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前后

首页 - 托幼前后

全托升温――关于婴幼儿寄宿问题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10-07 21:06:08 A+

全托升温――关于婴幼儿寄宿问题的调查报告

全托升温――关于婴幼儿寄宿问题的调查报告


  “全托”即幼儿园寄宿制,是指婴幼儿昼夜均生活居住在幼儿园里,由教师全面照顾他们的生活,进行培养和教育。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急剧的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奔波忙碌,一些年轻人便将他们的子女“全托”到幼儿园。据我系婴幼儿寄宿问题研究课题组初步了解,自1993年以来,天津市的寄宿制幼儿班逐渐增多。目前,已经形成有30余个“全托”幼儿班,1000余名1.5岁~6.5岁婴幼儿的规模,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一些父母为什么要送子女送“全托”?婴幼儿进入“全托”以后身体及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全托”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于1999年9月至10月,相继召开了四次有幼儿园教师、园长及研究人员等60余人参加的研讨会议,研究、筛选、确定问卷调查的题目。1999年11月末至2000年1月初,对天津市的17个“全托”班中的226名婴幼儿(1.5岁~6.5岁)的父母,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并对部分父母和幼儿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呈现出“全托”婴幼儿整体的特征及幼儿父母的某些特征,了解到父母送子女“全托”的各种原因和婴幼儿进入“全托”以后发生的某些变化。据此,我们对举办“全托”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全托”婴幼儿及其父母的特征

  (一)“全托”婴幼儿的特征
  1、男孩居多。在226名婴幼儿中,男孩占57.08%,女孩占42.92%,男女性别比例相差14个百分点。在几个同龄组儿童中,男孩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因为男孩活动量大,比较调皮,家中的老人照看不了等,即送入“全托”。
  2、4岁以上的幼儿居多。“全托”幼儿年龄构成,4岁以上的幼儿占总人数的65.04%,其中5岁以上的幼儿最多,占52.24%。这是因为5岁以上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增强,独立意识萌芽,送“全托”父母比较放心。这也与有的幼儿园“全托”班,只招收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有关。
  3、有外地人口及农民的子女加入。家庭居住地区为天津市郊县及外地的婴幼儿,占总人数的14.16%,农业人口占总人数的12.39%。打破了由史以来城市幼儿园被城市幼儿包揽的定式。这一方面是经济搞活以后,出现人口流动的必然,另一方面反应出农民有让子女接受良好的城市幼儿教育的愿望,并且付诸行动。

  (二)“全托”婴幼儿父母的特征
  1、经商者居多。从“全托”婴幼儿父母的职业看,经商者占父母总人数的46.02%。幼儿父母双方经商者占总人数的38.46%。个体经商者占总人数的28.32%。可见,经商者是“全托”族父母的主力军。其它父母的职业为干部、教师、医护人员、工人、军人、警察等,各占一定的比例。
  2、知识型者居多。大专以上学历者,占父母总人数的53.98%,父母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者,占父母总人数的30.97%。
  3、经济收入高者居多。家庭年收入人民币2万元~4万元者,占父母总人数的44.25%(详见表1)。他们的经济实力较强,有条件支付子女的寄宿费用(每月200元~500元人民币)。


  表1:幼儿家庭年收入统计

  金额(人民币)  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2万元以下     13.27
  2万元~4万元   44.25
  4万元~6万元  10.62
  6万元~8万元  2.65
  8万元~10万元  1.33
  10万元~30万元 1.33
  没有填写者    26.55


  二、父母送子女“全托”的原因

  父母送子女“全托”的原因,从总体上看是多方面的。占主导地位的原因,一是工作忙碌,无暇照料子女,二是为了让子女过集体生活,这两种原因又多为交叉的。
  89.82%的父母在原因上是因为工作忙无暇照料,而将子女全托出去。55.31%的父母在单位工作忙;27.43%的父母忙于个人做生意。还有7.08%的父母单位工作及个人做生意是合一的,他们是私有企业的“老板”,当然更加忙碌。访谈中,许多父母透露出无奈,他们既舍不得让小小的孩子离开家庭寄居在外,自己却又无暇照料,内心十分矛盾,是不得已而为之。
  77.43%的父母送子女“全托”是为了让其过集体生活。他们在主观上重视让子女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不惜重金,为子女选择环境条件好的幼儿园,将子女全权托付出去。他们对幼儿园寄予厚望,相信子女全天候地生活在幼儿园里,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幼儿园的环境影响可以培养出聪明的、健康的、懂得讲卫生、讲文明礼貌的、具有一定能力和艺术技能技巧的儿童,能够为子女将来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送子女“全托”的其它原因,还有家庭居住地区的路途离幼儿园比较远;经常是一个人带孩子;单亲家庭;家庭矛盾多,经常教育不一致等等,各占一定比例。一般属于实际的困难和问题较多,无法排解,无奈而为(详见表2)。

  表2:父母送子女“全托”的原因统计


  三、婴幼儿进入“全托”以后发生的某些变化

  (一)婴幼儿“全托”使他们的某些能力增强
  婴幼儿“全托”以后,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增强,初步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96.02%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他们很少娇气,与同龄儿童相比较,不依赖成人,能够主动照料自己的生活,例如脱穿衣服、解系鞋带、入厕、折叠被子、梳头、洗头洗脸等等。
  82.03%的幼儿对环境适应能力增强。虽然他们进入“全托”的时间为3个月至3年不等,但都能够有规律地生活和作息。
  77.43%的幼儿初步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他们定时定量进餐,有利于对各种营养素均衡的摄取。幼儿大都食欲良好,一些幼儿改掉了厌食、挑食、吃零食等不良习惯。
  76.99%的幼儿交往能力增强。“全托”幼儿之间的接触和交谈是全天候的,时间十分充裕,他们一起游戏玩耍,不断地出现矛盾,又得不断地学习解决矛盾,有利于处理好小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混合年龄班的幼儿,他们以大带小,以小仿大,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
  婴幼儿“全托”以后上述几个方面的能力增强,使独生子女的某些弱点得到克服,这与幼儿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保教人员精心照顾、耐心培养教育密切相关。

  (二)婴幼儿“全托”,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婴幼儿亲情缺乏和心理紧张等
  1、亲情缺乏
    调查和访谈显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幼儿时常不开心,在幼儿园里,小小的孩子每周连续五天见不着爸爸妈妈,他们想家,想念爸爸妈妈,哭闹的现象比较普遍。老师们说尤其在睡觉的时候和“日托”幼儿离园的时候,“全托”班幼儿的情绪易不稳定。孩子们天天盼望着星期五的到来,时间久了,便不再哭闹。个别性格内向的幼儿表情呆板,反应迟钝。周末回到家里,有的孩子不象从前那样主动地和父母亲近,反而有些疏远。过去就有资料说明,早年缺乏家庭生活经验,有的人成年之后家庭角色意识淡薄,缺乏家庭责任感;早年缺乏父母的爱,有的人成年之后也不会关爱别人。
  笔者曾经见到,在周末当一个小班的女孩儿见到爷爷来接她时,问到:“为什么妈妈总是不来接我¡”爷爷回答:“你妈妈是经理,她的工作太忙。”女孩儿眼泪汪汪地说:“我每天都想她,她就知道去挣钱,早就把我给忘了!”看,孩子们是离不开亲情的。亲情是婴幼儿身体、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素”。
  2、心理紧张
    一些“全托”幼儿,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幼儿,长时期出现心理紧张、孤独焦虑。16.37%的幼儿问题行为增多,主要表现是吮指、遗尿、口吃等。其中小班幼儿占43.24%,中班幼儿占35.14%,大班幼儿占21.62%。
  3、抵抗力减弱
    52.31%的幼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呈减弱的趋势,其中12.71%的幼儿经常患病,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和消化道疾病,就医用药不断,影响身体健康。
  4、词汇量较少
    访谈中有的教师谈到,据她们观察,与同龄“日托”儿童相比较,4.5岁左右的幼儿掌握的词汇量要少一些,交谈内容不够广泛。经分析原因之一是他们在学习语言丰富词汇的关键时期,集体生活的环境单一,与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交谈的机会较少。

  四、分析

  婴幼儿“全托”出现的亲情缺乏和心理紧张,可以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找到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0个月~20个月以前婴儿的心理发展处于两次依恋高峰之间,他们对特定人(一般指父亲和母亲,尤其是母亲)的依恋程度达到顶点,不愿意离开,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10~30个月的婴儿被迫离开母亲,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国内外有关研究一致表明,学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即欠准确,也不稳定。原因是时间比较抽象,而幼儿思维发展水平是具体形象性的。7岁以前,儿童还不能把事物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区别开来。小班(3岁~4岁)的幼儿对“昨天”、“今天”、“明天”这些带有相对意义的时间观念,还不能正确掌握;中班(4岁~5岁)的幼儿对较远的,如“前天”、“后天”等概念还不能掌握。例如:一个4.5岁的孩子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老师说:“后天。”“我应当再睡几次¡”“两次。”于是孩子装着睡了两次,然后对老师说:“现在妈妈该接我来了吧!”5岁以前儿童还不能正确把握时间,对于离开家多久,离开父母多久,心中底数不足,故容易产生期盼无望,焦虑和不安全的心理。这正是“全托”的婴幼儿中,年龄愈小的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比例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
  个性敏感内向的幼儿大都比较胆小,不爱说话和交往,不能够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往往不被别人重视而受到冷落,情感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全托”的集体生活中他们不容易适应,会产生孤独、自卑、怯懦、退缩等心理倾向。不利于他们当前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他们日后身心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在婴幼儿4岁或者5岁以前,如果父母具备条件,还是自己照料孩子为宜。在西方经济发达和心理学研究成果居领先地位的国家里,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主张将小孩子“全托”出去。他们认为,“全托”会导致亲情缺乏,而亲情缺乏必然对儿童的身体发展,尤其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我国台湾省的《托儿所设置办法》中(1966年颁布),对全托规定“收托四足岁以上六足岁以下者,除父母因特殊情形无法照顾时,不得全托。”

  五、几点建议

  “全托”在升温现象表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寄宿制,它是学前教育的办园形式之一。因此办好“全托”,是幼儿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全托”的现状与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向父母及幼儿园提出如下建议:
  1、父母要亲自陪伴孩子
  在休息日节假日,父母要亲自照料“全托”孩子的饮食起居,满足孩子对亲情的需要,带领他们出去接触大自然,尽情地玩耍。关心、爱护和教育子女是每一位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忙”不能够成为冷落孩子的理由。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忙于著述《资本论》的时候,每天仍然抽出一、两个小时,与两个小女儿嬉戏玩耍;数学家陈景润惜时如金,他再忙每天都要陪儿子玩一会儿。在亲子的玩耍之中亲近交流了情感,渗透了教育,愉悦、发展了儿童的身心。
  然而,一些父母经常在休息日节假日将子女交给保姆、司机、长辈、亲戚、朋友照看,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父母的角色,和他们对子女的爱抚、教育,是旁人不可以替代的。对子女不管不问,“大撒把”所导致的亲情缺乏,日后对儿童身心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身体,心理的残疾,则是无法弥补的。那时候,即使有的是金钱,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2、父母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
  一些父母由于忙于它事,一周甚至几周不见孩子,感到内疚,欠缺孩子很多很多,于是他们就用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予以补偿。殊不知这样做,容易使幼儿学会,并且养成要挟人、说假话、奢侈浪费等等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待他们长大成人以后,改正起来十分困难。
  3、幼儿园要把“全托”班幼儿的人数减少一些
  有的幼儿园目前“全托”与“日托”班幼儿的人数相同,不利于教师对“全托”幼儿的生活照顾和教育管理。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切实做到“寄宿制幼儿园每班人数酌减”。
  4、幼儿园要适当增加“全托”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
  据访谈了解,有的“全托”班,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够充分。原因是有的教师怕孩子疲劳和出现事故,不好向父母交代。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户外活动“寄宿幼儿园不得少于三小时”。幼儿好玩好动,只有充分活动,才能愉悦儿童的身心,增强体能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5、确保“全托”班保教人员编制达标
  据访谈了解,目前尚有“全托”班保教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只有参照《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劳动人事部、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劳人编[1987]32号)确保每班4~4.7人,才能保证和提高“全托”班的保育及其教育工作的质量。
  6、要重视家园一致教育
  教师与幼儿父母要及时互通情况,共同保护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共同设法帮助幼儿克服和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吮指、遗尿、口吃等“问题行为”。
  周末幼儿回到家里,仍然要坚持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饮食起居,不要因为长时间看电视或过度的玩耍,晚睡或少睡,打乱儿童的生物钟,而引发“星期一不适应症”和增加幼儿患病的机率。
  周末幼儿回到家里,应当参照幼儿园的带量食谱,安排幼儿进餐,保证各种营养的均衡供给。父母不可以任孩子随意的暴饮暴食,以免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影响幼儿对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要将个别较长时间仍然不能够适应“全托”的婴幼儿,退离“全托”班。这应当是幼儿园与父母采取的一致行动。这样做使工作繁忙的父母,晚上自己带孩子,显然增添了不少的“麻烦”。幼儿园也相应减少了一些收入,但是出于为每一位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着想,是必要的。
  总之,我们在看到社会及其父母的需要,在为父母着想的同时,更多的是要从儿童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着想。要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及精神环境,按照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全托”班的保教工作,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育人功能,用审慎的态度思考和处理“全托”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幼儿园、父母的积极协作和共同努力,上述现存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一些问题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可以降低缩小,或者得以适当补偿的。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操作方法、时间精力所限,该研究中的疏漏和不足在所难免,请同行和专家指正。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