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最先喝水的纸》大班教案
科学《最先喝水的纸》大班教案
1、科学《最先喝水的纸》大班教案
中活动中让幼儿感知四种纸张的不同特点,发现不同纸质的纸吸水性和渗透性的不同,初步感知了解纸的不同吸水特性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与同伴共同合作完成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纸是孩子们经常见到和用到的物品。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种类越来越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一些用途,人们还用它做成了纸杯、方便面盒等。不同的纸张,吸水性也不同。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在看看、摸摸、玩玩中体验不同纸张的特性,并通过亲身实验感知纸张吸水性的不同,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共同合作完成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2)感知四种纸张的不同特点,发现不同纸质的纸吸水性和渗透性的不同。
(3)初步感知了解纸的不同吸水特性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要发现不同纸质的吸水特性,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难点: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纸质特性和特殊作用。
活动准备
(1)卫生纸、宣纸、蜡光纸、锡纸各一张、四个摸箱。
(2)记录表每组一张,记录笔若干支。
(3)塑料大盒4个,滴管若干支,烧杯4个,水杯4个。
活动过程
一、欣赏各种纸张手工作品。
分别出示卫生纸手工、宣纸画、蜡光纸剪纸和锡纸手工作品,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小手工,看看它们是什么?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小手工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吗?
幼儿欣赏观察,自主回答。
小结: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这些作品是用纸制作的,并且能说出其中几种纸的名称,它们分别是卫生纸、宣纸、蜡光纸和锡纸。
二、多感官认识四种不同质地的纸张。
教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和这四种纸宝宝做游戏,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小眼睛看一看、小手摸一摸、撕一撕、画一画,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特征?
每个幼儿分发四种不同的纸,请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指导重点:
(一)幼儿探索熟悉的卫生纸,看一看、模一摸、撕一撕,感受卫生纸表面柔软的感觉,以及卫生纸易撕断的特点。
(二)探索蜡光纸,请幼儿摸一模,倒一点儿水试一试,观察和感受蜡光纸表面光滑的特点,并告诉幼儿蜡光纸的名称。
(三)探索锡纸和宣纸,从硬度和透明度上进行对比,让幼儿分别摸一摸、撕一撕、说一说。
(四)把四种纸张放在一起,请幼儿分辨、总结四种纸的不同特点。
小结:卫生纸摸起来非常柔软,宣纸看上去很薄,摸起来也很软;蜡光纸摸起来很光滑,看上去亮亮的;锡纸表面更亮,摸起来有一定硬度。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这些纸宝宝藏起来,请你们摸一摸,说说你摸到的是什么纸?
邀请部分幼儿上台操作。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些纸宝宝,了解了四种纸的不同质地。
(五)请幼儿猜想:小朋友,假如把这些纸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假如把这四种纸同时放进水里,谁吸水最快?(将幼儿的猜测记录下来)
教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猜一猜,如果老师把这些纸放进水里,会怎么样?谁吸水最快?
幼儿自由猜想。
三、分组实验验证猜想结果。
(一)把幼儿分成四组,请幼儿自由选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第一组实验:谁最快喝完水。准备一个杯子装少量水,将四种纸放进水中,观察杯中水的变化,看看哪种纸吸水性最强,进行记录。
第二组实验:哪个纸船最先沉下去。分别把四种不同质地的纸折成纸船同时放进水盒中,引导幼儿观察细微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第三组实验:纸杯浸水。分别将四种不同质地的纸折成“杯子”状,并将“纸杯”悬空固定在烧杯的内壁上,同时向四个不同质地的纸杯内倒水,观察其渗透的情况,并进行记录。
第四组实验:水滴快快跑。在四张不同质地的纸上同一位置画上一个大小相同的圆,然后让幼儿将滴管里的水同时滴到四张纸的圆圈里,引导的儿观察哪种纸的“小水滴”最先跑出圆圈外,并进行记录。
(二)请各组的儿讲述实验结果,交流分享四种不同质地的纸张的吸水性及透性的不同。
小结:四种纸中,卫生纸吸水最快,放到水里一下就沉下去了,宣纸吸水第二快,放到水里很快就沉下去,滴上水很快就散开;卡纸的吸水性和渗透性比宣纸差一些;蜡光纸更慢一些;锡纸没有吸水性,滴上水水滴会跑掉。
四、简单了解不同纸张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一)讨论几种纸张在生活中的用处。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和了解了这四种不同的纸,那么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人们都用它们来做什么呢?
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展示ppt课件。
小结:卫生纸柔软作用非常大,平时我们上厕所、擦汗、擦手都离不开它;宣纸吸水性特别好,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用它来画画、写毛笔字;腊光纸又结实又光滑,小朋友可以用来折、剪纸;锡纸又结实又防水,比如我们烤制蛋挞的时候用锡纸将蛋挞包起来,可以避免食物烧焦保留美味。纸宝宝的作用还真大。
(二)出示纸杯、方便面盒等用纸做的防水的物品,了解纸制品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
教师:小朋友,除了我们认识的四种纸,你们还知道其他的纸宝宝制作而成的物品吗?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好,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例如纸杯和方便面盒,他们的作用也很大,不仅可以用来装东西,还能够防水。
(三)活动总结,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做的这几个小实验,让我们知道纸质不同,吸水就有快有慢;不同的纸,在生活中的用途也不一样。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纸试一试,看看还有哪种纸吸水比较快,哪种纸吸水比较慢。
活动延伸:
在区域里投放多种材质的纸张,请幼儿自由探索。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在看看、摸摸、玩玩中体验不同纸张的特性,并通过亲身实验感知纸张吸水性的不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用严谨、准确、清晰的语言引导幼儿,给他们一个清晰明了的信息。
总体感觉这次活动还是成功的,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活动目标,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探索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灵活应对性还有待加强。2、设计循序性还可在思考。
在今后的科学活动中,对于孩子的问题要给与积极的回应和解释,让幼儿的疑惑解决在当下。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大班教案《喝水的好处》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知道人每天都需要喝水,想喝水时会主动去喝。
2. 懂得白开水是最好的饮品,在日常活动中能主动喝白开水。
3.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4. 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1、 养成健康饮水好习惯。
2、 少喝饮料。
活动准备
1、自制ppt(锻炼后、起床时等图片,自来水、井水等图片),两盆洋花萝卜(一盆浇水,发芽、长叶,一盆没水,干枯)。
2、活动前,教师带幼儿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同样光照下的两盆萝卜,每天带幼儿给一盆浇水,另一盆不浇水。
活动过程
1、感知讨论,了解水对身体生长的重要作用。
(1)通过回忆激活已有体验,感受口渴后喝水带来的舒适。
(活动前进行适当体育活动,之后教师带幼儿喝水。)
(2)观察洋花萝卜,了解缺水的后果。
师:这两盆萝卜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原来,萝卜没有水喝就会枯死。人也像萝卜一样离不开水,我们只有每天多喝水才能长高长大。
2、了解什么时候应喝水、那些水不能喝。
(1)观察图片,了解锻炼后、外出游玩时、洗澡后想喝水,睡觉起床时也会想喝水。口渴了不喝水会很难受,小朋友想喝水可以自己喝水。
(2)了解有些水不能喝。
出示图片:井水、自来水、池塘水。师:这些水看上去清清的,但是不能喝,因为水里有细菌,只有烧开了才可以喝。
3、通过保健医生的讲解,了解白开水是最好的饮品。
饮料里有色素、糖、香精,对身体很有害,只有白开水是最好的。
4、评选“喝水小宝宝”
延伸活动:
1、制作“今天你喝了没有”的记录表贴在水桶边。
2、 家园配合,提醒幼儿口渴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养成好习惯。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首先从幼儿的体验入手,让幼儿在锻炼后饮水,感受口渴时喝水的舒适。其次引导幼儿观察洋花萝卜,切实体会喝水的重要性。第三,通过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保健医生的讲解,让幼儿明白白开水才是最健康的饮料。最后,通过每周末评选“喝水小宝宝”的方式,激发幼儿主动饮水的意愿。活动后,大多数幼儿能主动饮水,个别幼儿不能断绝喝饮料,需要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
3、大班教案《会唱歌的纸》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使各种纸发出声音的方法,知道不同的纸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方法也能使纸发出不同的声音。
2、学习用当乐器给乐曲伴奏。
3、激发探索兴趣,享受用纸演奏带来的乐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白板纸、牛皮纸、皱纹纸、瓦楞纸、报纸、餐巾纸、硬板纸、宣纸等。
2、瑶族舞曲图谱、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先看看你认识哪些纸?
再摸一摸、捏一捏,这些纸分别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这些纸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厚薄软硬都不一样。
2、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这些纸还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呢,请你去试试,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纸唱歌呢?(幼儿操作结束后,把自己操作的纸带回座位)。
幼儿交流:你刚才用什么方法让纸唱歌的?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手拍、用手指弹敲、用嘴吹等等方法都能使纸唱歌。
3、教师:那如果只用同同一种方法让这些纸发出声音来,这声音会一样吗?试试有什么不一样?
4、用同一种方法就能使这些纸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纸真象我们的小乐器了,我们就用这些纸当乐器,为曲子伴奏。
5、听音乐:这是什么曲子?它有几段?每段分别是怎样的?
(出示图谱)你想分别用什么纸来伴奏?为什么?
幼儿看图谱为《瑶族舞曲》伴奏一遍。
6、教师:如果是同一张纸,你怎样让它发出不一样声音呢?(给每个幼儿发一张白板纸)
7、用同一种纸采用不同的方法为曲子伴奏一遍。
8、教师小结:相同的方法不同的纸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而同一种的纸不同的方法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9、教师:用这些纸演奏真有趣,老师还在教室里准备了纸杯、牛皮筋、毛线等材料,我们还可以制作更精美的纸乐器,来为曲子伴奏。(回教室)
4、大班科学教案《吸水的纸》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纸在水中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记录;
2、能发现由于纸质的不同产生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的现象,并能知道大概时间。
3、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并运用此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5、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皱纹纸、锡箔纸、卡纸、吹塑纸、牛皮纸、白板纸、宣纸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请幼儿猜想:把这些纸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结果?
2、幼儿操作实验。
幼儿可以选择在水盆里做实验、也可以自己找容器来做实验。
教师指导:
①指导幼儿将纸放在水里,耐心的观察一会数一数几秒钟后,纸会完全吸入水,沉到水底
②比较一下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
③纸吸水后和没有吸水的纸有什么不同?
④观察一下,除了吸水以外,还有哪些现象。
3、选纸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吸水和不吸水的纸,请选一选合适的纸: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画水粉画该用哪种纸?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擦桌子用哪种纸?并说明理由。
延伸:生活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纸,如不怕水的纸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5、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
(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3)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纸折的杯子、纸杯,每人一个;不同质地的杯子;毛笔;白纸;蜡烛若干。
活动过程:
(1)了解纸吸水易变形、变烂的特点。
A、玩“饮料店”游戏,请幼儿选一个杯子自己盛饮料;
B、请幼儿用纸折的杯子盛水,观察纸折杯子的变化。提问:纸折的杯子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
小结:纸遇到水后会吸水,这样纸就会变软,慢慢渗水、变形、烂掉。
(2)发现两种不同纸杯盛水后的不同点并寻找原因。
A、提问:纸杯也是纸做的,为什么却能盛水?请幼儿拿一只一次性纸杯,通过折折、刮刮、抠抠等方法去探索、发现。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白白的是什么东西?(蜡)纸杯上为什么要涂蜡呢?
B、小实验:用蜡在纸上涂一层,再用毛笔蘸水涂,观察其现象。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蜡有什么作用?
小结:蜡不吸水,蜡涂在纸杯上就像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纸在蜡的保护下,遇到水也就不会变形了。
(3)了解纸杯的优点。提问:你在哪里用过纸杯?纸杯有什么优点?
小结:让幼儿通过与其他材料做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纸杯具有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6、大班优质科学教案《有趣的纸》含反思
活动目标
一、探究发现不同的纸在水中的变化,感知纸的吸水性。
二、学习耐心、细致的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三、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四、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一、教具:四种纸的展板、大记录表、塑料纸、纽扣面膜纸。
二、学具:纸娃娃若干、幼儿记录表、透明水盆、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一)出示四种纸的展板,认识纸。
教师提问: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各种纸,看看这里有些什么纸?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这些纸?
(二)小结: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餐巾纸、报纸、绘画纸和牛奶盒纸。
过渡:我用这四种纸做了四个纸娃娃。你们看!今天纸娃娃们要做潜水运动员。
教师提问:你们猜谁会"潜水"?为什么?
二、动手实验。
(一)介绍材料:每桌有一个透明塑料箱,四个不同材质的纸娃娃,一份小记录表。
(二)幼儿做实验,教师观察。
三、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一)提问:纸娃娃放在水中有什么变化?
(二)各组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小结:原来不同的纸吸水性也不同,餐巾纸最容易吸水最会潜水,牛奶盒纸最不容易吸水最不会潜水,报纸和绘画纸也会吸水,但是吸水的时间会长一点。
四、延伸活动,了解不同纸的作用和好处。
(一)由纸娃娃吵架引出面膜纸和塑料纸的对比实验。
(二)小结:不管是吸水性强的纸还是吸水性弱的纸,它们各有各的好处,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
五、延伸结束。
请幼儿再找找不同的纸,拿到活动室来做实验。
活动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7、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乌鸦喝水》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中水量的多少有关。
3.通过实验发现石子缝隙大,水上升有限;沙子缝隙小,水能上升很多。
活动准备
1.乌鸦喝水的故事(课件)。
2.每组3人,2人做实验,1人记录。瓶子若干,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实验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师:乌鸦一开始喝到水了吗?后来是怎样喝到水的呢……
师: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只要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
(二)第一次实验:目标:水位上升与水量关系。
每组2个瓶子,水量分别为:很少(三分之一)、一半。
师:三个人一组合作做。在2个瓶子里加石子。
加入石子后水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教案出自:banzhuren.cn)加入石子后不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记录。
师:实验后,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第二次实验:目标:水位上升与缝隙关系。
盛有三分之一水量的水瓶1个。加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要求:加沙子不能喝到水,现在我们换一换,往瓶子里加上沙子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这次你发现了什么?乌鸦能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
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喝不到水,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小朋友讨论一下。
总结:因为石子和沙子的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去了,水就不能满了。加入沙子后,水也流到缝隙里去,但缝隙小,所以水能上升到瓶口,乌鸦还是可以喝到水。
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要想让乌鸦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还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里至少应该有半瓶左右的水,乌鸦才可以喝到水。以后,我们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有的事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
8、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纸巾》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巾力气变大的办法,感受纸巾的神奇。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纸巾、装有半桶水和不同重量的彩色水的油桶、筐子、拧好的纸绳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巾、装有半桶水的油桶,引导幼儿结合经验,大胆猜测。(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你觉得纸巾能把这半桶水提起来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巾提起半桶水的方法,初步感受纸巾的神奇。(探索操作,尝试验证)
(1)提出任务与要求:想办法用一张纸巾把油桶提起来。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尝试,重点观察幼儿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
(3)交流分享:你用纸巾把油桶提起来了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你是怎么做的?
3.幼儿再次探索用纸巾提起油桶的多种办法。(自主探索,分享交流)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如何让纸巾变更有力气,把水瓶提的更久。
(2)交流分享:
①你想出什么不一样的办法?
②发现那种办法纸巾更有力气,水瓶提的更久。
4.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的办法,鼓励幼儿挑战提起更重的油桶。(再次探索,提升经验)
(1)出示装有彩色水的油桶,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想办法让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可以用多张纸巾或与朋友合作。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尝试各种办法。
(3)交流分享:你发现那种办法使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
5.迁移经验,初步感受团结起来力量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引导幼儿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多种办法。
活动反思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一、感受
1 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不断体会神奇,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 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感觉。
3 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比“懂得科学”更重要,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像游戏一样,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 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逐渐到进行有_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 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策略:将活动设计成具有挑战的游戏,通过游戏规则的要求。提出科学实验中的习惯要求,为大班孩子的继续成长打下基础。
9、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叠次数越多越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活动难点:探索不同形状的桥面与桥的承重力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PPT、纸盒若干、AM纸人手一张、雪花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幼儿回答完后,集体观看PPT,教师小结: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都很牢固,可以行走,可以跑车。那今天大家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座小桥?老师介绍材料,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做桥墩,纸用来做桥面。做好后这座桥必须能够放一个雪花片玩具在上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提问:你们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刚才大家做的纸桥都很成功,接下来你们要在桥上放三个雪花片,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放上?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老师:刚才经过大家的努力,做出的纸桥都能够放三个雪花片,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谁做的纸桥上面放的雪花片最多?(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自己想办法,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雪花片)。操作结束后,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做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雪花片?
3、教师小结:“当纸弯曲(折叠)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折叠)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也就越大了,纸桥也就越牢固。
4、给每名幼儿发一张新的纸,用弯曲折叠的方法重新做一座牢固的纸桥,让幼儿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5、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变牢固的?(瓦、折叠扇、瓦楞纸等等)。教师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在进行部分环节时孩子的反应和效果不是很好,比如:刚开始带领孩子观看各种桥的图片时,我没有向孩子介绍桥的基本结构,导致部分幼儿在操作时不知道桥墩应如何摆放。在幼儿操作前没跟幼儿讲明白雪花片应放的位置,导致很多幼儿将雪花片放在桥墩上。在学生制作纸桥的过程中,我注意有效的巡视。对于学生们所做的纸桥形状不去干预,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部分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幼儿给予引导。当孩子们第一次全部完成了纸桥作品后,我及时、大面积的表扬,让幼儿在课的开始阶段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中,在细节的处理上仍很欠缺,不够严谨,在评价幼儿方面,语言还不够到位,敬请专家给予指导,谢谢!
1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最先喝水的纸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共同合作完成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2)感知四种纸张的不同特点,发现不同纸质的纸吸水性和渗透性的不同。
(3)初步感知了解纸的不同吸水特性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要发现不同纸质的吸水特性,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难点:
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纸质特性和特殊作用。
活动准备
(1)卫生纸、宣纸、蜡光纸、锡纸各一张、四个摸箱。
(2)记录表每组一张,记录笔若干支。
(3)塑料大盒4个,滴管若干支,烧杯4个,水杯4个。
活动过程
一、欣赏各种纸张手工作品。
分别出示卫生纸手工、宣纸画、蜡光纸剪纸和锡纸手工作品,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小手工,看看它们是什么?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小手工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吗?
幼儿欣赏观察,自主回答。
小结: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这些作品是用纸制作的,并且能说出其中几种纸的名称,它们分别是卫生纸、宣纸、蜡光纸和锡纸。
二、多感官认识四种不同质地的纸张。
教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和这四种纸宝宝做游戏,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小眼睛看一看、小手摸一摸、撕一撕、画一画,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特征?
每个幼儿分发四种不同的纸,请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指导重点:
(一)幼儿探索熟悉的卫生纸,看一看、模一摸、撕一撕,感受卫生纸表面柔软的感觉,以及卫生纸易撕断的特点。
(二)探索蜡光纸,请幼儿摸一模,倒一点儿水试一试,观察和感受蜡光纸表面光滑的特点,并告诉幼儿蜡光纸的名称。
(三)探索锡纸和宣纸,从硬度和透明度上进行对比,让幼儿分别摸一摸、撕一撕、说一说。
(四)把四种纸张放在一起,请幼儿分辨、总结四种纸的不同特点。
小结:卫生纸摸起来非常柔软,宣纸看上去很薄,摸起来也很软;蜡光纸摸起来很光滑,看上去亮亮的;锡纸表面更亮,摸起来有一定硬度。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这些纸宝宝藏起来,请你们摸一摸,说说你摸到的是什么纸?
邀请部分幼儿上台操作。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些纸宝宝,了解了四种纸的不同质地。
(五)请幼儿猜想:小朋友,假如把这些纸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假如把这四种纸同时放进水里,谁吸水最快?(将幼儿的猜测记录下来)
教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猜一猜,如果老师把这些纸放进水里,会怎么样?谁吸水最快?
幼儿自由猜想。
三、分组实验验证猜想结果。
(一)把幼儿分成四组,请幼儿自由选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第一组实验:谁最快喝完水。准备一个杯子装少量水,将四种纸放进水中,观察杯中水的变化,看看哪种纸吸水性最强,进行记录。
第二组实验:哪个纸船最先沉下去。分别把四种不同质地的纸折成纸船同时放进水盒中,引导幼儿观察细微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第三组实验:纸杯浸水。分别将四种不同质地的纸折成“杯子”状,并将“纸杯”悬空固定在烧杯的内壁上,同时向四个不同质地的纸杯内倒水,观察其渗透的情况,并进行记录。
第四组实验:水滴快快跑。在四张不同质地的纸上同一位置画上一个大小相同的圆,然后让幼儿将滴管里的水同时滴到四张纸的圆圈里,引导的儿观察哪种纸的“小水滴”最先跑出圆圈外,并进行记录。
(二)请各组的儿讲述实验结果,交流分享四种不同质地的纸张的吸水性及透性的不同。
小结:四种纸中,卫生纸吸水最快,放到水里一下就沉下去了,宣纸吸水第二快,放到水里很快就沉下去,滴上水很快就散开;卡纸的吸水性和渗透性比宣纸差一些;蜡光纸更慢一些;锡纸没有吸水性,滴上水水滴会跑掉。
四、简单了解不同纸张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一)讨论几种纸张在生活中的用处。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和了解了这四种不同的纸,那么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人们都用它们来做什么呢?
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展示ppt课件。
小结:卫生纸柔软作用非常大,平时我们上厕所、擦汗、擦手都离不开它;宣纸吸水性特别好,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用它来画画、写毛笔字;腊光纸又结实又光滑,小朋友可以用来折、剪纸;锡纸又结实又防水,比如我们烤制蛋挞的时候用锡纸将蛋挞包起来,可以避免食物烧焦保留美味。纸宝宝的作用还真大。
(二)出示纸杯、方便面盒等用纸做的防水的物品,了解纸制品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
教师:小朋友,除了我们认识的四种纸,你们还知道其他的纸宝宝制作而成的物品吗?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好,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例如纸杯和方便面盒,他们的作用也很大,不仅可以用来装东西,还能够防水。
(三)活动总结,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做的这几个小实验,让我们知道纸质不同,吸水就有快有慢;不同的纸,在生活中的用途也不一样。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纸试一试,看看还有哪种纸吸水比较快,哪种纸吸水比较慢。
活动延伸:
在区域里投放多种材质的纸张,请幼儿自由探索。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在看看、摸摸、玩玩中体验不同纸张的特性,并通过亲身实验感知纸张吸水性的不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用严谨、准确、清晰的语言引导幼儿,给他们一个清晰明了的信息。
总体感觉这次活动还是成功的,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活动目标,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探索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灵活应对性还有待加强。2、设计循序性还可在思考。
在今后的科学活动中,对于孩子的问题要给与积极的回应和解释,让幼儿的疑惑解决在当下。
11、科学活动《有趣的静电》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摩擦产生“静电”,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愿意主动参与探究,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能动手动脑大胆进行实验探究,并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正值寒冷的冬季,空气干燥,经过物体间的摩擦会产生有趣的静电现象。例如有个小朋友在关灯后脱毛衣,听到了噼里啪啦的声音,问老师为什么;有女孩子老师给小朋友梳头时,看到好多头发站了起来。生活中的这些静电现象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因此,本次活动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设计了这次探索静电现象的科学活动。帮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实验探究来解决发现的问题。
活动目标
1.愿意主动参与探究,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了解摩擦产生“静电”,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3.能动手动脑大胆进行实验探究,并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活动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并交流实验探究过程及结果。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理解摩擦的含义;有观察到过身边的“静电现象”。
物质材料准备:记录表,大小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铅笔,水彩笔,吸管,塑料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魔法小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牙签为什么会随着吸管动起来呢?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实验,幼儿初步感知静电的产生
1.设置情境:小小魔术--吸管吸纸屑
(1)刚才杨老师是怎么把纸屑吸起来的呢?引出摩擦的概念。
(2)吸管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吸起小纸屑呢?引发幼儿猜想。
2.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实验并做记录。
3.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4.小结:原来在有毛的如毛发,毛衣或绒布上摩擦容易产生静电,然后就可以成功地吸起小纸屑啦!
(二)第二次实验,探索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静电现象。
1.出示材料,提问:除了吸管外,这些材料都能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吗?
2.幼儿第二次实验,并做记录。
3.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4.小结:经过摩擦后,有的物体容易产生静电,有的不容易产生静电。
三、结束部分
观看PPT,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幼儿利用活动区的材料进行静电实验。
家园共育: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资料,了解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总结 【自我评价】
在干燥的秋天,小朋友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击了一下,还有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还伴有亮光。小朋友们对这些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很有兴趣随老师一起去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以魔术视频导入,用吸管摩擦后将牙签控制的左右转。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继而欢呼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用小棒棒去吸小纸屑。通过与自己身体或衣服摩擦产生静电,大部分幼儿操作成功,很有成就感。接着我便让幼儿继续用其它物品去吸小纸屑,看看哪些是可摩擦起电物品,哪些是不可摩擦起电物品。最后我还让幼儿了解电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静电。
通过此次科学活动的展开,让我认识到科学活动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要多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存在问题】
本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活动中,有两次幼儿进行实验探索操作的地方,我通过让幼儿边做实验边填记录表来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但对孩子们记录的结果没有充分地进行探讨。
【课堂重建】
科学探究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交流。在本次活动中,在验证猜想的环节没有给与孩子们充分讨论自己实验验结果的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以幼儿为主题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2、幼儿园科学活动《面的发酵》大班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发酵是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尤其在幼儿喜欢吃的食物中更是被广泛应用。故事《面包房里的猫》就揭示了发酵的神奇现象,能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认识酵母、 尝试做发酵食品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不同的酵母菌及其用途,同时通过观察发酵的神奇现象,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中小猫变大的原因,了解酵母的特性和在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大胆尝试用酵母制作面食,主动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3.感受酵母发酵的神奇效果,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 探究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故事《面包房里的猫》的图片,各种造型的酵母,酸 奶、醋、面包、酱类、豆腐乳等发酵食品
2.温水、干净的盆子、一次性桌布、酵母、面粉、鸡蛋、 糖等制作面食的用具。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面包房里的猫》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1.观察故事图片中猫的变化。
问:你看到了什么?小猫有什么变化? 2.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发酵现象。
问:小猫为什么会变大?猫是怎样越变越大的? 通过故事了解物体发酵后会变大的有趣现象。
二、出示实物,认识各种各样的发酵。
1.出示各种造型的酵母,引导幼儿观察酵母的外形。 问:这里都有什么形状的酵母?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结:酵母在饮食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有方的、圆的、
线状等多种形状,用酵母菌可以做成酸奶、豆腐乳、面包、 醋、豆瓣酱等好吃的食品。
2.品尝用发酵技术制作的面食,了解发酵在食品制作中 的应用。
三、实践制作:香香的面食,体验用酵母制作面食的乐趣。
1.教师分别用酵母和不用酵母和好的两块面,引导观察
用酵母和面的过程。
2.幼儿洗干净小手,分别用放入了酵母的面和没放酵母 的面制作各种造型的面食。
3.将两种面食用透明的保鲜膜封好,分别放在温暖的地 方进行发酵,引导幼儿观察发酵时面食的变化。
4.将发酵好的面食送到伙房蒸煮,对比观察经过发酵后蒸熟的面食的变化,在品尝中感受发酵后面食的松软口感, 体验自己动手制作发酵食品的乐趣。
活动反思
通过《面的发酵》这个活动,孩子们了解“发酵现象” 是我们身边的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数不清的美食,让我们感受到舌尖上的美妙。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到酵母的特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倾听故事《面包房里的猫》,认识发酵的条件和过程。随后,幼儿现场观察、比较发酵的面团和没有发酵的面团的不同特点,并在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下用发酵的面团自己动手制作面包、品尝面包,体验了发酵这一科学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此次活动的开展,幼儿通过多种感官了解身边的发酵现 象,感受到生活中神奇的科学现象无处不在。
附:故事《面包房里的猫》
从前有一位面包师,他养了一只猫,名叫莫格。面包师每天早晨要起来烤甜面包、果酱面包、威尔斯蛋糕等。他把炉子生旺,用水、白糖、酵母来和面,然后把面团搁在盆里, 放到火炉边上去发酵。生面包发得很好,又光洁又大,这都是酵母的作用。酵母使面包和蛋糕膨胀起来,越胀越大。莫格也想长大,他吃了酵母,趴在暖暖的炉子边睡着了。炉子边热乎乎的,莫格越变越大,起初它大得像一只绵羊。后来它大得像一头驴子。后来它大得像一匹拉车的马。后来它大得像一头大河马。面包房里都住不下了。最后莫格把房子都撑塌了。莫格只好住到面包房外面。可是他越长越大,挡在马路上,汽车开不了,人也走不了。面包师只好让莫格住到山谷的河边去。可是,莫格饿得走不动了,大家把面包,面团都拿来给他吃,莫格变得像一头大象了。
一天下起了大雨,河水越涨越高,莫格突然听到山谷上 边传来洪水的咆哮声,巨大的洪水向它扑来。如果河水冲下 去,会把大家的房子冲塌,想到这里,莫格坐到河里去,把 洪水挡住了。大家说:是越变越大的莫格,救了我们。从那以后,面包师和莫格就快活地住在镇公所里。莫格喜爱到湖 里玩,它再也不吃酵母了,因为它已经够大啦!
13、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于科学现象富有探索兴趣,有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着纸条中线剪的技能基础。《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运用“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试试”的研究策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3.体验活动中探索和求证过程带来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重点: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圈、剪刀、ppt课件、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圈,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两个纸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纸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普通的的纸圈,伸出食指,从绿色的方块出发,沿着红色的线走,一直走回绿色的方块,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试试另一个纸圈,沿着红线走,手指还是一直在外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其实这个神奇的纸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2.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普通的纸圈沿着红色或蓝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你们觉得会变成什么呢?
师:那如果把莫比乌斯圈也沿着红线或蓝线剪开,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后操作并记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红线剪变成两个大小不变的圈,沿着蓝线剪变成了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圈,而莫比乌斯圈沿红线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沿着蓝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看,这两种圈上还有一个颜色的线的没有剪,我还想知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样?
师:那如果这个莫比乌斯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后还是两个大小不变的纸圈,总的是四个大小不变的纸圈;而莫比乌斯圈变成两个大小一样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4.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师:这个莫比乌斯圈神不神奇?其实呀,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藏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们猜一猜它藏在哪里?
师: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着这个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结: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结束活动
回去的时候,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藏着莫比乌斯圈,明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定下来的,分别从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反复的推敲,最后到实施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高,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选材很新颖,幼儿也很感兴趣、操作能力很强、活动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问过于笼统简单,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评价偏重于结果性评价;材料的单一和无效;教师把控的太多,幼儿交流讨论的少,应给幼儿更多探索交流的机会;记录的形式化、单一化,记录卡的使用没有讲解清楚,幼儿在猜想记录的时候不会记录,还有教师的记录卡做的太小了,幼儿看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是要注意提问问题时语言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语言还要更生动、肢体动作还需更丰富,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总结。
14、教案大班科学《有力量的纸桥》反思
大班科学“有力量的纸桥”教案分享!引导幼儿利用简单的材料,探索桥更多的奥妙,并在比较实验中,感受其中的科学原理,体验发现的乐趣,尝试用纸做桥(桥墩固定)感知桥的承重能力。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渴望了解世界万物的因果关系,揭开其中的秘密。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桥已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儿童实际,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层次,有目标的尝试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感官、体验、亲自尝试的过程中去发现事物变化起因和内部联系,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活动“有力量的纸桥”引导幼儿利用简单的材料,探索桥更多的奥妙,并在比较实验中,感受其中的科学原理,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纸做桥(桥墩固定)感知桥的承重能力。
2、知道波浪形的桥比平面的桥牢固,探索波浪的多少与桥的承重能力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1、探索纸桥桥面波浪的多少与桥的承重力之间的关系。
2、通过操作发现改变桥面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 4 张长方形的图画纸,正方体积木,吸管、垫圈若干。
2、纸桥承重实验记录表人手 1 份,记录笔一支。
3、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1、师:小朋友你们见过桥吗?你见过什么样的桥?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2、师:平常我们见过的桥大多都是用水泥钢筋,石头或者木头等材做成的。
二、探究一:幼儿制作纸桥,并尝试探索平面纸桥的承重力。
1、师:你们见过用纸做成的桥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试着用纸搭建小桥。
2、师介绍操作材料。
小朋友请试着用两块积木做桥墩(桥墩的距离固定)用吸管做桥下流水的宽,纸来做桥面,看谁搭建得又快又好。
3、幼儿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4、请搭建好纸桥的小朋友尝试着放垫圈,看看你的桥上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把它的数量记在记录表上。
5、幼儿集体交流
三、探究二:幼儿尝试改变桥面形状,探索其承重力。
师:我们改变桥面的形状它又能承受多大的力?(可以放几个垫圈)请小朋友试着用折一折或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的形状,下面桥墩的距离保持不变,然后在上面放垫圈,最多能放几个垫圈?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小朋友说一说改变形状后的桥面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进行记录,发现了什么?
4、幼儿集体交流。[曲的桥面与平面桥相比,(弯曲)有波浪的桥面比平面桥能承受更大的重力。]
四、探究三:波浪的多少和承重能力的关系。
1、师:刚才小朋友发现弯曲(有波浪)的桥面承受的重力变大,要是弯曲的次数变多了,它又能随以多大的力?现在我们试着让它反复折叠几次,看能放几个垫圈?
2、再次操作探究
①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折叠不同的次数,然后用垫圈进行探究。
②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③你做的纸桥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写在记录表上)
3、比较哪种形状的纸桥更有力量?①师通过试验,记录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们相互交流②小结,纸折叠成波浪形后,能承受的力量变大,每一个波波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我们回家再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究折叠的波浪比现在多,是不是它的承重力就更大呢?
③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平时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更牢固?(瓦楞纸、塑钢瓦、瓦片、纸扇、石棉瓦等)
建筑师们根据一些科学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中国的赵州桥,美国的金门大桥,小朋友们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工程师。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域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究,改变桥墩多少,桥墩之间距离的远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活动反思
本主题《桥》前后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找找生活中的桥》、《有力量的纸桥》、《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旨在通过幼儿的眼睛,欣赏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与发展。
活动《有力量的纸桥》在谈话中回忆经验,借助生活中各种桥的图片,与生活情景相融合,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找到新知识的衔接点,教师通过支架式语言:你见过用纸建造成的桥吗?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名小小建筑师,试着用纸搭建小桥。将已有经验与现时活动情景结合起来,蒙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活动中重视幼儿体验学习,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等,使其多种感受器官共同参与尝试,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根据幼儿年龄和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由浅入深,让幼儿学会如何观察,如何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建构,如何表述自己的发现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活动中由平面纸桥,一个垫圈也不能承重,引导幼儿改变桥面形状后,又能发现什么呢?桥面所能承受的重力增大,改变形状后的纸桥面更有力量,再循序渐进,由弯曲次数少到弯曲次数增多又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并感受总结出其科学原理。
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引起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幼儿主动去活动,积极去思考,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发现幼儿的反馈信息,及时给予指导,以便师生之间都能掌握信息。如:让幼儿明白纸桥的上端(也就是桥墩支撑的地方),不能用垫圈压住,那样并不是纸桥自己的力量而是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在科学活动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简单的操作实验技能与方法。
需改进之处:
1、以后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将科学原理与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起来,还要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
2、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还要更好地提高教育机智,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并不断学习,向别人请教更好的经验。
15、科学探究《建高楼》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自主探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分享交流搭建的方法,尝试用连接材料辅助叠高,能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掌握了一定难度的架构技能,但单一的架构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甚至会对建构失去兴趣。最近我园针对大班幼儿开放了“拼拼搭搭”建构区体验活动,孩子们对“拼拼搭搭”活动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孩子的搭建技能,让幼儿扮演建筑工人,在趣味游戏中进行搭建训练。具有挑战性、合作性的活动内容,满足了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需求设计此活动大班科学探究《建高楼》。
活动目标
1.积极自主探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分享交流搭建的方法。
2.尝试用连接材料辅助叠高。
3.能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自主探索建高楼,分享交流搭建的方法。
难点:尝试用连接材料辅助叠高,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对生活中的高楼有初步的认识。
(2)有使用透明胶的经验。
2.材料准备:记录纸、音乐、5种不同颜色的一次性杯子各20个、宽透明胶5个、剪刀5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导入语: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拼拼搭搭,喜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今天我也请来了我的好朋友,看看是什么?(一次性杯子)
二、基本部分
1.引发用杯子建高楼的兴趣。
师:这些杯子到底能不能建高楼?能建多高的楼房呢?
点击课件。师: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在哪里?在干什么?(建构区)
(环节评析: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说说看到的课件内容,唤醒幼儿关于建构的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在了解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出新的建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及积极性。)
2.自由探索,大胆尝试用杯子建高楼。
(1)第1次操作(目的:积极探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的方法)
●教师提操作要求
4人一组,每组20个杯子,想一想可以怎样用这20个杯子建高楼?音乐结束前完成。
●幼儿动手操作
师:让我们当一次建筑工人用一次性杯子搭一搭吧!赶紧到前面的桌子上试试吧!
关注要点:观察幼儿的搭建过程,知道幼儿运用了几种方法,讨论交流搭建的方法。
●分享交流
(目的:分享搭建的方法,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大家谈谈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建高楼?(幼儿自由回答,老师记录。)
师:用口对口的搭建方法会出现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把这些杯子连接起来,让它变牢固吗?(出示透明胶)
(环节评析:欣赏幼儿用一次性杯子搭建的几种不同的方法,给幼儿提供大胆发言、自主创作的机会,让幼儿在不断尝试、自由操作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然而然掌握了一次性杯子的可变性,为后面搭建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经验和能力的准备)
(2)第2次操作(目的:尝试使用连接材料辅助建高楼的方法,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提操作要求
同样4人一组,每组20个杯子,比一比,在音乐结束时哪一组建的高楼最高,但不同的是,先找同伴商量,怎样合作?商量好后再进行合作建高楼。
●幼儿动手操作
关注要点:幼儿是怎样合作的?
幼儿是怎样使用透明胶来连接杯子的?
●交流杯子建高楼的经验
(目的:分享操作经验和协作的方法,引发新的探究问题)
师:比一比,哪一组胜利了?
师:请建得最高的组来谈谈,你们是怎样合作的?(幼儿说,教师记录,目的是提炼协作的好方法,正确使用辅助材料的使用经验。)
●发现问题。
教师小结:同样是用杯子建高楼,为什么有的建得又高又直?有的建得歪歪扭扭的呢?以现建的高楼让幼儿进行分析,教师并记录,小结用杯子建高楼时得将杯口对准,用连接材料连接牢固,才能将高楼建得高。
(环节评析:如何辅助杯子叠高,成为了一次性杯子建高楼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在尝试多种叠高和辅助连接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幼儿请透明胶来帮忙,于是,幼儿又积极投入到使用透明胶辅助建高楼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哪怕是作品歪歪倒倒的显现在孩子的眼前,这样既可以放在桌边与同伴交流分享,又可以在大家面前展示。最后,在幼儿操作的几组高楼对比下,引发了幼儿的又一次讨论:如何用杯子把高楼进得又高又牢固?)
三、结束部分
师:还有什么方法让高楼建得又高又稳呢?
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接下来让我们去建构区试试,怎么样?
活动总结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建筑工人是幼儿熟悉的角色,扮演建筑工人搭建高楼,这种有趣且有挑战性的任务,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建高楼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与生活相连接的模拟情景及开放的操作环境中,身临其境,根据问题选取材料进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两次操作。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提升用杯子建高楼的已有经验。
2.教具的巧妙性,引发操作与探究,最后达到合作共赢。本次活动中教师提供与投放了非常巧妙的教学具(白板记录纸、一次性杯子等)这些东西操作性强,可重复使用且多变,能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发现,自由自主尝试与操作,有效的解决了活动中的重难点,确保了活动的有效性。根据平时我们在建构区对幼儿运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的情况进行观察。教师在根据幼儿的能力和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由易到难的操作环节。从自由的拼搭到多人合作的拼搭。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操作,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3.自主探索,引发创造。操作的主动性,氛围的平等性,让幼儿借助别人的设想开拓自己的思路,尝试更新奇的搭建方法,或补充他人的搭建方法,或将他人若干设想综合起来,提出新的搭建方法。在利用一次性杯子搭建高楼的过程中形成了新颖有趣的高楼造型,在幼儿的表达交流分享中获取到独特的想法,体验了创造后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在此过程中,幼儿一会儿动手操作,一会儿交流讨论,一会儿合作探究,专注地完成了搭建高楼的任务。活动结束后。师生就第二次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共同的探讨,留下悬念,把材料投放到建构区,满足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6、科学活动《种子的传播》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积极参与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
3.乐意与同伴共同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幼儿事先收集了许多种子并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展览;各种实物:苍耳、凤仙花、蒲公英等;种子传播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师:我们已经收集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3) 师:种子有什么用?
小结:种子具有繁殖作用,果实里的种子种到地里,就会长出新的植物。
(1)出示农民播种的图片,讨论。
(2)师:小朋友,我们吃的菜和米饭扥等食物是农民伯伯播种种植的。野外的植物又靠谁来播种呢?
(3)幼儿讨论,论述自己的猜测。
2.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阅读幼儿用书p10页,请幼儿猜猜小狗、风、水、小鸟和植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有些种子是靠动物进行传播,如苍耳子,此外种子还有三种传播方式,分别是: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和弹射传播。
(1)教师逐一介绍种子的四种传播途径。
(2)请幼儿看幼儿用书p10页,说说小狗、风、水、小鸟分别传播了哪种植物的种子。
小结:水传播来荷花的种子,风传播了蒲公英的种子,小鸟传播了樱桃的种子,小狗传播了苍耳子的种子。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1)师:小朋友,荷花生长在哪里?樱桃有生长在哪里?
(2)师:原来荷花用水传播种子师因为荷花生长在水里,小鸟喜欢吃樱桃,吃剩的樱桃核吐在地上。所以这些植物的传播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
(3)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为什么苍耳子会将动物当“马”骑?
小结:因为蒲公英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苍耳子身上有倒勾,可以勾起动物的毛,让动物带着它到处跑。还有豆荚这类植物,是因为它们的壳成熟后会自己爆开,种子自己落到地上。
活动延伸
1.图书区投放一些关于种子传播的绘本,让幼儿阅读。
2.了解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活动反思:
如何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找到果实或种子形状结构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规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虽然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短文,但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都不了解。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植物果实或种子的形状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有切的关系。
17、幼儿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大班教案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我从哪里来?”对孩子来说一直很神秘、也很惊奇。在幼儿回家询问家长时,敏感的话题常常让父母感到尴尬并回避,有的含糊不清,有的措辞闪烁,甚至拿“街上捡来的”可笑答案搪塞孩子。本活动意在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形成及主要生长过程。
2.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3.了解妈妈怀孕的辛苦,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我从哪里来》
2.邀请一位怀孕的妈妈。
3.在家中妈妈为孩子讲述自己怀着宝宝时的故事。
【活动过程】
1.观察怀孕妈妈的肚子,引出主题。
提问:(1)这位妈妈的肚子和我们的肚子有什么不一样?
(2)原来这位妈妈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那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小结: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小宝宝在出生以前
都住在妈妈的肚子里。
2.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一》,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生命的由来。
提问:妈妈的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有一颗种子我们叫它“卵子”,爸爸妈妈结婚后,爸爸送给妈妈一颗小种子叫“精子”,他们在一起就变成了小宝宝。然后他们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找了一个温暖的家住了下来,这个地方就叫“子宫”。
3.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二》,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提问:(1)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的名字叫什么?(胎儿)
(2)小胎儿是怎样慢慢长大的?他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 小结:最初胎儿像一粒种子那么大,通过脐带吸收营养,慢慢地长出
了眼睛、耳朵、嘴巴……小胎儿整天在妈妈的肚子里睡大觉,有时会醒来, 伸伸腰、踢踢腿,还会变换一个姿势。
(3)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要待多长时间呢?宝宝怎么出来呀?
小结: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他越长越大,子宫里已经装不下了。每个妈妈的“子宫”都有一扇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当宝宝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在医生的帮助下,宝宝就沿着走廊出来啦。
4.宝宝长大了,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讨论: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会怎样?为什么?
幼儿互相交流妈妈怀孕时的故事,了解妈妈怀孕的辛苦,激发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反思
在道德情感中爱是核心,激发幼儿爱的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幼儿爱的情感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让幼儿从小知道爱父母和长辈、同伴,老师,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此,从小加强对独生子女爱的情感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培养幼儿有爱心、爱父母、同伴、老师的品质,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爱的情感不断升华。
18、科学综合《安的种子》大班教案
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本、静、安的态度与种子结果的关系,了解种子的生长规律。细致地观察画面中本、静、安种花的状态并对三个小和尚进行模仿表演。享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
现在社会让幼儿快速成长太过急功近利了,往往为了结果而不择手段。为了比别人更快,用各种违反规律的方法。这一次活动也是让幼儿了解生长都是有规律的,如果不按规律进行反而没有结果。但只要按规律,有耐心,就能取得很好的结果。
活动目标
1.主动探索本、静、安的态度与种子结果的关系,了解种子的生长规律。
2.细致地观察画面中本、静、安种花的状态并对三个小和尚进行模仿表演。
3.享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本、静、安的态度与种子结果的关系,了解种子需要按规律生长。
难点:观察本、静、安的状态后对三个小和尚进行模仿表演。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提前了解和尚的生活状态。
物质准备:
《安的种子》20本、PPT、图片、记录表、20个装有口袋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猜测故事的主要线索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我很喜欢的图书想作为礼物送给小朋友,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安的种子》。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封面上面有些什么?
(根据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说出和尚手里捧着东西)那捧着的你们觉得会是什么呢?(种子)
那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我们接下来一起来打开这份礼物吧。
二、幼儿自主阅读本、静、安种莲子的过程并利用表格进行记录猜想。
1.教师出示第一幅寺庙的图片,引出故事中的主题。
师:这是什么地方?(寺庙)
寺庙里有谁?(老和尚和小和尚)
师: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看看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师:老和尚的手里是什么?(种子)
那接下来本、静、安 三个人拿着种子会做什么呢?
2.教师提出自主阅读要求,出示并表格。
(1)请小朋友根据表格提示分别记录三个和尚种植莲子的过程和结果。
(2)请幼儿自主阅读观察绘本。
阅读结束。教师进行提问:谁种出了莲子?为什么有人种出了有人没有?
三、教师引导幼儿集体阅读观察本和静种莲子的过程。
(1)教师使用ppt讲述本、静种莲子的过程
师:本在干什么?为什么在追小狗?这个时候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最终他的种子发芽了吗?
(2)观察静种莲子的过程并尝试模仿。
仔细观察绘本:静拿到种子后是怎么做的?(挑出最好的花盆)(把种子放进了房间)(静用了药水和花土)
教师:那最终静种出来了吗? 请幼儿尝试描述。
引导幼儿发现没有阳光和氧气植物会死掉。
(没有种出来,因为没有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
四、小组合作阅读安种莲子的过程并进行模仿。
(1)请小组再次阅读安种莲子的过程,小组讨论为什么安可以种出莲子。
(种子发芽需要在春天播种,还要适当的阳光,雨水,氧气。按照事物的规律去做,要有耐心。)
(2)小组对绘本进行表演。
师:如果你们就是故事中的本静安,请你们小组来学一学三个和尚是怎么做的?表演的时候注意他们的的表情和动作。
五、给你一颗小种子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得到了一颗种子,你们会怎么对待它呢?
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桌子下面的小袋子拿出来,看看你认识这个种子吗?如果不认识里面有一封信,请你好好照顾这颗种子,然后明年发芽了带来班级装点我们的植物角吧。
活动总结
在这个活动中,特别的运用绘本来代替传统以为的科学活动,从这个淡淡的故事中了解到种子植物都是需要按规律生长的,在三个和尚对种子的生长的过程中也了解了植物生长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其中阅读方式比较重要,从我们的自主阅读到集体阅读再到小组合作阅读,不同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乐趣,也锻炼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9、科学活动《神奇的纸纸宝宝变变变》大班数学教案
活动中引导幼儿对几何图案的变化产生探索兴趣,理解纸片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学会纸的折、剪、贴
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纸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的,尤为幼儿,生活中更离不开纸。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本次活动是一次“做中学”的活动。在设计时,考虑到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是从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物品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因而设计了本次“纸片变变变”的活动。让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知识,并且养成幼儿对身边事物乐于探索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对几何图案的变化产生探索兴趣
2.理解纸片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
3.学会纸的折、剪、贴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难点:学会把平面展开图粘贴成立体图案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让纸片站起来,体会到了“纸的神奇”
2.物质准备:剪刀、 胶水、 手工纸、立体图案平面展开图、纸房子城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次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纸”的神奇,并且成功让纸宝宝站起来了,这次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特别的地方玩吧!先闭上小眼睛
(游戏--开火车:小火车嘟嘟开,开到哪里去,开到xx去......)
哇,我们开到纸城堡来啦,小朋友开心吗?
(二)、探索操作
1、初次探索:
师:纸城堡也是纸宝宝,他们和之前我们认识的纸宝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师:有小朋友说纸城堡是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出来的。你们同意吗?现在在小朋友面前的桌子上有好多图案,你们能从里面找出三角形图案吗?都找出来了你们真棒!现在我要请一位小朋友拿着你手中的三角形来找出纸城堡中你们认为的“三角形”,并告诉大家这两个形状是不是一样的?哪里不一样?
师:小朋友说城堡的三角形是圆圆的,下面平平的,像个帽子一样,而另一个三角形是扁扁的。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些都不是三角形,这个像个帽子一样的,下面是圆圆的,上面是尖尖的,像个小锥子一样的叫圆锥体,像圆锥体这样的形状我们就叫他立体图形,我们的纸城堡就是立体的,跟老师说说看“立体图形”。
2.二次探索
师: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这些立体图形吧,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并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朋友说这个四四方方的立体图形不管从什么地方看都是一样的,这个长长的立体图形有4个一样大的图形,2个一样小的图形。(教师总结:像第一个这样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叫做“立方体”,像第二个这样长长的两个相对的面一模一样,有长方形的叫做长方体)
3.动手操作
师:为什么纸城堡和我们之前认识的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不一样呢,你们想知道吗?看,老师手里有好多纸片,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教师示范给小朋友圆锥体的形成,用到剪,贴,折),是不是很神奇呀,那小朋友也动手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手中的平面展开图可以变成什么立体图形吧,小朋友们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哦!
4.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们都完成的很好,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三)拓展延伸
纸城堡是不是很好看?让我们把我们的城堡放到我们的活动区,小朋友们回家以后跟爸爸妈妈用立体的图形,一起动手做一个漂亮的纸城堡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一次“做中学”的活动。在设计时,考虑到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是从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物品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因而设计了本次“纸片变变变”的活动。活动开始的音乐导入很好,幼儿被带动起来,激起了对纸片变化的探究兴趣。在活动开始,注意活动重要部分开展时间要充足。在活动中,注意幼儿的主动性,给予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让孩子带有特定任务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操作,并且事后并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发现。同时,教学活动中重难点表现准确,活动主题明确。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0、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优质大班教案
通过操作,让幼儿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鼓励幼儿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三脚架”支撑的原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撑起彩泥的方法。
活动难点: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活动准备
小木棒若干、每组一份含有三脚架的图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个、每组各一个用筷子绑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彩笔4支、毛根若干、幼儿分成4组。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说一说三角形
(一)出示图片,师:这些图片里有个共同的小秘密,它们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请找一找相互说一说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讨论: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有三角形?
(二)教师出示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拉一拉、挤一挤,说说哪个的稳定性最好。
师:老师用橡皮筋和筷子绑好的这些图形,请小朋友拉一拉、挤一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拉的时候注意轻点,别把筷子抽出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一拉就歪来倒去变形了,但三角形却拉不动,是最稳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一)出示小木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用最少的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操作结果: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小木棒的?
(三)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围绕一个中心点,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上的这些物体。
三、搭一搭各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原理的架子
(一)出示生活中的材料:小木棍、毛根、橡皮筋
师: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请用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 “尽量把筷子扎紧,搭出来的东西要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分享幼儿作品,说说你搭建的作品里哪个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动
我们去找找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做成的。
活动总结
这节教学活动选材好,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在第一个环节“找一找并相互说一说,图片中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幼儿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初步激发了幼儿找三脚形的乐趣,并初步建立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得还有些许欠缺,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图片和更多的常见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动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1、科学《最先喝水的纸》大班教案
中活动中让幼儿感知四种纸张的不同特点,发现不同纸质的纸吸水性和渗透性的不同,初步感知了解纸的不同吸水特性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与同伴共同合作完成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纸是孩子们经常见到和用到的物品。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种类越来越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一些用途,人们还用它做成了纸杯、方便面盒等。不同的纸张,吸水性也不同。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在看看、摸摸、玩玩中体验不同纸张的特性,并通过亲身实验感知纸张吸水性的不同,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共同合作完成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2)感知四种纸张的不同特点,发现不同纸质的纸吸水性和渗透性的不同。
(3)初步感知了解纸的不同吸水特性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要发现不同纸质的吸水特性,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难点: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纸质特性和特殊作用。
活动准备
(1)卫生纸、宣纸、蜡光纸、锡纸各一张、四个摸箱。
(2)记录表每组一张,记录笔若干支。
(3)塑料大盒4个,滴管若干支,烧杯4个,水杯4个。
活动过程
一、欣赏各种纸张手工作品。
分别出示卫生纸手工、宣纸画、蜡光纸剪纸和锡纸手工作品,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小手工,看看它们是什么?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小手工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吗?
幼儿欣赏观察,自主回答。
小结: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这些作品是用纸制作的,并且能说出其中几种纸的名称,它们分别是卫生纸、宣纸、蜡光纸和锡纸。
二、多感官认识四种不同质地的纸张。
教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和这四种纸宝宝做游戏,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小眼睛看一看、小手摸一摸、撕一撕、画一画,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特征?
每个幼儿分发四种不同的纸,请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指导重点:
(一)幼儿探索熟悉的卫生纸,看一看、模一摸、撕一撕,感受卫生纸表面柔软的感觉,以及卫生纸易撕断的特点。
(二)探索蜡光纸,请幼儿摸一模,倒一点儿水试一试,观察和感受蜡光纸表面光滑的特点,并告诉幼儿蜡光纸的名称。
(三)探索锡纸和宣纸,从硬度和透明度上进行对比,让幼儿分别摸一摸、撕一撕、说一说。
(四)把四种纸张放在一起,请幼儿分辨、总结四种纸的不同特点。
小结:卫生纸摸起来非常柔软,宣纸看上去很薄,摸起来也很软;蜡光纸摸起来很光滑,看上去亮亮的;锡纸表面更亮,摸起来有一定硬度。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这些纸宝宝藏起来,请你们摸一摸,说说你摸到的是什么纸?
邀请部分幼儿上台操作。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些纸宝宝,了解了四种纸的不同质地。
(五)请幼儿猜想:小朋友,假如把这些纸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假如把这四种纸同时放进水里,谁吸水最快?(将幼儿的猜测记录下来)
教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猜一猜,如果老师把这些纸放进水里,会怎么样?谁吸水最快?
幼儿自由猜想。
三、分组实验验证猜想结果。
(一)把幼儿分成四组,请幼儿自由选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第一组实验:谁最快喝完水。准备一个杯子装少量水,将四种纸放进水中,观察杯中水的变化,看看哪种纸吸水性最强,进行记录。
第二组实验:哪个纸船最先沉下去。分别把四种不同质地的纸折成纸船同时放进水盒中,引导幼儿观察细微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第三组实验:纸杯浸水。分别将四种不同质地的纸折成“杯子”状,并将“纸杯”悬空固定在烧杯的内壁上,同时向四个不同质地的纸杯内倒水,观察其渗透的情况,并进行记录。
第四组实验:水滴快快跑。在四张不同质地的纸上同一位置画上一个大小相同的圆,然后让幼儿将滴管里的水同时滴到四张纸的圆圈里,引导的儿观察哪种纸的“小水滴”最先跑出圆圈外,并进行记录。
(二)请各组的儿讲述实验结果,交流分享四种不同质地的纸张的吸水性及透性的不同。
小结:四种纸中,卫生纸吸水最快,放到水里一下就沉下去了,宣纸吸水第二快,放到水里很快就沉下去,滴上水很快就散开;卡纸的吸水性和渗透性比宣纸差一些;蜡光纸更慢一些;锡纸没有吸水性,滴上水水滴会跑掉。
四、简单了解不同纸张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一)讨论几种纸张在生活中的用处。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和了解了这四种不同的纸,那么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人们都用它们来做什么呢?
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展示ppt课件。
小结:卫生纸柔软作用非常大,平时我们上厕所、擦汗、擦手都离不开它;宣纸吸水性特别好,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用它来画画、写毛笔字;腊光纸又结实又光滑,小朋友可以用来折、剪纸;锡纸又结实又防水,比如我们烤制蛋挞的时候用锡纸将蛋挞包起来,可以避免食物烧焦保留美味。纸宝宝的作用还真大。
(二)出示纸杯、方便面盒等用纸做的防水的物品,了解纸制品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
教师:小朋友,除了我们认识的四种纸,你们还知道其他的纸宝宝制作而成的物品吗?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好,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例如纸杯和方便面盒,他们的作用也很大,不仅可以用来装东西,还能够防水。
(三)活动总结,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做的这几个小实验,让我们知道纸质不同,吸水就有快有慢;不同的纸,在生活中的用途也不一样。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纸试一试,看看还有哪种纸吸水比较快,哪种纸吸水比较慢。
活动延伸:
在区域里投放多种材质的纸张,请幼儿自由探索。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在看看、摸摸、玩玩中体验不同纸张的特性,并通过亲身实验感知纸张吸水性的不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用严谨、准确、清晰的语言引导幼儿,给他们一个清晰明了的信息。
总体感觉这次活动还是成功的,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活动目标,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探索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灵活应对性还有待加强。2、设计循序性还可在思考。
在今后的科学活动中,对于孩子的问题要给与积极的回应和解释,让幼儿的疑惑解决在当下。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2、科学活动《制作风向计》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学习自制风向标,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吸管若干根、硬纸板若干张、大头针若干个、有橡皮头的铅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样工具(风标),请你们猜一猜这种工具的作用是什么?
(2)幼儿自由猜想,并引导幼儿说出理由。
2.了解示风标的作用。
(1)师:请一位幼儿朝风标吹气,观察风标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次变化方向吹气,观察风标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风的大小和强弱就是是用风向计来测量的。风标就像一个信使,能告诉我们风来了,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
1.制作风标。
(1)教师示范制作风标(见幼儿用书p25页)
(2)幼儿制作风向计。
(3)幼儿手持自制的风标,自然走动、跑动观察风的方向及风力大小。
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自己制作的风标插放在窗口或室外的树上,观察风标在自然状态下的情况。并鼓励幼儿在记录天气时,根据风标来记录风向和风力大小。
23、幼儿园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各种种子的基础上, 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发展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萌发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各种种子,带到幼儿园布置成“种子展览会”。
2.供每组幼儿操作的种子实物若干,传播方式背景图、种子标本若干,课件《种子的旅行》。
3.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种子传播方式的相关知识,丰富感性经验。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进行野外远足活动,观察大自然中的植物。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参观种子展览会, 认识各种种子的特征。
(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幼儿带着问题自由观察。如:看一看它们是什么种子?长什么样?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种子的外形特征。
(2)请幼儿说出自己认识的种子名称,并认识几种特殊种子(蒲公英、莲蓬、苍耳等)。
对于幼儿不认识的种子,请其他幼儿互相补充,教师不作解释, 可提问:这么多的种子还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在互相学习中了解种子大小、颜色、形状等的不同。
(3)幼儿互相讨论:这些种子都有什么用?使幼儿简单了解种子可以繁殖、食用等。
2.播放课件《种子的旅行》,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
(1)了解种子的风力传播。
①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讨论: 是谁帮助蒲公英的孩子去旅行的? 为什么风能吹着它去旅行?教师拿出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并请幼儿吹着试一试,进一步感知蒲公英种子“轻飘”的特征。
②请幼儿思考: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了新的地方,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又会怎么样?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繁殖”的生长过程。
③引导幼儿拓展思路:风还能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为什么?
丰富幼儿的知识:柳絮、杨树等种子非常轻,被风一吹到处飞,
所以它们也是由风帮助旅行的。
(2)结合实物与课件讨论种子的其他传播方式(流水、动物皮毛、鸟的粪便、人类播种等)
课件中出示蓬蓬、苍耳、樱桃、豌豆等,讨论:它们的种子怎样去旅行?为什么?还有哪些种子也用和它们一样的方式去旅行?
请幼儿思考:人类可以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使幼儿知道农作物的种子多是靠人类的帮助去旅行的。
小结:莲蓬像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小苍耳身上有刺,可粘到动物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掉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它们跟着鸟儿去旅行;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
3.玩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 进行传播方式的分类。
(1)教师出示黑板上的种子标本,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种子。
(2)引导幼儿说出它是什么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并放到相应的传播方式背景图中。
(3)和幼儿一起检验放对了没有,如果不对,说明为什么。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种子传播方式的认知。
活动反思:
植物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贴近生活,对植物奥秘的探索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在奇妙的植物王国中,蕴含着许多的奥秘,其中种子的传播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幼儿知识经验中,对种子的传播只是感性的、模糊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漫天飞舞的柳絮,随风飘扬的蒲公英,这些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接触到的,但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其实这些现象就是植物在传播种子。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认识并了解植物的种子及其传播方式,建构孩子的知识结构,拓展他们的视野。
24、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含反思
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神奇的纸圈教案包含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准备,主题内容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设计意图
纸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的物品,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科学谈及内容应贴近生活经验,将身边的事务和常见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一张纸给幼儿的直观印象是有两面的,但是有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纸或者如何让一张纸变成一个面,幼儿是难以想象的。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活动目标
1. 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2. 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
3.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面的范围;知道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验证方法。
解决措施:活动开始时用一张常见的普通纸先介绍纸的面和面的边缘,知道笔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笔尖不可离开纸面)。通过验证并与普通纸圈作对比知道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难点:莫比乌斯圈的制作及对其一面的认识与理解。
解决措施:先制作普通纸圈,再通过观察和听老师讲解制作好莫比乌斯圈,对莫比乌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制作。
活动准备
材料:宽度为5厘米左右的纸条(正反面不同色),剪刀,双面胶,马克笔
幼儿:大班幼儿具备了本实验所需的画直线、粘双面胶、剪刀使用、认识面等的技能。在思维上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由一个现象推理证明得出一个结论。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倾听并根据要求或提示动手操作。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的面和边
1.观察并说明纸的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纸带有什么特点吗?它有几条边缘?几个面?”
2.提出问题并请幼儿尝试
师:“用一条线从一面画到另一面,但是笔尖不能离开纸,你怎么画呢?”
师:“是不是每一条线都经过了纸的边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经过呢?”
小结:纸有不同颜色的两个面,刚才我们画过了从一面到另一面必须要经过一条边。
二、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找出问题
1. 将纸带粘贴成圈
幼儿操作将纸带粘成圈
师:“请用刚才画线的方法在纸圈上试一下,笔尖不经过边缘一直画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几个面上有线条?”
师:“老师也来试一下我的纸圈,看看是什么结果?”
小结:在笔尖不经过边缘和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沿纸带划线,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刚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圈。线条就只在纸圈的一面出现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胆猜测并验证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开,会得到什么?”
三、按步骤制作莫比乌斯圈,通过验证知道其特点
1.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的纸圈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再画一次,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接下来请大家也来做一个,将纸带一头翻转过来,将不同颜色的面粘贴在一起。”
2.观察并验证纸带的特点
师:“再来画一次试一试,看线的终点能不能回到起点?”
师:“观察一下线条在纸的哪一面呢?”
师:“现在纸圈有几个面呢?为什么?”
小结:刚才说过笔尖不经过边缘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现在我们做出的纸圈用一条线就把纸的所有地方画完了,说明纸圈就只有一个面,这就叫莫比乌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师:“用剪刀将纸带继续像刚才一样沿着线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么?”
师:“剪出来得到了什么?跟刚才剪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
四、感受科学的神奇,提出问题,让幼儿能保持兴趣,继续探索
1.总结
师:“今天我们制作并认识了莫比乌斯圈,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它是将纸带翻转一次后粘贴成的圈,我们用笔验证了它只有一个面,而且将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一个更大圈。”
2.延伸
师:“我们的莫比乌斯圈还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将现在的纸圈再剪一次,看看又会出现什么?”
师:“将一条新的纸带翻转两次后再粘贴成圈,它还是莫比乌斯圈吗?剪开后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回去验证,发现其中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多种用途的体现,很好地展现了身边的科学。从活动过程来看,活动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制作到验证,过程很完整。但是活动环节偏多,有各种突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活动时间难以把控。从幼儿表现来看,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动手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使用,对部分幼儿稍有难度。此外,对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从老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看,同样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活动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部分幼儿需要提供帮助。
25、科学活动《智取井中水》大班教案
活动中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愿意通过自己的尝试寻求答案,思考并实践用不同的工具取水,能够比较不同工具取水的差异,能应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院子里有一口水井,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发现水井坏了,不能打水了,怎么才能把水井里的水弄出来呢?成了孩子们争论的问题,有的说找个小碗取水,有的说放石头,有的说用勺子,有的说用钓鱼竿拴上筒,有的说用管子,听着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取水活动。孩子们通过小实验,采用不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掌握一些生活原理,更有助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愿意通过自己的尝试寻求答案。
2.思考并实践用不同的工具取水,能够比较不同工具取水的差异。
3.能应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思考并实践用不同的工具取水,能够比较不同工具取水的差异。
活动难点:能应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使用不同材料成功取水的经验。
物质准备:水井模型、水盆、幼儿收集能取水的工具、抹布、记录板、工具图片、量杯、多媒体等。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顾(多媒体)
1.出示第一次活动图片,幼儿观察。
2.结合水井模型和水盆,观察不同点。
3.筛选工具是否能在水井模型成功取水。
二、验证过程。
1.幼儿自由结组,自主选则的工具进行验证。
2.安全提示:
(1)不推不挤,避免水井模型被打翻。
(2)取水过程中避免把衣服弄湿。
(3)按要求把水运到指定容器中。
小结:幼儿选用的工具是否能在水井模型中成功取水,并在记录板中展示。
3.游戏:相同时间,取水工具取水最多获胜。
小结:分析获胜的原因。
三、问题梳理,引出下次活动。
1.说一说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展示幼儿过程照片,帮助幼儿回顾。
3.抛出问题:如何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出下次活动)
活动总结
一次偶然的户外游戏,让孩子们发现幼儿园里的水井损坏了,不能打水了,这可愁坏了孩子们,议论声此起彼伏,“水井坏了,水就出不来了,多可惜啊!”“我们想想办法看看怎么修一修吧。”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将“水井”搬到了室内,这就延伸出我们今天的活动。
第一次活动孩子们在生活中收集自己认为可以取水的工具,并进行了在水盆中取水活动,结果发现所有的工具都能够成功取到水。当再次带领幼儿观察水井的特点时,孩子们的表述就是“好深啊、好窄啊”,第二次取水的活动我们便结合水井的深、窄的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幼儿挑选可以在井中取水的工具,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可是由于“水井”太深了,一些短小的工具就会因为够不要水,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打消孩子们再次游戏的兴趣,这也就说明活动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游戏后的喜悦,反而会因为活动的深入,打开了幼儿想继续探索的欲望。
活动中一名幼儿因使用粗水管未能成功取水,引发出幼儿关注水管粗细,能否成功取水的好奇心,为下次活动做铺垫。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倡导的就是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兴趣,让孩子们获得生活经验的同时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26、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让幼儿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稳定性是三脚架的一个特性,而这个特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较为抽象,而且孩子们可能对三脚架关注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设计了“神奇的三脚架”这一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探究,迁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通过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探索用游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想)那待会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如果能撑起来不倒,说明你成功了,那就请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动,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试试看。谁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让橡皮泥稳稳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2)师:谁来介绍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1.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见过三脚架?它有什么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请个别幼儿配合示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活动总结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发现“三脚架”支撑的原理,培养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图片讲述生活中的“三脚架”,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在观察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在活动中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合作操做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也更浓了。
3.两个探究和两个递进:两个探究分别是开始部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引导探究和活动主体部分的幼儿的自主探究。两个递进是开始部分孩子进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后教师的阶段小结和结束部分的知识经验的梳理提升小结。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开放式提问;B、递进式提问;C、自由式提问。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27、科学探究活动《吹泡泡》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有缝有空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对探究结果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并能用图示、表征的方式记录,体验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以及成功后的喜悦。
设计意图
户外活动回来,孩子们走到洗手台,抹上肥皂洗手,田田小朋友的手不停地搓手,然后她将大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用嘴开始对着吹气,从食指和大拇指围成的圈里飞出了一个泡泡,他的操作引起了许多孩子们的大胆探究。这给了我许多的灵感思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了这样的科学活动。《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吹泡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很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孩子的兴趣上让幼儿去探究总结出吹泡泡工具必须满足的条件,在满足吹泡泡条件的经验基础上幼儿又探究吹泡泡工具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探究中提升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
活动目标
1.知道有缝有空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对探究结果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2.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并能用图示、表征的方式记录。
3.体验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以及成功后的喜悦。
重点难点
1.对探究过程的比较总结出结论
2.通过结论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
活动准备
记录表3张、笔,每人一套操作工具(吸管、漏勺、钥匙、树叶、树丫、扭扭棒、记录表、笔)泡泡水四小桶、材料包(剪刀、皮筋、绳子、胶布)、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引出吹泡泡
1.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老师这个桶里是什么吗?(泡泡水)你们有没有吹过泡泡?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用吸管吹泡泡,老师引导小朋友吹泡泡要仔细观察,怎样才可以吹出泡泡。
通过请一名幼儿在大家面前尝试操作过程中小结:我们提醒幼儿在吹泡泡时我们要注意,吹泡泡时嘴不能碰到吹的泡泡水,然后在吹泡泡时不能对着人吹,在吹的时候集中对准吹。
(二)引出材料幼儿探究
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吹泡泡的游戏,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有那些材料。(老师在出示表上采取遮盖种类的方法吸引幼儿注意,然后一张一张图撕下来。)你们看看猜一猜有那些材料。有吸管、漏勺、钥匙、树叶、树丫、扭扭棒。这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吗?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他们能吹出泡泡吗?
猜想?
小朋友们理解这张图的意思吗?幼儿自由回答。这张图是记录小朋友们猜测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猜想能吹出泡泡我们在对应的筐里用符号“√”表示,不能吹出泡泡我们在猜想对应的框里用“×”表示。我们一起来猜猜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呢?(老师在这张纸上记录孩子们的猜想。)
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呢?我们一起自己去试一试吧,小朋友们尽可能的都要试试这些材料哟,把你们的试验结果记录在你们的记录表上,当听到找朋友的音乐的时候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探究的过程。好吗?
操作记录,能吹出泡泡的打“√”,不能吹出的打“×”。
(三)小朋友们探究材料
小朋友们探究材料,并做记录。老师巡回观察孩子们操作的过程。待孩子们都基本操作完材料后老师放音乐。
(四)分享探究结果(预计有X人参与操作活动,有X人使用这种工具能吹出泡泡,X人使用这种工具不能吹出泡泡)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小结能吹出泡泡的特征:
吸管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有几个就统计几个?不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然后请不能用吸管吹出泡泡的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他是怎么吹出泡泡的。再请一个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分享怎么吹出,不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再试试吸管能不能吹出来。证实吸管可以吹出泡泡来。同理,钥匙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有几个就统计几个?不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然后请不能用吸管吹出泡泡的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他是怎么吹出泡泡的。再请一个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分享怎么吹出,不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再试试吸管能不能吹出来。依次统计漏勺、树丫、树枝、扭扭棒的实验结果。
小结: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请小朋友们说出探究材料的共同特征,都有一个孔或者洞)老师用简笔画的方式记录孩子们探究的结果。
(五)运用吹出泡泡结果来制作不能吹出泡泡的物体。
1.这里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你们这会能不能吹出泡泡呢?请小朋友选择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包,材料包里有绳子、皮筋、剪刀、透明胶等工具,把这些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变成能吹泡泡的材料。一会听到音乐请小朋友们带着你们操作的结果,我们一起来分享。
2.小朋友们操作,老师观察探究的过程,然后放音乐请小朋友回到位置上,分享小朋友们探究过程。树丫能不能吹出泡泡,你是怎么让树丫吹出泡泡的,分享你的操做方法,老师用简笔画的方法记录孩子操作的方法。同时也记录不一样的操作方法。孩子们没有争议又进行下一个探究。依次扭扭棒,和树叶的探究。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记录表图(3)预设
他们能吹出泡泡吗?
怎么改变材料吹出泡泡
小结选用什么工具使物体变成泡泡工具的:
活动总结
小朋友们使用了剪刀、皮筋、绳子、胶布这些工具把不能吹出泡的物体变成了能吹泡泡的工具。其实泡泡水在通过有洞有缝隙的中间,会形成一成膜,当你吹出的气体通过这层膜时,气体就会被包裹起来,就变成了泡泡。
今天小朋友把不能吹出泡泡的物体通过自己的操作变成能吹出泡泡的工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思考变成可能。老师在区域里还可为你们提供了许多的材料,我们一起去思考思考,动动手,看能不能吹出泡泡呢。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8、科学教育活动《颜色变变变》大班教案三原色的组成
通过活动使幼儿掌握三原色的组成,理解颜料量的多少对颜色深浅的影响,培养幼儿根据要求调色以及自由探索调配色彩的能力。使幼儿在配色绘画的过程中体验色彩搭配、变化的乐趣。
设计意图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机会,引导儿童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提问、总结来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和态度。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知进行科学学习。所以本活动利用三原色的组成与搭配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掌握三原色的组成,理解颜料量的多少对颜色深浅的影响。
2.培养幼儿根据要求调色以及自由探索调配色彩的能力。
3.使幼儿在配色绘画的过程中体验色彩搭配、变化的乐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知道三原色的组成;能利用三原色调配出不同颜色。
教学难点:幼儿通过填写观察记录表,知道三原色两两组合可以调配出的颜色,以及理解颜料量的多少对颜色变化的影响。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红黄蓝三色颜料、若干调色工具。
2.三个透明塑料杯、一瓶纯净水。
3.若干张画纸。
4.三原色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看看老师桌上放的是什么呢?
幼:一瓶红色的水和一瓶蓝色的水,还有一个有魔法瓶子。
师:现在我要把红色的水和蓝色的水倒入这个魔法瓶子中。请小朋友们猜猜会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发生?
师:咦,这是什么颜色呀?
幼儿:紫色。
师:为什么红色的水和蓝色的水在魔法瓶里变出了紫色的水呢?
幼:(猜测性回答)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研究吧!
二、基本部分
(一)提供实验材料,理解记录表填写方法。
师:现在实验开始了,我们要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师:先将第一种颜色涂在记录表第一行的左边,再将第二种颜色涂在记录表第一行的中间,最后混合两种颜色,将混合后的颜色涂在记录表第一行的右边。
师: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重点说出是哪两种颜色调配的。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红色和黄色混合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混合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混合变成绿色。这些颜色都是红黄蓝三种颜色调配出来的,通过这三种颜色就可以调出许许多多不同的颜色。
(二)同伴间比较,理解颜色量对色彩的影响。
师:现在请大家举起调好的颜色,看一看有没有小朋友使用的颜色一样,但混合出来的颜色却有一点不一样呢?
师:我们小朋友调出来的颜色有的深,有的浅,那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原来是因为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放进去的颜料的量不一样,所以我们大家调出来的颜色才会有的深,有的浅。
3.教师提供画纸,让幼儿利用已有颜色自由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三、结束部分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原色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的,并用三原色调配出了不同颜色。而且通过实验记录表发现颜色的深浅和颜料的量有关。最后我们还创作了一幅美术作品。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尝试将三原色的三种颜色混合起来,看看会变成什么颜色;将幼儿创作的画作展示班级的作品墙上。
活动总结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活动中按照科学探索活动的步骤即"提出问题--操作实验--得出结论"来进行。教学目标明确,过程衔接紧密,突出教学重难点,更好地实现了教育目标。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使用实验观察记录表的方式,能好的将实验结果形成记录,
但在活动中也存在稍许不足:如果让幼儿自由记录实验结果可能会更好,但防止幼儿未能按实验步骤进行,所以给幼儿提供了实验记录表。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9、科学活动《水果和干果》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果实的多样性,了解水果和干果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学习区分干果与水果的不同及对人类的作用。
3.知道水果和干果营养丰富,喜欢吃水果和干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不同的水果和干果、小篮子、小箱子
活动过程:
1.猜猜是什么
(1)出示小箱子,请幼儿戴上眼罩摸一摸,箱子里藏了什么?(橘子和核桃)说说橘子和核桃哪个是水果,哪个是干果?
2.了解干果与水果的主要特征。
(1)出示干果与水果分类果实,请幼儿用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了解干果和水果的特征。
(2)请幼儿说说干果和水果的不同之处。
小结:干果外面比较坚硬。干果和水果都是果实,都能吃,都有丰富的营养。
2.分类游戏
(1)请幼儿组成小组对果实进行分类,同一类的装在一个篮子里。
教师启发幼儿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2)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师幼共同归纳分类方法:按形状、颜色、大小、生长地方、气味、味道、软硬、吃法等分类。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干果与水果,了解它们的特别作用,如梨糖膏治咳喘病,葡萄可以酿酒等。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我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在活动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方式”采取相互尊重,协商交流,共同构建的方式。运用观察和操作,利用多种感官(让幼儿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看一看)进行探索实际操作,让幼儿知道水果与干果的特点(水果颜色鲜艳、果皮薄、果肉厚、水分多、味道酸酸的甜甜的;干果颜色不鲜艳、果皮硬、果肉干、水分少、味道香香的)及他们的不同之处;运用游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巩固对水果与干果的认识、分类。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运用提问、讨论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由于本次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对吃也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
30、科学活动《认识空气》大班教案
活动中让幼儿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让幼儿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
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载体(即空气)展开课堂,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糕,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技能目标: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准备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个。
2.干净纸巾、手帕、水。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小小手,放膝盖。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开,请小朋友说说刚刚做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引出空气)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们要呼吸,我们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那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呢?引导小朋友说出空气。
师:那空气是怎样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引导小朋友逐一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展开
(1)教师演示
师:空气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师变个小魔术来看看空气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师演示纸巾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纸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纸巾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纸巾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第一次纸巾没有湿,第二次纸巾又湿了呢?
(2)幼儿操作
分开两组,让幼儿带着疑问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纸巾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湿了。
(3)教师演示
把纸巾换成手帕,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手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4)幼儿操作
同样分开,让幼儿操作把纸巾换成手帕的实验。
教师小结:杯子里的纸巾和手帕会湿跟材料无关,都是因为空气的关系,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
3.活动结束
教师请幼儿简单说明自己理解的空气是怎样的,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实验的过程。
师:老师刚刚观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来移去到最后纸巾也没有湿,鼓励这位小朋友还发现空气另外的神奇之处。
师:(实验结束)大家看到空气的神奇的地方了吗?老师把实验的工具放在区域活动里,想做这个实验的小朋友可以取来做。
活动总结
结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我对本节课总结如下:
1.幼儿求知欲望较强,积极性高。儿童对空气和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整个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
2.注重安全,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动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的预知工作不够全面,教师未考虑到孩子们也喜欢玩水,场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师共同协助。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31、科学《帮小猫回家》大班教案排序规律
活动中让幼儿能够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并根据规律往下排序。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排序中的快乐。逐步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5—6岁的幼儿可以初步理解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发现浅显的规律,学习按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物体排序或按某一规律排序。之前对于本班幼儿进行等量的物体排序,但在区域活动中,较高频次的发现选择益智区的幼儿,对于按规律排序很感兴趣,幼儿会独自或与同伴一起将宝石按照之前所学过的ABAB、AABB、ABCABC等规律进行排序。同时观察发现,幼儿也会自己寻找不同的排列规律,有个别幼儿开始尝试递增的规律,因此,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已有发展水平,我设计了按照递增递减规律排序这一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够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并根据规律往下排序。
2、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排序中的快乐。
3、逐步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并根据规律往下排序。
难点:逐步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PPT,带有递增或递减规律排序的图形马路若干条,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
经验准备:已经学过其它规律排序。
活动过程
1.以“为小猫铺路回家”导入主题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房子。这个房子里住着四种颜色的小猫,他们约定今天一起出去玩,但他们回来的时发现,大灰狼在路上留下了四道难关,过关才能回家。小猫们想请小朋友帮帮他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猫吗?
2.攻破四道难关,引导幼儿学会按照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序。
(1)大灰狼留给白色小猫的难题是:出道路示范 ,幼儿自己观察,并请幼儿上来继续排序。教师提问:为什么要这么摆放?
(2)大灰狼给黄色小猫留下的难题是:出道路示范 ,幼儿自己观察,并请幼儿上来继续排序,老师提问:为什么要这么摆放?
(3)增加难度,大灰狼给灰色小猫留下的难题是:出道路示范
。出示这难题后,先列举几个例子帮助幼儿理解递增的这个规律。先出示带有递增规律的马路,例如 ,幼儿仔细观察寻找规律,教师请幼儿上来进行操作。之后的几个例子让幼儿观察后,请幼儿在自己拿到的马路上来进行画出接下来的规律。
幼儿理解之后,再请幼儿观察大灰狼出难题。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排列的,那后面应该怎么排列? 然后教师分发带有递增规律的纸张,让幼儿观察并接着往下排序。幼儿自己操作完后,请幼儿分享自己,并说出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将图形按照递增规律进行排序。
(4)大灰狼给黑色小猫留下的难题是:给出道路示范排列。出示这个难题后,先几个举例帮助幼儿理解递减的这个规律,先出示带有递减例子的马路,例如 ,然后幼儿观察并自己发现规律,请幼儿上来师操作。之后的列举的例子则在老师指引后,幼儿观察后,请幼儿上来进行操作排序。
幼儿理解之后,教师分发大灰狼的难题,请幼儿自己观察刚刚大灰狼所出的难题,并在后面自己画出规律。幼儿操作完后。请幼儿上台分享,并说出是怎么发现的。
(5)小结,哇,这些难关都闯过去了,小朋友们帮助小猫们顺利回家,小猫说“谢谢小朋友们,你们闯过难关,真厉害!”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帮助小猫回家的过程中,你们感觉哪一关是最难过的?为什么?那有谁发现了路上的图形是按照几种规律摆放的?
(6)活动延伸:根据幼儿对于递增和递减规律排序的掌握情况,再次设计教育活动,巩固幼儿按递增递减规律排序。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利用小猫求助的方式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够在情境中发现规律,既不会感觉无趣,也能感受排序的乐趣。由于班级中幼儿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只是进行递增规律的排序会让快速掌握的幼儿失去兴趣,因此,此次活动以递增的规律排序为主,递减规律按照当时情况进行,根据班级大部分幼儿的具体情况并对于下一次活动进行设计,目的在于让幼儿在下次活动中巩固递增规律,理解掌握递减规律,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按不同规律排序。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32、科学活动《虫虫奇遇记》大班教案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虫子的特征和生活环境,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设计意图
我园位于中山公园内,在开学初我们班的小朋友分享了一首关于惊蛰节气的诗,诗中有一句话"惊蛰春雷惊百虫"意味着万物复苏,虫子也都开始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于是生成了我们班的主题《虫虫奇遇记》以此来激发我们班小朋友热爱探索、喜欢观察、大胆思考的能力。既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又具有挑战性。从而引导孩子们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虫虫之间、虫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满足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天性,发展孩子们专注坚持合作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虫子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2、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细致观察虫子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能用适宜的方法找到虫子的生存环境。
活动准备
物质:放大镜、收集盒、木棍等工具;相机、纸笔。
场地:幼儿园门口易发现虫子的宽阔、安全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寻找虫子的兴趣
1、师:中山公园是谁的家?中山公园里有虫子吗?你猜猜哪里会有虫子?
2、师:寻找虫子需要哪些工具?
3、师:寻找虫子需要注意哪些?
二、外出寻找虫子
1、寻找虫子时,仔细观察虫子的外形特征和虫子的生存环境,小心地将虫子放到收集盒里。或者发现虫子后拍照或者用纸笔记录。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虫子,对其每一个发现表示赞赏。
三、分享梳理
1、幼儿介绍自己寻找到的虫子及发现地点和周围环境。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蚯蚓、蚂蚁、蜗牛、金龟子特征。
3、归纳总结昆虫(蚂蚁、金龟子)特征:身体有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头上有触角,身上有翅膀等。
四、引导幼儿利用更多资源寻找答案。
五、放生
知道每种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萌发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情感。将捕捉回来的虫子放回到发现它的地方。
活动总结
寻找虫子时,孩子们仔细观察虫子的外形特征和虫子的生存环境,小心地将虫子放到收集盒里。或者发现虫子后拍照或者用纸笔记录。孩子们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逐渐找到了寻找虫子的方法,并能选择适宜的工具去找虫子。孩子们用小铲子在土地下面挖到了蚯蚓、用放大镜在树干观察到了蚂蚁、用木棍在草丛间找到了金龟子等虫子。教师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虫子,对其每一个发现表示赞赏。
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它们关注昆虫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一起梳理出昆虫的分类,并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大胆表现,表达自己对科学活动的发现和理解,同时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多面性,比如:蜗牛在田地里会以植物的根茎叶为食物,破坏生态环境,但是蜗牛身体分泌的粘液又含有极其丰富的美容物质,是美容佳品。比如蚯蚓在土地上松土高手,但不能把它放在环境狭窄的花盆内,会破坏植物的根茎等。
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收获了许多关于昆虫的奇妙见闻和宝贵的知识,有的是通过同伴间的资源共享,有的是通过查阅网络资料,有的是通过在科技馆收获到的知识汇总。孩子们知道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并将这些本领运用在了日常的生活中,当孩子们急于知道一件事的答案时,都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后续我们还会将孩子们关于昆虫引发出来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
知道每种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萌发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情感。将捕捉回来的虫子放回到发现它的地方。产生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绪情感。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在循环反复周而复始的生存,并发现了生命的奇妙。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神奇惊叹不已,萌发了他们对生命的喜爱和感恩。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33、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圈》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设计意图
纸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的物品,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科学谈及内容应贴近生活经验,将身边的事务和常见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一张纸给幼儿的直观印象是有两面的,但是有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纸或者如何让一张纸变成一个面,幼儿是难以想象的。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活动目标
1. 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2. 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
3.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面的范围;知道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验证方法。
解决措施:活动开始时用一张常见的普通纸先介绍纸的面和面的边缘,知道笔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笔尖不可离开纸面)。通过验证并与普通纸圈作对比知道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难点:莫比乌斯圈的制作及对其一面的认识与理解。
解决措施:先制作普通纸圈,再通过观察和听老师讲解制作好莫比乌斯圈,对莫比乌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制作。
活动准备
材料:宽度为5厘米左右的纸条(正反面不同色),剪刀,双面胶,马克笔
幼儿:大班幼儿具备了本实验所需的画直线、粘双面胶、剪刀使用、认识面等的技能。在思维上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由一个现象推理证明得出一个结论。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倾听并根据要求或提示动手操作。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的面和边
1.观察并说明纸的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纸带有什么特点吗?它有几条边缘?几个面?”
2.提出问题并请幼儿尝试
师:“用一条线从一面画到另一面,但是笔尖不能离开纸,你怎么画呢?”
师:“是不是每一条线都经过了纸的边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经过呢?”
小结:纸有不同颜色的两个面,刚才我们画过了从一面到另一面必须要经过一条边。
二、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找出问题
1. 将纸带粘贴成圈
幼儿操作将纸带粘成圈
师:“请用刚才画线的方法在纸圈上试一下,笔尖不经过边缘一直画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几个面上有线条?”
师:“老师也来试一下我的纸圈,看看是什么结果?”
小结:在笔尖不经过边缘和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沿纸带划线,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刚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圈。线条就只在纸圈的一面出现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胆猜测并验证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开,会得到什么?”
三、按步骤制作莫比乌斯圈,通过验证知道其特点
1.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的纸圈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再画一次,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接下来请大家也来做一个,将纸带一头翻转过来,将不同颜色的面粘贴在一起。”
2.观察并验证纸带的特点
师:“再来画一次试一试,看线的终点能不能回到起点?”
师:“观察一下线条在纸的哪一面呢?”
师:“现在纸圈有几个面呢?为什么?”
小结:刚才说过笔尖不经过边缘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现在我们做出的纸圈用一条线就把纸的所有地方画完了,说明纸圈就只有一个面,这就叫莫比乌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师:“用剪刀将纸带继续像刚才一样沿着线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么?”
师:“剪出来得到了什么?跟刚才剪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
四、感受科学的神奇,提出问题,让幼儿能保持兴趣,继续探索
1.总结
师:“今天我们制作并认识了莫比乌斯圈,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它是将纸带翻转一次后粘贴成的圈,我们用笔验证了它只有一个面,而且将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一个更大圈。”
2.延伸
师:“我们的莫比乌斯圈还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将现在的纸圈再剪一次,看看又会出现什么?”
师:“将一条新的纸带翻转两次后再粘贴成圈,它还是莫比乌斯圈吗?剪开后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回去验证,发现其中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多种用途的体现,很好地展现了身边的科学。从活动过程来看,活动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制作到验证,过程很完整。但是活动环节偏多,有各种突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活动时间难以把控。从幼儿表现来看,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动手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使用,对部分幼儿稍有难度。此外,对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从老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看,同样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活动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部分幼儿需要提供帮助。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34、科学活动《植物是怎样喝水的》大班教案
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植物是靠根部吸水、茎部输送水分的,萌发对植物喝水现象的探究热情,初步学会照顾植物的简单方法。
设计意图
自然角是我们在幼儿园区角创设中的一个难题,怎样让孩子真正的走进自然角,承担起自然角中的主体责任,让自然角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植物的摆设,让自然角永远的充满生机是我们一直在探求和期望的,从今年上半年时我们幼儿园把自然角作为我们一个课题,将自然角和我们的课程能够结合起来,这段期间不光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都越来越关注自然角,但是在照顾植物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就是长期的忘记浇水,要么就浇过多的水,因为他们不了解浇水的方式方法,因此,让我们的孩子从本质上了解植物“喝水”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感知之后才可以在自然角中真正了解为什么要浇水,该怎么样浇水。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植物是靠根部吸水、茎部输送水分的。
2、萌发对植物喝水现象的探究热情,初步学会照顾植物的简单方法。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了解植物喝水的秘密。
活动难点:能准确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课前和幼儿一起将芹菜 放入红色墨水里。
2、植物根吸水的视频,植物茎吸水的ppt。
3、两位幼儿一组实验材料:已经吸水的芹菜 ,放大镜一个。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了解万物生长离不开水。
1、ppt出示斑马、大象、小朋友喝水的情景,(同一张),
问:他们在干什么?(喝水),为什么要喝水?他们是靠什么喝水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喝水,那么植物需要喝水吗?它没有嘴巴怎么来喝水?为什么?
杨老师带来了一个株芹菜,我们来猜一猜,它是靠身体的那一部分来喝水的?为什么?
(二)实验验证,引发孩子探究热情。
1、PPT呈现实验结果,问:你看到了什么?植物是靠什么喝水的?
小结过渡:原来植物是靠根来喝水的,那么水又是怎样“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2、刚才我们一起将芹菜 放在红色的颜料里,现在大家一起再来看看,出示植物喝水前和喝水后的变化,(出示芹菜喝水现象对比图)
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原来植物是靠茎部来传输水分的,植物的茎到底长得什么样呢?今天我们要来做小小植物学家,来解剖一下芹菜的茎。
(三)、合作探究,了解植物茎的运输功能。
1、用图示的方法显示茎的横截面和纵截面。
2、讲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先把把芹菜横着剪,纵向剪,然后用放大镜看看茎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等一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的横截面有红色的点,纵切时看到红色的线。
4、集中交流、讨论,请你用红线上来画一画你看到的。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5、出示一捆的吸管。
小结:植物的茎纵向看像吸管,有长长的通道。横向看有一个个小孔,植物就是靠根吸收水分,然后利用茎这根长长的细细的小圆管运输水分的。
(四)迁移经验,进一步引发孩子关爱植物的美好情感。
出示一盆腐烂的仙人掌,引导孩子观察:仙人掌怎么了?为什么会烂呢?说明自己的理由,再请相同意见的幼儿举手表决(由于小朋友给它浇了太多的水,让它的根烂了)
教师总结:
虽然植物需要喝水,但每一种植物要喝的水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自然角有许多植物,该怎么照顾呢?听听科学小博士的建议PPT播放浇水要领:
第一:土壤干燥需要水,第二将水浇在根部,要浇透水;第三:早上或傍晚是最好的浇水时间。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我出现了一个以前在试教的时候从没有出现的现象,由于早上的芹菜都是比较湿,芹菜不再吸水了,它吸水的速度很慢,所以导致活动中实验的现象不是很明显。还有就是我们孩子的回答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不知道我们班的孩子其实对于根吸水的现象已经有了感知,所以孩子在第一环节就很直接的将我的答案回答出来了,让我有些局促,所以可能对于根吸水的现象我们可以忽略,其实科学活动中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有些话说得有些啰嗦,孩子抛出的问题我并不能及时很好的给予回应。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35、科学活动《好玩的空隙》大班教案
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幼儿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能利用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但往往在如何整齐合理地摆放物品上能力较弱。为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做中学",引导幼儿发现空隙,填补空隙,学习如何合理利用空间。同时能在生活中学会整齐摆放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为入小学做好一定的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幼儿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
2、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能利用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空隙,会充分利用空隙节省空间;
活动难点:利用空隙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准备:人手核桃、黑豆、小米若干、记录表,共20份;
2、教师操作材料准备:幻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故事引题: 师生问好!
小乌鸦想去看妈妈,它准备带些什么,让我们来看看?有核桃、有黑豆、还有一个瓶子,小乌鸦想用这个瓶子把粮食全部装进去,你们猜,能装的下吗?你说能,那你想怎么装?哦,你是这样想的,你说不能,那你想怎样装?这么多的方法,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好呢,那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是有个小小的要求哦,请小朋友先装完了一样粮食再装另一样,这里还有一张记录纸,然后按顺序记录在记录纸上。核桃用0…让我们开始动手吧!
二、基本部分1、理解空隙,实践操作填补空隙,节省空间。
(1)幼儿第一次操作,二样物品(核桃、黑豆)--哪位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装的?装完没有?没有装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全部装进去呢?你装完了吗?呀,你全部装进去了,你是怎样装的?
东西一样多,可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却还有粮食留在外面,有的小朋友把所有粮食都装进去了呢?这里面可以是有好办法的,让我们来找一找原因吧!
看起来,我们的瓶子都已经装满了,似乎再也装不下东西了,但大家仔细看一看,瓶子里还有没有空着的地方?找找看。这些空着的地方就是空隙。核桃和核桃之间的空隙,可以用什么来填补呢?
(图片)我们来看看图片,核桃的空隙大还是黑豆的空隙大?为什么?因为核桃更大,所以空隙更大,黑豆更小,所以空隙更小。其实小朋友已经发现了装粮食的秘密,刚才那个小朋友先装了大的核桃,再装小的黑豆就从核桃的空隙中骨碌骨碌钻过去,粮食就全装进去了。
2、物品分类教师:"我们一会还要用这些粮食做有趣的游戏呢,可是这些粮食都混在一起了,请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把食物按照标识进行分离开。然后回到座位上。"3、幼儿第二次操作:三样物品(核桃、黑豆、小米)-- 小乌鸦看见小朋友那么能干,它又拿出了一些小米,想多送点粮食给妈妈,现在有三种粮食了。想一想刚才装粮食的秘密,请小朋友把发现的秘密再用一次,三种粮食要全都装进瓶子里去。还有一张记录表,小米可以用……表示,小朋友一定按实验顺序记录哦!如果还差一点装不下就请你们想想办法,好,开始吧!
你装进去了吗?(追问:是怎么装的?你为什么这样装?)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所有的粮食都装进去了,小乌鸦说谢谢,就装起粮食飞走了。
小结:小朋友发现空隙的秘密哦,利用了核桃的大空隙, 先让黑豆钻过去,最后让小米钻过去填补小空隙,这样就帮乌鸦把所有的粮食全装进去了!
4、迁移生活经验。
小朋友今天真能干,发现了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空隙,还知道利用空隙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1) (图片)这是冰箱,爸爸妈妈可聪明了,利用空隙有序的摆放食物,这样装进去了许多的东西。
(2) (图片)这是小班的小凳子。虽然这些凳子摆得很整齐,还是占了很大的地方。我们要在教室做游戏该怎么办呢?
(3)(图片)可以把凳子由下至上依次叠加起来摆放,就空出地方来玩了吧!
三、结束部分游戏《超市大赢家》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填补空隙的方法利用空间,现在,我就要请小朋友来玩一个《超市大赢家》的竞赛游戏。
(1)小朋友看,在我们的前面就是超市,共有四组物品,每组里放的商品一样多,里面的商品有大的、有小的、有硬的、有软的,小朋友分成四组,每组5人,游戏开始,小组长就迅速跑到超市取走物品,拿回来放在你这一组的箱子边,最后小组成员们团结合作,共同把东西有序整齐的装进箱子里,把盖子扣住。
(2)最先完成的一组就是我们今天的《超市大赢家》!会玩吗?注意,物品要想好了再放,不然,这个箱子可是装不进那么多东西哦!有信心吗?
(3)恭喜(XXX)队获得的胜利,大家为他们喝彩吧。
2、我们回教室给胜利队发奖励,其他队再试一试,让我们再来一次比赛吧!
活动总结
在科学活动中充分培养了孩子的探究能力,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孩子自己发现空隙,再通过空隙来解决问题,让孩子始终沉浸在自己的发现中。本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幼儿在探索中建构经验,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实践,较好的突破了重难点,完成了目标。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36、大班科学《乌鸦喝水》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乌鸦喝水
年龄段/领域:大班(下)/科学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加入石子后能够让水位升高,了解水位上升的原因。
2.探究发现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乐于合作实验,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点:知道有水的瓶子加入石子后能够让水位升高,了解水位上升的原因。
活动难点:探究发现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乌鸦喝水》课件,实验记录单。
2.实验一材料:每组 2 个相同的瓶子,分别装有不同量(高水位和低水位)的水,大石子;实验二材料:每组相同水位的瓶子 2 个,大小不同的石子各 1 杯,记录纸 1 张;实验三材料:每组低水位的瓶子一个,大小不同的石子、沙子若干、漏斗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你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2.结合课件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
3.提问:故事中的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加入石子后真的可以让瓶子里的水位上升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小乌鸦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到水呢?
4.小结:只有亲自试验一下,我们才能验证乌鸦是否能够喝到水。
二、实验验证“乌鸦喝水”。
(一)实验一:探究不同水位的瓶子加入石子后乌鸦是否能够喝到水。
1.出示不同水位(中高水位、低水位)的瓶子、石子。
提问:这两个瓶子哪里不一样?你觉得这两个瓶子里装入石子后水位能够上升到瓶口让小乌鸦喝到水吗?为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结果。
3.师:请小朋友们来实验验证一下到底加入石子后能不能让乌鸦喝到水。
4.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加入石子后水位上升了吗?
两个瓶子是否能够让乌鸦喝到水呢?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加入石子后水位能够上升呢?
6.小结:加入的石头占据了水的位置,将水挤到了旁边与上面,就会让水位上升。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就算放很多的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多,乌鸦放很少的石头就能喝到水。
(二)实验二:探究石子的大小与投放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两个相同水位的瓶子,大石子和小石子。
提问:小乌鸦发现了有大小不同的石子,但一次只能投放一颗石子,如果要尽快喝到水的话,它应该投放哪种石子呢?为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表达自己的理由。
3.幼儿分组实验使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分别放到两个一样高水位的瓶子中,并记录使用的石子的数量。
4.请幼儿大胆讲述分享结果。
提问:哪种石子用的多?哪种石子用的少?想一想为什么呢?
5.小结:石子大,使用的数量就少,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少,就能更快的喝到水;石子小,使用的数量就多,乌鸦投放的次数就多,喝到水的时间也会更长一些。
(三)实验三:探究使用不同材料让乌鸦喝到低水位瓶子里面的水。
1.出示低水位的瓶子、大小不同的石子、沙子、漏斗等材料。
师:小乌鸦如果只找到了这个低水位的瓶子,它可以怎样喝到里面的水呢?请小朋友们合作使用不同的材料试一试。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不同小组的方法。
3.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哪一组成功了?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你们使用了什么材料?
哪一组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成功呢?
小结:大石子之间的空隙可以用小沙子来填充,这样能够继续将水往上排。
三、发散思维:如何用其他方式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呢?
1.提问: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呢?
2.鼓励幼儿大胆思考表述想法。
小结: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大胆想办法的小朋友,生活中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学习小乌鸦,不怕困难,愿意动脑筋解决问题。
四、活动延伸
1.班级益智区中投放大小不同的石子、布、羽毛、吸管、纸巾等材料,幼儿自由探索“乌鸦喝水”的方法。
课后反思:
1.借助寓言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幼儿活动兴趣。
此活动首先以寓言故事《乌鸦喝水》导入,并结合故事内容顺势提出关键性问题:“故事里的乌鸦真的能够通过在瓶子里加入石子的方法喝到水吗?”引发幼儿思考,创设出帮助乌鸦喝到水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实验层层递进,凸显幼儿的主动学习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创设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引导幼儿思考在不同材料与情境下乌鸦是否能喝到水,如何能更快地喝到水,问题的答案通过幼儿实际操作来验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过程中教师用关键性提问引导幼儿感受实验前的思考、预测、实验验证、观察、表达实验结果、分析原因等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3.合作实验发挥同伴小组学习的优势,捕捉提升共享探究经验。幼儿四人一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互相讨论,互相配合。教师细致观察、捕捉每个小组不同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分享帮助幼儿提升共享学习经验。
37、幼儿园科学活动《神奇的中草药》大班教案反思
中草药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普及,以下这节课引导幼儿知道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和特征,了解它们简单的保健、治病作用。加深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知道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和特征,了解它们简单的保健、治病作用。
2.观察并说出中草药的神奇,尝试根据药方简单配药、泡药、尝药。
3.感受中草药的神奇,以及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杯子、勺子幼儿每人 1 套,菊花、枸杞、胖大海、炒山楂、莲子心、陈皮等常见的中草药。
2.视频:《鹿茸救母》、《神奇的中草药》、《走进大药房》,《我爱你中国》。
3.提前请家长与幼儿交流,帮助幼儿了解有关常见中草药的知识。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看《鹿茸救母》的视频,感受鹿茸的神奇。
(1)播放故事视频,幼儿观看并感受鹿茸的神奇作用。
(2)引导幼儿回忆《鹿茸救母》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什么治好了母亲的病?
小结:青阳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七彩鹿的鹿茸熬制的中药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治好了。鹿茸真神奇。
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操作,认识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特征及来源。
(1)请幼儿运用看、捏、闻、尝等方法观察中草药,引导幼儿说出中草药的名称、外形、味道等。
(2)请幼儿结合课件《常见的中草药》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讲述菊花、栒杞、胖大海等中草药的简单特征。
提问:你发现了哪些中草药?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
小结:中草药中有红有绿;有的捏上去软软的,有的硬硬的;味道有甜的也有酸的, 有的闻起来还有清香味呢。
(3)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感受普通的植物经过加工能变成中草药的神奇性。提问:你发现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小结:生活中一些普普通通植物的花、果实等,经过加工居然可以做成中药,真神奇。
3.引导幼儿和“老中医”互动,知道中草药的保健、治病作用,根据药方尝试配药、泡药、尝药。
(1)请幼儿猜想并咨询“老中医”,结合课件介绍枸杞、胖大海等常见中草药的作用。
(2)幼儿回忆自己生病、治病的经历,猜想中草药搭配治病的作用,观看《药材搭配图》,知道药材相互搭配能治病的作用。
小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吃几副中药可以治好病。
(3)出示老中医的药方,指导幼儿看懂药方并尝试配药、泡药。
要求:根据药方准确配药;泡药时,把握好水的位置;泡好后,仔细观察中草药在水里的变化。
(4)请幼儿观察、品尝,相互交流中草药在水中的变化,了解中草药的保健作用。小结:中草药是不能随便吃的。4.请幼儿观看课件《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奇特的中草药,感受中草药的神奇,
激发幼儿对中草药的兴趣。
(1)请幼儿观看视频《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中草药的奇特之处。
(2)引导幼儿说出人参、蜈蚣、蝉衣等几种中草药在外形、毒性、蜕皮等方面的奇特。
小结:中药不仅有植物药、动物药,还有一些石头矿物也是珍贵的中药。因为植物药最多,所以中药也叫中草药。
5.播放视频《走进大药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中草药的兴趣。
(1)请幼儿观看视频《走进大药房》,了解存药、抓药、配药、包药、熬药等情节, 激发幼儿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2)引导幼儿简单了解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感受神奇的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活动反思:
科学研究应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几种常见中草药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参观实物、观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38、大班科学教案《巧顶纸板》
在活动中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幼儿教案快乐转转转
-
教孩子认识整点和半点的教案
-
教小孩安装电池活动:“让玩具动起来”
-
教孩子认识齿轮的教案
-
大班科学活动:教孩子了解空气是什么
-
大班科学教案:巧运水
-
教孩子打开各种包装袋的教案
-
幼儿园教孩子和面的教案
-
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的教学方案
-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的教学方案
-
教孩子了解沙尘暴的教案
-
激发幼儿团结互助意识的教案
-
我的钢琴
-
孩子感冒的3个危情
-
等待一个人的经典句子简短148句
-
表达和闺蜜在一起开心的句子193句
-
小班教案《神奇的小脚》反思
-
小班音乐课教案《美妙的琴声》
-
中班语言故事《聪明的小兔》反思
-
中班社会教案《认识公共汽车》
-
大班社会活动我给垃圾分分类教案反思
-
呆萌可爱的王者荣耀id44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