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时钟在说话》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时钟在说话》教案
1、大班科学活动《时钟在说话》教案
一、设计意图: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但时间对孩子来说却非常抽象,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在与家长交流时,听到家长担心最多的是孩子做事拖拉,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幼儿在5—6岁时就要开始帮助他们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指南》明确提到:我们要观察孩子的需要,解读幼儿,才能真正帮助幼儿。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因而我特设计活动《时钟在说话》,以此为契机,生成有关时间的主题活动,引起孩子们对时间的关注,孩子对时间的认识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本节活动从幼儿的生活入手进行渗诱.如把早起床、早餐、晚上睡觉等时间较固定的环节,用PPT和动画方式将1—12个整点都设计在本节活动中,引导幼儿在一日活动各环节观察时钟,了解每项活动所用到的时间,让幼儿充分感知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赋予枯燥乏味的科学领域教学“生命”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时间。
2、能将时间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了解时钟在生活中的用处。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PPT、学具闹钟
四、活动重难点:仔细观察钟面,探索发现整点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规律,学会辨认整点。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猜迷语:一张大圆脸,没腿也没嘴。没腿会走路,没嘴能报时。(谜底:闹钟)
2、教师出示钟表图片或实物钟,引导幼儿观察钟表。
(二)、操作探索:
1、认识钟面
问:请幼儿观察钟面上有什么。(有数字,有指针)
问:有多少个数字?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有12个数字,数字1~12是
按顺序排列成一圈。最上面是12,最下面是6)
问:有几根指针?它们有什么不同?(两根指针,一根又细又长,是分针;一根又粗又短,是时针。
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转规律,教师转动时钟,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分针和时针有什么变化。
交流小结: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圆,时针才从一个数字走到另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小时。
2、认识整点
将实物钟上的分针拨到“10”上和时针拨到“12”上,然后使分针转一圈后正指向数字“12”,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几次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分针正指“12”,时针就正指某一个数字。
介绍时间的两种书写形式,如1时和1:00都表示1时整或1点钟;4时和4:00都表示4时整或4点钟。
3、了解时钟在生活中的运用
讨论: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如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晚上几点睡觉等。教师一边请幼儿说,一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帮助幼儿梳理一天中的几个重点时段。
4、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一人扮演老狼,其他人问“老狼、老狼几点钟?”当出现整点的钟面图片时,请小朋友快速报时,当钟面上出现12点整时,小朋友快速报时并藏起来。
2、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时钟》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马上要上小学了,为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认识时钟。
2、学习认识整点和半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认识时间,并区分整点和半点。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一、理解什么是时钟?
1、开始时老师先唱一首时钟歌,听一听时钟有什么用途?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出示时钟模型,看,我们认识它吗?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时钟?
二、 认识时钟
1、 认识钟面,看时钟上面有什么?
有1—12个数字,两颗针,长针和短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这两颗针都是顺时针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
2、 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指着1点、9点、12点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的针。
3、 认识半点,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点半。(指着1点半、9点半、12点半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半的针。
4,幼儿都到钟面上进行练习,试着拨针认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路线》
[活动目的]
1、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重量不同下落的路线不同;同一物体大小、形状不同,下落的路线也不同。
2、能用直线和曲线来记录重的和轻的物体下落时的路线。
3、仔细观察事物,主动参与活动。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纸飞机、竹蜻蜓、积木、彩纸、手工纸、蜡笔、作业纸、沙包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1、幼儿自由玩竹蜻蜓和纸飞机,提出问题:竹蜻蜓和飞机开始在哪里飞行?最后又落在哪里?
2、讨论:它们飞到天上,为什么会落下来?
3、知识点:地球有引力,所以物体会落下来。
4、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吗?
二、幼儿实践
1、问题:它们下落的速度一样吗?为什么?(重的快、轻的慢)
2、你可以用不同的线来画出他们下落的路线吗?
3、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些物体下落的路线?
三、探索发现
1、如何让两张一样大的纸走不同的路线(直线、曲线)
2、知识点: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路线不同。
[活动延伸]
没有引力会怎样?(观看视频)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太空生活的。
4、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时钟》含反思
活动目标:
认识半点,能正确辨认并叫出它的名称。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时钟》
活动过程:
1、出示大钟面,认识半点:
教师出示大钟面,把分针、时针分别拨至8:30、9:30幼儿平时在幼儿园游戏、运动、学习等活动时间。
教师报时间,幼儿拨时针、分针。
2、学习认识半点:
——“假如现在是10:00点,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呢?”
(1)、幼儿讨论、尝试拨钟,教师告知正确的表达方法。
(2)、幼儿听教师报时间,拨出相应的半点。
(3)、请个别幼儿演示。
3、看卡片拨半点:
教师出示卡片,幼儿拨相应的半点。
4、幼儿书面练习:
幼儿做《认识半点》的练习,教师观察指导。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每个小朋友都迫不及待的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移栽青菜》
【活动目标】
1、知道有些植物是可以移栽的。
2、初步学习使用小铲子,正确的把菜移栽到土里。
3、有乐于观察青菜生长及管理菜地的积极性。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
1、已初步具有种蚕豆、洋花萝卜等经验。
2、在蛋糕盒或泡沫塑料盒中观察老石撒播青菜籽,并观察、管理菜秧生长的过程。
3、将小园地土翻松,幼儿参加拾小砖头、捡草等活动。
4、长大的青菜一颗(有根的、壮实的),有根菜秧每人1—2棵,小铲子人手一把(最好分组进行),装水的桶、小水舀若干(废旧小茶杯也行)。
【活动过程】
1、观察比较小菜秧和大青菜。
提问:看看这两棵青菜有什么不同?
怎样让这些小菜秧都能长得大大的?(引导幼儿知道每一棵青菜都需要有一个大一些的地方既空间)。
2、到小园学习移栽青菜。
(1)带幼儿到小园地边。先看教师用铲子把小园地划分成行距、棵距相等的距离(挖一个小洞做标记)。
(2)看老师移栽青菜。
先用小铲在标记处挖一个洞(把挖出的土堆在洞边,看看青菜秧的根有多长,洞就挖多深)。用左手那住菜秧梗部,直直的把根放进洞中,手扶直菜秧。
用小铲把土轻轻的填到洞中(注意菜秧根的四周都要填进土),再用手轻轻的把土压实。
(3)幼儿学习移栽青菜。
注意坑的深度,提醒幼儿左手拿菜秧时不要太紧或太松。
3、给移栽的菜秧浇一点水。
注意提醒幼儿把水轻轻的浇在菜的根部。
6、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多多鞋店》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复习巩固10以内的连加。
2、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
3、通过游戏和模仿活动提高幼儿团结合作的能力,感受游戏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了解各种各样的鞋子的特征,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反面都标有5元以内的价格,货柜,“货币”,记录卡,笔,购物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最近,我们开展了关于鞋子的活动,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许多鞋子,请大家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鞋子。幼儿自由介绍
二、基本部分:
1、准备开超市:
师:小朋友现在想用鞋子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发言——最后经大家讨论决定开个鞋子超市
2、分类活动:
师:可是,这些鞋子现在放的有点乱,小朋友可以想想,我们的鞋子可以按什么方法分分类,把他们放在柜台上呢?
师:咦,鞋底上都标上了价格,我们今天按价格来分类呢?
教师引导幼儿按不同的价格来分类
幼儿按鞋子的价格摆放相应的柜台
3、集体核对
4、选营业员
(1)师:小朋友看看我们商店里的柜台和商品都有了,商店里还却什么?(营业员,货价,钱,顾客)
(2)请小朋友讨论用什么办法来选营业员。
师:你们说说看,你们可以用哪些方法选营业员呢?
(3)选营业员,营业员就位
师:好,现在请营业员选择你喜欢的柜台。
5、游戏活动:
师:我们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今天的游戏和平时不一样,小朋友可以自由组合,3个人一家,一个管钱一个负责记录,还有一个负责选鞋子,每一家有10元钱,要一边买一边记,买一双记一次价格,要把钱全部用完,组合好的家庭就可以来领钱。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介绍自己买的什么,自己是怎样把钱用完的。
7、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绿色食品》
活动目标
1.认识绿色食品标志,知道绿色食品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
2.开展活动使幼儿知道只有有了干净的水源、纯净的空气,有了树木、草地的保护才能生产更多的绿色健康食品。
3.激发幼儿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
2.绿色食品的标志一个,绿色食品和非绿色食品的卡片三张。
3.幼儿收集的绿色食品和非绿色食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标志,导入活动
1.请幼儿仔细观察标志上的图案,猜想像什么。
本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认识绿色食品标志,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标志上的图案,从而了解标志的真正含义。
2.教师向幼儿讲解标志上图案表示什么以及它所蕴涵的意义:绿色食品的标志由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培蕾组成,寓意为植被在阳光的照耀下长得枝繁叶茂,从而形成一片绿色的环境。整个标志为正圆形,寓意为保护。
3.幼儿操作:绿色食品、非绿色食品分类。
找一找,把绿色食品放在有绿色食品卡片的一边,把非绿色食品放在非绿色食品卡片的一边。
4.为什么这些食品不是绿色食品?可能是什么原因?
以同样品牌的牛奶作对比。
小结:同样的牛奶一个有绿色食品标志说明它是纯天然的食品,而另一个则是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往牛奶里添加了香料、防腐剂、色素等东西,所以不能称绿色食品。
本环节让幼儿在认识标志的基础上进行亲身体验,尝试把所带的食品按照标志分成绿色食品和非绿色食品两大类,进一步加深对标志的认识。
(二)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
1.观看课件讲述:怎样才能生产出绿色食品?
看一看这些地方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加工成为绿色食品?
(1)奶牛在黑烟冲天的工厂旁的草地上吃草,提问:这里的牛奶、牛肉能否加工成绿色食品?
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2)农田里用被污染的水浇灌,旁边还有黑烟。
提问:这农田里生产的东西能加工成绿色食品吗?为什么?
(3)山清水秀风景地。提问:这里的牛奶、牛肉能否加工成绿色食品?(www.banzhuren.cn)为什么?
2.师生共同总结:只有有了干净的水源、纯净的空气,有了树木、草地的保护才会生产出更多的绿色食品。
本环节让幼儿了解怎样才能生产出绿色食品,这也是活动的难点。我通过直观的教具,运用明显的对比,启发幼儿想象、了解生产绿色食品的条件。
(三)创造绿色环境从我做起
1.讨论: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环境被污染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重点突出废旧电池和塑料制品的危害)
2.争做绿色小卫士。
幼儿相互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说。
本环节的重要提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绿色的环境?”引起幼儿的共鸣。在幼儿相互交流中产生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想法。
活动使幼儿真正了解绿色食品来之不易,并且学会看绿色食品的标志,也激发了幼儿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意识。
8、大班科学活动《纸牌挑战赛》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改变纸牌的形状、增大支撑面来进行实验。
2.在合作中探索纸牌搭高的方法。
3.乐意分享搭建过程中成功的方法和失败的经验。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搭积木、折纸的经验。
物质准备:纸牌若干
媒体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小朋友们好!欢迎大家来参加纸牌挑战赛,今天我们要用纸牌来搭高楼!
2.生活经验回顾:观看生活中的高楼的图片。
二、第一次操作:探索各种纸牌站立的方法
1.幼儿自由探索
师: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让纸牌站起来?”
2.幼儿动手操作
3.交流方法:
(1)大家想了哪些方法让纸牌站起来的?
(2)小结:通过改变纸牌的形状(增大了接触面)让其站立起来,而且“站姿”也有好几种。
三、第二次操作:用纸牌搭一座三层的高楼
1.提出操作要求:每个人拿十张纸牌,想办法造出三层高的楼,在三分钟时间内完成。
2.幼儿动手操作
3.交流方法:你用的是什么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搭的高楼稳不稳?
4.问题讨论:哪种方法可以让高楼搭得更稳更高?
5.小结:每一层都要有一个平面,搭的时候要轻拿轻放。
四、挑战任务:纸牌搭高楼
1.提出操作要求:
(1)每组一副纸牌,比比10分钟内哪组搭的楼又稳又高。
(2)2人一组先找同伴商量:要搭建什么样的高楼?用什么样的站立方式才能让高楼又稳又高?怎样分工?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发现问题。
(2)观察同伴,互相学习。
(3)提出质疑,引发思考。
4.分享经验,拓展话题
(1)相互观看:比赛时间到了,相互看一下其他组搭建的成果。(照片)
①请冠军组说说成功的秘密,搭得又稳又高的原因。
②没有成功的小组说一说,搭建时遇到了什么困难、高楼倒塌的原因。
(2)小结提升:用纸牌搭建一座高楼,底层的纸牌要搭的多,高楼的支撑面越大,高楼越稳固!
(3)经验拓展:如果不折叠纸牌,能否搭建高楼呢?看看其他挑战者他们挑战时的情景。
活动反思
经过这一次的科学探索活动,让我更深的体会到了,孩子们的智慧真是不可估量。在开始进行这个活动之前,我还一直在担心,小朋友们能不能想到让扑克牌站起来的方法,如果启发不起来,那么我的这个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
但是他们在用一张牌站起来时就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在用扑克牌站的又高有稳的这个环节,对幼儿虽有一定难度,但他们在探索中尝试,一直兴趣有佳,最终结束时还意犹未尽。本次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也获得乐趣。整个活动条理清晰,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很清楚很顺畅。
当然,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也有失误,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但是在幼儿用一张牌站起来时想出的很多方法时,这儿我引导的还不够,没发现幼儿更多的闪光点。在合作和组合的问题上没有提出来,导致有的幼儿是用扑克牌在组合不是合作。这也给我在以后的活动中敲响了警钟,设计教学活动一定要考虑周全,在上课之前要设想多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注意幼儿的引导,这样上课才能更加的从容不迫。
9、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分类》教案
设计意图:
分类是指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并进行归类的过程。
学前儿童分类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能按事物表面的、具体的、简单的特征进行分类;
2.能根据事物内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但脱离不了具体情景和功用;
3.开始根据本质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能抽象出事物的多种属性和特征。
基于《指南》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生成了《有趣的分类》这节教学微课。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活动,让幼儿感知事物的特征,了解分类的方法。
2.通过操作、探索,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多角度分类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有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情景类物品准备2.动画课件准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疑激趣
以帮小白兔整理杂货铺为线索,引出分类活动。
1.小白兔店里的东西太多,乱七八糟,小兔忙不过来。小花猫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它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2.为进一步帮助顾客准确、快速地找到商品,小白兔提出:“怎样将货架上的商品再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呢?”
二、学习分类感知方法
以富有动画的课件演示,激发幼儿按蛋糕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的兴趣,感知多角度分类的方法。
第一次:按颜色进行分类第二次:按形状进行分类
第三次:按蜡烛进行分类第四次:按水果进行分类
三、回归情景归纳提升
1.将花小猫简单分类的货品,再次细致分类。
2.对比发现:通过再次分类后,杂货铺的商品更有序了。
四、迁移延伸快乐体验
活动区角里的材料摆放有些凌乱,请小朋友们分类整理一下,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
10、大班科学活动《冬天的动物》教案反思
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1.在语言区投放关于冬天的图书,包括科学类图书,故事类图书等。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冬天的天气特征和变化,冬天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冬天人们的服装、取暖工具等,并了解冬天动植物的变化等内容。
2.创设“动物怎样过冬”的墙饰,幼儿共同参与创设环境,搜集关于动物过冬方式的资料。小墙饰创设“冬天动物去哪里了?”“小动物吃什么?”等,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3.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各环节,与小朋友谈话讨论关于“动物怎样过冬”的话题,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冬眠、迁徙、换毛、储存食物等几种动物过冬方式,知道动物过冬是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能较完整、清晰地表达动物过冬的方式,尝试合作将动物过冬方式进行简单分类。
3.感受动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依存关系,萌发探究动物的兴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了解动物冬眠、迁徙、换毛、储存食物四种常见的过冬方式。
活动难点:能较完整、清晰地表达动物过冬的方式,尝试合作将动物过冬方式进行简单分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故事课件《冬天的动物》、音乐、动物卡片、分类操作板、留卵视频。
2.知识准备: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和生活习性。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1.教师讲故事,运用故事设疑,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提问:小黑熊去哪里了?谁来帮帮小白兔?
2.初步了解冬眠的过冬方式。
提问:什么是冬眠?小黑熊什么时间醒来?不吃不喝会不会饿死?小结:小黑熊靠慢慢消耗身体里的脂肪度过寒冷的冬天,这叫冬眠。
还有谁冬天也会冬眠?
3.出示冬眠动物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其他冬眠的小动物。
过渡语:除了冬眠,其他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自主探索交流,了解动物加厚毛、迁徙、储存食物等过冬方式。
1.幼儿合作从书中自主探索动物过冬的方式。
2.集体分享交流动物过冬的方式,并说出书中哪些小动物的方式是相同的。
提问:
(1)迁徙:大雁为什么会飞到南方去?它们在飞行前会做哪些准备?
小结:像这种飞到南方去过冬的方式叫迁徙(学说“迁徙”),它们在迁徒前会吃很多东西,储存很多能量,这样飞的再远也不怕。
过渡语:飞到南方过冬的鸟是候鸟(学说“候鸟”),那小麻雀、喜鹊这些鸟都是怎样过冬呢?
(2)加厚毛:加厚毛有什么作用?书中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是加厚毛来过冬的?
(3)储存粮食:小蚂蚁是怎样过冬的?它们什么时候储存粮食?小结:勤劳的小蚂蚁秋天就开始储存粮食,把窝垫的暖和和的,冬天就靠这些粮食过冬。
3.引导幼儿讨论:如果没有这些好办法,这些小动物会怎么样?
小结: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不同的小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式。
4.引导幼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完整说出动物过冬方式。
过渡语: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其他的小动物,他们是怎样过冬的呢?
三、游戏《送小动物回家》《动物过冬方式之最》,通过合作、操作、分类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动物过冬方式。
1.游戏一《送小动物回家》:请小朋友6人一组合作,将相同的小动物送回家。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操作分类情况,提示幼儿要帖的整齐。
3.集体交流,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归纳说出“哪些小动物过冬方式是一样的?这种方法是什么?”
4.游戏二《动物方式之最》:引导幼儿根据动物不同的方式猜想出:最懒惰的方式、最勤劳的方式、最勇敢的过冬方式、最聪明的过冬方式。
小结:还有一种最有爱心的过冬方式,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四、播放“留卵过冬”的视频,帮助幼儿提升拓展经验。
1.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看是哪种动物,它们是怎样过冬的?提问:是谁这么有爱心?它们把卵产在哪里?为什么卵不怕冷呢?
2.小结:螳螂、蝗虫这些都是昆虫,它们把卵产在树枝上、草丛里、泥土里,卵的外面有一层卵袋,冬天也不怕冷,到了春天它们的宝宝就长大了。
五、完整播放科学故事《小动物怎样过冬》,帮助幼儿回忆梳理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1.教师播放科学故事视频,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归纳和回忆。
2.引导幼儿联系生活讨论人们冬天是怎样过冬的?
提问:小动物们都有这么多保护自己的方法,那冬天人们又是怎样过冬的?
六、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1.教师出示自制图书《小动物怎样过冬》,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请小朋友自制做一本图书,回家后大家搜集更多的小动物过冬的方法,看谁找的方法多,和别人不一样。
课后延伸活动设计:
1.在图书区投放《动物怎样过冬》自制图书,与幼儿一起搜集不同的动物过冬方式的卡片,指导幼儿自制图书,记录幼儿自编的故事内容。
2.在科学区投放《动物怎样过冬》科学类图书,指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动物过冬的方式。
3.拓展经验,搜集人们过冬方式、植物过冬方式等,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主动探究动植物、人们的过冬方式,感受气候变化与人们及动植物的依存关系。
4.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给小朋友分享更多的有趣的过冬方式。
5.在表演区指导幼儿表演创编《动物怎样过冬》的情景剧,投放头饰、表演道具、以物代物的材料等,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语言等大胆地表现。
6.组织幼儿学习歌曲《动物怎样过冬》,音乐区投放歌曲图谱、乐器、动物头饰等,鼓励幼儿创编歌曲,用乐器演奏,或者表演等。
【附】故事《小黑熊去哪了》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小白兔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小黑熊,它要去给小黑熊送吃的。小白兔来到森林里,看到小狐狸和小狗,问:“你们看到小黑熊了吗?”小狐狸和小狗齐声回答道:“没有。”小白兔到处找啊找,怎么也找不到小黑熊。
故事《小动物怎样过冬》
动物有哪些方法过冬呢?第一种方法是冬眠,如蛇、青蛙、乌龟等,冬天它们躲在自己的洞里睡大觉,靠消耗身体里的脂肪过冬。狗熊冬天也躲在洞里睡觉,可稍有响声就会醒来,这叫假冬眠或半冬眠。第二种方法是迁徙,如大雁、燕子等,冬天到来之前它们从北方飞到南方,因为南方温暖,能找到食物。第三种方法是换毛,如兔子、鹿、狐狸、乌鸦等,它们身上的毛冬天要比夏天厚得多,它们秋天会尽量多吃,冬天找不到吃的,饿几天也没问题。第四种方法是储存食物,如松鼠、蜜蜂、蚂蚁等,秋天它们会储存大量食物,冬天它们就不用外出找食物了。第五种方法是留卵,如螳螂、蝗虫等,它们将卵产在树枝上、草丛里、泥土里,等到春天它们的幼虫就会爬出来了。还有些动物选择躲在安全的地方过冬。
【附】科学:留卵过冬
如螳螂、蝗虫等,秋季时它们将卵产在树枝上、草从里、泥土里,这些卵的外面有特殊的卵袋保护着,不怕寒冷,等到春天来临时,它们的幼虫就会爬出来,快乐的到处去玩了。
课后反思: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正是如此,活泼可爱的大班幼儿对什么都充满着好奇,科学活动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幼儿,更重要的是鼓励其探索的热情,指导其探究的方法,让幼儿享受探究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反思本次活动,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首先,教师不是万能人,也要学会说“不知道”。在以前的教育活动中,作为老师的我总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对于孩子的疑问或是错误,我总是以我什么都知道的姿态给予纠正和指导,但在《妈妈强大了,宝宝才优秀》一书中曾说过,有时妈妈的“无能”反而会让孩子变得能干,让幼儿获得成就感,师幼关系亦是如此,所以本次活动中,对于“熊、企鹅、海豹是怎样过冬的?”这样的问题,我勇敢的对幼儿说出了“不知道”,但正是教师的不懂,才能让幼儿了解到寻求答案的方法,活动中我与幼儿一同运用了手机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专家、查阅书籍的方法,验证了猜想、获得了答案,幼儿获得了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感受了多种探求的方法,在探求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
其次,科学活动不仅局限于、听、说,游戏、操作才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本次活动中,我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入活动,让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幼儿了解了四种常见的动物过冬方式,之后又通过猜想和解疑了解了更多特殊动物的过冬方式,幼儿是不是真的了解了动物过冬方式?是否能够根据动物的特征猜想、分析、判断呢?正确的运用才是巩固和检验的最佳途径,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幼儿通过扮演自已喜欢的小动物,归纳、分类动物的过冬方式,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要求是找到与自己相同过冬方式的动物,找到自己的家,刚刚学到的本领马上就应用了起来,而不知道自己过冬方式的幼儿,也在大家的帮助下再一次体验了深究的过程,找到了家,游戏巩固了幼儿对本次活动重难点的掌握,果然是幼儿学习的最好途径!
我在本次活动中也有着许多的不足,比如随机教育能力和指导性语言的运用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言行,以便自己能有更多的提高。
11、大班科学活动《特种服装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能说出特种服装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功能。
2、亲身体验、感知特种服装的秘密。
3、了解特殊职业的危险性,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重点:能说出特种服装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功能。
难点:亲身体验、感知特种服装的秘密。
经验准备:
1、在图书区投放和航天、军事、消防方面有关的儿童读物。
活动准备
2、棉麻背心、水盆、打火机、灭火器物质准备:
特殊服装的实物。例:迷彩服、防弹衣、阻燃服、宇航服。
1、神秘箱导入:今天的活动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样“宝贝”,请大家猜一猜,他们是什么?(教师先露出迷彩服的一角,让幼儿猜测,然后一点点取出衣服)
2、出示迷彩服:(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大胆想象)
1)介绍服装:这是什么衣服?谁会穿这样的衣服?他们的服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总结:迷彩服是解放军经常穿的服装,他们是由绿、黄、茶、黑四种颜色组成的保护色,在树丛中便于隐藏自己,不仅能躲过敌人的目力侦查,还可以躲过红外侦查。
2)介绍头盔:你们知道头盔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总结:头盔虽然是不防弹的,但是他们可以阻挡战场上的地雷、手榴弹、炸弹、炮弹爆炸时所产生的碎片,保护解放军的头部不会受伤。
(请幼儿近距离观看迷彩服的图案,用手摸一摸,感受材质。)
3、以神秘箱的形式继续出示第二件服装:阻燃服
1)介绍服装:这是什么衣服?谁会穿这样的衣服?他们的服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2)防火小实验:阻燃服会不会燃烧?
活动过程师: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阻燃服会不会燃。老师先用打火机烧一件普通衣服,小朋友看一看,衣服会有什么变化?现在再烧一下阻燃服,看看有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阻燃服不会被点燃,一般消防员用的是四层阻燃服,炼钢、炼铁和管道工人等,所穿的是一层阻燃服,他们有极强的柔韧性,穿着舒适,可以防止大火烧到自己。
(请幼儿仔细观察阻燃服,用手摸一摸、感受材质)
4、以神秘箱的形式继续出示第三件服装:——防弹衣
1)介绍服装:这是什么衣服?谁会穿这样的衣服?他们的服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总结:防弹衣是由衣套和钢板等金属组成的,可以用于防护弹头或弹片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防弹层也可以让子弹减速,减轻对人体胸、腹的伤害。
2)试穿防弹衣、感受重量。
师:请问有没有小朋友愿意试穿一下防弹衣?
(由于防弹衣材质较重,在试穿的时候,教师会拖着防弹衣的底部,防止伤到幼儿。)
5、以神秘箱的形式继续出示第四件服装:航天服
1)介绍服装:这是什么衣服?谁会穿这样的衣服?他们的服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总结:航天服可防护在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等环境对人体的伤害。
2)试穿航天服、感受服装的重量及行动不便: 师:请问有没有小朋友愿意试穿一下航天服?
(航天服的零部件较繁琐,教师挑选了几样有代表性的零件为幼儿进行解说)
6、了解特殊职业的危险性,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
师: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每天让你穿着这样的衣服,而且是在没有氧气,极冷、极热的情况下工作,你会觉得很舒服吗?
师:解放军和特警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参与战斗呢?消防员呢?他们的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的——危险!所以对待一些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我们,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呢?——尊敬!
师:只有特别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从事这样辛苦又伟大的工作。所以,老师真的非常地崇拜他们,也希望我们班级的小朋友也要好好学习,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中国人,好不好?
7、课后延伸:
1、在图书区投放和航天、军事、消防方面有关的儿童读物。
2、将特种服装投放在表演区,供幼儿欣赏、试穿、表演。
12、大班科学活动《瓶子里的秘密》教案
一、活动设计意图
瓶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随处可见的资源。它本身的色彩、造型、材质、功用都使其具有很强的可玩性和可塑性。孩子们天生就喜欢用瓶子做各种游戏,用瓶子玩水倒水、运动游戏、敲击演奏、在瓶子上创意美工,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因此,根据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提倡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源于兴趣”的教育理念以及孩子已有的兴趣和经验,结合活动素材好玩和普适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瓶子里的秘密》,将有小孔的瓶子、瓶盖和水展开活动,通过猜想、实验,幼儿初步认识空气压力的存在,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瓶子游戏,尝试发现有小孔的瓶子喷水以及不喷水的有趣现象。
2.在实验中初步认识空气压力的存在,感知空气压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喜欢参加探索活动,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三、活动重点
实验中积极探索、操作小孔喷水的瓶子游戏。
四、活动难点
尝试发现让有小孔的瓶子不会喷水的现象,初步认识空气压力的存在。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玩瓶子的经验。
2.材料准备:水、水盆、水瓶、瓶盖、纸巾、纱布、小袋子。
3.视频课件。
六、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切入主题。
1.小朋友,欢迎大家来到科学实验室。
2.我们都喜欢玩瓶子的游戏,你们还记得自己是怎样玩瓶子的吗?
3.幼儿交流自己玩瓶的经验。
(二)玩一玩,实验探索。
1.实验一:好玩的瓶子。
(1)提供水给幼儿自由探索瓶子的玩法。
(2)教师重点观察并提问:
——你的瓶子是怎么玩的?
——你发现瓶子里的秘密吗?
——你是这么发现的?
(3)交流实验发现:瓶子有小孔,装了水后会产生喷水现象。这是大家找到瓶子里的第一个秘密——瓶子里有小孔。
2.实验二:会喷水的瓶子
(1)引发幼儿思考、小组讨论:为装满水的时候瓶子会喷水,到后面瓶子里的水不多时只是在滴水呢?
(2)交流实验发现:原来瓶子里装了水,水装的多的就会从小孔喷水,当水慢慢变少时就不会喷水,只是在滴水。
(3)提出问题:现在问题来了,在瓶子里的水不多时,有什么办法让滴水的瓶子继续喷水呢?
(4)进一步探索瓶子再次喷水的现象。
(5)交流实验发现:当瓶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时,往瓶子里吹气,就可以让水再次往小孔里喷出,用力吹,水喷的远,轻轻吹,水喷的近。这是大家找到瓶子里的第二个秘密——向水不多的瓶子里面吹气,就能继续产生喷水现象。
3.实验三:不喷水的瓶子。
(1)教师设疑:寻找瓶子里的秘密。
——瓶子会喷水的秘密让我们找到啦,那要增加难度,再来找找让瓶子不喷水的秘密。
(2)幼儿小组讨论,让瓶子不喷水的办法。
(3)大胆猜测,共同实验——发现不让瓶子喷水的有趣现象。
——教师出示实验三材料,大胆猜测有哪些材料能让瓶子不喷水。
——请幼儿通过实验来验证哪些材料能让瓶子不喷水。
——实验过程中,引发幼儿互相学习,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实验操作。
(4)交流讨论:幼儿展示实验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实验发现。
(5)教师重点提问:
——用了哪些材料操作实验。
——怎么发现瓶子不喷水的秘密的?
——为什么用瓶盖拧紧水瓶就不会喷水了?
(6)教师重点设疑:大家猜猜看,瓶子里面除了水,还有什么呢?
(7)交流实验发现:科学实验原理是,瓶子里除了水还有空气,当没有瓶盖的时候,空气宝宝都会往瓶子里挤,所以会产生空气压力把水宝宝从小孔里挤出去。而当盖上瓶盖后,空气宝宝进不去瓶子里,所以水宝宝没有空气的挤压就不会再从小孔里喷出来啦!这是你们发现的第三个秘密——瓶子里的空气压力。
(三)赏一赏
(1)欣赏完整的实验视频《掌控自如的瓶子》。
——小朋友,下面我们来观看完整的实验视频。
(2)幼儿联想: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欣赏完视频,小朋友你能联想到在生活中空气压力有什么作用吗?
(3)出示图片:洗手液、打气筒等,幼儿再次了解生活中的空气压力。
(四)科学延伸:寻找生活中的空气压力
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现象,我们还可以把今天的实验发现——空气压力带回家和爸爸妈妈分享,并且只要我们爱探索,就能继续寻找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13、大班科学活动《水上造高楼》主题活动《人们的工作》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建构游戏是大班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他们也积累了一些搭建的经验。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人们的工作》,让幼儿化身为小小建筑师来造高楼,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选用了幼儿不常见的水上高楼,水上造高楼兼具创意与挑战。活动中让幼儿探究用各种材料在水上造高楼,感知沉浮与材料轻重、重心与平衡的关系,重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活动中小组形式来搭建,有助于培养幼儿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助推了幼儿的建构经验。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材料的性质,能自主选择材料,搭建与众不同的水上“高楼”。
2.乐意在探索中调整搭建方案,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多种用于支撑的材料,如养乐多空罐、木质细圆柱积木、木质粗圆柱积木、三角形积木、塑料瓶盖。
2.20厘米方的正方形KT板若干。
3.盛有同一水位的中型塑料盒若干,干毛巾若干。
4.记录表,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搭过高楼吗?你们平时是用什么材料来造高楼的?
2.提出设想。
师:今天我们也来造高楼,造一个不一样的“高楼”,水上高楼。
提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是水上高楼? 可以用什么材料让高楼浮起来呢?
3.出示材料。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材料,看看有哪些。我们用这些材料搭建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高楼。
二、幼儿第一次搭建——多种材料,自主搭建
1.交代规则。
(1)两人为一组,自选材料搭4层高楼。
(2)搭建水上高楼时最下面一块采用正方形KT板让高楼浮在水面上。
2.幼儿操作。
3.交流分享。
提问: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材料搭建高楼的?怎么搭的?成功了吗?
小结:搭建水上高楼时,我们发现粗圆柱积木稳定性好但会使高楼沉入水中,养乐多空罐、瓶盖轻巧可漂在水面上,木质细圆柱积木容易倒,三角形积木用来支撑有难度。
三、幼儿第二次搭建——一种材料,再次搭建
1.过渡:刚刚小朋友们都选择了不同的材料去搭建高楼,这次增加难度,挑战只能选用一种材料搭4层水上高楼。
2.提出设想:你想选哪一种材料造高楼呢?把你们的设想记录下来。
3.交代规则:用同一种材料在水上搭4层高楼。
4.幼儿操作。
5.验证交流。
提问:看看你的高楼成功了吗?是不是跟你设想的一样呢?
四、幼儿第三次搭建——减少支撑,挑战难度
1.过渡:小朋友,你们发现没,为什么每一层高楼都用4个材料作为支撑点呢?
2.猜测:如果减少支撑点,是不是也可以成功呢?
这次同一种材料减少到只有6个,搭4层水上高楼,你觉得可以怎么搭?跟你的同伴商量一下,再去试一试。
3.交代规则:用同一种材料6个,搭4层水上高楼。
4.幼儿操作。
5.交流分享。
提问:你是怎么摆放的?成功了吗?
小结:你们看,6个支撑点也可以成功,而且高楼造型也不一样。原来改变一层材料的数量和摆放位置,也可让水上高楼变稳固搭成功。
五、活动延伸
1.出示PPT,经验迁移。
2.收拾材料,延伸区域。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14、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车牌》教案反思
幼儿们对汽车非常感兴趣,去汽车充满好奇。车牌是车子的一部分,车牌是由不同的数字组成的,可以计算活动相结合。车子没有车牌就上不了路,可见车牌的重要性,通过活动了解车牌产生的方式,知道车牌号的数字是不同的颜色也是不同的,他们代表不同的意思。
目标:
1、了解车牌产生的方式,知道车牌号的数字是不同的颜色也是不同的,他们代表不同的意思。
2、通过游戏复习10以内的顺数、倒数、单数、双数,能根据要求做出分类。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滚动车牌数字课件
纸制车牌
布置好的模拟马路场地及各种信号灯
场地区域图
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问题:
幼儿每人手拿椅子开车进教室,并在马路平面图上“驾驶”。
教师以交警的身份出现,引出问题:
请你靠边停车,你的车没有车牌是不能马上的!
二、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1、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什么办法能使车子继续上马路?(车牌)
车牌上写些什么?
2、知道车牌上有汉字、字母、有数字,他们代表不同的意思。
三、车牌投标并车牌分类
1、以电脑抽签的方式分批请幼儿按出自己的车牌,然后到工作人员那里领车牌。
2、 我们有了车牌可是还不能上路,为了保证车子在路上行驶的安全要做安全检查,我们要分批进行检查。
讲解分批年检的规则,我们按车牌的数字特点来分车牌有四种,顺数、倒数、单数、双数。如果你的车牌是其中一种就请你把车开到相应的区域。
3、一维要求分类
播放广播请听到符合要求的车牌车主把车子开到指定的区域检查。如:“请车牌是单数的车到2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顺数的车到4号场地检查”“ 请车牌是双数的车到6号场地检查”“ 请车牌是倒数的车到3号场地检查”
4、二维要求分类
(1)如“请车牌是双数、倒数的车到1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单数、倒数的车到5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双数、顺数的车到7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单数、顺数的车到8号场地检查。”
(2)如“请车牌是数字1——5之间倒数的车到9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数字3——10之间、倒数的车到10号场地检查”“请车牌是数字4——10之间顺数的车到9号场地检查”------
(3)如“请车牌是数字1——10之间、单数、顺数的车到11号场地检查”
四、涂色游戏
你们的车子还是不能上路,你们的车牌还没上颜色。车牌还有不同的颜色,大型客车和货车是黄色牌照,小货车和小轿车是兰色牌照、白色牌照是军车和警车、黑色牌是外商及外商的企业由国外自带车的车牌。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车子的特点给你车牌涂上相应的颜色。
五、游戏:开车上路
请幼儿扮演交通警察指挥交通变换交通信号灯,让幼儿能遵守交通规则,从小遵守交通法规。
活动反思: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新《纲要》还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紧紧围绕幼儿的生活,与幼儿活相联系,并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方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通过游戏的形式本来一节比较枯燥的复习课就显得比较生动了,幼儿的兴趣也非常高了。根据各领域相渗透的原则,在活动的第四和第五环节还渗透了常识和美术领域,使得整个活动比较饱满。
1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排序》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排序。
2.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能够正确地排序。
3.充分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排序。
活动难点: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能够正确地排序。
三、活动准备:
PPT、画纸,不同颜色的圆形贴片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探索毛毛虫身体颜色的排列规律。
2.小结:我们把物体按规律排列方法的叫作有规律的排序。
(二)基本部分
<一>通过PPT初步感知排序,发现物体排列规律。
1.通过引导让幼儿发现排球、小皮球的排列规律,感知有规律的排序。
2.将图中男孩女孩按规律排序,巩固有规律的排序方式。
3.通过引导让幼儿发现大树、小鸟的排列规律,认识有规律的递增排序。
4.填空练习,巩固有规律的递增排序。
<二>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排序。
游戏“拯救白雪公主”
1.游戏:修好彩石路。
2.游戏:填补“勇气之星”魔法项链。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按有规律的排序或有规律的递增排序自主设计“勇气之星”魔法项链。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排序》,为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律动导入活动,将它有规律的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并且易于理解。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规律顺序图由浅入深的让幼儿理解了用图形排列出规律来。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设计了让幼儿利用雪花片设计花边,结果他们设计出了花色繁多的花边。我觉得孩子们都做的非常成功,所以就出难题——插小旗考考他们。整个活动活动环节的安排从易到难,环环相扣。但在本次活动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交代要明确
当幼儿在设计花边时,幼儿欣赏了前面日常生活图片,有了一定的经验,幼儿在设计过程中方式很多,有立体的空间规律,也有平面的规律,幼儿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由于教师事先没有准备充分,交代不清楚,既然是设计花边,教师应该为幼儿准备一条长的带子打底,交代幼儿应该从左到右设计,这样在验证的时候就一目了然了,便于幼儿理解,共同验证。
2、教师演示要清晰
在插小旗的时候,很多幼儿很迷茫不知道接着该怎么插。我在出示小旗的时候把插好的小旗一起出示的,我请幼儿观察正方形小旗和三角形小旗的不同,他们都找到了,正方形小旗的数量不变,三角形小旗的数量逐步增加,一次比一次多一面,由于我没有演示给幼儿看,因此有许多幼儿都似懂非懂,导致在操作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错误。我如果一面一面插,幼儿的注意力很更加集中,观察得会更加仔细,这样效果会更好。
3、验证方式要多样
在两次操作活动验证中,我的验证方式是比较单一的,特别是插小旗的验证,动作快的幼儿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操作呈现给我,但动作慢的幼儿则还找不到这个规律,这样导致很多幼儿等待的时间太长,这时候我可以利用幼儿同伴的资源帮助验证,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这样做。
4、时间控制要合理
在很多中我还为幼儿准备了很多材料在最后的游戏中运用,但由于前面插小旗花了很长时间,导致这个很多来不及放到下次。我觉得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课堂上对时间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以后我应该多多改进。
16、教案大班科学活动《风的力量》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幼儿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通过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分析风的种类,动手"制造风",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关注幼师网,幼教公开课资源课件等资源长期更新。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可以产生风的物品
2、注射器、气球、电吹风、风扇、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教师:气球有什么变化?(变大了。)为什么变大了?(因为有"气"进入气球。)“气”从哪儿来?(从针筒中来。)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从空气中来。)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教师:现在将风扇关闭,你还能感觉到风吗(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小朋友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空调吹凉风;刮大风时很冷;打开冰箱有凉风;台风;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风,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这些风。风是一个大家族,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风可以按等级分,按季节分,按风向分。如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风吹叶动彩旗飘,四级风吹飞纸片……夏季的风温暖潮湿,冬季的风寒冷干燥。请幼儿根据儿歌判断现在室外风的等级。
2、实验风的干湿、风向。用风扇将喷出的水雾吹向孩子,让大家感受风潮湿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回忆下雨时风的特点(有点凉,吹在身上有湿的感觉)。再用电吹风吹向幼儿的头,感觉风很热很干燥点燃蜡烛,让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门口和走廊上,观察火苗的方向,并说出风是从哪儿吹来的。
教师总结:小朋友了解了判断风的等级、风向和风的干湿的方法,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1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时钟在说话》认识时钟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但时间对孩子来说却非常抽象,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在与家长交流时,听到家长担心最多的是孩子做事拖拉,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幼儿在5—6岁时就要开始帮助他们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指南》明确提到:我们要观察孩子的需要,解读幼儿,才能真正帮助幼儿。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因而我特设计活动《时钟在说话》,以此为契机,生成有关时间的主题活动,引起孩子们对时间的关注,孩子对时间的认识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本节活动从幼儿的生活入手进行渗诱.如把早起床、早餐、晚上睡觉等时间较固定的环节,用PPT和动画方式将1—12个整点都设计在本节活动中,引导幼儿在一日活动各环节观察时钟,了解每项活动所用到的时间,让幼儿充分感知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赋予枯燥乏味的科学领域教学“生命”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时间。
2、能将时间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了解时钟在生活中的用处。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PPT、学具闹钟
四、活动重难点:仔细观察钟面,探索发现整点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规律,学会辨认整点。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猜迷语:一张大圆脸,没腿也没嘴。没腿会走路,没嘴能报时。(谜底:闹钟)
2、教师出示钟表图片或实物钟,引导幼儿观察钟表。
(二)、操作探索:
1、认识钟面
问:请幼儿观察钟面上有什么。(有数字,有指针)
问:有多少个数字?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有12个数字,数字1~12是
按顺序排列成一圈。最上面是12,最下面是6)
问:有几根指针?它们有什么不同?(两根指针,一根又细又长,是分针;一根又粗又短,是时针。
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转规律,教师转动时钟,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分针和时针有什么变化。
交流小结: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圆,时针才从一个数字走到另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小时。
2、认识整点
将实物钟上的分针拨到“10”上和时针拨到“12”上,然后使分针转一圈后正指向数字“12”,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几次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分针正指“12”,时针就正指某一个数字。
介绍时间的两种书写形式,如1时和1:00都表示1时整或1点钟;4时和4:00都表示4时整或4点钟。
3、了解时钟在生活中的运用
讨论: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如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晚上几点睡觉等。教师一边请幼儿说,一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帮助幼儿梳理一天中的几个重点时段。
4、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一人扮演老狼,其他人问“老狼、老狼几点钟?”当出现整点的钟面图片时,请小朋友快速报时,当钟面上出现12点整时,小朋友快速报时并藏起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时钟在说话》教学设计及活动反思
所属分类:大班科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14 23:04:03
时间是宝贵的,如何让幼儿对时间有概念,知道时间的重要性。幼师ok网小编为你推荐关于时间的活动教案,适合大班的活动,涉及科学领域。认识时钟,知道时钟在生活中的用处,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想要更多教案,欢迎关注幼师ok网。
一、设计意图: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但时间对孩子来说却非常抽象,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在与家长交流时,听到家长担心最多的是孩子做事拖拉,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幼儿在5—6岁时就要开始帮助他们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指南》明确提到:我们要观察孩子的需要,解读幼儿,才能真正帮助幼儿。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因而我特设计活动《时钟在说话》,以此为契机,生成有关时间的主题活动,引起孩子们对时间的关注,孩子对时间的认识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本节活动从幼儿的生活入手进行渗诱.如把早起床、早餐、晚上睡觉等时间较固定的环节,用PPT和动画方式将1—12个整点都设计在本节活动中,引导幼儿在一日活动各环节观察时钟,了解每项活动所用到的时间,让幼儿充分感知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赋予枯燥乏味的科学领域教学“生命”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时间。
2、能将时间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了解时钟在生活中的用处。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PPT、学具闹钟
四、活动重难点:仔细观察钟面,探索发现整点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规律,学会辨认整点。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猜迷语:一张大圆脸,没腿也没嘴。没腿会走路,没嘴能报时。(谜底:闹钟)
2、教师出示钟表图片或实物钟,引导幼儿观察钟表。
(二)、操作探索:
1、认识钟面
问:请幼儿观察钟面上有什么。(有数字,有指针)
问:有多少个数字?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有12个数字,数字1~12是
按顺序排列成一圈。最上面是12,最下面是6)
问:有几根指针?它们有什么不同?(两根指针,一根又细又长,是分针;一根又粗又短,是时针。
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转规律,教师转动时钟,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分针和时针有什么变化。
交流小结: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圆,时针才从一个数字走到另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小时。
2、认识整点
将实物钟上的分针拨到“10”上和时针拨到“12”上,然后使分针转一圈后正指向数字“12”,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几次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分针正指“12”,时针就正指某一个数字。
介绍时间的两种书写形式,如1时和1:00都表示1时整或1点钟;4时和4:00都表示4时整或4点钟。
3、了解时钟在生活中的运用
讨论: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如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晚上几点睡觉等。教师一边请幼儿说,一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帮助幼儿梳理一天中的几个重点时段。
4、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一人扮演老狼,其他人问“老狼、老狼几点钟?”当出现整点的钟面图片时,请小朋友快速报时,当钟面上出现12点整时,小朋友快速报时并藏起来。
活动反思:
《时钟在说话》这节活动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整点,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为了提高幼儿对本节活动的兴趣,我采用PPT、演示法、讲解法和视频教学法,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活动目的。整节活动幼儿学得主动,活动氛围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了活动主题,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索的良好习惯。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6这两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数字1~12是按顺序排列成一圈。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圆,时针才从一个数字走到另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小时。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PPT中基本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书写形式,帮幼儿将它与生活中的整点链接,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的时间。最后通过“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赋予枯燥乏味的科学领域教学“生命”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示范讲解为手段,让幼儿从观察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辅助,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观察法、游戏法、演示法、讲解法和视频教学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1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学背景: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却又是陌生的。《指南》提出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声音的传播”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在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活动将通过有趣的实验小游戏、看一看、说一说等方法让幼儿了解声音是靠什么来传播的。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是通过固体、空气、液体传播的,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等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实验小游戏,探究、发现声音传播的秘密。
3.学习制作传声筒,感知声音的传播,大胆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及结果,感受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
2.实验小游戏材料:小音响、手机、密封袋、装满水的盆子、碰铃、筷子等
3.制作传声筒材料:剪刀、棉线、大头钉、一次性杯两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调动幼儿兴趣
1.互动游戏:听声辨物,感知周围的声音
师:小朋友,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请你来听一听,猜一猜这些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呢?
2.提问思考,引起好奇,进入主题
师: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呢?
二、实验小游戏,发现声音传播的秘密
1.实验小游戏:我敲你听,发现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的秘密
(1)操作方法:两个孩子以开火车的方式站在墙边,第一个孩子手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贴着墙,第二个孩子手持笔轻轻敲打墙壁,敲打完毕,第一个孩子说出自己听到了几下。
(2)幼儿操作实验
师:小朋友,如果耳朵贴在地板、门、桌子、塑料桶上,然后敲一敲,能不能听到声音呢?请你敲一敲、听一听,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马老师吧!
2.实验小游戏:我说你做,发现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秘密
操作方法:两个孩子面对面站着,第一个孩子依次说“我很生气”“我很开心”“我很伤心”,第二个孩子在接收到任务后重复第一个孩子所说,并做出相对应的情绪表情。
3.实验小游戏:我播你猜,发现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的秘密
(1)操作方法:将蓝牙小音响装进密封袋并放进装了水的瓶子里,由教师播放儿歌,幼儿听音乐猜出儿歌名称。
(2)幼儿操作实验
师:小朋友,请你试试用筷子,或者石头在水里演奏。
4.观看小实验:真空中的闹钟,发现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秘密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像墙壁、地板、门、桌子、塑料桶等固体,还有气体和液体进行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看一看,说一说声音的传播
1.观看小视频,了解生活中声音的传播
2.小小探索家,声音传播我知道
师:小朋友,请你看看图片,说说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请你继续找找生活中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吧!
四、活动延伸
1.制作有趣的传声筒,和家人、同伴一起玩一玩传声筒,感受声音的传播,以及感受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和家长一起发现身边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教学总结:
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但声音在我们周围是抽象的存在,如何让孩子们较好地掌握声音的传播呢?本次活动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是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通过实施教学后,总结如下:
一、实验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为了使幼儿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活动中设计的实验不是简单、重复地操作材料,而是将实验游戏化,情境化,趣味化,既有个人操作,又有合作游戏,能较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游戏中发现声音传播的秘密,从而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的目的,幼儿的兴趣高。
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活动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通过层层提问,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并获得了不同的收获,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三、整合多领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此次活动整合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领域内容,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声音的传播”是一个有蕴含丰富知识的课题,在今后的探索中将更深入、全面地挖掘“声音传播”的奥秘,开发更多可让幼儿探索的未知领域。
19、大班科学活动《翻滚吧》教案
活动来源:
大班数学活动中,有认识圆柱体和球体的教学活动,我请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形似圆柱体、球体的东西,幼儿带来了薯片筒、方便面筒、纸杯、茶叶筒、皮球等物品。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放在地上滚来滚去地玩儿,还有些幼儿互相比赛,有的说:“看,我的茶叶筒滚得比你的纸杯快!”有的说:“我的这个还会转圈圈呢!”大家玩得兴高采烈。《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活动中随机生成,顺应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滚动。
设计意图:
既然幼儿对“滚动”有很大的兴趣,那我就设置情境让幼儿尽情地玩一玩滚动游戏,满足幼儿好奇、爱玩的天性。这些滚动游戏中,也蕴涵着许多科学现象,幼儿通过玩中观察、玩中发现、发现后尝试记录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其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主构建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样做可以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2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时钟在说话》教案
一、设计意图: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但时间对孩子来说却非常抽象,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在与家长交流时,听到家长担心最多的是孩子做事拖拉,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幼儿在5—6岁时就要开始帮助他们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指南》明确提到:我们要观察孩子的需要,解读幼儿,才能真正帮助幼儿。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因而我特设计活动《时钟在说话》,以此为契机,生成有关时间的主题活动,引起孩子们对时间的关注,孩子对时间的认识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本节活动从幼儿的生活入手进行渗诱.如把早起床、早餐、晚上睡觉等时间较固定的环节,用PPT和动画方式将1—12个整点都设计在本节活动中,引导幼儿在一日活动各环节观察时钟,了解每项活动所用到的时间,让幼儿充分感知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赋予枯燥乏味的科学领域教学“生命”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时间。
2、能将时间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了解时钟在生活中的用处。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PPT、学具闹钟
四、活动重难点:仔细观察钟面,探索发现整点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规律,学会辨认整点。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猜迷语:一张大圆脸,没腿也没嘴。没腿会走路,没嘴能报时。(谜底:闹钟)
2、教师出示钟表图片或实物钟,引导幼儿观察钟表。
(二)、操作探索:
1、认识钟面
问:请幼儿观察钟面上有什么。(有数字,有指针)
问:有多少个数字?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有12个数字,数字1~12是
按顺序排列成一圈。最上面是12,最下面是6)
问:有几根指针?它们有什么不同?(两根指针,一根又细又长,是分针;一根又粗又短,是时针。
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转规律,教师转动时钟,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分针和时针有什么变化。
交流小结: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圆,时针才从一个数字走到另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小时。
2、认识整点
将实物钟上的分针拨到“10”上和时针拨到“12”上,然后使分针转一圈后正指向数字“12”,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几次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分针正指“12”,时针就正指某一个数字。
介绍时间的两种书写形式,如1时和1:00都表示1时整或1点钟;4时和4:00都表示4时整或4点钟。
3、了解时钟在生活中的运用
讨论: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如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晚上几点睡觉等。教师一边请幼儿说,一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帮助幼儿梳理一天中的几个重点时段。
4、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一人扮演老狼,其他人问“老狼、老狼几点钟?”当出现整点的钟面图片时,请小朋友快速报时,当钟面上出现12点整时,小朋友快速报时并藏起来。
21、大班科学活动《学看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钟面结构,认识时针、分针,初步感知时针、分针的转动关系。
2.能准确认读整点和半点。
3.懂得遵守时间,建立一日生活的时间观念。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自制钟表人手一个;视频课件1份:小组操作卡:钟表实物1个。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钟表,了解钟表的作用。
1.通过故事《喜欢钟表的国王》引出钟表。提问:没有了钟表会发生哪些麻烦的事情?
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和分针。
1.讲述故事第二段。引导幼儿观察钟面结构。
2.播放视频,了解钟面结构。
(1)认识钟表的构成。
提问:钟表上有哪些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怎么排列的?
小结:钟表上有十二个数字,表示时间。是按顺序排列的。
(2)认识时针、分针。
提问:有几根指针?这两根指针有什么不同?它们叫什么名字?
小结:时针短,分针长。
3.教师演示指针行走,发现时针、分针的关系。
提问:你发现谁走的快?
小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是1个小时。
三、认识整点和半点
1.教师讲述故事第三段。
提问:鸟儿应该几点喂食?9点的时候,指针在钟表上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自由探索。
2.观看视频,了解9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3.幼儿自由探索播出10点,11点的钟面。
4.观看课件,对比发现整点的表现特点。
小结:整点的时候,分针指在12上,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
5.引导幼儿探索半天的钟面。
6.观看课件,发现半点的表现特点。
小结:分针走一圈是一个整点,走半圈是半点。当分针指向6时,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点半。
四、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作息,进行操作活动,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
1.分组操作:“时间配对”
规则:将时间与图片中的事情进行一一对应。
小结:我们每天要在幼儿园里做很多的事情,只有遵守时间,准时按照时间做事情,我们的生活才不会被打乱。
2.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规则:教师出示钟面,幼儿进行认读。
五、延伸活动,结合小朋友即将上小学,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做守时的孩子。
课后反思:
《学看表》这次活动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钟表,能区分时针、分针,初步了解两者的运行关系,认识整点、半点,使幼儿懂得遵守时间,建立一日生活的时间观念。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钟面教具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运用绘本故事贯穿,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活动目标。
运用绘本《喜欢钟表的国王》引出课题,很快便吸引的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有12个数字和两根根针,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然后,我引导孩子们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知道长的细的是分针,短的粗的是时针。在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时,教师运用“比赛”游戏,请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分针走的快,时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一规律。这样,幼儿在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在亲自操作与体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育也应该回归生活,真正让孩子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我们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在最后环节中,教师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自己每天在幼儿园里做的很多事情,只有遵守时间,准时按照时间做事情,我们的生活才不会被打乱。为幼儿上小学做准备。
22、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年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看年历,初步学习使用日历查找日期的方法。
2.运用年历记录家人生日,表达对家人的爱。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时间观念。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幼儿人手一份年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用米妮生日引发幼儿对“年历”的兴趣。
师:哇,真是个好消息,米妮要邀请我们去参加她的生日派对。
2018年11月18日是星期几?是不是周末?
二、基本部分
出示年历,学习使用年历查找日期。
1.认识年份。从年历封面判断“年份”。
2.认识月。一年有12个月,每页上有单独的数字代表“月”。12个月是按照顺序排列的。
3.认识日。当月中的小数字代表“日”。
4.认识星期:“日”往上对齐一排的汉字代表“星期”,也称“周”。每个月份中红色数字代表星期六、星期日,也就是我们的双休日。每个星期有7天。
教师小结:年历的作用可真大,年历上有年、月、日、星期这么多丰富的信息。
三、做游戏“找生日”,帮助幼儿巩固对年历的认识。
请幼儿运用掌握的方法,找出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中是哪一个月的哪一天。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在年历中找到家人的生日,并在年历中圈出来,记得在那天给他们送上祝福。
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日历》,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上来。(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于是我用讲一个关于年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们听到有故事,兴趣马上就来了。
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 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过让幼儿到前面来找年妈妈的孩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23、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空隙》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幼儿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
2、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能利用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
了解空隙,会充分利用空隙节省空间;
活动难点:
利用空隙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准备:人手核桃、黑豆、小米若干、记录表,共20份;
2、教师操作材料准备:幻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故事引题: 师生问好!
小乌鸦想去看妈妈,它准备带些什么,让我们来看看?有核桃、有黑豆、还有一个瓶子,小乌鸦想用这个瓶子把粮食全部装进去,你们猜,能装的下吗?你说能,那你想怎么装?哦,你是这样想的,你说不能,那你想怎样装?这么多的方法,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好呢,那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是有个小小的要求哦,请小朋友先装完了一样粮食再装另一样,这里还有一张记录纸,然后按顺序记录在记录纸上。核桃用0…让我们开始动手吧!
二、基本部分
1、理解空隙,实践操作填补空隙,节省空间。
(1)幼儿第一次操作,二样物品(核桃、黑豆)--哪位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装的?装完没有?没有装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全部装进去呢?你装完了吗?呀,你全部装进去了,你是怎样装的?
--东西一样多,可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却还有粮食留在外面,有的小朋友把所有粮食都装进去了呢?这里面可以是有好办法的,让我们来找一找原因吧!
--看起来,我们的瓶子都已经装满了,似乎再也装不下东西了,但大家仔细看一看,瓶子里还有没有空着的地方?找找看。这些空着的地方就是空隙。核桃和核桃之间的空隙,可以用什么来填补呢?
--(图片)我们来看看图片,核桃的空隙大还是黑豆的空隙大?为什么?因为核桃更大,所以空隙更大,黑豆更小,所以空隙更小。其实小朋友已经发现了装粮食的秘密,刚才那个小朋友先装了大的核桃,再装小的黑豆就从核桃的空隙中骨碌骨碌钻过去,粮食就全装进去了。
2、物品分类教师:"我们一会还要用这些粮食做有趣的游戏呢,可是这些粮食都混在一起了,请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把食物按照标识进行分离开。然后回到座位上。"
3、幼儿第二次操作:三样物品(核桃、黑豆、小米)-- 小乌鸦看见小朋友那么能干,它又拿出了一些小米,想多送点粮食给妈妈,现在有三种粮食了。想一想刚才装粮食的秘密,请小朋友把发现的秘密再用一次,三种粮食要全都装进瓶子里去。还有一张记录表,小米可以用……表示,小朋友一定按实验顺序记录哦!如果还差一点装不下就请你们想想办法,好,开始吧!
--你装进去了吗?(追问:是怎么装的?你为什么这样装?)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所有的粮食都装进去了,小乌鸦说谢谢,就装起粮食飞走了。
--小结:小朋友发现空隙的秘密哦,利用了核桃的大空隙, 先让黑豆钻过去,最后让小米钻过去填补小空隙,这样就帮乌鸦把所有的粮食全装进去了!
4、迁移生活经验。
小朋友今天真能干,发现了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空隙,还知道利用空隙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1) (图片)这是冰箱,爸爸妈妈可聪明了,利用空隙有序的摆放食物,这样装进去了许多的东西。
(2) (图片)这是小班的小凳子。虽然这些凳子摆得很整齐,还是占了很大的地方。我们要在教室做游戏该怎么办呢?
(3)(图片)可以把凳子由下至上依次叠加起来摆放,就空出地方来玩了吧!
结束部分游戏《超市大赢家》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填补空隙的方法利用空间,现在,我就要请小朋友来玩一个《超市大赢家》的竞赛游戏。
(1)小朋友看,在我们的前面就是超市,共有四组物品,每组里放的商品一样多,里面的商品有大的、有小的、有硬的、有软的,小朋友分成四组,每组5人,游戏开始,小组长就迅速跑到超市取走物品,拿回来放在你这一组的箱子边,最后小组成员们团结合作,共同把东西有序整齐的装进箱子里,把盖子扣住。
(2)最先完成的一组就是我们今天的《超市大赢家》!会玩吗?注意,物品要想好了再放,不然,这个箱子可是装不进那么多东西哦!有信心吗?
(3)恭喜(XXX)队获得的胜利,大家为他们喝彩吧。
2、我们回教室给胜利队发奖励,其他队再试一试,让我们再来一次比赛吧!
活动反思:
“空隙”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说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幼儿认识到,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就是空隙,物体和物体之间都会有空隙,而且通过操作让幼儿明白,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的道理,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正和《指南》精神相吻合,即孩子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且要运用与生活。
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在操作,因此,孩子们都非常的感兴趣,活动结束后,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更加丰富的东西,让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孩子运用空隙的知识来收拾书包、盒装的玩具、碗筷等等。
2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排序规律》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排序。
2.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能够正确地排序。
3.充分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排序。
活动难点: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能够正确地排序。
三、活动准备
PPT、画纸,不同颜色的圆形贴片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探索毛毛虫身体颜色的排列规律。
2.小结:我们把物体按规律排列方法的叫作有规律的排序。
(二)基本部分
<一>通过PPT初步感知排序,发现物体排列规律。
1.通过引导让幼儿发现排球、小皮球的排列规律,感知有规律的排序。
2.将图中男孩女孩按规律排序,巩固有规律的排序方式。
3.通过引导让幼儿发现大树、小鸟的排列规律,认识有规律的递增排序。
4.填空练习,巩固有规律的递增排序。
<二>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排序。
游戏“拯救白雪公主”
1.游戏:修好彩石路。
2.游戏:填补“勇气之星”魔法项链。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按有规律的排序或有规律的递增排序自主设计“勇气之星”魔法项链。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过程首先让幼儿找到小动物的排队规律,然后让孩子排一排,说一说身边什么是有规律的,最后让孩子们摆一摆,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是“摆一摆”,在此环节幼儿可以自己动手把想的规律摆出来,体现了手脑互动,然后说出自己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在说时注意要说完整话,用“我是按照……规律排序的”句式完成。最后请小伙伴接着自己的作品往下排,小朋友来做小老师检查是否正确。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是缺少小组活动,下次设计时加小组活动,让小朋友们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25、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力量》优秀教案
活动中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力量和它的反作用力,探索用气球使小车向前行驶的方法,愿意交流实验中的发现与结果。
设计意图
本活动选取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空气作为载体,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空气力量的存在。通过观察与操作,知道空气不仅有力量,还可以和我们做游戏,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大班阶段重在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力量和它的反作用力。
2、探索用气球使小车向前行驶的方法。
3、愿意交流实验中的发现与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空的力量,知道什么是空气的反作用力。
难点:探索利用空气的反作用力,使小车向前行驶的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孩子们有玩气球的经验,会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
2、使用过双面胶粘贴固定物品;
物质准备:
1、两个充好气的气球,两根长绳。
2、相同的玩具小汽车若干;
3、记录表、笔、双面胶若干;
4、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通过提问,让幼儿回忆以往玩气球的经验,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提问:(1)、“你们玩过气球吗?都是怎么玩的?”幼儿回忆和交流。
(2)、“气球里有什么?”
2、探索气球会怎样运动。
(1)、教师手持充好气的气球尾部,提问:如果老师松手,气球会怎样?
(2)、教师验证幼儿猜想:把气球的嘴松开,气球会乱飞。
(3)、师幼讨论:当老师松开手的时候,气球刚才向哪个方向移动呢?
(4)、小结:松开气球的嘴,气球会向头部的方向移动。
二、进行部分
1、感知空气的力量。
(1)、情景演示:两名教师分别拉住两根绳子的两头,绳子上固定好用吸管连接的方向、颜色不同的两个气球。
(2)、播放课件,展示气球移动的慢动作,了解空气的反作用力。
2、小车跑起来。
(1)、结合本节活动,引发幼儿思考:“小汽车没电了怎么办?”
提问:“气球放在小汽车的什么位置能使车跑起来呢?”
3、幼儿分组实验:小气球放在汽车的什么位置,汽车可以跑起来?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用双面胶将充好气的气球粘在小车的不同部位,小车在跑道上实验,粘在哪个部位能使小车向前跑,并在记录纸上进行记录。
(2)、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做好记录。
(3)、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配合记录表讲解)
(4)、幼儿通过实验结果达到共识:气球放在小车的尾部可以使小车向前跑。
4、教师总结: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是有力量的,今天空气的力量帮助我们让小车跑起来了。那么他还可以为我们做哪些事呢?
三、延伸环节。
播放“喷气式飞机”表演视频,帮助幼儿提升气的反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幼儿继续寻找空气在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活动总结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抓不住的,但空气是有力量的。这一特性很抽象,是幼儿园科学教育对空气教学所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
首先,幼儿回忆以往玩气球的经验,通过松手的气球会乱飞,引出猜想“气球的移动有没有方向呢?”继而设计了一个情景为幼儿验证猜想,帮助孩子发现:气球会向气球头部的方向移动。
其次,用空气的力量帮助小车跑起来,这个探索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反作用力这一特点。这次活动的内容实际是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6、教案大班科学活动《风级我知道》反思
活动目标
1.关注天气预报,感受、了解风级,初步了解风与我们的关系。
2.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分辨风力的大小。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风级图
2.声音:风
活动过程
一、了解风级
1、教师模仿播音员播放天气预报。
让幼儿说说今天的天气。
2、播放声音:风(寒风,暴风,台风)
教师:小朋友,风有大有小,你们听听这是什么风?
提问:我们把风是从一级风到十二级风来表示的,你们知道一级风和十二级风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风有十二级,从一级风、二级风、三级风到十二级风,级数越大风越大。
3、课件:风级图
出示风级图,请幼儿观察。
(1)一二级风,你看到了什么?你会听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三四级风吹的时候是怎样的呢?
(3)五六级风与三四级风有什么不同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4)七八级风来了,会发生些什么情况呢?
(5)九级风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呢?
4、引导幼儿回忆沙尘暴或台风时的感受。
二、风级标志。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在天气记录中记录风级?
2、商量哪种风级标志让人一看就明白,讨论并确定下来。
3、说一说刮风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4、教师给小朋友说风级歌
0级烟柱直冲天,
1级青烟随风偏;
2级风来吹脸面,
3级叶动红旗展;
4级风吹飞纸片,
5级带叶小树摇;
6级举伞步行艰,
7级迎风走不便;
8级风吹树枝断,
9级屋顶飞瓦片;
10级拔树又倒屋,
11.12陆上很少见。
三、游戏:大小风
教师:我们一起和大小风儿做游戏吧!
教师边念风级歌,边引导幼儿做动作:
一级二级纸削跑(单腿站立,允许轻轻摇晃),
三级四级彩旗飘(彩旗飘),
五级六级树枝摇(转圈跑),
七级八级帽吹掉(说到七级八级帽吹掉时,小朋友坐到椅子上)。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世界气象日》教案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利用本园为气象幼儿园的优势,组织幼儿参观气象中心业务大楼,初步了解2001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天气、气候和水的志愿者”的含义,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认识简单的天气符号,学习记录天气,通过了解气象与生活、农业的关系,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
目的:
1.了解世界气象日的意义。
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认识简单的天气符号,学习记录天气。
3.了解气象与生活、农业的关系,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一今天是世界气象日
准备:
录像、图片资料等。
过程:
1.利用本园为气象幼儿园的优势,组织幼儿参观气象中心业务大楼(当日气象业务大楼对全市开放),感受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隆重气氛。
2.初步了解2001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天气、气候和水的志愿者”的含义。
3.参观气象中心业务平台,了解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接收和数字化天气预报系统等现代化气象设备及每日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4.观看气象科技图片展,重点了解气象服务的基本功能和减灾防灾的各种手段,激发幼儿对气象的兴趣。
延伸活动:
1.收看新闻媒体关于世界气象日活动的各种报道。
2.家园共同收集有关灾害性天气的资料。
活动二 我是小小志愿者
准备:
天气符号图、自制气象观测百叶箱、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记录本。
过程:
1.回忆参观内容,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事。
2.认识基本天气符号图,理解每种图形的含义。
3.每日在规定时间内,到幼儿园的气象观测场认读最高温度表和最低温度表(分组进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用规范格式记录天气情况。
延伸活动:
1.持续进行每日气温观测和天气情况记录,对每周、每月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初步了解一个季节的基本气候特征。
2.幼儿在家自备温度计,和家长一起早晚观测、记录居室温度,并定期将记录表带到幼儿园与同伴交流。
活动三 我爱观察气象
准备:
灾害性天气实景挂图,幼儿搜集的灾害性天气资料,故事挂图,种子。
过程:
1.借助故事挂图,讲述《草船借箭》故事,讨论气象和军事的关系。
2.观看各种有关恶劣气候的挂图和卡片,了解各种恶劣气候对人类的影响,知道人类是如何运用现代气象科技手段将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的。
3.讨论天气和儿童生活的关系,知道如何根据天气变化保护自己身体。
4.学习农业谚语,了解气象与农业的关系。
延伸活动:
1.师幼一起种植黄豆,并作好天气与种子生长情况的记录。
2.和家长一起参观植物园、苗圃等,了解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2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我的牙齿》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牙齿的分类与作用。
2、学习保护牙齿的方法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对牙齿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幼儿的笑脸照片、小镜子
活动过程:
1.播放幼儿的笑脸照片。
(1)每当我们笑起来的时候露出白白的牙齿真好看,牙齿是我们重要的器官之一,你有认真观察过你的牙齿吗?
2.请幼儿用小镜子自主观察自己的牙齿,引导幼儿在观察时使用的不同观察方法。
(1)你能看到牙齿的几个面?你看到的每个面是怎样的?
(2)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
(3)你的牙齿有几种牙齿呢?每种牙齿有几颗?都长什么样?长在什么位置?
3.出示牙齿图片,了解牙齿的分类与作用。
(1)门牙切牙 又扁又平 好像一把铲子 专门负责把食物咬断。
(2)门牙旁边的几颗尖锐的牙齿叫犬牙, 又称为尖牙,它好像又短又尖的小刀,当你吃肉的时候用它来撕裂食物。
(3)口腔后面有很多大牙,叫磨牙,好像一副小磨子的上下两片,这种牙齿最适合磨碎和嚼烂食物。
牙齿不仅能咀嚼食物、帮助发音,当人们讲话和微笑时,整齐而洁白的牙齿,更能显现人的健康和美丽。
4.学习怎样保护牙齿。
(1)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配合牙齿模型,教师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
(2)知道碳酸饮料会对牙齿造成损害,少喝碳酸饮料。
(3)换牙时及时拔掉乳牙让恒牙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活动延伸
坚持每天口腔牙齿保健,注意用牙卫生。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换牙期,教师能及时地为幼儿提供跟牙齿有关的的教学活动是有助于幼儿及时了解自己的牙齿。
通过观察发现等变化让幼儿有了充分了解,使幼儿有对保护牙齿的意识。
用通过照镜子,观察等方法让幼儿观察自己的牙齿,从幼儿生活中的自己来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29、幼儿园大班科学《宝宝认时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规律。
2、会认整点与半点。
3、感受时钟的用途,体验获得学习经验的快乐。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钟表图片若干、PPT、Camtasia Studio软件、背景音乐。
活动重点:会认整点与半点。
活动难点: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规律。
活动过程:
一、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认识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规律。
1、认识钟面数字从1——12。
2、了解钟面有时针、分针、秒针及运转规律。
二、认识整点、半点。
1、认识整点。
(1)教师讲解认识整点的方法。
(2)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认识半点。
(1)教师讲解认识半点的方法。
(2)小结:认识半点的时候,分针指向6表示半点,时针过了几就是几点半。
三、操作巩固
下面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哪个钟的时间是正确的。
(1)练习整点:9点整、2点整。
(2)练习半点:8点半、3点半。
活动延伸:
采用认识时钟的儿歌《现在几点了》对认识整点与半点进行巩固提升。
结束语:好了,小朋友们,今天的认识时钟游戏就结束了,认识了时钟,可要记得做个守时的好孩子哦!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30、大班科学活动《找平衡》优秀教案
中活动中探索物体的平衡,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培养幼儿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每天都接触很多平衡现象,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难点:探索物体的平衡。
终点: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知道物体的每一面只有一个平衡点。
活动准备
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仅限中文教案,由于照片涉及个人隐私及肖像权等问题,请不要添加含幼儿肖像的照片!)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彩笔
这是什么?彩笔可以在纸上画画,但是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用彩笔把纸顶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自自己试一试。
2.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样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原来用彩笔顶在这个点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打一点做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纸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平衡点。
小结:所以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将纸剪去一个角,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 :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布飞盘,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等。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生活经验拓展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利用平衡原理做出来的东西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白纸的平衡点,然后让幼儿把找到的平衡点进行标记,再让幼儿改变纸的形状,再次找平衡点,知道物体形状的改变会让平衡点也随之改变,之后让幼儿找找其他物品的平衡点,但是在这里介绍活动规则是没能讲清楚活动的要求,导致活动中有部分幼儿不能清除明白的操作,让这一环节表现得有些凌乱,所以老师又需要加强操作要求的讲解,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经过各位老师的建议,在总结环节,应该有一个记录,让幼儿能直观的感受他们操作的结论,更能巩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另外,在活动中我还需注意自己的提问语言,需要跟多的思考,提炼语言,减少无效提问,给幼儿正确的引导,在幼儿回答错误时 能及时纠正,特别是幼儿找到的不是平衡点而是一个面时,应该及时提醒,才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设定。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31、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反思
本篇是幼儿园大班活动,通过大班想象大胆的想象,通过想了解被磁铁吸住的原因,大胆尝试磁铁吸吸吸,幼儿愿意参与探索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与生活的关系。更多幼儿园幼师上课视频,提供配套课件PPT,找教案网!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磁铁的秘密,感知磁铁的特性。
2.愿意参与探索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与生活的关系。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实验器材:磁铁、带回形针的纸小鱼、水彩笔、螺丝帽、棉签、螺丝钉、扣子、别针、发夹、橡皮筋、纸片、回形针、小棒、塑料玩具、硬币、气球一人一份。
2、观察记录表一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钓鱼游戏。
二、大胆的猜想。
1、认识实验材料。
2、想想哪些会被磁铁吸住,哪些不会被吸住?
3、学会把自己心里想的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排中
三、大胆尝试磁铁吸吸吸。
1、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与小伙伴交流结果。
四、大胆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五、拓展经验,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反思】
在开始上课时,我首先拿出块磁铁问:这是什么?现在想来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少不好。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的兴趣。我应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电冰箱的为什么能够没有锁照样关上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就会非常容易的得出答案。而且问题来自学生的中间,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经验,不是十分的困难。
在下面的环节就是学生玩自己的磁铁的时间。我是这样的安排的,首先让学生自己想法去玩磁铁,然后分享给大家。也就是说学生在玩之前先动脑思考,怎样去玩,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然后大家再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磁铁的性质。现在想来,是否能够让学生直接去玩,不先想。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玩的过程中,没有刚才一些其他学生的思考的限制,可能会有更好的玩法,这样可能有更好的发现。在学生在体验发现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
还有就是小组进行合作玩。我现在思考这个活动不适合人数过多的小组玩。可以两个人小组玩,这样合作,他们都能够参与进去,而且手中都物品。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半学生在操作,另一半在玩的情况。
我先现在的合作探究,需要学生在小组内,但是操作时候可以更为小的分组。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32、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工具用处大》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通过交流展示各种工具,初步感受工具的种类很多,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展示各种工具,初步感受工具的种类很多。
2、在观察操作尝试中感知工具的作用很大,发展综合能力。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收集各种工具。老师和幼儿到室外寻找特殊的工具。
2、卷笔刀、削苹果机,刨子,开瓶器。以及相对应的辅助用品。
活动过程:
一、尝试操作使用工具
1、师:“前几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今天让我们就来试试这些工具,看看它们有什么用。” (幼儿分别操作工具,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二、交流工具使用方法
1、师:“刚刚小朋友都使用这些工具,请你来说说你使用了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2、幼儿讲述使用过程和方法。
3、教师小结:这些工具有的是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的是在学习中用到的。
4、师:“桌子上还有一些工具请你看一看,玩一玩,它有什么用?”
5、分类并认识字卡。师:“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工具,按照不同的用途帮它们分分类。”(幼儿操作)师:“你为什么把这些工具都放一起?”(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出示字卡: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
4、再次分类及巩固。教师出示有字卡的篓子,请幼儿再次分类。师:“桌上还有一些工具我请几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并将它们分分类。(个别幼儿讲述、操作)
5、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特殊工具师:“老师这还有两样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农作工具并认识字卡。
6、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很多的工具它们有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农作工具。还知道了他们各自的用途。
三、总结认知激发探索。
出示锯子,提问幼儿这是什么?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教育幼儿要爱观察,爱探索,长大发明各种有用的工具。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33、大班综合活动《会说话的手》大班科学教案
让幼儿知道手的组成部分和作用,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手势所表达的含义,并根据手势进行创造性地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对学习各种手语感兴趣。能理解聋哑病人的不容易,懂得关爱残疾人。
设计意图
在一次关于聋哑人的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聋哑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十分好奇,说法不一;平时,孩子们对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充满着好奇,对手的组成部分和作用也会争执不下,常常会与同伴讨论谁的手厉害,可以做些什么能干的事情。不仅如此,在自主游戏中,发现孩子们很喜欢玩手影游戏,因此我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和产生的疑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手的组成部分和作用,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手势所表达的含义,并根据手势进行创造性地想象。
2、联系生活实际,对学习各种手语感兴趣。
3、能理解聋哑病人的不容易,懂得关爱残疾人。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手的作用,了解生活中常见手势、手语所表达的含义。
难点:对手势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范作数张、图画纸、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这是什么?谜面: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写字画画都用它,干起活来顶呱呱。
(幼儿自由猜谜底:手)
二、观察手的特点,了解手的组成部分和作用。
1、全体幼儿唱《我有一双小小手》,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自己的小手,看看它有哪几部分组成,(手掌、手背加上长短不同的五根手指组成了人最灵活的部分——手)
2、教师提问:我们的手有什么作用?
幼儿交流讨论后回答:吃饭、穿衣、写字、画画、做游戏等等各种事情都要用我们的手。
3、教师小结:我们的小手不仅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它还会说话!
三、通过游戏,理解常见手势表达的含义,并尝试根据手势进行创造性想象。
1、教师示范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手势,幼儿开心学。
A、老师用动作表示常见的手势(如1、2、3、4、5、6、7、8、9、10、真棒、爱心、OK、我爱你、再见、拒绝、握手、拳头、你好等等),幼儿开心学。
B、提问:你们能用会说话的手做个动作让小组的成员来猜一猜吗?(小组游戏)
C、指名个别幼儿用自己的小手上台表演不同的手势,请其他幼儿猜一猜,说一说。
2、玩一玩:手影游戏
教师:我们的手不仅会说话,还会变魔术呢,大家想不想看?
(观看视频:手影表演)
教师示范,利用投影仪做手影表演。(老师变一变,学生猜一猜)
老师表演简单的手影游戏:小猫、小狗、小兔、蝴蝶、老鹰、大象、小鹿、狼、鹅、小鸟、山羊等等(有点多),请小朋友们联想像什么,并跟着学一学。
3、组织幼儿玩“我‘说’你猜”游戏,启发幼儿用手势来表示一些活动。如鸟飞、鱼游、钉钉子、洗脸、刷牙、吃饭等。
四、体会聋哑人的不容易,懂得关爱聋哑等残疾人。
1、让幼儿体会感知聋哑人的不易。
A、还有哪些人只能用手势来说话?他们为什么要做手语呢?(激发幼儿关心聋哑人的情感。)
B、幼儿观看视频:手语表演的《感恩的心》。
教师:聋哑人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嘴不能说话,他们手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平时他们用会说话的手交流彼此的心声。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要伸出自己的小手,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
C、教师带领幼儿用手语表演《感恩的心》。
五、小结
教师:我们每天都看到的这双普通小手,不仅能干,还会说话;不同的手势动作,也会代表不同的意思,经过我们的巧妙设计更是变得这么有意思!
活动延伸:
1、在美术区开展手型添画活动。
2、请幼儿回家后教爸爸妈妈表演手语《感恩的心》。
3、开展“温馨手语”的活动。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能准确的说出手的组成部分,对于简单的手势也能清楚地说出其意思;此外,还会创编其他的手势来表达心中想法。手影游戏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整个教学活动气氛活跃;通过手语表演,进一步明白聋哑病人的不易,同时明白到要关爱聋哑病人;在创编手势环节,个别孩子思维发散还需要进一步去引导,想法显得有点局限。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34、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6.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7.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 塑料袋、小气筒、小气球若干、蜡烛、打火机、玻璃杯
2、每个幼儿《我爱学科学》(学前班秋季)1册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袋口密封、装满空气的透明塑料袋,让幼儿观察袋子里装了什么,给幼儿打开袋子摸一摸、闻一闻,说说发现了什么。
2、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小结:塑料袋里装着空气,空气无色无味,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二、找一找空气在哪里
(1)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
(2)每人拿一个塑料袋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3)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
提问:(1)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三、我们需要空气
(1)启发幼儿想象:如果没有空气,人、动物、植物会有什么感觉和变化?提示幼儿闭上嘴巴,用手指捏着鼻子片刻,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2)给幼儿做实验: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请幼儿想一想火为什么灭了。
(3)引导幼儿想一想:潜水员和宇航员的服装为什么是密封的,还要带着氧气筒?
小结:人、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才能生存》
(4)出示课本画图,让幼儿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在空气好的地方休息或游泳,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空气变好?
师小结: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尽量使用交通工具和没有污染的交通工具,不随地乱扔垃圾,减少工厂的废水污染,多种树木花草,就能是我们周围的空气更清新,身体更健康。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一个装满空气的密封塑料带让幼儿进行摸一摸,闻一闻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接着又让幼儿跟着我进行深呼吸,用鼻子吸,使得他们知道袋子里装的是空气,鼻子吸得也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着也摸不着,对我们特别重要。在幼儿找一找空气在哪里环节,我让幼儿用袋子捕捉空气、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空气的无处不在。活动中我亲自试验操作: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让幼儿明白燃烧也需要空气。让幼儿屏住呼吸,尝试没有空气的感觉;然后深呼吸,感受有空气的好处。在通过屏息让幼儿感受到空气的重要。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索活动使得幼儿了解了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的重要性。最后在让幼儿感受了空气的重要性之后树立幼儿环保的意识,并让幼儿自己说说怎么保护环境。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感觉我的言语比较多,导致了活动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35、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2.学会看整点、半点。
3.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准备:
1.设“钟表店”。
2.时钟一组一个,纸制时钟人手一个。
3.圆舞板、碰铃各18个。
教学过程:
1.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这些钟表什么地方时相同的?
2.通过观察比较钟表上都有时针、分针,共有十二的数字及数字位置的排列规律。
(1)师:每个时钟上都有什么?(时针、分针、1---12个数字)
(2)师:比一比、看一看,分针和时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
(3)钟面上数字的排列位置是怎样的?
3.幼儿尝试活动。
师:分针对准12走一圈,时针会怎样?时针走一格,分针会怎样?请幼儿拨动时钟试一试,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格,分针走一圈;相反,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格。)
4.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
(1)教师边拨钟边告诉幼儿分针指在12字上,时针指在几,就是几点整。
(2)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时针拨在1 上,分针拨在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在1和2之间,分针拨到6。
师:两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通过比较,幼儿认识半点,并掌握整点、半点之间的规律:整点时,时针指在每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
5.通过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掌握整点、半点。
(1)游戏《打开收音机》
师:谁听过收音机里是怎样报时的?让我们来听听收音机里是怎样报时的?(播放报时录音)
师:我们开始玩游戏,教师拨时间到几点整,圆舞板组模仿收音机里的声音,发出“嘟,嘟,嘟…”5声,碰铃组“叮”的一声,响声停止后说“北京时间几点整”。大家试一试,5点整,7点整……
如教师拨到几点半,圆舞板和碰铃组一起:“叮”的一声,响声停止后说北京时间几点半。大家试一试,1点半,2点半……
(2)我们再玩个游戏:看谁拨得快又准。
(幼儿人手一个纸制时针,教师说几点,幼儿用纸制时针拨出,看谁拨得快又准)
6.教师小结结束。
36、大班科学活动《落下来》优秀教案设计
一、活动内容:大班科学活动《落下来》
二、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下落时的现象,对物体的下落现象感兴趣。
2.能用记录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三、活动准备:纸杯、纸盘、泡沫积木、树叶、羽毛、软球、绳子、废弃的饮料等,数量之和多于幼儿人数。记录纸和笔。同样大小、颜色的手工纸每人一张。
四、活动过程:
(一)、观察一种物体的落下来
1.提出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落下来”的游戏。
师:我们知道在地球上所有的物品往上一抛,都会——(幼儿补充:落下来。)这个问题真的很简单!但是你是否注意到,每种东西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呢?又能否用清楚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呢?这可有点不简单了。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落下来的样子,等一会儿要请你表达。
2.教师操作,逐一让物体下落。
3.交流与总结。
(1)幼儿交流。
(2)教师总结: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把“落下来”这件事情表达得很清楚。有的注意到了落下来的声音,有的观察到了落下来的样子,有的发现了落下来的速度。很快!(开门见山地让幼儿带着任务观察物品落下来的现象,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经验准备。)
(二)、观察二种物体的落下来
1.提出任务。师:我们今天的玩的是落下来的游戏,下面请选择两样物体,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用动作解释“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观察它们的不同,并记录下来。教师在幼儿操作时的指导要点如下:
(1)注意了解幼儿是否遵守“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的规则。
(2)当幼儿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提醒它们记录下来。
(3)当幼儿记录有困难时,提醒它们用符号进行记录,也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记录的。(师悄悄提醒动作快的,已完成的幼儿互相交流;适度帮助动作慢的幼儿;关注督促沉溺于玩的幼儿)
2.交流与总结。
(1)幼儿交流自己的记录。
(2)总结物体下落现象的相关因素。师:大家通过观察、比较、记录,知道了物体落下来时有许多不同。可是,这些不同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根据幼儿的回答总结:可能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以及风力有关。)(这个环节的任务难度提高了,即要在前一个环节观察的基础上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并且从语言表达转为记录表达。)
(三)、探索让同样的纸出现不同的下落速度
1.提出任务师:(出示一张手工纸,使其落下)给你们一张同样的纸,使它下落的速度和我的不一样。看上去简单,其实不简单哦!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教师边与幼儿一同操作,边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指导要点如下:
(1)当幼儿出现折叠动作时,便上前鼓励,并与之比较两张纸的下落速度有何不同。
(2)当大多数幼儿受同伴影响采用折叠方法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除了折叠.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团、撕开等。)
3.交流与总结。教师在总结时可以让所有幼儿将变化后的手工纸与教师手中的手工纸一同落下,进行比较观察,鼓励幼儿设法使纸落得快一些。(在进行了两个环节的尝试、观察、比较和对下落相关因素的思考之后,这个环节尝试让幼儿解决问题,即如何让两张相同的纸下落速度不一样。)
(四)、结束
师:在“落下来”的游戏中,你们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努力思考和尝试,取得了胜利,为自己鼓掌吧!
(五)、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观察了这些物体是怎么样落下来的,请小朋友们回家后找找其他东西,看看它是怎么落下来的?你又能用什么方法让它改变下落的速度。(引发幼儿后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愿意去探索其他事物的落体现象。)
37、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时钟》
《认识时钟》适合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时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幼儿时常都能见到它,把幼儿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事物与现象转换为知识点传授给幼儿,从而达到我们幼儿教育的目标,了解钟面的构成,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
活动目标
1.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
2.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整点和半点。
难点:认读并能拨出整点半点。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人手一份纸片钟。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钟吧!
二、认识钟面,初步了解分针、时针以及它们的运转方向和关系。
(一)结合课件,幼儿观察时钟,师幼交流。
1.教师:钟面上有什么?有几个数字?分别是几?
2.师幼共同手口一致点数钟面数字1~12,初步感知顺时针方向。
(二)认识时针与分针。
1.教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2.教师:有几根指针?它们有什么不同?分别叫什么名字?
3.小结:又粗又短的指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
(三)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1.教师:时针、分针走得是一样快吗?谁走得快?它们是按什么方向行走的? (教师反复演示课件上的动态时钟)
2.小结:分针和时针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分针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
三、认读整点和半点
(一)认读整点。
1.提问:我们怎样认读时钟上的时间?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时针指在数字几就表示几点。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走一圈,时针就走一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字走向下一个数字,代表已经过去一个小时。如: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就表示1:00;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1就表示11:00 。
3.结合幼儿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习认读整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她是几点起床的?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点整?(7:00)小朋友在干什么?是几点整?我们用什么数字来表示?(8:00)
4.教师和个别幼儿任意说整点,全体幼儿来拨。
(二)认读半点。
1.提问: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当分针指在数字6又表示什么呢?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会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就表示半点。(出示表示半点的时钟)我们要看时针顺时针经过了哪个数字在前,就是几点半。如: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5和6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5,5在前,就表示现在是5:30。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9和10的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9,9在前,就表示现在是9:30。
3.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习认读半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是几点半来上幼儿园?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30)小朋友在干什么?几点半睡觉?用数字怎么表示?(8:30)
4.教师和个别幼儿说半点,全体幼儿来拨。
四、游戏“我拨你说,你拨我说”。
1.教师:请小朋友找一个或两个旁边的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来拨整点和半点,另一个或两个小朋友来说出他拨的整点和半点是多少?然后交换。
2.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拨”和“说”整点、半点。
五、幼儿完成操作卡。
1.全体幼儿完成操作卡连线,个别幼儿白板互动连线。
2.集体验证结果。
六、活动延伸
我们拿着操作卡和时钟回教室拨一拨我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好吗?
活动总结
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认识时间十分重要。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数学活动认识时钟,为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我也制作了课件,让幼儿充分进行感知和探索。在整个数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认识钟表的兴趣浓厚。
那么在活动开始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在引题的时候引用了“谜语”导入,让幼儿知道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时钟。接下来我出示了钟表,让幼儿认一认钟表的结构,并且找一找1—12这12个数字,他们所在的位置和所运转的方向,接下来通过课件演示,首先我先让幼儿了解了在钟面上时针是哪一根,分针是哪一根,并且了解了在钟面上走了一圈是什么概念,从而引出后面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得出结论,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一小时。
课件中时钟动态的行走让幼儿清楚地了解时针和分针,及它们的运转关系和方向,反复操作后,幼儿有所体会顺时针的运转方向。在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先让幼儿来认一认,给孩子主动探索的时间,然后我再告诉幼儿怎样来认读整点和半点。在幼儿拨整点和半点环节,我让全体幼儿来检查个别幼儿的钟面上整点与半点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有错误之处请大家帮助改正,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使幼儿又一次巩固认识了整点与半点,而且在游戏上学习,幼儿的兴趣也很浓厚。幼儿在连线操作环节,把时钟上的时间与数字表示的时间相连时,基本都正确了,说明幼儿还是掌握了。
38、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教案反思
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一.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溶解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不足之处:
1、很多幼儿活动中多以听和记录为主,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2、由于操作材料有限,不能每个幼儿都进行操作。
39、大班科学活动《多多鞋店》教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复习巩固10以内的连加。
2、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
3、通过游戏和模仿活动提高幼儿团结合作的能力,感受游戏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幼儿已经了解各种各样的鞋子的特征,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 ,反面都标有5元以内的价格,货柜,“货币”,记录卡,笔,购物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最近,我们开展了关于鞋子的活动,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许多鞋子,请大家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鞋子。幼儿自由介绍
二、基本部分:
1、 准备开超市:
师:小朋友现在想用鞋子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发言——最后经大家讨论决定开个鞋子超市
2、 分类活动:
师:可是,这些鞋子现在放的有点乱,小朋友可以想想,我们的鞋子可以按什么方法分分类,把他们放在柜台上呢?
师:咦,鞋底上都标上了价格,我们今天按价格来分类呢?
教师引导幼儿按不同的价格来分类
幼儿按鞋子的价格摆放相应的柜台
3、集体核对
4、选营业员
(1)师:小朋友看看我们商店里的柜台和商品都有了,商店里还却什么?(营业员,货价,钱,顾客)
(2)请小朋友讨论用什么办法来选营业员。
师:你们说说看,你们可以用哪些方法选营业员呢?
(3)选营业员,营业员就位
师:好,现在请营业员选择你喜欢的柜台。
5、游戏活动:
师:我们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今天的游戏和平时不一样,小朋友可以自由组合,3个人一家,一个管钱一个负责记录,还有一个负责选鞋子,每一家有10元钱,要一边买一边记,买一双记一次价格,要把钱全部用完,组合好的家庭就可以来领钱。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介绍自己买的什么,自己是怎样把钱用完的。
4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绿色食品》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说起绿色食品这个名词我们都不陌生,但或许在成人和小孩的心理都认为绿色食品就是一些绿颜色的食品如:西瓜、黄瓜、蔬菜等食品。其实绿色食品是有它真正的含义的,充分认识绿色食品并且了解怎样才能生产出绿色食品尤为重要,这是我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实践操作法,让幼儿自主操作,加深印象,在每个环节留给孩子更多的是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
活动目标
1.认识绿色食品标志,知道绿色食品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
2.通过活动,使幼儿知道只有有了干净的水源、纯净的空气,有了树木、草地的保护才会生产更多的绿色健康食品。
3.激发幼儿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充分认识绿色食品的含义。
难点:让幼儿了解怎样才能生产出绿色食品。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具准备:绿色环保标志、非绿色与绿色食品卡片、配套ppt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标志,直接引题。
1.请幼儿仔细观察标志上的图案,猜想像什么?
(直接引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标志上的图案,从而了解标志的真正含义。)
2.教师向幼儿讲解标志上图案所蕴涵的意义:绿色食品的标志由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组成,寓意为植被在阳光的照耀下长的枝繁叶茂,从而形成一片绿色的环境。整个标志为正圆形,寓意为保护。
3.幼儿操作:绿色食品、非绿色食品分类。
找一找,把绿色食品的放在有绿色食品字卡的一边,把非绿色食品放在有非绿色食品字卡的一边。
4.为什么这些食品不是绿色食品?可能是什么原因?
(以同样品牌的牛奶作对比。)
小结:同样的牛奶一个有绿色食品标志说明它是纯天然的食品,而另一个则是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往牛奶里添加了香料、防腐剂、色素等有害的东西,所以不能称绿色食品。
(在认识标志的基础上,尝试把所带的食品按照标志分成绿色食品和非绿色食品两大类,进一步加深对标志的认识,并通过验证比较给幼儿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
1.观看课件讲述:怎样才能生产出绿色食品? 看一看这些地方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加工成为绿色食品?
(1)奶牛在黑烟冲天的工厂旁的草地上吃草,提问:这里的牛奶、牛肉能否加工成绿色食品? 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2)农田里用脏水浇灌,旁边也有黑烟。
提问:这农田里生产的东西能加工成绿色食品吗?为什么?
(3)山清水秀风景地。
提问:这里的牛奶、牛肉能否加工?
成绿色食品?为什么?
2.师生共同总结:只有有了干净的水源、纯净的空气 ,有了树木、草地的保护才会生产出更多的绿色食品,我们就可以吃到更多的绿色食品,身体才会更加健康。
(本环节让幼儿了解怎样才能生产出绿色食品?是活动的难点,通过直观的教具,运用明显的对比,启发幼儿想象、了解生产绿色食品的条件。)
三.创造绿色环境从我做起。
1.讨论: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环境被污染的现象,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重点突出废旧电池和塑料制品的危害)
2.争做绿色小卫士。
幼儿相互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说。
(本环节的重要提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会有更多绿色的环境?”引起幼儿的共鸣。相互交流中产生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想法。)
3.户外实践
师:绿色小卫士们,现在我们一起用我们想到的办法去清洁我们的校园吧!
(通过活动使幼儿真正了解绿色食品来之不易,并且学会了看绿色食品的标志,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总结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制力弱,要求幼儿自觉抵制垃圾食品,还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耐心的对幼儿正确引导,达到教育幼儿拒食垃圾食品的目的。
4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时钟》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辨认出时钟上的整点、半点。
2.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用途,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课件PPT
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认识时钟,会看时钟的整点、半点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自我介绍,告诉小朋友今天要认识这个物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示谜语,让幼儿猜一猜引入课题。
二、认识时钟
1.出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时钟,告诉幼儿适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准确的告诉我们现在是几点了。
2.请幼儿观察钟面,去发现钟面有1-12的数字,两根针,细细长长那根是分针,胖胖短短那根是时针。认识时钟后,带领幼儿念一首关于时针和分针的儿歌。
三、认识整点:
1.跟幼儿分享《东东和时间的故事》,去观察东东在会看时钟了之后是怎么做的。观看后让幼儿仔细观察三个整点钟面的图片,去认识时钟的整点。知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的时候就是几点。
2.在认识了整点之后,出示另两个钟面,让幼儿去看钟面显示的是几点钟,然后确认答案。
四、认识半点:
1.出示《东东和时间的故事》中两张半点的图片,让幼儿去观察图片中的时钟,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认识半点,知道当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的时候,就是几点半了。
2.在认识半点之后,出示另两张图片,让幼儿看钟面上显示的是几点半,再次认识半点,加深印象。
五、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时钟,学习了看整点、半点。相信小朋友们再看到时钟的时候一定学会看时间了,希望小朋友们以后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做一个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相关文章
-
大班科学活动《时钟在说话》教学设计活动反思
-
大班科学活动《时钟在说话》认识时钟教案反思
-
大班科学活动《时钟在说话》认识时钟教案反思
-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时钟》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人在变》反思
-
大班科学活动《人在变》说课稿反思
-
科学活动《会说话的脸》小班教案
-
幼儿园科学活动《会说话的服饰》中班教案反思
-
大班综合活动《会说话的手》大班科学教案
-
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有趣的转动》
-
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会变的颜色》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掉下来啦》
-
中班科学活动反思性说课稿《认识5以内的序数》
-
中班科学活动公开课《有趣的转动》说课稿
-
中班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说课稿
-
中班科学公开课活动《认识5以内的序数》——反思性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