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小灯泡亮起来》大班教案节日话题反思
科学活动《小灯泡亮起来》大班教案节日话题反思
1、科学活动《小灯泡亮起来》大班教案节日话题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增强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了解安全用电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兔子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师:每到节日时大街上都亮起绚丽的彩灯,你知道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
2.合作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教师介绍试验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炮的电线,请你们动手试试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吧。
(2)幼儿自主进行探究活动,老师巡回观察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灯泡的变化,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探索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集中分享交流经验。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成功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小电工,是怎么做的?
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通了,灯泡就亮了。
3.探索活动“抢修电线”。
(1)师:(出示小兔子布偶)小兔子家今天停电了,房间里黑乎乎的,真难受,小兔子找到了一个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它想用这些东西自己安装一盏灯,你们说小兔子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2)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①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小兔子家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电线的一头露出里面的电线丝,另一头的电线丝已经缠在小灯泡上了,电线的两头要连接在电池的什么地方,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②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4.用电的安全。
讨论:生活中要怎样安全用电?
小结:裸露的电线丝不能触碰。手、金属材料不能插到插座内;电池电流小,不会对我们人体产生伤害,所以我们才可以用来做实验,家里的电,电流大,不能随意碰。
活动延伸
科学区投放灯泡亮起来的材料,供幼儿继续操作。
【活动反思】
今天县里领导来校检查期初工作。教研员和包学科领导深入课堂,听了我们学科的三节课。说实话,心里真有点发毛,毕竟科学这一学科涉猎面广,而且我又是现学现卖。今天我和四年三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是《电》这一单元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课前虽然有点紧张,可自认为准备还是挺充分的。(刚刚接触这一学科,每节课都得细心准备,否则真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但一节课下来,才知道毛病还真是不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意识围绕课题,但操作有问题。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探知前科学概念的方法的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想运用一下画图法,通过画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小灯泡。孩子们画的还真是五花八门,一个个灯泡残缺不全,但从外形上看还是很像的。只有两个孩子把灯泡的结构画完整了。这一环节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这一环节在课前完成,更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2、还学生主体地位,但知识落实上有欠缺。课堂上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这三种材料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兴致很高,很快就操作成功,而且能够画出实物图。然后又检验了四种连接方式小灯泡能否被点亮。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我忽视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一个小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相信孩子们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而本节课后,如果调查孩子们学习效果,会有很多孩子能点亮小灯泡,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3、没有充分利用好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观察电池时,我再行间巡视,一男孩问我:“老师,电池里面的黑色的小棒是什么呀?”“那是碳棒”。看来孩子的研究兴趣很浓。如果我及时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见识一下电池的内部结构,会对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有很大帮助,而我却忽视了这一资源。
4、多余的实验材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我告诉孩子们去实验室上课时带好学具袋。其实本节课用到的学具只有导线和小灯泡。很多孩子们出于好奇,课堂上不按照老师的实验步骤完成,却悄悄地弄起了别的实验材料。
针对以上课堂出现的问题,我把课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还好《点亮小灯泡》这节课才上完一节,还有六个班级可以磨合。希望今天的课能避免这些问题。
2、大班教案《小灯泡亮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小灯泡发亮的秘密,知道电池大小、多少与灯光强弱之间的规律。
2、乐于参加实验探索活动。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电池、小灯泡、电线、胶带、剪刀、笔、记录表每组一份。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发现灯泡发亮的方法,知道电池大小、多少与灯光强弱之间的规律。
2、活动难点:能够正确记录并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材料探索灯泡发亮的方法,并通过讲解实验记录表,指导幼儿正确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1、结合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 运用生活经验猜测。
提问:用什么方法能让小灯泡发亮?(教师出示灯泡)
(2)回忆电池连接的正确方法。(调动幼儿已有的安装电池活动的相关经验,知道电池的正极要与负极相连)
2、幼儿实验探索:如何让小灯泡发亮。
(1)教师出示电池、电线、小灯泡,请幼儿试试应怎样连小灯泡才会发亮。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小结:将电线的一端连到电池的负极,另一端连到电池的正极,将小灯泡放在电线盒正极连接的地方,小灯泡就会亮了。
3、幼儿实验探索:电池大小、多少和小灯泡亮度的关系。
提问:小灯泡亮了,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小灯泡更加亮呢?
一组:对比数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电池对小灯泡亮度的影响。
二组:探索型号相同、数量不同的电池对小灯泡亮度的影响。
(1)介绍实验记录表
(2)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实验结果和实验记录。
讨论:使灯泡发亮的电池的大小和数量与灯泡的亮度有什么关系?
小结:电池越大,灯泡越亮;电线连接的电池越多,灯泡越亮。
4、 统计幼儿记录。
将幼儿的记录表统计在一张大表上,并展示在科学区供幼儿实验参考。
教学反思: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把幼儿分成几组,让他们自己分配角色,每组有操作员和记录员,每个幼儿都带着任务认真地操作。由于幼儿之前有了安装电池的经验,操作起来比较顺手,整个活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动手能力很强,而且能举一反三 。通过实验,幼儿懂得多节电池连接的方法: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好,电线的一头连接于电池的正极,另一头绕于灯泡上,再连接在电池的负极,实验成功——灯泡亮了。每次实验成功,孩子们都雀跃欢呼,每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多次地尝试和摸索,孩子们探索出小灯泡发亮的秘密,知道电池大小、多少与灯光强弱之间的规律。正确的记录和表达实验结果是本活动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环节,老师给与孩子一点提示和帮助后,每组幼儿的记录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组是用图画记录,有的组是用文字加图画记录,但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虽然幼儿交流的时候有点大声,但整个活动,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适时地给与孩子一点引导和帮助,孩子们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师生、生生互动较好。不足之处,记录和讲解实验结果是幼儿的弱项,在今后的活动中要注意加以培养。最后,教师通过讲解实验记录表,进一步指导幼儿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和肯定今天的实验结果,这个活动效果较好。
3、大班科学教案《小灯泡亮起来》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究。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熊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出示小熊布偶)小熊家今天停电了,房间里黑乎乎的,真难受,小熊找蜡烛没找到,却找到了一个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它想用这些东西自己安装一盏灯,你们说小熊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小熊家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电线的一头露出里面的电线丝,另一头的电线丝已经缠在小灯泡上了,电线的两头要连接在电池的什么地方,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2.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
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1.设置问题情境。
师:不好了,小熊刚安装好的灯泡电线被老鼠啃断了,电线断了灯泡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能帮助通电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呢?
2.介绍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实验,师指导。
4.集中交流。
(四)活动结束,提醒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4、大班科学教案《小灯泡亮起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究。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熊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出示小熊布偶)小熊家今天停电了,房间里黑乎乎的,真难受,小熊找蜡烛没找到,却找到了一个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它想用这些东西自己安装一盏灯,你们说小熊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小熊家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电线的一头露出里面的电线丝,另一头的电线丝已经缠在小灯泡上了,电线的两头要连接在电池的什么地方,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2.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
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1.设置问题情境。
师:不好了,小熊刚安装好的灯泡电线被老鼠啃断了,电线断了灯泡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能帮助通电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呢?
2.介绍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实验,师指导。
4.集中交流。
(四)活动结束,提醒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活动反思】
今天县里领导来校检查期初工作。教研员和包学科领导深入课堂,听了我们学科的三节课。说实话,心里真有点发毛,毕竟科学这一学科涉猎面广,而且我又是现学现卖。今天我和四年三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是《电》这一单元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课前虽然有点紧张,可自认为准备还是挺充分的。(刚刚接触这一学科,每节课都得细心准备,否则真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但一节课下来,才知道毛病还真是不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意识围绕课题,但操作有问题。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探知前科学概念的方法的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想运用一下画图法,通过画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小灯泡。孩子们画的还真是五花八门,一个个灯泡残缺不全,但从外形上看还是很像的。只有两个孩子把灯泡的结构画完整了。这一环节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这一环节在课前完成,更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2、还学生主体地位,但知识落实上有欠缺。课堂上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这三种材料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兴致很高,很快就操作成功,而且能够画出实物图。然后又检验了四种连接方式小灯泡能否被点亮。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我忽视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一个小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相信孩子们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而本节课后,如果调查孩子们学习效果,会有很多孩子能点亮小灯泡,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3、没有充分利用好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观察电池时,我再行间巡视,一男孩问我:“老师,电池里面的黑色的小棒是什么呀?”“那是碳棒”。看来孩子的研究兴趣很浓。如果我及时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见识一下电池的内部结构,会对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有很大帮助,而我却忽视了这一资源。
4、多余的实验材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我告诉孩子们去实验室上课时带好学具袋。其实本节课用到的学具只有导线和小灯泡。很多孩子们出于好奇,课堂上不按照老师的实验步骤完成,却悄悄地弄起了别的实验材料。
针对以上课堂出现的问题,我把课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还好《点亮小灯泡》这节课才上完一节,还有六个班级可以磨合。希望今天的课能避免这些问题。
5、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探索小灯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物质准备:
(1)学具
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两两交流。
6、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把幼儿分成几组,让他们自己分配角色,每组有操作员和记录员,每个幼儿都带着任务认真地操作。由于幼儿之前有了安装电池的经验,操作起来比较顺手,整个活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动手能力很强,而且能举一反三 。通过实验,幼儿懂得多节电池连接的方法: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好,电线的一头连接于电池的正极,另一头绕于灯泡上,再连接在电池的负极,实验成功——灯泡亮了。每次实验成功,孩子们都雀跃欢呼,每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多次地尝试和摸索,孩子们探索出小灯泡发亮的秘密,知道电池大小、多少与灯光强弱之间的规律。正确的记录和表达实验结果是本活动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环节,老师给与孩子一点提示和帮助后,每组幼儿的记录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组是用图画记录,有的组是用文字加图画记录,但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虽然幼儿交流的时候有点大声,但整个活动,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适时地给与孩子一点引导和帮助,孩子们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师生、生生互动较好。不足之处,记录和讲解实验结果是幼儿的弱项,在今后的活动中要注意加以培养。最后,教师通过讲解实验记录表,进一步指导幼儿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和肯定今天的实验结果,这个活动效果较好。
6、大班科学游戏教案《手电筒亮起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玩手电筒,喜欢操作、摆弄,能想办法让手电筒亮起来。
2、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了解电池正负相连可以亮起来的道理。
3、体验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各式各样的老式手电筒和电池(用于幼儿拆开、观察手电的组成)。
2、记录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形式导出手电筒,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一根铁柱胆不小,头带玻璃平顶帽;
一只眼睛亮闪闪,哪儿黑往哪儿瞧。——(手电筒)
提问:手电筒是用来做什么的?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出光亮?
二、出示手电筒和电池,让幼儿进行组装。
1、出示各式各样的手电筒和电池,请幼儿观察,了解手电筒和电池的多样性。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小结:电池不管是大的、小的、胖的、瘦的,它都有一个正极,一个负极。
3、请幼儿把手电筒与各种电池相匹配,探索如何组装能使手电筒亮起来。
4、能安装成功的幼儿操作演示,知道正负极相连可以使手电筒亮起来。
三、请幼儿用组装好的手电筒进行探究小游戏。
1、请幼儿把手电筒放在水彩笔一侧约10厘米的地方,逐渐改变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观察影子长短的变化。了解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长,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
2、请幼儿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3、关掉活动室的照明灯,拉上窗帘,请幼儿用手电筒自由照射,感受光的直线传播和光于影子的关系。
四、手影游戏
游戏玩法和要求:每个小组选一人打亮手电筒照在墙面上,其他幼儿用手组装各种造型进行游戏,然后更换打灯人轮流游戏。
活动延伸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池。
2、引导幼儿继续观察、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用电池,电池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尝试拆装。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注重了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的科学活动方式,始终围绕:为什么手电筒亮起来了?这条主线展开,幼儿对活动内容掌握还是不错的,能正确区分出电池的正负极,并能正确安装手电筒,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但在实验的环节,也存在着不足:如实验次数过多,为保证每名幼儿都能掌握活动内容,实验时间有点长,幼儿交流的时间缩短。在科学活动中,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易碎的小灯泡,电线里面的金属丝等,应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7、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探秘小灯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 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 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2. 物质准备。
(1)学具
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 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 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 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 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 两两交流。
6. 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 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 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 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8、大班科学教案反思《手电筒亮起来》
活动目标:
1、玩手电筒,喜欢操作、摆弄,能想办法让手电筒亮起来。
2、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了解电池正负相连可以亮起来的道理。
3、体验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各式各样的老式手电筒和电池(用于幼儿拆开、观察手电的组成)。
2、记录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形式导出手电筒,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一根铁柱胆不小,头带玻璃平顶帽;
一只眼睛亮闪闪,哪儿黑往哪儿瞧。——(手电筒)
提问:手电筒是用来做什么的?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出光亮?
二、出示手电筒和电池,让幼儿进行组装。
1、出示各式各样的手电筒和电池,请幼儿观察,了解手电筒和电池的多样性。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小结:电池不管是大的、小的、胖的、瘦的,它都有一个正极,一个负极。
3、请幼儿把手电筒与各种电池相匹配,探索如何组装能使手电筒亮起来。
4、能安装成功的幼儿操作演示,知道正负极相连可以使手电筒亮起来。
三、请幼儿用组装好的手电筒进行探究小游戏。
1、请幼儿把手电筒放在水彩笔一侧约10厘米的地方,逐渐改变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观察影子长短的变化。了解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长,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
2、请幼儿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3、关掉活动室的照明灯,拉上窗帘,请幼儿用手电筒自由照射,感受光的直线传播和光于影子的关系。
四、手影游戏
游戏玩法和要求:每个小组选一人打亮手电筒照在墙面上,其他幼儿用手组装各种造型进行游戏,然后更换打灯人轮流游戏。
活动延伸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池。
2、引导幼儿继续观察、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用电池,电池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尝试拆装。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注重了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的科学活动方式,始终围绕:为什么手电筒亮起来了?(.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这条主线展开,幼儿对活动内容掌握还是不错的,能正确区分出电池的正负极,并能正确安装手电筒,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但在实验的环节,也存在着不足:如实验次数过多,为保证每名幼儿都能掌握活动内容,实验时间有点长,幼儿交流的时间缩短。在科学活动中,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易碎的小灯泡,电线里面的金属丝等,应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9、大班科学教案《小灯泡亮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究。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熊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出示小熊布偶)小熊家今天停电了,房间里黑乎乎的,真难受,小熊找蜡烛没找到,却找到了一个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它想用这些东西自己安装一盏灯,你们说小熊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小熊家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电线的一头露出里面的电线丝,(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另一头的电线丝已经缠在小灯泡上了,电线的两头要连接在电池的什么地方,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2.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
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1.设置问题情境。
师:不好了,小熊刚安装好的灯泡电线被老鼠啃断了,电线断了灯泡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能帮助通电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呢?
2.介绍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实验,师指导。
4.集中交流。
四、活动结束
提醒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刚开始时孩子们并没有实验成功,但每个孩子都在轮流的努力尝试着实验,并且期待着成功,在实验中孩子们都能体现出合作的精神,最后大家在一个小朋友尝试成功中收到了启发,各组中都纷纷让小灯泡亮了起来,孩子们很开心也很兴奋,有的鼓掌有的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但我知道这并不是课堂“失控”了,是孩子们对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来了,不足的是材料的投放还是有些欠缺,如果能够多准备些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更加有利。
10、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起来》
活动目标
1.喜欢操作、摆弄手电筒,能想办法让手电筒亮起来。
2.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了解电池正负极相连可以使手电筒亮起来的道理。
活动准备
手电筒及干电池若干,彩笔若干,记录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1.提供电池和手电筒让幼儿进行组装。
(1)提供各式各样的手电筒和电池,请幼儿观察了解手电筒和电池的多样性。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3)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手电筒以及和手电筒相匹配的电池,探索如何组装能使手电筒亮起来。
(4)请安装成功的幼儿操作演示,知道正负极相连可以使手电筒亮起来。
2.请幼儿用组装好的手电筒进行探究小实验。
(1)请幼儿把手电筒放在水彩笔一侧约10厘米的地方,逐渐改变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观察影子长短的变化。(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了解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长;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的现象。
(2)请幼儿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记录在表上。
3.关掉活动室的照明灯,拉上窗帘,请幼儿用手电筒自由照射,感受关的直线传播和光与影子的关系。
活动延伸:
1.阅读幼儿学习资源,了解各种电器中常见的电池。
可以在科学区投放使用电池的钟表、遥控器、电动玩具等材料,让幼儿自由拆装,巩固电池安装的正确方法,感受电池的作用
11、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让灯泡亮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
2、能自主动手操作探索灯泡发亮的方法。
3、初步感知金属能导电的特性。(重点)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小兔子情景图片。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铁丝、电池、小灯泡、记录纸、水彩笔、裸漏的电线。
【活动难点】
自主探索用电线等物体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的一位好朋友小兔子,它呀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安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小结:要想让黑黑的屋子里亮起来,需要安装电灯。安装电灯需要有电线、灯泡,还要有电源,比如:电池。这些就可以让灯泡亮起来了。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你的灯泡亮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关注能力弱得幼儿完成操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完成实验了,通过实验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请举手。(观察幼儿完成情况)哇,这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孩子们表现非常棒!(快思 www.banzhuren.cn)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出示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凸起的一头也就是电池的正极,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也就是电池的负极,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鼓励幼儿探索实验并记录。
1、设置问题情景。
师:孩子们,小兔子又遇到麻烦了,它家的电线不够长,灯还没有接上,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除了桌子上孩子们刚才操作的电池、灯泡、电线以外,还有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和铁丝,这些东西里面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帮助小兔子家通上电呢?(想)
师:(出示记录表)这是什么?(记录表)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和小盘子里的物品连接起来,看看什么材料能让灯泡亮起来,如果能导电让灯泡亮起来你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图片下面画一个“对号”,不能导电的材料,你就在记录表上画一个“错号”,把结果都记录好。还有把能导电材料放在一起,把不能导电的材料放在一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操作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下面,先把你们的小板凳轻轻的面向小桌子,我开始发材料。把记录表和彩笔在盘子里拿出来,开始操作和记录吧。
(1)幼儿动手操作并做记录,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分享实验结果。
师:刚才,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材料能导电,哪些材料不能导电,请举手说一说?(请2-3个小朋友回答)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实验分享结果。
师:我们根据记录的答案再来进行一次实验,看我们验证的对吗?一起再来实验一次。
小结:回形针、铁钉、铁丝都是金属制品,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些材料接触电线和电池后,能让灯泡亮起来,说明这些金属材料制品是能导电的。而像毛线、塑料绳等材料在接触电线和电池后,没有让灯泡亮起来,说明毛线、布条、塑料绳制品是不能导电的。
四、出示裸露的电线,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师: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破了)露出了里面的金属,我们实验后已经知道了,金属能导电,那当你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接触,尽快告诉大人)
小结:孩子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今天实验活动中小电池里的电流和这种裸露的电线接触都在我们使用的安全范围内,但当你在生活中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是一定不可以用手去触摸的,而应该及时告诉大人来处理。
活动延伸:
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刚开始时孩子们并没有实验成功,但每个孩子都在轮流的努力尝试着实验,并且期待着成功,在实验中孩子们都能体现出合作的精神,最后大家在一个小朋友尝试成功中收到了启发,各组中都纷纷让小灯泡亮了起来,孩子们很开心也很兴奋,有的鼓掌有的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但我知道这并不是课堂“失控”了,是孩子们对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来了,不足的是材料的投放还是有些欠缺,如果能够多准备些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更加有利。
12、中班科学教案《小灯泡亮了》
活动目标:
1、能探索选用合适的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
2、了解电池的不同用途。认识不同型号的电池、及电池的正负极
3、学习合作玩小灯泡亮起来。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核心要素:
观察、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电池,知道电池有正负极,
☆难点是把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使其和电线与小灯泡连接成一个回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活动准备:
1、电池(1、2、5、7)电线、小灯泡等。
2、一些以电池为能源的物品,如电动玩具,手电、钟表等。
3、幼儿集体作业单,电池的简单图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探究环境,让幼儿认识电池,知道电池有不同型号,它们都有正负极。
1、为幼儿提供各种以电池为能源玩电动玩具及生活用品,请幼儿自由的玩,通过操作引起幼儿对电池的兴趣。
教师察看幼儿玩玩具的情况,并请幼儿演示给大家看。
☆ 师:你的玩具能干什么?
☆ 师:为什么会动?(唱歌或发光)
☆ 师: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请幼儿感知,回答。通过提问使幼儿了解电池的用途。
教师小结:电池可以向外供电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2、请幼儿把电池取出来,观察、发现并描述电池。
☆师:电池的两头是一样的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突起,另一头都是平的。有小突起的一头有一个“+”的图案,另一头平平的,有一个“—”的图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的这边是正极;“—”的这边呢,我们叫它负极。请小朋友找找看手中的电池的正负极。
认识电池的“+”“—”标记,
3、请幼儿将自己的电池与同伴的电池进行比较,发现电池的型号不一样1号、2号、5号、7号。
教师出示电池图卡进行小结:电池都有正负极。
二、通过用电线连接一节电池和小灯泡,让小灯泡亮起来,使幼儿知道正确的连接方法。
1、教师出示电线连接灯泡和电池的图示,讲解连接的方法,并示范连接。
2、幼儿动手操作,用一节电池连接小灯泡和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三、探索两节电池怎样连接,才使小灯泡亮起来方法。
1、教师启发幼儿积极地思考并用手中的电池进行操作:
1、☆师:小朋友请你们想一想,怎样将两节电池连起来,也让小灯泡亮起来呢?怎么连接呢?
幼儿感知回答,待幼儿说出一种连接的方法,教师出示相应的连接的图卡。直到幼儿将三种连接方法都说出来。
2、☆师:请小朋友先猜想一下,三种连接方法,哪一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教师将幼儿猜想的结果纪录在作业单上。
3、请幼儿自己试一试,或合作来试试!哪一种情况的连接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4、教师为操作有困难的幼儿提供帮助和指导,请做的正确的小朋友演示同伴看。
5、请幼儿将自己的试验结论,并用黄色小灯泡图卡表示在作业单上。
四、对幼儿环保方面的教育。
☆师: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用的这样多,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些电池能一直使用下去吗?
☆师:用完的废旧电池我们怎么处理它们呢?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如果让废旧的电池混入一般垃圾,不做很好的回收与处理的话,危害是很大的,乱扔废旧电池造成环境的污染。
废旧的电池不能乱丢,请你想一个好办法?
教师出示废旧电池回收箱,引导幼儿收集家里的废旧电池。活动自然结束。
环境创设:
设立电池回收箱,请幼儿把家里的废旧电池放到回收箱里。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幼儿的实际行动。
区域活动:
科学区里增添了多种连接的材料(铁丝、铜丝、铅丝等)让幼儿尝试还有什么材料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也可让幼儿尝试将更多的电池连接,使小灯泡亮起来。小朋友可以在我们的科学区里继续探索。
家园共育:
家长可指导孩子尝试安装电池,并指导孩子认准两级正确连接。
13、科学活动《天气符号》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
2、通过活动认识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
3、形成关注和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习惯。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反应天气现象的图片
2.灾害性天气的视频
活动过程:
1.导入
(1)幼儿演唱歌曲《今天天气真好》
(2)请幼儿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可以干什么?
(3)说一说还有什么状况的天气?并试着把它描述出来。
2.了解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经历过哪些天气?
(2)讨论: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你喜欢什么天气?你不喜欢什么天气?
(3)说一说好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4)你遇到过哪些特殊的天气?遇到恶劣天气我们该什么办?
小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它对我们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对我们造成危害。
3.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1.教师出示教学图,让幼儿辨认天气预报符号。
2.游戏:找朋友
(1)展示天气符号卡片,请幼儿说出其代表的意义
(2)幼儿分组将天气符号卡片与不同的天气情况图片配对。
(3)操作幼儿用书“天气符号”,判断图上任务的活动是否适宜,为什么?
4.了解灾害性天气
(1)播放灾害性天气的视频,幼儿讨论本地区主要有哪些灾害性天气,这些灾害性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如何?
(2)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
小结:广东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暴雨、干旱、洪涝等。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等多种媒体获得天气预报。
活动延伸
1.收集天气谚语。
2.了解哪些动物可以预报天气。
教学反思:
1、应让在配合说天气与星期后,增加幼儿完整的用语言说明天气和星期,让幼儿学会完整表达
2、引出各种天气时,可以用声音引出,如录音等
3、如何让主题引出时应该更新颖
4、能带幼儿在各种天气模拟里去体会理解更好
14、大班《我想让灯泡亮起来》观察记录反思
观察对象:林林
年龄段/班:大班
观察背景:
在科学区经常看到孩子们一起操作探索好玩的小实验。今天,林林选择他很喜欢的电路玩具。在他自己尝试后灯泡没有亮他却依然坚持没有放弃去换玩具。
观察目标:
1.幼儿在科学区游戏中专注情况分析。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观察过程:
林林选择了科学区电路玩具,认真操作着,选了一张提示卡,并按照提示卡上电路摆放位置往底座上插着,一次又一次的摆弄、尝试、失败在尝试。科学区里其他小朋友在玩纸杯游戏,热闹环境下他也只是看了看,接着玩他自己的。
王梓洋走过来看了一会说:“咱们两一起玩多米诺吧?”,林林摇摇头仍没有放下自己的玩具,还是努力按照提示卡在研究着。这时,满意走过来,林林边摆弄玩具边和满意说自己在玩的玩具,但是从他们聊天中没有听到林林说灯泡不亮的原因,两人反复尝试直到最后也没有成功。
观察分析与反思:
1.经验预测---5-6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幼儿多次尝试没有成功,可见对操作材料正确使用方法不清晰。
2.逻辑推测---在游戏中老师发现他不断地摆弄、尝试失败后仍然在坚持,旁边幼儿也没有影响到他,受到同伴邀约时也没有放弃自己游戏,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3.尝试验证---从整个观察来看,幼儿能够坚持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没有提供辅助性材料,(如:不同难易程度提示卡)幼儿无法独立完成体验成功。
《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1.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教师应给予幼儿及时的帮助,引导启发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教师有效介入指导是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关键,可选择平行介入的方式参与到幼儿游戏中,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2.大班幼儿应有动脑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教师可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思考原因,为幼儿提供支架、有效的线索引导幼儿有依据的猜想。在操作环节,教师应近可能创设安静的氛围给予充足操作时间和机会,满足探究需求帮助幼儿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3.教师应针对班级幼儿不同的游戏水平,调整不同层次、难度的游戏操作材料,在区域小结时,对在游戏中幼儿坚持、遇到困难不放弃的学习品质给予肯定。
15、大班科学活动《让硬币浮起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重点)
2、能够让沉下去的物体通过改变形状后浮在水面上,学习记录沉浮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难点)
3、体验做实验的乐趣,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
活动准备:
ppt、一元硬币每人一个、记录表、彩笔、装有清水的透明盒子、塑料瓶盖、积木、纸船、泡沫、橡皮泥、抹布、抽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大班孩子会在科学区做很多实验,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有趣的实验。
出示硬币,提问:请你们猜一猜如果硬币放进水中会沉还是会浮?
教师验证幼儿猜想,硬币会沉入水中。
二、幼儿观察并讨论记录表的使用,记录自己的猜想
1、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
2、出示材料引导幼儿讨论,提问:请你们猜一猜它们能不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
3、出示记录表,提问:请你们想一想记录表怎么使用?
小结:第一列是材料,第二列记录猜想,第三列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上下箭头代表含义,提醒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沉和浮。
4、展示记录表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第一次探索,感受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1、实验要求:不要洒水弄湿衣服,每种材料都动手试一试,做好记录。
2、动手操作,验证结果,并进行记录。教师观察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发现沉浮原因。
3、展示记录表,互相交流发现,问: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呀?
小结:硬币借助积木、大瓶盖、泡沫会浮起来。有些小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
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是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四、幼儿第二次探索,探索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
1、出示球状橡皮泥,提问:你们认为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沉还是会浮?
教师进行实验,球状橡皮泥会沉入水中。
2、提问:橡皮泥也想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你们有什么办法?
3、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幼儿操作。
4、请实验成功的幼儿交流自己的经验:(1)捏的薄薄的(2)不能进水(3)轻
轻地平平的放到水面上,轻轻地放上硬币
五、幼儿第三次实验操作让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
小结:有些物体原来不会浮在水面上,但改变形状后就会浮起来,如:橡皮泥。六、播放视频,提升经验
铁块也是通过改变形状后浮在水面上;生活中还可以借助木头、救生圈等让自己浮在水面上;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潜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到水底?(潜水艇可以自己吸水、排水)
活动延伸:幼儿在科学区尝试制作潜水艇模型。
课后反思:
我把本次活动分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五个部分,分别为:猜测硬币沉浮现象—激发兴趣、试一试——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说一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二次探索一一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运用一一活动延伸。
第一部分:猜测硬币沉浮现象(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猜测硬币沉浮现象,并尝试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我先通过谈话、提问、现场演示,充分激发幼儿好奇心。
第二环节猫想、操作、引发幼儿探索的欲望,然后通过启发性问题“谁有好方法能让硬币浮起来?老师带来的材料中哪些能帮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第二部分:试一试一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这一部分是突破重点的关键。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并引导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
第三部分:分享交流
通过现场操作,幼儿对自己的翁行了现场验证,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对操作材料进行分类,互相分享、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随后教师进行小结: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知道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有……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有……原来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硬币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一旦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第四部分:第二探索,通过操作知道改变某些物体形状也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如橡皮泥)
最后活动延伸:活动的最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进行探索,获取相应的知识经验为下节教育活动做铺垫。
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性非常高,积极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喜欢当一名“探索者”,在探索环节中大部分的幼儿能安静的当一名探索者,认真操作、验证、记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个别幼儿验证后发现自己的验证结果和猜想一致十分开心的和同伴进行交流这影响到了小朋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应在探索活动前提出相应的活动要求,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明确活动要求。孩子们在实验、分享环节中能积极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已有经验,完成操作体验到了实验的成功感。但在整个活动中我没有设计合作的环节,这样缺少了幼儿合作的机会,应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因为孩子们即将升入小学应注意加强幼儿之间的讨论、交流,扩大他们的信息量。与此同时引导幼儿多听听别人的想法,让他们在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为升小学班做准备。这是我环节中缺少的地方也是需要调整的地方。在二次探索的环节面对橡皮泥,孩子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用团、压等方式将橡皮泥的形状进行改变,但是放入水中后还是会沉下去,在这个环节我引导的时候主要是提示幼儿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没有给孩子更多的提升,可以提示幼儿变成小碗、小杯子等,开拓孩子对形状的了解。在幼儿回答问题时幼儿应是活动的主导,在这个环节中我却是主导,没有让孩子们用语言过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在活动中老师应多引导,孩子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应鼓励孩子能够用已有的经验或新的观察来回答问题: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做:我也愿意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
16、科学活动《让纸牌立起来》大班教案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扑克牌立起来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能够坚持不放弃。在扑克牌立起来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合作的乐趣,体验成功感。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喜欢有挑战性的活动,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幼儿在游戏中能够积极探索和发现游戏的新玩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和游戏经验,并能够在游戏中积极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有初步合作意识。
本班幼儿活泼好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幼儿热衷于探究纸杯塔能搭得又高又稳的好方法,有较丰富的搭建经验;喜欢和同伴共同游戏;并在周围环境中主动探索支撑搭建的其他材料,并能主动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指南》指出幼儿学习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通过《让扑克牌立起来》这一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并能将原有经验运用到新的学习活动中。科学领域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
活动目标
1. 在扑克牌立起来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合作的乐趣,体验成功感。
2. 能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扑克牌立起来的方法。
3. 在探索过程中能够坚持不放弃。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探索过程中能够坚持不放弃。
活动难点:能够让多张扑克牌立起来。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扑克牌若干,PPT,图片。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纸杯搭建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幼儿。
师:你们在建筑区的时候都用纸杯和纸筒搭建过高楼,搭得又高又稳。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用扑克牌来搭建高楼。请你们来试一试。
二、幼儿自由探索让扑克牌立起来的方法。
师:这次谁能让两张扑克牌互相帮助立起来?请你试一试。
(一)幼儿第一次尝试让两张扑克牌立起来。
1.第一次用两张扑克牌操作。
2.尝试后进行交流。
师:
(1)谁愿意介绍一下你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立在桌子上的?
(2)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3)请你用别人的方法再试一试。
3.再次尝试
教师小结:你们都让两张扑克牌立在桌子上,因为两张扑克牌互相有支撑,能保持平衡,所以能立在桌子上。
(二)幼儿第二次尝试让一张扑克牌立起来。
师:这次谁能让一张扑克牌立起来?请你试一试。
1.第二次幼儿操作一张扑克牌。
2.第二次尝试后展示分享。
师:
(1)你是怎么让一张扑克牌立起来的?请你展示一下,请小朋友们互相看一看。
(2)你觉得哪一种方法让扑克牌立得最稳?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改变扑克牌的形状,用折或卷或者其他方法,让一张扑克牌立在桌子上。
三、多张扑克牌挑战游戏搭高楼:
1.师:下面,我们要进行更高的挑战,看看哪个小组能在相同的时间里,用桌子上的扑克牌搭的高楼又高又稳,给你们五分钟时间。
2.幼儿小组进行多张扑克牌搭建。
3.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幼儿在搭建过程中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欣赏扑克建筑图片。
1.师: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在尝试用扑克牌搭出不一样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
2.师:老师会把这些图片和扑克牌放在区域中,你们继续挑战。
五、延伸活动:
教师在区域当中提供多副扑克牌,鼓励幼儿进行搭建。
活动总结
1.内容选择能够把握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挑战性,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
2.活动过程以幼儿自主操作为主,活动环节层次清晰,由易到难,逐层递进,不断提升活动的难度。
3.活动过程中注重引导幼儿同伴间的互相学习,每次探究后教师能帮助幼儿及时进行小结提升。
4.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幼儿学习品质。
5.通过欣赏更高水平的搭建图片,开拓幼儿视野,激发幼儿的挑战欲望。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7、科学活动《与影子做游戏》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2.体验影子游戏的乐趣。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PPT、手电筒、玩具狗、幻灯机
活动过程:
1.猜谜激趣
教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开口。(谜底:影子)
3.了解影子的形成
(1)师: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打开幻灯机,将光投到墙上。
师: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
(2)教师用玩具狗挡住光线。
师:现在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
师:刚才没有影子,现在有了,为什么呢?
(3)教师关掉幻灯机。
师:现在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
小结: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
3.游戏
(1)看一看
教师打开幻灯机,请几名幼儿在幻灯机前看影子。幼儿自由动作(或伸手、或弯腰、或跳舞、或踢腿……)
师: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画
教师边说边做手影,幼儿观看:一只小鸟飞来了,飞呀飞(小鸟飞的手影);一只小羊走来了,咩咩咩(小羊手影);一只大灰狼走来了,啊呜啊呜,我要吃了你们(大灰狼手影)。呯,猎人来了(猎人手影),大灰狼吓跑了,小羊跑了,小鸟也飞走了。
(1)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做手影,每组一个手电筒,一名幼儿握手电筒,其他幼儿做手影,大家互相猜猜像什么。
活动延伸
幼儿可以在有太阳的时候看看不同时间段的影子变化。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18、节日活动《家乡的中秋习俗》大班社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家乡的中秋习俗。
2.在共同品尝、分享月饼的气氛中,体验节日的快乐。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月饼
活动过程
1.了解中秋
(1)介绍中秋节的来历。
(2)介绍广东中秋节的习俗
(3)师:你的家乡在哪里?请说说你家乡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4)师:你还知道其他地方过中秋节的习俗吗?
3.月饼品尝会
(1)师:看看月饼都有哪些形状,为什么都是这种形状呢?(圆圆的月饼表示团圆的意思,又表示圆满、丰收之意)
(2)了解月饼的品种
(3)分享月饼。
活动延伸
1.欣赏民间故事《嫦娥奔月》
2.制作月饼
资料: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的秋季而且又正好是的秋季的中期,所以就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 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被称为仲秋。每年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被叫做月夕或八月节。在中秋之夜,人们望着天空 上又圆又亮的月亮,很自然的就会盼望和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中秋节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除了吃月饼啊还有其它的习俗比如:赏月、赏桂花、品茶、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金门要拜天公、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等等。
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中秋节》的活动,幼儿在体验中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基本知识,幼儿对此活动较感兴趣,在活动中,发现我为幼儿提问的资源不够丰富。例如:在活动时,有小朋友问:“老师,月亮到底是什么形状。”
如果课前我能准备月球仪或课件。这时就可以出示 月球仪或课件,向幼儿展示并介绍有关月球表面的状况以及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况。激发幼儿探索月球乃至宇宙的欲望。
19、体育活动《快乐的小狮子》大班优质健康教案反思
让幼儿能过活动了解传统民间体育游戏--舞狮的来源,掌握舞狮的简单技能,以达到锻炼幼儿的腿部力量,提高幼儿身体的动作协调能力。在游戏中感受舞狮的魅力和促进同伴之间友好的关系。
设计意图:
舞狮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该活动巧妙的把传统舞狮灵活运用到大班的幼儿身上,正好吸引了大班幼儿的兴趣和好动能力。设计这节健康教育活动是因为该活动以幼儿为主,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锻炼幼儿的腿部肌肉发展与四肢的协调发展。该活动不仅锻炼幼儿身体,促进幼儿身体发展,且能让体验传统舞狮的乐趣,促进同伴之间的协作能力。
在《纲要》中指出:幼儿每天必须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教师应该开展丰富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各种身体活动,利用各种活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和手眼脚的协调和灵活能力。因此,我设计这个体育活动,在发展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同时,还能在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同伴关系友好发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活动目标:
1.了解舞狮的来源,知道它的性质是传统民间得体育游戏。
2.掌握舞狮的简单技能,以达到锻炼幼儿的腿部力量,提高幼儿身体的动作协调能力。
3.感受舞狮的魅力,体验游戏的快乐,促进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
重点难点:
1.了解舞狮的来源,知道它的性质是传统民间得体育游戏。
2.学习舞狮的动作技能,幼儿能够完整配合完成舞狮。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①《舞狮》视频②《兔子舞》音乐③舞狮服装35套④狮子图片35张。
2.经验准备:幼儿以具备高运动的动作基础。
活动过程:
(一)话题导入,创造情景
1.出示舞狮服装,引发幼儿的兴趣。
2.教师拿出衣服和图片,分发给幼儿,幼儿观察衣服和图片。
3.提问幼儿衣服和图片是什么?引入舞狮话题。
(二)了解舞狮,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含义。
1.教师提问舞狮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每年春节我们都要舞狮?
2.教师讲解舞狮的来源和意义。
3.播放舞狮视频,幼儿观看,感受传统舞狮的魅力。
(三)学习舞狮,锻炼幼儿肌肉动作协调。
1.热身运动。
①老师带领幼儿到到操场热身。 播放音乐《兔子舞》
②老师站在最前面,幼儿分为三组排成小火车。随着音乐边走边跑边跳。幼儿紧跟老师动作。
③热身结束,回到教室。
2.教师再次播放舞狮视频,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记忆学习舞狮的重复动作动作。
3.教师示范:小朋友们舞狮的动作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基本动作。
①教师先做一遍,边做边讲。
师:首先,我们需要两个小朋友,一个当狮子头,一个当狮子尾。后面那个小朋友要高过前面那个小朋友。
师:其次,小朋友穿好衣服后前面的小朋友要身体稍微前倾,后面的小朋友抓住前面小朋友的腰弯到前一个小朋友的腰后面,第一个小朋友从狮子的嘴巴和眼睛去看方向,后面的小朋友跟前面小朋友的脚步前进。
师:最后,行走时,先迈左脚再迈右脚,左脚落地后右脚接着落地,双脚交替前进。在跑、跳、滚的时候狮子头和尾配合默契动作协调灵敏。
②教师分步骤讲,教幼儿做动作。(同上师说)
③幼儿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纠正动作。(重点纠正跑、跳、滚动作的配合、协调一致)
(四)播放音乐,巩固练习
1.师幼到操场,老师播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进行舞狮,老师观察、指导提出要求。
①能合着音乐进行舞狮。
②重点注意跑、跳、滚的时候动作整齐统一。
③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发生碰撞。
2.再次播放音乐,教师提出要求。
①要求幼儿要根据音乐鼓点进行舞狮。
②要求动作要整齐统一。
③掌握舞狮的动作形象,动作协调、灵敏。
(五)活动结束,幼儿分享收获与乐趣。
幼儿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分享舞狮的收获,讲讲自己在舞狮中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那些地方表现得非常棒。各小组对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评价,由幼儿选出一个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并颁发本周活动之星胸针。
(六)活动延伸。
幼儿在各自的舞狮服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教师收起幼儿的服装放在班级收藏柜中。
活动反思:
《快乐的小狮子》是一个带有中国传统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有大量的走、跑、跳、滚等高难度的动作,活动的本身就具有困难性,所以在活动中教师对于舞狮活动的教学进行了细致化的讲解和演示。且在活动中幼儿因为理解意识不够,不能够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动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要及时发现并对幼儿进行细致讲解,避免幼儿在稍后的活动中因为动作的错误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活动结束之后,总体的预想效果已经达到,由于在活动中十分注重安全的细节,所以并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且幼儿的体能以及兴趣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之后的活动中也会更多的去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去借鉴来给幼儿开展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潜移默化的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好动能力。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0、科学活动《彩色的陀螺》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陀螺旋转时色彩的变化,引导幼儿探索陀螺的制作方法。
2.通过制作陀螺,让幼儿从中体会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彩色陀螺或幼儿自带各式陀螺。
2.牙签、竹签、各种形状的纸片、铅笔、剪刀、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1.玩彩色陀螺
(1)幼儿自由玩陀螺,观察陀螺转动时色彩的变化。
(2)引导幼儿观察陀螺是怎样转的?转动时色彩的变化?
(3)集中交流,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探索制作方法
(1)讨论:陀螺怎么制做呢?
(2)师幼共同总结制作步骤(选取稍硬的纸片,在纸片上进行装饰,井均匀涂色,在纸的中心先用大头针戳一个洞 .再把竹签插入洞内。
3.设计制作。
(1)讨论:你准备做一个什么形状的陀螺?
(2)幼儿第一次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试着玩一玩自己做好的陀螺。
(3)讨论:为什么有的幼儿制作的陀螺不会转动?说说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4)讨论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重、难点。
4.再次设计制作彩色陀螺。
(1)幼儿第二次动手制作,鼓励幼儿运用颜色大胆装饰,画出不同图案,涂色均匀。
(2)再次玩一玩自己做好的陀螺。
5.陀螺旋转比赛
(1)幼儿操作自己的陀螺进行比赛。
(2)思考:怎么有的陀螺转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呢?还有的陀螺不是圆的为什么也能转动呢?为什么静止时能看到多色,转动时看不见?
(3)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探索陀螺力与平衡的关系。
活动延伸
提供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用的陀螺,供幼儿体育活动时用。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培养他们热爱探索、学会探索,我把主题活动《彩色陀螺》它是手工,但更多意义上是以科学活动为主线来进行的。把它定为“彩色纸陀螺”作为科学纸趣艺术教学活动的一个内容来作为公共课活动,“制作会转动的纸彩色陀螺”环节中渗透着一些科学知识,这样又有科学方面的探索,既有艺术方面的装饰纸陀螺的色彩美。又把我园的“纸趣”艺术在科学领域中有效的体现出来,可以说是一举二得。在活动中我把较硬的圆形纸制作成彩色陀螺贯穿到整个活动中。重难点是探索影响纸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小百科:陀螺指的是绕一个支点高速转动的刚体。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河北吴桥地区被称为bo。
21、科学活动《种子的传播》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积极参与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
3.乐意与同伴共同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幼儿事先收集了许多种子并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展览;各种实物:苍耳、凤仙花、蒲公英等;种子传播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师:我们已经收集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3) 师:种子有什么用?
小结:种子具有繁殖作用,果实里的种子种到地里,就会长出新的植物。
(1)出示农民播种的图片,讨论。
(2)师:小朋友,我们吃的菜和米饭扥等食物是农民伯伯播种种植的。野外的植物又靠谁来播种呢?
(3)幼儿讨论,论述自己的猜测。
2.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阅读幼儿用书p10页,请幼儿猜猜小狗、风、水、小鸟和植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有些种子是靠动物进行传播,如苍耳子,此外种子还有三种传播方式,分别是: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和弹射传播。
(1)教师逐一介绍种子的四种传播途径。
(2)请幼儿看幼儿用书p10页,说说小狗、风、水、小鸟分别传播了哪种植物的种子。
小结:水传播来荷花的种子,风传播了蒲公英的种子,小鸟传播了樱桃的种子,小狗传播了苍耳子的种子。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1)师:小朋友,荷花生长在哪里?樱桃有生长在哪里?
(2)师:原来荷花用水传播种子师因为荷花生长在水里,小鸟喜欢吃樱桃,吃剩的樱桃核吐在地上。所以这些植物的传播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
(3)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为什么苍耳子会将动物当“马”骑?
小结:因为蒲公英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苍耳子身上有倒勾,可以勾起动物的毛,让动物带着它到处跑。还有豆荚这类植物,是因为它们的壳成熟后会自己爆开,种子自己落到地上。
活动延伸
1.图书区投放一些关于种子传播的绘本,让幼儿阅读。
2.了解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活动反思:
如何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找到果实或种子形状结构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规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虽然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短文,但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都不了解。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植物果实或种子的形状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有切的关系。
22、社会活动《我的小档案》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制作自己的小档案,能明确自己的喜好。
2.通过交流档案,了解他人的喜好与自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会接纳、尊重他人。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档案记录表、老师的小档案
活动过程:
1.神秘来宾。
(1)师: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一位神秘来宾,可是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在他出现之前我收到一份文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他,猜到他的身份。
(2)教师出示小档案,引导幼儿观察档案上包含的内容。
2.学习制作自己的小档案。
(1)师: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档案知道我们的神秘来宾是X老师,如果想让别人更快更全面的认识你,小档案是个非常好的办法。怎样才能制作出一分档案呢?上面要有什么内容?
(2)幼儿讨论后教师出示档案记录表。
3.幼儿制作“小档案”。
4.游戏:小小调查员
(1)玩法:幼儿当“调查员”,在音乐若中模仿开汽车的动作向前行进,当音乐停止时,幼儿取出自己的档案表互相进行“调查”,看一看自己的档案和别人的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做好记录。
(2)围绕调查结果组织进行讨论。
你有没有找到和别的小朋友一样的地方?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大家彼此之间的不一样会不会影响你们做好朋友?
5.鼓励幼儿在主动观察、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为家人制作小档案。
活动延伸
教师和幼儿一起将制作好的“小档案”布置在班级合适的地方。
教学反思
活动以孩子操作为主,给孩子最少的干预、最多的观察和最大的耐心。让幼儿从兴趣开始培养,从根基开始打起,从基本习惯开始抓起,增强幼儿自信心。
23、科学活动《长大了》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生命的成长变化。
2.学会用不同方式证明自己在慢慢成长,能说出自己成长的变化。
3.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体验成长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成长对比图、收集幼儿婴儿照片及部分幼儿小时候的衣服、鞋子
活动过程:
1.出示成长对比图。
图一:小蝌蚪与小青蛙
请幼儿观察小青蛙长大后外形的变化,说一说小青蛙长大后学会了什么本领。
图二:萝卜种子与萝卜
请幼儿观察种子的成长变化。
图三:小树与大树
请幼儿观察树的成长变化。
2.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
(1)教师出示班级几名幼儿的成长照片,请大家猜一猜是哪几位小朋友的照片。
(2)出示小朋友的衣服、鞋子,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现在穿不了这些衣物了,能给谁穿?
3.我的新本领。
请幼儿讲述自己学会的新本领,教师用表格归纳出来。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出身边生命成长的变化,并与同伴分享。
活动反思:
本节课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很多孩子可能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大。但是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不愿意自己亲自去做,有依赖的心理,这需要慢慢培养。
24、幼儿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大班教案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我从哪里来?”对孩子来说一直很神秘、也很惊奇。在幼儿回家询问家长时,敏感的话题常常让父母感到尴尬并回避,有的含糊不清,有的措辞闪烁,甚至拿“街上捡来的”可笑答案搪塞孩子。本活动意在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形成及主要生长过程。
2.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3.了解妈妈怀孕的辛苦,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我从哪里来》
2.邀请一位怀孕的妈妈。
3.在家中妈妈为孩子讲述自己怀着宝宝时的故事。
【活动过程】
1.观察怀孕妈妈的肚子,引出主题。
提问:(1)这位妈妈的肚子和我们的肚子有什么不一样?
(2)原来这位妈妈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那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小结: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小宝宝在出生以前
都住在妈妈的肚子里。
2.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一》,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生命的由来。
提问:妈妈的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有一颗种子我们叫它“卵子”,爸爸妈妈结婚后,爸爸送给妈妈一颗小种子叫“精子”,他们在一起就变成了小宝宝。然后他们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找了一个温暖的家住了下来,这个地方就叫“子宫”。
3.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二》,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提问:(1)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的名字叫什么?(胎儿)
(2)小胎儿是怎样慢慢长大的?他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 小结:最初胎儿像一粒种子那么大,通过脐带吸收营养,慢慢地长出
了眼睛、耳朵、嘴巴……小胎儿整天在妈妈的肚子里睡大觉,有时会醒来, 伸伸腰、踢踢腿,还会变换一个姿势。
(3)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要待多长时间呢?宝宝怎么出来呀?
小结: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他越长越大,子宫里已经装不下了。每个妈妈的“子宫”都有一扇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当宝宝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在医生的帮助下,宝宝就沿着走廊出来啦。
4.宝宝长大了,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讨论: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会怎样?为什么?
幼儿互相交流妈妈怀孕时的故事,了解妈妈怀孕的辛苦,激发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反思
在道德情感中爱是核心,激发幼儿爱的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幼儿爱的情感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让幼儿从小知道爱父母和长辈、同伴,老师,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此,从小加强对独生子女爱的情感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培养幼儿有爱心、爱父母、同伴、老师的品质,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爱的情感不断升华。
2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小灯泡亮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 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
3. 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活动难点: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2. 物质准备:
(1)学具: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塑料绳、布条、毛线、铜钥匙、回形针、铁丝,粉、白记录纸各一张、笔
(2)教具:小兔房子情景图、老鼠图片、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 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小兔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连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3. 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2)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3)帮小兔家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 设置问题情景:
师:咦?小兔家刚安装好的电灯怎么又不亮了?
师: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塑料绳、布条、毛线、铜钥匙、回形针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 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粉一白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材料的一头与电线接在一起,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实验结束后,将材料收拾好放回原位,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灯泡亮了吗?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夹在铁架子上。
4.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连接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 两两交流。
6. 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 师幼共同小结:
铜钥匙、回形针、铁丝等金属材料能导电,塑料绳、布条、毛线等非金属材料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
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在科学区中投放相关的材料,鼓励幼儿继续探究哪些材料可以导电。
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到科学区里试一试。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以“帮小兔装电灯”为主线贯穿始末,试图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让幼儿在宽松的探究情境中运用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等多种方法,探索让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幼儿通过猜测、验证、记录等形式,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及合作探索的快乐,提高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同时,也从中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整个活动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语言简练,操作前提出明确要求,幼儿在实验过程目标明确,能通过合作探索并使用符号记录。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兴趣浓厚并能通过活动感受成功的快乐。但是,由于乡镇幼儿记录经验不足,在鼓励幼儿使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时,孩子们能说出多种符号,实际记录中却偏向单一的记录方式如:打勾与打叉。
26、科学活动《新年小乐曲声音》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途径。
2.在试验、探究的活动中提高观察、分辨、倾听能力。
3.对探究声音有兴趣,能够关注生边的物理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梳子、皮筋、水、白纸、水、三角铁、纸杯、绳子
2.播放各种声音的音带
活动过程:
1.猜声音,引起兴趣
播放各种声音,请幼儿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声音?
2.了解声音的产生
(1)使物体发声
①教师提供梳子、皮筋、水、白纸。请幼儿想各种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
②请幼儿说一说使梳子、皮筋、水、白纸发出声音的办法。
3.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原理
①做一做: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体会有什么感觉。(喉咙发声,声带在振动)
②请幼儿观察梳子、皮筋、水、白纸在发声前后有什么区别?
③锤敲三角铁,然后将它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有水波)
④说明了什么?(三角铁发声时在振动。)
⑤有办法让三角铁的声音马上停止吗?(用手马上抓住三角铁)
⑥为什么用手抓住正在响的三角铁声音就停止了?(让三角铁停止振动)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了。
4.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用手指轻敲桌子一端,另一位幼儿在另一端将耳朵紧贴桌面听声音。(固体传播)
②在水中敲击三角铁,试试能否听到声音。(液体传播)
③打雷时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空气传播)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空气传播。
5.美妙的乐曲
(1)教师示范将七个玻璃杯依次排在桌子上,再给每个杯子注入不同高度的水。七个玻璃杯倒好水后,用筷子轻轻敲击各个杯子的边缘,引导幼儿听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试着调整每个杯子的水量,是听到的声音接近Do、Re、Me„„七个音阶时,杯子乐器就制作好了!
(3)师:为什么每杯水敲击出来的声音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回
答。
小结:杯子装的水量不同,发生振动的部位和振动的幅度都会不一样,因而通过调整杯子的装水量,可以调出不同的音阶。知道水量多的杯子,敲击出来的声音听起来比较低沉,而水量少的杯子,敲击出来的声音听起来则比较高昂。
(4)幼儿实际操作活动。
①请每组幼儿将七个玻璃杯依次排在桌子上,再给每个杯子注入不同高度的水。引导幼儿按水位从低到高的顺序给杯子注水,教师巡回指导。
②七个玻璃杯倒好水后,请幼儿用筷子轻轻敲击各个杯子的边缘,可以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
③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制作出水杯乐器敲击出好听的乐曲。 7、幼儿依次体验敲击乐器的快乐。
活动延伸
了解生活中的噪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减少生活中的噪音?
活动反思:
通过这节科学活动,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但现在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教学准备上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27、科学活动《神奇的食物链》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简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3.能够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鹰、蛇、青蛙、稻谷、虫子的头饰和图片
3.猫、老鼠、稻谷、人、鹰、蝗虫、麻雀、玉米、小麦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出示猫、老鼠和稻谷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2)请幼儿按照被吃关系的顺序摆放图片,教师按幼儿摆放顺序出示箭头。大米→老鼠→猫。
小结:我们是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着被吃物。
2.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1)游戏“谁吃谁”:教师出示鹰、蛇、青蛙、稻谷、虫子头饰,请四位幼儿分别戴上这些头饰,按谁吃谁的顺序站立。
(2)其他幼儿检验戴头饰的幼儿是否站对,如不对请幼儿更正。
(3)请一位幼儿将幼儿头饰上的图片按食物链顺序摆放,并用箭头指示。(稻谷→虫子→青蛙→蛇→鹰)
小结:这些生物间存在着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这种食物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3.了解食物链的构成。
讨论:摆在食物链最前面的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小结:摆在食物链最前面的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土壤里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换成营养物质,再以食物的方式储存起来
4.了解食物网。
(1)阅读幼儿用书p25页“神奇食物链”仔细观察图中内容,并用“→”连接图中的食物关系。
(2)出示作业单,上面画有人与动植物图画,请幼儿试画出与人有直接关系的食物网(人、鹰、蛇、蝗虫、麻雀、老鼠、稻谷、玉米、小麦)。
(3)这么多食物链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
小结:在生态系统中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就叫“食物网”
5.了解食物链被破坏带来的后果。
(1)请幼儿说说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这句古老的谚语”,和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理解。
讨论:如果这张食物网里的一种生物死亡,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小结:如果生物链上一种动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到其他动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动物的同时,也就是保护了其它许多动物。
活动延伸
在爸爸妈妈们帮助下查阅资料,收集更多的有关“食物链”的资料,与同伴们互相分享。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28、数学活动《熊猫吃竹子》大班教案排序规律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尝试设计出不同的排序方法,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尝试将排列规律用符号的方式进行记录。
3.通过活动,激发发散性思维。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熊猫、竹子图片若干,记录卡、笔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
1.师:动物园里的熊猫馆真热闹。小朋友给熊猫送来了熊猫最爱吃的竹子,你想给熊猫吃几根竹子?来给它们排好队吧!
2.交流排序结果:你是怎样给熊猫和竹子排队的?
小结:排序的方法和规律有很多。
二、探索在同一条件下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1.讨论:如果是2只熊猫2根竹子4个一组,你可以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2.请幼儿自己设计,并把设计记录在记录单上。(尝试用符号如0和/表示熊猫和竹子进行记录)。
3.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用和同伴不一样的方法。
4.介绍自己设计的排序方法,老师将幼儿的方法记录在大记录卡上。
5.讨论并尝试:以“00//”为例,按照这个模式,如果再来一组,应该怎样接着来排队?
小结:原来同一组的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规律排出很多不同的排法。
三、分组操作。
1.吃的饱饱的熊猫可精神了,准备为大家带来有趣的表演,动物园里的其他动物也给吸引了,请大家为接下来的表演活动帮忙。
操作一:印门票。按规律使用印章,用印的方法装饰门票。
操作二:设计队形。4只熊猫为一组,设计多种熊猫表演队形(如熊猫头朝上或朝下),并用箭头↓↓↑↑记录。
操作三:动物排队。动物们准备进场看表演,请根据动物的高矮、种类或其他条件设计多种排队规律。并记录。
集中分享。请与同伴说一说你的操作和记录,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分享。
活动拓展
在数学区域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根据物体特征探索不同的排
列规律,并记录。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的,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有规律的排序。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操作活动,幼儿能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从多角度感知有规律的排序,对有规律的排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最后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熟练的掌握了有规律的排序。整节活动幼儿能积极参与,兴趣浓。目标完成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幼儿基本上可以按照图形的颜色和形状等规律排序,并且也了解了生活中得很多规律和明白了要遵守某些规律的道理,在操作排序时,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团结合作精神。
但也有不足之处,有时幼儿的表现与我的设想不符时,我急于求成,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就把答案告诉了幼儿。再有就是我高估了孩子的能力,结果在进行活动时遇到了许多感觉不尽我意得现象,往往是在活动后再进行补充。所以我提醒自己以后在每节活动之前都要对孩子的能力及各方面进行合适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还有就是在活动中要善于观察,随机应变,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29、幼儿园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各种种子的基础上, 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发展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萌发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各种种子,带到幼儿园布置成“种子展览会”。
2.供每组幼儿操作的种子实物若干,传播方式背景图、种子标本若干,课件《种子的旅行》。
3.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种子传播方式的相关知识,丰富感性经验。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进行野外远足活动,观察大自然中的植物。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参观种子展览会, 认识各种种子的特征。
(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幼儿带着问题自由观察。如:看一看它们是什么种子?长什么样?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种子的外形特征。
(2)请幼儿说出自己认识的种子名称,并认识几种特殊种子(蒲公英、莲蓬、苍耳等)。
对于幼儿不认识的种子,请其他幼儿互相补充,教师不作解释, 可提问:这么多的种子还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在互相学习中了解种子大小、颜色、形状等的不同。
(3)幼儿互相讨论:这些种子都有什么用?使幼儿简单了解种子可以繁殖、食用等。
2.播放课件《种子的旅行》,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
(1)了解种子的风力传播。
①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讨论: 是谁帮助蒲公英的孩子去旅行的? 为什么风能吹着它去旅行?教师拿出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并请幼儿吹着试一试,进一步感知蒲公英种子“轻飘”的特征。
②请幼儿思考: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了新的地方,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又会怎么样?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繁殖”的生长过程。
③引导幼儿拓展思路:风还能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为什么?
丰富幼儿的知识:柳絮、杨树等种子非常轻,被风一吹到处飞,
所以它们也是由风帮助旅行的。
(2)结合实物与课件讨论种子的其他传播方式(流水、动物皮毛、鸟的粪便、人类播种等)
课件中出示蓬蓬、苍耳、樱桃、豌豆等,讨论:它们的种子怎样去旅行?为什么?还有哪些种子也用和它们一样的方式去旅行?
请幼儿思考:人类可以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使幼儿知道农作物的种子多是靠人类的帮助去旅行的。
小结:莲蓬像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小苍耳身上有刺,可粘到动物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掉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它们跟着鸟儿去旅行;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
3.玩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 进行传播方式的分类。
(1)教师出示黑板上的种子标本,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种子。
(2)引导幼儿说出它是什么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并放到相应的传播方式背景图中。
(3)和幼儿一起检验放对了没有,如果不对,说明为什么。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种子传播方式的认知。
活动反思:
植物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贴近生活,对植物奥秘的探索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在奇妙的植物王国中,蕴含着许多的奥秘,其中种子的传播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幼儿知识经验中,对种子的传播只是感性的、模糊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漫天飞舞的柳絮,随风飘扬的蒲公英,这些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接触到的,但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其实这些现象就是植物在传播种子。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认识并了解植物的种子及其传播方式,建构孩子的知识结构,拓展他们的视野。
30、幼儿园大班美食活动《清明果》清明节教案节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传统节日风俗,传承传统习俗制作清明果。
2.锻炼动手能力,体验制作美食的乐趣。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扫墓、踏青、蹴鞠、吃清明果等)、有过包饺子的经验。
《清明果》课件:习俗图片,清明果来历故事,各种各样的清明果图片,清明果制作视频,清明果制作步骤图,背景音乐等。
材料准备:每组一份青面团、肉馅(或其他馅料)、柚子叶若干、一个大盘子。
活动过程:
谈话,回顾清明节习俗。
——师: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你们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吗?(扫墓、踏青、蹴鞠、吃清明粿等)根据幼儿回答播放对应习俗图片。
播放故事文字,讲述故事,了解清明节吃清明果的由来。
——师:小朋友都知道清明节的习俗,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清明节要吃清明果吗?
——教师讲述故事。
播放邀请函,以奇奇邀请小朋友参加清明果展激发幼儿兴趣,感受清明果造型的多样性。
——师:原来清明果习俗是这样流传下来的,你们知道清明果都有什么造型吗?(幼儿自由讨论)
——播放邀请函。师:老师收到一份邀请函,是宝宝巴士的奇奇邀请我们去参加清明果展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各种清明果图片,感受清明果造型的多样性。
——提问:清明果都是什么颜色的?清明果的造型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种?
尝试制作清明果。
1.观看清明果制作的视频。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视频,视频里就藏着制作清明果的小秘密。我们一起来看看!
——制作清明果有哪些步骤?(和肉馅→用鼠曲草、艾草汁揉面团→包清明果→粽子叶→蒸清明果)
2.介绍制作材料及制作过程的要求。
师:今天厨房的阿姨们为大家准备了制作清明果的材料,我们来看看。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什么呢?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①揉好的青面团一份
②和好的肉馅一盆(可用猪肉、菜、香菇等做馅)
③粽子叶若干片(将包好的清明果放到粽子叶上)
④盘子(将制作好的清明果放入盘子)
3.播放音乐,幼儿分组制作清明果,教师巡回指导。
4.互相欣赏,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清明果造型。
5.将清明果移交厨房阿姨蒸熟。
6.品尝清明果,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美食的快乐。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美工区提供超轻黏土让幼儿制作不同造型的清明果。
家园共育:一同与父母制作不同馅的清明果。
附【故事】
清明果的来历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活动反思: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向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吃鸡蛋、画鸡蛋、玩鸡蛋、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到春景的美好。
31、大班科学活动《小灯泡亮了》优秀获奖教案
活动中引导幼儿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 提高幼儿的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及其变化非常敏感,好奇心强,更喜欢动手去摆弄材料,探究兴趣与能力在不断地发展。幼儿喜欢玩电动玩具,喜欢摆弄电池,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兴趣出发,我选择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灯泡、电池、电线为主要材料,设计了本次活动《灯泡亮了》。
活动目标
1. 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 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
3. 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活动难点: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2. 物质准备:
(1)学具: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塑料绳、布条、毛线、铜钥匙、回形针、铁丝,粉、白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小兔房子情景图、老鼠图片、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 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小兔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连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3. 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2)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3)帮小兔家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 设置问题情景:
师:咦?小兔家刚安装好的电灯怎么又不亮了?
师: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塑料绳、布条、毛线、铜钥匙、回形针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 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粉一白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材料的一头与电线接在一起,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实验结束后,将材料收拾好放回原位,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灯泡亮了吗?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夹在铁架子上。
4.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连接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 两两交流。
6. 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 师幼共同小结:
铜钥匙、回形针、铁丝等金属材料能导电,塑料绳、布条、毛线等非金属材料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
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在科学区中投放相关的材料,鼓励幼儿继续探究哪些材料可以导电。
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到科学区里试一试。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以“帮小兔装电灯”为主线贯穿始末,试图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让幼儿在宽松的探究情境中运用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等多种方法,探索让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幼儿通过猜测、验证、记录等形式,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及合作探索的快乐,提高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同时,也从中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整个活动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语言简练,操作前提出明确要求,幼儿在实验过程目标明确,能通过合作探索并使用符号记录。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兴趣浓厚并能通过活动感受成功的快乐。但是,由于乡镇幼儿记录经验不足,在鼓励幼儿使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时,孩子们能说出多种符号,实际记录中却偏向单一的记录方式如:打勾与打叉。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32、科学活动《认识钟表》大班数学教案反思
引导幼儿喜欢参与游戏,认识整点和半点,初步了解钟表表面的结构,认识时针和分针。鼓励幼儿愿意互帮互助,团队合作。
设计意图
时间与孩子们的一日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又将进入小学,此时对钟表的认识非常重要。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活动。关于认识钟表方面,这是我们第一次活动,因此我将知识性目标定位在初步了解钟表表面结构,认识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和半点。情感态度的目标定位在喜欢参与游戏,愿意互帮互助,团队合作。在活动过程中,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同时又最符合孩子们学习的方式,因此我创设了5个游戏来贯穿整节活动,猜谜游戏、它们缺了什么?几点了?拨拨乐、老狼老狼几点了?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最直观、有趣、简单的帮助孩子们梳理已有经验同时生成新的经验。在活动的最后,为了让孩子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同时将所学迁移到生活中,我给孩子们留一个小任务。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制作时间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钟表表面的结构,认识时针和分针。
2.喜欢参与游戏,认识整点和半点。
3.愿意互帮互助,团队合作。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
活动难点:认识半点。
活动准备
PPT、好玩的数学软件、钟表学具、场地。
活动过程
一.谜语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是什么吧。
谜 语
弟弟长,哥哥短,
两人赛跑大家看,
弟弟跑了十二圈
,哥哥一圈才跑完。(钟表)
二、游戏《找不同》
了解钟表的表面结构,是由数字、指针组成。
师:10秒钟的时间请你观察左右两幅图片,找出不同的部分。
1、少数字(随机)
2、少指针(时针、分针)
三、认识整点、半点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块钟表。它们显示的时间是几点?
师:它们的时间不同,但哪里相同呢?
小结:在整点的时候,分针永远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以此类推:认识半点)。
四、游戏《抢时间》
规则:教师出示钟表盘,请小朋友提问现在是几点,教师说出时间幼儿快速将钟表盘上的时间拨正。
五、游戏:时间争霸赛
规则:
1.5人为一组
2. 听指令,按照指令将钟表盘调出相对应的时间。
六、结束
教师小结:钟表可以告诉我们现在是几点了,通过看钟表我们知道现在就要做什么事情了。时间离开我们就不会回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钟表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次活动教师以游戏贯穿始终,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为手段。使幼儿操作精确,给孩子准确的概念。在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游戏中认识钟表的表面结构以及整点和半点。同时又将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将原本枯燥的活动变为趣味性十足。
此活动能紧扣目标,提供不同的内容设计。例如“认识整点、半点”环节中,根据目标提供了钟表盘,通过让幼儿观察来说出钟表的表面结构。“时间争霸赛”环节在游戏中巩固整点、半点,这样既可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又可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学习的知识,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收货了知识。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33、科学活动《水果和干果》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果实的多样性,了解水果和干果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学习区分干果与水果的不同及对人类的作用。
3.知道水果和干果营养丰富,喜欢吃水果和干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不同的水果和干果、小篮子、小箱子
活动过程:
1.猜猜是什么
(1)出示小箱子,请幼儿戴上眼罩摸一摸,箱子里藏了什么?(橘子和核桃)说说橘子和核桃哪个是水果,哪个是干果?
2.了解干果与水果的主要特征。
(1)出示干果与水果分类果实,请幼儿用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了解干果和水果的特征。
(2)请幼儿说说干果和水果的不同之处。
小结:干果外面比较坚硬。干果和水果都是果实,都能吃,都有丰富的营养。
2.分类游戏
(1)请幼儿组成小组对果实进行分类,同一类的装在一个篮子里。
教师启发幼儿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2)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师幼共同归纳分类方法:按形状、颜色、大小、生长地方、气味、味道、软硬、吃法等分类。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干果与水果,了解它们的特别作用,如梨糖膏治咳喘病,葡萄可以酿酒等。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我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在活动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方式”采取相互尊重,协商交流,共同构建的方式。运用观察和操作,利用多种感官(让幼儿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看一看)进行探索实际操作,让幼儿知道水果与干果的特点(水果颜色鲜艳、果皮薄、果肉厚、水分多、味道酸酸的甜甜的;干果颜色不鲜艳、果皮硬、果肉干、水分少、味道香香的)及他们的不同之处;运用游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巩固对水果与干果的认识、分类。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运用提问、讨论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由于本次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对吃也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
34、科学活动《我的牙齿》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牙齿的分类与作用。
2、学习保护牙齿的方法。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幼儿的笑脸照片、小镜子
活动过程:
1.播放幼儿的笑脸照片。
(1)每当我们笑起来的时候露出白白的牙齿真好看,牙齿是我们重要的器官之一,你有认真观察过你的牙齿吗?
2.请幼儿用小镜子自主观察自己的牙齿,引导幼儿在观察时使用的不同观察方法。
(1)你能看到牙齿的几个面?你看到的每个面是怎样的?
(2)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
(3)你的牙齿有几种牙齿呢?每种牙齿有几颗?都长什么样?长在什么位置?
3.出示牙齿图片,了解牙齿的分类与作用。
(1)门牙切牙 又扁又平 好像一把铲子 专门负责把食物咬断。
(2)门牙旁边的几颗尖锐的牙齿叫犬牙, 又称为尖牙,它好像又短又尖的小刀,当你吃肉的时候用它来撕裂食物。
(3)口腔后面有很多大牙,叫磨牙,好像一副小磨子的上下两片,这种牙齿最适合磨碎和嚼烂食物。
牙齿不仅能咀嚼食物、帮助发音,当人们讲话和微笑时,整齐而洁白的牙齿,更能显现人的健康和美丽。
4.学习怎样保护牙齿。
(1)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配合牙齿模型,教师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
(2)知道碳酸饮料会对牙齿造成损害,少喝碳酸饮料。
(3)换牙时及时拔掉乳牙让恒牙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活动延伸
坚持每天口腔牙齿保健,注意用牙卫生。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换牙期,教师能及时地为幼儿提供跟牙齿有关的的教学活动是有助于幼儿及时了解自己的牙齿。
通过观察发现等变化让幼儿有了充分了解,使幼儿有对保护牙齿的意识。
用通过照镜子,观察等方法让幼儿观察自己的牙齿,从幼儿生活中的自己来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35、幼儿园科学活动《动物保护色》大班优质教案反思
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一起来看看动物是采取怎样的保护色来自我保护的。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2.感受“保护色”的神奇,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2.《隐身妙招》教师教学资源、
教学挂图 4 幅,语言 CD(盒带)。3.枯叶蝶、枯叶蟾蜍、北极熊、竹节虫、蚱蜢、壁虎、长颈鹿、羚羊、蜥蜴、青蛙、斑马、刺猬、乌龟、黄鼠狼、乌贼等动物图片,背景图一张。(见幼儿活动资源包)。
4.幼儿学习资源③第 26~27 页。
●活动建议
1.请幼儿听故事《隐身妙招》, 初步了解保护色。
(1)教师边讲述故事边请幼儿猜一猜故事中枯叶蝶、蜥蜴、青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2)出示故事挂图,幼儿了解枯叶蝶、蜥蜴、青蛙保护自己的方法。
小结:花蝴蝶、枯叶蝶和青蛙都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像的地方, 所以老鹰不容易发现它们。
2.请幼儿观察枯叶虫、枯叶蟾蜍、北极熊、竹节虫、蚱蜢等动物的图片,寻找藏在图画中的动物,
感受“保护色”的神奇。(1)请幼儿观察幼儿学习资源③第 26~27 页,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藏在图画里的动物。
(2)请幼儿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动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小结: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3.观看教师教学资源《隐身妙招》,拓展幼儿经验。
请幼儿看教师教学资源,了解壁虎、长颈鹿、羚羊、斑马、刺猬、乌龟、黄鼠狼、乌贼等更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4.分组操作游戏:“帮小动物躲猫猫”。
幼儿每人选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根据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放到适合的背景图上,然后师幼共同讨论、交流结果。
5.向动物学本领,练习生活, 拓展幼儿经验。
请幼儿观看教师教学资源,了解人们根据动物的保护色在不同领域的发明。
●活动延伸
在图书区投放有关动物自我保护内容的图书,拓展幼儿经验。
附:故事隐身妙招省 P125
隐身妙招
森林里的动物正在热热闹闹地开会。突然,老鹰飞来了。:“啊!老鹰来了,快躲起来!”正在跳舞的枯叶蝶飞到树枝上,停在枯树叶的旁边。枯叶蝶就同枯树叶一模一样,谁也认不出他来。蜥蜴趴在土堆上,它的皮肤和泥土的颜色一样,分不出哪是泥土,哪是蜥蜴。青蛙钻到草丛中,绿绿的青蛙闭上眼睛,谁也找不到它……
老鹰飞过来一看,咦,刚才还有很多动物在唱歌、跳舞,怎么一下子都不见了?老鹰瞪大眼睛,仔细地找来找去,只看到绿草丛、泥土堆和树上的枯树叶。
老鹰飞走了。小动物们都跑出来:“哈哈,我们都有躲起来的好办法,老鹰瞪大眼睛也找不着我们。” 青蛙唱起歌,蜥蜴敲起鼓,枯叶蝶跳起舞。小动物们又热热闹闹地开起了舞会。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从幼儿学科学、幼儿认知的特点出发,教学结构严谨,各环节衔接自然,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投入,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活动中利用ppt解决难点,既符合幼儿游戏的特点,又达到教学目标,并且充分利用了电教手段,易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2、有个别孩子参与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孩子对动物的保护色,了解不多,使他们在活动中兴趣不高。但教师要注意到这些孩子,主动发问,积极互动,效果会好些。
36、幼儿园科学活动《瓶子吹气球》大班优质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小苏打、醋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气球更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的玩具。但是,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而且这种气体的力量足可以吹起气球的现象,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神奇的体验。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科学视野。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现象只是活动的载体,不是活动的唯一目标,活动旨在让幼儿亲历一次真实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
1.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了解产生气体的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记录、分享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CO2 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2.经验准备:课前让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
1.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引导语: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
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引发思考:气球为什么能鼓起来? 套在瓶子上的气球中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用嘴吹的、打气筒打得、装的是热水?„„)瓶 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
2.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提问: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材料混在一
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出示材料,幼儿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多感官认识实验材料: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幼儿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前提醒应该注意的问题: 合作、安全、卫生等。
小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3.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提问: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小组讨论怎样帮瓶子把气球吹起来,一个人能完成吗?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结果,分享经验。提问:为什么气球有的大、有的小?为什么有的组没吹起来?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
小结:材料的多少不一样、套气球的速度不一样,都会影响气球的大小。
4.快乐体验——想办法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的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
提问: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
(1)幼儿讨论: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进一步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鼓励孩子组内、小组间合作互助。
小结:材料用的多一点,操作速度快一点,气球就会吹得更大。
5.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提问: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吗?
播放课件(好喝的汽水饮料、帮病人减轻痛苦的干冰、消防员叔叔的灭火器„„),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活动延伸:这种神奇的气体到底是什么呢?关于它,还有没有我们不知道的小秘密呢?回家把这个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看,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吧!
活动反思:
《瓶子里吹气球》这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猜测、探索、试验,发现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王老师在第一环节就是让幼儿玩吹气球比赛,试一试,吹一吹,看谁的气球吹的最大。部分孩子能够用嘴巴吹气球,并把气球吹大。紧接着王老师便出示装有气球的瓶子,让幼儿猜一猜气球装在瓶子里能否吹大?这一提问的出现,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很多孩子都是充满信心觉得气球能够吹大,还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气球吹不大。王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问题一出来,很快得到了幼儿的回应“我们要试一试,去吹一吹才能知道结果。”这样的效果比起直接让孩子去操作好多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为什么气球在瓶中吹不大?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关键。有的孩子认为是瓶子太小了,有的孩子认为是没有力气?当孩子们出现了一系列的猜测后,王老师展示自己的瓶子气球,并吹给孩子们看,然后请小朋友们观察,为什么老师的能够吹大,你们的不行。让幼儿自主探索,寻找答案。在孩子们找到答案后,再请孩子们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孩子们通过在有洞的瓶子中吹气球,而且能够成功地将气球吹大时,个个都享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王老师这一节活动报告,让我了解到了我们不管在任何时都要从幼儿出发去考虑问题,给孩子足够思索、探究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科学。
37、小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起来》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活动,知道手电筒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帮助人们照亮。
2.学习用推、按、拧等方法开手电筒。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开法的手电筒。
2.图片《手电筒亮起来》。
活动重点:
认识不同外形的手电筒,了解手电筒的用途。
活动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开手电筒。
活动过程:
1.出示手电筒,供幼儿认识,观察。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手电筒)手电筒是什么样子的?(长长的,里面有电池,有小灯泡,开关)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摆弄手电筒,感知手电筒的不同外形特征:
师:今天小朋友们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手电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幼儿相互观察同伴手中的手电筒,你们手中的手电筒一样吗?(不一样,形状不同,有的大、有的小,颜色不同)你手中的手电筒是什么样的?(请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手电筒是什么样的)
3.和幼儿一起讨论手电筒的用处:
师:手电筒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时候你要用到手电筒?
师小结:手电筒主要是人们用来照明的,天黑了,人们走夜路时要用手电筒来照亮路,家里停电了,我们也用手电筒照亮屋子等等。
4.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开各种各样的手电筒。
(1)幼儿自由探索使用手电筒。
(2)引导幼儿交流在探索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3)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总结:电筒是各种各样的,打开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手电筒开的时候要推一下,有的要转一下,有的要按一下。
5.出示图片《手电筒亮起来》,让幼儿一起玩"手电筒的游戏"。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注重了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的科学活动方式,始终围绕:为什么手电筒亮起来了?这条主线展开,幼儿对活动内容掌握还是不错的,能正确区分出电池的正负极,并能正确安装手电筒,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但在实验的环节,也存在着不足:如实验次数过多,为保证每名幼儿都能掌握活动内容,实验时间有点长,幼儿交流的时间缩短。在科学活动中,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易碎的小灯泡,电线里面的金属丝等,应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8、幼儿园体育活动《小蚱蜢学跳高》大班优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较熟练地掌握双脚向上跳的动作。
2、会正确做出落地动作,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体验模仿小蚱蜢做动作的乐趣。
4、发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5、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1、户外场地上布置好三种不同高度的皮筋分别为 20cm、30cm、40cm。
2、录音机、音乐 CD《小毛虫》。
【活动过程】
1、幼儿到活动场地,跟音乐《大家一起来》做热身运动。
2、幼儿排成一路纵队,利用场地上的障碍物练习走、跑、跳等动作。重点学习正确的“双脚向上跳的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双脚并拢,小腿一弯用力蹬地向上跳起,双脚轻轻落地。请幼儿按动作要领分散练习,教师观察幼儿的动作,指导幼儿练习“轻轻落地”的动作。幼儿尝试跳不同高度的皮筋,反复练习。(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安全)
3、幼儿学说儿歌《小蚱蜢学跳高》,“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伸,脚一翘。哪个有我跳的高。”
4、游戏:《小蚱蜢学跳高》
教师讲解玩法及规则:小蚱蜢分成两组(男孩组与女孩组),听到信号后跳过三种不同高度的皮筋,然后跑回来,拍后面小朋友的手,看哪组先完成,跳过皮筋的时候,双脚尽量不要触及皮筋。
5、幼儿游戏 2—3 次,教师看幼儿的身体状况和情绪随时调整活动量,注意幼儿的安全。
6、放松活动:播放《小白船》音乐,引导幼儿坐在草地上,一起随音乐做腿部放松动作。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39、幼儿园科学活动《四大发明》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知道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四大发明的图片、动画,教师教学资源《四大发明》(视频),教学挂图《四大发明》。
2.指南针,收集的各种印章以及各种瓶盖、树叶、背面有纹路的瓷砖等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可提问:你知道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
2.结合视频或挂图,引导幼儿认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1)造纸术:了解纸的简单制造过程,知道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要节约用纸。提间:最早人们是用什么记录文字的?纸是怎样制造出来的?谁改进的造纸术。
(2)请幼儿玩数字印章的游戏,体验数字印章的效果,初步了解印刷术的原理。然后讲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了解印刷术的用途。
(3)知道我国是最早使用火药的国家,烟花爆竹是用火药做的。我国的烟花爆竹品种最多、花样最美,但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有污染,要遵守各地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并要注意安全。
(4)观看图片,了解指南针在生活中的用途。
3.分组游戏,体验四大发明的原理及用途。
(1)请幼儿操作指南针,在教室里寻找哪儿是“南”并站在相应的地方,鼓励幼几不断改变自己所站的位置,发现指南针的变化。
(2)运用收集的各种印章、瓶盖、树叶、背面有纹路的瓷砖等材料印画,观察发现阳刻和阴刻的不同。还可以引导幼儿找找教室中哪些东西是凸起来的,哪些东西是凹下去的,让幼儿尝试凸凹的印刷效果。
(3)请幼儿自主探索各种纸张,认识它们的名称和用途,了解纸的重要性。
(4)观看视频,发现火药制作的礼花的美丽多彩,了解火药的威力及危险性。
4.谈话: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四大发明都是我们中国最先发明的,比其他国家早了很多年,它们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四大发明就被以独特的形式展现出来。播放奥运会开幕式上有关四大发明的视频,让幼儿进一步感受中国博大的文化及中国人民卓越的智慧, 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结束后,我感到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四大发明的介绍重点不够突出,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如 “造纸术”和“印刷术”应该定为重点详细介绍,而离幼儿生活较远的“指南针”、“火药”,应该简单介绍。在教具准备上,除了利用图片教学外,对于能够收集到的材料,还是应该以实物呈现为佳,这样能够幼儿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感受。
40、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让灯泡亮起》反思
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让灯泡亮起》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
2、能自主动手操作探索灯泡发亮的方法。
3、初步感知金属能导电的特性。(重点)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小兔子情景图片。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铁丝、电池、小灯泡、记录纸、水彩笔、裸漏的电线。
【活动难点】
自主探索用电线等物体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的一位好朋友小兔子,它呀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安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小结:要想让黑黑的屋子里亮起来,需要安装电灯。安装电灯需要有电线、灯泡,还要有电源,比如:电池。这些就可以让灯泡亮起来了。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你的灯泡亮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关注能力弱得幼儿完成操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完成实验了,通过实验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请举手。(观察幼儿完成情况)哇,这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孩子们表现非常棒!(快思 )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出示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凸起的一头也就是电池的正极,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也就是电池的负极,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鼓励幼儿探索实验并记录。
1、设置问题情景。
师:孩子们,小兔子又遇到麻烦了,它家的电线不够长,灯还没有接上,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除了桌子上孩子们刚才操作的电池、灯泡、电线以外,还有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和铁丝,这些东西里面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帮助小兔子家通上电呢?(想)
师:(出示记录表)这是什么?(记录表)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和小盘子里的物品连接起来,看看什么材料能让灯泡亮起来,如果能导电让灯泡亮起来你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图片下面画一个“对号”,不能导电的材料,你就在记录表上画一个“错号”,把结果都记录好。还有把能导电材料放在一起,把不能导电的材料放在一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操作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下面,先把你们的小板凳轻轻的面向小桌子,我开始发材料。把记录表和彩笔在盘子里拿出来,开始操作和记录吧。
(1)幼儿动手操作并做记录,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分享实验结果。
师:刚才,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材料能导电,哪些材料不能导电,请举手说一说?(请2-3个小朋友回答)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实验分享结果。
师:我们根据记录的答案再来进行一次实验,看我们验证的对吗?一起再来实验一次。
小结:回形针、铁钉、铁丝都是金属制品,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些材料接触电线和电池后,能让灯泡亮起来,说明这些金属材料制品是能导电的。而像毛线、塑料绳等材料在接触电线和电池后,没有让灯泡亮起来,说明毛线、布条、塑料绳制品是不能导电的。
四、出示裸露的电线,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师: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破了)露出了里面的金属,我们实验后已经知道了,金属能导电,那当你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接触,尽快告诉大人)
小结:孩子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今天实验活动中小电池里的电流和这种裸露的电线接触都在我们使用的安全范围内,但当你在生活中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是一定不可以用手去触摸的,而应该及时告诉大人来处理。
活动延伸:
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4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小灯泡亮起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增强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了解安全用电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兔子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师:每到节日时大街上都亮起绚丽的彩灯,你知道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
2.合作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教师介绍试验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炮的电线,请你们动手试试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吧。
(2)幼儿自主进行探究活动,老师巡回观察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灯泡的变化,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探索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集中分享交流经验。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成功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小电工,是怎么做的?
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通了,灯泡就亮了。
3.探索活动“抢修电线”。
(1)师:(出示小兔子布偶)小兔子家今天停电了,房间里黑乎乎的,真难受,小兔子找到了一个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它想用这些东西自己安装一盏灯,你们说小兔子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2)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①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小兔子家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电线的一头露出里面的电线丝,另一头的电线丝已经缠在小灯泡上了,电线的两头要连接在电池的什么地方,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②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4.用电的安全。
讨论:生活中要怎样安全用电?
小结:裸露的电线丝不能触碰。手、金属材料不能插到插座内;电池电流小,不会对我们人体产生伤害,所以我们才可以用来做实验,家里的电,电流大,不能随意碰。
活动延伸
科学区投放灯泡亮起来的材料,供幼儿继续操作。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刚开始时孩子们并没有实验成功,但每个孩子都在轮流的努力尝试着实验,并且期待着成功,在实验中孩子们都能体现出合作的精神,最后大家在一个小朋友尝试成功中收到了启发,各组中都纷纷让小灯泡亮了起来,孩子们很开心也很兴奋,有的鼓掌有的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但我知道这并不是课堂“失控”了,是孩子们对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来了,不足的是材料的投放还是有些欠缺,如果能够多准备些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更加有利。
相关文章
-
大班科学活动《小灯泡亮起来》教案反思
-
小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起来》活动反思
-
大班科学教案《小灯泡亮起来》反思
-
小班科学教案《一起来玩沙》活动反思
-
小班主题社会活动《红绿灯》教学设计反思
-
小班语言活动《小草醒来了》春天主题教学设计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
小班语言活动《月亮生日快乐》教学设计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小小灯光师》教案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吹泡泡》反思
-
大小班中秋节主题社会活动《一起做月饼》教案怎么写反思
-
大班科学活动《玩具动起来》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
科学活动《尝尝什么味道》小班教案生日活动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春天来了》教案反思
-
节日教案《包春卷》小班主题活动音乐教案反思
-
中班主题节日活动《压岁钱的来历》社会教案反思
推荐文章
-
大班科学教案:蛋宝宝站起来
-
幼儿科学活动可怕的赤潮
-
幼儿园科学活动:动物家族聚会
-
幼儿科普教案:冷冷的冰
-
教孩子认识日历的教案
-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神奇的指纹
-
大班科学活动策划方案:方便与省力
-
大班科学活动:教孩子认识奇妙的拱形
-
让孩子知道空气存在的教案:找空气
-
幼儿园教孩子和面的教案
-
激发幼儿自制玩具的兴趣的教案
-
教孩子了解沙尘暴的教案
-
优秀托班总结(四)
-
你的孩子具有哪种“智慧”
-
乌云周游世界_小学生作文
-
上学期工作总结
-
小班美术教案《敲一敲》
-
小班韵律《小老鼠的探险日记》教案
-
中班科学教案《神舟飞船》活动反思
-
大班美术教案《花儿真好看》反思
-
婴童服装朋友圈文案31句
-
水暖卫浴朋友圈文案32句
-
5.提出一个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