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你的另一门语言
目光:你的另一门语言
“婴儿的眼睛是清澈的
青年人的眼睛是热烈的
中年人的眼睛是严峻的
老年人的眼睛是睿智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不会隐瞒更不会说谎
愤怒飞溅火花,哀伤倾泻泪雨
它给笑声镀一层明亮的 光”
这是诗人公木《眼睛》诗中的两段。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袒露人们内心的眼光,对讲话有一种奇妙的辅助功能。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目光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人内心的隐秘,胸中的奔突,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变幻的眼神中流露出来。所以,人们可借助目光表达丰富的感情,增 讲话的效果。
孟子认为:“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 焉。” “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 哉?”其意说:人的眼睛能够表达思想情感,甚至能表达用言语难以说明的极其微妙的情感。眼神也是一种“语言”,炯炯有神的目光,是对事业热烈追求的表现;麻木呆滞的目光,是对生活心灰意冷的表现。明澈坦荡的眼神是为人正直、心怀博大的反映;狡黠、阻诈的眼神是为人虚伪,心胸狭窄的反映。故弄玄虚的眼神,乃是高傲自大的体现;神秘莫测的眼神,则是狡猾奸刁的体现。坚定执著的眼光,是志怀高远的表示;飘忽浮动的眼光,是为人轻薄浅陋的表示。似匣剑出鞘,灼灼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锐的写照;如蛇蝎蛰伏,灰冷阴暗的眼光,是邪 刁钻的写照。坚毅的眼神,则预示着自 自信;晦衰的眼神,则预示着自 自 。…眼神是多样的,它表达的情感也必是多种多样的。
讲话时瞬息万变的眼神让人能窥探到你丰富的思想情感,体察出你蕴藏于内心深处的“语言”。所以讲话时要得体地使用目光语言。眼神是诚恳的必然结果,讲话者的真诚正是通过眼神传达给别人的。你一边讲话,一边扫视听众,就会使听众对你产生信任感。
讲话者还可通过目光察言观色,“侦察”动向。因为,人的喜怒哀乐,不只是通过语言,在更多情况下是通过人的肌体来表现的。一个人的“颜”“色”是洞察其内心世界的窗 。扫视听众,就能随时了解到他们的内心起伏、心理波动及对讲话的反应。这样侦察过后,即可因地适时应变,调节讲话的内容及方法,以吸引听者。若只是“一意孤行”,对停止的反应视而不见,必然会弄得不可收拾。有一次,李燕杰到某医院作关于爱国主义的报告,刚开讲时,他扫视了一下全场,发现会场角落有个戴着眼镜的老大夫在看书。他灵机一动,说出了一番感情深沉的话语:“每当我重病缠身的时光,白衣战士就引起我深情的遐想。是他,人格的诗,心灵的美,圣洁的光,赋予我第二次生命……”这几句话,一下子吸引了那位老大夫,马上抬起了头,盯住了讲演者。接着,李燕杰抓住了时机,,把医生治病救命和救国救民联系起来,效果很好,那位老医生终于放下了书,仔细听讲,整整三个小时,竟 有再走神。
在讲台上,你应切记,台下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堆 有生命的桌椅。所以,你一定要学会用眼神传情达意。若能通过眼睛将自己的情性、学识、趣味、审美观等毫不掩饰地展现给大家,方不失为是一个高超的谈说者。要用无声的目光助有声的语言,让滴溜溜转的眼睛“说话”。讲话者的视线应该“目标正前方” 炯炯有神地正视听众。有时可让目光如探照灯环射夜空一般,迅捷扫遍全场;有时,则使眼神象聚光灯一样,集中于会场的某一点。有时,又可以象电影摄影师调节镜头:拉近,推远,或明,或淡。有时,故意将话音戛然而止,而投以一束深思、凝神的目光,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巧妙地使用目光,颇有讲究,使用扫视全场的环视法,可收到听众对你讲话的“反馈”。有时则可用点视法,即重点观察某一局部听众。对记笔记的“困难户”,你应投以帮助的目光,有意将语速放慢,使他们“不掉队”。对那些面有疑云的听众,若投以引导性的目光,定能使其神志趋于安定。对那些想发问,但欲言又止者,如投以赞许性的眼神,往往会使询问者壮起胆子,敢于提出问题。而对于交头接耳、叽叽喳喳、频频骚动的不安静区,讲话暂时停顿一下,投以制止性的眼神,听讲者就触目知错,知趣地停止“小动作”。
每一种目光都有其特定含义,如左顾右盼、飘忽不定,是心慌意乱、情绪不安的表现;视线向上,是沉思、高傲的反映;而视线向下,则表示伤感、悔恨、胆怯、害羞的心理。在演讲中,或者头翘望屋 ,或者俯视地面,或者环顾左右,或者直盯盯地目不转睛,或者眼珠不停地翻转游移不定,都是旁若无人的表现,不足以效法。而只有活泼、自然、得体的眼神,才是语言表达的得力助手。眼神与语言、手势、姿态密切配合,会产生一种“互补效应”。
在交谈中目光可以帮助维持一种联系。如座位分散,讲者与听者距离较远,目光对视次数增加,可使 一缺陷得以弥补。
目光在谈话、交际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各个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其使用目光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得“入境问俗”了。如阿拉伯人谈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他们自幼就教育孩子,与人谈话不看对方是不礼貌的表现。瑞典人交谈时,习惯于频送秋波。而日本人在谈话时,直瞪瞪地瞧对方的脸就是失礼了,他们规定只能看着对方下巴底下一点的脖子,使对方的脸和眼睛处于自己视界的边缘。英国人谈话虽然也有目光对视,但要少得多。当然也有不用目光语言的,南美印第安人部族图托和保罗罗人交谈时,眼睛要朝四面八方看,若在公众场合下讲故事,讲话者要背对听众,眼睛要盯着屋角。肯尼亚的洛人部落更奇特了,这里规定女婿与丈母娘讲话时必须背对着背。另外,使用目光语言与人们之间的情感的深度有关。一般是感情热烈、关系融洽时,目光对视必然多一些,而隔阂较深、互有敌意时,往往看都不看对方,有时则斜眼相视,冷目以待。
目光是意志的体现,眼神是心境的流露。在交谈或讲演中,敏锐的目光能捕捉对方的神情变化,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目光语言还能反映抑扬起伏的情感,辅助口头语言的表达。
摘自:三九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