来搬礼物。像这些零散的小礼物我们可以怎么班、搬啊?(幼儿回答)对了,我们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把她们捡到篮子、篓子、和脸盆里。如果觉得重的话就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搬过来。像这些大箱子,很重的,我们可以怎么搬啊?(幼儿回答)对了,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搬,这样力量就大了。而且小箱子号可以放在大箱子上,一起搬过来。

  (评析:此环节在本次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让幼儿讨论,自己总结失败的原因,他们才会明白搬礼物的各种方法。而教师的总结更能帮助幼儿进行第二次的尝试。)

  6、教师:哎呀!看来我们只能把礼物送回去了。

  (幼儿送回去)

  教师:小朋友,礼物都拿不到,这可怎么办呢?(幼儿回答)请小白兔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让我们一起求求小白兔在给我们一次机会吧。

  师幼:小白兔,小白兔,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

  小白兔:好吧!

  (评析:通过“求小白兔给再次的机会”,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更让幼儿产生再次尝试的欲望。在实践的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和热情十分的高涨,活动的气氛很好。)

  三、幼儿再次搬礼物

  1、教师:太开心拉!注意啦!这次搬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用合作的方法来搬礼物。像这些零散的小礼物我们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把她们捡到篮子、篓子、和脸盆里。如果觉得重的话就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搬过来。像这些大箱子,很重的,我们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搬,这样力量就大了。小箱子号可以放在大箱子上,一起搬过来。听明白了吗?好,准备,出发!

  (评析:再次向幼儿仔细的讲解刚刚我们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这样能帮助幼儿能顺利的完成接下来的搬礼物的任务。)

  2、幼儿再次尝试

  教师:再请小白兔检查一次吧。

  小白兔:全部搬完啦,这下我可以把礼物送给小朋友玩啦

  (幼儿欢呼)

  教师:这次我们为什么会成功啊?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讨论一下吧。

  (幼儿讨论)

  教师:谁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啊?(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

  因为,每个小朋友都学会了在游戏中相互合作,齐心协力,一起把礼物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全部搬完。以后啊,我们小朋友要多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作着做事情,这样就可以把事情干的又快又好啦。

  结束:好!谢谢小白兔的礼物,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礼物搬回我们的教室吧!

  (评析:再次让幼儿尝试,让幼儿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索获得的成功的经验,而最后的教师的总结又让幼儿明白这次搬礼物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掌握了搬礼物的方法和齐心协力才完成的。又让幼儿认识到齐心协力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活动刚开始,通过认识新朋友“小白兔”,帮小白兔搬礼物,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利用有趣、形象,等拟人的方法,抓住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让幼儿产生对搬礼物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体验合作,而且难易适中、动静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上自信心的发展,获得成就感。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以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本次活动中,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探索,在不断的探索、发现中明白了搬礼物的方法及合作的重要性,使得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之后,更增加了对各种探索活动的兴趣。

34、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声音》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信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设计了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让幼儿在活动中观察、尝试、探索和发现,培养幼儿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对声音感兴趣,有探究欲望。

  2.知道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震动大小决定色声音大小。

  3.大胆尝试,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及动手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震动会产生声音

  难点:知道震动大小决定声音的大小

  活动准备

  各种常见声音的音效、各种乐器、几种常见的生活物品

  活动过程

  入场:跟随音乐《大猫和小猫》入场,感受声音的大小关系。

  (一)导入

  师:“今天除了我们的客人老师之外,还有几位小客人也来了,请小朋友听一听,猜猜看,它们是谁?”

  播放四种小动物音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看小朋友猜的对不对 。(二)感知生活中的各种声音1.师:“今天小动物们来,是想请小朋友们帮一个忙,什么忙呢?昨天晚

  上小动物们听到了一些声音,想请小朋友帮忙听一听这些都是什么声音。”

  播放大自然当中的各种音效;风声、雷声、鸟叫声、流水声等。

  师:“小动物们说谢谢小朋友,今天晚上他们可以睡一个安稳的觉了。”

  2.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声音,小朋友想一想,除了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之外,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感受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声音。

  3.尝试让自己的身体也能发出声音,请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师:“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可不可以发出声音来?”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请小朋友一起来试一试。

  (三)探究声音1.师:“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声音,那声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想法。

  2.出示小鼓,请幼儿尝试让它发出声音。

  教师出示小鼓:“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怎么样能让它发出声音?”请小朋友试一试。

  3.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震动大小决定声音的大小。

  将小米粒和小豆子放在小鼓上,敲打小鼓,观察小米粒和小豆子的变化, 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震动能产生声音。物体振动越大声音越大,物体振动小, 声音就小。

  (四)操作探究,尝试让物品发出声音

  1.给幼儿准备充足的乐器,让幼儿幼儿自由探索让其发出声音,鼓励幼儿说一说让其发出声音的方法。

  小结:让物品震动发出声音有多种方法:敲、打、拍、碰、摇、吹等

  2.每人选择一种乐器,尝试让它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师:“刚才小朋友都当了一回大猫和小猫,现在让我们手中的小乐器也来当一回大猫和小猫吧!”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手中乐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3.生活中有很多的声音,有好听的也有不好听的,放引导幼儿知道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制造噪音,保护环境。

  (五)音乐游戏——大鼓和小鼓

  请幼儿每人选择一种能发出声音的自制乐器,和小动物们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

  1.师:“今天,有两只小动物要去参加森林音乐会,想邀请咱班的小朋友一起参加,想去么?”

  2.师:“一只是大象,它准备的是大鼓,一起来模仿大鼓会发出什么声音?”

  请幼儿来模仿大象敲大鼓的声音。

  师:“还有一只是小狗,它准备的是小鼓,它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请幼儿来模仿小狗敲小鼓的声音。

  跟随音乐一起来为大象和小狗伴奏。

  (六)结束

  带上我们的小乐器和大象、小狗一起去参加森里音乐会吧!

  活动总结

  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本节活动课幼儿基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虽然选题为声音,但是打破了幼儿园原来科学《声音》活动中的传统定位和一贯模式,坚持以听声音、玩声音、辨声音等游戏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猜想,让孩子们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大胆探索,让孩子们在不断的验证、交流中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

  对于本次活动中材料的收集与使用,我更是动了一番脑筋。如何将材料生活化、简单化、高效化是我追求的目标。于是我收集了孩子们常见的各种口香糖瓶子,将每四个瓶子装一个小篓子,这四个瓶子中一个是空的,其他三个瓶内分别装着硬币、米粒,还有豆豆,而装豆豆的瓶子里有的装一粒,有的则装许多。这些平常而熟悉的东西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听听、猜猜、玩玩中感知了声音的一些简单规律,了解了声音的一些秘密。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始终投入其中。由此可见,操作材料的选择不以贵为重,而在于精和活,在于能在不同的环节中高效、反复的使用。

  另外,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如何使“自主味”体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我需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地方。

35、中班科学《有趣的蚯蚓》教案反思

  小朋友们对大自然和小动物都充满了好奇,利用春天这个季节,以下这个活动让幼儿从找蚯蚓和观察蚯蚓的过程中,了解蚯蚓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用途。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能力。幼师教案编写学习就来!

活动目标

  1.积极寻找蚯蚓,对蚯蚓充满好奇。

  2.能细致地观察蚯蚓,清楚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3.了解蚯蚓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用途。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重点难点

  能细致地观察蚯蚓,清楚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了解蚯蚓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用途。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子,小锄头等工具。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找找蚯蚓宝宝在哪里。

  (1)提问:在哪里能找到蚯蚓?

  (2)幼儿分散寻找蚯蚓,并用小铲子,小锄头等工具挖一挖泥土,看看蚯蚓在哪里。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蚯蚓宝宝的样子。

  (1)引导幼儿看一看:蚯蚓的身体像什么?身体的前后有什么?蚯蚓是怎样行走的?鼓励幼儿摸一摸:蚯蚓的身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说说蚯蚓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蚯蚓宝宝的本领。

  (1)提问:你知道蚯蚓宝宝有什么本领吗?

  (2)引导幼儿探究蚯蚓的本领.如:请幼儿介绍寻找蚯蚓的办法,说说哪里比较容易找到蚯蚓;观察有蚯蚓的土壤和没有蚯蚓的土壤,发现分们的区别;做小实验,观察蚯蚓再生的本领。

  (3)简单介绍蚯蚓的其它本领(蚯蚓能预报天气,粪便可做肥料等。

活动提示

  1.此活动宜在户外有较湿润土壤的地主进行.活动的难点在第三个步骤,教师可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并通过让幼儿比较有蚯蚓的土壤和没有蚯蚓的土壤来加深感性认识。

  2.将蚯蚓放在自然角饲养,引导幼儿自由观察,看看蚯蚓爱吃什么。

教学反思

  看得出,孩子们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特别喜欢上有关于科学常识的课,教室里时而出奇的安静,时而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这是我喜欢的教学氛围!

  由于幼儿园没有适宜的土壤可以挖到蚯蚓,事先我就从家附近挖了一些蚯蚓带到班上,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条,孩子们兴致极高的观看着这个有趣的小生命,他们也边看边说着自己观察到的发现,特别是我示范解剖蚯蚓的时候,幼儿都屏住呼吸认真的看着,虽然我也有些不忍把一条活蹦乱跳的蚯蚓弄得鲜血直流,但为了幼儿们能更好的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也只有这样了。幼儿有一定的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今后要多引导他们去探究!

36、中班科学《神奇的泡泡水》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门口卖玩具的小摊上,孩子们对能吹出泡泡的玩具特别感兴趣,常常缠着大人买,还把玩具带到幼儿园来玩。一次,有一个小朋友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刚和同伴玩了一会儿,一不小心玩具中盛的泡泡水全给洒了,看见那个小朋友着急地哭了起来,所有的小朋友都很想帮助她,于是产生了“自制泡泡水”的想法。为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达成他们美好的心愿,我特意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泡泡大小与泡泡水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探索实践的需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7、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自己发现做泡泡水的秘密

  2、让幼儿亲自尝试做泡泡水

  活动准备

  1、提供糖、盐、颜料、洗衣粉、洗洁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吸管、几张怎样做泡泡水的图纸。

  2、每组一个操作台。

  3、录像机

  活动过程

  一、泡泡水的秘密。

  1.教师出示幼儿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玩具,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是什么?吹泡泡需要些什么?(泡泡水和吸管)那请小朋友们想想我们在生活当中什么时候会出现泡泡?()可是泡泡水没了,怎么办?(自己配制泡泡水)

  2.幼儿第一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1)幼儿自由分组,在操作台前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配制泡泡水。

  (2)经幼儿商量后,每组推荐一名幼儿代表本组在全体幼儿前发言,交流经验。

  提问:你们是怎样配制泡泡水的?能吹出泡泡来吗?

  3.幼儿第二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幼儿在借鉴同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如何成功地配制泡泡水。教师拍摄幼儿配制泡泡水的过程及吹出来泡泡时的情景。

  二、观察泡泡水与泡泡大小之间的关系。

  1.dv回放。

  引出用同样的材料配制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不一样大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幼儿第三次尝试配制不同的泡泡水。

  (1)试一试,用同样的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一样大吗?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当好一名玩伴、一名合作者、一名引导者,适时让个别幼儿介绍自己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 集中讨论。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幼儿发现同样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不一样大。

  3.尝试用相同材料配制吹出不同泡泡的泡泡水。

  各别提问:你们配制的泡泡水能吹出几种不同大小的泡泡?说说你们是怎么配制,有什么发现吗?

  三、吹泡泡比赛,分享成功的快乐。

  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小朋友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允许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不仅帮老师配制了泡泡水,还能配出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水,太谢谢你们了!不过老师要请小朋友回家试一试,除了可以用洗衣粉、洗洁精配制泡泡水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配制出泡泡水?

  教学反思

  1、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涉及的材料也是常见的。

  2、我觉得在尝试环节中,应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要求。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选择让那些尝试做泡泡水不成功的小朋友提出问题,让那些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小朋友去帮忙他,这样那些做的不成功的小朋友就会印象更深刻吧。

37、中班科学《神奇的面巾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面巾纸的纤维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纸的神奇,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面巾纸若干,带拎把的瓶子(里面装水)人手一个,报纸、白纸、皱纹纸、布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拎一拎

  1、教师出示面巾纸和瓶子:今天面巾纸要和瓶子做游戏,游戏的方法是:用一张薄薄的面巾纸把这么重的瓶子给拎起来,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请面巾纸来帮忙。你有什么好办法?

  2、幼儿试一试、玩一玩,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邀请幼儿展示拎法,教师讲评。

  4、幼儿再次游戏。

  5、组织交流:为什么有的能拎起来,有的在拎的时候面巾纸就断了呢?

  6、分男女角色尝试面巾纸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顺着短边卷。女:顺着长边卷。再互换尝试。

  7、组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长边的承受力大)

  二、游戏:撕一撕

  1、导语:为什么用长边拎的时候就不断,而短边会断呢?其实面巾纸里藏着秘密。想解开面巾纸的秘密吗?让我们来玩一个撕纸的游戏吧,先撕一撕短边,再撕一撕长边,看看能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有什么不一样?(沿长边能撕成条条,沿短边撕成碎片。)

  4、揭示纸纤维的走向特性:面巾纸里藏着的秘密是纸的纤维走向(边讲边用记号笔做上纸纤维的走向记号)。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把面巾纸拧成绳,纸的纤维结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这样纸绳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戏:拉大锯

  1、介绍游戏玩法:抽一张面巾纸,先在纸的边边上撕一撕。找准纸的纤维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纸绳与桌子对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边玩边念儿歌:“拉大锯。拉大锯,姥姥家门口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块儿去看戏。”

  2、幼儿游戏。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师:面巾纸里有纸纤维,还有什么纸也有纸纤维呢?(幼儿自取报纸、白纸、皱纹纸,寻找里面的纤维走向,并用笔做上记号。)

  2、师:这些纸里有纤维,你还能找到有纤维的其他东西吗?(出示布,请幼儿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纤维走向。)(顾小梅)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38、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指纹》优秀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这几天,小朋友喜观察自己的手,从而问学生有关指纹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交流成果,最后让学生初步知道人们利用指纹的特点在高科技领域的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表述能力、思维的概括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多方面发展儿童多元化智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创新精神。在引入时,我出示学生自己画的指纹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指纹的作用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指纹的奇妙。在生活中,学生观察过自己的指纹,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因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指纹。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看才能。初步认识指纹的形状和性质。

  3、指引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初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能力

  难点:学生了解、熟悉指纹的形状

  活动准备

  1、 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看动画《名侦探柯南》,引出指纹话题。

  导入语:大侦探柯南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把手枪,这把手枪是谁的?谁是真正的凶手呢?

  1、幼儿观看动画片《名侦探柯南 抢上的指纹》片段。

  2、提问:是什么帮助柯南找到了真正的凶手?(根据抢上的第三个人的指纹)。

  二、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类型,学会拓印指纹的方法,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 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类型。引导语:那么我们的指纹在哪呢?请你指给老师看看。(幼儿用手指出指纹的位置:在每个手指的第一个关节上。)

  1、点击出现指纹图片,利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类型:①箕型纹——特征:它的中心纹理向一面开口像个簸箕;②涡型纹——特征:它的中心是一个封闭的圈,一圈一圈像池塘里的小旋涡(或是小蜗牛的壳)。

  师:我们的指纹一般有两大类,涡型纹和箕型纹,(聚光灯观察)仔细观察涡型纹中心是一个封闭的圆,这样的纹理像什么?

  幼:像蜗牛壳、像树的年轮、像池塘里的小酒窝…….(点击涡型纹图片左方出现蜗牛的图片,下方出现漩涡图片).

  师:再看箕型纹,它的中心纹理向一边开口像什么呢?

  幼: 像木头上的花纹、有的像弯弯的弓、中心像小马的脚……(点击箕型纹下方出现簸箕的图片)。

  师:箕型纹的中心纹理向一边开口像个簸箕,所以叫它箕型纹,有的箕型纹的中心纹理像一边开口较大像弓箭似的也叫弓型纹。

  师:那么用什么工具才能更清晰观察自己的指纹?

  幼:用放大镜放大指纹可以看得更清楚。

  幼儿利用放大镜自主观察自己以及同伴的指纹。(幼儿在自主观察中知道自己指纹的类型。)

  师:涡型纹又叫螺型纹,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说过一首关于螺的童谣,一螺巧,二螺好,三螺四螺背稻草,五螺穷,六螺富,七螺八箩开当铺,九螺是秀才,十螺中状元。你有几个涡型纹?有几个箕型纹呢?(童谣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和同伴指纹的类型。)

  (二) 通过讨论、实践,学会拓印指纹的方法。

  1、幼儿说说印指纹的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指纹的类型,那么有什么方法能把指纹印下来呢?(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回答问题,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怎样印的。)

  2、通过各种操作材料尝试拓印指纹。

  幼儿利用老师提供的胶带、橡皮泥、水彩笔、印泥等材料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操作时有个小朋友发现胶带上的手印特别清晰,兴奋地与同伴分享,周围幼儿纷纷尝试。

  三、指纹的应用,初步了解指纹的独一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因为指纹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人们借助于指纹技术设计出了许多的高科技产品,(出示指纹签到机)看,这是什么?你见过吗?

  四、指纹添画,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1、幼儿自主创作指纹创意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2、指纹作品展示。

  教师小结:小小的指纹蕴藏着大智慧,医学上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也能发现某种疾病,将来指纹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挑战又摆在我们面前,等待着我们去寻找答案。

  活动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并知道自己的手指的指纹,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虽然我们都有指纹,但因为遗传原因,他们各有不同,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自己手指的指纹有不同种类,也让幼儿初步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警察就是利用这点讲罪犯抓住的,医生也是通过指纹检查出很多疾病的等 。

39、幼儿园中班科学《有趣的多米诺骨牌》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有趣的多米诺

  活动目标:

  1.了解多米诺骨牌游戏的基本玩法,体验骨牌游戏带来的乐趣。

  2.通过操作探索,发现骨牌全倒与骨牌之间的距离有关系,掌握摆放骨牌的技巧。

  3.能与同伴合作,参与解决问题,积极表达自己在探究总的发现。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重点:了解多米诺骨牌游戏的玩法,体验与同伴合作游

  戏的乐趣。

  活动难点:探究多米诺骨牌的多种玩法,掌握摆放的技巧。

  活动准备:PPT、多米诺骨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幼儿现场观看多米诺骨牌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二)介绍多米诺骨牌。

  1.师:你们知道这个游戏叫什么吗?能怎么玩?怎样算成功?

  2.小结:它叫“多米诺骨牌”,玩多米诺骨牌的时候要将骨牌排好,推到第一张骨牌,如果其余骨牌依次倒下就成功。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自由探索多米诺骨牌玩法。

  师:游戏介绍完了,现在每个小朋友8块骨牌,自己尝试玩玩吧。

  (二)出示PPT,引导幼儿简单了解多米诺骨牌的多种摆法。

  师:多米诺骨牌的玩法有很多种,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幼儿分组操作,探索多米诺骨牌的摆放秘密。

  1.幼儿分组操作,将多米诺骨牌摆成直线。

  师:骨牌的摆放方法有很多种,请两名小朋友为一组,用骨牌试试摆成直线。

  2.幼儿分组操作,探索多米诺骨牌转角弧度的摆放方法。

  (四)教师小结

  1.游戏成功小技巧:摆骨牌时要让它们一个一个竖立着排,并且前后的间距要一样,转弯处更要注意骨牌间的距离。

  三、结束部分

  (一)骨牌大作战

  师:经过了多次的探索,相信小朋友们,一定掌握了玩多米诺游戏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玩多米诺骨牌游戏吧。

  (二)延伸活动

  师:告诉你们哦在世界各国很多人都喜欢多米诺骨牌,他们还将各种小机关加入游戏中,使得游戏更有难度,下次我们再将机关加入多米诺骨牌游戏中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思路很清晰,教学难度层层递进,借助视频和幼儿对多米诺骨牌的自我探究,知道和掌握了多米诺骨牌的正确玩法,通过一节活动课认识了一个新鲜的事物。这次活动,教师借助“材料介入”、“视频介入”和“游戏介入”这三个主要的介入点来组织这次“好玩的多米诺骨牌”教学活动,使得幼儿在看看、玩玩、想想、动动手中培养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同时充分体验到多米诺骨牌的好玩之处。

  不足之处:

  1.新的材料对幼儿而言比较新颖,具有诱惑力,在课堂上面孩子们忍不住去摆弄它们,这样上课的注意力就分散了许多。建议在课前和幼儿来了“约定”,让课堂的常规更好些。

  2.环节一,并不会影响到本次活动课的重点教学,可以删除,将更多的时间留在幼儿的探究环节。

  3.幼儿的探究环节,建议老师要放开些,让幼儿真正在探究中掌握多米诺骨牌的正确玩法,不要过多的去引导。教师可以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用相机或者录像去捕捉幼儿排列多米诺骨牌的各种情况,在介绍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针对这些情况来分析,有所针对性。

  4.其中探索中给出的三种现象情形中:骨牌紧密排列,倒下来教师总结是的一下子倒的,其实有些概念的错误,它其实也是一块接着一块倒下的,只是倒下来的时候加快了速度。

40、幼儿园中班科学《有趣的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四种几何图形。

  2.能找出在日常生活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物品,初步知道“形”在“体”上的概念。

  3.感受图形能够组合的乐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活动室内能找到的各种图形。

  2.不同形状物体的图片。

  3.各种形状组合的图画。

  4.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各种图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胶棒和作业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图形呢?今天,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吧。

  二、认识图形基本特征

  (一)圆形

  1.出示圆形,动画感知圆形的特点。

  圆圆的,有一条边,没有角,能滚动。

  2.认识半圆形

  圆形从中间分开就变成半圆形。

  3.圆形的代表物体—球(皮球从表面看是圆形的)。

  4.说一说不同的球类。

  大多数球类是圆形的,但橄榄球不是圆形。

  5、说一说生活中的圆形。

  圆形的钟表(活动室)、飞镖盘、圆形的盘子、圆形的纽扣、水果(大部分)、轮胎、光盘等。

  (二)三角形

  1.出示图片,动画感知三角形的三个角、三条边。

  2.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根竹棍连接,首尾固定起来,很稳定,不容易变形。

  3.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

  晾衣架、流动红旗、悬挂的彩旗、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等。

  (三)正方形

  1.出示图片,动画感知正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

  2.正方形的代表物品—魔方

  魔方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上的小方块也是正方形。

  3.说一说生活中的正方形。

  正方形的相框、手工纸、小毛巾、地砖、抱枕、正方形的桌子面和椅子面。

  (四)长方形

  1.出示图片,感知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有四条边,对边一样长。

  2.我们眼前的长方形—电视机

  3.生活中的长方形。

  桌子、国旗、门、美术本、长方形饼干、童话书等

  三、游戏:图形变变变

  1.请幼儿寻找隐藏在拼图中的各种图形宝宝。并说出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帆船、小鸡、小鸟、小鱼、花朵、大树、小男孩、房屋等。

  2.欣赏老师组合的图画。

  四、幼儿操作,图形拼贴画。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

  2.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五、结束

  活动反思:

  1、不死学,不硬背,实践才是硬道理,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让幼儿的兴趣跟着丰富有趣的活动环节走,游戏中学知识,学习中有快乐。活动结束后,幼儿精神愉悦,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2、整个活动密度适中,节奏稳定,形式多样,环节设计合理,层次分明,动静结合,很好的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整个教室的情景布置非常丰富,最大可能的利用了空间,让幼儿在其中穿梭、流连,新奇层出而不至乏味。既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对后面的活动环节充满期待。

  4、整个活动师生互动配合默契,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最大限度的给了幼儿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自由的说,开心的玩,尽情的想象,大胆的创作,再加上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幼儿的自信油然而生。

41、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光斑》反思

  设计意图

  一次,我拿着镜子从外面走进活动室,镜子的反光照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了光斑。孩子们不停滴追捉光斑,我一晃动镜子,光斑就跳跃移动,孩子们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积极主动的探索光斑的形状、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 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 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能探索光斑的形状,变化,用流利的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 本次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又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 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份。

  3、 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活动过程

  一、 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1、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扒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2、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字儿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是从哪里来的?他为什么会动?

  3、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二、 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1、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

  三、 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

  1、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2、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3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四、 活动延伸:

  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就是源于幼儿对光斑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动材料为载体,是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本次活动采用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猜想、实验,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发展了幼儿的多方面能力。

  本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活动若在室外进行,并给予幼儿更多自主的探索时间,幼儿可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其次,可及时渗透安全教育,在探索的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故意将光反射到同伴的脸上,强烈的光线刺激了孩子的眼睛,这是很危险的事。当时因抓这件事,引导幼儿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向幼儿进行俺去昂教育,懂的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42、中班科学《小车跑的快》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提倡主题活动内容“源于生活,源于兴趣”的教育理念。融入steam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方式,培养儿童探究兴趣、科学态度和简单的科学方法技能。

  结合幼儿喜欢的小车作为活动素材,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基于探究科学《小车跑得快》的现象,将小车和不同材质跑道等实验材料展开活动。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问题情境中大胆猜想,并在实验操作验证中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实验探究,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STEAM活动目标:

  1.重点:学会比较实验,体验和了解实验材料(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难点:懂得从变量上生成新问题、新想法,并大胆求证。

  3.在同一坡度,同一长度(定量)的条件下,初步掌握做比较实验的方法;

  4.学会用表格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并做出解读。

  5.懂得选择适当的材料来搭建实验场所,并保证实验的成功。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7.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三、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①幼儿具有跑步比赛的经验,并了解到比赛同时出发的规则。②幼儿具有搭建积木的技能。③具备绘画简单线条技能。

  2.材料准备:尺子、小车、光滑木板、毛巾木板、光滑短木板、教学PPT。

  四、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观看视频,了解比赛规则

  师:小朋友们,今天郑老师带你们去观看一场小车赛跑比赛,想不想看呀?

  提问:小车在哪里比赛?

  提问:小车在跑道什么地方出发呢?

  提问:哪辆小车跑得最快呢?

  小结:小车在跑道的起跑线同时出发跑向终点。

  2、引导幼儿思考影响小车速度的因素

  师:小车为什么会跑得快呢?

  小结:可能是因为小车的轮子大小不一样、跑道的坡度不同,也可能是因为跑道表面的材质不一样,所以小车的速度也不一样。

  (二)大胆假设,实验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大胆假设

  师:今天郑老师带来了两块长度一样的木板,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现在请小朋友们摸一摸它们,说说是什么感觉的。

  小结:木板是光滑的,铺着毛巾的木板是粗糙的。

  师:现在把两块木板搭成跑道,小车在木板跑道和毛巾跑道上比赛,你们猜一猜小车会在哪条跑道上跑得快些呢?请小朋友将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

  2.介绍材料

  师:实验材料有木板跑道、毛巾跑道、小车、短木板、还有一把尺子。请小朋友们两人合作先商量画出跑道在图纸上,再按照图纸搭建起来。

  3.幼儿合作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三)分享交流

  1.鼓励幼儿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2.观看视频感知科学小实验的奥妙

  小结:原来不同材质的物体表面产生的摩擦力不一样,会影响小车跑下来的速度。

  (四)结合生活中摩擦力的运用,引领幼儿的认知回归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摩擦力会藏在哪里呢?(出示图片)

  结束语:小朋友,如果两辆相同规格的小车在同一长度、表面材质一样但坡度不同的跑道上同时出发,你觉得哪辆小车跑得快呢?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我们再来一起探究吧~~

  五、活动反思

  本节科学活动,通过小车赛跑视频课件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知道小车在跑道起跑线同时出发进行比赛的规则和意义,幼儿在此环节能积极思考和参与教师的提问。在操作过程中,幼儿都能大胆自主探究各种不同的跑道,观察小车在不同材质跑道滑行的速度,判断小车在哪条跑道上跑得快,并做好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中,我能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浅显易懂,帮助幼儿理解摩擦力的奥妙。同时能处于引导者的角色,不过多干预幼儿的操作活动,注重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我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个别幼儿出现的问题,还没能把握教育契机,及时回应幼儿进行反馈。在之后生成的教学活动中,我将进一步完善本节教学活动的内容。

43、中班科学《神奇的磁铁》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预测、实验的方法探索磁铁的基本特性。

  2.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3.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磁铁的穿透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教具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ppt

  玩赛车游戏的道具:长1米,宽50厘米的KT板一块,上面有用即时贴装饰好的赛车跑道。用纸制作的赛车,底部粘有方形铁片。

  学具准备:

  1.条形磁铁,人手各1块。

  2.动手试一试环节所需材料:积木、回形针、积塑饮料瓶、树叶、小剪刀、钥匙、铁夹子、铁盒子、小铁环、镙丝钉、茶杯、木板、纸、布、硬币等。

  3.探索并验证环节所需材料:纽扣、电池、石头、螺丝、回形针、铃铛。

  4.探索并验证环节所需的记录卡,人手一张。

  5.玩赛车游戏所需材料:长50厘米,宽25厘米的KT板7块,上面有用即时贴装饰好的赛车跑道。用纸制作的赛车7部,底部粘有方形铁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磁铁不拘一格的外形

  1.教师指着吸在黑板上红红绿绿的圆形的塑料片,问:小朋友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圆形的塑料片能粘在黑板上吗?

  幼儿交流,教师出示塑料片后藏着的圆形吸铁石。

  师:磁铁又叫吸铁石,它们经过人们的加工,长得也不一样哦!小朋友们想不想和它们见见面呢?

  出示ppt展示各种各样的磁铁。

  二、通过尝试,了解磁铁的“吸铁性”

  1.师引导幼儿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利用磁铁可以( )。

  2.引导幼儿探索新知:磁铁究竟能吸住哪些东西呢?

  (1)幼儿取出老师课前分发的实验材料盒。

  (2)幼儿尝试用磁铁去吸盒内的小物件,把能吸住的放在一起,不能吸住的放在一起。

  (3)引导幼儿找规律。

  说说用磁铁吸住了什么物体。

  投影显示这些实物,引导幼儿归类: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4)教师小结,过渡:磁铁可以吸住铁制成的物体,也就是铁制品,以及铁以外的一些金属,比如硬币。根据这个特点我们来猜一猜磁铁可以吸住哪些物品。

  (教师出示ppt,幼儿打开记录表)

  引导幼儿先进行预测,猜想磁铁能吸住什么,认为能的在记录表里打“√”。

  引导幼儿进行验证,用磁铁一一试一试,验证刚才预测的结果。

  (5)指名幼儿汇报验证的结果。

  三、认识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1.小朋友们,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以及铁以外的一些金属,那么用磁铁吸磁铁会怎样呢?

  2. 教师先介绍磁铁的两极:南极S,北极N,并引导幼儿强化这个知识点。

  两名幼儿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引导幼儿交流结果。

  第一步:N极碰N极怎样?教师引导幼儿交流结果。

  第二步:S极碰S极怎样?教师引导幼儿交流结果。

  第三步:N极碰S极怎样?教师引导幼儿交流结果。

  3.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磁铁有(两极),(南极)和(北极),相同的极会(互相推开),不同的极会(互相吸引)。

  四、在游戏中探索磁铁的磁性穿透力。

  师:原来磁铁还有两极性,磁铁里的奥妙真不少,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磁铁的游戏,继续去寻找磁铁的神奇。

  教师演示玩赛车游戏。

  取出用KT板和即时贴做好的弯曲的赛车跑道,将板子搁在两张椅子中间,将板子上放置一辆底座粘贴了铁片的纸赛车,将磁铁放在KT板下沿着跑道向前移动。

  幼儿分组玩赛车游戏。

  幼儿取出课前老师分发的道具,各小组幼儿轮流玩赛车游戏,教师提醒幼儿磁铁尽量不离开板子,紧贴板子向前移动,否则赛车就会停下来。

  师在幼儿玩好后,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赛车可以向前移动?

  幼儿回答,师告诉幼儿:原来磁铁的磁性有穿透力,隔着东西也有吸引力,磁铁越大,吸力越大。

  五、师幼共同总结磁铁的特性。

  师: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好玩的游戏,很开心,也有很大的发现,先是发现了磁铁能吸东西,吸什么东西呢?(引导幼儿说出磁铁能吸铁的东西)师:后来又发现了一个秘密。(引导幼儿说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磁性原理。)师:在玩赛车时我们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磁铁能隔着物体吸东西。)师:磁铁的奥妙真不少,它还隐藏着很多奥妙等着我们去发现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玩磁铁的游戏!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操作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在总结磁铁特性这一环节,做的还不到位,有点急于求成,要先让幼儿来讲出他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引导,做最后的总结。在活动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讲述表格填写规范时语言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仍然有些幼儿将猜测和验证环节混淆起来,不会填写表格。此外,应将游戏探索磁铁特性这一方式延伸到今后的玩磁铁的活动中。

44、幼儿园中班科学《神秘的弹性物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积极动手做科学小实验,初步感知弹性物品的特点和性质。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7、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教具:录音机、磁带、弹簧、贺卡、小兔图片;学具:海绵、气球、松紧带、皮筋、积木、铅笔、雪花片、磁带盒、纸、发套、高弹手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神奇的世界里”(放录音),“听,多好听的声音,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带幼儿学小鸟飞的动作进入教室。

  〈二〉基本部分

  1、通过操作感知弹性物品的特点。

  〈1〉幼儿每人一根皮筋

  “来到了神奇的世界,大家看看我们身边的桌子上有什么?”〈皮筋〉“现在你可以玩一玩,但玩的时候,你要仔细看,它会怎么样?”幼儿玩耍,教师观察。“请你拉一拉皮筋,边玩边仔细看,它会怎么样?”教师小结:皮筋用力拉开后会变长,放开后回到原来的样子。

  〈2〉每组一个小篮子,内装有海绵、气球、松紧带等弹性物品

  教师揭开盖布:“神奇世界的东西可真多,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些什么呢?”〈请幼儿看一看、讲一讲。〉“小朋友想玩玩这些东西吗?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玩玩,看看谁的玩法最独特。”〈启发幼儿可以跟组里的小朋友换着玩〉

  教师对这些问题逐个进行引导。

  比如:“吹气球”提问:没吹的气球是什么样的?往气球里吹器,气球会有什么变化?给气球放气,它会怎么样?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这些弹性物品的性质、特点。

  “刚才我们玩了这么多东西,准能说说它们有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幼儿思考,各抒己见,自主表达各自的观点。

  3、启发幼儿联想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有弹性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皮筋、海绵、气球对它们用力以后,会变形,手放开后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有弹性的,那么除了这些东西外,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呢?”

  4、指导幼儿进行弹性、非弹性分类,进一步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5、发散性思维训练:“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设计一件什么样的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述〉对每一位幼儿设计出来的每一件物品,不论好坏,都要做出积极的评判,鼓励幼儿积极思考,激发求异思维的火花。

  6、延伸活动:“制作弹性玩具――会跳的电池”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现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幼儿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