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会变的门洞》教案剪线长短
大班科学《会变的门洞》教案剪线长短
1、大班科学《会变的门洞》教案剪线长短
通过本课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剪线长短、剪线相间距离与门洞大小的关系。能自主看图示操作,并大胆表述探究发现。在尝试、提问、分享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发展与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让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征,创设“钻洞洞”游戏情境,以“怎样让洞洞变大”为问题,鼓励幼儿在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的探究过程中,寻找习得“让洞洞变大”的两个关键经验。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剪线长短、剪线相间距离与门洞大小的关系。
2.能自主看图示操作,并大胆表述探究发现。
3.在尝试、提问、分享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能自主看图示,并按图示尝试操作。
2.活动难点:发现剪线长短、剪线相间距离与门洞大小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操作图示:大的一张,小的每组一张。
2.A4纸张若干,剪刀每人一把。
3.三个不同大小的熊玩偶。
活动过程
一、迁移已有经验剪门洞,感知边框宽窄与门洞大小的关系。
⑴ 引出话题。师:老师带来了两只熊,它们有什么不同?
⑵ 提出要求。师:请你们在一张纸上为大熊或小熊剪一个门洞,剪的门洞有两个要求,一是能让熊穿过去,二是门洞的四个边框都不能断。
⑶ 检验、展示。教师逐一用不同的熊对剪好的门洞进行检验,并让幼儿把大、小门洞挂到有大、小标记的展板上。
⑷ 观察比较。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大门洞的边框和小门洞的边框有什么不同?
⑸ 小结:大门洞的边框窄,小门洞的边框宽。
二、观察操作图示剪门洞,探索三维空间与门洞变大的关系。
⑴ 提出任务。师:熊妈妈也想请你们为它剪门洞,让它能穿过去,你们能行吗?熊妈妈的身体大大超过了这张纸,你们能剪出它穿得过去的门洞吗?先剪剪试试。
⑵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成功的:你是怎样剪的?)
⑶ 范例引导。师:你们有没有剪成功?有一个小朋友叫林棒.刚开始也和你们一样,没有成功。他坚持不放弃,不断尝试,终干有一天,他剪出了一个能让熊妈妈顺利穿越的门洞。
出示大门洞范例,师幼合作让熊妈妈穿过门洞。师:为什么门洞比原来的纸大?
⑷ 寻找秘诀。师:棒棒是怎么剪成超大门洞的呢?他把这个剪超大门洞的秘诀画了下来(出示操作图示),请大家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剪超大门洞的秘诀。
把小的操作图示分发到每组,幼儿自主观察。师:如果你已经有了发现,可以拿一张纸试一试,我们有五分钟时间.看你能不能变出这样神奇的大门洞。(为每组提供足够多的A4纸)
⑸ 幼儿尝试按图示操作,教师仔细观察,对有困难的幼儿进行适度引导和启发。
⑹ 交流难点。如:剪掉的阴影部分在开口处还是在闭口处?阴影部分应剪得宽一些还是窄一些?为什么?
小结:按图示剪,能让门框纸条不断变长,这样就会变出一个远远大于原来纸张的超大门洞。
三、巩固剪门洞经验,强化剪线长短、相间距离与门洞越变越大的关系
⑴ 提出新的挑战。师:你们能不能为老师剪一个门洞?你准备怎样剪老师能穿过的大门洞呢?(鼓励幼儿把准备操作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师追问:剪特别大的门洞,要注意什么呢?(边框尽量剪窄一点)
⑵ 幼儿自主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⑶ 检验。第一个剪成的门洞,由老师试着穿越。后面剪好的门洞,请客人老师穿越检验。检验好的门洞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挂在“超大门洞”展示板上。
⑷ 讨论:为什么门洞会越来越大?(引导幼儿回答:因为边框越来越窄)
⑸ 集体穿越门洞。师: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你们剪的最大的门洞能让几个小朋友同时穿过呢?哪个门洞最大?估计几个小朋友能同时穿过?请老师帮我们拍照。
活动总结
此次科学活动“会变的山洞”的教学尝试,让我谋深地体会到幼儿的兴趣性体验与自主性体验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游戏情境的设计,一要考虑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赋予教学活动一定的角色性情境;二要考虑幼儿自身游戏的需求,尽可能地把孩子的参与设计到游戏情境之中。从为大熊、小熊以及熊爸爸剪门洞到为教师,为自己、为家人剪门洞,孩子们的游戏兴趣逐渐被调动起来,这是为孩子们自主探究”剪线长短、相间距离与门洞大小关系”所提供的最重要的学习支撑,由此激发起幼儿的自主学习意愿,使之充满愉悦地投人到整个学习活动之中。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大班教案《会变的颜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颜色的奇妙变化,体验玩色活动的乐趣。
2、认识三原色,尝试用三原色调配出其他颜色,初步了解颜色变化的规律。
3、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用三原色调配出其他颜色,初步了解颜色变化的规律。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紫、橙三个颜色宝宝的图片。
2、红、黄、蓝颜色的水各两杯,红、黄、蓝颜料各1支,调色盘、排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和红、黄、蓝三个颜色宝宝交朋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全老师带来了三个颜色宝宝来跟你们交朋友啦,快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2、教师依次出示红、黄、蓝三个颜色宝宝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
二、教师以扮演小小魔术师来变魔术的形式,指导幼儿进行调色实验。
1、教师:“你们知道吗?红、黄、蓝三个颜色宝宝又叫做三原色,它们可神奇啦!只要其中的两个颜色宝宝手拉手就能变出不同好看的颜色。不信,今天老师就用颜色宝宝来变一个神奇的魔术,谁想看(让幼儿举手)你们看看老师这有一杯什么颜色的水?(红色),还有一杯是什么颜色的?(黄色)好了,小朋友们要仔细看清楚,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千万不要眨眼睛哟!”
2、教师摇晃杯子,请幼儿观察。
教师:小朋友们喊1、2、3我把手拿开,小朋友们看看杯子里有什么变化,变变变(小朋友一起喊1、2、3)变成什么颜色了?(橙色)
3、教师揭开谜底,将红色和黄色混合就变成橙色。(出示颜色宝宝图片(红+黄=橙色)提问:小朋友们见过什么东西是橙色的?)
4、教师请一名幼儿上讲台当“小魔术师”变颜色。
教师小结蓝色和黄色混合就变成绿色。(出示颜色宝宝图片(蓝+黄=绿))提问:“小朋友们见过什么东西是绿色的?”
5、教师请幼儿分组进行(红+蓝=紫色)的实验。
教师小结,将红色和蓝色混合就变成紫色。(出示颜色宝宝图片(红+蓝=紫))提问:“小朋友们见过什么东西是紫色的?”
三、教师出示范画,用颜料示范调色并把颜色涂在范画上。
四、指导幼儿调配颜料给水果涂色。
(1)让幼儿用红、黄、蓝三种颜料调配出绿、紫、橙等颜色,涂在没有着色的画上。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评价。(可提示幼儿橘子可上橘黄色和绿色,葡萄可上绿色和紫色。)
教学反思
一、选材生活化。新《纲要》科学领域中内容与要求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各种颜色有着比较多的接触和感知。但对各种颜色的变化,还是不够清楚。因此,我选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变化明显的颜色来组织活动。单纯的讲解颜色的变化很难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在《会变的颜色》活动中,我设计了有关颜色的实验,通过让幼儿动手来尝试发现颜色的变化。
二、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在体验中得到快乐。我认为幼儿的主动探究与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活动中,我抛给幼儿一个能引起幼儿探究兴趣的问题。以老师的一个变颜色的魔术,引发幼儿对颜色发自内心的兴趣,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幼儿只有猜想,没有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是无法获得发展的。因此,我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物质条件,如:红、黄、蓝三种颜料、透明小塑料杯、棉签、未涂色的图片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调配颜色,混合后细心观察,发现颜色的变化,培养了幼儿主动尝试的探索精神。
经历探索之后,每个人都有把自己的发现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此时,我鼓励幼儿轮流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引导幼儿说说:“哪两种颜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了”。幼儿可以澄清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做法,尝试学会用不同方式解决同一问题。
总之,这个活动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改革,不断进步。
3、大班科学教案《会变的影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影子,获取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体检。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3.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一只灯或手电筒等光源。(作手影游戏用)
2.幼儿用书画面“这些手影像什么”。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注意。
“小朋友,你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太阳光、电灯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有影子了)“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树、花、房子、动物等)“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儿猜测并讨论)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幼儿知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及变化
“请你到外面看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再找一找、看一看,还发现了哪些影子?它们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变?为什么会变?怎么样就使自己没有影子了?”(我们把光的位置改变了,影子变会改变,躲到阴暗处,就没有影子了。让幼儿改变光照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3.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玩手影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手影游戏。老师用手做一个影子,让你们猜这是什么?然后再跟老师学着做好吗?”师生共同做手影游戏。“我们变了这么多手影,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手影吗?”(手的不同姿势形成了不同的影子)
活动建议:
启发幼儿注意晚上在马路上,路灯照着自己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活动反思:
由孩子在户外活动不经意的一个游戏,给了我构思,捉住了他们喜欢玩的这个特点,同时这个活动比较贴切生活,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进一步探索,在设计中我由浅及深,层层递进扩展和深化了幼儿关于影子的概念,还通过玩手影这一活动环节,强化了活动的趣味性。
4、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变的水》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会变的水
此次活动是大班主题活动《奇妙的水》中的一次常识活动,这个主题对孩子们来说很感兴趣,非常喜欢动手操作。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反思: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
这次活动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活动,让一部分幼儿坐在两排台阶上,一部分幼儿围坐成圆圈,以便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出示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冰块问“水是怎么变成冰”时,由于从冰箱中拿出来有段时间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开始争论:“冰怎样变成水了?”“这个冰块怎么这么小了?那块还很大呢?”……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到的,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小手捂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当提问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气变成水?” 幼儿一时难以回答上来。我就请幼儿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提示在歌曲《云》中这样唱:“白云白,蓝天蓝,……不装鱼,不装虾,装的却是小雨点”。对幼儿讲解水蒸汽升上天空后,会变成白云,遇冷后会变成雨水落下来。提问:小朋友在洗热水澡的时候,有水蒸气吗?墙上为什么会有水珠呢?再提醒幼儿思考,我们现在有什么办法让水蒸气变成水。这样一下子就启发幼儿想出了好多方法。“找来冰箱里冷的空气。”“玻璃是冷的,把玻璃盖在上面”。“我的手也很冷,也可以放在上面让它变成水”……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把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当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水蒸气也会变成水时,小朋友都围过来试一试。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存在问题:
1、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如每组准备一只酒精炉、烧杯,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3、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
4、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5、大班音乐教案《声音长短》含反思
教学设想:
声音的长短是通过一些音乐活动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做到:音乐与律动的结合、音乐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完成,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锻炼儿童的表演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好办法。
在教学本课时,先播放动物嬉戏的录象,让儿童通过看、听、模仿他们的声音和动作,初步感受声音是有长有短的。在此基础上,让儿童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的组合练习,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然后让儿童用“×— 、× 、××”这三个节奏型说话,培养儿童创造节奏的能力。最后播放一段2/4拍音乐,让儿童用打击乐器或肢体语言表现本歌曲中的“×— 、× 、××”。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让儿童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
2.会用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及肢体语言等方式表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3.让儿童感受、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儿童稳定的节奏感。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借助小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听一听、仿一仿
1.课件呈现动物嬉戏的录象。
要求:欣赏完后,让儿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模仿一下。
【通过欣赏儿童喜欢的各种小动物,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2.让儿童模仿自己所看到动物的声音和形态。
(1)指声表演。
(2)集体表演。
【给儿童模仿的空间,是让他们参与学习的过程。首先,调动了儿童自主探索的欲望,其次,让儿童了解到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是有长短的,初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
3.整理儿童在录象中收集到的声音,如:
小鸭:嘎 嘎 小猫;喵 — 小狗:汪 汪汪
小鸡:叽叽 叽叽 青蛙:呱 — 小羊:咩 咩……
4.儿童用不同方式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比一比,谁表现的方式多。
【在活动中,儿童的表现方式有很多,如:①模仿叫声②拍手、拍腿、拍肩③跺脚④体态律动(跳跃、跑跑、走、舞蹈动作等)⑤捻指⑥嘴打梆子⑦“嗒”式读谱法……】
二、谈一谈、议一议、仿一仿
1.让儿童收集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和动作。
2.儿童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声音和动作:
泉水:叮 咚
火车:呜…呜…卡嚓 卡嚓
大钟:当 —
汽车:嘀 —
闹钟:嘀嗒 嘀嗒
牛 :哞 —
老鼠:吱吱 吱吱
心脏跳动:咚 咚
钉钉子:叮当 叮当
狮子:吼 —
小兔:蹦蹦 跳跳
【通过收集自己所熟悉的声音或动作,并按节奏模仿出来,进一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
3.节奏组合表演
(1)师引导:谁能用刚才收集的火车的声音来表演火车开来的声音?
(2)儿童自由组合表演,教师给予指导。
(3)请表演好的儿童表演展示给大家看,并给予奖励。
鸣笛声‖ 呜 呜 ︱ 呜 呜 ︱ 呜 呜 ︱
车轮声‖卡嚓 卡嚓 ︱ 卡嚓 卡嚓 ︱ 卡嚓 卡嚓 ︱
【奖励提高了儿童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4.以小组为单位,边听《火车开了》边模仿鸣笛声和车轮声。(可以用声音,也可以律动)
5.儿童分小组合作表演其他声音和动作的组合,教师指导。
(儿童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既培养了儿童稳定的节奏感,又熟悉了歌曲《在动物园里》,为下一节教学这首歌曲奠定了基础。)
① 小鸭:嘎 嘎 小鸡:叽叽 叽叽
② 锤子:咚 咚 钉钉子:叮当 叮当
……
6.教师引导儿童由二声部逐渐过渡到三声部:
① 小猫:喵 — 小羊:咩 咩 老鼠:吱吱 吱吱
② 大钟:当 — 铃声:叮 呤 闹钟:嘀嗒 嘀嗒
③ 风 :呼 — 泉水:叮 咚 树叶:哗啦 哗啦
④ 狮子:吼 — 青蛙:呱 呱 小兔:蹦蹦 跳跳
……
7.分组表演,比一比,哪组配合最默契,表演的种类多,节奏稳定。评奖激励,自评、互评。
(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
【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身体验了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这样,不仅儿童学得轻松,而且培养了儿童的合作能力。】
三、创造节奏。
1.用“×— 、× 、××”三个节奏型说话。
(1)师示范:小白 兔 ︱ 跳跳 跳 ︱
(2)儿童创造:如:
① 老 师 ︱ 早上 好 ︱
② 小妹 妹 ︱ 真漂 亮 │
③ 哎 — ︱ 你 在 ︱ 哪 里 ︱
④ 赵丽 君 │ ……
比一比,谁创造的有新意。
【语言本身就有生动、丰富而美妙的节奏,结合语言,提取节奏对儿童来说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2.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演奏“×— 、× 、××”
(1)认识打击乐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
(2)让儿童尝试演奏,了解其音色,同时教师规范其演奏姿势。
(3)尝试用打击乐演奏前面所创编的节奏。
3.播放《在动物园里》,儿童用打击乐演奏歌曲中的“×— 、× 、××”节奏,也可律动,如:跑跑 走,或蹦蹦停、拍手等。
【用打击乐表现“×— 、× 、××”,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儿童分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能力。】
四、在儿童的欢呼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儿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反思这节课,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1.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教师以与儿童平等的身份参加活动,通过引导,发挥主导作用,和儿童共同探索知识,和他们亲切交流。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儿童敢于大胆探索创新,敢于大胆表现自己。比如:让儿童收集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并模仿,他们都积极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向大家展示。
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2.让儿童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
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参与者。让儿童收集自己熟悉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各种器官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并用自己的语言去创编节奏,让儿童了解到,原来动物的叫声有节奏,我们的语言也有节奏,从而把复杂而枯燥的节奏变得简单而有趣。这样,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轻松地获得音乐知识。
3.变“枯燥”的知识传授为“有趣”的知识探索。
如果用传统地教学思想和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儿童“×— 、× 、××”节奏型的名称和时值。实践证明,儿童对这种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方法毫无兴趣。但这节课是让儿童自己收集和模仿各种声音和动作,并应用“×— 、× 、××”这三个节奏型说话,然后从声音中、动作中、语言中形成“×— 、× 、××”的节奏概念。这样,既激活了儿童的思维,调动了儿童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儿童创造节奏和感受节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趣味教学,让儿童感受到音乐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学习音乐理论是件简单而有趣的事。
4.培养了儿童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无论是读节奏还是用体态律动表现节奏,或是创编节奏,都注重激发儿童的即兴发挥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将拓宽自己的视野,拓宽儿童的思维,将课改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
6、大班科学教案《会变的月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故事及观看月相变化图,初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2.尝试运用语言、动作及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月亮变化的理解。
3.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能关注月亮的变化。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学习DVD
2.动态教具
3.课件
4.幼儿用书、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根据幼儿已学的美术活动中《月亮姐姐》,进行经验的迁移
师:上星期的美术课中,我们学习画了一个美丽的小姐姐,我要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想起来,她是谁?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她长了一对美丽的翅膀。
师:对,是月亮姐姐,那哪位小朋友还记得月亮姐姐的脸是什么形状的?有的小朋友画了圆圆的月亮姐姐,有的小朋友画了细细弯弯的月亮姐姐,咦?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月亮姐姐的脸可以变化?
2.倾听故事《月亮姐姐做衣裳》,激发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愿望
(1)师:为什么月亮姑娘做的衣裳总是不合身呢?(激发幼儿发现月亮在不停的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看到的月亮形状。
师:你见过的什么样的月亮?像什么?(鼓励幼儿用语言和行动进行表达,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幼儿所讲月相)
(3)播放《月亮姐姐做衣裳》的动画,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月亮的变化规律。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月亮姐姐做衣裳》的动画,请你看一看,月亮姑娘的变化和你看见过的和想象中的有什么不一样?
3.简要解释月亮姑娘变化的原因,使幼儿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现在都知道,月亮姐姐每天都在变化,那小朋友们知道"月亮姐姐"为什么变化?请你们大胆地猜一猜,然后告诉老师。
(2)播放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月亮姑娘的变化是因为地球影子的投射
师:小朋友来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请你看一看,月亮姐姐在哪儿?地球在哪?那太阳光照射进来的时候,月亮姐姐被谁挡住了啊?原来是月亮姐姐和我们居住的地球想晒太阳,可是月亮姐姐的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这个怎么办?
师:月亮姐姐很聪明,她想到一个好办法,请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办法?[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用故事性的语言,引导幼儿了解月亮在围绕地球旋转)噢,原来月亮姐姐想到了,只要围绕地球旋转,当它转到地球和月亮中间的时候,是不是就能完全晒到太阳啦?
4.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幼儿理解图片所表达的意思,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1)师:月亮姐姐聪明不聪明啊?那老师现在就来考一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小朋友比不比月亮姐姐聪明。
(2)观看教学挂图,幼儿理解图片所表达的意思。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每幅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初一、十五、二四等),那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教师出示动态教具,请幼儿总结月亮变化规律
引导幼儿说出随着时间的变化,月亮每个月开始的时候变成细细的月牙,到了每月十五就变成了大圆盘,到了月底的时候又慢慢变回了月牙的形状。
5.幼儿根据月亮变化规律进行填图游戏
师:你们看,图中的初九和二十四号得月亮被刘老师不小心擦掉了,现在忘掉了她们的样子,请你们当我的好帮手,帮我把她们的样子画出来好不好?
(请幼儿在幼儿用书中添画出来)
活动反思:
今天,教学活动为大班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主要是让幼儿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会发生变化。
7、大班科学教案《变大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充气玩具,如气球、塑料袋、游泳圈等,打气筒
2、轻松欢快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出示玩具气球,与幼儿一起讨论:气球如何变大?
二、给气球充气
1.教师给气球充气,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仔细看一下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气球的变化:越来越大。
2.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教师分给每个幼儿一只气球,!来自快思老师教案.!请幼儿尝试给充气玩具充气并提醒幼儿不要充的过满。
四、师幼共同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
师:“现在请宝宝一起变成一个小气球,老师要开始充气了,气球变大了变大了、、、、、、”
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拉手拉个圆圈,给气球充气。
师:“现在我们所有的宝宝一起变成一个小气球,我们一起来充气吧!”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手拉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五、鼓励幼儿随着音乐变一变。
请幼儿随着越来越强的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的过程,随着音乐减弱表现气球越来越小的情形。
六.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尝试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增加活动乐趣。
活动反思:
气球本身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通过让幼儿亲自尝试给气球充气,直观形象的让幼儿感受到气球充气过程中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大胆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8、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比长短》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虽是学前大班的学生,但学生的书本学具时常乱放,小书包里的东西也是乱糟糟的;通过此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爱护学具,按书本学具的大小、长短,有序地整理自己小书包的能力。
活动目标
1. 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4.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 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 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 引导观察
谈话:小朋友,你们每组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吗?现在你们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 交流、汇报
(1) 问: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什么了吗?
(2) 小组交流。
(3) 学生汇报。
(4) 引导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 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 小组汇报。
4. 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 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
三、反馈练习
1. 教师谈话:现在 ,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 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做书中的练习题。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 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 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 , 比一比,听清要求。
3. 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 ; 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 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 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小结。
教学反思
1、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并能动手正确的比较物体的长短。
2、 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但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一日就能成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大练习力度,反复训练。
9、大班科学教案反思《会变的黄豆》
设计意图:
孩子在幼儿园每天喝的香香甜甜的豆浆是哪里来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黄豆”的主题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收黄豆喽》,锡剧欣赏《双推磨》,创新活动《会跳舞的黄豆宝宝》等。科学活动《会变的黄豆》为其中之一,旨在通过幼儿亲身的操作和尝试,初步了解豆浆的制作过程,引导幼儿关心生活中的小事,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亲身操作,初步了解传统制作豆浆的过程,激发幼儿爱吃豆浆的兴趣。
2、乐意参加制作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带幼儿参观豆浆店。
2、石磨、纱布袋、操作衣、盛浆容器、小调羹、杯子、水盆,干黄豆、浸泡过的黄豆若干。
3、电饭锅、豆浆调料(牛奶、葱花、紫菜、蜂蜜、榨菜末等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干黄豆和湿黄豆)
1、这是干黄豆和昨天浸在水里的黄豆,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亲手去摸一摸,看一看,自由讲一讲)
2、这两种黄豆可以做出哪些好吃的东西?
3、小朋友说湿黄豆可以磨成豆浆,我们上一次也到豆浆店去看了黄豆是怎样变成豆浆的,今天我们也来试一试,把黄豆磨成豆浆好吗?
二、操作 (带幼儿来到操作台)
1、看一看操作台上有什么?我们可以怎样来使用这些工具?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讨论)
2、初步讲解操作方法。
(1)传统的豆浆都是用这种石磨磨出来的。小朋友可以在上面的操作孔中放入浸泡过的黄豆和适量的水,转动石磨,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刚磨出的豆浆还有豆渣在里面,小朋友可以根据现有的材料想办法过滤,把豆渣分开来。
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参与活动,给有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
注意点:
(1)幼儿不能磨出豆浆的原因有:①石磨是否倒转。②黄豆太多水太少。
(2)石磨嘴要对准盛豆浆的容器。
(3)提醒幼儿可以用沙布袋来沥豆渣。
三、分享
1、用电饭锅煮豆浆,同时幼儿讨论:
(1)豆浆有什么营养?我们吃了会怎样?
(2)豆浆有哪此吃法?
2、品尝豆浆,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调料加入豆浆,体验劳动的快乐。
活动反思:
源于生活的科学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本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事物与现象的探索欲。[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地观察、操作,去发现、感知和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操作,初步了解传统制作豆浆的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
本活动设计新颖,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教态自然,能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孩子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过程幼儿自始自终都能轻松愉快的参与探索,活动效果较好。
10、大班科学教案《蜕变的花蝴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的蜕变过程。
2、能够把自己搜集来的资料与同伴一起分享与交流。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了解蝴蝶蜕变的过程,并能与同伴一起交流。
【活动准备】
1、课前请幼儿回家了解有关蝴蝶的知识,并把相关资料带到幼儿园。
2、课件《蜕变的花蝴蝶》
3、蝴蝶的蜕变音乐(卵、幼虫、蛹、蝴蝶音乐四段)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各种蝴蝶的图片,引起兴趣。
请幼儿进行交流:
1、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你见过蝴蝶吗?在哪见过的?
二、观察蝴蝶的特征。
1、师:蝴蝶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形状、颜色、花纹)它的翅膀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有的蝴蝶是靠颜色保护自己的。)你还知道蝴蝶有哪些保护自己的办法呢?(教师参考:蝴蝶具有敏锐的感觉构造,可侦测到敌人的来临,而迅速逃逸。且成蝶具有两对翅膀,可协助快速飞离现场。)
2、师:猜猜看蝴蝶的嘴巴长什么样?(蝴蝶的嘴巴不吃食物时是收起来的,像卷曲的弹簧一样。吃食物时,将嘴伸直,吸取花蜜,像吸管一样。)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搜集来的资料与同伴一起分享与交流)
三、了解蝴蝶一生(卵、幼虫、蛹、蝴蝶)
1、请幼儿猜猜:蝴蝶的一生一直在变化,你知道蝴蝶是怎么变出来的吗?
2、师:他们每个阶段都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根据图片说一说。)
3、教师在帮助幼儿梳理语言的时候,可以用肢体语言来配合讲解。
4、游戏:蝴蝶的一生
(1)请幼儿说一说:蝴蝶在卵、幼虫、蛹、成虫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会用动作来表现吗?
(2)请幼儿跟着不同的音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蝴蝶的蜕变时的不同样子。
四、结束活动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关于蝴蝶的这么多的知识,我们知道蝴蝶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蝴蝶四个阶段。
2、教师提问:老师还知道有一种昆虫和蝴蝶长的像极了(出示蛾的图片),他不是蝴蝶,他的名字叫做蛾,小朋友们今天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搜索一些有关于蛾的知识:蝴蝶和蛾究竟会有什么区别呢?请你把答案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本次活动的开展,是从孩子的兴趣点生成的,所以幼儿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活动中蝴蝶图片的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游戏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幼儿了解了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使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美,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语言(故事)、艺术(表演)、健康(游戏)等领域教育的渗透,体现了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幼儿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当然活动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游戏《毛毛虫变蝴蝶》内容太简单,只停留在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蝴蝶的4个生长过程,没有更深的去挖掘。可以在每一遍游戏结束,让幼儿摆出不同的姿势,“变”出不同的蝴蝶,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这样可以使游戏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味,也更有挑战性。
11、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会变的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冰;能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
2. 激发幼儿对水的变化的兴趣和好奇。
3. 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 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幼儿在家里冰箱做过结冰的实验;酒精炉、烧水的壶或其他容器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回忆水变冰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把水变成冰的。教师小结:水在0℃以下会结冰。
2. 幼儿操作实验,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① 激发幼儿讨论水遇热会发生什么变化。介绍操作材料及用法,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水在加热后发生的变化。
② 提问: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水气是从哪里来的?"屈,老师.教案,网出,处! (水变成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后到哪里去了?(飘散到空气中去了。)
3. 引导幼儿讨论并实验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③ 提问:我们能不能让水蒸气变成水?(让幼儿把冷的物体放在水蒸气上,观察蒸汽凝结成的小水珠;幼儿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感受手的潮湿。)
④ 小结:水冷了就会变成冰,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冷了又会变成水。
4. 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家用较扁的盆里放满水,置于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观察水的变化。(水变少了,水在常温下会蒸发成气体。)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12、大班科学教案《多变的世界》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幼儿从小班、中班到大班在不断成长,马上要升入小学。这次活动要从幼儿自身的成长变化入手,让幼儿逐步感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的道理。通过玩玩做做,让幼儿动手动脑 ,从而发现人是最聪明能干的。人可以改变世界,让幼儿知道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让幼儿初步了解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的道理,只是有的事物变的快很容易被我们发现,有的事物变得慢不容易被发现。
2. 人可以使事物发生改变,变成自己想要的事物。
3. 激发幼儿探索事物“变化”的兴趣,体验变化所带来的乐趣,以此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知道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变化”一词比较抽象,具有相对性。让幼儿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活动准备
幼儿各个时期的照片数张 ,水温计一个,冷热水各一杯 【青蛙卵—小蝌蚪—青蛙】渐变图一张,四季变化图一张,【花开—花落】图一张
幼儿操作材料:手工纸、水彩笔、白纸、气球、橡皮泥、水温计
活动过程
1. 请幼儿观察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感悟自己的变化,知道自己是在不断变化的。
小结幼儿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引发幼儿讨论:以后自己还会不会变?诱导幼儿大胆想象自己将来的变化。
老师总结:人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
2. 感知自然界的变化
@ 天气温度、四季的变化
向幼儿出示四季变更图让幼儿讨论:一年四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里,小朋友穿的衣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时穿棉衣?有时穿单衣?这说明了什么变化?
@ 动植物的变化
A. 出示【青蛙卵—小蝌蚪—青蛙】渐变图,让幼儿感悟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使幼儿体会动物成长中的变化。
B. 出示【花开—花落】图,让幼儿讨论花会不会变?怎样变?可以问幼儿有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让幼儿自由畅谈,教师加以引导。最后总结:世界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有的东西看不道它的变化是因为变的慢。有的东西能够很快发现是因为变化的快。
3. 让幼儿知道人可以使事物发生变化。人是最聪明能干的。
A. 让幼儿观察老师折纸,老师把一张手工纸折成了一条美丽的小鱼。[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通过老师使一张纸发生的变化,使幼儿乐意主动的进入到实际动手操作当中,也使自己身边的操作材料发生变化。让它们变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B.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各种材料,使这些材料发生变化。如可以用彩笔把一张白纸变成一张美丽的图画。把水温表分别放入冷热水中感受温度的变化。吹气球,气球会变大。可以将橡皮泥捏成不同的物品。让幼儿体验变化所带来的乐趣。
老师小结幼儿的发现,并给予充分的肯定。总结人可以使事物发生变化。
4. 教师讲解人们可以把一些事物发展成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例如人们用水利、电力发电。空调的发明可以让我们冬暖夏凉。利用太阳能人们研制出了太阳能热水器等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总结: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能干的,人类可以改造社会。从而鼓励幼儿树立理想,学好本领,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教学反思
1. 从选择教学内容上来讲,能够从幼儿自身出发,从幼儿的自身成长变化入手,逐渐过渡到自然界中四季的变化、动植物的变化。进而升华到人可以改变事物,使东西发生改变,内容由浅入深,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2. 对于活动过程的反思: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能够通过教师投放的材料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并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幼儿的这些能力得到自主发展。但我在这次活动中由于投放的同一种材料过少,没有达到同样的材料幼儿人手一份,一开始有的幼儿无所是从,不知道选什么,待有的幼儿做出选择后,他就相中了而后去抢。影响了幼儿的情绪,影响了课堂效果。还有由于太过自由的自主创造,自主变化,有的幼儿拿到手工纸后不知道要折什么,改来改去手工纸成了一张废纸。改变了要把事物变成有用的东西的初衷。
3. 如果再让我重新上这堂课:1 我会在投放材料上做一点改变,我将让所有的材料人手一份,以此杜绝抢的现象。2 增加一个活动目标:人不仅可以把事物变成美的东西,也可以把它变丑。从而引发幼儿要做有用的人,不做无用之人。
13、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按长短排序》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比较长短差别明显的3~4个物体,按从长到短活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2、愿意大胆描述自己的排列顺序。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二、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3~4根吸管、排序板等。
三、指导要点:
(一)引导幼儿复习比较长短
引导幼儿比一比、找一找,分别找出其中最长、最短、比较长的吸管。
(二)按长短排序
1、鼓励幼儿自由探索:为3根吸管排序。
2、引导幼儿描述排序顺序: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
3、再增添一根吸管,引导幼儿再次排序。
四、延伸活动:
分组活动
1、画面条:投放书面联系、水彩笔,"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在一组线条中添画一跳最长、最短或比较长的线条。
2、操作组:投放铅笔、铁线、毛线、纸条等引导幼儿为各种材料按照长短排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设计较好。环节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时,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兴趣很高。数学就是服务生活的,孩子在操作和游戏中掌握了区分长短的方法,理解了长短顺序的关系。
在幼儿分组操作时,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对于接受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与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并实施重点关注;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在操作环节发现掌握不好的孩子,在游戏环节重点关注策略,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好掌握;另外,在一日活动将此项活动延伸到各个环节,随机教育和引导。
14、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叠次数越多越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活动难点:探索不同形状的桥面与桥的承重力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PPT、纸盒若干、AM纸人手一张、雪花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幼儿回答完后,集体观看PPT,教师小结: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都很牢固,可以行走,可以跑车。那今天大家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座小桥?老师介绍材料,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做桥墩,纸用来做桥面。做好后这座桥必须能够放一个雪花片玩具在上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提问:你们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刚才大家做的纸桥都很成功,接下来你们要在桥上放三个雪花片,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放上?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老师:刚才经过大家的努力,做出的纸桥都能够放三个雪花片,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谁做的纸桥上面放的雪花片最多?(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自己想办法,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雪花片)。操作结束后,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做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雪花片?
3、教师小结:“当纸弯曲(折叠)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折叠)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也就越大了,纸桥也就越牢固。
4、给每名幼儿发一张新的纸,用弯曲折叠的方法重新做一座牢固的纸桥,让幼儿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5、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变牢固的?(瓦、折叠扇、瓦楞纸等等)。教师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在进行部分环节时孩子的反应和效果不是很好,比如:刚开始带领孩子观看各种桥的图片时,我没有向孩子介绍桥的基本结构,导致部分幼儿在操作时不知道桥墩应如何摆放。在幼儿操作前没跟幼儿讲明白雪花片应放的位置,导致很多幼儿将雪花片放在桥墩上。在学生制作纸桥的过程中,我注意有效的巡视。对于学生们所做的纸桥形状不去干预,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部分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幼儿给予引导。当孩子们第一次全部完成了纸桥作品后,我及时、大面积的表扬,让幼儿在课的开始阶段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中,在细节的处理上仍很欠缺,不够严谨,在评价幼儿方面,语言还不够到位,敬请专家给予指导,谢谢!
15、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紫甘蓝》教案
活动介绍:
这是一个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以紫甘蓝细胞内花青素的颜色因酸碱度不同而改变颜色为核心的科学概念。所选用的材料来自幼儿生活,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不强调幼儿能够像科学家那样精确地做实验,但是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倡导的科学教育理念,在玩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名称:
大班科学《神奇的紫甘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制作,探索发现紫甘蓝汁遇到不同酸碱性的水后水会变颜色的现象。
2.大胆尝试,喜欢探索,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紫甘蓝、杯子、糖水、碱水、苏打水、柠檬水、雪碧、白开水
活动过程:
1.谈话:紫甘蓝(紫包菜),是常见的蔬菜 除了用来吃,它还能干什么呢?让我小声的告诉你,紫甘蓝还可以用来做颜色实验!紫甘蓝汁可真神奇呀!这里面可是有小秘密的喔!等会我们就用它来做一些小实验,看看这紫甘蓝汁到底有什么秘密。
2.小实验:在紫甘蓝汁中加酸或加碱,观察其颜色的不同变化。
3.将紫甘蓝切碎放进容器里,加入热水直至水变成蓝色或深蓝色。
4.往杯子中分别倒入适量的糖水、碱水、苏打水、柠檬水、雪碧、白开水。
5.将紫甘蓝水分别倒入装有糖水、碱水、苏打水、柠檬水、雪碧、白开水的杯子中,轻轻摇晃,观察实验现象。
6.小结:紫甘蓝变色,是由于紫甘蓝的细胞内的花青素的作用。花青素为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花青素的颜色因酸碱度不同而改变颜色,细胞液呈酸性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则偏蓝。
16、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水中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白板笔里面主要含有墨水和粘着剂。
2、幼儿亲自操作,并能感知白板笔在瓷盘上画的图案和瓷盘分开的简单原理。
3、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白板笔里面主要含有墨水和粘着剂。
难点:能感知白板笔在瓷盘上画的图案和瓷盘分开的简单原理。
活动准备
水性白板笔、油性记号笔、白色瓷盘、大的透明碗、1杯清水、滴管若干、抹布、小镜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幼: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为小朋友讲一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吧!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马良的小朋友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支神奇的笔,能把画出来的东西变成真的。听到这里,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拥有这样神奇的笔来作画呢?
幼:想……
二、寻找消失的画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笔,分别是记号笔、水性白板笔、小镜子,我们现在就用这三种材料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先用马克笔在镜子上画画,然后用抹布擦一擦,看看有什么变化呢?再用水性白板笔在镜子上画画,用抹布擦一擦,你发现了什么呢?
(1)、幼儿自主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知道了记号笔画到镜子上用抹布是擦不掉的,而水性白板笔画到镜子上,用抹布一擦就什么也没有了。
(2)、教师总结
师:因为水性白板笔的墨水与记号笔的墨水相似,都含有强力的粘着剂,但是水性白板笔中含有的粘着剂较少,容易被擦掉;而记号笔中含有的粘着剂较多,所以不容易被擦掉。
三、《让画飘起来》
1、教师讲解实验过程
师:请小朋友把瓷盘轻轻的放在桌子上(小心不要摔坏划破手指),然后拿水性白板笔在盘子中间画上小蝌蚪(小蝌蚪要涂满),最后用滴管慢慢的滴在小蝌蚪边上(水不要太多),使水轻轻的覆盖住小蝌蚪后,轻轻的晃动瓷盘,多次尝试,直到小蝌蚪能游动起来。
2、提供材料,幼儿进行实验
幼儿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观察记录。
3、教师小结
师:为什么小蝌蚪会动起来呢?
幼:因为加水了。
师:因为水性白板笔的墨水密度比水小,所以水倒入后小蝌蚪的漂浮力克服了粘着力,无法溶解在水中,难以破坏笔迹形状,所以画可以在水上漂浮着。
四、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实验的兴趣。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好玩的游戏,名字叫《镜子作画》。
1、《镜子作画》的方法
师:首先拿水性白板笔在干净的镜子上画出喜欢的形状,再将画好画的小镜子竖着放入透明水盆中(3名幼儿用1个透明水盆),慢慢放入,轻轻的晃动,等待画漂浮后,再用抹布将小镜子擦干,再继续画自己喜欢的图案。
2、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延伸活动
师:请小朋友回家后用不同材质的盘子试一试(玻璃盘、塑料盘、不锈钢盘),看看什么材质的盘子最容易使画浮动起来?来园后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活动总结
水性白板笔可以在瓷盘上画小蝌蚪,边滴水边轻轻的晃动使小蝌蚪变活,也可以在小镜子上画图案,轻轻地放在水里使画的图案游动起来。是因为水性白板笔含有粘着剂,干燥后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而水性白板笔的墨水密度比水小,所以画可以在水上漂浮着。
17、幼儿园大班科学《会魔法的吸管》教案
设计意图:
幼儿对自然界的事物有着独特的好奇心,生活中的他们不断探索和发现着来自身边的一切有趣的事情。而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们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成为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从而我们选择的《会魔法的吸管》,这一活动内容也正体验了科学活动生活化的原则,引导孩子探索水杯中有大气和水的压强,水就会沿着管子向压强小的低处流出。
活动目标:
1.感知虹吸现象,了解虹吸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产生虹吸现象的条件,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让孩子乐于观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重、难点:
能够在探索水杯中有大气和水的压强的过程中,发现水就会沿着管子向压强小的低处流出。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杯子1个、小杯子2个、弯曲吸管1根、颜料(色素)、水。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嗨,我是佳佳老师。
——嗨,我是小淘气。
——佳佳老师:今天佳佳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游戏:《会魔法的吸管》;
——小淘气:噢!到底是什么吸管会魔法这么厉害呢?
二、出示视频(马桶中的虹吸现象)
——小淘气:妈妈,为什么按下马桶的放水按钮就会有水流出来呢?
——妈妈:因为马桶在放水时,利用了虹吸原理。
——小淘气:什么是虹吸原理呢?
(PPT:出示实验材料)
实验1:
——虹吸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变身科学小侦探,一起来探索其中的科学原理吧!
一、(出示视频,探索虹吸现象。)
——实验发现:
——高杯子里的颜料水,被吸管吸到低杯子中;这就是虹吸现象。
科学原理:虹吸效应,又称虹吸现象,物理上原本是指由于液态分子间存在引力与位能差能,液体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虽然水两边大气压强相同,但由于水位差,水压大的一边由于重力下流,水压小的一边由于大气压上流,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加水压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利用虹吸现象很快就可将容器内的水抽出。
(实验材料:)
实验2:
——按照这个原理,我们还可以做另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实验发现:当水杯液面持续升高但不超过小孔位置时,杯中吸管内的液面始终与杯中液面保持平齐。当水杯液面高于小孔位置后,水开始从吸管的最高处往另一端流出,并且当水杯中的液面低于小孔位置后,吸管中的水依然持续往另一端流出,直到杯中吸管底端与液面平齐才停止。最终,3个杯中的水汇集到最下端的杯子,这就是虹吸现象。
——结束语:虽然这些实验原理听起来晦涩难懂,要孩子们完全理解还存在一定难度。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个奇妙的科学现象和小实验,正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18、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笔》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笔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及构造。
2.探索观察比较,发现各种笔的不同特性及用途,并积极与同伴交流。
3.了解笔的演变过程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懂得安全用笔。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
知道各种笔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及构造。了解笔的演变过程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懂得安全用笔。
活动难点:
探索观察比较,发现各种笔的不同特性及用途,并积极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使用笔的经验。
2.物质准备:课件,铅笔、粉笔、油画棒、水彩笔、签字笔、毛笔、记号笔、圆珠笔若干:墨汁:白纸、黑板、塑料膜、宣纸、橡皮、黑板擦、湿巾每组一份;湿抹布一块。
活动过程:
1.创设“笔的展览会”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笔。
提问:你认识哪些笔?它们有什么用?
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笔,它们的名字不同,但都可以写字和画画。
2.观察探索、试用比较,进一步了解各种笔的构造、特性及作用。
(1)观察操作,了解笔的构造。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小结:这些笔的样子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般由笔芯、笔头、笔杆和笔帽这几部分组成。签字笔、圆珠笔用完后可以换笔芯继续使用;铅笔、粉笔、油画棒越用越短:毛笔、水粉笔的笔头是毛做的。
(2)画一画,试一试,感知不同笔的线条特性和作用。
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使用时注意安全。
提问:这几种笔画出来的线条是什么样的?小朋友经常用什么笔画画?为什么?毛笔写在什么纸上更合适?橡皮和黑板擦能擦掉什么笔的字迹?记号笔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小结:各种笔画出来线条粗细、颜色都不一样。小朋友经常用颜色丰富的水彩笔、油画棒画画;中国独有的水墨画就是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的:铅笔的笔迹可以用橡皮擦掉;粉笔画到黑板上可以用黑板擦擦掉:记号笔不怕水。不同的笔有不同的用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3.借助课件,认识更多功能的笔,了解笔的发展史。
提问:人们最早使用的笔是什么样的?各种笔是怎样一步步发明出来的?
小结;最初的笔是树枝,然后人类又逐步发明了刀笔,羽毛笔,以及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现在常用的笔,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
活动延伸:
将可拆卸的各种笔投放到科学区,引发幼儿进一步感知各种笔的构造,掌握安装步骤,并能将探索的安装步骤表征制成安装说明书。
课程资源拓展:
笔: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多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墨水)在纸上或其他固体表面绘制文字、符号或图画。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且紧密围绕着“笔”这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展开,整个活动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寻找活动与幼儿生活的结合点,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探索笔的结构、特点、作用,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玩中获得了经验、发展了能力。
整个活动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表达中结束,科学活动是教师对幼儿持续的探究欲望与学习热情的精心呵护和培育,是能够给幼儿带来一次具有深刻体验的探究之旅。本次活动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科学投放操作材料,调动多种感官主动探究。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适时投放材料尤为重要。活动中,为了避免大量材料一起投放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我采取了分层投放的策略,在幼儿尝试用各种笔画出线条后,又进行了材料的二次投放,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操作要求“试试这两种材斜能把哪种笔的自己擦掉”,这样的投放方式有效支持了幼儿的持续探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启发性提问与互动,助推幼儿思维的不断递进。
本次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和发现过程中产生疑问、猜想假设、观察实验、交流分享等环节的价值和意义。“这些笔都可以写字和画画,但是它们画出来的线条一样吗?”“哪种笔画在哪种材料更合适?”“铅笔和黑板接能把哪种笔的字迹擦掉?”幼儿在分享笔的线条不同时,有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用力不同,线条的粗细就不同”,我继续追问“线条的粗细只和用力大小有关吗?和笔头有没有关系?”,这时幼儿会再次观察手中的笔,得出结论“笔头细的画出来的线条就细,笔头粗的画出来的线条就粗”。一个个启发性地提问引导着幼儿在问题中去猜想,带着猜想去操作实验,最后带着自己的发现进行分享交流,让幼儿更能深入地体验探究内容,激发探究热情,提升科学探究能力,获得丰富的相关经验。
3.有机融合多领域内容,丰富多元的活动体验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整合健康领域。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融合了健康领域内容——安全用笔,在幼儿取放、使用笔时,及时提醒幼儿“怎样拿笔才能保护自己?”“笔头是尖尖的,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整合社会领域。在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我观察到有的幼儿用完笔后没有及时将笔帽盖上,因此我引导幼儿思考“笔是我们的朋友,如果用完不把笔帽盖回去会怎样?”,在梳理笔的结构环节,一名幼儿说可以换芯的笔用完也不用把它扔掉,我及时进行了提升“这种可以换芯的笔既方便又节约”,这是整合了社会领域内容中爱惜物品、节约资源的内容。
整合艺术领域。在梳理毛笔的线条时,一名幼儿说“毛笔用笔尖画很细,用这个地方(手指着笔头)画很粗”,我提升为“毛笔用笔尖和侧锋画出来的线条粗细不同”。这些有机融合各领域的随机提问与小结,使幼儿不但认识了笔,更能爱惜笔、安全用笔,为中国独有的毛笔、水墨画艺术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然,在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我反思改进:
探索笔的线条特点和作用时,虽然幼儿参与的热情很高,但时间过长,节奏较慢。活动后我反思,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不能概括出“颜色、粗细不同时”,我可以继续追问“他们的颜色一样吗”这样,可能更有针对性。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在现场调控方面积累互动经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科学始于好奇”,每个幼儿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不是终点,我会在一日生活中,追随着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给予保持与培养,帮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19、大班科学:会变的鹌鹑蛋教案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会变的鹌鹑蛋》这个活动依据大班幼儿极具好奇心,喜欢挑战的个性,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将探索沉浮现象的侧重点放置于水的特性上,选择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物质为实验材料,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幼儿通过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相互交流、分享、验证,从而得知,水的密度变大,浮力也变大,鹌鹑蛋就会浮起来,水的密度变小,浮力也变小,鹌鹑蛋就会沉下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感知浮力与水的密度的关系,激发幼儿探索浮力现象的兴趣。
2.通过实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比较观察的能力。
重点难点 知道水的密度变大,浮力也变大,鹌鹑蛋就会浮起来,水的密度变小,浮力也变小,鹌鹑蛋就会沉下去。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1)个人材料:玻璃杯两个,鹌鹑蛋两只,小茶杯一个,小勺一把,小棍一根。
(2)小组材料:红糖,味精,白糖,盐每组2份,盛有大半盆水的面盆一个,空桶。
2.教师操作材料:玻璃杯4个,鹌鹑蛋3只,小勺、小棍。小茶杯一个,红糖,味精,白糖,盐1份,盛有清水的面盆1个。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趣,操作感知。
1.提问:猜一猜将鹌鹑蛋放入水杯中,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2.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分享发现。
3.教师出示浮着的鹌鹑蛋,发出疑问:为什么我杯子里的鹌鹑蛋是浮着的?
二、实验操作,感知发现。
1.感知“水的密度变大,浮力就变大,鹌鹑蛋就会浮起来。”
(1)提问:你们有没有办法让自己杯子里的鹌鹑蛋也浮起来?
(2)幼儿操作,分享发现。
问:你是怎样让鹌鹑蛋浮起来的?为什么会浮起来?
(3)教师操作演示,并小结。(加入足够的糖或盐等,搅拌融化后,水的密度变大,浮力就变大,鹌鹑蛋就会浮起来)
(4)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结论。(水的密度变大,浮力就变大,鹌鹑蛋就会浮起来)
2.感知“水的密度变小,浮力也就变小,鹌鹑蛋就会沉下去。”
(1)提问:怎样让浮着的鹌鹑蛋再沉下去?(操作前提问)
(2)幼儿操作观察,分享发现。
问:你是怎样让浮着的鹌鹑蛋再沉下去?为什么会沉下去?
(3)教师操作演示,并小结。(再加入足够的水搅拌,将糖或盐等稀释后,水的密度变小,浮力也就变小,鹌鹑蛋就会沉下去)
(4)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结论。(水的密度变小,浮力也就变小,鹌鹑蛋就会沉下去)
三、教师小结,并迁移经验,留下悬念,引导幼儿继续探索、思考。
鹌鹑蛋真有趣,能在水里变来变去。水的密度变大时,它就会浮起来,水的密度变小时,它又会沉下去。哪还有谁也像鹌鹑蛋那样,在水里一会儿浮一会儿沉呢?他又是谁什么会在水里变来变去呢?
活动总结
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一切问题由幼儿自己想办法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嘴说,不仅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最后以“还有谁也像鹌鹑蛋那样,在水里一会儿浮一会儿沉呢?他又是谁什么会在水里变来变去呢?” 引发幼儿思考和继续探索的欲望。
20、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摩擦力》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2、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玩具汽车若干、绒布一块、A4纸一张、酸奶盒两个、支撑盒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请幼儿玩玩具汽车。
2、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汽车跑着跑着就会慢慢停下来?
教师小结: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有一种力阻碍着它前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二、展开
1、教师:摩擦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它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这个古怪的摩擦力呀?
2、实验: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让汽车在纸跑道和铺有绒布的跑道上行驶,比较哪个汽车跑的慢?
提问:哪个汽车跑的慢,为什么?
小结:绒布跑道上的汽车跑的慢,因为绒布很粗糙,摩擦力大;
纸跑道上的汽车跑的快,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三、活动延伸:
观看鞋底,为什么鞋底会有花纹呢?它有什么作用呢?
活动反思:
活动中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引导幼儿操作各种不同的材料,探索摩擦力是一种阻力,不断感受、体验摩擦力现象的问题。体验到发现、探索的快乐,产生“我想做、我愿做、我能做”的学习态度。让孩子探索了解生活中离不开摩擦力。
21、幼儿园大班科学《大树的新外衣》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对生活中常见的树木产生兴趣,乐于观察它们的特点。
2. 能够事辨别松树、苹果树和梧桐树的叶子及果实。
3. 认识松树、苹果树和梧桐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4.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材料:多媒体、图片(不同树的种子和果实和树),树叶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一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PPT,并念出谜语给幼儿。教师: 你们猜猜这是谁呢?
一大树大树朋友都给你点赞了
基础部分
1.老师走在路上看见前方有三棵大树在前面就过去给他们打招呼,结果大树朋友们看起来不开心,就问问他们不开心的理由。
2.原来啊,是大树朋友们的果实妹妹和叶子弟弟走丢了,在小朋友们的帮助和大树朋友的提示下一同找到了丢失的弟弟妹妹们。
3.大树朋友们非常开心,要抢着给小朋友们显示自己四季外衣有多么的好看。
4.今天见识到了这么多的果实叶子和大树的外衣,可要来考考小朋友们记住了没。现在小朋友们变成一棵树,要仔细观察是什么树,再看看几个气泡中哪个是属于这棵树的,那就将那个抓回来。
结束部分
你们真棒,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么多,大树朋友们都在不停的夸你们呢。
活动延伸:
树家族还有好多的树朋友们还没有认识呢,大家可以在回家路上看看还有没有课上没有认识的大树朋友,我们可以主动上去认识一下
2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变的门洞》反思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剪线长短、剪线相间距离与门洞大小的关系。
2.能自主看图示操作,并大胆表述探究发现。
3.在尝试、提问、分享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能自主看图示,并按图示尝试操作。
2.活动难点:发现剪线长短、剪线相间距离与门洞大小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操作图示:大的一张,小的每组一张。
2.A4纸张若干,剪刀每人一把。
3.三个不同大小的熊玩偶。
活动过程
一、迁移已有经验剪门洞,感知边框宽窄与门洞大小的关系。
⑴ 引出话题。师:老师带来了两只熊,它们有什么不同?
⑵ 提出要求。师:请你们在一张纸上为大熊或小熊剪一个门洞,剪的门洞有两个要求,一是能让熊穿过去,二是门洞的四个边框都不能断。
⑶ 检验、展示。教师逐一用不同的熊对剪好的门洞进行检验,并让幼儿把大、小门洞挂到有大、小标记的展板上。
⑷ 观察比较。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大门洞的边框和小门洞的边框有什么不同?
⑸ 小结:大门洞的边框窄,小门洞的边框宽。
二、观察操作图示剪门洞,探索三维空间与门洞变大的关系。
⑴ 提出任务。师:熊妈妈也想请你们为它剪门洞,让它能穿过去,你们能行吗?熊妈妈的身体大大超过了这张纸,你们能剪出它穿得过去的门洞吗?先剪剪试试。
⑵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成功的:你是怎样剪的?)
⑶ 范例引导。师:你们有没有剪成功?有一个小朋友叫林棒.刚开始也和你们一样,没有成功。他坚持不放弃,不断尝试,终干有一天,他剪出了一个能让熊妈妈顺利穿越的门洞。
出示大门洞范例,师幼合作让熊妈妈穿过门洞。师:为什么门洞比原来的纸大?
⑷ 寻找秘诀。师:棒棒是怎么剪成超大门洞的呢?他把这个剪超大门洞的秘诀画了下来(出示操作图示),请大家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剪超大门洞的秘诀。
把小的操作图示分发到每组,幼儿自主观察。师:如果你已经有了发现,可以拿一张纸试一试,我们有五分钟时间.看你能不能变出这样神奇的大门洞。(为每组提供足够多的A4纸)
⑸ 幼儿尝试按图示操作,教师仔细观察,对有困难的幼儿进行适度引导和启发。
⑹ 交流难点。如:剪掉的阴影部分在开口处还是在闭口处?阴影部分应剪得宽一些还是窄一些?为什么?
小结:按图示剪,能让门框纸条不断变长,这样就会变出一个远远大于原来纸张的超大门洞。
三、巩固剪门洞经验,强化剪线长短、相间距离与门洞越变越大的关系
⑴ 提出新的挑战。师:你们能不能为老师剪一个门洞?你准备怎样剪老师能穿过的大门洞呢?(鼓励幼儿把准备操作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师追问:剪特别大的门洞,要注意什么呢?(边框尽量剪窄一点)
⑵ 幼儿自主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⑶ 检验。第一个剪成的门洞,由老师试着穿越。后面剪好的门洞,请客人老师穿越检验。检验好的门洞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挂在“超大门洞”展示板上。
⑷ 讨论:为什么门洞会越来越大?(引导幼儿回答:因为边框越来越窄)
⑸ 集体穿越门洞。师: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你们剪的最大的门洞能让几个小朋友同时穿过呢?哪个门洞最大?估计几个小朋友能同时穿过?请老师帮我们拍照。
活动总结
此次科学活动“会变的山洞”的教学尝试,让我谋深地体会到幼儿的兴趣性体验与自主性体验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游戏情境的设计,一要考虑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赋予教学活动一定的角色性情境;二要考虑幼儿自身游戏的需求,尽可能地把孩子的参与设计到游戏情境之中。从为大熊、小熊以及熊爸爸剪门洞到为教师,为自己、为家人剪门洞,孩子们的游戏兴趣逐渐被调动起来,这是为孩子们自主探究”剪线长短、相间距离与门洞大小关系”所提供的最重要的学习支撑,由此激发起幼儿的自主学习意愿,使之充满愉悦地投人到整个学习活动之中。
23、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的油水实验》教案
【设计意图】对于水的了解,小朋友们从小班开始就有了逐步的接触和认识。所以这一系列的操作由老师进行,幼儿进行总结归纳,在锻炼了他们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科学实验所产生的结果能用语言进行总结的技能。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油不溶于水。
2、学习、认识、理解词汇:融合、分离。
3、 培养、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油、 水 、勺子透明杯子 、食用色素(红、黄、蓝、黑) 泡腾片
三、活动过程:
实验一:将食用色素滴入杯中 搅拌
把油缓缓倒入杯中,油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
充分搅拌油水颜色变模糊看看水和油能融合在一起吗
静置15分钟 油水会分离 油轻在上,水重在下。
实验二
将水倒入杯中,再倒入油
滴几滴色素 最后放入泡腾片、看火山爆发了
教师背景音:
静置一段时间后,油和水会分离。
实验三:油和水产生烟花
取少量油,将三种颜色色素滴入油中,搅拌。油和色素不会融合,会呈现小颗粒状,将搅拌好的油倒入温水中,看,美丽的烟花盛开了。
(将红色色素挤入乘着油的杯子里,依次黄色、蓝色)
结束: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油和水的实验吗?我们一起去试试吧。
24、大班科学教案《磁铁的秘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磁铁的秘密》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生活中孩子们对磁铁能吸住物品的现象很感兴趣,大部分幼儿对磁铁已有初步的认知,但仅仅觉得好玩、神奇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利用磁铁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本节微课,让孩子在轻松愉悦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样做孩子既易于接受,又会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想要探索、敢于探索、乐于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乐意主动探索;
2.知识目标:了解磁铁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铁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能力目标: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
2.难点:能发现磁铁的“秘密”相同相斥,异极相吸。
活动准备:
1.教学Prize PPT;
2.游乐场操作材料每人一套、小猫钓鱼操作材料两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介绍可爱的小猫可可,激发幼儿兴趣,并示范可可在游乐场乖乖听话的演示。;
2.教师提问“小猫可可为什么这么听话?”引导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住小猫身后的曲别针。
二.基本部分:
1.为幼儿提供材料,(游乐场图片、小猫卡、磁铁)让幼儿也变出一只听话的小猫;
2.提问幼儿“究竟是什么东西让小猫变得听话”引导幼儿说出磁铁能吸住小猫身后的回形针;
3.让幼儿进行操作,给筐子里的东西分分类,找出还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引导幼儿总结:磁铁的特性是可以吸铁制品;
4.游戏“小猫钓鱼”利用小猫可以抓住小蓝鱼却怎么也抓不住小红鱼的奇怪现象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点。
三.结束部分:
观看教学PPT,看一看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哪里还藏着磁铁。
【活动反思】
在开始上课时,我首先拿出块磁铁问:这是什么?现在想来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少不好。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的兴趣。我应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电冰箱的为什么能够没有锁照样关上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就会非常容易的得出答案。而且问题来自学生的中间,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经验,不是十分的困难。
在下面的环节就是学生玩自己的磁铁的时间。我是这样的安排的,首先让学生自己想法去玩磁铁,然后分享给大家。也就是说学生在玩之前先动脑思考,怎样去玩,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然后大家再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磁铁的性质。现在想来,是否能够让学生直接去玩,不先想。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玩的过程中,没有刚才一些其他学生的思考的限制,可能会有更好的玩法,这样可能有更好的发现。在学生在体验发现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
还有就是小组进行合作玩。我现在思考这个活动不适合人数过多的小组玩。可以两个人小组玩,这样合作,他们都能够参与进去,而且手中都物品。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半学生在操作,另一半在玩的情况。
我先现在的合作探究,需要学生在小组内,但是操作时候可以更为小的分组。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25、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有趣的发现》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基于《指南》科学探究领域爬宠类集体教学活动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是我园的区级研究课题。《指南》中提出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极少能够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供幼儿感知,幼儿进行观察探究的对象非常有限。家庭动物的养育一般也局限于金鱼、乌龟、小狗、小猫、小兔等寻常的动物,对于昆虫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的接触相当缺乏。
在本园的区级课题研究是对整个爬宠类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大班的幼儿对豹纹守宫的好奇心非常大,探索欲望非常强烈。豹纹守宫在日常生活动是一种不常见的爬宠,幼儿没有接触过豹纹守宫,对豹纹守宫有种陌生、恐惧感,所以前期我们设计豹纹守宫的“破冰”课。让幼儿认识豹纹守宫,喜欢上豹纹守宫。在“破冰课”活动后幼儿对豹纹守宫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更加强烈,我们便设计了《奇妙有趣的发现》科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豹纹守宫活体,初步了解豹纹守宫的外形特点。
2、通过与壁虎尾巴对比,让幼儿了解豹纹守宫尾巴的特点与功能。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1、观察豹纹守宫活体,初步了解豹纹守宫的外形特点。(重点)
2、通过与壁虎尾巴对比,让幼儿了解豹纹守宫尾巴的特点与功能。(难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前期幼儿对豹纹守宫的了解
物质准备:PPT课件、制作的守宫盒、活体豹纹守宫、豹纹守宫的尾巴再生的视频、玩具尾巴。
活动过程
一、复习“豹纹守宫舞蹈”唤起幼儿记忆,激发幼儿兴趣。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呼应上节课埋下的伏笔,唤起幼儿记忆,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还记得之前教大家跳的守宫舞蹈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跳一跳。
师:你们还记得上一堂课大家一起给豹纹守宫制作的家吗?
师:我们把小动物邀请到之前给它制作的家里。
【设计意图:教师上节课上了豹纹守宫破冰课,幼儿学习了一个豹纹舞蹈,幼儿比较感兴趣。于是活动一开始教师便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出豹纹守宫。在豹纹守宫的舞蹈中唤醒幼儿的记忆,激发幼儿的兴趣,未后续游戏活动奠定基础。】
二、 观察活体豹纹守宫,初步了解豹纹守宫的外形特征。
1、将豹纹守宫放在制作的家里,让幼儿观察豹纹守宫外形特征。
师:盒子里的就是我们的朋友豹纹守宫,我们一起来仔细看看它的样子。
幼:它有大大的头和眼睛,和我们人类不一样。
师:介绍豹纹守宫的四肢和眼睛与体态,老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豹纹守宫。
【设计意图:幼儿被图片上的守宫外形可爱之处已吸引,第一节课为守宫已制作好了房子,请出活体守宫朋友,引起幼儿的探究欲望,让幼儿更有兴趣的去观察,进一步让幼儿对守宫的形态进行了解。】
三、了解豹纹守宫尾巴的特点与功能。
1、播放PPT、讲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尾巴的特点和功能。
师:小壁虎和小守宫是好朋友,但是他们有一个地方非常不同,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幼儿:众说纷纭
小结:豹纹守宫的尾巴和小壁虎的尾巴不同之处是它的大小,相同之处它们的尾巴都有防卫作用,如果遇到危险,尾巴会自动断掉。
2、播放豹纹守宫尾巴再生的视频。
师:豹纹守宫的尾巴会像小壁虎的尾巴一样长出来,当然守宫的尾巴可以用储存脂肪。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调动幼儿的兴趣,去发现守宫和小壁虎尾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播放守宫尾巴再生的视频,幼儿观看尾巴再生的过程中,深入学习豹纹守宫尾巴的特点与功能。】
四、延伸游戏,激发兴趣。让幼儿更深入的了解豹纹守宫尾巴的作用。
1、认识了好朋友豹纹守宫,了解了豹纹守宫的尾巴的作用。玩掉尾巴的游戏。
2、总结:好了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我们的好朋友豹纹守宫要回家了,让我们期待他的下一次到来吧。
【设计意图:在欢快的游戏中,教师通过幼儿最喜欢的揪尾巴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一边欢快的玩耍,使幼儿对豹纹守宫尾巴再生功能产生更多的兴趣。教师在指导中,应该注意幼儿的情绪波动。】
活动总结
对于大班对豹纹守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因此,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奇妙有趣的发现”。
整个环节活动营造了探索观察豹纹守宫为主要情境,尤其对幼儿比较好奇的豹纹守宫和尾巴再生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放大。让幼儿进行“豹纹守宫”和它的好朋友“小壁虎”对比环节,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豹纹守宫和小壁虎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在观看豹纹守宫尾巴在生的视频中,让幼儿学习到豹纹守宫的尾巴再生特点及功能。
在延伸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揪尾巴”游戏,此环节巧妙有趣的设计让幼儿感受到豹纹守宫尾巴再生的功能,幼儿更容易的去掌握此知识点。
整个活动设计体现了幼儿对豹纹守宫的好奇,引导出了幼儿更大的探索欲望。目标的达成度比较高。
26、幼儿园大班健康《会变的绳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乐于与同伴合作玩绳子,体验创造性玩绳子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跳跃能力,平衡能力以及身体的协调性。
3.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4.让幼儿知道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
5.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6.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7.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跳绳每人一根。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绕着活动场地慢跑一圈。
二、幼儿自由探索:
师:“今天我们来玩绳子,但是和我们平时晨间活动的玩法不一样,要有创意地玩绳子。老师先请大家动动脑筋,看谁的想法多,可以自己一个人玩,也可以和同伴一起玩。等一下请小朋友来展示。”
(每人发一根跳绳,自由玩绳,老师在旁观察并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点子,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绳子不要打到其他小朋友)
三、幼儿展示玩法:
师:“老师刚才发现很多小朋友发明了自己的绳子新玩法,我们来请他们展示一下好不好?”
幼儿个别展示自己的创意玩法,老师给予肯定和总结,并组织其他幼儿来尝试这些新的玩法。
*如幼儿与同伴合作玩绳仅仅局限于两到三个幼儿,老师可以鼓励他们和更多的同伴合作。
师:“刚才小朋友们相出了很多绳子的新玩法,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和自豪。小朋友们可以和更多的同伴一起玩,看看好几根绳子能不能玩出花样来。”(老师要及时发现好的玩法,并请幼儿展示总结)
四、展示老师的新玩法:
(如与幼儿的想法相同,可不提,每种玩法只玩一遍)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棒,现在老师也有几种玩法要告诉大家。”
方式一:跳绳接力:幼儿分成两队,每队分为两小组相对而站,形式为单人跑跳,一个幼儿跑跳过去后将绳子交给下一个幼儿,先跑完的那队胜利。
方式二:三角跳:三个幼儿三根绳子,每个幼儿两手各捏住不同的绳子一端以此围成一个三角形。(也可让新老师拿绳子)其他幼儿排队,以其中某一根绳子为入口,依次跳过三条绳子,最后从入口出来。
方式三:梯度跳:八个幼儿,每两人拿一根绳子。幼儿依次将绳子放在脚踝,小腿中部,膝盖,大腿处,形成一个梯度。其余幼儿排成一列,按顺序从起点线依次跳过四根绳子。要求前三根双脚并拢跳,最后一根从绳子地下钻过去。
方式四:内外节奏跳:四个幼儿,两根绳子,每人各执一端,绳子呈平行线状。模仿少数名族的跳竹竿习俗,两绳分开时,幼儿跳进绳内,两绳并拢时,幼儿跳到绳外,双脚分开。可以四五个幼儿一起玩,其余人喊“一二一二”的节奏。
方式五:两人三足:用跳绳绑住两个幼儿相邻的两条腿。将全体幼儿分成两大组,看哪组幼儿先走到终点。
五、教师小结:
师: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好,让老师知道了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很聪明很有创造力的。其实绳子的玩法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小朋友们课后可以接着探索,有好的想法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我们晨间活动的时候一起来玩好不好?好,那我们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主要在于鼓励孩子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应该以孩子们自己探索为主,老师灌输为辅。教师展示新玩法的时候也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并且以此为基础想出更多的玩法。要突出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幼儿体育学习能力。
27、幼儿园大班美术《会变脸的小鱼》教案反思
一、故事导入。
有一只胆小的小鱼经常被人欺负,他游到水边独自哭泣。一只小兔子姐姐安慰它,并教它怎么面对欺负自己的人。
教师小结:遇到别人欺负你时,大声说出来,不要害怕。
二、观察制作。
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首先要把纸进行变形(折一折)
然后把小鱼画上去,打开之后按顺序连接所有的线条。
最后,涂上喜欢的颜色(申明涂色要求)。
三、活动延伸。
除了小兔子和小鱼会变脸之外,还有谁会变脸呢?
大班美术《会变脸的小鱼》微反思
本节活动的选材是因为有的小朋友遇到别人欺负时,不会面对也不敢说出来。我想通过这个简单的手工制作让幼儿知道,当你大声说出来时,你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在活动时,为了让幼儿产生制作的欲望,我采用了小故事来导入,并且在纸张的处理上进行了变形。最后在涂色时申明要求,在活动延伸环节,用问题的方式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发挥,还有谁会变脸?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和兴趣。
28、大班科学《神奇的中草药》教案反思
目标:
·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强身健体。
·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
·重点: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过程
·情境表演“医院”
——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
——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释疑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
——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活动反思:
科学研究应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几种常见中草药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参观实物、观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29、幼儿园大班科学《变大门》教案反思
幼儿园变大门科学教案分享,包含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过程,幼儿通过看懂步骤图动手尝试探索大门变大的原因,孩子最喜欢就是动手操作。特别是学会了如何看简直步骤图之后,更是对剪纸,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堂课。让幼儿去观察和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看懂步骤图动手尝试探索大门变大的原因。
2、幼儿从变大门的活动坚持尝试不气垒。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看懂步骤图变出大门
难点:交替剪变出大门
活动准备
1、步骤图
2、A4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张纸,要请你们用这张纸变魔术,用这张纸剪一扇大门,变出一个大门能让老师钻过去,门你们知道吗?门框的四条边不能剪断要连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拿出纸和剪刀开始剪了,这个任务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动动脑筋哦,剪好了送上来,垃圾扔到垃圾框里,剪刀放在框里。
二、探索如何变大门
1.幼儿自己操作手中的纸。
老师在幼儿操作时巡视幼儿自己探索的作品,给未剪的小朋友提示或加以鼓励。
2.老师:小朋友你们觉得你们手中的大门是最大的了吗?我们挑出最大的门一起来看一看他是如何剪的。(请幼儿上台来分享经验)。
3. 我们来看看它剪得大门老师能不能钻进去,看仔细了请两名幼儿上来拉住两边,教师从大门钻进去。“哦,门太小了,钻不过去!没关系老师有办法。你们看(出示步骤图)。”
三、讲解步骤图,引导幼儿变出更大的门
1.引导幼儿看懂步骤图
(1)老师拿出三张纸演示变大门的步骤图。
(2)第一步:虚线代表什么意思?(代表折痕)箭头代表什么呢?(代表方向,对折的方向)你们看懂了吗?第二步:这次虚线又代表什么?(代表剪得痕迹)但虚线前面有箭头是什么意思?(需要沿着箭头的方向剪)把对折地方剪出一个小长方形,这两头是怎么样的?第三步:小秘密还藏着,老师没有画出来,看仔细了,发现了什么?怎么剪的?幼儿仔细观察,教师讲解每一幅步骤图。
2.再次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小纸,尝试着交替剪,剪好了,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指出剪错的原因。
3.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大纸变大门。
4.验证幼儿是否剪出了大门。
(1)老师小结:哇,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我们让他们来说说是怎么样变的,说说是怎样变出这么大的大门的?
小结:在剪大门的时候纸剪得越细,门就会越大,剪得越宽,门就会很小。越细越大,越宽越小!
四、结束。
好了小朋友都剪好了那么现在把大门收整好,下来和好朋友一起玩钻大门的游戏吧。
请小朋友们把地上和桌面上的垃圾收捡好扔垃圾桶里,剪刀每组小组长来收。
活动总结
这堂活动还是很顺利的结束了,活动环节也是在我自己之前的预设安排中一步一步的进行着,孩子们也能积极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还能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一些细节,推动活动的开展。
30、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2.知道月亮变化的顺序。
3.初步对天文知识产生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初步掌握月亮变化的规律。
2.活动难点:正确掌握月亮变化的顺序。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
月亮变化的图片,视频《月相变化》,一则关于月亮的谜语。
幼儿准备:几张实拍月亮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通过猜谜语,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想听听吗?
幼:想听。
师:那小朋友们要仔细听哦。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
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晚上会在天空中出现的,是什么?幼:是月亮。
师:那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平时看见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幼:有时圆圆的,有时弯弯的。
教师小结:通过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教师让幼儿回忆平时看到的月亮,激发幼儿的思考与探讨,寓教育与生活。
(二)基本过程
1.展示照片,让幼儿说出自己看见的月亮形状。
师:那有小朋友能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晚上看见的月亮吗?
(教师请幼儿展示照片)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小伙伴展示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
幼:好。
(幼儿自由发言)
师:那为什么我们每次看见的月亮都不一样呢?你们知道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吗?
幼:不知道。
2.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月亮的变化过程。
师:那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个视频,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好吗?
幼:好。
(教师播放视频《月相变化》)
师:小朋友们,看完了视频,你们知道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吗?
幼:先从弯弯的变成圆圆的,在变成弯弯的。
师:对,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但是你们知道月亮为什么会变化吗?
幼:不知道。
3.教师给幼儿简单的讲解月亮变化的原理。
师: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因为月亮本身不会发光,
是太阳将光照射在月亮身上,但有的时候地球会挡住太阳照在
月亮上的光。因此我们每次看见的月亮都不一样。
教师小结:刚开始时,幼儿对月亮的变化过程很陌生。但是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初步了解了月亮变化的过程,并开始对变化的过程产生兴趣。
(三)结束部分
1.通过排序,加强对月亮变化过程的认知。
师:现在老师手上有几张关于月亮变化的图片,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排一下顺序,好吗?
幼:好。
师:在排序的过程中,如果有小朋友不会,一定要举手,向老师提问哦。
师:老师看见小朋友们都能正确的排好序,小朋友们真棒。给自己比个心,好不好?
幼:好。
教师小结:教师请幼儿排序,加深幼儿对于月亮变化过程的了解。在排序过程中,还是有孩子不能正确的进行排序,教师应多对此类孩子加以指导。
(四)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都很棒,很多小朋友都能正确的排序。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回家收集两句关于月亮的诗句,下次活动时与老师和小伙伴们分享。好不好?
幼:好。
活动反思
《会变的月亮》是一个比较有科学性的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年龄段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题地位,引导幼儿去观察和发现。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幼儿。在活动结束后,我认为以后还可以进行一些新的活动,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和想象力。
31、幼儿园大班科学《杯子怎么会流汗》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今天是童童的生日,她的妈妈为了帮她庆祝生日,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盒冰激凌,小朋友们开心地吃着,吃完后有好几个观察仔细的小朋友都发现,刚才放冰激凌的桌面上都流下了一滩水,可这些水又不像是从盒中漏下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空气有许多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珠。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露水、雨是如何在空气中形成的。
2、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在探索和发现中的感受。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三、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干净的空玻璃杯、杯盖、一盘甜冰块
四、活动流程:
设疑导入
记录猜想
幼儿实验
拓展经验
五、活动过程:
1、设疑导入教师出示干净的空玻璃杯,倒入数块甜冰块,盖上杯盖,稍等片刻,让幼儿观察并说出杯外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互相讨论。
教师提问:刚才很干爽的杯子外面怎么会流汗的呢?
2、记录猜想
教师用绘画的方式在集体记录卡上记录幼儿的种种猜想。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如有的认为是从杯子里漏出来的、有的认为是投放冰块时不小心滴下来的、还有的认为杯子可能是裂缝的……)
3、幼儿实验
幼儿利用桌面上的材料(玻璃杯、冰块)进行操作活动。
启发幼儿根据猜想品尝冰块的味道,然后和杯外水珠的味道相比较,就排除了以上的一些猜想,幼儿根据观察也发现玻璃杯是完好无缺的,进一步请幼儿讨论杯外水珠的形成原因。
4、拓展经验
运用已有经验拓展到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如为什么在凉快的早晨水滴会出现在植物上,而那时天空并没有下雨?为什么冬天在开着空调的窗户外会留下水滴?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32、幼儿园大班科学《有用的条形码》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当今的家长在注重幼儿知识性教育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常识教育。为了让幼儿能了解生活中的常识;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借此说明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家长对生活化教育的重视;我设计了此次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认识了条形码,了解了条形码的特点及作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生活的热爱、锻炼了生活的独立性,初步学会了关注身边的科学常识。
活动名称:《有用的条形码》
活动目标:
1.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排数字组成的。
2.比较各种物品上的条形码,知道条形码的作用。
3.通过对条形码的联想组合,设计富有创意的图案。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观察记录表《条形码记录表》每人一份
2.PPT课件
3.带有条形码的盒子每人一件。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数字组成的
1.在商场买衣服时要扫它;去超市购物时要扫它,去书店买书还要扫它;就连存取包时也要扫它,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黑黑白白的条条是什么吗?还有哪些物品上有这样的条条呢?
2.教师出示条形码,请幼儿仔细观察后简单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条形码的知识。
3.请幼儿说一说这个黑白条条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小结:条形码,是由一组粗细不同、黑白或彩色相间的条、空及其相应的字符、数字、字母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
(二)认识条形码
1.你在那些物品上见过条形码呢?
2.观看图片比较条形码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3.讨论:请小朋友们互相讨论,自己带来的条形码和其他小
朋友的条形码有什么不一样,并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小结:条形码是商品的身份证,它包括了商品的价格、型号都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条形码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商品有一个条形码,条形码还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只要用扫码仪器扫过条形码的标签,计算机就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确定商品的代码,然后找定价、做累计等,进行汇总结算,输出总金额。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条形码的起源
1.我们从超市的应用需求说起:在超市的货品价格结算中:
只有十几种商品:可以凭脑袋记忆;若有上百种商品:可以查帐本如果有上万种商品,甚至更多呢?如何提高信息的录入、计算速度,就成了制约工作效率的瓶颈。
2.用一个简单的符号代表某一个实体。身份证号码、学号、课程编号、商品编号、包装箱编号等等。只要给定了这个编号,就能够唯一确定一个实体。在超市中,只要给出了商品编号,就能够直接确定是什么商品、价格、折扣等等。
四、解密条形码
1.按维数分
一维条形码:只是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
二维条形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条码。
2.商品码的结构:
条形码下面的一排数字前两位代表的是国家码,中间7位数字代表的是生产商编码,紧跟在后面的3位数字代表的是产品码,最后一位数字代表校验码。
五、条形码的作用
条形码可以用来辨认商品种类,并反应商品的信息,比如商品的产地、商品类别、价格等等。只要用扫码仪器扫过条形码的标签,计算机就可以自动进行阅读识别,确定商品的代码,然后找定价、做累计等,进行汇总结算,输出总金额。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六、欣赏创意条形码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中的条形码像什么?
七、幼儿设计条形码
幼儿自己设计条形码(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对条形码
进行创意想象粘贴或通过绘画形式设计自己的条形码)
八、作品欣赏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幼儿园教案:厨房里的工具
-
教孩子测定空气的存在的教案
-
大班科学教案:我见过的影子
-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计划活动方案:有趣的电池
-
教小孩区分害虫和益虫的教案:昆虫找家
-
教孩子认识蜘蛛的教案:帮蜘蛛结网
-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去郊游
-
教孩子自然现象的教案:向下落的物体
-
让小孩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的教案
-
教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的教案
-
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的教学方案
-
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教案
-
人工喂养新关键词
-
[三国演义]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
大班健康教案《夺球》反思
-
小班安全教育《怎样安全用火》教案反思
-
有关眼镜的广告文案35句
-
苕酒朋友圈文案33句
-
高级西餐厅宣传朋友圈文案32句
-
空气污染治理朋友圈文案32句
-
好听的制冷公司名字大全集446个
-
四年级上册繁星分段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