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生活小窍门》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生活小窍门》反思
1、大班科学教案《生活小窍门》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生活小窍门
预设活动目标:
1、利用科学小窍门解决幼儿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清洁难题,培养幼儿少用化学洗涤用品的习惯,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培养幼儿有身边处处是科学的意识。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生活小窍门》
活动准备:有污垢的茶杯若干;脏的酱油瓶若干;脏的煤气炉一个;有腥味的碟子和碗若干;盐、醋、果皮、牙膏、鸡蛋壳若干(分别用盒子装起来分成三份);幼儿人手一小张废报纸;教师用的大记录表和油性笔以及幼儿人手一张小记录表和一支蜡笔;欢快的音乐;录音机;
预设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进行互动进入活动室内。(以儿歌的形式进入)
准备工作:教师和幼儿打扮成搞清洁的样子。(教师穿围裙、戴手套;幼儿穿围裙)儿歌:“”
2、“昨天客人来了,屋子还没有收拾好,现在请小朋友帮忙收拾一下,把要清洗的分类放在桌子上。”“好,现在开始!”请幼儿帮忙收拾屋子里的脏东西,找出后把物品分类放到桌子面上。(配班播放欢快的音乐)
3、(配班教师帮忙把三盆温水放在桌子上)再请幼儿说说这些东西什么地方脏了,平时在家妈妈是如何把它们洗干净的?
4、请幼儿观看课件的第一部分,让幼儿知道洗涤用品对人类、环境的危害。
5、教师讲出洗涤用品对人类、环境的危害,然后出示并介绍新型的生活清洁用品——盐、醋、牙膏、果皮、鸡蛋壳。(“如果我们的洗涤用品用多了,就会对我们人类以及环境造成危害”)(“昨天老师在上网时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洗涤用品还有很多环保的生活清洁用品也可以把物品洗干净,你们看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有盐、有醋、有牙膏、还有果皮和鸡蛋壳呢”)
6、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再结合实物讲解实验的记录方法。(“原来我们生活中的盐除了可以炒菜,醋可以吃,牙膏可以刷牙等还可以清洁呢,还有果皮鸡蛋壳等废物也可以用来清洁呢!你说奇怪不奇怪?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当中哪些可以清洁茶杯的污垢?哪些可以清洁酱油瓶和煤气炉?”)教师在介绍时边手指记录表边结合实物讲解。配班老师把盐等的物品都放在三张桌子上。
7、让幼儿手拿小记录表自由选择先后进行实验,利用盐、醋、牙膏、果皮、鸡蛋壳等物品清洁茶杯、酱油瓶和煤气炉。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
8、教师从幼儿的实验结果中总结三个实验的结果。教师提问:“刚才你们发现有什么东西能把茶杯的污垢洗干净?”(酱油瓶、煤气炉同上)教师用笔记录幼儿的实验结果。
9、教师再引入课件的第二部分内容,使幼儿认识更多的生活清洁小窍门的知识。(“除了上面我们看到的这些生活小窍门外,还有更多的清洁小窍门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0、你刚才认识了多少种清洁的小窍门,你能说说吗?让幼儿回家试试这些好办法。(“你们刚才认识了什么清洁的小窍门呢?你能说说吗?好,让我们一起回家试试这些好办法吧!)
11、活动延伸:以课件中纸皮可以擦亮玻璃的例子,让幼儿尝试结束活动,并让幼儿帮忙收拾干净。(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用废报纸擦亮玻璃是否会成功?那现在请各个小朋友每人取一小张废报纸来试试啦!)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2、大班科学教案《植物过冬》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怎样过冬,感知冬季植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绘画、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感知感知各种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状态。
3、有探索植物奥秘的兴趣及爱护植物的情感。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硬板纸上有一张白纸,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引出话题。
1、师: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气候有什么变化?
2、师:这么冷的天气,花草树木辉冬死吗?植物们准备好过冬天了吗?下面,我们带上纸板一起到户外,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冬天的植物"。
二、引导幼儿到户外观察植物,并记录植物现象。
1、师:冬天到了,小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大树上有什么变化?小草是什么样子的?
2、师:请小朋友在指定范围内自主观察,并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自己的疑问。
3、教师引导幼儿有重点地观察个别植物,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植物的变化,①观察大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冬天的树是什么样子?想一想,它们冻死了吗?找一找树上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芽苞、果实、种子等。)②师:请小朋友剥开芽苞看一看,它里面有什么?猜一猜,明年春天会变成什么?
③观察小草:请小朋友在草地上观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么样了?想一想,小草冻死了吗?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么颜色的?根上长着什么?
4、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植物,并用自己的彩笔记录植物过冬的种种表现。
三、回活动室后组织交流。
师:请小朋友跟同伴讲讲你的记录和发现,看看植物过冬有几种方式?
四、帮助幼儿了解植物过冬的各种方式。
1、师:冬天到了,落叶树的叶子纷纷掉下来,常青树的叶子仍然还是绿色的;落叶对树木过冬有帮助吗?(减少水分蒸发、落叶能化为肥料、营养树根)
2、师:小草是什么颜色?它冬死了吗?(有的小草根已经死了,但是它留下了种子,有的小草根还活着,明年春天还会发芽。)
3、师:人们怎样帮助植物过冬呢?(在树上涂石灰、扎干草,为油菜、麦苗撒上草灰、干粪,把怕冷的观赏植物搬到室内或温室。)
活动反思:
这样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开心。在老师与幼孩子们的互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体现了让幼儿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树木的过冬方式,由于这方面的内容知识性较强,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用说教的方式幼儿肯定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落叶过冬的方法时,我先通过孩子们的感知觉,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具体感知落叶树和常绿树的不同之处,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在讲解蜡质过冬时,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找出结果。在这样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孩子才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孩子们从讨论人们怎样保护植物过冬到自己画一画,并动手为小树包裹稻草,形成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感到非常喜悦。
3、大班科学教案《雾霾》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实验和游戏来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压力等,知道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激发幼儿对空气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3.了解雾霾天气,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瓶子、纸团、玻璃杯、蜡烛;课件
活动过程:
一、科学小实验: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
1.猜想:能不能把放在瓶口的纸团吹进瓶子里?
2.介绍操作要求:平放瓶子,把小于瓶口的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往瓶子里吹,能否吹进。
3.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4.观看视频总结为什么吹不进。(空气的压力)
二、实验二:不吹自灭
1.师介绍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师指导。
3.小结:空气里有燃烧需要的氧气,氧气没了蜡烛自然熄灭
三、总结讨论
1.空气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
2.空气的重要性:动物植物以及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四、了解雾霾天气
1.什么是雾霾?
2.雾霾天气哪里来?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4.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
活动反思:
《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空气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空气的秘密》这一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雾霾天气更是难以理解,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又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这个知识点是个难点。对照《指南》的要求以及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过程中以“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和“不吹自灭”两个小实验进行探索,实验一是“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这个环节根据幼儿的经验觉得非常容易吹进瓶子里,而结果却让幼儿很吃惊,不管是使劲还是轻轻吹都无法把纸团吹进瓶子里,从而在亲身体验中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压力;实验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了解空气中有燃烧需要的氧气。这两个环节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
最后环节,抓住了今年的社会关注点“雾霾”,虽然“雾霾”对我们南方城市来说是少见的,可以说对我们而言是较遥远的,但在现代社会里对治理雾霾又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本次活动后半部分从了解什么是雾霾?雾霾天气哪里来?到雾霾对人类的影响。最后讨论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这几个环节中让幼儿多方位了解关注“雾霾”,让幼儿知道从小这样做的重要性,达到对幼儿从小进行环保教育的效果。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大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4、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空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
3、教师: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
(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
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
3、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会无法生存。
3、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应该怎么对他说?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活动反思:
一、在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鼓励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探索与空气袋接触的方法,用身体部位与空气袋接触。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交流、尝试,想出了许多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有的小朋友向上跳,用手触碰空气袋,这是大部分小朋友想到的办法;有的幼儿想到了用头顶、用脸颊去触碰空气袋,也得到了成功尝试,还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脚,但失败了。尝试有成功,有失败,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是他们良好学习品质的体现,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我先鼓励幼儿探索、尝试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再分组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个别幼儿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宜的高度,如:个别较矮的小朋友选择了一个高的空气袋,他用手纵跳触物较困难,也无法体验到其他的触物方法;个别较高的小朋友选择了较矮的空气袋,他没有跳起就能用手触碰空气袋,没有达到纵跳的目标。因此,我认为可以调整绳子的高度问题。请幼儿从矮到高排列,将绳子一头系矮,一头系高,鼓励幼儿初步探索。再将绳子调高高度,增加难度,鼓励幼儿探索、尝试,教师小结纵跳触物的方法:较高的空气袋可以用手纵跳触物,较矮的空气袋可以用头、手臂等纵跳触物,在感知并有一定经验之后,再鼓励幼儿自由选择高度、方法纵跳触物。
5、大班科学教案《动物法庭》含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习辨证地看问题。
2.简单了解食物链的知识,初步感知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重点)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故事幻灯片,狼、羊、草的图片和道具,食物链图片和操作架。
【教学难点】
简单了解食物链的知识,初步学习辨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梳理,对话中感知
1.讲故事并提出问题:谁会吃掉小草?谁会吃掉小羊?老狼要吃掉小羊,小羊是怎么说的?老狼会怎么回答它?那你觉得狼该不该把羊吃掉?
2.继续故事展开讨论,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因为没了狼,羊才会变多,把草原吃光,草原变成了荒漠。
3.现在觉得该不该把狼全部关起来?为什么?
4.板书小结
草——羊——狼,揭示食物链的概念。
教师小结食物链中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不因自己的意愿而干涉。
二、情境表演,游戏中感悟
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游戏。
2.教师和幼儿共同梳理因角色得多少而造成的食物链断裂,幼儿进行表演。
三、合作拼摆,操作中体验
1.俩人一组合作拼摆食物链。
2.针对幼儿拼摆的食物链,教师与幼儿共同验证纠错。
四、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有很多的食物链,从现在开始用心观察等你长大了你会了解更多更有趣的关于食物链的知识。
【教师反思】
把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注重各领域的整合,利用语言故事的形式把食物链知识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幼儿,通过游戏再次让幼儿感知,通过体验让有了初步理解食物链,目标达成好。
6、大班科学教案《找平衡》含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现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也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人手一只铅笔、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瓶子、硬纸板、球、盒子、木棒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铅笔。
这是什么?它们可以干什么呢?今天我们要用铅笔和纸来玩一个游戏,用铅笔把这张纸顶起来。
2.幼儿操作 :六个小朋友一组,自己去试一试。
3.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用铅笔顶在纸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作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
小结: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教师示范将纸剪去一个角,请幼儿猜测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 :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泡棉大型积木,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两人或三人合作顶等
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拓展生活经验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平衡原理的运用。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加深对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探索物体平衡的秘密,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本次活动分五步完成:首先,通过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找到纸的平衡点;其次,通过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会随着纸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再次,通过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接着,通过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物体神奇的平衡点,使物体保持平衡;最后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杂技视频等扩展延伸,让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本次活动充分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了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了幼儿的观察、比较、思考和细心做事的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这个活动也带给我们很多很深的思考,比如,幼儿园教师如何对许多科学现象既准确又合理的解释,在掌握各年龄段科学内容难易的同时,如何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更明白更了解,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做进一步的探讨。
7、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banzhuren)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8、大班科学教案《学号小人》含反思
设计思路:
进入大班后,幼儿不仅乐于唱数,还喜欢各种比较数字大小的游戏,但是他们对于每个数字在整个数序中的位置和数字区间概念的认识仍不太清晰,如当玩游戏"猜数字"时,有幼儿猜10,我给出提示"太大了",结果仍然有幼儿会继续猜11。显然该幼儿并不理解教师给出的提示和所要猜测的数字范围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例子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当我请11~20号的幼儿去喝水时,仍有一些在这个学号范围内的幼儿没有去喝水,而是在同伴的提醒下才懵懵懂懂地跟随前往。一开始我觉得很奇怪,思考之后便豁然开朗:即使大班幼儿可以唱数到100,甚至更多,但是他们对数字区间的概念还是模糊的,有的幼儿并不清楚17是包含在11~20的数字区间内的。
以上两个例子,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幼儿缺乏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数轴,以及对数序的理解。基于幼儿的需要,我试图将代表幼儿学号与数序的核心价值相结合进行活动设计,为幼儿呈现一条有趣的"会无限变长的线",将抽象的心理数轴直观地展现给幼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字与线段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能力。
2.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学号。
2.物质准备:自制带箭头的直线(箭头可以拉伸延长)、数字卡片(0、10、20、30、40)、学号小人卡片上面有幼儿的头像和学号)、箭头、小红旗、记号笔、空白卡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有趣的线,寻找线上的数字秘密
1.今天我带来了一条有趣的线,你们发现这条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很多幼儿马上发现了线末端的箭头,"线上有个箭头!")
2.你们平时在哪里见过箭头?箭头代表什么意思呢?
3.幼儿立即交流了很多有关箭头的经验。
("我上次和爸爸妈妈在公园里见过箭头,告诉我们儿童乐园往哪儿走。""我在地铁车站也看到过箭头,告诉人们怎么换乘。")【设计意图:活动开场,教师就直接出示一条带箭头的线,引发幼儿对箭头的关注,并交流有关箭头的经验,为之后环节中理解箭头的意义作铺垫。】
4.箭头能表示方向,不过今天这条带箭头的线上还藏着许多看不见的数字。到底会有些什么数字呢(教师在线的起点和终点各贴上数字0和10)?猜猜这段线上0~10之间还会藏着哪些数字?
5.幼儿-下子说出了0~10之间的数字。"你们说的数字都比0大,比10小,所以都在0~10之间。"
6.如果从10再接着往后数,还会有什么数字呢?你们说的数字都比10大,都有可能在10的后面。那这条线好像不够长了。
(教师拉出箭头,将线拉到大约40左右的位置。)
7.(此时幼儿都觉得这条线很神奇,-下子很感兴趣。)变长的线上还藏着许多数字,这些地方会是数字几呢?
(在20、30、40的位置贴上翻过来的数字卡片,待幼儿猜出再将卡片翻回来验证。)
8.有些幼儿猜到这些地方可能是什么数字。
"因为已经有10了,所以后面肯定是20、30、400"(幼儿从线段的距离上估测出数字。)
9.如果再把这条线拉拉长,后面还会有数字几?如果神奇的线变得越来越长,上面的数字会越来越大。原来这些数字是从左往右、从小到大排队的。
【设计意图:教师先从1~10"出发刀,引导幼儿发现在一段数字中间还包含着许多其他数字。之后,教师通过会变长的线,引发幼儿初步感知线上数字排列的规律(从小到大排列)。】
二、在线上找学号的家
1.说了那么多的数字,有没有数字可以代表我们自己(幼儿立即回答"学号")?这条线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排队的,我们把学号也来排排队吧。
2.教师出示学号小人卡片,请幼儿找到自己的学号卡片,把它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幼儿看到贴有自己照片的学号小人,都觉得十分有趣,对"找找学号小人的家"跃跃欲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教师发现:幼儿摆放的学号小人之间的距离有些问题。如5并没有放在0和10的中间,或者几个相连的学号没有靠在一起,又或者11和13之间应该空开一点,却连在了一起。)
4.学号小人都排好队了,是从小到大排队的吗?有没有问题?为什么有些学号靠得近,有些寓得远?
5.幼儿对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表述了自己的理解,并能举一反三,发现其他学号摆放的问题。
"因为20后面就是21,当中没有其他人了,所以要靠得近呀。""我发现了问题!11和13应该分开一点,因为当中还有12!"
6.有些学号中间没有其他学号了,所以靠得近;而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分得开。刚才你们说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要分开一点,那现在请你们把这些学号小人也放到线上吧。
(幼儿将剩下的学号小人也摆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7.现在我们的学号都从小到大排好队了。你们知道吗?学号的顺序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知道某某为什么是1号吗?因为她的年龄是我们班最小的,所以她排在最前面。原来我们的学号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来排队的。这条线除了可以表示数字的大小,还可以表示我们出生的顺序。
活动反思:
很早听说过有这样一节课:“平衡小人”心里很好奇是怎样一个生动的课例,正好有幸走进胡醒老师的课堂,有机会聆听这个关于大班科学的探索活动。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安排都是老师精心设计和预设的,都给人一种严谨的教研风格,评价语、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等多个方面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活动中的语言的规范和机智。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的指导孩子,要求明确到位,评价具体亲切并且准确,恰到好处的促进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回顾下来,受益匪浅。
在活动开始,胡老师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杂技小人”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孩子的自由猜想和进一步的操作探索慢慢的发现奥秘、汇总经验,丰富的材料给予孩子各种学习尝试的机会,橡皮泥、夹子、螺丝、磁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让幼儿从生活经验获得知识,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日常的兴趣活动。对于表格的记录,更是有效的帮助孩子梳理探索的结果,共同汇总规律,获得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活动中,当老师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提出疑惑,在幼儿的再次实践里解决问题,使活动更加的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的常规,在一般的操作活动中,做到收放自如都是不容易的,但是老师明确清楚的操作要求以及生动的过渡语都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最后的环节,老师提出挂着不同重量的小丑娃在钢丝上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样带着问题的延伸活动,使幼儿的学习进一步的拓展,给他们更多挑战自己的机会。
小小的科学活动带给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一个科学活动不在于内容是哪个方面,关键是老师如何的深挖和钻研,怎么样的活动是有效的、快乐的、提升孩子兴趣和求知欲的,怎么样的过程是合理的,可行的、怎么样的引导是适时的科学的。要思考的有很多,一个活动的建构在无限的思索和实践中会越来越完美,就像胡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的是欣赏和提高,在这次的学习中使我们对科学活动有了更多的启迪。
9、大班科学教案《认识蚯蚓》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捉蚯蚓活动,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习性及用处。
2.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可乐瓶底若干个,小木棒若干根。
活动过程:
1.捉蚯蚓。
(1)带领幼儿在草地上或花坛中挖几条蚯蚓,并看看它在泥土中是怎样活动的。
2.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蚯蚓的身体像什么?什么颜色的?有没有脚、眼睛和耳朵?是怎样运动的?
蚯蚓的身体细长、圆圆、光滑、柔软;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较尖,嘴长在身体最前面。它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没有脚,它是靠身体的一伸一缩向前移动的。
3.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何用处。
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吃什么?有什么本领和用处?
蚯蚓生活在湿土中,吃土中腐烂东西,有时也钻出地面,吃地面上腐烂的叶子。它喜欢在土壤中钻洞,人们称它为松土能手。它的粪便是好肥料。蚯蚓还可以做中药治病,也是家禽、家畜的好饲料。
4.讲述故事《青蛙和蚯蚓》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幼儿兴奋紧张的场面比如:在摸蚯蚓环节时有的孩子胆小不敢摸、或者壮大胆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们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和处理好该事情,让幼儿处于一种轻松、自然地状态下完成认知。《纲要》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它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整个过程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10、大班科学教案《去郊游》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数序产生兴趣,愿意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
2、认识“5”以内的序数,并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3、学习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组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去郊游,认识“5”以内的序数
1、学习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①出示课件中的小动物,问:“小熊排在第几个?小猫排在第几个?小蜜蜂呢?……”
②小结:“刚才我们数的时候是从小熊开始数的,也就是从左往右数。”
2、学习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3、小结
二、帮助幼儿明确:方向不同,物体的排列顺序也就不同
1、出示楼房图片,请幼儿送小动物回家。
2、小结
三、总结:“今天我们和小动物玩了“去郊游”和“住楼房”的
游戏,学习了从左往右数,从右往左数,从下往上数。”
四、小组活动
1、给小动物排队
2、涂方格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图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基础上,突破教学难度,同时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课堂应变能力。为了调动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操作的机会,我还穿插了利于幼儿操作的图片,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5”以内的序数。
11、大班科学教案《食物链》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简食物链中的动植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知道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食物链。
3、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欲望。
4、萌发幼儿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课件、动植物头饰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根据课件讲述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1、故事里一开始有谁?后来来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2、故事里面谁最厉害?为什么?
(二)结合课件,了解动植物间的食物链关系。
1、出示故事里的动植物图片。猜一猜:它们有什么关系?谁被谁吃掉?
2、请幼儿排一排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像这样一个吃一个,好像一条链子的关系,我们叫它食物链。
(三)了解动植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动物们你吃我我吃它,多残忍。它们中你最讨厌谁?为什么?
2、假如没有了其中的一个动物或植物,会发生什么事呢?猜一猜。
3、在大自然中,你觉得谁最厉害?(人类)为什么?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动植物的减少呢?(如过量捕杀动物;过度砍伐树木等)
4、讨论:为了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教育幼儿爱护环境,爱护动物)
5、发散思维,讲述其它的食物链。如海里的食物链。
(四)游戏:谁饿了
1、幼儿自由选取角色,根据音乐做动作。
2、音乐停止,请扮演相关植物链角色的幼儿根据食物链的关系迅速手拉手蹲下。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12、大班科学教案《蚂蚁过冬》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轮廓线表现蚂蚁的结构,并通过头和身体的方位变化表现蚂蚁的各种动态。
2、创造性地想象蚂蚁过冬的有趣情景,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探究的兴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对蚂蚁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张"蚂蚁的家"、红黑蓝三色粗细笔。
2、欣赏作品三张:蚂蚁搬花生、蚂蚁宴会、蚁后生宝宝。
3、展示板背景:蚂蚁过冬。
活动过程:
一、导人情景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动物们开始准备过冬了。每种动物都有自己过冬的好办法。今天我们来做地下考察队,一起走到地下去访问小蚂蚁。
二、欣赏讨论
1、出示背景"蚂蚁过冬"。
小蚂蚁的家在地下的洞里,一个蚂蚁洞有许多洞穴,四通八达,进出非常方便。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小蚂蚁的家里去看一看,好吗?
2、打开一号家。
这是一群工蚁的家,工蚁们在干什么呢?(工蚁们在搬一颗花生)小蚂蚁搬的花生怎么这么大?(因为我们人很大,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小,可是小蚂蚁很小,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大)这么大一颗花生,工蚁们是怎么搬的呢?(有的用头顶,有的躺在地上用力推,还有的用手拉)你认为哪个工蚁用的力气最大?(用头顶的工蚁)(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蚂蚁的身体哪一部分不是用图形来画的?(身体部分是用弯弯曲曲的线来画的)蚂蚁有三对足,第一对足是从头和身体连着的地方长出来的,就像人的手一样;第二对足是从腰间长出来的;第三对足是从身体下面长出来的。腿是笔直的吗?(弯弯的,前腿朝后弯,后腿朝前弯。)大家一起用力气,这群勤劳的工蚁从秋天开始搬食物,除了搬花生还可以搬什么呢?(蛋糕屑、小米粒、玉米粒、小虫子等)现在家里的食物堆得满满的,足够蚂蚁们吃上一个冬天了。
3、打开二号家。
这是一群兵蚁的家,兵蚁们正在举行宴会,它们是怎样开宴会的呢?(它们坐在桌子边,有的蚂蚁举起酒杯,有的在喝酒)坐着的蚂蚁和站着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坐着的蚂蚁第二段身体应该弯弯的,站着的是平平的)(演示头和第一段身体)画第二段身体老师也觉得有点难,该怎么画小蚂蚁才会坐下呢?(幼儿:该把身体横过来画)兵蚁的家里真热闹。
4、打开三号洞穴。
蚁后生小宝宝了,蚂蚁家族又添了许多新成员,蚂蚁刚出生,蚁后正在照顾小宝宝呢!蚁后、蚂蚁过冬。
活动反思: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手工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游戏活动,幼儿手工活动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开展幼儿手工活动时,也应重视游戏的重要性,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作用。
就如何将游戏与幼儿手工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尝试与探索。
在第一次教学预设中,我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形式开展,活动效果较差,经过课题组老师的交流讨论,在第二次的教学预设中,我将游戏渗入其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将游戏与中班手工活动《蚂蚁过冬》相结合:
1、导入环节游戏化,引发幼儿兴趣
幼儿儿手工活动要遵循兴趣性原则,以内容激起幼儿兴趣,以游戏活动满足其情感需要,激发起幼儿想象、创造,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在《蚂蚁过冬》活动中,我以“蚂蚁过冬”的情境游戏导入活动,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活动过程游戏化,促进幼儿发展
《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蚂蚁过冬》的活动过程中,我加入了模仿游戏,请幼儿根据模仿小蚂蚁搬东西,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动态。还加入了“蚂蚁找食物”的游戏,请幼儿当小蚂蚁,一起随音乐做动作、搬东西等,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经验。
通过游戏的形式,幼儿在掌握巩固经验过程的中不会觉得枯燥,反而非常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对蚂蚁搬东西的动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13、大班科学教案《小树叶》含反思
设计意图
前几天,天气突然变冷,一阵北风吹过后,幼儿园的院子里落满了树叶,孩子们在帮清洁工奶奶捡落叶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男孩玩起了落叶,树叶被大风刮个不停,他们气喘吁吁地追逐树叶,并兴奋地凑在一起说树叶:“我捡到的法国梧桐叶变黄了”“你看我的这片叶子像小鱼的尾巴”“大风把树叶吹到天上了,像一架绿色的小飞机”等等。这不正是主题四中有关植物叶的话题吗?既接近幼儿的生活,孩子们又十分感兴趣,所以我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小树叶》。旨在帮助孩子们初步认识自己周围的树叶,了解树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用等。
活动目标
1、观察树叶的特征,简单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认识枯叶和绿叶,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枯叶和绿叶;
2、石臼、擀面杖、剪刀、鹅卵石、记录表;
3、茶叶包一个、茶壶、热水、布;
4、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小树叶》进入活动室。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小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知道它们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幼儿可以用语言、动作等表现)让我们一起来和小树叶跳个舞吧!(教师一边和幼儿舞蹈,一边洒落树叶,幼儿每人捡起一片树叶。)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每部分的作用。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师:“叶宝宝是由哪几部分组成?”教师演示树叶外形结构的课件,使幼儿知道大多数树叶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
2、幼儿讨论,初步了解树叶每部分的作用。师:叶宝宝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的,那他们对叶宝宝来说都有什么用呢?(幼儿讨论)教师演示树叶每部分作用的课件,向幼儿分别讲解叶柄、叶片、叶脉的作用。
(三)通过幼儿动手实验,发现绿叶和枯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如果叶宝宝从树上落了下来,慢慢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结:使幼儿知道叶宝宝离开了树妈妈,就会一天天地干掉,枯死,变成一片枯叶。
2、教师出示一片枯叶:枯叶和小朋友手中的绿叶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回答)教师介绍记录表,教会幼儿记录的方法。幼儿选用桌上的工具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你刚才是用什么工具,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结:使幼儿明白枯叶与绿叶的根本区别:易碎、不易碎;没有叶汁、有叶汁。
(四)使幼儿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1、师幼讨论,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2、教师变魔术,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小结:茶叶是一种特殊的树叶,它可以泡水喝,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而且有些树叶可以制成药材,给人治病;有些树叶可以制成树叶食品、树叶饮料,有利于人体健康。
(五)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到户外搜集落叶,做叶子粘贴画。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是大班“奇妙的植物”主题中有关叶子的一个分支,我选择的是孩子们最常见的也是现在这个季节有明显变化的叶子——树叶。
从整个活动设计上来看,内容非常丰富,它是由几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内容组成的。我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相关内容和同领域中不同内容的整合,比如:既有音乐体验,又有动手操作;既利用了多媒体,又添加了小魔术,使孩子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从整个活动过程中来看,孩子们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表现出了他们对树叶的认识,有肢体语言、有实验记录、有语言描述等等,动手操作的小实验更让孩子的乐不思返,我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开放性的材料,发挥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性,使孩子们在不断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像此次活动中有的孩子发现枯叶是干的,没有叶汁,但是他却不知道怎样记录下来,当他得到老师的引导帮助后,很快地记了出来,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孩子思维的一个成长过程,使他们逐步地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同时,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动了脑,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记录,在每一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知道了枯叶和绿叶的区别,进一步了解了树叶。
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一定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及同仁们多提宝贵意见,我将在大家诚恳的指导与帮助下继续努力!
14、大班科学教案《火箭升空》含反思
【设计思路】
探月卫星一次次成功发射,实现了深空探测“零”的突破。作为无数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嫦娥一号奔月之成功,不但预告了中国载人登月成功的前景、科学技术更为精湛高超的前景,也预告了祖国进一步富强昌盛的前景、中国人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前景。身为中国人举国上下为之欢呼和沸腾,孩子们身边随处可以扑捉到人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欢声笑语,报纸上、电视上、网上等等,来到幼儿园他们随时会将自己听到、看到‘嫦娥奔月’的新闻与老师、小伙伴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我便设计了《火箭升空》的活动,给孩子们提供更多延展的空间、交往沟通空间、表达体验的机会、充分感受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火箭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的新闻。
2、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结合《火箭升空》的内容。活动前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搜集制作亲子小报,为幼儿传递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2、课件《火箭升空》
3、班级设计火箭升空墙面,将亲子小报和有关航空知识布置场景
【活动过程】
一、谈话讨论:火箭升空
提问:
1、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火箭又一次发射成功的好消息吗?
2、这架火箭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几月几日发射升空的?
小结: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3、你还知道有关‘火箭升空’的什么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二、教师播放《火箭升空》课件
观看嫦娥一号升空的过程,帮助幼儿了解探月新闻。
三、请幼儿谈一谈观看课件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我们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骄傲自豪.
活动结束:幼儿自由结伴观看《火箭升空》的知识、亲子小报,幼儿间相互传递更多有关嫦娥奔月的新闻。
【活动反思】
《火箭升空》的活动深受幼儿喜欢。在活动开展期间孩子们够认真倾听、讨论、参与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中。在亲子自制小报时,孩子与家长共同搜集图片信息积极主动,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观看课件时,孩子们流露出认真专注的倾听状态,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同伴的经验;在话题讨论时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参与讨论的积极和踊跃和轻松的交往氛围。
15、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时钟》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马上要上小学了,为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准备。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认识时钟。
2、学习认识整点和半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认识时间,并区分整点和半点。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一、理解什么是时钟?
1、开始时老师先唱一首时钟歌,听一听时钟有什么用途?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出示时钟模型,看,我们认识它吗?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时钟?
二、 认识时钟
1、 认识钟面,看时钟上面有什么?
有1—12个数字,两颗针,长针和短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这两颗针都是顺时针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
2、 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指着1点、9点、12点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的针。
3、 认识半点,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点半。(指着1点半、9点半、12点半的钟面提问是几点?并让幼儿试着拨几点半的针。
4,幼儿都到钟面上进行练习,试着拨针认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16、大班科学教案《防雷电》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学会如何防雷电。
2、锻炼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3、通过表演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并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安全知识。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模拟大树一棵。
3)模拟电线杆一根、电线一条。
4)模拟房子一座。
5)用银色的包装纸剪成一条条细小的长带。
6)小兔子头饰(若干)。
7)篮子一个。
8)音乐《下鱼了》。
9)自编儿歌一首《安全避雷电》。
2、知识经验准备:
认识情景表演中的小演员。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小朋友邀请我们到他家去做客,现在我们出发吧。
2、躲雷雨闪电的情景。
1)刚走到半路上,突然传来一阵雷雨闪电的声音(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孩子们,下雨了,打雷啦,赶快躲",仔细观察孩子们躲在哪里。
2)雨停了,继续走,来到了***的家里坐下,他妈妈热情招待我们。
3、围绕刚才躲雷雨闪电的情景进行提问:
1)刚才我们在半路上遇到什么事情啦?
2)今天小可爱也遇到了像我们同样的事情,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好么?
4、观看课件《如何防雷电》
5、围绕课件内容与幼儿展开讨论。
1)故事里的小可爱她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
2)小哥哥又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
3)小可爱、小哥哥,谁做得对呢?
4)教师小结。
A)不可以跑到大树下躲避雷雨闪电。
B)不可以躲在高危的地方。
C)不可以躲在电线杆下。
D)不可以躲避在潮湿的地方。
6、教念儿歌《安全避雷电》
7、表演游戏《下雨啦》
情景设计:播放音乐《下雨啦》,兔妈妈和小兔们随着轻快的音乐去采蘑菇,突然下雨了,打雷了,兔妈妈和小兔们赶快躲雨。雨停了,兔妈妈表扬躲得好、躲得对的小兔。
8、结束。
小兔们再次随兔妈妈出去采蘑菇。
附儿歌:
安全避雷电跟着大人去郊游,开开心心在踏青,突然闪电又打雷,这个时候怎么办?
千万不要慌乱跑!
安全避雷有妙计:
不能躲在大树下;不能躲在电线杆下;不能躲在潮湿处;不能躲在高危处;不慌不乱四处看;找到低处蹲下来,雷电没有再走动,定能安全回到家。
教学反思:
幼儿的想像力比以前有所进步,并且对事情的判断能力也提高了不少,这真是可喜可贺,我发觉孩子们在玩中、在动态中更有积极性,更能发挥他们自己潜在的能力,思维都变得活跃而富有前进性。
17、大班科学教案《甜蜜世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糖的制作过程感兴趣,初步了解糖的制作原料。
2、通过讨论、交流和分享等活动,知道糖的不同种类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3、活动中,能用清楚、完整的语言向同伴介绍自己收集的糖的各种经验。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各种糖,布置"各种各样的糖"的展览。
活动过程:
一、参观展览:各种各样的糖。知道 糖的不同种类。
1、参观糖的展览。
教师:小朋友都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糖,现在请大家去参观一下,看看有些什么糖。
2、交流活动:我看到的糖。
教师:清小朋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糖?它是什么样的?
3、教师小结:糖有很多种类,有的糖是白色的,有的糖是彩色的;有的糖细细的,碎碎的;有的糖是方的,有的是小圆糖;有的是动物形状的糖等。
二、讨论:糖有什么用。了解糖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1、讨论糖的用途。
教师: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糖,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2、小结糖的用途。制作糖水或甜品,烧菜,酿酒,腌菜,休闲娱乐等。
3、根据糖的用途进行分类。
教师:这里有这么多种糖,你们能根据它们的用途帮它们分分类吗?
三、分享好吃的糖,感受糖的不同口味。
1、讨论糖的味道。
教师:你吃过什么糖?它是什么味道的?
2、品尝活动。
教师:小朋友随意品尝两种糖,比一比它们的味道一样吗?
3、集体交流。
教师:你吃的是什么糖?它是什么味道的?
4、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糖的味道并不一样,有的甜,有的酸,有的是薄荷味,有的是巧克力味…有的是硬糖,有的是软糖,有的是酥糖,还有的糖吃在嘴里有麻麻的感觉…
四、了解糖的制作原料及蔗糖的种类。
1、讨论糖的制作原料。
教师:你知道糖是用什么制作出来的吗?
2、了解糖的制作原料。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3、了解蔗糖的种类。引导幼儿自己看图,了解图意。
五、要求家长带幼儿去超市买糖果,使幼儿了解买糖的过程,并学习自己买糖,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活动反思:
设计这次活动时,我主要是结合了本班自主游戏“泰迪熊糖果屋”以及小班幼儿的特点延伸的一个活动。我设计的美术活动《甜蜜蜜》分四个环节,环节设计比较清晰,而且在执教的过程中整体氛围不错,幼儿比较感兴趣,能大胆、积极地表现。当然,我认为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
1.未向幼儿介绍材料
活动中材料比较丰富,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我没有向孩子们介绍材料名称以及其作用,导致幼儿出现并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材料,这个工具应该如何使用等等问题。
2.未考虑幼儿生理特点
活动中有个环节,是小朋友帮助小牛笨笨完成心愿制作一颗长满棒棒糖的树,课前我就把自制的树固定在黑板上,然后幼儿做好的棒棒糖贴在树上,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身高局限只能贴到下面的树枝,而贴不到上面的树枝。并且树制作的太简单,假如在树上画点树轮或是贴上几颗真的棒棒糖,既增添了美感,也增强了幼儿的兴趣。
3.活动目标定位有所偏差
《甜蜜蜜》的活动目标是:1.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制作自己喜欢的棒棒糖。2.愿意参与美工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两个目标定位有所偏差,一个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定的,一个则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下定的目标,两者不一致。
这次的公开课展示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感谢领导和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指导。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也收获了不少。今后我会针对性的进行改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8、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生活小窍门》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生活小窍门
预设活动目标:
1、利用科学小窍门解决幼儿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清洁难题,培养幼儿少用化学洗涤用品的习惯,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培养幼儿有身边处处是科学的意识。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生活小窍门》
活动准备:有污垢的茶杯若干;脏的酱油瓶若干;脏的煤气炉一个;有腥味的碟子和碗若干;盐、醋、果皮、牙膏、鸡蛋壳若干(分别用盒子装起来分成三份);幼儿人手一小张废报纸;教师用的大记录表和油性笔以及幼儿人手一张小记录表和一支蜡笔;欢快的音乐;录音机;
预设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进行互动进入活动室内。(以儿歌的形式进入)
准备工作:教师和幼儿打扮成搞清洁的样子。(教师穿围裙、戴手套;幼儿穿围裙)儿歌:“”
2、“昨天客人来了,屋子还没有收拾好,现在请小朋友帮忙收拾一下,把要清洗的分类放在桌子上。”“好,现在开始!”请幼儿帮忙收拾屋子里的脏东西,找出后把物品分类放到桌子面上。(配班播放欢快的音乐)
3、(配班教师帮忙把三盆温水放在桌子上)再请幼儿说说这些东西什么地方脏了,平时在家妈妈是如何把它们洗干净的?
4、请幼儿观看课件的第一部分,让幼儿知道洗涤用品对人类、环境的危害。
5、教师讲出洗涤用品对人类、环境的危害,然后出示并介绍新型的生活清洁用品——盐、醋、牙膏、果皮、鸡蛋壳。(“如果我们的洗涤用品用多了,就会对我们人类以及环境造成危害”)(“昨天老师在上网时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洗涤用品还有很多环保的生活清洁用品也可以把物品洗干净,你们看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有盐、有醋、有牙膏、还有果皮和鸡蛋壳呢”)
6、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再结合实物讲解实验的记录方法。(“原来我们生活中的盐除了可以炒菜,醋可以吃,牙膏可以刷牙等还可以清洁呢,还有果皮鸡蛋壳等废物也可以用来清洁呢!你说奇怪不奇怪?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当中哪些可以清洁茶杯的污垢?哪些可以清洁酱油瓶和煤气炉?”)教师在介绍时边手指记录表边结合实物讲解。配班老师把盐等的物品都放在三张桌子上。
7、让幼儿手拿小记录表自由选择先后进行实验,利用盐、醋、牙膏、果皮、鸡蛋壳等物品清洁茶杯、酱油瓶和煤气炉。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
8、教师从幼儿的实验结果中总结三个实验的结果。教师提问:“刚才你们发现有什么东西能把茶杯的污垢洗干净?”(酱油瓶、煤气炉同上)教师用笔记录幼儿的实验结果。
9、教师再引入课件的第二部分内容,使幼儿认识更多的生活清洁小窍门的知识。(“除了上面我们看到的这些生活小窍门外,还有更多的清洁小窍门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0、你刚才认识了多少种清洁的小窍门,你能说说吗?让幼儿回家试试这些好办法。(“你们刚才认识了什么清洁的小窍门呢?你能说说吗?好,让我们一起回家试试这些好办法吧!)
11、活动延伸:以课件中纸皮可以擦亮玻璃的例子,让幼儿尝试结束活动,并让幼儿帮忙收拾干净。(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用废报纸擦亮玻璃是否会成功?那现在请各个小朋友每人取一小张废报纸来试试啦!)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19、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水》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 游戏结束后,我让孩子们把弄脏的手洗干净,可是孩子们却在洗手的过程中玩起了打水仗,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看孩子们对水有如此高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课,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性质,以及如何节约用水.
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水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激发幼儿对水的探究兴趣,并能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水的基本性质.
难点:幼儿能分辨出几种液体中哪种是水.
活动准备
玻璃杯若干,水,牛奶,白醋,玻璃球,每组一盆水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水的基本性质.
1,水是无色的.
出示水,让幼儿观察水有没有颜色?并出示牛奶与水相比较,说说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颜色,得出结论水是无色的.
2,水是无味的.
出示水与白醋,让幼儿凭眼睛看能不能分辨出哪杯是水?然后让幼儿用鼻子闻,白醋是什么味,水有没有味,然后让幼儿用小嘴品尝,白醋的味道,水有没有味道,得出结论水是无味的.
3,水是透明的.
让幼儿每人拿一颗玻璃球,放在牛奶与水中观察比较,能不能看到珠子,为什么水中能看到珠子?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
4,水有流动性.
游戏抓水,每组幼儿有一小盆水,让幼儿抓水,互相讨论,能不能抓住水,得出结论水是流动的.
三讨论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老师小结了水的性质后,问孩子们:“水能用来干什么呢?”让幼儿互相讨论后回答,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水可以洗脸、洗头、洗脚、洗衣服、洗澡等等,老师可以扩宽思维告诉幼儿还可以灭火、灌溉农田、发电等,让幼儿知道水的用途很大,人类离不开水,从而引出要节约用水。
让幼儿设想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会怎样?厕所会怎样?做饭时会怎样?这样加深印象让幼儿真正做到节约用水。
师问幼儿:“你们见过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呢?那以后应该怎样节约用水呢?”老师小结
教学反思
首先在活动目标上感知水的基本性质以及水的流动性,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体验了玩水的乐趣,了解了水的作用,知道人离不开水,要节约用水,在活动中目标均已达到,但是通过课后的反思,我觉得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有点偏向于科学小实验了,因此在今后的目标制定上,还需要更加的严谨. 我在让孩子第一次自由探索的时候,虽然能强调常规,但是我发现有个别孩子出现争抢材料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反思时觉得是不是把材料分成人手一份,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虽然我为孩子准备的操作材料也是人手一份,但是是放在一起的,因此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引导孩子感知水的流动性时,我是通过游戏得出结论,孩子们都能很快的说出来,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上还是有不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的表达出来.
今天的这个活动孩子们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只是在进行操作方面时的常规还需要加强,以及语言的词汇量也需要再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
20、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磁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发现磁铁的特性,激发幼儿对磁铁的兴趣。
2、在操作活动中了解磁铁的特性,帮助幼儿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3、在实际的主动探究活动中幼儿感受探究的快乐,学会交流实验结果,通过记录合作学习简单评价并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愉快。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在游戏中幼儿主动发现磁铁的特性,在操作实验中积极探索磁铁的秘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自制钓鱼竿 鱼钩(别针) 有磁铁的小鱼若干条状或马蹄形磁铁每人一个 森林背景图片 黑猫警长图片 有磁铁的小猫和老鼠图片各两张 磁性黑板两块。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了解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相关知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发现磁铁
1、游戏:小猫钓鱼,老师扮演猫妈妈,幼儿当小猫,跟妈妈一起去钓鱼。
2、讨论:为什么有些顽皮的小鱼总是钓不上来呢?你们看看钓上来的小鱼,你发现了什么?
这条鱼和你钓到的鱼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小猫都钓到了鱼,妈妈却钓不到鱼?
3、小结:只有身上有磁铁的鱼才能被钓上来,因为磁铁能吸住别针做的铁鱼钩。
4、表扬幼儿的发现,肯定幼儿的观察。
5、请幼儿把钓到的鱼放在磁性黑板上的草地背景图片上,进一步感受磁铁的特性。(.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磁铁做的小鱼能吸在黑板上不会掉下来。
二、基本部分:认识磁铁
1、老师:磁铁能吸住铁做的别针,能吸住黑板,还能吸住那些东西呢?
出示各种不同材质的实验操作材料,介绍给幼儿。
2、老师:请幼儿拿出磁铁,观察磁铁的外形,颜色,摆弄磁铁,感受磁铁的特点。
简单介绍有关磁铁的科学知识。
3、老师提供每组一份相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动手操作,试一试那些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
4、请幼儿分组交流实验操作结果,并做好实验记录,推选出小组代表在全体幼儿面前介绍本组的实验结果。
5、老师巡回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实验,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发现。6.请小组推荐的幼儿代表在集体面前宣布自己的实验结果,学会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实验结果。
6、小结:磁铁的本领真大,只要是铁做的东西都能被磁铁吸住。
7、老师引导幼儿了解磁铁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提问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8、小结:磁铁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比如塑料文具盒上的盖子,门吸,妈妈的钱包上的磁铁扣 活动室里的黑板上的磁扣都用到了磁铁的本领。
老师启发幼儿在生活中继续积极观察了解磁铁的运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发展部分:探究磁铁
1、科学游戏:小猫抓老鼠
老师扮演的猫妈妈接到了黑猫警长的求助电话,森林里出现了一只很狡猾的老鼠,小猫警长怎么抓也抓不住,小猫们,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2.老师演示分别用磁铁的相同两极做成的小猫和老鼠图片,由于磁铁相同两级相互排斥,所以小猫无法抓住老鼠。
3.请个别幼儿上来,探索怎样才能抓住老鼠。
4.老师启发幼儿运用磁铁的秘密,抓住老鼠。
5.幼儿发现将小猫身上的磁铁换一个方向就能抓住老鼠,是因为两块磁铁的不同两极就能相互吸引。
6.请全班幼儿一起动手操作,感受抓住老鼠的快乐,发现磁铁两极的秘密,体验科学的神奇。
7.认识磁铁的两极:
让幼儿观看磁铁,拿磁铁两人一组,相互吸一吸,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幼儿进行新的探索。老师提问:相互吸一吸后,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回答。
老师小结:
磁铁有两个极,在磁铁的两端有字母表示。N表示北极,S表示南极。当两块磁铁相同的两级相遇时,是相互排斥的;两块磁铁不同的两级相遇时,是可以吸住的,再次让幼儿试验,老师也同时操作。
启发幼儿和老师一起创编儿歌:相同两极扭扭头,不同两极牵牵手。幼儿边两人一组操作游戏边念儿歌。
四、结束部分:
1、老师:小猫咪们,今天玩得开心吗?今天我们跟磁铁玩了很多游戏,现在小磁铁玩累了,要休息了。
2、你们肚子饿了吗?那我们就把自己钓到的鱼带回家,妈妈给你们做鲜美的鱼汤喝,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离开活动场地,取下黑板上的小鱼,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启发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的特性,比如磁铁的磁力具有穿透性,可以透过物体吸住铁做的东西。
2、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探索了解磁铁的不同部位磁力是不同的,一块磁铁的两极的磁力最强。
3、在家园联系栏中,鼓励幼儿和家长进一步了解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比如磁性玩具,磁悬浮列车,磁性水杯,广泛认识到磁铁的特性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中 ,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了磁铁的神奇,通过幼儿感兴趣的钓鱼,玩磁铁,抓老鼠,完全让幼儿感受到了做一只能干的小猫是多么棒!在活动进行之中,我始终以幼儿在前,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游戏,小实验,探索发现活动中,主动倾听;独立思考;分享合作;大胆表达。他们发现了磁铁的本领,感受了磁铁的神奇力量,探索了磁铁的秘密。孩子们觉得,科学不再是枯燥严肃的说教,变成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与老师的交流,与同伴的合作,与集体互动的表现中,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探究,观察,发现的主动性,也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围绕活动主题主动学习,与老师互相配合,动静交替,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的三个目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有了一个快乐的开始。
21、大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含反思
设计意图
在“美丽的伞”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雨,联想到下雨的季节。众所周知每个季节的特征。而“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初夏季节的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本活动以引导幼儿了解雨是怎样产生的开始,逐步迁移到对我国气候中“梅雨季节”来历的探究。活动中力求变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主动实验、大胆推测、迁移地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自己做小实验,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
2、 通过探索“雨”的形成,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
活动准备
1、 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实验工具。
2、 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1、 幼儿边看情景表演边思考: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允许幼儿充分想像和猜测。
2、 幼儿做实验。但要注意安全。
(1) 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 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3) 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 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1) 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什么?
(2) 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4、 幼儿看幻灯听故事,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
教师提问: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奇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到哪里去了?
5、 引导幼儿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雨对人的好处与危害。
6、 启发幼儿用所掌握的经验解释“梅雨季节”。 幼儿思考:为什么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总是下雨?.!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知道梅雨季节是海洋空气与海洋冷空气相遇形成了一段时间里雨水十分多的现象。
活动延伸
梅雨季节时,请家长与幼儿一同观察和记录雨水、潮湿、物体发霉的情况。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大班科学教案《小熊登月》含反思
设计意图:
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初步了解四季的轮换顺序,大班幼儿大部分已经知道四季不同特征,设计此次活动《小熊登月》。旨在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了解四季的轮换顺序。
活动目标:
1、比较四季的不同特征和轮换的顺序。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故事《小熊登月》图片、四季不同景色的图片、字卡“春、夏、秋、冬”。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理解四季轮换的顺序。
活动难点:
用较完整的话描述四季的特征。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我们看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教师:你们知道小熊是如何登上月亮的吗?
小结: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故事里到底讲了些什么。
二、倾听故事,交流讨论。
1、教师:小熊和小鸟是什么季节开始造飞船的?
2、教师:小鸟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区过冬呢?
3、教师:小熊到什么季节把船造好了?
4、教师:他到底有没有登上月亮呢?[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他尝到的冰凉冰凉的是月亮吗?
5、教师:什么季节会有白茫茫的一片雪地呢?小熊看到的脚印是怪物吗?
小结:原来小熊造一艘飞船需要这么长时间,经过了这么多的季节,那你们知道四季轮换的顺序吗。
三、出示图片,了解四季轮换的顺序。
1、教师:你们知道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都是什么样子的吗?
2、出示四季的图片,幼儿自主讨论。
小结:孩子们,暖和的春天,万物复苏,大地真漂亮;炎热的夏天,红红火火,游泳真开心;美丽的秋天,硕果累累,收成真是好;寒冷的冬天,雪花飘飘,火锅真好吃。一年有四季,世界变得更美丽。
活动反思:
通过了解故事内容,知道故事中小熊在建造飞船时经历了哪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都有哪些特征及它们的顺序。幼儿对宇宙充满了向往和探索的欲望,可能都有过和故事中小熊类似的想法,想登上天空中看看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一开始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幼儿就非常感兴趣,在看看说说中,知道了四季的顺序和不同的特点,知道了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美丽的地方。活动的内容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比较简单,幼儿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顺序,还需要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对此次提升难度。请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四季的不同特点。
23、大班科学教案《昆虫一家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产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兴趣,拥有探索昆虫的欲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昆虫操作卡片若干张,多媒体。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故事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
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根据此作出判断。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组织幼儿进行手指游戏。
2、师:今天大家表现的这么好,我很开心。其实老师今天也有一件开心的事要和大家分享。你们想知道吗?其实今天是我们班上一位小朋友的生日,猜猜他是谁?
3、师揭晓答案:出示毛毛虫的图片。在他生日的时候来了很多的朋友,猜猜都有哪些小朋友?
二、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
1、教师出示图卡
师:
(1)你们发现了哪些昆虫来参加毛毛虫的生日会呀?
(2)蜈蚣和蜘蛛来参加生日会,毛毛虫为什么要请他们回去呢?
(3)毛毛虫是怎么说的?!.快思.教案网出处!他的昆虫朋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
小结:原来它们都是昆虫,都有六条腿,有头、胸、腹、也有翅膀。
2、毛毛虫的秘密。
师:毛毛虫为什么只邀请昆虫朋友参加它的生日聚会,那毛毛虫自己是昆虫吗?(师播放《毛毛虫变成蝴蝶啦》儿歌,了解毛毛虫的蜕变过程。)
三、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幼儿对昆虫特征的了解。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集体辨认。
活动延伸:
1、我们带着刚认识的新朋友一块给毛毛虫唱首生日歌,祝它早日变成美丽的蝴蝶。
2、去户外找一找,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昆虫。
教学反思:
随着天气的升温,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出来活动了。学校四周,平时在小区里,小朋友们看到了很多小动物,那么在这里面有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呢?小朋友们都还不是很清楚。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动物图卡片,让幼儿自由发表对图中的动物的了解,帮助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昆虫和非昆虫。活动再次通过故事《毛毛虫的生日会》归纳总结幼儿眼中昆虫的特征。
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更加的让活动变得生动。
通过本次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但是课后教师没有给幼儿预留学习运用环节,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方面有待加强。
24、大班科学教案《滴水实验》含反思
设计背景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 无穷无尽的好奇,而且常常把这些好奇付诸于行动,通过各种尝试增长知识。我本次的活动组织是为了满足孩子探究实验的 需求。
活动目标
1参与实验了解水滴在不同纸张上的现象。
2学会观察,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水滴在各种纸张的变化
难点:观察并比较滴水之后的纸张
活动准备
1不同的纸张(如:蜡光纸、纸巾、宣纸、塑料包装纸等)
2清水、颜料水若干、盆子若干、
3滴眼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坐好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
二、基本部分:
1、用滴眼器分别在塑料包装纸、纸巾上滴清水,看看大大小小的水滴或水印是如何形成的。
2、讨论:让幼儿观察,滴在纸巾和滴在塑料包装纸上的水滴形状一样吗?<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3、让幼儿用滴眼器滴颜料水在宣纸和蜡光纸上,看看水印在这些纸上的变化。
三、结束部分:
与幼儿一起用颜料水在宣纸上作画,教师评论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
我本次组织的活动, 我班幼儿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但在活动准备上还是欠缺一点就是:没能给幼儿准备围裙以至于在作画过程中有些幼儿的颜料水沾到衣服上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得多多注意了。
25、大班科学教案《探索滚动》含反思
活动来源:
大班数学活动中,有认识圆柱体和球体的教学活动,我请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形似圆柱体、球体的东西,幼儿带来了薯片筒、方便面筒、纸杯、茶叶筒、皮球等物品。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放在地上滚来滚去地玩儿,还有些幼儿互相比赛,有的说:“看,我的茶叶筒滚得比你的纸杯快!”有的说:“我的这个还会转圈圈呢!”大家玩得兴高采烈。《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活动中随机生成,顺应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滚动。
设计意图:
既然幼儿对“滚动”有很大的兴趣,那我就设置情境让幼儿尽情地玩一玩滚动游戏,满足幼儿好奇、爱玩的天性。这些滚动游戏中,也蕴涵着许多科学现象,幼儿通过玩中观察、玩中发现、发现后尝试记录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其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主构建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样做可以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26、大班科学教案《火山喷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过程及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3: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火山喷发的原因。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铅笔、托盘。
2:气球一个、火山模型、红色色粉、苏打粉、白醋、汤匙两个、吸管 一个。
3:教学课件、电脑、投影仪、音响。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
在大山的家族里,有一个脾气特别暴躁的家伙名叫火山,你们看,他又发脾气了……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
2:提问:小朋友看见发生了什么事情?
3:提问:为什么火山会喷发呢?
幼儿自由发言
总结:地壳下的岩浆受到地球内部巨大压力,当遇到地壳比较薄的地 方就冲破地壳喷涌而出所以形成了火山喷发。(一边讲解一边用气球演示原理)
4:火山喷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再次播放课件)
请幼儿举手回答
老师小结:火山喷发时,首先喷发出的是瓦斯及有毒气体,然后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岩石碎块,紧接着岩浆喷出并沿火山口流下形成熔岩流,最后熔岩冷却,火山渐渐平息。(出示四幅图片)
5:请小朋友将四幅图片按照火山喷发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6:提问:火山喷发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并举手回答。
7:小结:火山活动对人类有不好的影响也有好的影响 。火山活动喷出的有毒气体对人类及动植物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 ;火山灰会覆盖大片的房屋庄稼,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炽热的熔岩会引发大火,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火山活动会形成新的陆地;火山活动会促成钻石等稀有矿产的形成。(边出示图片边小结)
三:结束部分
请一位幼儿和老师一起演示火山喷发的实验。
四: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时,幼儿亲自体验火山喷发的实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课件的准备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不足之处在于对课件的应用不够熟练自如,火山模型的高度太低,导致后边的幼儿看不清楚,还需改进,在语言引导的科学性上还要多加学习。
设计背景
因为孩子们通过电视了解到近期冰岛火山喷发,相互之间谈论的兴趣很高,再结合本学期我班教材,设计了这样一节课,通过一个小实验深入浅出的向幼儿讲解火山喷发这个复杂的问题,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学习了科学知识。
27、大班科学教案《地震逃生》含反思
一、设计意图:
根据《纲要》的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这一提法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当前全球气候异常,灾害频发。面对频频发生的地震,学会如何在地震中自救是多么重要!幼儿的年龄比较小,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对一些突发事件不能做出正确处理。为了让幼儿对地震有初步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我设计了本节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及地震的形成,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从容面对,采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
2、让幼儿感受地震灾区的严重灾情,鼓励幼儿为灾区献上一份爱心。
三、活动准备:
灾区受灾幻灯片、地震知识课件、自救幻灯片。
四、活动过程:
(一)播放地震相关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危害。
教师: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图片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儿:略
教师: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害?
幼儿:略
教师小结:地震时,使建筑物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裂……所以给我们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害。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瘟疫。
(二)看课件,了解地震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朋友知道了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灾害,那么地震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接下来请小朋友看一部短片,看谁能在短片里找到答案。
幼儿:略
教师小结:地震是地球表面的震动,在地球表面有许多的板块,这些板快不停的运动,当板块与板块之间挤压太紧,造成了板块的滑动就引起地震。
(三)通过游戏教育幼儿在发生地震时,怎么样保护自己。
1、与幼儿讨论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教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怎么样做才是安全的呢?
幼儿:略
现在,咱们一起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⑴、有序地快速地跑到空旷的地方。
⑵、暂避到洗手间、厨房等空间小的地方。
⑶、躲在桌子、床铺等坚固的物体下面。
⑷、不可从二楼往下跳。
教师:如果在高层建筑居住,我们应该怎么逃生?(乘坐电梯还是自己徒步从楼梯下?)
幼儿:略
教师:我们切记不可乘坐电梯。因为地震可能使线路短路,造成停电,地震也可能使电梯门变形而无法打开,这样我们就会被困在电梯里面,无法逃生。
⑸、教师:小朋友请看,这是什么标志呢?
幼儿:安全出口。
教师:假如我们在商场或者影剧院,我们该怎样逃生呢?
幼儿:略
教师:我们就要找安全出口,从安全出口撤离。
教师小结自救方法。
2、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知道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及时躲藏。
教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地震小游戏《地震来了我不慌》,当听到警报声就表示地震来了,小朋友要在十几秒的时间快速找到安全的地方躲起来,现在咱们一起体会一下十几秒到底有多长时间。(教师幼儿一起数数,感受十几秒的长短)。
幼儿游戏。(教师手拿小锤督促幼儿将身体藏好)
幼儿游戏后,请幼儿说说采用了什么方法保护自己。教师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幼儿,对不合适的躲避方式及时纠正。
(四)引导幼儿帮助灾区人民,培养幼儿关心别人的良好品德。
教师:2010年青海发生了强烈地震,很多房屋倒塌导致很多人无家可归,小朋友没有办法上课,甚至没有衣服穿,没有食品吃,你们感觉怎样?(难过)。如果以后再有地震发生,我们该怎样帮助灾区的人们?(幼儿讨论)
刚才,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自己的爱心。谢谢你们这些爱心小天使,祝你们天天快乐。
五、活动反思: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幼儿安全自救教育实践突出教育的实践性,重在模拟、练习及游戏,学习自然灾害应急避险技能。设计这节课的主要意图就是要给孩子们讲解有关的地震知识,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意识,知道灾难来临时不要惊慌,要学会正确的自救,要有战胜困难的自信,树立不怕苦,坚强、勇敢的信心。
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很多幼儿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它比较宏观,离幼儿的基础知识、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幼儿会枯燥乏味,也不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并引起幼儿的认知共鸣,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有关地震的素材,制作了地震相关课件,幼儿通过看、听、读、想、玩来了解地震。这样的教学,真正解决了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幼儿观察和研究,从而来达到活动目标。教学中,当孩子们看到那些多媒体视频及图片的时候,孩子们对地震都感觉到害怕,感觉到难受,他们的心和我一样是沉痛的。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学习到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在讨论的时候,他们能够很积极的参与,游戏演习的时候也能够愉快的参加,孩子们在游戏中再次学习到自救、救援等知识,这个过程有理有序,孩子很快就掌握了所教内容。
2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小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与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
3.体验用肢体语言演绎小麦生长过程的快乐。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难点:能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小麦的各部分名称。
物质准备
课件;音乐;米饭、花卷、贴饼子、豆腐四种食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音乐《开火车》引入。在音乐声中,教师做开火车的动作入场:小朋友们好,我是“探索号”列车的列车长,今天想邀请小朋友们乘坐我们的列车开往麦田,探索小麦的一生,你们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二、基本部分:
(一)谈话导入。
教师:上周李老师带着小朋友们观察了咱们一起种植的小麦,发现在屋里种的和在外面种的生长速度不一样,小朋友们也说了很多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那我们现在到达了麦田农场,你们想看一看小麦是怎样生长的吗?
(二)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1.看一看:播放视频,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2.说一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小麦是怎样生长的?经过了哪些过程?
3.演一演:肢体演绎《我是一粒小麦种》。
(1)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
(2)带领幼儿在音乐声中用肢体动作模拟种子生长过程。
(三)了解小麦的用途。
1.提问:农民伯伯收下麦子后都去哪了呢?
2.带领幼儿认识面粉和面食。
3.了解部分麦秆工艺品。
(四)能够区分麦制品食物。
1.猜想:教师出示食堂制作的米饭、花卷、窝头、豆腐四种食物,请幼儿猜一猜谁是由小麦制成的,并用投票的方式每个幼儿将四种食物贴到对应的农作物(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旁。
2.验证:请幼儿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区分这些食物(看、闻、摸、尝)。
3.游戏:农民伯伯找小麦。
(1)老师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小朋友们自由选择头饰当馒头、面条、饼干、豆腐、腐竹、大米粥、爆米花等食物。农民伯伯说:“我辛勤劳作的小麦被制作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都变样了,哪些是我种植的小麦呀?”幼儿说:“我是xx,我是您种植的小麦。”
(2)请幼儿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找一找哪些是自己辛苦种植的小麦。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平时吃的这些食物是由不同的农作物制成的,小朋友们还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来区分麦制品食物和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那今天的午饭和晚饭,孙老师要考考你们,会让你们说一说饭菜里有没有今天学习的这四种农作物。
三、结束部分:
(一)懂得爱惜粮食。
复习学过的儿歌《大馒头,哪里来》,进一步感受农民的辛勤,更加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留下任务。
小朋友们,前段时间我们也种下了小麦种子,通过你们的照顾已经长得很高了,那接下来我们要一起验证一下,小麦的的生长过程是不是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一样,我们把它的生长过程,各个时期的状态记录下来。等到成熟的季节我们可以一起收割,做出我们想制作的食物和手工。
(三)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的探索旅程就到这里啦,“探索号”要返程了,请小朋友们跟好哦!
活动总结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例如,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麦的生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表现力。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亲身体验、游戏、课件等教学形式组织活动,使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说说、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麦子的生长过程,懂得了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29、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弹力运动会》反思
一、活动题目:弹力运动会
二、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现象,培养幼儿观察的敏锐性。
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三、适用对象: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皮球、橡筋、气球、弹簧、木块、铁片、弹性球、动物标靶、自制弹弓(每人一个)、纸制子弹等。
五、活动过程: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
幼儿自主选择一个皮球跟着音乐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没有气的。
诱导幼儿按一按、捏一捏有气和没有气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气会弹得高,原来空气也有弹性。
找一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品。
(1)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弹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弹簧、橡筋、捏一捏气球、海绵等)。
(2)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有弹性的。如弹簧床、海棉枕头、沙发、床垫、吹气救生圈等。
玩一玩。
(1)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着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2)橡筋一端系着中指,然后一只手拿着球向前投,随后收回,重复投掷,可投向目标处。
(3)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着小球,拉到一定的距离时放手,让球反弹回去,超过固定物的高度。
(4)将长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让小球弹上去又拉回来,反复拍打。
做游戏。
(1)看谁射中靶。
用力投掷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长,让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离的动物标靶。
(2)看谁弹得远。
一手握小弹弓的把柄,另一手用纸制子弹拉紧橡筋,然后放手,让子弹弹出去。拉得越紧,子弹弹得越远。
在地上按一定距离画三条线,超过最远一条线得3分,超过第二条线得2分,超过第一条线得1分。
六、注意事项
1.小弹弓不要对着别人。
2.可分别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自由活动的形式。
七、拓展思路
弹簧纸偶:先把一张大的长方形纸卷成筒状,然后在上面画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张小纸条来回折叠,折成弹簧状,要求折得整齐。然后把纸筒粘在弹簧状纸条上,用手轻轻一按,它一会儿变矮,一会儿变高。
活动反思
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30、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小磁铁》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学习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学习仔细观察磁性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探索的结果。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盘操作材料:内有磁铁、铁丝图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木块、布条、纸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等。
2、自制小猫钓鱼用的游戏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让幼儿发现磁铁,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请大家看一看,在你们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呀?
幼儿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然后相互说说自己的发现。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师: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它的名字叫磁铁。
(2)让幼儿操作盘内的材料,探索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幼儿尝试分类把磁铁的好朋友放入桌上的大盘子里,教师个别指导。
3、教师小结磁铁的作用。并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的好朋友都是铁做的,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4、讲述故事《小磁铁去旅行》,初步了解磁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5、游戏:小猫钓鱼。让幼儿再次对磁铁作更深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来学小猫钓鱼,看看谁钓的鱼最多,呆会一起把鱼送到猫妈妈的家里,结束游戏。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中 ,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了磁铁的神奇,通过幼儿感兴趣的钓鱼,玩磁铁,抓老鼠,完全让幼儿感受到了做一只能干的小猫是多么棒!在活动进行之中,我始终以幼儿在前,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游戏,小实验,探索发现活动中,主动倾听;独立思考;分享合作;大胆表达。他们发现了磁铁的本领,感受了磁铁的神奇力量,探索了磁铁的秘密。孩子们觉得,科学不再是枯燥严肃的说教,变成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与老师的交流,与同伴的合作,与集体互动的表现中,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探究,观察,发现的主动性,也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围绕活动主题主动学习,与老师互相配合,动静交替,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的三个目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有了一个快乐的开始。
31、大班科学教案《你喜欢什么昆虫》反思
目标: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准备: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过程:
1.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
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2.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蜜蜂、蜻蜒、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3.帮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保护益虫,不随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苍蝇把它们打死,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
活动反思:
有爱心的小安妮因为喜欢昆虫,而去收集死去的昆虫和蜕下的皮,给昆虫自由的生活空间,甚至在梦中,自己都变成昆虫,感受当昆虫的乐趣,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昆虫的喜爱。为了让孩子了解昆虫,课前让孩子们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来。
1、注意学法的指导。紧扣 “爱”字,突出重点。在课堂上,以“爱”字贯穿全篇课文,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突出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课文的2——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展开叙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特点来学习。在第二课时教学3——5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围绕课后问题“安妮很喜欢昆虫,她是怎样做的?”展开学习。首先,我让学生勾画出3——5自然段中能概括写安妮怎样做的句子;然后,具体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她是怎样喜欢收集昆虫的;最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习后面的内容。
2、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指导写作,我抓住第二自然段先概括在具体的写法,让孩子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能够进行仿写,通过检查可以证实大部分孩子学会这一写法。课文的2——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展开叙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特点来学习。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我喜欢昆虫来写,但每个自然段写一个方面。
相关文章
-
科学活动《尝尝什么味道》小班教案生日活动反思
-
小班数学活动《小兔子过生日》科学教案反思
-
小班科学教案《聆听生活中的声音》反思
-
小班科学实验教案活动《我喜欢的水果》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教学设计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听到的声音》教学设计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
小班数学活动《老虎大王的生日会》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反思
-
小班社会活动教学设计《我不跟陌生人走》反思
-
小班语言活动《月亮生日快乐》教学设计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小小灯光师》教案反思
-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吹泡泡》反思
-
幼儿园科学发现区活动《小蝌蚪的变化》中班游戏方案反思
-
小班科学教案与活动反思《大大小小的蛋宝宝》及点评
-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真好玩》反思
-
幼儿园科学活动《紫藤有个小秘密》中班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