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随笔

首页 - 幼儿教育随笔

对待孩子要三思而后“逗”

时间:2022-10-11 17:17:12 A+

对待孩子要三思而后“逗”

对待孩子要三思而后“逗”

  天真活泼的孩子,人见人爱。爱之,就不可避免地要去“逗逗”他。健康、文明的逗法,将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反之,则大大阻滞其良好性格的形成。
  “唱个歌,摘个小鸡鸡吃------给你糖吃(玩具玩)”邻居们经常这样逗我的儿子;“说他是小狗”,“叫他是贺大拉子(倒数第一)”,“给他一个嘴巴子”------丈夫单位的年轻的叔叔们经常这样逗弄孩子------结果,儿子很小就形成了要我做什么,就得给我什么的自私心理;好多骂人的粗话、脏话不知不觉就脱口而出,并且一不愿意,就会抡起小手进行“攻击”。为了帮他改正这些毛病,我不知费了多大工夫。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着儿童。”这话当然也包括“逗孩子”在内。不当的逗法会把某些消极因素、消极信息储存在孩子的大脑皮层,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不文明的种子。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害的。特别是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更是在此问题上要三思而后逗。有时,“善意”也会引起“伤害”。以前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位教师,在翻阅家长联系册时看到某某幼儿的爸爸在酒店上班,就逗孩子:“让你爸爸请老师到酒店撮一顿”------话一出口,说了,笑了也就忘了,没想到第二天孩子哭闹着怎么也不肯进教室,偏要家长请老师到酒店去吃一顿,弄得家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此位老师又尴尬不堪。还有的教师喜欢逗孩子说话:“爸爸妈妈打不打架?你帮谁打谁?”“奶奶和姥姥你最喜欢谁?”当听到孩子回答“都喜欢”时,似乎不满意还要追根问底偏要孩子“只能选一个”给孩子出难题------
  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张未经渲染的白纸,是生活在其周围形形色色的成人在上面着染上或鲜艳美丽或昏暗丑陋的色彩;孩子们的心灵同时又是一群没有编排出音调的小音符,是周围世界的成人将其安排在在五线谱上谱出或是和谐优美或是嘈杂恼人的旋律。愿每一位幼教同仁都能时刻注意:当自己在“逗”孩子的同时,所用的言语是否文明、健康和艺术,是否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以及有没有消极的作用。
                   《现代幼教》2002年12月发表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