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数学活动后的反思
时间:2022-10-08 01:46:25
A+
一次数学活动后的反思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前几天的数学活动:认识正方体。因为它给了我不少的启发。
活动开始时,我由图形引入。因为常见图形对于大班小朋友来说已经很简单了,作为已有经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我着重请小朋友说一说正方形的特点,他们很积极,回答的小朋友很多。出示正方体时,有的小朋友能说出正方体;有的小朋友则说是“正方形的盒子”,也对。紧接着开始分组讨论,数一数正方形的面与边,测量一下正方形的边得到什么结论。孩子们拿着发给他们的材料,有的在操作,有的则“跑题”了,于是我参与其中。
操作结束后,我采用分组记录在黑板上。小朋友似乎很明白我的做法,我没有过多的提醒,他们就很自然很主动的告诉我他们组的结果。之后,我想请小朋友总结一下正方体的特点。本以为我又要一段话的引导,但事实却不是:刘嘉明首先举手告诉我:黑板上有一个正方形,而这个(正方体)有好多个正方形。我问他有多少个正方形?他想了一会儿后告诉我说:有六个;孙好好紧接着举手,我什么也没有说让好好说:黑板上的正方形拿不出来,是画在黑板上的,但你手里这个(正方体)却可以托在手里,是可以拿出来的。我告诉了他们正方形是平面的正方体是立体的。我又问小朋友:“正方体还有什么特点?”这是我第一次提问。看见方晰好像要举手但却没有举起来。我拿起正方体,用手故意摸着边儿。赵方晰举手了:正方体有好多条边,正方形只有……四条。我问小朋友“还有吗?”本以为没有了就想进行总结。但张笑举手了。她说“正方体有好多个角,正方形只有四个。”我很惊讶她能想到角的问题。然后我鼓励小朋友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了。之后我进行总结。
从开始说正方体的特征开始,我就没有说很多的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小朋友在说。通过实践操作,他们找到了相应的话题。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也引起了他们内心的活动,他们真的在思考,并不断的把他们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老师的介入或者说老师只是一个维持秩序者。他们像是一个发布会,他们是主体,他们引导着这一话题的继续。所以我得到一个启发:让小朋友融入这个主题,融入这个环境,让他们感兴趣从而他们会主动的去做、去思考这个活动。变主题为他们,或者直白一点说:在活动中,让小朋友多说、多做、多发表意见。
小朋友在动手操作中,既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更锻炼了其思维。他们会在有意间进行思考,面对眼前的各种材料,他们会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然后会试探性的拿起尺子或木棍或纸条,对正方形进行测量。无论他们怎么量都必须先经过大脑思考,或者应该说是边操作边思考,进行探索研究。思维有了一定的顺序,对自己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慢慢进入老师预设的领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总结,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小朋友的语言不会很逻辑,他们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他们语言表现的差别其实就是他们思维不同的结果。所以先思维后语言。在请小朋友回答问题是,我常提醒他们先用小脑袋想好了,在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一提醒,小朋友都能先认真思考,语言确定后他们就会比以前更有信心的举手。通常此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和自信。通过探索,使他们有了思考的对象,语言的载体;通过探索,实际操作,使他们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然后进行表述。
活动开始时,我由图形引入。因为常见图形对于大班小朋友来说已经很简单了,作为已有经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我着重请小朋友说一说正方形的特点,他们很积极,回答的小朋友很多。出示正方体时,有的小朋友能说出正方体;有的小朋友则说是“正方形的盒子”,也对。紧接着开始分组讨论,数一数正方形的面与边,测量一下正方形的边得到什么结论。孩子们拿着发给他们的材料,有的在操作,有的则“跑题”了,于是我参与其中。
操作结束后,我采用分组记录在黑板上。小朋友似乎很明白我的做法,我没有过多的提醒,他们就很自然很主动的告诉我他们组的结果。之后,我想请小朋友总结一下正方体的特点。本以为我又要一段话的引导,但事实却不是:刘嘉明首先举手告诉我:黑板上有一个正方形,而这个(正方体)有好多个正方形。我问他有多少个正方形?他想了一会儿后告诉我说:有六个;孙好好紧接着举手,我什么也没有说让好好说:黑板上的正方形拿不出来,是画在黑板上的,但你手里这个(正方体)却可以托在手里,是可以拿出来的。我告诉了他们正方形是平面的正方体是立体的。我又问小朋友:“正方体还有什么特点?”这是我第一次提问。看见方晰好像要举手但却没有举起来。我拿起正方体,用手故意摸着边儿。赵方晰举手了:正方体有好多条边,正方形只有……四条。我问小朋友“还有吗?”本以为没有了就想进行总结。但张笑举手了。她说“正方体有好多个角,正方形只有四个。”我很惊讶她能想到角的问题。然后我鼓励小朋友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了。之后我进行总结。
从开始说正方体的特征开始,我就没有说很多的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小朋友在说。通过实践操作,他们找到了相应的话题。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也引起了他们内心的活动,他们真的在思考,并不断的把他们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老师的介入或者说老师只是一个维持秩序者。他们像是一个发布会,他们是主体,他们引导着这一话题的继续。所以我得到一个启发:让小朋友融入这个主题,融入这个环境,让他们感兴趣从而他们会主动的去做、去思考这个活动。变主题为他们,或者直白一点说:在活动中,让小朋友多说、多做、多发表意见。
小朋友在动手操作中,既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更锻炼了其思维。他们会在有意间进行思考,面对眼前的各种材料,他们会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然后会试探性的拿起尺子或木棍或纸条,对正方形进行测量。无论他们怎么量都必须先经过大脑思考,或者应该说是边操作边思考,进行探索研究。思维有了一定的顺序,对自己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慢慢进入老师预设的领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总结,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小朋友的语言不会很逻辑,他们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他们语言表现的差别其实就是他们思维不同的结果。所以先思维后语言。在请小朋友回答问题是,我常提醒他们先用小脑袋想好了,在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一提醒,小朋友都能先认真思考,语言确定后他们就会比以前更有信心的举手。通常此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和自信。通过探索,使他们有了思考的对象,语言的载体;通过探索,实际操作,使他们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然后进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