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

首页 - 教子有方

坦言相告:孩子,我们吵架了

时间:2022-10-07 21:39:23 A+

坦言相告:孩子,我们吵架了

坦言相告:孩子,我们吵架了


  原本吵得如同“斗鸡”似的夫妻俩,看到突然闯进“战场”的孩子,便把尚未出口的激烈言辞硬生生地咽回去,面对满脸疑惑的孩子,强装笑脸……掩盖争论就是最好的方法吗?即使做得天衣无缝,也会令孩子失去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在孩子独立接触社会之前,父母有责任让孩子见识并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如何化解争吵,则是最平常不过的一种技巧。

  儿童教育家提出最新观点,下次不妨对孩子坦言相告——孩子,我们吵架了。 



  

   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幼儿吓的不知所措。夫妻俩吵得投入的时候,根本顾不上理会孩子,对孩子的哭喊、恳求也听而不闻。幼儿不由得以为爸妈不要自己了,倍感伤心和无助;而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孩子会感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涌起深深的恐惧。

  ·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是由于学习,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来源包括:暴力电视、父母及教养者的行为、同伴的行为等。夫妻吵架过程中,不仅仅是合理的争论,往往会丧失理智,许多刻薄的话、粗话乃至脏话也脱口而出,有的夫妻甚至大打出手。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日后小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

  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办法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同意见或者冲突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社交中的冲突。在小学低年级儿童写给"知心姐姐"的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诉说有关人际关系方面的苦恼。在幼儿园中,幼儿的社交技能即出现了很大差异,也开始对人际关系问题敏感:小朋友为什么不跟我玩?有的幼儿只会采用强制性手段来解决问题。达不到目的就搞破坏,捣乱,进行报复。结果小朋友们更不理他。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训练。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知道应该克制自己的怒气,不会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

  ·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硝烟弥漫”的家庭中,除了攻击性显著增强以外,孩子的情绪、性格发展都会出现扭曲,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这样长大的孩子,易于和不良少年交往。

  面对突然闯进“战场”的孩子你应该……

  ·对孩子坦言相告—当争执不可避免时 

  “宝贝,我和你妈妈吵架很正常,要知道,天使们也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发生争执。”心理学教授斯柯特·史丹利第一次对儿子谈起夫妻争吵时这样解释,“儿子原本绷紧的小脸开始放松,他不那么害怕了。”

  专家认为,应该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矛盾,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所持的观点都是不同的,想要达成一致,必须有一方做出让步。让孩子知道父母有时会意见不一更有必要,父母的争吵和辩论能够让孩子认识到他们不是惟一会生气的人,也不是惟一需要让步的人。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间适当的争论能够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处理分歧,尤其是在孩子长大、拥有自己的婚姻后,这种能力更显重要。对孩子来说,父母从来没有吵过架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孩子会因此而惧怕争吵,抱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和谐愉快的关系中不应有任何分歧,

  更不应该有任何争吵。当他们长大,不论是夫妻间还是朋友间,一旦观点不同,他们或者因为相信争论不能解决问题而掩盖自己的感受,或者在争论后拂袖而去,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史丹利教授说:“多年来,我和妻子从来不避讳在孩子面前争论,我们称之为思想探讨。但有一点我们非常注意,那就是我们从来不在孩子面前争论无法解释原因的问题。事情的因果都很明朗。孩子们看到,虽然我们在争吵,但我们都不是无理取闹,更不会上升为‘敌我矛盾’,我们依然相互尊重并且非常相爱。”

  ·对孩子悉心呵护——当孩子受到伤害时 

  怎样判断父母之间的争执已经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了呢?一旦孩子由于父母争吵而产生焦虑,其性格和身体状况都可能受到影响。性格方面的表现如情绪低落,内向,或者是喜欢挑衅,容易激动,伺机打架;身体方面的症状则包括头痛、胃痛、暴饮暴食等等。 

  首先,夫妻俩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和好。

  一旦你们在孩子面前发生了争执,言归于好时也一定要让孩子看到。如果你们和好时会有一些亲密动作,不方便让孩子看到,至少一定要亲口告诉他,爸爸妈妈已经重归于好,大家仍然是幸福快乐的一家人。当然,让孩子亲眼看到问题解决是最好的结果。教会孩子如何道歉和让步是儿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让孩子放心——刚才发生的一切已经完全过去,因此他们完全不必担心接下来还有类似的令人害怕的场面。

  其次,鼓励孩子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宽慰解释。 比如孩子说害怕,要弄明白具体怕的是什么,是父母当时的高声喊叫,还是怕父母不要自己了。然后向孩子解释,说爸爸妈妈当时是一时冲动,没有控制自己,等等。孩子尽管对这些解释有点似懂非懂,但是看到爸爸妈妈平心静气地讲话,自然也会平静许多。时间久了,只要父母一直不再吵架,孩子就会把父母吵架的事情渐渐淡忘。 

  第三,注意孩子有没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孩子可能是无意的模仿,告诉孩子这不是好孩子应该做的就可以。有的孩子会说,“爸爸那天就这么说的!”父母不要一句:“大人说的,小孩子不能说!”把孩子堵回去。应该承认,那天爸爸这么说也不对。

  Tips:一些永远用得上的建议

  ·尽量避开孩子—当你们情绪失控时 

  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剑拔弩张地吵架,那种场面很可能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无法愈合的创伤。史丹利教授认为,经常面对父母激烈吵架甚至对骂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往往不如其他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女孩子通常比较内向,容易情绪低落;而男孩子则行事冲动,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绪。” 

  夫妻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是某些场面不应该让孩子看到。比如,在对方说话时以背相向,骂人,恶意地模仿对方的动作,揭对方的伤疤,嘴里说着威胁的话摔门而去,这些过火的举动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当你感觉自己马上要大发雷霆的时候,当你感觉愤怒已经开始让你心跳加速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这些“症状”说明你的行为即将跨越“儿童不宜”这道警戒线了。 

  在孩子面前发表不同意见时,你们所争论的内容可能是孩子无法理解的东西。你们的说话方式和语气就成为了孩子模仿的对象。比如,你和丈夫在用餐时讨论薪水的问题,随着讨论越来越热烈,你们的言语中开始逐渐夹杂着火药味。这种 “辩论赛式”的争论可能让你们感觉乐在其中,但孩子并不明白你们只是就事论事,因为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是爸爸妈妈脸红脖子粗地互相指责对方是傻瓜!

  

  如果孩子有一个父母离异的朋友,或者他从电视节目里看到过父母离异的情节,那么即使你们现在的婚姻状况非常好,孩子也可能对你们的婚姻产生担心。 

  一个6岁的小男孩曾经问他爸爸:如果你和妈妈离婚的话,我会跟谁一起生活呢?他爸爸平静地告诉他,他和妈妈从来也没有打算要离婚,并问他是从哪里知道离婚这回事的。“你没见电视里是怎么演的吗?”小男孩不以为然地答道, “爸爸和妈妈离婚了,然后爸爸又娶了一个更年轻的金发女郎。”孩子的几句话说得爸爸目瞪口呆。 

  如果你的邻居离婚了,或者你的孩子喜欢的电视剧里出现了离婚情节,那么你们一定要尽量避免在家里、在孩子面前争吵。如果有合适的时间和机会,你应该告诉孩子,电视里演的和发生在别人家里的事并不会发生在自己家里。当你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恰巧电视中出现了反映家庭矛盾的情节时,你可以借这个机会告诉他:在大人的世界里,即使大家彼此珍惜爱护,偶尔也会发生争执,爸爸妈妈也是这样,但是你们争执并不代表你们不再关心对方了。 

  ·4件不应该在孩子面前争论的事 

  不论争论方式多么温文尔雅,有些话题最好关起门来讨论比较妥当 — 

  1.关于孩子的问题:如果父母为了孩子的问题而争吵,孩子会认为他们应对此负有责任。这种争执极可能伤害到孩子与父母之间一方甚至双方的关系。比如,父母二人针对是否该让孩子参加春游活动进行讨论。在孩子看来,赞同的一方简直就是英雄,而反对的一方则是大坏蛋。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和家里管教方式比较严格的一方父母产生隔阂。

  2.关于家人和亲戚的闲话:在孩子面前讲祖父母的是非极不明智。孩子和祖父母往往关系融洽,在孩子面前说对祖父母不利的话,对孩子本身也是一种伤害。如果孩子在你公公婆婆面前学舌,那该有多尴尬!

  3.金钱:凡涉及金钱的问题往往让人无法平心静气。就算开始时你还能保持理智,但只需一会儿,你激动的情绪就足以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了。而且,现在很多孩子对贫穷和无家可归心存恐惧,你可能很清楚家里还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孩子并不知道这一点,这样只会增加他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 

  4.性: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你们的浪漫生活,谈论这种话题还为时过早,相信你们也不希望孩子为了调和矛盾而睡到你们两个中间去吧! 

  夫妻吵架有章可循——“夫妻吵架守则”

  · 争吵时应限定一个问题,不要把过去的不惬意全端出来。
  · 应使争吵尽快地结束。
  · 不要当众人面前互相指责或责难对方。
  · 绝对不允许动手打击对方。
  · 在吵架中不要以一走了之。
  · 不应该提出终止婚姻关系。 

  如果是夫妻关系的确难以调和,双方也应该尽量为孩子着想,理智地对待冲突,尽量对孩子解释清楚,向孩子保证不会不管他。既不能利用孩子年幼,对孩子历数另一方的不是,叫孩子不理另一方,把恨和报复的种子撒进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不能因为觉得愧对孩子,从而溺爱孩子。

  好孩子育儿网采编整理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