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与挫折握手言欢
让孩子与挫折握手言欢
许多人误以为挫折教育仅仅是让孩子吃点苦,接受一下失败并且往往只把挫折摆在了孩子的面前,却忽略了如何在心理上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和挫折之后该怎样去做。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逆境,都是磨炼孩子毅力和意志的运动场。对挫折采取的不同态度,可能会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人总是跨过了无数道沟沟坎坎,越上一级级人生“台阶”,才能体验“一揽众山小”的人生修为。身为父母,可不能错过培养孩子“逆境商”的这一阶段。
小学生在竞争失败之后拒绝参加任何比赛,中学生因为受不了学习的打击而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因为承受不了激烈竞争的压力而自毁前程的也屡见不鲜。难道我们的挫折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失败中体会经受挫折的苦痛,然后拒绝竞争吗?
如果你6岁的孩子在新年联欢会上表演出错或做算术题全班倒数第一,他会说:
——“以后再也不上台表演了,免得当着那么多小朋友的面出丑。”“真希望永远不再做算术题了。”
——“我只不过事先没有排练或偶尔粗心罢了,下次我好好准备,超过别的小朋友绝对没问题!”
或许你觉得第二种孩子是在说大话,但事实证明,这种坦然和自信的孩子将来绝对比前一种态度的孩子乐观和勇敢,也更容易战胜自己。
这些面对挫折的心态,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而是历经逆境逐渐形成。如果父母能成功地引导孩子认同第二种态度,使之长久地保持“我一定能把困难搞掂”的热情和信心,无疑是给了孩子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近来,一位研究成功的专家——保罗·史托兹先生提出Ahversity Quotient即AQ(逆境商)的理论。
AQ理论,即把AQ值的高低作为衡量某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忍受逆境、战胜逆境的素质标准。它的水平高低,能直接关系到谁会战胜逆境,谁会超常发挥潜能,谁会在人生旅途中取得成功的可能程度。他的见解很有独到之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工作或学习都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致于某时顺利,也只不过是主观与客观短暂的一时吻合。在大多数情况下,主客观还是不一致的。这时往往因期望值太高,客观现实与主观条件的差距,而感到不顺,即形成了某种逆境。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自社会的、工作或学习的逆境压力,都需要承担下来。承受这种压力,首要的是培养忍受逆境的能力。其次是能把所谓的逆境看作是一种机遇,找出扭转逆境的办法。当逆境出现时,相信自己能够掌握自我命运,能够从逆境中走出去,在善对一个个逆境中获得健康、知识与活力、成功。
具有高水平AQ值的人,在未来的竞争与挑战中,能够表现出一种强有力的事业与人生成功的动机,会去丰富自己的创造力,并能在生活中作出积极的反应,这种人能主动地承担起某项责任与风险,即使遇到一时的失败,依然奋发努力,直至取得事业的成功。
作为一位高AQ值的人,愿意并且能够和他人一道提高AQ值,会主动地帮助他人开发潜能,并能够引导他人,从而共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一位领导者,AQ值的提高可能更为重要,因为不仅其本人需要承受逆境与挫折,提高创造能力,而且还需要提高员工的AQ水平。作为现当代领导,提高了AQ,才能在逆境中长时间保持一种灵活、积极的心态,并能在逆境中求得较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趋势。
走路时少不了摔跤,学穿衣服时难免把前面穿到后面,扣子上面扣到下面……从小到大,孩子不可避免地要碰到数不清的麻烦。经过逆境的打磨,孩子慢慢学会逆事顺办,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失败并很自然地把挫折看成挑战。所有这些经验,都会对他以后的生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承受失望的能力有巨大的帮助。使他能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形成坚持、执著的品性,为人生中的种种困境罩上希望的光环。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一座培养孩子耐力和韧性的好学校。接受它,就是接受成长。
怎样帮助处在逆境中的孩子
·引导
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成人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成人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 鼓励
当孩子误以为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最需要父母帮助点燃心中的希望,看清自己的潜力。那就鼓励孩子坚信挫折只是暂时的,因为绝境与努力无缘。
眼见班上很多小朋友都能把葫芦“8”写得很好看,阳阳的感觉简直是糟透了。回到家的阳阳一副世界末日的样子,垂头丧气地告诉妈妈自己永远也写不好葫芦“8”了。看着歪歪扭扭的“8”,妈妈比儿子有信心多了:我相信今天晚上阳阳肯定能写出更漂亮的葫芦“8”!
· 尝试
孩子有时会主动拒绝尝试新的或他们认为困难的事情。但如果父母帮他们将目标确定成“试一试”,而不是“成功”,孩子的内心就会轻松许多。“尝试”是提升孩子逆境商的铺路石,他们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离成功之路也就越来越远。父母的聪明之处在于:即便是一次失败的努力,也让孩子觉得从中有所收获。
· 借力
在某一领域里的充分自信,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来自其它方面的挫败。如果面临挫折,孩子将自己的优点丢在了脑后,你一定别忘了提醒他,借助优势激励他改变弱势的信心。
皓皓连续跳绳从没有超过两个,是班上跳绳最差的孩子。一到跳绳时间,皓皓找借口上厕所、腿疼,就是想躲过众目睽睽的尴尬。听到老师的反映后,妈妈说:“皓皓画画这么棒,学画可比跳绳难多了,如果你能花学画一半的工夫来学跳绳,过不了多久你跳绳的数肯定要超过别人。”
常见的三种错误做法
误区一:包办代替
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误区二: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成人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成人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误区三:挫折教育=针尖对麦芒
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幼儿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父母和老师在孩子经受挫折之后的不同举动,既可以让孩子在经历挫折之后越挫越勇,成为生活的强者;也可以让孩子从此变得更加不能接受失败,失去了挫折教育的意义。
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能力教育,所以,如何在挫折中正确引导孩子去面对以及挫折之后怎样去做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父母和老师在挫折教育中需要重新审视的重点。
正面失败
父母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一些比赛中,一些孩子失败了都在痛哭,父母在旁边心疼,于是上前安慰说:“我们认为你是最好的。”父母原认为孩子会停止哭泣的,恰恰相反,孩子哭的更厉害了。孩子从因为失败而难过的哭泣变成了认为裁判不公委屈的哭泣。但是比哭泣更严重的是孩子想法的转变。因为大人安慰的话语在孩子的心里其实已经翻译成:“我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公平的,我再也不要参加了!”。这样累积下去,孩子会更加认为自己没有输,开始抱怨别人对待自己的不公。最后,就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在裁判或他人的身上。这种心理严重的就会扭曲为自己的目空一切以及对社会的不满和仇视。
所以,父母和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失败,告诉他们:“你现在虽然输了,但是你很努力,只要你找到失败的原因并继续努力下去,你一定会成功的,我们为你的努力感到自豪!”
学会欣赏胜利者
学会从容面对战胜自己的对手并且去欣赏对方的优点,是我们在孩子面对挫折后需要去重点引导的方面
父母有时为了安慰自己的孩子,会贬低其他孩子或者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结果的不屑。这些细小的行为都会被孩子观察到,从而影响他们遭遇挫折后的心态。
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应该在引导孩子承认对方的胜利之后,带着孩子一起对胜利者的成功进行分析,和孩子一起来分析为什么对方取得了胜利,和孩子一起开始找到对方的取胜的原因。最重要的要让孩子自己说出胜利者获胜的原因。
在父母和老师引导下,孩子不仅可以平静的面对自己的失败,更加能够从内心知道如何欣赏对方。
当孩子们长大以后,他们可能遇到各种竞争。学会在各种竞争中从容面对,并且欣赏对手,是他们人格完善、个人魅力的具体展现。
提高自己
各种的竞争结束后,父母和老师在其中是希望能够锻炼孩子的竞争意识并且能够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加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欣赏对方的同时,根据孩子的状况分析他们的优势和弱点,让孩子在竞争的过程中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父母和孩子在共同分析出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之后,这种家庭团队之间的配合会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而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已经不再是父母,而是可以并肩作战的值得信赖的朋友。
争取下次胜利
鼓励和信任是孩子在经历挫折之后最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也是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最重要的财富。每次的活动结束后,我们的老师都会交给孩子们一些纸条,上面写满了鼓励的文字。孩子在竞争中得到了我们的赞赏,从心底里接受到了对于他参加竞争之后的赞扬。
所以孩子在竞争中应该在我们的引导下越挫越勇,勇敢而健康的面对他们的每次挑战!
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特别是在他们的中小学时代,很多父母和笔者探讨是否应该把残酷的竞争在他们幼年的时候就放在他们的面前。笔者认为,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因为单纯所以更加需要父母和老师以客观而单纯的评价来正确引导他们成长。竞争中的孩子,在经受挫折的过程中,应该得到的是父母和老师不偏不倚的评价和充满爱的鼓励。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在挫折教育中真正得到有意义的东西。
在我们批判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并且经受不了挫折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扪心自问,孩子是仅仅需要吃苦和挫折,还是面对挫折之后的抗挫折能力和越挫越勇的斗志?
好孩子育儿网采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