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首页 -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怎么会有声音》反思

时间:2022-12-17 09:30:07 A+

中班科学教案《怎么会有声音》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怎么会有声音》反思

1、中班科学教案《怎么会有声音》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信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设计了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让幼儿在活动中观察、尝试、探索和发现,培养幼儿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对声音感兴趣,有探究欲望。

  2.知道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震动大小决定色声音大小。

  3.大胆尝试,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及动手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震动会产生声音

  难点:知道震动大小决定声音的大小

  活动准备

  各种常见声音的音效、各种乐器、几种常见的生活物品

  活动过程

  入场:跟随音乐《大猫和小猫》入场,感受声音的大小关系。

  (一)导入

  师:“今天除了我们的客人老师之外,还有几位小客人也来了,请小朋友听一听,猜猜看,它们是谁?”

  播放四种小动物音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看小朋友猜的对不对 。(二)感知生活中的各种声音1.师:“今天小动物们来,是想请小朋友们帮一个忙,什么忙呢?昨天晚

  上小动物们听到了一些声音,想请小朋友帮忙听一听这些都是什么声音。”

  播放大自然当中的各种音效;风声、雷声、鸟叫声、流水声等。

  师:“小动物们说谢谢小朋友,今天晚上他们可以睡一个安稳的觉了。”

  2.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声音,小朋友想一想,除了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之外,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感受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声音。

  3.尝试让自己的身体也能发出声音,请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师:“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可不可以发出声音来?”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请小朋友一起来试一试。

  (三)探究声音1.师:“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声音,那声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想法。

  2.出示小鼓,请幼儿尝试让它发出声音。

  教师出示小鼓:“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怎么样能让它发出声音?”请小朋友试一试。

  3.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震动大小决定声音的大小。

  将小米粒和小豆子放在小鼓上,敲打小鼓,观察小米粒和小豆子的变化, 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震动能产生声音。物体振动越大声音越大,物体振动小, 声音就小。

  (四)操作探究,尝试让物品发出声音

  1.给幼儿准备充足的乐器,让幼儿幼儿自由探索让其发出声音,鼓励幼儿说一说让其发出声音的方法。

  小结:让物品震动发出声音有多种方法:敲、打、拍、碰、摇、吹等

  2.每人选择一种乐器,尝试让它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师:“刚才小朋友都当了一回大猫和小猫,现在让我们手中的小乐器也来当一回大猫和小猫吧!”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手中乐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3.生活中有很多的声音,有好听的也有不好听的,放引导幼儿知道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制造噪音,保护环境。

  (五)音乐游戏——大鼓和小鼓

  请幼儿每人选择一种能发出声音的自制乐器,和小动物们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

  1.师:“今天,有两只小动物要去参加森林音乐会,想邀请咱班的小朋友一起参加,想去么?”

  2.师:“一只是大象,它准备的是大鼓,一起来模仿大鼓会发出什么声音?”

  请幼儿来模仿大象敲大鼓的声音。

  师:“还有一只是小狗,它准备的是小鼓,它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请幼儿来模仿小狗敲小鼓的声音。

  跟随音乐一起来为大象和小狗伴奏。

  (六)结束

  带上我们的小乐器和大象、小狗一起去参加森里音乐会吧!

  活动总结

  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本节活动课幼儿基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虽然选题为声音,但是打破了幼儿园原来科学《声音》活动中的传统定位和一贯模式,坚持以听声音、玩声音、辨声音等游戏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猜想,让孩子们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大胆探索,让孩子们在不断的验证、交流中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

  对于本次活动中材料的收集与使用,我更是动了一番脑筋。如何将材料生活化、简单化、高效化是我追求的目标。于是我收集了孩子们常见的各种口香糖瓶子,将每四个瓶子装一个小篓子,这四个瓶子中一个是空的,其他三个瓶内分别装着硬币、米粒,还有豆豆,而装豆豆的瓶子里有的装一粒,有的则装许多。这些平常而熟悉的东西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听听、猜猜、玩玩中感知了声音的一些简单规律,了解了声音的一些秘密。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始终投入其中。由此可见,操作材料的选择不以贵为重,而在于精和活,在于能在不同的环节中高效、反复的使用。

  另外,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如何使“自主味”体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我需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地方。

2、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有膨胀的初步经验。

物质准备:

  1、黄豆、黑木耳、白木耳、海带、香菇膨胀与未膨胀各一份。

  2、面膜纸、小铁球、胖大海、核桃。

  3、记录表一张。

  4、微波炉、黄油、糖、爆米花专用玉米、纸袋或微波专用玻璃碗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察,感知物体的膨胀。

  1.师出示未膨胀的黄豆、黑木耳、白木耳、海带、香菇,引出课题。"今天,老师从家里厨房里带来了一些东西给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2.师提出要求:"老师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也放了两盆这样的东西,请你们看一看、也可以轻轻地摸一摸,比较这两盆里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观察比较,师适当引导。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知道物体遇水膨胀。(9分钟)

  1.集合,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它有什么不一样?"

  2.师小结:"有的干、有的湿;有的硬、有的软;有的小、有的大。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是怎么变成这样大大的?(启发放入水中)放到水中就能变大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3.幼儿第一次实验,集合。师:"变大了吗?原来白木耳吸水会变大,我们把这种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知道有些物体能膨胀而有些不能膨胀。(11分钟)

  1.师引发:"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到水里都会变大膨胀?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面膜纸、小铁球、胖大海、核桃,请你们再去做实验。"

  2.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在实验前先猜测,并做记录,实验后,将实验结果记录。

  四、幼儿吃"爆米花",享受膨胀食品的乐趣。(5分钟)

  1.师出示玉米,问:"玉米能膨胀吗?爆米花怎么做呢?"

  2.师将玉米放置微波炉,制作爆米花。(微波炉爆米花制作过程)

  3.师幼一起吃香喷喷的爆米花。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3、中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含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信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设计了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让幼儿在活动中观察、尝试、探索和发现,培养幼儿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对声音感兴趣,有探究欲望。

  2.知道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震动大小决定色声音大小。

  3.大胆尝试,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及动手能力。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常见声音的音效、各种乐器、几种常见的生活物品。

活动过程

  入场:跟随音乐《大猫和小猫》入场,感受声音的大小关系。

  (一)导入

  师:“今天除了我们的客人老师之外,还有几位小客人也来了,请小朋友听一听,猜猜看,它们是谁?”

  播放四种小动物音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看小朋友猜的对不对 。

  (二)感知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1.师:“今天小动物们来,是想请小朋友们帮一个忙,什么忙呢?(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昨天晚上小动物们听到了一些声音,想请小朋友帮忙听一听这些都是什么声音。”

  播放大自然当中的各种音效;风声、雷声、鸟叫声、流水声等。

  师:“小动物们说谢谢小朋友,今天晚上他们可以睡一个安稳的觉了。”

  2.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声音,小朋友想一想,除了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之外,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感受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声音。

  3.尝试让自己的身体也能发出声音,请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师:“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可不可以发出声音来?”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请小朋友一起来试一试。

  (三)探究声音

  1.师:“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声音,那声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想法。

  2.出示小鼓,请幼儿尝试让它发出声音。

  教师出示小鼓:“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怎么样能让它发出声音?”

  请小朋友试一试。

  3.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震动大小决定声音的大小。

  将小纸片放在小鼓上,敲打小鼓,观察纸片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震动能产生声音。物体振动越大声音越大,物体振动小,声音就小。

  (四)操作探究,尝试让物品发出声音

  1.给幼儿准备充足的乐器,让幼儿幼儿自由探索让其发出声音,鼓励幼儿说一说让其发出声音的方法。

  小结:让物品震动发出声音有多种方法:敲、打、拍、碰、摇、吹等

  2.每人选择一种乐器,尝试让它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师:“刚才小朋友都当了一回大猫和小猫,现在让我们手中的小乐器也来当一回大猫和小猫吧!”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手中乐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3.师:“今天,我把平时被大家随手扔掉的瓶子、罐子、木棍、木块等废旧材料也请到了我们的活动室,请小朋友来想想办法,看能不能也让它们也发出好听的声音来,变成一种乐器呢?”

  引导幼儿知道废旧物品可以再利用,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4.生活中有很多的声音,有好听的也有不好听的,放引导幼儿知道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制造噪音,保护环境。

  (五)音乐游戏——大鼓和小鼓

  请幼儿每人选择一种能发出声音的自制乐器,和小动物们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

  1.师:“今天,有两只小动物要去参加森林音乐会,想邀请咱班的小朋友一起参加,想去么?”

  2.师:“一只是大象,它准备的是大鼓,一起来模仿大鼓会发出什么声音?”

  请幼儿来模仿大象敲大鼓的声音。

  师:“还有一只是小狗,它准备的是小鼓,它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

  请幼儿来模仿小狗敲小鼓的声音。

  跟随音乐一起来为大象和小狗伴奏。

  (六)结束

  带上我们的小乐器和大象、小狗一起去参加森里音乐会吧!(伴随音乐离场)

教学反思:

  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提升、有发展,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拓宽了幼儿视野,提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为幼儿今后科学探究精神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4、中班科学教案《糖怎么不见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饮料、杯子、勺子、温水、米、沙子、盐、糖、果汁粉、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请小朋友们和喝一喝,再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讨论)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朋友说饮料是甜,因为里面放了糖。那你们有没有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呢?(个别幼儿回答)

  4.师:哦,小朋友们没看见糖,糖消失不见了。

  (二)示范操作,展示溶解现象。

  1.探索糖的溶解。

  (1)师:饮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

  (2)师:哦,糖在水里,接下来老师用勺子来搅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呢?(幼儿回答)

  (3)师:哦,糖它躲到水里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2.探索盐的溶解。

  (1)师:老师这还有盐,你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看看盐会不会躲到水里?(个别幼儿上来操作,指导幼儿通过搅拌让盐溶解。)

  (2)师:小朋友们发现盐也不见了,原来呀,糖和盐通过搅拌溶解到水里了。

  (三)组织幼儿进行探究实验,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师:等一下小朋友要进行分组实验,老师给每一组的小朋友准备了杯子、勺子、温水、米、珠子、盐、糖、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上的图片是老师准备的物品。等一下请小朋友们分别将珠子、米、盐、糖放到杯子里,并搅一搅,看看哪些东西会像糖一样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并在能溶解的物品后面"√"不会溶解的"X"。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2.幼儿实验,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将米、珠子、盐、糖放到水中的变化。

  3.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发现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个别幼儿回答)

  (2)师:哦,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米、珠子放到水中是不溶解,盐、糖放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动结束。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溶解,也有很多东西不能溶解,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观察、发现,然后再来告诉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主要让孩子们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的问题。活动开始时让孩子们来看看,外观是怎么样的;尝一尝,味道怎么样?孩子们都尝出是糖的味道。接着引发孩子们思考: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样呢?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的过程,孩子们感知了溶解这个概念。在组织交流时,幼儿都知道糖在热水里先溶解,课堂氛围较好。

  活动中通过孩子们的相互讨论还想出了雪、冰块、盐、奶粉等易于溶解的物品。回家后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下溶解的实验,激发孩子们自己探索的欲望。

5、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多米诺游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受力的连续性和阻断性的现象,体验游戏的乐趣。

  2、在尝试中,掌握摆放的技巧:如直线时积木的距离、拐弯时积木的距离。

  3、知道与同伴要主动合作,能与同伴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积木,卖当劳广告。

活动过程:

  一、欣赏广告,引发活动兴趣。

  1、提问:"刚才广告中,积木怎样了?我们一起用身体动作学一学。"

  2、"想不想和同伴一起试一试?"

  二、幼儿操作。搭直线

  1、教师主要观察幼儿的合作情况。在此环节帮助幼儿建立合作意识。

  2、个别指导:"你们的积木倒下去了吗?""中间发生什么问题,等会请你们这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第一次讨论。

  1、提问:"刚才你和谁合作的?怎样完成的?""在排直线的时候,你们发现哪些有趣的事?"

  2、小结:用幼儿的语言总结在搭直线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第二次操作。

  "刚才请小朋友练习搭直线,现在请小朋友和伙伴任意搭,想排什么形都可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要推倒。

  五、幼儿操作。

  1、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不做技术指导。

  2、提醒动作慢的幼儿提高效率。

  六、第二次讨论。

  1、每组分别上来把积木推倒,大家一起分析原因。在推之前,教师提醒幼儿观察拐弯时积木间的距离。

  2、每组请幼儿自己总结。

  七、游戏: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结束。

  "刚才我们分小组玩的真开心。想不想大家一起搭。时间关系,我们就搭卖当劳的M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一直积极的反复尝试,但由于在此之前孩子对积木的比较少,对于摆放的一些方法还有所欠缺,如:间距的排列、花式的排法等,而直接将积木与机关进行了组合,导致老师不仅要求提的多,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更多。本节活动可以先组织第一课时,帮助幼儿知道玩骨牌的方法后再尝试,本节活动就是让孩子们自己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

6、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含反思

设计背景:

  让幼儿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人为因素让不同的声音组合成有节奏的乐曲。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所有的幼儿有兴趣参加,并能感知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活动难点:

  用不同的物体组成乐曲伴奏。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 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 分组活动:

  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

  “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

  “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 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

  “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请你们猜一猜, 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

  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

  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

  “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

  “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

  “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

  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科学活动,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但现在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教学准备上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7、中班科学教案《动物运动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从不同的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判定某一物体所处的位置,初步理解物体的排列位置因起始方向的变化而不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动物运动会”课件、小动物图片若干、房子图卡、幼儿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以“小动物参加运动会”引入活动,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的数。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运动会吗?

  幼儿1:知道,就是比赛

  幼儿2:有赛跑、游泳、打球

  幼儿3:还要评出冠军什么的。

  师: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开运动会,(出示小动物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来了几只小动物?它们是谁?

  幼:有狮子、小羊、兔子、牛、猪,一共五只小动物。

  (孩子们运动会还是比较熟悉的,可是老师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孩子们诸多的讨论。孩子们对动物运动会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过来,并且很快数出动物的数量)

  二、游戏:“小动物排队”。

  教师引导幼儿用序数词正确表述物体在数列中的位置。

  师:五只小动物很快排好了队伍,(出示图片2)请小朋友说说小猪排在哪里?

  幼儿1:小猪排在第四。

  师:你是怎么数的?(请这名幼儿示范点数)(教师提问各种动物排在哪里?)

  师:你们对小猪排在哪里有不同意见的吗?

  幼儿2:排在第二

  师:你也来数数怎么是第二呢?(请这名幼儿示范点数)

  (让幼儿掌握序数词是本环节的重点,教师的提问是小动物排在哪里而不是排在第几,能较好的达成目标一。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对序数的掌握是比较清楚的,能很快说出每种动物所处的位置。教师抛出问题“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排列位置,引出下个环节。)

  三、引导幼儿初步理解物体的排列位置因起始方向的变化而不同。

  师:为什么小猪一会儿是排在第四一会儿又排在第二了呢?

  幼儿1:第四是从这边数起的(中班孩子还分不大清楚左右),第二是从另外一边数的。

  幼儿2:从不同边数第几就不一样了。

  师小结:判断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时,由于方向的不同,物体所处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相对性问题在序数的判定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幼儿学习序数中的难点问题。本环节通过让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孩子们很快明白了数排列变化的问题。)

  四、以“比赛开始了”(出示图片3)复习判断5以内物体所处的位置。

  师:小动物们开始比赛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比赛什么项目?

  幼儿1:是赛跑啊

  师:请小朋友们来说说ⅹⅹ动物排在第几,从哪开始数的?

  (本环节让幼儿根据上面所学的经验,从不同的方向数出动物的排列次序)

  五、幼儿操作活动,复习5以内的序数,进一步理解序数的含义。

  1、出示房子图卡,认识小动物的新家,根据小动物身上的数字把小动物送到相应的楼层。

  2、“快乐的郊游”,根据提示画出动物的相应位置。

  3、“找一找,连一连”,根据两次动物排队的次序,按要求写出动物每次的各是第几位。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学会了5之内的单向序数,初步建立了序数的概念,并且能按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顺序进行点数,为今后学习不同的方位序数奠定了基础,也为幼儿在生活中自己的位置找准了坐标。整节活动环节安排比较合理,,思路也比较清楚,幼儿所学效果较好。具体体现在:

  1、关注幼儿对序数词的掌握。序数词的掌握是序数教学的重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能关注幼儿是否已经正确掌握序数词,借助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演示,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

  2、渗透物体排列位置的相对性问题。相对性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在序数判定中,即物体排列的位置不变,但对其所处位置的判定会因起始方向的不同而改变。在本次活动活动中,教师能用很自然的问题“为什么小猪的位置有的小朋友说是在第二,而有的小朋友说是第四呢?”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让幼儿初步理解从不同的方向点数,其结果是不同的。

  3、注重通过操作和游戏进行学习与巩固。学习序数不仅要让幼儿掌握序数词,而且应注重让幼儿在积极操作的过程中,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运动会”的游戏情节,先出示五只小动物,在幼儿点数数量的基础上说说“什么小动物排在哪里?”让幼儿学习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说出某个动物在整排动物中的序数;接着出示动物比赛的图片,让幼儿说说哪只动物站在哪条跑道,帮助幼儿利用刚学的有关对序数的认识解决新的问题;最后让幼儿操作练习,按幼儿能力不同分成三组,投放难度不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4、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深奥的序数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软件,整个活动以小动物运动会的形式,贯穿始终。每当电脑显示小动物参加比赛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欲望,同时电脑又以不同的声音来判断幼儿回答的正确与错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优化了教学情境

不足之处:

  1.生活即课堂,可以将幼儿学到的知识经验应用到幼儿的生活当中,如可增加幼儿排队的环节,让幼儿说说自己排列的位置。

  2.整个活动的信息量不是很饱满,活动时间偏短,可以增加幼儿操作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幼儿尝试做各种难度的练习。

  3.注意避免活动中的无效提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很重要,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但是在活动一开始,教师的导入就显得有点走过场,“你们知道什么是运动会吗?”,属于与目标无关的无效提问,没有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集中教育活动时间。

8、中班科学教案《分一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和辨别能力。

  3、启发幼儿比较物体的多少。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实物卡若干张(颜色和叶子数量不同的萝卜),贴有不同颜色和数量圆点的磁性筐子4个。幼儿《数学》P14页《采蘑菇》。

活动过程:

  一、分一分地里的萝卜

  1、将萝卜图片随意贴在黑板上。兔妈妈种了许多品种的萝卜,它想请我们将这些萝卜分分类,你能分吗?幼儿说说分类的方法(按颜色分、叶子的多少分)。

  二、收萝卜

  1、出示磁性筐子 引导幼儿观察筐子上标志所代表的意思(6 个红圆点筐子是收6个有6片叶子的红萝卜)。

  2、兔妈妈说想请小朋友能按它的要求把萝卜收到筐子里,教师示范收1个筐子的萝卜,但故意收错,让幼儿来检查发现,巩固对筐子上标志所代表的意思的理解。另请4名幼儿上来操作。

  三、集体操作,采蘑菇

  1、翻开《数学》P14页,今天,兔妈妈又要叫小兔按筐子上的标志要求去采蘑菇,可小兔们不知怎么采。想请小朋友帮忙。引导幼儿观察筐子上的标志,并表达出来。

  2、幼儿帮小兔帖上与其筐子上标志相同颜色与相同圆点数量的蘑菇粘纸。

  3、引导幼儿用点数的方法检验自己粘贴的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赶紧纠正。

  4、 引导幼儿比较哪只兔子采的蘑菇多,哪只采的蘑菇少。

  5、 点评。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气氛是较活跃的,大部分孩子也掌握了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操作也基本是正确的。但在第一过程中,按第一特征(颜色)分类是较明显的,按第二特征(叶子的多少)分类时,由于叶子多少画得不够明显,是在老师的提醒下分出来的。在第三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标志并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已在第二过程讲解的很清楚了,这样就觉得太烦了,而且时间也不多了。另外,在黑板上操作收萝卜时,地里的萝卜比应收的萝卜多出两个,并引导幼儿别收错了。由于受到书上操怍材料的局限性(应采的蘑菇是刚好的),这样就出现了第三过程比第二过程简单的现象。

  通过这个活动,让我认识到了教师制作教具时,应注意可操作性。在集体操作时,教师不要偷懒,自己设计操作材料,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9、中班科学教案《摩擦起电》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

  2、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35根吸管,两只气球、红黄蓝三色鱼数条,红黄蓝框三个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出示吸管,碎纸片)

  1、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变!(吸起碎纸片)

  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动作)

  2、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先幼儿猜想,后教师实践)

  3、幼儿操作: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啊?那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一起变变变。

  (教师巡回指导,一边念咒语多次操作)

  4、交流经验:请成功的小朋友来讲讲经验,你是怎么做的,用???哪些部位?

  二、帮猫妈妈钓鱼

  1、引入情境:猫妈妈刚刚打电话给我,她听说我们小朋友会变魔术,很好奇。猫妈妈有一个鱼塘,鱼塘里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小鱼,(.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她来钓鱼,红色的小鱼放在红色的鱼框里,蓝色的小鱼放在蓝色的鱼框里,那黄色的呢?那我们要用什么好办法来帮猫妈妈钓鱼呢?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帮猫妈妈把鱼送回去后,进行经验交流:你钓了多少条小鱼?有没有放对位置?

  三、结束环节

  1、用气球摩擦头部,猜猜气球会不会黏住头发?

  2、两个气球同时摩擦头部,看看两个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回家后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

  活动反思:

  “摩擦起电”是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设计的一个大班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猜想、验证、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述,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通过该活动,孩子们对摩擦能产生静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没有对孩子的回答给予肯定。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注意贯彻“做中学”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重视与幼儿间的交流。

10、中班科学教案《蔬菜一家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蔬菜的名字和外姓特征。

  2、感受蔬菜的多种多样。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拟人化的蔬菜(在青菜上帖上五官和四肢,打扮成老奶奶;辣椒的一家)。

  2、幼儿收集各种蔬菜(在家里向爸爸、妈妈了解一种蔬菜的名称及外型特征)。

  3、剪好的五官,四肢(用即时贴)。

  4、幼儿围坐成半圆型。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青菜奶奶的生日。

  --(出示青菜奶奶)"我是青菜奶奶,今天,我特别的高兴,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得去准备准备,等会儿我的孩子都要来为我庆祝生日。"--(出示辣椒的一家)辣椒爸爸:"青菜奶奶在家吗?""谁呀?""青菜奶奶。我是胖胖、绿绿的灯笼辣椒。"辣椒妈妈:"青菜奶奶,我是长长、绿绿的辣椒。"辣椒娃娃:"我是红红的,光光的小辣椒宝宝。"青菜奶奶:"欢迎,欢迎!"辣椒一家"祝青菜奶奶身体健康,生日快乐!"青菜奶奶:"谢谢,请坐,快请坐。"说说我知道的蔬菜。

  --猜猜还会有哪些蔬菜会来给青菜奶奶庆祝生日呢?

  --幼儿用一句话来介绍自己带来的蔬菜。如:细细长长的黄瓜,红红的番茄,穿着紫外衣的茄子,带着小红帽的菠菜等。

  --幼儿自相应的五官、四肢粘贴在蔬菜上。

  --说说自己打扮的是谁。

  二、给青菜奶奶庆祝生日。

  --教师扮演"青菜奶奶"幼儿扮演蔬菜娃娃,给"青菜奶奶"庆祝生日,如:"我是胡萝卜姐姐,祝青菜奶奶生日快乐!""我是小小洋葱头,祝奶奶健康快乐!"--在生日歌的乐曲声中,幼儿唱唱、说说,互相交流。

活动反思:

  蔬菜家族的种类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复杂,这给幼儿认识蔬菜带来了一定难度,而且蔬菜对于幼儿来说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来源。选幼儿在进餐时,我发现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挑食、偏食现象十分严重,对自己不喜欢的蔬菜有呕吐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教育幼儿要合理膳食,多吃蔬菜。于是我设计了“蔬菜一家子”这一活动。

  这次教学活动我以青菜奶奶过生日,蔬菜朋友来庆祝生日来进行导入,让幼儿在富有节日气氛的环境中,很快的被带入主题,并且在短时间里就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前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经管这些经验比较直观、肤浅、但是由于是幼儿亲身感受的,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的联系,总能激活幼儿的兴奋点,使科学探索活动顺利的展开。我首先问小朋友,你们猜猜看,会有谁呢?为幼儿陈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回忆对蔬菜的已有认识这一活动做为铺垫,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蔬菜的形,了解其名称和特征,教学中,我采用了图片和蔬菜结合的方式,让小朋友更直观、更真实的观察蔬菜,并让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讲一讲,扩展对蔬菜的进一步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青菜奶奶生日”为导火线,引出各种蔬菜为她庆祝生日来知道蔬菜的名称。并请幼儿在小朋友身上找一找与蔬菜相同的颜色。这样做目的是达到幼儿之间互动的效果。然后,我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是什么,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加深对蔬菜的认识,这一环节中我还请幼儿去告诉自己的好朋友自己喜欢吃什么,并问一问好朋友喜欢吃什么,进一步展示幼儿之间互动的效果。其中我还出示蔬菜排行榜,让幼儿将自己喜欢吃的蔬菜贴在最喜欢吃的蔬菜的下面。这样做一是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蔬菜名称与外形的认识;二是教育幼儿样样蔬菜都要吃,才能达到营养均衡的效果,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最后,我让幼儿把蔬菜娃娃贴上五官,并在音乐《生日歌》的音乐声中,为“青菜奶奶”过生日。

  我觉得可以在这一环节中增设一个在每个小组里放几样蔬菜,让幼儿去来摸一摸蔬菜的形状、说一说蔬菜的颜色,闻一闻蔬菜的气味,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11、中班科学教案《生蛋熟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运用一些方法区分生蛋与熟蛋,乐意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盘子,盘里放着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红苹果标记、抹布若干

  2、篮子四个,在两个篮子上贴红苹果标记,装好盐水的透明塑料桶、一次性杯子、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的盘子里有什么呀?有几个蛋宝宝?

  (评析: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蛋宝宝上了,同时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引导认识生蛋与熟蛋,能利用旋转区分生蛋与熟蛋。

  1、这俩个蛋宝宝他们特别喜欢玩转圈圈游戏,你觉得他们谁会转得快,谁会转的慢呢?(幼儿猜测)现在就请小朋友帮他们转一转,你一边转一边可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哦,然后在转的快的蛋宝宝上贴个红苹果。转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弄碎了。

  2、引导幼儿大胆的转动两个蛋宝宝,然后在转得快的蛋上贴个红苹果。教师适当的介入,指导。

  3、提问:谁来说说你的转圈游戏结果?为什么有的蛋宝宝转的快,有的蛋宝宝转的慢呢?

  4、刚才小朋友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为什么呢,,我们把蛋宝宝剥开来就知道了。剥蛋你们会吗?怎么剥呀?我们把转得快的鸡蛋剥好了放在贴有红苹果的杯子里,转的慢的蛋宝宝放在盘子里。壳剥在盘子里。

  5、剥开来之后你发现了什么?[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转的快的蛋宝宝是什么蛋?转的慢的又是什么蛋呢?生蛋和熟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可以把熟蛋掰开,然后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幼儿讨论)

  6、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生蛋的蛋黄和蛋清是流动的,所以转得慢些,熟蛋的蛋黄和蛋白是凝固在一起的,所以转得快些。教师边小结边在记录表上记录画标记,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区分生蛋和熟蛋了。

  (评析:利用转圈圈的游戏情景,充分调动了幼儿操作的兴趣,让幼儿在猜猜、试试的步骤中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转的快慢的结果,验证快慢的原因,从而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在此过程中凸显了师幼互动的成效。)

  三、引导运用盐水分辨熟蛋生蛋。

  1、除了用转圈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有有一个办法可以分辨生蛋和熟蛋。看,这是什么?(盐水)这是放了盐的盐水,这是熟蛋,这是生蛋。请你猜一猜,生蛋放在盐水里会怎样?熟蛋放在水里又会怎么样(幼儿自由猜测)

  2、说了那么多,接下来就请小朋友选一个生蛋或者熟蛋放在盐水里,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幼儿操作,观察生蛋与熟蛋在盐水里的结果)

  3、谁发现了用盐水区分生蛋与熟蛋的秘密了?(幼儿交流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熟鸡蛋放在盐水里会浮起来,生鸡蛋会沉下去。(教师在记录表上记录)

  (评析:再一次给予幼儿探究发现的机会,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与同伴一起合作,幼幼互动,生动有趣,使孩子真正的做活动的主人,最终他们用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和讲述,掌握了用盐水区分生熟蛋的方法)

  延伸活动:

  除了用转圈和放在盐水里的两种方法区分生蛋熟蛋,你还有什么方法能区分熟蛋和生蛋吗? (摇一摇;听一听,用手电筒照一照等)。你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

  (评析:激发幼儿持续探究的欲望,将幼儿的探究不断的引向深入。)

  活动反思:

  《生蛋熟蛋》这个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活动中注重体现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即教师注重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己寻找答案,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将传输知识的过程变为师幼共同探讨知识的过程。

  在一个一个的问题情景中,我放手让孩子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转一转、敲一敲、剥一剥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会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因此在小结区分生蛋熟蛋时,师幼共同小结,采用了记录的方法,用形象的标记记录展现了生熟蛋旋转的快慢,生熟蛋在盐水中的沉与浮,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12、中班科学教案《谁会这样》含反思

活动目的:

  1.感知各种动物的运动特征.

  2.初步学会唱《谁会这样》,并能用动作进行表演.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小鸟头饰一个,《小鸟飞》和《谁会飞》磁带录音一盒.小鱼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1.律动:伴随着小司机的音乐入室.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司机开车的动作,边唱歌边进活动室.

  2.师幼问好.

  师:小朋友们好.

  3.练声:布谷鸟

  第一遍:要求用自然的声音练唱.

  第二遍:能配上动作进行练唱.

  4.学唱歌曲:

  (1)以谈话的方式引入,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练声歌里的布谷鸟给你们出了个题目,现在大家一起来听听它说了什么?

  (1)你们知道谁会飞?

  (2)它是怎么飞?

  幼儿自由回答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出示小鸟头饰,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你们看看我请来的这只小鸟,它是怎么飞的?

  (3)师扮演小鸟角色表演歌曲,引导幼儿理解歌词(来源:快思教案网)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13、中班科学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水不见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经验准备: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了解幼儿对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儿经验准备:

  感知水的流动性,在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一些操作材料,会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尽量不洒出来。

  3、材料的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每组一盆水;海绵、布、积木、餐巾纸、乒乓球等材料若干。

  每人一张记录卡,一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一个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3、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象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每位幼儿选择材料进行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没有?

  水变不见了用√表示,水没有变不见用×表示。五)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等等。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紧紧贯彻《纲要》精神,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幼儿的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幼儿进行了两次主动探索尝试活动,认识了物体的吸水性,有的东西能把水吸掉。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强调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动手能力,发展了幼儿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师生感情融洽,幼儿专注投入,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由于我对每个幼儿的尝试活动都给予肯定、鼓励,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二、幼儿尝试精神的潜能是存在的,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样孩子们就能得到充分发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三、尝试操作提高了幼儿的各种能力,既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理解了溶解的含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14、中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会滚》含反思

  设计意图:

  滚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像车轮的滚动、皮球的滚动、、、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了《什么东西会滚》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按试验的基本要求及程序对物体进行预测、试验和验证。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会滚物体与不会滚物体的各自特点。

  3.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意见,体验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记录表3张,打钩标记若干,打叉标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皮球、卷筒、易拉罐及牛奶盒和各种形状的积木等。

  3.斜坡3个。

  活动过程:

  一、 指认材料,引导幼儿说一说哪些物体会滚动。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东西,看看有哪些呀?(教师带领逐一指认)

  *幼1:有皮球、易拉罐

  *幼2:牛奶盒、积木

  *师: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会滚吗?(幼儿猜测)

  *幼:我觉得皮球和易拉罐会滚。

  *师:老师为每组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

  你觉得会滚,就贴上打钩的标记,觉得不会滚,就贴上打岔标记。谁来猜一下?

  (评析:这是活动的开始部分,直接出示各种材料,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猜一猜并记录的方式,萌发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来看一看,你们觉得皮球能滚动的,给它贴上打钩的标记,其他小朋友有没有不同意见?依次检查。

  二、做滚动的试验,验证预先的猜测。

  *师:是不是像小朋友猜的那样子,我们可要来试试看,请你们分别把每样东西放在斜坡上试一试,看看这些东西会不会自己滚下来。如果是滚动的就贴上打钩标记。不会滚动的就贴上打叉标记。

  *师:谁愿意先来试一下?(请个别幼儿试好并做记录)

  *幼:老师你看,皮球滚下来了。皮球会滚我选打钩标记。

  *师:我们每一组都有一块斜坡,那怎样玩才能玩的开心呢?(要像滑滑梯那样,排好队试好再做记录)

  *师: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幼儿实践操作)

  (评析:这个环节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幼儿试验好一个,做好一个标记记录。)

  *师:我们来看一看,猜出来的和试出来的一样吗?集体验证。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提供了斜坡,让幼儿把每样材料都放在斜坡上实践操作,看看会不会自己滚下来,这里用游戏的形式操作,即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充分体现,还知道“滚”的含义,实践中出真知。)

  三、发现滚动与不会滚动物体的差别。

  *师:你们看看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它们为什么会滚呢?

  *幼1:它们是圆的。

  *幼2:它们没有角,所以会滚。

  *师:看看不会滚的物体,它们为什么不会滚呢?

  *幼:它们不是圆的,有角。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没有角、有圆面的东西会滚动。

  *师:刚才我们通过亲手试验,找到了会滚的东西,请小朋友把会滚的东西放在这个打钩的箱子里,不会滚的东西放在打叉的箱子里。幼儿根据标记分类滚动的物体与不会滚动的物体。

  (评析:这一环节是对前二个环节预测、试验,而得出的验证结果,通过对比的方式,自然而然得出没有角、又圆面的东西能滚动。)

  四、根据有无圆形面推测生活中的其他物体是否会滚动。

  *师:我们除了看到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会滚动的?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滚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

  五、延伸活动:把物体放在不同的斜坡上比一比快、慢。

  *师:小朋友你们说把会滚的东西放在不同的斜坡上会有什么有趣现象?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说一说?

  请幼儿实践操作。并相互交流讲述。

  (分析:此活动也可作为课后的延伸活动,幼儿对比赛性质的活动非常有兴趣,他们对探究性的活支均能积极参与。在刚开始操作比赛时,操作比较混乱,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引导幼儿探索面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当幼儿发现,光滑和粗糙的坡的差异时非常兴奋,这是他们发现的新问题,并在探索中得到了解决。)

  *师:原来不一样的坡面滚下来的东西是有快有慢。

  活动反思:

  本活动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引导幼儿关注并探索滚动这一科学现象,从猜测性的探索——实践操作性的探索,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积累关于圆形物品容易滚动的经验。

  我不要求幼儿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滚动这个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快思.教案网出处!并从中获得有关科学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能够感受到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教师不能低估它们对于幼儿的意义,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把每一样东西都放在斜坡上试一试,使幼儿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和丰富科学的经验。

  整个活动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寻找活动与幼儿生活得结合点,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且各环节始终紧密围绕着“滚动”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充分体验“滚动”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玩乐中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

  此外,我注重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仍有兴趣的幼儿继续探索滚动的物体放在不同的斜坡上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发现从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的物体有快有慢,始终围绕着“滚”来实施活动,符合不同层次的幼儿需要。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模式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

15、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泡泡》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一次课间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小女孩在吹泡泡,后面跟了一大群孩子,他们又跑又跳地去追打泡泡,玩得甭提有多高兴了。孩子们玩泡泡的情景触发了我的灵感,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泡泡,那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泡泡有关的游戏或者活动吧。于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利用本土资源制作吹泡泡用的泡泡水和不同形状的吹泡器,让幼儿通过实验来体验发现的乐趣,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活动准备

  1.用铁丝做成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自制的泡泡水,纸杯若干个。

  2.儿歌《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问好。

  2.导入课题。

  师出示泡泡水和吹泡器,请幼儿说说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引起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二.基础部分

  (一).出示圆形吹泡器,幼儿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并想象它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幼儿相互讨论,大胆想象)

  1.指名回答讨论结果。

  2.幼儿动手用准备好的圆形吹泡器吹泡泡,验证自己的想象。

  3.请幼儿说说自己实验的结果。(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并及时表扬)

  4.师小结:圆形的吹泡器会吹出圆形的泡泡。

  (二)认识其他形状的吹泡器,猜测泡泡形状

  1,出示正方形吹泡器,指名说出它的形状。再思考:正方形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依次认识长方形吹泡器和三角形吹泡器。

  3,分别猜测这两种吹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分组吹泡泡

  孩子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刚才的想法呢?(激发幼儿做实验的兴趣)老师给宝贝们准备了很多吹泡器,赶快试一试吧!(师提醒幼儿吹泡泡时不要对着同学吹)

  1, 幼儿自由吹泡泡,在吹泡泡时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的形状。

  2, 指名幼儿说说自己用的吹泡器是什么形状,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和原来的猜想一样吗?(每组多找两个幼儿回答)

  3, 幼儿交换吹泡器,再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

  4, 再请幼儿说说交换了吹泡器后,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现在实验已经做完了,宝贝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幼儿相互交流,说出结论)师及时给幼儿的结论作出评定。

  5, 师小结: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四)游戏:吹泡泡

  1,介绍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

  2,请几名幼儿到场地中间和老师一起示范游戏。

  3,师与幼儿一起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进行简单的课堂总结,幼儿学泡泡飞出教室。

  四,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到户外用其他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特别是中小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相对来说自控力也要差些,他们对新鲜有趣的食物最感兴趣。本次的活动内容就是通过幼儿玩泡泡而得到启发的。通过实际讲授,认真反思后得出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我认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本活动是想通过创设探究和实验操作的环节,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形成新的认知,从中得到结论。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我设计了以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来吹泡泡为主线的活动,吹泡泡很多幼儿都玩过的,它贴近幼儿的生活,操作也很方便。通过用圆形吹泡器吹泡泡这个环节,为幼儿创设了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幼儿参与实验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在活动过程中,我一直遵循这样的教学思路:幼儿自己参与实验后,老师再启发幼儿发现问题,先由幼儿汇报实验结果,再由老师小结实验结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整个活动采用实验的形式并结合游戏,幼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活动中知识点的安排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这样幼儿学起也容易。在实验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鼓励孩子自主的探索发现,让孩子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相应的结论,而不是将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孩子。此外,本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感受科学的趣味。但在实验中,个别幼儿只顾着吹泡泡,没有注意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有无变化,所以当老师问到三角形的吹泡器吹出了什么形状的泡泡时,有个别幼儿说是三角形的泡泡。这告诉我们在孩子做实验时一定要多提醒幼儿,关注每一个幼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本次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要上好一节课,它需要我们老师不停的推敲,不停的揣摩,不停的实验,然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进方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16、中班科学教案《千奇百怪的睡姿》含反思

  设计背景: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面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2、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3、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活动过程:

  1、幼儿跳集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同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么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己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可以模仿学过的动物、还可以模仿其他的动物,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己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孩子们对动物千奇百怪的睡觉姿势特别好奇,都想知道,也特别愿意去模仿,整个活动孩子们的情绪高涨,都在积极的去观察、去模仿,几个平时特调皮的孩子在这个活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17、中班科学教案《植物怎样喝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实验、观察的技巧。

  2、培养关心植物的行为。

  活动准备:

  1、芹菜、白色康乃馨若干;

  2、事先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将康乃馨的花朵的茎剪开;

  3、剪刀、红蓝两色墨水、杯子、橡皮筋、水。

  活动过程:

  1、做小实验,请幼儿仔细观察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⑴芹菜实验:

  A、把橡皮筋套在杯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

  B、将芹菜插进杯子里,;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

  C、过一段时间,让幼儿看看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

  ⑵两色花实验:

  A、两个杯子各装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色、蓝色墨水。

  B、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进不同的杯子里。

  C、经过一天后,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

  1、 讨论:如果植物没水会怎样?

  3、讲解为植物浇水的方法。

  2、 提醒幼儿给自然角和家里的植物浇水。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科学活动最能有效地让孩子们实现探索、发现的愿望。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

18、中班科学教案《沉沉浮浮》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浮浮沉沉》活动中,充分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教学,让幼儿产生很浓厚的兴趣,来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让孩子通过深刻的记忆来明白什么是浮?什么是沉?明白了解浮沉是什么现象?那些东西会浮那些东西会沉。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基本知道哪些东西会沉?哪些东西会浮?

  2、能在理解沉浮关系后并乐意扩想别的东西是沉还是浮。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明白沉与浮的现象。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石块、钥匙、泡沫、纸张、木头、树叶、塑料玩具、鸡蛋、水杯各一个、水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能够认识以上物品。说出他们的名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浮浮沉沉游戏:教师向幼儿讲诉游戏规则:当教师喊浮的时候全体小朋友成立正姿势站好。当老师喊出沉的时候,幼儿安安静静的在位子上做好。老师这样不断地喊沉浮,这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反应力。

  (二)教师出示教学材料

  教师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好朋友,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认不认识他们呢

  教师依次出示教学材料,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

  教师指导语:“瞧,今天我们请了这些好朋友来做客,那我们是请他们坐下?<来.源快思教.案网>还是请他们站着呢?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教学材料,用水杯装满水。

  教师指导语:让幼儿猜想过会我们会请好朋友干什么呢?

  2、教师出示教学材料:“小朋友看看我们首先出现的是哪位好朋友呢”

  3、刚才我们的好朋友已经休息好了,现在我们请好朋友洗澡睡觉了。我们来想一想,有哪些好朋友是喜欢在水的上面洗澡呢?在水的上面洗澡的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浮。在水的下面洗澡的我们也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叫——沉。

  4、在洗澡之前呢,我们先来猜想一下好朋友是沉还是浮呢?让幼儿大胆的想象。

  5、教师先用一块布将水杯遮挡住,然后请幼儿将来作客的好朋友放入水中让它洗澡。注意当幼儿放进去的时候,我们要教导幼儿要轻拿轻放,

  6、教师可充分吊足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猜想到底好朋友下水之后是沉还是浮呢?然后把结果展现给幼儿观看。看看幼儿猜想的是不是和他们看见的一样呢

  7、教师依次把剩下的好朋友请到水里面洗澡?这样反复操作。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沉与浮。

  8、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那些东西在水里面去洗澡会沉呢?那些东西会浮呢?

  9、教师每组幼儿提供一些操作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四)结束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教室里面哪些东西放在水里面会沉?哪些会浮呢?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19、中班科学教案《我们的鼻子》含反思

  设计背景

  中班孩子正处于好奇好学的年纪,对身体和器官都具有好奇心,在这个时候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教给孩子保护自己身体的方法是最有兴趣和效果的。因此设计了科学课《我们的鼻子》,本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为认识鼻子,在认识了鼻子的外型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了解鼻子的功能作用,做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鼻子有呼吸和嗅觉两个主要功能。

  2、知道一些保护鼻子的方法。

  3、感受鼻子的重要作用。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鼻子,初步认识鼻子的作用。

  2、教会学生保护鼻子的正确方法,养成正确护鼻的习惯。

  活动准备

  电脑及课件;放有醋、酒、花露水、水的杯子各四个。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今天,老师带了个谜语想要考考你们,听仔细了“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有它能呼吸,还能闻香臭。”谁猜到谜底了?你认为是什么?(鼻子)都认为是鼻子呀,恭喜你们答对了!

  二、观察鼻子的外形

  欣赏PPT中不同的鼻子

  1、我这里也有一些鼻子的图片,看了这些鼻子你们有什么发现?(鼻子的大小、颜色、形状不一样)那我们小朋友有鼻子吗?在哪里呢?哦,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鼻子。

  2、请你们互相看看旁边小朋友的鼻子是什么样子的,说说有什么发现。(有鼻孔、鼻毛……)有几个鼻孔?(有2个鼻孔)刚才我们小朋友还发现鼻子里有鼻毛,鼻毛你们都有吗?

  三、了解鼻子的功能

  1、那你觉得鼻毛有什么作用呢?

  师:鼻毛可以挡住细菌、灰尘,让吸进去的空气变得更加干净、卫生。

  2、好,现在请小朋友捏住鼻子,闭紧嘴巴,说说有什么感觉。(提醒幼儿注意,捏住鼻子的时间不能太长)(捏住鼻子后不可以呼吸了)哦,原来我们的鼻子可以呼吸。是不是光有鼻子呼吸就可以了呢?

  小结:在一些特别的时候,来不及呼吸就可以用嘴巴帮忙,但是一般情况我们都用鼻子呼吸。

  3、鼻子可以闻气味。

  1)今天,我带来了四个杯子,杯子里原来装的东西干掉了,你能从这杯子的颜色中猜出原来这杯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2)看来眼睛已经不够用了,还可用什么来帮忙?

  3)你们会闻吗?(幼儿深吸一口),闻熟悉的东西可以这样闻,可是闻不知道的东西这样闻不太合适,我来教你们一个方法。

  4)(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我们可以小手做成小扇子,气味靠近小鼻子,小手轻轻扇一扇,(朝自己的方向扇)气味就可闻出来。

  5)试试,先闻几号杯子?(3—4名幼儿试闻)闻到了什么气味?

  6)二号杯里是什么?(醋)喜欢吃有醋烧的菜吗?

  7)三号杯里是什么?(花露水)还有什么东西是香香的?

  8)四号杯最难了,谁来试试?没闻出气味,猜猜到底是什么?(水)干净的水,一般都没有气味,所以闻不出。

  总结:气味是不一样的,有酸的、辣的、香的,还有没有气味的,鼻子可以帮助我们分辨各种不同的气味,当我们去闻气味时,并不是每种气味都是好的,有的气味会影响我们健康,(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所以小朋友们在闻我们不熟悉的气味时,要用小手做把扇子,轻轻扇一扇,这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好办法,今天我再把这个方法送给你们。

  四、知道一些保护鼻子的方法

  那你的鼻子有没有不舒服的时候?(感冒鼻塞、流鼻血、流鼻涕)

  有时鼻子也会失灵,比如感冒、生鼻炎、鼻子受伤的时候,它就不能发挥本领了。

  假如鼻子失灵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困难。(呼吸不顺畅、吃饭时闻不到饭菜的香味……)

  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呀,待会儿我请你们玩个游戏,如果是正确的就马上躲到自己的椅子后面去,如果是错误的呢,怎么表示?用双手比成X状。

  小结:我们平时应该不挖鼻孔,鼻子痒时用手轻轻按压;不把东西塞入鼻孔;有了鼻涕要用干净的手帕轻轻擦,不要用力擤;游戏时注意躲闪,也要避免碰撞、推挤小朋友……其实,我们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都有自己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使幼儿了解鼻子的结构、鼻子的功能和保护鼻子的方法,同时通过激发幼儿交流、表达,既发展他们大胆自信的表达能力和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又提高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技能,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20、中班科学教案《秋天的水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感受水果的丰富性。

  2、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水果的色、香、形、味,知道水果的基本特征,喜欢吃水果。

  3、能大胆地在集体前表述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感受交往分享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点:

  有关水果特征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让幼儿知道怎样才能获得这些知识,所以本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幼儿主动运用感官感知水果的各种特征。活动应立足于授渔,而不是授鱼。

  活动准备:

  布袋一个,苹果、梨、桔子、柿子、石榴、葡萄、香蕉各一个。

  视频,刀一把,切开的水果块若干,牙签。

  幼儿每人自带水果一个。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

  二、通过探索活动,提高幼儿运用感官的能力。

  1、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闻一闻,自由探索水果的特征。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

  三、了解水果的基本特征

  1、幼儿讨论,水果的里面是些什么?

  2、出示记录表,提出操作要求:把你找到的果皮、果肉、果核放到记录表中。

  3、比一比,这些水果宝宝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4、除了今天我们吃到的水果外,近来你在家里还吃到了什么水果?!.快思.教案网出处!

  四、尝一尝,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征。

  五、通过讨论,知道多吃水果身体好

  活动反思:

  秋天,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水果成熟了,有了这些水果,我们的生活就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可是在水果的世界里也蕴藏着许多知识和秘密,在《秋天的水果》学习过程中,通过“说一说,看一看,玩一玩,尝一尝”从而获得许多关于水果的知识。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由外到内地认识各种水果。

21、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3.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4.让幼儿懂得学会做一个安静听话的乖宝宝。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⒈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

  ⒉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

  ⒊安静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首先以小猴子的谜语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耳朵的作用,可以听声音。

  二、感知声音:

  ⒈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

  ⒉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

  ⒊让幼儿运用老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⒋让幼儿知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⒌放录音,幼儿听乐音和噪音。

  ⒍让幼儿了解噪音对我们是有危害的。说说怎样减少噪音。

  ⒎认识了安静的标志,并了解了安静标志的用途。

  8.教育幼儿做一个安静听话的乖宝宝。

  三、活动延伸

  幼儿动手制作安静标志。

  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通过实施教学后,有好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好的方面;

  一、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整个活动中 ,我都以一些游戏来贯穿,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尝试得比较多。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等物品。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从而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过程中, 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教师一次性提问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要有目的,层层递进。

  二、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显得很拘谨,没有展现出创新能力,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有点放不开,在平时活动时,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四、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面。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幼儿,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幼儿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蛋》含反思

  设计意图:

  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吃的食品,孩子们很熟悉它。让蛋娃娃有趣地滚起来是孩子们在吃蛋时常做的一件事。让蛋壳变成一张张有趣的脸,这样也会激发孩子们做蛋画的乐趣,中班的孩子在蛋壳上添画短线、圆点、弧线也是有能力做到的。蛋在孩子们眼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可见孩子们对蛋娃娃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深深为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精神所感动,也领悟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于是,我就生成设计了《有趣的蛋》这一活动。此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了孩子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不同卵生动物的蛋。

  2、认识蛋的结构。

  3、在了解蛋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在品尝蛋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各种鸡蛋、鸭蛋、鹌鹑蛋、鸽子蛋

  2、幼儿人手一个熟的蛋、水彩笔

  3、课件

  教学过程:

  1、《dj小鸡》音乐入场

  2、幼儿手指游戏

  3、幼儿玩摸蛋游戏,引导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常鸡蛋的外形。

  蛋是什么形状的?(长圆形的)它们都有一层什么?(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外壳)摸一摸感觉怎样?(坚硬、比较滑)

  4、出示课件:鸡蛋 鸡蛋里面有什么?(蛋黄和蛋清),蛋的营养价值

  5、幼儿继续玩摸蛋游戏(鸡蛋、鸭蛋、鸽子蛋、鹌鹑蛋),幼儿认识

  有的外壳上有什么?(斑点)大小一样吗?什么蛋的外壳上有斑点?

  6、认识世界上最大的蛋和世界上最小的蛋(鸵鸟蛋和蜂鸟蛋)

  7、蛋的各种吃法

  8、蛋的其他用途

  9、美工活动:打扮蛋宝宝

  教学反思:

  幼儿能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蛋的特征,让幼儿在无形中理解、掌握知识,并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内容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架起学习的桥梁,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上课时教师的语气语调还没有做到很抑扬顿挫,有的环节就没出现很惊讶的效果。所以以后要注意上课时的语气、表情,把课上的更生动有色。

23、中班科学教案《蔬菜联欢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几中常见蔬菜,知道名称。

  2、观察各种蔬菜,了解其外形特征,知道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

  3、乐意将自己带来的蔬菜向同伴介绍,体验与同伴交流分享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幼儿每人从家里带一棵菜,教师也准备一些蔬菜。

  3、照相机一部。

  活动过程:

  1、交流自己带来的蔬菜。

  教师:今天,我们班上将举行一个蔬菜联欢会,有哪些蔬菜来参加联欢会了?

  教师将幼儿带来的蔬菜放在所在小组的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蔬菜,并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蔬菜的名称以及外形特征。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丰富幼儿的蔬菜经验,培养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的能力。

  2、教师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了解蔬菜的主要特征。

  (1)看图说说:图中有哪些蔬菜?这些蔬菜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快思.教案网!鼓励幼儿读一读旁边的汉字。

  (2)启发幼儿想一想,你还吃过哪些蔬菜?你还知道哪些蔬菜?这些菜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中第二个环节让幼儿看图片我换为看电脑上的蔬菜图片。最后一个环节在电脑上展示蔬菜沙拉图片。

  活动反思:

  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蔬菜的形状和颜色,并利用其特点加以自由联想,拼拼凑凑,创造出奇妙的新形象。这个内容题材新颖,形式活泼,既训练孩子的视觉能力,又锻炼其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激发其创作欲望,多种方法容为一体,综合运用。

24、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掉下来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发现不同物体下落时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对自由落体现象产生初步的观察兴趣。

  2.尝试用不同的线条记录下物体下落所呈现的运动轨迹,并能用恰当的词汇与身体动作进行表达和表现。

  3.体验观察带来的发现和乐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准备:

  1.纸条、羽毛、小积木、圆形串珠、树叶。

  2.记录表。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引发对物体下落形态的猜想

  师:秋天的时候树叶宝宝是怎么从树妈妈身上掉下来的?

  2.通过实验,初步感知物体下落时的不同现象

  ①出示纸条、羽毛等实验材料

  师:这里有许多东西,我们一起玩一玩,看看他们下落时是什么样子的?

  ②交代实验和观察方法

  师:先选择一样物品,举过头顶,手松开,眼睛一直盯着物体,观察它从上往下落的状态。

  ③师幼共同实验,观察感知物体下落时的状态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一看。

  3.讨论交流,发现物体从高处掉下来的状态时不同的

  师: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啊?

  你选的什么物体?它是怎么掉下来的?

  4.再次实验,并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

  师:如果把树叶掉下来的样子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这里有张实验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反思:

  在这节课上花了很多时间修改教案,自以为已经很了解全部内容,可是哪知没有完全的吃透。在引导幼儿在描述什么物体掉下来的样子过于局限,限制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在摆放材料的时候没有考虑幼儿兴奋的情绪,造成拥挤。而且在前期导入部分时间有点长,自身语言不够精炼,有点拖沓。

25、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说话的小手》反思

  活动目的: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手的作用。

  2、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各种用手制作的作品、照片

  2、《小手歌》的伴奏录音。

  活动过程:

  (一)分享

  1、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和小手一起学本领,我们小朋友用小手做了很多的事情,谁来说说你用小手做了什么事?

  2、小结:你们的小手真能干,拿筷子吃饭、画画、写字、穿衣服、拍皮球,很多的事情都自己做,有的还会帮助别人。

  (二)交流

  1、小手还有一个本领呢,它会说话呢,你们相信吗?(问配班老师:今天几个小朋友没有来?并假装听不见,到底是几个,我没有听见?)(幼儿说X个,真的,我怎么没有听见?幼儿说老师的手做的是X,)哦,原来小手会说话,它说:今天有X个小朋友没有来。

  2、我们再来试一试,问:再麻烦你问一下,今天有几个小朋友吃药的?(配班老师用手势表示)小手是怎么说的?什么意思?哦,是说X个小朋友中午要吃药的,是哪个小朋友?哦你今天不大舒服,生病了要当心一些哦。

  3、这下你们知道了,原来小手还有会说话的本领呢。

  (1)小朋友的小手会说话吗?试试看,用小手告诉我,不要说出来。

  (2)这里有几个小朋友梳小辫子的。(幼儿集体伸出手指表示)梳小辫子的小朋友站起来,数一数。

  (3)(请一个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你肯定能行的,请你来试试看,有几个小朋友戴眼镜?你去看看

  4、(幼儿伸出一个手指后老师不说话,用翘起大拇指的动作)老师的手又在说话了,说什么呀?(幼儿说各种各样的语言)

  5、小手不但会表示数字,还会表示许多意思呢。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用你们的小手试一试,它还会说什么话?(教师巡回交流)

  6、刚才小朋友讨论的真有趣,你的小手会说什么话的,让小朋友们猜猜看。(观察有意识地请几个幼儿。个别幼儿交流:你的小手告诉大家什么意思?)

  (1)幼儿做,大家猜一猜、学一学。

  (2)原来小手除了会做那么多的事情还会说那么多有意思的话,老师的手还会说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让你们也来猜猜看,(做指自己、胸前一颗爱心、双手分看向幼儿的动作)幼儿猜。

  (3)有的小朋友有一点猜对了,就是这个意思,老师爱中二班每一个小朋友,老师象妈妈一样,你们爱不爱我,你们也来做做看。(幼儿做:我爱老师,我爱小朋友)

  (4)老师听了真开心,你们爱我,我也爱你们。

  (三)表现(变)

  1、小手不但会做事情、会说话,它还会变呢,看它变成什么了,(老师做下雨的动作)变什么了?淅沥沥,淅沥沥,(变好了清唱歌曲《小手歌》)。

  2、我们一起来变好吗。(幼儿跟唱,有伴奏)

  3、唱的真好听,你们的小手会变吗?你们的小手会变什么?变给大家看看。

  4、好,我们就用小手一起来变一变。(放录音,站起来)就唱你的小兔子。好再唱唱你的小鸟。(三遍)

  5、小朋友还想变,我们把录音机放在区角游戏中的小小表演区,可以继续玩。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6、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光斑》反思

  设计意图

  一次,我拿着镜子从外面走进活动室,镜子的反光照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了光斑。孩子们不停滴追捉光斑,我一晃动镜子,光斑就跳跃移动,孩子们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积极主动的探索光斑的形状、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 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 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能探索光斑的形状,变化,用流利的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 本次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又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 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份。

  3、 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活动过程

  一、 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1、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扒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2、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字儿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是从哪里来的?他为什么会动?

  3、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二、 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1、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

  三、 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

  1、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2、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3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四、 活动延伸:

  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就是源于幼儿对光斑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动材料为载体,是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本次活动采用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猜想、实验,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发展了幼儿的多方面能力。

  本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活动若在室外进行,并给予幼儿更多自主的探索时间,幼儿可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其次,可及时渗透安全教育,在探索的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故意将光反射到同伴的脸上,强烈的光线刺激了孩子的眼睛,这是很危险的事。当时因抓这件事,引导幼儿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向幼儿进行俺去昂教育,懂的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27、中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反思

  活动目标: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2、5、7号,) 大小不同的电筒若干个(分别使用1号、2号及5号电池) 录音机、磁带 黑猫警长图片 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提问:"桌子上有什么?"(电池)

  "这些电池一样吗?"(不一样) "它们有那些地方不一样?请你从篮子里分别拿两个不一样的电池来比一比,找一找。"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提问:(1)"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

  师幼共同小结:我们发现这些电池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粗细不一样…

  提问(2)"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师生共同小结: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帽子,另一头都是平的或是凹进去的。

  二、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并探索为大小不同的电筒安装电池。

  (一)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电池的用途。

  提问:

  1. "这些电池有什么用呢?"(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二)播放《黑猫警长》视频,引起幼儿安装电池的兴趣。

  提问:"刚才是谁呀?" "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怎么帮?"

  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电筒亮起来。

  2.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筒才会亮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3.幼儿操作结束,教师组织:"请装好电池的小朋友赶快把亮起来的电筒送给黑猫警长!"

  4.师生共同小结:电筒的大小不同,它们也需要大小不同的电池,大电池装在大电筒里,小电池装在小电筒里。为电筒安装电池时,要让电池上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是一样,然后盖紧盖子,打开开关,电筒就会亮了。

  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

  教学反思:

  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8、优秀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车轴》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车轴的名称和用途。

  2、喜爱实验操作,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7、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组合玩具车若干辆,汽车模型若干;

  2、圆形硬纸卡人手两张,木棍或牙签、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自己选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连接车轮使汽车平稳地向前开动,它是什么呢?

  (幼1:是轮胎)

  (幼2:是车子里的方向盘)

  (幼3:是里面的发动机)

  (幼4:是轮胎里面的棍子)

  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先看老师手上的车子。

  (评析:活动的导入部分通过老师富有悬念的提问,将幼儿引入自发的探究环节中。本环节中,孩子始终带着问题在玩乐。通过自己不断的动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晓中。)

  二、观察老师的组合玩具车,初步了解车轴的作用。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汽车,它缺了什么呢?(车轮)

  把车轮放上去就能开动吗?(老师把四个车轮“放”到车身上去,松开手滚动,车轮四散滚开)

  为什么有了车轮它还不能平稳地向前开动?

  (幼1:因为它没装好)

  (幼2:车轮没有连起来)

  (幼3:中间少了一根连起来的棍子)

  2、师:车轮怎样才可以连起来,让它平稳地向前滚呢?

  (请一个幼儿上前和老师一起将车轮用车轴相连并拼装到车身上去,拼接好后开一开,滚一滚)

  现在玩具车可以开给你开给我,老师用什么东西把两个轮子连起来,让它不散开,能平稳地向前滚动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3、学习“车轴”的名称,了解车轴连接车轮,促进车子平稳前行的作用。

  (评析:本环节的三个部分是不断递进的。在本环节中,通过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包袱”,使幼儿关注到连接车轮的车轴,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实验和讨论交流。

  1、实验

  师:车轴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让车子平稳地前进,我们用圆纸板做车轮,牙签做车轴做个实验好吗?

  实验1:滚动一块圆纸板,观察滚动的情形。

  实验2:用牙签将两圆心相连后滚动,观察滚动的情形。

  2、讨论和交流:

  师:一块圆纸板滚动是怎样呢?两块圆纸板用牙签连起来又是怎样滚动的呢?

  (幼1:我滚一个小车轮的时候,滚不起来,两个连起来就好滚了)

  (幼2:一个车轮滚一会儿就倒了,两个车轮连起来可以一直滚)

  (幼3:一个纸板滚得不平衡,两个串起来就平衡了)

  师:哪种方法可以使车轮平稳地向前滚动呢?为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圆纸板有了牙签相连所以能平稳地向前滚动,所以车轮是因为有车轴相连才可以平稳地前进。

  (评析:本环节是活动的**部分。幼儿通过圆纸板和牙签的两个小实验,了解了圆纸板平稳向前滚动的原因,从而迁移了相关的经验。)

  四、扩展和想像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车轴的呢?(依维柯、三机、大客车、皮卡、小轿车……)

  假如车子在马路上行驶,突然车轴没有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1:车子开着开着,“嘭”一声,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没有车轴了,轮子就到处散开了)

  (幼3:车子会撞到一块儿去,会起火,会爆炸)

  (评析:本环节充分扩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显见的,就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车轴作用的认识。)

  五、游戏:找车轴

  再一次挑选自己喜爱的的玩具车,找一找它的车轴在哪里,向老师和同伴谈谈它的作用。

  (评析:从寻找到了解,然后再寻找,孩子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延伸:

  1、观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车辆是不是都有车轴。

  2、与爸妈讨论车轴的用途

  3、在手工区提供废旧纸盒,牙签细木棍或细铅丝,若干圆卡纸板,制作可以滚动的纸盒小汽车。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3、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我充分考虑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实验为重点,提供幼儿丰富的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实验步骤难简相宜,讨论交流轻松愉快,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来达到诠释的目的,不仅“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置,本次活动目标达成度较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老师的示范提示,了解了车轴的名称和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参与积极,主动性强,对车轴(牙签)相连轮子(圆纸板)使之能平稳滚动的感受颇深,整个活动也一直处在一种幼儿感兴趣且非常投入的氛围中,活动效果凸显。

29、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飞的纸屑》反思

  教学意图:

  引导幼儿充分动手操作感知、发现物体摩擦后产生静电现象,初步了解静电的相吸、排斥、放电现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静电的利用与防止。使幼儿用观察记录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电现象的过程和结果,并用完整的语句进行表达与描述。科学《会飞的纸屑》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尝试与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增强其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对摩擦起电的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7、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碎纸屑、塑料尺、钢尺、水彩笔、铅笔、毛皮、棉布等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出探究问题。

  1、回顾会飞的东西。

  教师: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谈论会飞的东西,你知道有哪些熊熊哦会飞吗? 这里有许多小纸屑他们也想飞,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们飞起来?

  2、引导幼儿想办法让小纸屑也能飞起来。

  3、介绍操作材料。

  教师:我们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请你们想办法,试着用这些材料让小纸屑飞起来。

  二、分组探究

  分小组,探究如何使纸屑飞舞起来。

  试着用这些材料让小纸屑飞起来。

  三、教师演示,幼儿实验与讨论。

  1、教师演示

  教师:刚才老师用了塑料尺和毛皮让纸屑飞起来,其他材料行不行?你们试一试?

  2、幼儿进行实验,尝试用本组的材料或其他替代品使纸屑飞舞起来。

  这次实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并给大家演示一下。

  3、幼儿演示自己的实验结果,交流其他可以使纸屑飞舞起来的材料。

  4、讨论纸屑飞起来的原因,了解摩擦生电的现象。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的塑料尺经过摩擦,产生了电,电能把很轻巧的纸屑吸过来,纸屑就是被塑料尺上的电吸过去的。这种现象叫摩擦生电。

  四、请小朋友仔细听录音: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绸布可以吸起纸屑、手套摩擦有机玻璃板可以让蝴蝶飞舞,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教学总结:

  原来是这样。今天我们小朋友认识了神奇的静电,知道了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哪些东西容易产生静电,还懂得了有关静电的许多知识,大自然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在科学区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动时继续玩产生静电的游戏。

  教学延伸:

  在科学区里为幼儿准备大量有关玩静电游戏的材料,除教学活动中所用过的以外,还添置如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认识了静电现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电的原理。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探索欲望很强烈。在探索中孩子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只要将塑料物品在衣服或头发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与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将彩片吸起来。课间活动时,他们兴致勃勃地拿起手中的塑料物品在身上摩擦,然后去吸彩片,他们认为任何东西磨擦后都能将彩片吸起来。对此,我没有给予否定,而是在活动区中投放了一些不锈钢杯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发现问题。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东西磨擦后都有吸力时,我又及时向孩子们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团。在科学实验教育活动中,我们应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孩子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为孩子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30、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冬爷爷来了,冬爷爷来了”小朋友们拍着手、唱着歌,跳着优美的舞蹈,迎接着冬爷爷的到来。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有千里冰封的奇特景观、美丽、神奇。尽管北风呼呼地吹着,天是那样的寒冷,小朋友的小手、小脸、小耳朵都被冻得红扑扑的,但依然没有冰冻孩子们的热情与好奇心,他们正在用那明亮而闪烁的大眼睛,灵活而又坚强的小手探索着属于冬爷爷的奥秘。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科学活动最能有效地让孩子们实现探索、发现的愿望,于是我设计了此节科学探索活动——好玩的冰,让孩子们充分挖掘和感受“冰”中的所隐藏着的奇特奥秘。

  活动目标

  1、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2、有积极探索冰的兴趣。

  3、教育幼儿从小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难点: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冰娃娃图片。

  2、幼儿玩冰的课件。

  3、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幼儿感知了解水会结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我带来了新朋友和你们一起玩!

  师:你听到水宝宝说什么了?

  师:水宝宝在什么时候变成冰娃娃?

  2、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

  (1)提问: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玩冰娃娃?

  (2)初次探索: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玩冰,并用笔画着记录下来。

  (3)提问:你么用了哪些方法玩冰?

  (4)再次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砸、尝等)感知冰的物理特性。注意观察并表扬那些探索方法特别的孩子,促进幼儿间相互学习。

  3、讨论、了解冰的物理特性。

  (1)提问:你觉得冰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

  (2)小结冰的特性。

  师:原来冰娃娃有这么多的秘密!无色、无味、透明、光滑、硬、易碎。

  4、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师:你们的冰娃娃和刚拿到时后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真棒说出了一个新词——融化。冰娃娃是可以融化成水宝宝的。

  小结:原来冰娃娃在手里会融化掉!变成水宝宝!

  5、幼儿制作彩冰灯。

  师:让我们动起灵巧的小手,一起来制作漂亮的冰灯吧!送给我们可爱的冬爷爷做新年礼物吧!

  课后延伸:组织幼儿玩冰灯。

  教学反思

  冬天是一个雪白的世界,冬天也是一个奇特的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对冰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对冰的认识仅仅只是一些感性的经验,对于冰的特性并不是很了解。在开展“冬爷爷的礼物”主题活动中,我从孩子们的生活中选材设计教学方案,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我在设计此节科学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们感知了解水会结冰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其次,从幼儿实际出发,提供自我探究的空间,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在教学中,利用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实验前的猜想,并将猜想记录在记录单上。接着通过每人各自进行的小探索,让孩子发现“冰的物理特性”。调动其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通过经验分享环节,帮助孩子们汇总探索结果,总结探索结论,又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活动的热情。最后孩子们在教室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冰灯,他们每个人都想制作出最美、最漂亮的冰灯,作为礼物送给冬爷爷,这是孩子们一份童真、一份爱心、一份真情。

  本节的延伸活动,是让孩子们到户外玩冰灯,激发他们继续探究冰的奥秘。

31、中班科学教案《隐形的空气》反思

  隐形的空气适合中班科学活动,抓住中班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操作普遍喜欢汽车的特性,发散幼儿的思维,于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中开展我们的科学实验课程,将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隐形空气,显性出来。

  活动目标

  1、 幼儿能够感知和发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占有空间;

  2、 幼儿能够掌握空气与水之间互换的方法,并了解原理;

  3、 幼儿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并大胆提出假设,在科学实验中学会团队协作和互相帮助;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将将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隐形空气,显性出来。

  难点:幼儿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掌握空气和水的互换,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与同伴互帮互助。

  活动准备

  细口透明瓶、布丁杯、漏斗、橡皮泥、色素、吸管 1 支、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以谈话活动的方式引出瓶子里的妖怪

  1、老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的瓶子,比如喝水的瓶子,还有做科学实验也会用到各种类型的瓶子。老师呀,昨天找到了一个被诅咒的魔法瓶,它里面住了很多妖怪。

  幼儿:真的吗?世界上没有妖怪的,老师你骗我。 老师:不信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诅咒的魔法瓶吧。

  评析:以简单的谈话活动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猜想这个魔法瓶的妖怪到底是什么,让幼儿有积极性参加游戏活动,以好奇想要探索的情绪投入我们的整个活动中。

  二、出示被诅咒的魔法瓶,幼儿探索瓶子里面的妖怪到底是什么?

  1、出示魔法瓶,和一杯染色水

  (1)实验猜想:水能不能流进瓶子里面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我的魔法瓶是这样的,它的里面呀,有妖怪,不信你们猜猜看,老师现在手里的这杯水倒进去,你们觉得水能不能进到瓶子里面。

  幼儿:猜想答案,然后请一名幼儿上来倒水实验,看看到底水能不能进去。

  老师:实验完成后,咦,真的有妖怪呀,看,我们的水都被妖怪堵在了瓶子口了。

  (2)那请小朋友们也来一起制作一个魔法瓶(教师先示范怎么制作,幼儿再操作) 老师:分组(2 人一组)

  实验步骤:①将漏斗的细口端插入透明瓶,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保持瓶口处于密封状态;

  ②再取一个布丁杯,装入一杯水,并用色素进行染色,方便观察;

  ③一人用手扶住瓶子。防止倾倒,另一人将布丁中的色素水从漏斗处倒入至瓶子里。

  ④观察现象,水不能进入瓶子里,证明魔法瓶制作成功。

  师小结:小朋友们,这个隐形的妖怪我们都认识,它呀无处不在----就是空气

  我们制作的魔法瓶里面也装满了空气,我们看不见它。 当我们往瓶子里面倒水时,由于瓶子里面的空气占据了整个瓶子的空间,空气出不来,所以水也就无法进入到瓶子里了。

  三、幼儿探索如何破除瓶子的诅咒

  (1)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隐形的妖怪就是空气,那么我们怎么来破除魔法瓶的诅咒呢?

  幼儿:把瓶子里的空气赶出来

  老师:那么怎么才能把瓶子里面的空气赶出来呢? 幼儿:假设①挤压瓶子,把空气挤出去

  假设②瓶子里面插入一根吸管让空气跑出去

  (2)幼儿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功

  实验步骤:①验证假设①,用手挤压瓶子,观察漏斗里面的水是否会进入瓶子里。

  ②验证假设②,取出一根细吸管,将吸管竖直穿过漏斗直至瓶子里,观察漏斗里面的水是否会进入瓶子里,可继续加水观察现象。

  师小结:

  刚才我们提出了两种假设,都成功的破除了瓶子里的诅咒, 无论是挤压瓶子,还是在瓶子里面插入一支吸管,只要让空气跑出来,瓶子里就会有空间让水流进去。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回家后带着爸爸妈妈一起来感知空气与水之间的神奇关系吧。

  活动总结

  1、实验操作直接化

  科学的探索离不开实验的直接操作,幼儿对于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 用直接实验的方式,让幼儿直观全面的去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感知它的存在方式。

  2、游戏形式多样化

  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学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师指导的关键。在本次活动中师幼互动频繁、有效,关注了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体现出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另外在游戏中游戏采用了直接操作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开展课程符合幼儿大脑始动调节、优势法则、动力原理。以多样的游戏化形式,使幼儿始终处于好奇的心理状态积极探索,在寓教于乐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轻松达成活动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游戏和学习的双重满足,更收获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