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随笔

首页 - 幼教随笔

新课程之我见

时间:2022-10-08 01:46:17 A+

新课程之我见

新课程之我见

  乘着课改的东风,幼儿园新课程在大家企盼的目光中浮出了水面,它是怎样的课程?与以往的单课教学有何区别?这样的课程教师们能执教好吗?老教师能及时地由单一的计、体、美的角色转化为一名综合的教师吗?它能引导教师走出教育的误区吗?带这这些疑问,我与教师们一起走进了新课程,在尝试中与教师们共同研究、探讨,满怀信心去寻找对策,力求借助崭新的课程为幼儿构建一个民主和谐、可以自主探究、平等对话的大课堂。

  一、过住′教研活动方式,以研促改,以研促教。

  本次课程改革中难度最大,变化最大,最受瞩目的便是学科间整合的力度大,与旧版教材比跨度大,教材内容以幼儿经验积累的为多,动手操作性较强等等,但我认为,教材作为物化的知识载体,它的可变性较大,也较容易操作,而与此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观念的住′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也是最难操作的,为此,我园及时住′教研活动的方式,针对教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安排了“课改系列”教研活动,达到“以研促改,以研促教”的目的。

  (一)以“教师培训”为突破口,使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先进理念要靠教师在实践中去落实,把教师推到课改第一线,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课改的重要策略。教师不跟进,课程改革就缺乏落脚点,为了搞好新课程改革,我们利用双休日对教师进行理论及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的学习劲头是空前的,同时我们还购买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书籍,从理论入手,学习课程改革纲要,了解课改的发展趋势,定期组织教师相互交流。

  (二)群体协作,为教师提供一个合作、沟通的平台。

  课改后各学科相互贯穿,教师们时常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如“在教学配套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如何尽快完成由单一教师向综合教师的角色住′?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分教研组,在教学能手及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带领下,期初制订好了教研活动计划,组织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参与式讨论,相互听课等研讨活动,教师们做到课前准备好,课后反思好,活动中答疑解惑好,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一学期下来,我们惊喜的发现,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共同研究使教师们学会了合作,每次活动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集思广益中达成共识。

  (三) 把“诊断性个案研究”方式引入教学研究。

  传统的教学研究更多的是展开教学观摩活动,其关注的重点是教师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由于是排练好的教学表演,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幼儿真实的主体参与和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针对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将“诊断性个案研究”的方式引入到教学研究中,并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自我反省式的教研新风。具体做法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听课,然后组织执教者进行讨论、分析、交流。就整堂课或某个环节、某种方法,先由执教者自评,谈自己是如何落实新《纲要》、新课程理念的,然后由其他人谈听课后的感受,达到互相启发、共同发展的目的,我们有意识的将教师的注意力引向幼儿,关注幼儿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流状态、思维状态。从而分析教师是否为幼儿创设了一种宽容、自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否注意幼儿的个性差异和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学习,是否关注了幼儿情绪和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成为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验证者,是课改中的关键因素,经过尝试实践,我们欣喜的看到,教师们的教学观在悄然发生住′,这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化,如:他们开始由课改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实施者,由单一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住′,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住′,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改伊始,教师的目光往往聚焦在教材上,为教材中某些内容的不合适,过难过易产生困惑,这无疑是原有的课程观在作怪。经过认真解读新《纲要》,教师们开始“跳出教材看教材”,视野宽了。教材也用活了。教师们在研读新《纲要》、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本班幼儿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调整、加工、整合,添进了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观念的转化,我们看到教师们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寻找“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性,力图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他们更关注教育的长期效应,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述,理解幼儿的想法,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等。

  二、探讨以幼儿巍【,适合幼儿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期课改给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它突出了以幼儿发展巍【的理念,提出了学前教育应体现发展性、个别性、奠基性原则,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课程改革的落脚点确立为住′幼儿学习方式,关注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追随幼儿的发展,去创造更宽泛的空间,挖掘孩子的潜能,实现每个幼儿的生动、主动地,最大限度的发展。那么,如何促进和实现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呢?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是必须要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幼儿“生成”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因此,在期初制定计划时,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弹性计划,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做到尊重孩子原有生活经验,关注儿童发展的寻常时刻,支持和推进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真正做到蹲下身子来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

  一、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寻常时刻。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部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因此,期初制定计划时,我们要求教师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期末开展了生成课比武。那么生成活动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如: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对某一个小朋友带来的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复地看着、玩着、讨论着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散步时偶尔飘过一片树叶,飞过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积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

  二、注意预设活动中的幼儿生成部分。

  教师的预设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经验以多种式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因此,在这样精心设计的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是丰富的、环境创设是多种多样的,儿童在这样的活动中因为获得了材料与环境的有力支撑,所以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他们在积累和提升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进行交流和研究,进而形成新的思维的碰撞,教师预设活动中的幼儿自发生成相对来论摇∪其他形式活动中产生的内容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个具有开发性和延伸的价值。

  三、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

  首先教师必须要和孩子一切真正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孩子们一起同生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当他们不能自如地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我们教师更应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对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们采用了个案追踪、现场记录等形式,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解析孩子,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我们教师只有真正走进了孩子童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引领着我们的孩子去探索周围美好的生活。

  四、结合实际选准教学的切入点,使新课程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全面地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新课程的学科融合特点如何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是不是每个主题都必须有音乐、计算、舞蹈?在尝试中我们认为,领域间的综合不是教学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各主题和课题要求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不是每个主题都要包含所有的领域内容,新课程强调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的连接与相互渗透,同一课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既可以从一个领域切入,达到与其他领域的综合;也可以从设计上就多个领域的兼容互通,甚至可以打破学科的界限,围绕主题内容,同其他学科连接,进行更广泛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课题内容的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找准切入点,从事个性化教学。

  走进新课程。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住′观念的任务还很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还要加大,教学研究还要更加深入,但作为新课程的一个实验基地,我们将不断尝试、探索、创新、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创出一条新路,增添一份光彩。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