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

首页 - 五年级语文教案

25《夜莺的歌声》

时间:2022-10-08 02:21:50 A+

25《夜莺的歌声》

25《夜莺的歌声》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今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今天上课我只讲二十分钟,跟大家一起学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起说,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一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这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是可以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开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么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现在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产人公应该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小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你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
  生:应该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应该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应该怎么说?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汗”!(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要是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直走进埋伏圈。这叫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用两个字(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口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么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起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这就精彩了?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么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面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么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生答斥责),什么叫斥责?生答:很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
  “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么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一些真的。让敌人看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可以,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机巧、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这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么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谈怎么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听,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么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话。这一下我们的任务可重了,每段都得写两句,最后出来两首诗?好吗?(生答好)好是好,可是难啊!希望大家努力,把这两首诗写出来!现在开始再看第二段“带路”,孩子继续和敌人周旋。这一段文字少,很短,应该好搞一些,你来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课文)
  师:孩子一边走一边学鸟叫,还用手打树枝,拾松果(做动作)你们觉得孩子怎么样?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从从容容,叫敌人不怀疑。
  生:这一段小孩子又说敌人是蘑菇,洋蘑菇。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德国军官问小孩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孩装傻,说(读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递情况,敌人的情况。
  师:也可以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里怎么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这鸟儿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们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古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这就和上一
  句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的一个字是“旋”,怎么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可以吧?
  生:可以。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么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这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可以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板送达敌被歼”――啊呀!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知道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来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可以。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待”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顽敌。
  师:行!这个可以。(板书“顽”)还有第二首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可以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变换一下位置,写成“敌顽”。
  师:非常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起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看表)从上课到现在我们用了二十三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习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现在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十五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可以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准备好汇报没有?哪一组先汇报?(第三组举手)好,你们先来。(第三组全体同学拿着课本上台前)
  师:谁是负责人?啊,是你。你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汇报,这么多同学各自都有什么安排?
  生:(负责人)我们是用上课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方法来汇报。
  师:角色怎么分配?
  生:由苏扬当老师,大家都当学生。
  师:好吧,开始。
  (“学生”们围坐在地,“老师”站在圈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支老师的指导,充分地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现在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第一大段。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在河岸边坐着的小男孩是谁?他在干什么?
  “学生”:是一个小男孩坐在那里,他是专门用学鸟叫声引来敌人,然后负责把敌人领到游击队的埋伏地去消灭他们。
  “老师”:第一个问题答对了。第二个问题,那个小男孩既然是要引诱敌人,那他为什么要穿绿色的衣服?
  “学生”:他穿绿色的衣服是为了游击队开火时,他方便逃跑。
  “老师”:没有说明白,为什么穿绿色衣服就方便逃跑?
  “学生”:因为周围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跟他的衣服颜色差不多,他往里一钻就不见了。
  (教师插话:这个小孩利用了“仿生学”――保护色!笑声)
  “老师”:在第九自然段,书上说:那军官“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这是为什么?
  “学生”:这个军官突然想到了让这个孩子给他带路,去寻找游击队。
  “老师”:那他为什么要冷笑。
  “学生”:其实他是想装个笑脸,但装不好,勉强地笑,就成了冷笑。
  “老师”:很好,表扬你!(众笑)下一个问题,在第十六自然段那军官喊了一声“蠢东西”,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因为战争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就都跑了,就剩小孩子一个人,所以军官说他是蠢东西。
  “学生”:(女)老师,他说得不对!我认为在上一句小孩子说“野兽来了”,也许这个军官听出来是骂他的,但他又有口..有口难言,不好说什么,就气愤地骂小孩子蠢东西。
  “学生”:那军官要是听出来是骂他,他早把小孩杀了!
  “学生”:(女)军官想让小孩带路不现在杀他,先让他带路,带完路肯定要杀他。他想先利用小孩带路就忍着气没有..没有发出来(教师插话:没有发作)没有发作,只骂了一句蠢东西,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他心里可能在说,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一会儿再收拾你!
  “老师”:你们两个人辩论得很好,但我同意关玉婷(女生)的意见,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齐)同意关玉婷的。
  “老师”:那就是关玉婷说得对!(教师插话:哈!少数服从多数。笑声)现在提最后一个问题:军官用什么东西来引诱小孩让他带路的?
  “学生”:军官是用火机引诱小孩的。
  “老师”:这节课上完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生”:我不知道“木屑”是什么意思。
  “老师”:谁来答?(“学生”举手)请荣庄同学回答)
  “学生”:木屑就是削木头时削下来的碎片碎沫。
  “学生”:我不明白“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学生”:垂头丧气就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低着头有气无力的样子。
  “老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我们就下课。
  (教师插话:我有一个问题可不可以问你们?)
  “学生”:可以。
  (教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突出地表现了德国军官的凶恶?)
  “学生”:第十九自然段军官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们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这一句表现得敌人最凶恶。
  (教师:很不错。全组学生走下台前并向全班招手示意。)
  师:第三组同学表演了一段上课的情景,“老师”提了问题,大家回答,又让“学生”提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好,还形成了小小的辩论。但有的问题提得太简单了,比如德国军官用什么引诱小孩带路,答案只有两个字“火机”,太容易了。不过总地来说,你们认为第三小组的汇报可以得到A、B、C、D
  哪一级的评价?(学生答A 级)好吧,大家都同意A 级,我们就给他们评A
  级。(板书“第三组A)下面由第二组表演,(第二组全体上台前)谁来报告?
  生:我们第二组是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汇报这一段,曹毅然表演军官,王智慧表演小孩,其他人表演敌兵,我来当画外音。
  (一学生用课本和手做了一个电视剧开拍的动作,并说:电视剧《夜莺的歌声》第一集,灯光、摄影、录音就位,开始!笑声)
  画外音:夜莺的歌声响起来了。
  (小孩子用口哨模仿鸟叫,军官领着一队德国兵大摇大摆,挺胸凸肚走来,大笑声)
  画外音:一个德国军官带着一队德国兵来到一座烧焦了的村庄。他们发现在这很静的地方,一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低着头,手里削着什么。
  军官:喂,小孩!你在削什么?让我看看。(小孩递哨子)你做得挺巧啊!
  画外音:军官点了点头,他那阴沉沉的脸上闪出冷笑的光。
  军官: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又用嘴学鸟叫)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么会剩下我一个,麻雀、乌鸦、猫头鹰都有,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了火,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画外音: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的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这是进口的打火机。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画外音:我们组的电视剧演完了,谢谢!(台下鼓掌)
  师:演得不错,下一组,第四组吧!先介绍汇报方法。
  (第四组学生上台,有三个钻到黑板架后面)
  生:我们也用表演的方法。不过我们演哑剧,军官和小孩都不说话,只做动作,后面专有一个人读叙述,两个人分角色读军官和小孩说的话。前后配合着演。)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表演。
  生:这样不用背,(师插话:不用背台词)对,不用背台词,又演得比较全。
  师:不错――我也奇怪,为什么有人钻黑板后面去,原来是“幕后音”!(众笑),好,开始。
  (口哨声响起,从开头朗读课文,军官带士兵上场,与小孩对话。对话中“军官”不时穿插几个英语单词如NO,OK
  等。表演过程记录从略)
  师:第四组搞得有新意,有点像多人双簧,有创意。这位军官先生还说几句英语,让人们看出他是外来侵略者,很有办法。要是你会几句德语就更好了!(众笑)下面就剩第一组了,请上台!(第一组学生上
  台,组长介绍汇报方法)
  生:我们组用讲故事的方法汇报,由徐迪新扮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孩,现在老了,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他当年的故事。
  师:形式很好,开始吧。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学生围坐在地,“老爷爷”坐在正面)
  老爷爷:孩子们!(众笑)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当年的故事。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和你们现在差不多。(众笑)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德国鬼子来侵犯我们国家。有一次,一场战斗刚结束..(后面的内容基本与课文相同,讲述中间“老爷爷”曾两三次向“孩子们”问话,如“你猜孩子怎么说?“你说可恨不可恨?”等等,过程从略)
  师:四个组演得都很好,汇报的方法各组都不同,但都很有想象力,很有创造性。刚才第三组得了A,现在评一下第一、二、四组,应该评哪一级?(学生议论,最后都评A 级)好!都是A级。(板书第一组A、第二组A、第四组A)下面我们进行课文第三段的学习和汇报――第一、四段很简单,就不汇报了。但是这次你们四个组先好好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学习汇报。我要求一定要有创新,要与众不同。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才请上台来。听明白了吧?我只请一个最有创造性的组来。现在开始商量方法。
  (各小组研究,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时间约12 分钟)
  师:商量好了吧?各组长先来简单介绍你们组用什么方法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请一个同学演双角色,既当军官也当小孩。其余的同学当配音。
  师:什么配音。
  生:就是模仿小孩子的各种鸟叫声,游击队员的说话声――因为他们是埋伏着的,不能出来演。还有最后的打仗的枪炮声。
  师:模仿鸟叫和枪声,在舞台上那叫“效果”。第二组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还是画外音加表演。
  师: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生:是一样。
  师:第三组,你们用什么方法?有没有创新?
  生:我们也是表演,但我们觉得游击队的战士也能演,让他们在那边,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演。
  师:为什么要站在一张桌子后面。
  生:桌子代表山,他们在山上。
  师:课文上没说游击队埋伏在小山上啊,是树林深处。
  生:那桌子就代表树林。
  师:嗯,办法不错。第四组讲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演一个电视直播节目。我当主持人,请支老师当特邀佳宾,其他同学当观众,他们可以给我们打热线电话。
  师:大家一起来评判,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方法最新颖,最有创造性?(生齐:第四组)好,我们就请第四组来表演这场电视直播。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意见,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但我得征求第四组同学的意见,看他们同意不同意。(对第四组)我想让全班同学当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也可以给你们现场打热线
  电话。可以吗?(生:可以)好,大家注意,第四组的同学邀请全体同学当电视观众,你们也可以给现场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好不好?(生:好)那你们第四组除去主持人,佳宾,其余的同学就算现场的观众了,好不好?(生:好!)那这场现场直播马上开始――谁要打热线电话就举手,我们这是土办法。(笑声)
  (第四组学生上台,“主持人”坐在正面椅子上,对面是“佳宾”支老师,现场观众坐在“佳宾”的左侧)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每天的“电视剧评论”节目了。最近我台开始播送电视剧《夜莺的歌声》,昨天已播到第3
  集,观众反应热烈。今天我们请来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支老师,(全场大笑)来做我们的佳宾。大家欢迎!(学生鼓掌)有不少观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有关这部片子的问题,您能做一些解答吗?(“主持人”的这段话有手稿)
  佳宾:可以,尽我所知。谢谢大家信任!
  主持人:各位观众,您如果有什么话要说,或有什么问题,请拨热线,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全场大笑)支老师,我先代表观众向您请教一个许多观众问过的问题:电视剧里描写的这场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手稿)
  佳宾: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法西头子希特勒,勾结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东欧各国,也侵入了当时的苏联,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苏联人民英勇抵抗,发起卫国战争。全世界人民也英勇抗击德意日反动派,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当时苏联国内的事。
  主持人:当时我们中国参没参加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
  佳宾:参加了。日本当时侵入了我们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日战争,到1946 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笑声)各位观众请拨电话。(有人举手)
  现场观众:我想问支老师一个问题:游击队员的口哨一响,小孩就钻进树林不见了。那树林树那么高,怎么能看不见一个人?
  佳宾:这位观众的问题很有意思。一般在树林里不但有高高的树木――那叫乔木,都有树干、树枝分明,比如松树、白桦等。树下一般还长着灌木,就是那种没有主干,丛生的,不很高的,如用来编筐子的荆条,公园里剪得很整齐,像一堵矮墙的黄杨等等都是灌木。小孩子完全有地方可藏。(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这里有观众从家中打来电话,您请讲。
  电视观众:刚才支老师提到了白桦,课本里也说了。请问白桦是一种什么树木,我们这里有没有?
  佳宾:白桦是一种乔木,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白色的树皮,非常柔软,能一层一层剥下来,薄得像纸一样,好像有油性,一点火很爱着。课文上插图画的就是白桦,银白色的树干,很漂亮。老舍先生曾在《林海》里写过“白桦的银裙”。这种树喜欢寒冷,俄罗斯有很多,我国只在东北有白桦。这里是长江流域,应该不会有。还有,这个字读huà,不要读成huá。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指导,请你讲。
  现场观众:我觉得游击队要一个小孩子去诱敌人,这有点危险,万一小孩应付不了,就坏了。
  佳宾: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我觉得我们的观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哪位能回答这个问题,请拨1234567。(众笑)
  现场观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很机智,他敢当面跟敌人军官开玩笑,(有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反对,不是开玩笑!)行,不是开玩笑,他当面敢骂敌人是野兽,敌人还没话可说。他很机智,根本不用担心。你这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全场大笑)
  电视观众:我有一点补充:让小孩子去引诱敌人,敌人容易上当,他们想不到一个小孩子会把他们骗了。
  主持人:支老师您看观众们的回答可以不可以?
  佳宾:答得很好。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当然做这样的诱敌工作的确也很危险,因为敌人是非常凶残狡猾的。我们有一首歌里唱的“王二小放牛娃”不就是被敌人杀害了吗?不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主持人:各位观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再请一位观众提出问题。请拨热线。
  现场观众:游击队员知道有32
  个鬼子,两挺机关枪,说“对付得了”,就开枪了,歼灭了敌人。如果来的鬼子很多,比如一百多个,二百个,游击队员人少,对付不了,那该怎么办?小孩子还能跑得了吗?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还请现场观众来回答。你如果是那个小孩,你怎么办?
  现场观众:我要是那个小孩,一看有这么多敌人,估计游击队对付不了,我就想办法不带他们去。
  现场观众:其实带去也没关系,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打死一个少一个。反正树林很密敌人地形不熟,小孩子也会钻进灌木丛,游击队员也转移走了。
  现场观众:游击队和小孩子一定有事先的约定,多少敌人可以怎么办,都是商量好的。(台下有举手)
  主持人:好,请你把电话打进来。
  电视观众:我认为打不打由游击队员决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反正孩子什么时候都能钻进树林,书上说“对付得了”,就说明也有时候“对付不了”的情况。
  主持人:我认为观众同志们讨论得很好。现在我向佳宾支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您拍这部电视剧,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台下鼓掌)
  佳宾:我要告诉观众的,简单地说就是:侵略者必败,也让观众知道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多么机智勇敢!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光临今天的节目!各位观众,今天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电视剧评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我们的节目!再见!(全场鼓掌)
  师:电视节目结束了,我们今天的课也该结束了,今天大家学得非常好,非常有创意。好,下课吧。
  全课板书:
  诱敌――斥敌为兽应对奇  斥敌为兽巧周旋  第一组A
  带路――夜莺唱罢杜鹃啼  夜莺唱罢鸣杜鹃  第二组B
  歼敌――情报送达人不见  情报送达歼敌寇  第三组C
  再诱――莺声又起待顽敌  莺声又起待敌顽  第四组D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