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

首页 - 育儿观念

孩子经受挫折并不是越多越好

时间:2022-10-07 21:42:41 A+

孩子经受挫折并不是越多越好

孩子经受挫折并不是越多越好


挫折教育是最近一段时间十分走俏的一种教育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味地为孩子提供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只有心理强健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这是教育态度上一个质的飞跃,是人们对孩子高层次爱意的表达。为了培养孩子强健的心理品格,不少人开始尝试挫折教育,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在实施时只追求热闹的外在形式,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根本要素和这种教育方法可能导致的消极作用,使挫折教育步入误区。 
 
  在暑假中,各种“吃苦”夏令营开办得极为热闹:去旷野跋涉、到深山探险、调查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的生活情况、寻访父辈插队落户的穷乡僻壤……这些夏令营的举办,对于帮助那些生活在优裕物质条件下的儿童,尤其是都市儿童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等方面,确实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切不可过高地估计了类似挫折教育的作用,因为这类教育充其量不过是吃苦教育,这种带有追求轰动效应性质的活动可能会令孩子们感动一时,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耐挫折的能力培养主要是在无充分准备的状态下进行的。孩子们在参加上述各种夏令营时,已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做好了各种准备,即使是为了赌一口气,也要经受住痛苦的考验,而生活中的许多挫折却往往出现在不经意中。学习环境的变迁、家庭的变故、好友的的背叛、学习或事业的失意……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来到的。只有经受得住诸如此类的挫折,才能说成功地经历了挫折教育,因此,挫折教育更多地应由师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在挫折教育中,还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要让孩子在不断的挫折中接受挫折教育。”似乎孩子经受的挫折越多越好,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心理学家们为挫折这样定义:“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既然挫折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就绝不该是越多越好,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理学常识。过多的挫折,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变得十分自卑和软弱,因此,挫折教育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不应该超过必要的限度。 
 
  我们今天进行的挫折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孩子们能健康成才,因此我们花大力气进行的教育,应当是成功教育或称成才教育。挫折教育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从根本上只能是成功教育的一个辅助手段,只有成功教育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素。 
 
 
采编自现代育儿报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