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前后

首页 - 托幼前后

幼儿园里的友谊与竞争

时间:2022-10-07 21:06:13 A+

幼儿园里的友谊与竞争

幼儿园里的友谊与竞争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老师,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是完全不同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引导他们掌握学习和交流的技巧,而非拿着笔和纸预备明天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孩子们在学习、玩耍的过程中建立起初步的人际交往,体会到友谊的喜悦和竞争的乐趣。

  写几则小故事,也写下蒙氏教师的思索。

  PartⅠ打开友谊之窗

  故事一:两岁半孩子的“猩猩”交流

  小虎和晴晴是同一天来“小橡树”的。第二天,正是个周五,其他孩子都去动物园了,他们俩因为有点感冒留在“家”里。两人还没说过话呢,但是,“惟一”的同类就是对方,怎么办呢?

  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远距离相互观察,一边自己玩着一边偷偷注视对方,就像是动物的警惕性。此时,如果其中一个的动作稍微向旁边移动一下,另一个马上会往回退若干步,重新远距离观察。最后,由于玩具的魅力,俩人站到了一起,但相互不说话,不对视,而是各玩各的。一段时间后,双方都酝酿了进一步沟通的情绪,有了交流的欲望,所以几乎是突然间,两个人同时抬起头,对视一下,这需要“小动物”有足够的勇气。对视后又慌忙低头去玩自己的东西,但估计已经心不在焉。然后又是第二次抬头对视,这次对视时贝贝微笑了一下。小虎作为回报,立即给了晴晴一块玩具零件,但没有说话,给完后立即低头游戏,纯粹是用动作在掩饰,因为他什么有效性动作都没做出来。第三次是小虎先抬头看了晴晴,晴晴立即抬头回应,还是没有说话,但两人对笑了一下。此时完成了交流的全过程。

  蒙氏教师的思考:

  孩子的心灵真的如小动物一般,纯洁、萌动,他们从家里走到幼儿园这个社会上,心灵也慢慢打开了,但是,如何打开?他们首先通过眼神和动作去学习分享玩具和快乐,分享“趣味”和“感动”,然后才是语言的沟通、交流。小虎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曾宣布自己为“小蜗牛”,我立即明白了他内心的“蜗牛”情结在于“蜗牛随时背着它的小房子”,他内心所盼望的安全感,对家的眷恋;当他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候,他宣布自己是小松鼠,已经可以离开家但随时有大尾巴保护自己;现在他“进化”成小鸡或小鸭啦,可以一群在一起游戏。是这样的,自己玩→平行玩→一起玩,就是他们长大和心智发展的表现。

  故事二:混龄的妙用

  在“小橡树”,经常见到小点的孩子围着大孩子转的情形,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有“帮派纷争”,这,其实正是混龄的妙用。

  两岁多的佩佩入园第一天时,一句话也不说,比她大1岁的微微很喜欢她,就递给她玩具,教她玩,一起做音乐游戏,老师有话就请微微转达,佩佩很听微微的话。这缓解了佩佩刚入园的紧张,情绪很快就好起来了。

  那天我们要外出的时候,小朋友们一起换鞋。微微帮佩佩黏好鞋上的黏扣,比微微大1岁的扬扬又帮微微使劲往上提鞋,三个孩子低头挤成一团,穿好后,佩佩很兴奋地向我报告:“老师,微微帮我穿鞋,扬扬帮微微穿鞋!”孩子们都很开心,等到过马路的时候,我说:“谁愿意帮老师照顾小弟弟小妹妹啊?”孩子们总是欣然地拉起手,这是组织迅速拉手的法宝之一!

  其实,大点的扬扬本来喜欢追着比他大的孩子玩,对小孩子总是“不屑一顾”,他妈妈甚至担心他在情商方面的发展。我就经常观察扬扬的表现,一见到他拉起小弟弟的手,就常常鼓励他:“扬扬真棒,帮助老师照顾小弟弟。”结果,好胜心强的扬扬就学习对弟弟妹妹照顾有加,还带头响应老师的各种“号召”呢。

  蒙氏教师的思考: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倡导“混龄”,孩子从两岁到6岁不等。一般情况下,较小的孩子喜欢跟在大孩子后面,模仿大孩子的举动,甚至到了“迷恋”的程度,一天不见就想念,这样,小孩子在追随的过程中学到了新东西,获得了信心,很自然地完成了一些成长的过渡。

  “混龄”的状态对大点的孩子也很有益。他们知道在世上有更小的孩子需要照顾,学习了给予、关心和体贴,慢慢屏弃了家中“独苗苗”的一些不好习惯。我想,混龄的幼儿园该是对独生子女生活的一种补充吧!

  故事三:与成人平等的心态

  天天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常常用激烈的躯体动作表达对老师的亲近,或以此引起老师的注意,几乎所有老师都被他撞过,我一直很担心他伤到别的孩子,所以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我的担心被证明是多余的:天天的人缘很好!那天,微微和冉冉玩起“把大门”的游戏,别的孩子只有在“大门”打开的时候才可以通过,而微微很大声地说:“天天可以过,天天是我的朋友!”

  的确,天天很少争夺玩具,对“弱小”的朋友总表示关注和同情,拉小弟弟的手,或在他们不开心的时候去安慰他们。不管是新来的老师还是参观的客人,天天总是会主动表示关心,搬个椅子给客人坐,或者拉客人的手引领他们找校长,一脸的庄重。这让我感觉到,在这个3岁半孩子的心中,他和成人的平等的。

  蒙氏教师的思考:

  事实上,天天所表现的“与成人平等”的心态,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常让我们感觉惊喜。的确,这其实就是他们建立友谊的基础。互相理解、包容、尊重,用于接受友情的“考验”,最终享受友情的甜蜜。这些是他们在家中无法享受的心灵“按摩”。从孩子的友谊中,我们成人可以找回一些失落的东西。

  PartⅡ初尝竞争的滋味

  故事四:好胜心的“魔力”

  排队时最能立竿见影的把孩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孩子飞奔而来,忘掉一切规则、友谊,“据腿力争”(紧紧抱住老师的腿)的抢着要排第一;另一部分孩子缓缓而来,嘴里哼着儿歌,津津有味地笑看“龙争虎斗”。事实上,好胜心人人都有,就是表达的方式不太一样。

  男孩子有竞争概念的年龄比女孩稍晚,这直接导致了上个月一场友谊赛的结果:运动会的“送信”项目是一个团体运动,小朋友分为男队和女队,在练习时,由于多数男队员好像对赢并不感兴趣或者并不理解,于是常常或慢慢悠悠或中途“跑神儿”,虽有大点的几名队员奋力追赶,男队还是每次必败。最让老师又急又笑的是,几个小一点的孩子在一片加油声中“镇定自若,我行我素”一路“游山玩水”,甚至被卖力喊加油的老师吸引住了,停步看起了热闹——他变成观众了!对于失败,男队员们倒也并不在意,只急坏了“大哥”冉冉,每次都小眉头皱着发急生气,老师为了安慰冉冉,每次宣布结果都替男队“找回面子”,这次说:“男队这次有进步,比上次快多了。”下次说:“男队今天发扬风格,女队人少,借了一名队员给女队。”偶尔男队跟女队跑了个勉强平手,老师更是及时鼓励,不遗余力地大力赞扬,打气:“男队进步太快了!真棒!”后来,每到老师宣布结果:“女队赢了……”不等老师说完,冉冉必焦急、殷切、认真地盯着老师的脸,高声接道:“男队进步了!”

  蒙氏教师的思考:

  在传统观念里,竞争似乎是“功利”的代名词,事实上,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是纯洁的、原始的,这带给他们“胜利”的成就感,也引领他们思索“失败”的原因,是非常有益的。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是不设立奖惩制度的,这就避免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沾染功利思想,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羞辱”与“嫉妒”。孩子可以充分享受学习和进步的乐趣。

  故事五:“我喜欢你!”

  孩子也会“吃醋”,从妈妈亲爸爸时宝宝怨怒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来啦。在幼儿园中也会有类似情况,常让老师们哭笑不得。

  大点的扬扬总是被别的孩子“景仰”着,微微很喜欢他,常去主动拉他的手,但是,冉冉也喜欢扬扬。只见微微拉起扬扬,冉冉一把过去把微微推开,拉起扬扬就跑,反而把扬扬吓蒙啦。老师问冉冉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喜欢扬扬!”“那么你为什么喜欢扬扬呢?”“因为扬扬总是把玩具让给我,还给我讲故事呢!”“你这样推开微微,微微会喜欢你吗?”

  这样的对话不用继续了,因为冉冉已经低下头了——小小脑瓜一定想到了什么。

  蒙氏教师的思考:

  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往往把熟悉的人进行排序,第一喜欢谁,第二喜欢谁,最不喜欢谁……喜欢,是多么纯净的词啊!诱导孩子说出喜欢什么人的原因,可以判断他小小世界中的价值观,比如,他说“喜欢强强力气大”,你就要考虑他好恶的倾向了。一般情况下,孩子们的喜欢总是与“真善美”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不知不觉地去观察、模仿喜欢的人。

  当然,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被别人喜欢,孩子的确会“生气”,此时正是告诉他“分享”、“给予”他人快乐的良机,并非坏事。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孩子其实有自发学习的本能,因此成人要给孩子准备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觉快乐和舒适,包括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环境,这样才可以让小小心灵既经受历练,又自由成长。等他们走出幼儿园,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学习的热爱,真正能自发性地学习,去适应各种环境,当然也包括人际环境。

  韩晨霞王丹青(北京小橡树儿童之家) 
  采编自《妈妈宝宝》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