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

首页 - 育儿观念

孩子的教育越超前越好吗

时间:2022-10-07 21:42:20 A+

孩子的教育越超前越好吗

孩子的教育越超前越好吗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卢梭 
 
 
  对教育要超前的认识,目前存在着一些误解。我们说,现在学校的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人才。我们在确定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时,必须考虑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工作的决策者和实际工作者应该具有超前意识。一个人的社会化,是从一个人一出生时就开始的,它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每个人的早期经验、早期学习,为他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要重视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培养要从0岁抓起。但是,无论是要有“超前意识”还是要“重视早期教育”,都并不意味着,涉及诸多方面内容的教育,都“越超前越好”。 
 
  如此拔苗助长,能行吗? 
 
  目前的情况是,超前教育在某些地方正愈演愈烈:让刚出生几十天的孩子去学习走路,对才满一岁的孩子就教他识字,拿小学课本来教幼儿,让孩子白天上课、晚上家教、双休日进兴趣班搞特长训练……。如此拔苗助长,能行吗? 
 
  然而,家长有家长的讲法。受攀比心理影响的家长说:“大家都在学前拼命教自己的孩子,你不教,那你的孩子就亏大了。”更多的家长出于无奈地说:“其实,我们不是主观上刻意去训练自己的孩子,问题是有些小学在学生入学时要进行考试,若不教孩子,就可能分到‘差班’,影响孩子一辈子。” 
 
  事情的发展真能实现家长的期望吗?不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孩子上幼儿园时,有的家长就让孩子超前学习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算术内容。由于孩子缺乏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必备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条件,加上家长缺少专业方面的素养,就容易造成拼音的发音不准确,握笔的姿势不对头等问题,教师“要扳也扳不过来”。进小学后因为学的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孩子容易对课堂教学内容或失去新鲜感,或以为都是“小儿科”的东西而不屑一顾,由此上课不用心、课后不尽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养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以后的学习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课堂教学不只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它对儿童人格的构建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孩子因此游离于集体学习活动的积极状态之外而影响其人格发展,那才真是“亏大了”。 
 
  不能机械地、僵化地搬用理论 
 
  推崇超前教育的人士会搬出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某些话作为依据。经常被引用的是布鲁姆和马卡连柯关于早期智力发展的百分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确实说过:假定一个十七岁的人智商为100,如果从七岁时开发智力,只能开发20%,从四岁时开发就能达到50%,如果提到三岁之前将能达到80%。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讲过:对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5岁以下的幼儿期。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文革后拨乱反正时期,引进他们的思想,对我们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推进教育改革实践,确实产生过重要影响。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机械地、僵化地理解和搬用他们的话,并把它作为超前教育的理论依据,会搞乱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阵脚。 
 
  已经有许多研究证实,强化训练好景不长。有研究表明,从3岁开始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在开始阶段智商可以高出同龄儿童15点。然而这种差别,并不能长期保持。小学四年级开始,从早期强化训练中获得的优势开始逐渐减弱并丧失,循序渐进的学生开始赶了上来。这是因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所谓的超前教育往往好景不长 
 
  应该看到,在个别儿童身上能够达到的效果,不一定能在全体儿童身上得到实现。对某一项教育措施的效果究竟如何,需要进行全面的、综合的、长期的评价。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有关婴幼儿教育心理学实验结果,通过个别训练,让3岁的普通儿童认识几千个汉字并非不可能。问题是,这种训练是否能够推广和是否值得推广。首先涉及到的是,有没有一大批既具有理论又熟练掌握方法的训练者,是不是能够提供训练必需的环境条件,能否提供训练的资金等;更重要的是,超前的强化训练对孩子成长的其他方面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训练所获得效果能持续多长时间等。 
 
  已经出现不少昔日“神童”后来表现平平的事例。最近看到的实例是说,一个曾被认为是“神童”的12岁湖南女孩,以高出本科录取线20分的高分进了大学。然而,据大学教师的评价,该女生目前在大学的学习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表现平平。该女生的父亲承认其女儿并非“神童”,所以能年幼考高分进大学,是家长对其采用了一种“联助教学法”来应付高考的结果。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但又缺乏有效的办法,我们容易在过高期望的驱使下,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让孩子去做力不能及的事。这种所谓的超前教育,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它有时能获得眼前的辉煌,但往往好景不长。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暂时的优势将丧失殆尽,到头来是适得其反。如果以“超前教育”为名,搞人才教育方面所谓的“献礼工程”、“政绩工程”,那就只会是“误人子弟”、“祸国殃民”。 
 
生活时报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