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

首页 - 教子有方

玩童才是健康儿童

时间:2022-10-07 21:35:39 A+

玩童才是健康儿童

玩童才是健康儿童


许多父母训斥孩子的口头禅是:“就知道玩,还不赶快去学习!”“这孩子玩心太重,不会有出息。”相反,如果孩子从小就忙着认字、数数或学习琴棋书画,父母则感到极大满足,甚至成为向他人炫耀的话题。显然,这些父母在不自觉之中陷入了误区。 
 
儿童长大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需要是学习的需要。但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他们玩泥玩水玩玩具,玩各种能触及到的东西,体会其中的感受与探索。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孩子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会了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健康的身心。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1955年,我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66年发生“文化大革命”时,我刚刚11 岁,从学校里没学到什么东西。可是,由于醉心于玩耍,迷恋于高山与大海,使我的童年充满快乐。雨天我们几十个小伙伴纷纷用泥巴筑坝蓄水,然后放水冲击下段小朋友的水坝,胜了则欢呼雀跃,不成功则继续筑坝,接受别人的冲击。雨后,我们上山采蘑菇,赶海更是乐趣无限;我左手提着哧哧喷火的嘎斯灯,右手握着锋利的钢叉,在过膝深的海水中叉螃蟹和鱼……这迷人的童年体验,让我一生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对现在北京有线电视台双休日播出的《芝麻街》节目表示由衷的敬意。我曾看过《芝麻街》节目的一些片断,留下开心的笑声与难忘的记忆。如单纯好奇的大鸟当守门员,因为高大笨拙,被一个孩子攻进了球还不知道,谁看了不乐?还有那个奉命把一大堆箱子搬下楼的玩偶,他自作聪明想滑下楼梯。那些箱子堆成高墙一般摇摇欲坠,小观众谁不心惊胆战?可那个人却还美滋滋的,结果吃尽苦头。我想,正是这些幽默风趣的故事,既蕴含了人生哲理,又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所以才会大受欢迎并经久不衰。 
 
  我的记忆中,最早提出“玩也是学习”观点的是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提出:“如果‘玩’不再是学习时,我们就不应该让儿童玩了吗?我反对当玩是学习时才鼓励儿童玩。根据《儿童权利保护公约》,玩根本就是儿童的一种权利,与学习并无关联的一种权利。它也许并不有利于学习,但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我赞同卜卫的观点,这样可以更彻底更鲜明。我们如以学习等理由不让孩子玩耍,是在剥夺儿童的权利。 
 
  1996年,我们在做“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大型调研时发现,10岁―15岁的城市独生子女平均每日自由支配时间仅68分钟(不含双休日)。他们每日课后时间主要用来温习功课,并且超过50%的儿童在完成学校功课后,还要完成父母安排的课外作业。高达47%的父母承认,“为了学习,不让孩子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86%的父母认为“孩子看电视多了影响学习。”结果呢,1998 年,我们在进行全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时发现,“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初中生11%,而高中生仅仅占4.3%。与此相关,许多儿童在传唱厌学歌曲,如:“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还有“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 
 
  其实,小孩子本来都是爱学习的――喜欢探索、喜欢提问,不就是最普遍的证明吗?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始终选择儿童适合的学习方式。据美国的调查显示,观看《芝麻街》的学龄前儿童更容易适应学校,并有着更好的成绩;同时,热爱学习的精神也一直使他们从小学到高中都有较好的表现。其奥妙何在?我想,也许就是传递了适合儿童认知的形象经验,使之兴趣盎然探索不止。这是值得所有儿童教育工作者包括父母深思的现象。 
 
教育是人的解放,而首先需要解放的是儿童。让我们相信儿童,善待儿童。相信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玩童才是健康的儿童。(摘自《三九健康网》)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