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由父母造成
孩子磨蹭,由父母造成
早上,对于父母来说是紧张的,但看着孩子的慢动作,比如缓慢地起床、缓慢地穿衣……父母恨得肚肠都发痒了,连着催孩子快点,可孩子往往依然我行我素。
这个场景相信不少父母都遇到过,都有同样的苦恼:孩子动作太慢,做事磨磨蹭蹭、消耗不必要的时间,而且是屡教不改。
对付“磨蹭”,单纯地着急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得想个法子耍点“手段”。
首先,父母需要仔细分辨和判断原因后,再对孩子的慢性子进行调理。
1、动作缓慢的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变的先天气质,父母对孩子的气质只能接受并因势利导。
2、有的孩子天生大气,较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过程中想法很多,所以也会因慎重仔细而动作缓慢,这样的效率反倒会非常高。对此,
3、动作不熟练是动作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还小的时候,神经肌肉的活动还不协调,所以做事的时候要非常缓慢才能做得好,把持得住,作为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经常创设锻炼动作的情境,以便于孩子的神经肌肉得到及时的协调发展。
4、没有时间紧迫感是动作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此时,父母可以为孩子设置奖励,让孩子感受到高效率地做事能得到很好的回报。
5、包办出来的“磨蹭”。对于几岁的孩子,妈妈觉得与其让他自己做事情,还不如帮他做更省时省力,但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一旦养成习惯,他的惰性也会因此越来越强,没有自理的愿望,对自己没有责任心。
其实,孩子动作缓慢只是相对的,也许孩子也许表现很不错了,但还是没有达到成人的期望值,有时也是因为对成人的要求没有作出足够的反应,成人就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太磨蹭,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应考虑孩子的实际年龄特点。
磨蹭无疑会浪费掉许多时间。尤其是当幼儿园老师反映自己孩子跟同龄人相比显得动作缓慢,父母就应加以重视了。因为幼儿期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动作缓慢的儿童往往容易出现不灵活、不协调的行为表现,影响今后的身体和智力发展。上学之后,如果做作业的速度太慢,别人一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孩子要花两小时才能做完,就会影响学习、休息和正常的娱乐活动,总是落后别人一拍,会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让孩子“提速”的五个方案:
1、通过游戏加以改变。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动作的敏捷度。例如,比赛看谁吃饭快,比一比看谁衣服穿得快等,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如果玩多了,孩子也会觉得无趣,这时,需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品。
2、孩子与父母之间,或者孩子与自己展开“竞赛”。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在此期间,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解释分数的意义,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3、采用计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计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讲明,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赶在规定的时间前面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动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时间就快要到了,当快要结束的时候,孩子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计数的速度。如果快一点做事,就数慢一点,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每次父母总是很巧妙地使孩子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并表扬孩子“真不错”“又长大了”。
4、使用硬性规定来达到纠正动作慢的目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首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某项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孩子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给时间继续做下去,即时间一到就要停止。
5、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在日常活动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应告诉孩子,动作快不等于敷衍了事,而是在按质按量地把事情做好的前提下,动作再快点。(鲁杰)
采编自:中华女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