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

首页 - 中班数学教案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高矮》反思

时间:2023-03-19 14:33:13 A+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高矮》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高矮》反思

1、中班数学教案《认识高矮》反思

设计背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结合幼儿教学用书第7页的内容,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和一样高;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语词。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难点: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将高矮差别不显著的物体进行正确排序。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幼儿每人两套操作材料(长短不同的筷子 高矮不同的杯子)

  2、小熊、小兔、等动物头饰各一套。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谁拍到了气球

  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或跳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教师为什么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话题)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1)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一个人是高还是矮?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

  (2)让一个小朋友站在板凳上,一个站在地面上比高矮,启发提问:这样比高矮可以吗?引出高矮比较应在统一高度平面上进行。

  4、比用具

  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两种用具比较高矮:如热水瓶高,杯子矮;组合柜高,小椅子矮……

  分组操作: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

  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教师问:哪只高,哪只矮?幼儿:大杯高,小杯矮)将长短不同的小棒比高矮。(教师问:哪根小棒最高?哪根最矮?)

  5、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小动物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让高矮不同的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动物,教师可以参与)

  将长短不同的小棒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比高矮。(教师问: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活动延伸

  1、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2、带回家的活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或是和爷爷奶奶分别比高矮,看看谁高谁矮?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结合《纲要》精神,将知识寓于生活和游戏之中,特设计了拍气球,举气球,找朋友,排排队等活动,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重视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来怕气球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来巩固这一内容知识。最后安排了给动物排队来引导儿童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认为本次活动比较好的是在设计上遵循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愿意参与活动在“玩中学”。教态较自然,能够学习着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活动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

  但因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本次活动中失误较多:首先在游戏活动《找朋友》时没有鼓励孩子动起来,使得有些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让我有了一点思想负担,以至于在后来不敢放开手脚,仅仅通过教师启发式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充当了主导的地位,而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自己去想办法怎么比,怎么排。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没有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教师没能做好“引导者 ”的角色。在设计时虽然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准备的材料杯子颜色相近高矮相当,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动时忽略了将孩子操作的结果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活动思路,大胆放开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己了解高矮的比较,而不是教师给强行灌输。另外还需要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多数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操作材料准备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不是同一颜色等情况,让幼儿有所比较和区别,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问,多学习,甩开大步向前迈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2、小班数学教案《比较高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相对性。

  2、练习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进行排序。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有高矮物体的大图。

  2、两支塑料花。

  3、每人一套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初步比较高矮。

  请一位大班幼儿和一位小班幼儿踏步走进教室,请幼儿比较谁高谁矮。请幼儿说出:“大哥哥高高的,小弟弟矮矮的。”

  2、观察大图比较高矮。

  引导幼儿比较图片上物体的高矮,并说出什么东西是高的,什么东西是矮的。

  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教师出示两支不同高度的塑料花,放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请幼儿观察哪支花高,哪支花矮。教师总结: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要把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4、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请幼儿给不同高矮的物体进行排序。

  5、排队游戏: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3、小班数学教案《认识高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一些简单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2、学习在比较高矮的过程中,懂得高矮的比较是相对的。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投放材料

活动过程:

  (一)区别高矮和一样高

  1、分散探索:

  (1) 带幼儿到操场上自由寻找比较操场上的各个物品 “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

  (2) 在能比较高矮的情况下,引导幼儿寻找,操场上有什么东西是 “一样高” 的。

  2、集中探索:

  (1) 请幼儿回答在自己探索比较的结果。

  (2) 请几位幼儿上前比身高,全体幼儿讨论 “谁比谁高”, “谁比谁矮” “谁和谁一样高”。

  (3) 每队请一名幼儿将本队的同伴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全体幼儿做监督。

  (二)探索高矮的相对论

  1、请一高一矮两名幼儿比较身高,然后高的幼儿和教师比较。让幼儿发现,某个东西的高矮是不能绝对的,看它和谁比较(高的幼儿和矮个比是高的,跟高个比是矮)。

  2、请幼儿在同伴中寻找一个比自己高的小朋友,然后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比他(她)高。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白高矮的相对论。

  (三)小结总评。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4、中班数学教案《排序》含反思

【活动目标】

  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AAB、ABC等),并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发现规律。

【活动准备】

  1、跳跳虎、小猪、小袋鼠、大灰狼、小熊维尼的图片。画有三条路的背景图

  2、幼儿操作材料:

  ①做彩链:长短、颜色不一的纸条若干、胶棒、图标。

  ②穿项链:各种颜色的管子若干、绳子、图标。

  ③装饰图案:半成品(盘子、裙子、手绢),各种图案卡片、胶棒。

  ④有规律的图卡若干。

  3、排队的图标一张。

【活动过程】

  一、结合“情境”,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1、导入:(出示画有三条路的背景图)

  (出示小熊维尼图片)师:小朋友看,这是谁呀?

  小熊维尼搬新家了,它想请好朋友们去家里做客,我们来看,它的好朋友是谁呢?(跳跳虎、小猪、小袋鼠)它们去小熊维尼家里的路上铺满了很多地板砖,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路漂亮吗?

  2、引导幼儿发现并讲出其中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看跳跳虎的这条路上的地板砖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顺序?

  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

  依次观察小猪、小袋鼠的路,并说出规律。

  教师小结: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反复排列几次,就是有规律。

  3、“帮小动物铺路”进行巩固。

  师:小动物们准备出发了。咦!你们看,这是谁呀?(大灰狼出场),大灰狼出来了。看!它把路给破坏了,谁来帮它们把路重新铺好呢?

  幼儿帮小动物修路。

  4、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不仅发现了这三条路的排列规律,还帮它们修好了路,可真了不起。

  二、游戏,运用多种感官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

  A、动作排序

  师:其实很多动作和声音都是有规律的。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怎么玩呢?先看老师做一组动作。看完以后告诉老师这组动作有什么规律?

  示范:(双手上举、拍肩、叉腰、双手上举……)

  1、请幼儿说出其中的规律。

  2、小朋友按这个规律往下做(边说边做,教师不带)

  教师依次示范:嘎嘎跳(学小鸭摆摆两下-学小兔跳一下,

  伸伸懒腰喵喵喵(伸懒腰--喵--喵)方法同上。

  B、声音排序:

  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这次老师来看小朋友的耳朵灵不灵。闭上小眼睛,听一组声音,听了以后告诉老师这组声音有没有规律。

  (弹舌两次——拍手一次)

  (跺脚两下——拍手两下)

  (喵—汪—汪—喵—汪—汪)

  让幼儿先说出规律,照着规律往下做。

  C、按图标站队。(出示“两女一男”的图标)

  师:小朋友做得可真棒,咦!看这张图标,它有什么规律呢?(两女一男)。小朋友按这个规律到老师跟前站成一排。

  三、幼儿操作,尝试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1、师:小熊维尼搬新家了,我们也做一些礼物送给它好吗?

  我们分成三组,第一组为维尼穿项链,第二组做彩链,第三组沿着裙子、手绢、盘子上的花纹继续装饰好的图案。小朋友可以按照老师提供的图标来做,也可以自己设计一定的规律来做。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互相欣赏礼物,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礼物有什么规律。师:做好的小朋友就把礼物送给小熊维尼吧!

  3、个别幼儿评价。

  教师选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规律AAB、ABC、AABB)请幼儿说出有什么规律。

  4、小结

  师:有规律装饰出来的礼物可真漂亮,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也是有规律的,像有的小朋友穿的衣服,街上挂的彩灯,玩的魔尺,小朋友要认真观察,找到后告诉老师,好吗?

  四、结束

  师:小熊维尼收到这么多的礼物,它特别开心,邀请我们去参观它的新家,按照咱们刚才的排队规律站好队,我们赶紧出发吧!

【活动反思】

  整节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为主旨,结合幼儿的生活实践,将抽象的按规律排序具体化、生活化,从而帮助幼儿轻松的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在活动中还设置一些分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让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孩子们在活动中参与的非常棒!

5、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椭圆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掌握椭圆形的特点,学习正确区别椭圆形和圆形。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椭圆形物品,并将这些物品摆放到教室的各处。

  2、教师演示用具:从圆形变换到椭圆形的电脑课件、圆形与椭圆形图片,上面有可以活动的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测量小棍,呈直角摆放。

  3、幼儿学具:地板上画有圆心的圆形和椭圆形、幼儿测量长度的绳、操作盘上圆形和椭圆形的卡纸拼出的图案、圆形和椭圆形的集合图等。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认识椭圆形并能正确说出名称。

  难点是比较椭圆形与圆形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观察感知椭圆形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操作,将圆形拖长变成椭圆形,幼儿观察由圆形变化到椭圆形的过程,并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椭圆形。

  2、指导幼儿观察认识椭圆形的形状,并正确为椭圆形命名。

  二:操作比较讨论找出椭圆形的特征

  1、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用圆形慢慢地变出了椭圆形,那么圆形和椭圆形它俩一样吗?到底哪儿不一样呢?下面小朋友自己来测量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教师指导幼儿三人一组在地板上的圆形与椭圆形前,用绳子进行操作测量,由于孩子们有测量圆形的经验,所以教师指导幼儿通过测量、比较得出椭圆形的特征。

  3、指导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圆形边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而椭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是不同的,从而知道圆形是圆圆的圆,椭圆形是长长的圆。

  4、教师进行总结,出示圆形和椭圆形图片,比较椭圆形和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从而证实幼儿的发现是正确的。

  三:实践应用,观察寻找并介绍生活中的椭圆形物体

  1、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椭圆形,知道了椭圆形的特征,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活找到了之后,用你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吧!”

  2、教师组织幼儿到教室的各处找:桌子上、窗台上、玩具柜里等等。幼儿找到之后,教师指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

  3、教师组织幼儿检查椭圆形的筐子里的物品是否正确,并进行总结。

  4、教师提问:“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椭圆形的东西,请你仔细想一想你还见到过哪些椭圆形的东西?”

  5、组织幼儿讲讲自己见到过的椭圆形的物体。

  四: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讲讲都有哪些图形组成的。

  2、幼儿每人一套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将椭圆形的卡片送到椭圆形的集合中,圆形的卡片送到圆形集合之中。

  3、教师组织幼儿互相检查集合中的卡片是否正确,并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将手中的教具放到数学活动区中,并在平时的动中进行图形的拼摆练习,使这一活动得到延伸,从而巩固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

  这节认识椭圆形的活动课结束了、觉得孩子还是学会了至少目标是达到了。我的这节活动是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认识图形、我还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本班孩子的特点来安排的,我们班幼儿很活泼所以不能用太沉闷的教学模式来上、我是想让孩子在动静交替的模式中去学习去探索。这节活动整个设计流程不错、就是在对孩子提问上有点差错、老是提问的不够准确。有的问题太过成人化了、这是我不足的地方。还有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把握程度不够。这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

6、中班数学教案《认识长方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长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介绍自己的录音。

  2、长方形两张(其中一张边画有四种颜色,一张对边画同一种颜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幼儿每人一张(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一个嘴巴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饼干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 开始部分:

  活动导入: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条边、有4个角,而且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小朋友猜猜它是谁?(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放课件,出示正方形,加深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娃娃一样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 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引导幼儿讲述正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3、出示长方形娃娃,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师:正方形娃娃还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它是谁?(长方形)大家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讲述)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

  5、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引导幼儿先说,后师小结:相同点:都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都有4条边。

  不同点: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

  6、游戏巩固:给小客人送食物。(长方形嘴巴的客人吃长方形的饼干,正方形嘴巴的客人吃正方形的饼干)。

  7、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哪些物品像长方形。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到室外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像长方形。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领域这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这方面的欠缺,从感知长方形的外形特征来上这节课。我总觉得我们班孩子对数学感知这方面比较容易接受。可是有的孩子为什么很难对数学活动提高兴趣呢?以下我对于本次活动进行了描述。

  描述: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乘过火车?火车是怎么样的?来引出我的课题。有的小朋友就会说有,有的孩子就会说没有。然后我就出示教具“长长的火车”让小朋友先来认识火车是怎么样子的。

  接着我从小火车上拿下来一个卡片说:“你们来看一看这个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就开始讨论了接着我就问”请你们来数数看这个长方形有几个角?(四个、二个)那你们来摸一下这个长方形有几条边?为什么我去问有的小朋友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时有的能回答上来有的去不能。我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分析: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知道有有孩子去不知道呢?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好呢?还是因为我讲的不够具体呢?我对此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有的孩子能理解有的孩子去不能呢?我听了各位老师对我的课的评价时,才知道原来每一小节上完后都要老师来一个小结。我上的课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样,带带过。分析之后我进行了补救措施。

  措施:在平时上数学活动时应该多让孩子操作,孩子操作之后才能理解教师上课的内容。如果你平时不让孩子操作,等到上公开课时孩子就会觉得很新颖就会不坐住了。那么你那节课就不会上的很成功。

7、中班数学教案《统计》含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习基本的统计方法,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乐意与同伴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 数学》、各班男女小朋友人数统计表、统计图各一份;每组一张空白统计图表、笔。

活动过程:

  一、了解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1.出示统计表

  之前我们去各班统计了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曹老师把统计出来的结果做成了一张统计表,请你来看一下。

  你在这张表格里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2.出示条形统计图

  我把统计表上的数据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了,你在这张表格里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二、对比两张表格

  你更喜欢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呢?

  教师小结:统计图更方便我们直接看出哪个班级的男生人数最多,哪个班级的女生人数最多。

  三、展示空统计图,集体探索如何使用统计图进行统计

  1.出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提出要求

  曹老师想要统计一下班级里电风扇和电灯的数量,怎么来画统计图?

  四、小组操作统计

  1.确定统计对象

  除了刚才统计过的东西,我们还可以统计什么?

  2.分组操作

  请每个小组完成一张统计图

  3.各组分享、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8、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7》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黑猫警长》、老鼠卡片若干、小河若干条。

活动过程:

  ㈠游戏捕鱼

  1.教师:今天天气真好,猫妈妈带你们一起出去玩吧!看我们来到哪里啊?(小河)

  让我们一起来钓鱼吧!

  2.个别幼儿讲述钓了几条鱼,并送到相应的篮子里。

  3.集体送鱼。

  ㈡认识数字7

  1.教师:小鸭子想吃鱼,我们看看来了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和小鱼哪个多?小鸭子能吃饱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添上一只鸭子》,又游走一只小鸭子,现在哪个多?要让他们数量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去掉一条鱼》

  2.教师:数字7象什么?数字7除了表示7只小鸭还可以表示什么?

  ㈢游戏猫捉老鼠

  1.教师:听,谁的声音?(老鼠)教室里有许多的老鼠,请宝宝帮忙用添去的方法抓身上幼个点子的老鼠。

  2.幼儿操作

  ㈣听音乐玩游戏(猫捉老鼠)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7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7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9、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8》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8的形成,并认识数字“8”。

  2、初步掌握8的实际意义。

  3、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1——8数字卡片、图片一幅、录音机、歌曲磁带、多媒体课件

  2、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8点子或数字的老鼠形状。

  3、人手1份实物卡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数字娃娃的游戏,你们想不想变个数字娃娃?你们想做个数学娃娃几?你们就戴上几的头饰。

  2、现在你们都变成数字娃娃了,你告诉我,你是数字几?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幼儿回答。

  3、孩子们,你们变的数字娃娃真可爱,我也想变成数字娃娃,老师想变成数字几呢?看完老师变的魔术就知道了。

  4、操作课件:

  飞出7只蜜蜂,后来又飞出一只蜜蜂,现在一共是几只蜜蜂?7只蜜蜂后来又飞来1只蜜蜂,一共是8只蜜蜂。8只蜜蜂是怎么来的(7添上1是8)老师肯定并请全体幼儿说一遍。依次播放花,苹果,汽车,飞机等让幼儿说。

  5、老师刚才变的蜜蜂是几?老师想变成数字几?(8)8像什么?

  6、8能表示8只蜜蜂、8只花篮、8还能表示8颗星星等,8能表示好多好多是8个的物品。

  7、闯关拜见黑猫警长,正确判断“8”以内的数量。!出自:快思老.师!

  (1)、第一关,请小朋友们从盒子里找出有8个礼物的卡片送给黑猫警长比一比,谁找得礼物又对又多。(幼儿操作实物卡片,教师观察。)

  提问:你找到了什么礼物,它们的数量是几,

  (2)、第二关,说出数字“8”像什么?请小朋友从数字卡片中找出数字“8”,念一念。

  (3)、第三关,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图片)。请根据老师的问题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放在桌子上。

  8、游戏《捉老鼠》,巩固对8数量的正确判断。

  活动室里藏了许多老鼠,请大家去捉身上有8个圆点的或者有数字“8”的妖精,比一比,谁的本领大,捉的老鼠又对又多。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播放歌曲《黑猫警长》)

  (三)结束:小朋友们真能干,捉了这么多老鼠,现在我们和黑猫警长一起到外面去玩一回吧。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10、中班数学教案《认识5》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幼儿知道4添上1是5,并知道5所表示的含义。

  2、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操作的结果。

  3、巩固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树叶,磁性教具数字5,数字1-4。雪花片人手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复习1-4的形成,复习对1--4的认识。

  1、让幼儿看数字,做相应的动作。

  师:今天,我们的数字朋友又来到我们班里,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呢!

  我们来看看谁来了呢!请你们拍拍手吧!数字4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2、拍手游戏,复习数字1-4的形成。

  师:我们好久都没有玩拍手的游戏了,我想和几个小朋友们一起来玩玩,我问到谁,那他就要大声地回答我哦!

  二、通过初试树叶,学习5的形成

  1、出示树叶,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小树叶都会怎么样呢?(要求幼儿完整描述小树叶的命运)对了,小树叶会离开自己的妈妈,掉到地上,你们看。老师就捡来了好多的树叶,我们来看看吧!

  2、认真仔细观察不同的树叶,学习5的形成。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尖尖的树叶吧!有多少片尖叶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要求幼儿完整地描述)对了,数字4可以表示4片叶子! 怎么样变成5片尖叶子呢?(引导幼儿完整描述4片树叶添上一片树叶是5片树叶)5片叶子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所以我们可以说4添上1是5。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三片叶子的形成。

  教师小结:4添上1是5.(在说的时候,教师要同时用手势进行表演,帮助幼儿巩固数字5的形成)

  三、通过操作雪花片,复习4的形成

  1、拿雪花片(请小朋友拿4个雪花片,看看怎样变成5个雪花片,集体说说操作过程)

  2、变手指数量。

  四、初步认识数字5.初步知道5所表示的数量。

  师:刚刚我们知道数字5可以表示5片叶子,那数字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的描述数字5所表示的物体)

  教师小结:数字5可以表述所有数量为5的物体。

  五、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11、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认识高矮》含反思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认识高矮、高矮的相对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形、时空和空间等现象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盒子、笔等等。

  2、长颈鹿、小猴子的图片(小猴子站在椅子上,用布遮住只露出小猴子比长颈鹿高些)

  3、红、黄、蓝三块积木。

  4、气球2个、音乐《找朋友》、录音机。

指导要点

  1、游戏《排气球》引入高矮话题

  请一高一矮2名幼儿拍气球,提问“他们都拍到气球了吗?为什么?”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探究活动

  ①师:小朋友在比高矮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跟xx小朋友比高了跟xx小朋友比又矮了?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小朋友去排一排、比一比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

  ②幼儿自主探究

  教师重点就高矮的相对性、高矮的排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启发幼儿解决问题。

  4、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①利用红、黄、蓝三块大积木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②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高矮的排序。

  5、活动的延伸

  通过长颈鹿和小猴子比高矮引导幼儿理解比高矮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

  6、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评析:

  本次活动重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尽量提供幼儿熟悉的材料,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12、中班数学教案《三角形》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观察、对比是孩子们探究的过程,希望通过多种游戏形式,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组织幼儿进一步从生活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物体,作为活动的延伸环节。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和数学活动常规。

  2、初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感知并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准备

  各种三角形图片、 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采用观察法,通过课件中图形宝宝的口吻引出三角形。

  二、展开。

  1、采用游戏法引导幼儿在众图形中寻找三角形。

  2、引导幼儿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3、动手操作。

  a.幼儿从图形筐中找出三角形,分别数出边、角的数量,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特征。

  b.观察并说出三角形像什么。

  4、游戏“猜猜我是谁”。

  5、游戏“捉迷藏”

  幼儿从简单的画面中找出三角形。

  6、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活动室中那些物品像三角形。

  三、延伸。

  请幼儿到生活环境中进一步寻找三角形的踪迹

教学反思

  我这次开展的数学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活动前我们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三角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认识三角形》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三角形特征。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采用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这样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这次活动,幼儿参与性比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 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角形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

  根据活动目标,教师除了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必须在认识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通过多次的描述巩固幼儿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教师在向幼儿正确描述图形特征时,让幼儿也来描述,通过多次寻找图形,描述图形来认知图形特征。这样在最后环节时或许就不会出现图形区别时的偏差,而活动目标也会达成的更好。

13、中班数学教案《比高矮》含反思

设计背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结合幼儿教学用书第7页的内容,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和一样高;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语词。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难点: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将高矮差别不显著的物体进行正确排序。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幼儿每人两套操作材料(长短不同的筷子 高矮不同的杯子)

  2、小熊、小兔、等动物头饰各一套。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谁拍到了气球

  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或跳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教师为什么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话题)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1)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一个人是高还是矮?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

  (2)让一个小朋友站在板凳上,一个站在地面上比高矮,启发提问:这样比高矮可以吗?引出高矮比较应在统一高度平面上进行。

  4、比用具

  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两种用具比较高矮:如热水瓶高,杯子矮;组合柜高,小椅子矮……

  分组操作: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

  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教师问:哪只高,哪只矮?幼儿:大杯高,小杯矮)将长短不同的小棒比高矮。(教师问:哪根小棒最高?哪根最矮?)

  5、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小动物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让高矮不同的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动物,教师可以参与)

  将长短不同的小棒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比高矮。(教师问: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活动延伸

  1、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2、带回家的活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或是和爷爷奶奶分别比高矮,看看谁高谁矮?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结合《纲要》精神,将知识寓于生活和游戏之中,特设计了拍气球,举气球,找朋友,排排队等活动,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重视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来怕气球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来巩固这一内容知识。最后安排了给动物排队来引导儿童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认为本次活动比较好的是在设计上遵循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愿意参与活动在“玩中学”。教态较自然,能够学习着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活动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

  但因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本次活动中失误较多:首先在游戏活动《找朋友》时没有鼓励孩子动起来,使得有些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让我有了一点思想负担,以至于在后来不敢放开手脚,仅仅通过教师启发式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充当了主导的地位,而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自己去想办法怎么比,怎么排。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没有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教师没能做好“引导者 ”的角色。在设计时虽然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准备的材料杯子颜色相近高矮相当,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动时忽略了将孩子操作的结果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活动思路,大胆放开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己了解高矮的比较,而不是教师给强行灌输。另外还需要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多数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操作材料准备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不是同一颜色等情况,让幼儿有所比较和区别,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问,多学习,甩开大步向前迈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14、中班数学教案《水果乐园》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7以内的点物匹配,巩固对7以内数量的认识。

  2、尝试根据数量及颜色两种特征进行分类摆放。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7以内的点物匹配

  教学难点:通过颜色、点数与水果的对应进行二维的匹配与分类

活动准备

  1、课件PPT

  2、小纸盘,上面贴有不同颜色的点卡(7以内)

活动过程

  (一) 参观果园:按图示点数找相应的水果

  1、教师带领幼儿去动物果园游玩:秋天来了,果园的水果丰收了,谁想跟我去果园玩,好,出发吧!

  (播放PPT,幼儿跟随音乐进行身体律动)

  2、幼儿根据点数找出相应的水果,并大声说出“XXXX快开门”。(请幼儿说说为什么是这种水果)

  ①师:果园到了,咦,门怎么是关着的?

  播放点子宝宝的PPT声音:请你看看我是几个点子宝宝,找到跟我一样多的水果,大门就会打开了。

  播放课件:点5:6个菠萝、5个苹果、7个草莓

  师:有几个点子?5个点子就和5个水果宝宝做朋友。

  5个点子宝宝的水果朋友是谁呢?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带领幼儿依次集体点数水果数量,并出示相应数量的数字)

  找到点子宝宝的朋友吗?一起把它的名字喊出来:苹果苹果快开门。

  师:大门开了,看到什么了?那我们一起来摘苹果吧!

  (师带领幼儿做摘苹果的律动)

  ②师:苹果摘完了,我们继续往前走吧哎呀,门又关了,原来又要我们回答问题了。

  播放点子宝宝的PPT声音:请你看看我是几个点子宝宝,找到跟我一样多的水果,大门就会打开了。

  课件:点6:5个梨子、6个桃子、7个西瓜

  师:有几个点子?6个点子就和6个水果宝宝做朋友。

  xx小朋友,有几个梨子呢?一起来数一数?

  xx小朋友,有几个桃子呢,数数吧。

  所有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来数一数,你们看到了几个西瓜呢?

  师:点子宝宝的朋友是谁啊,一起喊出来:桃子桃子快开门。

  (师带领幼儿做摘桃子的律动)

  ③师:前面还有一片果园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播放点子宝宝的PPT声音:请你看看我是几个点子宝宝,找到跟我一样多的水果,大门就会打开了。

  课件:点7:6个苹果、7个香蕉、5个橘子

  师:我们来看看,点子宝宝有几个呢?

  7个点子和哪个水果做朋友呢?为什么?

  (师请个别幼儿带领全体幼儿依次点数水果数量,并出示相应数量的数字)

  (二)分水果(按颜色及数量两种特征进行匹配)

  教师:我们摘了那么多的水果,都吃不完,请小猴子也来吃好不好?我们问问,它想吃什么水果呢?

  播放小猴子的PPT声音:这是我最爱吃的水果,并且它的数量和点子是一样多。

  (幼儿发现按数量、喜好或数量、颜色两种特征找出相应的水果,并请幼儿说说理由)

  (1) 课件:点6、小猴子:6个苹果、5个香蕉、5个桃子

  (2) 课件:红色的点7:7个香蕉、6个桃子、7个苹果

  师:

  播放小狐狸的PPT声音:我想吃和点子的颜色、数量一样的水果。

  师:你听到小狐狸说什么了呢?

  (三)送水果礼物(按颜色及数量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师:老师觉得我们小朋友特别的聪明,给小猴子、小狐狸都送了水果,但是我们还有好多好多水果呢 ,让我们再把水果分给小猪,小狗,小兔,小猫,小熊尝一尝,你们同不同意?好了,第一组给小猪分水果,第二组。。。不过,这些小动物都有要求的 ,都要吃喝篮子上的颜色和数量一样多的水果,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小宝贝儿一定能分对的。

  ①请幼儿观察盘子,发现盘子上的带颜色的点,知道要根据颜色及数量分装水果。

  ②幼儿操作:将水果放入相应颜色及数量的果盘中。一起看看水果是否与相应的盘子上的颜色及数量匹配。

  (四)幼儿跟随音乐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第一环节中应该注意:

  1、 教师要有充分的角色感,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把幼儿引入活动,在活动中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激起他们打开门的兴趣。

  2、引导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及理由,在集体点数时,可变换多种形式,如老师带领点数、个别幼儿带领大家一起点数等。

  分水果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在这个环节中,部分孩子会只根据一个条件来选择,例如只根据颜色或只根据数量,教师可引发幼儿说说自己的理由,并引发幼儿讨论“都是7个,为什么要选苹果,不选香蕉?或“都是红色的,为什么要选苹果,不选草莓?从而让幼儿发现要选符合颜色和数量二个条件的水果。

  幼儿操作送水果的环节中:

  1、教师要给幼儿观察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发现盘子上的秘密——带颜色的点,从而为操作活动作铺垫。

  2、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注意退后自己的位置,更多的是当好观察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幼儿,支持幼儿个体的自主性学习与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性学习。

15、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面值10元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他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

  3.初步了解人民币的用途和使用人民币。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重点在于认识和使用人民币和单位名称。

  2.难点在于每个环节的衔接。

活动准备

  1.1元、2元、5元、10元的纸币及1元的硬币若干。

  2.装有纸币的信封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1.出示纸币和硬币,教师介绍我国的钱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概括:我们今天以认识纸币为主)

  2. 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是一个样的吗?”(引导幼儿观察)

  师:“它们是多少钱呢?你们怎么知道是1元、5元、10元呢?”(通过观察钱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

  师:“仔细这些钱上面都印有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钱的共同名称吗?”{人民币}

  3. 介绍认识人民币单位“元”。

  4. 将装有纸币的信封发给每一位小朋友。

  师:“小朋友打开信封看看里边信封看看里边有什么东西呀?(钱)那你们说说你们手中拿的是多少钱哪?”(引导小朋友正确运用单位“元”。)

  5. 让幼儿了解钱的用途。(钱可以用来买衣服,买菜,买水果,交学费读书,等等,还可以用来捐助有困难的人。)

  6. 教幼儿合理的使用钱。

  课堂延伸:老师激发幼儿的爱心,鼓励幼儿向右困难的人捐助,带上手中的钱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思路也很清晰,环节衔接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因为用实物来演示,因此整堂课下来气氛都很好。但是,在介绍单位的时候,小朋友还是没能很好的运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慢慢的去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单位的。

16、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学6》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活动中认识数字6.理解6的含义,练习数数。

  2. 激发学习兴趣,体会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

  3.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6,理解6的含义

  难点:了解数字具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角色棒(大象、小狗、小猫、小牛、小鸭、小猴);

  房子口袋6个;操作卡人手一份;魔术袋(袋里装配对卡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手绢游戏:________回家歌。复习数字1—5.

  引入情景:冬天到了,大象伯伯帮助小动物们盖了几座房子方便他们过冬。

  二.进行部分:

  出示房子口袋贴在黑板上。(边贴边点数1、2、3、4、5、6)

  认识数字6.

  1. 大象伯伯一共盖了几座房子?我们再一起来数一数。

  2. 出示数字卡片6.教师:用数字6来表示?

  3. 引导幼儿观察6像什么?

  4. 顺口溜:6像口哨嘟嘟嘟。

  小动物住房子,巩固对数量6的理解。

  教师: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动物。快请它们来住吧!

  5. 幼儿点数后贴在数字卡片6。

  6. 为房子贴上门牌号。(123456)

  游戏----找朋友。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方法:1.幼儿在魔术袋里抽出配对卡,选择黑板上数量对应的数字卡片配对。

  2.幼儿手持数字卡,教师出示配对卡片,拿相应数字卡的幼儿站起来。幼儿完成操作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幼儿和数字宝宝说再见。

  四.延伸活动:

  1. 在数学区角练习1—6数量的点数并与数字卡对应。

  2. 游戏:夺红旗

  方法:幼儿两人一组站在场地上掷色子决定跳方格的步数,先夺红旗者为胜。

教学反思

  活动前 没有细致了解幼儿个性发展状况,配合显得仓促。

  教师引导说的太多,应多让幼儿自由来说,老师给出肯定。

17、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高矮》含反思

  设计背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结合幼儿教学用书第7页的内容,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和一样高;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语词。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难点: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将高矮差别不显著的物体进行正确排序。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幼儿每人两套操作材料(长短不同的筷子 高矮不同的杯子)

  2、小熊、小兔、等动物头饰各一套。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谁拍到了气球

  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或跳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教师为什么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话题)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1)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一个人是高还是矮?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

  (2)让一个小朋友站在板凳上,一个站在地面上比高矮,启发提问:这样比高矮可以吗?引出高矮比较应在统一高度平面上进行。

  4、比用具

  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两种用具比较高矮:如热水瓶高,杯子矮;组合柜高,小椅子矮……

  分组操作: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

  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问:哪只高,哪只矮?幼儿:大杯高,小杯矮)将长短不同的小棒比高矮。(教师问:哪根小棒最高?哪根最矮?)

  5、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小动物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让高矮不同的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动物,教师可以参与)

  将长短不同的小棒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比高矮。(教师问: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活动延伸

  1、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2、带回家的活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或是和爷爷奶奶分别比高矮,看看谁高谁矮?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结合《纲要》精神,将知识寓于生活和游戏之中,特设计了拍气球,举气球,找朋友,排排队等活动,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重视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来怕气球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来巩固这一内容知识。最后安排了给动物排队来引导儿童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认为本次活动比较好的是在设计上遵循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愿意参与活动在“玩中学”。教态较自然,能够学习着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活动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

  但因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本次活动中失误较多:首先在游戏活动《找朋友》时没有鼓励孩子动起来,使得有些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让我有了一点思想负担,以至于在后来不敢放开手脚,仅仅通过教师启发式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充当了主导的地位,而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自己去想办法怎么比,怎么排。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没有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教师没能做好“引导者 ”的角色。在设计时虽然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准备的材料杯子颜色相近高矮相当,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动时忽略了将孩子操作的结果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活动思路,大胆放开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己了解高矮的比较,而不是教师给强行灌输。另外还需要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多数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操作材料准备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不是同一颜色等情况,让幼儿有所比较和区别,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问,多学习,甩开大步向前迈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18、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左右》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节课强调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幼儿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幼儿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游戏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认识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幼儿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左手和右手,能分清左手和右手,初步学习以自我为中心分清左右。

  2、通过活动,增强幼儿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3、幼儿愿意积极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分清左手和右手。

  活动难点:初步学习以自我为中心分清左右

活动准备

  记录表、贴图;《幸福拍手歌》音乐,《左手右手》音乐,魔术盒;情景创设。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带领幼儿进入活动情景。

  1、教师放音乐,幼儿进入活动室,并向在座教师问好。

  2、教师语言导入为元旦节作准备,进行表演活动。

  二、魔术表演

  1、教师表演魔术。

  2、引导幼儿说出手,知道每个人都有左手和右手。

  三、送礼物

  1、说一说,左手能干什么?右手能干什么?强化幼儿对左手(右手)的认识。

  2、幼儿举手发言,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

  3、教师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幼儿,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将礼物贴在相应的手上。

  四、儿歌表演

  1、教师示范儿歌表演。

  2、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儿歌表演。

  3、幼儿说出自己左边(右边)的小朋友的名字,了解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边。

  五、歌舞表演

  师幼一起伴随音乐表演。

  六、结束活动

  幼儿同时用右手和教师做再见的动作。

教学反思

  一、联系实际,着手教学

  本节课是这一主题活动的难点,对中班的小朋友来说左右并不容易掌握。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手引出课题,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左手与右手的教学,循序渐进地增加教学难度,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紧紧围绕着学生身体的左手、右手进行教学,既联系实际,操作性又强,能使学生自然地、兴致盎然地置身于新课的学习当中,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巩固对《左右》的认识。

  二、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根据中班小朋友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时我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三、关于镜面示范的思考

  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的是镜面示范的示范方法,我觉得这样可以直观地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左右的方位,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这样做,并不利于幼儿在以后进行左右空间方位的转换学习,比如:面对面的孩子的左右方位的不相同、孩子的身体转动时方位的变化等等。

19、中班数学教案《梯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让幼儿基本掌握梯形的特征。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活动准备

  幼儿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播放动画片,孩子观看动画片(问:动画片里有哪些图形呢?)

  二、基本环节

  认识梯形

  1. 用魔术棒拼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分类,说图形名称(目的是认识梯形)

  3. 说梯形的特征(梯形是什么样的?)

  4. 把图形宝宝送回家

  三、结束环节

  巩固练习

  看视频:找图形。

  四、延伸环节

  给图形涂色,展示。

教学反思

  反思:

  1、课的目标定位空泛、模糊,活动目标应用词准确、有针对性,目标中要体现本次活动中孩子要达到的程度。目标这样定更具操作性,如:

  (1)认识梯形,并在生活中找一找梯形。

  (2)让孩子乐于参与活动,体验图形游戏活动中的快乐。

  2、教师的课前准备应更充分,消除因细节问题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拼图的线条不够紧密,黑板和魔棒色差不大等等)

  3、教师应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数学语言应规范、严密、准确。

  4、课的结构应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本课的结构如是这样则更好:

  (1)看动画片,找图形,认识梯形。

  (2)用魔法棒拼图形,说梯形特征。

  (3)涂一涂,送图形回家。

20、中班数学教案《圆形》含反思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的方式,幼儿认识圆形(圆面和圆圈)。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圆镜,圆盘子,脸盆;圆形纸片若干,大、中、小圆圈各1只, 幼儿每人一套大、中、小圆

活动过程:

  一、实物演示

  1、(出示圆镜)这是什么?这面镜子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圆盘)这是什么?这只盘子是什么形状的?盘子的口实什么形状的?

  出示脸盆(提问同上)

  3、教师:小朋友,我们周围有许多东西是圆形的,你们动脑筋想一想,平时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圆形的东西很多,在家里,在马路上,在幼儿园里,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

  二、图片演示

  1、 出示图片:黑地板上贴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彩色的圆形纸片。

  教师:这里有许多漂亮的纸片,又红的,蓝的,绿的,黄的,小朋友看看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圆形有大的,有小的,还有最小的呢。(教师用手逐一指出)你们看看这些圆形像什么?

  2、出示图片:黑地板上贴有两个圆圈,红的大,黄的小。

  问:这里有几个圆?那个大?那个小?(再出示最小的1个绿色的圆)现在这里有几个圆/?哪一个是最小的圆?(和幼儿一起说出大圆,小圆,最小的圆。)

  教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大圆,我们就叫她大圆妈妈。这是小圆,我们叫她小圆宝宝。最小的圆呢,我们就叫她最小的圆宝宝。(幼儿复述一遍)

  教师:大圆妈妈说话了,她说:“小圆小圆,我的好宝宝,我们来做游戏好吗?请到我的身边来,并排站好。”小圆就滚呀滚,滚到大圆身边和大院并排站好。

  圆妈妈又说:最小的圆宝宝快来呀,请你也打我的身边来,并排站好。请一个小朋友帮小圆宝宝滚到妈妈身边去。现在,3个院都靠在一起了。

  教师:圆妈妈又说话了:小圆宝宝,你再过来一点,让我们手拉手,一起跳舞吧!最小的圆宝宝你也来与妈妈拉着手一起跳舞吧!请一位幼儿帮忙。现在三个圆圈手拉手跳舞了。

  教师:大圆妈妈非常喜欢圆宝宝,她又说:小圆宝宝你们全部进来,坐到妈妈身上来。小圆宝宝滚呀滚,全部滚到大圆里。圆妈妈又说,最小的圆宝宝你也全部进来吧!最小的圆宝宝也滚呀滚,全部滚进大圆里了。

  教师:圆妈妈心里真高兴,她说:小圆宝宝请你到妈妈怀中来吧,妈妈抱你睡觉。小圆宝宝就滚到了妈妈身体的当中去了。

  小圆宝宝说话了:最小的圆弟弟,请你到我怀中来,让我来抱你睡觉。那个小朋友会帮小圆宝宝的忙。好,现在大圆抱着小圆,小圆抱着最小的圆,3个圆真高兴。

  三、幼儿操作练习。

  幼儿每人一套学具,4只大小不同的彩色圆圈

  教师:小朋友,你们没人有几个圆?请你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好吗?(幼儿自己拼放、游戏)。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21、中班数学教案《0》含反思

设计背景

  引导幼儿理解数字0,以及数字0的用法。

活动目标

  1、 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引起幼儿对生活中出现的"0"的兴趣和思考。

  2、 初步知道"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懂得0比1小。

  3、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引起幼儿对生活中出现的"0"的兴趣和思考。

活动准备

  6只篮子,依次放入数量为5、4、3、2、1的实物玩具,第6只篮子内不放玩具。电视机、录像带(有关"0"的录像,尺、温度计、门牌号、车牌、比分牌、球衣编号)。数字娃娃表演。每人一张泡沫板数字。磁带《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 引出数字“0”

  1、 依次出示篮子里的玩具。提问:篮子里有什么?用数字几表示?(复习数字1-5)

  2、 第6只篮子内放有玩具,知道没有用数字"0"来表示。

  3、感知"0"的形状。

  4、 让幼儿说说还有什么没有了也可以用"0"表示。

  二、 讨论

  1、 教师: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0"。

  2、 幼儿自由讲。老师放录像,帮助幼儿理解"0",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1) 东西没有了用"0"表示,"0"表示没有。

  (2) 湿度计上的"0"表示湿度0度,越往上温度越高,越往下的温度越低。

  (3) 车牌、门牌、电话号码、年历、球衣上的"0"表示一个数字。

  (4) 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5) 球赛时比分牌上的"0"表示没有进球,0:0表示平局,1:0表示一方进了一个球。

  3、 总结。"0"的作用真大,不同的"0"表示不同的含义。

  三、观看表演

  1、 复习0-10的排序。

  2、 知道"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

  3、 启发幼儿说出"0"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比其它数字大。

  四、游戏"找朋友"要求两个数字娃娃做好朋友,比比谁大谁小,大数字娃娃站着,小的数字娃娃蹲下。

教学反思

  从教案上来看,你的教学目标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显得比较复杂一些,甚至于超出了你预设的教学目标。如:。“(2) 湿度计上的"0"表示湿度0度,越往上温度越高,越往下的温度越低。(3) 车牌、门牌、电话号码、年历、球衣上的"0"表示一个数字。(4) 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5) 球赛时比分牌上的"0"表示没有进球,0:0表示平局,1:0表示一方进了一个球。”这些地方太复杂,太难,反而会分散孩子对你要在教学活动中达到的主要的教学目标——“1、 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引起幼儿对生活中出现的"0"的兴趣和思考。2、 初步知道"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懂得0比1小。”的理解。建议将说道的环节简单化,目的性更明显、突出一些!

22、中班数学教案《认识粗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比较物体的粗细,并能正确比较结果。

  2.能从细到粗给物体排序,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筷子若干、积木若干、小细棒若干。

  2.彩笔若干、火腿肠三根粗细不同。

  活动过程:

  一、探索发现粗细。

  (1)玩一玩,发现粗细。

  师:今天,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都有些什么?等会儿请你们去看一看、摸一摸,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2)讨论,引导幼儿交流分享。

  师:现在,谁愿意来告诉我,你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小结。

  师:哦,小朋友都发现了,这些东西有的粗,有的细。要知道是粗还是细除了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动手比一比。你们都很棒!那到底什么东西粗什么东西细呢?我们一起来比比看。

  二、比较粗细。

  (1)比较物体粗细,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①教师先出示不同粗细的红色和黄色火腿肠进行比较。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根黄色的火腿肠,(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你认为它是粗的还是细的呢?我们请红色的火腿肠来帮帮忙,和它比一比。

  ②继续出示黑色的火腿肠和黄色的火腿肠进行比较,知道粗细的相对性。

  师:咦,为什么刚才和黑色的火腿肠比,是黄色的火腿肠粗,现在和红色的火腿肠比,黄色的火腿肠就变细了呢?谁知道为什么?可以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讨论讨论。

  (2)比较三个物体的粗细,找出最粗和最细。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根火腿肠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认为哪根最粗,哪根最细呢?

  (3)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比较粗细的三个秘密。第一,最少要有两样东西才能比较粗和细,单独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的;第二,和不同粗细的物体比,结果是不一样,粗和细是相对的;第三,三种以上的物体比较粗细,能比出最粗的和最细的。

  三、桌面操作:

  现在请小朋友用盘子里的物品给它们排排队,从细到粗。

  教学反思:

  比较的物体比较少,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整体还不错。

23、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宝宝》含反思

  设计背景

  为了让幼儿对图形有初步的认识,我利用卡纸做成各种图形宝宝,让幼儿根据卡纸做成各种的图形来辨别各种图形宝宝,使幼儿对图形有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目标

  1、感受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了解它们主要特征。

  2、通过找、说拼等一系列活动。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用图形宝宝拼成物品。

  2、让幼儿用卡纸做成各种图形宝宝。

  活动准备

  1、各色卡纸做成的颜色不一样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若干、

  2、挂图一幅、

  3、固体胶。

  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兴趣

  带领幼儿进教室,教师提出问题;①教室里都有什么呀?②它们长得什么样呀?③什么颜色?等等、、、

  2、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教师拿出自己的示范图形给幼儿看,请幼儿说说是什么?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逐个带领幼儿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如;拿出三角形宝宝,提问;“这是什么形状呀?”(三角形)“三角形长什么样呀?”(三条边,三个角),请幼儿摸一摸,亲一亲,并让他们到黑板上面老找一找哪个是三角形,并指出来,最后请他们画出心中的三角形,同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也有这样的方法来认识。

  3、发各色卡纸做成的颜色不一样的图形宝宝跟固体胶给幼儿,让幼儿用这些来拼成汽车、房子等等物品。这样通过游戏来可以满足幼儿游戏的欲望,既可以让幼儿对图形宝宝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思路很清晰,衔接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因为用图形宝宝来演示,因此整课堂下来气氛都很好。但是,在一个一个介绍图形宝宝时,感觉不怎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了,在这一点没做好充分的准备。希望今后的教学中活动去影响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24、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半圆形》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认识半圆形的意义,孩子们都能勇跃的参与进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在动手将圆形变成半圆形的时候,孩子们也都能成功的完成任务。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够认识半圆形。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半圆形。

  难点:知道一个圆形可以变成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

  活动准备

  1.装有各种形状的篮子(人手一份)

  2.剪刀。浆糊若干。

  3.大的示范圆形和半圆形各一个。

  4.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 让幼儿认识圆形和半圆形。

  1. 教师出示示范圆形,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出示示范半圆形,再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称。

  2. 让幼儿在图形篮里找出圆形和半圆形。(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3. 给幼儿讲解圆形和半圆形的关系。

  二.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让幼儿思考:你能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吗?是怎么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让幼儿自主先思考再与其旁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旁听。

  2. 幼儿讨论后,教师请若干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

  3. 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教师巡回观察。

  4. 教师把幼儿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三.教幼儿如何正确的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出示圆形,把圆形对折,必须以中线为中心边对边对折,对折后,在圆形的中线把圆形一分为二,把成品半圆形放在同等大小的整圆上比较,看看是不是该整圆的一半,该半圆形不能大于整圆,也不能小于整圆。

  2. 教师再次向幼儿正确示范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验证。

  3..请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再一次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作验证。

  4..教师对幼儿的第二次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5. 教师小结:半圆形就是整圆的一半,两个同样大小的半圆形合起来就是一个整圆。

  四,延伸活动;快乐图形拼

  1. 教师出示.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用了哪些图形拼成。

  哪些物体的拼成里有半圆形。

  2. 教师激发幼儿:你可以用哪些图形可以拼画面上没有的物体?并请你说一说。

  3. 请幼儿自主与同伴用各种形状进行合作创意粘贴。教师巡回观察和指导。

  4. 教师点评若干幼儿的作品。

  5.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活动能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关健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初步认识半圆形

  在认识半圆形之前,我先出示了圆形给幼儿认识,让他们明白,半圆形和圆形的

  演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待他们知道了这一点,再下面的认识过程做了相应的铺垫。

  2.以幼儿为主体,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活动特别注重幼儿自主操作的指导。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在认识半圆形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幼儿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剪一剪,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先幼儿自主的尝试想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他们都会只是随手把圆形剪成半圆形。待他们自主的尝试过后,教师讲解正确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示范后,让幼儿再一次按照教师说的步骤去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当他们发现特征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能依照教师的正确步骤去动手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培养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3. 最后借助图形快乐拼,给幼儿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图形的平台,并能利用各种图形演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在我巡回的观察中,我发现了幼儿利用半圆形变成了:月亮,花朵的花瓣,小兔子蘑菇房的房顶,等等。幼儿从动手中与图形们做“游戏”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创意能力。

25、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观察、对比是孩子们探究的过程,希望通过多种游戏形式,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组织幼儿进一步从生活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物体,作为活动的延伸环节。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和数学活动常规。

  2、初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感知并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准备

  各种三角形图片、 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采用观察法,通过课件中图形宝宝的口吻引出三角形。

  二、展开。

  1、采用游戏法引导幼儿在众图形中寻找三角形。

  2、引导幼儿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3、动手操作。

  a.幼儿从图形筐中找出三角形,分别数出边、角的数量,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特征。

  b.观察并说出三角形像什么。

  4、游戏“猜猜我是谁”。

  5、游戏“捉迷藏”

  幼儿从简单的画面中找出三角形。

  6、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活动室中那些物品像三角形。

  三、延伸。

  请幼儿到生活环境中进一步寻找三角形的踪迹

  教学反思

  我这次开展的数学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活动前我们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三角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认识三角形》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三角形特征。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采用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这样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这次活动,幼儿参与性比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 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角形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

  根据活动目标,教师除了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必须在认识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通过多次的描述巩固幼儿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教师在向幼儿正确描述图形特征时,让幼儿也来描述,通过多次寻找图形,描述图形来认知图形特征。这样在最后环节时或许就不会出现图形区别时的偏差,而活动目标也会达成的更好。

26、中班数学教案《5》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幼儿知道4添上1是5。并知道5所表示的含义。

  2、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操作的结果。

  3、巩固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树叶,磁性教具数字5,数字1--4,雪花片人手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复习1-4的形成,复习对1--4的认识。

  1、让幼儿看数字,做相应的动作。

  师:今天,我们的数字朋友又来到我们班里,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呢!

  我们来看看谁来了呢!请你们拍拍手吧!数字4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2、拍手游戏,复习数字1-4的形成。

  师:我们好久都没有玩拍手的游戏了,我想和几个小朋友们一起来玩玩,我问到谁,那 他就要大声地回答我哦!

  二、通过初试树叶,学习5的形成1、出示树叶,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小树叶都会怎么样呢?(要求幼儿完整描述小树叶的命运)对了,小树叶会离开自己的妈妈,掉到地上,你们看。老师就捡来了好多的树叶,我们来看看吧!

  1、 认真仔细观察不同的树叶,学习5 的形成。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尖尖的树叶吧!有多少片尖叶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要求幼儿完整地描述)对了,数字4可以表示4片叶子!咦!这里怎么样还有这样的树叶呢?现在有几片这样的叶子呢?怎么样变成5片尖叶子呢?(引导幼儿完整描述4片树叶添上一片树叶是5片树叶)5片叶子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所以我们可以说4添上1是5.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五片叶子的形成。教师小结:4添上1是5.(在说的时候,教师要同时用手势进行表演,帮助幼儿巩固数字5的形成)

  三、通过操作雪花片,复习4的形成1、拿雪花片(请小朋友拿4个雪花片,看看怎样变成5个雪花片,集体说说操作过程)2、变手指数量。

  四、初步认识数字5.初步知道5所表示的数量。

  师:刚刚我们知道数字5可以表示5片叶子,那数字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的描述数字5所表示的物体)教师小结:数字5可以表述所有数量为5的物体。

  五、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27、中班数学教案《图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能寻找出生活中与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相似的实物,并能按形状进行分类。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熟悉音游《找朋友》

  2、布置“图形乐园”,投放图形挂卡及其相似实物

  3、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白纸、、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在《蓝精灵》的音乐中,带领幼儿到图形乐园寻找小熊宝宝赠送的礼物,激发幼儿探索图形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小熊宝宝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小礼物,让我们到图形乐园里去找一找吧!”

  (“找礼物”游戏的开场白一出,令全体幼儿对即将参与的活动充满了好奇、期待与向往,这种轻松、积极的心理环境的营造是幼儿主动、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找到了什么礼物,它是什么形状的。 并与同伴玩一玩、比一比自己的礼物,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数一数正方形、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等。

  (幼儿在“图形乐园”中,自由地找到“礼物”后,都自发地翻来覆去地看,有的迫不急待地挂到脖子上向他人展示;有的激动地与同伴用语言交流自己的发现……(教案出自:教案网)他们以欣喜尽情宣告:枯燥的图形特征的复习活动,已变成了幼儿与同伴,幼儿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渗透、探索发现、体验交流、分(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享快乐的有趣自主的行动,教师仅有的引导与鼓励的语言,更充分体现了幼儿以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3、音乐游戏《找朋友》:引导幼儿寻找身上图形挂卡相同的“图形娃娃”做朋友,找到朋友后,相互手牵着手,比一比谁找的朋友最多

  音乐停止后,幼儿立即找到与自己挂卡相同形状的房子里休息。“嘘,天黑了,请图形宝宝都安静地回家睡觉吧!”

  (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将数学活动与音乐游戏科学有机地相结合,让幼儿运用肢体语言、团结协作,进行探索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教师颇具亲和力的介入,更令幼儿热情倍增。)

  4、出示各种与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相似的实物,引导幼儿把实物分别按图形分类送回相应的房子里,并让幼儿说说自己把什么形状的物品送到了什么房子里。

  师:“小朋友们收到小熊宝宝的礼物高兴么?可是有些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正在伤心的哭呢,小朋友愿意帮帮忙、把他们送回家吗?”

  幼:“愿意”。

  (在分类游戏中,能力强的幼儿不仅将“相似实物”送回了相应的“家”里,甚至还主动热情地承担起了给能力差的幼儿“纠错”、帮助“一起送”的任务,(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认知结构,在拟人化的游戏情境的支撑下,吸引了幼儿以积极、饱满的情绪,通过比较、分析、判断、讨论等推理活动获得新的感性经验的同时,也渗透了对幼儿互助友爱、协作意识的培养。)

  5、巩固活动:(1) 拼图:用不同的图形拼出各种实物模型。

  (教师提供蕴含有关数学概念属性的材料,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制作自己喜爱的东西,运用多种感官,巩固体验,加深认识,并满足了幼儿表现自我,获得自信的价值体验。)

  活动反思:

  本活动彻底摆脱了传统教学教师“提问”、“灌输”,幼儿“回答”、被迫“接受”的动口不动手的机械模式,注重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游戏寓趣味性、娱乐性于枯燥的数学活动中。宽松的认知环境的创设,使每个幼儿都饶有兴致,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偿试、探索、发现等活动。

  其次,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材并制定目标,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秩序渐进地进行探索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了幼儿认知过程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幼儿思维等能力的发展。

  培养“完整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活动设计重视幼儿认知发展的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渗透了友爱互助,交流分享,表现自我,建立自信等品质的教育培养,真正使《纲要》精神走进了课程,落到实处。

28、中班数学教案《对称》含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神秘而美好的事物,对称就是其中的一种。孩子们每天生活在具有各种各样对称的环境中,但孩子们不能有意识地主动观察生活中对称地事物,更别说欣赏对称美了。那么,如何让孩子们主动地、有目的地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对称的事物及对称美呢?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对称的概念,知道对称分点对称和轴对称两种形式。

  2.初步感知生活中对称的事物和对称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3.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理解和表现对称。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大小、颜色、花纹不同的蝴蝶翅膀、蜜蜂翅膀、每人若干套。

  2.京剧脸谱、窗花、树叶、衣服、围巾等分类展示在教室环境中。

  3.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纸,剪刀若干。

  4.春天的背景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感知对称

  1.故事引入:春天来了,花园里并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美丽的蝴蝶、蜜蜂、蜻蜓在花丛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这时,飘来一片乌云,棋了大于,朋友们赶紧拍拍翅膀准备飞回家。忽然,大家一起叫了起来:“我丢了一只翅膀,飞不起来了!”(把纸制的蝴蝶、蜜蜂、蜻蜓的翅膀分散地布置在背景图上)雨越下越大,谁愿意帮助他们找到另一只翅膀呢?

  2.分组操作:把小朋友分成三组,分别为蝴蝶、蜜蜂、蜻蜓找翅膀。请个别幼儿为背景图上的蝴蝶、蜜蜂、蜻蜓的翅膀配对。

  3.幼儿展示配好对的翅膀,并说明配对的理由(从颜色、形状、花纹的角度)。

  4.教师小结:蝴蝶、蜜蜂和蜻蜓的翅膀以身体为中心线,它们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我们把这种形式叫轴对称。

  二、找对称

  1.幼儿分成三组分别进入植物角区观察树叶和花瓣,进入生活区观察门、窗、玩具柜、衣物等物品,进入美工区观察脸谱、窗花、工艺品等美术作品,找找都有哪些物品是对称的。

  2.师生分享:大家找到什么物品是对称的?为什么?

  3.师:人体有哪些器官是对称的?动作可以对称吗?(请小朋友指出并做动作。)

  4.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对称的事物?(飞机的翅膀,汽车的车轮,树叶的叶脉等。)

  5.师:为什么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呢?(平稳、美丽、协调。)

  三、观察和比较

  1.老师请小朋友欣赏圆形的花盘子,盘子上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中心有一圆点,周围有许多大小、颜色相同的图案。)

  2.师:它和轴对称的图案一样吗?(不一样。)!出自:快思老.师!

  3.教师小结:这种也是对称的图案,它以圆点为中心点,周围的图案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完全相同,叫点对称。

  四、做对称

  1.每个幼儿一套不同形状的纸,一把小剪刀,请幼儿自己动手做对称的图形,看看谁做的对称最多。(教师提示幼儿可以用折、剪等不同的方法。)

  2.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互相分享经验。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数学活动:

  (1)对称物品的分类。请幼儿将环境中的对称物品,按轴对称和点对称进行分类,并展示在分享区。

  (2)统计家里对称的物品。

  2.美术活动:剪窗花、画脸谱、印染、剪贴画、设计对称的服装等。

  3.创造性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鼓励幼儿运用对称的原理创造发明)。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设计通过帮小昆虫找翅膀,激发幼儿主动去观察、发现、感知对称的图案,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对称的事物。此设计是一个整合了语言、科学、艺术、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活动。由此活动还可以引申出许多探索活动,以开阔幼儿视野,激发幼儿主动观察事物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自我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环境的美好情感。此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如果在中班进行,可以把它分成两个活动来完成。

29、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6》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6的形成,认识数字6,理解6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6张,1-6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如图) 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6格,分别写上1-6的 的数字并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6格,画上1-6的圆点。

  活动过程:

  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6的数数,认识数字6)

  (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

  (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出示数字6,认读数字6。

  2、分萝卜:学习6的形成,数数。 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6分。 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6个图形,先贴5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5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6个圆形,把萝卜分成6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出自:屈;老.师"

  3、拼小兔:复习认识数字1-6和6以内数数。 老师介绍玩法: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六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拼图6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6的数字)请兔宝宝将六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0、中班数学教案《数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探索数数方法,初步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

  2、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数数

  2.课件-数数

  3.课件-数数

  活动过程

  一、交代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有小动物客人来做客,你们欢迎吗?

  好!让我们来看看是谁来做客呀?

  (小熊,小鸡,青蛙,小鸟。)

  二、连线-请客人坐下

  1.教师:请小朋友数一数来了多少小动物?

  (1只青蛙,2只小熊,3只小鸡,4只小鸟。)

  2.教师:我们请它们坐下吧?

  你们看,小椅子都摆放好了,请小朋友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小动物入座呢?

  (椅子分贝摆放了1把,2把,3把,4把。)

  3.请小朋友安排小动物坐下吧。

  (请幼儿按相同的个数进行连线。)

  三、数数几条鱼

  1.出示课件-数数[1-45]

  教师:请你数一数海里的鱼。

  2.发现问题,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

  (1)教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数错呢?!.快思.教案网出处!怎样数才能数清楚呢?

  教师总结并示范数数,我们只要想办法记住第一个数的鱼,

  再数到它的时候就不要数了。

  (2)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记住第一个数的鱼呢?

  四、幼儿探索尝试封闭式数数

  1.请小朋友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你们可以用水彩笔记号。

  2.小结交流数数的经验。

  五、趣味练习

  练习卡-数数[1-38]

  相同的个数进行连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想通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会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数。开始部分,我利用小猪过生日这一游戏环节,让幼儿用手口一致数数方法。数一数蛋糕上的蜡烛有几支,让幼儿对数字1—5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这个方法还不错,幼儿都能手口一致的数数,并能准确地表示5支蜡烛是过5岁生日。接下来一个环节是让小朋友送礼物,先让小朋友数数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有几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再看数字卡上的数字是几,再把相同数字的物品贴到数字卡上,是按物品对数字,幼儿基本能掌握。最后一个环节又让幼儿按数字取物一一对应,进一步帮助幼儿对1—5数字的理解,同时也给孩子独立动手操作练习的机会。但这节课下来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没有灵活准确运用量词,自己对数学语言组织还有所欠缺,自己的语言有点零乱,啰嗦,也没有激情的教学语言,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改进的地方。

31、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比较高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活动反思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32、中班数学教案《认识钟表》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因为我们班级的孩子是中班的孩子,有一天一个小男孩戴了一只电子手表,当我问他现在是几点的时候,他只会说出个位的数字,十位以上的连不起来,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能够让孩子们正确的念出表上的时间。

  活动目标

  1. 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正确的念出时间。

  2.了解钟表的主要结构,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3. 教育幼儿珍惜时间 ,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全体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

  2、理解并运用到以后的日常生活中

  活动准备

  1. 自制时钟一个(分针上有一只小兔,时钟上有一只小乌龟)

  2. 准备作息图片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自制钟表,然后提出问题:

  1. 它叫什么名字?家里还有哪些表呢?

  2. 表有什么作用呢?

  3. 想一想我们见过的表都有哪些形状呢?

  基本部分

  一、播放龟兔赛跑的课件给幼儿看,教师讲解表上的数字“12”总是在上面,“6”总是在下面,并教幼儿认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帮助幼儿认识较短的时针和较长的分针,感受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课件内容是:兔子的腿长,跑得快,乌龟的腿短,跑得慢。有一天,兔子和乌龟在圆形跑道上赛跑,兔子跑了一圈,乌龟才跑了一点点远。

  二、1.教师将时针、分针都拨在“12”上,然后将长针转一圈,让幼儿注意短针有什么变化,教师反复拨几次,使幼儿明白长针每走一圈,短针就走一个数字,这就是一个小时。

  2. 教师继续拨长针,边拨边告诉幼儿当短针正指向某一个数字,长针正指向12时就表示是“×点钟”。(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边拨边和幼儿一起说:“一点钟,两点钟,三点钟......”直到“十二点”为止,让幼儿能够正确的念出10以上的组合。

  3. 请幼儿看一日作息图片,要求全体幼儿按上面的方法在自制的硬纸片上拨出各个时间(早上6点钟起床,8点钟来幼儿园上课,中午11吃饭,12点午睡,下午2点起床,3点吃晚饭,下午4点放学回家,晚上8点睡觉)。

  小结:教育幼儿从小做到按时间进行各种活动,珍惜时间,上学不能迟到,放学不能在路上贪玩,要和爸爸妈妈早点回家。

  三、做游戏: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请幼儿拨时钟

  讲游戏规则:找一个小朋友来拨时钟,老师悄悄的告诉小朋友几点,这位小朋友就拨几点,一半小朋友扮演小羊,一半小朋友扮演老狼,请老狼看时间,只有到了六点,就吃小羊,老狼看时间没到就不能吃小羊。

  结束: 请幼儿将钟表当方向盘,开车出教室玩游戏。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根据幼儿生活中所需要的,在活动中每名幼儿都能够积极的参加到活动当中,同时也能正确的念出钟表上的时间,学会珍惜时间,也没有在出现上学迟到的现象。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把游戏更改一下,让幼儿更加有兴趣来学习,可以把表的时间认识的更加准确。

33、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9》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9,感知9的形成和实际意义。

  2、能将数字9与相应的实物进行匹配。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主题图两幅,操作图两幅,5--9的数字卡片。

  2、学具: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探究活动

  1、感知9的形成。出示主题图一:"图上有几匹马?用数字几表示?"教师再添上一匹,"现在是几匹马?用数字几表示?"出示数字9,"看9像什么?它跟几长的像?"引导幼儿比较9和6的区别。说说9还可以表示什么?

  2、出示主题图二。"图上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出来的?<来.源快思教.案网>各有几个?用数字几表示?"(8个三角形,8个圆形,8个长方形。用数字8表示。)教师再添上一棵树,一只蝴蝶,"现在图上的实物能用8表示吗?为什么?说说9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幼儿说出8添上1是9。

  3、出示5--9的数卡请幼儿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边排边讲述,启发幼儿说说为什么让5排在最前面?

  二、幼儿操作练习。

  1、数数小鸡有几只,把表示小鸡数量的数字圈起来。

  2、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实物画线连起来。

  三、评议活动

  幼儿讲讲自己操作中的发现。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开启百宝箱”这个载体引领孩子们对“寻找正确密码”进行了一次探秘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寻找正确密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游戏过程。我利用幼儿熟悉的喜羊羊导入活动,在情境游戏的过程中通过点数9以内的点子、图案感知9以内的数量,同时引导幼儿了解规律数数的方法,让幼儿按照提示自主排列密码,获得打开密码箱的成功体验。

34、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高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认识高矮、高矮的相对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形、时空和空间等现象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活动准备:

  1、 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盒子、笔等等。

  2、 长颈鹿、小猴子的图片(小猴子站在椅子上,用布遮住只露出小猴子比长颈鹿高些)

  3、 红、黄、蓝三块积木。

  4、 气球2个、音乐《找朋友》、录音机。

  活动过程:

  1、 游戏《排气球》引入高矮话题

  请一高一矮2名幼儿拍气球,提问“他们都拍到气球了吗?"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为什么?”

  2、 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 探究活动

  ① 师:小朋友在比高矮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跟 x x 小朋友比高了跟 x x 小朋友比又矮了?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小朋友去排一排、比一比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

  ② 幼儿自主探究

  教师重点就高矮的相对性、高矮的排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启发幼儿解决问题。

  4、 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① 利用红、黄、蓝三块大积木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② 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高矮的排序。

  5、 活动的延伸

  通过长颈鹿和小猴子比高矮引导幼儿理解比高矮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

  6、 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活动反思:

  生活中大部分幼儿对“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幼儿分辨高和矮的区别,和‘大小”也有相似之处,因而有了先前的基础,并且涉及的知识面不是太广,再次实施起来就有些经验了。可万万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幼儿所表露出来的现象却是比较笼统、模糊的。

35、幼儿中班数学教案《认识长方形》含反思

  一、活动名称:

  认识长方形(中班)

  二、设计意图:

  认识长方形是中班的教学内容。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长方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指南》中强调,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为此我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三、活动目标:

  1、了解长方形的基本特征,正确说出长方形的名称。

  2、能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辨认长方形。

  3、愿意动手创作,体验欣赏创作活动的乐趣。

  4、能大胆选用自己喜爱的颜色作画。

  四、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认识长方形》的PPT课件

  2、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各一张

  3、闯关游戏幼儿操作卡片人手一份

  4、印有一个长方形的幼儿操作卡人手一份

  5、水彩笔幼儿人手一只。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常见的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五、教学重点:

  了解长方形的基本特征,正确说出长方形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辨认长方形。

  六、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巩固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并引出长方形。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收到了图形王国的国王的邀请,要带你们去他的图形王国参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图形王国里有这么多好看的图形,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圆形、三角形、正方形)3.今天这里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嘛?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二)出示长方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长方形的主要特征。

  1.出示长方形宝宝,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跟什么图形像呢?

  (有四条边,四个角,跟正方形很像)

  2.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观察发现,相同点: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都是一样大的。。屈,老师.教案.网出处。 异同点:正方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长方形,有两条面对面的边是一样长的,另外两条边是一样长的。相邻两条边是不一样长的。 3.下定义:有着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面对面的边一样长,相邻的两条边不一样长的图形叫做长方形。

  (三)闯关游戏"寻找长方形",幼儿巩固加深对长方形的认识。

  图形王国的图形宝宝非常喜欢我们小朋友,邀请我们一起进行闯关游戏,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能不能闯过所有的关卡。

  第一关:首先出示颜色相同、摆放整齐,但是大小不同的各种图形的操作卡,让幼儿从中寻找出所有的长方形并用笔将长方形圈出。

  第二关:摆放整齐,但是大小、颜色都不相同的各种图形的操作卡,让幼儿从中寻找出所有的长方形并用笔将长方形圈出。

  第三关:出示更多各种各样的图形宝宝,它们的大小、颜色、摆放位置都不相同,让幼儿从中寻找出所有的长方形并用笔将长方形圈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和积极性、参与性。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表达的意愿、教师给予配合和支持。

  3、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指导。

36、中班优质数学教案《比高矮》

  活动目的:

  引导幼儿比较两种物体的高矮,懂得高与矮的比较是相对的。培养幼儿比高矮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同样大小的红色、绿色大长方体积木各一块,两张小鸡和小鸭图片,一把贴绒小椅子。

  2.每人一份高矮不同的材料:红色、绿色的小长方体积木、圆柱体积木各若干,木珠若干,大小不同的量杯各一个,套管、盘子各一个。(盘子的正面有方格,反面有凸钉)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1.谁拍到了气球

  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或跳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教师为什么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话题)

  2.与同伴比高矮

  幼儿两两组合比高矮(也可以和老师比),讲出谁高、谁矮或两个人一样高。自由交换伙伴再比,可多次进行。(教师:甲和乙比,甲高乙矮;甲和丙比,甲矮丙高)

  3.比用具

  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两种用具比较高矮:如热水瓶高,杯子矮;组合柜高,小椅子矮……

  4.比积木

  教师出示红色、绿色长方体大积木各一块,变换摆放方法,让幼儿观察比较:两块积木平放——一样高;红积木竖起来,绿积木平放——红高绿矮;红积木平放,绿积木竖起来——红矮绿高。教师拿掉红积木,问:绿积木是高还是矮?(幼儿无法比)由此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

  分组操作:

  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

  1.让幼儿用同样方法将相同数量的小长方体积木在桌子上搭高。(教师问:你们谁搭得高,谁搭得矮?幼儿:一样高)

  2.让幼儿将相同数量的木珠穿入套管,再插在凸钉盘上,相互比高矮。(教师:看看谁插得高,谁插得矮?幼儿:一样高)

  3.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教师问:哪只高,哪只矮?幼儿:大杯高,小杯矮)

  4.请幼儿把6块红圆柱体积木搭在一起,再把5块绿圆柱体积木搭在一起,然后比一比。(教师:哪个高,哪个矮?。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幼儿:红圆柱体积木比绿圆柱体积木高。教师:用什么方法能让红圆柱体积木比绿圆柱体积木矮呢?幼儿:拿走两块红圆柱体积木,或加上两块绿圆柱体积木就行了)

  演示游戏:

  教师出示小鸡、小鸭的图片(遮住下半部分)玩游戏。(教师用小鸡的口吻说我小鸡高,你小鸭矮。教师然后又用小鸭的口吻说:不,我小鸭高,你小鸡矮)

  教师请幼儿判断一下小鸡、小鸭哪个高,哪个矮?(幼儿可能回答一样高,因为它们的下半部分被布遮住了,从头部看是一样高的)

  教师揭去遮盖的布,幼儿看到小鸡站在小椅子上,小鸭站在地上。再请他们想一想,小鸡、小鸭哪个高,哪个矮?教师可边说边把小鸡从椅子上取下来与小鸭比,使幼儿懂得比高矮必须在同一平面上。

  延伸活动:

  教师让幼儿到操场上去找任何一种物体与自己比高矮。如,让幼儿比过后说,我和大树比,树高我矮;我和栏杆比,我高栏杆矮。教师提醒幼儿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较。

  教师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别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三个人一起比高矮,该怎样比?把比的方法告诉大家。

  活动评析:

  1.设计中将高与矮比较中的相应性、相对性、可变性巧妙地渗透在集体活动和分组操作中。在演示游戏和延伸活动中,还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的物体比高矮时,必须在同一平面上。这样,有利于幼儿仔细观察、多做比较。

  2.设计中的各环节注意动静交替,既有拍气球时的向上跳跃等活动性比高矮设计,又有桌面组合、摆弄操作材料等安静性比高矮设计。幼儿不仅人人有亲身投入比较活动中去的机会,同时还有思考、判断、应用和再创造的机会。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是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在整个环节中,流程进行的比较顺利,也有不足之处:让幼儿在不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高楼的高矮时,讨论还不够充分,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后来的区域活动中将继续针对此问题设计专门的游戏让此概念让幼儿通过游戏进一步体验、领悟。

37、幼儿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梯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梯形,知道梯形的基本特征。

  2、能在各种图形中找到梯形。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重点:认识梯形,知道梯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能在各种图像中找到梯形。

  活动准备:课件,梯形若干,各种几何图形若干,画有各种图形的“小路”。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图片导入(出示PPT)

  (1)师: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住着一只小兔子,小兔子有一座漂亮的房子,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这座房子是怎么样的。

  (2)师:房子是由很多几何图形组成的,请小朋友们说一说都有什么图形组成的。(梯形的屋顶、长方形的身子、圆形的窗户、长方形的大门、正方形的小门)

  2、辨别长方形和梯形

  师:请小朋友们把凳子底下的小盒子放到腿上。我说什么图形你就拿出什么图形,看谁拿的又快又准确。(长方形、梯形)

  二、基本部分

  1、认识梯形

  (1)师:好,现在请你把梯形拿在手上,把其他图形放到盒子了,藏到凳子下面。

  (2)师:老师也拿出一个梯形,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这个梯形是怎么样的。

  (3)请小朋友们说一说,梯形和长方形比一比是怎么样的。(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左右两条边也是平平的。梯形和长方形一样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梯形上下两边是平平的但是不一样长,左右两条边是斜斜的)

  (4)请小朋友将手中的梯形藏到凳子下面的盒子里。

  2、从各种图形中辨别梯形(出示PPT)

  (1)师:小兔子呀可爱护自己的房子了,他呀在自己的房子周围种了一盆漂亮的花。(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还在草坪上立了一个爱护环境的牌子,优美的环境还吸引来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房子的周围还有没有梯形了。(花盆、牌子、蝴蝶的翅膀、屋顶)

  (2)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检验找的正不正确。画面中一共有几个梯形(一共有5个梯形)

  3、梯形变变

  (1)师:现在有几个梯形,(有两个梯形)现在老师要给梯形变变魔术了,请你看仔细了(教师PPT中的梯形拉伸、压缩、旋转,让小朋友说一说还是不是梯形——是梯形)。它有四条边,四个角,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斜斜的,所以还是梯形。

  (2)师:现在请将凳子底下的梯形拿在手上,你给梯形也变变魔术。(教师和幼儿一起将梯形360度旋转,梯形还是梯形)

  (3)教师总结:不管梯形变大还是变小,正着放还是反着放,旋转多少圈,梯形还是梯形。

  4、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1)师:小兔子可喜欢几何图形了,他呀想在自己的家门口修一条几何图形的小路,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他的设计图稿。图稿中都有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

  (2)师:小兔子说了,今天咱们只铺梯形的砖,你们愿意来帮助他吗?

  (3)师:请你将凳子底下的小盒子拿出来,你的盒子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图形,可是今天小兔子交给咱们的任务是什么?——铺梯形。现在开始行动吧!

  三、结束部分

  1、检查任务

  (1)师:请三位小朋友上来检查一下咱们的任务完成的正不正确,有没有铺错的或是漏掉的。

  (2)老师指着每一个梯形和幼儿一起说一遍梯形。

  2、去郊游

  师:小路已经铺好了,你们想不想上去走一走呢?

  师:咱们走的时候每一脚都要踩到梯形上面,踩着梯形去郊游。

  活动反思: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

38、中班数学优秀教案《比较高矮》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四、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活动反思: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39、中班数学优秀教案《识别高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高矮,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

  2、学习把1-6个物体,由高到矮或由矮到高的次序排列。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皮筋2根草地屏风三个长颈鹿、马、熊、猴、狗、老鼠

  2、积木搭的高低山洞各一个揶汁瓶50个

  活动过程:

  1、识别高矮。

  (1)教师带领幼儿跳过高低两根皮筋入场。

  “刚才你们跳哪根皮筋容易些,为什么?”

  “老师跟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老师比你高,你比老师怎么样?”

  请幼儿自由结伴,两人一组比高矮。要求用语言正确表达。

  如“我和**一样高”“我比**高,**比我矮”。

  (2)游戏:猜猜谁高谁矮

  请两个幼儿藏到屏风后(只露出上部),一幼儿站椅子上,一幼儿站地上,请其他幼儿猜猜谁高谁矮,(再拿开屏风)让幼儿说猜对了还是猜错了,为什么?

  小结:比高矮的正确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比。

  2、学习把1-6个物体,由高到矮或由矮到高的次序排列。

  (1)带幼儿钻山洞,“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要求幼儿按由矮到高的顺序排列。

  (2)师生一起听音乐在草地上休息、玩耍,做一些放松动作。

  (3)“刚才小动物们打来电话,请你们去帮忙盖房子呢?”

  幼儿用椰子瓶一个一个堆起高房子,比一比谁高谁矮。并将他们按照由高到矮的顺序排列。

  “小动物们回来了,他们该住哪个房子呢?为什么?”

  请幼儿分别将长颈鹿、马、熊、猴、狗、老鼠送回家。

  3、游戏:高人走、矮人走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

40、中班数学教案《开火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感知此6少的数量,理解数的意义。

  2、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7、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空塑料瓶若干,黄豆若干,1-7不同数量的实物纸条

  2、1-6的数字卡、1-6的加点卡、动物图卡

  活动过程

  一、以开火车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老师拿点子、数卡、动物图卡和孩子们进行问答游戏。

  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师随机出示6以内的点卡、数卡)

  幼: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

  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出示动物卡片)

  幼: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反复进行几次)

  二、通过看看说说理解数字

  1、教师:“6”来迎接我们了,6可以表示什么?

  (幼儿先讲述,再示大瓶子)

  2、6还可以表示这个动物瓶上的6只小白兔。

  6只小白兔可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请幼儿上前选一张。

  三、制作动物瓶,感知比6少的数量。(乐幼教)

  1、先让幼儿找出比6少的动物图卡片贴在瓶身上,再组织幼儿集中交流,将探索的结果用圆点表示出来。

  2、师幼总结:此6个圆点少的有5个、4个、3个、2个、1个。

  3、再次操作,鼓励幼儿小组交流,介绍自己每个瓶身上贴了几个小动物?请小朋友检查是

  4、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

  (教师随机出示6以内的点卡、数卡)

  幼: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

  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出示动物卡片)

  5、动物瓶上的数量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请小朋友到数字城找一找贴在6的下边。

  四、将数字、实物、图卡对应匹配

  1、请小朋友帮豆宝宝搬家,要仔细看好动物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就往瓶里放几个豆宝宝,

  不能多也不能少,天冷了,赶快给它关好门,并在瓶盖上贴上相应的数字。

  2、幼儿操作后,集体检查个别幼儿。

  五、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

  1、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挂在头上,记住自己的数字是几,由数字6开始按比自己

  小1的顺序找朋友,找到的新朋友排在前面,按6、5、4、3、2、1的顺序组成几列长长的小车箱。

  2、教师:呜-我的火车要开了,小小车箱快快来。

  音乐响起,师幼开火车走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41、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买水果》反思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学习,运用于生活,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富有情节的游戏,在轻松的环境中,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数经验。数数是中班幼儿数概念发展的重要基础,设计了以“买水果”为生活情境的数学活动。发展了幼儿的观察、比较、思维等综合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和方式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在运用已有的数经验解决游戏中的数问题时帮助幼儿进一步积累数数经验。

  活动目标:

  1、体验并学习不同的数数方法,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

  2、在游戏情境中激发幼儿关爱家人的情感。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7、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重点难点:

  体验并学习不同的数数方法,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

  活动准备:

  1、贴有水果图卡和点卡的篮子、家人头像贴纸每人一份。

  2、各种水果实物、图片,贴有水果的记录纸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交流

  1、讨论: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有许多水果都成熟了。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呢?数一数有几种水果?

  2、为什么要多吃水果?

  二、游戏:买水果

  1、了解操作方法:

  ①今天老师就要去买水果啦!

  ②出示大篮子,观察提示卡:

  *看看我想买什么水果?要买几个?请你数一数,告诉大家。

  *装水果篮:老师的提示卡上要大家买6个橘子,所以我就到水果店里买6个橘子装在水果篮里。

  ③提出操作要求: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篮子,看看你的篮子上要买什么水果,数一数提示卡上有几个点就是要买几个水果,看清楚提示卡,然后用我们刚才介绍的好办法来买水果,装在篮子里。

  2、幼儿操作。

  3、交流验证:

  ①和同伴互相检查。

  ②集体检验、交流。

  三、为水果店进货

  1、水果店的老板看到小朋友们很能干,也想请你们来帮个忙。秋天的水果品种多,他想去进些新货。可是他不知道哪些水果比较受欢迎,想请你们来帮他调查一下。

  2、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水果?

  3、(出示统计表)请你们每人拿一份家人贴纸,家里人喜欢吃什么就把他的头像贴在他喜欢的水果下面,大家都贴好之后数一数每样水果有几个人喜欢吃。

  4、哪种水果最受欢迎呢?哪种水果喜欢吃的人比较少呢?我们来数一数。

  5、你们可帮了水果店老板的大忙,这样他一看就知道哪些水果要多进些了!等下次水果店新货来了,我们再来买水果吗?

  谈话了解、感受水果的多样,学习手口一致地数数交流分享不同的数数方式,从中获得经验和体验通过游戏情节学习按数取物体验和学习多种数数方法,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的良好习惯游戏中渗透“爱的教育”,引发幼儿关爱家人的同时进一步积累数数经验发展幼儿观察比较能力。

  相关信息

  水果为人们喜欢食用的食品,它具有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利尿等作用。水果中含维生素C较多,鲜枣中含维生素C最多,其次为山楂、柠檬,蜜柑、广柑、橘子、柚子、鲜龙眼中含维生素C也很丰富。此外还含适量维生素D、胡萝卜素等。红、黄色水果中含胡萝卜素较多,如杏、柿等。水果中含糖量一般在5~23%,仁果类以果糖为主;核果类以蔗糖为主;浆果类则主要为葡萄糖及果糖。尤其是甜水果中含糖量较高,有利于肝病病人食用。水果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枸橼酸等,能刺激胃液,促进消化。酸味水果中含有机酸较高,如梅子、杏、蔓橘等,能引起胆道痉挛,所以患有肝胆疾患者,限用酸味水果。有些水果如紫葡萄、沙果、杏等含有铁、铜较多,可促进贫血病人的血红蛋白的再生。有的水果如苹果,含钾多,有利尿作用,对妊娠水肿有较好作用。水果中还有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利于消化。然而水果中含有蛋白质及脂肪比其他食品相对少。

  吃水果的好处

  水果除了口味香甜受欢迎外,也同其它食物一样为我们提供着必要的营养素。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最多,加之一般的水果都是生吃,果汁内的维生素C可以免遭其它因素的破坏而全部被人体而吸收。同时水果含有一些有机酸可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帮助消化。另外,水果还是良好的缓泻剂。因为它含纤维素较多,可以促使肠道蠕动加快而利大便。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水果可以利用它的特点而作为医用。例如:香蕉润肠可以利大便;苹果中含有鞣酸可以制成果粉而止泻;西瓜凉甜而有清热解暑利尿之功效;红梨润肺常用于止咳。需要注意的是橘子性温易于上火,因此当孩子咳嗽时不宜多吃。

  水果虽好,但一次也不能吃得太多,还应做到洗净去皮。否则暴饮暴食同样会带来副作用。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买水果的目标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懂得守秩序。学习按名称将水果分类活动一开始以“到水果店买水果”引入活动。每位幼儿带了一个小篮子,请一位教师扮演水果店阿姨,教师和幼儿扮演顾客。带领幼儿进入水果店时教师鼓励幼儿与水果店的阿姨问好,大部分的幼儿有做到,但还是有小部分的幼儿没有。到了水果店在选水果时要求幼儿要排好队不能推也不能挤,可幼儿都乱了,甚至还出现抢水果,这是很大的失误。买好水果后,组织幼儿集体说说买了什么水果,这点大部分的幼儿都能说出来,到了让幼儿分类的时候有的幼儿能分得正确而且有秩序,可绝大部分幼儿都出现乱丢,乱放的情况,在数水果多少的时候大部分都能仔细认真的数并且数得正确率很好。整个活动下来还是有许多的不足,特别是课堂的秩序,应该继续钻研活动的过程,加以修正。

  在本次集体活动中通过讲讲水果,既让幼儿感受到水果的丰富多样,又懂得多吃水果对身体有益的道理。活动隐含了关爱家人的情感,其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关爱家人是件幸福的事,这也正是我们幼儿园所倡导的“爱的教育”的思想内涵。

42、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开鞋店》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排序,让幼儿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

  2.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培养幼儿的记录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排序材料:各种鞋子(大小、颜色、价格不一样)。

  2.记号笔、操作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演示手偶,猫妈妈开了一个鞋店,她进了很多鞋子,可是放的乱七八糟的,怎么办?

  我们一起来帮它整理一下吧。

  二、幼儿整理鞋子,学习有规律的排序。

  1.按大小排序。

  师:这些鞋子是什么样的?(有的大,有的小)

  师:我们怎么整理呢?

  请个别幼儿试一试。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老师总结:可以从大到小放好,也可以从小到大放好。这样真整齐。猫妈妈觉得真不错

  2.按颜色排序。

  演示手偶,猫妈妈又进了一批鞋子,颜色可真漂亮啊。狐狸宝宝来了,说:哎呀,这么多的鞋子,这么多的颜色,看的我头都晕了。

  师:怎么办啊?

  师:你们来帮他排一排吧。一边排,一边把你排的顺序用一样颜色的蜡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好。

  幼儿操作。

  请幼儿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排的,老师根据幼儿的记录拉给鞋子排序。

  师:别着急,老师知道你们还有很多的颜色排列的方法,不要急着说出来,等到你们开店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还可以和别人的不一样呢。

  师小结:根据颜色来排序也很不错,想找自己喜欢的颜色的鞋子,一找就找到了。而且按颜色有规律的排好,还真好看。

  3.按价格排序。

  演示手偶,小朋友排好的鞋子很快都卖完了,猫妈妈又进了一批,还把价格都标好。松鼠奶奶来买鞋子,说:哎呀,我想找双便宜点的鞋子,这里有双4块的,不错,这里有双3块的,这边有双2块的,哎呀最便宜在哪里啊?

  师:有的想买贵的,有的想买便宜的,怎么才能让他们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鞋子呢?

  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

  老师参与讨论,请个别幼儿操作。

  师:我们看看她是怎么排的?

  师:从价钱大的到小,还有不一样的吗?

  幼儿操作。

  师小结:我们可以按价格来排,从贵的到便宜的,也可以从便宜到贵的,这样也非常清楚,让别人一看就知道。

  三、幼儿自由操作,记录自己的排序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开个鞋店啊,你会怎么给鞋子排队呢?我们这里也有很多的鞋子,请你一边排,一边把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下。

  幼儿操作,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幼儿自由选择操作。

  四、老师、幼儿互相评价。

  1.老师针对有特点的进行评价,比如循环排序,或是多种排序方法的。

  2.请你和小朋友一起说说你是怎么排,他排列的正确吗,你喜欢他的排列吗?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43、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寻找图形》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在众多图形中找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

  2、能注意观察生活情境中所隐含的图形。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寻找图形》

  2、电子白板

  活动过程:

  一、打开电子白板

  1、师: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什么?

  2、提问:房顶是什么形状的?房身呢?窗户呢?

  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

  二、寻找图形

  1、小朋友真聪明,全都答对了,今天老师跟小朋友复习这些图形。

  师:小朋友,仔细看,老师这里有一幅图,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它们全都是用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组成的。

  2、幼儿开始从这幅图中找出那些是用三角形组成、那些是用正方形组成、那些是用圆形组成。

  师:请小朋友到白板上画一画、说一说。

  3、增加图片难度。让幼儿不仅能够找出并能说出图形里藏着多少个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

  三、通过游戏巩固并复习图形幼儿分组在电脑玩游戏:《寻找图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采用幼儿集体讨论学习后自主游戏的方式,这样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游戏与上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深地帮助幼儿巩固前面的知识并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