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滚来滚去》
大班科学教案《滚来滚去》
1、大班科学教案《滚来滚去》
这次的活动的目标是:
1、探索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2、感受和体验平面图形与立方体的不同
一、优点
1、以"滚动球的动作"的方式进入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也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孩子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活动气氛,对接下来的科学探索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2、重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给予孩子们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发现,鼓励孩子们敢于动手,在活动中尽量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去实践操作,去感知实物,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3、在制作作品的时候,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空间去选择自己想要料料进行制作。作品完成后让孩子们一起分享制作的过程进行交流,然后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滚动自己的作品,检验是否可以滚动。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材料的投放不够如果在收集材料时,可以让幼儿共同参与收集,让孩子们在动手收集的过程中,更加了解材料的性质、 形状、颜色、大小、特点(如哪些是长的、短的,细的、粗的,圆的、扁的……)这样孩子们在操作材料时就会有针对性了,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让每一个孩子的创意都个不相同,让每个孩子在制作作品时都能充分发挥他自己的独特性。
2、活动过程中的引导欠缺到位由于材料的投放,就需要孩子进行自主地探索过程,而活动的气氛也相对的比较轻松,孩子们比较放开、投入,在讨论的环节有些孩子就出现了相互嬉闹的现象,导致之后的教师讲解的环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失去了对孩子们及时教育的有利时机。
3、系统性的总结不够。
孩子们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也能根据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去推敲,但孩子们的经验是散乱的,很多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所获得的结果。.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这时教师的系统性的概括经验是非常得必要的。一次次的探索,都应该有小结和提升经验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及时,而提问是教师直接引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问题想孩子们传递,激发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
在科学探索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在探索的时候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在孩子需要知道和帮助的时候就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来帮助他们。在小结的提升经验的时候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教师以非常严谨的语言来帮助孩子们增加生活经验,解决他们力所能及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孩子们相互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而更愿意进行下一次的科学探索活动。
2、大班科学教案《树》含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的名称,感受树与季节发生着同步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发现的树的不同特征,感受树的多样性。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幼儿观察桂花树、橘子树、玉兰树、梧桐树。
1.提问:你认识这些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事一些什么样的树?它们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如桂花树枝头坠满小小的桂花;橘子树届满了果实,玉兰树长着绿绿的叶子,梧桐树树叶变黄了等)
2.秋天到了,你发现这些树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树的开花、结果、落叶这一明显的变化角度来进行描述)
3.你还知道关于这些树的特别的秘密吗?(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树有先长叶再开花、先开花再长叶之分)
二、幼儿观察《小朋友的书 秋天多美好》第16-17页的画面。
1.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2.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幼儿进入树林,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1.教师出示几种树叶,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
2.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颗树妈妈的宝宝呢?(引导幼儿从树叶的形状等特征来判断、推理)
3.观察树妈妈:这颗树妈妈长什么样?(引导幼儿按整体外观、树干、树枝、树冠、树叶的顺序观察)
4.给树妈妈制作名称标牌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说出树妈妈的名字。老师在小卡片上写名称,并挂到树上。
5.游戏"摸摸ⅹⅹ跑回来",巩固对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让幼儿跑去找,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幼儿园。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
五、绘画:我眼中的树。
1.幼儿绘画。
2.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我结合主题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们一起从教室出发,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气息,孩子们对这次亲临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公园,我们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罗汉松,看到了柏树,看到了梅树……在幼儿的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种各样的树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王伊诺小朋友一个内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树画成了一个俏姑娘,有着长长的辫子,随着风在左右摆动,因为在她眼里柳树姑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仪的桃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因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欢的。
3、大班科学教案《动物》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的特殊本领,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与动物有关。
2.能利用对动物本领的的认识进行大胆想象,设计自己的的新发明。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掌握一些动物生活基本常识。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及根据动物发明的物品的图片,笔、纸等。
活动过程:
1.音乐导入:《动物模仿操》,随音乐做动作。
师:刚才我们做了《动物模仿操》,你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什么的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它有什么本领?下面老师跟小朋友一起认识几个小动物朋友:
2.出示图片一:
师:你喜欢小鸟吗?它有什么本领?
幼儿:小鸟会飞,能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我们一起模仿小鸟飞。
师:我们如果想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要怎么办?
幼儿:坐飞机。
师:我们一起学飞机起飞的动作。
师:飞机与小鸟有什么相同之处?
得出结论:飞机是根据小鸟的原理制造的。
3.图片二:蜘蛛知网。
师:蜘蛛为什么知网?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与蜘蛛网相似?(渔网、捕蝶网、纱网、等。)
结论:生活中的网状物品就是根据蛛网的原理制造的。
4.图片三:海底世界。
师:水里有什么?鱼有什么本领?鱼用什么游泳?(鱼鳍)出示船的图片。
师:鱼鳍像船的什么?(船桨)我们模仿一下划船的动作。你们看鱼鳞向我们见过的什么?(瓦片)
结论:瓦片是根据鱼鳞的原理做的,船就是根据与游泳的本领制造的。
5.总结:其实,只要你是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仿照小动物本领做的。
6.游戏:猜一猜
我们来玩个游戏。逐一出示鸭子(袋鼠、蝙蝠、蚊子、章鱼):下面我会出示很多图片,仔细看如果你觉得哪张图片是仿照鸭子(袋鼠、蝙蝠、蚊子、章鱼)做的你就大声喊“停”。
活动延伸:
1.小朋友开动脑筋时刻到了,快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仿照小动物做的?
大象——吊车 螃蟹——钳子 变色龙——迷彩服 人跳舞——机器人跳舞 鲨鱼——潜水艇等。
2.我们小朋友来当小发明家根据小动物的本领,也来设计个小发明吧。互相交流自己的小发明,结束活动。
小百科;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态和地理分布等)进行分类,将动物依次分为6个主要等级,即门、纲、目、科、属、种。
4、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5、大班科学教案《排序》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使幼儿能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按一定的规律排序。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幼儿能轻松愉悦的参与操作活动,充分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排序的科学现象。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背景图、小兔图片、几何图形若干、双面胶、各色彩纸若干张、木棒10根
活动过程实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游戏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小朋友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游戏吧!”教师做拍手、跺脚的动作,引入课题。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动作,小朋友可以跟老师一起来做动作。”
提问:“刚才老师做了什么动作,拍手后又干什么了?跺脚,那老师做拍手、跺脚的动作有没有规律?”
幼儿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做的动作规律是:拍两次手,跺两次脚,拍两次手,跺两次脚……小朋友可以试试按照这个规律做做动作。
幼儿尝试根据规律做动作,教师指导。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小手、小脚丫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小朋友已经记住我们做的动作了,为了加深记忆,现在我们用小手和小脚把刚才的动作记录下来,拍手我们用小手来记录,跺脚用小脚丫来记录。”
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手、小脚丫记录两组,并提问:
(1)、小朋友看看我们把小手小脚排在一起有没有什么规律?
两只小手、两只小脚,两只小手、两只小脚
(2)、继续有规律的排列两组。
(3)、幼儿发现规律。
(4)、引导幼儿明白什么是有规律的排序?
2、出示背景图,小兔图片,几何图形卡片,引导幼儿掌握规律。
教师:“小兔子饿了,要回家吃饭了,可是,它回家的路被大水冲断了,正在抢修,但还没有修好,我们小朋友一起帮它把路修好,让它回家,好不好?”
出示背景图,森林里一条没有铺好的路。
引导幼儿发现规律,说出规律,并把路修好。
请幼儿说说修好的路的规律。
3、教师小结:
引导幼儿明白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
三、分组操作活动
教师:介绍不同的操作材料,强调操作要求(要按一定的规律来排序)。
1、铺路。
2、水果运动会。
3、制作糖葫芦。
4、我是小小设计师。
四、结束部分
游戏“音乐会”结束本课。
活动小结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帮小兔修好了回家的路,它非常开心,它邀请我们小朋友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小朋友想去吗?那我们就出发吧。”
要求小朋友有序排好队:一位女生两位男生的规律排队。
幼儿有规律的排队,去参加森林音乐会,结束本课。
6、大班科学教案《冻冰花》
7、大班科学教案《茶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品茶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茶叶的功效。
2.通过观赏茶艺初步掌握茶具的名称,用途和摆放。
3.享受自主设计茶具摆放带来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基本茶具、茶具摆放图片、泡茶视频
2.经验准备:幼儿对茶具有一定的了解,有过喝茶的体验
活动过程
(一)通过品茶与谈话,引起幼儿对茶叶的功效了解
1.教师给幼儿喝茶,幼儿尝试说出茶叶的功效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杯茶,请小朋友品尝一下自己桌上的茶,喝完请轻轻把杯子放到原来的位置上,并告诉老师你喝到的茶是什么味道的。
2.教师提问幼儿从中喝到的味道,以及尝试让幼儿自主说出茶叶的功效。
3:教师对于幼儿给出的答案给出补充和总结
师:小朋友说的非常好,我们喝茶可以提神、助消化、提高免疫力、长高。还可以让我们的女生变的越来越漂亮,男生越来越帅气。
(二)通过观看视频,认识茶具并且了解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1:教师第一次播放视频,幼儿初步感知茶具的作用
⑴师:茶对我们身体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小朋友知道要泡出一杯这么香的茶,需要用什么来泡吗?
⑵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是茶具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看看茶艺老师用哪些茶具泡茶的?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它们用来做什么的?
⑶边播放视频,教师边解说
2.教师第二次播放视频,幼儿能够说出茶具的名称和作用
⑴师:视频中的茶艺老师表演的非常的优美,小朋友们想再看一遍吗?在看视频的时候要听清茶具的名字?想一想它们用来做什么的?
⑵幼儿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说出看到的茶具的名称和用途。
3.教师通过提问、示范和讲解,引导幼儿认识茶具的名称、用途及个别茶具的使用姿势,
每介绍一个茶具就要相对应的介绍出这个茶具所相对应的使用姿势。(包括:随手泡、茶盒、紫砂壶、公道杯、茶杯、茶托、茶巾、茶道六君子、茶席和茶盘)
(三)自主操作,学会摆放茶具
1.自主设计茶具的摆放,体验其中的乐趣。
(1)教师出示全部的茶具,幼儿挑选出摆放在茶盘里的茶具
师:茶具家族里有许多的茶具宝宝,哪些是可以放在茶盘里面的,哪些是放在茶盘外面的?(出示PPT,让幼儿边说出茶具的名称边分类)
(2)教师提出任务,幼儿自己尝试给茶具摆位置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和茶具宝宝交朋友了。小朋友在班级有自己的位置,那茶具宝宝在茶盘上也有自己的位置,让我们一起给茶具宝宝在茶盘上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吧!看看怎样摆放又美观又方便我们泡茶?它们很脆弱要轻拿轻放哦。
(3)幼儿自主摆放茶具,教师进行指导。
2.示范正确的摆放,进行统一指导
(1)幼儿分享各自的摆放结果
师:你的茶盘里摆放了哪些茶具宝宝?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为什么要这样(引导个别幼儿展示给大家看)
(2)展示正确摆放的图片,提出要求:a:公道杯、紫砂壶的嘴都不能对着客人,b:紫砂壶不能被挡住;c:公道杯和紫砂杯是好朋友,它们要面对面靠得近一些;d:茶具不能摆放太分散
师:根据要求小朋友再调整一下吧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摆放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瞧一瞧爸爸妈妈是怎么用茶具宝宝来泡的。
活动反思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幼儿能够清楚的知道茶壶的作用是接水已经倒水,但他们对茶壶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清楚。在这节美术活动课中,以茶壶为题,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茶壶,知道他的组成以及作用。
因为班级里有平时倒水的茶壶,我们就直接先观察班级的茶壶,根据之前积累的经验,幼儿能够直接说出茶壶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由壶嘴、壶盖、壶身、手柄组成的。以至于这节课上的很轻松,大家掌握也很好。
在示范点拨时,因为有实物,便直接拿实物写生,幼儿作画时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作画。在结束环节,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共同分析茶壶的外貌特征,装饰的图案是否完整,运用的色彩是否干净、漂亮。在创作方面可以转动纸张,换不同角度去想象。
在作画时,我主要观察黄**小朋友,因为在这几次作画中明显能够感受到他不敢画,有时候明明是会画却不敢画有时还会哭,在跟他家长沟通过后,今天作画时,他已经能够下笔,并且主动告诉我他画了一个小巧的茶壶,但在借形想象时,他又不敢画而且默默的擦眼泪,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是由于爸爸外出开店,他很想念爸爸以至于自己不自信,不敢画。于是我便轻轻走到他身边跟他说,没关系,自己画出来的都是最棒的。他听了我的鼓励,便动手画了几笔,又说自己不会画了,我问他你把茶壶变了什么,他回答说不知道。在点评时,我还是以表扬鼓励的形式表扬了他的作品。让他知道自己画的都是最棒的。
8、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滚动的轮子》含反思
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男孩子较多,对交通工具很感兴趣,对于圆头圆脑的轮子更是有无穷尽的探索乐趣,每次活动后,都围着我嘁嘁嚓嚓,意犹未尽。我便由此想出再让孩子对于轮子有进一步的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9、大班科学教案《太阳》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太阳虽然对幼儿来说经常看到,但它究竟是什么样儿,对人和动植物有什么好处,幼儿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设计了探索太阳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宇宙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太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掌握太阳的特征,了解太阳光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太阳的特征,巩固并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感知太阳,掌握太阳的特征。
2、引导幼儿动手、动脑,以多种形式表现太阳的特征。
活动准备
三棱镜、茶玻璃、太阳用处的碟片、七色光图、吹塑纸和蜡光纸剪成的几何图形、图画纸、颜料、彩色笔和红毛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故事《小猫找太阳》。
二、用三棱镜发现太阳光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三、探索太阳是会发光、发热的:
1、幼儿亲身站在太阳光下体验:明与暗,感知太阳会发光。
2、感知“太阳光下”与“没有太阳光”有什么不同。
四、太阳的用处:
1、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光明。
2、促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3、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4、太阳光照在人和动物皮肤上会使皮下血管扩张,增加有毒物质的排泄和抵抗力。一旦缺少阳光,人和动物的发育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五、教师引导幼儿以多种形式表现太阳:A组、用蜡光纸和吹塑纸剪成的图形拼太阳、贴太阳。B组、用红毛线绕太阳。[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C组、用彩色笔画太阳。D组、将颜料滴在纸上,再把颜料向四周辐射地吹,吹出一个美丽的太阳。
活动延伸
1、幼儿和太阳做影子游戏。踩影子、做手影、用镜子照太阳。
2、通过画影子,记录太阳不同时间的变化。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成功之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认识太阳探索宇宙的兴趣。不足之处是在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时,幼儿对颜色辨别不清。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放碟片让幼儿观察雨后彩虹的颜色,然后融入太阳光颜色的辨别,这样就更好了。
10、大班科学教案《水从哪里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水汽化的现象,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从哪里来。
2、了解水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有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支架。
2、操作卡片人手一套。(水→水蒸气→云→小雨滴→水)
3、水循环的课件,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录象。事先参观过幼儿园附近的小河。
活动过程
一、做实验,说发现,感知水汽化的现象。
1、小实验:水不见了。在孩子的共同关注下,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最后不见的现象。
教师:水到哪儿去了呢?水蒸气在天空中又会到哪里去呢?
二、听故事,看课件,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1、教师操作课件,讲述故事“变、变、变”。
(1)教师:水蒸气在天空中怎样了,它遇到冷空气后变成了什么?
(2)教师:雨水会落到什么地方?这些水又会流到哪里呢?
(3)教师:火热的太阳一晒,水又变成了什么?
2、教师:你能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大家吗?
3、幼儿在桌上操作,排列水的循环过程。
4、大家相互交流自己的操作,讲述小水滴的变化过程。
5、教师小结: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很轻上升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越来越厚,再加上冷空气就又变成小水滴落下来,这就是雨,雨水流到小溪、江河里,经太阳一晒,又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水就是这样不断循环的。
三、看录象,听讲解,知道生活用水的来源。
1、教师:你们知道我们喝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幼儿集体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2、观看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的录象片。
(1)教师:刚才看的录象里是什么厂?它的作用是什么?
3、教师结合录象进行小结:
自来水厂用一个叫抽水泵的机器将江河里的水抽进来,这些水经过水管流进了加药间加矾处理,加矾后的水再流进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掉了一些脏东西的水又流进沙滤池进行过滤,最后过滤了的干净水进入消毒间加氯消毒,消毒后的水通过管道流到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这就是自来水。
四、知重要,勤节约,从小树立环保的意识。
谈话:水的用处大。
教师:水有什么用?(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动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水。水是人们的好帮手,水能灭火、能发电、能解渴;水还是大力士呢,水还能载大轮船帮人们运东西。水对我们这么重要,如果水资源被污染了,我们没有水会很惨,因此,我们应该从小爱护水、保护水资源;平时不浪费水,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五、活动延伸。
保护水资源。
教师:上次我们去参观了幼儿园旁边的小河,你发现小河的水怎么样了?怎样才能使小河变干净?
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幼儿做个小小监督员,与家长共同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11、大班科学教案《灯泡》含反思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与结果"等。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提高幼儿自主探究及观察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
大班上期的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及其变化非常敏感,好奇心强,更喜欢动手去摆弄材料,探究兴趣与能力在不断地发展。幼儿喜欢玩电动玩具,喜欢摆弄电池,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兴趣出发,我选择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灯泡、电池、电线为主要材料,设计了本次活动《灯泡亮了》,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活动难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与结果"。以"帮小兔装电灯"为主线贯穿始末,试图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让幼儿在宽松的探究情境中运用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等多种方法,探索让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同时通过猜测、验证、记录等形式,让幼儿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使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及合作探索的快乐,提高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同时,也从中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目标
1. 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 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 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2. 物质准备:
(1)学具: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小兔房子情景图、老鼠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 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小兔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A)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B)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C)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 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A)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B)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C)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小兔家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 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小兔家刚安好的电线被老鼠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 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 两两交流。
6. 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 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 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 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2、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会用保护色、盔甲、逃跑、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初步理解"仿生学"的含义。(活动重点)
2、在交流、分享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基础上,能知道人类从动物的一些特征中获得启发进行的发明创造。(活动难点)
3、萌发对动物奇特的保护自己方法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动物世界奥妙的乐趣。
4、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表达及探索动物秘密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利用保护色、盔甲、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的动物图片。
(2)动物和由其得到启示所发明物品的操作卡片,每两个个幼儿一份:鸟、刺猬、公鸡;飞机、叉子、乌龟、坦克、闹钟、鲨鱼、潜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活动,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和家人都一起观察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呢?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会怎样保护自己?(谁大胆起来说一下)
2、幼:我知道乌龟的本领,它遇到危险可以把头缩到龟壳里……
3、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幼儿所知道的动物出示相应的图片,师幼一起观察。
二、出示常见动物的图片,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本领。
1、教师分别出示(蝴蝶、青蛙)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蝴蝶和青蛙平时都生活在哪里啊?(花丛、陆地)它们会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呢?(身体的颜色)师:宝贝们说的真不错,它们身体的这种颜色叫保护色,蝴蝶很漂亮,它身上的颜色飞在花丛中就像花儿的颜色比较相似;青蛙身体上是绿色的,它在陆地上抓害虫时不易被敌人发现;所以说蝴蝶和青蛙的自我保护方法就是利用保护色,用自己身体上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2、教师依次出示乌龟、兔子、刺猬等动物图片,让幼儿了解它们可以用盔甲、逃跑、硬刺的方法保护自己。(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大胆发表见解)
3、教师小结:在大自然中,无论是生活在哪里的动物它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动物油保护色,有的动物有盔甲、硬刺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通过联想、操作,知道人类可以从动物身上得到发明创造。
1、教师出示坦克图片,引导幼儿猜测这是根据什么动物设计的,并说出理由。师:宝贝们,它是根据什么动物设计的?(乌龟)为什么?
2、再次出示潜艇和装甲车等的图片,让幼儿想象:根据这些小动物的本领,人们可以发明什么?(鼓励幼儿大胆交流猜想)小结:原来在动物界中,它们有这么多的特殊本领啊!人们通过乌龟的硬壳发从制造出坦克,装甲车。蝶的保护色中发明创造了迷彩服,这样迷彩服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就不易被敌人发现了;从青蛙游泳的姿势中,发明了蛙泳,成就了很多运动健儿的蛙泳技能。
3、幼儿每人一盒操作盒,盒里装有小动物和根据动物本身发明的物品,请幼儿帮它们配对,并大胆说明配对理由。
(公鸡-闹钟,鸟-飞机,刺猬-叉子)小结:让幼儿理解"仿生学"的含义,人们看到了会飞的鸟,发明了飞机;根据蝴蝶的颜色,发明了迷彩服;根据刺猬坚硬的刺,发明了叉子;这些发明创造都是模仿了动物本身特殊本领发明的,这种技术就叫"仿生学"。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的存在给人类很多启发,才能发明出这些对人们有用的东西。让人们的生活很方便、很快乐,我们也要爱护这些小动物。
四、引导幼儿想象还有哪些动物有特殊本领学习,结合"仿生学"的含义大胆猜想可以发明什么物品,并讨论交流自己该如何保护动物。(体现情感目标)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小动物的特殊本领,除了这几种常见的你还知道哪些?它们可以启发人们发明什么呢?
2、师;小动物这么有用处,那你该如何保护它们呢?(教师可随时引导)3、教师小结:我们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这么多本领,发明了这么多有用的东西,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它们,保护它们,和小动物和谐相处,不去伤害它们。
活动延伸:
活动区时,请幼儿在美工区将认识的动物及根据它们本领发明的东西用表征的方式画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13、大班科学教案《弹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海绵、气球、松紧带、皮筋、橡皮、积木、铅笔、袜子、手套、皮球、橡皮泥、弹簧秤、游泳眼镜等。
活动过程:
1.幼儿操作,初步感知弹性。
(1)幼儿玩气球、海绵、松紧带,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看看它们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玩耍,教师巡视,观察幼儿操作中的发现。
(3)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2.幼儿再次尝试,获取弹性的经验。
(1)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不对它们用力时,一松开又会有什么变化?
(2)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3.引导幼儿归纳弹性物体的特点。
(1)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这些东西,你们知道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
(2)幼儿思考,自主发表各自的观点。
教师总结:这些东西真有趣,对它们用力时,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变形,一松开,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弹性。
4.幼儿用身体的各种动作表示弹性。
5.联想实际,引导幼儿说说有弹性物体的用处。
(1)刚才我们发现皮筋、海绵、气球它们都具有弹性,除了这些东西还有哪些东西是有
弹性的呢?
(2)这些有弹性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丝床垫里有弹簧和海绵,坐着躺着觉得很舒服;弹簧秤小小的,携带很方便……。
6.物体分类。
幼儿玩桌上的一些材料,找一找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哪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然后帮它们分分家,分别放在桌子的左边和右边。
7.游戏:奇妙的口袋。
幼儿到口袋里摸出一样东西,放在老师手里不让大家看到,然后用动作告诉大家这个东西
是有弹性的还是没有弹性的。
8.小结活动:
小朋友,请你们回去再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找到了玩一玩,再来告诉大家。
延伸活动:
下了课,请小朋友到你的好朋友身上,到教室里找一找,能不能找到有弹性的东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存在问题:关于弹性的概念很大,本次活动的目标只是让幼儿通过操作,初步感知弹性,有些物体所具有的弹性将有待与幼儿长大后再去研究,游戏时教师对乒乓球弹性的讲解只会带给幼儿一种误解。
14、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含反思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5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15、大班科学教案《礼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找找、说说的过程中了解动物与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关系,获取初浅的科学经验。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乐意用自己的本领表达对朋友的祝福,体验礼物的意义。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PPT
2、分组操作材料:礼物与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活动。
1、今天是狮子大王的生日,让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吧!
2、过生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
(二)集体讨论,观看PPT:想想、猜猜,获取动物与物品的相关经验。
导入语:今天狮子大王过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会送什么礼物给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情景一:猜一猜奶牛会送什么礼物?
情景二:想一想蜜蜂会送什么礼物,为什么?
情景三:母鸡有什么本领呢?想一想母鸡会用鸡蛋做了哪些不同的礼物呢?
小结:奶牛送了香香的牛奶,蜜蜂送了甜甜的蜂蜜茶,小母鸡把鸡蛋做成各种各样的蛋制品。他们都用自己的本领,做成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三)分组操作:找找、说说,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1、情景四:讨论动物的本领。
又来了几个小动物,他们是谁?会送些什么礼物?
2.幼儿分组操作并交流:配对游戏找一找,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配对。
3、集体展示并交流:理解动物与物品的关系。
(四)表达祝福,理解礼物的意义。
情景五:
小鸟用清脆的歌声作为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延伸活动:
用自己的本领表达祝福,进一步理解礼物的意义导入语:小动物们能用自己的本领作为礼物送给狮王,那你们有什么本领可以送给狮子大王作礼物呢?
小结:
小朋友,其实礼物不需要有多么贵重,只要你用心去准备,用自己的本领去表达祝福,这就是送给别人最珍贵的礼物!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的相关礼仪,并懂得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活动难点基本解决,活动重点如果设置一个情感体验的环节就更好了。
16、大班科学教案《禽流感》
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初步了解(禽流感)病毒,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准备:显微镜、录像、图片、细菌标本、病毒示意图、健康小卫士粘贴标志(幼儿人数相等)。
3、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4、初步了解禽流感的小常识。
过程:放录像(儿童医院门诊及有关禽流感的报道)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幼:小朋友生病了、、、、禽流感为什么会生病?传染的禽流感? ----------幼:因为感冒、怕冷、缺少锻炼……得禽流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幼:
病毒二、播放病毒有关资料
1、在显微镜下你看到了什么?
-----------幼:细菌?不知道是什么……
2、你们观察到的是病毒,那什么是病毒呢?我们请医学院的叔叔 给我们讲解一下好吗?
三、医生讲解内容病毒是什么?有什么危害?病毒并不可怕,科学能战胜病毒例子禽流感病毒怕什么?
小结:科学家本领真大,发现了这么多抵抗病毒的方法。你有没有想过为了人类的健康,也做一个科学家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幼:不许禽流感病毒进入我们身体内、多锻炼、开窗、不到疫区、大预防针……幼儿制作宣传图片。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来预防禽流感的传播,其他的人还不道,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告诉他们?(讨论:可以给他们看图片,给他们看预防禽流感的录象,可以直接说给他们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图片有笔请你们来做宣传广告,告诉大家怎样预防禽流感,好吗?(分组合作宣传图)结束: 现在让我们来做健康小卫士,每个小朋友贴上标志,让我们去告诉其他班的小朋友吧!幼儿拿着宣传画出活动室。
设计意图:
为配合“远离禽流感”的宣传,我园设计了“病毒”这一科学活动,指在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17、大班科学教案《纸》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得多种方法。
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白纸人手若干张、书若干本、记号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书和纸
1、老师:书和纸这对好朋友,今天发生了争执。
瞧!书神气地说道:"当我站起来的时候,能稳稳地站住!"老师操作:书本稳稳地站着。
可是,纸听了很不服气,说:"你能站,我也能稳稳地站着!"
2、猜想:你们觉得纸能站起来吗?
请幼儿交流介绍自己的猜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
1、到底你的好办法能不能帮助纸稳稳地站起来?
2、老师在后面的每个桌子上都放了许多纸,待会请你去试一试你的办法,并把你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记录纸上。(出示记录纸)
3、幼儿操作,老师巡回了解幼儿操作情况。
4、集合幼儿,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小结:纸真神奇,大家通过折、卷等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使纸站了起来,纸开心极了,它在你们的帮助下终于稳稳地站起来了。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
可是,书又说了:"我不仅能站站住,而且还能把你纸稳稳地托起来呢!"老师演示,书托起一张薄薄的纸。
1、纸也能托起书吗?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请幼儿再次实验。
幼儿根据记录表讲述,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升难度(幼儿第三次实验)。
你们听,书又说了:"你才托起一本书,我可是能托起好多纸呢!"老师演示,书托起好多纸。
1.纸也能托起很多书吗?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幼儿实验。
小结:教师统计托书最多的是哪一种形状的纸?
五、总结。
纸的支撑力跟它接触的地方、高度都有关,上下接触的面大,它的支撑力就大,相反,接触的面小,力就小。在这个活动中,还有好多科学知识呢,我们以后再去慢慢探索。
六、拓展生活经验。
1、在生活中有好多东西也使用这种方法使它们的力气大起来的。
2、教师举例讲述。
七、延伸活动。
请幼儿找找幼儿园里有哪些东西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的?
活动反思:
我一走进教室,学生眼睛一亮,大声拍掌欢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分别两个月的第一次见面,学生让我很感动。教室里刚安静下来,立刻又有学生站起来说,“高老师,你不在的时候,老师都不让我们到外面去观察!”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解释。是不是他们把科学课理解成了游戏。
纸张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已经不陌生,他们一口气说出了纸的很多特点:很滑、有点硬、有点软、很白、什么颜色都可以。
我让他们把我提供给他们的实验纸揉成一团,然后再展开,观察有什么变化,他们又说出一大堆来;我让他们将纸撕开一个边,观察边缘有什么特点,他们惊喜地跳了起来:“有毛毛!”其他孩子立刻也撕开看毛毛,有的孩子不断地揉纸,然后惊喜地举手告诉我,不用撕开,只要使劲地揉,纸也会“生毛毛”的。教室里立刻出现了“嚓嚓嚓”的揉纸声,立刻又出现了一大片的惊叹:“真的有毛啊!”“老师,‘纸毛’是从哪来的?”“从树上来的,因为纸是树做的,对吧,老师?”“哎呀,好多灰啊,不要搓啦。”。
我无奈而又欣喜地看着这群调皮蛋,心里好开心。教室里的声音很吵,我注意到在我的提醒下,一部分孩子已经开始将纸的特点向科学本上记录了。这个习惯,是我最想他们培养的:及时记录,及时思考。
下课了,一个孩子突然跑上前来,搂着我的脖子,附在我耳边说,“老师,我知道一个秘密,明天,有一个人要送你礼物。”说完,他飞似地跑回座位。
18、大班数学教案《滚一滚》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的孩子对于会滚动的物体十分感兴趣,并乐此不彼。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并发散幼儿的思维,我设计了“滚一滚”的教学活动,从而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并在亲身体验中,试着让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活动目标
1、能叫出球体、圆柱体的名称感知它们的外形特征。
2、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什么物体容易滚动。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能滚动及不能滚动的物品。
2、表面平滑度不同的木版若干。
活动过程
一、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1、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要求在玩的时候想一想:自己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样玩的?还发现了什么?”(幼儿选择空地玩玩具,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各种玩法)
2、集中。提问,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幼儿根据自己的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可乐桶,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滚。”“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将能滚的和不能滚的玩具放在两个筐中,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二、区分能滚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1、让幼儿再玩一玩能滚的物品,玩的时候向不同的方向滚一滚、挡一挡,将各种能滚的物品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
2、集中提问。在玩会滚动的东西时,你发现了什么?(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又如:“我玩的是可乐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把能向不同方向滚的玩具和只能向前后或左右滚的
4、丰富幼儿有关知识:能向不同方向滚的叫做球体,两端是圆形且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能向两个方向滚动的叫圆柱体。
5、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讲一讲:还有什么东西是球体?圆柱体?
6、幼儿用球体和圆柱体分别放在不同的木板上滚一滚,看有什么不一样?
7、老师和幼儿共同小结:木板表面平与不平,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不一样;木板放置的斜度不一样,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也不一样。
教学反思
本活动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引导幼儿关注并探索
滚动这一科学现象,从猜测性的探索——实践操作性的探索,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积累关于圆形物品容易滚动的经验。我不要求幼儿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滚动这个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有关科学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能够感受到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教师不能低估它们对于幼儿的意义,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把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使幼儿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和丰富科学的经验。
19、大班科学教案《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让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多媒体、海绵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块、桌子、金属(小钥匙)、小花洒、木块
【活动难点】:
孩子们对雨水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对此教师除了有简明的叙述讲解以外,还会利用道具进行简单的演示,形象地解释雨水形成的循环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组织幼儿轻松愉快地入场坐好。(音乐)
2、(播放雷电声→雨声)利用多媒体等道具营造夏天雷电雨时的氛围,通过声音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受。
3、教师提问:刚刚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会想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打雷闪电的声音、下雨的声音)
(二)基础部分
1、教师提问:
你听过的雨声是怎样的呢?(霹雳啪啦、滴答滴答……)你们知道,雨水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吗?
2、水的形成--观察图片(雨水形成循环图)教师用语:请小朋友们一起安静地、认真地观察这幅图,答案就在里面。
教师提问: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给小朋友自主观察与思考的时间,鼓励小朋友动脑筋、积极发言)。
教师解说:雨水是这样形成的-太阳热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气变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我们看见的云朵,当云朵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从天空中掉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见的雨啦!你们看,就像这样……
(1)解说:把海绵当做云朵,当云朵里的水分不多时,还很轻(让幼儿感受海绵的重量)太阳照射下的空气中充满水分;
(2)给海绵注入水分,解说:当云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太重,于是从天上落下来,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吗?
(3)请个别小朋友体验。
3、水的形态--冰
(1)教师用语:小朋友,水除了有液体、气体的形态,还有其它形态,是什么呢?(摇动装有冰块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与思考,引导幼儿说出"冰")
(2)请小朋友摸一摸冰块,说出感觉。(冷冷的)
(3)教师用语:水一经冷冻,就变成"冰"的状态了。
(4)提出问题:冰又怎么变成水的呢?(准备水的三态,让孩子观察与思考)
4、水的作用教师引导:水这么奇妙,它有什么用呢?(喝、清洁、游戏等等)与幼儿谈话,适当利用语言和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让幼儿自主思考,作出经验谈,知道水的用处很多,我们都需要水。
教师提问:小朋友,如果没有了水会怎样呢?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可以怎么做呢?(水龙头关紧、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结束部分
1、水的游戏操作游戏准备:准备三个透明水罐、水、海绵、乒乓球三个游戏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音乐控制)让每组幼儿轮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绵吸水灌进透明水罐里,看哪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为胜。(教师示范一次)
2、小结与提问水的用处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洁,还可以玩游戏呢!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小朋友,请看清楚--演示:把金属钥匙和木头放进装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种物体形成对比(浮、沉)。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探索:为什么乒乓球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钥匙却沉下去了呢?还有什么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请小朋友回家后,自己去寻找一个完整的答案,回来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教学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写卡片,写出自己知道的内容,把自己写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的网状图中,完成书中的网状图,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对粘贴自己写的卡片很感兴趣,每个人都很兴奋。之后,我进行了小结,整理了学生粘贴的有关水的知识,发现学生对水的特点了解不够,这样很自然地导入到研究水的特点环节中来,进入探究环节--哪个口袋中是水。在这一环节中,我用了7个黑口袋,里面分别装了树叶、石头、木块、水、牛奶、醋精7种物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观察方法进行猜测、辨析哪个口袋里是水,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就很高,对口袋里装的东西很好奇,还有特别喜欢猜这种方法,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小组同学讨论得很激烈,尤其是在猜水、牛奶和醋时,意见不太统一,最后才定下来,填写在记录单中。在小组汇报辨析结果时,我让学生不仅说出物体名称,还要说出辨析的依据,最后两组同学在水和牛奶、醋的猜测结果出现了分歧,用了摸和闻的方法。由于黑口袋里还有一个密封口袋,醋味也不太明显,另外,课前准备时,这些口袋都是放在一起的,其他口袋上也稍稍带有醋味,很难分辨。最后,我把黑口袋全部都打开了,让学生用眼睛看的方法,辨别出牛奶,因为它是白色的,而水和醋精是无色的。剩了两个无色物体,这个时候学生说用闻的方法就可以辨别哪个是醋精,哪个是水了。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终于揭开了谜底,恍然大悟。结果两个小组都没有完全猜对。都发出“唉”的声音。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地学习热情,就像在游戏一样,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析、推理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20、大班科学教案《种子》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观察、操作、探索,了解种子的内部特征。
2、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3、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放大镜、纸、记号笔、录象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进行提问:
1、“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为什么叫种子呢?”
(二)、操作探索
1、师提问:“请你们猜猜种子里面有什么?”
(幼儿将自己的答案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在纸上)
2、幼儿介绍自己猜测的答案
3、师再次提问:“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种子有哪些部分组成?”
(幼儿解剖各类种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再次将自己的答案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在纸上)
4、幼儿介绍自己观察的结果
(三)、观赏结束
1、幼儿观赏录象,验证自己的答案
2、师总结结束
21、大班科学教案《复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的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橡皮泥、模具、泥工板。
2、恐龙平面图、拷贝纸、铅画纸、复写纸、印章、白纸。
3、彩纸、剪刀、小筐。
4、复印机、电脑、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复制的现象。
1、出示小鱼图。
提问:“这是什么?老师还需要一张一样的小鱼图,有什么办法?”
2、示范使用复印机操作过程。
师:我就请复印机来帮忙。看,一张一样的小鱼图出来了。
3、小结:刚才老师操作的过程就叫复制。复制就是做一模一样的东西。”复制的方法有很多种,刚才老师用的是复印机来复制。
二、尝试简单的复制。
1、我还带来了一些东西:恐龙图、拷贝纸、复印纸用这些材料能不能来复制小恐龙呢?还有印章、模具,它们能用来复制吗?请你们动手来试一试。
2、幼儿自由选择,操作。
鼓励先完成幼儿尝试多种方法复制。
3、介绍复制情况。
(1)请个别幼儿来介绍是用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复制的?
师:请你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复制出这两个东西的?
(2)请使用相同材料,不同方法幼儿来介绍。
师:有谁也用了这些材料,但不是用这种方法来复制的?
(3)请使用不同材料的幼儿来介绍复制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来复制的?请你也来介绍一下。
(4)小结: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来复制的。
(请你们把东西都放回筐里。)
(当幼儿讲到用复印纸等要讲解一下操作的过程和要点。)
三、感知、探索快速复制的方法。
1、师:“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大地震,现在那里的小朋友需要许多纯净的水,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好吗?”
“你们每一个的筐里有一瓶水,我们要想办法用最快的速度复制出更多的水。还有5分钟,运送水的车子就要开了。小朋友要加油哦!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快速复制。
提醒:废纸放桶里。
3、介绍复制方法。
(1)师:“时间到,请小朋友数数复制了多少瓶水。”
(2)请复制的最多幼儿来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复制的。
(3)请用不同方法进行复制的幼儿来介绍,比比哪一种方法好。如果同一种方法,想想为什么有多有少。(剪速度快慢)
4、小结: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复制出这么多瓶水,四川的小朋友一定很感激你们。
四、了解复制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在我们平时的生活里,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复制的办法?”
2、“复制的方法对人们有什么好处?”(方便、速度快)
延伸:了解电脑复制,结束活动
1、出示小兔图。“这是谁,小兔一个人觉得怎么样?”“怎样帮助她?”(复制的方法)“老师也来帮助小兔找它的好朋友吧。”
2、.教师电脑复制小兔。
“原来电脑也是可以用来复制东西的,家里有电脑的小朋友回家也可以试一试,如果你们平时发现了不同的复制方法,再来告诉小朋友和老师,好吗?”
活动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导入新课时,将画好的蝴蝶进行复制粘贴操作,学生非常感兴趣,甚至有些激动,觉得自己学到了一个很了不起的本领,都想跃跃欲试,然而真的放手让他们动手的时候,很容易忽视选定目标这一步,只顾着要进行复制粘贴,时不时会举手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的复制菜单是灰色的??告诉他们之后,才恍然大悟。另外在课上要求他们复制三到四只蝴蝶,他们会每次都重复复制这一步骤,其实只需要操作复制一次粘贴多次就可以了,因为蝴蝶这个图片一直保存在粘贴板中!课上学了复制粘贴这个本领后,学生很容易骄傲,老师是及时压一下,提出更难的问题:能不能让蝴蝶翻个跟斗呢?这样留个疑问之后,很容易为下一课留下伏笔,同时也留给他们一个回家的
22、大班科学教案《这些东西会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
2、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活动过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幼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伸活动:
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活动反思: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是科学探索活动。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幼儿自身的经验储备中以亲身例证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动手活动又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比较浓厚。指南中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分享交流。”在这几点上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到位,也存在着很多教学的困惑。
1.语言的表达。对于科学活动,总结性的话语在活动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特别是具有科学性的。在活动中,“有圆面的物体会滚动,没有圆面的物体不会滚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也为幼儿找出会滚物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话语中,也要切合幼儿的实际,不能太过于深奥要更符合幼儿语言直白,在讲述的时候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也带动幼儿的理解。因此,科学活动中语言的表达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2.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在这个活动我请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往往自我操作的居多,在合作性上比较缺乏。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在请幼儿操作的时候,所说的要求可能还不够清晰。其次,也要加强幼儿合作的意识。游戏方式或者其他形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班的幼儿还是比较欠缺。
3.记录的方式。操作单是科学活动中有时候必不可少的。但操作单的形式我觉得在活动中还缺乏了一点心意,比较单一。在这一方面,在操作单的制作中还需要多用心去斟酌。怎样的形式更方便幼儿操作也便于我们去做教学前准备。
科学活动,也对我们教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更好的用心去设计、科学的解答让幼儿获得更多科学性的知识。
23、大班科学教案《风来过了》含反思
活动意图: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风是无形的,对风的认识只能凭感知觉来完成。开展此次活动《风来过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积极引导他们的自然科学兴趣和探索意识。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体验与风游戏的乐趣。
2、想象表现风来了的各种情景,仿编诗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观察有风的各种情景用图画形式记录。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炎热的天气越是谁给大家带来凉快?
2、风看不见,摸不到,你发现风来过的秘密了吗?
二、诗歌《风》
1、展示交流幼儿观察风的图画记录。!.快思.教案网出处
说说自己从哪些地方发现的秘密。
2、让我们听听诗歌里的风是怎样的?
3、师幼共同讨论风来过了的影响。
三、仿编诗歌
1、结合生活经验,尝试仿编诗歌。
活动延伸:
回忆风对物体的影响,如街上飞舞的报纸,吹落的帽子,飘落树叶等。
附:《风》
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听树叶沙沙沙,那是树儿和风在谈话。
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树叶在点头,那是风儿在树林里走。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欣赏了诗歌《风》,知道了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从其他事物的变化上发现风的存在。让小朋友知道,怎样知道风来了,有什么方!法是可以知道。风来了又有哪些东西在动了。通过对诗歌的创编,扩大了孩子思维的角度,他们发现我们不仅可以用眼睛,还能用耳朵、鼻子、皮肤等等去发现风来过了。
24、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滚动的轨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玩一玩、分一分找出滚动物体的特征。
2、活动难点:探究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滚动的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三角形、梯形、方形积木;海洋球、玩具球;一次性杯子、圆台形的化妆品瓶子;电池、透明胶带等物体;记录卡片16份、小筐8个、PPT。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师:这是什么?
幼:球师:老师把它轻轻一推,看它怎样了?
幼:向前运动、动了、滚动……师小结:像这个球一样咕噜咕噜往前转动我们叫它滚动。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揭密神秘袋,幼儿了解操作的材料)师:请小朋友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看哪些会滚动哪些不会滚动?然后给它们分一分家,把它们分别放在相应符号的筐里,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一)。
个别指导:你玩的是什么?你把它放在哪个筐里了?为什么?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师幼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师:大家帮这些东西分好了家,我们来看看能滚动的筐里放了哪些东西?幼儿说物品,教师在记录纸上贴上这些物品的标记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些物体能滚动?这些东西不能滚动?
小结:这些没有角的圆圆的东西,只要对它们用点力,它们就能滚动。
三、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师:这些圆圆的东西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请小朋友再次玩一玩。这次要仔细观察,把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画在你的记录纸上。
个别指导:你玩了什么?它滚动时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幼儿说自己的操作发现,教师征求大家意见后记在大记录纸上。重点讲述球体的滚动路线。
师:从这张大记录表上你能发现哪些东西在滚动的时候走的路线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走的路线会一样?
小结:(边小结边贴上相应的球体标、圆柱体、椎体标记):像皮球、海洋球它们的身体都是圆球体,走的路线是曲线。像透明胶带、电池它们的身体是圆柱体,走的路是直线。一次性杯子、化妆品瓶子身体一头大一头小,走的路是圆圈。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
我们把这些物体滚动是走的路叫滚动的轨迹。物体运动的轨迹对我们的科学发明非常有帮助(出示PPT,请幼儿分别说说图片上可以滚动物体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我们的航天飞船驶入太空都要设定好轨迹,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小朋友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了也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家、发明家。
四、活动延伸:
这个筐里还有一些不能滚动的东西,你能想出好办法,让它们也滚动起来吗?然后再去发现它们的滚动轨迹。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25、大班科学教案《春夏秋冬》
活动目标:
1、交流、分享几种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花:迎春花、桃花、荷花、菊花、桂花、腊梅花。
2、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加深对四季花卉的认识。
3、产生关心、爱护花卉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录像,四季花卉的拼图、布置“春夏秋冬”四个板块。
2、花卉图片与幼儿人数相等,自制骰子(上面有春夏秋冬四个字,供游戏时使用。)
3、幼儿已有认识四季的基础。
活动过程:
一、放录像——校园里的花
1、教师:“这都是些什么花?它们在哪个季节开放?其他季节有些什么花开放?”
2、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并谈谈喜欢它的原因。
二、操作活动——拼图(认识四季常见的花)
1、教师:“我把录像里的花拍成了照片,可是被小朋友剪破了,你们能帮我拼好它们吗?”
2、幼儿操作,拼好后并互相讨论自己一组拼的是什么花。
3、每组幼儿交流、分享活动。
(1)教师:“你们拼出来的是什么花?”(将幼儿拼的图片放在黑板上展示)
(2)要求语言流畅的从花的颜色、花瓣、叶子等方面介绍。(介绍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认识不认识的花。)
(3)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
三、分类
1、教师:“想一想,这些花分别在什么季节开放?花儿说:‘我们想回家,小朋友,你们能不能送我们回家呢?’”
2、幼儿按自己的想法给花儿分分类,还要说出这么分类的理由。
展示“春夏秋冬”的四个板块(让幼儿一一指出,教师引导幼儿归类)
3、教师:“你还见过什么花?他们在哪个季节开放?”
教师小结:四季有不同的花,花有各种颜色和各种形状,有的有香味,有的没香味。
四、游戏巩固
1、教师出示骰子:“这个游戏玩过吗?平常怎么玩的?”(请一幼儿示范)
2、介绍游戏要求:骰子掷到哪一面朝上,掷的小朋友就要根据图片说一句话,如春天就说“暖和的春天到,迎春花迎春花开”夏天就说“炎热的夏天到,荷花荷花开”。
3、幼儿游戏,教师指导观察。
五、活动延伸
这些花除了可以观赏,还有其他用处吗?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花的知识吗?关于哪方面的内容呢?(引导孩子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六、活动建议
环境创设:在班内的自然角或种植园地中,可以常种些会开花结果的植物,让幼儿感受花卉的美丽和收获的喜悦;各季生长的花草树木能使种植园地常年有美丽的风景。
家园共育:教师可将种植活动延伸到幼儿家庭,(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请家长协助幼儿载一盆花督促幼儿每日记录,然后到幼儿园与同伴交流种植经验。
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在语言活动中,幼儿可以欣赏与花卉有关的儿歌、童话;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画自己喜爱的花卉;科学活动中还可收集花卉的“种子”,“解剖”花朵,制作标本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生成活动。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表现出对花卉的热切关注和强烈兴趣,及时、智慧地解答幼儿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附儿歌
一月水仙清水养,二月杏花伸出墙,
三月桃花红艳艳,四月杜鹃满山岗,
五月牡丹笑盈盈,六月栀子戴头上,
七月荷花浮水面,八月桂花腌蜜糖,
九月菊花迎秋风,十月芙蓉斗寒霜,
十一月山茶初开放,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26、大班科学教案《自制气泡弹》
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涉及物理和生物方面的内容比较多,而关于化学实验的内容非常的少,其实化学活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少的内容是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醋和苏打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让孩子非常感兴趣,这一点给了我启发,我尝试在矿泉水瓶盖上打洞,插进吸管,然后再把醋放进矿泉水瓶里,加入苏打后立刻盖上瓶盖,果然和预期的一样,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将瓶中的液体通过吸管挤了出来,喷的很高。我又利用了孩子最喜欢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这一素材,编了一个打倒灰太狼的故事背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已不满足于了解某种现象,他们更对探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实践过程感兴趣,而且也更乐意利用这些想象进行一些更进一步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要要善于发现幼儿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支持探索的兴趣,促进活动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小实验知道苏打水和醋可以产生气泡、学会记录。
2、进一步了解醋、小苏打与泡泡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两个人用6个杯子,一个勺子,一个透明塑料瓶,一个插好吸管的盖子,一个小脸盆,一块抹布,一个透明漏斗,一个碗
2、醋、苏打粉、冰红茶、橙汁、酱油
3、教师记录表。
4、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以羊村长的口气:各位小朋友们,早上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欢迎你们来到我的羊村,今天,除了来了你们这群小朋友以外,还有很多客人老师也来到了羊村,我们回过头去和她们热情的打个招呼。(这时电话铃响了,播放报警录音)咦,电话铃声响了,我来听听是谁?(接电话)天呐!灰太狼即将要带着他的新武器来攻打我们青青草原了。小朋友,请你们帮我一个忙,也发明一个新武器来对付灰太狼,好吗?好的,那首先想一想要制造一个什么样的武器呢?(幼儿回答)那我们就来制造一个威力巨大的,会冒泡泡的气泡弹。
二、小实验
师:要想制造气泡弹就一定要用到苏打水,可是苏打水和哪个好朋友相聚在一起会冒出泡泡呢?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苏打水,还有许多不同的材料,有醋宝宝、酱油宝宝、冰红茶宝宝和橙汁宝宝,等着小朋友们去寻找这个答案。如果有泡泡冒出来,就说明我们找到了想要的答案。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安静地走到桌子边找答案吧!
有一组小朋友已经找到了答案,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回答苏打水和什么宝宝相聚在一起会产生很多气泡啊?(幼儿回答:醋)
三、实验一
师:小朋友很聪明,找到了答案,下面我们就要正式开始制造我们的气泡弹了。这里有一段喜羊羊的爸爸,羊博士送来的视频,教我们在座的小羊如何制造气泡弹,请仔细观察视频哦!(观看)
看完视频了,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如何制作气泡弹,小朋友说,我来操作。(先加入50毫升的醋,看好刻度线,瓶子上有一个数字50,只要把醋倒到数字旁边的线就可以了,为了防止醋不倒在外面,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漏斗。(教师示范后方旁边)。然后我们再来制作苏打水,挖一勺苏打粉到水里搅拌均匀,利用漏斗倒入瓶中,迅速把吸管插入瓶中,盖子盖紧,不要留下空隙)
看来小朋友们都会了,我这里还有一张实验流程图,如果记得不清楚的小朋友可以看着图操作。在操作的时候,如果有小水珠喷出来,观察完后拿一块抹布把桌子擦干净。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实验结束要求小朋友来记录你的实验结果,有没有成功。我们来看一下记录表。介绍记录表
好,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操作吧!
四、讲解第一次结果,查看分析记录表,总结出不成功。并做第二次试验
师:实验做完了,谁来说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瓶子里有泡泡产生?没有从吸管里冒出来吗?)啊呀,我们第一次做的气泡弹没有打倒灰太狼,听听灰太狼还发出了奸诈的笑声。不行!看来我们要把实验改良一下。刚才说了,瓶子里泡泡不多,所以没有从吸管里冒出来。那这次我们加大剂量,试一试倒70毫升的醋,加2勺苏打粉会不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泡泡。请小朋友再做一次科学家吧!
五、讲解第二次结果
师:看着小朋友的笑脸,看到记录表上这么多的勾,我知道一定有好结果了,你们一定是成功了。小朋友来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泡泡从瓶子里冒出来了)哇!小朋友们都很聪明,我们把气泡弹制造出来了,看看灰太狼什么反应呀?
六、总结
看看这张表格,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果呢?(醋比第一次用的多,苏打粉比第一次用的多,冒出的泡泡也就更多)
今天每只小羊们都很棒,大家团结协作,开动脑袋,做出了气泡弹,打走了灰太狼,那我们就来唱首歌庆祝一下吧!
活动实施效果:
用醋和小苏打制作的气泡弹配上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热情十足地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三次实验,让孩子们清楚地了解到醋和小苏打能起反应,冒出泡泡,并且醋和小苏打加的越多,泡泡冒得越多。在实验结束后,记录实验结果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孩子们学会看懂记
录表,并能从记录表中看出实验的结果。实验不能由一个人完成,需要两个伙伴互相帮助,商量后再行动,两人实验也能确保每个人都能进行操作。我设计了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背景,孩子们激情洋溢地参与了每次实验,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孩子们打败灰太狼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本次活动。
27、大班数学教案《滚来滚去》含反思
设计意图
观察能力从来不可能通过传授而获得,只有在充满兴趣的、积极自觉地观察中才能逐渐的发展起来。由于幼儿对球体的滚动很感兴趣,也充满了好奇,所以我让他们在玩球的过程中,探索球体与圆柱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借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2.感受和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3.引导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
4.能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见解。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不同的物体:乒乓球、皮球、塑料球、弹力球、八宝粥桶、茶叶桶、擀面杖、瓶子、正方体积木、长方体积木、圆形的纸片等。
2.大纸箱两个,一个贴“球体”.一个贴“圆柱体”;
3. 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的图片。
4. 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橡皮泥、胶棒。
5.剪刀、白纸、绳子、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
1.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请你们找一找,哪些东西会滚动,把会滚动的放在大纸箱里。
2.幼儿通过与伴交流、探索、寻找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二)讨论球体圆柱体的特征:
1、幼儿相互交流各自寻找到的可以滚动的物体,并演示证明这些物体可以滚动。
2、引导幼儿讨论:这些物体滚动时都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让幼儿再次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球体:小朋友你们仔细观察观察它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像这样圆圆的、没有角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体。
圆柱体:小朋友你们仔细观察观察它又是什么样子的?上面的圆和下面的圆是一样大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像这样长长的、中间一样粗的、上面的圆和下面的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体。举起你找到的圆柱体让老师看一看。
4、请幼儿讲述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从而感知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5、请幼儿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像球体?哪些物体像圆柱体?
6、小结:球体浑身都是圆溜溜的,会向各个方向滚动,!.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而圆柱体有两个圆、中间一样粗、横着才会前后滚、竖起来时就能站的稳稳当当的。
(三)请幼儿翻开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4页,教师按提示要求指导幼儿完成“找一找哪些是球体、圆柱体”的活动。
(四)制作圆柱体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的材料,请幼儿在这些材料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制作材料,做一个圆柱体,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2、同伴之间玩玩比比大家制作的圆柱体有何异同,再次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五)滚滚乐
1.球体和圆柱体的本领很大,它们会滚来滚去。我们学习一下它们本领,好吗?
2.全体幼儿在地毯上自由的滚动,教师时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相互碰撞。
活动延伸
在比较观察中,幼儿总结了球体、圆柱体的体征,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让幼儿寻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
教学反思
本活动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引导幼儿关注并探索
滚动这一科学现象,从猜测性的探索——实践操作性的探索,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积累关于圆形物品容易滚动的经验。我不要求幼儿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滚动这个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有关科学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能够感受到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教师不能低估它们对于幼儿的意义,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把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使幼儿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和丰富科学的经验。
28、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滚动的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摸弄,引起幼儿对球在斜面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活动重难点:
1、物体在斜面上会移动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体移动的速度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1、幼儿在科学角活动中已对物体的滚动发生兴趣。
2、已学习过作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网球、洗衣板、积木、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
1、设疑:怎样不用力推,球也能滚起来。
2、探索:幼儿自由的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讨论:
(1)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并演示。
(2)小结:板的一端垫高了,不用力推球就会从高的地方往下滚。
二、再次探索
1、设疑:请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想办法使两只球在板上滚的快慢不一样。
2、探索: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的一样高)
3、讨论:
(1)幼儿讲述合作的经过,并进行演示。
(2)小结了两块平整的板面,积木垫的低不一样,的滚动快慢也不一样,垫的高的板球滚的快,垫的低一点的球滚的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两块积木垫的一样高,平的一块球滚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块板球滚的慢。
4、幼儿体验
三、 记录
1、请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2、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记录。
四、延伸:
今天我们玩的是球,那么别的东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29、大班科学教案《工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工具,感知工具与人们的关系。
2.学习正确使用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扫帚、簸箕等工具。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探索、发现生活中工具的多样性及特征。
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分类。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常用的工具,如:榨汁器、鞋刷、起子等。
2.和幼儿一起准备分组活动资料:小订书机6只、刨笔器3只、卷笔刀若干、扫帚6把、簸箕6把、纸、铅笔若干、起子、小榔头、木板、铁钉等。
3. 课件
活动过程:
1.说说工具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工具: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讨论: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工具?
2.使用课件,让幼儿知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和幼儿一起看看几种工具,讨论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了解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3.幼儿分组活动,联系使用各种工具。
(1)用订书机修补图书或制作图书。
(2)练习刨铅笔。
(3)练习用扫帚扫地。
(4)练习用鞋刷为同伴刷皮鞋。
(5)练习使用起子,榔头等工具进行木工小制作。
4.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予以帮助指导,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小百科: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工具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其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所以只要能使物质发生改变的物质,相对于那个能被它改变的物质而言就是工具。
30、大班科学教案《昆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昆虫的名称和特征。
2、感受昆虫世界的奥妙。
3、培养观察,比较昆虫的能力。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利用各种工具捕捉过昆虫,参观过昆虫馆。
2、多媒体制作——昆虫小博士、昆虫小侦探图片数张或昆虫录像。
活动重难点:
根据昆虫的关键特征,学会辨别昆虫和非昆虫。
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外形特征,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活动过程:
一、唤起回忆。
参观了昆虫馆,介绍看到的昆虫名称。
二、学当昆虫小博士
1、挑战一:看阴影猜猜我是谁?
2、挑战二:躲起来猜猜我是谁?(出示昆虫局部明显特征)
交流:天牛的触角是它们年龄的表示,螳螂的前腿就像带刺的刀。瓢虫家族的害益之分,如:七星瓢虫是益虫,二十八星瓢虫是害虫等。
3、挑战三:看看谁的眼睛最厉害?
快速看图片,合上图片回忆有哪些昆虫?
哪些昆虫躲在里面?
再次打开图片,看一看又多了哪种昆虫?
4、挑战四:猜一猜什么昆虫会和它们在一起?
出示花、雷鸣记号、灯泡,猜出蜜蜂、蝴蝶、萤火虫等昆虫。
三、建造昆虫馆
1、昆虫是个大家族,虽然它们有不同的名称,可是家族成员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找一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从以上昆虫中归纳发现昆虫家族共同的特征,并一一贴在展示板上。
3、今天昆虫馆里来了许多虫子,有一些不是昆虫也混在里面,请小博士把它们找出来。
(教师将蜘蛛、青蛙、天牛、蜜蜂、蛇、螃蟹、独角仙、蜗牛等都放进原来出示的昆虫中,请幼儿分别把不是昆虫的虫子找出来。)
4、共同对照检查对错,说出理由,并向不是昆虫的朋友告别:“对不起,你不能住在昆虫馆。”
(例如:蜘蛛八条腿、蜗牛没有腿都不是昆虫,蜜蜂符合昆虫的特征要求,是昆虫。)
5、虫馆开馆。播放录像,感受昆虫世界的奥妙。
活动反思: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让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不足之处:
活动中鼓励性的语言少了点。
小百科: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31、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滚一滚 玩一玩》含反思
设计思路:
最近我班的孩子对于会滚动的物体十分感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发散幼儿的思维,我设计了“滚一滚 玩一玩”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亲身操作收集到的废旧的桶及球类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解决问题,促使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活动目标:
1.能在各种材料中找到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
2.能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探索球体和圆柱体的异同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物体若干,篓子两个。
2.圆柱体和球体的物品每名幼儿一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分一分”
1.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这里有什么?
2.请小朋友玩一玩,试一试,把能滚动的东西和不能滚动的东西分开,各放一个篓子。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的分类情况。
4.小结,为什么这些物体不能滚动?(有棱角)
二、游戏“滚一滚”
教师:这些能滚动的物品都是哪些东西?它们的滚动路线一样吗?(banzhuren.cn)请小朋友来玩一玩,试一试。
1.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球能向四面八方滚动。桶向前或向后直直的滚动)
2.观察球和桶的样子的。
(1)为什么球能向四面八方滚动?(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
小结:像球这样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能向四面八方滚动的我们就叫它球体
(2)桶有什么特点?
小结: 像桶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都是圆形,而且上下两个圆都一样大,能向前或向后滚动,这样的叫圆柱体。
三、找一找
找出生活中的球体或圆柱体的东西,并说一说他们的名称及用途。
四、游戏“赶小猪”
1在场地上放几把椅子,请幼儿用小棍把“小猪”绕椅子赶回来,可把幼儿分两组,一组赶薯片桶制作的“小猪”另一组赶小球制作的“小猪”,看哪组速度快。
2.交换材料玩游戏。小结圆柱体的“小猪”很难拐弯,而球体的小猪,却很容易拐弯,因为球体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
活动反思
在第一环节中,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为幼儿准备了充足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进行操作验证,注重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课后,我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收集圆柱体和球体的物品。在收集的过程中,让孩子进一步明确圆柱体与球体的名称与区别之处,从而加深对圆柱体和球体的认识。
32、大班科学教案《春茶》
教材简解《春茶》是大班主题《我们在春天里》下面的一个补充活动,中国茶文化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男女老少很多人都喜欢喝茶,因此设计了这节社会课,目的为了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
设计理念: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我国,茶的品种繁多,制茶的工艺各种各样,"饮茶"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说"茶"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活动通过让幼儿品茶,收集有关茶的知识并将其分类整理,使幼儿在为祖国文化自豪的同时,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设计思路: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社会活动,通过扮演一名茶馆的店小二,为幼儿营造一个茶馆的喝茶的氛围,通过一个真实的问茶、沏茶、品茶的过程,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茶知识,感受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活动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通过尝试问茶、沏茶、品茶,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认识到茶叶是一种解渴的好饮料。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重点、难点:
认识不同品种的茶,了解正确的品茶方法,感受中国传统的茶文化。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品尝家长泡的茶叶,并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茶的名称并从家里带自己喜欢喝的茶叶到幼儿园。
2、喝茶的相关杯具。
3、有关茶知识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创设茶馆情境,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幼儿入场前)师:"孩子们,今天老师想请你们喝茶,不知道你们是否愿意呢?",提前布置好简单的场景,插上茶馆的旗帜。
(2)播放古典音乐,走进茶馆,教师扮演店小二问"你们会点茶吗?知道有哪些茶吗?"请幼儿自由交流发言,稍后教师总结介绍--我是店小二,让我来帮你们介绍一下吧。"备注:以色泽制作工艺分类:(中国六大茶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红茶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2、介绍有关茶叶的知识。
(1)将准备的茶叶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形状、颜色以及味道。
(2)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生长?人们是怎么进行采摘?如何加工?
(3)听故事《茶叶的聚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茶的文化。
3、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倒茶。
(1)请幼儿自己思考后,尝试着去倒茶,之后教师介绍沏茶的知识。
(2)请幼儿讨论的沏茶的方法,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4、准备好温度适宜的茶水,请幼儿品茶(提醒幼儿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1)泡好茶以后,待温度适宜时请幼儿相互观察颜色、闻闻气味、并一边品尝一边向同伴介绍推荐自己的茶饮料也可请同伴品尝自己制作的茶饮料并根据品尝者的建议改进配制方法。
(2)师:"我们应该怎么喝茶呢?像喝其他饮料一样吗?"请个别幼儿尝试。
(3)教师播放品茶的视频,启发幼儿了解喝茶的方式,请幼儿再次尝试用正确方法喝茶。
(4)幼儿交流前后2次喝茶的感受,教师参与交流并做总结。
5、喝茶的同时,播放古代人们茶馆喝茶的视频,体验优雅、温馨的茶文化。
6、幼儿自由分组尝试泡茶、倒茶、品茶的过程,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参与活动帮助幼儿解决困惑。
延伸活动:
1、喝茶的好处:中医认为,茶叶上可清头目,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饮品。然而,茶叶的产地和品种不同,其药理作用也不一样。产于安徽者曰松萝,主要作用"化食";产于浙江绍兴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于福建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于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于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可见茶叶入药有很大的学问。
2、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茶:一般来说,有些病人、孕妇不宜饮茶,即便是平常人,在饮茶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因为人群中有性别、年龄、地域、胖瘦、寒热、虚实等不同的体质,有一些人并不宜喝茶。所以,喝茶也要因人而异。
33、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滚来滚去》
这次的活动的目标是:
1、探索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2、感受和体验平面图形与立方体的不同
一、优点
1、以"滚动球的动作"的方式进入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也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孩子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活动气氛,对接下来的科学探索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2、重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给予孩子们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发现,鼓励孩子们敢于动手,在活动中尽量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去实践操作,去感知实物,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3、在制作作品的时候,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空间去选择自己想要料料进行制作。作品完成后让孩子们一起分享制作的过程进行交流,然后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滚动自己的作品,检验是否可以滚动。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材料的投放不够如果在收集材料时,可以让幼儿共同参与收集,让孩子们在动手收集的过程中,更加了解材料的性质、 形状、颜色、大小、特点(如哪些是长的、短的,细的、粗的,圆的、扁的……)这样孩子们在操作材料时就会有针对性了,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让每一个孩子的创意都个不相同,让每个孩子在制作作品时都能充分发挥他自己的独特性。
2、活动过程中的引导欠缺到位由于材料的投放,就需要孩子进行自主地探索过程,而活动的气氛也相对的比较轻松,孩子们比较放开、投入,在讨论的环节有些孩子就出现了相互嬉闹的现象,导致之后的教师讲解的环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失去了对孩子们及时教育的有利时机。
3、系统性的总结不够。
孩子们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也能根据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去推敲,但孩子们的经验是散乱的,很多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所获得的结果。.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这时教师的系统性的概括经验是非常得必要的。一次次的探索,都应该有小结和提升经验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及时,而提问是教师直接引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问题想孩子们传递,激发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
在科学探索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在探索的时候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在孩子需要知道和帮助的时候就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来帮助他们。在小结的提升经验的时候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教师以非常严谨的语言来帮助孩子们增加生活经验,解决他们力所能及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孩子们相互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而更愿意进行下一次的科学探索活动。
34、大班科学详案教案《滚动》含反思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出自:屈;老.师教案网"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35、大班科学教案《植树节》
活动目标
1、 了解树有美化环境、调节气温、净化空气和防风、防沙、防洪等作用。
2、 认识3月12日植树节,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意识。
3、 体验在不同环境下人们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知道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4、 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 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电子课本、幼儿用书、沙漠等等图片、自制节日牌一个。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引入活动。
1、教师讲述《大森林的故事》。(故事内容见附页)
2、引导幼儿思考故事的启示。
——师:村子被风吹垮了吗?被沙埋了吗?被洪水淹没了吗?(没有)
——师:刚刚的故事告诉我们,树可以防风、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防止土地沙化。
——师:请你们再想一想如果没有了树,还会怎样呢?
二、教师借助图片和多媒体,引导幼儿认识树的其他作用。
1、美化环境的作用。
——教师出示两幅不同的画面,请幼儿说一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一幅有花草树木、一幅是沙漠)
——师:如果这两个环境不同的地方让你选择,你愿意住在哪儿?为什么?
——师:树木(花草)可以把周围环境打扮得非常美丽,使人们心情舒畅,这是树的其中一个作用。这种作用我们叫它“美化环境”。
2、净化空气的作用。
——教师选择两幅空气差别比较大的图片。(一幅绿树成荫,蔚蓝天空,人们的脸上有笑容;一幅有人在雾霾的天气里咳嗽,看不到任何的树)
——师:两幅图中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
——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师:如果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呛得咳嗽、恶心,时间长了,还会生好多疾病呢。
——师: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树多的地方,空气特别新鲜,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和烟尘,排出氧气,使空气变得新鲜干净。于是,人们就在不同的地方种很多很多的树。
——师:这是树的另一个作用,这种作用叫“净化空气”。
3、调节气温的本领。
——师:天气炎热,我们户外活动时,你们喜欢在哪里玩?(树下面)
——请幼儿说一说在树下面玩和在太阳底下玩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树的地方就会凉快呢?原来夏天天气炎热,树木里的水分大量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可以使温度降低,这种作用叫“调节气温”。
三、激发爱护树木的意识,认识植树节。
——师:树有很多作用,我们该怎样爱护树呢?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师:树有很多作用,为了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人们就共同选择了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来宣传努力保护我们的环境,并鼓励大家多种树、爱护树,这个节日叫“植树节”,就在每年3月12日这一天,以后有机会,希望小朋友能和家人多植树,保护我们的环境。
区角活动
语言区:投放幼儿用书,鼓励幼儿阅读,了解树的作用。
科学区:将树的作用的图片与“美好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词配对。
美术区:鼓励幼儿画爱护树木、植树的情景。
家园互动
有条件的可以请家长带幼儿去种一棵树,并给幼儿讲解植树的意义,引导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随机教育
户外活动时,教育幼儿不折树枝、不摘花,爱护绿色植物。
36、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滚动的轮子》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 科学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37、大班科学教案《磁铁的秘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磁铁的秘密》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生活中孩子们对磁铁能吸住物品的现象很感兴趣,大部分幼儿对磁铁已有初步的认知,但仅仅觉得好玩、神奇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利用磁铁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本节微课,让孩子在轻松愉悦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样做孩子既易于接受,又会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想要探索、敢于探索、乐于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乐意主动探索;
2.知识目标:了解磁铁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铁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能力目标: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
2.难点:能发现磁铁的“秘密”相同相斥,异极相吸。
活动准备:
1.教学Prize PPT;
2.游乐场操作材料每人一套、小猫钓鱼操作材料两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介绍可爱的小猫可可,激发幼儿兴趣,并示范可可在游乐场乖乖听话的演示。;
2.教师提问“小猫可可为什么这么听话?”引导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住小猫身后的曲别针。
二.基本部分:
1.为幼儿提供材料,(游乐场图片、小猫卡、磁铁)让幼儿也变出一只听话的小猫;
2.提问幼儿“究竟是什么东西让小猫变得听话”引导幼儿说出磁铁能吸住小猫身后的回形针;
3.让幼儿进行操作,给筐子里的东西分分类,找出还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引导幼儿总结:磁铁的特性是可以吸铁制品;
4.游戏“小猫钓鱼”利用小猫可以抓住小蓝鱼却怎么也抓不住小红鱼的奇怪现象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点。
三.结束部分:
观看教学PPT,看一看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哪里还藏着磁铁。
【活动反思】
在开始上课时,我首先拿出块磁铁问:这是什么?现在想来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少不好。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的兴趣。我应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电冰箱的为什么能够没有锁照样关上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就会非常容易的得出答案。而且问题来自学生的中间,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经验,不是十分的困难。
在下面的环节就是学生玩自己的磁铁的时间。我是这样的安排的,首先让学生自己想法去玩磁铁,然后分享给大家。也就是说学生在玩之前先动脑思考,怎样去玩,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然后大家再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磁铁的性质。现在想来,是否能够让学生直接去玩,不先想。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玩的过程中,没有刚才一些其他学生的思考的限制,可能会有更好的玩法,这样可能有更好的发现。在学生在体验发现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
还有就是小组进行合作玩。我现在思考这个活动不适合人数过多的小组玩。可以两个人小组玩,这样合作,他们都能够参与进去,而且手中都物品。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半学生在操作,另一半在玩的情况。
我先现在的合作探究,需要学生在小组内,但是操作时候可以更为小的分组。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38、大班科学教案《恐龙到哪里去了》活动反思
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伴交流恐龙灭绝的原因。
2.产生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兴趣。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教学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阅读过有关恐龙的书籍。
材料准备:
挂图24号,幼儿查询过关于恐龙灭绝的相关资料
引导策略:
一、讨论恐龙的灭绝原因。
1.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查询资料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如果其他幼儿有不 同意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说出反对的理由。
2.提问: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在能看到恐龙吗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二、教师不必强求幼儿幼儿按照科学家推测的说法来交流。
三、整理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1.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目前有许多种说法,但没有定论。
2.让幼儿投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自己投票赞成的理由,教师根据 幼儿的回答或作进也不地追问,或表示认同。
四、出示挂图,介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1.幼儿看图,听教师介绍。
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气候变冷、病态恐龙蛋、恐龙食物没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传递给幼儿的一个信息是:这些恐龙灭绝的原因都 只是推测,一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会出现新的结论。)
教学反思:
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9、大班科学教案《礼物》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找找、说说的过程中了解动物与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关系,获取初浅的科学经验。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乐意用自己的本领表达对朋友的祝福,体验礼物的意义。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6、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7、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PPT
2、分组操作材料:礼物与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活动。
1、今天是狮子大王的生日,让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吧!
2、过生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
(二)集体讨论,观看PPT:想想、猜猜,获取动物与物品的相关经验。
导入语:今天狮子大王过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会送什么礼物给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情景一:猜一猜奶牛会送什么礼物?
情景二:想一想蜜蜂会送什么礼物,为什么?
情景三:母鸡有什么本领呢?想一想母鸡会用鸡蛋做了哪些不同的礼物呢?
小结:奶牛送了香香的牛奶,蜜蜂送了甜甜的蜂蜜茶,小母鸡把鸡蛋做成各种各样的蛋制品。他们都用自己的本领,做成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三)分组操作:找找、说说,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1、情景四:讨论动物的本领。
又来了几个小动物,他们是谁?会送些什么礼物?
2.幼儿分组操作并交流:配对游戏找一找,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配对。
3、集体展示并交流:理解动物与物品的关系。
(四)表达祝福,理解礼物的意义。
情景五:小鸟用清脆的歌声作为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延伸活动:
用自己的本领表达祝福,进一步理解礼物的意义导入语:小动物们能用自己的本领作为礼物送给狮王,那你们有什么本领可以送给狮子大王作礼物呢?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的相关礼仪,并懂得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活动难点基本解决,活动重点如果设置一个情感体验的环节就更好了。
40、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纸桌》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使感性的知识系统化,激发新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使学习生活不断向纵深发展。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站得稳的方法。
3、通过探索,体验成功的快感。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纸、胶水、积木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利用自身的经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的原因。
1、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教师:“纸可以做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纸桌的制作方法。
教师:“先用一张纸做桌面,再用另外的四张纸粘成纸筒分别做桌子的腿,然后将桌面和桌腿粘牢。”
3、幼儿制作。
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制作。教师:“看看我们制作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讨论,交流。
4、幼儿操作。
(1)引导幼儿给站不起来的桌子寻找原因。
教师:你的桌子能站起来吗?
幼儿实验。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探索桌腿高矮、粗细对桌子站得牢的影响。
二、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吸取同伴的长处,探索制作一张稳定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师简单小结桌子能站得稳的方法,并启发幼儿再做一张站得稳的桌子。
2、幼儿第二次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想办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幼儿简单介绍制作的方法,加深对桌子站得稳的认识。
教师:“你的桌子站得稳吗?为什么?”
4、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教师:“你的桌子能放东西吗?”幼儿动手试试。
三、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积木,体验成功的快感。探索不同的桌腿的承受能力。
1、幼儿在桌子上放积木。
教师:“你的桌子能放积木吗?”
2、幼儿比赛放积木。引导幼儿尽量多得放积木。
3、通过比赛,以问题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桌腿对桌子承受能力的影响。
教师:“谁的积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四、活动延伸。
1、参观家具城,观察各种桌子。想家具的美,并能将参观的体验迁至活动。制作漂亮的桌子。
2、区域活动,继续进行“纸桌”的制作。探索其他因素对桌子牢固度影响,并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其他材料制作桌子。
注意事项:
1、为幼儿准备一些毛巾,以备胶水弄的满手都是。
2、玩积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放积木时一定要慢慢地,不要因为放的太多而让纸桌承受不了,让桌子变坏。
3、活动过程中也许会有幼儿制作的比较快,教师一定要安排好,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
知识背景:
1、幼儿已掌握一定的纸的一般特性。
2、让幼儿了解平衡原理,知道桌子能站稳就一定要平衡。
反思:
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注重孩子对经验所得的表达与梳理,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经验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在游戏放积木环节,材料的设置上考虑不够成熟,所选的积木太轻,导致在了解承受能力时,幼儿不能直接,形象地进行观察操作。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班活动设计方案:会飞的风筝
-
教孩子认识什么是桥的教案:神奇的桥
-
幼儿园孩子玩纸板的教案:我是小小杂技演员
-
教小孩子认识电子计算器的教案
-
教孩子学看温度计的教案
-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多多鞋店
-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桥
-
教小孩了解标志不同含义的教案
-
教小孩了解身体哪些部位会转动
-
帮孩子建立保护土壤的意识的教案
-
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与习性的教案
-
教孩子初步知道一些保护头发方法的教案
-
哇哈哈
-
老鹰抓小鸡
-
英文写作必背之35个句型
-
寻找春天
-
小班体育教案
-
中班亲子环保活动设计《植物身份卡》
-
鲍鱼为什么要在春天捕捉?
-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
女人想要的安全感句子134句
-
3C数码朋友圈文案40句
-
宿州城市形象朋友圈文案3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